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青春,正年少;怀梦想,致远方。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成都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仅选取了部分毕业研究生代表到音乐厅主会场现场参加,其余返校毕业研究生分别在麦立方、科创中心、雅安校区、都江堰校区等分会场参加。由于很多毕业生和毕业生亲友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亲临典礼现场,母校便通过直播将全校毕业生联接在一起。典礼全程通过央视频、微博、微信、抖音、百度等多家媒体及平台面向全网进行直播。1、典礼进程庄严的国歌声拉开了毕业典礼序幕。2020年,全校共有154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博士88人,硕士1457人,他们创造了诸多精彩:16名学子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79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有1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设计)表彰,3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设计)表彰。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荣廷昭教授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主席台前排就坐领导为校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代表颁奖。▲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荣廷昭院士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校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吴德走上发言席,寄语毕业生们“时代呼唤农业创新、社会渴求农业人才。”吴德代表学校,向经受考验、顺利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毕业生的亲友们和付出辛勤汗水的教职工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吴德指出,毕业生们在求学的岁月里,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大家既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学校发展的收获者,还是学成离校的远行者,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川农大历史的形成中留下闪亮印迹,在川农大校园中收获人格养成和专业能力,希望毕业生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好“川农大精神”,坚守自我,满怀自信,昂首开启人生新征程。▲吴德校长致辞吴德强调,数千年来,中国农业一直是天下之大本;百年以来,川农大始终心系“三农”,把“强农兴农”作为使命担当。世界如海洋,时代似劲风。作为新时代的川农人,希望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挑社会责任,热爱当下所热爱的专业,坚持当下所坚持的学习,持续更新自我认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始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立足应用,瞄准经济发展主战场,把握好中国农业发展难能可贵的机遇期,努力探究瓶颈问题背后的科学价值,将个人成长成才过程融入到祖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当中,用自己的非凡之举、非凡之为、非凡成就,为中国“农业创新”不断奉献新的川农力量!满园桃李奔天涯,碧空如洗话惜别。情到深处,吴德数度哽咽,他满怀深情的叮嘱毕业生,母校既期待着大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也期望着大家多回母校看看。雅安校区的梧桐大道,成都校区的半亩方田,都江堰校区的银杏树林永远等着大家!▲吴德校长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拨穗授位研究生导师代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动物营养研究所车炼强教授向顺利毕业的研究生们表达祝贺,并回忆了研究生们在饲养场里、在田坎边上、在实验室中、在扶贫一线挥洒青春汗水的求学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时刻牢记“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八个字,一定要感恩在背后默默奉献支持自己的人,一定要坚持“价值认同、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协作共赢”的精神,一定要扎根生产一线,办实事、求实效,一定要以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己任,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教师代表车炼强教授送上祝福博士毕业生代表、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中科院生物大类1区期刊《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10.812)上发表论文、玉米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郭超同学在发言中感谢母校、师长一路以来的支持。从失落、抱怨,到好奇、接受,再到热爱、坚持,郭超在玉米田里的不断实践当中,在实验室里的不懈钻研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与研究方向。他希望未来能带着早已融入血脉的“川农大精神”,在新的人生阶段中遇见未来,怀着对“农业强国”的共同期许而不懈奋斗!▲毕业研究生代表郭超同学发言校党委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张强教授宣读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省纪委监委驻校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斌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刘登才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李明洲教授宣读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赵珂等34位老师新增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德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吴德校长为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颁发聘书典礼由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陈代文教授主持。