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触摸屏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业链逐渐向大陆转移「图」彼圣人者

触摸屏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业链逐渐向大陆转移「图」

一、触摸屏行业概况触控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进入稳定成熟期。生产触摸屏所需的上游原材料如玻璃基板、ITO导电膜、光学胶等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触摸屏中游厂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加工环节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近几年触摸屏等产品在国内销售比例有逐步加大的趋势。触摸屏行业产业链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电容式触控屏是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消费电子面板触控的主流。按照工作原理和传输信息的介质,触控屏可分为电阻式、电容感应式、红外线式以及表面声波式四种。电容式触控屏特点是透光率100%,最大32寸、最少8点,触摸流畅、透光率好、平面、支持多点触控,只能用导电物体触摸,戴手套无法操作。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触摸屏行业市场现状分析笔电支持触控多年,各大笔电品牌均已发布触控屏版本的旗舰机,智能手机+平板已经培育了用户使用触控操作的习惯。2010年苹果推出iPad,平板电脑开始流行,侵蚀了部分PC的需求,据统计,2019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1.44亿台,2019年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为2241万台。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触控模组成本结构来看,其中保护玻璃成本占比33%,ITOPET薄膜成本占比24%,触控芯片成本占比13%,软板、光学透明胶、银浆分别占比8%、6%、3%,其他成本占比13%。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触摸屏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三、触摸屏的生产工艺简介根据全贴合技术的不同,触控面板(TP)产品可分为外挂式和内嵌式两大类。外挂式结构目前在触控笔记本中较多采用:分为玻璃式和薄膜式,区别在于触控层的载体不同。玻璃式方案包括GG(盖板玻璃+触控层玻璃)和OGS(一体化触控)两种方案,OGS是GG的升级方案,通过将触控层直接做在盖板玻璃上,节省了一层玻璃成本和一次贴合成本;薄膜式方案包括GFF以及衍生的G1F、GF2、GF等方案,后三种方案相比于GFF方案节省了一层薄膜。总体,“外挂式”触控方案的优点是工艺成熟、制程简单、成本低。内嵌式是指触控层嵌入液晶模组内部,主要分为On-Cell和In-Cell两种方案。In-Cell牺牲了部分显示效果,而且还使工艺变得复杂,高良率难以实现;On-cell的主要挑战是显示器耦合到感测层的杂讯数量,成本比In-Cell贵得多。触摸屏的生产工艺流程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触摸屏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笔电触控主要参与者有莱宝高科、TPK、恒灏等;车载触控竞争对手为信利光电、长信科技、星星科技等。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莱宝高科自主研发的一体黑技术在全球是一流的水平,通过镀膜、光刻等处理使显示屏和触摸屏都是黑色的,该技术主要用在中高端汽车前装市场的中控台和中高端的笔记本电脑触摸屏中。莱宝高科的OGS/OGM技术在10英寸以上的中大尺寸应用具备成本优势和性能优势,该技术占据全球中大尺寸电容式触摸屏市场的主流地位。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丘得之矣

2020年中国触控显示行业下游应用市场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触控行业是在与显示屏融合的触摸屏基础上,结合其他传感器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按工作原理划分,触摸屏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式和表面声波式等类型,其中又以电容式触摸屏应用最为广泛。电容式触摸屏通过控制芯片侦测屏体内电容值的变化计算触控位置,支持多点触控。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电容式触摸屏已经成为触控行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设备通常融合了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等技术,能有效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生产过程对人工的依赖;主要应用于各种领域的自动化加工、检测和控制系统。随着“工业4.0”及“工业互联网”等应用的发展升级,触摸显示产品在工业仪器仪表及装备制造业中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其市场空间将实现持续快速成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 亿元;全年利润总额为700.4亿元。2020年8月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为4353.5亿元,同比增长0.4%。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物联网与智慧生活智慧生活是物联网技术的新兴应用,其中又以广泛使用触摸式显示屏的智能家居应用为典型代表。十三五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到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4.65亿户。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医疗设备触控显示模组是医疗设备的重要零部件。在医学数字影像系统中,无论是在影像获取设备的显示器上,还是在影像展示设备的显示器上,视觉差异直接关系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相对于普通的触控显示设备,医疗设备的触控显示产品对稳定性、精准度的要求较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产品门类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未来,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将带动触控显示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汽车电子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产量额2553万辆,同比下降8%,2020年1-8月我国汽车产量为1403.6万辆,同比下降9%。伴随着人性化操作及互动式体验需求的不断增强,流畅的显示及灵敏的触控产品在行车电脑、车载娱乐、导航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车载触控显示产品主要应用包括车载中控屏、车载GPS导航、车载娱乐系统。因为车载显示屏尺寸较大、安全性能要求较高,车载触控产品价值较高。汽车电子成为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的第三大触控显示终端应用产品市场。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触控显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黑玫瑰

2021年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本文研究全球市场、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的销量、销售收入等,同时也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主要厂商(品牌)竞争态势,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收入和市场份额等。针对过去五年(2016-2020)年的历史情况,分析历史几年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总体规模,主要地区规模,主要企业规模和份额,主要产品分类规模,下游主要应用规模等。规模分析包括销量、价格、收入和市场份额等。针对未来几年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的发展前景预测,本文预测到2026年,主要包括全球和主要地区销量、收入的预测,分类销量和收入的预测,以及主要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的销量和收入预测等。据本文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大约xx百万美元,预计2026年达到xx百万美元,2021至2026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xx%。本文重点关注以下角度的细分情况:根据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细分为:电阻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根据不同下游应用,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乘用车商用车本文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厂商,包括:Robert Bosch GmbHFujitsuDawar TechnologiesMethode ElectronicsSynaptics IncorporatedTouchNetix LimitedDelphi TechnologiesMicrochip Technology Inc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Valeo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报告目录1 统计范围1.1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介绍1.2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分类1.2.1 全球市场不同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规模对比:2019 VS 2021 VS 20261.2.2 电阻式触摸屏1.2.3 电容式触摸屏1.3 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下游市场分析1.3.1 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下游市场规模对比:2019 VS 2021 VS 20261.3.2 乘用车1.3.3 商用车1.4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总体规模及预测1.4.1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及预测(2016-2026)1.4.2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4.3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价格趋势1.5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能分析1.5.1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总产能(2016-2026)1.5.2 全球市场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能分析1.6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发展趋势、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1.6.1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驱动因素1.6.2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阻碍因素1.6.3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发展趋势2 主要厂商简介2.1 Robert Bosch GmbH2.1.1 Robert Bosch GmbH基本情况2.1.2 Robert Bosch GmbH主要业务2.1.3 Robert Bosch GmbH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1.4 Robert Bosch GmbH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2 Fujitsu2.2.1 Fujitsu基本情况2.2.2 Fujitsu主要业务2.2.3 Fujitsu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2.4 Fujitsu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3 Dawar Technologies2.3.1 Dawar Technologies基本情况2.3.2 Dawar Technologies主要业务2.3.3 Dawar Technologie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3.4 Dawar Technologie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4 Methode Electronics2.4.1 Methode Electronics基本情况2.4.2 Methode Electronics主要业务2.4.3 Methode Electronic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4.4 Methode Electronic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5 Synaptics Incorporated2.5.1 Synaptics Incorporated基本情况2.5.2 Synaptics Incorporated主要业务2.5.3 Synaptics Incorporated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5.4 Synaptics Incorporated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6 TouchNetix Limited2.6.1 TouchNetix Limited基本情况2.6.2 TouchNetix Limited主要业务2.6.3 TouchNetix Limited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6.4 TouchNetix Limited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7 Delphi Technologies2.7.1 Delphi Technologies基本情况2.7.2 Delphi Technologies主要业务2.7.3 Delphi Technologie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7.4 Delphi Technologies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8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2.8.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基本情况2.8.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主要业务2.8.3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8.4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9 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2.9.1 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基本情况2.9.2 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主要业务2.9.3 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9.4 Cypress Semiconctor Corporation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0 Valeo2.10.1 Valeo基本情况2.10.2 Valeo主要业务2.10.3 Valeo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10.4 Valeo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1 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2.11.1 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基本情况2.11.2 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主要业务2.11.3 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品介绍2.11.4 Harman International Instries Inc.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价格、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3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厂商竞争态势3.1 全球市场主要厂商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9-2021)3.2 全球市场主要厂商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9-2021)3.3 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厂商市场地位3.4 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集中度分析3.4.1 全球前三大厂商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份额3.5 全球主要厂商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产能3.6 全球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主要厂商总部及产地分布3.7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新进入者及扩产计划3.8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行业扩产、并购情况4 全球主要地区规模分析4.1 全球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4.1.1 全球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4.1.2 全球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4.2 北美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 收入(2016-2026)4.3 欧洲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4.4 亚太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4.5 南美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4.6 中东及非洲市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5 全球市场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5.1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5.2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5.3 全球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价格(2016-2026)6 全球市场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6.1 全球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6.2 全球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6.3 全球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价格(2016-2026)7 北美7.1 北美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7.2 北美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7.3 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7.3.1 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7.3.2 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7.3.3 美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4 加拿大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5 墨西哥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 欧洲8.1 欧洲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8.2 欧洲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8.3 欧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8.3.1 欧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8.3.2 欧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8.3.3 德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4 法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5 英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6 俄罗斯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7 意大利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 亚太9.1 亚太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9.2 亚太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9.3 亚太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9.3.1 亚太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9.3.2 亚太主要地区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9.3.3 中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4 日本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5 韩国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6 印度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7 东南亚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8 澳大利亚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0 南美10.1 南美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0.2 南美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0.3 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10.3.1 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0.3.2 南美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10.3.3 巴西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0.3.4 阿根廷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1 中东及非洲11.1 中东及非洲不同产品类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1.2 中东及非洲不同应用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1.3 中东及非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11.3.1 中东及非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量(2016-2026)11.3.2 中东及非洲主要国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收入(2016-2026)11.3.3 土耳其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1.3.4 沙特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1.3.5 阿联酋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2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售渠道分析12.1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销售渠道12.1.1 直销12.1.2 分销12.2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典型经销商12.3 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典型客户13 研究结论14 附录14.1 研究方法14.2 研究过程及数据来源14.3 免责声明完整报告请参考《广州环洋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年全球汽车触摸屏控制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需要详细内容请联系发布者,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公调曰

