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20级考研已落下帷幕首先,感谢自己吧,感谢能走完这段旅程的自己。小田心也相信,不论成败你一定也能在其中收获点什么。今天,小田心将对「成都理工·传播学」的真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田心考研」今年“覆盖”情况进行说明!有图有真相!「20级·成都理工传播学」真题简析与田心“覆盖”情况简析主要是对题目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评价,”覆盖“情况,主要是对今年田心考研的课程、日常推文、补充资料等的”命中率“进行说明。(以下题目皆为回忆版)全文太长?看简版我们从不“押题”,小田心全年用心耕田,只为和大家一起在“日积月累”中,碰触成功!正文如下,有图有真相。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名词解释1.有效受众简析: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有效受众指不但解读了媒介内容,而且在态度和行动上也实际接受媒介影响的人。覆盖情况:此知识是《大众传播学教程》上的基础知识。2.人内传播简析:人内传播即自我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指个人不以交际为目的的内部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作为客体的外部环境信息刺激作为主体的个人的大脑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的表征是 “不出声”,但个人的言语运动器官仍在活动,并执行着与出声说话时相同的信号功能。覆盖情况:课中进行了强调,是《传播学教程》的基础内容。3.象征性现实简析:即“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覆盖情况:课程中直接讲到课程截图4.媒介依存症简析:媒介依存症指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根据这一理论,日本的传播学者又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电视人”和“容器人”。覆盖情况:在模拟题中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察;课程中直接讲到5.信息主权简析:所谓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情况:在模拟题中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察;课程中直接讲到简答题1.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简析: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也有学者认为,人类传播的发展可分为符号和信号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六个阶段。覆盖情况:在课程中直接讲到2.简述马莱茨克的社会传播系统模式简析: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称为马莱茨克模式。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由众多因素构成的而复杂的社会过程,这些因素影响到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含有如此众多复杂因素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在此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较之同为表述系统传播过程的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添加了更多的附加成分,并进一步指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马莱茨克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覆盖情况:课程中直接讲到3.比较“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的传播技巧与效果简析:在开展说服性传播活动之际,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人们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另一种是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这是涉及诉求法的两种传播技巧,前者称为“诉诸理性”,后者称为“诉诸感情”。覆盖情况:课程中直接讲到4.谈谈你对“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这句话的理解简析: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①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②它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覆盖情况:这是《传播学教程》上的一个基础考点,冲刺课仅强调。5.简述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和缺陷简析:经验学派是指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所谓经验性的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性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该学派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作为一个学派成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其重要特点:A.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B.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前者是指该学派的研究兴趣在于事实的判断,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规律,去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注重短期效益;后者是指该学派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便可以消除社会矛盾,因此其任务不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缺陷:总的来说,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于社会管理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经验学派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的倾向性,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如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传播学的另一主要学派——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覆盖情况:课程中直接讲到6.简述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简析:对于传播效果来说,群体规范对群体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的作用。群体规范影响着受众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影响着他们对观点的接受,对价值或行为的认同。换句话说,群体规范影响群体成员对于信息传播的反应和态度,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其次,对于传播内容而言,群体规范起着制约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群体压力往往容易约束群体传播的范围和内容。其主要表现在于,相关的群体规范对于群体成员接受传播内容起到积极驱使或是消极抑制的作用。当群体规范原则与传播内容相适应时,对群体传播就能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产生消极影响。总之,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而对于群体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覆盖情况:在课程中直接讲到群体规范论述题1.请用传播学相关知识阐释“表情包”现象简析:这是一个「软考点」,即不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需要大家综合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表情包是网络环境下图片和语言两种符号相结合的新型交往方式, 它以娱乐为目的, 同时又发挥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彰显个性、构建全新话语框架等功能。大家可以从传播的功能入手解读“表情包”,如表情包具有传递信息, 提供娱乐;情感表达, 彰显个性;经济文化宣传等功能。可从表情包话语表达方式带来交流方式变革进行回答,如联结草根群体志趣, 争取话语权;构建全新的话语框架等。还可从符号学角度(其本质是符号化的情绪表达)、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角度(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可将表情包理解为:延伸的是人的情绪)等层面进行分析。也可分析表情包的负面影响等。这是一个较为容易解答的「软考点」。言之有理即可。覆盖情况:分析热点时讲到「表情包」公众号推文有「表情包」专题2.