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卢艳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锦秀,党委常委、党政办主任丁林,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江英飒,其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202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后,2020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相继在三校区举行。吴德为8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一一拨穗授位。主席台前排就座领导为全体硕士学位获得者依次拨穗授位。2、分会场图册离别之际,难免伤怀。即将离开校园,真正踏入社会,不少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也纷纷合影留恋,努力地抓住青春的那抹残影。分会场又有哪些动人瞬间呢?3、花絮故事留学生夫妇一同参加毕业典礼在这次毕业典礼上,一对留学生夫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他们来自于巴基斯坦,在来到川农之前就已经结婚:男方Ahsan Mustafa,动科院张克英老师的博士生,2016年来校攻读博士;女方Faiza Ahsan,是2017级的硕士,16年就随老公一起来到了川农陪读,经过一年的学习、考试,最终进入管理学院王芳老师门下攻读硕士。今天,Ahsan Mustafa博士毕业,Faiza Ahsan硕士毕业,学术上携手并进,今后的生活,也祝你们一切顺利!▲留学生夫妇邀请吴德校长一同合影▲Ahsan Mustafa携女儿参加硕士授位不要因离别而伤感,告别才能再见。祝所有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毕业快乐,各自登山,大家山顶再见。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图片:彭政菠 雷璧源 陈俊武 陈俊杰 田添文字:龙泓宇 黄云飞 编辑:李汶玮 责编:袁凤钦
一.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我校招生计划与生源情况,并经学校审定,我校各招生学科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如下:1.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学院(研究所)学科(类别、领域)代码及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农学院090102作物遗传育种3104590农学院090401植物病理学3403350农学院09040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903350农学院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403960农学院0901Z2烟草学34040100农学院0901Z1药用植物学34045105动物医学院0906兽医学(一级学科)3304580林学院090702森林培育2793350林学院090703森林保护学3083350林学院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3533350林学院09070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743350林学院0907Z2森林生态学2903350园艺学院090201果树学3154095园艺学院090202蔬菜学3004085园艺学院090203茶学3204590资源学院090301土壤学2903350环境学院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3203756风景园林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593756水稻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2903350小麦研究所071001植物学3303756小麦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3003350玉米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454580玉米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2903880动物营养研究所09050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3403350生命科学学院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124580食品学院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3203756非上述单列学院(研究所)或学科门类(专业)02经济学348497403法学321446607理学280375608工学(不含照顾专业)263375608工学(0828农业工程)253345109农学252335012管理学34148722.专业学位类复试分数线:学院(研究所)学科(类别、领域)代码及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农学院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903350环境学院085700资源与环境2953756经济学院095138农村发展2653350管理学院125200公共管理18146111水利水电学院085900土木水利2843756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085900土木水利3153756土木工程学院085900土木水利2953756非上述单列学院(研究所)或学科门类(专业)0857资源与环境0859土木水利0860生物与医药26337560951农业0952兽医0953风景园林0954林业25233501254旅游管理17042841252公共管理17443861351艺术设计34638573.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复试分数线:不区分学术和专业学位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初试满分500分专业240不限不限初试满分300分专业165不限不限(研招咨询:QQ1320885073)二.2021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办法(重点摘要)1.复试试题尽可能由综合性、开放性的能力型试题组成。试题范围原则上不超出之前公布的复试参考内容。增加命题数量,降低随机抽取复试题的重复率。重点考察考生:①口头表达能力;②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英语基础、口语和专业英语能力;⑤心理素质。