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网络流行词,是指人们无需拥有车辆所有权,以共享和合乘方式与其他人共享车辆,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应的使用费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包括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模式。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市场规模为3.38万亿元,其中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为2276亿元,占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比重为6.73%。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呈波动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12月31日网约车用户规模为3.65亿人。2020年我国共享型人均消费支出为261.7元,占人均出行消费支出的11.3%,网约出租车客运量占出租车客运量比重波动上升。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2020年市场规模为3.38万亿元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5-2020年期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在2016年达到最高峰后行业回归理性,近两年行业增速放缓。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3.38万亿元,同比增长3.0%。2020年我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为2276亿元,占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比重为6.73%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7-2019年期间我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2020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为2276亿元,同比下降15.70%,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活动减少,导致共享出行市场规模首次出现下降。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呈波动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12月31日网约车用户规模为3.65亿人据CNNI数据,2016-2020年期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呈波动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峰值,近两年来有所下降。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3.65亿人。2020年我国共享型人均消费支出为261.7元,占人均出行消费支出的11.3%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出行消费支出为2311元,其中共享型人均消费支出为261.7元,占人均出行消费支出的11.3%。网约出租车客运量占出租车客运量比重波动上升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16-2020年网约出租车客运量占出租车客运量比重波动上升, 2020年占比为36.2%,较2019年小幅下降。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出行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随着国内网约车粗放型的补贴竞争、市场教育及资源整合阶段基本告一段落,网约车市场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和品质化的趋势发展,并逐渐回归到以精细化服务和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此外,网约车行业在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下,从网约车补贴大战时代存活下来的中小玩家,在严苛的竞争中不断积攒力量,并凭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深耕于特定优势区域/城市的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以期能够在未来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该份案例报告通过对高端网约车行业的市场动态/趋势、高端网约车用户行为习惯和需求以及典型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梳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脉络及趋势,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移动端出行行业整体发展现状补贴时代结束,网约车竞争逐步回归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自2016年11月1日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明确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体系,同时对平台、驾驶员、车辆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网约车新规中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以及网约车平台应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因此各大平台逐渐拥有合法身份之后,烧钱补贴大战也将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这也预示着各网约车平台逐渐回归理性竞争,专注于服务精细化及合规化,网约车行业真正回到了原点。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大浪淘沙,新政后网约车用户逐步回归稳定2016年底,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对平台车辆数量造成了冲击。2017年年初,中国移动端出行活跃用户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各平台陆续取得运营许可并回归以提升服务为重心的理性竞争,用户规模开始回归稳定状态。艾瑞分析认为,网约车新政颁布与实施对于网约车行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平台本身具备良好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及优质的车辆、司机资源,才能在稳定原有用户的基础上吸引新用户,保持良好的竞争力。