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传媒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G对影视行业的重构化而为鸟

「传媒互联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5G对影视行业的重构

机构:华创证券 5G 对视频平台的影响:超高清视频及 PVOD 提升付费率和 ARPPU 值 超高清视频:政策指导发展,提升视觉感受,大屏 ARPPU 价值更高。2019 年 3 月,工信部、广电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 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明确将按照“4K 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 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并提出 2022 年, 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 4 万亿元。超高清视频带来更好的观影体 验,大屏端尤其受益。目前 OTT 已超越有线电视领跑大屏端发展,视频网站 的 OTT 端订阅价格高,可带动 ARPPU 值提升。大屏端变现方式多样,增长 潜力大。目前主流视频网站在大屏产业链中下游广泛布局,大屏端的拓展对提 升单用户价值有利。 PVOD:提升的流媒体观影体验和缩减时间成本或能推动 PVOD 发展。PVOD 指在视频网站付费点播时下最新的电影,目前仅在好莱坞引起过讨论,但尚无 先例。近年来,我国的院线电影下映后在视频平台上线的窗口期不断缩短,但 都是正常下映后才上线视频平台。5G 将带来超高清视频等创新影音技术提升 家庭观影体验,或助推 PVOD 发展。我们以今年目前的年度票房冠军、收官 49.74 亿的《哪吒》为例,分情况探讨 PVOD 的可行性。 5G 对内容行业的影响:探索适应新技术的新内容,有望诞生黑马 互动视频:5G 前夜的用户教育,带有游戏属性,提升付费率和 ARPU 值。互 动视频是加入了交互功能的新型视频,具备游戏属性,沉浸感更强,理论上可 在时长、付费率、ARPPU 值等方面表现胜过普通视频,为 5G 即将带来的 VR 影视进行了用户教育。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两大平台相继发布互动视频制作标 准,重视这一新兴类型,而互动视频在玩法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剧情和选择逻 辑是制胜法宝,利好优质内容公司。 VR 影视:5G 环境下的交互影视,更有沉浸感,交互性更强。5G 带来的超宽 带高速传输能力和低时延,可以解决 VR 渲染能力不足、互动体验不强、终端 移动性差和眩晕等痛点问题,VR 影视比目前的互动视频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 5G 时代的 VR 影视从拍摄、制作到观看,均是对传统方式的重大革新,各环 节均有望诞生黑马公司。 投资建议:5G 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利好视频平台及适应新技术的内容公司,得 益于政策支持下超高清视频的发展,家庭大屏市场将会得到拓展,在大屏各个 产业链均有布局的视频平台将在用户付费提升、广告收入增长等多个方面获 益;另外,超高清视频带来家庭观影体验的提升,PVOD 付费点播模式有实现 的可能,这种模式下,视频网站付费用户增加,ARPPU 值提升,采购成本降 低。建议关注芒果超媒、腾讯控股和爱奇艺。5G 时代从拍摄到制作到观看, 均是对传统方式的重大革新,各环节均有望诞生黑马公司。传统内容公司也有 望在新的技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像《隐形守护者》通过扎实的剧本获得口碑 一样,通过探索适应新技术的新内容,将自己对内容的经验与新技术融合,建 议关注光线传媒。 风险提示:超高清视频、VR 影视等推进较慢,5G 资费过高。

年八十矣

中传联合新浪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

3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新浪AI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报告指出,疫情期间,行业涌现出一批创新应用产品,在提高抗疫信息的生产、聚合、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帮助政府与企业提高了疫情信息风控水平与舆情信息管理能力。后疫情时期,智媒“出圈”呈现加速态势,领先的智能媒体开始向其它垂直行业渗透拓展,部分媒体开始通过“智媒+行业”布局实现盈利。智媒+文旅、智媒+会展、智媒+政务等创新应用产品,以及智媒与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显示出智能媒体投身到经济建设中的一定潜力。报告提示,智媒时代,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面对新的传媒生态与格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业界与学界高度重视的工作。

文益

国海传媒研究|云游戏产业布局加速——传媒行业深度报告

投资要点云游戏产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期,云游戏产业链各方凭借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布局2019年中国云游戏市场规模为22.4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68.0亿元,未来三年预计年增长率超过100%,到2023年云游戏市场规模有望接近千亿元大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从云游戏产业链来看,云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云计算供应商、云游戏服务商、网络供应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等主体,凭借各自优势快速入局,云游戏时代有望重塑游戏行业产业链,渠道竞争或将更加激烈,拥有优质游戏研发实力的厂商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云游戏打破终端限制,助力新游发行,游戏行业迎来新变革云游戏不依赖终端硬件配置、跨终端、免下载的特性,在为用户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打开了大屏经济新增量。新游借助云游戏技术发行的方式,已逐渐成为游戏发行的新趋势,可为玩家创造一触即达、一键秒玩云游戏的高品质游戏服务,也为游戏厂商带来买量转化率的提升,从而节约买量成本,享受成本红利。此外,云游戏带来游戏商业模式变革,传统的“免费+内购”模式有望过渡到订阅制等新的付费模式,丰富的云游戏内容是驱动付费模式转变的动力,静待5G+云游戏以及未来VR/AR技术等共同激发游戏行业新增量。产品内容为王,静待原生云游戏引爆云游戏产业游戏内容与游戏体验是云游戏时代的竞争核心,从手游、主机/PC游戏等传统存量游戏上云到原生云游戏探索的不断深入,云游戏的内容库不断丰富。国内腾讯、网易等厂商发力主机/PC自研游戏,以及《原神》《黑神话:悟空》等高品质游戏引发热烈讨论,未来云游戏产业在内容品类矩阵以及游戏品质提升层面有望受益,将加速云游戏产业在内容端的发展。原生云游戏基于云端开发,对于核心玩法、视觉设计、用户交互等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有望从玩法创新和体验升级两个维度助推云游戏产业快速增长,优质研发商面对云游戏平台将具有强议价能力,凸显精品游戏研发的重要性。行业评级及投资策略给予行业推荐评级。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游戏厂商加大了对云游戏的布局投入力度,平台端,从咪咕快游加大买量投入,到腾讯START云游戏服务与主流电视制造商合作推出TV版,再到TapTap上线Tap云玩功能,云游戏平台覆盖的场景不断丰富,驶入发展快车道。内容端,除手游、主机/PC存量游戏上云外,原生云游戏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云游戏有望进一步助推游戏精品化趋势,目前,云游戏处于扩大用户规模的发展初期,随着5G商用的推进、用户对云游戏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以及高品质云游戏产品的不断涌现,云游戏有望释放潜力,带来游戏行业规模的新增量。重点推荐个股建议关注心动公司,公司旗下游戏社区平台TapTap上线Tap云玩功能,布局云游戏,该功能嵌入到已经成熟的TapTap产品内,有望借助TapTap完成进阶,在未来云游戏时代确立先发优势,2021年是公司自研产品陆续释放年,《火炬之光:无限》(ARPG)《心动小镇》(大DAU类)与《项目A》(少女风MMORPG)有望今年上线增厚公司业绩及驱动TapTap用户增长。百奥家庭互动,公司页转手步伐加快,女性向、宠物收集与养成、二次元等公司优势品类产品与海外市场加速扩张,助推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公司旗下《奥拉星手游》登陆Tap云玩(TapTap云游戏功能),2021上半年《奥奇传说手游》(宠物对战类)《拂晓胜利之刻》(二次元)及一款SLG产品有望陆续上线,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量,此外,腾讯入股百奥家庭互动,公司与大厂加强合作,游戏产品有望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行业政策监管风险、头部游戏收入下滑风险、新游表现不达预期风险、游戏产品延期上线风险、出海游戏产品表现不及预期风险、5G商用进度低于预期风险。风险提示:本文仅作分享,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大制作

