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聋人语言学博士,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5月16日,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从市残联获悉,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作为自强模范受到表彰。郑璇作为自强模范受到表彰在郑璇心里,手语是最美的语言。放弃高薪 投身特教事业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身为聋人博士,她不仅在科研上作出了骄人成绩,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还长期奋斗在聋人高等教育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一共有四人入选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郑璇是其中之一。两岁时,一次医疗事故造成她双耳严重失聪,仅左耳剩下一丝微弱的听力。经过几年艰苦的家庭语言康复训练,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地学会了与健全人交流,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学校。在没有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她通过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先后考取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并于2009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在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待遇也不错,不过郑璇都放弃了。博士毕业后,郑璇离开家乡,来到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讲授聋人高等教育课程。“每个父母都想孩子能留在身边,当时我说服了他们来到重庆。”当问及为何放弃在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而选择重庆时,郑璇告诉记者,重庆师范大学是聋人师范教育在西部地区唯一的点,刚刚起步,她想为聋人孩子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特教老师,也希望用自身的经历鼓舞聋人大学生,以实力改变命运,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小学时的郑璇,红色布袋子里装的是盒式助听器。“唇耕手耘”开启三尺讲台重庆师范大学特教楼,郑璇在这里开启了“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一堂又一堂的无声课堂在这里进行着,只见她时而用大拇指指向自己,时而紧握拳头,时而用右手在左手的拳头上环绕……课堂上,郑璇教孩子们国家通用手语和语法。在她看来,手语是一门非常美丽的语言,聋人使用以视觉为基础的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等都是无声的情感表达。“手语是聋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制约当前聋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作为聋人教师,她精通手语,和聋生之间沟通无碍,这使她在上岗之后迅速成长为本专业的核心教学力量。”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郑璇老师在全国首创聋大学生“三位”课程教学模式,搭建聋听之间精准、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课堂生态。“她的课不仅在聋大学生中有口碑,其他专业甚至兄弟院校的师生都常常慕名到她的课堂来旁听。”该负责人透露,2014年到2017年,郑璇老师连续四次蝉联“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2015年获重庆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8年又当选为“全国最美教师”。手语课堂亦师亦友 让学生重塑信心作为重庆师范大学聋教育的主心骨和“形象代言人”,郑璇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不少学生冲着她来报考重庆师范大学,也有很多家长对她表达真诚的感谢。“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可能是普通正常学生的十倍。”胡晓波曾是郑璇老师的学生,如今他在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当手语老师,走上手语教学岗位,他真切地体会了老师的不易。“那时,为了把我们教好,郑老师常常备课到深夜,一个手语动作、一个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一句话,她可能要用手教上几十遍。”胡晓波回忆,郑老师亦师亦友,是大家心目中的励志榜样,更是“知心姐姐”。“比起教会学生用手语,郑老师更重要的是帮助聋生重塑信心。”刘霜霜是郑璇2009级的学生。刚进大学时,刘霜霜有些自卑,不敢跟人交流。但郑璇发现了她有跳舞的天赋,于是常常在班级周记上写下对刘霜霜鼓励的话语,并经常让刘霜霜担任领舞等角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渐渐自信起来。”刘霜霜说,郑老师会跳舞、会写作、会越剧……是多才多艺的才女,她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学生跳手语舞蹈多才多艺的郑璇桃李芬芳 已培养720余名毕业生由于忙于工作,郑璇要孩子的计划一推再推,直到2013年,学校引进了一名专职辅导员来管理聋生,她才终于得以抽空解决“个人问题”。“生完孩子不到两周,她就在家中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为学生答疑。”丈夫徐先金回忆,由于奔波各地讲学、开会、调查,妻子曾创下十天飞行七次的记录,有一次刚从欧洲开会回国,时差还没来得及倒,第二天就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连续上了六节课。“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徐先金感叹。“既是事业,也是职业。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郑璇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因为听不见,在求职中,不少学生都遇到了阻力。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郑璇奔走呼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为学生联系和开拓实习渠道。”重庆师范大学就业处负责人介绍,郑璇培养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已有720余名,其中聋生就业率达58%,普通学生就业率达92%以上。如今,郑璇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教出更多优秀的新一代特教老师,改变更多残疾孩子的命运。郑璇是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中间紫色衣服者)回报社会 坚持为聋人发声在科研与教学之余,郑璇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和回报社会。四年前,郑璇组建了“重庆师范大学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在她的带领下,师生们走出校园,做义工、搞义演、为聋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手语翻译服务。