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9月19日)下午,2020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会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成果。研究数据表明,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再次位列第一,第2至5位分别为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前20位的城市。戴维·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 ”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进入了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合肥第20。根据戴维·斯文班克斯的分析,排名靠前的科研城市,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比如,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较为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北京的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跻身全球前10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城市(都市圈)科研合作情况。据介绍,自然指数是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4年首次推出,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主要利用自然指数数据,以各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被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列出了全球排名前100的科研城市。同时,还对这些城市的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并对排名前五的城市做了特别关注,考察了这些城市分机构类别、分学科的份额,以及论文合作情况。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位列第一的实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有科研能力的 城市创新的人才创新创业的 并购指数的......且不仅全国 更是世界范围眼见为实小编迫不及待要放“大招”了!呐!近日Nature发布城市科研排行榜 北京在连续四年排名第二的情况下2018首摘全球第一!最近,国际权威机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Nature Index 2018 Science Cities),对过去一年全球数百个城市的科研指数进行了大排名。根据Nature最新发布的一期排名数据显示,北京科研指数全球第一,中国的科研能力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攀升。北京科研指数全球第一北京是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城市,居于其后的前五位城市分别为纽约都市圈、大波士顿地区、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巴尔的摩-华盛顿地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师范大学是北京科研机构的领头羊。在全球10强中,东京位居第6,巴黎第8,中国北京第1、上海第7。北京排名第一的实力远不止这些~还有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 北京第一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平均水平 北京第一中国并购指数排名 北京第一......这么多第一!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亮眼的成绩吧!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 北京第一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首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简称“城市创新蓝皮书”)发布会上,首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社会公布。蓝皮书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位列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的前三甲。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北京的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均在全国排在第一。了解更多,详戳这项城市排名 北京又拿了第一!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平均水平 北京位居榜首《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近日在广州举办的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上发布。该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5城市的25个城区中,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平均水平,北京位居榜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进行综合评估每个城市的GDP前5名城区北京: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通州区广州: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番禺区、白云区深圳:南山区、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罗湖区上海:浦东新区、闵行区、杨浦区、黄浦区、静安区杭州:萧山区、余杭区、西湖区、滨江区、上城区该报告既是首次对我国一线城市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综合评估的结果,也是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的重要参考。没看过瘾?请点击北京这次又双叒叕登榜首了2018年中国并购指数排名 北京位居第一日前,以“科创新时代、并购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关村并购峰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现场发布了有着中国并购风向标之称的2018年中国并购指数,北京并购综合指数位居第一。在2018年中国并购指数上,北京并购综合指数位居第一,上海、广东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而中关村则是全国并购环境最优、交易最活跃的并购高地。指数显示,中国并购交易的活跃地区仍然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热门行业在并购中处于领先地位,金融、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均表现不俗,而包括制药在内的健康产业在案例数上表现强劲。该指数的发布对于更高效、宏观、多维度地把握地区发展情况,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指导意义。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戳中关村并购峰会召开 北京综合指数位居第一出品丨创新创业中关村来源 | 综合整理
广州市社科院召开2020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14项重大课题亮出成绩单14项重大课题亮出成绩单!12月23日,以“面向现代化 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召开。据介绍,一年来,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精心组织开展了14项重大课题研究,涉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数字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城市发展重要领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介绍, 2020年度重大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研究。重大课题包括提升广州城市全球联系度与辐射能级、广州面向“十四五”的文化强市建设研究、广州数字化公共服务发展趋势研究、广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研究、金融科技赋能广州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广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研究、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等等。二是适应选题需要,优化研究方法。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改科研课题成果验收规范,对课题“深调研”做出制度安排,激发科研工作活力。创新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突出决策咨询的学理支撑。三是强化过程管理,把控研究进程。