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其死生也

“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

对于媒体“一月白头”的报道,邱海波一再解释说,“没那么夸张”“明显是曝光度问题”。(图片来源网络)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4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的报道。4月15日,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返回北京。国家医疗队顶级医护专家继续留守武汉,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团队,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江苏援助湖北的医疗工作者有10人。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从1月19日驰援湖北至今,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小标题)邱海波还没回来邱海波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权威专家,记者一直在约他的专访,希望听他仔细讲讲在武汉一线与死神“抢人”的故事。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平安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记者在人群中仔细找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邱海波。记者联系上邱海波的学生、同在武汉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最后一批都回家了,你们怎么还不回来?”“我们又被留下啦。”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奔赴武汉。一周后,潘纯赶到武汉与老师会合。3个月时间,他们一直忙着救治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重症医学是“鬼门关”前最后的“救命场”。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54岁的邱海波已不是第一次支援一线。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危重伤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邱海波都在。在武汉的90多天,邱海波鲜少“露面”。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没那么夸张。我到武汉只带了唯一一件外套,你看对比照里外套颜色都变了,明显是曝光度问题。”邱海波在电话里一再跟记者解释。另一张照片在中大医院的群里传得很“火”。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2月18日悄悄“偷拍”了一张合影:左边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右边是邱海波,一人手上拿着一片面包。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某日杜斌和邱海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结束查房已是下午一点,因为赶着去下一家医院查房,两人顾不上吃午饭,随手拿了片面包匆匆离去。其实,在武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很容易“抓到”邱海波。初到武汉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约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程序。他觉得太浪费时间,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几乎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垃圾的电梯那等他。”潘纯告诉记者,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省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间,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专用电梯,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休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明确了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路径。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很多才下一线又开始转场的医生。疫情发生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湖北黄石、湖北武汉奋战。其中,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返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实现631例本土病例全治愈、零死亡。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支援医疗救治。(小标题)“临床医生”邱海波在武汉,邱海波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临床医生”这个身份。“医生,就该是临床医生,临近、靠近、扎根在病人床边。”邱海波说。常规肺炎病人低氧状态下有明显的症状,例如嘴唇甚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低氧状态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也因此,很多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更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及时做氧疗、插管等。“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重症病人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他还记得自己治疗的第一个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邱海波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理方案,几天后病人好转。这让他体会到,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90多天来,他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一直战斗在“红区”。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邱海波就自己上,用行动给大家鼓劲,“不要怕,插管确实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不会被感染的。”巡诊中,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几乎对所有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虽然穿着厚重防护服,他也常常坚持自己动手,下午查房时把病人翻过来,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病人仰过来。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诊疗方案。“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对重症救治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除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例如,他们建议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综合医院收治重症患者,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小标题)严师邱海波1988年邱海波毕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1991年他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顺利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面对留在协和还是回到南京,他选择挑战“一片空白”——参与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近5年,这个科室为全国培养重症医学骨干医生、护士500余名。作为老师,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格,对工作错误“零容忍”。他指导研究生修改学术论文,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综述改了十多遍,正文重写了五遍。学生回答“患者休克时症状”,邱海波接连脸色苍白是什么样?意识模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经验。因为他负责、细致、严格,每当轮到邱海波巡查,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他不是听汇报就可以过关的医生。每个用药他都非常关注,治疗方案也一一看过,病人如有病情变化,医护人员需得说明情况等,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潘纯说。严师邱海波,带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鸡血团队”。困难面前身先士卒。2月1日中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为病人插管。“我们是医生,职责所在。”潘纯说。才下一线又上前线。截至目前,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先后派出8批医护人员前往湖北抗疫一线。“大年三十,说到抗疫,科室里‘80后’‘90后’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是医生的责任感,真的很感动。”杨毅用“我们都是小疯子”形容这支重症团队。有勇气更有能力。3月18日,欧洲医学期刊《重症监护年鉴》在线发表了《重症关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江苏经验》。杨毅说,分享江苏“零死亡”的救治经验,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国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团队不是一群人,是一群心。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杨毅说,在中大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所长。“特别想念我的‘家人’们,也想问候他们,大家都辛苦了!无论在湖北武汉、黄石,在江苏,在黑龙江,每个人都坚守职责、独当一面、协同作战,大家都是好样的。”邱海波说。(完)