她还亲赴各地特教学校和残障机构讲学授课,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她长期以来坚持为聋人执言发声,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许多人认为聋人不便交流、不善沟通的刻板印象,实实在在成为了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郑璇当选为重庆市聋协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上任以来,她坚持理论引领实践的原则,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聋人党建、创业、普法、文化宣传等方面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郑璇的丈夫也是重庆师范大学老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眼中的模范夫妻,也是同事眼中的好搭档、重师聋人教育的骨干力量。2013年底,他们迎来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在妈妈的影响下,小宝宝也学会了简单的手语。夫妻俩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这个群体贡献力量。筹办手语演讲大赛夫妻俩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这个群体贡献力量。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END——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受访者供图
重庆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要求一、我校普通计划各专业除下表所列专业之外执行《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一区)》(以下简称“2020年国家一区线” )。二、我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复试基本要求执行“2020年国家一区线”。三、加分申请我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发《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初试加分的政策。符合初试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5月8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证(正反面)、本人手写签名的加分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照片或扫描件。邮件主题格式为:加分项目+考生编号+姓名。收到材料后,我校将根据教育最新文件及名单核实考生加分资格,并在我校官网公示。四、其他说明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将于5月中旬进行,复试方式为远程网络复试。学校复试相关安排另行通知,请上线考生认真备考,及时注意查看我校研究生院官网相关通知。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课堂上的郑璇 作为“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和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的日常工作是给听障大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师范生上课。在工作中,郑璇摸索出了一套“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手语教学、书面语教学和人际沟通教学相结合,让听障者能够更好表达自我、和外界沟通。郑璇说,虽然听力存在障碍,但她不想因为“聋人”的身份被特殊关照,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让大家看到。而之所以考取博士,到大学教书,郑璇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她要做的是“乘法”,影响更多人,推动中国听障教育的发展。左耳仅剩下微弱听力在2岁半的时候,郑璇因为用药问题导致患上感音神经性耳聋,只有左耳剩下一丝微弱的听力。尽管受到这样的打击,但郑璇的父母和其他家人并没有放弃,而是每天对她进行康复性训练,让郑璇练习说话、学习文化知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郑璇依靠助听器以及读他人的唇,慢慢学会了和健听人交流。在6岁时,郑璇便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到普通小学上学。因为听力障碍,郑璇不得不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时刻盯着老师的口型来“听讲”,晚上回到家中还要花成倍的时间来复习和预习。也正是因为一直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郑璇高考时考取了武汉大学,一口气读完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郑璇又考入复旦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手语,探索聋人的语言教育问题。语言沟通,对一般聋人而言是命中注定的障碍,郑璇却战胜了命运,通过努力,她熟练地掌握了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等四种语言,甚至还会说武汉方言。主要精力放在聋生教学上郑璇对北青报记者称,2009年刚毕业时,她曾面临不少工作机会,最终因为想要推动中国聋人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择到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书,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聋校教师,影响更多的人。通过助听器,郑璇现在可以勉强听到外界的声音,也是因为接受了到位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所以郑璇还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郑璇说,通过她自己的经历,也希望能够鼓舞更多人。在未来,她期待着有更高的平台,为全国的聋人教育和手语事业做些事情。郑璇说,她的工作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给听障大学生上课,负责他们的沟通课程体系教学,第二块是给特教师范生上课,教手语和语言学概论。此外,还要指导聋人教育方向的研究生,研究生中大部分是听力健全的学生,也有少数听障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来。其中,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聋生的教学上。创设“三位一体”沟通课程郑璇创设了“三位一体”的沟通课程体系,她说,“这好比一个三角形。下面两个底角是大学语文课和提升他们手语沟通水平的手语课,语言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社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角形的顶角是人际沟通课,使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实战中去演练。这个课程体系也是我们重庆师范大学聋人教育的创新成果。目前聋校里面的课程基本上只有两个角,缺少手语这门课程,聋人的手语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需要去学习。对聋校学生而言,手语水平提升了,对汉语学习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聋人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有哪些是需要特别注意学习的方面?对此,郑璇表示:“我们重师的聋人大学生,聋校考过来的多一些,也有普通学校过来的。这些孩子在聋人群体中算是佼佼者,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们的书面语学习还是有很大的挑战。