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郑深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捕鼠记

郑深源: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

9月23-25日,以“合作共赢,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长春圆满落下帷幕。会议期间,院士、高校校长、期刊编辑、学术领导等行业专家为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9月25日,人民网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对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郑深源进行一对一专访,就中国铁路期刊的发展现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期刊传播力与影响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死与

感谢有您|《煤炭学报》位列中国期刊微信传播力Top10!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近日,领研网发布了2020年11-12月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榜单由2个子榜单构成:中国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Top50与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总榜Top100。榜单数据采集自领研网学术公众号数据库中的314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公众号,在对这些微信推文的标题进行分析后,共提取出800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平台的2098万次传播,根据各期刊获得的曝光量——即对应公众号文章的阅读数量——对其进行传播力排名。其中,《煤炭学报》在中国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位列第10,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总榜位列第65。致 谢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煤炭学报》微信公众号粉丝的支持!为此,我们根据后台大数据,分别截取了“阅读最多”前5、“分享最多”前5的粉丝,请以下微信用户及时在后台留言“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将有精美礼品赠送,具体如下:中国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Top50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总榜Top100编辑整理:郭晓炜审核:常 琛End往期精彩 谢和平,吴立新,郑德志: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及煤炭需求预测钱鸣高,许家林:煤炭开采与岩层运动袁亮: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科学问题与对策康红普,王国法,姜鹏飞,等:煤矿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构想谢和平: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进展康红普,尹丙鼎,高富强,等:中国煤矿井下地应力数据库及地应力分布规律联系我们联系人:郭晓炜电话:010-87986411-811邮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网址:www.mtxb.com.cn版权声明:本平台刊登的《煤炭学报》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应稿酬,《煤炭学报》享有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煤炭学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达其怒心

浙大“两微一端10万+”论文同于发表核心期刊 支持反对者意见不一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张闻 张国亮)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和一个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浙江大学此举,可以说是第一个吃“新媒体螃蟹”的学校。不出所料,《办法》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那么,将将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作为学术考核的依据,这种做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导向产生哪些影响呢?从SCI到10万+,浙江大学最新出台学术考核标准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象牙塔学术成果的基本定义。按照该校发布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原文的表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并形成重大网络传播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其他,中央媒体两微一端产生重大网络传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万+,将享受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同等的认定。事实上,在此之前,发表在少数固定报刊上的学术文章,在不少高校都可以申请被认为是学术作品,真正的突破在于“两微一端”和“10万+”两个关键词。今天,记者设法联系浙江大学的老师们进行采访,但均被婉拒。于是,我们在浙江大学进行了随即的街访,受访者有人还在读本科,也有人已经进入到了博士阶段,尽管学业阶段,专业不同,但客观说在校的同学们支持的居多。在校同学:我觉得的本身是一种创新,更新的一代90 00后 阅读习惯是手机媒体。最重要的知识体系的传播,所以如果能够让学术以一种更亲切的形式,让读者读到,是鼓励大家把学术走下神坛,更亲近普罗大众;我觉得可以接受。评判标准可以用新的来试验,如果不是很理想,大家也可以做纠正。而在年龄结构偏大的往届毕业生群体里,反对的声音就开始多了起来。往届毕业生:以文章的转播量来衡量文章的价值这样是有所偏颇的,因为这个转发是有很多认为可控的因素在里面,可以操作的。新的口径的打开,可能会导致一些学术领域的人把精力放在新媒体上,减少了学术的努力。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教师及科研队伍在评定职称方面,需要依赖少而精的专业权威与核心期刊,供需矛盾使各种学术期刊腐败现象频出。学术界强烈需要新的标准来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准。但毕竟网络传播规律和学术价值高低有着巨大的鸿沟。最简单来说,每一个10万+背后,固然有内容引人入胜的基因,但同样功不可没是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而起个好名字和有货真价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前者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浙江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单宝顺认为网文直接等同于学术文章的做法欠妥当。单宝顺:是不是把这些作品等同于学术文章?校内的奖励上可以等同的,一级学术期刊给多少钱,10万+给多少钱,这个是可以等同的,如果说这个(网文)就等同于学术文章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欠妥当。而支持者则认为,学者不能只是做象牙塔里的读书人,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公共知识,已是当前基本社会共识。学者的社会价值应该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里起到更多的作用。浙江财经大学历史学老师高伟: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传统上凭职称都是看你在核心期刊上发的文章,发了多少,可能看的都是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在看。假如说以网文的形式,写出质量比较高的,又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社会的价值也很高。根据《办法》规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将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每年6月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认定。至于影响几何,是否会对现有学术评价产生颠覆性,仍不明朗。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媒体刊发评论指出,在这个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远远超过核心期刊阅读数量的互联网时代,浙江大学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过转型,所搭建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拥有权威性强,传播力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政府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从此类平台产出的学术文章。同时这也回归到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初衷:关注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

