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发布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发布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央广网北京12月28日消息(记者巩盼东)28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指导,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共同主办。《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健康城市案例篇、国际借鉴篇九个部分组成。《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0)》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9年11月立项的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全书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七个部分组成。图为蓝皮书(央广网记者 巩盼东 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表示,健康城市蓝皮书的发布,为各地制定健康城市政策、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智库理论和经验参照。

周繇

2020年Q1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发布

近日,百度地图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百度地图慧眼团队联合中国银联大数据产品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写,基于对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海量位置大数据、银联消费大数据等挖掘计算,系统研究并描绘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全国城市人口活力、消费活力、流动强度,及北京市复工复产的基本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20Q1全国总体迁徙规模较去年农历同期下降40%,北京复工水平4月底有望超7成。全国总体迁徙规模较去年下降四成 广州为复工期迁入迁出城市第一据《报告》城市人口活力研究数据可知,受疫情和春运影响,2020年Q1期间的全国总体迁徙规模较去年农历同期下降40%。全国迁徙规模指数以1月21日为分界点,由春运返乡期(1月1日-1月21日)的快速增长态势,转向疫情严控期(1月22日-2月9日)的断崖式下降,下降幅度为去年同期的58%。进入有序复工期(2月10日-3月31日),全国人口迁徙趋势徘徊一周后方才逐步上升,并于3月31日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在春运返乡期(1月1日-1月21日),十大热门迁入迁出城市均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北京位列十大热门迁入城市榜首,广州为热门迁出城市第一。在有序复工期,排名前十城市的迁入比例大于迁出比例,广州则跃居热门迁入迁出城市第一名。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得到缓解,全国复工指数也在逐步上升,由2月10日的35.72%提升至3月31日的76.48%。其中,上海的复工指数一直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领先。城内出行强度与线下消费趋势一致 复工复产促进消费活力回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阻碍了人们出行的步伐,同样影响了城市及多个行业的消费活力。中国银联大数据产品团队与百度地图慧眼联合推出“城市消费活力研究报告”,通过对全国/城市/行业总体消费规模与去年同期的对比,反映消费能力的恢复程度。从消费趋势看,消费活力在第七周达到最低值,而后随疫情好转而逐渐回暖,且复工复产阶段的城内出行强度增长趋势与线下消费趋势一致。由此可见,在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下,城市运行与市民生活逐渐恢复常态。从全国及“衣食住行”相关行业的总体消费活力看,2020年第一季度餐饮行业消费活力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活力,而零售、房地产、汽车行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城市仍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活力,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兰州位居消费活力指数榜单首位,其次是拉萨、长春和济南。沿海经济带流动联系强 北上广深为区域协作重要枢纽为进一步探究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区域协作关系、辅助疫情后各城市协同恢复与治理,百度地图慧眼联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城市“流动性”研究报告,结合2020年1月春节前夕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对城市“流动性” (规模与广度)进行排序,初步反映全国各城市在区域协作关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对全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级行政单元及各城市于2019与2020年的流动联系规模指数计算可知,2019年排名前30的城市流动联系规模低于2020年,意味着年初春节期间的流动联系与去年相比更为紧密。其中,广东省的流动联系规模在两年间均为全国最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保持在流动联系规模指数排名的前四位。可见超大城市在全国区域协助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从城市流出与流入联系规模看,春节前时段中近40%的流出人口主要集中于人口流出前30位城市,而流入人口前30位城市的流入规模仅为总流动规模的20%,即主要人口流出城市更为集中,而人口流入城市则相对分散。在城市流出与流入联系广度中,流出广度较高的城市多为一线城市及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流入广度较高的则主要涵盖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的省会城市。据此可知,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制造业、工业发达区,有更大的劳动力需求,即具备更强的人口流动吸引力。区域复工人数与经济总量成正比 北京复工水平预计4月底超7成“一手抓经济、一手抓防控”是当下各地政府新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助力各政府部门平衡好复工复产与科学防疫的关系,百度地图慧眼携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基于百度地图慧眼人口大数据,详细描绘当下北京复产复工的基本特征,协助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经济生产做好规划指引。据悉,北京复工情况整体呈现集中集聚的趋势,区县经济总量越大,复工人数增幅越大。其中,城六区及各新城中心城区增长最为明显,朝阳、海淀两区复工增幅人数占比最多。通勤距离同样影响复工程度,中近距离通勤人群更倾向直接返回工作岗位,复工比例较高。远距离通勤人群则更多选择远程办公的方式复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北京市的金融街、三里屯、望京等经济繁荣区将成为未来1个月的复工重点区域,4月底北京复工水平预计将攀升至73.9%。该报告系统呈现今年第一季度疫情前后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趋势变迁、区域复工,成为研判疫情影响、制定合理防控与复工举措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时空大数据服务专家,百度地图慧眼一直致力于利用时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价值,目前已在城市规划、政府管理、零售选址、商业地产、人口统计、广告投放等多个领域与多家合作伙伴有深入落地合作。为公众、政府、各行各业提供从宏观到微观的人、地、物研究,助力城市运作效率提升,促进城市持续向好发展。来源:中国网