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收集整理一手数据和资料,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剖析、量化分析,构建分析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程管理使成果经得起检验。四是有效链接决策,提升咨政能力。通过《领导参阅》《决策信息参考》等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呈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实现对策研究与党政决策的“无缝对接”。比如,营商环境专题评估研究引起国家级智库高度关注。五是扩大社会影响,参与舆论引导。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不断拓宽科研成果辐射范围,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持续提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智库品牌效应。据介绍,重大课题研究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创设并实施的一项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机制。自2016年设立以来,已连续开展了五年,为建设高质量新型城市智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谭敏 通讯员 穗社科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俊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于5月31日举行了2020年市政府重大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会,经专家评审组认真、务实、严谨、公正的评审,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申报的《不同体制模式下应对疫情的效果分析研究》课题成功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深圳市政府重大研究课题申报,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智库,以公开申报的方式组织开展15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合作研究的市政府重大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支持。我院申报的课题《不同体制模式下应对疫情的效果分析研究》对全球抗疫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比较了不同抗疫模式的效果、经验和不足,分析了造成抗疫效果差异的深层体制机制原因,围绕疫情防控、城市运行保障、疫后经济振兴等方面,提出了深圳进一步提升抗疫效果的政策建议。2020年深圳市政府重大研究课题申报评审结果如下: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是华中科技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市校共赢的产业化平台。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强大科研实力和科研团队资源优势。
不久前,《自然》杂志推出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了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榜单。数据显示,北京力压群雄,击败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城市,在全球200强榜单中继续蝉联第一,在其中3个子榜单中也排名第一。值得关注的是,武汉近年来异军突起,在今年的全球200强榜单中排名19,在中国排名第4,科研产出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本期《自然》增刊也特别聚焦了武汉,介绍了这个中国中部城市在促进科研产出方面的一些经验。何为“自然指数”“自然指数”依托于全球82种顶级学术期刊(2018年6月之前为68种),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作者信息。其采用3种计量方法:论文计数(AC)、分数式计量(FC)和加权分数式计量(WFC)。AC是指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FC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的FC总分值为1,在假定每人的贡献是相同的情况下,该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WFC为FC增加权重。总榜单速览今年的“自然指数”按照FC排出了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美国上榜城市数量遥遥领先,达到61个;其次是中国和德国,分别为25个和23个;英国位列第四,为13个。上榜科研城市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其中,入围的中国25个城市中,除北京继续位居榜首外,南京、武汉和广州成为后起之秀,科研势力表现不俗。而西安未能进入中国科研城市前10强,让很多人深感意外。进入前200的中国城市及排名在科研产出最多的50个城市中,美国有19个城市上榜,中国10个,英国3个,日本、瑞士、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西班牙各2个,法国、韩国、新加坡、丹麦、瑞典、奥地利各1个。科研产出最多的50个城市排名3个子榜单北京排名第一2018年度“自然指数”还发布了5个子榜单,包括企业科研实力20强城市以及化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4个领域的前20强城市。其中,企业科研实力最强的前20个城市分别是:遗憾的是,上述榜单中没有中国城市上榜,而美国有10个城市,占据了前20强的半壁江山。同时,本年度“自然指数”分化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物理科学4个领域列出了排名前20的科研城市。化学领域前20强城市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前20强城市生命科学领域前20强城市物理科学领域前20强城市科研产出的武汉样本过去6年间,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繁华都市——武汉在“自然指数”中的上升速度比榜单上前20强的任何其他城市都要快。它对FC的贡献从2012年的214.51上升至2017年的490.54。在2017年榜单上,它在全球的排名为19,在中国排名第4。基于对FC的贡献,武汉的增长幅度比中国其他顶级城市都要大。图片来源:“自然指数”网站“自然指数”认为,武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吸引了大批雄心勃勃的年轻科学家,并且为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较低的生活成本、有名望的职位和花在科学兴趣上的充足经费。“自然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武汉拥有84所高校,成为中国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2016年,武汉研究及工业机构的研发投资达到370亿元,涉及从光电子学到材料科学的诸多领域。研发投资占到武汉GDP的3.1%,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和厦门。2017年,武汉的研发投资占比增至3.2%。相比之下,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为2.13%。最新实施的“双一流”计划则为武汉高校的29个交叉学科项目提供了支持,包括武汉大学的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测绘科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热物理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园艺科学和畜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基于FC,学术机构是武汉科研产出的最大贡献者。图片来源:“自然指数”网站不过,尽管武汉在科研产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但随着近年来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想保持这一势头并不容易。为此,武汉高校采取了很多相应举措。比如,武汉大学成立了一个4亿元的基金,专门用于招募人才并为其提供种子资金。2017年,武汉市政府宣布成立一项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高校发展,并且在税收减免以及保证子女入学方面提供便利。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做过多年博士后并于2011年到武汉大学从事药学研究的陈实在接受“自然指数”采访时表示,自己并未感觉武汉的吸引力会很快消失。“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正从北京、上海来到武汉。”陈实说。(来源:科学网)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穗社科宣) 12月23日上午,以“面向现代化 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召开。据悉,14项重大课题成果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结论,从综合分析到战略研判,有亮点、有特色、有创新。