小辩

42所双一流高校,都是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

本文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节选) 作者:邓履翔、胡英、 沈辉戈为了探讨高校学术不端处理办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术不端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数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通过查阅相关网站、新闻和政策,以《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以下简称 “教育部40号令”)为基础,细分6个方面32个指标,梳理42所“双一流”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并作对比分析。 一、具体事件分析:2020年7月8日澎湃新闻曝光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各有一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中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构、内容及图表等雷同或高度相似,多个段落一字不差,论文中的致谢、参考文献部分也十分相似[1]。2020年7月10日晚,两所大学各自在其研究生院官网上就“两硕士论文雷同一事”分别给出调查处理通报,对涉事学生均采取了“撤销其所获硕士学位,收回、注销硕士学位证书”的处理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两所大学公告中的相关表述各异,主要表现在:(1)给予学生处罚时所依据的相关条例不同。天津大学《关于撤销刘宇宸硕士学位的公告》[2]提到的4份文件均为国家层面发布的文件,即《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厦门大学《关于2014级软件工程硕士林鲤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通报》[3]则提及了包含校级相关文件在内的4份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处理办法》和《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机构的表述不同。天津大学的表述较为含糊,是“由学校调查认定”;而厦门大学则明确是“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调查核实”。(3)对于认定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表述和细节说明不同。天津大学认为学生“存在由他人代写的事实”,并对所依据条例的条款进行了详细阐述;厦门大学认为学生“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买卖论文的学术作假”,未给出处罚依据相关条例的具体条款。由上述内容可知,两所高校对此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较为及时,对外公告也包含了相关基本信息。但从公告的不同表述中,读者亦可一窥高校在处理该问题时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从当前已经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来看,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地。国家主管部门和高校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极为重视,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本文搜集、整理、对比42所“双一流”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尝试从比较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角度探讨高校对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认知、态度、具体执行以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给出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建议。二、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点击各高校信息公开网“学风建设”相关网页信息,查询得到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或查处机制的相关文件,辅以百度搜索,以“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名称”为关键词,进一步确认相关文件的版本,再通过查询各高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等相关官网,向部分高校师生询问等方法核实,确认文件的版本、施行与否等关键信息,并最终得到原始数据。数据处理以教育部0号令为出发点,按照2016年前后来判别各高校文件版本的旧与新,针对部分高校多次更新的版本,选择最新的版本。仔细阅读教育部40号令和各高校的相关文件,对相关文字表达进行多次比对、斟酌,将各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分成6个方面、32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表1)。共有25所高校发布了题名中含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校规,其中18所高校在教育部40号令之后发布了各自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且大部分办法都在教育部文件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各自的理解,删除了部分表达。少数高校更新了多个版本,如中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部分未列入分析的学校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没有“学术不端行为”等文字的相关文件,有的是学术道德规范的,有的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条例;(2)学校的这一文件只有几条指导性文字,无可操作性条款,如《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新疆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实施办法》;(3)同时发布《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工作细则》两个文件,如东北大学,将《学术道德规范》用来指出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方面内容并定义哪些是学术不端行为,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细则》用来专述如何具体查处学术不端;(4)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文件中包含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工作,如西北工业大学;(5)数据不对外公开,如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未纳入研究。本次数据收集工作的截止日期为2020年11月8日。三、数据统计与分析:从6个方面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比对,详细阐述各高校对学术不端处理办法的异同。(1)从基本信息角度看各高校文件表述异同。文件名称看,16所高校文件名称以“办法”结尾,以“实施细则”(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查处细则”(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查处机制”(上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结尾的高校各2所。从发布时间看,发布日期存在4种可能性:①学校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党委委员会等的会议时间;②文件落款的时间(这个日期多为学校成文日期,早于官网发布日期);③学校官网上公布日期(通常发布日期早于文件执行日期);④文件执行日期,如武汉大学。本研究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的日期次序是②①③④。从适用人群看,均包含了所有可能考虑到的人群,表述较为完备。从发布机构看,多样性明显,以文件解释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更为合理,多数为“校学术委员会”,其他还包括“校长办公会”(南开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如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学风建设小组或委员会”(如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如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监察处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另外,大多数文件的落款均为相关学校党委,如“中共大学委员会”,也有高校如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落款为大学名称。可知,除适用人群外,对于其余各项的表述,不同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从是否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角度了解高校如何理解学术不端与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教育作为学术不端行为防治的基础,理应在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中有所提及。根据本研究的统计数据,只有9所大学给出单独条款,列出学术诚信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提到了“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只有8所高校在文件中提到了存档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文件中“有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内容”的高校就一定“有学术诚信记录或学术不端人员名单”。(3)从举报与受理的角度了解高校如何接收和处理学术不端信息。①受理机构。受理机构通常为发布机构的下属单位,如发布机构为校学术委员会的,多指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或秘书处来受理,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则指定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等。