学习书面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很多孩子在0-6岁的学前阶段语言是一片空白,既没有获得完整的有声语言,也没有机会接触手语,错过了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上了聋校之后,才自发向高年级学生学习手语,这时,他们的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受到影响了。”对话为特殊教育培养“老师的老师”北青报:在语言学博士毕业之后,为何选择当老师?郑璇:我们做聋人教育,中心问题是语言沟通问题,聋生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困境,究其根本都离不开语言问题。我是在特教系工作,我培养的听力健全学生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聋生也会有一部分人当老师。所以,我希望为特殊教育培养“老师的老师”,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当时博士毕业时,有机会到沿海城市的聋校从事教学工作,工资也很高,但是想着与其一个个去教,不如培养未来的教师,再让他们去传播科学的教学理念。北青报:聋生去教书的比例有多少?郑璇:我们教的普通学生基本都是去学校或机构。聋生中有30%会去聋校当老师,有70%的学生会自主就业,比如去残联、公司、工厂,自己创业的也有。北青报:你掌握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手语有怎样的区别?郑璇:手语是语言学意义上独立的语言,不同国家的手语是不同的语种,有少数词语是相通的,比如吃饭、睡觉等。但是绝大部分词是不一样的,模拟的角度不一样,比如说结婚的手语,欧洲手语是给无名指戴上戒指,中国的是两个人互相对拜,两个大拇指互相点动,美国手语则是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象征牧师把新人的手放在一起。虽然都很形象,但是只有讲出理据之后才能理解,所以手语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中国手语内部还有方言,既有东西差异,也有南北差异。北青报:从小就在普通学校上学,到后来成为首个聋人语言学博士,有没有觉得比普通人会更难?郑璇:其实自己不太想去强调自己是聋人,更想让大家看到的是工作中实实在在的成果,希望用成果来说话。作为一个高校老师,是希望用拿得出手的成果说话。其实有很多聋人都很有潜力,在聋人里面有很多画家、雕刻家等,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代表,我觉得不能因为残障而降低要求,社会大众关注到他们首先是因为工作出色,而不是因为本身是聋人。北青报:接下来有哪些工作计划?郑璇:在重庆已经十年,应该说做了不少事情。对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残联的支持也很感谢。下一个十年怎么走,也在思考。期望有更高的平台,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聋人教育新范式,为整个国家的手语事业、聋人教育事业做些事情。此外,也会继续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身体力行地去改变社会大众对残障人群的观念。文/本报记者 郭琳琳 统筹/蒋朔
在郑璇心里,手语是最美的语言。她是中国唯一聋人语言学博士、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昨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市残联获悉,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作为自强模范受到表彰。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周小平文,受访者供图放弃高薪树信心。”刘霜霜说。她是郑璇班上2009级学生,刚进大学时有些自卑,不敢跟人交流。郑老师发现了她的跳舞天赋,常常在班级周记上写下鼓励她的话,经常让她担任领舞等角色。“在老师鼓励下,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综艺节目,渐渐自信起来。”刘霜霜说,郑老师会跳舞、会写作、会越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身体力行影响着每个学生。改变命运由于忙于工作,郑璇要孩子的时间一推再推,直到2013年,学校引进一名专职辅导员来管理聋生后,她才终于得以抽空解决个人问题。“生完孩子不到两周,她就在家里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为学生答疑。”丈夫徐先金说,由于奔波各地讲学、开会、调查,妻子曾创下10天飞行7次的记录。有一次,她刚从欧洲开会回国,时差还没倒过来,第二天就精神抖擞走上讲台,连续上了6节课。“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徐先金感叹。“既是事业,也是职业。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郑璇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因为听不见,在求职中,不少学生都遇到了阻力。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郑璇奔走呼吁,付出了艰辛努力,为学生联系和开拓实习渠道。”重庆师范大学就业处负责人介绍,郑璇培养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已有720多名,其中聋生就业率58%,普通学生就业率92%以上。如今,郑璇期待,在今后日子里,教出更多优秀新一代特教老师,改变更多残疾孩子的命运。今年38岁的郑璇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身为聋人博士,她不仅在科研上作出骄人成绩,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而且长期奋斗在聋人高等教育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共有4人入选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郑璇是其中之一。两岁时,一次医疗事故造成郑璇双耳严重失聪,仅左耳有一丝微弱听力。经过几年艰苦家庭语言康复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学会与健全人交流,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学校。在没有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郑璇通过看黑板看课本及自主学习,先后考取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于2009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不过,郑璇放弃了。博士毕业后,她离开家乡,来到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讲授聋人高等教育课程。“每个父母都想孩子留在身边,当时,我说服他们来到重庆。”问及为何放弃在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而选择重庆时,郑璇告诉记者,重师是聋人师范教育在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点,刚刚起步,她想为聋孩子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特教老师,也希望用自身经历鼓舞聋人大学生,以实力改变世俗偏见,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无声课堂重庆师范大学特教楼,郑璇在这里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一堂又一堂无声课堂在这里进行着,只见她时而用大拇指指向自己,时而紧握拳头,时而用右手在左手拳头上环绕——课堂上,郑璇教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手语和语法。在郑璇看来,手语是一门非常美丽的语言,聋人使用以视觉为基础的语言,手势、表情、身体姿态等都是无声的情感表达。