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磅!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北大、上交大、南大、复旦并列前三!国财并焉

重磅!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北大、上交大、南大、复旦并列前三!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更新公布了2019年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情况,实际资助526项,比11月公布项目(222项)增加了304项,最大资助额度达到1500万元/项。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凝炼科学目标,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集群,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来看,北京大学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以33项、6113万元位列稳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以25项,5468万元位列榜单第二位;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并列第三,两校分别有19个项目,其中南京大学获资助金额为3546万元高于复旦大学的2720万元。“TOP大学来了”小编统计后发现,前十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以16个项目,位列榜单第5;厦门大学以14个项目,位列第6位;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各有13个项目,并列第7,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受资助金额为2775万元,清华大学为2110万元,浙江大学受资助金额为1489万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2个项目,1415万元位列第10名。具体获奖名单如下:审核、编辑:大可版权声明:本文参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教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TOP大学来了“TOP大学来了“编辑部投稿、转摘、加群、合作微信号:1992586860

崔浩

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四大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项目指南

“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项目指南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面向碳基能源高效利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催化表界面化学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本重大研究计划注重催化剂结构、表界面特性,以及外场环境对催化剂表界面电子态的影响和调控,重点关注能源小分子高效转化相关的C-H键和C-O键的催化活化及C-C偶联等反应;创新碳基能源利用的化工过程,优化反应历程,以达到高效、环保和CO2低排放的目标;建立和发展高分辨表征手段,实现在实际催化反应条件下对反应过程进行精准表征;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实现在接近真实催化反应条件下的理论模拟和预见,为未来在分子、原子水平上对催化剂活性中心进行理性设计提供指导。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拟通过化学、化工、数理、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针对碳基能源分子的高效转化,在催化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的创新上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和放大我国在微纳米和表界面研究领域的优势,力争在催化表界面理论研究方面形成特色;着重解决涉碳化学键催化活化、合成气高效转化和碳基小分子电催化转化等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碳基能源的产业革命;造就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培养精于理论和实验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学者,大力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二、核心科学问题本计划针对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催化科学,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一)催化剂固体表界面局域原子和电子结构的精准设计与构建。(二)碳基载能分子在表界面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三)催化剂固体表界面特性与环境和外场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调控规律。 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碳基能源转化利用的关键催化科学问题,针对合成气直接转化、CO2和甲烷催化转化等过程,加强理论研究并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发展和利用原位表征新技术和新方法。2020年拟在前5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进行集成:(一)研究电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构效关系,认识相关表界面电催化反应机理,揭示电催化过程中多相多尺度作用机制和调控规律,实现CO2和CH4活化和定向转化为烯烃或其它高值化学品的高效电催化过程,并达到工业级电流密度(不小于0.5 A/cm2)。