通常,受理机构统一受理校内所有人员的学术不端问题举报,只有3所高校(即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例外,分别针对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指定了对应的受理部门。②从接收举报到确定是否受理的时间规定。这个“时间”是“处理办法”类规章制度的一个必需构成要素,受理时间的规定意味着给举报人一个可清算日期,教育部40号令第十五条也对此作了要求:“高等学校受理机构认为举报材料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作出受理决定,并通知举报人。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高等学校对于举报是否受理应给予时间限制,但只有9所高校给出了受理时间,即高校在收到举报到告知举报人是否受理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其中8所高校以工作日为准,1所高校以自然日为准,最长的为30个工作日(南京大学),最短的为5个工作日(中山大学);其余高校的表述或较为含糊,如“及时”“尽快”,或干脆没有相关表述。③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对于举报人特别是校外举报人来说,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是非常关键的信息,但无论是电话号码,还是邮箱等相关联系方式,均未在各高校的处理办法中体现。按相关法律条文给出模式,举报人可根据受理机构找到相应的联系方式,但本处理办法的受理机构多为某某委员会,虽是常设机构,但属多部门联合的虚拟部门,若不给出挂靠单位,是很难确切地找到联系方式并举报的。本研究统计得出,只有9所高校给出了具体挂靠单位,其中厦门大学指出受理机构的联系方式可以在该校研究生院的网站上找到。④哪些情况可受理。作为举报是否予以受理的必要性判断条件,处理办法应给出哪些情况予以受理,便于受理机构根据条款作出判断,有7所高校没有给出,其中2016年以后颁布实施处理办法的高校有3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⑤举报形式。7所高校未给出举报形式,其余18所高校中大多数要求以书面方式举报,只有2所高校给出了可采用其他举报方式,即重庆大学给出了来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大连理工大学给出了口头举报形式。有6所高校不允许匿名举报形式。从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角度来看,应接受各种形式的举报,为举报提供各种便利,并明确给出受理机构、时间等必要信息,接受匿名举报的高校均要求“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或者线索明确”,这既可以防止举报被滥用,又给举报人提供了多一种选择。(4)从“调查”角度了解高校如何开展调查工作。关于“调查组”,有4所院校没有给出成立调查组的文字说明(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这些院校均未在2016年后更新办法。2016年后出台办法的高校,均沿用了教育部文件的说法。大多数高校直接采用教育部文件给出调查组成员条件,规定最低人数限制,人数多为3人以上,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未对调查组成员数量作出要求。有8所高校未给出是否可在必要时通过听证会的方式来开展调查工作,其中4所高校是在2016年后颁布的办法。有8所高校给出了有关部门配合调查工作或相关部门应给予配合或挟制的条款,考虑到大多数办法的发布机构均为校级委员会,通常这类委员会的组成均覆盖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无须再给出部门间协助的条款。有9所高校未给出调查终止条件,其中5所高校是2016年后更新的办法。只有3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未给出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保护的相关条款。(5)从“认定与处理”的角度了解高校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对于认定机构,大多数高校的认定机构均为办法的发布机构。处理书公示是处理办法落地以及实现警示作用的重要环节,有14所高校没有处理书公示相关内容,其余11所高校也只在处理办法的个别条款中提到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的处理进行公告的内容。与处理书公示相关的阐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理书送不到的,放高校某网站上公示以视为送达;另一类是含糊表述,如在“学校网站”“学校学风建设公告”予以公布。(6)从“复核与监督”角度了解高校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对于“复核”,有2所高校(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未给出是否允许复核的条款,有3所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未给出复核申诉时间,有8所高校未对复核驳回的情况给予说明,有2所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未对举报不实的情况给出相应条款。对于“监督”,只有6所高校给出了相关说明,说明文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含有“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等文字,另一类则是“接受社会监督”,其中有5所高校给出了相关说明,表达了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的意向。从处理书公示、复核、监督方面的表述可知,对于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高校采取的态度仍然是倾向于在小范围内处理或解决,不愿意通过此类事件的主动曝光降低学校声誉,希望尽量避免主动引起舆论关注,如天津大学《关于撤销刘宇宸硕士学位的公告》的网页只在公布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可以访问。其实,从舆情消费或舆情利用的角度看,对那些被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民众对高校的印象。大多数高校的处理办法都有针对被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问题的主动跟踪调查方面的叙述,本研究建议增加“主动公示”一环,一是更有利于工作人员操作和执行,二是更彰显主办方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四、结果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相关文件,各高校表述各异;共有25所高校出台了含有“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字样的 文件,只有18所高校在教育部40号令之后更新了各自的处理办法;文件的相关表述各异,存在诸多表达待改进的地方;从高校发布学术不端行为相关处理办法的角度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建议。参考文献:[1]薛莎莎.天大厦大“两硕士论文雷同”通报,代写买卖论文[EB/OL].[2020-11-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216500.[2]天津大学.关于撤销刘宇宸硕士学位的公告[EB/OL].[2020-11-12].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20-07/11/c_1126226097.htm.[3]厦门大学.关于2014级软件工程硕士林鲤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通报[EB/OL].[2020-11-12].https://gs.xmu.edu.cn/info/1179/9545.htm.[4]袁维勤.“985”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立法”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81-90.[5]王颵.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6]何惠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7]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8]田瑞强,姚长青,刘糎颖,等.学术不端治理政策及案例计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355-361.[9]司林波.国内高校学术道德规范文本比较分析:基于对国内9所“985工程”大学的调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42-48.[10]迟宝策.基于国内高校视角浅论“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J].传播力研究,2018(25):183,185.[11]常唯,张莹,白雨虹.期刊编辑部在做好出版伦理防控中的责任: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9-13.[12]温凤英.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期研究,2020,31(2):153-158.[13]郑晓梅,张利田,王育花,等.期刊编辑和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的界定、防范和处理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01-412.[14]张利田,郑晓梅,靳炜,等.面向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学术不端及其边缘行为防范和处理导则的制订方法及主要内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18-523.[15]任艳青,靳炜,翁彦琴.撤销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新特征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51-1258.[16]邓履翔.科技期刊欺诈引用案例分析及编辑工作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39-44.[17]艾普蕾微信公众号.又见单个杂志批量撤稿88篇,众多名校未能幸免,该如何防控学术不端[EB/OL].[2020-11-12].https://mp.weixin.qq.com/s/BPh5DimvnOaxQBIW2JExbw.[18]RetractionWatch.PapersthatciteRetractionWatch[EB/OL].[2020-11-12].https://retractionwatch.com/papersthatciteretractionwatch/.本文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下载1圈里有高质量教程资料、可答疑解惑、助你高效解决问题

