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46周,猪价稳中有升第46周(11月9日-11月15日),生猪价格继续回升。据对全省26个集贸市场价格定点监测,截止46周末全省生猪出栏均价为28.71元/公斤,同比降低17.02%,环比回升0.67%;全省猪肉保持稳态,本周均价为47.45元/公斤,同比降低19.28%,环比持平。前期活猪价格持续下跌,养殖端惜售情绪加强,加上月初规模场出栏较少,屠企收购难度增加,此外南方局部开启腌腊,提振猪价略上涨。猪肉价格企稳,养殖利润止跌上涨。截止第46周,我省猪粮比价为11.35:1,环比回升1.89%。生猪配合料价格为3.19元/公斤,环比持平。目前自繁自养成本、外购仔猪成本分别为16、26元/kg,对应养殖收益为12.71、2.71元/kg。自繁自养生猪利润约1600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约200元/头。本周,生猪价格小幅反弹回涨。自上月末本月初以来,受阶段性供应偏紧,立冬节气消费提振及进口肉连续出现疫情影响,生猪价格跌势趋缓甚至出现小幅反弹。但随着当前规模化猪场计划出栏增加,叠加猪价小幅反弹刺激下普通养猪户出栏积极性提高,供给有所增加;需求端: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我国的社会经济活动稳步恢复,猪肉需求也将恢复正常。据省畜牧总站对17家交易市场监测,上周猪肉市场交易量环比增加了2.66%。此外,随着气温逐步下降,猪肉消费即将进入一年来的消费最旺季,且南方腌腊需求陆续开启,四季度猪肉需求有望好转。因此下游需求与生猪供给恢复,供需博弈仍在持续,综合生猪产能恢复情况及当前市场消费状况判断,猪价回涨空间不大,四季度国内猪肉价格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二、第46周,鸡蛋价格向上走高第46周,我省鸡蛋价格继续回升,向上走高。截至第46周,我省鸡蛋销售平均价格为7.42元/公斤,同比回落31.55%,环比升高1.37%。就全省监测的26个价格县来看,目前我省最高价为8.20元/公斤,最低价为6.80元/公斤,蛋鸡配合料价格与上周相比持平。第46周蛋雏鸡为2.55元/只,同比降低49.40%,环比降低0.78%。近两月淘鸡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周增长的状态,养殖户主动淘汰的情况比较明显。开产方面进入稳定偏弱状态,支撑11、12月蛋价,鸡蛋价格弱势回升。三、第46周,肉鸡价格全面向上第46周,我省活鸡价格继续回升。截至46周末,我省活鸡平均价格为9.01元/公斤,同比降低35.41%,环比升高5.50%,其中最高地区潍坊安丘价格为15.00元/公斤,最低区域阳信价格为6.20元/公斤。肉雏鸡方面,我省肉雏鸡均价为2.73元/羽,同比降低71.88%,环比回升46.77%,其中最高价地区青岛即墨价格为5.50元/羽(为正大企业内部价格),最低区域价格聊城莘县为1元/羽。本周,市场消费呈现回升状态,据省畜牧总站监测,白条鸡市场交易量环比升高1.15%,白条鸡价格环比回升。截至本周末,我省白条鸡平均价格为16.60元/公斤,同比降低29.30%,环比回升1.22%。11月中旬正值国庆期间补栏鸡苗的出栏期,短期供应环比有所下降;消费端来看,随着年底的逐渐临近,禽肉消费边际改善,加之气温下降,毛鸡生长周期适度延长,饲养成本加大,推动毛鸡价格上行;养殖端盈利情况的好转进一步拉动了鸡苗需求,叠加补栏鸡苗赶年前出栏等支撑较好的补栏情绪,鸡苗价格实现了快速反弹。目前处于毛鸡出栏空档期,压栏鸡出售意愿较高,屠宰端收购成本有所增加,提价意愿较低,短期预计价格以小幅上涨为主。四、第46周,牛羊肉价格回升第46周,我省牛肉和羊肉价格触底回升。我省牛肉价格为82.14元/公斤,同比升高5.58%,环比回升0.04%;羊肉价格回升,第46周为85.16元/公斤,同比升高1.83%,环比回升0.28%。从活牛活羊市场来看,活牛稳中向上,活羊价格继续回升。截止第46周,活牛为35.28元/公斤,同比升高6.11%,环比升高0.06%;活羊当前最低价为31.00元/公斤,最高达到52.00元/公斤,全省平均为35.75元/公斤,同比升高4.02%,环比升高2.93%。牛羊肉价格高位震荡,呈现趋势性上行,主要受供应趋紧、需求释放、成本升高等多方因素影响。养殖成本是影响牛羊肉价格的关键因素,而当前肉牛肉羊养殖受饲料因素影响成本抬升。饲料成本方面,近期玉米大幅涨价影响下各类饲料成本涨幅均十分明显,造成养殖饲料成本大幅抬高。高位运行的猪肉价格降低了猪肉和牛羊肉之间的价格差距,这导致许多消费者增加了牛羊肉消费量。通观牛羊肉价格的变化走势,牛羊肉交易量呈现紧缩趋势,供需进一步趋紧。据监测,目前牛肉市场交易量环比回升1.53%;羊肉市场交易量环比回升3.23%,市场供求呈现高盘支撑态势,这反映出牛羊肉消费在高增长的累积下已经达到了一个紧平衡的位点,显示了牛羊肉供求仍然是以市场规律为基本运行规则。五、第46周,生鲜乳价格继续升高第46周(11月9日-11月15日),我省生鲜乳收购价高位向上,再创年内峰值,后市仍有继续上行的动力。截止第46周,我省生鲜乳价格为4.10元/公斤,同比升高7.33%,环比升高0.34%。在我省监测的26个县中,剔除两个无效数据,有12个县的价格高于全省平均价格,其中最高价格在潍坊安丘市为4.88元/公斤;最低价格出现在桓台县,为3.40元/公斤,最高价与最低价差值为1.48元/公斤,差价比上周扩张,奶价高位区域舒张,奶业整体发展度差异度向好变化。本周奶粮比价为1.62:1,环比升高1.89%。因疫情防控得力,当前乳制品消费逐步恢复常态,面对元旦春节延后市场需求,预计四季度乳制品消费将保持双位数增速,明年在低基数效应下可能加速,原奶供应呈现紧缺态势。我省原奶价格从5月开始触底上行,持续反弹,6月原奶价格持续回升至疫情前水平;下半年以来,随着消费恢复性增长,原奶供求紧张趋势进一步明显。当前饲料价格又出现大幅度上行,进一步提升了原奶生产成本。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原奶价格呈上涨态势,奶牛养殖整体效益企高。我们认为奶价持续回升主因是消费需求回升及饲料成本价格上行,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原奶价格将维持上涨态势。六、第46周,玉米顺势回落,饲料粮稳中趋降第46周,玉米价格居高回落,截止本周末为2.53元/公斤,同比升高28.43%,环比回落1.17%;豆粕价格持续企稳,当前为3.38元/公斤,同比升高5.30%,环比持平;小麦麸回落探底,为1.90元/公斤,同比升高29.25%,环比降低0.52%;进口鱼粉回落,当前价为13.83元/公斤,同比升高12.8%,环比降低0.79%。饲料原料价格回落,直接影响饲料价格稳中有降。截止第46周我省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3.19元/公斤,同比升高14.34%,环比持平;肉鸡配合料价格为3.36元/公斤,同比升高12.75%,环比降低0.30%;蛋鸡配合饲料价格为2.83元/公斤,同比升高11.42%,环比持平。(山东省畜牧总站)
近期,市农牧局组成农牧业产业发展调研组赴各旗区就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牧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当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围绕基地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狠抓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关键环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707万亩,其中现代农业节水基地338万亩、设施农业园区6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254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肉、乳、绒、毛、禽蛋、瓜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20万吨、0.2万吨、1.2万吨、0.8万吨、120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我市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不断扶持,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公司化养殖园区525处、家庭农牧场1210户、专业大户1285户、登记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2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77家。从现有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150家,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43.9%。从150个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来看,占全市一产增加值120亿元的23.7%,直接带动了全市74%、39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农牧业迈进的领头羊和强劲动力源。(三)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生产加工链条逐步延伸拓宽。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50个加工企业中,绒毛类产业49家,数量占比32.7%,从业人员达1.1万人,总资产198.2亿元。林沙等特色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1万人,总资产69.5亿元。粮食产业20家,数量占比13.3%,从业人员0.3万人,总资产82.4亿元。肉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0.2万人,总资产30.1亿元。饲草、乳、蔬菜、油料等其它产业17家,数量占比11.3%,从业人员0.1万人,总资产14.3亿元。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市绒毛、林沙等产业相对发展较好,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产值、利润占比合计达到54%、77.8%、89.6%、62.1%,在全市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7家龙头企业中,两类企业占5家之多。