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究“古城保护与城市未来”艾琳娜

探究“古城保护与城市未来”

昨日,以“古城保护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2020城市建设与建筑业发展鉴湖峰会在我市举行。会上,中国建筑学会与绍兴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建筑学会绍兴古城保护工作营也在会上揭牌。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名士之乡,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古城、名城。如今,绍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一员,以及杭州都市圈、环杭州湾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之一,又面临着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绍兴也是全国知名的建筑大市,已进入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建筑强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鉴湖峰会应运而生。在峰会的主旨演讲环节,吴志强、修龙、孟建民、王幼芬等四位行业专家先后以《历史创新未来》《当前环境下建筑方针的进一步思考》《城区总设计师制的思考和实践》《有限介入、以“空”激活场所——苏州大新桥巷老建筑群落更新设计》为题作了主旨演讲,现撷取其中一部分观点以飨读者。打造绿色健康建筑修龙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原董事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在城市,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绍兴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最终提升绍兴人民的获得感。高质量发展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传承地域城市风貌文化。让人们记住乡愁,增强家园情怀,而不是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绍兴是一座流淌着千年钟灵毓秀的历史名城,水系与建筑有着独特的完美融合。绍兴要着重挖掘此类独一无二的建筑风貌,注重传承地域文化,保持历史文脉,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古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业内对健康建筑有了更多思考,人民对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绍兴今后的建筑应该与环境气候适应,采光自然充足可调可控,空气清新可调可控,温湿度可调可控,在保温节能的同时还能贡献能源,建筑智能运行。即:建筑闭能闭得严,开能开得敞。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建筑工匠敢为人先、辗转全国、走向国外,打造了“绍兴建筑”金名片,建筑业成为绍兴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作为国内重要的建筑之城,绍兴要更加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引领。绍兴要从重点关注“建筑运行过程”拓展到建筑建造、运行、拆解各阶段;更加注重建筑全面降低资源环境负荷,从重点关注“节能”拓展到关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让绿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色,使建筑业成为绍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共同促进绍兴繁荣进步。同时,与绍兴签约的中国建筑学会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为绍兴的古城保护、城乡规划等出谋划策,共同促进绍兴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在当今这个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的未来规划。以北京打造城市副中心为例,主要部门、设计单位在听取了大量的居民心声后,通过大数据模拟,把职、住、医、教、休、商业服务等在15分钟时间圈内进行最大可能的提供,最终达到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的目的。绍兴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的力量,同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提供保障。当前,以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的新型环保形式“碳中和”,已经成了构建生态城市的崭新途径。绍兴作为一座澎湃着激情与希望的现代新城,更要开发、提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使之成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持技术,争取在2040年之前成为国家第一批实现“碳中和”的示范区。绍兴的城市发展,要集成和汲取伟人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从而不断推动现代化发展。绍兴现在遇到的老城保护问题,很多欧洲国家都遇到过。德国柏林通过建立老城复兴大师创作坊,更新区域划分成街坊,邀请建筑大师每年设计1至2栋建筑,并且每年举办世界老城复兴博览会,从而赋予了城市新活力。绍兴拥有大量的历史建筑,为研究我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史提供了鲜活素材,绍兴不妨学习一下柏林,不一定是照搬照抄,主要是让建筑大师赋予绍兴古城新动力。未来10年,长三角城市群联系将进一步加强。绍兴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推进长三角区域建筑一体化发展,也是绍兴重要的职责使命。绍兴要主动拥抱时代发展潮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在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与住宅全装修等领域不断提高行业话语权。尝试总设计师制度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迁出部分原住民,吸引文创人才入住;迁出机关企事业单位、国企,新增免费停车场、高品质民宿、口袋公园……在绍兴古城保护发展与新城开发建设的“双城”逻辑中,一场资源的双向流动开始了,绍兴的城市功能正在被重构。在这个过程中,绍兴需要利用总设计师制度,来平衡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目前我国并不缺优秀的设计方案,但真正能够落地的方案却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通过“一书两证”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刚性管控,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工作机制下,各职能部门是直线式运行,行政对企业进行刚性管控,沟通难度大,两者叠加从而缺少实施方案的有效机制。总设计师制度能够动态化地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更精准、更高效地应对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城市设计管理与实践之间的主要差别。现在总设计师制度包括城市总规划师制度、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城区总设计师制度、街区建筑师制度等四种模式。在国内,已有通过总设计师介入城市改造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例子。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作为西安钟鼓楼广场、西安临潼华清宫广场等项目的总设计师,针对重点地区特色风貌、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管理,监督设计方案、规划审批、建设实施情况,将项目打造成了西安城市的新地标,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定位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以其洋溢着的浓烈唐风汉韵,开创了中国建筑新唐风时代。为了加强城市重点地区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准,2018年,深圳在全市17个重点区域推行城市总设计师制。作为该制度的首个尝试区域,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实行城市总设计师制,为其高质量建设提供了保障。在城市设计实施中,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整体认知、推进方法、运作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留住古城的烟火气王幼芬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教授/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杭州中联筑境设计总建筑师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每一页都关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城市印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带着历史感的建筑会越来越稀缺。绍兴古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河网密布、古桥相连,分布着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等八大历史街区,历史遗存星罗棋布。绍兴要把这些历史传承下来,成为绍兴建设“重要窗口”中最鲜明的标识、最亮丽的江南风景。一座城市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人提供生活的空间。古城改造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迎合外地游客,不尊重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从而缺少生活烟火气,这样的古城走不远,也不是游客青睐的古城。绍兴在推进古城改造时,同样要注重留住原住民,从认知、规划再到具体的保护举措和项目实践,给出一个保护历史遗存与改善生活环境平衡的方程式,形成历史街区保护的“绍兴模式”。苏州的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要将这个保护区内的一个建筑群落更新设计为特色精品酒店,并不容易。设计团队通过依循苏州传统居住建筑的特点,保护其历史文化信息,即建筑的形制、空间、样貌及结构形式,同时以激发为目的积极保护,而非流线状的消极保护,作为保护原则;以激活地块以及传统老宅空间活力为目标,以苏州传统宅院的基本格局为基础,通过更新手段的有限介入,最大程度地提升地块的生命力,让当代生活得以在此延续,让传统宅院真正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利用,作为更新原则,最终实现历史和发展的相互融合。这个例子对绍兴而言,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苏州和绍兴一样,同为江南水乡,建筑风貌颇为相似。绍兴要保护古城,更要利用好古城,吸引更多新兴人群,培育文化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绍兴古城,也将以“历史+人文”“风貌+产业”“魅力+活力”的新姿态向全世界开放。信息来源:绍兴日报图片:绍兴发布、越牛新闻【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去食