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消费升级助力网约车市场蓬勃发展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BAT加快主流网约车平台行业整合,国资企业背景平台及民营厂商/租车公司入局高端出行领域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C2C模式助力前期市场教育,B2C模式促进管理服务升级高端网约车平台的C2C和B2C模式各具特点,优势互补。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的C2C出行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迅速,滴滴出行、Uber等占据了较大的网约车市场份额;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实施及越来越多的B2C模式的高端网约车平台入局,两种模式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模式也有相互渗透的趋势,但模式的竞争最终会落在服务和产品质量上来。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移动端出行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用户画像高端网约车核心用户为一、二线城市高收高知商务人士,集中于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男性群体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核心用户已婚男士居多,经济压力较小;他们既成熟稳重,又善于探索;既享受生活,又足够理性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舒适高效、服务态度良好是基本需求,情感需求逐步升级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出行的多样性和舒适性是专车用户的主要价值追求;身份和档次的象征是其顶层价值的追求多数高端网约车用户认为,专车服务为其生活带来的主要价值是为其提供了更加多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两者占比分别为40.1%和37.0%,属于专车用户主流的价值追求;部分用户认为专车服务为其带来的是出行效率的提升、对于自由的掌控以及给忙碌工作带来抚慰、犒劳感。还有一小部分人群认为,专车服务为其带来的价值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 该类人群比例为13.9%。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专车服务效率高,在接单和接驾时间方面表现优异艾瑞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0%的用户平均等待接单时间在3分钟之内,其中大部分用户在1-3分钟被接单,占比为32.8%;一分钟以内的“秒接单”紧随其后,占比27%;而仅有3.9%的用户超过10分钟被接单。用户等待上车方面,将近90%的用户等待上车时间在10分钟之内,说明专车的接单和接驾服务均保持较高标准。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车辆舒适度和司机服务态度是高端网约车用户主要看重因素艾瑞调研显示,对于高端网约车用户来说,平台车辆的舒适度和司机的服务质量是其进行平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舒适度的关注方面,乘车舒适度占比为23.7%,车型档次/品牌占比为15.0%;关于服务质量,最受用户看重的因素为司机服务态度,占比24.2%,其次是影响出行效率的平均接单时间,占比为20.9%。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关于服务需求,高端网约车用户对司机的服务效率、驾驶技术和服务态度要求较高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对于高端网约车服务的需求方面,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服务效率、驾驶员驾驶能力及其服务态度要求较高,具体表现在对“接单及时,上车等待时间短”、“开车平稳熟悉路线” 及“司机态度好”方面需求最高。艾瑞分析认为,以商务人士为主的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时间和效率要求较高,接单及时、节省时间是高端网约车用户的刚需;在保障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司机娴熟的驾驶技术、良好的路线熟悉度及较好的服务态度等能够明显提高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是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服务的主要需求。随着补贴时代结束,网约车的市场竞争逐步回归到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各个网约车平台从最初的价格竞争、营销策略竞争逐步转移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品质化、标准化的网约车服务逐渐成为网约车行业新的发展机会。高端网约车实现差异化竞争出行的多样性和舒适性是高端网约车用户的主要价值追求,身份和档次的象征是其顶层价值追求。对于高端网约车用户来说,舒适度和服务是其首要考虑因素,而非价格。此外,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标准化服务的要求较高。用户出行生态管理已成趋势网约车行业各出行平台的竞争战略从最初的深耕于出行服务,逐渐向以出行服务为流量入口,布局以出行服务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方向发展,最终的竞争将不是出行服务的竞争,而是平台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
全球性咨询公司贝恩20日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 高凯 摄全球性咨询公司贝恩20日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下称报告),报告称,2018年中国智能共享出行行业总体增势趋缓。报告称,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即时配送业务所展现出的巨大热情,曾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然而眼下,受乘客安全问题影响,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条例,出行行业整体急转直下。贝恩公司研究曾一度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到720亿美元,但据最新预测,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报告认为,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中的领军市场,中国出行行业的探索之路,对于相关企业如何在区域市场中站稳脚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指出,2018年中国智能共享出行行业总体增势趋缓。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三大领域发展严重放缓,仅即时配送企业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交易总额在2018年实现了40%的增长。