贵贱履位

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高广生:是医者更是仁者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代名医杨泉《论医》。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对于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博士高广生来说,医学这条道路,便是他最不悔的选择。援疆岳普湖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2017年,为响应医院的号召,高广生参加了山东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往岳普湖县,为那里的医生带去前沿的医术,也为那里的百姓带去更快捷有效的治疗。从齐鲁大地来到西北边陲,高广生没有一刻的松懈,在这个紧邻沙漠的地方,除了壮阔的景色,还有落后的医院、薄弱的技术和等待治疗的病人。他记得,他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山东好的医学技术带到医院,为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怀着满腔热情,高广生来到了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呼吸科,在这个新成立的科室,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仅1名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医务人员不足,临床医学知识、诊疗技术相对薄弱。很多呼吸科常见技术,比如呼吸支持技术、胸腔穿刺技术都没有掌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呼吸科的医疗水平,长久地造福岳普湖县的民众,高广生更注重培养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在日常的查房中给予指导,将最新的学科进展融入到言传身教之中,他还多次开展专题讲座,在科室内进行技术培训与考核,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本地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援疆期间,高广生还将很多先进技术带到了这里。如开展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引流术、无创通气技术等等,为很多患者减轻了痛苦、挽回了生命。当时,科室里有一位身患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维族老人,病情危重,随时面临死亡风险,但因家庭经济原因,老人拒绝进入ICU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高广生首先使用了无创通气技术呼吸机辅助呼吸,帮助患者度过最危险的时间,成功挽救患者生命,还节省了住院花费,让患者得以痊愈出院。在他的带动下,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一共收治了400多位住院患者、门诊诊疗300多位,无医疗差错 事故发生、无患者投诉。也因为对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所做的努力,高广生还被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评为2017年度优秀援疆人才。开展新技术让“看得见的听诊器”服务于民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里,高广生一直是个敢想敢做,不断创新的人。他在科室内率先开展重症超声技术,让这个“看得见的听诊器”也能服务于泰安人民。重症超声技术这项技术具有直观、快捷、准确等特点,不但减少了数据分析的时间,还增加了临床判断的准确性,拉近了医生与病因及病情判断的距离,因而被形象地比喻为“看得见的听诊器”。目前,已经被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U、麻醉和急诊等科室作为重症病人监测和评估的常规工具而广泛应用,引领着临床治疗进入可视化时代。这项成熟的技术,在被引进到中心医院之后,也发挥出了很大的优势,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不仅可以用于病情的诊断和评估,还可以对多个器官,多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测,得到一些其他监测手段不能得到的重要监测和评估数据,为重症病人的治疗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在重症超声技术引进之前,想要做该方面的检查,病人只能再去彩超室排队,或者让彩超室的医生过来操作,来来回回至少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虽然对普通人来说,半个小时的时间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一些呼吸衰竭等重症病人来说,每一分钟都是攸关性命的时刻。2017年,就有一位呼吸衰竭的病人,因为病情危急,刚到科室就安排上插管,急需查明原因。而此时的重症超声技术正好派上大用场,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查明了病因系气胸所致,高广生和同事们一起为病人做了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情况很快就稳定下来,3天后就转到了普通病房。高广生常说,“作为医生,不仅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在重症医学这个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他兢兢业业,和善友爱地对待每一位同事、每一位病人和家属。在这个涉及多学科、多脏器的科室里,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病人们得以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最前沿的治疗。遇上急重病人,他一忙就是一个通宵,但是能够帮助到病人,他觉得,一切就都是值得的。【医生名片】高广生,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急诊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缺血缺氧性脑病、脓毒症。目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10余篇,其中SCI杂志两篇,中华医学会杂志4篇,其中一篇获得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鲁泰杯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立项课题1项,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立项课题2项。获得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泰山医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社会兼职:山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泰安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泰安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委员,《转化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掠骨者

先就业还是先读博?临床医学“专硕”考博如何选?导师:趁早深造

临床医学这一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想要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就只有继续深造,所以在每年就有很多临床医学的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这一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报考了专业型硕士学位,在专业型硕士毕业以后很多人对于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产生了一定的疑惑,那么对于我们临床医学专硕的毕业生来说是先应该考博还是先应该就业几年在考博呢?我们也来一块儿对比一下这两种选择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先就业还是先读博?临床医学“专硕”考博如何选?导师:趁早深造。临床医学“博士学历”为就业镀金对于现在的临床医学类专业来就业情况来说现在硕士研究生已经处在了饱和的状态,现在的普通地市级三甲医院要求的都是博士研究生,所以我们专硕毕业后进行就业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想进三甲医院难度是非常大的,而博士研究生则就是非常容易地进入到这些市级三甲医院。并且相对于就业来说,博士研究生的考取难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像一些不是特别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要求比较低,考生一般经过努力也能够顺利考取这些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这样在以后的就业中也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就业机会也更多。工作平台决定“职业起点”像现在的专硕研究生在毕业后进入到市级的三甲医院就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别提去一些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北上广深等这些超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了,而通常情况下医学类专业的工作平台通常决定着考生以后的发展,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在以后接触到更高精尖的技术,拿到更好的薪资待遇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去选择就业后直接考博士,因为博士的工作平台更高,不仅可以选择省会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可以冲击一些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三甲医院。进入工作岗位后,考博的难度更大有一部分专硕的同学是抱着在就业一段时间等自己经济宽裕了再抽出时间再进行考博,但是对医学专业了解的同学们也都知道医学类这个专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是非常繁忙的,平时都很难抽出休息的时间,更别提抽出时间来进行学习了,再加上就业以后所面临的杂事也是非常多的,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压力也是接踵而至,这时候想要再考博的话难度是非常大的,并且即使是考上博士,很多也都是一些非全日制的博士含金量还是蛮低的。综合以上情况来对比的话在这里还是希望临床医学专硕毕业的同学能够参加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这样在以后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考博同样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后再进行选择,毕竟关乎到自己的以后的发展,也是需要征求一下家长、朋的意见,也要了解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作出选择。关于:临床医学“读博”黄金期,专硕毕业直接考!导师:先就业不可取,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解脱