这5类选题可申报住房城乡建设部2020年科学技术计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4月26日消息,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组织开展2020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科技项目申报分软科学研究、科研开发、科技示范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重大科技攻关与能力建设等5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重点工作,确定科技项目选题和申报方向如下:(一)软科学研究类项目房地产业和住房保障1.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和编制要点研究2.房地产管理法规修订研究3.完善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制度研究(重点探索研究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规范标准、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4.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经营和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研究5.租赁住房建设、运营标准和机制研究6.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和风险防范研究7.居民部门住宅负债和风险研究8.房地产企业负债构成和风险防范研究9.物业管理制度改革和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研究10.基于5G技术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城乡建设管理1.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城市建设的法制化体系研究3.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4.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为指导的城乡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模式与方法研究5.绿色城市建设模式研究6.城市管理体系化建设研究7.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建设管理模式研究8.完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机制研究9.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制度体系研究10.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多元化融资模式研究11.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和应用的相关制度、政策和激励机制研究12.城市水系统规划建设理论和方法研究13.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机制研究14.城市节水体系研究1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体系相关政策机制研究16.国家历史风景名胜资源价值与评价标准研究17.中华园林之美的评价标准研究建筑业转型发展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研究2.建筑节能发展模式研究3.装配式建筑项目供应链及协调模数优化研究4.房屋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5.工程设计易建造性评价研究6.绿色建造产业链研究7.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研究8.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标准规范体系研究9.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研究10.传统建筑技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1.中国传统园林技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2.建筑产业工人培养体系研究(二)科研开发类项目1.支撑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包括安全韧性城市管理技术、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技术、城市体检评估技术,全龄友好城市和完整社区建设运行技术体系;城市更新改造示范性技术方法(含老厂区老厂房、老旧城区、历史街区、商业街/区、城市公共空间、涉老场所等)、城镇老旧小区绿色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关键性技术集成;城市多、高层既有住宅排水、排风系统防疫功能提升技术与工程改造示范;地下空间拓展与加固改造关键技术,新开发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技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传承体系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技术。2.支撑绿色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和方法;适于不同区域化新型农村建设的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既有农房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适应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关键技术、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模式、乡村能源供给及利用技术体系;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乡村风貌塑造政策与技术体系,传统村落白蚁防治政策与技术体系。3.支撑高品质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品质和性能提升技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住房设施、设备体系的健康性能保障技术;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与零碳社区关键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和控制技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监测评估技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用户侧能效提升关键技术,外墙保温系统可靠度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4.支撑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安全评估与智能修复技术;城市公共设施韧性扩展技术和快速建造(改造)技术;城市道路空间建设全要素规划设计技术、城市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智能停车及自动代客泊车技术体系,轨道交通工程穿越复杂条件风险监控及智能建造体系、国家绿道网络体系、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技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更新提升技术;城市水系统功能提升技术、智慧水务建设标准体系和关键技术;不同气候带及地理分区的典型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系统集成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供排水设施安全运行保障技术。5.支撑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标准化设计体系,极端恶劣环境下复杂土木工程关键技术,建(构)筑物安全智能监测技术;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绿色装配式成套快装产品体系、智能制造及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钢结构住宅系统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钢结构建筑上下游产业链标准化模数化研究;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数据接入、轻量化和数据信息安全技术;新型模板体系及填充墙体材料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和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海沙和沙漠沙等建材高效处理技术、高性能耐火和耐蚀钢材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溴环十二烷”替代类阻燃剂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工程建设机械和施工智能装备(设备)开发。6.支撑城市治理和绿色生活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技术;城市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支撑技术;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标准体系研究、基于CIM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梳理及体系构建技术。城镇绿色清洁能源供应系统与保障;城市高效节水技术与产品;城市供水系统全过程安全保障和高质量供水技术及装备;再生水安全利用保障技术;垃圾分类技术体系、厨余垃圾预处理及生物处理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三)科技示范工程类项目申报方向包括城镇人居环境改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市政公用设施等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重点试点、示范工程和地方挖掘、提炼的工程实践案例。项目所应用的技术为国内领先或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能形成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或有代表性的样板工程。(四)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申报方向包括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开展与拥有相关领域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同行的合作,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和标准比较研究及能力建设、综合示范等。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不再重复申报其他类型项目。(五)重大科技攻关与能力建设类项目选题包括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应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工作设置科研任务,统筹项目、资金、科技人才、基地等科技要素,并提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案。

