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杨欢成都桂溪生态公园 每经记者 张建 摄“公园城市”的建设要义是什么?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开幕,论坛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人居署课题代表,以及各界领导、专家代表,就公园城市的理念、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每经记者 张建 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论坛还将举行规划建设分论坛、生态环境分论坛、社会经济分论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分论坛四个分论坛。同时,《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也将正式发布。闭幕式上,还将宣读《成都共识》并发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每日经济新闻
法制网记者 周芬棉管理好城市,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已成为热门话题,在大专院校该专业已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记者在日前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三家联合主办的“法治、精治、共治——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会议上获悉,一项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发起的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活动目前已正式启动。据悉,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是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城市与环境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治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六家单位,于2017年3月18日共同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校级科研机构,其宗旨是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建设现代城市治理的高端智库,推进我国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组织发起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目的是发现和推广城市治理创新方面的典型案例,鼓励城市治理的改革创新,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该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自愿报名方式申报,今年报名截至9月底。该活动兼具学术性和专业性,坚持公益性、独立性原则。设立20个入围奖,其中10个优胜奖。由五个标准来考量:创新程度、重要程度、效益程度、参与程度和推广程度。由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专家委员会进行初选,再由另一些专家组成的全国选拔专家委员会进行选拔,然后对评出来的20个入围奖再由专家进行实地调研,继后于年底召开选拔大会和颁奖大会。所有的环节都由不同专家进行,以确保整个程序公开透明。与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就是实质性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城市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园,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管理好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包容度,宜居性,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事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事关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有关城市治理的话题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早在15年前,北京大学政府学院就开设了城市管理本科专业,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管理专业。目前在全国有60多个大专院校设有本科的城市管理专业,有近10个左右的大学开设城市管理或者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博士或者硕士专业。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办的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研讨会日前在深圳举办。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形式,共同探索深圳“城市生命体”的内在成长规律,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经验,以及如何推动深圳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在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教授介绍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的策划背景和研究意义。吴德林表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时刻,开展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经济学科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邱海平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主旨发言。高培勇表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新阶段,以系统的新时代、新阶段的理念和战略来破解新时代、新阶段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研究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层面去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和思考。曹立认为,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要着重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治理城市?”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邱海平提出,认识城市有机体一定要具有广阔的视野,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回归到生命体这个范畴本来的含义以及它独特的价值中去探寻。在专题研讨阶段,与会专家从选题意义、切入角度、写作方向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认为,课题研究应努力揭示出深圳40年发展背后的理论化逻辑,为后发城市提供样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教授提出,中国的城市化研究应树立问题导向,注意避免西方的城市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罗思提出,树立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应着重做到“四个避免”,避免盲目骄傲的情绪,多维度审视一座城市的竞争力;避免盲目求大的思路,量力而为地开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避免万年太平的思维,注重提升城市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盲目乐观的倾向,居安思危应对城市潜在风险。哈工大(深圳)计算机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允明教授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进行了解读。叶允明认为,课题研究在做好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深圳“两区”建设的实践应用和示范层面去验证理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金文标教授指出,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门面,此前深圳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今后应更加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将深圳“帅气、勇气、大气”的改革开放先行者气质融入到环境生态中,新时代城市生命体课题研究也应树立这一导向。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马航教授结合自身的城乡中心和乡村规划经验,建议课题研究要注重提取深圳“两区”建设中儿童友好型城市、养老社区服务等以人为本的发展案例,展现出深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风貌。此外,在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志教授还整体介绍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的“硬核”及其基本架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点点博士做了关于“国内外世界城市理论与划分城市等级标准研究现状”的主题报告。为使专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哈工大(深圳)还组织与会专家赴华为公司坂田基地和华为东莞欧洲小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调研认识华为企业的发展情况、产品研发和智慧城市建设、云数据中心网络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专家们对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状况和运行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会专家们表示,本次研讨会多角度分析阐释了关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重要特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对深圳经济特区40年建设经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杨阳腾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四川在线记者 邓也 郝飞 摄影9月18日,川报智库与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联合成立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构建完善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助力全省各地各相关部门更好掌握运用理论武器指导城市建设实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期间,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应该怎么建?