液晶面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剖析面板价值拐点与龙头优势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郑震湘、佘凌星、陈永亮)一、技术周期:液晶面板是什么?显示面板大尺寸以 LCD 为主,小尺寸以 OLED+LCD 为主。显示面板主要包括 LCD 和 OLED。LCD 是当前显示面板的主流,应用于电视、电脑、平板、手机。OLED 在中小尺 寸(手机、手表)渗透率逐渐提升。 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是背光模组和面板模组。面板模组由外向里分别为彩色滤光片、偏光 片、玻璃基板、液晶、TFT 阵列、玻璃基板。 典型 LCD 面板产线的布局分为:TFT-Array(下基板玻璃)段,CF(彩色滤光片)段, Cell(液晶注入封胶成盒、基板切割磨边等)段,mole(贴 POL、COF bonding、组装 背光源等)段。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显示技术周期 30~40 年:80 年代末跨入液晶时代开始使用半导体制程,摩尔定律下 LCD 相对于 CRT 有革命性提升。新技术 OLED、Micro LED 同样基于半导体工艺,革命性减 弱。液晶技术周期 2~4 年:G1 到 G10.5 持续世代线升级,夏普在 2010 年开创 10.5 后停滞 10 年,2017 年大陆京东方、华星光电才重启 10.5 代投资。技术放缓,一方面产能膨胀 减小,另一方面投资壁垒过高。LCD 范畴内微创新持续不断: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 近期如 BD Cell、Mini 背光。大尺寸领域以 LCD 为主。根据 Witsview,OLED 价格和成本与液晶差距在 5~7 倍。OLED 渗透率还未起量。全球 2.2 亿部 TV 销量,2018/2019 年 OLED 电视出货量 250/350 万 部,渗透率 1~2%OLED 在小尺寸迅速渗透。根据 IHS,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在 14 亿部左右,OLED 渗透率约 40%。高端的可穿戴(手表、手环)主流也是 OLED。二、供给端:长维度看产业转移,短维度看扩产尾声2.1、产业转移逐渐完成,关厂时点不改行业趋势供给端的波动产生的产能周期,是贯穿面板周期性的主要来源。根据 Omdia,目前全球 每年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产能面积约 3.3~3.4 亿平方米。面板行业在 2018~2019 年迎来集中释放的扩产周期,季度出货面积同比增速达到 9~14%,32 寸 TV 面板价格从 2017 年初的 74 美元跌倒 2019 年底的 32 美元。面板行业在 2020~2021年新增产能比较有限,季度增速下降至 5%以内,面板行业价格也在 2020/05 迎来拐点。三星关厂与否对 2021 年全球显示面板增速影响约 3%。根据 digitimes,三星仍在生产 产线主要由部分在产的 L7、L8-1、L8-2 所组成,三星原计划 2020-12-31 关闭所有韩国 在产 LCD 产线。由于面板行业供不应求,三星出于供应链安全问题,推迟至 2021Q1 关 厂,根据目前市场情景,有可能进一步推迟关厂。根据 TrendForce 调查,三星仅会保留 其中一条 G8.5 至 2021 年底。我们根据 omdia、witsview 等三方数据,测算全球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面积, 如果假设三星在 2020 年底关厂,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2%;如果假设三星不关厂, 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5%。无论三星关厂与否,2021 年显示面板面积增速比 2018、 2019 年均有显著下降。假设三星不关厂,2021 年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增长约 7%。根据国盛证券电子团队 测算,如果只统计应用于 TV、IT 的中大尺寸 LCD 产线,全球每年出货面积约 2.2~2.3 亿平方米,假设三星不关厂的情况下 2021 年的出货面积增速为 7%,其中三星 2021 年 LCD 出货面积占全球约 5%。季节上 LCD 面积增速将会呈现前低后高,2021H1 面积增 速为 5%,2021H2 面积增速为 8%。当前供应链零组件缺货,实际产能增长会受影响。以上测算主要根据规划产能计算,如 果考虑到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零组件缺货,诸如 NEG 跳电停工影响的玻璃基板短缺、 半导体晶圆产能不足导致的 TDDI/DDI 涨价等,部分厂商无法完全有效开出产能,实际 上 LCD 供给面积会打一定折扣。LCD 产业转移在过去五年逐渐完成,国内龙头企业将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根据国盛证 券电子团队测算,2016~2020 年韩国产能市占率大幅下降,2021 年韩国产能(假设均 不退出)将占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 14%,京东方及 TCL 科技合计将占 46%。由于京 东方收购南京熊猫 8.5 和成都熊猫 8.6 代线,TCL 科技收购三星苏州 8.5 代线,国内龙 头厂商份额持续迎来明显增加,并且这个趋势随着潜在的更多二线厂商被整合、潜在的 海外厂商未来的退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产能扩张尾声:面板产业的地域转移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大陆。这轮大陆主导的投资在11 年逐渐起量,17~18 年 10.5 代线释放进入高峰,在 21 年进入尾声。区域竞争尾声:四类厂商逐渐出清。(1)产能退出类:三星、LGD、CEC,产能逐步减 少;(2)产能维持类:友达、群创,不新增产能,转型利基市场;(3)产能增长类:京 东方、华星光电,具有新的 10.5 代线释放;(4)二线独苗:惠科,产能扩张幅度较大。 根据 omdia、witsview,及我们测算,预计 2021 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产能占比接近 50%, 龙头厂商份额不断提高。2.2、周期性为什么减弱?(1)技术周期:升级放缓,处于 LCD 向新技术过渡阶段。G10.5 资本壁垒过高,G8.5 增量有限。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这种背景下,后来者利用投资高世代线弯道超车的 难度提升,有利于行业格局的稳定,龙头话语权增强。根据我们测算,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只统计 6 代及以上 LCD 产线)中,以 120K/M 的标准产能估算,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5.5%;每增 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0%。如果以全球显示面板面积(含所有 LCD 和 OLED)作为分母,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 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8%;每增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 积约 2.1%。G10.5 具有较高资本、资源壁垒。实际上,按国内龙头企业的投资标准,一条 G8.5 产 线投资规划在 250~300 亿元,一条 G10.5 投资规划在 400 亿以上。面板企业往往需要 借助于外部融资,才能撬动如此规模的项目,尤其是 G10.5 代,具有较强的资本壁垒。 此外,G10.5 要求 2.94*3.33m 的大片玻璃基板,运输难度较高,玻璃基板供应商往往 是 in-house 建设,对于供应链配套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2)产能周期:扩产尾声,新增规划产能减少。以长时间的维度看产业转移:过去面板产业先后经历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不同地 区转移,中国大陆目前基本承接本轮转移产能,在下一个潜在产业承载地区出现之前, 中国大陆将作为 LCD 面板的世界工厂,产业格局相对稳定。以较短时间的维度看扩产尾声: 2017Q2~2019 年底,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厂商抛出 5 条 G10.5、7 条 G8.5 的 LCD 产线建设规划,随着这些产能逐步释放,价格快速下跌。截 止目前展望 2021 年级以后,面板龙头企业基本停止投建新的 LCD 产线,新增产线较少。2021 年增量产能有限,新线比较少。(1)增量产能重点关注华星光电深圳 T7 投产,惠 科部分 8.6 代爬坡;(2)2020 年处于爬坡的京东方武汉 10.5 代、夏普广州 10.5 代、彩 虹股份咸阳 8.6 代,2021 年相对满载的情况比 2020 年仍会有所增加;(3)2021 年经过 行业并购重组的原三星苏州 8.5 代、熊猫南京 8.5 代、熊猫成都 8.6 代等产线,在继续 投资、调整基础上有可能释放出比 2020 年更多的产量。三、需求端:百亿美金 TV 面板价值量弹性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 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平均尺寸的上升空间:2019 年 TV 平均 46.7 寸。4K 电视一般为 55~65 寸,8K 电视一 般为 70~75 寸。在未来 5~10 年内不会触及尺寸天花板。第一步,高世代线降低大尺寸成本:10.5 代线切 65 寸具有显著相对优势,单基板价值 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大尺寸成本持续降低。第二步,价格下降加速平均尺寸增长:大尺寸价格下降带动销量增长,提升平均尺寸。 2016Q1~2016Q2 价格低点附近,平均尺寸快速提升贯穿 2015Q4~2016Q4。第三步,大尺寸消耗更多产能: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平均尺寸增长推动力:供给导致低价,低价消耗更多供给电视消耗八成 LCD 产能,增长关键变量是电视平均尺寸。面板需求的增长核心在于电 视平均尺寸的变化。价格下降刺激电视平均尺寸拔升,高世代量产会加速这个过程。业界对于电视面板平均 尺寸的预期,基本上是每年增长 1 寸。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增长并不是自发增长,背 后往往是由于需求端(产业政策、家电下乡等)或者供给端(高世代线切大面板经济效 益更高),导致大尺寸电视价格下降,进而刺激需求增加的缘故,而这些变化不一定是连 续的,呈现结果为供给端主导的阶段性抬升电视平均尺寸。面板价格下降拔升电视平均 尺寸,这个重要性在 10.5 代线得到放大,却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背后的逻辑线为: 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 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以 witsview 数据为例,上一波面板价格低点出现在 2016Q1~Q2,TV 平均尺寸的增长贯穿于2015Q4~2016Q4,两者时间基本匹配。这背后供给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陆京东方 B5、B8、B10;华星光电 T2;LGD 广州 GP 等多条 8.5 代线产能的释放。2016H2 以后, 面板价格进入上行周期,TV 平均尺寸缺乏明显增长,因为大尺寸电视价格会高居不下。平均尺寸逻辑的验证:2018Q3 以来面板平均尺寸重进上升通道。参照 witsview 最新披 露的数据,平均尺寸在 2018Q3 重新进入明显上升通道。价格下降是平均尺寸提升的重 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现有产能的由于 32 寸及 43 寸面板价格达历史新低,已经比较接 近面板厂商的现金成本,面板厂供给也相应进行调整,增加 55 寸及以上的产能;另一 方面,10.5 代线在切 65 寸及以上的大面板拥有较高经济效益,京东方 B9 和华星光电 T6 在 2018 年的释放对于大尺寸供给有较大影响。2020 年,50 寸以上的液晶 TV 面板占 全部 TV 面板出货面积比重接近 40%,大尺寸面板渗透率明显提高。TV 面板对全球显示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三方(omdia、witsview)数据 整理,从出货量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量约 2.87 亿片;从出货面积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面积 1.61 亿平方米,占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 70%,TV 面板对全球显 示面板产能(尤其是 LCD 面板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千亿美金显示市场,主要弹性在 TV 面板。从市场空间看,2019 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空 间约 1000 亿美元,其中 LCD TV 占比约 25%。面板的周期性主要体现在 LCD TV 面板的 周期性上。根据国盛电子测算,这一轮 2020/05 价格低点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约 190~210 亿美元,当前(2020/12)价格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为 330~340 亿美元, 增幅超过 50%。同样时间段内,NB 增幅约 15%,Monitor 增幅约 10%。面板价格疲弱反映行业库存过高,降价求售只是第一步,行业处于底部,降低稼动率以 及推迟资本开支计划昭示行业拐点。一般而言,电视 OEM 厂商会保留 3~4 周的面板库 存,并且 OEM 厂商在面板价格上涨周期里会增加备货量以防成本进一步提高,在面板价 格下降周期里减少库存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一般而言,Q1~Q2 会存在比较明显备货行为, Q3~Q4 迎来消费旺季。但 2018 年受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需求相对较弱,并且 19Q1~Q2 存货堆积创新高,因而下游需求较弱,处于去库存阶段,这导致面板厂降价 求售,继续降低稼动率,进而推出行业资本开支计划。如何理解面板的周期性?面板的周期性绝大部分是来自于 TV 面板的周期性。一方面是 导致行业供给与需求面积此消彼长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也是面板产值变化的核心变量。 TV 面板占据了 70%的 LCD 面积消化,TV 的需求与 TV LCD 产能的供给,是决定面板行 业景气与否的关键力量。同时,面板景气决定了面板价格的涨跌,这个涨跌体现在产值 上大约是行业市场空间的 10~15%(根据上述测算大概 100~150 亿美元),这 10~15% 的产值正是决定整个产业盈利与否的弹性空间。除了周期性外,面板具有科技行业的成长性,本质上是需求的成长性+供给的周期性所 构成的周期成长赛道。面板成长性来源:(1)显示需求越来越多,LCD 面积持续增加, 带来增量需求;(2)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显示效果,带来增量附加值。 从需求量增加而言:电视面积消耗最大,但电视是成熟家电产业,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 来自于平均尺寸增长。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 经验上而言,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大约对应 5%的 面积增长。从技术创新而言:LCD 开启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具有较强生命力,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 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推出,当前重点推进创新方向之一是 Mini LED 背光模组 +LCD 显示模组。四、价格端:TV 面板波动率显著大于 IT2020 年 12 月下旬价格趋势超预期,IT 面板涨幅扩大。根据 witsview,2020 年 12 月 下旬 TV 面板价格比上旬涨幅再度扩大,超市场此前预期。上游玻璃基板供应不稳定, 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32/43/55/65 寸 TV 面板涨幅分别为 97%/64%/67%/35%。此外,近期 TV 面板紧张加速向外辐射,周期性相对较弱的 IT 面板涨幅明显扩大,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NB 面板涨幅在 11~25%,MNT 面板涨幅在 7~17%。TV 面板波动率 5%左右,Monitor 及 Notebook 面板波动率一般在 1~2%。根据国 盛电子测算,不同应用面板价格波动率差异较大,TV 面板的波动会显著高于 Monitor、 Notebook 等。受智能手机快速升级影响,Mobile 面板技术、尺寸也迭代较快,从 a-Si、 LTPS 到硬屏 AMOLED、软屏 AMOLED 等持续切换,主流销售尺寸也在持续变化,Mobile 面板整体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Mobile 面板呈现更多产品的迭代,而不是价格的周 期性。TV 面板价格的波动性更强,中小 TV 面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从涨价幅度而言,TV 面 板远超 IT、mobile 面板。2020 年 5 月底时 32 寸、43 寸价格超跌明显,G6、G8.5 产线 在 TV 领域切割价值量最大的分别是 65 寸、55 寸,截止 2020 年 12 月份 32 寸价格涨幅 97%,G6、G8.5、G10.5 切割价值量最大的都变成 32 寸,虽然实际上 G10.5 一般用于 切割 55 寸、65 寸及 75 寸等。IT 面板周期性较弱,且价值量高。尽管 IT 面板价格涨幅不高,但 IT 面板价值量仍然明 显高于 TV 面板。IT 面板业务反映的更多是客户资源、技术能力的积累,且对分辨率、 刷新率等技术有较高要求,与 TV 面板有显著差异。五、OLED:渗透率提升+折叠屏新应用,京东方大有可为5.1 OLED 持续渗透,2019 年有望从旗舰机型向中端机型渗透OLED 是指有机自发光二极管,由于其超高对比、逼真色彩、宽广视角、轻薄外形、宽 温操作等特性,OLED 有望成为继 CRT,LCD 后的第三代主流显示技术。从定义来看:“自 发光”决定轻薄外型和低材料成本;“有机”是实现柔性显示和异形屏的关键。AMOLED 持续渗透,趋势是从中小尺寸到大尺寸,从智能手机向平板、PC 到头戴式设 备、TV。3Q18 手机屏幕产值来到 107 亿美元,其中 OLED 屏幕占比从 2017 的 35% 大幅上升至 61.1%(66 亿美元)。从下游市场来看,2017 年全球 AMOLED 出货量为 4.46 亿块,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适用的新型半导体高端触控柔性显示屏仍是最主要的 市场,占出货量 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为 90%。IHS 预计 2018 年 AMOLED 出货量再增 36%,达到 6.06 亿块。OLED TV、笔电、头戴式设备则将是未来三年高速 增长所在,预计 2017-2021 年三者 CAGR 分别为 50%、47%和 43%。受益于此,未来 三年 AMOLED 总出货量 CAGR~18.6%。从 2018 年各智能手机厂商出货的屏幕技术来看,以三星 Galaxy Note9、苹果 iPhone XS、 为代表的旗舰智能机型均采用 AMOLED 屏幕。两家公司手机的 AMOLED 渗透率分别为 63.2%和 65.7%。尽管 AMOLED 在其余主要手机品牌渗透率仍不足 35%,但在各家旗 舰、高端机型中仍广泛采用AMOLED。智能手机AMOLED代替a-Si TFT和LTPS/Oxide TFT LCD 效应正在显现。AMOLED 代替 LCD 的重要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 1:信息娱乐等高端显示提出高成像质量需求。以对比度为例,OLED 由于自发光原 理,像素熄灭便可实现真正的黑,而 LCD 则是通过液晶分子的旋转和偏振片来遮挡背光 源的白。这本质上决定了 OLED 具有更高对比度和更低功耗。而高清、高频、高质量显 示体验则是未来用于手机、电竞、VR 等应用屏幕的需求所在。需求 2:AMOLED 更易实现异形屏设计与生产灵活性。OLED 自发光,无需背光模组和滤 光器,避免了全面屏窄边框处背光源经由导光板出射光辉度和亮度不均等问题。同时, LCD 背光模组异型切割难度(C 角刀轮切割+CNC 易致屏幕崩边)和成本更高(激光切 割)。需求 3:相比于 TFT-LCD,AMOLED 的材料成本更低,如果能实现部分关键设备国产化 和制程良率提升,将是具有更高价值量的显示技术。小尺寸 AMOLED 成本已经能够实现 与 LCD 相媲美,大尺寸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以 5’’全高清智能手机显示屏为例,我们对比了 TFT-LCD 和 AMOLED 成本结构(1Q16, LCD 由 G6 生产,OLED 由 G5.5 生产,非材料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人工等)。LCD 和 OLED 的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 63%和 47%,OLED 材料成本占比显著低于 LCD。需要与 LCD 区别的是,OLED 设备成本(35%)和有机材料成本(23%)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5.2 公司引领大陆 OLED 产能提升2018 年面板行业景气度处于上行阶段。继高世代 TFT-LCD 面板后,以 AMOLED 为代表 的新型显示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增资拓产动作频繁。2018 年 OLED/LCD 及相关配套建 线投资总计超 7000 亿,其中 OLED 投资规模接近 2000 亿。我们梳理了 2018 年主要 AMOLED 面板商产线和上游材料和关键零组件厂商的投资拓产进展:从京东方近四年 TFT-LCD 和 AMOLED 共 7 条产线投资结构来看,AMOLED 项目投资 热度显著。成都 B7 G6 AMOLED 产线注册资本 250 亿元为公司全额自筹。同期 TFT-LCD 均获政府支持。合肥项目政府出资 180 亿元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直接投入。福州项目政 府筹集的 150 亿元人民币以无息银行委托贷款形式提供给公司。两个方案中,公司出资 占总投资额均仅为 10%。2016 年后投资热潮向 AMOLED 蔓延,高世代 TFT-LCD 热度不 减,三大在建六代 AMOLED 项目(绵阳、重庆、福清)政府出资占比注册资本金均超 50%。目前大陆已投产 OLED 产线共计 12 条,在建及筹建 OLED 产线 7 条,总投资规模超 3500 亿元,其中京东方总投资金额高达 1395 亿元。而在 2015 年底,投产和在建的 产线数字仅为 4 条和 6 条。资本红利正当时,政府资金加速涌入助力开启“技术+产品+ 产业链”布局。以维信诺为例,截止 3Q18,公司由年初至报告期期末计入当期损益的 政府补助达到 8.56 亿元。2020 年 12 月 19 日维信诺再发公告,再获得政府补助项目共 计 6 项,属于为取得、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20.00 万 元;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55,857.4812 万元。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 2007 年便切入 OLED 市 场,三星显示和 LGD 两大巨头始终保持产能及增长率领先,2018 年两者 AMOLED 产能 面积分别超过 10M 平方米和 5M 平方米。但是 2014 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 距迅速缩小。我们统计了包括 WOLED、RGB OLED 和 QD-OLED 在内的全球主要 OLED 厂商已投和在 建产能情况,假设满产满载,并不考虑良率损失,预计 2021 年大陆制造商将占全球 26% 产能面积,2016-2021 大陆产能 GAGR~85%。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和辉 光电在内的大陆 G6 AMOLED 产能集中于 2018-2019 年开出,涉及产能总计超 150k片/M。大陆龙头京东方引领大陆 OLED 产能占全球比重不断提升,4Q13 鄂尔多斯(B6)产线 投产,主攻 51k 片玻璃基板/月 LTPS LCD,辅助 4k 片/月的 AMOLED 硬屏,是中国首条、 全球第二条 5.5代AMOLED 生产线,结束韩企 AMOLED 产能垄断。2017 年 10 月,成 都(B7)G6 LTPS AMOLED 柔性/硬屏产线率先实现量产,抢占新一轮 OLED 投资扩产 先机,目前产能爬坡中,设计产能 48k 片/月。此后,京东方总共宣布了四条 6 代 AMOLED 的投资规划,引领国内 OLED 产业。5.3 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加速切入,面板企业利润弹性上升发光材料和设备是 OLED 最主要的成本构成。而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更多 OLED 行业 投资集中于下游面板的制造,在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仍是发展短板。目前我国 OLED 上 游材料的挑战来自于:①化学品、驱动芯片、偏光片、掩膜版高规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②玻璃、银合金靶材、各向异性导电胶、Cu 刻蚀液、PI 基板等品质稳定性不足。以发光材料为例,从“化工原料-中间体-单体粗品-单体-最终分子材料”制备流程来看, 原料阶段市场竞争充分,国内企业参与多;从中间体到单体阶段,技术成本要求不高、 附加值低,国内参与企业众多(西安瑞联、濮阳惠成、万润股份、莱特光电、阿格蕾雅 等)。成品阶段是 OLED 材料生产的最终环节,采购方认证壁垒高,主要技术仍由日韩巨 头(出光兴产、新日铁化学、东洋油墨、三菱化学)控制。仍需强化中国自主 OLED 材 料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三大制程工序,国产设备切入机会较多,中游面板制造商将受益。