加强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核,全面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治学态度等。2.复试采用复试小组集中,考生远程在线,线下评分的模式进行,包括考生随机抽题作答和复试小组成员随机提问。3.复试时,考生随机抽取试题后,通过远程复试系统展示给考生。4.同一学科(专业)的复试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应统一。5.复试报到结束后,在学院(研究所)纪委监察监督下随机产生复试顺序,考生登录复试系统后可查看自己的复试顺序。原则上每名考生复试时长不低于20分钟。6.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交专人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7.复试小组现场全程录音录像,复试结束后,做好数据保存。8.具体复试时间由各招生学院(研究所)提前公布,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sicauyanzhao)将提供各单位复试链接汇总,请考生关注。9.复试成绩按100分计。考生最后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折算成百分制的得分×70%+复试成绩×30%。(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四川农业大学2021年3月23日
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推进落实教育部“十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统筹协调、院所党委全面负责、导师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机制。出台加强思政工作、思政课建设等制度,抓好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川农大精神”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硕士生按学科、年级或科研团队设置支部,博士生编入教工党支部管理。选聘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班主任或党支部书记,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占比85%。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和江姐、王右木等英烈校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教育,培育爱国爱农、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组织研究生入驻科创农庄、博士工作站等,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学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二、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统筹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等需求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植物动物为特色、理工经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2年,中央财政专项、省“双一流”专项和校本级《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共投入近3.5亿元,突出扶需扶特扶优,保障学科高质量建设。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通过专家论证,4个学科跻身ESI前1%,入围学科数居在川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100强。三、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培养模式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目标定位,健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科研参与率达100%,对科技创新贡献率超70%,20余名研究生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校近3年连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奖,研究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建成60个博士工作站、校外基地280余个,参与全省10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育人模式,《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近10年累计派出研究生700余人,选派地包括哈佛、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四、以保障体系为基石,提高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规范学校自命题和复试环节,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畅通“出口”关,抓紧抓实就业作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获李克强总理接见的金柳、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材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现有《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原理和技术》等重点建设课程19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导师管理系列制度,规范导师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目前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研究生导师1132人,其中80.7%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占66.9%。【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六人合照(从左至右:雷文晓、邓银华、孙靓琪、罗洪、黎艳、胡莎莎)四川农业大学6舍508宿舍,有6名阳光的90后大四女生。在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除了其中的两位在去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功保研,其他四位分别被四川大学、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录取。