这是一个全新课题。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中心将围绕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安全永续、自然共生、洁净环境、城园一体、美好生活、绿色出行、价值转化、绿色引擎、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法治建设、智慧管理等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发布调研成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院长汪小琦表示,此次合作体现了川报智库与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共同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密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在成都、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力量。四川日报全媒评论理论部负责人表示,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将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和联合调研等活动,广泛传播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汇聚国内外专家资源和决策者、建设者智慧,共同为公园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央广网消息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办的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研讨会日前在深圳举办。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形式,共同探索深圳“城市生命体”的内在成长规律,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经验,以及如何推动深圳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在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教授介绍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的策划背景和研究意义。吴德林表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时刻,开展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教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经济学科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邱海平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主旨发言。高培勇表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新阶段,以系统的新时代、新阶段的理念和战略来破解新时代、新阶段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研究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层面去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和思考。曹立认为,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要着重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治理城市?”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邱海平提出,认识城市有机体一定要具有广阔的视野,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回归到生命体这个范畴本来的含义以及它独特的价值中去探寻。在专题研讨阶段,与会专家从选题意义、切入角度、写作方向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研究的理论价值。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教授认为,课题研究应努力揭示出深圳40年发展背后的理论化逻辑,为后发城市提供样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周珂教授提出,中国的城市化研究应树立问题导向,注意避免西方的城市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罗思提出,树立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应着重做到“四个避免”,避免盲目骄傲的情绪,多维度审视一座城市的竞争力;避免盲目求大的思路,量力而为地开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避免万年太平的思维,注重提升城市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盲目乐观的倾向,居安思危应对城市潜在风险。哈工大(深圳)计算机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允明教授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进行了解读。叶允明认为,课题研究在做好理论论证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深圳“两区”建设的实践应用和示范层面去验证理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金文标教授指出,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门面,此前深圳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今后应更加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将深圳“帅气、勇气、大气”的改革开放先行者气质融入到环境生态中,新时代城市生命体课题研究也应树立这一导向。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马航教授结合自身的城乡中心和乡村规划经验,建议课题研究要注重提取深圳“两区”建设中儿童友好型城市、养老社区服务等以人为本的发展案例,展现出深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风貌。此外,在研讨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志教授还整体介绍了新时代城市生命体理论的“硬核”及其基本架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点点博士做了关于“国内外世界城市理论与划分城市等级标准研究现状”的主题报告。为使专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哈工大(深圳)还组织与会专家赴华为公司坂田基地和华为东莞欧洲小镇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调研认识华为企业的发展情况、产品研发和智慧城市建设、云数据中心网络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专家们对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状况和运行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会专家们表示,本次研讨会多角度分析阐释了关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重要特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对深圳经济特区40年建设经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记者铸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 李京泽 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发布 建议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李京泽 张蔚然)中国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于10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建议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主持发布会 李京泽 摄当天发布的《报告》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案例篇、国际借鉴篇九个部分组成。重点提出了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对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的总结与思考。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报告》认为,抗衰老从科学角度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可以延缓老年病的发生,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方式不规律,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亚健康现象已涉及广大的青年人群,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报告》还指出,当前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机制保障以及知识储备方面的难点问题,提出要建立“研究-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健康城市规划,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开展空间尺度的规划设计循证实践,并推进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健康影响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市场和企业都应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中健康应居于首位。论坛当天还发布了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重点分析了健康北京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十三五”后期推进《规划》全面完成提出对策建议。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表示,两本蓝皮书旨在为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健康城市政策,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智库理论和经验参照。(完)