我们梳理了 OLED 上 游各制程主要步骤所需材料和设备。前中段设备主要又美、日、韩厂商垄断,严重依赖 进口。后段设备技术门槛较低,国内 Bonding、贴附、检测等细分领域的企业龙头企业 如精测电子、智云股份、联得装备已加速渗透该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中游面板制 造商将受益,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前中段制程方面,大客户垄断效应减弱,蒸镀机、掩膜版等 OLED 段关键设备独家供应 契约不再。以蒸镀为例,一条 6 代线需要 3-4 台蒸镀设备。正如光刻工艺决定集成电路 线宽,蒸镀决定了 OLED 面板像素点分辨率和良率。目前全球中高档蒸镀机被日本 Canon Tokki、韩国 Sunic System、YAS、SFA 等企业垄断,产能严重受限。2017 年以前,三 星独家买下 Tokki 全部年产能(3~4 台)。直到 2017 年 Tokki 扩产至 9 台,LGD 的和京 东方才能分别拿下两台。京东方成都 G6 1Q17 导入首台 Tokki 蒸镀设备。 高阵列和有机镀膜段设备导入+后段模组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双效应叠加将有利于中 游面板企业掌控设备成本、提高产品良率和大尺寸产能主导权,随着产能爬坡和积累量 产使用经验,促进面板企业盈利能力上升,公司有望受益。5.4 折叠屏开辟新战场,京东方有望率先受益可折叠屏手机兼具手机便携性和平板大屏优势于一身,成为备受期待的一种手机产品。 2018 年的 10 月 31 日,国内屏幕生产商柔宇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上,柔 宇推出了全球首款面世的可折叠柔性屏幕手机,三星也在 2018 年 11 月 7 号旧金山召开 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三星的折叠手机概念。目前来看,官方声称要发行可折叠屏手机的手机品牌主要有:三星、LG、华为,联想, OPPO,VIVO 和小米。三星在 2011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第一个展示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样机。SEC 在 2013 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 3 个集成屏幕(2 个向内折叠,1 个向外折叠)的原型,但 是这离商业化大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2018 年 11 月份,在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宣称 2019 年推出百万台产品。三星首款折叠屏手机产品在 2019 年 2 月推出,起售价 1980 美元(约 合 1.3 万元人民币)。LG 也在积极布局可折叠屏手机市场,2018 年 10 月 23 日,LG 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 有关可折叠屏手机专利发布,LG 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专利描述了一种无边框智能手机,其 具有高度灵活的大显示屏,覆盖所有侧面并且可能使用磁性方法连接到壳体。一旦设备 展开,它就可以用作平板电脑。华为也在争取抢先发布可折叠屏手机,在 2020 年 2 月 24 日于巴塞罗那发布了旗下首款 可折叠屏幕手机,这同时也是华为的首款 5G 手机。中国手机制造商努比亚发布了一张柔性设备的宣传海报,暗示将在 MWC 上推出折叠设 备,努比亚在宣传海报中打出“折叠你的生活”(Flex Your Life)的字样,显而易见地暗 示其可折叠性,但尚不清楚是可折叠手机或是其他设备。OPPO,VIVO 和小米 18 年也都公开宣称 19 年会推出自己的可折叠屏手机。OPPO 的折 叠屏手机将会使用外折的折叠方式,VIVO 和小米则是采用向下折的折叠方式。苹果公司有望加入到可折叠手机的竞争行列。美国专利商 标局于 2018 年 12 月 27 号公布了一项苹果于 2018 年 3 月提交的专利。这项专利表 明,苹果正在想办法打造一款可折叠的 iPhone。就物理属性而言,嵌入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中的柔性显示器需要在厚度、重量、吸收更 高频率冲击的能力、耐刮擦等方面具有最佳的规格。同时,这些手机必须具备的关键特 性是,即使经历了多次折叠(达到一百万次),也有能力维持最初的性能。可折叠屏智能手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为消费者需要大屏幕设备 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带来的屏幕上的提升,提高的不是屏占比的 70% 到 90%,而是直接翻了一倍甚至更多,无论是影音游戏,阅读电子书报,体验度都要比 现在的直板智能手机提升很多。其实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专利概述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 产品规格和操作方式,但是一个实用的成功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尚未面市。从形态上看,可折叠手机目前出现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等方式。目前推出向内折的折叠屏手机样式较多,不同的折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外观效果,对柔 性材料(以透明聚酰亚胺 CPI 为主)性能要求也不同,其加工技术难度可能也有差异。 外折式设计是屏幕显示在最外头,容易与外物接触,厂商需要做出外折式面板,对于技 术实力相对较强,内折的屏幕是在里面,相比外折其屏幕更好保护,可能内折式进入量 产阶段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快。受到智能手机创新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据 IHS 预测,可折叠 AMOLED 面板的 出货量有望在 2025 年首次达到 5000 万台,预计到 2025 年,可折叠 AMOLED 面板占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8%(8.25 亿),占柔性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11%(4.76 亿)。虽然 2017 年柔性 AMOLED 显示器市场包括等量的平板和曲面显示器,但折叠式显示器 预计在几年后才会大规模生产。可折叠屏有望在 2019 年开始崭露头角,可折叠屏在 2020 年将占市场份额的 7%,而可卷曲屏幕将在 2021 年达到市场份额的 3%。可折叠手机物料清单拆分:三星的可折叠屏手机 Galaxy F 的 BOM 的成本比 iPhone XS Max 和 S9 +高出约 65%,iPhone XS Max 和 S9 +的成本相同。可折叠手机主要 2 个增 加成本项为: 1)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 150-200 美金,国内厂商可以做到 100 美金 左右。 2)屏幕模组超过了 200 美金。与 Galaxy S9 +的 55%毛利相比,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将 获得 65%的收益率,与 iPhone XS max 持平。零售价格或将会达到 1,800 美元。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技术、盖板、OLED 面板,驱动、驱 动 IC 及电池等方面需要改变,例如,玻璃盖板需改为柔性 CPI,柔性 OLED 需变为可折 叠 OLED;而且为了保证可折叠屏手机的折叠性还需要增加铰链,在电池方面,LG为其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两块电池的设计,而三星则在为其可折叠手机研究可折叠电源,而苹 果柔性电池专利在 2018 年 3 月 29 日也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这种柔性电池不仅能更 好地适应手机的形状,还能根据一台 iPhone 内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电池由放置在柔性 基底上的电池元件构成,让电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弯曲。从供应商方面来看,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上游主要有盖板厂商,柔性屏幕厂商,铰链厂商, 驱动 IC 厂商和电池厂商等。京东方不断显示技术不断创新,随着面板双雄转变市场,这给中国企业留下了足够的 AMOLED 应用创新空间。我们看到大陆面板商不仅是产能的增长和市占率的提升,产品 类型的多元化也带来切入市场的丰富可能,以柔性、可折叠为代表的面板研发正在稳步 推进。2018 年 SID 展会上,京东方推出包括屏幕、整机、家电在内的多款 AMOLED 超 高清显示和物联网端口解决方案,技术覆盖柔性、可折叠、印刷 OLED、单晶硅基、指 纹识别等。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面板商正在由量变到质变以资金+技术双实力立足脚跟。折叠屏等新兴应用方面,公司作为国内龙头,柔性 OLED 技术优势显著,多款可折叠产 品已在国内外展会发布。随着终端厂商折叠屏机型陆续发布,伴随外部环境压力下国产 化需求,预计公司将率先与国内终端大厂达成合作,有望迎来订单释放。六、创新:Mini LED 有望成为中大尺寸技术路线首选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 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首选显示技术。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显示面板的技术升级两个重要的维度:(1)Mini LED 背光的创新;(2)OLED 的 创新。实际上,这两者在市场应用、产业链上存在较强竞争关系。OLED 相 较于 LCD 而言是显示技术的创新,Mini LED 则是 LCD 的改良升级,用于对标竞品 OLED。 相较于 OLED 主打优势诸如对比度、色彩等,Mini LED 背光产品表现并不逊色,并且具 有资本开支低(成本低)、规格灵活(应用广)、适应于面板/LED 两大光电板块产业链发 展的需求(供给推动),同时具备使用寿命长(尤其适用 TV 场景)的重要优势。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潜在首选显示技术。三星规划 2021 年上半年推出首款 Mini LED 背光电视,根据 TrendForce 预估 TV 背光分区需要到 100 区以上,所需 Mini LED 数量达 8000~30000颗之间。在龙头厂商示范效应下,更多厂商有望推出 Mini LED 背光产品。根据 TrendForce, 2021 年 Mini LED 背光电视将会达到 440 万台,占整体电视市场比重约 2%。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通过更小的背光 LED 尺寸、点间距 实现区域控光能力。背光源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塑胶框等组成。目前主要有 EL、CCFL 及 LED 三种背光源类型,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则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底背 光式),Mini LED 是一种新的背光创新方式。Mini LED 背光拥有精细化分区,结合区域 调光技术(Local Dimming)可以极大提高 LCD 显示画质,在宽色域、超高对比度、高 动态范围显示方面可以与 OLED 媲美。同时,结合倒装封装等技术,可精确控制封装厚 度,实现更小的 OD,在超薄背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重的是,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比 OLED 具有更长使用寿命,更贴近于 TV 的场景需求。Mini LED 背光模组的成本包括 LED、SMT 打件、驱动 IC、背板等,目前大多采用 PCB 背板及被动式驱动搭配。根据我们预估,Mini LED 背光产品中,背光源(Mini LED)占 成本比重约 30~40%,重要的降本方向包括减少芯片端成本、打件成本、基板及驱动成 本。从结构而言,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只改变了背光模组,不改变显示模组。以主流的 侧光式CCFL背光方式为例,一般由几十颗LED作为灯源发射出导管光板上作为背光源, 光线反射到液晶面板上;Mini LED 则是将微型 LED 芯片放在 PCB 或玻璃基板上,不需要 导光板。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显示模组里的彩色滤光片、液晶、TFT 基板等没有调整, 因此对于显示行业而言,CF、TFT 产线的产能需求没有变化,如果背光的背板使用玻璃 基,甚至要消耗更多 TFT 产能。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 PCB 基板方案更为成熟, 依靠拼接,BOM 表成本相对较低。相比 PCB 而言,玻璃背板拥有更好的平坦度,无需拼 接,且具备更好的制程精度、高导热率和出色的散热性能。随着玻璃基板技术逐渐成熟, 有望成为 PCB 基板一种有力的替代竞争方案。玻璃基板的潜在应用,意味着面板厂商在 整个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话语权的潜力,届时面板厂商将有望有能力一站式交付 Mini LED 背光显示模组。中长期,Mini LED 背光电视的创新能带来 LCD 面积 20%增量需求!不考虑附加值、 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仅仅考虑玻璃基板多消耗的 TFT 产能,根据我们的测算,中长期 (假设 15~20%的 Mini LED 背光渗透率及 40%的玻璃基板渗透率)Mini LED 背光对于 LCD 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弹性约 17~22%。考虑到 Mini LED 背光在 NB、MNT 等其他 领域也会广泛使用,有望带来更大面积弹性。七、竞争: 大陆厂商竞争优势,将在长跑中胜出竞争:产业持续向大陆转移,大陆会逐渐掌握大尺寸价格主导权。大陆厂商投资积极, 毛利率及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 8.5 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 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 10.5 代线的开出,65 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7.1、产线竞争力分析:高世代更具经济效益,大陆厂商具有后发优势我们统计了五年包括 TV、PC、平板在内的中、大尺寸 LCD 月度出货量,可以发现 2016 年及以前,大尺寸 TFT-LCD 的出货量由需求主导,季节性因素带来下半年 9 月-11月出货高峰,旺季前后则有明显回落。而在近两年,尽管以高端大尺寸显示器为代表的需求 依然保持强势,趋势则转变为供应主导。随着京东方 10.5 代、彩虹光电 8.6 代以及中电 -熊猫 8.6 代等在 1H18 量产引起产能扩张、2018Q2 以来玻璃投入、产能利用率和良率 提高,面板商转而通过降低价格推动出货。8.5 代、10.5 代线相对于早期产线有其后发优势。市场普遍关注于总量上面板投资的增 加导致行业供给过剩,我们此处要强调,面板行业在技术上面临长周期的拐点,结构上 的竞争分化值得重点分析。面板产业发展最早的是日本厂商夏普等,但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技术及资本的保守,LCD 产业的蛋糕很快由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先后主导,直到大陆厂商逐渐投产追赶。目前全球面 板产能主要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大陆三个地方。中国台湾厂商现有产能分布广泛度。中国台湾厂商从 1998 年开始投资面板产线,投资高峰期集 中于 21 世纪头十年,在 2003~2009 年液晶面板投资占同期中国台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1/3 以上。友达拥有四条 3.5 代线、一条 4 代线、四条 5 代线、两条 6 代线、两条 7.5 代线、 两条 8.5 代线。友达最后一条 8.5 代线 L8B 量产时间为 2011 年,后续再无新建厂房, 更多是基于现有产线进行调整和增加部分设备。类似的,群创拥有两条 3.5代、一条 4 代、一条 4.5代、三条 5代、一条 5.5代、两条 6代、一条 7.5 代、一条 8.5 代线。台厂产能配置较为完整,产品线覆盖也较广泛,从小尺寸到大尺寸均有供应。韩厂战略方向是 OLED,LCD 产能集中于 7.5~8.5 代。韩国厂投资面板比中国台湾企业早, 在 1996 年就开始投资第一条 3.5 代线。韩国厂通过转为研发线、变卖设备和调整至生 产 OLED 等方式,将中小尺寸的 LCD 产能基本关停,诸如三星的 L1~L6 和 L7-1;LGD 的 P1~6 等产线均如此。因此韩国的产能结构与中国台湾不同,韩国在 7.5、8.5 代等高世代 集中了丰富的 LCD 产能。韩国与中国台湾战略选择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韩国厂拥有 OLED 技术研发和深厚的资本两大优势。以三星为例,2017 年其 OLED 在显示业务营收 占比达到 69%,OLED 显示占全球市占率的 96%。OLED 的产能利用率成了其显示业务 盈利能力的关键,LCD 业务重要性越来越低。大陆厂商优势产能集中于 8.5 代、10.5 代。大陆投资面板的标志性事件是 2003 年京东 方成立,其第一条 5 代线在 2005 年量产。大陆技术积累较薄弱,经过较长的引入期和 追赶期。真正产能爆发集可以分为两波:(1)第一波:2011~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光 电的 8.5 代释放为主;(2)第二波:2018~2021,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 10.5 代、CEC 和 惠科的 8.5 代释放。2019~2021 年大陆的优势会逐渐显现,一方面 2011 年开始投放的 8.5 代线逐步退出折旧,另一方面 2018 年投放的 10.5 代线切割大尺寸经济效率更高。高世代在切割大尺寸 TFT-LCD 具有更高切割效率、更低单位面积成本。假设各面板 AR 为 16:9,一块玻璃基板切割得到一种面板尺寸,我们计算了高世代(G8-G11)基板对 应的 32’’至 88’’面板的经济切割方法。G8.x 适合切割 32’’-58’’,G10.x 获得 60’’ -75’’的效率更高,70’’或 75’’面板,G10.5 都能切割到 6 片。如群创光电 G8.6 的 切割方法包括 8块50’’或 6 块 58’’,两种方案的切割效率可达到 92%和 93%。另一 方面,利用合理的面板布局,高世代可实现更高混合切割灵活度,如群创光电的 G8.6 采用 8*45’’+8*23’’混合切割,CEC 熊猫的 G8.6 采用 3*68’’+2*58’’ 和 3*65’’ +2*58’’两种方案。在不考虑 8.5 代具有的 MMG 切割技术下(同时切割 8片43 寸和 8 片 21.5 寸的混切技 术),以 2019 年 4 月上旬的面板价格预估,大致测算主要世代产线对应切割面板数量及 产生的销售额。同时,以产线投资金额的 60%,分作 7 年折旧期估算每块基板的折旧。 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1)8.5 代线在切割 32 寸时具有较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6 代线翻倍以上;(2)10.5 代线在切 65 寸时具有类似的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3)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加,折旧占比在减小,产线的世代提升有其 后发优势。7.2、财务分析:大陆厂商财务表现较优,并逐步取得大尺寸定价权面板行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于大陆。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远超 竞争对手,2018 年为 79 亿美元。按京东方现有规划,2020 年是资本开支高峰的尾声, 往后看每年约 200 亿元资本开支,主要用于 OLED。TCL 集团规划,未来 3 年投资 800 亿元于半导体显示等领域。相比之下,友达、群创每年的资本开支在 15 亿美元以内。 资产负债率也反映相似的变化,2013 年之后京东方资产负债率一路上扬至 2018 年的 60%,群创、友达一路向下分别至 36%、49%。事实上,京东方等大陆厂商投资资金不 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 快速起量。大陆面板厂毛利率高于海外同行。以 2014 年为界限,大陆厂商在 2014 年之后毛利率表 现就持续强于国外厂商,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1)逆势扩张下 8.5 代线的相对优势;(2)大陆成本端较低。毛利率优势比较明显,2014 年以后京东方毛利 率平均比友达、群创高 7~8 个百分点。京东方毛利率优势部分反映着公司投资和融资优 势、折旧政策差异。大陆厂商折旧比重还有下降空间。从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比重进行分析,2014 年以后, 基本是顺序为华星光电(国盛预估)>京东方>友达及群创。华星光电折旧期为 7 年;京 东方折旧期为 10 年;中国台湾企业主要产线折旧已经结束。以 2014~2016 年数据作为参考 (2017 年面板价格影响过大),中国台湾企业折旧与摊销的比重约 13~15%,京东方 15~17%, 我们预估华星光电 17~20%。展望未来,一方面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分别在 2019 年、2021 年开始退出 8.5 代线的折旧;另一方面两者还在积极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新产线效率 高(部分反映在经济切割下,折旧/营收比重下降),因此我们预估未来大陆厂商该比重 将下降。大陆面板厂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考察 2014 年以后的 EBITDA 表现,京东方比 友达、群创优势缩小到 3~4 个百分点;华星光电比友达、群创优势扩大到 8~10 个百分 点。2017、2018 年京东方其他收益分别占营业收入 0.78%、2.06%。相比于毛利率, 不考虑折旧、利息和所得税的 EBITDA 更能反映面板厂经营能力,大陆面板尺寸的经营 能力仍超过海外同行。八、为什么关注价格?价格-NPM/利润-股价联动京东方股价复盘: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因为经营杠 杆较高(京东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2100 亿,总资产 3400 亿)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股价滞后于面板价格的峰、谷。友达、LGD 股价复盘: 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基本上股价与面板价格同步,甚至股价反映略微提 前于面板价格。九、景气上行时,行业 ROE 能达到什么水平?面板厂季度业绩与面板价格高度相关,景气上行时净利率超过 10%。从季度净利率上 看,面板景气阶段面板厂商普遍进入业绩共振,上一波涨价阶段季度净利率基本在 5~15% 之间。行业景气期,业内公司 ROE 平均水平能达到约 15%。从股本回报率上看,LGD、友达、 群创基本也是周期波动,周期景气时的顶点诸如 200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8%/22%/25%,201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3%/17%/15%。计算中位数(从 下表数据起始年份计算)来看,LGD/友达/群创 ROE 中位数分别为 8%/5%/2%。京东方经历长时间蛰伏,ROE 水平逐渐修复。京东方在 2010 年之前 ROE 表现大幅跑输 海外竞争对手,2011 年之后 ROE 趋于 2~10%,基本与行业趋势一致。2017 年行业景 气时,京东方 ROE 达到 9.25%。十、杜邦分析:传导顺序,价格——净利率——ROE杜邦分析下,面板厂商 ROE 波动的核心是净利率变化,每个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变化并不大。净利率受价格周期波动产生变化。对比京东方和 LGD 杜邦分析 相对优势:净利率表现优胜,由于产线优势和成本优势 相对弱势:周转率低。总资产周转率比较:京东方 0.3~0.4,友达/群创 0.6~0.8,LGD 为 0.7~1。提升 ROE 的关键在于净利率——>净利率提升来自于毛利率提升——>面板均价提升(1)如果当前均价维持低位,厂商依靠固定资产膨胀提升营收,京东方净利率中枢为 1~2%,对应 20~40 亿净利润。(2)如果均价提升 10%,净利率中枢能提升到 8%,ROE 估算为 8%。(3)如果均价提升 20%,ROE 有望达到 14%。(取历史数据周转率 0.4、权益乘数 2.4 ,未考虑周转率修复弹性)十一、从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到 FCF 价值创造一二级联动的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 远超竞争对手。京东方等大陆长生投资资金不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 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快速起量。京东方 Capex 如果走向尾声,FCF 有望快速提升。FCF=EBIT(1-tax)+DA-Capex-NWC。FCF 测算变量的重要性排序 Capex>DA>NWC>EBIT。 核心是对资本开支和折旧进行分析。京东方潜在资本开支测算:历史数据:13~15 年在 200 亿规模(8.5 代建设高峰,单厂约 200 亿),17~19 年提升 至 500 亿规模(10.5 代线投资 400 亿、OLED 投资 465 亿)新增项目:(1)绵阳线 465 亿剩余部分(20 年打满);(2)重庆线 465 亿、福清线 465 亿;(3)潜在外延并购金额假设 250 亿。合计约 1335 亿元,加上每年常规投资,预计 未来 5 年合计资本开支 1600 亿左右。 折旧摊销测算:固定资产+在建转化+capex,7 年折旧。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何相孰也