“手语是聋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制约当前聋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作为聋人教师,她精通手语,和聋生之间沟通无碍,使她在上岗之后迅速成长为本专业核心教学力量。”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郑璇在全国首创聋大学生“三位”课程教学模式,搭建聋听之间精准、便捷、高效的沟通桥梁,为学生创设自主、灵动、和谐的课堂生态。“她的课不仅在聋大学生中有口碑,其他专业甚至兄弟院校的师生也都常常慕名到她的课堂旁听。”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透露,2014年到2017年,郑璇连续4次蝉联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2015年获重庆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8年当选全国最美教师。亦师亦友作为重庆师范大学聋教育的主心骨和形象代言人,郑璇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很高声望。不少学生冲着她报考重师,很多家长也对她表达真诚感谢。“同样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付出的教学精力,可能是普通正常学生10倍。”胡晓波说。胡晓波是郑璇的学生,如今在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当手语老师。走上手语教学岗位后,他真切体会到老师的不易。“为了把我们教好,郑老师常常备课到深夜,一个手语动作、一个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一句话,她可能要用手教上几十遍。”胡晓波回忆说,郑老师亦师亦友,是大家心目中的励志榜样,更是知心姐姐。“比起教学生们用手语,郑老师更重要的是,帮助聋生重希望儿子 长大后做手语翻译在科研与教学之余,郑璇一直在思考如何服务和回报社会。4年前,郑璇组建重庆师范大学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在她的带领下,师生们走出校园,做义工、搞义演、为聋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手语翻译服务。她还赶赴各地特教学校和残障机构讲学授课,足迹遍布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她长期以来坚持为聋人执言发声,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许多人认为聋人不便交流、不善沟通的刻板印象,实实在在成为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郑璇当选为重庆市聋协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上任以来,坚持理论引领实践原则,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在聋人党建、创业、普法、文化宣传等方面作出了可圈可点成绩。郑璇的丈夫也是重庆师范大学老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眼中的模范夫妻,也是同事眼中的好搭档、重师聋人教育的骨干力量。2013年底,他们迎来活泼可爱的小宝宝,在妈妈影响下,小宝宝也学会了简单手语。夫妻俩希望,儿子长大后做手语翻译,继续为聋人群体贡献力量。来源:重庆晚报
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风景图根据重庆师范大学学校官网公示推免生名单整理;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招生计划:6181人;其中招收免费师范生约400人;保研率基数按5781计算;保研人数:82人;保研率:1.42%重庆师范大学是2017年新增获得保研推免资格的高校;各学院各专业详细推免人数统计汇总如下图所示;重庆师范大学各学院专业保研数统计图1重庆师范大学各学院专业保研数统计图2重庆师范大学各学院专业保研数统计图3重庆师范大学各学院专业保研数统计图4附:重庆师范大学在重庆历年最低分
第一次见到赵莉的人,总是忍不住感叹:这姑娘太漂亮了!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双深邃有神的大眼睛,让人一下就记住了这个灵动、快乐的听障女孩。那些年里,赵莉身上有很多标签:青奥火炬手、学生会主席、聋人高考全国第一……如今,她即将带着来之不易的“唯一推免资格”,赶赴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在特教事业上开启另一段新征程。赵莉。受访者供图“我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这个过程总结下来,就是‘人生不设限’。”6月14日,赵莉以昔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重回南京聋人学校,给母校学弟学妹讲述她的“梦响”之路,“在传统观念里,量力而行、自知之明是约定俗成的教诲,但太过按部就班,往往会错过一些意料之外的人生。”赵莉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周敏 摄【一点点努力】内向女孩被选上青奥火炬手“7岁时从山上摔下,伤了耳朵,听力就越来越差,但父母不想我去特殊学校,所以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回想起耳聋的最初记忆,赵莉坦言,那时的她“胆小又自卑”,拼尽全力只想证明不比普通孩子差。后来,学业压力让赵莉有些扛不住了,她偶然了解到南京聋人学校,便说服父母,从老家来到聋校,还选择了从小就喜欢的美术班。“喜欢归喜欢,但我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彼时,赵莉虽然文化成绩不错,但美术成绩往往只能到及格线。“沟通才是最大的问题,来到这里后发现,大家都用手语,我一点也不会。”幸运的是,聋校有一群友善的小伙伴,在充满爱的环境下,腼腆内向的女孩逐步敞开心扉,脱胎换骨,“一个月学会了手语,然后竞选上学生会主席,开展了很多社团活动,还被选上青奥火炬手。”聋校的生活让赵莉明白,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只有不断更新迭代、升级自我认知的人,才能看到全新的风景。赵莉。受访者供图【一点点进取】兼职摄影师,获得唯一推免资格如果说命运跟赵莉开了个巨大的玩笑,那么十多年来,她带着异于常人的坚持,用手中的画笔给自己绘制了一个绚烂的未来。四年前,赵莉以聋人高考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刚进大一时,她跟大多数学生一样,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大学不像高中,需要争分夺秒,但这不代表你可以不进取,当我了解到推免政策是根据大一到大三的平均绩点来计算的,就暗暗把这件事放在心里了,我想要获得这个资格。”从那时起,赵莉就告诉自己,每天都要多进取一点点,大四时,她终于获得了唯一的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很多大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赵莉也不例外。她大三时接触到摄影,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愿意为摄影付出全部的热情。”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赵莉利用碎片时间看视频、上课、练习,因为偏爱中国传统文化,便主攻汉服人像摄影。两年下来,她已经是圈内小有名气的自由摄影师了,“摄影大大提升了我与陌生人的交际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此外,我还赚到很多额外收入,学费、生活费都不再依赖父母了。”【一点点改变】从聋人咖啡馆到特殊教育事业赵莉的本科毕业设计是无障碍图书馆,这与她曾说过的要开间聋人咖啡馆的梦想不谋而合,“我在论文中写到中国有1亿残疾人,朋友看到后很诧异,问为什么大街上看到的并不多。我想是因为国内的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残疾人出行常常受阻,久而久之,索性就待在家里了。”赵莉说,不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听障人士,都不能永远活在舒适圈里,要勇于踏出去,遵从内心,别给自己设限。正如《人生不设限》的作者力克·胡哲,患有先天海豹肢病,没有四肢,他曾经试图自杀过,但最后顽强地活了下来,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将曾经的懦弱抹去,鼓起勇气将心灵之火点燃,去帮助那些和他以前一样自卑、胆怯的人。四年大学下来,赵莉的梦想从聋人咖啡馆变成了特殊教育事业,“我能成为今天的我,离不开特教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我希望跟他们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去成就更多的人生不设限。”通讯员 刘彬南京晨报/爱南京见习记者 周敏编辑:西柚兔