《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发布

本文转自【光明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与新浪AI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人民日报、央视网、光明网、SMG、新浪新闻等1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智媒实践案例,全方位解构智媒业态的发展变革路径,从中展望 2021年智媒走势。报告认为,从政策扶持到学术研究,2020年中国智能媒体发展亮点频现。以“新基建”为基础媒体智能化升级转型按下“快进键”。尤其是疫情期间,涌现出一批创新应用产品,大幅提高抗疫信息的生产、聚合、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帮助政府与企业提高了疫情信息风控水平与舆情信息管理能力。后疫情时期,智媒“出圈”呈现加速态势,领先的智能媒体开始向其它垂直行业渗透拓展,部分媒体开始通过“智媒+行业”布局实现盈利。智媒+文旅、智媒+会展、智媒+政务等创新应用产品,以及智媒与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彰显出智能媒体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可观潜力。常态化下的疫情防控需求使得各类媒介与智媒产品成为“刚需”。持续服务于一线防疫需求,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同时,智媒平台不断践行媒体责任,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未来,随着科学计算、类脑计算、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智媒发展也将进入到更高、更复杂的阶段。在此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凸显。报告提示,智媒时代,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面对新的传媒生态与格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业界与学界高度重视的工作。

五德

传媒行业研究报告:为什么2021年的院线仍可关注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朱珠)1、 院线还有价值吗?院线作为线下重要内容的传播媒介,其高光时刻是全国分账票房从 2010 年的 101.7 亿元增加至 2015 年的 441 亿元(全国分账票房复合增速达 34.1%);观 影人次从 2012 年的 4.57 亿人增加至 2015 年 12.23 亿次(全国观影人次复合增 速达 38.8%),在票房与观影人次的高复合增速下,我们又看到年度人均票价在 2012 年及 2015 年分别为 37.4 元、36.1 元(2012 年-2105 年的人均票价复合 增速为-1.2%)。我们看到全国分账票房的两个变量来自量与价乘数效应(即观 影人次、票价)。1.1、 2015-2020 年线下媒介与线上媒介从正面交锋到融合2015 年后院线观影人次增速下滑,视频快速崛起,2020 年疫情的压力测试, 视频享一次性红利后进入流量变现焦虑,院线业绩重创后是否还有商业价值?2015 年作为分水岭,我们看到线上传播媒介视频进入高速增长通道,2015 年中国视频用户付费规模达 48 亿元(同比增加 269%),2019 年视频用户付费规模 达 514 亿元(同比增加 49%);相比之下,线下媒介端,2019 年全国院线分账 票房 594.5 亿元(同比增加 5.1%),2019 年线上与线下用户付费市场规模逐步 拉近,但增速端,线上媒介超线下媒介。2020 年疫情加速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 模进一步提升,达到 627 亿元,同比增加 22%;虽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模仍在 20%以上,但各头部视频平台会员增速逐步见顶,线上媒介的流量焦虑也在蔓延。爱奇艺会员在 2020 年财报中并未凸显付费用户持续增长信号引发市场担忧用 户流量的存量竞争,爱奇艺在 2015 年率先开启视频付费先河,作为视频会员付费商业模式的先锋企业,我们看到 2016 年爱奇艺视频订阅用户达 0.3 亿人(同 比增加 182.2%),但到 2020 年爱奇艺订阅用户为 1.017 亿人(同比下滑 4.9%), 线上媒介订阅用户的流量红利已逐步见顶,线上媒介的商业化问题也待解,从订 阅付费到广告营销、再到内容电商的摸索,线上媒介也在不断探索各类商业化的 空间。线上媒介的商业化探索问题也同样是线下媒介院线渠道在思考的问题2020 年院线受疫情影响其全国分账票房跌至 186 亿元(同比减少 68.7%),观 影人次 5.5 亿次(同比下滑 68.2%)。2015 年线下院线媒介与线上视频媒介正面 交锋,进入 2016 年,票补事件退潮叠加线上媒介视频冲击,全国院线票房增速 震荡向下,院线的商业价值备受考验,其估值进一步被压制,2020 年疫情的压 力测试,院线板块盈利能力进一步被重创,内忧外患下,2021 年的院线板块还 有价值吗?1.2、 从中外观影人次与票价看:中国观影人次具提升 空间 票价不具持续提升空间院线是否有价值,我们也需要看,票价与观影人次的乘数效应及是否达到天花 板,涨价与观影人次的平衡点是什么?2021 年春节档的票房价格引发市场舆论。 “9.9 元看电影”看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票价问题离不开“票补”,“票 补”是伴随互联网公司进入电影产业而发展起来,作为互联网公司争夺用户的营 销手法之一,低票价吸引用户走进电影院,观影习惯渐养成。降价与涨价的乘数效应,我们假设一个数据模型,例如原票价 40 元,观影 人次 10 次,合计 400 元票房,若票价下降到 20 元,被低价吸引后观影人 次提升至 20 次,合计也为 400 元票房。若票价涨到 80 元,观影人次下降 至 5 次,合计也仍为 400 元票房。我们从数据端看,2015 年是在线票务平 台进行“票补”峰值年,在线平台推出低价电影票,我们也看到 2015 年中 国分账票房为 441 亿元,观影人次 12.23 亿次(首次破 10 亿次大关,见图 4),年度分账票房增速与观影人次增速分别为 49%、47.5%,票补在前期 起到培育及导流作用,促成了票房的繁荣,但也带来了虚高(在票补的背景 下,2015 年年度平均票价仍为 36.1 元,同比增加 1%,因为票价补贴来自 线上票务平台,受惠方为用户,低票价短期推动观影人次提升,行业总票房 统计口径仍为票面价格乘以观影人次,但 2016 年平台补贴减少后,观影人 次下滑 12.1%)。2016 年粗放式的在线票务平台减少补贴后,2016 年中国分账票房及观影人 次的增减幅分别为 3%、12.1%(较 2015 年分别下降 46 个百分点、35.4 个百分点),观影人次的减少核心原因是由于“票补”的减少吗?我们回看, 2016 年年度前三影片分别为《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合计占总票 房13.9%,对比来看2015年及2017年前三电影分账票房占比分别为14.6%、 18.8%,也凸显出 2016 年头部影片整体表现不及预期,其整体观影人次下 滑的原因也在于内容质量问题。在票价的涨跌背后,观影人次也会增减,其 乘数效应的波动来自价格调整,但其乘数效应若取得较好成绩的核心主要来 自内容的优劣。降价的利弊端凸显在于观影人次,自 2016 年后观影人次从单纯的低价吸引 到内容的吸引,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时间成本。