评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简析:对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早期的西方产生了大致两种态度,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在大众传媒的初期,乐观主义观点略占上风。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塔尔德、库利为代表。他们对媒介的期待是巨大的。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帝国主义进行宣传战和心理战的工具,煽情化、低俗化等倾向更是在二战后表露无疑,故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大众传播影响持悲观态度。总的来说,这两种观点对当下传播学研究和研究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覆盖情况:课程中有直接讲到研究设计以《XX日报》对“精准扶贫”的媒介建构为研究课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设计简析:题目没有指定研究方法,首先要明确应该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思路可以结合框架理论视角研究《XX日报》的“精准扶贫”建构策略。研究设计中应该包含理论假设、研究假设、抽样方案、类目建构、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具体可以从文本体裁、消息来源、报道篇幅、报道主题、报道呈现形式、报道价值取向等方面研究其建构策略。覆盖情况:在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讲解过传播实务名词解释1.隐性采访简析:新闻采访有多种方法,以记者在采访中是否向采访对象表明身份来划分,就有显性采访 (公开采访)和隐性采访 (隐蔽采访)两大类。隐性采访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现在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称为 “秘密采访”或 “暗访”。覆盖情况:在课程中直接讲到2.二手资料研究法简析:即利用那些并非为正在进行的研究而是为其他目的已经收集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如文献调查法(社会调查一般是从文献调查开始。通过收集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摘取其中对社会评价有用的信息。)覆盖情况:未直接讲解到3.谈话实录型通讯简析:谈话实录型通讯,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记者或记录人物之间的对白,或按原样保留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谈,或录下被访者的谈话并予以披露。覆盖情况:课程中直接讲到4.智媒时代简析:2016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兰教授指出:我们即将迈入的智媒时代,呈现“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三大特征。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传媒产业链的新变革。这场以技术革新为导火索的智媒变革,随着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推进,正以腾飞之势快步发展。覆盖情况:此题目在课程中有讲到,在公众号推文中也有讲到。简答题1.简述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简析:对于一个新闻采写记者来说,从前期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到采访时事无巨细的交流沟通,再到最终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撰写成稿件,这其中是对一个新闻采写记者的多个方面能力的考察,新闻采写对记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如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长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甘于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当然,大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覆盖情况:在课程中有强调这是重点2.简述如何用事实说话简析: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向听众或者观众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具体来说,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精选事实,以小见大;正反并举,对比衬托;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要言不繁,画龙点睛;适时引语,借口说话。覆盖情况:在课程中有直接讲到该知识点3.简述沟通的内涵和企业沟通的目标简析:沟通具有联络、通讯、交往、交流的意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沟通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们之间的思想、观点、信念、意见、感情、愿望以及信息等等的交流过程;狭义的沟通是指信息传递者将一种信息经过一定的途径传递给信息的收受者的过程。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沟通过程包括三个要素: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收受者和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对外来说,企业沟通是为了维护公共关系,对内来说,这是一种组织传播,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系、总目标的实现。覆盖情况:无直接覆盖,但答题所用的公共关系、组织组织传播等都是讲过的内容4.简述新闻策划对新闻报道的意义简析:在新旧媒体的融合趋势下,新闻报道的市场竞争与日俱增,要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必须要挖掘新闻素材背后的故事,为此,就必须要采用适宜的策划手段。新闻策划可以确立新闻报道的主题,确保新闻报道的方向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当新闻报道的主题实现之后,新闻策划又可以围绕该主题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对材料进行广度的扩充、整合以及新闻价值的深度挖掘,策划最佳的报道方案。整合后的新闻素材,在挖掘其新闻内涵后,往往能够成为最佳的新闻报道。新闻策划就是将“点”的素材,连成一张网,向新闻受众展示时点新闻之间的联系,引发受众的思考。新闻策划需要将受众放置在首要位置,通过新闻策划的新闻报道,在主题和内容上都会偏向“如何在不影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争取最多的新闻受众”,这样的做法既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又将新闻价值完美的呈现给新闻受众。另外,新闻策划还可以整合各个新闻媒体的优势,扩大新闻报道的舆论声势。覆盖情况:此题未直接覆盖到论述题1.举例论述新闻舆论格局及其对新闻创新的要求简析:互联网、手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更多元、更自由、更开放、更主动成为当今时代的舆论特征。大海般的信息量当中, 鱼目混杂, 泥沙俱下, 难免使受众真假难辨, 以致混淆视听。人们以前大多被动接受信息, 如今正在向主动传播信息转变。显然, 新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及生活方式。基于此, 新时期舆论格局大体形成这样的特征:一方面是由报纸、电视、电台、通讯社等组成的传统舆论阵地;另一方面是以互联网为主力的草根声音阵地, 这两个阵地有时对立, 有时融合, 互相影响, 不可绝然分割。新的舆论格局, 让担当舆论引导重任的新闻和新闻传媒遭遇挑战, 通过新闻创新使新闻传播被受众认同, 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和重要。在新的舆论格局下, 新闻创新可从理念、思维、内容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着手, 积极进行改革, 才有望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覆盖情况:未直接覆盖,但课程中有讲到舆论和新闻创新相关知识。2.举例说明公关人员如何依据证据增强说服力,影响舆论简析: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公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便一篇文章甚至一个评论都有可能让一个公司陷入公关危机中。如2017年315晚会,无印良品上榜,理由是违规出售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中禁售产地的商品。无印良品发表声明指出央视记者混淆了公司注册地和食品产地并在声明最后附上了每批次食品报关报验单等一系列证明复印件。此次公关并没有抢时间,而是通过有力的证据来说明,在进行说服过程中,一般来说证据会作为论据进行使用,增强文本的说服力,给人类似“有图有真相”的感觉,从而影响舆论。覆盖情况:课程中有讲到危机公关相关知识应用题材料大意:改革开放40年,桓仁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商量了几次都不翻修1945年的办公楼,只为人民服务(同学回忆)题目:1.写出报道主题2.取总标题、小标题3.