相因

关于未来城市的样子,这位荷兰建筑师给出了 3 个大胆的设想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对于这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不止一位电影导演、科幻小说家都曾尝试给出答案,但是比起文艺作品漫无边际的想象,城市的真正构建者——建筑师的想法也许更值得聆听。建筑师 Winy Maas 及他作为联合创始人成立的 MVRDV 建筑事务所,创造过各种脑洞大开的作品。这个 1993 年创立于荷兰的建筑事务所,自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初,就以“横向伸展”的方式,将阿姆斯特丹一栋老年公寓项目中超过地基可负荷的房间“粘”在了外立面上,成为其“空中楼阁”概念的最早雏形,也奠定了 MVRDV 在行业内的“革新者”角色。MVRDV 作品 WoZoCo 老年公寓MVRDV 作品 WoZoCo 老年公寓MVRDV 作品 WoZoCo 老年公寓在其后的项目中,MVRDV 更是突破性地将农产品市场和高层公寓大胆结合、将绿地面积纵向延伸、搭建空中花园、向高空索取居住面积、建造户外“天梯”等等。无论从形式、用材,还是对于功能空间的组合思维上,MVRDV 似乎比任何建筑事务所都更加善于打破常规。MVRDV 在鹿特丹( Rotterdam )的作品“市集公寓”( Market Hall )MVRDV 在鹿特丹的作品“市集公寓”( Market Hall )MVRDV 在鹿特丹的作品“市集公寓”( Market Hall )MVRDV 作品“天空之城”( Sky Village )MVRDV 作品“天空之城”( Sky Village )事实上,在联合创始人 Winy Maas 眼里,这些看似 “奇奇怪怪” 的建筑并非哗众取宠刻意为之,而是从“建筑始终应该从所在环境和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形式反而不是太重要。”这一理念出发,以及整个团队基于对建筑在地城市的研究分析和严密推导之后的成果。Winy Maas 于1959 年出生于荷兰。1993 年 MVRDV 成立,并赢得了第一个项目—— 位于荷兰希尔弗瑟姆的 VPRO 荷兰公共广播公司大楼。之后,分别于 1997 年和 2000 年完成的 WoZoCo 老年公寓项目及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在真正意义上为 MVRDV 打开了局面,并另其逐渐跃升为全球瞩目的建筑工作室。从左至右分别是MVRDV三位联合创始人Winy Maas 、 Jacob van Rijs 和 Nathalie de Vries在 12 月初的香港设计营商周上,Winy Maas 以“未来城市”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将他对于一个更加开放、前沿和宜居城市的大胆构想再一次推而广之。他给出了以下三个设想:没有极限的“透明城市”玻璃是 MVRDV 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建筑材料之一。无论是拥有 40 X 40 米玻璃窗户的鹿特丹“市集住宅”( Market Hall )、外墙玻璃上印有当地历史的“玻璃农场”( Glass Farm )、威尼斯玻璃砖砌成的 “水晶屋”( Crystal Houses ),还是 2016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无限厨房”,玻璃都经由不同处理方式承担着主要建筑材料的角色。谈到对于这一材料的“偏爱”,Winy Maas 表示这一看似执着的“偏好”背后是他对于建筑空间及功能性的考量,以及对于绿色环保概念的理论试验。MVRDV作品“玻璃农场”(Glass Farm)MVRDV作品“玻璃农场”(Glass Farm)2016 年 6 月,MVRDV 完成了位于香港伟业街 133 号的 “玻璃办公楼”,这是一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办公楼。由于香港土地价格高昂,MVRDV 竭力创造一个吸引力高、空间感强的办公空间,使工作环境尽可能的舒适。旧楼被剥离到只剩下拥有原始美的基本结构,不必要的装饰全被拆除。填充材料仅仅选择了白色涂料、玻璃和不锈钢,以保持并强调基本结构的纯净感。在新和旧被清晰分离的同时,也将建筑内部向公众展示出来。MVRDV作品“玻璃办公楼”MVRDV作品“玻璃办公楼”在这个项目中,桌子、架子、地面、音响、电脑、墙壁,一切都由玻璃做成,没有任何视觉死角。玻璃元素的使用让该建筑的年能源消耗量比香港办公室平均值低 17 %,高峰电能消耗量比平均值低 15 %。作为迄今为止对于透明建筑最极致的实践,“玻璃办公楼”也体现出 Winy Maas 对于香港建造历史和居住现状的思考。“我们正在迈向一个透明化的社会,企业对公众更公开,公众也更关心门后发生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来,透明的工作环境不隐藏任何问题,可以增加信任。” Winy Maas 解释道,“同时,这个玻璃建筑也时时提醒着人们这个区域的工业历史。”在形容玻璃这一材料时,Maas 用了“迷人”一词。在他看来,玻璃不仅可以帮助降低对取暖、采光的能量消耗,也是一种导向更加公开及透明化城市环境的介质。“我希望当我走在香港的街头,可以一眼透过所有的建筑看到城市的另一端,看到‘无限’。这是我的梦想,关于‘无限’的梦想。” Maas 说。但当梦想落地,还是会遇到诸多始料未及的现实问题。在为香奈儿建造的“水晶屋”项目中,MVRDV 不仅用玻璃砖垒砌了整个外立面,在室内也尽可能多的使用玻璃,想让它成为一个内外通透的“玻璃盒子”。而如何保护客人的私密性,如何让透明空间与私人空间——例如试衣间之间实现自然过渡,则成了新的难题。Maas 笑言:“如果真的要完全实现透明城市,那恐怕所有的衣服都需要是镜面材质做成的。” MVRDV 为 Chanel 打造的水晶屋(Crystal Houses)MVRDV 为 Chanel 打造的水晶屋(Crystal Houses)住在空中除了 WoZoCo 老年公寓中的“空中房间”,丹麦的“天空之城”( Sky Village )和“下一个胡同”( The Next Hutong )展览当中的“空中四合院”等项目,都是 MVRDV 对于横向开发空中居住空间这一理念的延续。“下一个胡同”( The Next Hutong )是 MVRDV 于 2014 年在北京 “城南计划-前门东区 2014 ”展览中展出的胡同改造构想。展览以四合院为模块,通过空间升降、切割叠加、融合等组合方式,创造出 1700 个形态各异的改造方案。这些极具创意的各色院落组合模型,以 1:15 的比例悬浮在四合院天井上方,形成一张五彩缤纷的东区院落网。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通过 MVRDV 中国办公室了解到,目前在北京的鲜鱼口胡同,此项目已进入初期阶段,但与该区管理者的沟通协调并不如想象中顺利,相关改造政策也为项目落地平添了许多限制。“空中四合院”能否实现,暂时还无法定论。2016 年,“通往 Kriterion 的天梯”的项目再次将 MVRDV 置于舆论焦点。通往 Kriterion 的天梯通往 Kriterion 的天梯这个为了庆祝城市战后重建 75 周年而搭建的大型建筑装置,位于鹿特丹中心车站入口的外部,并延伸到该城市重要历史建筑 Groot Handelsgebouw 的顶部。Winy Maas 希望通过这座“天梯”向人们展示一个新的可能性,通过对建筑物屋顶的开放和对原有楼层互通方式的打破,为下一代城市创建一个新的、更加互动的,三维的以及更复杂的城市地形和肌理。"在 20 年的城市设计研究与思考中,我们发现在城市,特别是高密度的城市里需要考虑开拓“第二层”空间。大多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充满高层建筑,通常人来人往,只有进出的单一动作。很多高楼需要走进室内才有机会到达屋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主动去屋顶。而我们的想法是在大楼外面,用大家习以为常的梯子从地面直接连到屋顶上,这样一来,屋顶瞬间变为开放的空间,会有更多人想要走上去。” 事实也证明,市民们非常愿意通过“天梯”来到屋顶,欣赏开阔的城市风景,在屋顶的餐厅吃饭,或是在户外空间锻炼和休憩。通往 Kriterion 的天梯共享公共空间的新型社区在最新的一本书当中,Winy Maas 构想了一个基于香港建筑和历史的 “Crazy Tower ”,这是一个针对高密度和快速发展城市的小型共享社区方案。在采访中,Maas 解释道:“在今天的亚洲城市,诸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地价和房价都非常高,建造规定又严格的情况下,如果我的房子只有 60 平方米,但我想要尽可能多的拥有公共空间使用权,或是享受来自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城市服务,应该怎样做?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的房间又应该是什么样子,起居室、洗手间和厨房有哪些设计可以简化和改善?如何保证视野的开阔?这些都是 Crazy Tower 试图回答的问题。" 他还表示,如果这个项目得以实现,对于其他高密度城市也是具有借鉴性的。其实,在已经完成的天津泰达城项目中,MVRDV就将 “共享社区” 的概念注入其中。社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国城市肌理,引入现代的胡同形态,更创造了开放式街区,为居民提供了练习书法,打太极和运动的公共空间。天津泰达项目效果图构造原理“只是简单地将欧洲建筑复制到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将毫无意义,并可说如同一种罪过。我们着重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这样,国际与中国元素的混合反而会拥有卓越的创新。”这段出现在官网上的文字代表了 MVRDV 对于荷兰之外项目所持的态度。近十年的中国对于西方建筑师无疑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中国的政府、开发商和地产商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来自不同背景和语境催生的设计理念。Winy Maas 也表示,像 CCTV 大楼和“鸟巢”这样的建筑让他知道在中国可以做的更多,对于中国城市现存的环境问题,例如上海老城区的水质污染和北京的雾霾,以及新型城市与农业模式,他都希望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但回顾 MVRDV 的中国实践,其最初阶段的尝试还是经历了一些“水土不服”。深圳万科总部、光明新城总体规划、深圳中心区 4 TOWER IN 1 和深圳华强北立体街道城市竞赛中屡屡失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夸张的建筑形式反而成为 MVRDV 发展中国市场的最大阻碍。后来,凭借自身对高密度中国城市的研究、分析与策略调整,MVRDV 在其后的时间内逐步找到了与中国客户的沟通方式,并将项目版图扩张到了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图片来源:MVRDV 及 BODW