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领域再添生力军。8月30下午,山东大学广告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城市形象建构、形象规划与设计、城市全媒传播推介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期望为我国城市形象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和价值创新贡献智慧和方案。城市作为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空间构成和重要主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和显性展现,城市发展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形象是生产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合作竞争的核心能力,也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加速器。卓越的城市形象塑造和有效的形象传播,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形象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吸引并加速创新、资源、资金、人才等各种核心要素的集聚,加速城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近些年来,城市之间围绕改革开放、改善治理、科技创新、产业经济、人才吸引、文化和旅游等各类资源、要素,竞争的热度、广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特别是在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能级提升日趋激烈的当下,城市形象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拼夺注意力经济,为城市发展吸引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推介的重要功能。不仅如此,在世界局势加速幻变的当下,城市形象还肩负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把握发生重要变化。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城市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错位与补位,其重要性、紧迫性更加显著。山东大学广告研究中心是山东大学的校级研究平台,以学术力量助力国家品牌战略为目标,致力于搭建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自2010年起,中心组建了品牌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的学界与业界团队,以国际前沿的城市品牌理论为基础,探求城市品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理论实践中实现了富有成效的系统性研究与技术成果落地,为中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全过程策划服务,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智力赋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校级研究机构,是充分依托复旦大学高端人才密集、研究力量雄厚、各类学科齐全、国际资源充分等诸多优势,打造而成的在公共关系领域具有领先水平,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校级研究中心与智库。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深耕,在国家与地区软实力建设、国家形象战略与城市形象塑造、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等领域已卓有建树。中心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智库。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此次山东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两个校级研究中心的跨校、跨区域战略合作,就是期望在新时代、新背景、新基点上,充分结合各自的研究积淀,整合两所高校的优势,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实践调研、案例创新、智库服务等方面,彰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城市的形象塑造、形象规划和设计,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媒体传播和推介等,贡献智慧和方案。【来源:齐鲁晚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大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放弃了对“空间”本身的探讨,而是看到了在资本环境下的空间整合,受到商品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带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空间与时间完成了以资本增殖本质为坐标的转化,使“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和“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得以实现。自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大卫·哈维等西方学者开启空间批判理论研究以来,该话题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引发了热烈反响。由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领域的专著非常有限,西方学界目前仍未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系统阐述,这就为构建符合中国经验与现实的学术理论提供了机遇。建构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响应实践发展的文化需求,也肩负着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使命。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空间话题下论述立场的差异(如城市生态主义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社会文化地理学等)带来了许多难以自洽的理论矛盾和思想冲突,给学术理论的系统化造成了不小的困难。面对来自不同学派和学术观点的挑战,只有坚持唯物史观视野,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路径介入城市空间问题,才能科学地理解城市空间主体性、社会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其生产逻辑,避免思想走向无序和“概念化”,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分工”视角下认识城市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分工”的考察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首要前提。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时,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将分工的本质等同于劳动”的主张展开过批判。他指责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在于:人的本质被归结为劳动之后,却把异化了的分工看作与人本质活动等同的事物,将非社会性的资本利益看作真实的社会整体利益。比较之下,马克思更加赞同施托尔希在《政治经济学教程》中对“分工”的三种归类。其中“一般的分工”依靠原始家庭和氏族部落时期比较纯粹的生理基础;“特殊的分工”凭借家庭和氏族相互间的接触;而“真正的分工”则是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之上诞生的。在前两类分工模式下,产品均可单独作为商品而存在。在第三类分工模式下,具有商品性质的产品依靠各个局部分工的产物联合而成。马克思认为在各个历史的社会形态下都有分工,而只有第三类“真正的分工”是独自诞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分工”的起点并不是人类的利己天性和交换活动,而是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分职式分工”仅是造成城乡分离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城市形成的唯一根源。这也意味着,在唯物史观框架下对城市的讨论局限于“分职或真正的分工—市民社会—当代城市”这样的单一脉络是不够的。马克思曾经提到过一种作为社会主义需求的“组织”(公社)。这类“组织”(公社)在前两类分工的作用下,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为满足自我需要从事产品生产。政治经济学批判:调和空间与时间的根本路径随着分工规模日益扩大,资本在运输网络、劳动力分布、生产区位和生态格局等多个维度参与到城市物理空间的创造中。一种将“空间”商品化的“空间拜物教”思想出现在学术舞台。与“商品拜物教”对个人规定性祛除逻辑类似,“空间拜物教”思想将城市空间的几何维度理解为可以左右人类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把社会的一切归结为“个人”,却又把这所谓的“个人”机械地归结为资产阶级或者是工人阶级,将时代的焦虑同空间本质机械地绑定在一起,作出“这种同空间的关系大大甚于同时间的关系”的福柯式推断。由于“空间拜物教”这种将空间从历史维度抽象剥离的思想实质迎合了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为避免城市内权利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空间拜物教”思想几乎一经出现便引起了西方左翼学界的重视,以列斐伏尔为首的城市理论学者便率先开启了对这种思潮的阐释与批判。唯物史观视域下讨论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内容有赖于对物质现实和生产方式的考察。于是,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卡斯特的“集体消费主义”和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等创新思想应运而生。这些思想为历史性分析城市资本的发展历程,剖析城市资本的特殊属性,把握城市意识形态本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创建。可是,在他们各自研究的过程(尤其是早期)中却不约而同地对马克思的空间观提出过质疑。比如: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仅仅把“空间”看作除住所以外的生产场所总和;大卫·哈维则指责马克思的著作中缺乏对“空间”本质的思考。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西方学者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教条化”理解。首先,马克思在文本中并没有出现所谓“空间”的真空地带。“空间”以“土地”“住宅”“交通”“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形式融入整个创作生涯之中。其次,马克思对“空间”的理解并不限于把它当作“生产场所总和”。《共产党宣言》表现了“空间”与政治的关系,并明确了城市对农村的统治。