这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发挥了我市的资源优势,更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龙头企业在占领行业领军地位、创建地区知名品牌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林沙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逐步向生物质发电、饮食品、化妆品、药品延伸,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四)农畜产品流通及市场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地、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使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聚集效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利,我市开展了产业化园区建设工作,建成了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化示范园区等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目前,沙柳、沙棘、甘草、山杏基地种植养护面积分别达到626万亩、357万亩、487万亩、105万亩。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成运行,不但实现了地理区域上的整合,更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五)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我市坚持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探索利益联结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4种模式,其中,种植业以订单模式为主,养殖业以服务协作型为主,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型为主,大型现代农牧业企业以流转聘用型为主。二是通过部门协调配合,系紧农企利益联结的纽带。市农牧局在与扶贫办、金融办、各商业银行、工商联等单位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中,充分调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作。三是把发展和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作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工作的重点,通过产、供、销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带动相关产业从业农牧民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24家产业化联合体。四是示范引领。全市总结了17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广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企利益联结的良好氛围。(六)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引导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打造名优企业。通过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业展会、申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等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了512个农畜产品商标,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63个、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134个。全市认定绿色农畜产品77个、有机农畜产品25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培育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13个。标准化生产种、养殖规模达到270万亩、251.4万头只。全市“三品”总产量约73万吨。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0余次、组织参展商200个次以上。在品牌创建与推广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更调动了企业维护自身形象、加强内部生产管控、提升产品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七)项目建设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2019年我市出台了《鄂尔多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资金扶持办法》,拿出5亿元设立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的引导和杠杆效应,为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已为农牧户及企业的242个项目发放贷款3.27亿元。(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家、示范点5家;自治区级示范县2家、示范点13家。有农(牧)家乐、休闲观光农园(庄)366个,从业人数4607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3626人,带动农牧户1.4万户,年接待人数14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9.4亿元,实现利润0.53亿元,全市农牧民旅游增收比重达11.2%。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育不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产业发展比较单一,传统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占比高,而流通、专业市场类企业占比小,现代农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严重不足,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从企业数量、质量来看,我市涉农龙头企业除鄂尔多斯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三)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企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且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企业一般投资3年以上方可产生经济效益,利润大多维持在10%左右。而我市农牧业企业大部分经营者受制于自身资金实力限制,投入不足、发展缓慢。从金融扶持方面看,一方面政府部门产业扶持项目不多、资金投入又少,加之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授信额度小、周转期短,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因自身种种原因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企业难以争取到扶持资金的原因如下: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贷款需求大,土地草牧场目前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少,而我市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刚成立,尚未开展担保抵押业务;二是龙头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且有些企业存在失信等不良记录,不能满足银行放款条件。(四)品牌建设滞后。我市现有农畜产品品牌除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其余品牌杂乱且知名度不高,缺乏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在打造、宣传、推广品牌方面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够,难以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一些企业在投资建设中,缺乏严谨细致的前期市场考察与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没有准确的市场发展定位,表现为“信天游式”发展:一个基地内种植、养殖种类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主业不突出;生产随意性大,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盲目大幅缩减或扩张生产规模,市场行情好时一哄而上,市场行情不好时则一哄而散;产业定位不切实际,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贪大求全、顾此失彼;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专职的财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分析研判滞后,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及合作社很难捕捉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六)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从我市农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利益联结的主体,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牧户的增收能力较差;而农牧户种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保质保量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制约了双方利益的密切联结。