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青春,正年少;怀梦想,致远方。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成都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仅选取了部分毕业研究生代表到音乐厅主会场现场参加,其余返校毕业研究生分别在麦立方、科创中心、雅安校区、都江堰校区等分会场参加。由于很多毕业生和毕业生亲友们不能像往年一样亲临典礼现场,母校便通过直播将全校毕业生联接在一起。典礼全程通过央视频、微博、微信、抖音、百度等多家媒体及平台面向全网进行直播。1、典礼进程庄严的国歌声拉开了毕业典礼序幕。2020年,全校共有154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博士88人,硕士1457人,他们创造了诸多精彩:16名学子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79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有1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设计)表彰,30名学子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设计)表彰。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荣廷昭教授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主席台前排就坐领导为校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代表颁奖。▲党委书记庄天慧为省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奖▲荣廷昭院士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发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校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吴德走上发言席,寄语毕业生们“时代呼唤农业创新、社会渴求农业人才。”吴德代表学校,向经受考验、顺利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毕业生的亲友们和付出辛勤汗水的教职工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吴德指出,毕业生们在求学的岁月里,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大家既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学校发展的收获者,还是学成离校的远行者,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川农大历史的形成中留下闪亮印迹,在川农大校园中收获人格养成和专业能力,希望毕业生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好“川农大精神”,坚守自我,满怀自信,昂首开启人生新征程。▲吴德校长致辞吴德强调,数千年来,中国农业一直是天下之大本;百年以来,川农大始终心系“三农”,把“强农兴农”作为使命担当。世界如海洋,时代似劲风。作为新时代的川农人,希望同学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挑社会责任,热爱当下所热爱的专业,坚持当下所坚持的学习,持续更新自我认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始终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立足应用,瞄准经济发展主战场,把握好中国农业发展难能可贵的机遇期,努力探究瓶颈问题背后的科学价值,将个人成长成才过程融入到祖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当中,用自己的非凡之举、非凡之为、非凡成就,为中国“农业创新”不断奉献新的川农力量!满园桃李奔天涯,碧空如洗话惜别。情到深处,吴德数度哽咽,他满怀深情的叮嘱毕业生,母校既期待着大家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也期望着大家多回母校看看。雅安校区的梧桐大道,成都校区的半亩方田,都江堰校区的银杏树林永远等着大家!▲吴德校长为博士学位获得者拨穗授位研究生导师代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动物营养研究所车炼强教授向顺利毕业的研究生们表达祝贺,并回忆了研究生们在饲养场里、在田坎边上、在实验室中、在扶贫一线挥洒青春汗水的求学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时刻牢记“奉献、协作、求实、创新”八个字,一定要感恩在背后默默奉献支持自己的人,一定要坚持“价值认同、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协作共赢”的精神,一定要扎根生产一线,办实事、求实效,一定要以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为己任,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教师代表车炼强教授送上祝福博士毕业生代表、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中科院生物大类1区期刊《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10.812)上发表论文、玉米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博士研究生郭超同学在发言中感谢母校、师长一路以来的支持。从失落、抱怨,到好奇、接受,再到热爱、坚持,郭超在玉米田里的不断实践当中,在实验室里的不懈钻研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点与研究方向。他希望未来能带着早已融入血脉的“川农大精神”,在新的人生阶段中遇见未来,怀着对“农业强国”的共同期许而不懈奋斗!▲毕业研究生代表郭超同学发言校党委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张强教授宣读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省纪委监委驻校纪检监察组组长、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斌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刘登才教授宣读2020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副校长李明洲教授宣读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名单。赵珂等34位老师新增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德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吴德校长为2020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颁发聘书典礼由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陈代文教授主持。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卢艳丽,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锦秀,党委常委、党政办主任丁林,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江英飒,其他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202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后,2020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相继在三校区举行。吴德为8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一一拨穗授位。主席台前排就座领导为全体硕士学位获得者依次拨穗授位。2、分会场图册离别之际,难免伤怀。即将离开校园,真正踏入社会,不少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也纷纷合影留恋,努力地抓住青春的那抹残影。分会场又有哪些动人瞬间呢?3、花絮故事留学生夫妇一同参加毕业典礼在这次毕业典礼上,一对留学生夫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他们来自于巴基斯坦,在来到川农之前就已经结婚:男方Ahsan Mustafa,动科院张克英老师的博士生,2016年来校攻读博士;女方Faiza Ahsan,是2017级的硕士,16年就随老公一起来到了川农陪读,经过一年的学习、考试,最终进入管理学院王芳老师门下攻读硕士。今天,Ahsan Mustafa博士毕业,Faiza Ahsan硕士毕业,学术上携手并进,今后的生活,也祝你们一切顺利!▲留学生夫妇邀请吴德校长一同合影▲Ahsan Mustafa携女儿参加硕士授位不要因离别而伤感,告别才能再见。祝所有2020届全体博士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毕业快乐,各自登山,大家山顶再见。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宣传统战部 图片:彭政菠 雷璧源 陈俊武 陈俊杰 田添文字:龙泓宇 黄云飞 编辑:李汶玮 责编:袁凤钦
