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党员助力当地新冠肺炎防御工作清人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党员助力当地新冠肺炎防御工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2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刘洋)2月3日,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接到了一封来自成都体育学院三系研究生党员盖燚熇助力家乡防疫工作的“请战书”。盖燚熇是三系2018级研究生党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际,他主动到姜疃镇党委请战,志愿到镇上参加防疫一线工作。在镇党委防疫指挥部的安排下,盖燚熇协助村委工作人员,在村庄张贴疫情防控横幅、通告、标语,逐家逐户发放预防指南、告知书,给群众解说疫情防控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村里做好疫情防控台账资料,入户走访、摸底排查、参与路口值班值守和劝返来村群众、巡逻等工作。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盖燚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诠释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彰显了成体学子立足人民、服务社会的良好风貌。

萨里

成都体育学院举行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报告会

为推动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研究生跨学科、跨学校学术交流互动,成都体育学院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现场报告会于12月11日在同传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征文分六大专题,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经济管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分别由篮球排球系王世伟,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李顺昌,新闻与传播学院罗兰秋,经济管理学院陈林会、刘英,武术学院卿光明担任评委。本次论坛论坛,组委会共收到投稿230篇,经评委评议,共有75篇入围,其中,9篇论文进行现场报告,15篇论文进行墙报展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了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进行线上报告分享,北京体育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同屏观摩线上报告会,于此同时,参与本次论坛的所有作品也观看了线上报告会。本次论坛激发了广大在校研究生和兄弟院校研究生的广泛关注。硕博论坛的顺利举行对于该校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广大研究生学术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增进与兄弟院校研究生的交流互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讯员:成都体育学院况妮缦 陈星欣)

可谓

中国最好的6所体育大学,北体一只独秀,成都体育学院排名意外

北京体育大学办学历史:学校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体委联合通知,确定“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办学历史: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组建而成。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学校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天津体育学院办学历史:学校成立于1958年8月,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7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办学历史:学校创办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为现名“首都体育学院”,2003年取得博硕士点授予权,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武汉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成都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虽然大部分考生都是直接以文化分录取,但是不可否认体育生一直是高考录取的一大分支。对于网上文化生和艺体生的互相争论,无论是那种方式入学,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文化生靠脑子,艺体生靠身体,我的脑子可能坚持不下来,你的身体可能也坚持不下来。国家也很重视这类高校的发展,分配了一个211名额。毕竟在世界上体育竞赛也是非常受到各方重视的,当奖台上升上国旗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到自豪。

天其运乎

成都体育学院召开2020年第一次校长办公会 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未来网高校频道1月1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饶玮娟)1月15日,成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舒为平主持召开了2020年第一次校长办公会。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涛,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加福、付东、胥万兵、何本祥出席会议。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体育学院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暂行)》。会议强调,完善博士后制度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根本要求,对提高该校博士后培养质量,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指出,相关单位要做好《办法》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吸收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来校从事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推动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制度实施方案(草案)》。会议指出,《方案》的出台对该校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拓宽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工作渠道具有积极的作用。会议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按岗设置, 统筹协调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工作在能力培养、人力资源补充和助学助困渠道等方面的多重作用。 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体育学院留学生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和规范了该校留学生工作的管理体制、招生和录取管理、学籍管理、生活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届国际武术学术会议工作方案》。会议强调,国际武术学术会议致力于搭建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平台,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学校武术行业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章程》。会议指出,《章程》旨在进一步规范学校师生开展涉及人体和动物的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实验动物福利。 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校承接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场馆升级改造代建工作、学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勘察设计招标、聘请特聘高级专家等事项。 会议对寒假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议指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加强校园巡查,做好留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好寒假期间科研、训练等各项工作。

香笺泪

成都体育学院概况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7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学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邮 编:610041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传 真:+86/028- 85092752网 址: http://www.cdsu.e.cn