双方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或契约约束机制,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或利润返还合同,双方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则依赖合作。(七)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市合作社运行规范、组织有效的较少,大部分合作社主要以争取项目资金为主,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带动农牧民的作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起不到联结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作用。(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休闲农牧业存在发展思路不清、融合发展不够、管理模式落后、文化内涵不深、效益不高的问题。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工作建议针对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我市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生猪、肉牛、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从三个层面提升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切实加大产业发展政策及金融方面的鼓励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三是学习借鉴区内外成熟经验,创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化运作机制,整体提升全市农畜产品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同时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档次。(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档次。一是对于肉羊、肉牛、生猪、蔬菜瓜果等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打造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扭转龙头企业从事简单初级生产加工的不利局面,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形成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加工“三位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做好农畜产品仓储、冷链、流通、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农畜产品收储、保鲜、运输、交易需求。三是大力培育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主体,服务于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坚持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为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落实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意见及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意见相关扶持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用好用足5亿元农牧业产业扶持基金,重点从绒山羊、细毛羊、肉牛、瓜果蔬菜、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力资金扶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扰。(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全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市优秀企业及优质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产品品牌、小地域品牌到区域公用品牌循序渐进,强产业根基与品牌创建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现有的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尔巴斯绒山羊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为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扶持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小而美”的小地域产品品牌,逐渐整合相关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知名品牌,分年度逐步打造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在企业内部配备专业设备及专业人员,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管控,努力打造本行业、本企业质量过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拳头产品。四是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展会,探索电商平台、展示直销、零售体验店等绿色农畜产品展示、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的输出。(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互惠双赢。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之间产、加、销、资金、技术等多方位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发展农牧民合作社、扶持种养殖大户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牧民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牧民的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将联合体的建设、发展作为农企利益联结的重要抓手,利益联结的扶持措施重点向产业化联合体倾斜。梳理总结我市各地典型经验,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宣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针对龙头企业或农牧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诚信问题,加快构建经营主体的诚信体系,对失信主体采取不再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担保等手段进行惩戒。(五)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各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本行业、本部门职能职责,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与行业管理,特别是在前期的行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确立、产品定位、技术措施采用以及中期的质量管控、品牌创建、市场分析研判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熟悉、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积极应对、规避市场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在面对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运行困难的形势下,走出“调结构、压成本、抓创新、拓市场”的发展路子。从企业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摆脱家族管理的发展模式,聘用职业经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堵漏洞、优流程、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蓝天下的羊群。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本报记者 栾雨嘉以前,提起海南藏族自治州,如果要对它进行描绘,我们会想到荒凉、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畜牧业这些字眼;如今,再提及海南州,我们联想到的则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泛共和盆地建设、生态畜牧业、“互联网+畜牧业”、四大产业联盟、再造一个畜牧业大州这些词语……在海南,畜牧业是牧民们的支柱产业,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年来,海南州以绿为基,促进产业融合实现提质增效,抢抓数字机遇大力发展智慧畜牧业,凭借打造泛共和盆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打通畜产品走出去的渠道……海南畜牧业正以大手笔,擘画新时代发展的崭新蓝图。绿色为基,以生命之色永葆海南根底坚持生态优先,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最高要求;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所在;加快合作社股份制改造,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最优方向;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这是海南州构建环湖、沿黄、南部高寒“三大产业经济带”,实现再造一个畜牧业大州的终极目标。在海南州传统的畜牧业产业结构中,长期形成的是“靠山吃山”、以户为主的饲养模式。