今年组织开展了14项重大课题研究今年来,市社科院精心组织开展了14项重大课题研究,系统组织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数字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同步开展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形成系统性研究报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建设高质量新型城市智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大课题研究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创设并实施的一种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机制,在全国社科院系统是一个创举。自2016年设立以来,已连续开展了五年,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推动研究内容创新的新尝试。通过不断完善运作机制保障研究质量,在推进重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市社科院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交流,扎实开展课题研讨和学术交流,积极汲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使课题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更贴近实际操作、贴近决策。聚焦大主题展开深研究"2020年度重大课题做得很扎实,有深度、有创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成果,重大课题科研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决策服务能力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提升,认同度、美誉度越来越高,重大课题研究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发布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做了主旨发言。据介绍,2020年度重大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研究。重大课题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提升广州城市全球联系度与辐射能级、广州面向“十四五”的文化强市建设研究、广州数字化公共服务发展趋势研究、广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研究、金融科技赋能广州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广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研究、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等等。其二,适应选题需要,优化研究方法。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改科研课题成果验收规范,对课题“深调研”做出制度安排,激发科研工作活力。构建以质量创新、工具和方法创新、分析和综合严谨规范为导向的成果验收标准体系。推动决策理论运用,创新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突出决策咨询的学理支撑。其三,强化过程管理,把控研究进程。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收集整理一手数据和资料,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剖析、量化分析,构建分析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程管理使成果经得起检验。其四,有效链接决策,提升咨政能力。通过《领导参阅》《决策信息参考》等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呈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实现对策研究与党政决策的“无缝对接”,使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及时为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比如,组织开展的营商环境专题评估研究引起国家级智库高度关注。其五,扩大社会影响,参与舆论引导。以重大课题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课题研究的话语建构能力。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阐释理论、解读政策、引导舆论。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不断拓宽科研成果辐射范围,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持续提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智库品牌效应。【来源:信息时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北京商报首次发布“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集中推出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披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首次发布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北京创新水平及科研实力均名列世界前茅。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期间的技术交易版块,一批高价值技术达成交易,最大签单金额达1.2亿元,初步形成“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01首发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重大成果发布会期间,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成果相继发布。例如,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于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并完成了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实现了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实用化发展。”随着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通信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能防范窃听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广泛重视。“据龙桂鲁介绍,该团队原创性提出的“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理论创新性发展了保密通信理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拉约斯·翰佐评论指出,量子直接通信“将香农通信理论保证的噪声信道下的可靠通信,提升为更高层面的既有噪声又有窃听信道下的可靠和安全通信”,“将量子通信从窃听感知发展为既窃听感知又窃听阻止”。此外,北京微芯院首次提出模块化、标准化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研发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稳定支持。据介绍,除自主研发外,中国政府还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通过联合资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合作研发、推动科技人员交流等方式,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目前,中国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4份科技合作协议,还有约200份中外部门间合作协定涉及科技合作,参与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型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和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在这些协议(协定)框架下中外政府磋商确定了一系列联合资助科研项目的计划(任务)。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披露,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1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将于9月下旬在科学技术部网站公开发布,指南涉及18个国家的260余个项目。02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科技潮流引领下,北京创新在全球扮演着什么角色?作为创新引领力量之一的中关村产业园,在全球科技园区中动力几何?发布会期间,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该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研究遴选出30个城市,构建三级指标体系,系统反映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综合排名前十的都市圈已出炉,北京位列第五名。 不仅如此,多纬度指征显示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表现继续蝉联榜首。施普林格·自然创始人戴维德·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同时,还对入围城市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综合考量后,北京位列榜首。