终身受用!三甲医院医学博士写的看病神文

来源:实战财经来源:杏仁医生我们经常在感觉不适的时候纠结要不要去看医生?选择急诊还是门诊?什么时间去医院人少点?看病前要准备什么?如何让医生更好地帮到自己?上海市徐汇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博士写了篇神文教我们“学会看病”!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一、该看不该看?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1.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2.不能忍受的疼痛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3.反复发作的不适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4.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5.别人看出来的疾病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6.定期体检是必要的。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二、急诊or门诊?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实在急诊,并不会有很好的诊断效果。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身体是自己的,不要为了不请假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需要去急诊看的病:1.刚刚发生的疾病。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2.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头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三、看门诊的时间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1.一定要避开三个时间: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2.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3.恶劣的天气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四、看病前的准备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1.回顾历史: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2.准备行政用品: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另外需要提防小偷。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3.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4.选择合适的医院: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5.挂号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6.调整心情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7.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带齐所有的东西,出发。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五、怎样与医生交流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与医生说话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他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答对的话他们会很心服口服的。请大家务必都记住,时间只有8分钟。区分事实和判断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 “我发烧最高到39度” “我嗓子疼”。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 “我发烧很高” “我上火了”。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疼痛与痛苦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态度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期望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a)医生在安慰你;b)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知情同意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1.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2.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不证自明的公理1.人都是要生病的。2.人都是要病死的。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于100%。

鳄鱼巷

好样的!这位建湖籍医学博士,主动请缨抗击疫情!

濮雪华,芦沟人自从医以来,在ICU这个岗位上已默默奉献12年期间,用责任心和精湛技术与死神抗争,挽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今她又主动请缨加入抗击疫情治疗队!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她!用责任心和精湛技术与死神抗争说到ICU病房,人们想到的是病人生命垂危、病情瞬息变化、灯光日夜长明,医护人员片刻不敢松懈,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濮雪华博士打从医以来,就在ICU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一干就是12年,用责任心和精湛技术与死神抗争,挽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濮雪华,1981年1月出生于盐城建湖芦沟。1999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学习,2004年本科毕业后接着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2015年被录取为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并于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谈到工作的体会,她说ICU夹在生死之间,为了让重症患者起死回生,几乎所有的ICU医生,都有过吃不上的晚饭;有过睡不到的值班床;有过接不完的会诊电话,他们全凭着高度的责任心真情付出。当百般努力后,换来患者康复出院的情形时,成就感喜悦感油然而生。曾记得2017年初,濮雪华博士主动请缨申请报名到禽流感病房工作,配合感染科医生开展救治工作,救治效果及成功率在全省领先,得到省专家组的高度好评。面对褒奖,濮雪华觉得自己两个月的辛勤付出是值得的。濮博士面对危急任务敢拼敢打,对于危重患者总是展现女人善良和柔性的一面,让医者仁心不断升华。2016年冬天的一天夜晚,一位不知姓名60岁左右的男子在浴室洗澡时突然晕倒,被人送到泰州市人民医院急诊,CT提示为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大,于是收治到监护病房。正巧,濮雪华博士当班,她联系总值班、脑外科,积极协调,及时进行手术。第二天大早,患者家属赶到医院,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拉着濮主任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了濮医生,不是您,人早就没命了!”像这样身份不明、地址不详、没有亲人的三无患者经常碰到,每年救治的重症患者不下于300例,濮雪华博士总是不厌其烦地施以援手,让患者如沐春风。濮雪华博士深知,作为重症监护室的医生除了具备高度责任心,还应当练就精湛的医疗技术。她从不以博士自居,向同事学习,在团队精神的熏陶下,逐步成长起来。不仅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还熟练掌握危重症抢救技术,包括床旁纤支镜吸痰及肺泡灌洗、经胸心脏超声评估心血管功能、床边血液滤过(CRRT)、血浆置换、经皮胃(空肠)造瘘、体外膜氧合(ECMO)等技术。提到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她兴趣盎然。她说ECMO(叶克膜)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是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它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项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她参与的ECMO团队六天六夜的坚守成功救治重度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重症监护室十五天的生死博弈等经典病例,彰显了医疗新技术的神奇。濮雪华博士深知,自己的每一次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离不开科室主任的关心,离不开同事们的鼎力支持。如今,她被聘为大连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以主要参与人参加省级课题2项,主持市级课题一项。泰州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获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先后在中华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生后,濮雪华博士又一次,主动请缨加入了第一批医院组织的抗击疫情治疗队,她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冲在最前线,因为用责任心和精湛技术与死神抗争是她无悔的选择。