线上流量红利期,休闲时间 中线下观影时间被其它娱乐方式挤压。回顾 2016 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 模达 5.45 亿,较 2015 年底增加 4064 万人,增长率为 8.1%;网络视频用 户使用率为 74.5%。随着 4G 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手机资费的下调,网民 在微信、微博等主流 APP 上观看短视频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但 2018 年 线上红利进入增速减速后,线上用户流量获取成本走高,线下的用户吸引 也成为企业战略布局重点,也进一步说明为何阿里巴巴在 2018 年 2 月入驻 万达,。阿里巴巴将利用大数据及内容网络平台,支持万达电影发展。1.2.1、 中美票价走势及票房支出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走势对比:中国票价不具备持续涨价空间从中国票价端看,纵观 2012-2020 年,中国人均单票价约为 34.6 元,中国人均 单票价占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从 2012 年的 0.23%下降至 2017 年的 0.12%,人均电影票价支出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17-2020 年基本维持在 0.12%~0.11%的比例。从美国票价端看,2019 年美国人均单票价占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 0.02%,远低于中国的 0.11%。对比后,中国的单票价并不具备持续提价的基础, 因为票价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远高于美国。2021 年春节档的票房提价具 有节日效应、大片内容供给充沛、疫情中的院线收入减少叠加固定成本、后疫情 下的消费补偿心理等多因素,在淡季如果持续提价叠加内容的供给不足,直接将 影响观影人次,综合中国的后疫情及春节档的节日效应以及对比中美的人均单票 价占当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等因素后,我们认为,中国的电影票单价不具 备持续提价的空间。1.2.2、 中美观影人次对比:中国具备观影人次提升空间观影人次端看,中国观影人次从 2012 年的 4.6 亿次增加至 2019 年的 17.3 亿次 (2012-2019 年全国观影人次复合增速达 21%),2020 年由于疫情致中国院线 在 2020 年 1 月 24 日暂停,7 月 20 日重启复市,该因素致使 2020 年全国观影 人次 5.5 亿次,由于疫情是一次性不可控事件,不具备同比意义。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城镇人口观影人次从 2012 年的 0.6 次增加 至 2017 年的 2 次,随后 2017-2019 年保持在 2 次,2020 年由于疫情不具参考性,我们预计 2021 年伴随疫情有效控制后,观影人次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相对之下,美国观影人次自 2005 年的 4.7 次下降至 2015 年的 3.9 次,2005-2015 年美国观影人次平均数为 4 次,2014-2015 年美国观影人次下滑至 3.8 次、3.9 次;伴随中国城镇化率提升,城镇人口观影人次新增量及观影频次的增加有望推 动中国观影人次的整体提升。若假设中国城镇人口观影人次达 3 次,即中国 8.48 亿城镇人口的观影人次可达 25.45 亿次(较 2019 年城镇人口的 17.3 亿次的观 影人次增加 45%),进而说明,中国的城镇人口的观影人次具有提升空间,但我 们需要思考的是,观影人次的提升,主要变量是什么?2015 年在线平台烧钱补 贴票价时,低廉票价对观影人次的提升具有提振,但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看 到 2021 年春节档期间在票价上涨的背景下,观影人次仍实现增长,进而说明, 用户走进电影院的驱动因素从单一价格因素递进至“内容价值”的权衡(即时 间的权衡,换言之,电影的内容价值知否值得花 2 小时的固定时间)。1.3、 院线对谁有价值?被取代是否可能院线的价值在主要在社会价值及商业价值,不同利益体的价值也不同。我们从用 户、企业维度来看。A. 用户端:体验经济。商品的交易数量和交易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本 身及相关替代品的供给和需求,观影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电影票价、可替代 商品价格、潜在观众数量、观众收入水平、电影内容供给及营销力度。电影 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消费形式,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推动电影产业的 变革。电影技术的变革从来都是以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必然会带动文化娱乐消费升级。在内容供给不足下,院线渠道看大片的需求 较高,但伴随内容在线上供给充裕下,影院被取代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从需 求价格弹性看,影院观影需求如何能持续提升(即观影人次的增加),第一, 增加电影内容的线下体验效果,降低可替代性;第二,通过 IP 建立忠实观 众;第三,采用会员等营销组合促用户粘性。从中国 2018~2019 年票房、观影人次等指标来看,票房增长主要由票价上 涨所致,而总体观影人次和人均观影次数的增长幅度较小,单银幕平均票房 收入有所下降(2017-2019 年中国单银幕产出分别为 103.17 万元、94.18 万元、85.19 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5%、-8.7%、-9.5%)。未来中国电 影票房的增长动力主要在于人均观影次数的提升。B. 企业端:(片方+院线)渠道、现金流。从院线角度看,2010~2019 年是中 国影院和银幕数量快速扩张的 10 年,与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影院快速扩张 的 10 年较为相似:具有规模优势的多厅影院取代了传统的单厅影院或小型 影院,快速的银幕扩张使单银幕平均产出持续下滑。电影市场的发展离不开 渠道的扩张以提供更加便捷的观影服务,但激烈的行业竞争与过快的扩张与 内容供给错配后,也带来行业的整合与出清,2020 年疫情外部事件加速院 线板块的出清,头部院线借助规模优势、品牌优势、通过资本市场定增加码 主业,行业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较好现金流的院线的商业价值在后疫情 时代下有望受益。从片方角度看,从 1940-2019 年全球上映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与平均票房端 看,电影的制作成本自 1980 年以来呈现长期大幅增长的趋势。2019 年, 全球 3908 部电影平均制作成本为 5919 万美元,是 1980 年的 4.39 倍、1990 年的 2.26 倍、2000 年的 1.90 倍和 2010 年的 1.77 倍。