(二)针对甲烷活化反应,发展催化剂表界面结构调控催化特性的新方法,认识C-H高效活化、C-C可控偶联的新机制,创制新催化剂和新反应过程,实现甲烷直接转化,高效制取高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三)发展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氧化物催化剂表界面缺陷结构的调控规律和碳基小分子的活化机理,揭示C-O和C-H等化学键活化、以及中间体形成和转化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系统探索和深入认识纳米限域催化和单原子催化的本质,形成化学键精准构建的催化新概念和新理论。四、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3-4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1000-1500万元/项(由指导专家和评审专家组根据评议情况确定资助额度),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尺度机制及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过程工业涵盖能源和资源转化利用等重要基础产业,但效率低、污染重、资源浪费严重,多数过程的工艺技术开发周期长、风险和费用高,这些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多相反应是其中最普遍与最核心的过程,探索这些过程中介尺度结构的形成机理、实现其科学定量描述与定向调控已成为过程工业发展的前沿。多相反应过程中的介尺度机制是指由大量单元组成的系统在个体单元与整体系统之间的尺度范围内复杂时空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介尺度问题,其一,分子尺度到颗粒(包括气泡、液滴等离散单元)尺度间的材料结构或表界面时空尺度;其二,颗粒尺度到反应器尺度间形成的非均匀结构的时空尺度。本重大研究计划将阐明其机理,发展模拟计算与实验表征方法,进而建立相关模型与理论,重点揭示介尺度结构对流动-传递-反应行为的影响及其耦合规律,建立多相反应过程定量设计、优化和调控的方法,形成以介尺度科学为基础的过程工程学科新方向,服务于相关工艺和过程的开发。一、科学目标针对多相反应过程中的材料和反应器两个层次中普遍存在的介尺度问题,明确不同系统中介尺度结构的定义和特征,阐明多尺度过程的介尺度作用机制,寻找量化规律,建立共性理论;鼓励学科交叉,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解决重大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将重点针对多相反应过程中介尺度行为和效应显著的气固、气液、气液固和复杂流体等系统,瞄准相关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基础问题,在深入剖析现有典型工艺的基础上,对材料表界面和颗粒聚团两个介尺度问题以及它们在颗粒尺度进行流动-传递-反应耦合的规律进行研究,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材料及表界面介尺度结构的形成机理与反应的定向调控。(二)反应器中介尺度流动-传递过程的多机制耦合与调控。(三)上述两个层次间关联的理论与方法。 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为进一步聚焦介尺度核心科学问题,在原资助项目的基础上,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继续进行项目集成,主要针对重大应用过程中材料/表界面层次和反应器层次的具体介尺度问题实例,发展和验证介尺度机制的基本原理,建立基于介科学原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重大应用中的瓶颈科学问题。所有集成项目须包含以下四项研究内容:(一)典型过程中介尺度结构对传递和反应的影响。(二)介尺度机制的形成原理、耦合效应和运行规律。(三)基于介科学的模型化和计算方法。(四)重大工业应用范例。四、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0-1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团簇是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多核聚集体,具有确定的原子组成和化学结构,代表了凝聚态物质的初生态,是关联宏观性质和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对深刻认识和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具有重大意义。一、科学目标通过化学、物理、生命、材料、环境、信息等多学科交叉,发展新型团簇及其多级结构构筑的新概念、新策略、新方法和新反应,建立团簇高精度和高分辨表征的新技术,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团簇特殊性质的结构基础与演变规律,理解团簇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制备功能团簇基材料与器件,解决基于团簇的变革性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将聚焦团簇构效关系,探索物质结构与性能随团簇尺寸变化的规律,揭示团簇稳定性机制,理解多级团簇体系中主体与环境的作用机制,实现功能导向的多级团簇结构的精准构筑和宏量制备。 (一)团簇的稳定性机制。具有特殊结构与独特性能的新型团簇的发现、团簇形成机理和稳定化机制的理解、各种化学键及弱相互作用的认知。(二)团簇电子结构的规律。团簇结构及稳定性随团簇尺寸的演变规律、团簇的“幻数”特性、团簇的构效关系。(三)多级团簇功能的调控原理。多级团簇功能与团簇内聚集态、簇际相互作用、团簇与环境耦合的关系。 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针对原子团簇、分子团簇及其多级体系(特别是生物体系)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发展团簇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揭示团簇的形成机制、稳定性规律和构效关系,构造具有独特功能的团簇材料与器件。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重点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团簇多级结构的精准构筑。建立团簇的定向设计、高效合成策略和宏量制备方法,认识和理解团簇稳定性机制,揭示团簇制备的调控规律。理解团簇内聚集态、簇际相互作用、团簇与环境及外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团簇基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进而实现功能复合。