反本

济南援助湖北医疗队员14天隔离生活咋过?开启“学霸”模式……

准备考博、锻炼身体、学英语……近日,济南市中心医院12名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凯旋。在济南机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他们按照统一安排,分别到3处集中隔离酒店,开始了14天的隔离休整期。而进入隔离休整期的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济南市中心医院12名医疗队员线上学习考博、学英语、跳绳锻炼……山东医疗队员过上“学霸式”隔离生活据急诊科护士长李伟介绍,在返程时,队员们就表示要充分利用好这14天的宝贵时间,希望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于是,司敏主任安排李伟建立了钉钉群,并制定了每天的学习锻炼计划。大家有共同学习分享的时间,把在黄冈工作的经验、治疗护理的病例等进行交流分享。也有固定的个人学习时间,甚至把集中锻炼打卡的时间也安排好。司敏主任就第一个把自己跳绳的打卡记录发在群里,队员们纷纷点赞。难怪司主任在大别山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从来没因为身体不适休息过一次,比很多年轻人身体素质还好,仅从跳绳这一项就知道平时没少锻炼。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朱美蓉之前一直在准备考博:“这14天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肯定不能放松,我的英语相对是个弱项,在这段时间里强化一下,也算难得的机会!”朱美蓉还作为团队的“英语老师”,每天负责在群内发布当天的英语学习内容。因为队员们的英语水平不一,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名言名句和日常用语,营造共同学习英语的氛围。张华那本2020年护理中级职称考级用书一直在打在背包里,在援助黄冈期间,有空他也在学习。这次利用14天假期,他的计划是突击完成全本课程。马燕已经进入护理研究生复试阶段,返回的第一天她就拜托医院同事把相关书籍快递给她,能尽快投入学习准备中。三十而立!隔离期间,90后护士迎来“最难忘”30岁生日3月25日是队员沈晓晓的生日,同为第一批援助湖北队员的刘兆奇早就惦记着这天的到来,不仅联系酒店给晓晓准备了蛋糕,还把医院医学信息部制作的视频在钉钉群内给晓晓播放。当天上午10点,11位同在隔离期的战友们在钉钉群同时送出祝福。隔离期间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沈晓晓还不忘努力“学习”。她在去年就报了一个“科研培训班”,在线课程可以随时学习,在黄冈工作期间耽误了一些,这14天里她决定迎头赶上,绝不掉队。同样在隔离的肖伟、王建军、王文绪、王了一、毛玉丽等队员为了分享自己援助期间的感受,制作了详细、精美的幻灯课件,群内分享变成了一次试讲演练。等他们返回医院工作岗位,还会与科室的同事进行交流。隔离期的日子在充实与忙碌中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家总结援助期间的工作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相信我们再从济南市中心医院工作岗位上见到他们时,他们将更加神采奕奕,充满自信!【来源:齐鲁晚报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泷岛

为生命护航!遵医附院博士写诗献给所有“逆行者”

“当你真正的爱上了医生这个行业后,你就能够从探索疾病的旅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当你能够真正的获得患者及亲属的信任与嘱托后,你就会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对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伟而言,尽自己所学来报效祖国,全力以赴的去挽救生命,就是他行医的初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张伟与身边的“战友”身着“白衣战袍”在重症监护室的生死线上与死神抗争。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尽力而为,只有全力以赴。    于是,张伟写下了一首诗献给所有重症监护中的“逆行者”。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驾驭着    最先进的医疗监测与治疗设备    秉承    最先进的治疗理念    有着最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掌控着患者生与死的命门    他们就是重症医师。    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    毫无征兆地肆虐了湖北乃至全国    作为医疗界的排头兵    他们成了第一批勇敢的逆行者    奋力前行    永不退缩    一如镌刻于祖国纪念碑上的英雄事迹    将会被被永远地载入史册    记忆中不曾远去的2002年的SARS    2008年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    乃至2017年刚刚过去的禽流感    他们都是一直冲锋在前的逆行者    在这儿    我要为他们送去最诚挚的颂歌    不是因为他们靓丽与华丽的外表    亦不是显赫绝伦的高贵出身    而是他们为了挽救生命而付出的辛勤守候    在这儿    白天与黑夜的交界荡然无存    法定假日与工作日的界限已不再明晰    患者的病情就是吹响前进的号角    因为他们随时都在战备状态    如果说产科是在迎接生命的到来    重症医学科则是为所有的重症患者保驾护航    没有它的存在    很多临床急症患者将会瞬间走向生命的尽头    有基础病的患者将很难再有机会面对一次小手术的打击而幸存    需要器官移植等待的患者将很难再等到供体到来的那一刻    受慢性疾病折磨得急性加重患者可能会为此失去生命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不会再现重症患者生存奇迹的时刻    在这儿    我要为他们送去最诚挚的颂歌    因为这儿是见证知识之美的天河    如果没有他们努力提升的知识层次    最先进的治疗理念将很难得以传播    那些最先进的治疗仪器将无人激活    使命与责任感将无从寄托    在这儿    我要为他们送去最诚挚的颂歌    毕竟生命一如一次单向的旅程    总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刻    学会面对生死    为逝者送去一首挽歌    医者并非上帝    不能够为患者包办一切    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守护患者    为生命护航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杜延卿编辑 李中迪编审 干江东