每天我们都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汽笛声、音乐声、读书声、笑声......各种生活中的声音填满了我们的耳朵,也丰富了我们的世界。可当一个人的世界真的按下了静音键,会怎样呢?近日,记者通过打字沟通的方式,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2020届一名特殊的毕业生,她叫谭韵(听力残疾),在大学学业总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荣获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五次综合奖学金。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她,4年间一直致力于为听障人士“发声”,帮助听障人士和有声世界搭起沟通的桥梁。她“说”:“无声的世界除了声音,什么都不缺,听障人士除了听不见,什么都能做得到。”生活中的谭韵无声世界里的独白:她是用“笨功夫”的全能型学霸三岁那一年,谭韵因发烧打针时药物中毒导致其双耳失聪,从此她的世界便陷入一片寂静之中。在重庆市聋哑学校学习时,谭韵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作为同学们眼里的学霸,谭韵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用的都是“笨功夫”:“我会给自己先设定目标,根据预习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对每日完成情况做记录。唯一能称得上诀窍的可能是严于律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办法看似没难度,但日复一日坚持下来却很难。从高一开始,谭韵每天坚持早起读书,晚上上完晚自习后,她会主动留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在高三冲刺的一年里,她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考试,每晚在教室复习到同学们全部都已经走完。功夫不负有心人,谭韵成功考上了重庆师范大学。在大学期间,她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旧坚持着跟高中一样的作息生活,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跑步,八点背英语单词。优秀团员奖状国家励志奖学金荣誉证书把自律过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她,得到的不仅是四年总成绩年级第一的排名,还获得了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五次综合奖学金,市级、校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和校级优秀团员荣誉。高度的自律,让谭韵在学习之余,也有自由的时间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在学习上获得的好成绩也给了她更多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做好每一件事。谭韵从初中开始当班长,一当就是六年,除了班长,谭韵还是高中的学生会主席。在重师读大学时,谭韵既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也是比赛的常胜者。中国大学生校园路跑接力赛比赛现场 她是技能型大赛的佼佼者,荣获了“彩绘校园 鸟瞰重庆”黑板报大赛一等奖,“以手舞心 无声言爱”手语舞比赛特等奖,非师范专业技能展示大赛多媒体作品三等奖;她还是全能型选手,各类比赛都有她活跃的身影,参与学院“创业同行”创业沙龙荣获最佳项目奖,在学院文明生活趣味大赛获得二等奖,连续两届斩获学院羽毛球比赛二等奖......这些荣誉记录着她多姿多彩的大学时光。在大学班主任梁玉音的眼里,谭韵是一个自信勇敢的女生,听障没有将她困在无声的世界里,敢想敢做的她,用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和坚持,打破了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屏障,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无声世界里的回音:爱心是会“传染”人的大一刚进入重庆师范大学的谭韵,发现有一群人时常出现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社团活动、文艺晚会、讲座等活动现场,他们都会陪伴在她的身边,为她提供手语翻译和贴心帮助。当大二有人邀请谭韵加入“重师译心手语翻译团队”时,她毫不犹豫地欣然答应了,一做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谭韵不仅成为了教学团的手语主讲老师,还和其他老师共同培养了20余名手语翻译员,为学校师生及重庆市听障群体提供无障碍信息服务,深受学校师生及重庆市残联、市聋人协会、社会聋人群体好评。“我自己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所以我能够懂得像我一样的听障人士有多么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和他人交流。”对于谭韵来说,手语是最美的第一语言,能用手语去帮助他人与世界对话,是一件幸福的事。谭韵在教手语除了担任学校志愿者团队的手语老师,谭韵也在更广阔的无声世界里为爱“发声”。大三实习时,她回到了曾就读过的巫山特殊教育学校当实习老师,主要负责校内二年级听障学生的语文、数学、舞蹈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工作。此外,她还参与了重庆师范大学手语和聋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的科研项目《TPRS教学法在健听大学生手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并在手语教学实验班担任手语老师,为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100余名健听大学生教授手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从家人、老师、同学那里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因此我也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谭韵说。今年毕业的谭韵上个月在一所听障者的创业公司面试成功,当手语员,主要做线上及线下的手语服务和知识分享。谈及选择这家公司的初衷,谭韵说:“我想帮助更多的听障群体,让他们了解到不知道的外界信息,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环境。”在重庆师范大学,爱心是会“传染”人的。谭韵从师兄师姐处接过了帮助听障人士“听”世界声音的接力棒,为听障群体搭起了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交流的桥梁,用手语为他们“发声”。如今她培养的多名手语志愿者也从她的手里接过这根爱心接力棒,并将一届又一届继续传下去,在无声世界里重庆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用爱的力量敲出了阵阵回响。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截瘫残友功能性行走康复锻炼指南(点此进入)06:48希望各位残友都能够为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尽微薄之力,看完这篇文章,也能够动动手指,将文章转发给需要的残友或者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残友了解这项政策;如果本文转发到了你的地盘,也希望各位小主们手下留情,感谢支持!!!