重点支持新型团簇体系的合成方法和多级组装结构的研究,特别注重主族元素团簇、f区元素团簇、模拟酶团簇、中性团簇及团簇组装的功能材料体系。 (二)团簇的电子结构及演化规律。发展团簇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理论,开发团簇体系的计算方法和软件,理解大尺寸团簇的化学成键和电子结构。建立团簇结构数据库,发展人工智能方法,指导团簇实验研究。发展先进的团簇束源技术,建立团簇表征新方法,揭示团簇热力学性质、成核机制和生长演化规律。重点支持高核团簇和复杂团簇的电子结构理论和高效计算方法、高时空分辨的谱学方法与成像技术、团簇结构和动力学的原位研究方法。 (三)团簇的功能与应用。设计团簇基能源与信息材料,揭示团簇内核结构、配位结构、簇际相互作用、环境和外场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调控规律,实现团簇功能的理性设计,开展高性能原型器件的探索研究。重点支持团簇在量子计算、分子电子学、人工光合作用、温和固氮、能量转换、原子制造、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特别注重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团簇组装材料如量子材料、信息材料和催化材料等研究。四、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5-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7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本重大研究计划自立项以来,在PM2.5毒性组分辨识与溯源、PM2.5环境流行病学证据与特征、PM2.5污染的典型健康危害等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策略的实施,全国范围PM2.5控制效果显著。然而,PM2.5质量浓度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健康危害的同等程度减少,组分差异决定了PM2.5健康风险的差异,PM2.5多种复杂组分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从方法到机制都不清楚。已资助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PM2.5是我国慢阻肺和哮喘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了全球范围PM2.5污染与城市居民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提出了我国阶梯性控制PM2.5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且在相应的PM2.5健康危害机制方面有所建树;但是仍亟待建立PM2.5污染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暴露-效应-健康危害全链条证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进一步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合作攻关,开展全链条分析,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回答大气细颗粒物组分与其毒性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机体损伤机制。 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二、核心科学问题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学。(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一)集成项目。2020年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在前5年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对以下方向集成:1.我国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机体损伤机制。立足我国区域大气细颗粒污染实际,结合典型地区大气污染情况,开展“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外暴露-内暴露-效应标志物-机体损伤”的全链条研究,发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暴露、效应和易感生物标志物,建立环境暴露剂量与机体损伤的关系并诠释其特征,阐明细颗粒物诱发机体功能异常和相关疾病的生物学基础,继而揭示典型地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等典型有害健康结局的影响机制。2.大气细颗粒物及其活性组分的毒理学机制。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下降并不等同于其健康风险的同等程度降低,低质量浓度PM2.5暴露下,其毒性组分的决定作用更趋显著。利用效应导向的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解析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等先进方法,阐明实际PM2.5典型活性组分的联合毒性作用机理。结合典型地区环境细颗粒物组成,揭示污染组分类型与比例的变化及共存大气污染物对细颗粒物毒性效应和单位质量浓度PM2.5下降所致毒性消减的影响机制,回答大气细颗粒物组分与其毒性间的因果关系。(二)重点支持项目。根据前5年项目资助与完成情况,结合最新出现的环境问题,2020年本重大研究计划拟在以下方向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大气细颗粒物的体内存在识别和分布规律;2.室内细颗粒物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特征;3.空气细颗粒物对SARS-CoV-2等典型冠状病毒环境传输的影响。 四、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2-3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200-300万元/项,资助期限2年,申请书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1200-1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2年,集成项目申请书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冠状病毒宿主免疫机制研究

