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厉害了!18岁高二学生写论文研究教育资源对房租的影响获大奖瞻明

厉害了!18岁高二学生写论文研究教育资源对房租的影响获大奖

18岁的南开中学高二学生陈现以《基于爬虫工具的重庆市中学周边住宅租赁研究报告》为题,以实地调查和网络爬虫抓取数据的方式,调查了重庆市中学周边住宅租赁的情况,最终得出结论:优质教育资源对周边住房租金具有较强影响力;不同学校周边住房租金受所在行政区的影响较大。图片来源网络在最终的评选结果中,该论文获得第35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行为与社会学科组别二等奖。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生,18岁的陈现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编程知识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这一点,受到了重庆大学指导老师冯斌,南开老师肖军和张守胜的高度赞赏。据了解,2018年11月,陈现经过选拔,加入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第八期雏鹰计划,在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院)里,由重庆大学冯斌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指导下学习Java、Python等编程课程,用于编程和3D打印等实践中。在南开读书的他发现,学校周边的房屋租赁很火,但距离学校更远的位置,这个热度就会下降下来。于是,他又利用所学知识,2020年1月在重庆大学冯斌老师和南开中学肖军老师、张守胜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重庆市中学周边住宅租赁这个热点论题,针对重庆市21所重点中学为样本,以1000米和2000米作为两个范围进行缓冲区分析,从而研究租金的价格、学校距离与租金的结构、学校行政区与租金的结构、教育资源明显优势的学校租金溢价等得出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周边住房租金具有较强影响力;不同学校周边住房租金受所在行政区的影响较大。如何在坚持学业的基础上完成调查,陈现说,除了实地走访,他运用雏鹰计划所学知识,构建爬虫语言,在网络上利用爬虫工具(即按照一定的规则,从网络上抓取信息的程序)爬取搜集数据,在疫情发生前进行了实地的调查,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最后完成了研究报告。对于参与这次大赛的收获,陈现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他认为,关注民生,没有小话题。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老莱子曰

毕业生无法回校,论文和答辩怎么办?高校这些举措值得一看

因为疫情的原因,各高校开学成为最困难的问题,学生们居家学习已经持续了一两个月,毕业班的论文答辩也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针对毕业论文答辩的问题,部分高校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如果你的学校还没有提出毕业答辩相关的解决措施,那你就可以借鉴下面这几所学校的举措,以做好准备。关于线上指导论文的建议各省份已相继发布了毕业年级的开学日期,但最早也将近五月份,离毕业答辩也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说明了,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需要在家完成。那导师的论文指导怎么办?北京大学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导师应该提高与学生交流的频率,每周不少于两次。而且,导师应在毕业生论文的写作上给出及时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安全感。中南大学的举措也值得参考,其要求硕士生导师通过线上的远程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写作。并且,针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导师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疏导的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关于远程答辩的组织问题全国毕业生大规模返校的情况非常危险,各校还应做好毕业生远程答辩的准备。重庆大学已经开始制定视频答辩的相关工作方案,该校要求各学院的老师调研毕业生论文的相关进度和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并且提前选择视频答辩的相关软件。陕西师范大学更加硬核,其研究生院借助互联网视频技术,为毕业生答辩搭建了云答辩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进行学生提交论文、线上审核和视频模拟答辩等。关于学位授予的问题这也是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要经历的最后一步。学位授予的仪式感强,一般由校长或者院长进行授予工作,这也是每个毕业生所向往的仪式。如果取消,可能就会成为毕业生们心中的一大遗憾。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进行分批次的学位授予。同时,针对因为疫情不能及时完成论文的学生,学校应该适当顺延其学位授予的时间。由此看来,部分学校已经基本做好了线上视频答辩的准备,疫情不结束,也要让毕业生们的本科生涯完美收官。优化居家学习模式其实,疫情当前,不仅本科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相关事宜愁得发慌。各个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急迫和期待开学的那天。初三高三就不用说了,中小学的孩子也在家学不下去了,很多身为父母的网友也表示,孩子再不开学,自己也要累趴了。居家学习缺少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监督,而且家里面的诱惑非常多,小孩子根本学不进去。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监督,但工作又不能放下,这导致孩子和家长的处境都很困难。然而,疫情不结束,居家学习的模式就不会终止。白白浪费这几个月的学习时间也不可能,所以,优化孩子的居家学习模式变得非常重要,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家长:第一,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在家长时间不锻炼,健康就会出问题。而且,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已经纳入到了中考成绩,因此,要让孩子养成在家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第二,居家学习也要劳逸结合。小孩子本来注意力就不集中,如果让他一直视频听课学习,那他肯定吃不消。所以要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进行娱乐活动,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娱乐活动也要选择恰当,不要让孩子只玩玩具浪费时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兴趣班,让孩子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比如,孩子平时喜欢画画和做手工,那家长就可以通过在线美术教育平台让孩子学习画画,特别是1对1线上教育正好适合疫情当下的居家学习模式,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娱乐,接触兴趣。同时,画画还能让孩子坐住板凳,在这个时间父母也可以去做适当的休息,避免孩子居家学习,家长过于劳累的情况。第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居家时间长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并且与其进行沟通。疫情的防控形势变幻莫测,线上学习还是大势所趋。不论毕业生还是中小学生都要调整好居家学习的心态,安心等待疫情结束后开学的那天。