李劲雨 封面新闻记者 丁伟1月12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该奖项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共有10位年轻女性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们在生物、通讯、医学、农业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35岁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从全国230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并作为四川唯一获奖者到京接受了颁奖。现场:“用打麻将的精神 科学研究血战到底”据了解,“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迄今为止,共有124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于1月12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因为“十余年来开展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成为了10名获奖者之一。“首先,感谢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集团以及培养我的学校。其次,感谢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你们的爱让我坚强勇敢执着地追求生命科学领域中奥秘。我将用感恩的心认真去工作、去生活,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站在领奖台上,卢艳丽真挚而风趣的获奖感言,引发了台下如潮掌声。经历:半路出家女强人 不爱“钱途”爱玉米领奖台上的卢艳丽年轻美丽,看起来比她1982年12月的出生年龄还要年轻一些。这位出生于四川乐山的姑娘,2001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4年后获得了管理学学士学位。然而在研究生阶段,当身边同学纷纷选择读金融、经济等看起来更有“钱”途的专业时,她却选择了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继续在川农大玉米研究所攻读。“半路出家”一度给这个女孩造成障碍,她甚至发现“工人都比我懂得多”。好在,未知领域带来的还有好奇,而这恰恰引发了她的兴趣和倔强。于是,所有的不懂都慢慢搞懂——专业术语不懂,就去一个个查阅,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她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种探索性的精神,人家害怕未知的领域,觉得新东西不一定出成绩、有风险,她没有这种顾虑。”老师们对她赞赏有加。没有学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她用了整整1年时间疯狂自学。凭着这股精神,2010年博士毕业时,卢艳丽斩获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选择:放弃国外工作机会 回到母校扎根科研基于卢艳丽的出色表现,2008年至2010年期间,她以公派博士留学生的身份,被交流到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学习。留学期满后,她又继续在CIMMYT、澳大利亚Murdoch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访问交流。不管走到哪里,卢艳丽的表现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与传统的老学究完全不一样。”身边的人对卢艳丽的评价是:明艳靓丽、细腻坚韧、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兴趣广泛。于是,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澳大利亚、北京的单位都向她提供了优渥的工作机会。如同她当初选择玉米一样,卢艳丽选择了回到母校四川农业大学。“在外面这么多年,无论身处何处,内心对川农大的归属感却是越来越强烈。”卢艳丽说,以前在母校的时候,看到的是母校的不足,但真正离开母校到了外面,却一直在念叨母校的好。成果:行业国际领先水平 已产生上亿元效益选择所追求的,再追求所选择的,是卢艳丽两次选择背后的不改初衷。立足于四川及西南地区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及特殊的生态环境,卢艳丽花了10余年时间潜心研究玉米,常年穿梭于玉米地和实验室,以女性敏锐的直觉和细心的观察分析,终于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她发展了数量性状遗传定位和基因型缺失推算新方法,成功解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发掘了一批以ZmARF31为主的玉米抗逆新基因,系统揭示了表观调控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制抗逆玉米新材料。她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同时,她理论研究结合育种实践,探明了西南玉米“温带×热带”杂种优势模式,主持选育新品种1个(荣玉甜99),参加选育新品种9个(荣玉1210等),现已广泛推广应用并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而上述这一系列研究成果,达到了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谈及自己取得的成绩,这位“80后”女科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自己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她说,任何成功都需要坚持,“科学研究越到关键时刻越需要keep going,努力终究会赢得掌声。”【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欢迎进来观看本篇文章,我是小七聊教育因为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四十天的时间了,高考之后还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填报志愿,相信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都会参考一些大学排名资料来了解自己理想院校的情况。在西南地区大学排名上,这两所学校却遭质疑,一所双非普通本科院校排名第九,一所211双一流大学进不了前十。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明理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也是首批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六所高校之一。