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导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此前,行业巨头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发生两起乘客遇害案件令乘客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法规政策不断收紧的背景下,出行行业下行趋势预计仍将延续。报告针对网约车市场总结出四大关键盈利手段。其一极致的运营。极致的运营对出行企业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应对乘客的出行安全问题,各大出行企业相继推出紧急联系人、实时位置共享、车内录音和虚拟号码等功能。除此以外,出行企业还必须解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运营亏损。报告称,研究发现,Lyft的单均运营亏损高达45%左右。尽管大幅提高乘客车费和平台抽成可以弥补某些成本的大项开支,但在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例如中国,这一方法未必可行。出行企业只有在企业内部不断优化,积极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例如,网约车公司可能有机会通过投资电动车车队来提升利润,贝恩公司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举措可降低约65%的燃油成本。2018年到2020年,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六倍以上,而在东南亚充电站目前仍十分罕见。其二,区域聚焦。报告认为区域密度对网约车业务的盈利至关重要。网约车公司应该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运营成本。在中国的高线城市,网约车公司的渗透率正在临近饱和点,这就意味着公司应该将业务重点转移至低线城市,去那里争取高增长机会。其三,相邻扩张。报告称对大多数网约车龙头企业来说,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他们可以通过向电动滑板车或即时配送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出它们在算法和平台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东南亚,Grab为了拓展业务版图,已经开始测试旗下支付服务GrabPay。最后是持续创新。报告认为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重要的“守门人”角色。报告特别指出,自动驾驶汽车这一重大技术突破的普及不再是天方夜谭,企业若能精准地制定战略布局,将有望颠覆全球出行市场,走上规模化盈利之路。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仅网约专车和快车用户规模已超2亿,整体增速迅猛。其中,网约车用户(不含网约出租车)规模增长了40.6%,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增长了27.5%。以上数据表明,网约车正在成为更多人日常出行的选择。为了探究网约车用户出行现状,36氪研究院对网约车用户的日常出行行为、品牌偏好和满意度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核心结论。本次研究中,网约车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为乘客提供包括出租车和符合规定条件的私家车出行服务的新商业模式。网约车服务包括网约私家车、网约出租车、拼车和顺风车等等,是传统用车市场的补充。网约车是否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调研结果显示,有81%的受访者常使用网约车(包括网约出租车)作为出行方式,77%的受访者常使用公共交通作为出行方式,此外也有57%的受访者常常步行。网约车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并不是一个偶然。相信许多读者都有在寒风中叫不到车、出租车司机师傅拒载或者打到黑车被绕路的心酸过往,而网约车的出现使得以上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网约车平台增加了司机供给,满足了更多人出行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约车凭借信息价格透明、叫车时间可控等优势给用户提供更方便智能的出行体验。36氪调研结果显示,81%的受访者常用网约车出行,而常在线下打车的受访者仅有15%。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网上预约出租车也正在成为主要流量入口。数据显示,有34%的乘客常在线上叫出租车,这个比例是常在线下打车人数的2.3倍。那么,都是谁在用网约车?什么样的人更爱用网约车?综合受访者的收入和年龄信息,36氪研究院认为年轻白领是网约车的核心用户。这部分群体既有日常通勤的刚需,又具备一定消费能力。调研结果显示,16-44岁的人群是网约车的主力用户,其中25-34岁的人最常使用网约车出行,他们使用网约车的频次也领先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近些天网络疯传的“财富自由的10个阶段”中,第4阶段是能够实现“打车自由”。这话并不夸张。36氪研究院调查发现,相比家庭月收入较低的人群,家庭月收入较高的人群使用网约车出行的频次更高,更赞同网约车是出行首选,也更愿意在上下班时候选择网约车出行。当然,有经济条件每天都打车出行的小伙伴毕竟是少数。由于网约车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大多数人更倾向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或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选择网约车出行。众多网约车品牌哪家强?在滴滴出行、神州专车、优步和首汽约车四家网约车品牌中,滴滴出行的用户量呈现压倒性优势。调研结果显示,逾九成网约车用户首选滴滴出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用户表示只用滴滴出行。同时滴滴出行也是用户满意度最高的网约车品牌,有93%的滴滴出行用户对平台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在选择网约车平台时,用户最看重出行的效率和性价比。调研结果显示, 63%的用户在选择网约车平台时看重平台派单速度/司机接单速度,59%的用户看重性价比,58%的用户看重司机接单后的等待时间。快车、出租车、顺风车,你会选择哪种服务?调研结果显示,快车(不含拼车)、出租车和顺风车是滴滴出行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约车服务。分别有62%、59%和46%的用户表示常用快车(不含拼车)、顺风车和出租车服务。那么,乘客对网约车服务满意吗?调查结果显示,网约车用户对“老司机”的服务最为满意,分别有86%和81%的用户对网约车司机的态度和司机对路线的熟悉程度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然而,用户对人工客服处理问题的速度满意度较低,我们建议网约车平台提升对客户投诉的处理效率。