1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根据该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鼓励申请人采用免疫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比较医学与疾病动物模型、数学、信息学和人工智能、化学、材料学、药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根据项目指南介绍,该重大研究计划在2021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8-2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8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项目指南称,重大研究计划以“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冠状病毒特别是新发冠状病毒感染为研究对象,克服既往断面、单尺度、单维度研究的局限性,采用动态、多尺度、多维度的全景研究新范式,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解析病毒和宿主免疫互作的动态调控网络及其关键节点,阐释免疫保护/免疫损伤的平衡机制及其与不同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发展针对病毒免疫损伤关键节点的靶向治疗手段,研发特异性免疫防治药物和长效安全的预防疫苗,揭示群体免疫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同时,培养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支持国家级疫苗、药物和诊断监测研究基地建设,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为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以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启动、维持、消退、记忆产生过程为基础,与感染的发生、演进、相变、不同临床表现和转归相联系,以冠状病毒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机制为核心,围绕病毒和宿主因素、感染与免疫反应两个过程的动态演变,在免疫系统与感染靶系统两个维度,以及群体、环境、生态、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多尺度进行组织细胞分子基因解码,以高分辨率和新范式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揭示冠状病毒感染免疫基本属性,阐明冠状病毒感染免疫调控机制,发展冠状病毒感染免疫干预及监测新策略。2021年度拟重点资助研究方向包括:病毒感染细胞路径与感染建立、免疫应答启动和调控的关系;免疫系统感知病毒全景刺激信号、启动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的系统性多维度抗病毒免疫保护和记忆机制;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及其动态致病机制;发展疾病监测-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力评估的新策略新方法。项目指南提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另外,该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烈女传