长此以往,草山负重累累,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如果仅靠减畜保护环境,又会造成众多农牧民的收入受损。如何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海南州将“生态立省”摆在首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争取落实工作,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等工程,完成了补植补播、黑土滩治理、毒杂草防治等工作,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通过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实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天然草场产草量不断提高,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海南州坚持以草为业,将草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不断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草产业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既有效保障了生态畜牧业发展对饲草料的需求,又通过“种草养畜、以草定畜、草畜联动”的方式减轻天然草场的放牧强度,将天然草场的载畜量控制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内,以此来保护天然草场。除此之外,海南州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为抓手,通过股份制改造整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按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严格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明确划区轮牧草场面积、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对核定载畜量内的牲畜实行天然放牧,超出核定载畜量的牲畜一部分作为生产母畜进行高效舍饲养殖,一部分作为商品畜进行集约化舍饲养殖后集中销售。通过种养结合以及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有效解决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问题。目前,海南州已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23个,其中选择12个省级试点社和10个州级试点社开展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高效养殖技术等,股份制改造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产业融合,以发展笔墨书写海南精彩要使海南州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深扎根须,一二三产业融合、提质增效是海南州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海南州畜牧业只有通过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方式,才能做大做强产业,擦亮 “绿色生态”“有机”等极具含金量的海南品牌。走进兴海县河卡镇上游村的高原丰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院内摆满了牛肉干、糌粑、酸奶、羊毛被、菜籽油等特色产品。合作社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将40户自愿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草场、耕地、牛羊和资金量化成股份,成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农机机械和劳务输出五个小组,在发展种养殖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合作社理事长拉多介绍,合作社种植油菜、青稞,将油菜籽全部加工成菜籽油,将青稞制作成糌粑;将牛羊精深加工成牛肉干、曲拉、酸奶、羊毛被等产品,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同时,合作社还与青藏码头有机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产品,并在河卡镇上的步行街内租赁商铺开设综合超市,销售各种副食及合作社产品,打通多种销售渠道的同时为合作社增收奠定基础。“如今,合作社的生态畜牧业产品深受市场青睐,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去年,合作社纯收入达280万元,户均分红7万元。”拉多说。在贵南县诺颡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生态畜牧业转型,组织村民从事牦牛肉、牦牛牛奶、牦牛绒加工及销售等二三产业。合作社以“生态、绿色、自主”为核心研发过滤性酸奶、藏式点心、牦牛奶酪、牧人干粮、牦牛奶护肤品、酥油唇膏等产品,并在北京、西宁等地开设专卖店和代售点,实现了合作社产品高标准生产和多渠道销售,增加了畜产品附加值。合作社理事长李本加说:“今后将加快产销联结和品牌建设,将‘诺颡’打造成绿色生态、健康的有机品牌。”处一隅而观全局。纵观高原丰收、诺颡这两个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合作社,它们都逐步打破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着力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为模式,在延伸产业链上先行一步,实现了产业间相互渗透、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产供销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未来已来,以创新思想铸就海南骄傲海南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四大产业作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抓手,奋力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5月7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暨数据中心上线仪式在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内举行,这是属于海南州的骄傲时刻。这意味着,海南州将展尽地理、资源优势,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数据+畜牧业”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青海云谷大数据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行新说:“未来是一个互联的世界,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的嫁接,才能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实现变革。可以说,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引擎。”在兴海县河卡镇的有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大数据在畜牧业当中的应用已经崭露头角。兴海县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已于2019年8月建设完成,平台包含有机畜牧追溯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子系统、智慧畜牧业小程序等九大子系统。兴海县农牧和水利局有机办公室主任李金仓说,此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兴海县从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向智慧现代畜牧业的经营方式迈进了一大步。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能够为传统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源和信息支撑,促进企业、合作社完成数字化改造,推动畜牧业产业信息化发展。“可以想象,将大数据应用于畜牧业,在未来,可以实现‘牲畜考勤、云端放牧’。比如,在传统的放牧过程中,牧民们就要骑着摩托车、拿着牧鞭围着羊群转,而发展智慧畜牧业,为牛羊佩戴传感器,在牧场和家中安装智能放牧系统,就可以对牧场和牲畜群进行智能识别、远程监控和报警管理。牧民通过手机就可以精准识别牲畜的电子编号,做到‘实名签到’,如果个别牲畜没有按时返回,系统将启动报警指示,及时寻回,这就是所谓的‘云端放牧’。”张行新谈到。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助力,使得传统产业“发新枝”。“大数据+畜牧业”既能够解放劳动力,方便牧民群众管理,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在生态方面,通过在线实时监测牲畜、草的数据,有利于实现草畜平衡。另外,通过有机畜牧追溯子系统,构建种植、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数据链,不仅能够帮助相关主管单位进行监管,又能够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来源,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暨重点单品分析报告(2020)》,针对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进行分析,其中2019年生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094.9亿元,网络零售量同比增加78.4%,成为农产品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大品类。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168.6亿元,其中生鲜产品消费占比飞速上升,成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类目。