此外,用户对等待接驾时长和接单司机距离的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叫车需求和可用车辆的时间、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司机接单时间、接单距离、接驾时间变长,而另一方面,一线城市针对网约车出台的政策也间接导致了合规网约车数目的减少。综合来看,用户对网约车的接受度良好,满意度较高。首先,网约车公开透明的乘客评价系统为网约车服务提供了保障。调研结果显示,有84%的乘客认为网约车比传统出租车更方便,76%的乘客认为网约车的车内卫生比传统出租车好。其次,网约车作为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能够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以及相对经济实惠的出行服务,受到了乘客的好评。有71%的用户认为网约车出行的性价比很高,61%的用户认为网约车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最后,网约车调动了社会闲置资源,增加了出行服务的供给,减少了用户打车的等待时间。数据显示,约九成用户认为网约车节约了打车时间,并表示未来还会继续使用网约车。详细内容,请阅读以下完整版报告:PDF版本报告下载链接分析师:宋昱恒 songyuheng@36kr.com关注领域:游戏、医疗和出海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研究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出行作为连接社会经济、消费生活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发展、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当前年轻人对出行方式的偏好和期待,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随着第一批90后即将迈入30岁,习惯提前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消费市场也越来越关注新兴世代的偏好,“Z世代”(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一词开始被更频繁地提及。据2018年年底QQ广告与凯度公司发布的《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目前中国的Z世代人口数量已达1.49亿,该白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Z世代人群的消费能力将达到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40%。相较于更早出生的人群,Z世代在相同的年纪获得了更高的可支配收入。《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数据显示,他们倾向于提前消费,愿意为喜好和幸福感买单,更注重商品风格与自身理念的契合度。那么Z世代日常又通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行?他们心中的理想出行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在新的出行方式和服务不断推出、并被反复讨论,成为社会议题的当下,壳牌携手第一财经发起“Z世代理想出行方式调查”,我们试图从当代年轻人的出行习惯中,窥探未来出行领域的变革,也希望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出行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我从昌平出发,从轻轨换地铁又换自行车,紧赶慢赶到达时已经11点。”这段描述来自80后科幻作家陈楸帆笔下的《2038:北京眼》。很多时候,科幻作家都是最准的预言家,在这部作品中,因为对环境友好、整体效率高,20年后一线城市出行方式中占据重要比重的仍是公共交通。陈楸帆本人早在2012年就摇到了新能源汽车牌照,但他并未购置私家车,日常出行经常骑共享单车或是乘坐地铁。或许是因为工作关系,陈楸帆相信,未来更理想的状态是无人驾驶。“比如说按轨道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配备人类驾驶员以防万一,可以一直去接不同的出行任务而不需要停靠,按照非常高效的机制运行着,就不需要那么多私家车了。”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城市,地面交通都处于由数据管控的智能状态,再也不会出现堵车的状况。车联网,包括无人驾驶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把所有的车辆高度整合,实行智能化的管理,物流也可以用无人车或无人机来解决。21岁的刘多多是机车爱好者,还在上大学的他已经和“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刘多多从小喜欢收集汽车模型,中学时,他还把自己的一辆速降自行车改装成了电动的。高考结束后,他立刻考取了驾照,并在第二年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甚至“车”还成了刘多多大学择校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他就读的大学有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的团队。电动车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方程式比赛中,刘多多也有过几次驾驶电动车的体验。“性能上讲,我更喜欢传统汽车,可能因为我比较年轻,我更喜欢听汽车的声浪,也很喜欢汽车加速的感觉,电动车比较安静,虽然加速很快,但是我开过一两次以后就不太想再开了。”刘多多说,“从我的年龄和需求考虑,自己喜欢就好,不会过多考虑实用性和性价比。”他明确表示,目前并不会购买纯电动车。在他看来,在火力发电为主的情况下,电动车很难真正实现环保,“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混合动力车或许反而能保证一定的减排,当然,他也期待更创新的动力源出现。在美国读博士的张文凯,日常通勤都离不开驾驶,但他也很在意环保。“如果新能源车能提供和汽油车相同的驾驶体验,充能速度又很快的话,我还是比较偏向于新能源汽车的。”由于经常要到不同城市开会又喜爱徒步,张文凯虽然只有4年驾龄,但驾驶里程已超过了8万公里,并有超过40次的租车经历。张文凯研究的是拓扑物理和二维物理,具体应用就是如何在提高电子元器件运算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这一项目研究在未来的智能汽车上也会得到应用。他认为,在交通方式和出行技术的迭代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需要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而不在损失驾驶体验基础上的技术革新本身也很关键。通过调查,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对不同出行方式的偏好,既符合日常的消费主张,又与固有印象不同:他们强调驾驶体验,普遍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虽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但愿意接受和尝试新事物,期待更多的创新能源……共享单车、专车/快车、拼车……Z世代享受到了比以往更便捷也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选择。与此同时,有48.6%的受访者表示,公共交通是他们目前最习惯使用的出行方式。