面板行业研究报告:由“资本杀手”到价值创造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邵宽)1、面板周期框架分析1.1 LCD TV 需求分析LCD TV 需求=终端 TV 出货量* LCD 渗透率* TV 平均尺寸。1) 终端 TV 出货量:2011 年后进入成熟期稳定在 2 亿片中枢,10%内波动(偶 数年赛事拉动);2) LCD 渗透率:2013 年后全球 LCD 电视渗透率上升到 95%+后趋于稳定;3) TV 尺寸趋势:2025 年高世代线面板产能(55-75 寸)占比 60%。1.2 面板三周期分析三周期框架:短周期(库存)+中周期(供需)+长周期(技术)1) 短周期:面板企业到渠道库存水位,当前受上游驱动 IC 等原材料缺货影响。2) 中周期:产能端供应链转移完成,BOE、TCL 形成两强格局,投资产线资 本高壁垒,供给弹性降低。3) 长周期:LCD 仍为最主流显示技术,技术过渡期内中大屏 LCD+中小屏 OLED 发展格局,下一轮技术周期 2025-2030 年。2、面板价格涨势强劲,未来价格稳中有升2.1 需求端:大尺寸增长拉动面板整体需求面板大屏化带动出货面积稳步增长显示面板下游应用广泛,TV 面板占需求 77%。根据 Witsview 统计,电视(TV) 当前占面板需求比例为 77%,显示器居其次,占比为 11%,其他方面,商用显示占 比 3%,笔电占比 5%,平板占比 1%。全球电视出货量保持平稳。2020 年全球 TV 面板年出货量约为 2.76 亿片,其中 液晶电视面板占主导出货 2.72 亿片,OLED 电视面板为 440 万片。随着大型赛事奥 运会、世界杯的召开,短期将拉动下游面板消费需求。2013 年后全球 LCD 电视渗透 率上升到 95%+。我们认为电视作为成熟家电产业,出货量在未来也将保持稳定,预 计 2020-2025 年电视出货量 CAGR 为 0.15%。大尺寸液晶电视渗透推动面板平均出货尺寸增长。据 Omdia 数据,电视面板平 均尺寸从 2018 年 45 英寸增加至 2020 年的 47.3 英寸,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51 英寸,即在 5 年内增长约 4 英寸。我们认为大尺寸面板在电视市场快速渗透主要归因于于以下几方面:1) 高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促进消费市场趋向于大尺寸产品。UHD(4K/8K)、 Mini LED 背光、QLED、高色域、超窄超薄等画质规格和视觉效果提升主要 集中在大尺寸和超大尺寸上,尤以 55 英寸及以上产品为甚。促使更多消费 者开始购买 55 英寸及以上的电视作为客厅电视,尤其是在中国和北美市场。2) 高世代线经济效益。65英寸和 75 英寸是面板厂商 10.5 代线的经济型产品, 国内 10.5 代面板陆续投产有助于促进大尺寸面板的供应。3)行业供需循环推动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成长。当市场供过于求时,面板 厂商为了保持产能高稼动率,面板价格会大幅降低。同时液晶电视面板的尺寸越大,其价格降幅相对越大,从而有助于品牌商推广产品。另一 方面,当出现供应短缺时,面板厂商更倾向于生产大尺寸的产品,以便 高效地利用其产能,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综合上述因素,平均尺寸的增长将带动电视面板整体出货面积持续上升。根据 我们预测,2020-2025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面积复合增速达 3%。结合 LCD TV 面板 +LCD 手机+OLED 面板,预计全球面板市场规模超 4000 亿元。车载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当前车载已成为中小尺寸面板市场第二大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总量为 1.62 亿片(TFT-LCD),同比增长 9.4%。中控显示 面板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出货量为 7830 万片,同比增长 7.9%,占全 年出货总量的 48.5%,;仪表显示面板出货 6080 万片,同比上年增长 5.6%,占全年 出货量比重为 37.6%,是第二大应用场景。此外,抬头显示屏、电子后视镜显示屏和 后座娱乐显示屏近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车载面板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催生市场新增量。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加 深,车载显示屏将朝大屏化、多屏化、交互化、复杂化、高清化等方向演进,未来将 成为面板市场重要的新增量。近几年车载显示屏主流尺寸为 7-8 英寸,特斯拉为首的 新能源车企开始采用 15-17 英寸的大屏,甚至部分车企出现 27 寸、32 寸等超大尺寸 显示屏的配置规划。同时,屏幕数量也在显著增加,当前车内的数字屏幕平均数量为 1.78 块,预计到 2025 年将上升至 2.11 块。预计 2020-2025 年车载面板市场 CAGR 达 12%。目前中控显示大屏化的渗透率 正在逐步提升,中大尺寸触控屏幕的应用已经从特斯拉逐渐渗透至包括宝马、奥迪等 高端车型,扩展到丰田、福特、比亚迪、本田等中低端车型。在目前车载显示行业的 销售上,10 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显示屏所占比重在两年内增加了两倍多,从 2017 年的 16.8%上升至 2019 年 Q3 的 37%。根据我们测算,预计 2020-2025 年车载面板市场 CAGR 达 12%,在各应用领域中增速最快。2.2 供给端: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主导全球产能回溯面板发展历程,呈现为“美国起源-日本发展-韩国超越-中国台湾崛起-大陆发力” 的路径。目前美国和日本以及德国主要致力于行业上游原材料;而韩国、中国台湾和大陆 则主要在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谋求发展。随着大陆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我国面板 产能、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第一阶段--美国起源:1) 液晶时代开启:1968 年由美国 RCA 公司利用液晶的“动态散射”效应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液晶平板电视模型 DSM-LCD。2) 液晶投资终止:19 世纪 70 年代先后,涉及过液晶显示技术的美国企业 RCA、 罗克韦尔、西屋电气、摩托罗拉、AT&T、通用电气、施乐和惠普都由于项 目投入大、风险高等原因放弃了平板显示技术的开发。3) 掌握上下游关键领域:美国企业虽然放弃对 TFT-LCD 的投资量产,但如康 宁公司(供应玻璃基板)、应用材料公司(供应化学气相沉积 CVD 设备) 等公司供应上游关键原材料与设备,苹果公司和 IBM 公司(生产使用液晶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等公司也创造了大面积应用 LCD 屏的需求。虽然美 国已没有面板产线,但上游玻璃基板供应商康宁公司全球市占率超 70%。第二阶段--日本发展:1) 液晶技术引入:1972 年初,日本夏普(SHARP)公司花费 300 万美元买下美 国 RCA 公司的 LCD 技术,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采用 TN-LCD 为显示面 板的计算器,数月后美国 RCA 工厂关停;2) 辉煌时代开启:1991 年到 1996 年,全球兴建了 25 条以上 TFT 液晶面板 生产线,其中有 21条建在日本。1990 年,日本 TFT 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 市场 90%的份额,到 1994 年这一数字上升至 94%,美国仅占 3%。全球第 一条 6 代、8 代、10 代线均由夏普创造。3) 辉煌时代终结:2003 年日本金融危机后失去行业龙头地位,到 2008 年后 夏普由于等离子显示技术投资失误、太阳能电池项目持续亏损、液晶 10代线负担过重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振;2016 年夏普接受鸿海收购。4) 退出面板生产转向上游材料设备供应:目前日本仅剩夏普(鸿海)、JDI、松 下产线,但日本平板制造上下游配套体系完整,在退出平板生产后转向上游, 如旭硝子和电气硝子生产玻璃基板,尼康和佳能的扫描式光刻机和步进式光 刻机,NEC-安内华制造干刻机设备,日东电工做彩膜和偏光片等。第三阶段--韩国超越:1) 获取液晶面板技术:1987 年三星开始发展液晶业务。第一次衰退期 (1993-1994 年)中,三星、LG、现代为代表的韩国企业雇佣过剩的日本 工程师,获得液晶显示相关的技术能力;三星在发展初期连续 7 年亏损,在 1991-1994 年间,平均每年亏损 1 亿美元。2) 逆周期投资产线:在 1995-1996 年的第二次衰退周期里,韩国企业继续大 规模投资新产线。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面板市场陷入低谷, 日本厂商虽然占据垄断地位,但大多面临亏损,但三星电子和 LG 采取反周期的投资战略,果断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凭借韩 元贬值和生产规模扩大,三星到 1997 年末实现了扭转。3) 超越日本:1998 年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一。1999 年,三星 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 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 为 16.2%,名列第 二,同时超越了日本夏普;2001 年三星、LG 率先建设第 5 代生产线, 推动了 TFT-LCD 进入电视领域,实现超越日本。4) 转向 OLED/QLED 新技术:2019 年后,三星与 LG 放弃 LCD 路线并全面 转型 OLED/QLED,韩国的液晶市场领先地位被中国超越。第四阶段--中国台湾崛起:1) 技术源于日本:80 年代初,夏普和爱普生先后在高雄和台中设厂。1997 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液晶面板市场急剧收缩,日企将技术转让给中国台湾企业, 一方面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2) 中国台湾五虎崛起:1997 年第三次液晶产业衰退期,让中国台湾企业获得了进场机 会。2003 年到 2004 年进入了产业黄金期,中国台湾厂商开始新建大批高世代 线。2005 年以前,中国台湾面板厂商众多,近 10 家厂商共同角逐。后来产业不断整合重组,形成友达、奇美、华映、群创、瀚宇彩晶面板五虎局面。3) 中国台湾的困境与现状:中国台湾的核心矛盾在于,中国台湾面板产业缺少上下游产业的 支撑。在全球金融危机、液晶面板需求不振的背景下,索尼、三星、LG 等 日韩企业在 2008 年 8 月取消了此前向中国台湾面板的订单,中国台湾面板企业的生 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业绩 2010 年随着大陆面板厂商的建设投资,中国台 湾面板企业发展进入停滞。目前中国台湾仅剩友达、群创,8.5 代线仅剩 3 条。第五阶段--大陆发力:1) 摸索阶段:大陆在起步时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摸索面板制造路径。截止到 2008 年,中国进入 TFT 产业的主要企业有上广电(NEC 合资 5 代线)、BOE (韩国现代电子的 2.5、3、3.5 代线,自建亦庄 5 代线)和昆山龙腾(中国台湾 合资 5 代线)。2) 逆周期扩张,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BOE 与韩企一样采取逆周期投资,于 2009 年开始建设合肥 6 代线和北京亦庄 8.5 代线。此后,外企开始在大陆 投资建设高世代线。2009 年 8 月,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 司进行“8 加 6”代线计划;韩国 LGD 投资 30 亿美元在广州建设 8 代线,10 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 22 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 7.5 代线。2010 年,TCL 与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华星光电,投资 245 亿元在深圳建设一条 8.5 代线,这是即 BOE 后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中国企业。往后一 批国内企业开始投资建设 LCD 产线。3) 大陆开始主导全球产能:梳理当前大陆 LCD 面板产能情况,2021 年占全球 产能达 67%,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大陆 LCD 产能占比将达到 79%。国内厂商积极扩张,大尺寸产能持续增加。大陆厂商的不断扩张,2017 年以来 使得 55 寸以上的大尺寸产品产能持续增加,同时需求又较为弱势,供需明显不匹配; 32 寸和 39-45 寸的产品供需状况相对更好,价格也相对稳定。日韩产能陆续退出,大陆面板产能占比 2021 年将达到 67%。2017 年面板价格 高位以来,2018-2019 年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各面板主要厂家营业利润大幅下滑。迫 于营业压力,日韩 LCD 厂家纷纷计划退出,LG Display 和三星 SDC 于 2019 年开始 宣布在 2020 年底全面退出关停 LCD 产线,并向盈利能力更高的 OLED 转型。预计 此轮韩国厂商退出之后,大陆面板厂的产能占比 2021 年将进一步跃升至 67%,全球 LCD 供给格局正在加速改善之中。2.3 价格端:供需紧平衡,涨价强支撑2020 年下半年以来,面板价格涨势延续。随着 2020Q2 电视面板需求的持续增 长,电视面板处于供不应求态势。根据 AVC Revo 数据,相比 5 月份的价格最低点, 中小尺寸 32/39.5/43/50/55 英寸 Open cell 面板价格 2020 年内涨幅 50%-100%,而 大尺寸 65 英寸、75 英寸 Open cell 面板价格也分别上涨 33%、15%。从供求角度看,此轮涨价有较强支撑。由于过去数年行业的持续投资,到 2019 年仍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供需差 13.6%),导致 LCD TV 面板价格在 2019 年全年持 续下跌,创下历史新低。随着韩厂 LCD 产能的陆续退出,预计 2021 年供需差缩小 至 8%左右,并且到 2025 年供需差将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未来较长周期内价格波动 将趋于平缓。(供需差=[供给/需求-1]*100%)从库存角度,自 2020 年 7 月整体处于较低位置,补库存需求较为强劲。2020Q3 开始电视需求复苏,品牌厂商加大面板采购量,面板厂库存水位持续走低,从 2020 年 7 月份开始,面板库存整体处于安全区间以下。2021Q1 厂商和渠道仍存在较强补 库存需求,Omdia 数据显示国内电视厂商 Q1 面板采购计划环比增长 6%,同比增长 1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部分一线电视厂商将计划大幅增加面板采购数量,预计比 上一季度增加 20-25%。上游原材料供应短缺成为涨价新因素。到 2021Q1,电视面板需求依然热度不减, 上游玻璃基板、驱动 IC 及偏光片等材料缺货导致面板产能吃紧,NEG 玻璃熔炉停电 事件则进一步强化市场的紧张情绪,进而推高面板涨价的空间。截至 2021 年 3 月, 面板平均涨幅环比仍近 5%(Sigmaintell 数据),其中大尺寸面板涨幅短期有扩大的 趋势。3、全球两强格局已定,进入稳定盈利期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明显差异:1.对比 2017 年价格高点, 各尺寸面板仍具备向上涨价空间。2.对比 2017 年供给端,产能供给不断收缩,全球 寡头垄断局面显现。3.从技术趋势角度,LCD 及相关升级未来 3-5 年被替代可能性较 小。综合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我们认为 LCD 行业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 波动未来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3.1 复盘上一轮涨价周期,当前两强格局已定大尺寸面板上一轮涨价周期在 2016Q2-2016Q4,并在 2017H1 持续在高位。该 轮面板价格上涨驱动因素主要是:三星 L7-1 关厂,该厂月产能 15 万片,约占当时 全球产能 3%、松下退出 TV 液晶面板业务、中国台湾地震影响群创产能。随着大陆厂商 积极的产能扩张导致 2018 年和 2019 年连续两年供过于求,面板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中国台湾厂商转向利基市场和 IT 面板制造,而韩国 LCD 厂商也因为这两年的严重亏损 而逐步关闭 LCD 产能,转而采用 OLED 战略。对比 2017 年供给端,当前两强格局已定,国内厂商产能优势显著。2020 年 BOE、 华星光电分别以20%、14.4%的出货面积占比居于全球大尺寸面板前两名。相比2017 年,当前面板行业竞争格局已趋于明朗,国内厂商经过此前的几轮扩产,高世代线的 产能规模和运营效率优势明显,日韩包括台厂落后产线将逐步退出竞争。预计到 2025 年,BOE 和 TCL 产能将超 55%。高世代线效率优势明显。高世代 LCD 产线凭借更高的切割效率更适宜切割大尺 寸电视面板。BOE、TCL 为首的国内面板企业往年的新建产线也多为 8.5 代线及以 上世代,10.5 代线也基本落在中国,相对日本、中国台湾的 5、6 代线规模优势显著,生 产成本更为经济。根据中华液晶网数据,10.5 代线在 43、49、60、65、70、75 寸 等大大尺寸 LCD 面板生产过程中的切割效率显著优于 8.5 代线。逆周期收购+扩张策略助力大陆厂商份额持续提升。BOE、TCL 在行业低景气度 周期时可以通过更有利的价格收购兼并产线,市场份额扩张后可以通过调节产能应对 行业价格波动,未来大尺寸面板价格会逐步趋于稳定,LCD 面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两强格局已定。1)TCL 方面,2020 年先是投资日本面板 JOLED、紧接着收下中环集团后,随 后收购了苏州三星电子 60%的股权和苏州三星显示 100%的股权,两条产线能够提供 120K 的 LCD 月产能和 3.5M 的显示模组月产能,其面板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4%。 除此之外,TCL 科技正准备新增一条产能为 180K/月的 8.5 代线,产品定位于 IT 市 场,进一步扩大自身在 IT 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2)BOE 方面,根据公告 2020 年收购中电熊猫旗下的南京 8.5 代液晶产线和成 都的 8.6 代液晶产线。完成之后,BOE 将拥有 5 条 8.5 代线,1 条 8.6 代线、2 条 10.5 代线,稳坐国内产能第一。对比 2017 年,短期价格仍有向上空间,长期价格波动趋于平缓。对比 2017 年, 50 英寸以下面板在 2020Q4 的 ASP 已接近 2017Q4 水平。而 55 寸及以上面板相较 前一轮价格高点仍有较大空间。长期来看,在两强格局下,我们预计未来 LCD 行业 周期性显著弱化,面板价格波动将趋于平缓,由此保证龙头厂商在较长周期内稳定持 续的盈利能力。周期性减弱,龙头厂商盈利能力将持续改善。我们认为当前高景气下,价格大幅 上涨将显著增厚面板厂商业绩。拉长周期看,当前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海外企业退出, 大陆厂商继续做整合,行业集中度提高,带动价格周期性减弱,面板价格有望维持在较高位随下游需求小幅波动,以保证龙头厂商盈利的稳定性。3.2 技术路线多样,LCD 仍是未来大尺寸主流目前主流的面板技术有 LCD 与 OLED 技术,OLED 面板相对性能更优但受限技 术成熟度目前单价远高于同尺寸 LCD 屏。同时,Mini LED 将有效延长 LCD 工艺的 生命周期,我们认为未来 3-5 年 LCD 仍将是大尺寸面板显示的主流技术路线。显示面板从发光原理出发可分为两类:一类的原理是有背光源的 LCD 屏;另一 类是自发光 OLED 屏,而 OLED 又可分为 AMOLED 和 PMOLED。两大类产品在技 术支撑和应用领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主流 LCD 屏均采用 TFT-LCD。LCD 屏经过多年发展,早先的 STN-LCD 技术由于成像质量等多方面因素都劣于 TFT-LCD 技术已被市场淘汰,目前主流的 LCD 屏均采用 TFT-LCD。TFT-LCD 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功率、全彩化等优点。它主要包 括三段制程:1)前段部分的 Array 制程和半导体制程相似,但是不同的是将薄膜电晶体制作 在玻璃之上,而非硅晶圆上;2)中段 Cell 部分,是以前段的 Array 玻璃作为基板,和彩色的滤光片玻璃基板 相结合,并且在两片玻璃基板之间灌入液晶(LC);3)后段模组组装(Mole Assembly),将 Cell 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如电 路、外框、背光板等等多种零组件组装生产的作业。TFT-LCD 基底主要有 a-Si、IGZO、LTPS 三种。a-Si 技术简单、成本低廉, 应用范围最广,但能耗较高,分辨率低。IGZO 显像性能优秀,可用于大小尺寸,但 成本较高,寿命较短。LTPS 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反应速度等优势,但成本最 高,多用于中小尺寸高端 LCD 屏。OLED 目前受制于原材料成本、生产良率与短寿命,相比 LCD 屏价格仍然较高, 在中短期内 LCD 仍具有产量与成本优势,中长期看还有 Micro LED/Mini LED 等新技 术的革新,未来主流显示技术仍未确定,各厂商技术路径也各不相同。LCD 未来仍是大尺寸市场主流。从整体趋势来看,面板行业技术升级加快, WOLED、量子点液晶电视(QLED)、QD OLED 电视、QNED 电视、Mini LED 背光 液晶、FALD 背光液晶和 Micro LED 等新技术为终端用户带来了更高的规格和更好的 观看体验,并随着规模效应逐渐降低的成本提高渗透率。但其中大部分是基于 LCD 的升级,预计到 205 年 LCD(包含 MiniLED 背光和 QLED)大尺寸面板出货占比仍 将占 96%。3.3 Mini LED 技术革新,延长 LCD 生命周期Mini LED 和 Micro LED 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省电及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被 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吸引苹果、三星、LG、索尼等大型企业布局发展。Micro LED 技术,即 LED 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将 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 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可以让 LED 单元小于 50 微米,与 OLED 一样能够实现 每个像素单独定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它的优势在于既继承了无机 LED 的高 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 积小、轻薄,还能实现节能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说,Micro LED、Mini LED 一样,都 是基于微小的 LED 晶体颗粒作为像素发光点,区别在于,Micro LED 是采用的 1-10 微米的 LED 晶体,实现 0.05 毫米或更小尺寸像素颗粒的显示屏;Mini LED 则是采 用数十微米级的 LED 晶体,实现 0.5-1.2 毫米像素颗粒的显示屏。