爱心传递,拒接冷漠!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能够为残疾人事业助力加油!假如,我不说、你不说、她也许不会了解这些残友政策;假如,我不做、你不做、由谁来推动疾人事业向前发展;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声残联之残联之声声残联之声残联之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一所以文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府,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文脉深厚,教泽流长。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西部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办学历史源于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学校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单位,201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综合实力跃升全国高校前200名。涵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十二五”市级一级重点学科11个、“十五”、“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11个。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 、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等。师范学校一直是家长们所青睐的,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是很不错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重庆师范在2019年部分省份的录取信息吧因内容较多,只有部分省份,还想看哪个省份,欢迎评论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事业日益引起关注,很多人都在为此努力着,这些故事,也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师大听障学者郑璇的世界,了解她打破聋人沟通魔咒的故事。郑璇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2岁半失聪,3岁起佩戴助听器1998年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2002年 武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2005年 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2009年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教师2020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师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文明家庭、全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等多项荣誉,被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18年全国最美教师颁奖典礼现场干练短发,普通话清晰流畅,谈笑风生,完全无法把“听力障碍”与她联系在一起。谈话间我低声说话发现她并未听清,感觉非常抱歉准备提高些音量,没想到她却指指左耳的助听器,笑着说:“抱歉快没电了,稍等我换下电池。”没想到她如此坦率自如,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满满的自信和认同感。——采访手记倔强不服输 聋人也能优秀得熠熠发光4岁的郑璇和妈妈2岁半的一次感冒,让小郑璇仅左耳剩下极微弱的听力,即便戴上助听器,听力也远不及健听人。小郑璇的父母没有放弃,哪怕一个发音要练习几个月的时间。经过漫长艰辛的语言康复训练,小郑璇学会了说话,还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认字、算数、画画。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坚持把她送入普通学校就读。上课时她不仅要“听课”,还要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唇形“读课”,不能在课上边听边记,她只能在课间休息时抓紧时间借笔记抄。同样的学习,她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扎扎实实的学习换来了名列前茅的成绩。高中她考入省重点武汉市第二中学,文理分科时,父母希望她选理科,以后在实验室安安静静做实验,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但她知道自己喜欢语文,喜欢表达,喜欢写作,坚持选了文科。高中的郑璇(左一,胸前挂着助听器)与老师(中)和同学们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她考了武汉市江岸区第一名。高考时,她突发高烧却发挥如常,最后被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录取,本科毕业又保送到本校中文系读研。在武大时,一直在健听人群中学习生活的郑璇逐步接触并融入了聋人群体,学习了手语。共同的失聪体验让她对这个群体有了深沉的情怀,她意识到沟通是这个群体最大的障碍。如何扫除这个障碍呢?郑璇想努力寻找答案。于是,她考入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第一个手语语言学家龚群虎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语言学博士。读大学时练习英语口语为聋教育奉献一生2009年,28岁的郑璇博士毕业,她放弃沿海大城市特教学校的高薪工作,投身当时中国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这一去便是三尺讲台“唇耕手耘”十一载。她全面负责单考单招入校听障大学生的教学和管理。聋生或多或少都有因为长期沟通受阻、遭遇歧视带来的心理阴影,她一点一点帮聋生学会沟通、重塑信心,成为他们心中最最信任的良师益友。大到找工作谈恋爱需要出主意,小到疑惑为什么会长智齿,聋孩子们,甚至连家长们都会来问问她。读研、就业、组建家庭,一个个学生向着美好生活前行,这是对郑璇最大的鼓舞。给听障大学生上课除了教听障大学生,郑璇还给特教系的普通大学生授课。她不仅想要教好一个个聋孩子,更想“授人以渔”,教出一批批的特教老师,让他们去培养更多的聋生,让更多聋人的人生得到改变。毕业生返校看望郑璇除了教书育人,她用心服务社会、严谨治学:担任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重庆聋人协会主席、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为社会上的残障人士排忧解难,帮他们呼吁发声,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奉献社会;组建大学生手语翻译团队,面向社会提供手语翻译和心理支持服务;潜心研究手语和聋教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编写教材5部、翻译专著6部,其中她主编的《手语基础教程》被20余所高校列入参考书单;担任国家通用手语项目评审专家、国内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去西藏日喀则牧民家中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参加2008年残奥会武汉站火炬传递2016年,郑璇作为首位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聋人教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孔子学院执教。