如而夫者

亿欧智库发布《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验收之年,也是下一阶段的启航之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地区诞生,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从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开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纵观近1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和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发展阶段。而眼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从建设成效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18年,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也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50%以上县级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重大考验。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落实较好的城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了城市治理及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功为疫情控制提供了有效协助。但其中也有大部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设施在此次防疫战争中处于瘫痪状态,暴露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孤岛”等现实短板。未来我国仍需继续探索提升智慧城市科学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提升智慧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随着“新基建”的号角吹响,智慧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短板有望被快速弥补。因此,本报告从“新基建”视角展开,概括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整体现状和技术框架,对新基建与智慧城市的关系进行拆分解读,研究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最后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出当前发展要素和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重点研究范围新基建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新基建”概念源于中央会议提出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而作为数字中国、城市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载体,智慧城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新基建价值实现的重要需求领域,新基建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智慧城市作为规模最大的“融合基础设施”,也将有机会率先分享“新基建”红利。从技术结构上看,新基建的提出将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逻辑。新基建中强调了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在智慧城市中这些技术发挥的作用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5G使数据传输实现跳跃发展,满足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云计算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服务,为大规模软件、硬件、数据的操作、管理提供平台;人工智能提供深度学习等数据算法支持;物联网采集海量数据,并根据反馈提供命令执行支持;区块链则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并提供智能合约支持。可以说,新基建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的架构深度融合,做到从智慧城市的感知层、传输层、计算存储层、数据与服务融合层以及智慧应用层全方位夯实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升级。 场景应用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场景的应用也越发成熟。智慧安防在安防领域,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安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安防行业开始与电信、交通、建筑、物业等多领域进行融合,并呈现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眼下,安防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泛安防时代。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的核心,目前中国各地已经基本完成视频监控网络的部署。不过虽然视频监控网络部署已经基本完成,但传统的视频监控手段相对单一,只负责感知(即:前端摄像头拍摄实时画面,将拍摄的实时视频传输到后台,再由后台人工查看),这样的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安防的精准识别、智能分析、主动响应等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结合,海量的数据将得到结构化处理,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并不是实时的大量视频数据,而是经过AI分析后的结果,同时将监控数据分流至边缘计算节点,还可有效降低网络传输压力和业务端到端延时。智慧能源能源领域,智慧能源以能源资源及其设施为基础,以电力网络为核心。目前,智慧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系统的重点在电网智能设备接入、监视和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管理,即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设覆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六个环节。其通过获取电网节点各层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控制管理,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解决传统电力系统能源利用率低、互动性差、安全稳定分析困难等问题,实现电网电力流的可视化与可控化,达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同时, 基于电力流的实时调控,智能电网也便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接入和使用。(更多应用场景请下载完整版阅读)城市案例研究根据罗兰贝格公布的最新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亿欧智库选取了维也纳(奥地利),圣阿尔伯特(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上海(中国)四个地区,并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得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快速的实施进展,维也纳在全球153个智慧城市中位列第一。位列北美第一的圣阿尔伯特不仅只站在科技的视角俯瞰智慧城市,而且制定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加坡于2018年提出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相融合的“智慧国家”政策;中国上海则是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和智慧政务四大维度不断更新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趋势展望作为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新基建将助力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产业升级,而城市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载体,为新基建创造了庞大的需求。在新基建的带动下,未来:1)采用 5G 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基础网络建设将大规模展开,形成覆盖更广泛、传输更高效、响应更及时、运行更可靠的新一代基础网络。2)网络连接主体更加广泛,在新一代基础网络的加持下,形成庞大、智能的感知网络,满足各类终端的广泛链接需求,提升城市的感知能力3)同时,城市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提高跨层级、跨地域和跨系统等协同作业能力,再与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将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驱动可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4)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和发展算法库,配套相应的运用工具,建设智能化的业务平台,将进一步实现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场景的全面智能化 本文章只是部分研究内容呈现,更多内容可下载完整版报告:《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鳧鹥