美国梦

2019年中国期刊业观察

本文摘自《青年记者》2019年36期2019年,全国期刊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发展要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紧紧围绕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强化主业、优化出版结构,着力推进融合创新,实现了全国期刊业稳步发展。一、2018—2019年我国期刊业发展状况1、期刊业整体情况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平均期印数12331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25万册,总印数22.92亿册,总印张126.75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17.9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9.4亿元,利润总额26.8亿元。与2017年相比,期刊品种增长0.09%,平均期印数降低5.76%,每种平均期印数降低7.30%,总印数降低8.03%,总印张降低7.25%,定价总金额降低2.67%,实现营业收入增加1.5%,利润总额降低2.0%。2、期刊产品结构情况期刊按照内容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和综合5类。2018年,全国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1.5亿册,较2017年降低4.2%,占期刊总印数的50.0%,提高2.0个百分点;文化教育类期刊5.3亿册,降低9.2%,占23.3%,减少0.3个百分点;文学艺术类期刊1.7亿册,降低20.7%,占7.2%,减少1.2个百分点;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3.0亿册,降低10.6%,占13.0%,减少0.4个百分点;综合类期刊1.5亿册,降低10.4%,占6.5%,减少0.2个百分点。文学艺术类期刊印数继续大幅下滑,文化教育类期刊降幅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所占比重继续提高。3、期刊发行情况2018年,全国期刊零售0.33亿册、12.82亿元,占全国出版数零售数量0.44%、零售金额1.33%。共有《求是》《中国纪检监察》《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初中)》《读者》等10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7年减少1种(《家庭医生》)。其中,《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平均期印数超过450万册。与2017年相比,《中国纪检监察》进入前十,《家庭医生》退出前十;《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小学生时代》排名上升,《特别关注》排名下降;《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扩充为《时事(初中)》和《时事(高中)》两种,《时事(初中)》排名第六;每种平均期印数185.8万册,增加4.7万册,增长2.6%。4、期刊阅读情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4月发布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2.61期(份),期刊阅读率为22.4%。与2017年相比,期刊人均阅读量下降了1.20期(份),期刊阅读率下降了1.9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期刊阅读人数在下降,而期刊读者阅读数量在增长。另外要说明的是,该报告是以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作为调查人群,作为期刊主要读者的少年儿童未在调查之列。5、期刊进出口情况全国期刊出口325.23万册、595.54万美元。与2017年相比,数量降低2.97%,金额增长18.08%;全国期刊进口305.84万册、13526.85万美元。与2017年相比,数量降低1.89%,金额降低0.50%。6、期刊国际收录情况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2018年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显示:2018年度中国大陆(China Mainland)计有213种期刊被收录,相比2017年度的192种增加21种,增幅为10.94%。从影响因子的学科分区看,2018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期刊位列Q1区的期刊数量相对2017年度的40种上升至48种。二、我国期刊业发展亮点1、不忘初心使命,做传统文化弘扬者2019年8月21日下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了解集团历史沿革、出版发行、经营管理等情况,看望《读者》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读者》杂志选稿、编辑、审校、排版等工作流程和发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习近平视察《读者》杂志社对于读者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对于全国期刊人来说是鞭策、指引也是号召,鼓励全国期刊工作者毫不动摇的文化定力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地改良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2、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助推期刊高质量发展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7月24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意见制订了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9月18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经公开申报、资格审查、陈述答辩、专家委员会复核、结果公示,确定285个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共同理想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主阵地作用彰显2019年,全国期刊业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抓好主题宣传,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联合开展了第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经过严格评审,《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等20篇(组)文章最终入选。入选文章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宣传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中肯反映基层问题,浓墨重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全国期刊出版战线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结合自身的办刊宗旨和特点,积极策划专题深入报道。如:《中国报道》2019年第10期主题策划报道《人民共和国》,《人民论坛》2019年第27期主题策划报道《引领70年巨变的思想跨越》,《廉政瞭望》2019年第19期主题策划报道《70年四川坐标》,《现代兵器》2019年第11期主题策划报道《大阅兵专辑》,《青年记者》2019年10月下主题策划报道《媒体献礼新中国70华诞》,《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年10期出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专辑》,《共产党员》2019年10月刊主题策划报道《共和国这样走来——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历史回顾》《为奋斗者喝彩》,《中国石化》2019年第9期主题策划报道《壮阔70年:一个石化大国的崛起》,《光彩》2019年10月刊主题策划报道《70年,我们一起走过》,《老干部之友》2019年10月刊主题策划报道《家国同行70年》,《环球》2019年第20期主题策划报道《70年触动世界的瞬间》,《丝路瞭望》2019年第10期主题策划报道《70年:强国路,开放史》,《编辑之友》2019年9月出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传媒专辑》……其主题宣传导向鲜明、基调昂扬,体现了全国期刊工作者较高的策划、采编和文字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的浓厚文化氛围。4、优化期刊出版资源配置,集约发展初见成效全国期刊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稳步推进报刊结构性改革。2019年度创办《扬子江文学评论》《人权研究》《历史评论》《南大法学》《镁合金学报(英文)》《博物馆管理》《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出土文献》等新期刊,填补学科空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重大转变,细分读者市场已经成为推进期刊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众多期刊出版单位主动“转身”和“变脸”,盘活现有出版资源满足广大读者新需求。服务细分领域:如《中国皮革制品》更名为《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山西果树》更名为《果树资源学报》,《有线电视技术》更名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推动新学科发展:如《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更名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晚报文萃》更名为《新闻文化建设》,《中国艺术时空》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等财经教育研究》更名为《统计学报》,《新财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人口文摘》更名为《健康中国观察》等;大众期刊转向学术期刊:如《双足与保健》更名为《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世界遗产》更名为《国际法学刊》,《新能源经贸观察》更名为《商事仲裁与调解》等。另外,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省、市、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积极推动报刊集团化建设,稳步实现了期刊集群化、集约化发展。5、夯实制度基础,强化出版管理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印发〈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出版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经备案出版涉及重大选题范围出版物的,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或省级出版管理部门责成其主管单位对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停止出版、发行该出版物;违反《出版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罚。2019年11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现行新闻出版领域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清理,截至2019年11月1日,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共282件,为全国期刊出版单位的出版活动提供了遵循。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人员资质情况和主管主办职责落实情况。三、关于期刊业未来展望1、高质量发展成为业界共识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期刊强国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全国期刊业的共识。实现我国期刊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内容建设,多出精品期刊;优化期刊出版结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融合发展和跨界服务,激活发展新动能。2、融合发展不断走向纵深出版的融合发展趋势正在走向深入,并日益成为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目前一些期刊出版单位利用平台延伸产业链,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同时,加强行业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内容传播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传播体系,增强内容产品的传播力和引导力。3、期刊出版结构进一步优化期刊业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问题仍然同时存在,要通过行政审批和市场调节,加快期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调整,推动期刊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期刊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成功,期刊“同质化”“低效率”等问题也必将迎刃而解,事业、产业将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4、加强公共服务能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和发布,各地积极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全民阅读立法,让全民阅读成为社会风尚并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另外,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全国各地创建起一大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更加深入地开展。期刊作为传播优秀文化和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定价低且连续出版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长期阅读习惯。促进全国期刊出版单位积极融入“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活动中,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创新期刊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做到坚守与创新并存,既遵循新闻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又不断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新闻传媒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时代期刊工作发展的新需求。同时,支持期刊出版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我国期刊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新力量。作者段艳文系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主编参考文献:①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8月29日②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8月28日③王坤宁李明远:《政协委员吴尚之建议:从五方面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3月8日④吴尚之:《2017—2018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版2020年版面集锦