一个宿舍,全部考上研究生,有人套用现成的一句流行语,给这个寝室取名“最牛寝室”。与大多女生寝室一样,书本、床铺、生活用品摆放得井井有条,一面“最美宿舍”的锦旗格外显眼…… 昨日,记者在这个“最牛寝室”,见到了这群女孩。一个学习榜样带动全寝室奋发图强“最牛寝室”的6名女生分别是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孙靓琪、绵阳的邓银华、达州的雷文晓、巴中的黎艳、宜宾的罗洪、峨眉山的胡莎莎,她们都是四川农业大学2013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谈及她们寝室,邓银华不好意思地笑道:“刚开始,我们还没有打算考研,后来我们是被一个室友‘逼’上了考研路。”邓银华口中的这个室友就是被她们称为“优质学霸”的孙靓琪。“大学四年,她的成绩一直排列在年级前三,曾荣获优秀学生标兵,囊括各类奖学金。”对于一个寝室考研取得如此佳绩,邓银华表示学习孙靓琪所制定的学习计划功不可没。有这样一个榜样力量,整个寝室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从大三开始,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11点睡觉,看书、记笔记、做实验,往返于寝室、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就这样,在备考期间,6人互相搀扶、互相鼓励,在枯燥的日子里寻找着突破自我的方向。当考研越来越近时,6人还突破了“寝室晚上11点关灯”的限制,在自习室学习到晚上12点以后,又在寝室里点亮了小台灯,最辛苦时看书一直到凌晨一点左右。注重寝室文化6名女孩拿奖拿到手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六人分别实现了自身愿望——邓银华以327分考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专业;罗洪以363分考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专业;雷文晓以318分考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工程专业;黎艳以345分考入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此外,孙靓琪和胡莎莎在大三下学期,以优异的面试成绩分别成功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最牛寝室”,可谓实至名归。记者看到,在她们的寝室里,书桌一尘不染,床铺整整齐齐,所有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我们多次被评为‘学霸寝室’‘最美寝室’。”邓银华告诉记者,从大一开始,这群女孩就十分注重寝室文化建设,注重寝室卫生,作息时间有规律。正因如此,大学期间,6人相继获得兴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优秀学生标兵等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6人大学期间获得的奖金至少在10万元左右,可谓是拿奖拿到了手软。“咱们班的这个‘最牛寝室’都是班上的优秀学生,但这不是在分寝室时有意为之,而是她们互相影响的结果。”6位女生的班主任杨慧鹏告诉记者,一个寝室6名同学全部考上研究生,与她们自己“扎堆备考”的学习方式,以及寝室文化建设有很大关系。“据我了解,她们平时会经常讨论各自在学习上的得失,以此共同开拓思路,共享学习资源。而她们寝室所拥有的良好的寝室文化和集体氛围,更能影响人、塑造人。”本报记者 王李科 文/图
日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的公告》公示了189名2016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人选。四川农业大学年轻的80后研究员、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入选,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每年仅10名,正在公示)。据悉,189名青年拔尖人才中,自然科学类共有138人(四川省仅有2人入选),哲学社科、文化艺术类共有51人,入选者大多为国家优青获得者和青年长江学者。卢艳丽在本科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在周围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更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卢艳丽用整整一年时间疯狂自学,她曾懊恼自己的选择,却从未想到今天会成为热爱终生的工作。她说:“一件事只要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在谈及自己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时,卢艳丽回忆,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日与实验室、电脑为伍,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留学期满后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长期访问交流,但无论身处何处内心的归属感仍然很强烈。在一个加班需要申请,几乎天天有阳光、草地和免费咖啡的单位工作,“但我还是想要回母校。于是提前终止合同,拒绝了去北京和澳大利亚的机会回到川农。”卢艳丽表示,“在学校时看到的是学校的不足;但离开母校在国外时,却一直在念叨着母校的好。”卢艳丽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研究未知的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人物名片: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以及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现担任《作物学报》编委,四川省作物学会理事。小知识:“万人计划”全称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12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 图片来自四川农业大学