老大回

带你认识包头城市建筑 领略源远流长的文化印记

东河区住宅区包头前街为全城最繁盛处包头糖厂住宅包头车站包百大楼□记者 贾星慧行走包头老街巷,一栋栋建筑,留存着包头这座文明城市源远流长的文化印记。穿梭包头新街区,一个个城市节点设计,彰显着包头这座宜居城市的厚重大气。作为包头人,你对包头城市形态的变迁有什么认识?你对包头建筑风格有哪些了解?近日,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包头日报微信平台发起的微爱读书会在九原区绿地·阅麓书院举办“了解包头城市建筑,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主题沙龙暨微爱读书会第21期活动。读书会邀请了内蒙古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魏栋,为近30位普通市民书友带来了包头城市形态变迁及建筑风格的精彩分享,书友们互动热烈、积极交流,并推荐了经典书籍。■城市形态演变彰显发展活力“西方人文科学与城市区域理论界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也是世界规划界和建筑界极受尊敬的大师刘易斯·芒福德1938年发表了《城市文化》一书,享誉世界,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魏栋以经典著作《城市文化》导入,按照包头城市形态演变的时间脉络,整理了大量史实文献、资料图片,带领普通市民认识包头这座城市的形态变迁。魏栋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头的工业、经济、地理、城址等文献资料,以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结合包头城市规划,魏栋以手绘图的方式解读了从“神山圣土”到“草原钢城”的发展变迁。书友王钧感慨:“包头以‘草原钢城’、‘稀土之都’享誉国内外,以文明城、园林城备受赞誉,今天从城市形态变迁的角度来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我们居住的城市拥有强劲的发展活力。”“今天看到老包头城区图、1948年版包头地图、1955年包头市新市区规划图、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图(2011—2020)等等,聆听魏老师讲解,第一次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感到振奋,包头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就是一幅壮美的画卷,作为包头人我们必须了解、认识、热爱。”书友仝丽霞说。■建筑风格普及唤醒市民记忆城市建筑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沧桑与辉煌,是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的综合写照,是承载文化的城市之魂。魏栋从包头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近代工业建筑等方面逐一展开解读。看到东河区的郭家巷、富圣明巷、红星、西阁等资料图片,来自东河区的书友听得聚精会神;看到昆都仑区多层单元式住宅、周边式居住街坊,特别是钢三十二街坊建筑风格设计,来自昆都仑区的书友连连感叹。书友刘东华兴奋地说:“过去住的老式三层楼房子,原来是引进苏联标准设计的,几户住宅共用一个楼梯,形成居住的单元,几个单元组成一栋住宅。这种多层单元式住宅逐渐取代了院落住宅,成为最普遍的住宅类型。听魏老师讲解这些,我从住宅建筑的变化感受出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据魏栋介绍,中国住宅的传统形式是什么?院落住宅,其形式、结构、材料和空间组合根据地域特点有所变化,形成了中国民居的谱系。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引进了苏联的“小区”规划思想,城市中一个“居住区”由多个“小区”组成。自此,“小区规划”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术语。住宅建筑设计也开始了本土化的趋势,出现了小户型、外廊式等探索,以保证住宅功能的完整性和居住舒适性。包头车站、红星影剧院、泰安客栈、解放前的包头电站、包头糖厂、老包头繁盛的街景、新中市场……魏栋展示了大量搜集的包头建筑照片,结合建筑学知识进行解读,让普通市民书友认识包头城市建筑的风格特色。“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包头人,从来没留意老建筑的特点,今天听了真是受益匪浅,我们包头也有特别精美别致的建筑,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优秀建筑文化,让更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认识热爱包头。”书友孙志文高兴地说。■保护建筑遗产传承优秀文化日前,包头钢铁公司入选由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包头钢铁公司工业遗产项目主要遗存有建于1958年的1号高炉、钢城饭店、钢三十二街坊、包钢医院门诊楼等等。魏栋结合最近的新闻报道,以及自己所做的包头工业遗产调查,向市民书友分享了大量工厂建筑照片,对这些标志性建筑进行了分析,让大家收获颇丰。据魏栋介绍,包头工业遗产对城市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包头糖厂包豪斯风格的动力车间,包头水泥厂表现出强烈产业特征的筒仓等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文化在城市特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建筑作为历史传承,包含了工业、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多种基因,延续这些基因的传承,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包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书友白永强感慨地说。魏栋还为市民书友推荐了国内外著名建筑学家的著作,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建筑四要素》和刘敦桢著《中国古代建筑史》。本期微爱读书会设置名家讲读、书友共读、好书分享等环节,书友们听完魏栋的分享后积极互动交流,并推荐了近期阅读的经典书籍。【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谷风