11.3%的受访者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的组合方式,日常通勤中选择驾驶或乘坐私家车的仅占22.3%—这一方面源于当代年轻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目前出行方式的一些痛点。如今,在一线城市,想拥有一辆私家车并非易事:先落户,再摇号,还要让车有位可停,层层筛选提高了有车的门槛。当然,有了车也不一定会常开,毕竟,通勤高峰的交通拥堵状况让人难以捉摸,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时间太长是他们对现今出行方式最不满意的地方。对一线城市的上班族而言,缩短公司和住址间的距离这件事实在太难了,只有3.1%的受访者日常交通可以完全通过步行解决,30.8%的受访者则困扰于过长的步行距离。从调查中发现,“快”,是当代年轻人对出行最原始的诉求。不论是否拥有私家车,准确、及时、速达的轨道交通都是很多人的出行必不可少的选择。在“最希望所在城市引入的出行方式或技术”上,42%的受访者选择了地铁、轻轨,33.8%的人希望城市中增加BRT(即“快速公交系统”)。不仅如此,大量受访者希望出行选择中能灵活运用更多交通工具,比如专线大巴—前者要求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后者则有待于出行方式领域的公司提供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对于电动车,这一新能源车领域中的热门类别,大多Z世代受访者表现出了适度的谨慎。最主要的顾虑是电动车难以进行长途驾驶,如同手机低电量可能引发的焦虑一样,Z世代对电量满格,以及由此带来的时间上的灵活度,有着更极致的需求。55.3%的受访者表示,当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与传统燃油车相当甚至胜过燃油车时,新能源车就是购车优选。除了电池性能本身,这还需要基础设施—“充能站”的支持。能够实现边走边充、永不断电的移动充电站成为52.4%受访者心中理想“充能站”的模样。当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加注这一领域。2017年10月,壳牌在位于英国伦敦、德比郡和萨里郡的三家壳牌加油站首次提供电动车快速充电服务,2018年9月28日,壳牌在中国的试点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在天津推出,这也是壳牌在亚洲的第一个试点,它可以在30分钟内为汽车充电70%。性能仍是Z世代购置私家车时最先考虑的方面。与此同时,65%的受访者认为价格也很重要,而与消费投入相关的另外两个选项,耗油量和后续花费(比如能源耗费)也受到受访者的关注。这一行为态度呈现出注重个性表达的Z世代,在面对购车决策时,理性占了上风。受访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出行的主动力。在设想未来私人交通工具时,有多达62.2%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新能源车作为私家车。事实上,无需购置新能源车也可实现低碳诉求。比如润滑油可以更好地润滑汽车引擎,提高燃油使用效率;V-Power燃油则可以帮助清洁汽车引擎,减少沉积物在发动机的部件中积聚。调查显示,为了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有32.5%的受访者愿意使用更高品质的燃油或润滑油。同时,有78.5%的受访者愿意为更清洁的出行技术支付更多费用。当下,企业、行业,以及政府层面也需要让消费者加深对这些技术的了解,为更多清洁出行技术的落地,推广做市场的教育。例如主要应用于货运重卡的液化天然气(LNG)就是一种清洁、性价比高的能源,如果提供快递或搬家等服务的物流公司明确表明自己使用的是更低碳的液化天然气重卡,高达85%的受访者都会优先选择其服务。对于日益重视低碳出行的Z世代而言,更多样、创新的动力来源,是Z世代对未来出行的期待之一。在除电动车之外愿意尝试的新能源来源方面,60.4%的受访者期待并愿意尝试太阳能车,41%的受访者期待氢能,风能、液化天然气、汽车尾气热能以及甘蔗等生物燃料,也都有20%及以上的接受度。其实,这一需求已被行业及一些企业洞悉。壳牌与巴西生物燃料公司Cosan组建的合资企业Raizen,就用巴西甘蔗生产的乙醇作为汽车燃料。从种植到使用,甘蔗制乙醇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汽油大约减少70%,巴西的壳牌加油站已经可以加注这种乙醇。除了生物燃料,壳牌在美国的加利佛尼亚州、英国和德国还建有汽车加氢站。在消费领域常被看作更勇于尝新、敢于试错的Z世代,在涉及安全的出行领域,在保持谨慎的同时,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在未来希望被普及的创新出行技术上,选择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能源车续航能力大大提升的受访者,均超过了半数。无论是各大汽车公司,Uber或是滴滴出行这样的出行服务公司,还是Google、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将主要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无人驾驶,或是自动驾驶,列为公司的重要战略。Z世代对未来的出行方式充满想象,诸如胶囊列车、空陆两栖的飞行汽车,甚至是可回收可降解的汽车这些更具未来感的技术,也有3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期待。政府、行业及相关企业,在创造更美好出行方面,拥有更多的空间及可能性。满足这些需求,需要企业及整个行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提升现有能源效率,进一步开发利用清洁化石能源,同时逐步增加多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比重,推动未来美好出行的发展。读报告,有福利!关注“壳牌中国”公众号,回复“福利”参与互动活动,即有机会获得壳牌X法拉利定制汽车模型一套!
购买汽车成为一些家庭或个人必须考虑的事情,疫情过后现在很多家庭正在逐步地恢复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私家车一时之间就成为许多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当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地铁则成为许多人的交通工具。买一辆私家车给我们的家庭带来很多方便,一家人过着惬意开心的日子有车后改变了生活今年,他终于等到了春节,只为周末回家探亲方便些,却意外爆发了这场疫情。一辆小轿车虽然不一定是特别好的车,全款下来十万就可以了,自从有了汽车以后自己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在周末,夫妻俩不再蜗居在家里,而是带着孩子四处走动,或回家探望老人,虽然往返要花五六个小时,但工作之余的生活却越来越充实,家中的老人也非常开心,只因为半个月二十天就可以见到小孙子了。生活多样化更和谐同窗的爱人又怀孕了,他家也酿成了准二胎家庭,无数次去医院做孕检,同窗说还好买了车,不然不知道怎么带儿媳去医院。后来同学说,虽然买车花了大部分的积蓄,但真的是出行方便,晚上或者周末一家人出去玩玩,生活更惬意,更和谐,吵架少了,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开心。还有一些人买私家车后给生活带来压力,是一件很现实的问题另一些人则表示,买车后变得更加焦虑,每月偿还贷款,大城市的高峰拥挤到你的生活中去,甚至有时间想要放弃开车,这也是很现实的。在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大城市的限行、摇号、上牌等行为也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大难题,而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有着明显的优势。没有车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没有车出行,诸多不便,但这确实是个紧要关头。我不想再在通勤的路上挤人挨人的地铁,我希望能有自己的车“搭档”,在春节复工后,有辆车可以随时代步了,真是比较方便的事。综合下来,个人还是觉得有车比较好,不只是生活质量提高了,症结在心里,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私家车做为我们的代步工具十分重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家庭购买了私家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在他们看来,汽车只要足够大,能够承载更多的东西,能够遮风避雨,行驶起来就是一辆好车。