叶子有虫洞,是啥原因?侵害庄家的虫,什么来头,又该如何解决?仅靠肉眼的识别或是群体经验分析的方法工程量又显得过大……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学生研发的“川农病虫害识别”APP采用手机拍照模式,对准病虫害即可获取数据分析,有效降低虫害。据了解,该APP系由学校人工智能病虫害识别及防治工作室的师生共同研发,目前,正处于测试和优化阶段,两年内争取上线,同时,基于图像的昆虫识别技术除了农业外,还将在延伸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目标:打破传统肉眼识别为农作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利用科技为农作物保驾护航成为新的关注点。连日来,以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为主组成的“人工智能病虫害识别及防治工作室”基于谷歌工作室的人工智能框架TensorFlow,从而让AI图像识别昆虫,有效防治并降低害虫对“三农”建设造成的损失。据该工作室大三学生朱伟斌介绍,传统的昆虫分类与识别是依靠少数昆虫研究者、植保科技工作人员通过手工检查,肉眼观察来完成,而这种凭主观直觉和群体经验的识别方法实际上存在效率低,且易受到识别者主观影响,导致识别率不稳定的情况发生,“特别是在识别任务重时,识别准确率大大降低、影响了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与此同时,他表示,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出入不方便,加之植保科技人员有限,在农作物出现问题时,无法随时前往现场进行处理,通常采取的是根据当地农户对昆虫形态的描述来识别,这样的方式有可能出现误差,“农户的专业知识有限,有时无法准确的描述,导致误判无法及时防治害虫,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由工作室研发的川农病虫害识别APP,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面对同样病虫问题时,农户可选择用手机APP直接找到病虫害根本,同时APP构建的数据库,能够通过昆虫图像提供昆虫颜色、形状和纹理等视觉特征,从而对昆虫进行分类和识别。测试:实地测试APP识别功能快速“锁定”病虫害为了考察软件的实用功能,今年暑假期间,工作室成员前往崇州市龙富村开展了人工智能防治病虫害活动。工作室成员现场向农户们展示了APP的使用方法:只需要在智能手机里安装‘川农病虫害识别’APP,再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想要识别的病虫害,点击识别按钮,实现识别功能,“识别的信息也会在底部显示,农户可点击识别结果,自动跳转淘宝链接,进行购买除虫治病农药”。APP扫一扫就能锁定并消除“坏蛋”,令当地农户兴奋不已,纷纷跑来向工作室成员取经,“以前我们判断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就是去请合作社的技术员来看,但是技术员每天忙得很,这附近所有村子就一个人技术员,忙都忙不过来。要是有了你们这个软件,我们就可以自己来判断了”,村干部与农户在看了软件操作展示后,惊喜地表示。“通过测试发现,APP还是能识别出多种昆虫,同时,根据我们之前的设定,在确认昆虫种类后,APP会跳转出昆虫图像,下方附有其对人类、植物、果实造成的危害信息,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朱伟斌告诉记者,在测试中与农户进行了交谈,并听取了大伙的建议,回校后,工作室成员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精准农业和光谱遥感,根据反射特征来分析手机拍的可见光部分,而这个功能跟病虫害结合起来,还可以延伸出测土、配方、施肥的软件功能。优化:力争准确里达到98%两年内上线或引用多个领域川农病虫害识别APP项目带队老师,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农业大学资源与地理信息技术系主任徐精文介绍,APP原理在于其利用CNN卷积神经网络来识别图像,得出的一种模拟脑神经的计算机识别图像方法。通过用户对病虫害的图片拍摄,点击识别按钮,APP后台数据将进行比对,从而实现识别功能。“该识别方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技人员不足、人工识别难以完成大量昆虫识别的难题,而且能够利用现有的识别系统及时的跟踪害虫的生长状态,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降低害虫造成的损失”。他告诉记者,APP已经申报国家软件制作权,而相关专利也正在申请中,将在两年内上线,正式运用。目前,APP中搜集的数据多为常见的病虫害,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数据库,“通过测试,现在APP对病虫害的识别准备率在90%左右,而我们的目标是98%”,徐精文表示,数据库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目前的数据是通过人工收集、网络以及图书资料构建,而对APP功能的研发还在继续优化中,或将实现联网并与川农大的专家实现互动,同时,基于图像的昆虫识别技术除了农业外,还将在延伸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李劲雨 成都商报记者 许雯 摄影报道
封面新闻讯(记者 杨晨)再次为川农打Call!1月3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22家成员学会推荐,经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审核与评选,向社会公布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其中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在列。据悉,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70(1):114-126)。根据此前封面新闻的报道,稻瘟病在业界被称为“水稻癌症”,除了危及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外,还会对大米质量造成影响。就像人类某个部位一旦生病,就会连带影响其他身体组织。水稻一旦患癌,破坏的是整个植物生长组织。稻瘟病很常见,防治很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者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而陈学伟研究组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正是能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水稻癌症防治路径也从“服预防药式”变为“提高免疫水平式”。如果这项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对种植环境来说,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附近生态。这一研究上的突破,也是其团队论文能登上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杂志的原因。