《大众日报海外版》是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面向海外宣传报道山东的舆论阵地。《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版创办于1998年,为《大众日报》与美国第二大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合办。2020年,《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版共出版12期,围绕山东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倾力支援湖北武汉黄冈、加快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六保”等重大部署,举办儒商大会青企峰会、国际孔子文化节、与世界500强连线等重大活动,以及介绍山东风土人情、齐鲁民俗文化等发稿近百篇,相关内容在合作伙伴新媒体平台广泛推送转发,向海外讲好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故事,擦亮“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品牌,展示团结奋进、创新创业、改革开放、包容自信的山东形象,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中,《大众日报海外版》北美版第217期刊发的《一个朋友引来五个朋友》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2020年相关版面集纳如下。1月 202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确定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山东设立胶州、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金改三十五条”扩大自贸区金融开放2月 商务部推广外企复工复产“山东样本”连发两函,美国惠普点赞“威海服务”山东重点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3月山东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齐鲁民俗:农历三月:节令踏青追远致海外山东乡亲温馨提示详情请点击链接:大众日报海外版 北美版 222期4月 中国山东——美国得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交流协作会在济南举办3月份山东自美进口增长67.7%齐鲁民俗:山东饮食的那些讲究详情请点击链接:大众日报海外版 北美版 223期5月 山东79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中国山东——美国加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交流协作会举办前4月山东进出口降幅收窄齐鲁民俗: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 :国际日报224期6月 山东与美国康涅狄格州举办视频交流会“云端”相聚,共享山东机遇加力“放水养鱼”,山东再出十条措施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国际日报225期7月 新任省长李干杰谈工作总体思路北美直达济南往返货运航线开通山东重组整合五户省属一级企业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国际日报226期8月 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欧洲专场活动举行济南——洛杉矶全货机定期航线开通深度握手 共赢未来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国际日报227期9月 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孔子故里首次实现全球“云祭孔”150多位中外学者达成“尼山共识”10月“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美国专场活动在济举行凝聚合作新共识,共抓山东新机遇扩大投资范围 深耕合作领域11月 前10月山东外贸进出口增长5.8%十七家鲁企资产过千亿元外国友人讲山东故事:罗欣和他的“正能量”工厂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国际日报230期12月 黄河口亿吨级油田不采了山东新增5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山东十五条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详情请点击链接:精彩悦读|大众日报海外版:国际日报231期