在师资力量方面,昆明理工大学现有教职工3834人,专任教师2467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360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6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在学科建设方面,昆明理工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有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大”,由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四川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既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高校,也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师资力量方面,四川农业大学有教职工3700余人,教授375人、副教授577人,博士生导师273人、硕士生导师775人,其中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4人。在学科建设方面,川农大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其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3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中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整体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很多西部地区的考生都想去中东部沿海地区读大学。尽管中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多所闻名全国的985、211双一流大学,但是位于中东部沿海地区的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普遍都很高,普通学生很难考进。西南地区经济虽然不是很发达,但是拥有的高校数量也不少。在这次西南地区大学排名中,身为双非普通本科院校的昆明理工大学位居第九,而211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排在了第十三。
在景观设计行业,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奖堪比景观设计届的“奥斯卡”,一直以来都备受业界追捧。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的两位女生设计的关于改造美国河流方案,就曾获此大奖。日前,这两位设计者中,来自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余普同学又传喜讯:GPA(绩点)满分,排名参考研究生第一名,目前已收到3所世界名校的4个offer,其中2个来自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而她,从小就有个“哈佛梦”。她说:“这是我和爷爷的约定。”改造美国河流方案 她和伙伴曾获国际大奖 余普和罗蓝是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15级研究生,早在2016年,她们的景观设计作品就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学生组分析与规划类荣誉奖。那一年,他们的作品是中国唯一获奖的作品。 据介绍,他们获奖作品的名字叫《从黄金到珍珠:推动河流振兴的生态行业之框架》,她们从生态、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对美国加州的萨克拉门托河进行了新的产业设定,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生产性景观为这条河流带来生机。“在设计中我喜欢尝试的关于生态性、可持续性的方法、理念,都是在研究生阶段逐渐形成的。”余普说道。 萨克拉门托河是美国淘金时代的黄金河道,现在,淘金产业日渐衰落,而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退化、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却日趋严重。基于此,他们在设计作品中,创造性地引入了珍珠产业,既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转型,又可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让拥有辉煌历史的“黄金河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珍珠之河”。 而这,只是余普亮眼成绩单中的一部分。据悉,她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2017川农年度人物、校级优秀学生等奖项和荣誉。每天学10小时英语 她的GPA是满分第一名!谈及研究生阶段的收获,特别是获得GPA(绩点)4分满分的经验,余普笑着说:“好像我的GPA是研究生(70余人参考)中最高的,知道的时候有点小激动。”被问到是否有啥学习秘诀时,她说:“努力学习是必然的,当然还要有些运气成分。”谈及川农的学习氛围,她认为导师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方向上不做具体安排,同时在课程教学上鼓励发散性思维。“可能这种‘放养式’的教学更加适合我,所以成绩也比本科时要好一些。”为了准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托福,余普基本每天保持8——10小时的英语学习,“我研一才有出国的打算,所以时间准备很紧张。”她坦言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停留在本科阶段(六级),好在基础不差,当时只能恶补突击语言成绩。对于作品集的筹备,她倒早有准备,“之前有一些不错的作品,那段时间要做的是修改和提高。”在研二通过托福和GRE后,余普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毕业论文、实习和申请的准备。当时要在北京实习三个月的余普,正好遇到了申请季与实习期时间冲突,加上时间很紧张,她咬牙坚持,整个申请最后也是有惊无险:“像作品集、PS(个人陈述)、CV(简历)这样的东西都是我自己DIY的,所有材料都是最后一天才交完。”完成了所有申请的步骤,便进入了坐等期。从小有个“哈佛梦” 她完成了与爷爷的约定截止15日,余普已收到3所世界名校的4个offer,其中2个来自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MLAUD(城市设计方向的景观设计学硕士)、MLAⅡ(景观规划职业后硕士),还有2个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我选择了哈佛大学,因为从小就有个哈佛梦。”余普回忆,小时候大人们问起长大要读什么大学?自己总会毫不犹豫的答哈佛,“因为当时我只知道这一所大学,小时候就答应爷爷长大了一定要考起。”也许别人只是当儿时的玩笑话,但余普却将它当成奋斗目标。“余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有极高的阶段性目标,有极好的深度思考能力,有极强的执行能力,是能不断带来惊艳成绩的学生。”川农导师李西教授这样评价余普,她说:“我为她感到开心,也觉得自己拥有一位这样的学生十分幸运,更是祝贺哈佛能收下了这么优秀和勇敢的女孩。希望她能一如既往地敢想敢做,以玛莎·施瓦茨为自己的目标,用百倍的努力去征服哈佛!为川农大风景园林学院继续争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
四川农业大学是我国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农林类高校,目前在四川境内共有雅安、成都、都江堰三个校区,由于专业相对冷门,报考热度一直不算高,很多人想知道,川农在四川高校地位怎么样?川农在全国认可度高吗?本期,小编就为你一一解答。一、川农在四川高校地位怎么样?答:川农在四川高校中属于第一梯队,是川内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小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学校底蕴深厚,办学层次高作为四川省境内唯一一所农林类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在成都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学校底蕴深厚;办学层次上,川农也深受国家重视,位列我国“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综合排名高,高于川内众多高校综合排名情况尽管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校的实力,但可以直观看出该校所处层次。在软科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四川农业大学在全国大学中排第141位,在四川省内高居第五;在2020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中排第120位,在四川高校中位居第六,可以看出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林类高校,在全国大学中仍处于靠前的位置,在川内众多优秀高校中更是稳居前十,足以说明该校的实力。