生鲜产品各细分品类均显著增长,蔬菜、鲜肉、水果增速分别达109.3%、62.3%和44.5%,线上“菜篮子”“果盘子”供应成为新常态。“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逐渐完善,让各类时令水果流通半径显著扩大。”报告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网络零售中逐渐涌现出一批“畅销、长销”的超级单品。《报告》分析,近年来苹果、柑橘、小龙虾、芒果等成为农产品网络零售增速最快的生鲜品类。其中,鲜食苹果零售量达1.4亿件,同比增长77.3%,鲜食柑橘零售量达1.6亿件,同比增长29.8%。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比分布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生鲜产品的消费占比超50%,新电商平台更加聚焦即时性生鲜消费需求,有效推动农产品网络零售品类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在柑橘、芒果、苹果等一系列零售量超1亿件及增速较快的“超级单品”中,新电商平台迅速崛起,零售量所占份额均为第一。“农村地区最初一公里物流基础条件改善,以及传统电商平台对农产品上行市场的持续推动,为农产品电商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报告认为,“超级单品”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供应显著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而新电商平台的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网络零售的加速发展,成为催生超级单品的新引擎。新电商平台将分散化的长尾需求变成集中化的即时性消费,不断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网络化销售发展。长远来看,农产品电商化水平的持续提升,需要政府部门、电商平台、产地等多方协作,进一步把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品改造成适合线上消费的商品。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云柯编辑:蔡文清流程编辑 吴越
“牦牛具有耐寒抗逆、采食能力强、生长缓慢而成熟期长等生理特征,肉奶产品具有绿色有机、营养丰富等优点,是高寒藏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促进藏区牧民脱贫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是牦牛主产国,存栏牦牛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为全面了解我国牦牛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牦牛产业发展建议,吉林农业大学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我国牦牛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牦牛作为我国藏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农业增效、牧民增收、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2019年,我国牦牛产业呈稳步增长态势,存栏规模及产量均有所增长;牦牛消费主要以冻肉和冷鲜肉为主,且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供需基本平衡;活体牦牛价格呈先降后升态势,牦牛肉价格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牦牛产品以满足藏区人民日常需求为主,基本无进出口。未来3-5年,预计我国牦牛存栏规模与产量仍将小幅增长,但长期趋于稳定,精深加工比例将不断提升,围绕牦牛产品将涌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持续为藏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发力。一、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一)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区,生产总体呈上升态势。世界现有牦牛头数约1700万头,中国是牦牛主产国,有牦牛1600多万头,占90%以上。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高寒藏区的重要特色产业。西藏自治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甘肃藏区、云南藏区、新疆巴州均有分布。2015年以来,全国牦牛存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506万头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621万头,年均增长1.5%;牦牛肉产量也由2015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53万吨,年均增长3.6%。表1 2015-2019年牦牛生产情况资料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二)消费以藏区为主,少量销往内地。牦牛为农牧民提供肉、乳、毛绒等畜产品,是藏区牧民重要的生活及收入来源。近年来,以牧民消费为主的总体消费趋势没有明显变化(占80%以上),由于屠宰季节比较集中,大部分冷鲜肉在9-11月销售,其余时间以冻肉销售为主(鲜肉消费和冻肉消费之比为20:80)。销售到内地的牦牛肉多数按照普通牛肉销售,销售价格与普通肉牛挂钩。(三)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较少。目前牦牛肉、奶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肉、奶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落后,没有形成完整的肉、奶产业加工体系。部分地区正在开展区域特色牦牛肉产品开发,主要是通过赋予牦牛肉生态价值,对肉质特色进行宣传,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四)国内供需平衡,基本无进出口。目前牦牛产品(牦牛肉、奶、皮毛等)主要满足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少量作为普通牛肉或肉牛制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进出口。(五)价格先跌后涨,不同区域、环节各不相同。2012年以来,活体牦牛平均价格每头4000元,牦牛价格先跌后涨:2012-2015年下跌,2015年之后有所上涨。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大部分地区海拔更高,牦牛生长期更长、运输成本更高,加上可替代产品较少,牦牛均价明显高于其他藏区。牦牛肉在藏区属于基本生活物品,藏区总人口较少,对牦牛肉需求稳定。随着国内肉牛产品供不应求,牦牛肉也水涨船高,价格稳步攀升。2015-2019年,牦牛肉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8元、57元、58元、62元和68元(整理藏区各省农牧厅数据所得)。表2 牦牛(活重)平均出售价格(单位:元/头)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六)养殖成本呈V形态势,各环节收益水平有所差异。总体而言,全国牦牛(活重)总成本呈V形趋势。2012年为最高点(每头3758元),之后下降到2016年低点(每头2757元),2017年后呈上升趋势。2012-2016年,得益于现代牦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推广,牦牛生产期缩短、死亡率下降,总成本逐年下降;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牧民逐渐变传统放牧模式为圈养模式,圈舍等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推高了总成本。表3 牦牛(活重)总成本(单位:元/头)资料来源:布瑞克数据库表4 2019年各环节养殖成本收益(单位:元/头)数据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藏区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分环节看,各养殖环节均实现盈利。据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牦牛养殖户调查,各环节成本收益各不相同。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纯收益分别为1177元、1043元、1414元和2861元,育肥牛环节收益最高。二、我国牦牛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一)集约化和生态化是发展方向。牦牛产业作为藏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承担着国家“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承载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也承载着藏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希望,国家仍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其向现代化、集约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二)科技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因地制宜,开发出许多适用技术与模式,如牦牛一年一胎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纯复壮及改良技术、牦牛冷季暖棚饲养技术、牦牛高繁低育模式、牦牛错峰出栏技术、牦牛差异化产品加工与品控技术、牦牛副产品开发技术等,这些组合技术在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成效,将在适合地方进一步应用推广,科技支撑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三)市场需求诱发新业态、新机遇。