建筑师庄慎——城市里的陌生人

建筑师庄慎“当下我们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改变”。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改变了既有的建筑?另外一个是什么会改变未来的建筑?”阿科米星 徐家汇工作室 2017-2018年▏坚持设计研究“实际项目和设计研究一直混合在一起做,这可能是我们阿科米星事务所最特别的地方。我们的实际项目是很多课题的源头,设计研究、理论研究都带着对于实践的关注,研究和实践属于一种并行的状态。这使我们的设计研究不是在纯理论和理论之间去找新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实践、具体的现实或者由此引发的对于建筑学的一些反思中寻找新的认识。”(左)2014年 实践项目模型制作(右)2017年城市调研-恒丰里南北立面 爆炸图虹口1617-西江湾路展览现场“一方面,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很灵活生动的。每个项目用怎样的方法去应对,它是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而定的,而且这个变化非常灵活。好玩就好玩在这个地方,实践建筑师在不断改变,不会非常固化地去用一种观点或者看法。另一方面,设计研究除了跟我们自己的设计项目有交集,同时也涉及到一些更普遍的建筑学的基础研究。这更让人兴奋。太多的固定化的思维方式,建筑学的评判标准,都在尝试去证明那些已经证明过的东西。去做这样不是很新鲜的一些事情,从深层上来讲我是不感兴趣的。”“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建筑学需要做新的基础研究。去尝试新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在发生很大的改变,生产体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改变。这种状态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它会孕育出新的认识,也会用新的认知探究一些建筑学的新方式。”“设计研究并不是所谓反理论的,我更像是反思型的那种,或者说愿意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去看建筑的各种可能性。其实这事情并不难,只要用一种更冷静的眼光去看待建筑,然后有反思精神就可以了,只不过这需要很多时间。我们写过发表过很多设计研究的总结,有《看不见的改变:论使用端空间技术化的可能》、《火星救援与二手宇宙》、《走向城市建筑学的可能 — “虹口1617 展览暨城市研究”研讨会评述》、《空间冗余》等。但事实上这个研究过程远远没有达到一种完整的结论,面对“怎样改变既有的建筑”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虽然我们也有不少认识,但是有限的认识还是无法回答它。那又怎样改变未来的建筑?改变意味着什么?对所谓的不改变的部分又存在哪些关系?这些问题看上去也挺简单,但是很难回答。包括实践能够因为改变而达到怎样的一种程度,都是未知的。这些问题驱动我们一直坚持着,有一种一直在水里没有上岸的感觉。”▏做行动派“真正在设计实践中,是会面临很多困惑的,也会有许多疑问,但我们属于行动派,有疑问就会用实践去尝试,用身体去尝试。比如,因为质疑设计的讨论老是在实现、建造这个范畴里打转,我们就投入去研究使用;或者因为不太清楚使用真实的情况,我们就去做城市建筑变化研究,就去实施事务所搬家计划,来亲自体验空间的使用变化。也正是因为一直会有困惑,才一直会有行动。”one year one office 阿科米星搬家地图“在我们大量的项目里面,很多情况可能是在局部做尝试,做出来不见得是完美的,但至少不想去做一个明知道特别完美,却貌似没什么特别意义的东西。例如会去观察一个城市的建筑,它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变化,这些变化里面可能有一部分很新鲜,跟以前习惯的做法不一样,或者是和经典建筑的做法不一样,它可能是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做一点局部。当我理解了它,去试试看这种有效的方式它到底有效不有效,或者说它有没有可能带来新的东西,有时候做完了之后会发觉,这个不是建筑师可以做的,建筑师做会产生什么问题;有时候这个效果好像跟我想的不一样,其实这就是从观察认知或者是感性的认知到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反反复复,逐渐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好比我们发现的城市建筑的改变的有效性、调整特性、局部性、内部性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可以提炼出更精确的认知。”黎里黎里 2011-2012年衡山路890弄8号楼外立面 2012-2014年龙华街道敬老院外立面设计 2013年斜土社区活动中心立面改造 2013-2014年陈化成纪念馆移建改造 模型 2014-2015年宝山贝贝佳欧莱幼儿园 2017年常州棉仓城市客厅 2017-2018年“比如我们去研究去经营空间,自己做了那行空间,才发现里面的每个内容都那么专业。要经营一个读书空间,一个会议空间,或者是要经营一个给小朋友上课的空间,这些完全都是不一样的。建筑师有时自以为能够熟识别人的使用方式,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他最好要有这种意识:他并不是那么了解真正的使用者,他是知道一部分,但是真正使用的那种丰富性和具体性是超出很多建筑师的预料的,需要实际去深入了解与体会更多才行。就像游泳,在岸上教你一百遍,不下水也没用,你自己去游才有了肌肉记忆,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左)那行-咖啡厅(右)那行-沙龙讲座(左)那行-电影分享会(右)那行-“超厉害”插画课▏关注改变与使用端“建筑物从设计到建成,建筑师会特别关注一些事情,比如概念有没有做完,成品有没有比概念更好,成品是不是很好看等等。很少有建筑师去关注建筑的使用,建筑在使用中发生的改变,也很少有建筑师会再去研究这里面的意义。许多建筑师遵循了一种既有建筑学的典型性,从完整的概念到完整的实现,但忽视另外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在我们身边城市中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的典型性,就是建筑物不断被使用、被改变呈现出来的变化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并非用单个典型的建筑展示出来,而是通过无数的重复,大规模的数量体现出来。”棉仓城市客厅 成衣舱体南入口(左)钢木混合结构室内(右)钢结构室内“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这么多年城市变化这么巨大,产生那么多物质的东西,空间被生产出来。它本身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压缩与爆发,这些空间未见得是深思熟虑过的,现在需要改变利用。对于这种变化的状态,从业者,做设计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陌生的眼光打量世界“我们一直拒绝固定风格。虽然我们很清楚,一个建筑师呈现某种风格是有好处的,它会带有很高的识别度。我们坚持的研究是非识别性的,对于我们来说,更关注建筑真实的状态或者说吸引我们的状态。这也许是跟我们一直让自己用陌生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有关吧。”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似圈

「经验」建筑学硕士深度解读

1. 建筑学硕士简介建筑学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建筑学的高级专业型人才。具备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设计技能,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和学术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历史与现状,具备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有能力使用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建筑学硕士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理论,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理解有关的建筑理论、美学理论、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与建筑内外环境的相关性理论。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的学校,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未通过评估的学校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学位获得者可在建筑设计及其相关机构从事设计和研究,或从事管理、教育、开发、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2 高校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情况建筑学硕士就业前景及方向(1)建筑学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2)建筑学专业毕业学生就业主要有四个方向: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的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居多)留在高校研究和任教;一部分同学考取公务员在城建部门从事管理规划工作也是不错的;另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可就业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部门,房地产开发、咨询部门,相关科研和教学部门及政府管理部门。3、建筑学专业就业具体岗位(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就职于建筑设计院、建筑事务所、建筑设计集团等,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2)建筑策划就职于房地产公司,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收集方法与工具,揭示出业主、用户、建筑师和社会大众等的价值体系,调查出场地、气候等对建筑的影响,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并且就总结由设计来解决的问题进行陈述,从而为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3)室内装饰设计就职于建筑装饰公司,分为公装和家装,根据室内的使用性质、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给人创造一种合理、舒适、优美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室内环境。(4)其他就业建筑学作为建筑龙头专业,学习过程中相关专业都有所涉及,毕业后可视自身条件经自学或培训参与建筑相关的各类工作。4 .重点招生院校推荐第一档(建筑专业8大名校):1东南大学2清华大学3天津大学4同济大学5华南理工大学6哈尔滨工业大学7重庆大学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建筑历史与理论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第二档(有一个博士点或三硕全):9华中科技大学10浙江大学11湖南大学12南京大学13大连理工大学14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5西南交通大学16沈阳建筑大学17深圳大学18昆明理工大学19山东建筑大学20武汉大学21中南大学22厦门大学除老八校外以上三学科有博士点的学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除老八校外有建筑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共17所):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侨大学第三档(二硕):23合肥工业大学24华侨大学25武汉理工大学26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7南京工业大学28青岛理工大29太原理工大学30长安大学31四川大学32山东大学