3、学科建设出色,农林类专业优势明显作为我国农林类高校的领头羊之一,学科建设上也是硕果累累,目前该校共有硕士点80个,博士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的畜牧学获评A-,属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还有大量B类学科;其中该校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4、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根据川农官网数据显示,目前该校现有教职工3700余人,其中教授 375 人、副教授577 人;博士生导师 273 人、硕士生导师 775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青年学者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并且该校也是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2所试点高校之一。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四川农业大学虽然近年来由于专业限制原因,报考热度并不算高,但是川农凭借自己深厚的底蕴和强劲的实力,在四川省内还是一所非常优秀的院校。二、川农211全国认可度高吗?答:川农211全国认可度高。对于认可度这个问题,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直观地反应,根据四川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6.82%,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7.24%,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4.05%,平均月薪为5857.16元,在全省范围内都属于较为靠前的位置;在选择就业的学生中,有65.38%的学生选择在川内就业,其余学生主要流向广东、重庆、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并且根据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所录用的该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很高,满意度为 100.00%,说明该校在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四川农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推进落实教育部“十大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厚植“三农”情怀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研工部统筹协调、院所党委全面负责、导师具体负责的“四位一体”机制。出台加强思政工作、思政课建设等制度,抓好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川农大精神”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入选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硕士生按学科、年级或科研团队设置支部,博士生编入教工党支部管理。选聘优秀党员导师担任班主任或党支部书记,教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占比85%。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和江姐、王右木等英烈校友红色资源融入研究生教育,培育爱国爱农、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实践育人体系,组织研究生入驻科创农庄、博士工作站等,近5年研究生参与科技扶贫、成果转化项目100余个、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2000余次,学校2次入选教育部精准脱贫典型案例。二、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统筹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建设。面向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等需求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植物动物为特色、理工经管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2年,中央财政专项、省“双一流”专项和校本级《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共投入近3.5亿元,突出扶需扶特扶优,保障学科高质量建设。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自评通过专家论证,4个学科跻身ESI前1%,入围学科数居在川高校第三、省属高校第一,5个学科入选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世界前50强和100强。三、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培养模式着重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目标定位,健全课程育人体系、过程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教”与“科”紧密融合,科研参与率达100%,对科技创新贡献率超70%,20余名研究生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学校近3年连续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奖,研究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教”与“产”有效协同,建成60个博士工作站、校外基地280余个,参与全省10余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多元投入、合作共赢的育人模式,《畜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之一,近10年累计派出研究生700余人,选派地包括哈佛、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规模居西部高校前列。四、以保障体系为基石,提高人才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就业质量,一方面严把“进口”关,规范学校自命题和复试环节,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畅通“出口”关,抓紧抓实就业作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70%以上博士到科研院所、高校工作,50%以上硕士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涌现出获李克强总理接见的金柳、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的彭洁等优秀研究生创新创业典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教材质量,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现有《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原理和技术》等重点建设课程19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导师管理系列制度,规范导师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目前拥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在内的研究生导师1132人,其中80.7%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占66.9%。【来源:四川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四川农业大学校史上的N个“第一”新中国成立和学校独立建院以来,一路走来,诞生了若干个川农大“第一”,值得大家了解和铭记。