每项最高资助1700万元!国自然基金委公布一批重要项目申报指南

9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了7个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共计拟资助120个项目。其中,“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1700万元。▎“极端条件电磁能装备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6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9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项左右,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项左右,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第二代量子体系的构筑和操控”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5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7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3项,其中,(一)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500万元;(二)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1700万元;(三)拟资助集成项目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1200万元。资助期限为3年。▎“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100万元/项和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约20项,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约为60-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7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2年;拟资助培育项目10项左右,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11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30万元/项,资助期限4年。各项具体项目指南,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访问青塔网(www.cingta.com)查阅。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歌唱吧

“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20项目指南

未来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安全可靠智联,实现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形成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本重大研究计划瞄准工业互联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未来工业互联网的重大核心科学问题,打通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走在国际前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一、科学目标瞄准工业互联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工业互联网全要素互联的结构化组织机理、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构造机制、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化调控原理等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完成三个以上工业制造典型场景的集成示范验证,形成若干重大基础性原创成果,培养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和团队,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范式变革,为构建要素互联结构化、生产制造流程化、工业网络体系化的产业新生态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引领未来工业互联网的科学发展。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要素互联的时空关系演变及调控规律这一核心问题,围绕以下三个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一)全要素互联的结构化组织机理。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人机物全要素安全可靠互联的系统复杂性难题,重点解决如何刻画未来工业互联网全要素互联的联接关系与结构关系,如何度量其复杂性并构建相互控制关系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按需联接的本征模型与调控机理、生产要素数据多维表征及结构化组织机理、全要素互联的系统熵理论。(二)生产制造流程的柔性构造理论与方法。面向未来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全流程的流畅性与稳定性要求,重点解决如何精准刻画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链制造全流程中的误差传播、有效识别生产流程的脆弱性、定量评估生产线重构的收敛性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全流程的容差分析与传播模型、全流程稳定性构建方法、全流程重构的理论与方法。(三)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网络化调控原理。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耦合与复杂调控关系,重点解决如何从效率角度建立网络化产业链模型、从效用角度建立网络化价值链模型,如何实现跨产业链与价值链联动的多目标调控优化等问题。重点研究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构建模型、全价值链构建模型、跨链耦合的网络化调控原理。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一)培育项目。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0年度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建议研究内容围绕以下方向:1.生产要素多维数据表征方法与结构化组织机理。探索语义信息与领域知识混合的人机物全要素表征方法与结构化组织机理,研究生产要素数据生成、转换、传输规律,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统一表征与融合管理机制,面向制造服务比特流、信息流、知识流互动的多维数据结构化组织与高效分发技术等,实现对生产全要素互联的联接关系与结构关系的精准刻画。2.网络化全流程制造的容差分析与传播模型。探索多器件参数、多特征、多时间尺度的网络化全流程制造的容差分析新原理,研究与网络化全流程制造工艺兼容的容差分析方法和传播模型,提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网络化全流程制造工艺新型容差设计体系,突破传统传播模型精度低、可扩展性差的技术瓶颈。3.面向制造过程的安全可靠互联理论与方法。探索复杂环境下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等生产要素间安全可靠传输的新方法,研究工业制造各类数据采集/传输/控制的安全可靠互联模型、生产要素标识安全认证方法与高效协商机制,支撑复杂环境下生产要素间的安全可靠互联。4.面向工业互联网复杂系统的拓扑几何结构理论。探索面向未来工业互联网的人机物全要素互联的几何原理,研究相关复杂系统的拓扑结构与连通性,拓展多层次、多维度复杂网络稳定运行相关理论。(二)重点支持项目。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2020年对于前期研究成果积累较好、对总体目标在理论和关键技术上有较大贡献、具备产学研用合作基础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方式予以资助,重点支持方向如下:1.按需联接的工业互联网新型体系架构与信息模型。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中非确定性业务需求与网络效率的矛盾,研究按需联接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实现业务信息与网络体系泛在融合。研究全链条生产要素信息模型与网络化表征方法,建立比特流、信息流、知识流互动的人机物协同计算与高效分发机制,突破信息中心网络、网内泛在计算、网内功能虚拟化等理论与技术。选择典型应用示范场景,建立未来工业互联网按需联接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开展模型和架构的有效性仿真验证,网络连接生产要素规模不小于10000个。2.基于语义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原生智简组织理论。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复杂组织结构,研究原生语义信息的表征与编码理论、极化处理新方法,突破信源-信道协同传输、语义驱动的智能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引入系统熵度量,建立基于语义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原生智简组织理论,支撑工业互联网智能简约组织与自主演进。面向智能制造等场景,开展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在百万量级网络节点规模下系统能效提升2个数量级,端到端业务重构时延降低1个数量级。3.工业互联网人机物全要素协同机理。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制造全流程的流畅性与稳定性要求,研究工业互联网结构、计算、交互与管理的复杂性,突破比特流、信息流、知识流的“互动”瓶颈,提出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能协同预测、决策和管控方法,支撑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网络化协同。面向航空航天、化工等典型场景,开展生产全流程优化或大规模供应链协同管控机理和方法的有效性验证,支持百万级工业互联网资源调度管控、毫秒级单点云边协同数据智能处理和调度控制闭环。4.复杂场景精准作业的跨域协同与实时控制。针对高危险复杂生产场景下高精密作业的行业需求,研究基于跨域协同容差分析与误差实时控制的人机协同精准作业新理论、新方法,突破离散生产过程流程化构建、容差分析的跨域信息建模与互操作、人机操作级协同的高实时交互、动态环境的高精度操作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面向特殊行业需求,开展复杂场景精准作业的跨域协同与实时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人机协作的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5.工业制造系统的跨时空多粒度制造资源配置与调控理论。针对未来工业互联网生产要素互联的时空关系演变及调控问题,研究工业互联网动态演化、资源柔性配置与优化调控理论方法,揭示生产流通系统的资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突破多粒度生产流通单元的态势感知与认知分析、网络自组织新架构与协同调控等关键技术,建立生产流通系统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可信柔性协同以及体系化优化调控运行方式。面向高端装备、消费电子等行业,开展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验证,资源配置效率和协同运行效率提升50%以上。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鼓励有价值的前沿探索和创新研究。(二)优先资助能解决未来工业互联网中的实际难题、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三)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四)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目标有直接贡献的研究项目。五、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项左右,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项左右,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1)除特别说明外,申请当年资助期满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 2019 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 年(含)以后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3.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三)申请注意事项。1.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20年10月23日- 26日16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采取无纸化申请。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需要首先说明本次申请符合指南中哪一个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在论述部分,应明确提出假说,论述其科学意义和依据,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材料至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1)应在项目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0年10月26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4.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三处联系电话:010-62327929, 62327149(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周敏