高额制作成本下的 内容产品,在院线媒介后,若增加线上媒介分销渠道增加收入,也是片方所 需求要的(进而说明,院线是片方的核心阵地,但是视频媒介也是较好的补 充与长尾收入增量);同时,也凸显,伴随内容制作成本的上升,院线电影的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2、 后疫情下的中国院线三剑客总体看,中国院线端,万达院线是龙头,2015-2020 年万达院线的影投排名第一, 横店影视子 2015 年从第四位跃居 2016 年的第三位后,2016-2020 年始终保持 在第三的影投低位,博纳影业子2018 年的影投的第 12 名一跃成为 2019 年的第 八名,2020 年上升至第七名,2020 年疫情加速院线行业变革,中国院线三剑客 将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交出自己的成绩单。2.1、 博纳影业:回 A 股后优质内容供给再续,助力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片单储备丰富,参投上游内容公司果麦文化,完善产业链,博纳影业回 A 股后 优质内容供给有望再续,助力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2021 年建党一百年博纳 影业的献礼三部曲《冰雪长津湖》《中国医生》《无名》。《中国医生》将会是一部 全景式展现中国抗疫的影片,《冰雪长津湖》为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无名》聚焦 地下党的谍战片。2019 年 2 月,博纳影业取得《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 意见》出台后的第一张电影院线牌照,进一步夯实博纳全产业链布局。院线制 度建立前,中国的电影发行与影院业的地域现象较为严重,均按照行政区域供片, 采取省、市、县逐级层层发行的发行放映模式,2002 年为促进跨区域经营减少 发行层次,增加发行渠道,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一批区域性院线和跨省院线组建, 进而中国逐步建立起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使得影片收入在制片、发行、放营 各环节上实现合理分配。中国对电影院线、影院行业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的 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从事电影的发行与放映。2002 年 6 月 1 日,全国首批 30 条电影院线正式成立运营,院线制全面改革打破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计划供片模 式。经营多年来发展与累积,博纳的电影产品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重,已取得良好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计出品影片超过 250 部。电影需要规模化的生产高质量 电影,并结合全球发行渠道,博纳影业回 A 股后优质内容供给有望再续,助力 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2020 年疫情对电影院线板块影响较大,博纳影业自 2020 年 1 月 24 日关闭旗下所有境内电影院的对外运营,同时,博纳的电影投 资影片暂停拍摄,电影发行工作推迟档期,进而博纳预计 2020 年公司全年营收 下滑。2020 年 7 月 16 日,国家电影局发布《国家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 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明确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 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 7 月 20 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影视行业 的拍摄、影院逐步恢复运营。博纳的电影投资、发行业务全面复工、院线的供片 及影院运营均恢复。2020 年疫情后,中小影院面对资金断链等压力,但博纳作 为具有品牌力的文化企业,在 2020 年 11 月 5 日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后续登 陆 A 股有望将为博纳影业的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院线行业优胜劣汰洗牌 的窗口期,博纳的上市也有利于其提升市场市占率。2.2、 万达电影:发力主业万达的布局也备受关注。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利润亏损,但作为龙头仍在主业 上持续发力,我们通过龙头公司在疫情后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后续继续如何做 等维度来窥视公司与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后续目标。2020 年 11 月 12 日万达电影 定增新增股份 1.96 亿股上市(发行价格 14.94 元/股,合计总募集 29.3 亿元) 将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及补流。2020 年以来万达对其内容板块的三家公司(万达影视、新媒诚品、骋亚影视进 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定位,并全面打通),内容板块的打通外部看也利于万达与长 视频平台在影视剧的采购中节省沟通成本增加效率,内部看利于 IP 的多形态内 容联动。万达影视定位:精品院线电影的创作(2-3 年电影项目储备近 20 部)新媒诚品定位:聚焦精品电视剧集的开发(出品过《亲爱的她们》《正阳门下小 女人》),未来 2-3 年,公司电视剧储备项目超 20 部)骋亚影视定位:聚焦网生内容(已储备《罗曼史》《乘风踏浪》《空降排》等) 万达在影视剧内容端的定位精品化(主投主控 讲好中国本土故事)、类型化(元 融合 精准洞察观众需求)、系列化(持续产能 确保品质降低风险)、开放合作(赋 能 强强联手共建产业),以内容为王并逐步壮大。在项目储备端近 20 部(包括 《唐人街探案》《鬼吹灯》等头部系列 IP 电影),以及科幻、悬疑犯罪、情感青 春、亲子动画等丰富多元的强类型影片有望将于明后年集中上映,各大档期均有 布局。万达列化IP 电影中,万达的《唐人街探案》电影开创了中国喜剧+悬疑 的开山之作,其系列也通过多元方式形成自己宇宙,唐探网剧在线上取得较好 口碑,2020 年万达也将与 B 站合作开发唐探动漫开发,延续唐探的商业价值生 命周期。类型端,公司在科幻系列中储备《外太空莫扎特》、雨果小说奖《北京 折叠》改编的《折叠城市》、《神舟》等。2.3、 横店影视:1.22 亿元现金收购内容资产2020 年 12 月 8 日,横店影视横店影视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 1.22 亿元收购影视制作公司 100%股权(0.2 亿元)及横店影业公司 100%股权(0.1 亿元);2020年 1-8 月影视制作公司、横店影业的净资产分别为 1985 万元、9292.7 万元,净利润分别为-0.57 亿元、-0.3 亿元,收购按净资产)。