中国科学院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城市大脑建设面临行业孤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子姣)2020年12月23日,由中科大脑承办,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组、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当前城市大脑的建设中面临着部门孤岛、行业孤岛、企业孤岛和地区孤岛等问题。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市之间都很难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例如,一个城市的垃圾运输车一旦驶入其他城市管辖区就很难被跟踪到。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新基建等科技浪潮下,“城市大脑”成为城市建设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新热点。截至2020年6月,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宣布建设城市大脑。阿里、华为、百度、腾讯、中科大脑、京东等数百家科技企业宣布进军城市大脑领域。《报告》提出了建设城市大脑全球标准的九个研究方向。一是建立世界统一的城市神经元节点标准,以对应城市中的每个人、物和系统;二是为规范城市神经元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标准。既要规划城市大脑内部的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管理与协调关系,也要解决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城市神经元协同工作问题;三是建立城市云反射弧标准,以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创新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表示,城市大脑就是未来各种人工智能系统的集成,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系统的核心就是城市大脑,“每年有大约300万人网贷违约,但互联网法院执行庭只有6个人,有了智慧治理,委托执行庭机器人,就可以提高执行效率。”吕本富认为,城市大脑的标准领先于时代,符合人治法治数治,符合未来智慧治理的思想,“未来把智能经济和智慧治理放在一起,有智慧治理就一定要有标准”。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就发文提出“城市大脑是互联网大脑架构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级的类脑复杂智能巨系统”这一结论。自2016年杭州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建设城市大脑以来,上海、北京、郑州和福州等数百个城市也开始了城市大脑的规划和建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实习生林梦雪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三宝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发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 李京泽 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发布 建议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李京泽 张蔚然)中国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于10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建议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主持发布会 李京泽 摄当天发布的《报告》由总报告、健康环境篇、健康社会篇、健康服务篇、健康文化篇、健康产业篇、健康人群篇、案例篇、国际借鉴篇九个部分组成。重点提出了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对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的总结与思考。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报告》认为,抗衰老从科学角度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可以延缓老年病的发生,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方式不规律,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亚健康现象已涉及广大的青年人群,抗衰老应从青壮年开始。《报告》还指出,当前健康城市建设中存在机制保障以及知识储备方面的难点问题,提出要建立“研究-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健康城市规划,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开展空间尺度的规划设计循证实践,并推进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健康影响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市场和企业都应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中健康应居于首位。论坛当天还发布了蓝皮书《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重点分析了健康北京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十三五”后期推进《规划》全面完成提出对策建议。中国城市报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院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王鸿春表示,两本蓝皮书旨在为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健康城市政策,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健康城市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智库理论和经验参照。(完)

恋空

中国信通院发布《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2019年)》

新京报讯(记者 范娜娜)2019年10月11日下午,以“智能雄安 未来之城”为主题的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智能雄安高峰论坛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代表智慧城市团队在论坛上发布了《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2019年)》,并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图为智能雄安高峰论坛现场在2018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业内知名企业,围绕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内涵和总体架构,发布了《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2018版)》。进入2019年,面对各地数字孪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迫切需求,中国信通院再次牵头组织业界,聚焦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要素之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典型场景开展深入研究,力图对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方案进行通用化提炼抽取,为各地建设实施数字孪生城市提供帮助和引导。图为《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2019年)》发布现场本报告共有五大亮点。亮点一,报告对数字孪生城市发展形势和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指出,自雄安新区智慧城市规划首次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理念以来,在政府和产业界引起极大反响,数字孪生城市理念不断升温,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热点,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积极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和地理信息企业抢抓商机推出相应解决方案,全面激活ICT产业链。智慧城市投融资保持稳定增长,数字孪生相关企业获得资本青睐。智慧园区、智能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数字孪生应用先行先试初显成效。亮点二,报告提出数字孪生城市对智慧城市核心平台功能进行了拓展和强化。报告指出,数字孪生城市在传统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增加了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该平台不仅具有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成为在数字空间刻画城市细节、呈现城市体征、推演未来趋势的综合信息载体。此外,在数字孪生理念的加持下,传统的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功能、数据量和实时性大大增强,如与数字孪生相关的场景服务、仿真推演、深度学习等能力将着重体现。亮点三,报告分析了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涉及的六类关键技术。报告指出,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数字孪生城市技术要素更复杂,不仅覆盖新型测绘、地理信息、语义建模、模拟仿真、智能控制、深度学习、协同计算、虚拟现实等多技术门类,而且对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赋予新的要求,多技术集成创新需求更加旺盛。其中,新型测绘技术可快速采集地理信息进行城市建模,标识感知技术实现实时“读写”真实物理城市,协同计算技术高效处理城市海量运行数据,全要素数字表达技术精准“描绘”城市前世今生,模拟仿真技术助力在数字空间刻画和推演城市运行态势,深度学习技术使得城市具备自我学习智慧生长能力。亮点四,报告重点描绘了数字孪生城市七大典型应用场景。研究指出,数字孪生城市的全局视野、精准映射、模拟仿真、虚实交互、智能干预等典型特性将形成若干全域视角的超级应用,如城市规划的空间分析和效果仿真,城市建设项目的交互设计与模拟施工,城市常态运行监测下的城市特征画像,依托城市发展时空轨迹推演未来的演进趋势,洞察城市发展规律支撑政府精准施策,城市交通流量和信号仿真使道路通行能力最大化,城市应急方案的仿真演练使应急预案更贴近实战等。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孪生模拟仿真和三维交互式体验,将重新定义教育、医疗等服务内涵和服务手段。亮点五,报告还展望了未来趋势。报告指出数字孪生城市兴起有望激活和重新洗牌智慧城市产业。同时,技术变革将倒逼治理模式、管理架构变革,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有望重塑城市治理结构和规则。在实施路径上,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应从多元异构数据整合、成熟系统嫁接信息模型等方面率先发力,实施过程从局部走向全域、从粗粝走向细腻,从映射走向操控。《数字孪生城市研究报告(2019版)》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数字孪生城市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路径,指导各地数字孪生城市的规划建设,引领产业界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报告全文下载地址:https://www.caict.ac.cn/kxyj/qwfb/bps/