首任院校长1956年,学校迁雅安建院,首任院长是杨开渠教授。杨开渠早年留学日本,是中国著名水稻专家,是川农大精神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赵光荣任四川农学院党委书记,是独立建院后我校首任党委书记。1985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首任校长是杨凤教授。杨凤是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郑有良教授是学校建校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从2008年12月担任校长至今已近11年。学校独立建院前校院长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彭家元。独立建院以来其余院校长任职时间为:杨开渠院长(1956.10—1962.2)杨允奎院长(1962.8—1972.7)杨凤院长、校长(1982.7—1986.12)孙晓辉校长(1986.12—1992.4)胡祖禹校长(1992.4—1998.5)文心田校长(1998.5—2008.12)第一位院士周开达于199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四川第一个省属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院士、四川第一个农业科技界的院士。继周开达院士后,2003年,荣廷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间持证书者为周开达教授)1988年,周开达教授主持的“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颜济教授主持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2000年,黎汉云教授主持的“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第一个国家教学成果奖2001年12月,文心田等人的教学成果“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截至目前,我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动物营养学成为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19个。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7月,我校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案论证获得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这将是四川省第一个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硕士点、博士点1959年,学校开始招收水稻栽培、兽医产科、玉米育种、家畜饲养和家禽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因“文革”中断,1978年恢复。1981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作物遗传育种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个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陈代文教授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吴德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3月,动科院李明洲教授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第一位杰青获得者(右一为李仕贵教授)2010年,水稻所李仕贵教授“重穗型杂交稻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960年1月,我校招收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李家修,导师为杨开渠教授。我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为1987级刘广生同学,导师为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专家邱祥聘教授,刘广生于1991年7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动物营养专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是1992年毕业的贺建华,导师是杨凤教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首届毕业博士是郑有良和罗明诚,导师是颜济教授。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原副校长任正隆教授,1981年在我校获硕士学位,1988年7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第一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周开达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李仕贵论文《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第一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玉米所卢艳丽、动科院李明洲教授成为我校第一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一批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1986年,我校杨俊良、刘显义、郭万柱、邱祥聘、陶家凤等5位教师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2006年,我校经管学院冉瑞平教授首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18年,我校艺传学院冯先强首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截止目前,吴德、李仕贵、任正隆教授分别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校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教授。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2017年,杨文钰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水肥耦合与肥药精准减量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获项目经费3458万元,成为单个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签订的第一个校地合作协议1983年,学校与大邑县签订校县共建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协议签订。目前,学校与118 个市(县、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82份。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1984年,我校与华盛顿州立大学签署首个校际合作协议。1986 年,颜济教授与联合国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合作开展“中国大区的小麦种质资源调查项目”,这是我校第一个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1988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我校举行“应用同位素研究稻/鱼生态系统中农药残留“国际学术会议。第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2017年6月29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论文《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我校为通讯单位、陈学伟教授为通讯作者,水稻所李伟滔教授、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我校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第一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2018年9月7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水稻转录因子IPA1促进高产并提高免疫》。