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京、沪两地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入选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分别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8名、第13名、第15名和第20名。然而,在此次发布会期间,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分析了当前首创产品以及企业创新的诸多瓶颈。翟立新表示,创新源于技术,成就市场,市场是检验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而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难,又是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难以逾越的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涌现,首创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引领着产业进步和技术革新,其发展水平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03破题首创产品“入市难”会议期间,翟立新分析了当前首创产品进入市场面对的诸多瓶颈。例如,缺乏运营机构,由于首创产品缺少相应认证检测及应用业绩,在市场上很难卖出;其次,供需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此外,首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市场推广过程中议价谈判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竞争力,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首创产品市场推广,而这也是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临门一脚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日前北京市出台《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对首创产品进行了界定。即技术水平处于国际或者国内的首创产品,既包括创新产品,也包括面向特定应用场景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对首次进入市场进行了界定;同时,对首创产品进入市场实行全面的支持。按照首创产品特点,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打造检测评定标准,制定首次保险补偿、供需对接、国际推广、金融支持等新产品进入市场全链条支持体系。翟立新表示,将加快政策落地,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项政策的支持条件,申报评审程序,让符合条件的首创产品尽快享受政策红利。加大协同的同时,完善服务体系,构建首创产品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更多国际国内首创产品实现运用。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初创企业融资难题,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启动了“创信融”平台。据了解,该平台作为全国率先利用“金融管理大数据+金融科技+政府政策配套”三位一体的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轻资产难题;通过“全流程”线上化、“大数据”技术化等手段,解决商业银行风险责任认定、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难题。截至目前,该平台一期建设已完成。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关村银行等3家首批试点机构已在平台上推出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创信云贷、信e融、创捷通,并于近日完成放款22笔、金额1542.8万元,预计推动商业银行向小微和科创企业释放信贷资金超百亿元。04“全球买、全球卖”格局初步形成蓄势激发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会议期间,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横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空天产业、生命科学等高精尖领域,并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例如,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目前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博世、威乐等60余家德资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全国空天产业创新高地,近期实现500亿元、远期实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谷”项目定位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随着发布版块结束,截至目前,除展示板块外,2020中关村论坛的“会议+交易+发布”三个版块已全部结束。其中,技术交易版块表现夺目。版块汇聚线上+线下7000多个优秀技术成果、300多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集中推出200多个国内首发产品,重点推介300多个国际领先技术项目,推出首个产业创新领先技术百强榜单,促成一批高价值的技术交易,最大一单签约交易金额1.2亿元,初步形成了“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在论坛展览版块,有11个国际组织和800余家中外科技企业参展参会。论坛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云上论坛直播和视频的观看数量达到1.28亿人次,论坛相关信息阅读量累计超10亿人次。记者丨陶凤 刘瀚琳编辑丨胡可
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力压欧美城市,夺得全球科研城市第一。上海则排名第五。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均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前20位跻身前20名的五大城市,无一例外,均是我国高等院校集聚地或重要布局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都是高校集聚,科研实力强大;而合肥拥有中科大这所科研实力强劲的高校,也备受瞩目。不过,中国的城市科研水平虽然高,但是成果的转化能力、基础研究能力还有待提升。-END-
南方网讯 (记者/杨智明 通讯员/穗社科宣)12月23日上午,以“面向现代化 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2020年度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召开。据悉,2020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精心组织开展了14项重大课题研究,系统组织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数字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同步开展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形成系统性研究报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建设高质量新型城市智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大课题研究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创设并实施的一种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机制,在全国社科院系统是一个创举。自2016年设立以来,已连续开展了五年,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推动研究内容创新的新尝试。通过不断完善运作机制保障研究质量,在推进重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交流,扎实开展课题研讨和学术交流,积极汲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使课题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更贴近实际操作、贴近决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发言(广州社科院供图)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介绍说,2020年度重大课题做得很扎实,有深度、有创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成果,重大课题科研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决策服务能力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提升,认同度、美誉度越来越高,重大课题研究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彰显。2020年度重大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聚焦重大主题,深入开展研究。