在桥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0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全面推动总体规划实施,圆满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提请书面审议了《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报告》,全文如下。一、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工作情况1、全面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以来,将精心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作为本市三件大事之一,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组织实施。加强事前统筹部署,制定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从规划编制、重点功能区重大项目、专项工作、政策机制4个方面明确102项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到各区、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注重事中督察问责,在市级层面形成了覆盖督察、考核、问责等方面的总体规划实施监督问责体系。创新事后体检评估,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持续三年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确保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得到有序落实。北京城市体检的经验模式得到了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示范向全国推广。图虫创意2、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刚性传导和逐层落实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切实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构建分级分责不分散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正式确立了本市“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即市、区、乡镇三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类,并统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运行保障四个子体系,形成闭环管理工作流程,为持续推动总体规划实施确定了制度框架。“四体系”示意图构建空间秩序,推进“一核两翼”规划建设。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编制和报审工作,2020年8月21日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制定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围绕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环境提升、重点文物腾退等重点内容明确了80项规划实施重点任务。空间结构规划图高水平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2018年12月27日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制定城市副中心控规实施工作方案,确定100项具体任务,建立“1+12+N”规划编制体系,目前12个组团深化方案已编制完成,N个规划设计导则正式试运行;同步编制副中心拓展区规划、9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百余个村庄规划。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承上启下、条块结合,有序推进各级各类规划实施。13个区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亦庄新城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实施,进一步刚性传导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任务,夯实总体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重要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加快街区控规和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工作探索,制定集中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张(本)蓝图示意图有序推进“三城一区”、新首钢地区、雁栖湖国际会都等二十余项重点功能区规划和教育、医疗卫生、物流、体育等市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构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体系,制定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色彩、滨水空间等城市设计导则。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并研究制定相关维护机制和管控办法,将以分区规划数据库为本底逐步搭建本市全域全要素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首钢加强镇、村规划指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印发《关于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立足区域特点,明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相继出台《北京市村庄布局规划》《北京市区级乡村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修订版)》等系列文件,指导建立“北京市村庄布局规划—区级乡村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的“四级”村庄规划体系。开展“三师”下乡活动,征集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超过1200人,目前已参与编制完成2912个村庄规划。3、加强法规文件完善和政策机制创新,为总体规划实施提供保障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实施《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持续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减量,逐步建立减量发展实施倒逼机制,制定《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供应减量挂钩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北京市土地资源整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办法,为减量提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划管结合、破立并重,着力加强非建设空间管控,印发《北京市战略留白用地管理办法》,对战略留白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优化,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和弹性;实施“两线三区”全域管控,印发《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制定《北京市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途管制规则(试行)》,明确11类规划分区差异化的主导用途和管控要求。严格现状管控示意图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布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政策,大力推进方便办、加快办、省钱办,深入推进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切实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二、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2019年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认真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对2019年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全面吸纳代表意见建议,持续推动2020年总体规划实施。1、全面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空间得到优化提升编制“四个中心”专项规划,全力做好“四个服务”保障。始终把政治中心的服务保障摆在首位,做实做强首规委办,健全首都规划向党中央负责的体制机制;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持续开展中南海及周边地区、天安门—长安街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设规模,强化安全管控。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 摄影/张传东精心保护好历史文化金名片,加快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措施,推动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研究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编制,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启动第一批历史建筑测绘和建档,第二批历史建筑315栋(座)已公布,第三批历史建筑329栋(座)已完成公示。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编制完成国际交往中心专项规划、雁栖湖国际会都控规优化及会都设施扩容方案、第四使馆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加快推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服务设施、新国展二三期规划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编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三城一区”等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图虫创意2、持续推动减量发展,积极探索存量更新路径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供减挂钩机制,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集体产业用地为重点,以拆除违法建设为主要抓手,持续推动城市减量发展。探索减量发展背景下的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模式与路径,全面优化一绿地区规划实施单元的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通过算历史账、规划账、时间账和效果账,实现减量、提质、大尺度增绿。组织推动王四营乡减量发展试点“22个政策包”任务,探索实现低成本、可持续、高质量的新路径。总结推广王四营乡试点经验,推进“一绿”地区建设,探索“二绿”地区规划建设新路径。图片来源:首都绿隔在减量的同时,严控用地新增,将土地利用的重点转向挖潜存量,明确在土地年度供应计划中存量建设用地规模的比例。加快研究存量更新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起草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起草《老旧小区更新实施细则》等4个实施细则。3、“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疏解和承接取得积极进展高质量实施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强化城市空间结构,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有序提升王府井、西单、前门等重点地区的业态和城市环境,加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力度,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持续推动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推动疏解空间再利用,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小微绿地等;持续落实新首钢地区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规划建设,产业结构在疏解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前门大街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政办公区规划建设工作,保障第一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顺利搬迁入驻。大力推动副中心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城市绿心规划设计,图书馆、剧院、博物馆三大公共建筑已开工建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顺利开园。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工程、六环路入地工程开工建设。编制文化旅游区、张家湾古镇和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重点地区规划方案,推动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规划建设。加强规划实施政策机制创新,研究制定城市副中心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完成城市副中心规建管三维智慧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城市副中心绿心多点地区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功能承接,推进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承接,不断提升新城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生态涵养区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风沙治理造林工作,市级财政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4、依法依规高效做好自然资源管理,持续扩大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有序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完成统一时点更新调查。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三调成果为基础,在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做好与“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成果衔接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和基本完成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评估调整工作,并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预案整体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成果。