2020年四川农业大学共有毕业生1.14万人,其中研究生1492人、本科生9880人,学校男女比为0.75:1。本文主要介绍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中,四川省内生源占比71.13%(7028人)、重庆9.12%(901人)位居前两位。其它部分省市人数有河南201人、贵州131人、山东105人、云南107人、甘肃33人、湖南70人、广东11人等。2020届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24%。本科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升学深造占23.65%、签约就业48.56%、签劳动合同5.29%、出国深造3.26%、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3.93%、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1.19%等为主。未就业毕业生中准备升学考试的占56.11%、参加公务员考试占25.45%、出国留学3.05%等。升学人数中,推免生占29.41%(本校6.06%、外校23.35%),考研占70.36%(本校20.36%、外校50%),其它为本硕、硕博连读学生。出国深造的毕业生,选择英国的占52%、澳大利亚占13.3%,其它占比超过5%的还有日本和美国等。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留在四川省内的占63.74%,其它省市有广东6.01%、重庆5.57%、北京3.66%等;四川省内去向中,成都占74%、绵阳与雅安各3.7%、泸州2%、宜宾和眉山各1.7%、德阳1.8%等。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建筑业19.3%、农林牧渔业10%、制造业9.63%、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3%、教育业7.2%等。
黄欢,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2015年6月毕业于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于2019年4月被录取为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生。黄欢一个职高生经由对口升学考入211大学,进而与普高生同台竞技,以优异成绩成功考上研究生,“惊掉了一地下巴”。其实意料之外的结局尽在情理之中,那么黄欢的逆袭是如何实现的呢?希望下面这篇访谈能够给在学业上感到困惑迷茫的学子及广大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点教益和启示。初中的时候,成绩有过高光,也有过晦暗,后来因为贪玩,迷恋网络游戏,中考成绩落得个不上不下,中考考了490分,当年普通高中分数线480分。我爸对我说,你这个成绩去了普高也不一定能上大学,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你还是去学门手艺吧。我当时再三考虑,人生在世,读书并非唯一出路,于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工程校学门手艺。听是听说过,不过感觉很滑稽,职高收的都是些什么学生嘛,就算能考大概也只能考一些歪大学罢。在工程校入学军训过后,听说有高考班的存在,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父母说了说,他们便同意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没准这条羊肠小道真能通往“罗马”。当时成建制的高考班只有会计和机械两个专业两个班。我最初报的是机械专业,后来父亲听说会计专业也开设有高考班,就想把我转到会计班,说学会计轻松、体面,以后坐办公室,学机械难免会和铁坨坨打交道,一身油污,满屋噪音,还危险。我说,你说的这些情境大概是晚清的吧,而且你看到的都是我们落后地区的,你看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了吗,你看到欧美日本的了吗?父亲被我质问,马上反唇相讥,那你一定是看到了咯?我说,我电视上看到的,别人都是全自动智能化3D打印了。父亲立马被我的这些高大上的弹药轰退了,其实我也只是一时嘴硬而已。我心想,相对于会计我还是比较喜欢机械,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枪械呀,枪械不就是机械么,我还不到一岁你老人家就给我买枪玩,买了一支又一支,现在竟然看不起机械,再说了,堂堂七尺男儿劳累一点又何妨。来到职高以后,我在数学这科上崭露头角,可能是职高的数学并不太难,我总能迅速理解与掌握,从而逐渐有了信心,仿佛在这条小路上看见了希望,于是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活跃。后来数次考试总成绩都是第一,但是英语稍差。我的父亲与亲戚对我的学习都闭口不谈,我能感受到他们根本不相信我能考上大学。我的父亲每次看到我的成绩都会批评我,批评我的英语太差,甚至说“就你这个样子,不可能考上,最多考到录取分数线下十分那个地方”。而且,每次回家,他一不高兴就会过来骂我,我知道是我读职高这件事让他颜面尽失、耻辱万分。只有我的妈妈,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安慰我,她告诉我你尽力就好,并且相信我能够考上大学。或许是这些质疑与责备给了我压力,我将压力变为学习的动力,重点学习英语。高中时,数学课代表是我的室友,他很奇特,只学数学,总是和我在数学上面一较高下,我败过几次,也胜过数场。还有一位同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英语最好,总是和我在英语上面切磋,结果也是互有胜负。可能是这种朋辈间的竞争造成的压力,让我不甘人后,不敢怠慢,我的数学和英语,都有所提升。高三那年,班上来了三个复读生,相对于应届生,他们成绩更优异,我从第一名沦为了第四名。我分析了过后,主要是我机械制图这科有问题。我始终忘不了教我机械制图的杨老师对我的抱怨以及教诲,她说:“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为什么你其他学科都如此优异,偏偏我这科就这般不堪,就因为这个校领导都找我谈过几次话了。”然后我说我也不想啊,但是画图感觉不对。她说:“任何事情都需要从简单到复杂才能看清脉络,画图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再从面到体。”我听了之后,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照老师的话做,画图如鱼得水,机械制图成绩上去了,我的成绩从第四名回到了第一名,直到最后的高考也是第一。我们班名曰“高考班”,其实当年只要有意愿的就可入读,甚至有10多个学生是“抓丁”来的,因为当时想高考的人太少,只有从就业班抓了些中考成绩还过得去的来凑够一般班级该有的人数。“强扭的瓜不甜”,他们的心思不在高考,加上学习要求比就业班高了太多,这部分同学于是自暴自弃、逍遥自在,没少惹任课老师生气给班主任添麻烦,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班主任刘老师和他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智斗勇”。我们的班训是“团结、和谐、文明、进步”,刘老师请了在书法绘画上卓有建树的蔡老师书写,又和同学们一道逐字剪刻后均匀贴在教室前黑板正上方,教室两侧凸出有四根柱子,仍然由这位老师用宣纸写了四幅条幅,内容是什么“选择了安逸和享乐,也就选择了失败与堕落;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噢,用手机搜搜……是当代女散文家乔叶说的,“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选择了纪律与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与自由;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练达与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刚好四个分句制成四个条幅。后来教室几经调换,班主任都把这些文字或作品带到新的教室让我们重新张贴,他也经常用这些话语启发我们激励我们。