横店影视从上市的院线资产(产业链下游)进一步延伸至上游内容资产影视制 作及横店影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影和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与公司的 主营业务具有较高协同性,通过外延式并购的方式拓宽公司业务范围,向产业链 上游进军实现纵向一体化, 整合业务资源,以“内容+渠道”融合发展扩大公 司经营规模,打造电影全产业链生态圈,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利于发挥横店影视 品牌势能,并为公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内容资产出品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 《少年的你》、《红海行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作品。综上,从中国院线三剑客,我们可以看出,行业内具有品牌实力头部企业均加码 上游内容,万达的影视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体内、博纳影业参股上游内容公司果麦 文化,再到横店影视加码内容制作公司,2020 年疫情后,院线洗牌下头部企业 均在加码主业,通过定增方式或者外延等方式,头部品牌企业也逐步形成影视投 资、制作、发行、放映等业务在内的产业闭环,实现“内容+渠道”全方位发展。 我们在横店影视中报点评中指出,2020 上半年公司调整经营策略实施精细化管 理,优化影院项目提升品质夯实业务基础 ,作为三四线院线头部企业,仍将受 益于三四线及下沉市场票房增量。短期看,悲观预期渐消化,疫情控制后的观 影需求有望回暖;中长期看疫情加速市场出清,头部企业有望借助资本运作提 升市场占有率。由于 2020 年疫情影响,影院运营压力加大,也进一步提高了 影院投资门槛,降低中小影投公司投资信心,加快了市场整合速度。3、 2021 年春节档高开后会低走吗?72 亿元增速 30%2021 年春节档 2 月 12 日开启,七天全国分账票房取得 72 亿元(较 2019 年增 加 30%),观影人次 1.6 亿次(较 2019 年同期增加 22%),平均票价 45 元(较 2019 年同期增加 7%)。月度看,2021 年 1-2 月中国分账票房合计为 142.5 亿 元(较 2019 年同期增加 5.6%),观影人次合计为 3.56 亿次,与 2019 年同期基 本持平。由于档期效应,全年看,一季度票房增速下带动公司业绩增长,二季度 中由于清明节叠加五一假期,短期旅行时间预计冲击观影时间进而带来票房收入 的波动,第三季度由于暑假档效应,新增学生党关于增量,进而第三季度有望推 动票房阶段性增长,第四季度贺岁档叠加新一年的春节档预期,进而带来票房的 增长预期,由于档期效应,阶段性的票房波动在预期内,高开走是否低走,需要 看片单储备及观影人次,观影人次不可控下,我们梳理了 2021 年的部分片单, 后续也将陆续有新增影片定档带来院线板块的热度(2018-2019 年全国上映影片 数合计分别为 523 部、545 部,2021 年 1-3 月已上及拟上映影片合计为 108 部, 仅占 2019 年总上映片单的 20%,进而,目前的片单定档不足以推算出 2021 年 电影市场全貌,但在我们从头部院线公司的片单储备角度看,2021 年的内容供 给仍较为丰富。3.1、 春节档一线至四线城市层级角度看:一二线 vs 三 四线增速 34% vs 33%从一线至四线城市层级角度看,就地过年短期影响下沉市场的观影增量,但不 改观影需求。2019 年 1-4 线春节档影投票房分别为 6.7 亿元、18.4 亿元、11.1 亿元、17.6 亿元,2021 年同期数据分别为 9.4 亿元、24.1 亿元、14.4 亿元、23.6 亿元,2021 年春节档的 1-4 线影投数据较 2019 年同期同比增速分别为 42%、 31%、30%、35%(合并来看,2021 年春节档一二线、三四线影投数据较 2019 年同期分别增加 34%、33%。2021 年春节档前夕,国家政策为控制疫情,“就 地过年”得到响应,间接减少了人员在城市间的流动,也进一步助推一二线的影 投票房数据的增速,若我们拉长周期看到 2022 年春节档,在基数效应下,下沉市场的观影增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2021 年春节档票价上涨 7% 阶段性不具有持续涨价空间2021 年票价贵成为热搜,我们拉长数据看,春节档平均票价从 2014 年的 36.3 元上涨至 2021 年的 45 元,2018-2019 年春节档票房开启较大幅度的涨价,涨 幅分别为 5.1%、11.4%,2021 年春节档虽票价涨幅达到 7%,但其涨幅未超过 2019 年同期。3.2、 从 2021 春节档推算全年票房从 2021 春节档推演 2021 年中国分账票房预计为 655 亿元~720 亿元,较 2019 年增速分别为 10%~21%中国影视院线市场呈现假期效应,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的票房比例也利于我们推演 全年的票房数据。2013-2015 年我们可以看出,春节档分账票房占当年中国分账 票房的比例为 3.6%、4.3%、4.1%,2016-2017 年分别为 6.8%、6.2%,2018-2019 年分别为 9.7%、9.3%,若假设 2021 年春节档票房占中国分账票房的比例为 10%~11%,即 2021 年中国分账票房有望达到 654 亿元~720 亿元(较 2019 年 增加 10%~21%)。4、 流媒体会冲击院线电影吗?2021 年 2 月 5 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和中国电影家协会网 工委联合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平台首次提出“网络电影春节档”, 全球 疫情加速推动了电影发行方式的变革,PVOD 付费点播模式推动院网融合 的新生态,线下线上长期共存、合力发展将成为常态,共同为中国电影市 场带来新增量。但线上分发模式是否冲击线下的院线分发模式?流媒体是否取代院线?2020 年年底美华纳兄弟宣布 2021 年所有新电影将线上 与线下同步上映,其结果有望证明用户端对内容在线上与线下渠道的需求度。但 我们也看到迪士尼的《花木兰》线上线下同步上映,线上点映价格 29.99 美元高 于线下影院,线下高性价比叠加优质线下观影体验,也带来院线端的不可取代。若假设中国的电影作品全部选择线上首映,需要考虑问题:第一,内容制作出品方的高投入的成本是否可回收?从原有的线下院线一个月 窗口期后,二轮视频端销售,变为直接线上;第二,线上视频对其如何定价(线上流媒体也开启涨价趋势)第三,线上电影是否能带动全国共鸣?电影线上上映不是新开辟赛道,用户在视 频端也看网络大电影,但我们看到,在网络大电影的存在下,院线电影的 市场份额并未被抢占,同时网络大电影的作品并未引起社会共鸣,而院线 电影从《我不是药神》到《哪吒》,从《战狼 2》到《流浪地球)每部院线 作品均带来社会讨论与共鸣,其社会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若院线电影登 陆线上,是否能够产生如线下院线输出后的社会影响力?截止 2019 年年底中国电影银幕 6.98 万块,预计 2020 年银幕数呈下滑趋势, 2021-2022 年两年维度看,电影市场单银幕产出拐点将现,头部公司的财务数据 端增长可期;若 10 年周期看,新技术的产生驱动新体验经济,传统的影院的观影功能在 10 年后也许会被另一种体验所取代或者不是最核心功能,但电影院的 物理存在是无法替代。内容是流动的,优质内容的分发渠道可线上也可线下。综上,我们认为,从 1-2 年维度看(2021-2022 年),院线作为内容传播重要渠 道之一,院线端的财务数据有望在基数效应、集中度双逻辑下支持利润释放; 若从 5-10 年维度看(2025-2030),院线作为单一电影内容传播的属性预计在新 技术驱动下实现升级,线上与线下的边界也将模糊与融合,内容分发体验方式 也有望实现融合,助推线下院线百亿市场的扩容。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关山行