从国内外市场需求看,消费者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牦牛产品作为高原净土有机食品,将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青睐。同时,青藏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牦牛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牦牛文化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神秘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三、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一)总体情况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属于我国“三区三州”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牦牛产业由于其生产特性,是不可或缺的脱贫致富产业。(二)主要经验做法1.发展生态畜牧业,打造“牦牛之都”。以青海为例。2008年以来,青海省以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打造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在工作,加快了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全面转变。2.转变农牧传统养殖观念,构建现代养殖模式。构建高寒牧区放牧补饲、半农半牧区季节性错峰出栏、低海拔农区异地差异化育肥技术相结合的生态互补养殖模式。采用TMR技术集中育肥牦牛,在标准化牦牛育肥场实现了6人养殖5000头牦牛,牦牛合作社实现7人养殖2000头牦牛。成功转变了牧民的传统牦牛养殖观念和传统的靠天养牛放牧生产模式,提升牦牛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竞争力。3.提升养殖条件,应用杂交改良技术。牦牛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家畜品种,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其具有很强的耐粗饲、耐寒等性能,但是生产性能较低,且出栏周期较长,一般5-8年。在国内牦牛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藏区暖棚建设改善牦牛养殖条件,开展“夏秋放牧、冬春补饲”、“高繁低育,错峰出栏”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养殖周期(2-3年即可出栏),兼顾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通过杂交改良、提纯复壮等技术提升其生产性能,提高了出栏体重,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典型案例分析1.青海省天峻县合作社扶贫模式。2008年,梅陇村率先在青海省组建了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和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2.“村支部+公司+贫困户”扶贫模式。四川省小金县新桥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政府扶持,技术能人带头的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村集体经济模式,实现村集体分红收入,也是当地党委、政府探索“支部+公司+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贫困户通过为公司种植牧草、劳动务工、代牧、代养等模式实现增收。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一)主要问题1.生产方式落后,养殖效益低下。(1)全放牧无补饲,科技含量低。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及牧民传统养殖经营观念的影响,牦牛生产科技含量十分低下,基本全靠天然放牧,无补饲、无投资。(2)基层防疫体系基础薄弱,疫病预防不到位。目前基层防疫体系基本完善,但基础薄弱。藏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不高,中专学历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办公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防疫员补助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队伍支持力度。(3)出栏率低,养殖效益不高。由于牧民饲养管理粗放,造成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周转慢、养殖效益低。且受宗教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藏民普遍存在惜杀、惜售牦牛的习惯,藏区牦牛平均出栏率仅为15%,致使牧民虽存栏多,但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加上牦牛生长周期长,经历多个“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轮回,浪费了很多本就稀缺的牧草资源,对藏区自然资源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压力。2.产品开发不够,企业经济效益较低(1)牦牛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水平不高。牦牛虽全身是宝,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牦牛肉和牦牛奶,且单产较低,牛肉产品主体仍处于简单分割阶段,加工转化水平低,低端产品产量大,而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冷鲜肉和中、高端牦牛肉产品产量有限。(2)品牌培育滞后,营销手段落后。对牦牛肉的绿色生产方式和营养价值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很好地挖掘其生态价值,牦牛肉在市场上与普通牛肉同等对待,与普通牛肉同价销售,稀缺的牦牛肉没有进入高端牛肉市场,无法彰显其价值。(3)交通不便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由于牦牛生产季节性强(集中出栏9-11月份,挤奶季节5-10月份)、单产和总产低、牧场运输产品交通不便(牧道建设不够),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4)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限制了牦牛产品的消费空间。藏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远离我国人口密集区,牦牛产品作为生鲜品,保质期较短,不便于铁路和公路运输。而利用航空运输,必然会增加其运输成本,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价格增高,限制了其消费市场和空间。3.藏区基础设施缺口大,基层服务体系跟不上(1)藏区牧业基础设施缺口大。目前藏区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牲畜暖棚、防疫巷道圈、牧道/奶源道等,牧区群众对牧道、奶源道建设的愿望十分迫切。(2)基层服务体系薄弱,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一方面,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但技术人员队伍不足,村级兽医防疫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实际运营能力、服务能力与带动效应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养殖环节,未能在提升养殖技术水平上有明显的效果。(3)牧户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由于牧户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建设不完善,以及企业与合作社、牧户利益连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产业带动模式。牧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在大部分藏区,牧户出栏牦牛主要通过中间商“牛贩子”收购,这种交易方式对牧户利益不利,影响养殖效益和经营的积极性。(二)风险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其生态环境极其重要,也极为脆弱,为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牧民超载放牧现象时有发生,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藏区牧民目前还主要以放养为主、围栏补饲为辅,牦牛养殖数量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而且国家草原保护实行限畜、禁牧制度与牧民养殖增收存在矛盾。1.生态保护责任重大。青藏高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藏区肩负着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挥好牦牛和高寒草地组成的草畜系统对维持高原生态平衡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推广舍饲半舍饲、划区轮牧、高效养殖等适用技术,对天然草地保护利用,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是青海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牦牛产业是藏区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最有潜力产业。