有瞽

段进:为城市打造乡愁

一座城市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转向?最终走向何处?在翠色掩映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一直在解答这些问题。河北雄安新区、苏州古城、南京青奥轴线……这些光芒璀璨的“转身之地”,背后都有他儒雅的身影。城市规划,一笔一画绘就的蓝图,改变的不只是城市的命运,还有无数人的生活。从1978年在志愿栏写下“建筑学”,到2016年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及至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一直在与城市对话,推动城市发展,为城市赋予更多意义。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30余年,他创建和拓展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断裂和自然环境破坏等技术难题。师从两位大师三十余年探索城市空间走进段进的办公室,略感空旷,一面墙是图,一面墙是书,中间是一张方方长长的桌子。图是他做的几个大项目,密密麻麻的线条是一座座城市的脉络和繁荣;书是搞了一辈子的研究,全是关于“城市空间”理论的,一排排特别厚重。段进喜穿唐装,坐在桌前,颇有艺术家气质。“其实,我当年是想考艺术的,但机缘巧合让我走进建筑系,最终搞起了规划。”回望自己“入坑”建筑的经历,段进感慨道。学生时代,段进先后师从彭一刚、齐康两位建筑大师。有意思的是,齐康是首届中国建筑界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彭一刚是该奖项第二届的获得者,作为他们共同的弟子,中国南北两位建筑大师的思想在段进身上交融、碰撞和迸发。“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受齐康影响,段进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专门研究城市,并将建筑空间理论拓展到城市领域,提出“城市空间发展论”。空间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设计从逐渐兴起到成为城市建设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热点,各种思想和观念百花齐放。在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段进始终坚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前沿,成为赋予城市无限可能的探索者。从1999年开始,他的研究几乎全部围绕着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空间基因”并创建解析与传承技术,认为城市规划“不仅仅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还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城市规划不是孤立的学科,它的跨学科性是非常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长期的理论实践探索中,段进强烈地感受到完整的城市理论应当是建立在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之上的。而以往学科割裂式的城市空间研究,不但在理论上存在诸多缺陷,且在实践中也造成过重大失误。“空间本体论”是段进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的内核。他将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相结合,首先提出了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城市空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城市发展的七个新观念。以“空间”为核心,段进建构起整个跨学科的城市研究体系。“我最近一直在读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书,想把社会学、地理学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借鉴到城市规划中来。”段进说,城市空间并不是静态的实体,而和城市本身一样,是动态的、发展的,城市规划也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形态的设计,而要以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关注点。同样,城市规划也是一直发展的,必须不断遵循空间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空间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做出综合安排和战略部署,为城市的现实发展服务。多年来,段进一面做理论研究,一面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论是苏州古城区的保护性改造,还是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一方城”规划,抑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水乡客厅”设计,城市空间发展理论所倡导的“遵循规律、协调发展”原则都得到了充分应用和拓展。与此同时,他还为南京、天津、青岛、宁波等多座城市“量体裁衣”,提供规划发展咨询建议,城市空间发展论在现实意义上成为城市发展的思想方法与方向指导。“我现在还是忙得不得了,手头还有几件大事要做。”采访中,段进手捧清茶,不疾不徐细数着手上的任务,“在项目规划上,第一是继续雄安新区的规划,第二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设计,第三是北京长安街的改造规划;在科研方面,我现在带队做特色村镇保护与改造技术方法的研究,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守望东方气韵做有中国味道的城市今年国庆期间,长安街繁花似锦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沿线十处各具特色的主题花坛如期亮相,营造出热烈、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而在这背后,长安街循序渐进的微改造工程已经进行了很久,段进为此忙活了几个月。“你别看就是几棵树、几盆花,就生成的环境与空间而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是文化的问题、哲学的问题。”段进说,空间设计到细微处,一条街道比如长安街沿线的绿化带宽度、停车位的设置、建筑的立面改造、街边花坛的变化等,都要从价值观、世界观讲起,“从最高层面来考虑这个事情,要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这些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思考,体现在段进的每一处设计。从他办公室墙上的雄安新区鸟瞰图上看,青山绿水环绕下,5个城市组团依托平直的主轴规整排列,风景与建筑,相映成趣。雄安新区,不仅是万众瞩目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更被称为“从一张白纸上缔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这座意义非凡的东方新城,已经在段进的案头“修炼”了三个春秋。2017年的一天中午,段进突然接到电话,让他组5个人的团队去参与雄安规划。事发突然,虽说当时雄安新区已然名声在外,但这么大的事情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段进还有点儿怀疑,直接找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领导确认,这才得知住建部在全国点名6位城市规划专家参与雄安新区规划,自己便是其中一位。时间非常紧凑,接到通知后次日晚上,段进带着团队直奔北京,与全国其他顶尖城市规划团队一起,封闭起来投身“千年大计”的规划设计工作。“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要给雄安赋予一张‘中国脸’。”段进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略显激动。和西方不同,凡是经过规划的中国的传统城市大多是方方正正,但雄安初期的规划并没有太注意这点。“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保护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段进坦言,自己和团队咬定一点——要在规划的具体形态上做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其中“中国特色”决不能丢。“段老师一直都在一线,几乎每天都到凌晨才能休息。”跟随段进13年的青年规划师赵薇当时也是东南大学“雄安梦之队”的一员。她回忆,雄安新区规划工作强度很高,但为了将中华文化的理念精髓融入雄安新区的规划方案,平日里就爱看国画、讲究衣着带有东方纹样的段进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雄安新区这么大的一个事情,当然要融合中国传统的一些理念,这样做出来,老百姓才满意,才喜欢。”在很多地方,段进都说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情结。在一篇论文中,他曾把威尼斯和苏州两座水乡古城放在一处对比。两座城市地理环境类似,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城市风格。威尼斯的热情奔放和苏州的温柔沉静,都充分体现着当地沉浸多年的民风民俗,或者说是积淀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性格。因此,在与其他团队的多次讨论“PK”中,他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的东方气韵融入雄安,以诠释“中国样本”。“如果给中国老百姓设计向西开的房门,或规划一条斜着的城市轴线,他们一定会觉得别扭。”段进说,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讲究“山川定位”“方正形制”“中轴对称”“街巷里坊”,这些具有浓厚中华气息的空间基因,都在雄安新区起步区的规划中被传承下来,为起步区大框架的最终确定提供了文化底蕴的支撑。最终,“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成为雄安新区起步区的规划风貌,特别是“一方城”的构思设计,便来自于段进的提议和坚持。“一个方城规整居中,中华传统的营城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两条轴线延展,又融合了当代城市开放包容的精神;各个组团因势利导,规范中又有灵动。”