依法履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职责,制定印发《北京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夯实基础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建立健全本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报告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严格违法占用耕地执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持续加强大尺度绿化建设,组织编制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打造北京城市最大的“绿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进一步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系统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温榆河公园 摄影/王贤5、以治理“大城市病”为重点,围绕“七有”“五性”加强民生保障落实《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及五年实施方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深入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出台实施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城市公园、绿地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更多体育场地设施。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应急指挥救援能力、应急队伍专业化能力和灾害防治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立足于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由市领导牵头建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一体化专班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动线网规划和一体化工作,搭建市区两级协作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平台。高质量编制市政专项规划,积极推进本市公交场站、慢行系统、停车、城市南部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和控规试点单元的市政专项编制和审查工作,不断完善水系和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管控机制,进一步提升市政场站设施建设品质。全市轨道微中心(第一批)分布图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实施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落实无障碍专项行动计划,发布北京市无障碍城市设计导则,并抓好导则的落地实施。推动责任规划师制度下沉街乡,直接服务民生,近90%的街乡镇已签约责任规划师。优化“接诉即办”处置流程,完善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全程留痕。建立“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6、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协同发展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任务落实积极持续推动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任务、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完成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拟定双方规划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实施工作方案,建立与廊坊市日常工作对接机制,实行京冀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推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编制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为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奠定基础。图片来源:北京日报构建与国铁集团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京沈客专、京雄商高铁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启动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北延工程,推动轨道交通平谷线等建设。推动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线东西延项目用地预审,成为本市作为国务院委托用地审批试点省份批准的首批承接事项。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推动区域直连直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总体规划实施需要关注的问题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即将收官,全市各区、各部门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取得了较好进展,为后续规划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对照总体规划确定目标,在规模管控、存量挖潜、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长期、复杂、艰巨的挑战和问题。一是建设规模管控难度加大,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任务艰巨。中心城区用地减量任务在全市占比较大,净减量压力相对较重,同时需要重点统筹绿隔地区的减量和实施。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空间优化的实施难度相对较大,虽然用地净减量压力相对小,但规划实施率相对较低、用地更为分散,需统筹谋划好规划实施时序,持续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建筑规模管控难点在于把控好实施节奏,加强时间、空间双统筹。需要在总量管控基础上,考虑不同圈层的管控要求和实施节奏,从有效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群众关切、改善民生需求的角度,探索在市区两级建立弹性管控机制,采用“以时间换空间”方式,加强流量指标在空间上的精准投放。空间结构规划图空间结构规划图二是规划实施进入控增量、优存量阶段,需要加强存量实施的空间统筹与综合配套改革。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平房腾退和修缮、老旧小区改造、老工业厂区和老旧楼宇更新等类型更新,由于所在区位和问题重点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分区域、分类型的差异化政策,打通推动存量功能转换提升在制度政策、标准规范、审批流程上的瓶颈堵点,加强存量更新利用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整体性制度重构。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目前各类水、林、田等生态空间的管理边界不够清晰,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等问题,需要加强统筹和整体管控。严守耕地、基本农田的工作任务与林地、园地建设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艰巨,需要重点加大对市域规划绿色空间中的集体产业用地的腾退力度,对生态功能较低的自主造林地块提升质量效益。摄影/贾娟四是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疏解承接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应持续推动政务环境保障、老城整体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中心城区作为“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应继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避免疏解过程中人口和功能不匹配、不同步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统筹利用好疏解腾退空间,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多点地区需要重点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均水平,外围新城吸引力和综合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职住平衡面临的压力还将持续,城乡居住结构需持续优化。全市平均通勤距离和平均通勤时间持续增加,轨道交通和用地、人口、就业岗位的匹配关系尚需进一步加强,交通和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居住用地结构,加强产业、居住用地投放与轨道交通建设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匹配,推动职住平衡发展。图虫创意六是加强超大城市风险防控,防止风险聚集传导、叠加共振,坚决保障首都安全。应对地面塌陷、暴雨洪涝等突发性、缓变性地质灾害和极端自然灾害的精准防控压力持续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需要持续防范超大城市由于人口、产业和功能高度聚集带来的风险,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四、下阶段工作“十四五”时期也是总体规划实施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下一步,还应继续坚持总体规划的既定方向和目标不动摇,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总体规划实施。1、持续推进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重点任务谋划好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的重点任务,编制《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21年—2025年)》并推动实施,与“十四五”规划体系统筹衔接,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时序的统筹协调,增强规划实施的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成为健全规划体系与实施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动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的各项重点任务,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2、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持续推动完善本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持续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城市副中心控规、分区规划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细化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乡镇域规划,推动市、区、街乡的逐级深化传导。严格落实“双控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强化非建设空间管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3、开展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按照总体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全面开展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全面对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及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总体规划目标对北京城市各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全面评估和总结,围绕总体规划各项目标指标落实情况、各项政策机制的建立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北京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下阶段对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4、深入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首都功能核心区深入推进疏解减量提质,围绕“两轴、一城、一环”加强特色塑造和功能布局引导,以更大范围空间布局支撑中央政务活动。中心城区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显著提升“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水平。平原新城地区加快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做强核心产业功能、做优公共服务和环境品质,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梯次转移。坚持把生态涵养区建设作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坚决守护好首都生态屏障,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注重主副结合、内外联动、南北均衡、城乡一体、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实现城市整体功能优化。集约高效利用生产空间,拓展高品质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严控战略留白,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战略空间。5、系统施策、精准实现减量目标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任务,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统筹减量实施的时序与空间,跨区域统筹联动,加快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动态有序减量。严格控制建筑规模,统筹刚性约束与弹性供给,精准调控、有序释放建设规模流量,实现长期减量腾退与近期规划建设的平衡。统筹地上和地下空间利用,强化市政专业整合、用地功能复合、空间环境融合,高效利用地下空间。6、纵深推进城市存量更新推动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由依靠增量开发建设向存量更新转变。统筹历史保护、保留提升、更新改造等不同实施模式,探索跨项目、跨区域的实施机制,形成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合力。以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城市公共空间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工业厂房改造、传统商务楼宇改造、传统商圈改造等领域为重点,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项目。2021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的开端之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总体规划的既定方向和目标不动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持续抓好总体规划落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城市在新阶段再上新台阶。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王衍