牦牛既是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更是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何引导牧民群众通过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增强致富本领;如何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牦牛生产经营方式,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让更多贫困人口充分享受资源资产收益权,实现精准脱贫、增收致富,是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五、政策措施建议(一)科技领域1.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牦牛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开展联合集中攻关,开展以牦牛选育、营养调控、饲草资源利用、健康养殖等技术研究,加强人畜共患疫病防控技术、安全高效疫苗及诊断试剂研发,加快提高牦牛种业科技创新水平。2.建立牦牛主产区高效、绿色养殖技术体系。针对高寒牧区饲草料季节性缺乏和草原超载,农区牛源紧缺的问题,建议进一步通过营养调控、饲养模式等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建立牦牛主产区特色养殖技术体系。构建高寒牧区和农区饲草料资源和牛源有效互补、牧繁农育的立体生态差异化牦牛养殖模式。3.构建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构建牧繁农育技术体系和模式,加快推动牦牛产业转型增效,深入分析发展牦牛产业的优势与劣势,从产前向产终挖掘优势和特点,强化顶层设计,全力打造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牧户为基础的从能繁母牛饲养到良种选育、从育肥到屠宰深加工、从产品流通到食品餐饮的牦牛发展全产业链,构建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差异化的牦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4.实行差异化科技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集中攻克畜种改良、集约养殖、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研制适合高海拔牧区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实际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优良类群牦牛、野血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建立健全繁育体系,大力研制和推广全舍饲、半舍饲养殖、高效繁殖技术,扩大科学养殖规模,优化饲养管理条件,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市场占有率提高。(二)政策领域1.长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提高牦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牦牛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关部门在制定惠农惠牧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牦牛种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2.努力打造和健全牦牛全产业链。应加快建立良种繁育、科学养殖、适时出栏、集中屠宰、冷链流通、精深加工、打造品牌一体化、一条龙的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主要牦牛优良类群的品种选育基地与种牛冻精生产基地,挖掘野血牦牛资源潜力,提升牦牛良种化水平。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建立设施齐备、工艺先进、污染可控、支撑有效、产出高效的牦牛设施养殖与夏季适度放牧有机结合的健康养殖模式。3.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牦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合牦牛“牧繁农育”的育肥生产体系,打造“种一片草地、养一群牦牛”的养殖模式。构建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长效机制,促进现代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4.开发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目前牦牛肉精深加工产品极度匮乏,基本以风干牛肉为主。应加快推动调理肉制品、休闲肉制品等多元化的产品研发上市。支持企业建设骨血、毛皮、头蹄等副产物的精深加工生产线,推动牦牛产品综合高效利用,提升牦牛产业附加值,促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5.加快经营模式转变。坚持生态优先,引入“生态+”现代新理念,不断夯实专业合作社基础,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市场”等经营模式,鼓励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开设网店,搭建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牧业,探索和推进新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符合牧区实际的“一二三”深度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牦牛产业发展路子。
中国江苏网2月3日泰州讯(王勇 陈瑾)2月2日,泰州市高港区农业农村局制定应急预案,多措并举保障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全力支持和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畜产品市场供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港区防控疫情保障畜产品市场稳定供应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各镇街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负责全区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统一领导,并协调处置相关工作。加强监测预警。通过摸清底数、保障生产、稳定市场、强化监管、技术指导和运输畅通等六项措施,全面保障市场畜产品供应。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畜禽生产。对因疫情防控封路、堵路和断路,导致养殖企业产品运不出去、饲料等投入品运不进来的问题,及时反馈、协调、跟踪服务,保障畜禽有序生产。在全区设立畜禽价格监测点,一周内大幅上涨或出现严重断档脱销现象,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活禽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销售病死畜禽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指导,提升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水平,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采取严格消毒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保障畜产品及物资运输。加强应急处置。市场异常波动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部门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保持信息畅通,确保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时能及时报告、快速处置。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商务部门向市场投放储备畜产品。细化保障措施。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和应急值守有关规定,加强信息报送和值班值守,确保政令畅通。将工作开展情况定期上报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执法力度,对制假贩假、违法生产等行为从严从重处罚,维护好市场秩序。联合相关部门落实畜产品的征购、加工、运输和投放工作。必要时协调财政部门使用非洲猪瘟稳产保供专项资金,用于保障畜产品供应。
10月13日,参观者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选购红酒。 10月12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800多种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和460多个农牧业优良品种得以集中展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10月13日,参观者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选购奶食品。 10月12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800多种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和460多个农牧业优良品种得以集中展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10月13日,参观者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参观。 10月12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800多种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和460多个农牧业优良品种得以集中展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10月13日,参观者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选购杂粮。 