肿瘤演进与诊疗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

国科金发计〔2020〕36号关于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附件: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6月2日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指南“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 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肿瘤演进和诊疗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形成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肿瘤演进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与功能甄别、分子信息网络与病理表型以及基于分子功能可视化的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肿瘤异质性的演化规律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特征构成,明确肿瘤各演进阶段的生物学表征和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意义。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肿瘤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的信息提取、特征确定、功能可视化及其诊疗意义。三、2020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2020年度拟重点资助如下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与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一)早期恶性肿瘤的分子信息可视化。围绕早期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高风险及预测价值的特征分子的功能表征与定量表征,研究癌变的分子病理基础及其可视化识别,发现新的分子标志物,实现对早期癌症的检测,为癌症筛查、预警和早诊早治提供科学可行的新策略。(二)恶性肿瘤微环境演进的可视化。解析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微环境构成(包括肿瘤细胞、肿瘤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及其之间相互作用与动态变化,揭示肿瘤免疫、肿瘤代谢与肿瘤演进的关系及其调控机理,为创建原创性可视化技术奠定基础。(三)肿瘤异质性与可视化功能分型。针对肿瘤异质性进行分子信息提取、分析和可视化,进行影像特征与分子信息的功能关联;将肿瘤组织病理、分子病理信息和临床特征与分子影像有机结合建立恶性肿瘤的功能分型指标体系,实现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形成“无创”病理诊断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四)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的智能诊断与疗效评估。根据肿瘤临床诊疗需求,利用影像、病理和多组学信息的交叉和融合技术,建立肿瘤智能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理论、新途径、新标准,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肿瘤诊断、演进预测、精准治疗、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的技术及应用模式。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和鼓励:(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率。(二)促进科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三)学科交叉,影像、病理和多组学信息的融合。(四)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享。五、2020年度资助计划2020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8-1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5-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 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 2019 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 年(含)以后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3. 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4)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三)申请注意事项。1.本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为2020年7月31日16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采取无纸化申请。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重点支持项目、培育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在摘要第一句应当注明申请内容对应的本指南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中确切的研究重点,同时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内容应瞄准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应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如实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定额补助)》和《预算说明书(定额补助)》。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1)应在项目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0年7月3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须提供纸质材料。4.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七处联系电话:010-62326924(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附件下载地址: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7960.htm

颜渊

基金委发布“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附件: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8月14日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战略性关键金属指现今社会必需、安全供应存在高风险的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和部分其它金属(如PEG、Cr、Co等)。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我国重要的紧缺和优势关键矿产资源,以低丰度金属元素超常富集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为主线,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为发现新型资源、深度利用资源提供坚实科学基础。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关键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成矿的苛刻条件,建立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理论,实现成矿理论突破;揭示关键金属成矿规律,确定关键金属元素矿床新类型,实现指导找矿突破;查明微观尺度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攻克关键金属强化分离理论瓶颈,实现分离理论突破。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低丰度金属元素超常富集过程与驱动机制。围绕该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将针对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一)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富集关键金属元素在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循环从宏观和本质上控制关键金属矿床的分布。包括:(1)关键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2)壳幔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循环;(3)地表圈层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循环。(二)关键金属元素成矿机制与规律查明控制关键金属矿床形成的地质-物理-化学过程,是理解关键金属元素形成机制和成矿规律的关键。包括(1)主要由地质背景、物质基础和重大地质事件控制的关键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2)主要由岩浆/流体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控制的关键金属元素源-运-聚过程。(三)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强化分离机理关键金属元素常伴生主成矿元素在特定矿床中相对富集,具有细和伴的特点,高效清洁利用难度极大,急需攻克理论瓶颈。包括(1)矿床中关键金属元素微观尺度的赋存状态和赋存机制;(2)关键金属元素选择性反应和差异性放大机理。三、2019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以花岗岩-伟晶岩型矿床、碱性岩-碳酸岩型矿床、风化-沉积型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资助关键金属成矿背景、典型矿床解剖、重要关键金属赋存状态和分离机理研究。本年度拟重点资助以下研究方向:(一)关键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模拟和示踪体系。(二)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循环机制。(三)重大地质事件和区域构造-岩浆作用对关键金属成矿的控制。(四)典型关键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和规律。(五)稀土、铌、锂、铍等关键金属的赋存状态和分离机理。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围绕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在确保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本研究计划鼓励:(一)具有创新思路的研究。(二)基础较好,近期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三)科学问题带动下的实验和模拟研究。(四)促进科学问题深化的新方法探索研究。(五)学科交叉和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研究。五、2019年度资助计划2019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7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优先支持围绕关键金属矿床前沿领域的探索性研究, 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10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优先支持已有较好工作基础、有望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的项目申请,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其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中的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除外);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限制规定。(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2)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数合计限为1项;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项目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申请或者承担各类型项目数量不限。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后,原来作为负责人正在承担的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原来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项目不计入。3.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的部分项目类型的特殊要求。(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三)申请注意事项。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9年9月16日-9月20日16时。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须知和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需要首先说明本次申请符合指南中哪一个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在论述部分,应明确提出假说,论述其科学意义和依据,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9年9月20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的依托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并附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邮  编:100085联系电话:010-62328591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二处联系电话:010-62327165(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断弦琴