城市建设考察调研报告(参考范文)

全县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情况汇报调研组各位领导:根据调研要求,现就我县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近年以来,我县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为依据,坚持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积极营造了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加快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健全领导机制,为开展容错纠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工作中的失误是中央、省市的新论断,我县通过会议传达、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以正面舆论为导向,及时把容错纠错要求浸透到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人人知晓、入脑入心。为顺利推进容错纠错工作开展,成立了县委书记任主任,县纪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副主任,县纪委、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改革办、县政府法制办、县人社局等为成员单位的县容错免责评估审查委员会,负责受理、评审容错免责各项工作事项。并多方学习借鉴,研究制定了《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从容错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程序、实施主体和方法、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容错纠错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二是明确容错要件,为开展容错纠错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容错纠错机制政策性强,我县坚持依纪依规、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结合实际对照“三个区分开来”,划清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谋私的界限,明确了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没有明令禁止,或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符合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精神的;经过民主决策程序的;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其他组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没有与其他组织或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主动纠错,及时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的;未直接造成安全责任事故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事故,或未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等六个方面容错纠错条件,为有效调动广大干部谋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共识、调动创新创业热情提供了支撑,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三)确定容错程序,为开展容错纠错工作提供澄清方向。按照事后容错和事中纠错、事前防错一体推进的原则,建立了从领导班子或当事人认为符合容错情形向县容错免责评估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到县容错免责评估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核实情况,再到根据核实情形及认定结果,作出从轻、减轻直至免责的容错程序,为容错纠错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启动容错纠错后,坚持把容错的流程、对象、事件、原因、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容错纠错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让党员干部心服口服。并确定了对于认定予以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的结果运用。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容错纠错要求,用好用活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大容错纠错透明力度。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针对容错范围的确定,广泛讨论,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细化具体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制定内容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容错纠错在大众的监督下进行。二是建立健全容错申诉机制。按照申诉要素,允许责任人和当事人申辩申诉,举证解释,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反馈的事实和评估的结果为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判定结果。对查无实据或轻微违纪免于追究纪律责任的,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帮助其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工作。三是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在制度和规矩的范围内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摒弃“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的错误心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而形成不畏艰难、奋勇前行、勇于担当、积极履职的良好氛围。