我校水稻所王静教授、硕士研究生周练、石辉、美国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和中科院遗传所余泓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我校陈学伟教授、中科院遗传所李家洋院士、我校王静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位来校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我校小麦研究所;2002年,江泽民再次专程来到雅安校本部视察。第一位为学校题写校名的领导人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我校题写校名。第一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3年,校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受中组部表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川农大的若干个“第一”就是一部川农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兴农报国的奋斗史。未来将有更多的“第一”等待我们去创造和书写。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文字:李劲雨 图片:川农图片库 编辑:杨雨淅
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大”,现有雅安、成都和都江堰3个校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四川2011计划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历史变迁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师资力量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教授411人、副教授559人;博士生导师272人、硕士生导师83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学科齐全四川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现设有学院27个,研究所(中心)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88个,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0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软科2020年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50强和前100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茶学、草业科学、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省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园林、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生物技术、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水产养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农村区域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四川农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如下:A-:畜牧学B+:作物学(自定)B:风景园林学、兽医学、林学、农业资源与与环境、草学B-: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大家对于四川农业大学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
“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投票表决,程艳芳同学的论文已经达到硕士论文要求,建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6月2日,一场特殊的研究生答辩,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病房楼内举行。参与者不仅有学生和导师,还有紧随身边的医护人员。这场研究生论文答辩非常特殊,是在940多公里外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的。来自华政和郑州大学5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经过规范流程,给予优秀通过。因车祸造成严重脊椎爆裂性骨折,严重受伤无法动弹还需治疗、康复,但这个坚强的姑娘在病床上实现了梦想。临近毕业,飞来横祸程艳芳来自河南,是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制教育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个多月前,她完成校内论文预答辩和论文提交流程之后,就回河南面试,打算在家乡落实工作,再回学校参加最后的论文答辩,和同学们一起毕业。没想到,面试路上遭遇车祸,严重受伤。当时下着大雨,程艳芳搭乘的出租车行驶速度过快,在一个转弯时失控撞上大树,程艳芳当即无法动弹。送医后,医生将她体内的玻璃碎片取出,但车祸造成的严重脊椎爆裂性骨折已经让程艳芳胸部以下失去知觉。手术后,程艳芳头部、颈部、胸部分别用支架固定起来,好让骨折破裂的寰椎自然生长。翻身都成了巨大的奢侈,伤口附近神经性疼痛剧烈,支架磨到破皮,并发症伴随高烧折磨,这一切的痛苦都没有令她抱怨,她从未放弃治疗。多方支持,成就梦想从手术后清醒的那一刻,程艳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学校答辩。但重伤的身体还需进一步治疗、康复,她非常着急,一直与老师联系,希望能够按时答辩。程艳芳的论文早已完成,经过校外送审环节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可是返校答辩已经不可能了。学院知道她的情况之后与医院沟通,明确程艳芳的健康状态可以支撑答辩过程。经过一番讨论、协商,在取得学校肯定后,制定了在河南医院为她单独举行答辩会的方案。“这场车祸来得太残酷了。作为老师,我们心疼孩子,大家想法一样,无非是多坐几个小时的火车,都希望能圆她一个梦。”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益忠教授说。于是,在昨天的答辩会现场,面对华政的何益忠教授、林凌教授以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宇豪教授、党东耀教授和宗俊伟副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程艳芳陈述了论文的选题、框架和主要观点,随后答辩老师评议论文并向她提问。“答辩持续了大约40分钟,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她可以选择2位答辩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尽管她的声音很微弱,但我们都感觉到程艳芳做了充分准备,对答如流,表现优秀。”何益忠教授说。希望车祸撞不毁梦想接下来程艳芳还要经历漫长的康复治疗。肇事司机目前只拿出2万元,家庭已经承担高额医疗费用。学院师生已自发启动爱心募捐,帮助这个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女孩。“我们也发动华政河南校友会,希望通过律师校友为这个家庭争取权益。现在大家都已经在为此奔走,但尚无结果。”何教授说,“相比答辩,我们更担心的,是学生接下来的生活。”“医生们都很佩服我姐,他们说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身体无法活动又要忍受巨大疼痛,换做其他人早就崩溃了。”程艳芳的弟弟认为,正是姐姐一直以来的拼搏精神才使得她在病痛面前如此坚强。网友评论延伸阅读:川农研究生癌症复发 母校师生和爱心人士伸援手筹集15万3月20日中午,四川省人民医院友谊医院肿瘤四科病房,古舒新(化名)正在化疗,小指粗的管子从左手手臂输入药物,在病床上躺久了难受,坐起来放松一下。2017年2月,正在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艺专业读研的古舒新确诊左侧乳房浸润性导管癌,为了不给患膀胱癌手术后的父亲增加心理压力,她瞒着父亲和同学完成了手术和第一次治疗。不料,2018年4月,正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的古舒新癌症复发,全身转移……今年3月初,因无力承担后续高昂的治疗费,家人发起网络筹款求助。一时间,学校老师、同学、校友、社会爱心人士等都加入到爱心大接力行动中,不到一天就筹集了15万元首期治疗费用。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新民晚报 大河报 网友评论 成都商报流程编辑:TF021