在过去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约车市场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随着行业发展日趋成熟,网约车平台的安全能力已超越品牌知名度、价格优惠力度等成为用户出行的首要考虑因素。在守住安全红线的基础上,网约车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以及司乘安全意识?为进一步提升网约车的安全水平,人民网联合滴滴出行发布《安全出行调调研》,从网约车安全功能、安全教育等多个维度着手,了解用户对网约车安全最真实的体感和建议。(责编:董童、吕骞) 【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投稿来源:螳螂财经外卖市场的佣金风波还在发酵。当疫情冲击之下,市场各方的矛盾被急剧激化,商家叫惨,平台喊冤,最终又有谁来为此买单?我们不得而知,还需进一步看事态的发展。但是,在此疫情期间,逐步暴露出来的互联网市场矛盾也愈发显著,令人沉思。因为,不仅仅是在外卖市场,还有另一个比较火热的领域——移动出行,也有一群人同样面临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问题。当各地在逐渐恢复活力,他们的春天是否也能到来?如果可以的,我想退出“车队”雷师傅是长沙市的一名滴滴司机,进入网约车一行很多年,但是如今疫情之后再出车,反而令他萌生了退意,时时念叨着要不要转行。“我之前一直是满分(指口碑值),但是在春节前出了一次车祸,是别人撞的我,修车期间没有出车,导致我的分就掉下来了。当然,滴滴这边会有一个时间允许司机在事故期间不用出车,大概是10天左右,但是当时我这个比较严重,就花了15天,所以.....尝试过向平台申诉,但没有通过。”雷师傅向“螳螂财经”说道。口碑值是滴滴在去年开始推进的一种新的司机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了对司机出车状况的奖惩措施:如果司机每个月的出车频率不达标会扣分,而如果司机能在早晚高峰时段出车则可以加分。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司机多出车,尤其是在用车高峰期出车,以便缓解用户打车压力。而雷师傅因修车时长超过平台的“豁免”期限,导致口碑值下降,使他的网约车工作在春节前画上了一个“不完美”(未能达到满分)的句号。雷师傅本想在春节出行高峰期把分跑上来,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汹涌的疫情突然袭来,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而在这之后,另一个“尴尬”状态也在困扰他。“接不到单。”雷师傅苦笑道。他将原因归结于低口碑值。“(我的)分低,平台派单就少。如果想要把分跑上来,就得在每天的早晚高峰出车。但是在高峰阶段,我的分低,根本就接不到单。”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雷师傅补充道:“有时候,我跑了一两个小时,转了几十公里,都没有配单,高峰期都错过了。实在没办法,现在每天出车15个小时左右,真的累!”这一情况让雷师傅萌生了退出的想法,“现在这样还不如去送外卖。“在螳螂财经看来,雷师傅的困难处境只是疫情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无单可接的现状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疫情导致的用户打车需求大幅度下滑。根据数据调研机构极光发布的《2020年春节移动互联网行业热点观察研究报告》显示,为防控疫情的接触扩散,餐饮停业、出行减少致使美团、滴滴等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阶段性下降50%左右。另一位熟悉滴滴规则的司机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也提到,在正常时期,滴滴的口碑值对接单的影响并不像雷师傅说的那么大:(口碑值)只有在两个人抢单的时候才会起作用,之前高峰期的时候单子都派不过来,很多乘客打不到车,不太可能出现故意不给司机派单的情况。“不给司机派单,滴滴怎么赚钱呢?”这位司机笑着跟我们说。言外之意,现在由于需求减少抢单增多,雷师傅低分的劣势被放大了。平台对这一情况显然是了解的,他们也在尝试重新拉动用户的打车需求。有司机给我们展示了滴滴推出的一种新的打车产品——特惠快车。乘客打车一口价,价格可能只有平时打车的三分之二。尽管有司机对这种低价模式非常排斥,但这种薄利多销的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用户的需求。各地政府部门也开始态度明确的尝试拉动内需,天津、武汉等城市开始联合阿里、腾讯、滴滴、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给市民发放消费券,其中仅武汉一个城市的消费券总额就达到了5亿。我们期待疫情能尽快结束,有更多政策能够推行,让雷师傅这样普通司机的生存状况好转。一个产业链,谁都不容易邹师傅与雷师傅是旧识,也是同行。即便是在疫情期间,邹师傅也同样保持着出车的状态,不可谓不拼。但是,跟雷师傅一样,他也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心力憔悴,勉力支撑。邹师傅对“特惠快车“有怨言:“疫情那会儿,我也在跑,虽然乘客比较少,但是也一直在出车。后面,滴滴推出的特惠快车让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是一口价,一旦遇到封路、意外情况,我就很吃亏了,细算下来有时候甚至还得亏钱。”更让邹师傅感到苦恼的是每个月都需要支付的租车费,“还是得跑,不跑也没单,至少得把每天的租车费给交上。”邹师傅说道。这些年来,随着网约车出行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早已衍生出其他的市场服务主体,租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与司机达成协议,一方提供车辆,另一方按时每天缴纳租车费用,根据租赁车辆的档次,每个月需要缴纳的租车费用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每天邹师傅的全部出车收入必须划一部分给第三方租车公司,一旦当天没有出车,那么司机的压力很大程度就来自于这个租车成本。实际上,考虑到租赁市场在疫情期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也在出台政策,呼吁双方能通过合理协商来减免租金,共度难关。滴滴和合作的一众租赁公司,也响应号召,推出了延缓缴纳租金的相关策略。但邹师傅对这些策略不是特别满意:“如果要把租金延缓的话,他们(租车公司)就会要求我们将租期也顺延,且期间拒绝任何退车行为,不然就会把我们之前交的一万多的押金扣下。