10月12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800多种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和460多个农牧业优良品种得以集中展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10月13日,参观者在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上选购马铃薯。 10月12日,为期3天的第八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暨优良品种推广会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1800多种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和460多个农牧业优良品种得以集中展示,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12月16日兰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兰州市12月份第3周畜产品及饲料集贸市场价格进行统计。共统计仔猪、活猪、猪肉、鸡蛋、商品代蛋雏鸡、商品代肉雏鸡、活鸡、白条鸡、活牛、牛肉、生鲜乳、活羊、羊肉、玉米、豆粕、小麦麸、进口鱼粉、育肥猪配合饲料、肉鸡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等20个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畜产品方面,活猪平均价格33.0元/kg,比前一周上涨0.61%;羊肉平均价格为78.0元/kg,比前一周上涨2.63%;生鲜乳平均价格为4.21元/kg,比前一周上涨0.24%;在饲料方面,豆粕平均价格3.55元/kg,比前一周下跌1.39%;其余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平均价格与上周持平。【来源:兰州市牧研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调研背景“新冠病毒”爆发以来,中央和各地均采取了有力防控措施,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但一手战疫情,另一手也要抓经济。着力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恢复社会和市场的正常运转,才能争取“抗疫之战”的最后胜利!众志成城,联手抗疫!为响应国家号召,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网特发起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在线问卷调查,搜集重点行业相关企业的复工复产信息。我们通过在线调研问卷方式,共收集到农产品行业样本企业271家。二、核心观点1、春节后半数以上企业延迟开工;2、规模越大的企业经营状况受疫情的影响越小;3、绝大多数企业不会改变一季度用工数量;4、企业经营饱和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5、大多数企业不看好2020年生产经营状况。三、调研详情(一)样本企业概况1、样本企业主营业务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271家农产品行业样本企业中,生产制造类企业有148家,占比为54.61%;贸易流通类企业有89家,占比为32.84%;仓储物流类企业有9家,占比为3.32;下游终端类企业有12家,占比为4.43%;金融投资类企业有4家,占比为1.48%;其他类型企业有9家,占比为3.32%。此次调研获得的样本企业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生产及流通环节,本次调研结论对处于这两个环节中的相关企业更加具有参考价值。2、样本企业人员规模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样本企业数64家,占比23.62%;营业收入1000万-1亿元企业数61家,占比22.51%;营业收入1亿元-10亿元企业数70家,占比25.83%;营业收入10亿元-100亿元企业数61家,占比22.51%;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数15家,占比5.54%。3、样本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员工人数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样本企业有129家,占比48%;员工人数规模100-500人的72家,占比26%;员工人数规模500-1000人的26家,占比9%;员工人数规模1000-3000人的18家,占比7%;员工人数规模3000人以上的26家,占比10%。(二)样本企业复工及生产经营状况分析1、复工时间及复工难点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截止到本报告发布之前,已经复工的企业只有一半左右,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企业复工时间都未确定。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复工时间整体较往年有所延后,往年一般正月初七开始便陆续复工,正月十五过后各企业基本就能恢复正常运营。2、经营饱和度和订单情况从调研样本企业数据来看,订单下降企业数量最多135家,占比49.8%;订单基本持平83家,占比30.6%;订单增加53家,占比19.6%。从大趋势上看,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订单下降企业占比最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订单得到增长,显示出不同企业受突发事件影响不一。根据不同规模的样本企业来看,100亿元以上营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订单情况差异性较大。仅20%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上企业出现订单减少情况,53.3%企业订单有所增加,而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下企业订单减少企业占比高达51.56%。可见大型企业相较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更强,营业收入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小。根据调研结果来看,不同规模的企业企业生产经营饱和度差异较大,同层次营业收入的企业生产经营饱和度亦较大,规模越大的企业受疫情的影响越小。1亿元以下企业,生产经营饱和度从不到20%,20%-40%,40%-60%...企业数占比相近,而1亿元营收以上企业,生产经营饱和度多维持在40%以上。较大规模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更好。3、一季度用工计划情况从调研企业的一季度用工计划情况来看,数据显示最多的是一季度用工数量基本不变,为194家,占比71.59%。4、一季度营收预期情况1000万元以下营收企业中,认为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将出现下降的企业占比60.94%;而1-10亿元营收企业中,认为2020年企业营业收入将出现下降的企业数占比降至50%。以此类推,企业营收越高,其对2020年营收增长预期值越高,反之企业营收越低,其对2020年营收下降预期值越高,且其营收不确定性越高。5、2020生产经营状况分析从调研样本企业对2020年生产经营状况指标来看,极端情况的非常悲观和非常乐观均数量少,占比小,分别为9家和6家,占比3.32%和2.21%。更多的企业对于2020年的生产经营状况是认为不太乐观的,数量高达120家,占比44.28%,意味着受到突击事件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对2020年的生产经营状况有一定的担忧。小结“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各地物流运输阻力明显增大,短期内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被迫减少或停滞。不过随着国家及时出台的政策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目前各地疫情已经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已经在有条不紊的恢复当中。综合来看,疫情对农产品行业短期内有一定冲击,但长期影响有限。来源: 我的农产品网
3月3日兰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兰州市3月份第1周畜产品及饲料集贸市场价格进行统计。共统计仔猪、活猪、猪肉、鸡蛋、活鸡、白条鸡、活牛、牛肉、生鲜乳、活羊、羊肉、玉米、豆粕、小麦麸、进口鱼粉、育肥猪配合饲料、肉鸡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等20个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畜产品方面,活猪平均价格30.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3.10%;猪肉平均价格51.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5.56%;商品代蛋雏鸡4.40元/只,比前一周下跌2.22%;商品代肉雏鸡4.50元/只,比前一周下跌2.17%;活鸡平均价格为25.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3.85%;白条鸡平均价格为28.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3.45%;活牛平均价格为32.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5.88%;牛肉平均价格为80.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2.44%;活羊平均价格为32.00元/kg,比前一周下跌5.88%;在饲料方面,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3.90元/kg,比前一周上涨1.30%;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3.70元/kg,比前一周上涨0.54%;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3.48元/kg,比前一周上涨0.87%;其余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平均价格与上周持平。【来源:兰州市牧研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