写作创意的评价3.撰写消息5.撰写短评覆盖情况:课程中有专门的消息写作和评论写作专题田心说看完是不是觉得,大部分考题小田心讲解和强调的,真的不会做都难!当然,小田心也会保持初心,继续努力,争取做到不仅我们讲解层面近全覆盖,而且让大家在接受层面也做到全覆盖,即帮助大家更深度的去吸收每一个我们讲到的知识点!小田心也相信,通过我们彼此的付出和努力,一定能打一场漂亮的考研仗!总的来说,今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题目主要为硬考点,有少量软考点,且考试题型题型之前基本一致,难度不大。大家只要平时把基础知识学到位,并且进行过一定的发散与拔高和做题训练,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对于20级的同学来说,建议大家定时回顾初试的备考内容,为复试保持状态。对于21级的同学来说,这次的真题也启示我们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从深度和精细程度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同时要注意进行一定的拔高,关注学界、业界的最新动态,并训练自己的做题能力。成都理工笔记&课程即将上线关注 田心考研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田心的「报考必看 · 参考书目」专栏。今天小田心为大家解读的是「成都理工大学 · 传播学」专业的参考书目。在去年官方公布的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中传播实务部分变更了参考书。请大家务必认真阅读以下内容,以避免复习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报考必看·参考书目 成都理工大学 | 传播学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共有影视文化传播、科技新闻与传播、 视听艺术传播、广告文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2021级招生人数为20人(包含推免10人)。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19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875传播实务(新闻采编、公关实务)。复试科目(笔试)为文化与传播综合知识。△点击查看大图根据成都理工大学2020年9月发布的《成都理工大学 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参考书目》,其最新指定的参考书目如下图所示:△点击查看大图这里大家注意,传播学理论与方法和传播实务是初试科目。文化与传播综合知识是复试科目;新闻传播史和新闻学原理是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另外,要格外注意的是《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公共关系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是去年更新的书目,购书时不要买错。下面,小田心为大家详细地进行介绍:传播学理论与方法·6190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田心说这本书是成都理工传播学考研的重中之重。在“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这张试卷中,绝大部分题目的答案来自这本书,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这本书学透彻,理论部分基本就没有问题了。复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知识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而非死记硬背,因为考试除了以知识再现型题目考察大家外,有的题目还需要大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来解答。02《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戴元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田心说这本书主要对应着“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这张试卷中的一个固定题型——“应用题”,即设计研究方案。故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大家要有问题意识,以能解决考试时的这个固定题型为目标进行学习。传播实务·87501《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田心说这本书是去年更新的新参考书,也是成都理工传播学考研的重中之重。在“传播实务”这张试卷中,大部分题目的答案来自这本书,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解、背诵。在复习过程中,大家也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而非死记硬背,考试除了考察书上的知识外,部分题目需要大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来解答。此外,书上的知识也是撰写评论、消息,分析文章主题等等题型的基础。02《公共关系学》(第二版)(新编 21 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田心说这本书也是去年更新的新参考书,在“传播实务”这张试卷中,会考到部分来自这本书的题目,也基本是以知识再现型题目的形式来考察。大家一定不能忽视。- 就这么多啦 -按往年真题情况来看,咱们初试需要复习的书目仅有以上讲到的《传播学教程》《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共关系学》这四本,暂时无需补充阅读其他参考书。另外,考卷中的题目多以“知识再现型题目”出现,也就是常说的“背了就有分”,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考研的专业课难度不大,大家只要认真复习这四本书,且不忽视其中任何一本,考出一个好成绩是一定没有问题的!在复习顺序上,小田心建议大家先着重学习《传播学教程》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然后再学习《公共关系学》。以上三本建议参考真题有主有次的进行全书学习。最后以考题为导向学习《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好了,大家从现在起就可以使用这四本书开始复习啦。到了9月,如果官方的书单再次发生变化,我们再按照最新的变化进行调整即可。- 田心说 -关于参考书,我们还会在「免费公开课」中为大家分享学习方法和建议。大家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公众号留言、QQ群、微信等方式联系小田心。学长学姐们会一直陪着大家,直到梦想的彼岸。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成都理工大学 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 公布9月15日,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成都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专业目录》。划重点1.传播学统招10人,比去年减少14人。从招生章程来看,今年成都理工传播学的硕士研究生缩招了一半,这对于考成理传播学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好的消息。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稳住心态,不要动摇。要相信,只要我们复习的扎实,就算只招一个人,那这一个人也是我自己。更何况,在缩招又换书的情况下,说不定很多同学已经动摇了,正在考虑要不要放弃,我们何不抓住这个时期,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和别人拉开差距呢?2.传播实务(875)变更参考书目《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变更为:《新闻采访与写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公关关系实务》(第12版),(美)西泰尔著,潘艳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变更为:《公共关系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胡百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针对变更的这两本书,小田心的建议是,先把这两本书买回来。然后,快速翻阅新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将其中你觉得陌生的知识点(即丁柏铨老师那本书上没有的知识点)补充到你之前的采写笔记中进行记忆。其中一些你眼熟但是具体说法可能存在些许差异的知识点可以不再二次背诵,记忆之前的内容就好。因为原本的采写书籍已经相对全面,而不同的学者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可能存在不同,只要两本书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即可。其次,阅读新的《公共关系学》,尽快整理重点笔记进行记忆背诵。和采写相比,新的《公共关系学》需要同学们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记忆。因为这本书比之前的指定参考书更加适合应试一些,在之前的推送中,小田心也推荐过大家对这本书进行补充学习。小田心将在之后的「田心·成都理工大学专栏」中为大家补充新书的相关内容,敬请关注。我们也会在课程中对新的参考书进行解读,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学习。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为减少大家的学习负担,小田心会尽快为大家整理出变更的两本书的重点笔记。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3.传播学理论与方法(619)的参考书不变:《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戴光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招生简章来了初试还会远吗?紧张起来加油冲刺吧!