《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发布 呈现5G时代媒体融合新趋势

光明网讯(记者 黎梦竹)在4月15日举行的2020年优秀融媒体作品征集推选活动揭晓仪式上,由中国电信、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光明网联合研究编写的《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对外发布,重点呈现了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影响、开拓和创新,从政策、技术、产业、应用和场景等视角剖析了5G时代的媒体融合新趋势。《报告》所研究的“5G融媒体应用”从技术及其应用的角度对融媒体概念的延伸和阐释。主要是指媒体融合相关的传播活动主体和传播活动过程与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对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报告》从辨明5G与媒体融合的逻辑关联,记录5G与媒体融合过程、总结典型案例,发现问题、提出观点、思考未来,关注创新、探索创新的潜在可能等角度对5G融媒应用展开研究。卢迪代表5G融媒实验室发布《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5G是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技术,也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的必经之路。对媒体融合而言,5G不仅是一种信息通信技术,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5G融媒实验室专家卢迪提出了八大发现和主要观点对《报告》内容作出解读。《报告》提到,2020年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2020年底,全球已发布5G终端500余种,其中303种已可商用。《报告》认为,随着5G网络、终端、业务全面发展,呈现了与4G时代不同特征。在5G应用初期阶段,将主要延续4G的业务发展路线;在5G应用成熟阶段,行业关注点将转向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未来,5G业务服务发展趋势将呈现服务即产品、服务无处不在、服务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专业化等特点。“5G等‘先进技术’是一体化的,它们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驱动力和执行力。”《报告》指出,媒体融合“先进技术”并不是特指某一种技术,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群。5G既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互促进、无法分割,也为所有信息技术发挥其先进性、实现驱动性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必要保证。《报告》指出,近年来,多家主流媒体多维利用5G技术,结合AI、VR、4K/8K等技术布局丰富的智能化产品矩阵。卢迪认为,当前各级媒体融合+5G全面开花,展现全媒体传播样貌,成效显著。然而,如何突破现有模式,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传播,许多问题仍值得思考。卢迪表示,5G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信息传播机制和媒体传播新范式。但5G是一个“大体系”,媒体融合也是一篇“大文章”。拓展5G应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二者都有难点,还需要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文中图片由张瑜、李毅成/摄)《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完整版(点击下载)《5G融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20)》是由中国电信集团、光明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的“5G融媒实验室”的一项重要成果。“5G融媒实验室”以聚合5G融媒产业伙伴,共同构建5G融媒生态和共建机制为宗旨,打造面向5G时代的融媒体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助推媒体融合走向视频化、智能化、服务化,并致力于5G原生应用研究、推动融媒发展的前瞻实践,聚焦生态合作,实现资源能力共享,产业互利互赢,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为5G融媒产业发展赋能。[ 责编:张倩 ] 本文来源:光明网