发乎天光

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校长张宗益在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在重庆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校长 张宗益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金秋时节,秋雨送爽,你们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探索、求真、修身的新旅程。未来的日子,重庆大学将与你们一道共同书写彼此铭刻的精彩诗篇。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2020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消弭了新春佳节的喜悦,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甚至命运。对你们而言,初试成绩的姗姗来迟,居家复习的惴惴不安,复试方式的拳拳在念,开学时间的悬悬而望,自始至终牵动着大家的心弦,以往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被突如其来的“始料未及”所替代。但我深感欣慰的是,即便是疫情肆虐、正常的学习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你们依然以足够的勇气积极应变,以足够的才智主动求变,以足够的信心拥抱改变,在挑战中抓住了机遇。正是大家的坚持与努力,使我们今天在重大的相遇更加弥足珍贵。在即将揭开序幕的研究生生涯,我希望你们继续让坚持成为一种品质,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重庆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1948年,时任校长张洪沅、工学院院长冯简、数学系教授柯召招收11名研究生,拉开了研究生教育的序幕。改革开放后,重大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在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今年正好就像你们热追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二十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先后成为首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荣获全国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称号,成为全国首批“工程博士”授权试点单位,获批全国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目前,学校研究生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上实现了协调快速发展,为同学们潜心研究、深耕学术提供了优良条件。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做“研究”的学生。研究什么?当然研究学术。“研”是治学的基础,体现的是持之以恒的专注心态;“究”是求真的过程,展现的是质疑与推求的辩证统一。做研究的目的是创新,所以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同学们,历史经验和眼前的现实告诉我们,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等等。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同学们风华正茂,是否已做好准备?对你们而言,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最终成为规律的发现者,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跨越,要实现这一跨越,需要聚焦学术研究的核心,在创新、刻苦、心智、志向四个维度上下功夫,作好“新”“勤”“艺”“势”四篇文章。一要“志于新”,在学术创新中奋斗闪光。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一定要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俗的讲,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就是创新。作为研究生,创新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亟需提升的能力。做研究要提得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李政道说,“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事情,无论是对前人的质疑或是突发奇想,都将思维指向了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当然,提出一个好问题,也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跨界学习能力为前提。做研究要找得对方法。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创新的关键,如何运用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很少有人会手把手的教你解决问题,因此,你们要独立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批判继承和不断挑战中,积极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系统见解。二要“据于勤”,在刻苦磨砺中探索前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术研究是一个反复探寻的漫长历程,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能够得到的。无论是车胤的囊萤夜读,还是李密的牛角挂书,抑或是达尔文编纂《物种起源》、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所有的成就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奋刻苦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做研究要沉得下心境。求学之旅是充实而又艰苦的,无论才华撑不撑的起你的理想,过去不可当作缓行的借口,舒适不能成为刻苦的阻碍,你需要做的就是耐住寂寞,潜心科研。希望你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手中的课题集中精力专注于每一篇文献、每一次调研,认真对待每一次试验、每一步推演,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做研究要经得起挫折。科研之路就如同山城的道路,笔直平坦不是常态,“遇水逢山”“爬坡上坎”才司空见惯。