/ 用 心 耕 田 水 到 渠 成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小田心为大家带来了专属于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硕士的相关复习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哦~有任何希望小田心在推文中讲解的,也欢迎大家留言告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 chapter · 02「传播学教程」必须掌握的“一级”考点之前小田心为大家介绍了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考研中最最最重要的参考书目——「传播学教程」的历年考情、复习建议、重点章节等内容。相信大家看完后,对如何复习「传播学教程」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天,小田心将为大家聚焦到每一章节的重要“一级”考点,为大家的复习指明方向。同时请注意,本次小田心指出的是报考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同学必须要掌握的重中之中的考点,也就是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考点,考到的几率非常大且需要大家优先复习的考点,其余未涉及到的考点不代表可以完全不看,只是重要程度不如这些“一级”考点高而已,也是需要进行复习的。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级”考点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一级”考点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哈特的传播媒介分类《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第三次浪潮》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级”考点符号的定义能指与所指索绪尔信号与象征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意义及其分类符号意义的暧昧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级”考点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级”考点人内传播的概念米德及主我客我理论布鲁默及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基模理论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动机库利及镜中我理论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一级”考点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组织传播的概念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第七章 大众传播——“一级”考点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一级”考点技术的定义和本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充欲主义”、网瘾症)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电子乌托邦)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传播者把关人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级”考点传播制度的概念媒介控制(国家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民主参与论、发展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一级”考点“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论的社会观(拷贝支配的社会)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分众的概念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使用与满足研究(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一级”考点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个人影响》、创新与扩散理论)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宏观效果论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一级”考点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研究、意义与问题、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论概要或三个命题、理论特点、评价)培养理论(起源与背景、主要内容、外围)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框架、媒介框架与新闻框架、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框架效果与受众理论)知沟与数字鸿沟(知沟产生的背景、知沟的主要内容、反命题:上限效果、信息沟与数字鸿沟、知沟的应用研究领域)第三人效果(概念、缘起、实证研究、意义、理解要注意的问题)ps.以上理论书上有的细枝末节都要掌握,还应关注互联网时代这些理论的变迁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级”考点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及冲击《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第十四章 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 ——“一级”考点早期学术源流(欧洲:塔尔德、齐美尔)(美国: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李普曼)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卢因、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信息论与控制论经验学派批评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哈贝马斯批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级”考点本章了解基础知识重点在于会完成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相对次要)据说,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点,想考不上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都难哦!小田心完全针对「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小班课程本周开课啦!欢迎联系我们!联系我们立足川大 辐射西南专注于新闻传播类考研欢迎咨询:tianxinkaoyan
/ 用 心 耕 田 水 到 渠 成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小田心为大家带来了专属于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硕士的相关复习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哦~有任何希望小田心在推文中讲解的,也欢迎大家留言告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 chapter · 01「传播学教程」如何读到一分都不失?首先,大家要明确的是,《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是成都理工大学官方推荐的参考书,也是报考各大高校的新传学子的必读书目。但请注意,由于每个院校考试题目不同,故报考不同院校的同学对这本书的掌握方向或者说掌握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今天小田心就针对性的为大家分享一下报考「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硕士的同学应该如何去啃透这本书。01 历年考情通过分析真题我们可以发现:1.「传播学教程」这本教材主要是在「传播学理论与方法·619」中的进行考察,且在619中占较大的分值,可以说:得「传播学教程」者,得「619」。所以,这本书一定要啃透彻!2.考察到的知识点多以「硬考点」为主,即直接考察书上的知识,只要你背过,你就能得分!说到这,你还不赶紧多背几遍吗?3.复考比较常见,即之前考过的题目可能会原题重现,或是考察同一知识点的不同侧面。所以,真题很重要!考过的题一定要反复琢磨,相关知识点一定要连锁学习!4.近年来有考察「软考点」的趋势,即需要灵活运用知识自己组织语言来答题。也就是说,背完所有知识后,大家要通过论文、推文、课程提供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哦!02 复习建议建议大家将「传播学教程」的复习分成四轮。第一轮:对此书进行通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全书进行理解性阅读,不用记忆,理解书本在讲什么就好。