好浪漫

把握住这4个科技趋势,媒体将会在下一盘棋抢占先机 | 2018科技趋势报告解读

text | MdlinaCiobanutranslate | 小愚 措大via | Future Today Institute根据Future Today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在未来的一年里,搜索引擎音频、调查算法和线下新闻消费是全球各大新闻编辑部应该关注的趋势。Future Today Institute建立于2006年。每年该组织都会发布一份报告,概述未来12个月不同行业的科技趋势,包括新闻业。迄今为止已经有10年发布报告,累计浏览量超过600万。今年,该公司第一个推出了2018年专门针对新闻业和媒体的未来科技趋势报告,其中指出了75项值得新闻机构提起战略关注的新兴技术趋势。该报告于10月9日在在线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的会议上正式发布,并于同一天在网上发布。像去年一样,人工智能(AI)在2018年仍是一大焦点,明年的趋势中,有一半以上的趋势与人工智能有关。为了了解新闻的未来,你必须关注未来一年里许多行业和研究领域的未来。当记者们思考未来的时候,他们应该扩大范围,扩大到整个知识经济领域,甚至其他领域。以下是媒体人应该重视的报告中的趋势。战略提示 2018年,全球最大经济体智能手机终结趋势即将开始。这将彻底改变媒体的格局,现在是开始思考未来情景的最佳时机。 在2018年,大量新兴技术将在初步测试和应用研究之外发现先进的用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新闻机构应该关注声音接口的新兴趋势、内容分散、混合现实、新型搜索和硬件(如立方体卫星和智能相机)。 记者需要了解人工智能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它在未来对新闻的意义。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足够先进,它现在是我们工作的核心部分。非常重要的是,新闻机构的所有决策者都必须熟悉当前和新兴的人工智能景观。 整合也是2018年的一个关键词。新闻品牌、广播频段和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将继续进行合并和收购。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算法和数据这一趋势指的是新闻机构需要有调查记者,专门调查“算法和数据”本身。比如《纽约时报》、《ProPublica》、《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已经有了相关的人员配备。由于算法、数据集和人工智能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记者们需要确保他们能够发现其中有新闻价值的点。同时,媒体将继续有必要对记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数据和算法技能,以帮助我们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这不仅影响到新闻编辑室,也影响到提供的培训,以及新闻记者在学术课程中学习的方式。便捷的音频搜索随着音频和播客越来越受新闻消费者的欢迎,制片人和听众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便捷地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来发现音视频内容。该报告预测,“音视频领域集中了如此多的资金和期待,音频搜索将很快成为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技术趋势之一。”人们将能够直接找到他们想要听和看的片段,而不是先寻找某一网站和相关标签。在西班牙,Prisa电台今年早些时候开始测试一种名为Hertz的功能,该功能包括在视频点播内容中添加标签和文字,这样人们在搜索网页时可以直接找到音频,或者是主持人的名字。数据脆弱这一趋势在研究报告中出现了三次,让人们对数字资产和档案产生极大关注,当一个新闻机构与另一个新闻机构合并,当它破产或其网站被关闭时,相关数据库就会被破坏或丢失。例如普利策奖的获奖调查报道、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项目等,均受到了破坏。另外,很多地区的人为原因也会造成数据轨迹的不完整。离线阅读路透社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17年的数字新闻报道发现,新闻应用正有要卷土重来的态势。下一步要抢夺的领地是什么呢?是确保内容可以供用户离线访问。尽管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花了数小时的时间,但根据科技趋势研究,他们仍然会有get不到网络联系的场景,这是新闻机构应该利用的机会。报告中写道:“在新闻消费者普遍使用廉价、快速的数据之前,离线阅读将是必要的。”“包括无缝、线下体验的新闻机构将会吸引更有粘性的受众。”近期好文荐读:事实太少而观点太多,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专业表达”?《纽约时报》给起亚轿车做创意营销,广告公司你们怕了吗?融媒体+360度全景+百姓自述“我家门前” | 新京报“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幕后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补票

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新浪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

3月25日,《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对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中国智能媒体的生态图景进行全面盘点和深入洞察。会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致开幕词,并介绍了人工智能给传播和传媒带来的价值。图注: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致辞微博COO、新浪移动CEO、新浪AI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巍在致辞中为发布会拉开序幕,“期待在接下来的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更智慧的火花,并以此契机增进共识,加强合作。我也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探索,一幅美好的智媒时代蓝图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图注微博COO、新浪移动CEO、新浪AI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巍致辞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徐琦介绍了新浪新闻等10余个具有代表性的智媒实践案例,全方位解构智媒业态的发展变革路径,从中展望 2021年智媒走势。强力“出圈”,智媒发展迎来量质齐升报告指出,从政策扶持到学术研究,2020年中国智能媒体发展亮点频现。以“新基建”为基础媒体智能化升级转型按下“快进键”。尤其是疫情期间,涌现出一批创新应用产品,大幅提高抗疫信息的生产、聚合、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帮助政府与企业提高了疫情信息风控水平与舆情信息管理能力。后疫情时期,智媒“出圈”呈现加速态势,领先的智能媒体开始向其它垂直行业渗透拓展,部分媒体开始通过“智媒+行业”布局实现盈利。智媒+文旅、智媒+会展、智媒+政务等创新应用产品,以及智媒与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彰显出智能媒体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可观潜力。随着业界、学界对智媒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呈现出诠释转向和思辨转向的态势。智媒生态解析、智媒发展逻辑、人机关系、传统媒体智能化转型、智能媒体与新闻伦理等方面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竞合加持,智媒应用生态格局初显报告强调,在当前我国智能媒体生态中,新型主流媒体和头部互联网商业平台是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二者持续竞合将形塑智媒生态的未来格局。一方面,以智慧广电和智慧报业为主的主流媒体,智能化转型升级取得新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落地,催生出了智能视频修复、广电网络智能分发、广电云监管等一系列智慧广电创新应用。而在技术、资源、人才、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积累优势的中国报业,也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合作采买、创投孵化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落地智媒产品以采集、生产、审核、分发为重点,并向其它环节持续拓展。另一方面,积累了海量数据与内容资源的商业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自身全线业务体系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智能技术、平台资源等,并加强与学校、媒体等外界合作,持续向外输出智能媒体解决方案,对提升媒体行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浪新闻等优秀的智慧广电、智慧报业、智慧商业平台代表,不断深化在智能创作、生产流程智能化、AI主播、智能分发等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传媒行业智能化转型,打造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引擎的智能媒体。主流价值观引领智媒平台责任担当常态化下的疫情防控需求使得各类媒介与智媒产品成为“刚需”。持续服务于一线防疫需求,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同时,智媒平台不断践行媒体责任,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报告显示,作为疫情最主要的舆论场和信源,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触电新闻、封面新闻、新浪新闻等多家智媒集结抗“疫”,发挥着舆情引导中心、事件记录中心、力量集聚中心和谣言粉碎中心的作用。其中,疫情报道期间,触电传媒通过实时回传系统完成突发新闻的制作,确保了节目及时高质量的播出;谣言盛行期间,新华社客户端上线了新冠疫情辟谣专题页面,以“真相”有效阻断恐慌情绪的蔓延,帮助用户理性防疫;聚集性疫情期间,新浪新闻根据自有的“鹰眼”平台,通过自动化线索抓取,准确洞察用户痛点,并持续推出“返乡政策查询”、“病患轨迹查询”、“疫苗接种查询”等多款便民服务类产品,满足用户对于疫情信息的多维需求。未来,随着科学计算、类脑计算、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智媒发展也将进入到更高、更复杂的阶段。在此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凸显。报告提示,智媒时代,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面对新的传媒生态与格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业界与学界高度重视的工作。