段进一点点描绘着挂在办公室的雄安新区鸟瞰图,在他看来,自己及其团队对雄安新区起步区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在新区规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传承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规划上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风貌。整个规划阶段,他带着团队与全国精英合作,为雄安新区确定了“北枕燕山山脉,南临白洋大淀,西望太行群峰,东通渤海雄湾”的大山水格局。新区起步区也在“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理念的指导下明确了“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格局。基本确定了新区规划大框架后,雄安向世界发出邀请,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彼时,由段进和王建国院士领衔的东南大学团队的设计方案,从全球279家顶尖规划设计公司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三个优胜方案之一,这也是所有方案中唯一没有和外方团队合作的作品。这份作品让段进在日后成为起步区核心——“一方城”的城市设计主持人,让东南大学团队在举世瞩目的雄安新区建设中留下了举足轻重的痕迹,也推动了全国规划行业的一大进步。“在雄安建设之前,全中国各省市的规划标准其实是不一样的,到底以什么标准来建设雄安?这在当时是一个问题。”段进说。为此,雄安新区委托段进担任首席专家和技术统筹人,联合全国100多个专家,用一年多的时间编写了《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原来规划、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各有各的规范,很容易打架,现在这个标准包括了规划设计涉及的全要素,如果以后全国推广,那中国规划领域将发生重要变化”。平日里,段进是个讲究生活意趣的人,在闲暇中听几段民乐、赏几幅画作,在平淡中保持仪式感,是他生活的常态。“段老师平时是极儒雅,极从容的。”学生们说,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段进颇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风范,这份风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糅合在了各类项目里。最近,段进又再次忙碌于国家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投身江南“水乡客厅”的规划设计,做最中国的“全世界滨水人居环境的典范”。城市规划就是生活给“生命体”量体裁衣“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段进一直这样说。在从建筑空间理论向城市空间发展论跨越的时候,段进努力提出自己的中国当代城市设计思想。与单个的建筑设计不同,城市要复杂得多,内容多维、数据庞大、思想多元、政策多变,而最终要导向发展,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系统设计。“城市规划绝不能照本宣科,全世界没有任何两座城市是完全一样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有些共性,但更多的还是个性。”在段进眼里,大多数情况下,城市空间发展论的实践,常常要超越城市空间的范畴,走在城市设计学科的模糊地带,成为一种城市社会的改良运动。换句话说,在段进的职业生涯中,要解决的城市发展问题都很复杂,“普通的问题不会来找我们,通常都是问题特别重大,把握不住了,才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最难的问题。”在多少年里,段进的生活就是一件事做完了,布局全部做好了,设计的内容全部法定化,之后再到一个新的地方,寻找和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团队,段进带着弟子们出理念、出框架、出设计思想,但考虑最多的却是技术上的落地,从不讲空头理念,必须针对任何一个城市的一个具体问题。“我一直都跟学生和助手们说,问题导向是很重要的原则,必须针对具体层次、具体问题,而不是拿一个模板去套,”采访过程中,段进语调平静,却坚定地数次强调,“我们做出来的方案一定要能落地、能实施。”为了与一座城市建立联系,和这个生命体有效“对话”,每一个项目正式开始前,他们往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做历史研究。”跟随段进学习6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兰文龙说,“段老师时常和我们讲,一座城市可能有两三千年的演进史,它们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过城市现有的规划图纸后,段进便带领团队在城市中实地考察,配合图纸,兜兜转转,仔细观察,寻访座谈。一来二去,城市的问题就会逐渐显现。“总体规划做好了,理念到位了,改变的可能是一座城市的命运。”每次提到自己经手的项目,段进都眼中有光,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要求先去市井社会转转,在最真实的当地生活中感受几天,“一个设计影响的是当地几代人的生活。”2014年,段进受邀到安徽淮北市进行规划设计。当年的淮北依山而建,整个城市都挤在山脚,一个不太大的地级市,人口密度却很高。刚到淮北,市政府想先开会交流交流。段进说:“请等两天,我先看,看完我们再交流。”对段进来说,设计思路出来之前必须第一时间感受城市的特质。一头扎进当地几天之后,他就渐渐发现了淮北城建拥挤的症结。原来,淮北是一座煤矿城市,大片的采煤沉陷区挡住了城市发展的去路,而原有的市政规划对沉陷区束手无策,只能以树木遮掩视野,当地老百姓就在沉陷区倒垃圾、在附近养猪,一到夏天蝇虫乱舞、恶臭连连。段进意识到,如果这座城市继续往山边挤、往山上爬,那就会越来越舒展不开,只有直面采煤沉陷区的改造,将沉陷区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一味躲避,淮北才能展现更好的风貌。针对清理采煤沉陷区,段进大刀阔斧提出思路:做好水源整治,利用沉陷区自然的地理条件引水成湖;清掉垃圾和猪场,来年春天在周边全部撒上便宜好用的波斯菊花种;拉开城市框架,在沉陷区另一边建设新区,一桥横贯新老城区。三条建议一提出,淮北市主要领导顿时豁然开朗。随后几年淮北按此推进城市建设,采煤沉陷区成了淮北最美的风景。休息日,老百姓们都来游玩拍照,说淮北有了新气象。2019年,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在淮北召开,淮北重点改造整治的绿金湖作为当前全国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人工内湖,成为采煤沉陷区整治的典范。“原来那个沉陷区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又脏又臭,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平时也都喜欢到湖边转转。”今年6月,当地老百姓和段进这个“外乡人”说起城市这几年的变化。作为“幕后人员”的段进欣慰地听到,现在的淮北,湖水清澈,规划得宜,“这个事情做得好的话,不单单让当地满意,我们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很多次,段进都跟学生和团队反复强调,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工科专业,连他自己也不是个“传统”的大学教师。“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拉个书单出来,让学生们一本本看过去,我就不这样。”段进说,每次他都会从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故事谈起,告诉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规划师还要对城市、对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城市规划这件事情,就是生活本身。要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是段进跟学生交流的口头禅。在赵薇看来,段老师做规划项目的时候特别注重计划落地,从不言虚,“‘笔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规划方案,老师决不会做。”而在学生兰文龙眼里,段进的课堂从不会出现枯燥的“背书”式理论讲解,都是他多年的一线规划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学生们听来生动又有趣。“城市规划是一门融合多种专业知识的学科,宽广的知识面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学生们想参与课外活动,段进也从不阻止,相反还会鼓励。“我们真的不是大家认为的那种常规的工科生,不是每天一心一意都扑在办公室搞研究。‘走出去’看看对我们专业的精进其实特别重要。”赵薇说,段老师决不会因为“不是本专业的东西”而制止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而是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将专业与生活更协调地契合。“你们年轻人最近都喜欢玩儿什么?”这是段进时常问学生的话。年轻人喜欢的电影、音乐、各种新鲜事物,他也都乐于尝试。“城市空间的规划,不仅仅是社会发展规划和经济建设规划在地域上的投影。”采访的最后,段进很严肃地说,城市空间从来不是一个被动和静态的实体,而是一种有能动性的动态过程,因此空间整体规划是人居环境优化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优化的保证。傍晚,东大榴园里静悄悄的,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一墙之隔的巷子里烟火气升腾,金陵古城的悠悠文脉和市民生活交织在一起。“我们在创造空间,空间也在改变我们。城市从来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空间、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结果,由多种深层结构共同作用、交织形成。”段进说,城市空间并不是扩大的建筑,也不是建筑的集群,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蓝图一蹴而就,只有将公众参与深入到具体地域、社区的规划设计中,将公众的生活纳入城市规划的核心位置,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才会是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托得住归属感的城市。《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0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阿妮尔