臣之事君

房地产进入性研究-广东省清远市城市研究报告

房地产进入性研究-广东省清远市城市研究报告PART.1 城市宏观分析PART.2 市场整体分析PART.3 区域市场价值解析PART.4 房企发展状况延伸阅读:这些年小伙伴买贵了的房子天河智谷规划水深,未来都是小公寓?清远是大坑,买房要谨慎广州南站新城-地段好潜力大,未来可期广州国际花园岛:大坦沙大桥进入施工招标阶段!2017年9月9月,清远市省级职教基地举行了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首期工程主体 动工仪式,这是自 2011年6月省政府同意在清远市规划建设广东省级职业技术教育 示范基地以来,拟进驻基地5所院 校中首个主体建设启动项目。 “十三五期内”职 教基地将形成在校生10万人的办学规模。目前,由清城区与广州越秀区合作建设的“华南声谷”已入驻职教基地,将发展 以智力劳动密集型 为特色的现代产业2017年11月为大力引进人才,清远推10条举措激励科技创新,分别针对企业、创新人才、创 新团队、技术、研 发机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科技专项等创新力量的引进, 单项最高奖励为500万元。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清远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 定》),以解决我市 特别是市区学位紧张的问题,明确提出新建居民区需配建教 育设施的,要与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 建成后移交辖区政府,用以举办公办中小 学、公办幼儿园或者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冬之蝉