闻韶

山东医疗队员14天隔离生活咋度过?开启“学霸”模式考博、学英语……

准备考博、锻炼身体、学英语……近日,济南市中心医院12名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凯旋。在济南机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他们按照统一安排,分别到3处集中隔离酒店,开始了14天的隔离休整期。而进入隔离休整期的他们又在做什么呢?济南市中心医院12名医疗队员线上学习考博、学英语、跳绳锻炼……山东医疗队员过上“学霸式”隔离生活据急诊科护士长李伟介绍,在返程时,队员们就表示要充分利用好这14天的宝贵时间,希望相互监督,共同进步。于是,司敏主任安排李伟建立了钉钉群,并制定了每天的学习锻炼计划。大家有共同学习分享的时间,把在黄冈工作的经验、治疗护理的病例等进行交流分享。也有固定的个人学习时间,甚至把集中锻炼打卡的时间也安排好。司敏主任就第一个把自己跳绳的打卡记录发在群里,队员们纷纷点赞。难怪司主任在大别山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从来没因为身体不适休息过一次,比很多年轻人身体素质还好,仅从跳绳这一项就知道平时没少锻炼。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朱美蓉之前一直在准备考博:“这14天也是难得的学习时间,肯定不能放松,我的英语相对是个弱项,在这段时间里强化一下,也算难得的机会!”朱美蓉还作为团队的“英语老师”,每天负责在群内发布当天的英语学习内容。因为队员们的英语水平不一,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名言名句和日常用语,营造共同学习英语的氛围。张华那本2020年护理中级职称考级用书一直在打在背包里,在援助黄冈期间,有空他也在学习。这次利用14天假期,他的计划是突击完成全本课程。马燕已经进入护理研究生复试阶段,返回的第一天她就拜托医院同事把相关书籍快递给她,能尽快投入学习准备中。三十而立!隔离期间,90后护士迎来“最难忘”30岁生日3月25日是队员沈晓晓的生日,同为第一批援助湖北队员的刘兆奇早就惦记着这天的到来,不仅联系酒店给晓晓准备了蛋糕,还把医院医学信息部制作的视频在钉钉群内给晓晓播放。当天上午10点,11位同在隔离期的战友们在钉钉群同时送出祝福。隔离期间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沈晓晓还不忘努力“学习”。她在去年就报了一个“科研培训班”,在线课程可以随时学习,在黄冈工作期间耽误了一些,这14天里她决定迎头赶上,绝不掉队。同样在隔离的肖伟、王建军、王文绪、王了一、毛玉丽等队员为了分享自己援助期间的感受,制作了详细、精美的幻灯课件,群内分享变成了一次试讲演练。等他们返回医院工作岗位,还会与科室的同事进行交流。隔离期的日子在充实与忙碌中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家总结援助期间的工作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相信我们再从济南市中心医院工作岗位上见到他们时,他们将更加神采奕奕,充满自信!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虑叹变絷

重磅消息:哈佛博士用NMN治愈新冠重症,一夜好转,10天转阴!