目前,LED inside 将 Micro LED 的尺寸界定为 75 微米以下,且不带蓝宝石衬底。目前制约 Mini LED 背光应用的重要因素是成本,而 Micro LED 尚未大规模量产, 难点集中在巨量转移、芯片、驱动等方面,技术尚未成熟。Mini LED 对传统液晶面板厂而言是产品规格升级的契机,有效延长了 LCD 技 术的生命周期。由于 Mini LED 背光技术与传统 LED 背光技术的差别仅在于使用更多颗 Mini LED 芯片,因此对于面板厂来说,只需要重新投资部分设备,如打件转移、 检测设备,以及重新设计驱动 IC 和挑选基板即可。在可以沿用既有的面板产线的情 况下,对于面板厂来说切换成本较低。TCL 与 BOE 积极布局 Mini/Micro LED。TCL 华星全球首发基于 Mini-LED on Glass 的星曜产品。同时,TCL 华星还与三安光电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从事 Micro LED 显示技术开发,推动公司在该领域从材料、工艺、设备、产线方案到自主知识 产权的生态布局,并形成 Micro LED 商业化规模量产的工艺流程解决方案。BOE 和 美商 Rohinni 合作成立合资企业生产用于显示器背光源的 Micro LED 及 Mini LED 解 决方案。4、柔性 OLED 有望在中小尺寸加速渗透4.1 OLED 需求端以中小尺寸为主OLED 正加速渗透手机等中小尺寸应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由夹在两个薄 膜导电电极之间的一系列有机薄膜组成。当电流通过的时候,电荷载流子从电极迁移 到有机薄膜中,直到它们在形成激子的发光区域中重新结合。一旦形成,这些激子或 激发态通过电发出光(电能转化成光能),同时不产生热量或者产生极低的热量,降 低了能耗。相比 LCD 屏,OLED 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优势:1) OLED 具有息屏显示(Always On Display),即部分屏幕亮光,能够有效减 少能耗,规避 LCD 屏幕的漏光现象。2) OLED 具备更高对比度。在显示黑色时由于 LCD 屏是通过调节液晶而不是 关闭背光源,OLED 屏幕直接关闭光源,因此在对比度上 OLED屏具有显 著优势。3) OLED 具有更快响应时间。LCD 液晶层在低温时液晶分子偏转速度明显变 慢,导致出现“残影”现象,OLED 响应时间相比 LCD 层有明显的优势。4) OLED 可应用于超薄屏。在手机等应用端显示屏幕超薄意味着手机内部空间 的释放,对手机设计来说释放的空间就可以用于新功能的实现或更大电池的 容纳。5) OLED 可应用于折叠屏。折叠屏也被认为是下一代手机革新的方向之一,同 时,通过屏幕折叠也可以通过 COP 封装在手机上做到全面屏与曲面屏,手 机显示进一步优化。劣势:1) OLED 普遍寿命较短。OLED 屏发光层由于电子迁移频繁并且有机物相对更 容易老化,会出现部分区域由于老化不均而导致的“烧屏”现象,即显示色彩 不均匀。2) OLED 调光方式采用 PWM 模式,存在伤眼风险。总体而言,OLED 技术相比 LCD 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目前主流厂商都在 OLED 技术有所布局。OLED 面板已成为高端消费电子产品的首选,OLED 屏的柔性特征更 适应 5G 时代万物互联的显示需要,穿戴设备、VR 领域、车载领域,智能家居、智 慧城市等均为应用场景。手机市场 OLED 屏渗透率快速提升。得益于中高端机对全面屏、曲面屏、更高 色彩对比度以及更低能耗的需求,OLED 屏在中高端机型中渗透率快速提升。过去受 制于较低的良率与寿命,以及高昂的采购成本,OLED 屏幕仅被三星、LG 等少数自 产屏幕的手机厂商采用。历经多年技术迭代,小尺寸 OLED 面板生产工艺日趋成熟。 2017 年在苹果 iPhone X 采用了 OLED 屏幕之后,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至 2020 年 的 39%,预计到 2023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51%,对应市场规模达 350 亿美元。TV 端 OLED 以 WOELD 为主,量产技术仍不成熟。从技术路线上,TV 等大尺 寸面板目前的 OLED 技术有 LG 为代表的白光 OLED(WOLED)以及三星为代表的 量子点 QLED,LG 和三星的生产良率都显著低于成熟 LCD 面板生产。由于大尺寸 OLED 屏幕技术受制于工艺与生产良率,目前仅有 LG 与三星供应大尺寸 OLED/QLED 面板。4.2 OLED 供给端韩国主导,国内处于追赶阶段OLED 产线现阶段集中于中韩两国,大陆 OLED 集中于 6 代及以下线,大尺寸 OLED 产线仍处于规划阶段。小尺寸方面国内厂商正奋起直追,国内厂商 AMOLED 市占率由 2019 年的 9.8%快速提升至 2020 年的 13.2%。5、回顾 BOE 模式,政策+资金实现面板超越5.1 BOE 融资历程总结回顾 BOE 历次融资,国资是参与增发的主体,尤其是项目所在地国资。面板产 线建设属于重资本支出,一条 10.5 代线需要近 500 亿投资金额,资本壁垒较高,前 期投入需要政府资金、政策等资源的倾斜与扶持。建设新产线时,当地政府一般以定 增方式入股,一方面项目稳定盈利后分享公司红利,另一方面新产线拉动当地上下游 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以 2014 年 BOE 定增为例。2014 年 BOE 定增发行股份,发行 218 亿股,每股 2.1 元,用于收回 B4 (北京 8.5 代线)股权,投资 B5 (合肥 8.5 代线)以及 B8(重 庆 8.5 代线)。1) 北京国有资本以 B4 48.92%股权作价,认购 85.33 亿元。BOE 在 B4 持股 比例提升至 99.01%。B4 净资产 171 亿元,收购价 174 亿元。2) 合肥建祥以现金或债权作价,认购 60 亿投资 B5 线,产线总投资额 285 亿。3) 重庆渝资以现金 63 亿认购投资 B8 线,产线总投资额 328 亿。5.2 面板产业相关政策梳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型显示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攻关,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行业政策方面,2015 年 5 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规划, 要求显示面板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2016 年,国务院推出了《“十三 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了 AMOLED、4K/8K 量子点液晶显示、柔 性显示等技术国产化突破及规模应用的目标;2017 年,发改委的第 1 号文件《战略 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版)》,首次将 a-Si/Oxide/LTPSTFT-LCD、 AMOLED、QLED 等面板产品列入了目录;2019 年 2 月,三部门联合发布《超高清 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明确了推进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面板— 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的目标。在财税政策方面,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也出台了《关于有源矩阵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项目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政策的通知》,对大量上游国内无 法生产的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设备实施了分期纳税,降低生产成本压力,帮助国内 面板模组制造商提高产品竞争力。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封人去之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295379正文目录第1章 手机显示屏行业概述 101.1 手机显示屏基本介绍 101.1.1 手机显示屏概念 101.1.2 手机显示屏分类 101.2 手机显示屏材质对比 131.2.1 早期液晶显示屏 131.2.2 主流手机显示屏 151.2.3 显示屏特点比较 18第2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242.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运行状况 242.1.1 产业规模现状 242.1.2 销售收入规模 252.1.3 市场竞争格局 262.1.4 市场规模预测 272.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运行状况 282.2.1 产业发展历程 282.2.2 手机用户规模 352.2.3 市场规模现状 352.2.4 市场需求状况 362.3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发展格局分析 372.3.1 品牌竞争格局 372.3.2 产品价格格局 382.3.3 产品内存占比 392.4 中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392.4.1 市场规模预测 392.4.2 行业发展前景 402.4.3 行业发展趋势 42第3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环境 443.1 经济环境 443.1.1 国际宏观经济 443.1.2 宏观经济概况 443.1.3 对外经济分析 483.1.4 工业运行情况 493.1.5 宏观经济展望 513.2 社会环境 523.2.1 人口结构分析 523.2.2 居民收入水平 553.2.3 社会消费规模 553.2.4 居民消费水平 563.3 技术环境 573.3.1 屏幕显示原理 573.3.2 TFT工艺分析 613.3.3 异形切割工艺 643.3.4 指纹识别技术 653.3.5 屏幕贴合技术 67第4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分析 684.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684.1.1 市场发展形势 684.1.2 区域竞争状况 614.1.3 市场发展规模 624.1.4 产品占比分析 634.1.5 市场竞争格局 634.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运行分析 654.2.1 市场发展变迁 654.2.2 市场利润现状 664.2.3 市场规模占比 674.2.4 市场发展关键 684.3 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关注重点分析 684.3.1 屏幕尺寸变化 684.3.2 屏幕占比分析 694.3.3 屏幕分辨率 70第5章2014-2020年1月LCD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715.1LCD显示屏行业发展综述 715.1.1基本概念阐述 715.1.2基本特点分析 715.1.3行业产业链 755.1.4设备投资规模 755.22014-2020年1月LCD显示屏市场供需状况 765.2.1市场需求状况 765.2.2市场产能预测 775.2.3行业供需关系 785.32014-2020年1月LCD手机显示屏市场分析 795.3.1市场发展危机 795.3.2市场发展变化 805.3.3企业布局动态 81第6章2014-2020年1月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826.1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综述 826.1.1基本构造介绍 826.1.2市场产能分析 826.1.3应用领域分布 836.1.4市场布局状况 836.1.5市场投资规模 836.22014-2020年1月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状况 856.2.1市场规模现状 856.2.2市场供需状况 866.2.3市场发展形势 876.2.4市场规模预测 876.32014-2020年1月AM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状况 886.3.1发展优势分析 886.3.2市场发展规模 896.3.3市场应用空间 906.3.4市场发展态势 906.3.5市场规模预测 90第7章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热点透析 927.1全面屏 927.1.1全屏发展趋势 927.1.2发展优势解析 927.1.3厂商布局状况 937.1.4制造加工设备 937.1.5市场规模预测 937.2曲面屏 947.2.1市场发展因素 947.2.2发展意义分析 957.2.3品牌手机应用 967.2.4市场发展潜力 977.3柔性显示屏 977.3.1市场发展规模 977.3.2市场竞争状况 987.3.3市场发展潜力 987.4裸眼3D显示屏 997.4.1发展技术分析 997.4.2市场发展潜力 101第8章2014-2020年1月国际手机显示屏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1028.1三星显示器 1028.1.1企业发展概况 1028.1.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38.1.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48.1.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058.2乐金显示器(LG) 1068.2.1企业发展概况 1068.2.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78.2.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88.2.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088.3日本显示器(JDI) 1088.3.1企业发展概况 1088.3.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98.3.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98.3.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10第9章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1119.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 1119.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9.1.2 经营效益分析 1119.1.3 业务经营分析 1129.1.4 财务状况分析 1149.1.5 未来前景展望 1149.2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149.2.1 企业发展概况 1149.2.2 经营效益分析 1159.2.3 业务经营分析 1169.2.4 财务状况分析 1179.2.5未来前景展望 1179.3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89.3.1 企业发展概况 1189.3.2 经营效益分析 1189.3.3 业务经营分析 1199.3.4 财务状况分析 1209.3.5 未来前景展望 1219.4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29.4.1 企业发展概况 1229.4.2 经营效益分析 1229.4.3 业务经营分析 1239.4.4 财务状况分析 1249.4.5 未来前景展望 1259.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1259.5.1 企业发展概况 1259.5.2 企业效益状况 1269.5.3 企业经营状况 1269.5.4 企业财务状况 1279.5.5未来前景展望 127第10章 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12810.1 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前景 12810.1.1 行业发展方向 12810.1.2 市场发展趋势 12910.2 2020-2026年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12910.2.1 行业发展因素 12910.2.2规模预测 132图表目录图表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市场规模 24图表2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销售收入 25图表3 2020-2026年全球手机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27图表4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市场规模 35图表5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需求规模 36图表6 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品价格格局 38图表7 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品内存占比 39图表8 2020-2026年中国手机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39图表9 2008-2019年中国工业增长值增长走势图 51图表10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产业市场规模 62图表11 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产品占比分析 63图表1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 65图表13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利润规模 66图表14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占全球市场比例 67图表15 LCD显示屏产业链结构 75图表16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设备投资规模 75图表17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需求量 77图表18 2020年-2026年中国LCD手机显示屏产能预测 77图表19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供需量 79图表20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产能 82图表21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投资规模 84图表22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市场规模 85图表23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供需量 86图表24 2020年-2026年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预测 87图表25 2014-2020年1月中国AM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规模 89图表26 2020年-2026年中国AM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预测 91图表27 2020年-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全面屏市场规模预测 94图表28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柔性显示屏行业发展规模 97图表29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133表格目录表格1 2015-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45表格2 2015-2019年中国工业增长值增长情况 49表格3 2017年三星经营状况 103表格4 2018年三星经营状况 104表格5 2019年三星经营状况 105表格6 2017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7表格7 2018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8表格8 2019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8表格9 2017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09表格10 2018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09表格11 2019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10表格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1表格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2表格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114表格15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5表格16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6表格17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17表格18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8表格19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9表格20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20表格21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22表格22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23表格23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24表格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效益状况 126表格2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26表格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 127