泛爱万物

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

编者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从技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都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际表现讲,就是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学科或行业定量统计排名前5%~10%地位的期刊,尤其是被一流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普遍使用的高影响力期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最早都发表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上。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还存在国际影响力有限,小散弱问题突出、缺乏自主平台,没有话语权和评价权等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期刊作用,将创新成果记录留在中国?近日,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多位院士、专家为此建言献策,现摘录部分发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期刊事关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以《自然》《科学》《细胞》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因发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全球期刊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今年以来所发生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对华为员工及华为资助的个人参与审稿做出无理限制的事件,对我国及全球科学共同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痛定思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期刊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倡导并支持全球科技界的无国界、无歧视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争夺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深化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既需要从全局性和系统性出发,也需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科技期刊切入口小,但涉及面大,事关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事关科技体制改革全局,事关科技界和出版界的科技传播和科技评估的问题,是影响我国创新生态、贯通科技与社会的复杂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国内外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宏观层面来说,集约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成为大势。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刊域结合所形成的不仅是出版,还有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形成了综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业链的出版系统。2.从中间层面上来说,出版行业形成了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的大势。特别是平台化、网络化的形成促进了开放交流、开放获取。3.在微观层面上,面向读者形成了经营业态的个性化、服务读者的专业化和出版服务交流的多元化趋势。综上所述,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出版业、科技期刊业和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的新变革,需要不断地引领创新、催生新产品,科技期刊的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我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产出国。2018年,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研论文已达41.8万篇,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持续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达535万人,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成长起来,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相较之下,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短板突出,国际显示度低,学术影响力弱,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只有200余种,载文量不足3万篇。大量创新成果都需要到国外期刊发表,科技界对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呼声强烈。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自主创新,为世界作出中国的贡献、提出中国的方案,也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的故事,发出中国科技创新的声音,使科技期刊作为对外交流窗口,肩负起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使命,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国科技品牌期刊发展态势强劲。根据SCI于2019年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我国有52种中国科技期刊进入SCI影响因子Q1区。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我国学科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如《细胞研究》《光:科学与应用》《国家科学评论》等,品牌期刊的崛起对于建设世界科技期刊,重塑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新地位、新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科协2006年起实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今年又联合六部委共同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卓越行动计划”。我们希望通过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期刊发展,同时在政策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予以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和期刊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谋划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中国方针,共同谋划、审视全球发展态势,抓住时机、推动发展。中国科协将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为一流期刊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推动一流学会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期刊建设统筹发展,推动科技评价与科技期刊统筹发展,推动科技期刊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协调发展,把知识出版、价值出版、文明传播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资源数据库,建立开放获取平台。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和期刊界交流,打造国家出版数字平台,推动企业、学术和期刊之间跨域合作,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为全世界贡献中国科技期刊的科学创造力量与智慧,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探索符合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是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的重要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第一批期刊分级目录的试点单位,探索开展了期刊分级分类的研究工作。作为专家学者,我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优秀的科技成果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也希望国内的科技期刊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重拾勇气,重振信心,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打造传统医药世界高地和核心,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也期待通过开展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能够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助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从2018年5月14日启动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到正式发布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历经一年四个月的时间,其间召开了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等40余次,得到了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学科专家、期刊专家、行业专家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充分体现中医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主人随”的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四点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评估原则。立足现实、引导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在期刊评价当中的作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流程。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共同体积极参与和达成共识的项目,因此我们非常注重信息公开,一是广泛利用纸媒、网络、新媒体等方式,及时报道分级分类工作的进展;二是加强期刊之间的联系,动员更多期刊参与,进行了三轮大范围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三是动员学者广泛参与期刊评价工作,开展期刊满意度调查、组织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进行论证、征求国医大师和院士意见等。现在,我们构建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名单,以评促建,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全球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入选T1的11本期刊,系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入选T2的27本期刊,系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涵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专科等多个学术领域,分别来自不同的主管、主办单位,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学科代表性的、一流期刊的优秀品质与行业特色。面向未来,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是关系到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质的期刊评价体系对一流期刊建设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责任重。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里面必然会存在着尚需完善的地方,要靠改革、靠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促建真正做强做大中医药科技期刊,体现中医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期刊分级目录必须在使用中才有它的生命力,发现它的不足并不断加以完善。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带头应用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切实发挥同质等效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技期刊是时候“触底反弹”了当前,中国已经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稿件源,可以提供略高于世界平均质量的、占世界学术总产出约20%的科技稿件源,其中不乏高影响力之作。这将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提供稿件源和作者群基础。在近几十年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期刊错过了四场颠覆性变革,即全球化变革、数字化变革、结构化变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跨界融合。人们常用小、散、弱三个字来形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般情况:在5000种科技期刊中,每个办刊单位平均只办3种期刊;期刊的整体架构都是由自下而上的模式构建;没有强有力的电子审稿平台和销售网络,只能“借船出海”。中国科技期刊界是到了要触底反弹的时候了。基于我国的科技成果产出与科技期刊出版发展水平,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需要为我国的科技期刊建构至少一个通用且功能强大的期刊电子平台。这类新的期刊工作平台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间具有专业水准的转换,以及将最新AI技术应用于论文评审环节。在这一新平台上,我们可以汇聚新资源和新数据。其次,还应该从国家层面上选择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旗舰刊物。第一批期刊可以集中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强的学科领域。当旗舰刊物形成后,围绕着这些旗舰刊物,分层次布局建设其子刊或集群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生态群。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对科学编辑建立专门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体系和薪酬体系。探索新的期刊评价体系。应当建立两类新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一类是打上我国学者创新烙印的适用于全世界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适用于综合评价我国科技期刊对中国和全世界的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最后,在科技期刊界要有开放合作的视野,但应该超越以往的“借船出海”的阶段。我们应该把握好“适度”的原则,策划好“同船出海”的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科技期刊的使命是留住中国一流稿件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学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这是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替代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的理解,理论研究成绩也好,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好,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杂志上集中发挥作用。在我国,中文期刊非常重要,中文版是两刊的半壁河山。梅宏院士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最快的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相关记载是缺失的”,这句话代表了期刊界的共同心声。周光召先生曾指出,中文期刊工作是面向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成长的科学工作者,作用不可忽视。科技期刊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发展,一是要优化期刊布局,服务学术交流。二是要对标国际大刊,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三是要着力提升学术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办刊作用,专家对期刊进展、发展目标进行审定,例如数学集编委会,有国外主要数学期刊主编或学会负责人参会。四是要增加期刊的亲和力,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加强和广大工作者的联系。如何把刊办好?关键在于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增强期刊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科学出版社对期刊编辑的培养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SciEngine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发挥了科学引擎在传播出版方面作用。现阶段,中国前1%的论文跟欧美基本持平。如何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吸引中国一流稿件刊登在中国的期刊上,这样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须出“硬招实招”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从业务角度看,主要是作者、编者、读者围绕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进行有机互动,专业性强,受众面小,产业规模不大。但从更大的视野看,科技期刊直接映射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且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大背景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小切口、大生态。纵观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集成了全球学术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而且对科技创新的支点作用显著。中子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首次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重大创新成果,处处都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身影。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术共同体变迁的亲历者,是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记录者,也是带动期刊形态演变的领头羊。从特征上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不仅要有服务人类、引领创新的办刊宗旨,有记录重大科技进程的代表性论文,有名校博士毕业生组成的高水平的编辑团队,有严格的内容管理制度,而且有与时俱进的先进传播技术,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有品牌、有历史、有市场。当前,我国处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时期,可谓“三期叠加”,即,需要拥抱时代、抢占风口的战略机遇期,需要适应变革、紧跟趋势的转型升级期,需要深化改革、破解难题的攻坚克难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最大的底气,特别是科研实力的迅猛提升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研人才量质齐升,论文发表的强大内需市场已经形成,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影响力有限,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比例仍然较低,且期刊质量和载文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趋势,出现“剪刀差”现象。第二,集约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只出版1.15种期刊,小散弱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已经形成品牌优势的期刊由于没有市场化机制的引导,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后劲乏力,容易落入“中等规模陷阱”,出现大而不强或强而不富的情况。第三,缺乏自主平台,对外依赖度非常高,绝大多数英文刊借船出海,依靠海外出版平台出版传播,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评价权。第四,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不足,尽管已有数量庞大的科研群体和办刊队伍,但参与过国际期刊审稿的高水平科学家,以及具有国际期刊运作经验的专业编辑出版人比例很低。第五,在审稿质量、发表速度、响应作者等方面与一流期刊差距较大,绝大部分科技期刊国际化专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第六,学术规范建设薄弱,缺少惩处学术不端的刚性规定,个别期刊出现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取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必须系统规划,精准发力,拿出一批硬招实招,具体来讲,要做好“五个统筹”和“五个发力”。一是统筹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二是统筹基础前沿、工程技术、科普等各类期刊;三是统筹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四是统筹期刊自身改革和外部环境优化;五是统筹政府、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出版集团、企业与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要重点在五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以域选刊,聚焦科技前沿方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期刊发展现状选择期刊重点建设领域;二是刊群联动,推动集群化运作和集团化发展,推进期刊建设转型升级;三是平台托举,建设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科技论文大数据中心;四是聚集资源,促进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实施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五是优化生态,强化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标准,推进科技评价导向改革。来源:光明日报