当前,全球疫情不断升级,美国确诊患者已经超过120万人,而越来越多的“抗疫神药”也在不断出现,但是经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和疗法并无效果,甚至还有“毒性”不宜使用。可就算如此,科学家们仍然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最近就有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美国医生用NMN治愈了一位55岁新冠重症。 2020年4月20日,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罗伯特与全美最顶尖医院-西达塞纳医学中心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一位55岁的重症(呼吸困难、体温39.4℃)新冠肺炎患者,在接受口服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益恩喜主要成分)鸡尾酒疗法后,只过了一晚,患者的整体免疫水平就提升了85%,并且在连续用口服NMN 10 天后,新冠肺炎检测成阴性,成功出院。接受NMN疗法"双侧肺浸润"恢复健康以下是该病例治疗时间表:第1天:“2020年3月16日一名55岁的白人女性于我院就诊,主诉为身体酸痛,咳嗽和发烧。经检测,确认为新冠肺炎阳性。第7天: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卧床不起,呼吸急促,同时体温不断升高。第11天:患者入院,症状严重有致命风险。病人因呼吸困难和疼痛被送进西达塞纳医学中心。患者无法自行呼吸。CRP水平极高,有致命风险。第12天:呼吸困难,炎症加剧导致“细胞因子风暴”。 细胞因子风暴会引发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过度生产,这会引导致身体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死亡风险。 第13天:病情持续恶化,获取患者同意后,开始使用NMN进行治疗。第14-15天:接受NMN治疗的12小时后,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加85%。36小时候后连续两周高烧的患者,体温首次恢复正常。第17天:患者不适症状大幅度降低,出院回家,继续进行NMN疗法。第23天:经过进一步测试,结果均为阴性。接受NMN治疗十天后,患者目前为无症状,无病毒状态。第26天:经多次检测,患者所有体征均为健康水平,胸腔X光无任何异样。经判断这位55岁患者经过NMN的治疗后,从重症患者达到完全康复。 当然如果只是一个病例,可能并不会引起大范围关注,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第一例治愈患者出现后,西达塞纳医学,又将NMN疗法利用在了两名老年重症病例上,目前根据医院的报告了解到,两位病人在使用了NMN疗法的48小时内,发烧、咳嗽、头疼症状明显下降,免疫力迅速上升,目前留院观察中。那么为什么NMN可以治疗新冠肺炎呢?新冠肺炎引发的死亡通常与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就是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这种炎症风暴一旦出现就会导致人体的器官衰竭,这个时候凭借现在的医疗水平是很难治疗的。炎症风暴当人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免疫系统就会出现持续的炎性反应。随着炎症不断增加,以及细胞和病毒的感染,人体内的NAD+水平就会不断减少。而且随着NAD+的减少,我们体内支持细胞修复的能量和物质就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人体无法抵抗各种炎症、病毒和细菌造成的感染以及损害。而口服NMN后,可以补充体内的NAD+含量,那么这时候,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会大大提升,那么炎症带来的损害会迅速减少,而且之前受损的细胞也会被修复,并为人体提供更加强大的防御能力,抵抗新冠病毒的入侵。结论目前并没有出现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或疗法,而上面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的看到,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益恩喜主要成分)对于新冠肺炎的改善作用,更加令人兴奋的是,这个病例的康复效果的时间是非常明显的。 截止5月6日,全球累积新冠确诊病例超过360万例,死亡人数突破25万。面临这样的挑战下,能够尽早找到一个针对新冠的治疗方法,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虽然,NMN疗法的证据和研究还不充足,而且离大规模临床试验还有一些时日,但是这个发现却给人类战胜新冠病毒带来了无限的曙光。最后益恩喜提醒大家,医生使用的NMN疗法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患者个人请勿模仿。