再创佳绩!苏大附一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2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资助评审结果,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资助项目6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面上项目3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项,总资助直接经费2204万元。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有关评审结果的通告,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预算较之2019年大为缩减,申报项目总数相比2019年却不减反增,资助率降至15.88%左右,竞争更为激烈。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医院今年获资助的项目总数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较上一年度增加了48.78%。今年苏大附一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学科(含研究所)中,血液学科获13项资助,骨科获9项资助,心脏大血管外科获6项资助,神经内外科各获4项资助,泌尿外科获3项资助,护理学科也获得管理学部1项面上项目资助。其中骨科杨惠林教授获批1项重点项目,资助经费297万元,血液科吴德沛教授获批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资助经费248万元。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间苏大附一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项,总资助直接经费12368.2万元。重大项目持续取得新突破,获14项重大项目资助,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3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一如既往得到了学校和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基金申报积极性,提升申报质量,科技处早组织,广动员,展开精准前期摸底工作,充分挖掘申报潜力。在申请书撰写阶段,对申请人进行全过程追踪管理,邀请学科专业资深专家对申请人以邮件、在线、面对面等多形式的一对一精准辅导,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反复打磨申请书。与此同时,强化科室主体责任制,落实科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一支学科科研联系人队伍,全过程辅助科主任进行科室基金组织申报工作,全面调动学科申报积极性,为申请人提供高质量保障服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实现显著增长,离不开学校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主任的积极配合,也离不开申请人的踊跃参与,希望各科室主任继续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工作。医院将以今年的成绩为起点,继续着力在全院范围内提升科研氛围,注重科研人才培养,确保申报数量与质量并重,力争在下一年度的基金申报中实现新突破。【来源:中国江苏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若正汝形

快讯:湖南大学获批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08亿元!