蝶之恋

首发|大屏触控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变格科技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

亿欧新制造11月27日消息,国内顶尖的“大屏触控”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变格科技获得数千万元B轮融资,为触控行业史上最大数额B轮融资。本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机构是产业互联网知名企业和IDG,毅仁资本担任独家投资顾问。据变格科技创始人林行介绍,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建生产线、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等。变格科技成立于2015年,主要生产基于非规则铜系金属网格的低电阻透明导电膜。目前,变格科技的支柱业务涵盖商务白板、教育黑板、智能家居、军工电磁屏蔽、医疗健康、智慧交通等多个应用领域。通过“硬件+软件+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屏统一交互”体系,团队先后推出了7"~86"模组、套件、整机等行业领先的突破性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的空白。随着触控大屏产业链越来越成熟,电子白板、智能健身设备等细分赛道在海外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变格科技主营收来自海外市场,也进入了爆发增长的阶段。截止到2019年10月,变格科技销售金额已经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连续几年收入翻倍。 供应链不断成熟,国外触控大屏市场增长迅速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那块小小的3.5英寸的触摸屏幕开启了手机行业的全新时代,触屏交互也逐渐取代了按键交互,体验升级需求也快速催生出了平板电脑等新的产品形态。根据奥维云网的统计,2018年全球触控设备出货量达到了21亿台,全球触控模组销售金额达到330亿美元。近几年,随着触屏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个大屏产业链的成熟,发达国家多个行业的触控大屏需求被逐渐增量。首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高速增长仍在延续,产品尺寸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支持投屏外,还可以支持多点触控和视频会议等功能,解决了远程会议和协作办公的痛点,节省了企业差旅成本,普及度越来越高。视频会议服务商ZOOM近两个财年的同比增速均在100%以上,其与思科在触擦大屏硬件需求上的爆发,助力了变格科技的高速增长。电子白板大屏化的趋势,让最高支持105"触控屏幕的“金属网格”技术脱颖而出。根据中研网对2017年交互智能平板产品的销量统计,70"以上的产品已经成为最大“细分产品线”,而80"以上的产品增速最快。此外,大型智能健身设备对触控大屏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与变格科技合作三年有余的美国健身独角兽Peloton,构建了“健身器械+媒体+技术”的独特模式,而触控大屏就是他们互动流媒体内容的“交互”平台。在高质量健身教学内容的支撑下,Peloton不只是依靠健身设备的销售和租用,其付费流媒体服务已经有超过100万名订阅用户,复购率高达96%,变格科技自然也成为其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内,教育交互平板和会议平板,是变格科技重要的商用目标市场。智研咨询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教育交互智能平板市场规模约为216亿。奥维睿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会议平板的出货量达25.4万台,市场规模达到54.8亿元。基于多年的行业深耕,林行分析说,近两年触控大屏在国外市场的爆发,与不少海外用户热衷于“尝鲜电子产品”的消费习惯密不可分,而对比来看,尤其是今年,明显能看出中国市场对“触控大屏”的需求开始上扬,很有可能在明年起势。 提前洞察技术趋势,精心打造核心团队尽管在国外市场,金属网格已经成为触控大屏的主流选择,但是在国内市场,金属网格和纳米银技术的角力,将成为未来一两年竞争的主旋律。据林行介绍,同为电容触控屏的解决方案,金属网格和纳米银各有优势。金属网格是黄光制程,打样速度慢,启动完整自动化产线后量产速度快,因此能够满足大客户的规模化生产;纳米银为激光制程,打样速度很快,但量产速度慢,因而适合零散市场。而在中尺寸的电脑触摸屏市场,则呈现出金属网格和ITO两强相争的局面。在小尺寸触摸屏上,尽管ITO一家独大,但由于其无法适应柔性屏幕,因此折叠手机的崛起必然将给金属网格和纳米银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三星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就采用了金属网格作为触控方案。变格科技近两年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之前对金属网格技术发展潜力的准确判断,也离不开变格科技对核心创业团队的精心打造。谈及为何会选中金属网格技术方向,林行介绍,他是从2010年的诺贝尔奖项的颁发得到了启发。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他们不仅制备出二维石墨烯材料,而且对材料做出了各种拓展研究。石墨烯兼具透明和导电的特性,被认为在光电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林行早先也投入了石墨烯的领域,但在研发过程中发现一些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不过,沿着“透明导电”的思路,林行接触到多种有潜力的材料,并且去接触各个团队,最终选择了金属网格——它的导电性、生产速度和极限成本远远超越其他材料,主要难度在于对制程工艺的掌握。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林行开始去全球各地拜访金属网格技术研究的团队,最终引入了台湾的黄威龙博士。黄威龙博士从2008年就开始从事纳米铜和金属网格技术的研发和产品设计工作,个人拥有专利100多项,技术储备深厚。在企业管理上,变格科技聘请了拥有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叶光英担任CEO,核心创业团队由此成型。凭借着对新材料行业的精准洞察和判断,以及核心团队的加持,变格科技成为国内较早进入金属网格领域的公司之一,成功占据了市场的先机。由技术壁垒转向规模壁垒,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经过数年的研发投入,变格科技已经积累了200余项专利,并且已经和另一家金属网格巨头松下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将逐步形成上下游互相补位的协作关系。除了技术壁垒外,变格科技还在快速进入市场后努力建立工艺壁垒。通过钻研超薄、超窄边框的工艺,优化数控刷新率和手写笔的体验,逐渐形成工艺壁垒,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对于变格科技来说,尽管是新锐企业,但是其规模的壁垒已逐渐形成:生产基地的无尘厂房已经增至2万平米,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开始逐步满产。由于触摸屏技术处在产业链较为上游的环节,主要服务于大型B端客户,此类客户的进入周期本身很长,也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变格科技对于市场的需求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原材料的管控力度也越来越强,能对后来者形成一个很强的防守效果。在已有的行业影响力之上,变格科技希望能成为整个行业的“赋能者”。自主设计多种终端产品及完整的解决方案应用于行业展示,展现出不同的场景如何应用金属网格,提升用户体验。除了导电透明的特性之外,金属网格还有柔性、抗干扰等优良特性,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解决方案。“我们变格科技,将继续聚焦大屏触控的‘新材料’科技创新。通过新材料,赋能大屏产业链,打造智慧型触控产业生态圈;携手行业,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大屏触控智能终端无处不在。”林行说到。

深挖智屏运营价值,雷鸟科技2020年收入同比增长74%

伴随着5G、AI、IoT技术的发展,智能设备跨入了全新的阶段,继移动互联网之后,万物智慧互联的时代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万亿风口。去中心化的IoT技术趋势与疫情“黑天鹅”催生的“宅经济”将智能电视再次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根据CSM发布的《2020智能电视大屏收视洞察研究报告》,2020年国内全年电视大屏端观众超过12.8亿,平均每天收看4小时29分钟,超出近五年同期约20分钟。3月25日,TCL电子发布了2020年业绩,公告显示,TCL电子2020年全年营收达509.5亿港元,同比增长40.2%。其中,互联网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旗下互联网公司雷鸟科技收入同比增长74.0%,毛利同比增长56.8%,ARPU同比增长 50.7%,展现出其强悍的运营能力。深挖内容深度,拓展行业广度相比于过去单纯的硬件销售性质,如今的电视产品以智能化及平台化为行业引入了更多的运营维度,电视+智能化+互联网+服务已经演化为一个全新的物种——智屏。作为互联网客厅入口,智屏的盈利模式也从硬件向用户运营与流量营销价值变现转变。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雷鸟科技,其2020年9.5亿港元的年收入中,会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1.1%,增值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9%,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智屏作为载体存在,内容永远为王。在内容的深度上,雷鸟科技积极接入包括TVB、QQ音乐、全民K歌等垂类内容,并与美团、喜马拉雅、芒果、优酷等内容平台合作上线联合会员模式,构建雷鸟大荟员体系;开发统一的媒资分发平台,日更新10000+媒资内容,1000+个性化栏目,覆盖影视、少儿、教育、游戏等12个主要场景。在内容的广度上,雷鸟科技依靠大数据分析及对用户的洞察,引入了用户喜闻乐见的短视频、AI健身、云游戏等全新内容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智屏应用场景。雷鸟科技还将教育与医疗场景融入智屏系统,提供从学前到高中全学龄段的定制课程,以及百余三甲名医在线视频为全家人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在运营的深度上,雷鸟凭借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确画像,AI主导下的机器学习让千人千面的精准内容推荐成为可能,2020年TCL智屏精选频道及VIP频道内容点击率提升约2倍。在运营的广度上,雷鸟还与Shahid(首发)、LineTV(独家),Disney+等8个海外流媒体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其自研内容聚合应用TCL Channel累计在12个海外国家上线,进入Roku平台 Top Free推荐榜,海外市场进展顺利。软件定义智屏“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将行业新玩家特斯拉送上了“最具价值车企”的宝座,也创造了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股价神话。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称“软件定义汽车”将彻底改写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模式,并称“5年后车企将以成本价销售汽车,并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巧的是5年前,一个名叫贾跃亭的男人创造了“超级电视新物种”,要将电视行业带进“负利”时代。虽然因缘际会之下乐视的“新物种”未能笑到最后,但“软件定义电视”早已是现在进行时。贾跃亭带给乐视的理念,事实上演化自当时已经开花结果的移动互联网,同理也可以称之为“软件定义手机”。在智屏普及的当下,“软件定义电视”已经成为现实。 在全场景智慧系统UI5.0中,雷鸟科技极大地简化了交互系统的设计元素,采用更加直观而轻量化的沉浸式设计语言,优化用户的操作体验,甚至提供了模拟手机触控屏幕体验的隔空手势功能,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也摆脱了遥控器的桎梏。 内容与软件还大大拓宽了智屏的应用场景,雷鸟科技用海量内容聚合取代了传统数字电视,在UI5.0系统中提供的AI健身、云游戏等功能更是让电视游戏触手可及,甚至消弭了游戏主机的硬件成本壁垒。在5G与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智能设备之间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智屏作为内容最佳载体,大屏优势尽显,截至2020年底,雷鸟科技ARPU同比上升50.7%,存量会员数同比增长25.6%。雷鸟科技2017-2020年中国区月活、ARPU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5.9%和43.0%,体现出了雷鸟增值服务焕发出的巨大魅力。UI5.0打造泛智屏系统标杆雷鸟科技认为,在智能设备去中心化趋势下,用户终将迎来“泛智屏”时代:不必拘泥于手机屏幕、电视屏、冰箱屏幕,所有的内容与信息可以在所有屏幕之间自由流转。为此,雷鸟为智屏系统UI5.0提供了更轻盈、无感、舒适的设计语言,系统级智能推荐能够减少用户的操作层级,隔空手势提供了全新的无介质操控方式,雷鸟与vivo联手打造的通讯助手,将实现在智屏上同步发出电话通知,并降低视频音量,展示了面向未来的万物互联,深度融合的设计思路。雷鸟UI5.0系统着力赋能AI×IoT领域设备,提供万物互联整体化解决方案,打造去中心化的5G IoT生活。在TCL鸿鹄云平台、自研Wi-Fi模组、章鱼云音视频服务等技术支持下,UI5.0还将在未来实现 “影音跨屏流转”功能。届时用户可以把在智屏观看的视频或音乐,便捷地切换到厨房的智屏冰箱、智屏集成灶或卧室的智屏继续播放,实现流畅无感的跨屏生活理念。当然了,UI5.0自然也支持全屋分布式数据可视化及智控,用户可以随时在各终端查看智屏、冰箱等家电设备的水电消耗情况,同时能随时随地进行语音操控和状态查看,打破智能家居行业单一控制中心的瓶颈,实现全屋家电的去中心化灵活控制。通过打破智能IoT设备的硬件藩篱,雷鸟展示了“软件定义智慧家庭”的概念,以平台服务提供商的身份发起了AI×IoT领域的交互革命,大幅提高了整体使用体验。此外,雷鸟还负责冰箱、集成灶等多品类TCL智慧家庭终端的运营,并吸引了20多家品牌企业,共同将终端范围拓展到OTT盒子、投影等领域,建立AI×IoT服务平台,覆盖更多家庭使用场景,为泛智屏时代的智慧家庭服务树立了标杆。总 结智能设备去中心化浪潮下,雷鸟率先提出了“场景互联网”的概念,移动互联网流量天花板显现,这才凸显出智屏与智能汽车的场景互联网流量与营销势能。智屏作为对用户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流量出口,客厅场景也将成为支撑起大屏流量的稳固基本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PC互联网互联网MAU4.9亿,同比下降3.1%;移动互联网MAU 11.55亿,同比增速下滑至1.5%;大屏互联网MAU是1.7亿,同比增长13%。此消彼长之下,既是用户对客厅互联网的认可,也是市场对家庭大屏运营与营销价值的认可。勾正数据的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OTT行业整体营收将超过千亿规模。雷鸟科技对于智屏内容与行业的深度挖掘、广度拓展的努力显然已经让其成为不同于传统OTT厂商的生态构筑者,成功跑赢高速增长的OTT行业,引领智屏与智慧家庭领域的风潮。