达芙妮

轮椅上的博士朱晓鹏: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还有希望

编者按相比「正能量」,朱晓鹏和他的母亲身上更体现着一种顽强「生命力」。早年丧父,立志撑起家庭的朱晓鹏在2010年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是湖南娄底涟源唯一的清华学生。但短短一年,朱晓鹏因肿瘤而瘫痪,左半边身体无法行动。重新学站立和走路,摔倒过、无助过、失望过,但他和他的母亲从没放弃过。2011年6月的一个夜晚,18岁的朱晓鹏握着鼠标的右手突然一麻,紧接着倒在清华大学学生公寓的地板上,全身抽搐。那时候他并不知道,就如五年前那个夏天父亲的意外死亡一样,命运又一次选中了他。下了飞机就签病危通知单「我不能动了」,朱晓鹏叫了一声。两个室友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拉起他往校医院赶。校医院急诊无法处理,建议转院。三个大一的男生慌了神,朱晓鹏惦记着第二天的期末考试,要求回去。室友蔡达理看着不停抽搐的他,坚持要去北医三院,「当时只知道这个医院离清华最近」。蔡达理庆幸自己的坚持,「现在想想都后怕,有一个瞬间我们在犹豫要不要送他去医院」。在出租车上,朱晓鹏抽搐地更加严重,他急切地想动一动自己的手,手仍不听使唤。疼痛感愈发强烈,他忍不住喊叫起来,逐渐失去了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控制。室友们从没来过急诊,拉住人就问,在慌乱中借轮椅、挂号、送朱晓鹏去做检查。在卡里被划掉两三千块钱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对大一的学生来说不是小钱,肯定是很严重的病」。朱晓鹏在急诊病房里躺了一夜,接着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插上呼吸机。他一夜没睡,动不了的恐惧围绕着他。与此同时,在湖南娄底,一个电话像惊雷炸醒了朱晓鹏的母亲李鲜梅。一向健康的儿子怎么会在医院抢救,她急忙托人买了最早的火车票去北京。但朱晓鹏等不及了,当母亲和舅舅到长沙时,医院来电催促家长要快点到,孩子有危险。学校帮他们买了飞机票。这位大山里的母亲第一次来北京,她没有心情来打量这座儿子生活了一年的城市,下飞机直奔医院。医生递过病危通知单让她快签,看着重症监护室里不能动弹的儿子,她腿一软,觉得天又塌了。 可能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一周后,朱晓鹏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和作家张海迪一样的病。资料显示,脊髓血管瘤的发病率占脊髓肿瘤的1%—5%,非常罕见。因为病情严重,北医三院做不了手术。由清华出面,帮助朱晓鹏转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做手术。李鲜梅惊魂未定,又被告知手术风险很高,「做了可能比现在好,也可能比现在更差」。手术后,命是保住了,但朱晓鹏只有右边身体可以动。医生说可能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这对朱晓鹏是致命一击,他刚成年,生活就被迫转轨。李鲜梅把这个结果转述给朱晓鹏,只是用方言轻轻地说了一句,朱晓鹏低着头沉默。这对母子间很少有情绪失控的时刻,母亲不敢把眼泪流在儿子面前,害怕增加儿子的心理负担。儿子不想在母亲面前表现软弱,他曾希望能成为母亲的天。但另一面,朱晓鹏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时候,她吃不下睡不着,「就一直哭」,想着「命怎么这么难」。等到探视时间,便抹掉泪匆匆去看儿子几眼。朱晓鹏做手术时,她在外面数着秒等了九个小时,「怕得要死」。晚上10点,麻醉未醒的朱晓鹏出了手术室,医生交代这夜孩子不能睡,她带着哭腔隔一会儿就晃晃儿子,「晓鹏莫睡,和妈妈说说话」。李鲜梅以前没出过娄底,普通话也说不流利,一个人在北京守了儿子3个月。朱晓鹏躺在床上,偷偷在被窝里哭。自发病起,身上那种「被人掐了麻筋」的神经疼每时每刻都在侵扰他,但最折磨的是绝望,「睡不着就一直想为什么发病,为什么是我,就是一直想死的心。」朱晓鹏和母亲「他走起路来就像军人迈正步一样」9月,医生建议朱晓鹏出院。这天舅舅从长沙赶来,陪同他们一起回家。16个小时的车程,朱晓鹏坐在轮椅上,戴着颈托,稍外动下疼痛感就会传遍全身。从北京到长沙,不知要经过多少个铁轨的颠簸,每一次疼痛都将朱晓鹏拉回现实。一年前的9月,也是舅舅送朱晓鹏来北京上学,坐着同样的火车。妈妈忙着在家里盖新房子,没有来。朱晓鹏考上清华是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分水岭,一切都有了盼头。第一个分水岭是朱晓鹏父亲的去世,那时朱晓鹏13岁,母亲38岁,妹妹4岁。父亲在帮舅舅家砍树时被树砸中,意外死亡。「那时我懵懂地意识到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我要撑起这个家」,朱晓鹏说自己是「一夜长大」。朱晓鹏和父亲更亲,「我爸爸很聪明,虽然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只读到初中,但他非常重视教育」。朱晓鹏小时候话不多,「有什么话他都和他爸爸说,不和我说」,看着有时因病烦躁的儿子,李鲜梅也会想「要是他爸爸在该多好」。因为对朱家的愧疚,舅舅对他格外关心。朱晓鹏考上清华那天,舅舅开车把朱晓鹏从长沙的寄宿高中接回家。晚上,舅舅喝醉了酒,紧紧握着朱晓鹏的手,哭着说:「这么多年我终于对得起你的父亲!」短短一年,朱晓鹏的病成了这个家庭的第三个分水岭,一切似乎又没了盼头。生病前的朱晓鹏有点瘦,爱打篮球。高中同学回忆起他印象最深的是,无论何时见到朱晓鹏,他穿着校服,步子迈得特别大,步频快,步伐很昂扬,就像军人迈正步一样,「感觉这个人特别有一种奋进的状态」。「聪明」、「勤奋」是同学们对他最多的评价。2010年高考朱晓鹏凭借湖南省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至清华大学,也是娄底涟源唯一的清华学生。当时朱晓鹏所在的县级市高中没有竞赛辅导条件,他被委培到湖南省最好的高中学习,「他的竞赛成绩从30、40分到70、80分只用了半年,而我们都是学了两年」,高中同学惊讶他的进步。