湖南大学获批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日,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评审结束,我校李树涛、蒋健晖、姜潮、张晓兵、徐峰、肖永明教授牵头的6个项目获批,较上年增长3项,立项经费达1.08亿。此外,我校主持的1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批,立项经费达4979万元。项目:多模态融合的机器人自然交互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树涛教授获批主持“多模态融合的机器人自然交互”项目。该项目主要任务是利用自然语言、手势/体势、表情/微表情等多模态数据的信息互补性,提出多模态数据自适应融合与交互意图识别方法、动态情感认知交互关系模型和类人社交模式的人机社交准则学习理论及方法,实现智能人机自然交互。研制康复陪伴、安防和教育3类多模态融合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平台,在医院的病人术后康复随访、养老院的老年人情感陪护、会场的安防巡逻、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家庭的生活陪伴5种典型应用场景实现技术验证与功能演示。项目:新一代DNA合成技术化学化工学院蒋健晖教授获批主持“新一代DNA合成技术”项目。该项目以开发DNA生物合成新技术和自动化合成仪器为科学目标,设计筛选无模板依赖DNA合成酶和可控反应活性核苷单体,建立高效率DNA生物合成反应体系,发展DNA酶法合成新技术、仪器及配套试剂,实现高保真、长片段、高通量、低成本DNA生物合成,为合成生物学提供新一代使能技术,将显著提升我国在DNA生物合成的原创能力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地位。项目:制造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价值网融合技术与方法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姜潮教授获批主持“制造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价值网融合技术与方法”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出“互联网+”环境下核心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生命周期价值网协同理论与方法,为实现跨主体/跨流程制造服务价值链协同与生态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研发面向产品后市场的保内保外业务协同技术,基于故障诊断与质量改进的服务全生命周期闭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基于售后配件多级管理的配件链协同技术等关键使能技术,构建制造服务数据驱动的业务挖掘模式和产品保修期内外的业务关联新模式;研发支持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制造服务云平台,支撑跨区域、跨平台、跨行业的制造业要素资源协同与共享;提出轨道交通、高端工程机械领域等复杂装备制造行业应用验证与解决方案,实现产品制造服务生命周期价值网络重构与优化。项目:动脉粥样硬化表观遗传相关活性氧的,纳米检测与应用化学化工学院张晓兵教授获批主持“动脉粥样硬化表观遗传相关活性氧的纳米检测与应用”项目。该项目面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大需求,发展具有高灵敏、高特异、高稳定、高生物相容性的活性氧纳米探针及多目标物同时检测纳米探针,研究活性氧对蛋白质氧化修饰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开发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临床诊断的纳米检测试剂盒,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早期诊断新方法和新技术。项目:赣豫粤湘,田园综合体宜居村镇综合示范建筑学院徐峰教授获批主持“赣豫粤湘田园综合体宜居村镇综合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赣豫鄂湘地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需求,研究环境友好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技术,构建具有田园特色的宜居村镇建设模式;集成乡村绿色住宅设计建造技术,开展田园乡村住宅示范建设;集成田园社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生态及景观修复等技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构建适合赣豫鄂湘不同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宜居村镇环境治理模式。项目: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与开发复用技术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获批主持“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与开发复用技术”项目。该项目将研发适用于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复用、共享和创新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基于远程监督学习的知识图谱生成和管理技术,群智驱动的文化元素遴选技术,基于区块链的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技术等。本项目研究构建特色文化资源本体特征数据库和知识图谱、探索群智驱动的文化创意设计模式、建立计算安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广泛互联的资源-创意-产品共享运营平台,加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主要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导下,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学校“双一流”目标建设为导向,加强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建设”,启动“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加大项目申报组织策划力度,并在申报各环节做好跟踪服务等,营造积极申报氛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来源:湖南大学 来源 | 宣传部 文图 | 李妍蓉 蒋鼎邦 文亦佳 封面图 | 周良驹 编辑 | 李妍蓉

天下大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交流会在通举办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交流会今天上午在南通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龚旗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发表致辞。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祝世宁,市委副书记、南通创新区党工委书记沈雷等出席会议。“新型光场调控物理及应用重大研究计划”今年将由24个重点支持项目进行中期或进展汇报,57个培育项目进行结题或进展汇报。王晖对交流会落地南通举办表示欢迎。他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推动源头创新、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这次在通召开,搭建了创新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为南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同时,期待与北京大学及各类高等院校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通产业化,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龚旗煌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新型光场调控物理正是具备“四个面向”特质的重要研究课题,未来应用领域广泛。希望与会专家通过交流会这个平台,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交流与合作。董国轩希望项目组进一步加强学科研究和交叉合作,推动我国在新型光场调控物理领域的发展,也希望未来能有研究结果落户南通,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市政府副市长、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晓斌、市政府秘书长陈俊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