第二轮:对此书进行精读。有主有次的进行深度阅读,即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的深入的理解,次要的内容再次进行理解性阅读。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购买过任何笔记或者资料的同学,要动手进行笔记摘抄了。第三轮:对此书需要进行记忆的内容进行记忆。可以记忆你购买的资料,也可以记忆你第二轮做的笔记,总之,这一轮要将重点内容进行理解性记忆了。注意,不是全书死记硬背,而是对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理解后再进行记忆。第四轮:再次 or n次巩固记忆。大家要注意,对「传播学教程」的记忆是要进行到考试前的,所以不要在意我要背诵多少遍才能记住,背到n遍真的就记住啦!当然,以上只是对此书本身的学习建议。在此过程中,大家要适当利用论文、推文、工具书、课程等训练自己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题目的能力,这样才能答出「软考点」。此外,对真题的研习也是得高分的必不可少的一环,除了对真题本身进行掌握外,与真题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能放过哦!03 重点抓取下面,小田心就结合「传播学教程」中知识本身的重要程度和「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真题为大家区分每个章节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希望能帮助21级的同学在背书上找到重点,为22级的同学提供在看书上的方向。首先,大家要明确的是「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相当相当重要的书籍,也就是说全书其实都相当的重要,下面小田心会把所有的章节分为三个梯度,即非常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大家要注意这个重要程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也是小田心团队根据经验进行的划分,仅供参考。No.1 非常重要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No.2 重要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结合行为、组织传播No.3 一般重要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以上是章节重要程度的划分,具体到知识点上还有重要程度的侧重,大家可以利用教辅资料或者是田心的课程进行学习哦!04 配套课程小田心完全针对「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小班课程已经开课啦!欢迎联系我们了解!联系我们立足川大 辐射西南专注于新闻传播类考研欢迎咨询:tianxinkaoyan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每周四小田心会为大家带来专属于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硕士的相关复习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哦~有任何希望小田心在推文中讲解的,也欢迎大家留言告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专栏 chapter · 04「新闻采访与写作」必须掌握的“一级”考点上一周,小田心为大家介绍了在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考研中重要参考书目——「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历年考情、复习建议、重点章节等内容。相信大家看完后,对如何复习「新闻采访与写作」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天,小田心将为大家聚焦到每一章节的重要“一级”考点,为大家的复习指明方向。同时请注意,本次小田心指出的是报考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同学必须要掌握的重中之中的考点,也就是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考点,考到的几率非常大且需要大家优先复习的考点,其余未涉及到的考点不代表可以完全不看,只是重要程度不如这些“一级”考点高而已,也是需要进行复习的。绪论——“一级”考点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写作新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的新要求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对绪论的考察是比较细的,比如“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社会事实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道真题在书中并没有原句出现,需要同学们熟悉书本内容之后才能知道14页中有一段话在论述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那段论述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绪论的时候,尽可能的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一级”考点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新闻采访活动的双重主体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一级”考点新闻线索的含义及特点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新闻敏感新闻线索与新闻敏感的关系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级”考点资料准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本章标题就是一个一级考点,同学们需要在记住本章章节框架的基础上记忆每一节的知识。)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一级”考点提问法倾听法观察法记录法(本章标题就是一个一级考点,同学们需要在记住本章章节框架的基础上记忆每一节的知识,以记忆小标题为主,具体详细的内容则深度理解即可。)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一级”考点隐性采访(含义、类型、方法、程序、法律道德风险)利用网络在线采访(利用Email的优点和缺点、使用搜索引擎、利用微博微信)精确新闻采访第六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一级”考点整理采访素材的作用(即第一节内的小标题)整理采访素材的步骤对采访素材的分析取舍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一级”考点充分体现新闻对象主体的价值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本章标题就是一个一级考点,同学们需要在记住本章章节框架的基础上记忆每一节的知识。)第八章 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一级”考点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比较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文字语言符号、图片符号)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优劣势、广播、电视)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网络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体的缺点、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特征、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第九-十章 消息写作——“一级”考点消息的含义、分类、结构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语言精确与语言生动的关系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消息标题的不同形态、撰制规律和技巧技法消息导语的含义、类型、特点、写作要求消息主体的含义、写作关键环节消息背景的意义、类型、运用原则消息结尾的作用、写作方法(这两章的内容主要用于指导写作实践,但相关理论知识同样需要记忆,以防直接考到。另外,这部分的个案评析虽不是一级考点,但有必要阅读学习。)第十一-十三章 通讯写作——“一级”考点通讯文体的含义、特点、分类通讯与消息、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的比较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通讯主题的确立、提炼通讯的表达方式通讯的结构、行文、语言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新闻小故事、新闻特写、大型人物通讯)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含义、写作要求、与叙事记叙型通讯比较)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含义、对谈话所做的分类、访谈程序)(这两章的内容主要用于指导写作实践,但相关理论知识同样需要记忆,以防直接考到。)