《资本论》更是将货币的形式和资本运行逻辑与地理空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的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洞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形式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因为它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之中。马克思主义不是放弃了对“空间”本身的探讨,而是看到了在资本环境下的空间整合,受到商品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带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空间与时间完成了以资本增殖本质为坐标的转化,使“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和“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得以实现。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城市是包含着对象性活动的对象存在物,是人类的关系本质及其自然属性的证据。城市形成的过程是人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现实化设定的表现。无论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成和空间的塑造,城市存在的意义始终在于满足人们联系和生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目的不仅是要把握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本质特点,更在于要以现实为根基解决当代城市化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让人民幸福地栖居于城乡之间。为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居民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一向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的。将时间看作人生命的标尺,将空间看作人类积极发展的存在。时间空间在人的存在层面完成统一,能够使二者融合的核心便是实践。因此只有充分照顾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城市才会沿着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自然所趋向的)至善的社会团体”目标前进,进而避免城市空间逻辑向资本逻辑的全面妥协。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批判进路意味着不会选择诉诸某些“完满合理”的道德原则,通过构建某种“城市正义范式”或者“空间平等分配模型”来解决现实城市中人们不平等不全面的发展现状。这样做不仅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反而降格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自人类社会产生分工以来,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但是也造成了人的本质异化。政治经济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消灭分工开始,直至彻底消灭异化。当然,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终极目标,但还是要辩证地认识它,在贯彻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当今时代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主义还没有展现出它全部的生产潜力,社会主义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待分工和资本,只能引导而不能彻底消灭。所以,城市化道路不能只追求城市空间建设的技术性和效率性,还要在属人的方向上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生产方式的质量。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一方面保证“城市空间逻辑”的社会主义特色。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平衡“资本逻辑”和“空间逻辑”的关系,防止城市空间建设向使用价值过于倾斜。另一方面着眼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改善居民对城市空间本身的占有条件和程度,提高居民参与城市空间生产管理的热情等。只有二者兼顾,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发展,维护城市空间权利的合理分配,让城市发展的一切成果惠属于所有人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治国理政之道”(16ZZD025)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洋精彩推荐: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治国理政角度阐释美好生活构建大国发展经济学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内容介绍本书以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公共治理问题为研究核心,厘清了城市治理的概念、范畴和相关议题,梳理了城市治理的理论争论及其演化脉络。在此基础之上,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城市善治理论、大都市区治理理论、城市群治理理论以及多层次城市治理理论;最后对城市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城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公用事业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城市风险治理与防控等问题。城市治理是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遇到的突出发展问题,本书旨在为中国城市治理的发展提出学理上的分析和建议。《国外城市治理理论研究》曹海军 著作者介绍曹海军,1975年11月生,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城市政治学与城市治理比较研究、基层政权建设与城乡社区治理。2002年以来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战线》《国外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公共行政》《政治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全文转载或摘编;发表报刊文章和译文共二十余篇,出版译著16部,编著2部,合著2部,个人专著3部。主持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城市政治理论研究》和天津市社科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国外城市治理理论研究》,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委托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天津市行政体制改革实践与创新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国别政治思想史”等课题研究。目录第一章 城市治理的理论基础第二章 城市治理理论的演化与脉络第三章 城市的治理与善治理论第四章 大都市区治理理论第五章 城市群治理理论第六章 多层次城市治理理论第七章 趋势与展望结 语参考文献“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书系”已出版书目:1.《多元文化与国家建设》常士訚、高春芽、吕建明 主编2.《当代中国政府正义问题研究》史瑞杰等 著3.《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曹海军、李筠 著4.《历史中的公民概念》郭台辉、余慧元 编译5.《让权利运用起来——公民问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韩志明 著6.《应为何臣 臣应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臣道思想》刘学斌 著7.《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创新研究》李璐 著8.《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田改伟 著9.《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平等理论》高景柱 著10.《美德与国家——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专题研究》王乐理等 著11.《民主的否定之否定——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与逻辑》佟德志 著12.《马克思主义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探索》 余金成 著13.《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上、下)张师伟 著14.《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正义实现研究》许超 著15.《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宋林霖 著16.《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时间成本》宋林霖 著17.《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马德普 主编18.《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社会政治稳定的研究视野》冯宏良 著19.《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阻断机制研究》温志强、郝雅立 著
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杨欢成都桂溪生态公园 每经记者 张建 摄“公园城市”的建设要义是什么?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开幕,论坛以“公园城市·未来之城——公园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路径探索”为主题,邀请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人居署课题代表,以及各界领导、专家代表,就公园城市的理念、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每经记者 张建 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论坛还将举行规划建设分论坛、生态环境分论坛、社会经济分论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分论坛四个分论坛。同时,《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也将正式发布。闭幕式上,还将宣读《成都共识》并发布《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