芒果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已成为今年夏天现象级的爆款综艺,相比综艺节目中活力四射的女明星,学术界值得崇拜的“姐姐”其实更多,她们不断打破“史上最年轻”记录,拥有远超同龄人的学术能力和成就,也有令人羡慕的才华和造诣。科学需要女性,女性在学术上的光芒相比男性毫不逊色,在这些极具魅力的学术“姐姐”面前,你我都应是仰慕者,让我们一起来盘点这些不断打破同龄人记录的学术“姐姐”们:70后天才女教授:颜宁1977年出生,1996年高考后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2000~2004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师从施一公,随后在普林斯顿做了2年博后,2007年返回清华,30岁时开始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7岁时率领团队攻克世界难题——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随后揭示出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1],40岁远赴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研究领域:结构生物学——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科研成就:35篇CNS论文,仅2020年上半年颜宁团队已经发表2篇Nature、1篇CELL、1篇PNAS任职情况: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荣誉/称号: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Nature十位中国科学之星,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颜宁姐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科学家,科研水准和领军实力已经得到了中美两国顶级名校和知名科学家的一致认可,任何人的科研道路不需要被舆论绑架,颜老师爱追星,也爱八卦,也曾在微博上怼过人,这样的科学家太接地气。颜宁老师的学习经历和学术成果常常被媒体所广泛报道,简直用“开挂”都难以形容,绝对是实力超强的一线科学巨星。而颜宁老师的学生如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殷平、西湖大学90后博后鄢仁鸿等都已经独立发表了Nature论文,他们也都迅速成长为国内的科研明星,颜宁老师如今也才不过42岁,已经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29岁北京大学博导:刘颖1984年出生,2002年考上南京大学生物系,2006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就读博士,2011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担任北大博导,2017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研究领域:细胞应激和稳态调控相关研究科研成就: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Molecular Cell和Cell Research发表多篇论文任职情况: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代谢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荣誉/称号:最年轻的北大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科学探索奖、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惠康信托和卡洛斯提·古尔本金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国际研究学者(International Research Scholar)比颜宁老师还年轻一岁拿到顶级名校北大的博导,也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博导,而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刘颖老师高考为了生物专业放弃了清华、北大,选择了南京大学,就凭这一件事,请问谁能学得来?当不了清北的学生,刘颖老师就去当博导,2017年被知名媒体以接近整版篇幅专访,事业、家庭两不误,爱好广泛,做得一手好菜,喜欢在朋友圈晒美食、晒娃,还经常参加北京的马拉松比赛,学神一般的刘颖老师还在母校南大透露曾在本科阶段《有机化学》挂过科,闲暇时间还致力于中小学生命科学的科普……在应邀接受《环球科学》采访时强调“科研其实就是一份工作,会鼓励自己的女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如果自身适合科研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像颜宁老师一样,刘颖老师同时在科研和生活上都能够做到多姿多彩,不刻板、不单调、接地气,这才是她们最具魅力的地方。80后211大学副校长:卢艳丽1982年出生,2005年获农业区域发展管理学学士学位,跨专业考研到玉米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读博期间师从荣廷昭院士,2008年获国家公派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留学,2009年被该中心聘任为consultant scientist,2010年获作物学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30岁时晋升为教授,2016年任玉米研究所所长,2020年6月29日被任命为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领域:玉米抗逆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科研成就: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文章50多篇,选育玉米品种10个,3本教材/专著,国家发明专利6项,四川科技进步奖1项,二等奖1项。任职情况: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玉米研究所所长,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部共建作物抗病遗传与病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荣誉/称号: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卢老师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3]来形容自己,堪称“别人家的80后”,从管理学跨专业考研到作物学,这中间的专业难度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克服的,跨专业后还能做出如此大的成就,研究成果达到玉米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扎根西南山地玉米区,为玉米抗逆种质资源和耐旱分子育种做出了突出贡献[4],想想袁隆平老师对国家的贡献,就能理解像卢老师这样的农学科学家们在山区的田间地头不辞辛劳、刻苦科研的重要意义,为卢老师点赞,为川农点赞。90后985大学博导、副院长:刘明侦1990年出生于重庆,18岁留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21岁剑桥硕士毕业,23岁发表NATURE一作论文,24岁牛津大学博士毕业,25岁被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牵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中心”,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并当选四川省妇联第十三届兼职副主席。