在艰难探索中遭遇失败,其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赵梦珍,在无数次的试验之后,终于从地沟油中研究出新型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在学术上迎来了“雨过天晴”。硕博连读期间,她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公开一项专利,参与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仅过去两年便发表了七篇高水平论文。“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希望你们像赵梦珍一样无所畏惧,勇敢地成长为求真求知的斗士。三要“游于艺”,在细照笃行中完善自我。经常听到有同学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这实际是关于科研素养的问题。古往今来,但凡学术研究有所成就者,除了创新和刻苦之外,往往还具备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智、有趣的灵魂和充沛的精力等共同点。这些看似与学术无关的因素,恰恰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创造力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就是智慧。做研究要跳得出舒适。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做研究就是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的过程。我希望大家能“吾日三省吾身”,审视并锻炼自己坚强的自控力、坚韧的抗压力、良好的协作力和清晰的表达力。自控助你消除“噪音”、匡正目标,抗压助你打破“玻璃心”、增强求胜欲,协作助你融入团队、增进对话,表达则助你展示自我并获得良好沟通,这四方面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科研人的基本内在。做研究要留得住爱好。科研与爱好不是势同水火、非此即彼的“对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伙伴”。一些科学家甚至让爱好成为他们职业身份的一部分。达芬奇既是艺术巨匠,也是现代生理解剖学、光学等众多学科先驱;爱因斯坦精通小提琴和钢琴,对文学也非常痴迷;霍金在患病之前,曾是牛津大学赛艇队的一员;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同时是一名世界级长跑健将……只要做好时间统筹与管理,在科研和爱好之间找准平衡,爱好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想、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灵感和顿悟的重要来源。同学们,开启爱好与科研的融合,是你们面对未来的“上上策”。以对爱好的激情投入研究,会使你更加专注;以做科研的严谨反哺兴趣,会让你保持自律。只要你们在重大的舞台上全心投入、尽情展示,就一定能将自己的学术画卷谱写得妙趣横生、异彩纷呈。四要“依于势”,在时代大潮中接受淬炼。个体只有自觉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在洞悉学术精微的同时,通晓时代之变,坚守学术理想,正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做研究要立得稳志向。同学们身处中华民族复兴的盛世,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你们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作为高层次人才,面向科学前沿开展原始创新,是伟大时代所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希望你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定科研志向,恪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诚信,不负韶华,锐意进取,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研究要守得住定力。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各国之间围绕科技实力的较量从未像当前这样迅猛而又激烈。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短板明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面临卡脖子的困境。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我们更要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克服战术上的压力,保持战略上的定力,坚守既定的科研方向和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正视差距的同时,脚踏实地去追赶,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创新由量变走向质变。同学们!时节如流,击鼓催征。回望历史,一代代的重大人在近百年的上下求索中,书写着“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辉煌卷帙。面向未来,希望你们胸怀一往无前的勇气,长存披荆斩棘的锐气,永葆激情澎湃的朝气,于奋进中激荡青春,在挑战中放飞梦想,笃学敏思,矢志创新,勇作学术研究的前锋!摄影:重庆大学研工部编辑:杨婧宇

回壹怪之

58人入选!新一批优秀硕博论文名单公布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根据优秀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价办法,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博士和优秀硕士论文,共58人入选该名单,其中优博30人,优硕28人。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根据名单显示,共计30篇,其中北京交通大学3篇、北京大学3篇、清华大学3篇、电子科技大学2篇、东南大学2篇,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5所高校及2所研究院所各1篇。入选的高校均为双一流高校,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第四轮评估来看,具有A类表现的11所高校,仅复旦大学未有博士论文入选。仅有B-的北京交通大学,此次表现亮眼。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共计28篇论文入选,分别来自浙江大学3篇、厦门大学2篇、清华大学3篇、东南大学2篇,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7所高校各入选1篇。结合以上两者的数据,表现最好的应属清华大学,其次是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具有学科评估A+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此次表现一般。最后,祝贺以上论文作者!