聋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沟通,而做到了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美国手语的郑璇,率先打破了聋人的沟通魔咒。在美国聋校孔子课堂上课郑璇希望能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建立起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我这一辈子都会做手语和聋教育事业。”2020年,郑璇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在她的办公室,摆着一块 “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的牌子。她承担着将北师大的聋教育事业传递下去的责任,也心怀深耕学术、服务社会的梦想。国家手语和盲文中心的LOGO是一只象征手语的飞鸽,环绕四周的盲文弧形飘带形似字母C,兼有China、Communication、Cooperation、Creation等义。手语是一门无声却美丽无比的语言灵活的手指带动着臂膀飞舞,轻盈如小鸟,纷飞出比语言更丰富的情深意长,歌唱出闪着光芒的诗篇:手语有一种胜过有声语言的美丽和神秘力量。就像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方言一样。不同国家、民族的手语也不一样。口语“十里不同音”,中国手语也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2019年,《国家通用手语词典》颁布,成为最新的中国手语规范。手语是最适合聋人生理需求,在聋人群体内部最为通用的语言,但从小在普校读书的郑璇以前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手语。她一直依靠助听器和读唇感知声音,努力与他人交流。但她发现,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法消除与生俱来的那份差异。她“感觉自己一个人被丢到了健听人的汪洋大海中,找不到同类人,非常孤独”。于是她主动接触并融入聋人群体,做“聋人在线论坛”的总版主,加入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从头学习手语、研究手语。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接纳了自己的语言,也有了自己的聋人小伙伴,她曾经的心结也悄然化解了。用手语同聋人朋友手机视频交流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手势动作传递信息,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各国各民族的有声语言大相径庭,如果没学过,是完全听不懂另一种语言的,但相对来说,手语的差异性并没有口语这样大,即使没学过美国手语的中国聋人,直接看美国手语也能看懂二三成。一些手势通行全球,不分国家、肤色,大家都能看懂。这大概是世界弥补给聋人的最好馈赠。小虎队歌曲中的“爱”是通行全球的国际手语手势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中国在2010年就已有2054万听力残疾人,如果算上这些人背后的家人、亲友、同事,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这其中有不少都是手语的实际使用者。可见,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手语意义重大。让郑璇欣喜的是,她这学期在北师大新开的手语课,每节课都有其他专业和手语协会的同学来旁听。郑璇期待手语能成为人们公认的一项技能、一种时尚,大众学手语能像学英语、学日语那样普遍。“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一个世界。”撕掉标签 不设限人生“我不希望聋人们羡慕我只是因为我是博士,博士们敬佩我只是因为我是聋人。”郑璇说,她希望把自己的所有标签都摘掉,能在手语研究、聋教育改革方面有所成就,在科研方面扎扎实实做出成果,做一个用成果说话的人。“聋”字形声,从耳,龙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用“聋”表示丧失听觉能力也许是一个有趣的巧合。“聋与龙相关,也许是我们的老祖宗希望我们从聋到龙,化身为龙”,郑璇希望大众不要给特殊群体贴标签,关注他们不是因为同情和献爱心,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需求,面对障碍而努力去克服障碍,本来就是我们生命的常态。“除了听,聋人什么都会做。”比如,听不到动听的旋律,却可以跳出最动人的舞蹈。聋人听觉不好,便习惯用视觉认知世界,偏爱一切美丽的事物。就像是小女孩时的郑璇,喜欢趴在少年宫舞蹈班的窗子上看里面粉色纱裙翩翩起舞。由于父母担心学舞会影响学业,小郑璇并没有机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能自己在家练习压腿、下腰。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跟专业老师学习。听障人的眼睛格外灵敏,郑璇学得很快、跳得越来越好。读研时加入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与邰丽华、舟舟一同排练演出;读博加入上海残疾人艺术团,跳《孔雀飞来》独舞;创立复旦大学研究生舞蹈队,担任第一任队长;在重庆给聋生排练的手语歌获全校一等奖……如果说婀娜多姿的舞蹈也是一种语言,那这种语言一定可以表达出她对这个世界美的认知、对爱的感受。一路走来,是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和社会的爱浇灌着她,得以成材结果,并让她坚定地投身特殊教育事业。这是一个不能大富大贵,却在精神层面非常富有的事业。她的事业离不开小家庭的支持。“我觉得你耳朵不好要戴助听器,就像眼睛不好的人要戴眼镜一样。”这是郑璇的爱人徐先金对她说过的话。2002年,因一份兼职工作郑璇与丈夫徐先金相识,彼时郑璇在武大深造,徐先金在北师大读研,因工作结识的二人非常合拍,爱情也如约而至。从此,在郑璇的事业上,有了身后人坚定支持,有了知心人并肩战斗。“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郑璇和丈夫就如同舒婷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持。2013年,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又有了爱情的结晶。而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也从小学会用手语同聋人打招呼。郑璇一家三口“不仅仅是我走近你,或者你走近我,必须是双向的融合。”相信在这个越来越好的时代,每一个聋人乃至每一位残障者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我们毕业啦!!!又是一年毕业季,四年时光匆匆而过。曾经携梦踏进重师的他们,如今已全副武装,蓄势待发。今夏,再次启航之际,让我们一睹优秀毕业生的风采吧!1、初等教育学院 2016级小学教育(全科教师)贺诗琪:我是全科教师,我为全科代言!习总书记说:“好教师当恪守教育的初心,滋养高尚的师德,锤炼专业本领,倾情关爱学生。”这句话深深激励着贺诗琪,让她坚定了要做一个“四有”好老师的信念和愿望。不惧低谷,为梦想前行贺诗琪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综合奖学金,师范生技能一等奖,文艺活动、学术科技、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她按照全科的培养模式和特点,提出了“五多”学习法榜样示范并且连续两年被评为校级文明大学生,入选为重庆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第十一届团代会优秀青年事迹代表人物。“成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经历和反思,感恩这些奋斗的经历和经验积淀成现在的我。”大一时,贺诗琪活跃在各种比赛中。遗憾的是,在很多比赛的初赛阶段就被淘汰了。曾经,淘汰的挫败感也令她自我怀疑过,但逐渐地,她不再刻意追求比赛结果,而是开始反思比赛过程中自己存在的不足,慢慢地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忘初心,矢志乡村教育“作为一名全科教师,我定将不忘初心,为乡村教育的未来不断努力,牢记使命,坚守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全科、全能、全新,我是全科教师,我为全科代言!”