红鹰传

成都体育学院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 2600余名新生开启崭新篇章

未来网高校频道10月1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戴维书 吴汉东)10月11日,成都体育学院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26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2020级新生开启大学生活的崭新篇章。全体教职工出席典礼。典礼伊始,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舒为平教授发表了题为《做时代洪流中的奋勇搏击者》的讲话。代表学校,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176名本科生、519名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表示热烈的欢迎。舒为平回顾了78年来,成体坚持以体育教育为先导、以“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为使命,主动融入高等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契机,牢牢占据西部体育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舒为平结合校情、疫情、国情和优秀校友事迹,激励同学们更加坚守胸怀家国、感恩前行的信念,不断增强人生的温度;更加坚定志存高远、力行初心的理想,不断筑就人生的高度;更加坚持脚踏实地、练就本领的品格,不断积累人生的厚度;在新的起点上,阅读时代、融入时代、不负时代,在时代变革中坚守人生选择,胸怀家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练就本领,在狂风暴雨中高傲飞翔,在时代洪流中奋勇搏击!原体育系93级校友,四川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向勇教授代表校友深情地回顾了在成体的点滴求学时光,鼓励学弟学妹们及早跨越大学“舒适区”和“安乐园”,做一名大学“苦行僧”,并以“博学笃行,善思勤作”“未雨绸缪,志在高远”两点感悟与大家共勉,祝愿学弟学妹们在成体有所收获、最终成为有用之才。教师代表、期刊部主任、体育学研究室执行主任孙淑慧教授以坚守体育领域的研究者、与成体一同成长的教师、大一新生的母亲,3种独特的身份寄语新生。鼓励新生坚定选择,安心走“体育”学科的宽广之路;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视野,认知体育,理解体育,爱上体育,尽快入门,享受体育的“大快乐”。2020级本科新生代表、武术学院套路系刘恒茹,2020级研究生新生代表,外国语学院徐熠辉分别发言,并与全体2020级的萌新伙伴们约定:一同制定奋斗目标;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尊师勤学,持之以恒;严于律己,树立规范意识,做品学兼优的新一届成体人。期待在成体学习的时光里,用热爱彰显激情、用担当继承使命,不断更新,不断开拓,做蓬勃向上“成体人”。在校生代表、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丁文向新入学的成体人表示欢迎,邀请萌新们勤学苦练,培养“勤”“思”“严”“实”的精神。期待新一届成体人的青春之笔,续写共同的“成体故事”。典礼开始前的暖场也获得好评连连。迎新视频回顾了2020级新生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备战高考、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煎熬岁月;展现了成体健儿们的高光时刻与成体独特的文化气质,为新一届成体人送上了一份激情满满的开门大礼。艺术学院、武术学院的学长学姐们献上了精彩的《华彩六艺耀中华》,以泱泱华夏五千年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礼乐射御书数为仪,热情接纳成体新学子。剧中,华彩六艺交织并现,既有中华武术的恢弘磅礴,又有民族舞蹈的独特气蕴,华夏文明之精粹熠熠闪动,耀我中华之魂、成体之魂。在佩戴校牌的仪式上,全体新生将“成体人”的身份和荣耀,庄严佩戴在胸前。最后,在响亮的校歌声中,开学典礼落下帷幕。

动物园

成都体育学院召开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启动暨工作部署会

12月3日,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组织召开了“成都体育学院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启动暨工作部署会”,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实施的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进行了部署。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何本祥、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研究生与科研党总支书记、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明建主持。会上,王明建介绍了此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的背景,对学校参加评估的体育、新闻与传播和中医三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次评估的相关要求和分工情况进行了传达。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洪珅对此次评估的具体要求、重要信息和填表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何本祥在讲话中要求,要高度重视此次评估工作,充分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大家认真研读相关要求和说明,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评估工作,精心谋划和准备评估资料,确保每项指标高质量呈现;同时要求各授权点负责人,从检验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高度,按照相关要求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通讯员:成都体育学院王洪珅)

似有道者

成都体育学院:齐心协力促融合 携手共进谋发展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2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陈瑜)为积极响应学校教代会关于质量、学科和科研建设工作的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医科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及建设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落地开展,成都体育学院医学院于3月19日下午邀请学校共建直属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谢刚副院长、苟文伊副院长一行在学校健康大厦多功能厅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座谈。该校副校长何本祥、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宋红伟、院长胡毓诗、副院长丁海丽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胡毓诗院长主持。会上,谢刚首先围绕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从新增设教学临床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医院骨科特色科室流派及中医相关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对医院的工作近况做简要介绍。何本祥对谢刚副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结合学校进一步推动医教协同,产教合作的工作方向从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能力;搭建临教科平台,提升学术影响力;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及中医专博申报等方面对综合性直属附属医院带来的莫大助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级别科研团队的组建、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突破三个方面对双方的合作提出建议。与会人员参照上述建议对各项合作事宜从易到难的落地落实展开热烈讨论,包括:本科生实践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在送培现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协作基地的基础上协同申报新的国家级规培基地;学校研究所可考虑设置骨科流派研究室,并邀请医院的骨科大家和优秀骨干前来开办学术讲座以及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共同筹备中医专博各项申报条件并进一步探讨申报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可能性;招聘录用具备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实现医学学科融合的同时可丰富医院临床工作经历经验。最后,与会双方共同表示,希望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充分调动融合人、事、物各项资源,各司其职,携手共进共谋长远发展。