理知

如何破除高校论文“SCI至上”?7问答权威解读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如何理解SCI论文及其相关指标作用?如何科学评价学术水平?一起来了解↓↓↓问请谈谈文件的出台背景。首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应该在引领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氛围上率先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小切口、大转向,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其次,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近年来,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为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再次,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必须加快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氛围,促进高校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追求,敢于啃硬骨头,加强原始创新,加强长期积累和持续攻关,争取实现重大突破。问如何理解SCI论文及其相关指标作用?直接用于科研评价有哪些问题?SCI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分类数据库,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二是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三是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问如何科学评价学术水平?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文件中提出了三方面意见:一是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产出形式是有区别的,从评价上要解决“一刀切”问题,既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都不看论文。文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国防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不同类型,提出分类评价的侧重点,以及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作用。二是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的通用做法,关键是要真正发挥同行专家作用,在评审中引导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审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三是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对于评价评审工作,首先是要减少,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其次是要规范,评价指标、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意见;评价方式要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过程要遵循同行评价原则,对评审对象合理分组,遴选合适专家,并合理设定工作量等。在具体工作中,高校、管理部门还要根据意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更适合各自特点的科学评价方式。问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有哪些具体举措?文件对SCI论文使用提出了负面清单。包括五方面的意见:一是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二是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三是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四是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引导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五是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舆论宣传上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问文件印发后,是不是代表着将来在各类评审中不再看论文了?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同时,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在各类评价活动中,要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问文件中,有些表述是“不得”,有些表述是“不宜”,请问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考虑?在文件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文字相关表述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文件中,不同内容的表述方式不同,在涉及到功利化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着明令禁止,坚决摒弃已有做法。有些方面则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不一样,采取非刚性的要求,是为了给学校一定的政策灵活度,发挥学校的主动性。由学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学科发展特点的具体政策。例如文件第九条中,“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表明我们反对学校层面做硬性规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问请问下一步有哪些举措确保文件的贯彻落实?从教育部角度,一方面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另一方面,从行政部门本身,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根据意见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其它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教育部将通过督导等方式对各单位清理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认真清查、拒不整改、问题严重的单位,要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并追究领导责任。

唯唯否否

硕士论文研究“CEO自恋”,看似奇葩实则清流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引起热议,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导致格力电器产生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权力失衡;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文章称,对于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CEO自恋可能利大于弊;而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而言,CEO自恋可能弊大于利。从网上的讨论看来,大部分网友对该论文持否定态度,出现了许多类似“多管闲事”“你一个学生怎么能理解得了CEO”“完全是为了毕业的奇葩论文”这样的评论。这些批判的声音,明显夹杂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甚至有一部分是盲目跟风。他们只看到了“CEO自恋”这几个吸引人眼球的字,就急着下定论,没有多少人是看完标题后去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如此管中窥豹,评价就会既不客观,也没有参考价值。距离上一次论文引发的热议还是高校频现的论文造假现象,论文抄袭虽然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甚至会计入个人诚信档案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但是每年铤而走险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创论文显得弥足珍贵。这篇看似“奇葩”的论文,具有原创性,角度新颖,与众不同,更像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如果认真去阅读论文内容,可以看到,作者是以格力电器CEO为例,研究说明自恋型CEO对于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这是一篇研究专业领域普遍问题的论文。领导层的自恋更多体现在决策以及人员管理方面,这些也关乎企业经营的核心。无论是从理论的运用还是多角度分析,整篇文章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看来,一些人用自己所定义的自恋,去评判这篇专业性的文章,无疑过于肤浅了。这篇“奇葩”论文虽然引起了热议,但热度更多的是未知全貌的否定、讥讽。不客观的评价,不仅对作者本人是一种伤害,同样也引导了舆论,影响了其他人的判断。对于富有独立思考且兼具专业性的“奇葩”论文,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吗?在假大空论文泛滥的今天,出现如此清新脱俗的论文,不正是一种好的势头?文/谭舒妍(重庆大学)