入学清华后朱晓鹏是老家人口中的「才子」,他计划着大学生活,要从事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受初中化学老师的影响,他深深爱上了化学。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更强壮些,便买了个哑铃放在床上,天天睡觉前举一举。生病完全不在他的计划内。朱晓鹏就读的高中接受自己是个残疾人回家后,朱晓鹏封闭自己。不敢见人,不敢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议论。李鲜梅带着他在娄底和长沙的医院间来回跑,「打听到哪个医院做康复好,我就带着他去」。她没读过什么书,但对「脊髓瘤」、「神经内科」、「核磁」等专业医学词汇变得很熟悉。有时轮椅推不上的地方,李鲜梅就背着朱晓鹏走。她身高不足1米6,体重不到90斤,1米78的朱晓鹏压在她背上,很沉重。有时候没扶住,朱晓鹏摔了。「正常人摔倒还能用手护一护,我摔是直挺挺的,摔下去感觉特别难受」,朱晓鹏摔倒最容易摔破的是脑袋和手肘。这时她一个人拦腰把儿子抱起来,朱晓鹏不叫疼,她忍着泪,母子俩都沉默着。这个淳朴的农妇用能想到的所有办法救儿子,她坐车去「好远好远的地方」买中药。半年朱晓鹏吃了一百副。复健初期的效果并不大。一直「很争气」、「很懂事」的朱晓鹏泄气了,自杀的念头在脑子里徘徊。他盘算着用什么方式,「跳楼吧又上不去,割腕也不太可行,还想过其他很多方式」。身体上的神经痛就像打开了水龙头,喷涌而出,日夜不歇。但最难忍的是不自由,对于失去自由,朱晓鹏说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惩罚,「你看动物的惩罚一般是身体毁灭,只有人类创造了监狱来收那些违反规则的人,这是有道理的,人最忍不了的是不自由」。面对儿子的烦躁,李鲜梅用沉默应对。「那能怎么办呢,他站不起来当然心里苦啊」,当被问道是否曾想过放弃,她摇了摇头,「那不能放弃!」希望是重新学习站立和走路中燃起的,就像幼时的朱晓鹏初学走路一样。由于左边身体不能动,朱晓鹏左手和左腿都开始萎缩。站起来腿抖的厉害,从站一秒到十几秒,再到更久,每一秒的进步都要重复很多次的倒下和再站起。李鲜梅现在还记得儿子病倒后第一次会走的时刻,「我好开心好开心」。在老家房前的空地上,两个人一手挎一个朱晓鹏的胳膊,扶着他走两步。朱晓鹏想自己试一试,他扶着墙壁,小心往前挪了一两步,这次他没有摔倒。后来,朱晓鹏重新学爬楼梯。左手还是很疼,爬一层要5到10分钟,然后再歇5分钟。有一次他独自爬上四层房顶,看到高处的风景,「觉得心情一下子开阔,心旷神怡,感觉自己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他说那时他意识到他是可以战胜自己的。他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霍金的《时间简史》,从中看到即使身体受限,思想和灵魂还是可以无拘无束。漫长的复健对朱晓鹏来说并不仅仅是寻求身体状况的改善,更是一场心理的重建,是去经历从「才子」、「天之骄子」到「残疾人」这一身份的艰难转变。他接受了自己变成残疾人的事实,打算复学。「希望做个正常人」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协商,2013年朱晓鹏复学。由于不能操作实验,他从化工系转入数学系。学校专门给了一间宿舍,让他母亲陪读。昔日的同学知道他回来,想联系又害怕,「怕说了什么刺激到他」。他们说就盯着他的朋友圈,「更新了,情况应该就还好」。朱晓鹏主动参加同学聚会,参加暑期团校,他希望同学们像以前一样和他聊天。他现在的偶像是华人数学家陶哲轩,「因为他聪明,谦虚,挺不可思议的是和正常人生活差不多」,他接着解释,因为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很孤僻,很少与人来往,而陶哲轩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朱晓鹏参加暑期团校像个正常人一样是他对未来的一个期待。复学后,朱晓鹏恋爱了,女友是他的高中同学。她坐着20多个小时的火车从厦门来看他,有时舍不得花钱,就坐硬座,让朱晓鹏很心疼。年少的感情朴素而甜蜜。早晨女友从食堂买回粥,一勺一勺地喂给他喝。也会打一盆热水,给他洗因病而疼痛的脚。推着他在绿色葱葱的校园里转,走到僻静的长椅时,女友坐下来握着朱晓鹏术后萎缩的左手,「你能用左手握住我的时候,我就嫁给你」。朱晓鹏说好。不善表达的朱晓鹏用行动来呵护这份感情。他挂念着女友的身体,每天晚上打电话过去催促早点休息。他也希望能帮她分担忧虑,背地里在求职网站上一页一页的帮她筛选实习。对于爱情,朱晓鹏说意味着希望,「就觉得我这个样子还有人爱我。」13岁时许下「撑起这个家」的念头还埋在他心里。老家的妹妹活泼可爱,但青春期贪玩,对学习不上心,母亲很愁。妹妹每次打电话都直接找哥哥,和他说着学校的新鲜事。朱晓鹏说到妹妹就笑,「我不希望她承担太多,希望她能一直这样活泼」。朱晓鹏和妹妹朱晓鹏宿舍的墙上贴着各种便利贴,是学习计划。他说他是个计划性很强的人,希望以后能从事科研,当一名老师。目前他用自己的奖学金支撑和母亲在京的生活之余,还帮妹妹缴了今年学费,为老家的房子还了点债。虽然很少,但他说「我能做的一些还是需要做的」。谈及命运,朱晓鹏说「捉摸不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在你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不管什么事情,你只能自己去面对,做好一切」。「只要我还活着,我的人生就还有希望」,朱晓鹏在一次校友励志奖学金大会上发言。以前在教育局和学校他做过很多公开场合的讲话,生病后便很少参加,「有点怕别人的眼光」。朱晓鹏一遍遍念着稿子,不停上厕所,「我一紧张就要上厕所」,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朱晓鹏和妈妈在校友励志奖学金会上研究生新生报到那天,朱晓鹏起了个大早,独自开着轮椅去办了入学手续。快到饭点,妈妈去食堂买了条鱼,两根香蕉,宿舍的小锅里米饭咕嘟咕嘟地响,饭香弥漫着整个房间。博士生朱晓鹏的新学期开始了……来源:清华研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