但是,就现在的市场来说,我自己都不确定以后还要不要跑滴滴,再租一段时间,不敢签。”邹师傅认为租车公司在做出让步减租的同时,也在计划将司机捆绑在他们的链条上,将未来的运营成本转移给司机。为此,我们也尝试跟几家租车公司做了沟通,告知了他们邹师傅的困难,询问他们是否能进一步放宽租金的缴纳条件,甚至直接免掉疫情期间的租金。天津一家租赁公司告诉我们:“租赁公司的情况其实也很困难。“他们向我们解释了理由:对于他们而言,很多车辆资产都是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负债的方式采购的,他们每个月不仅需要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还需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场地租赁费用,运营费用。而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公司通常不会在账上留特别多的现金,每个月回滚的租金,大部分用来支付这些固定成本,而给司机延迟缴纳租金,意味着他们的现金流可能会出现断档。“我们也希望直接减掉租金来帮助司机,毕竟司机满意继续租车,我们才能赚钱,但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这家租赁公司的老板告诉我们,平台跟他们背后的金融机构协商,帮他们延缓了还贷的期限,他们才有余力来进一步给司机来延缓租金的压力。迈出这一步,或许不容易。如果平台、金融机构、租赁公司不能坐到一张桌子上达成意见的一致,大家的处境可能会更艰难。“都是一个产业链上的,其实谁都不容易,但至少现在这个产业链都活下来了,活下来才有希望去过更好。“租赁公司的老板跟我们感叹。对于邹师傅而言,产业链是他无法理解的概念,目前的困难是摆在面前的,在现在惨淡的收入下,每天勉力支撑,不敢期望挣钱,不亏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先这样吧!”疫情之下的市场寒冬,春天还要多久?当我们再重新回顾他们所说的种种经历,在这个市场的寒冬,也只能一声哀叹。或许,我们应该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但是又应该去指责谁呢?指责滴滴平台吗?但是,平台似乎也在做出努力,减少司机的压力,同时期望提高乘客的打车需求,让司机有单可接,能有收入。指责第三方租车公司不尽人道吗?但是,作为市场的一方,他们也同样有着自己的成本压力,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活下去。指责滴滴司机吗?别喽,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是最差的,对行业的影响能力也是最小的。对此,“螳螂财经”更是希望能为其做点什么。如果滴滴可以看到,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期望平台能尽力在更多的地方推进减免租金的措施,拿出更多有效的措施来拉动需求,让司机的生活尽快回到正轨。如果租车公司可以看到,那么至少希望他们在和司机的沟通延租方案的过程中能更有耐心,更加细致,让司机更理解行业的大环境,至少让他们在业绩惨淡的情况下,心中不再填新堵,不让好心变坏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看到,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期望他们能更快的介入,拿出更多的优惠举措,督促市场更好的进行调整。如果你可以看到,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期望你在以后的出行过程中多给司机一些体谅,或是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不容易。在这场疫情影响的市场寒冬下,他们还在等待春天的路上。
日前,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公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存在巨大的可挖掘空间,预计到2018年汽车共享出行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分析称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图片来自Yahoo) 汽车共享出行为出行市场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竞争机制,激发了供需两端的经济活力。从司机的角度来说,汽车共享出行带来需求释放,智能实时的派单机制更是降低了空载率,收入得以大幅增加。 除了在带动经济发展和促进行业升级方面作用显著,在解决乘客出行难问题和带来动就业方面,汽车共享出行也显露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调查显示,随着汽车共享出行的普及,居民早晚高峰出行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65%的居民表示过去高峰时段打不到车的情况通过汽车共享出行得到了解决,而33.4%的居民更表示现在在高峰时段更愿意选择汽车共享出行而非传统的扬招出租车的方式。 上述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已达到年订单量17.7亿单、创造550万就业岗位。而随着汽车共享出行市场的快速发展,共享出行的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的816万次/天快速增长4倍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对应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场容量更有望达到1.8万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5年全国GDP总量的2.7%左右。 据了解,罗兰贝格定义的汽车共享出行主要包括了网约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和租车(未配司机)等两种业态。
自2016年下半年,网约车新政出台以来,推动了专车市场的重新洗牌。目前,市场头部平台已经显露,形成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四分天下的大势,行业竞争也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5月专车市场研究报告》,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约车四款专车app为主要调研对象,从市场概况、运营数据、用户画像、用户态度、用户使用习惯等全面分析专车市场。极光观点: 截至2018年5月底,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为1.85亿 滴滴出行在用户中知名度最高,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位列二三位 专车用户更喜欢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他人叫车 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也高于其他专车平台一、市场概况国内共享出行市场主要分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在共享汽车出行中,根据服务类型又可分为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汽车租赁和网约车。