莫富于地

4学霸太优秀:他专业第1保研中科院,她发论文3篇,保研重庆大学

他严于律己、坚定信念,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中科院。他是自律达人、热心学委,和同学一起进步,一起考名校,她专注学习、热忱公益,实践经验满满,保送重庆大学。她的专业是生物,爱好是新闻。专业爱好齐头并进、两开花,这些“别人家的学霸”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小贝带你走近他们,一起探索一项项成就背后的故事。徐子凡:专业第一保送中科院徐子凡,2016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他以综合测评全院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大三暑假他参加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和厦门大学的夏令营,并收到了三所学校的研究生免试推荐机会。徐子凡曾作为队长带队获得了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H奖、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基础学科学习难度大,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转入了别的专业,他对所学专业也有过动摇。“当时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他选择相信自己的专业坚持下去,随着不断的学习和实验,徐子凡逐渐对化学产生了热爱和信念。他一直以日剧《Legal High》里面的一句台词——“化学家一生都很清贫,但他们确实是在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来勉励自己。大三的寒假,徐子凡和其他两名同伴一起报名参加了全美数学建模大赛。“从题目公布到比赛截止一共只有四天时间,我们要在这四天之内从头了解一个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为了准备比赛,那四天所有队员都是不眠不休地在查阅文献。经过独立的研究和学习,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汇总想法,建模型比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他一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大一期末,徐子凡轻松取得了专业第一,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规划自己将来的科研之路。大二的时候由于参加比赛,徐子凡的成绩有所下降,偶尔会掉到第二第三的位置,他开始感到压力和失落。但他在平时的学习、科研和比赛中,都以超出能力范围的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即使学习比赛两头都很忙碌,他仍然能多方兼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佳绩。付宇:自律达人,热心学委付宇,2016级药学专业学生,南开大学药物化学方向研究生,平均加权成绩排名专业第二,曾任班级学习委员、生科院学生会心建部部长、生科院志协活动部部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曾主持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氟班色林的创新合成及工艺优化,拥有专利一篇:一种合成氟班色林的新方法。学霸、自律达人、热心学委……在师生们眼中,付宇既是一位自律努力的学霸,也是尽职尽责的学委。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付宇,深谙“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真谛。高考的失利并没有影响到他,反而成为了他大学不断鞭策自己的学习动力。“自律真的很重要!”付宇把自律归为他成功的最大秘诀。日常生活中,他每天都会列一个计划表,严格按时按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他从班级最初的第十一名,到第八名,最后一跃成为班级第一,不断提升着自己的成绩,成了奖学金“收割机”。学习之余,他博览群书,锻炼也是付宇自律任务的其中一项,操场上几乎每天都有他跑步的身影。从大二到大四,付宇一直任职班上学委。上课时他会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状态不对的同学,他及时地去跟他们沟通。在临近期末考试时,他会将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分享给班上的同学。当发现班级有一个学生突然出现挂科时,付宇主动找他聊天,了解他消极的原因。在他和老师的帮助下,该同学顺利通过了所有补考。在付宇及各老师班委的监督下,他所在班级2016级药学班一直有着很好的学风。考研分数公布后,该班近五分之三的学生过线。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班里的学霸云集,考上了各类名校。