死生同状

孙丽君:传媒智库做自下而上的课题更具优势

传媒智库该怎么做?又如何区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智库?1月4日,在“春早2020”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盛典上,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丽君表示,媒体转型做传媒智库是媒体人在传媒巨变的形势下积极求变的表现。在她看来,这种转型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值得期待。与传统学术型智库相比,传媒智库对社会变化和百姓需求反映更迅速,信息获取渠道更广泛,理论和现实结合层面更接地气,因此在自下而上的智库建设上更具优势。同时,媒体人转型做智库,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发布两个环节更为熟练,再引入专家资源深度合作,增强智库产品的权威性,将有望打造出深度性和传播力兼具的智库产品。“目前传播面广的智库产品、调研报告非常稀缺,这也正是传媒智库的竞争力之一。”孙丽君说,当前的智库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会做不同的研究课题。但这些智库会更多地倾向于从学术角度去介入,传媒智库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层面可能会更有优势。“传媒智库不一定需要太理论化,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相对来讲,我更看好传媒智库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将百姓需求反映出来,并和专业人士合作,和政策决策层做更有效地沟通,搭建更坚实的桥梁。”孙丽君说。而和学术研究型智库相比,传媒智库在增强自身专业性和权威性方面,则一定要和专业人士合作。“一些人去发现问题,一些人去分析问题,媒体人做好信息收集和发布,专家介入中间环节,打造深度性、传播力兼具的智库产品。”此外,在人员的管理和考核上,学术领域注重研究成果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而传播量则可作为传媒智库重要的考评依据之一。“这就完全摆脱了原来的学术评价机制,如往年火爆的博士返乡笔记类选题,传播量很好,但不符合学术评价机制,这恰是传媒智库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孙丽君进一步表示,传媒智库的建设还可以反过来引导新闻报道和文化消费向深度靠拢。“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严重,我们也很担心,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习惯去关注系统性、深度性的内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可以通过智库的建设,将年轻用户引流回来,传媒智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赋能政策治理、行业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靠近用户、吸引用户、引导用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张阿凤

恐怖鸡

《科学》杂志盘点“十大趣新闻”

2020年临近,意味着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翻篇”。美国《科学》杂志编辑近日选出过去十年他们的科技新闻“心头好”,与读者分享。据新华社电穿越地球要多久?如果地球中心有个洞,从中穿越要多久?这则报道说,区别于之前的答案,科学家这一次将多种因素考虑在内,给出了穿越地球中心更准确的时长。老鼠喜欢玩转轮报道说,神经生理学家梅杰在花园一个藤蔓缠绕的角落放置一个转轮,观察并记录鼠类对转轮的喜爱程度。之后3年里,超过20万只小动物“光顾”花园玩转轮,包括各种鼠类,甚至还有青蛙。它们看起来并不是在锻炼身体,而是单纯开心玩耍。白蚁“自杀式”护巢报道说,一种会自爆的热带白蚁会在敌人入侵时引爆背上的蓝色结晶体,舍身保护巢穴。相比年轻后辈,年长白蚁更有可能执行这类任务。核爆“求生指南”报道给出一些在遭遇核爆炸后更“接地气”的求生建议,包括人们应该以多快的速度、跑到离自己多远的辐射避难所。高空大气层有微生物可能还活得挺好截至今年,科学家还没有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但依据2013年一则科学报道,高空大气层生活着数以十亿计微生物,在距离地球表面的高空形成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甚至可能影响天气变化。人死了 基因可能还活着报道说,人死后,体内一些基因可能还会存活数天。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为如何更好保存用作移植手术的人体器官提供思路,还将为以更准确方法确定谋杀案受害人死因提供助力。鞋带为何总开?鞋带明明系得很好,为什么自己就开了?报道说,研究人员发现,鞋带会受到一种合力,这种反复的作用力让它变松,而运动方向的改变会持续拉扯鞋带,最终导致它彻底散架。头发为何白得早?这则新闻把人体某些生理变化与科学家爱因斯坦知名的相对论联系在一起,令人脑洞大开。报道说,两只超精确时钟的记录结果显示,头发丝比脚指甲老得快。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是,相比位于更高处的物体,更靠近地面的物体因为更接近地球引力场,所以时间对它来说过得相对更慢。“一条道走到黑”也挺好假设你是那种不喜欢左拐也不喜欢右转的人,总之什么弯都不喜欢转。报道说,选定正确路线,你可以一路前行3.2万公里,完成地球最长的直行旅行。依据这篇报道,如果在陆地不拐弯,最长可以走11241公里;海上则更长,为32090公里。一图看懂“最具影响力”语言报道说,相比其他语言,一些语言在理念传播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一张名为“三大全球语言网络”的示意图显示,英语是传输效果最好的语言,因而是最适宜用于全球交流的一种语言。当然,其他一些语言在传播力方面也有上佳表现。来源:广州日报