清华X腾讯联合发布“WeSpace·未来城市”报告,150页PPT展望“新基建”下未来场景

引言:6月1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实验室联合腾讯研究院、腾讯云共同推出的重磅研究报告——“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中英文版)正式发布,通过对科技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深入研究,依托丰富的前沿实践案例,展望“新基建”下未来城市空间场景的建设。本报告以新城市科学为理论指导,以“WeCity·未来城市”等行业实践为依托,重点关注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总结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城市空间可能的场景及相应的创造展望。“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报告梳理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推演近未来 “新城市”的场景,分别从未来城市空间的变革背景、技术驱动、发展展望、创造展望、未来趋势及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报告内容涵盖对区域尺度的空间等级结构、规模、联系的思考,对城市尺度居住、就业、游憩、交通、服务等活动场景与数字基础设施的设想,以及对未来城市空间创造的主体力量和实现路径的判断。报告最终总结未来城市空间十大趋势和有潜力研究的八大议题,旨在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引发针对未来城市更多的思考及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当下,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新兴技术的迅速成熟,加速了人类迈进下一个人居形态的发展进程。而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回顾历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势必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城市空间中,带来空间形态的改变以及对传统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挑战。本报告于0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0第十四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上正式发布,相应的完整版本与英文版本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腾讯研究院官网及北京城市实验室(BCL)官网/公众号及同步发布,敬请关注!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报告简本(共50页)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学界业界专家寄语(按照姓名拼音顺序排列)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这是整体透视新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新研究。这里包含了技术与城市之关系的历史性回顾、全局性认识与前瞻性展望,从空间、功能、创新创造、生活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新技术影响下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图景。立足前沿,科学解读,理念先进,富含想象力,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市民参阅的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读物。刘泓志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跨时间的空间思维,是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的新焦点也是新行动。期待与WeSpace共同探索,创造属于所有人的未来城市空间。罗朝亮腾讯云副总裁未来城市空间,蕴含着对于科技的深度理解,对于城市功能、城市治理思路、城市多元主体的人文思考与全新认知。在“新基建”大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型技术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正在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服务场景。我们希望与城市建设的各方一起,以人为本,共建一个让居民更具有获得感的未来城市。Young Sung Lee(李榮城)首尔国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大韩国土城市规划学会常任理事该报告细致地回顾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并对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未来变化提出了深刻展望。报告也非常关注如何组织我们的“新城市空间”。报告被精彩地编排,通过伟大的愿景给人以深刻沉思并对某些严峻议题进行了很好地触及。此外,报告也包含了关于未来的一些现实与根植性原则的探讨。我希望WeSpace报告能够建立新的成功样本,最终可以推广应用到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国家。The report reviewed the past trends carefully and made insightful expectations on future changes which will be led b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It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on how to organize our 'New Urban Space' places. It is excellently organized, very reflective with great visions and touches brilliantly tough issues. Nevertheless, it also contains future principles that are realistic and implantable. I hope that WeSpace project builds new exemplary success storie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毛其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是宜居宜业之地,人类将继续向各种类型的城市集聚。未来城市依托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进步,为年轻一代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发展空间。祝贺《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表。Chris Pettit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与管理国际学会(CUPUM)主席新南威尔士大学建成环境学院教授我们正在目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这是一个数字、物理和生物技术与系统融合的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地球持续快速城市化,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带来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报告作出了重要和及时的贡献,为共同创造可持续及有韧性的利用新技术和数字化力量的未来城市提供了蓝图。对于那些想要塑造我们未来城市的人,我强烈推荐这份由清华大学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共同撰写的报告。We are witnessing the dawn of the fourth instrial revolution, an era that will see convergence of digit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our planet continues to rapidly urbanized and we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is report makes an important and timely contribution; providing a blueprint for the co-cre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cities that harness the power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digitisation. For anyone seeking to shape our future cities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report author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s Beijing City Lab and the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司 晓腾讯研究院院长数字技术的发展,让城市的连接和空间的重构具备了更多可能性,一个更富有弹性、高流动性、绿色智能的城市空间体系正在成为现实。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居住体验,是我们持续探索的方向。沈振江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城市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时空见证,从引水排水的沟渠遗迹到电力发明后的工业时代,人类创造了夜明珠和新的生活。水电基础设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信息技术令人惊异迅猛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使人与物跨越空间相连,大数据与AI创造新的生活方式,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憧憬。唐 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规划师与工程师共同探索未来城市空间,开阔专业视野,拓展从业手段,造福市民生活。未来可期。万 超腾讯云副总裁人们在城市生活的福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空间规划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市资源配置的均衡性。王 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这是一项挑战研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力的工作。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对眼花缭乱的技术与空间发展历程进行清晰的梳理、对城市空间未来演绎进行精彩的展望。祝贺《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正式推出!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人类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城镇化进程,科技问题与城市问题相互交织,正在对城市空间及其未来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本报告的发布非常及时,从科学技术和未来城市的角度推进了城市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进展。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在一个一切都影响其他一切的全球互联世界中,城市将相互融合,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跨越遥远的距离相互联系,演变成一个可计算的复杂巨系统。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人们洞察城市规律带了怎样的契机?这又对未来城市有着什么深刻的影响?如何创造未来城市?城市发展的智慧体现在多种数字工具理性和方法理性趋于形成整体的稳定共识,在高度复杂的巨系统中,找到创造未来城市的破解之道,本报告为此做了极好的探索。祝贺《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布。尹 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每一项技术进步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也深刻影响着空间形态的演替。这种影响既是全球的,也是地方的;既是非场所的,也是场所的。人类创造未来时从来与技术共舞,但人类的命运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世界永远因价值而美好或丑陋。以人民为中心去创造未来,则未来可期。祝贺《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布。张宇星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1923年和1933年,勒.柯布西耶分别发表了《走向新建筑》与《光辉城市》两本影响百年周期的重要著作,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的大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要开启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大门。《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是一份研究报告,但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似乎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未来城市开门的号角声。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设计》主编该报告对世界上已有的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预测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了解目前多学科对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致谢:感谢如下专家通过在线交流会的形式为本报告提出的宝贵建议与指导:刘 瑜,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茅明睿,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 鹏,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甄 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 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向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按照姓名拼音顺序排列)注:完整报告和更多/更新信息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