研究领域: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科研成就:于Nature、ACS Energy Letters、Nano Energy、Solar RRL、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超7400次[5]任职情况:电子科大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四川省妇联兼职副主席荣誉/称号:布里斯托大学“桑德尔奖 (Sander Prize)”、英国工程技术协会“工程技术奖(IET Prize)”、欧洲材料研究协会会议特别奖、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学院特别奖、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第20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2018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 全国三八红旗手刘明侦老师才华、颜值并重,在牛津大学光伏光电研发中心于钙钛矿领域做出了独创性工作,博士毕业后放弃英国千万年薪科研职位,毅然选择回归祖国,不仅在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而且在国内太阳能电池与新一代薄膜电池叠加技术方面形成突破。刘明侦老师在电子科大开学典礼上说“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最终将成为中流砥柱”,有人评论她的学术生涯一路开挂,但是她却认为生在好的时代,只要足够努力就有机会成功,刘明侦老师肩负起科技强国的科研梦想,真正成为了90后科研学子的榜样。80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晨1982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受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任研究员。研究领域:食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科研成就:发表SCI论文98篇,影响因子共1068,论文他引4207次。多篇论文被Nature Review、Cancer Discovery等期刊和Nature China等科学网站作为亮点研究介绍。任职情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遗传》杂志编委荣誉/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教育部首届中国科学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道:吴晨老师致力于食管癌、胰腺癌的遗传学研究,多次往返河南、山西等食管瘤高发地区,从遗传学图谱角度发现14个肿瘤易感基因,提供筛查“地图”。对于回国的选择吴晨老师自称“不需要理由”,在新冠疫情之初,就以中国医学科学院移动P3检验车队长的身份义无反顾地前赴武汉,援鄂抗疫长达36天,无论从科研的使命感,还是从个人的事业抉择上来看,吴晨老师都堪为中国青年科学家表率。27岁西湖大学博士后:白蕊1992年出生于内蒙古,2011年就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基地班,2014年推免至清华施一公实验室开启直博生涯,四年读完硕博连读,随后进入西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RNA剪接体科研成就:5篇NATURE,3篇CELL,被引600多次荣誉/称号:第22届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白蕊老师同样是施一公的“高徒”,颜宁老师的师妹,未来潜力之星,战力很强的学术新星。关键是白蕊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出国深造,同样可以攀登科学高峰”,实在是给国内的年轻土博士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白蕊老师在读博期间还要面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抗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走出了一条非“出国深造”之外的路,最终成长为“国产科学家”,也赢得了国际研究同行的认可。26岁电子科技大学博导:夏娟1994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系,2018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20年26岁被聘任为电子科技大学正高级研究员、博导。研究领域:实验凝聚态物理,二维半导体材料物理特性的研究与调控,超低波数拉曼光谱等科研成就:近四年在ACS Nano,Nano Letters,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合作发表文章11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7篇荣誉/称号: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6]别人的24岁已经是985高校教师,26岁已成为正高级研究员/博导,夏娟老师的履历简直让同龄人抓狂,一般人26岁才研究生毕业或者刚步入博士阶段,就遭遇了同年龄的博导夏老师,电子科大真是有实力也有魄力,招揽了和刘明侦老师一样年轻、实力爆表的夏娟老师,相信年轻的她们能够打破舆论给予的重重压力,成长为学术阵营的中坚力量。26岁湖南大学副教授:李晟曼同样是1994年出生,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同年于母校同学院直博,于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工作和学习,2020年6月博士毕业,7月刚刚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科研成就:一作发表Nature子刊,IF高达38.663,求学期间的她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7]“土博士”就意味着研究实力不强吗?李晟曼老师在26岁时做出的科研成绩,也许只会让很多人产生“酸葡萄”心理,985高校入职便成为副教授,也是因为她的学术光芒实在耀眼!90后博导李琳类似的还有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90后博导李琳,19年6月北大博士毕业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论文,以合作作者发表《Cell》、《Cell Research》论文,主要从事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表现基因组学相关研究,开发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但是李琳老师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对李琳老师的资料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李琳老师棒棒的!小结社会世俗似乎仍然对女性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连撒贝宁这样的主持人都下意识地在节目《开讲啦》中称呼颜宁为“女科学家”,这并不是撒老师有意的冒犯,但是没想到被颜宁老师当场直接拒绝。为此,颜老师在撒老师的节目上特别强调:“每个女孩都应该勇敢做自己”。科学家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年轻的女性学术明星们冉冉升起,成就超越同龄人的学术成绩和荣誉,她们既有着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也有着远超他人的勇敢和执着,对于科研道路上的女性群体来说,这些“姐姐”们或许意味着更多的鼓励意义。期待结婚、生育、育儿……不再成为女性在学术道路乃至任何事业抉择时的束缚和压力,不再是禁锢她们追求自我的囚笼,能够让她们勇敢做自己,那时“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不会再被男性群体猎奇“观看”,本文这样的文章就再也无用武之地,行文的角度也会更加令人鄙夷,在表达对这些“姐姐们”的崇拜之情以外,我们更真诚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参考资料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