重大课题通过多形式、多维度的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提升广州城市全球联系度与辐射能级、广州面向“十四五”的文化强市建设研究、广州数字化公共服务发展趋势研究、广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研究、金融科技赋能广州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广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研究、广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等等。二是适应选题需要,优化研究方法。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改科研课题成果验收规范,对课题“深调研”做出制度安排,激发科研工作活力。构建以质量创新、工具和方法创新、分析和综合严谨规范为导向的成果验收标准体系。推动决策理论运用,创新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突出决策咨询的学理支撑。三是强化过程管理,把控研究进程。重大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收集整理一手数据和资料,注重社会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剖析、量化分析,构建分析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程管理使成果经得起检验。四是有效链接决策,提升咨政能力。通过《领导参阅》《决策信息参考》等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呈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实现对策研究与党政决策的“无缝对接”,使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及时为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比如,组织开展的营商环境专题评估研究引起国家级智库高度关注。五是扩大社会影响,参与舆论引导。以重大课题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课题研究的话语建构能力。通过多种传播渠道,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阐释理论、解读政策、引导舆论。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不断拓宽科研成果辐射范围,确保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持续提升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智库品牌效应。
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郭万达、郑宇劼、冯月秋、韦福雷、付永嘉、郑天骋一、经济特区实践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城市范例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产生与发展伴随着人类从蛮荒状态向现代状态的过渡。城市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又是现代化的产品,人类现代化的重大进展无不和城市息息相关。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实践为中国向现代化目标的迈进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区在城市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从而助力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城市范例。(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圳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不断突破资源瓶颈,走集约化、创新型、高质量发展道路。1. 优化产业结构深圳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呈现“三个为主”的特征: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2. 推进经济发展新旧动能不断转换深圳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演进、迭代,历经“加工贸易为主—探索高新技术产业—谋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成功切换经济增长动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二)营造保障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法治环境1. 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深圳在发展中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法治为基础,以政府为保障。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深圳重视市场制度体系的建设,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2.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圳历来重视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排名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如2018年,推出300项“不见面审批”事项,2019年推出20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已经实现“秒批”事项104个,特别是在人才引进、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等堵点痛点领域实现“秒批”,企业“秒批”系统正式上线启用;95%以上日常市场监管事项实施“双随机”抽查,让行政执法更加规范透明。2018年,对标新加坡和香港,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印发了《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3. 健全法治建设深圳重视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立法权的优势,紧密围绕特区改革进程中涉及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提供制度性解决方案。2000年到2012年期间,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解决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的矛盾凸显问题;2012年以来,重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配套立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三)塑造包容开放创新的城市文明深圳为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提供了“各展所长、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的平台,形成了“共生、共助、共发展、共成就”的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学习香港先进的公共服务系统,提升自己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为内陆城市公共服务树立了“深圳典范”。此外,把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涌现出华侨城、腾讯、华强动漫、雅昌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企业。“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四)保障民生幸福深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积极补齐教育和医疗方面的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化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教育和医疗的体制改革,深度挖掘本土资源,积极引进外来资源,努力建成一座平安和谐、包容发展、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五)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圳高度重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提升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形成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绿色低碳之城,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优生”。二、深圳城市化高质量建设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发展水平尚待提高虽然从GDP总量来看,深圳已跻身亚洲城市前5,仅次于东京、上海、北京、首尔,但深圳的GDP总量、人均GDP和经济密度与其他国际性城市的还有不小差距。从GDP总量来看,纽约、东京和伦敦分别为深圳的2.82、2.79和1.79倍;从人均GDP来看,深圳为2.81万美元的差距更大,不到东京的1/2、伦敦的1/3、纽约的1/4;从经济密度来看,深圳为1.83亿美元/平方公里,不到纽约的1/7、首尔的1/3,不足东京、新加坡和伦敦的1/2。表1 世界典型国际城市经济发展数据比较(二)基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深圳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PCT为代表的创新成果卓著。