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一级”考点深度报道的概念、分类、深度根源、写作原则独立文本深度报道写作(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写作、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写作)深度报道中常用的背景材料非独立文本的深度报道写作(连续性深度报道的写作、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形成)第十五-十六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一级”考点概念、特点、分类选题来源、角度、技巧立论的要求和方法常见结构、特殊结构、结构技巧论证要求、技巧新闻评论的行文(这两章的内容主要用于指导写作实践,但相关理论知识同样需要记忆,以防直接考到。)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一级”考点理念创新思维创新题材内容创新文体创新写作方法创新为什么“一级考点”这么多?因为「新闻采访与写作」很重要啊。据说,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点,想考不上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都难哦!还不赶快背起来?-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小田心:从这一条可以解读出专硕招生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哦。)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于8月3日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对招生(包括考试大纲)、培养、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整。8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公告,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这对于备考人大新传专硕的同学来说,无疑当头一棒。同时也体现出了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方式正在逐步进行改革。针对以上一系列信息,不少报考西南片区如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的同学不禁发出疑问,“我所报考的院校是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小田心想说的是,各大高校如果要对自己的研究生招生进行较大的调整,势必会在研究生报名之前以官方通知的形式告知大家。在此之前,大家过多的担心和焦虑都是不利于复习的。小田心强烈建议大家在关注相关信息的同时,也要坚持复习,更要加强复习,在官方信息出来之前,过多焦虑不如实实在在的去备考,增加自己的获胜筹码。智媒时代,技术发展对媒介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与社会需求,新闻传播教育应如何建立起新思路?如何通过“系统性转型”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尝试?小田心今天就整合「新闻与传播」2020年第7期「新闻传播教育的系统性转型」专题的相关观点和大家谈谈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话题。新闻传播教育转型一、中国新闻传播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第一,回应媒体技术发展,中国主要新闻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重视技能与知识教育,实现了“姿态性融合”。第二,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定位模糊,反映了专业亟需调整、整合。第三,各校新闻传播类培养方案高度雷同,缺乏个性化,直接拉低了人才竞争力。第四,素养类课程多而庞杂,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进行逻辑梳理与重构。田心说:以上内容作为背景了解即可。二、中国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受全球化浪潮和媒介技术变革的影响,新闻机构的地位、新闻生产过程都正在进入一种被学者称为“液态”的状态:新闻生产体现为职业记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动态实践;媒介机构不再是新闻事件的唯一阐释主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经由公众的集体参与而被不断重塑;新闻生产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组织化生产正变成协作性“策展”。田心说:请大家了解此处所说的“液态”是什么意思。从源头上看,“液态” 话语来自于英国社会学家鲍曼的现代性理论,而其在新闻领域的滥觞,可追溯至荷兰新闻学者马克·德尔兹 ( Mark Deuze) 所做出的理论迁移与嫁接。“液态”的新闻业可以从记者身份的“液化”和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液化”两方面理解,前者即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是相对稳定的,而是在新闻过程中表现出在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社会大众之间不断转换的特征;后者即职业记者和公众既无法固守原有的职业、非职业边界,但也并不是从原有社区秩序中完全脱离,而是相互渗透。在此背景下,新闻人才需求也顺势而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两方面:其一,非新闻机构的新闻人才需求量增大,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研究发现,社会机构(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需要懂新闻业务、编辑技术和公关技巧的新闻专业人才;政府需要网站编辑、制作和管理人才、政府危机处理人才、国际公关人才;网络技术平台上的新媒体需要懂编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电信部门正大力吸纳既懂内容制作,又懂编辑技术的新闻传播人才。其二,专业新闻机构对新闻人才的政治素养、实践技能、专业知识等均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使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素养被再次强调,需要新闻人才“坚持党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事业发展中能够高举旗帜、服务大局、明辨是非、凝聚共识、沟通世界”。除了政治素养外,媒介技术发展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有学者在统计了100家媒体的招聘信息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工作能力、职业态度、软件技术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同时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招聘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才。田心说:关于对新闻人才的需求,记住以上两个大点即可,其余内容进行理解。三、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融合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的论述。他认为,事实是全息的,而知识是片面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被人为分离的知识需要重新融合。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多学科的知识来源奠定了其跨学科合作的教学科研传统,例如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就更加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知识、理论、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以完善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结构。(一)学科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特征第一,多元交叉的新闻理论知识图谱。在口语文字时代,知识主要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体现为道德规范与话语实践。在工业时代,印刷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更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这些知识被纳入学校课程学习之中,客观、系统的、以理性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成为主导。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在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知识观转型背景下,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获取由被动转向主动,知识观正在经历从“普遍性的知识到境域性的知识,分科化知识到综合化知识”的转变。这意味着学科知识理论的建设不仅是“积累的、理性的、分科的”,还是“批判的、整体的、综合的”。第二,有机复合的媒体实践创新平台。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传统的新闻采写编流程日趋数字化、智能化,单单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新闻业界的应用需要,这也对新闻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的需求。