目前主流网约车平台运营模式多采用B2C与C2C相结合方式,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以自营的B2C模式为主,并吸引私家车加盟,易到和滴滴出行以私家车C2C模式为主,并配有少量自营车队。网约车的兴起主要源于传统出行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个性化、高质量出行需求。而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基于LBS技术服务的发展,则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网约车服务指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和车辆通过网约车平台为用户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的服务。专车定位中高端市场,相对于快车,它对驾驶员、服务、车辆要求更高。2016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市场进行监管,此办法强调专车平台运营管理责任,并对车辆硬件质量和驾驶员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滴滴出行、易到为综合性平台,除专车外还包括其他类型订单,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则主要以中高端专车市场为主。目前各平台的专车产品中,除了立即用车、预约用车、包车、接送机等服务外,还提供多种定制化服务,以优化乘客体验,提升竞争力。头部平台渐趋稳定,行业竞争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二、运营数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最后一周,网约车app整体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达到1.85亿;2017年8月以来,网约车市场增长趋于稳定。拥有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出行业务的滴滴出行app渗透率数据优势明显,截至2018年5月31日,其app市场渗透率为13.82%。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滴滴出行2018年5月MAU为9191万,是唯一一款MAU为千万级的app。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除易到MAU持续下滑,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变化幅度不大,这与国内趋于稳定的网约车市场有关。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 2018年5月,滴滴出行月均DAU为1504.4万,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分别为31.2万、20.7万,缺少快车、顺风车的数据,主打中高端专车市场的平台DAU数据均不高。三、用户画像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神州专车男性用户占比最高,为73.8%。包含快车业务的综合性出行平台女性比例偏高,滴滴出行最高为37.1%。极光大数据显示,26-35岁用户为各网约车app用户主要年龄段。从更具消费能力的36岁及以上年龄段看,主打中高端市场的神州专车(36%)、首汽约车(27.7%)的用户占比远超综合平台滴滴出行的10.3%。最早专注高端用户的易到(29.7%)36岁及以上用户比例也比较高。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网约车用户更多集中于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覆盖范围更广的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用户来源更多元化,首汽约车则把有限精力聚焦更具出行需求的大城市。首汽约车二线城市及以上用户占比89%。极光大数据发现,得益于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拉动,广东省用户在各网约车APP中占比均比较高。三成首汽约车用户来自北京,易到用户中15.7%来自上海。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在各网约车app用户的城市分布占比中基本位于前两位。除一线城市占比均比较高之外,成都位居滴滴出行用户中第三位,哈尔滨位居首汽约车用户中第二。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各网约车app用户均比较偏好京东和携程旅行。四、用户态度极光调研发现,滴滴出行在网约车用户中知名度最高,超过九成的网约车用户知道此平台,神州专车知名度仅低于滴滴出行。在专车用户满意度方面,用户对神州专车满意度最高,首汽约车位居第二,而滴滴出行用户满意度垫底。有半数未使用过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表示,接下来会考虑使用此平台服务,这或与滴滴出行高知名度有关。调查发现,神州专车用户对此平台的净推荐值为34.5%,相比其他平台专车用户,此平台专车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最强。极光调研发现,在受用户关注的用车安全方面,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和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都对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别人叫车这三项人性化服务最为满意;易到用户对“收藏司机、优先选派”评分最高。五、用户使用习惯极光调研发现,工作日专车用户活跃时间并不局限于通勤时间段,早晚与夜间用车情况相对均衡。周末或节假日,超过半数专车用户会在晚间20-24点出行,约三成专车用户会在中午12-14点出行。在个人和家庭出行场景下,滴滴出行和易到用户是外出购物/娱乐/餐饮的首选,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最常使用于接送亲友。恶劣天气/紧急情况上下班也是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场景之一。极光调研发现,接送客人和本地公务/商务出行是各平台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商务情景。超半数神州专车用户会在外地公务/商务出差情况下使用此平台专车。报告说明:1.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调研数据,通过极光调研平台进行网络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执行周期为2018年5月2.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7.05-2018.05;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3.数据指标说明该报告仅选取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约车四款专车app4.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5.报告其他说明极光数据研究院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