但深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仍然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受制于人”。一是科研院所缺乏。源头性创新主要依托大学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突出的全球国际化城市均有全球一流的大学。根据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布的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城市均拥有多所位列全球前100名的一流高校。纽约有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伦敦有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东京有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香港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相较而言,深圳的大学数量较少,还需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二是深圳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北京有82家独角兽企业,旧金山有55家,上海有47家,纽约有25家,杭州有19家,深圳有18家。其中,硅谷共有102家的独角兽企业,约占总数的21%,是全球独角兽数量最集中的区域。深圳虽在全球城市中位列第六,但与头部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城市文化内涵亟待提升,文化、艺术缺乏国际影响力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621.77亿元,占GDP比重达10.9%,虽然大幅高于全国平均的4.3%,却远远不如美国的31%、日本的20%、欧盟与韩国的15%。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城市相比,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尚且有逐渐追近的趋势,然而文化内涵与影响力依然差距巨大。对比两大时装周举办地巴黎和米兰,深圳虽有更多的城市人口和GDP,然而与这两个全球文化标杆、世界奢侈品之都对比,深圳的文化认可度差距尚远,缺乏对于全世界艺术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深圳在文化、创意、设计等文艺类的教育资源也明显不足。如纽约,除作为时装周举办城市,还拥有帕森斯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纽约大学和纽约时装学院等引领全球文艺的大学。伦敦也有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装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和中央圣马丁等全球艺术的殿堂。即使与拥有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北京,以及拥有上海戏剧学院的上海等相比,深圳在补强自身文化软实力方面,仍任重而道远。此外,相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等历史建筑、英国的大本钟、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带来的数以亿计的旅游资源,深圳对于自身历史和旅游资源的挖掘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相较于纽约、伦敦、巴黎、米兰等全球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头部城市,深圳的全球会展业发展仍远远滞后。(四)生活质量距全球先进城市尚有差距一是深圳收入显著低于全球标杆城市。根据猎聘网公布的《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以及智联招聘的《2019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深圳的人均收入,仅为纽约的30%、东京的46%、伦敦的48%、巴黎的一半。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差距更大。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相关数据,2018年美国纽约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005美元,而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543.60元人民币,差距高达7倍。二是深圳的受教育程度依然不足。根据深圳市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深圳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257.93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口为287.76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为378.53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30.2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依然以初中教育程度和高中教育程度的群体居多,远低于西方发达城市约一半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深圳城市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依然有巨大的提升余地。三是深圳的医疗卫生和养老体系尚不成熟,数量和质量均有提升空间。对比全球标杆城市,尽管深圳积极学习欧洲尤其是英国伦敦的家庭医生制,然而条件尚不具备,医院数量、医疗资源和医生护士数量均不足,不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内城市。此外,深圳的基础科研能力较弱,缺乏好的大学和医学院,整个医疗体系缺陷较多,急需补齐。四是深圳对于境外服务人员的开放程度相对保守。纵观全球城市,均有大量的外国服务人员,比较有名的比如菲佣等,深圳在这方面还应加大开放力度。(五)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作为外向型城市,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深圳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一是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与头部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北京拥有56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居全球城市之首;东京、纽约、巴黎、伦敦、首尔位居“二线”;深圳仅有7家,排在第三梯队。二是深圳金融中心水平仍有待提升。近年来,深圳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与传统的全球金融中心纽约、伦敦、香港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图1 2019年GFCI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三、相关的政策建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圳也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深圳应在更高起点上扬帆起航,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地,打造法治城市示范,锤炼城市文明典范,树立民生幸福标杆,勇当可持续发展先锋,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一)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国际创新之都一是发挥深圳毗邻港澳门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优势。依托河套地区、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发挥深圳市场化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良性转化和激励机制,吸引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创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是发挥深圳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节点功能,深化在区域创新中的驱动作用。推动深圳与香港、澳门科技资源的整合,扬长避短,发挥深圳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创新和应用创新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布局。加强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中子科学城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和南沙科学城等科学城的联动与合作。共建广深港澳科技走廊。扎实做好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工作。三是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载体。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持续推进“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大科学装置在深圳的建设。