未信

显示面板行业深度研究:多维度解析面板行业新一轮向上周期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TFT-LCD 行业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特点从整个 LCD 行业产业链上来看,产业上游为设备制造厂商和材料供应商,国外厂商几乎垄断,代表公司有康宁(玻璃基板)、UDC、陶氏化学、LG(发光材料)、住友化学(偏光板)、Tokki(蒸镀封装设备)、ASML(显影刻蚀)等;产业下游为终端供应商,代表公司有苹果、三星、LGD、华为等。其下游应用范围比较广,主要为电视机领域、笔记本和电脑显示器、手机领域等传统应用领域,以及车载、可穿戴设备等新兴应用领域;产业中游为面板制造商,代表公司有三星、LGD、京东方、TCL。根据群智资讯数据,CR5 占比 92%,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LCD 产业链上、中、下游行业的毛利率水平构成了传统 LCD 显示行业利润率的“微笑曲线”。其中上游的玻璃基板、光学膜材、化学品等供应链环节技术含量高,因此附加值较高,拥有更好的平均毛利率;下游环节中的整机拥有品牌和渠道优势,则毛利率相对较高。中游的面板制造资本投入最大,盈利能力同时也是受价格以及供需关系的影响 较大,综合毛利率波动较大。由于漫长的技术研发迭代周期,以及对产线重型的资本投入,LCD 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国内面板厂为例,华星光电11代线投资 500 亿元京东方 400 亿投资合肥 10.5 代线、300 亿投资福州 8.5 代线。而从成本角度来看,以华星光电为例,根据披露,华星光电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要由人工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材料费、动能费、维修费及其他制造费用等组成。而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 54%,设备折旧占比 22%。二、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国内厂商凭借高世代线获得后发优势行业规模趋于稳定,进入存量阶段,陆厂凭借高世代线进行降维打击,获得大量市 场份额。据 IHS 预测数据,2016-2021 年全球 TFT-LCD 产值将维持在 1250~1300 亿美元区间,进入一个稳定状态。2017 年起 LCD 市场规模维持在 1300 亿美元附近,主要原因是市场供需发生变化,导致产能过剩利润减少。这预示着显示行业在新技术产品量产(例如 AMOLED、MiniLED 等)之前将进入存量竞争阶段。LCD 面板产业具有高世代线规模效应显著这一特点。总体来说,显示屏的世代线代数越高,则可经济切割显示屏的最大尺寸越大,生产效益越高,则经济切割大尺寸面板 的基板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低。一般来说,业界公认的经济切割片数一般为至少 6 片, 一张玻璃基板必须切割出 6 片或以上的显示屏,生产线才具有最起码的经济效应。8.5 代线可以切割出 6 块 55 英寸的屏幕,则其经济切割的最大屏幕尺寸为 55 英寸,而切割同样的显示屏数量,10 代线最大可以切割到 70 英寸,而 10.5 代线则达到 75 英寸,所以显示屏世代线代数越高,能够经济切割显示屏的最大尺寸也越大;而从切割效率来讲, 较 8.5 代线而言,10.5 代线切割 43 寸、65 寸和 75 寸电视都可以达到 90%以上的切割效率,因此面板行业具有“高世代线优势较大”逻辑:(1)高世代线的最大经济切割尺寸高于低世代线,能涉足低世代线无法涉足到大尺寸领域。(2)高世代线可以以更高的切 割效率从生产大尺寸转向生产小尺寸,从而影响低世代线市场份额。中国大陆企业拥有全球占比最高的 LCD 高世代线条数以及产能。目前全球共 5 条10.5 代线,其中陆厂京东方及华星光电各有两条。京东方的产线为合肥 B9 线和武汉 B17 线:其中 B9 线已经与 2018Q2 投产,设计产能为 120K 片/月;武汉 B17 线原预计今年Q1 实现投产,设计产能为 120K 片/月。华星光电的产线则是深圳 T6 及 T7 线:T6 线已于 2019Q1 实现投产,设计产能为 90K 片/月,据我们向产业了解,T6 产线已于 2019 年底前满产;T7 线预计 2021Q1 实现投产、设计产能为 105K 片/月。夏普/鸿海在广州有一条 10.5 代线,设计产能为 90K 片/月,目前尚在第一阶段 45K 片产能爬坡阶段,还未实现满产,原预计今年 Q1 实现投产,其主要以 Oxide 基板为主。与 a-si 基板相比,Oxide 基板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工艺较为复杂,一般仅用于 8K 以上分辨率的高端液晶电视终端,且大多数用于夏普内部消化。此外,惠科此前规划在河南郑州投建 10.5 代线产能,目前还未实现投产。随着韩厂三星和 LGD 高世代线逐渐关闭,国内厂商有望凭借高世代产能对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低世代产能进行打击,进一步蚕食其市场份额。三、供给端:行业供给侧产能出清,前两年供给过热的情况或迎来改善3.1 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新增高世代产能集中地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新增高世代产能集中地。国内面板大厂近两年重点投入高世代线, 以京东方、TCL 等陆厂从 2003 年开始投资面板行业,通过大胆的逆周期投资及积极的研发投入,在规模和经营效率上开始超越除三星以外几乎所有日韩和台湾地区对手。正如我们上文所提,目前大陆厂商在高世代线领域已占据有利地位。大陆面板厂商拥有的8.X 代线数已经位居全球前列,未来投资兴建的 10+代线也以大陆厂商为主,领先于其他地区厂商。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8Q4 中国大陆的LCD 产能面积达到了 2365 万平方米,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根据 IHS 的数据,2019 年以 LCD 面板出货面积为统计口径,京东方共计出货大尺寸液晶面板 4,086 万平米,同比增长 20.0%,首次超过 LGD 成为全球出货面积最大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商;华星光电的出货面积也从 2018 年的1770 万平米增加到 2019 年的 2150 万平米,同比增长 21.4%。其他陆厂如中电熊猫, 惠科和彩虹光电的出货增长率也获得了很大增长。中国大陆厂商的全球市占率达到42.3%,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制造基地,我们预计 2020 年中国大陆 LCD 面板市占率将达到 50%。新增产能方面,2019 年并没有新产线投产带来的集中产能释放,面板产能面积增长主要来自于 2018 年投产的产能在 2019 年完成爬坡及满产所带来的增量。2020年的新增产线主要包括京东方武汉 10.5 代线的爬坡、惠科绵阳 8.6 代线、夏普/鸿海广州 10.5代线。3.2 短期之内,疫情或影响新增产能的爬坡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疫情对面板行业开工率的影响,我们认为虽然显示面板采用半导 体制造工艺以及高规格洁净间工艺环境,机械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在面板制造的最后一 道工序 Mole 时,需要工人将 Cell 制程之后的玻璃和其他的如电路、外框、背光板等等多种零组件组装,所以将面临工厂工人复工延迟、上游材料供应紧张以及货物交通运 输困难等问题,这将制约着 LCD 面板厂的产能以及出货速度。目前,据我们了解,面板制造前端 Array 投片基本上都还维持满载,且各厂材料库存至少一个月,但面板后段模组和下游品牌与代工厂的生产状况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目前,据我们了解,面板制造 前端 Array 投片基本上都还维持满载,且各厂材料库存至少一个月,但面板后段模组和下游品牌与代工厂的生产状况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武汉市目前有三条 LCD 生产线,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京东方 B17 线之外,还有华星光电的 T3 和武汉天马。其中,天马微电子武汉 4.5 代世代线已经实现量产,主要生产专业显示面板,以功能机显示屏、娱乐显示、工控医疗显示为主,设计产能为 30K 片/月。华星光电 T3,主要生产手机、车载用等面板,设计产能 45K 片/月,而根据 AVC统计数据,T3 线目前已经实现满产,月产能达 53K 片,超设计产能 8K 片。而作为大陆面板厂第一大生产重镇广东,面板厂数量及规模超越后起的武汉,当前累积疫情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疫情中心湖北,疫情对广东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广东省内目前拥有八条 LCD 面板生产线,分别是华星光电位于深圳的T1(8 代线)、T2(8 代线)、T6(11 代线)、T7(11 代线)线;夏普/鸿海广州的 10 代线;信利位于惠州的 4.5 代线;LGD 位于广州的 8.5 代线;鸿海位于广州的 10.5 代线。广东面板产能占比最大的为 8、11 以及 8.5 代线,湖北产能占比最大为 4.5 代线和即将投产的京东方 10.5 代线,安徽则是 8.6 代线产能占比最大。广东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是 55 寸以下、65、75 寸以下面板产出,该尺寸面板主要应用于TV;在湖北则主要影响12.1 寸以下、65、75 寸以下面板产出,该尺寸面板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车载面板以及 TV;安徽主要是 55 寸以下面板,也主要应用于 TV。可见疫情短期内对应用于今年TV 的面板额供给响较大。据我们了解,下游一些 TV 整机厂为了防止未来供应不足,确保出货顺畅,已展开对面板厂的追单。根据 IHS Markit 数据,在防疫措施下,中国大陆面板厂 2 月工作天数减少,以及未来复工状况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整个 2 月,陆厂稼动率将下跌 15%-20%,在后面的LCD 供给产能分析中,我们将结合各省/直辖市的 LCD 产线的数量以及感染状况,以此假设为基础,对我们的供给模型进行短期部分的产能进行调整(20H1 部分),尤其针对感染较严重的省/直辖市的新增产线和处于爬坡过程中的产线,因为面板生产设备都为进 口,需要国外工程师的参与,而随着疫情的影响,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撤侨,新增入厂 设备放慢,从而影响新增产能。3.3 韩厂产能退出,2020 年 LCD 产能供给将得到放缓韩厂产能退出,2020 年 LCD 产能供给将得到放缓。2019 年,面板厂商为应对经营亏损压力, 通过关停产线来控制产出,其中以韩国厂商亏损最为严重。根据 LG Display2019 年Q3 财报,由于受到全球 LCD 面板出货挤压,LGD 第三季度的TFT-LCD电视业务营收占总收入的 32%,同比下降 9%;进而影响总体营收表现,营业亏损 3687 亿韩元,同比下降了 4.6%,公司 CEO 于 1 月份在的CES 展会上宣布 LGD 决定在 2020年内关闭韩国国内所有 LCD 电视面板产能,积极转向 OLED 大尺寸显示,19 年广州OLED 线即将投产,三星也已经重新将目光转向大尺寸 OLED。从计划退出的具体产线信息来看,2020 年全球拟退出的4 条线主要是三星的 8.5 代线 Tangjong L8-1、Tangjong L8-2;LGD 的 7.5 代线 Paju P7、8.5 代线 Paju P8。同时,日本松下在 2019 年 12 月宣布,2021 年前永久性退出 LCD 领域,我们预计其位于姬路的 8.5 代线也将逐月减产, 直至关闭。根据我们的自建模型,经修正假设后,2020 年全球大尺寸显示面板产能同比增速为1.75%,达到近四年来新低。在韩厂减产明确、新增产能爬坡受疫情影响较大,且除京东方、TCL 华星、以及惠科外,国内预计也将没有其它新增 10.5 代线产能规划的高世代线规划的情景下,我们判断 2021 年后LCD 市场供给侧情况将全面向好,行业产能增速将逐步下滑。四、需求端: TV、车载等下游大尺寸化驱动面板需求持续提升从需求看以看出,TV 依旧是面板下游最大的应用市场。目前全球的 LCD 出货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品,分别是:TV 面板、手机屏面板 PC 显示器面板、车载面板等其他产品。根据 IHS 的数据,按面积测算,2018 年LCD TV 面板的需求为 1.48 亿平方米,占显示面板总需求的 77%,其次是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占比分别为 11%、 4%、6%和 2%。我们可以看出,电视机终端出货量及尺寸的增量对于面板下游需求的量起主导作用,我们下文中将对此进行着重分析,同时针对前段时间较受市场关注的特斯拉产业链上的车载显示领域做出解读。4.1 电视出货量及尺寸的增量主导行业需求体育赛事大年拉动 TV出货量需求。从电视产能数量方面来看,TV 出货量每年约 2 亿台。根据 IHS 调研数据显示,2020 年整机市场需求似乎显得颇为乐观,2018 年全球前五大电视整机品牌出货达成 11380 万台, 2019 年预计达成 11540 万台,2020 年全球前五大电视整机品牌的出货规划则为 13150 万台,相较 2019 年增加长 14%。而 2020年是体育赛事大年包括东京奥运会以及欧洲杯,根据对往年体育赛事年 TV 出货量的观察,重大体育赛事利好 TV 出货的需求,有望刺激 TV 面板出货。随着 5G 和 4K/8K 时代的到来,高清大尺寸化成 LCD 需求增长的驱动。从电视产能尺寸方面来看,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平均尺寸达到了 45.6 英寸,同比增长了 1.4 英寸,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尺寸结构来看,65 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面板比重增幅明显,其中 65 英寸的占比达到 7.4%,增长了 2.2%; 75 英寸的比重也增长了近 1%,达到 1.7%。随着 5G 和 4K/8K 高清时代的到来,信号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高,而高清化、大尺寸化将成为电视行业重点发展的趋势。根据 IHS 数据,2019 年,各面板厂商共出货 4K 液晶电视面板 1.3 亿片,占全年液晶 TV 面板出货量的 45.2%,同比增长 16%。随着更多的 8.5 代线及 10.5 代线的产能在 2020 年继续释放,可以预见,4K 电视面板在 2020 年的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在 4K 电视面板出货上,陆厂拥有更多高世代线产能,其出货成长也异常迅速。相较 2018 年,京东方从全球第五大厂商成长为全球第二,而华星光电也从 2018 年全球第六大厂商成长为 2019 年的全球前四。在画质的提升上,最重要的方向之一是提升分辨率,目前 4K 已经普及,8K 成为产业的热点。2019 年 3 月 1 日,工信部联合广电总局、央视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2 年)》,强调“4K 先行、兼顾 8K”,提出到 2022 年高清规模超 4 万亿元目标,强调关键器件、5G 和超高清结合、重点应用,鼓励“淘旧换新”,8K 产品的推出有望加速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盈利能力,面板厂积极规划 8K 产品。目前主力厂商是三星显示(SDC)和友达(AUO),但 BOE、华星光电等均有积极规划。而下游品牌来看,到 2020 年初几乎所有的主力品牌都加入了 8K 的阵营,未来随着 8K 技术瓶颈突破,产业链趋于成熟,8K 面板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带动TV 面板市场出货规模和渗透率的提升。当新增 G10.5 代线产能完成爬坡达到满产的情况下,65 英寸和 75 英寸面板供应会得到保障,有助于面板厂积极布局 80 英寸+的超大尺寸产品。根据 Display Research 的数据,2014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为 40.4 英寸; 而 2019 年 TV 面板平均尺寸是 45.3 英寸,2014-2019 年间, TV 面板的平均尺寸复合增长率约在 4%左右。考虑到未来 TV 尺寸规格之间的跨度增大,55 寸以上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有望使得电视尺寸加速上涨,我们预计,2020 年大尺寸需求将继续维持增长,带动 2020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平均尺寸维持约 1.7 英寸的增长至 47.0 英寸。4.2 汽车智能化的趋势将带动LCD车载显示屏的面积增长需求车载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汽车的仪表板和中控台。其中,中控显示面板是车载显示最大的市场。根据 IHS 数据,2018 年车载显示面板出货达 1.62 亿片,其中,中控显示面板出货量为 7830 万片,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的 48.5%,是车载显示面板最大的应用市场;仪表板显示面板为 6080 万片,占比 37.6%,是第二大应用场景,而抬头显示器和电子后视镜的发货量将会比其他应用增长更快,但中控台和仪表板显示器的出货量占据主导地位。车载显示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器件,有较强的定制化特点,通常配备触控功能,相较于普通 LCD 标准化产品,利润率弹性更高。目前,90%车载屏应用是 a-Si LCD产品,其优点是可靠性更高,产品迭代较慢。LTPS LCD 占比约 10%,LTPS 在高集成度和高分辨率上有优势。随着 LTPS LCD 行业产品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整体成本的下降, 以及中尺产能逐步由手机市场向 IT 及车载市场的转移,未来车载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LTPS LCD 产品也有望迎来需求放量。根据 TCL 预计,产品出货有望从 18 年的 7500万片增长至 2022 年的 1.95 亿片,年复合增速达到 27%。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各大面板厂商纷纷布局车载显示市场。根据群智咨询数据, 2019 年上半年车载面板出货总量是约7900 万片(不包含后装),其中 LGD 位列第一,同比增长约 36%,市场份额高达16%;JDI 则处于第二,同比下降20.5%,高端市场主要是 LGD/JDI 一争高下。第三位为陆厂天马,同比增长显著,凭借大陆市场的稳步突破,实现了约 11%的年增长,市占也来到 13%。全球 LCD 行业龙头京东方,经过2017-2018 年积极的车载显示推广策略后,成为包括比亚迪、Continental 的合作伙伴,目前其市占约为 8%,其增速却高达89.7%。在 IOT 时代到来和以特斯拉为风向标的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带动下,车载显示面板大尺寸趋势明显,10 英寸及以上的需求持续走强,整车厂纷纷规划 27 寸,32 寸等超大尺寸车载显示面板,部分车型已搭载48 英寸超大面板。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 Model 系列产品中控显示屏平均达 17 寸,高于普通燃油车 7-8 寸的平均尺寸,约为市场平均应用尺寸面积的 4 倍以上,大尺寸车载显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a-Si 产能过剩的问题,汽车的电子化应用趋势将带动 LCD 车载屏的面积增长需求。综上,具体到 2020 年的需求测算,我们保守假定:2020 年 TV 面板销量维持不变为 286.7 百万片、TV 面板占总需求比例维持不变、同样受益大尺寸化趋势的笔记本、显示器、平板市场对于 LCD 面板的需求维持稳定,2020 年的 TV 面板平均尺寸增至 47.0 英寸,约为 0.61 平方米,那么 2020 年大尺寸面板总需求将达到 224.21 百万平方米,同比将增长 4.7%。五、价格端:综合供需情况,面板将迎来中长周期的价格反转价格反转已经确立,短期来看将继续维持上涨趋势。随着陆厂部分高世代线完成产能爬坡,2019 年 Q2 以来,32/55/65 寸等主流尺寸面板均已跌破其现金成本,但随着韩厂产能的退出,目前行业库存回归健康水位,面板有望涨到现金成本之上。根据 Witsview、IHS、群智咨询等等三方机构均确认价格反转趋势,且涨幅从 1 美元扩大到 2 美元。2020年 1 月、2 月各尺寸 TV 面板保持稳步上涨。根据产业链调研,电视机厂商及部分代理商在 12 月底开始进行战略库存的备货,如我们前文所提,面板下游客户担心疫情短期内对应用于今年 TV 的面板额供给带来的影响以及今年的赛事需求,备货意愿有所提升,并预期未来几个月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种情况下,议价能力正在向面板厂商逐渐转移。我们预期在这种产业趋势下,面板价格有望保持上涨的趋势,若这种趋势维持不变,这意味着主流规格电视面板价格将全面大涨,32 英寸或最高将调升 20%,而其余尺寸产品也将涨价 5%-10%。我们预计,在整机厂商积极备货以及面板厂商价格策略推动下,整体供需将恢复平衡,部分尺寸供需偏紧。主流尺寸有望全面上涨。面板厂商 持续控制产能,行业库存趋于健康水平,液晶面板持续下行的行业周期预计将于 2020 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初回暖。六、多层次分析液晶行业周期,把握行业周期上行起点从 LCD 面板行业的过往规律来看,每隔 12-24 个月,就会有一个价格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出现,我们称之为液晶循环。长期来看大尺寸液晶面板整体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材料成本的持续降低,价格大趋势始终是向下的,这点从面板现金成本的持续降低可以看出。自 2018 年起,面板价格表现出循环周期缩短、波动加剧的特点,现在的价格波动愈发受短周期波动影响,面板价格的循环周期由原来的 12-24 个月,逐渐缩短为 3-6 个月的短周期。我们认为原因陆厂的高世代线产能逐渐完成释放,市场占有率额迅速提升,近年来产能增速过快,产品市场价格对于产能以及稼动率的变化更加敏感。之后。我们将以 32 寸液晶面板的价格为例、分别从短期、中期、长期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影响面板价格波动的因素。短期来看,行业下游终端商库存季节性性变化影响面板价格。通过对 32 寸面板历史价格走势的分析,我们发现前几轮行业涨价基本都集中在各年的 Q2 或 Q3,分别是14Q2、16Q2、18Q2,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主要原因与下游电视厂商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下游电视整机厂商一般从 12 月份或者次年 1 月份开始逐步增加库存,接近 6 月、7 月时达到库存高点。此时电视行业进入旺季,由于新品发布以及促销带来的需求旺盛导致行业进入消耗库存阶段,并持续降低库存至 11 月份。因此电视行业从 Q1 以后进入大幅增加库存阶段,采购需求由淡转旺。行业从 Q2 开始进入旺季,面板采购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使得面板价格得以上涨。中期来看,行业新增与退出产能的数量影响面板价格。在 2015 年,随着陆厂商高世代面板产能逐渐完成爬坡,2015 年 9 月,32 寸面板价格降至 67 美元,跌破现金成本。日韩厂商的利润被严重挤压。以三星及和 LGD 为代表的厂商率先转变策略,不断关停产线或转产 OLED。 其中三星于 2016Q4 关闭位于韩国本土的L7-1 号产线;LGD 位于本土的 8 代线于 2017 年也开始减产。韩国厂商产能退出。而当时行业内另一主要玩家台厂,受台湾地区 2016 年年初的大地震的影响,群创、友达等公司的产能降低。根除 IHS 数据, 2016 年全球退出的季均LCD 产能面积为 361.5 万平米,退出产能约占全年产能的5.4%,打破了当时的供需关系,这就使得面板价格在 2016-2017 年间迎来新的一轮涨价,整个行业回暖,2017 年 5 月,几大主流尺寸面板价格达到阶段性高点。但受面板价格上涨影响,韩国厂商放缓了产能退出步伐,加之国内产线大规模开出,面板价格自 2017 年 6 月起再度回落。但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2019 年韩国厂商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出清计划,根据 IHS 数据测算得到, 2020 年拟退出的产能面积合计相当于 2020 年底全球总产能的 6.47%,较 2016 年同期退出的产能水平还高出 1.07%。行业的供需格局伴随着产能的退出以及扩产周期的尾声而出现好转,我们判断面板即将再进入涨价周期。 总结下来,整个液晶行业周期具有如下特点:新世代线投产——产能过剩——面板降价——面板厂亏损——面板厂商主动降低产能利用率,亏损企业关闭产线——产能不足、 供给减少——涨价——再次新的资本投入。液晶面板长期发展趋势要看技术变革。5G 时代,随着 4K/8K 超高清的普及,以及MiniLED 技术、适用于 LCD 解决方案的 FOD 技术的成熟,将为 LCD 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 年,Mini LED 各类技术路线突飞猛进,小间距市场持续爆发,2020 年正式进入Mini LED 元年。目前 Mini LED 在国内市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视频会议、信息发布、指挥监控、商业显示等领域。我们认为,Mini LED 从作为背光技术这一路径来看,除了大尺寸的 TV 面板之外,显示器、笔记本及车载等中尺寸应用的高端产品也大有可为。后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能的释放,Mini LED 显示屏应用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面板厂商来说,Mini LED 背光搭配高阶的 LCD 面板,来满足更高端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为 AMOLED 良品率不高,以及元器件自身属性缺陷等问题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而对于终端厂商来说,Mini LED 背光技术相对于OLED 面板的供货商更多,也避免了形成 AMOLED 面板供货被少数厂商垄断。而 Mini LED 技术在色彩对比度、节能、寿命等方面都要比 OLED 更好,并且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已经开始在电视、电脑甚至汽车面板领域开始渗透。2019 年 6 月,苹果发布最新的 6K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就是采用了 Mini LED 技术,该面板包含了 36 万颗 Mini LED,性能在业内超前,其中对比度达到了的 1000000:1,通过与业内人士交流,我们预测苹果在 2022 年有望推出基于 Mini LED 技术的 Pad 和 MacBook。2019 年以来,京东方、TCL、海信等巨头都纷纷推出了 Mini LED 电视及相关技术方案,其中 TCL 在 10 月份推出基于 Mini LED 技术的 4K 电视,65 寸售价 14000 元, 远低于同规格的 OLED 电视,LG 的 OLED 电视售价高达 30000 元。Mini LED 芯片端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应用瓶颈主要在成本上,由于芯片数量消耗较大、调光区域较为精细导致整个系统成本相对传统 LCD 较高,目前主要应用在高端的笔记本电脑等 IT 产品及大尺寸/8K 液晶电视方面。Mini LED 芯片由于尺寸普遍在 200 微米以下,生产线的线宽精度、芯片小型化等制作难点较多,相应的附加值和技术难度相对较大。随着上游芯片厂商积极扩产和良率提升,LED 芯片端成本将持续下降,国内面板厂华星光电的MiniLED 产品预计在 2020 年 Q2 进入量产,初期产品增速较高,而下游终端厂商预计在2020 年下半年出货;京东方预计今年将推出玻璃基板的 Mini LED 背光产品;而台湾面板厂对 Mini LED 背光产品投入较早,群创、友达在 Mini LED 产品方面具备量产能力, 因此我们预计 MiniLED 技术将于今年实现产业化。自 2019 年以来,FoD(屏幕指纹)一直是关键的生物识别功能,包含三星和中国前四大品牌(华为、小米、Vivo 和 Oppo)在内的智能手机品牌都在增加采用率。但当前的解决方案中,都只能用于 AMOLED 显示屏上。主要原因还是由于 TFT-LCD 下方的背光模块影响了传感器的讯号接收,而一旦破坏了背光结构去导引光线讯号,又可能影响TFT-LCD 的显示效能。此外,屏幕指纹模块作为附加组件集成在显示屏下方,这种方法会增加整个显示屏组件的总厚度。最后,采用 CMOS 图像传感器方案的感测面积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目前的硅晶圆工艺成本太高,无法生产能够产生更大传感面积的传感器。有些方案供应商正在研发多个 CMOS 图像传感器芯片并排的方式以增大感测面积,不过成本也相对较高尽管这个市场还只是刚刚起步,为了克服面积、厚度的限制,业界已经在开发未来的屏幕解决方案。新的解决方案趋势主要是使用基于 TFT 制程的传感器作法,目前高通的超声波传感器已经采用低温多晶硅的制程(LTPS-TFT)。新兴的方案供应商则是采用非晶硅制程(a-Si)来制作光学传感器。面板厂象是友达、天马,则是试图将以 TFT 制程为基础的光学感测线路整合进去 TFT-LCD 中,成为 in-cell 内嵌式架构;如果成功的话,屏幕指纹的未来就会如同触控屏一样,从外挂走向内嵌,同时也牵动未来供应链里的竞争赛局,有望提高 LCD 面板在小尺寸屏幕领域的竞争力。七、行业评级和投资建议前两年,由于陆厂的高世代线产能释放,导致行业供给过热,LCD 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全行业陷入经营性亏损状态,韩国、日本面板厂商被迫通过降低稼动率和关停产线来控制产出。我们预计 2020 年大尺寸 LCD 面板新增面积同比增速为近几年最低点; 而需求端依旧维持增长,TV 面板平均尺寸持续提升,车载、智慧屏等产品将打开新的应用需求。2020 年面板供需格局将大幅改善,价格已经止跌回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景气上行周期。综上我们认为当前 A 股面板具备投资机会。给予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面板行业龙头公司:京东方、TCL 科技。……(报告来源:粤开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流浪歌