“他总是不遗余力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班主任胡琳珍评价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学委。王艾琴:专注学习,热忱公益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如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报道奖”、大广赛湖北赛区三等奖……这是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王艾琴大学四年的收获。她现已被保送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对专业永葆热忱,对学习永不言弃。大学期间,王艾琴对专业学习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课堂上,她永远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在课下,她广泛阅读传播学、新闻学相关书籍,勤学好思。学习之外,王艾琴也不断思考和突破。她通过参加数据新闻比赛、大广赛、英语竞赛等来增强学科知识体验;在科研方面,她主导并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期间,共发表论文三篇。学习之余,她热爱各类公益活动。“做公益是与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她对公益的独特解读。从2017年进入学院志愿者协会以来,她一直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路上——两个小时的公共交通后面是等待她安抚的百余只流浪狗;三十公里外期待她一起学习和玩耍的是心智不全的自闭症孩子;炎炎夏日里每天相约的是需要爱护和交流的可爱学生。在这些孤独和缺爱的生命里,她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四年的班长工作、两年的志愿者协会工作,课业、学工、活动、科研让她大学四年异常忙碌,但她选择以勇气向前突破,以担当书写青春。她是同学们眼中的好班长,优秀班干的评选中,同学们总是支持她;她是老师心里的好助手,能妥善处理许多问题;她是室友眼中的小陀螺,永远充满干劲。刘琴:生物是专业,新闻是热爱刘琴,2016级生物科学师范班学生,考研成绩总分为883,以基础医学专业排名第一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刘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成绩长期排名班级前一二名,获得多项奖学金,也是校记者团记者部干事、校报三版实习编辑、院青年传媒中心编辑部副部长,获得2018湖北高校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刘琴虽然为理科生,但是对文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时,她最喜欢的两门科目就是生物和语文。大学时,生物成了她的“饭碗”,而新闻成了她的“调味剂”。她在大一时积极进入生科院青传采编部,在大二时竞选上青年传媒中心编辑部部长,并挑战了更高的平台——校记者团。大三时,她又尝试去当校报编辑,并在大三“退休季”依然选择留在记者团。采写了数十篇新闻稿件,在国家级、省级媒体发表多篇新闻作品,还获得湖北高校新闻奖。同一学年,她又竞选上了班上的学委。学生工作和课程压力一下子压在她的身上,有时编辑校报的空闲她心里又在担心实验进展,做实验的间隙她不放心报纸的编排又再次返回查看,科研和新闻两个维度之间的来回穿梭让她有种“撕裂”的感觉。面对源源不断的学生工作,她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一步步坚持下来。“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做好。时间,挤挤还是有的。”她直言自己也只是个普通人,并没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只是牺牲了一些玩乐的时间,花在了自己觉得有价值和热爱的工作上。(图左为刘琴)疫情呆在家里时,刘琴依然没有停下她的脚步,和研友一起视频关麦学习准备复试。复试时,她从容的心态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赢得了复试评委老师的赞许,得到了总分883的高分,排名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第一。“新闻和科研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都追求真实和准确。”她将新闻采写的经历比作影子,潜移默化地改善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撰写科普文章的技能。未来的她希望自己能在科研方面更加努力,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把自己的专业和新闻结合起来,继续热爱和投入下去。逐梦路上,从不会一帆风顺愿你怀揣梦想,承载期许扬帆向海,乘风破浪继续去追梦吧毕业生们!来源:湖北大学 图:由本人提供 文:记者团 柯琦 杨钰冰 林玥 编辑记者团 朱嘉怡