可能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能考上一所211大学已是万分荣幸,考研更是天方夜谭。我也不例外,在大三以前根本没有考研的想法,只觉得自己不可能触摸到研究生这样的天花板。直到大三了解了考研的基本情况,才萌生了考研的想法。研究生分为学科硕士和专业硕士,学科硕士注重理论,所以考试内容为政治、英语、数学、专业知识,而专业硕士侧重实践,考试内容为政治、英语、专业知识一、专业知识二。对于中职出身的我来说,理论相对薄弱,所以我给自己进行了定位,如果要考学科硕士就会面临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两大难关,成功率相对考专业硕士低太多。我又想即使考专业硕士可能也会很难,脑海突然回忆起大二回母校时,教我数学的周老师对我的教诲,“像你这样适合读书的学生就应该去考个研究生,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于是我经过多方了解、权衡利弊,决定考本专业的专业硕士。岂止辛苦,那段宛如被禁牢笼暗无天日的日子,那种痛苦、枯燥、煎熬,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也心有余悸。考研不同于高考,没有老师指导,没有班主任督促,一切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经过分析,我认为,英语是我必须啃下的最硬的骨头,于是我先花三个月侧重于学习英语,我始终坚信“天赋不够,努力来凑”,整天的记单词背语法。关键的后三个月里,我开启了我所谓的“学神模式”,从早上六点起来直到晚上九点都在图书馆学习,上午复习英语,下午复习专业知识,晚上背政治。我先背一本考研词汇,做题时感觉很生涩,于是我又背了一本考研核心词汇,这样我一遍又一遍地背着单词做着题,“唧唧复唧唧”,“again and again”,渐渐有了如鱼得水的感觉。我做完了所有的真题,分数逐渐提升,其他几科的复习也大抵如此。我一天天地计算着日子,终于在第一百零一天后迎来了初试。考完政治感觉还好,有大部分背过。考英语时,题真的好难,我百感交集,都想缴笔投降不做了,我突然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用的”。考专业课,感觉也是一般。考完所有科目之后,我感觉考研真的太难,等着调剂吧,读差一点的学校也是研究生。2月16日初试成绩公布,我不敢相信,我的成绩竟然比我预计的高了三十分左右,虽然英语和政治两科成绩平平无奇,但专业课堪称优秀,名列第八,我报考的专业招二十三个人,这下我心里有了底,尽管还有复试。那段时间真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雅安雨城的空气更加沁人心脾。虽然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不相信80%,我只相信100%,所以我拼尽全力的将剩下的20%补足。我又拿起了单词书,听力资料,专业课课本,又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复习。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只能让自己做出的每个选择不留遗憾,即使痛苦万分,也要咬牙坚持。当我看到复试成绩与总成绩及一旁的“拟录取”三个字时,先是失望,再是激动,然后有点落寞。我复试的成绩不太理想,最终排名从初试的第八变成了十三,估计应该是面试差了点,有点难受,不过想想考上了就是优秀的。“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与收获;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若不是父亲的批评、母亲的鼓励、老师的点拨,还有同学的竞争,我一定考不上川农,若没有精准的自我定位、深藏内心的强大自信、咬牙坚持的不断努力,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天赋,我也不能成功考研。感谢母校,感谢时代,感谢成功之路上每一位给我帮助的人,无论这种帮助多还是少。后记:据说黄欢是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或许“据说”二字还真的可以去掉。既然是第一个,那就具有了标本的意义,值得深入细致的解剖,以期发现这一个体的“生命活动机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成百上千个黄欢的养成提供范式。(本文作者: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刘朝林)
10月24日,“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年会暨荥经茶马古道与藏茶文化高峰论坛”在雅安市荥经县召开。会上,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任大廷介绍了人文学院和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所依托的“校、企、地”三方合作的“雅安模式”研究优势。我校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窦存芳教授对中心的年度工作及未来计划做出总结汇报。中心现已出版2部著作、申报了5项课题,并组织参与了编写《藏茶志》;同时中心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师生联合组织的3个学术团队,正结合雅安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展相关研究活动。中心2021年将升级申报工作;联合藏茶企业与北京部分博物馆,进行以雅安藏茶文化为主题的策展活动,并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刊策划活动。会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各方学者紧密围绕“保护和开发荥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重塑藏茶产业历史辉煌主题,分别从荥经与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变迁与现代价值、古道文化资源评估与开发、古道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藏茶产业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演讲与学术交流,为荥经茶马古道与藏茶文化的发展精准把脉、出谋划策。各大高校研究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为中心未来发展开拓思路,体现了“校地合作、学术资源共享、文化咨询平台”的宗旨。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藏社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雅安市及各县相关部门、荥经县藏茶企业、网络媒体机构、图书出版机构等单位百余人出席论坛。大会采用全程直播,目前平台浏览点击量已达到3.66万人次。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朱雪柔 张柳苗 邵长志 审稿:唐城 来源: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