积极整合大湾区的一切资源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导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建设。四是全面推进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高标准编制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把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为世界级大型开放创新网络枢纽。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形成科技资源的集聚效应。重点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光子源、电子源、质子源为基础的综合粒子设置。五是高水平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造深圳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建立部省市合作共建机制,整合高新区人才、技术、产业等创新资源,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开展科技创新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学研一体的科教城。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为载体的基础性研究集群。进一步完善大科学装置的配套和落地。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形成引领性原创成果。(二)健全审慎包容监管制度,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难以估量的广阔前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源地,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更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为了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适应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圳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全审慎包容监管制度。一是要秉持多方协同共治的监管理念。实行审慎包容监管要广泛提高多方社会主体参与度,坚持系统治理,从政府包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治转变。只有通过与新兴产业创新者更为密切的互动合作,监管措施才能更具弹性、更加敏捷有效。二是要坚守兼顾安全和创新监管原则。要明底线、守红线,加强安全引导,客观评价和准确判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特点的不同治理策略。同时,以宏观的视野、辽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留足空间。三是要推进简政放权各项监管措施。持续放宽战略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加大证照分离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物联网、车联网和区块链等互联网融合业态协同监管机制,促进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协同治理,共同维护创新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推行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监管政策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新兴产业成长留下充分空间。严守安全底线,完善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一代通讯技术等产业信用监管,加快健全分类监管机制,按照风险和信用建立分类监管清单。(三)积极创新金融模式,打造国际领先的数字经济试验区深圳要通过数字经济、区块链、数字货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方面的改革和试验,创新金融模式,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一是开展数字货币创新应用,推动深圳跨境金融发展。积极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提升数字货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央行数字货币在深圳试点,出台数字货币试点的规范性文件,完善数字货币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商业银行和相关产业的配套技术和设施的建设,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试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和结算,推动跨境金融发展,对接国际金融市场。二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丰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手段,发挥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打造辐射全国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5G和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应用、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深圳”的建设。三是完善区块链平台技术规范,加快区块链产业园区建设。应在《金融行业区块链平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块链的技术标准,构建安全可信的金融环境,防范安全风险,形成有助于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区块链生态系统。加快区块链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建设,给予对应的政策扶持和补贴,培育中小区块链企业,促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推动区块链服务于实体经济。四是推进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进度,加快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步伐。推进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进度,推动先行先试政策落地,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实现跨境金融联动,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加快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借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成功经验,完善创业板的相关基础性制度,出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意见稿,推进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促进产融结合,助力深圳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四)全面发力激活海洋基因,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应当抓住综合授权机遇,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关于“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要求,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一是积极推进全球海洋秩序中心的建设。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深化细化航运服务、海洋金融等方面迫切需要做的事项,迅速形成可上报授权清单,并落地实施。以推进建设全球海洋秩序中心为己任,提高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争取海洋领域国际话语权、舆论制高点,在遵守把握现有海洋规则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修订现有海洋规则,基于未来需要发起制定海洋规则。二是以深圳—三沙飞地合作为抓手激活国家深蓝空间。借鉴深圳与欠发达城市的深度飞地合作模式,建立深圳—三沙飞地合作。争取成立“深圳—三沙特别合作区”,利用深圳—三沙巨大的空间纵深构建海洋产业和公共服务国际网络。“深圳+三沙”共同申报南海国家公园国家级平台,把南海主权、南海管控、南海政经逐步坐实。建立南海公园警卫队,整合海监、渔政、海事、海警和海关等海洋执法部门力量,统一海洋综合执法队伍,行使南海管理和执法任务。有序推进海岛保护和开发,尽快启动海域海岛清查、命名、测量、标志等工作,编制海域海岛地名志,增强我国拥有海岛的法理依据,为海岛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信息,加快制定南海海域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逐步明确南海国家公园边界。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广泛吸引国内外金融、非金融机构参与,根据实践需要开放股权限制,组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发动南海油气开采项目,吸收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投资项目。