必需品

新浪联合中传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

蓝鲸TMT频道3月25日讯,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新浪AI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0-2021)》。报告指出,以“新基建”为基础,媒体智能化升级转型按下“快进键”。后疫情时期,智媒“出圈”呈现加速态势,领先的智能媒体开始向其它垂直行业渗透拓展,部分媒体开始通过“智媒+行业”布局实现盈利。随着业界、学界对智媒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呈现出诠释转向和思辨转向的态势。智媒生态解析、智媒发展逻辑、人机关系、传统媒体智能化转型、智能媒体与新闻伦理等方面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报告强调,当前我国智能媒体生态中,新型主流媒体和头部互联网商业平台是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二者持续竞合将形塑智媒生态的未来格局。一方面,以智慧广电和智慧报业为主的主流媒体,智能化转型升级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积累了海量数据与内容资源的商业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自身全线业务体系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智能技术、平台资源等。未来,随着科学计算、类脑计算、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智媒发展也将进入到更高、更复杂的阶段。在此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凸显。报告提示,智媒时代,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面对新的传媒生态与格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成为业界与学界高度重视的工作。〖 蓝鲸财经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狄人攻之

传媒行业研究周报:财报季验证业绩提供Q2布局依据

市场及板块走势回顾:上周传媒板块指数下跌1.32%,上证综指上涨1.93%,深证成指上涨2.56%,创业板指上涨3.89%。板块涨幅前三:省广集团(+9.78%)、吉比特(+8.27%)、芒果超媒(+6.59%);板块跌幅前三:分众传媒(-8.02%)、宣亚国际(-6.92%)、天舟文化(-6.02%)。上周纳斯达克中国科技股指数上涨4.6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2.29%。月度观点:上周市场情绪有所回升,核心龙头公司均有一定修复。关键事件上,我们上周专题报告提示字节收购沐瞳,代表巨头布局,关注游戏产业链/直播带货/MCN/广告营销等被投公司协同价值,B 站等投资掌阅后再次投资心动。上周五A 股头条概念股涨幅居前。我们继续维持上月观点,外部宏观因素波动中,当下阶段重视业绩确定性以及估值性价比,高确定及性价比个股可低位重点关注。近两周重点中概股公司财报陆续落地,互联网巨头后续关注核心业务表现以及一季度财报。继续重点推荐【腾讯】(4 月十大金股&海外金股),其他头部公司关注【小米、美团、快手、B 站、百度、心动、泡泡玛特】等。A 股年报及21Q1财报将陆续披露,重点寻找高增长或业绩拐点公司。1)大视频,短视频平台高景气【腾讯(视频号打通企业微信)、快手】,中视频【B 站】(纳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长视频平台,腾讯视频官宣4 月10 日起会员涨价,我们认为芒果TV 等有望跟进受益,同时【芒果】(4 月金股)关注Q2 起剧集对用户拉动表现,以及全年付费用户增长;细分【新媒股份】,上游制作【华策】。2)科技,【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球市占率提升,新发布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小米MIX FOLD 等三款高端旗舰,以及全新小米笔记本Pro 等;官宣布局造车业务;【百度】在线营销回暖修复+AI 技术绝对领先优势。3)互联网金融,【东财】可转债开始发行,Q1 两市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9.8%,两融及基金销售带来弹性。4)游戏,20Q1 高基数市场共识,Q2 增速有望回暖,寻找超预期,【字节跳动(朝夕光年与沐瞳科技达成战略收购协议)、腾讯(《小森生活》免费榜第一)、网易(《忘川风华录》畅销榜第七)、心动(B 站阿里参与配售,长期关注研发加码及平台社群建设持续推进)、IGG、祖龙、中手游】等;A股【三七(《斗罗大陆:武魂觉醒》免费榜前五,畅销榜前十)、完美(《旧日传说》免费榜第九)、吉比特(20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29%)、巨人网络、凯撒(21Q1 净利润预计同比+80%~110%)、富春、掌趣(《全民奇迹2》4 月9日公测)、姚记(Q1 增速较快)、世纪华通(腾讯增持)、宝通、昆仑、天舟】。5)电商及广告营销,Saas 行业受益直播电商高增长赛道。港股SaaS【微盟(发力大客化、生态化、国际化)、有赞(20 年GMV 同比+61%,收入同比+56%)】,A 股【星期六(2 月GMV 环比+88%,看好快手+抖音直播带来增量)、引力传媒、三人行、紫天科技、值得买、蓝标(21Q1 扣非净利润同比+37%~57%)等】;顺周期【分众(上周在线教育监管引发波动,21Q1 预告符合预期)、视觉(低基数下增速有望显著改善)】。6)电影,春节档票房创新高奠定Q1 业绩基础,清明假期首日票房2.95 亿创清明档单日票房纪录,关注渠道内容复合【万达电影、横店影视、猫眼娱乐】;其他关注【光线、华谊】及院线【中影、上影、IMAX】等。7)细分头部,移动阅读【阅文(20 年营收85.3 亿元,yoy+2%)、掌阅、中文在线、平治信息】;独角兽相关【拉卡拉、三六零】;潮玩龙头【泡泡玛特(20 年符合预期,21 年持续高增)、名创优品】,关注政策导向及竞争格局变化。8)传媒国家队,政策受益。中移动与广电共建5G,广电总局去年11 月26 日提出支持广电机构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深改委强调国企改革+融媒体,关注【歌华有线、人民网、中视、新华网、浙数(20 年实现营收35.4 亿元,yoy+24.52%)】。体育关注国家队【中体产业】等。风险提示:疫情影响,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监管趋严,商誉减值风险(文章来源:天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