专家说期刊|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导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2020年9月23-25日在长春召开。两院院士与科技期刊主编共聚一堂,探索适宜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想途径。学术期刊记载着大量学科信息内容,既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的平台,又是深化学科研究、创新科研方向,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探讨科技期刊发展意义深远,今天,小福团特将各大期刊编辑论坛期间访谈内容摘编整理,分享给大家,以资借鉴。提升集约化,助推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魏均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认为,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点,在于能否加强科技期刊自身能力的建设。他表示,决定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科技期刊单位要找准问题的症结,以问题为导向,分层次逐步解决。在加强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面,魏均民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优质稿源问题,科研人员对中国期刊认识的问题,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他强调,政策配套也是影响期刊自身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魏均民表示,学术内容是建设期刊平台至关重要的因素,擅于运营、维系优质学术内容的期刊平台,不仅可以提升平台知名度,还能吸引国内优质稿源的回流。“比如我们医学领域,我们要打造医学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不仅要展示科研成果的量,而是要求质。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章,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要求中国科技期刊也应顺时走出国门,不仅要推动期刊版权走出去,还要推动传播渠道、营销渠道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我们最终要造船出海,用自己的船出海。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目前大部分期刊的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魏均民强调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集约化对于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立足战略改革与创新,引航一流科技期刊未来 肖宏: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对标中央要求,我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点是要制定好科技期刊在新时代的发展战略,谋划战略性改革,优化战略布局,并切实执行好这个发展战略。”肖宏表示。如何从战略角度审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并找准发展方向,实现快速、有效的突破?肖宏提供了四点建议:优化中国科技期刊战略布局,增加战略投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以及重新定位期刊发展战略。在优化中国科技期刊战略布局方面,肖宏认为行业应做好三点:积极扩大科技期刊总量规模,增加英文、双语期刊权重,以及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力,填补期刊品种空白,在优势学科领域,支持优秀期刊冲顶。在增加战略投入方面,肖宏指出,科技期刊要实施网络战略、数据战略、平台战略、媒体融合战略等,需要更大的投入来支撑。“也就是说‘弯道超车’需要更强的动能投入才行。这时候,靠单刊自身很难实现。要有平台,要有集约化经营,要有更多的资本投入才能实现。”从期刊自身出发,肖宏还提出了科技期刊应重新定位发展战略的建议。他认为,期刊要重塑自己的战略定位,要改变内容、改变出版,改变传播、改变经营等各种方式,以创新服务为导向,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标世界先进服务水平,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动能。“我们必须要在战略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既要提高战略规划能力,还要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我们要认真落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既要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世界贡献我们中国的智慧和经验。还要立足世界面向世界,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凝聚中国科技期刊智慧,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杨保华: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是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的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科技文化、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推动中国科技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保华表示。对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杨保华认为中文科技期刊应紧紧立足在提升优质论文吸引力的基础上,实现期刊高质量的发展。她说,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水平论文,科技论文的价值由其原创性、创新性、前沿性等内在质量决定,而不是由其发表的语种所决定的,这是中文科技期刊应持有的态度和定力。杨保华认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建议一流科技期刊是相辅相成的,一流学科是一流期刊的“动机”,杨保华说,一流学科拥有一流的学者,战略科学家引领期刊建设;一流学科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成为期刊源源不断的作者;一流学科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成为期刊发展的动力;一流学科有面向世界的舞台,为期刊提供传播的条件。一流期刊是一流学科的“名片”,杨保华认为,一流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并成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一部分,在帮助凝聚学科“人才圈”、培养学科后备队、记录学科发展与学科共成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杨保华表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都很高,首先很看重编辑的学术背景,如《Science》此类的期刊,优先考虑拥有博士学位或者一定科研经历的人才;其次,要求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因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优质稿源,要求编辑要有能力与科学家保持密切联系,以有效地获取优质稿源;编辑还应把握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边缘学科和交叉领域,从而进行选题策划、热点组织以及建设行业引领性的内容。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不仅需要编辑提高自身的水平,杨保华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整体上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入国际组织,盯紧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对接国际出版标准和运营规则,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 郑深源: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期刊质量有重要影响。郑深源认为,科技期刊能长期保持高水平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智能铁路技术等领先世界,代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二是需要有科学知识广博、时代意识强烈和创新思维能力活跃的高水平编辑队伍;三是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采用三审一定、同案评议、专家审稿等方式,确保期刊质量。郑深源指出,包括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智能铁路技术在内的中国铁路科技创新成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重点领域已进入领跑阶段。郑深源说:“中国高速铁路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仍存在一些空白、面临许多难题。如围绕更高速度的高速轮轨技术、真空管道高速铁路技术、中高速磁悬浮技术、智能高铁技术等前沿发展方向所涉及的高速轮轨关系、弓网关系、空气动力学、减振降噪、电磁兼容等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以及攻克川藏铁路等艰险复杂、极端条件铁路工程建造、生态保护、运营维护等重大工程成套技术难题,需要我们用较大的精力去研究和攻关。”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受众面窄、传播力不足的特点,就破除专业壁垒、提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力方面,郑深源指出,在融媒体发展的形势下,要拓宽科技期刊传播路径融合传播途径,多途径全方面进行期刊传播,提高科技论文的显示度、可读性,让大众更容易更方便理解专业论文。“专业期刊大众化传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不影响期刊学术性、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接收和理解学术期刊的专业知识,需要更开阔的办刊视野和更立体化的发展渠道。”郑深源说。注:文章由小福团整理自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刊编辑及专家访谈,若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