赛诺vivo X20研究报告:市占率超三星华为全面屏,成最畅销单品

进入2017年下半年之后,全面屏设计的手机可谓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网上被讨论得最多的vivo X20全面屏手机,是否真的有这么火爆?相信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针对这个问题,知名的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结合大数据和销量,对vivo X20进行了专题研究,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关键词:线下最畅销单品vivo X20全面屏手机从9月30日全国正式上市开售,而从上市第二周开始,vivo X20便超越OPPO R11,稳居线下销量排行榜的第一名。关键词:最畅销的全面屏手机全面屏时代,哪一款全面屏手机能够脱颖而出?答案依然是vivo X20。在与目前热门全面屏手机如华为麦芒6,小米MIX2,三星S8、金立M7的比拼中,vivo X20全面屏占据了5%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机型中最高的三星S8,市场份额也只有1.5%左右,远不及vivo X20。关键词:消费者好评度高为了调查消费者的的满意度,赛诺通过三大电商平台的数据入手。vivo X20全面屏手机在三大电商平台中接近全好评,京东评分4.8(满分5分),苏宁易购好评率97%,京东好评率98%。而在vivo X20全面屏手机的功能中,最受用户喜爱的功能为游戏体验、拍照效果和人脸识别。大家对vivo X20的游戏体验的评价为速度快、视野广、体验好,拍照方面逆光拍照模式广受好评,而人脸识别消费者觉得非常方便、实用。关键词:年轻人、男性用户vivo X20全面屏手机用户的年龄分布上,数据非常惊人,30岁以下的用户高达94.8%,vivo一直致力为年轻人提供时尚的科技产品,这次vivo X20全面屏也确实做到了。这些用户中,来自一二三线的城市的居多,超过65%。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用户还是偏爱vivo X20,高达59.2%,在学历上,X20用户大部分都是大专毕业,本科次之。关键词:OPPO、iPhone用户兴趣最高vivo X20全面屏手机的设计成功吸引了不少其他品牌的消费者,也转化了一些其他品牌的用户。在流入vivo X20的其他机型中,iPhone 6、iPhone 5s、OPPO R7排名靠前。而流入vivo X20的品牌,vivo自身用户依然最多,可见vivo用户的忠诚度很高,其次为iPhone用户和OPPO用户。关键词:全面屏、逆光拍照最受关注vivo X20所有的功能中,全面屏和逆光拍照得到最多的关注。这次vivo X20搭载了6.01英寸的屏幕,屏幕占比高达85.3%,视觉效果非常的震撼。其次,拍照作为vivo的基因,这次为了更好的拍照体验,研发了vivo图像魔方技术,优化了在逆光、弱光下的拍照效果,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关键词:拍照效果、产品品质得到肯定在购买了vivo X20全面屏手机的用户中,评价最高的依然是摄像头的拍照效果,其次在触屏效果、通话质量、硬件质量等产品品质上,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看完这个专项研究,想必大家对于vivo X20全面屏手机有了更深的了解。正如图表中的数据,vivo X20是线下销量最好的手机之一,其次在全面屏手机的市场表现上X20更是一马当先。其次,X20拥有时尚外观以及出色拍照效果,是各方面品质都有保证的一款手机,值得大家深入了解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