贺诗琪希望,在振兴乡村教育战略的推动下,乡村不断发展,人才辈出;在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的背景下,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能够不断提升,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贺诗琪就是那种认定了投身乡村教育服务,就会坚持并持续提升自己的人。”辅导员王日欣老师肯定道。2、教育科学学院 2016级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谭韵:听力上的障碍不再能阻碍我前进“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这是谭韵的座右铭。她相信:“听力上的障碍不再能阻碍我前进,我变得更加阳光自信、积极向上。”勇面挫伤,自幼学会自律三岁时,谭韵因生病被误用药物而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家人并没有在学习上对她降低要求。爷爷奶奶每天陪她看书、练习打字。如果她考到70分以下,他们便会严格督促,一步步推着她学会自律、提升自我。步入大学校园后,她仍保持自律自主的好习惯。学习上,她从不旷课、早退,不忽略任何知识点,勤于求教。把自律过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她,得到的不仅是四年总成绩年级第一的排名,还获得了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五次综合奖学金,市级、校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和校级优秀团员荣誉。课余时间,她沉浸于书本世界,在笔墨中汲取专业知识与精神力量。生活中,她努力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笑称自己是一位“运动达人”。走出舒适区,勇敢创造新风景初入大学的谭韵内心极度自卑,很少与人交流,对未来充满迷茫。但谭韵也在寻找挣脱内心桎梏的方法。她说服自己参加班干部竞选,在任职班长期间组织同学多次参加黑板报比赛、手语舞比赛。她克服聋文化与听文化间的差异勇敢走出自己的交际舒适区,与听人合作创业项目“译心听聋融合服务”。渐渐地,她看到成长的许多可能,拥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成为手语翻译员。由于深知聋人与听人交流时的苦恼和无助,谭韵决定推广聋健融合理念,培养手语翻译员。她活跃在重师、西政、重医等高校,向手语爱好者科普聋健融合理念并推广手语,还志愿担任“重师译心手语翻译团队”的手语老师。经过近3年的努力,谭韵共培养出20余名手语翻译员。他们为我校及市内聋人群体提供了无障碍信息服务,深受重庆市残联、市聋人协会、社会聋人群体好评。3、数学科学学院 2016级金融数学曹文栋:别人家的“校学生会主席”他是同学眼里“开了挂”的校园风云人物,被人夸到“词穷”,拿奖拿到手软。他就是曹文栋,别人家的“校学生会主席”。“开挂”青春的背后 是几乎无休的生活从 “小萌新”到拿国奖、当学生会主席......很多人都开玩笑地说,曹文栋的大学四年“开挂了”。但 “开挂”的背后是无数个奋斗到深夜的日子。为了准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在图书馆11楼度过了整个暑假。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的准备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直接在学院楼学习了一整晚。要么工作,要么学习,忙碌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当“学生官”只为服务将团队打造成最好的助推器在大学期间,曹文栋先后担任了学院团总支学生书记、校学生会主席,现任重庆市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在他看来,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是在为同学们服务。作为一个“学生官”,他一直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一心只想为学生服务。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不同团队的经历,给曹文栋带来的不仅是各项荣誉和奖项,更多的是从同伴身上学到了长处,锻炼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用一年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情谈到未来,曹文栋表示自己加入了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去支教。“我想尽己所能教授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扩宽他们看世界的视野,为他们解锁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曹文栋认为,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情,是年轻人的担当,也是教育者的职责。4、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6级财务管理舒韵涵:不想当编剧的财务不是好演员舒韵涵,一个从整天做梦的“戏精”到沉迷演戏的“戏痴”,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演员梦。从“戏精”到“戏痴”,只有一个舞台的距离从小就渴望演戏的舒韵涵,在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文化艺术活动部相遇后,她彻底释放了自我,从一个不折不扣的“戏精”,成长为了一名爱上表演的演员。“对于我来说,每一次演出,都是最特别的一次。”舒韵涵说。这个一开始没有学习过任何戏剧相关知识的女孩,对戏剧只有热爱,但也是这份热爱,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力量。“我现在还记得,大学时期我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是在话剧《母亲》录制光盘的时侯。”舒韵涵回忆道。录制的最后一幕,被她永远定格在了自己的心里。从路人甲到主角再到导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路人甲到主角,再到编剧、导演,从不敢想到“原来我也可以”,舒韵涵说是徐赤老师给了自己机会和勇气。“一开始相识,舒韵涵就向我表达了想要在舞台上实现梦想的渴望,到后来,我发现她作为新生,面对老师和学姐学长,也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由此可见她对戏剧的热爱,是个热爱舞台艺术的好苗子。”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徐赤老师说。天道酬勤,集演员、编剧、导演三重身份于一身的舒韵涵屡屡斩获大奖。她主演并参与编剧的话剧《母亲》获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戏剧演出季“优秀创作剧目奖”“优秀演员奖”,同时还获得了重庆市第三届青年戏剧演出季“优秀展演剧目”“优秀编剧”。不仅如此,她参演的小品《红梅飘香》荣获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台表演类(戏剧)本科甲组一等奖。“我希望未来,无论怎样,我都不要放弃对戏剧的喜爱,无论在哪里,都要一直坚持把戏剧做下去。”舒韵涵用四年的热爱和坚持,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紫色的马鞭草花开又谢,梦开始的地方人来人往。一年又一年,四年时光转瞬即逝,留下了看得见的努力与优秀。一段路的结束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此时的他们,是最好的他们。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文案:黄泓欣 采访:蒋灿 易小莲 王丹钦 潘美宏 陈江燃 饶丽芳 陈艳霜 甘雅澜 刘语涵 周彤 杨周紫荻 张海玲采访整理:蒋灿 封面:徐银爽 排版:陈薇 执行编辑:黄笑责任编辑:徐赤 何瑶 孙小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