第三,跨域协作的教研融合思维。从方法论的移植到研究对象的交叉再发展为概念理论的相互借用,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研究主题项目涌现。这样的跨域合作主要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新闻传播与政治、社会、法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域融合;二是新闻传播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信息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二)学科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探索第一,人才培养定位的能力融合,避免新闻学科“内卷”走向,培养π型复合人才。“内卷化”最早用于描述文化模式在达到最终形态后,不断使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发展模式和约束机制,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卷型”的增长或者没有发展的增长。尤其是现在一些新闻传播专业类目越分越细,与其他学科的壁垒有些增高。这就违背了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原则,与当今新闻传播领域全面融合的态势背道而驰。这样一种“内卷化”趋势不利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专业壁垒亟待打破。所以,将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性的π型媒体与传播人才,包括全能型新闻人才、创意内容传播人才、媒介研发与运营人才、高成长性的跨界人才等,这种π型人才在掌握本学科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兼具广博的学识和多学科专业能力。此外,专业方向需要优化,注重拓展能力边界,深化专业特色。如下图。学科融合下新闻传播人才能力要求专业方向定位,来自《新闻与写作》第二,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融合,探索特色培养,强化学科知识的衍生发展。首先,调整优化课程比例,构建全流程、有深度的卓越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其次,开发“菜单式”课程包,强化学生跨学科、复合型理论学习。再次,探索融合型师资、小班化、双学位模式培养,创新教学发展路径。第三,媒体实验实践的平台融合,打造开放、合作、协同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媒介融合、新闻业与传播业急剧转型的时代,传播机制、传媒生态使得传播现象日趋复杂,新兴传播理论层出不穷。新理论急需在传媒实践中得以佐证,实践应用中的方法经验也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兴理论。新闻传播教学的“知”与“行”必然是无法分开的。这些就要不断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具体来看,可建设多元协同、内容新颖的新闻实验云平台,探索智慧传播实验课程体系;建设“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社会认知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三)学科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趋势第一,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为主体,形成多学科融合数据库。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在保留原本院系结构的基础上,吸收跨学科、跨专业元素,兼顾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逐渐向“纵横学科系统与问题系统交叉组合的研究型教育结构”转型。第二,适应媒体景观变化,构建“新闻+X”自主学习系统。学生所身处的媒体环境是天然的学习课堂。我们需要构建以新闻为中心的“新闻+X”发散型自主学习系统,与校园新闻教育相辅相成,鼓励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同时主动感知媒体景观变化,适应深度变革的媒体环境。第三,重视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塑造全球性视野。数字媒介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与媒介的相处关系,人们也经历了从被动接受信息的消费者到主动生产信息的生产者的角色转变。这要求我们拥有访问、分析、评估和传达各种数字媒体信息的能力。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如何使用不同数字媒介,还能对媒介内容进行批判性解读,并具有更多地关注与参与和创造有关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新闻教育在培养如技术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硬技能”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技能”,如合作、同理心、全球性视野等等。田心说:以上内容,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标题,具体内容了解即可。四、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可细化为六个强调:第一,强调三观——加强文化自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初心和使命教育;第二,强调视野——有再强的技能,也不过是技术人员,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就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视野,才会有思想,有想法。第三,强调实践——大力拓展路径,力争每个学生都能短期或长期到媒体学习锻炼。第四,强调实战——聘请专家,模拟辩论现场,魔鬼式演练,西方政客的口才都是从小练出来的。强化新闻评论能力培养,“对事实进行点评,就是要引导人们思考的方向,从简单的信息发布进化到平等讨论和专业报道、深度报道”。第五,强调多元——跨领域培养,改进课程,开课多元化。第六,强调语言——当然,以上的基础是语言过硬,语言过不了关,急死也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田心说:以上内容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考到xx新闻的人才培养等题目时,也可以变形使用。总的来说,今天给大家总结的内容主要以了解为主——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教育作为一个考新传需要知道的大背景来进行了解。同时,文中一些关键的观点,可以进行记忆,以便在考到相关题目的时候变形使用。此外,小田心之前推送过的推文「技术革命背景下5W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喻国明老师告诉你!」也是根据喻国明老师的论文——《技术革命主导下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与未来方向》及其讲座进行的整理,可找小田心回看。参考文献1.技能、知识与素养:中国新闻传播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与现实回应,陶建杰 林晶珂2.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李华君3.新时期对未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姜飞4.“液态” 理论的旅行及其对新闻学研究的启示,李泓江 杨保军5.“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陆晔 周睿鸣
四川在线记者 邓翔沣按照省委统一部署,11月23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宣讲团走入成都理工大学,省委宣讲团成员、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若愚深入开展全会精神宣讲,学校干部、辅导员及学生代表300余人到场聆听。图片由学校提供宣讲会上,罗若愚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溯源、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解析、新发展格局下的前景展望等方面深入浅出的对全会精神作了全方位的讲解和阐述。她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深刻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阶段的主要特点。她表示,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脉络,才能步伐矫健的走向未来。要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之间的关联,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会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报告内容翔实,重点突出,对于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干部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艾表示,“报告让我们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作出的主动战略选择有了深刻的理解。”