萨里

重庆大学科研人员在智能计算权威期刊《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发 表综述论文

近日,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青年教师吴宇在智能计算权威期刊《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中科院分区计算机科学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6.912)发表题为“A survey on population-based meta-heuristic algorithms for motion planning of aircraft”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自2005年以来,基于种群的元启发式算法(population-based meta-heuristic algorithms, PMH algorithm)在飞行器航迹规划问题(aircraft motion planning problem, AMP problem)上的应用,并且对AMP问题面临的挑战、如何选择合适的PMH算法求解特定AMP问题、AMP问题及PMH算法未来研究方向等重要前沿问题发表了观点,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来源:重庆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监于道

恭喜!|重庆大学冯亮教授荣获IEEE2019 杰出论文奖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2019年6月10号,智能计算领域国际旗舰会议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作为智能计算、进化计算领域重要盛会,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各路专家和业界人士汇集于此,共同讨论和分享智能计算领域的前沿想法。2019年度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杰出论文奖获奖论文在该大会上揭晓。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冯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Ong Yew Soon教授,及Abhishek Gupta博士的合作论文《Multifactorial Evolution: Toward Evolutionary Multitasking》获得该奖项。ieee tevc的主编ieee fellow:kay chen tan教授为冯亮等学者颁发了奖状。该论文在目前云计算,大规模优化背景下首次提出了智能多任务优化框架,与传统单任务优化算法对比,多任务优化通过利用优化问题之间的信息迁移,实现提升优化效率的目的。该论文开辟了智能优化的新方向。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是智能计算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CI一区,2019年影响因子8.124。该期刊每年收录论文约60篇,接受率约10%。每年该期刊会评出年度杰出论文奖,全球当年仅一篇。冯亮博士现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高层次引进人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先后在南洋理工智能计算实验中心,多平台游戏创新中心,以及新加坡A*Star南洋理工联合复杂系统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局限于)智能计算,大数据挖掘与优化,多任务优化、迁移学习,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等。获得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12 最佳学生论文提名、获得2019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杰出论文奖、获得2015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最佳审稿人。担任Memetic Computing Journal,Congnitive Computing Journal副主编、担任Task force on transfer learning and transfer optimization 主席、担任演化计算与学习研讨会ECOLE执行委员。多次组织IEEE CEC memetic computing专题、多次组织IEEE CEC多任务优化竞赛。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基金等。TOP大学来了(ID:topuniversity) 审核、编辑:大可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重庆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孙子

毕业生怎么答辩?重庆大学首场博士学位论文“云端”答辩会上线!

疫情期间,如何完成论文答辩是很多毕业生关心的问题。3月27日上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秀娟,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通过远程视频答辩,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这场特殊的“云端”答辩会是重庆大学首场通过网络开展的学位论文答辩。线上答辩,严格要求一个都不能少这场博士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从组织形式到投票方案乃至对学生的着装规定,都完全遵照博士论文答辩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专家和答辩学生在问答中“交锋”,学术探讨热烈。在答辩委员会宣布答辩通过后,王秀娟非常激动,“感谢导师抽出很多宝贵时间对我进行在线指导,让我能够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身在山东的她在答辩后说,远程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让她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答辩,还与专家跨地域在线交流,收获了许多宝贵建议。她还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在参与远程视频答辩前多加练习。电气工程学院付志红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旁听了这场答辩,他认为,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远程网络答辩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节省跨地域的成本,让邀请外地,甚至境外的高水平专家参与成为可能,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答辩委员张淮清教授表示,云端答辩是在特殊时期非常好的一种形式,降低了疫情对学生毕业、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他建议,同学们参加云端答辩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材料提交审核、视频答辩全部线上完成从答辩信息公示到答辩宣布结束,看似一场普通的学位论文答辩,背后依靠的却是多部门的携手通力合作,在特殊时期,共同为学生顺利毕业保驾护航。电气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为保证学位论文在线答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答辩前,答辩人进行多次试讲,并制作了有声PPT;学院还提前组织了多次网上会议演练,模拟网上答辩过程突发情况,验证处理预案。重庆大学电气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人沈晗表示,每年3月到5月都是博士生论文答辩的集中期,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同学的论文因为要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影响论文进度导致无法答辩,对此,学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疫情防控不松懈的重要阶段,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 2020 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方案,指导各学院在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和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要求各学院调研摸排毕业生的论文完成进度、存在的困难、就业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提前制定好本单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工作方案,选择适合的视频会议软件和投票表决软件。据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介绍,今年预计有博士毕业生500余人,硕士毕业生4000余人。在延期开学期间,如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满足答辩要求,可选择远程视频答辩的形式。通过采取线上提交学位审查材料、线上审核和视频答辩等方式,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为学生顺利毕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我们提出‘六不’工作方针,即指导不减、授位不停、程序不变、形式不一、标准不降、督导不松,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的学位授予工作顺利进行,”李英民说。图片:部分由电气工程学院提供文:粟萤子指导:张婧编辑: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