空想家

成都体育学院召开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视频会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雍素英)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体育学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研究与部署疫情防控期间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学校于27日上午召开了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该校党委副书记潘小非、副校长何本祥、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务处相关科室成员参会。会议由潘小非副书记主持。该校教务处/招生处李林通报了学校近期关于本科教学的工作部署、具体安排以及目标任务与要求,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学习方式、毕业生工作、实践教学和开学第一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说明。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林玲通报了研究生教学工作部署与具体要求,对研究生课程、开题、预审及答辩工作的注意事项、进度安排与重要时间节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各院系负责人就本部门教学情况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何本祥介绍了前期学校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联防联控,取得了疫情阻击战、校园保卫战的阶段性成效。目前学校要打好疫情防控、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不误”的主动仗,要求各部门领导干部多担当,工作方式多元化,切实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实现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双胜利。同时他要求充分发挥研究生院、院系和导师的联动作用,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不打折扣;强调对学业困难与经济困难的学生多帮扶,加强人文关怀等。潘小非传达了学校党委常委会暨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的会议精神。同时对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有所作为,针对教学的关键环节与重点事项提早谋划,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二是以目标为导向,抓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工作安排应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院系须服从大局,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切实保障学生的基本利益;三是各部门、各科室与基层教学组织要明确职责,群策群力,了解特殊时期教学情况,关注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预计“在线学习”开课后的突发情况,做好预案;四是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同确保在线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全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苟得于道

成都体育学院召开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未来网高校频道3月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雍素英)为全面推进学校在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扎实做好在线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3月6日,成都体育学院召开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推进工作视频会议。该校党委副书记潘小非、副校长何本祥、各教学单位负责人、院系分管教学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务处/招生处全体成员共1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潘小非副书记主持。该校教务处/招生处处长李林解读了《成都体育学院疫情防控期间本科在线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对3月16日即将启动的本科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强调了院(系)和教研室的重点任务,并对前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了通报。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林玲通报了研究生在线教学工作的整体部署与具体要求,对授课时间、准备工作及进度安排、教学平台选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着重强调了授课教师、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张牧详细介绍了各类直播软件和教学平台的优劣势,并就接下来针对全校教师开展的4类在线教学培训做了工作安排。体育教育训练三系乒羽教研室主任岳海鹏博士结合亲身经历重点分享了术科课程开展在线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难点、重点,梳理了在线教学教学设计与课程组织流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选用提出了建议,为接下来全体任课教师开展在线教学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何本祥强调各院(系)根据教务处/招生处与研究生院的相关要求,周密思考与部署,统筹做好线上教学工作,明确要求根据上级部门的相关精神,要积极调整与优化教学方案,切实落实一校一策或一校多策的实施方案;借鉴兄弟院校在线教学的经验,避免遇到同类问题,少走弯路;切实加强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等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导师、院(系)和研究生院的培养优势,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潘小非强调在学校面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要切实落实好“两手抓,两不误”的工作要求,夺取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双胜利。潘小非指出,目前延期开学、大运会场馆修缮等工作对本学期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影响,教务处/招生处等职能部门要做好统筹安排、科学调配,各教学单位要主动配合、周密部署、充分动员,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质保量。潘小非最后强调:一是各教学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研判在线教学的形势,依据职责分工找准难点、重点与困点,对症下药;二是院(系)、课程负责人分别做好教学单位和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方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教学组织、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充分激发基层教学单位能动作用,调动授课教师与课程团队的积极性,保证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牵头做好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及其具体实施;四是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院(系)、教师配合进一步落实技术服务、培训与支持保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