人性

人美发布丨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2019年10月12日(周六)13:30—17:30会议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博物馆西南门进入)学术主持童 明 赵 辰学术助理葛秀支学术嘉宾(按首字母排序)伊丽莎白格罗斯曼(Elizabeth Grossman)顾大庆 赖德霖 童 明王 军 王 南 赵 辰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协办单位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学术支持《世界建筑》说 明研讨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无须预约。因报告厅容量有限(260人),为符合相关安保要求,请听众根据馆方的现场安排,请勿占座。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拥有最终解释权。研讨会题解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西方,也来自本土,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变革因素,导致了不同于传统的一种新的建造体系与方法的采用,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与理论的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师群体的崛起,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和市场的拓展,以及一种新的培训与教育体系的开创。如何建立现代意义的中国建筑学科与建筑职业体系,如何采用现代知识体系来梳理中国营造这一古老议题,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建筑学人在其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他们的影响遍及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各种领域:从建立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参与国际建筑活动,到创立中国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园林及传统艺术的研究基础与方法体系。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涉及城市理论与都市建设,触及历史保护与建筑修缮,并且在建筑理论、设计思想与建筑评论等方面,对建筑的“现代性”与“中国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不仅开拓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之路,而且也取得了学术方面的丰厚成果和极高成就。归成——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宾大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将重新审视以宾大建筑教育为代表的布扎体系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探讨其中所涉及的建筑学科中的价值准则、方法体系,进一步反思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不仅对于如何梳理中国建筑的整体发展线索有所帮助,也对于如何融入更为广泛的现代建筑实践有所促进。学术主持童 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专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有《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从童话到神话》,译著有《拼贴城市》《明日之城》《中国城市密码》等。赵 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并留校。随后涉入建筑设计教学和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的研究。曾先后两次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深造,也曾多次到欧美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已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立面的误会》,产生了相当的学术影响。他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也有卓越的成果。曾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他长年来为中国历史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嘉宾伊丽莎白格林威尔格罗斯曼(Elizabeth Greenwell Grossman)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名誉建筑史教授1980年毕业于布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格罗斯曼教授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建筑、公共领域理论和现代建筑等课程,注重从公共领域的视角研究建筑,曾经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格雷厄姆美术高级研究基金会和建筑历史基金会的研究支持。1996年出版《保罗克瑞的公民建筑》,该书是关于保罗克瑞建筑研究的权威性成果。顾大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荣休教授1978年至1985年就读于南京工学院,后留校任教。1987年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修,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为荣休教授。2019年8月起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教学、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中西方建筑教育及香港现代建筑。著有《设计与视知觉》《建筑设计入门》《空间、建构与设计》等。赖德霖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分别获得建筑历史与理论及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为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亚洲美术及建筑史教授和美术史专业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建筑史。与本会议相关的论著包括:《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探寻一座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设计》《杨廷宝建筑的比例问题研究》《‘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语汇’表述》《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等论文和合编著作《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王 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目前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著有《城记》《历史的峡口》《建极绥猷:北京历史文化价值与名城保护》等。著作先后获得中国出版集团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等。王 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讲师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设计及古建筑测绘等课程。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4月至7月,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并于同年7月至今担任该系中国艺术实验室协研员(Associate)。2019年3月至今任故宫研究院建筑与规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著有《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北京古建筑》《古都北京》等学术著作,并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会议安排13:30—13:40 研讨会致辞杜鹏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 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13:40—14:05赵 辰《清华-宾大,再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精英之路》14:05—14:30顾大庆《关于布扎传统的五种解读》14:30—14:55王 军《中国建筑环境思想探源》14:55—15:20王 南《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的比例(权衡)研究概略》15:20—15:40 讨论、提问15:40—15:50 茶歇15:50—16:15伊丽莎白格罗斯曼(Elizabeth Grossman)《公民建筑中的社会功能,以保罗克瑞的三个竞赛方案为例》16:15—16:40赖德霖《何以“归成”?》16:40—17:05童 明《中国近现代建筑与宾大建筑教育》17:05—17:30 讨论、提问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2019年7月23日 — 10月13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开馆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地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东南门。以上内容转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融媒体主编:赵军平、金萌萌融媒体执行主编:张书云融媒体副主编:张舒、范雨萌微信编辑/排版制作:秦霈

连理枝

《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中工网讯(记者 赵剑影)12月23日,由中科大脑承办,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天府大数据研究院、沃民高科超级智能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城市大脑的起源、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发布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构建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的9个研究方向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新驱动研究院副院长周长青认为该《报告》有望引导城市治理者立足全局高度,开展统筹决策,从更深层次上破解“智慧城市不智慧”的现实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该《报告》的发布将有极大地促进全球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的深入发展,将有望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全球统一的类脑智能支撑平台,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最终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技术基础。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就发文提出“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这一结论。城市大脑的作用是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解决城市运行中面临的复杂问题,更好的满足城市各成员的不同需求。 在产业与城市建设领域,自2016年杭州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来,上海、北京、郑州和福州等数百个城市也开始了城市大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说,在城市大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方面,我国目前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报告》指出城市大脑的产生和建设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基础科学研究问题。200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提出: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互联网正在逐步从简单的网状机构向类脑架构演化。包括城市大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产生和爆发都与互联网的这一重大变化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市大脑的建设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市之间都很难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报告》依托中国科学院团队原创的互联网大脑模型理论,提出了建设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的9个研究方向。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大脑的建设单位,中科大脑CEO李浩浩认为,跨城市、跨区域的城市大脑之间如何连通、协作值得深思。城市大脑标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来源:中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文王

理论周刊|聚焦“三个新”,建设国际大都市

聚焦“三个新”,建设国际大都市□ 杨再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为依据,对广州率先基本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未来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其丰富内容及重大战略任务聚焦为“三个新”,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义和逻辑主线。广州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重大战略安排,聚焦“三个新”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率先基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蓝图新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是开启我国发展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广州作为我国首个建制市已有百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成华南地区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抓住作为国家沿海开放城市的契机,勇立潮头、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市能级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广州要全面增强“三个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等。立足新发展阶段,广州按照总书记的指引,遵循在大湾区的定位,探索谋划“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率先基本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主要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建成国际大都市,在全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成就,为广州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站在新发展阶段,统筹“两个大局”,强化内外联动,使广州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广州唯有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才能完成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更好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美好现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生活更美好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开启我国发展新征程的指导原则。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5年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及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等主要目标。“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的较好完成,使广州发展的基础更牢、前景更光明。同时,广州发展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等。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的关键,广州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十四五”时期广州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是以打造科技创新轴为引领,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和科技创新强市,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的新动能。二是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建设广州都市圈,推进城市更新提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广州样本。四是以自贸区制度创新及扩容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完善覆盖全体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智慧、健康和安全之城,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效能,实现共同富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全面出新出彩新发展格局,科学回答了我们怎样走、怎样实现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是决胜我国发展新征程的重大战略抉择。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更好支撑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及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广州须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把握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高水平建设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标准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强化综合门户枢纽功能,引领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以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为契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国际商贸中心能级,引领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以营商环境4.0版改革为抓手,围绕高水平自立自强、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等开展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立足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及国内大循环,建设国际化大枢纽、大平台、大网络和大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畅通市场、产业和经济社会循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广州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图/广州日报·新花城图片记者 苏俊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