支持航运保险业发展、逐步放开深圳船舶检验市场、建设航运交易市场、开展国际航运交易、创新涉海金融产品,开展海域、岸线、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推进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挂海洋特色板块。四是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设海洋智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升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托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落户深圳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落成,大力发展海洋会展。增加国字头、国际化海洋展的数量、体量。突出品牌价值,提高UFI展会认证覆盖度。突出军民融合,争取打造数个国际知名军品展。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拥有航运发展组织保障,创新航运制度和产业政策,现代化高效的智慧港口。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培养一批海洋人才队伍,成为开放与协同发展并行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五是密切绑定国家战略。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在学科建设、机构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突出重点、形成体系,在理论、规则、制度层面弥补现有规则体系不足。在海洋划界、专属经济区管理、国际海洋合作、渔业资源使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修复、打击海盗、海啸预警、海上搜救、海洋国际组织常设机构设立、议题设置、规则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桥头堡和先行军作用,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国家动力。(五)实施双控行动,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目前,双控目标趋严,碳排放达峰目标渐近。但是,深圳能源消费总量仍呈增长趋势,空气质量离世界一流还有差距。碳排放达峰、空气质量达标、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能源转型的硬支撑。深圳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超大城市能源集约利用的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先锋。一是强约束、控总量,构建能源集约化利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能源、碳排放控制责任制度体系和严格、细致的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考评体系。建设能源领域深度脱碳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试点项目实施和示范技术推广。加强建筑、交通、工业、商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管理。做好能源需求侧管理,用价格、技术、法规等措施,鼓励用户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方式。积极推动形成节能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知名机构,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节能产品认证管理。二是供给侧、需求侧双管齐下,加快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探索氢能利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三是促进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的融合,推动能源革命。充分发挥深圳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快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全面覆盖源、网、荷、储的智慧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三流合一”,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精准化管理,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模式的革命。(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打造现代文明之城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目标,主动谋划,推动深圳市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化时尚产业转型,提升深圳作为全球城市的品质和影响力,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为构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提供支撑。一是出台有关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以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支持时尚产业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高质量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也要高质量发展。建议在深圳“十四五规划”中作专题研究,促进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化时尚产业转型。重点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服装、钟表、黄金珠宝等领域的工艺水平,支持发展高端制造环节,提高产业精细化制造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工艺、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设计创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大力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促进设计与制造融合发展。提高创意研发环节的比重和水平,促使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发展时尚运动、时尚健康等新兴时尚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推进时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二是整合与提升时尚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时尚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综合考虑深圳各区(新区)时尚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和发展空间的需求,确定深圳时尚产业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支持已有特色商业中心,打造时尚特色街区,打造一批集产品设计、展示、旅游、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时尚“街、廊、馆、店、场”,着力打造时尚特色街区。以时尚产品设计与开发、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原创设计师创作创业和企业孵化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时尚双创空间。三是培育发展国际时尚精品品牌,鼓励品牌运营与国际合作。鼓励深圳时尚龙头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制定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吸引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在深圳开设工作室,设计、发布、运营时尚产品、品牌。鼓励国际知名时尚企业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延伸研发设计、打板、中试、量产、产品发布等功能,推进国际品牌企业本地化发展。四是完善有利于时尚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时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行时尚创意设计项目知识产权预备案制度,鼓励时尚企业和设计师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和著作权登记。支持行业协会做大做强,开展产业论坛、行业研究、行业培训、国内外展会、设计大赛等,推动深圳时尚产业各行业协会专业化发展。建立时尚产业的检测认证评估中心,加强时尚产品的检测、认证、评估、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设立深圳时尚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建立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到规模生产的全过程的融资模式,推动时尚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