辅导员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周星宇表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忘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等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作出新贡献。2020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马维敏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树立远大志向,不负青春韶华,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来源:四川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年来,虐待、虐杀动物并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事件在网络频频引发热议。通过立法对虐待动物及公开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行为进行惩处,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将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案件纳入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环保、动保、消费者保护等相关社会组织就动物类公益损害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拟提交议案,制定《反虐待动物法》,从法律层面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与引导。虐待动物及传播施暴信息频现网络4月8日,山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虐待流浪猫一事引发关注。该学生通过多种暴力手段对流浪猫进行虐待、拍摄视频,并通过微博转发他人虐猫视频。后该生被山东理工大学予以退学处理。赵皖平指出,虐待、虐杀动物并传播暴力信息事件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法律规制。“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溶液将北京动物园内数只黑熊和棕熊烧伤。这一伤害动物的行为当时激起公众义愤,但最终只是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谳。”朱列玉也指出,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虐杀并食用流浪狗被退学、山东男子给生猪打药注水、云南某主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虐杀动物等虐待动物事件,均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今年1月18日,在重庆某景区,一头150斤左右的猪遭捆绑四肢,被六个人从地面拖至蹦极的跳台上,随后被推下蹦极台。”朱列玉说,诸如此类的虐待动物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关虐待动物受罚的法律法规,导致此类行为难以受到应有的惩处。此外,朱列玉认为,目前在动物展示与动物训练有关活动方面的规范始终不到位,动物在此过程中遭受虐待的事件也时常发生。“例如,2019年9月,河南一只马戏团的老虎因无法忍受被虐待,在表演过程中翻越四米高铁笼逃脱,被抓回不久后死亡;11月,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公园被爆出园区内梅花鹿腿部腐烂生蛆,黑熊被用铁线捆绑,被举报后停业整顿。”“一方面,发生在农贸市场、餐馆、公路等公开场合的动物屠宰贩卖,捕杀流浪猫犬等在线下公开场合传递暴力信息的行为司空见惯。”赵皖平说,更严重的是,线下公开场合的虐杀视频常常传播于网络,隐蔽场所虐待虐杀的相关视频、图片和信息更是被广泛传播,甚至形成了网络定制、贩卖该类视频的隐秘产业链。法律缺位 传播虐待虐杀动物视频难查处赵皖平在建议中提到,大量犯罪学研究表明,虐待动物或直面对动物实施的暴力是未成年人日后实施犯罪的一项重要诱因。未成年人目睹虐待、虐杀动物的场景,也很可能遭受心理创伤。今年4月19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专题研究了省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制定禁止虐待动物立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建议》,认为虐待动物的暴力不针对人,但它依然是对社会有害的暴力,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其面前直接展现或间接传播虐待动物的血腥场景,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心理伤害。赵皖平指出,但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虐待、虐杀动物相关信息的行为很难被立案查处。“现有法律所禁止的暴力仅限于针对人,并未将虐待和虐杀动物视为法律所禁止的暴力,也没有明确规定与此相关的内容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暴力信息。如此,公开虐待虐杀动物、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者并没有得到相应惩罚,更加肆无忌惮。”赵皖平说。朱列玉指出,部分虐待动物行为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议,甚至引发动物保护人士与商贩、食客的暴力对抗现象,严重虐待动物行为还与犯罪行为交织。“无论是虐待动物事件,或是动保人士介入等社会应激反应,均是因为法律的缺位,使得行为陷入灰色地带,行为性质与后果难以评估与处理。”他介绍,一般虐待有主动物行为相当于破坏他人财产,要负相应民事责任;如果动物本身价值较高,且破坏严重,则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以投毒方式虐杀动物,可能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由于犯罪活动难以抓住现行、动物与饲养人之间物权关系取证困难、动物价值评估缺乏有效标准等,犯罪嫌疑人并不能被绳之于法,甚至成为某些黑色产业链的供给来源基础。“严重虐待行为的愈演愈烈,说明仅靠《刑法》进行惩处,仍然存在法律缺口,立法规范虐待动物行为具有必要性。”朱列玉表示。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赵皖平认为,首先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对动物实施暴力的非法性,将公开虐待虐杀动物向不特定人传递暴力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同时,将网络售卖虐待虐杀动物视频、图片、音频等暴力信息以牟利的行为,明确认定为非法经营行为。对包括色情元素的“美女虐待动物”之类的视频传播,比照传播色情、淫秽信息论处。他建议,在上述基础上,将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的案件纳入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环保、动保、消费者保护等相关社会组织就动物类公益损害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以督促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打击线下公开场合虐待虐杀动物和线上传播虐待动物暴力信息的行为。朱列玉则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在拟提交的议案中,附上了《反虐待动物法》建议稿。建议稿提出,禁止以禁食、禁水等方式对待动物;禁止电击动物或以尖锐工具、钝器驱使、驯服动物(对公共安全造成紧急危害的情形除外);禁止以观赏、拍照为目的以伤害的方式改变动物的面貌,如拔指甲、拔牙等;禁止以宣传或者鼓励动物虐待为目的在媒体上发布虐待动物的图片、影像和声音等。此外,建议稿也特别提出,禁止在未成年人面前扑杀动物,禁止遗弃犬、猫,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个人设立犬、猫只留检、收容、救助机构。“早在2009年,法学专家就起草了《反虐待动物法》专家稿建议。去年农业农村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也表示,确有必要完善相关立法。反虐待动物保护立法不仅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而且具备立法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已经引起了国家机关与法学界的高度重视。”朱列玉说。(来源:新京报)
近年来,虐待、虐杀动物并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事件在网络频频引发热议。通过立法对虐待动物及公开传播对动物施暴信息行为进行惩处,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将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案件纳入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环保、动保、消费者保护等相关社会组织就动物类公益损害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拟提交议案,制定《反虐待动物法》,从法律层面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与引导。虐待动物及传播施暴信息频现网络4月8日,山东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虐待流浪猫一事引发关注。该学生通过多种暴力手段对流浪猫进行虐待、拍摄视频,并通过微博转发他人虐猫视频。后该生被山东理工大学予以退学处理。赵皖平指出,虐待、虐杀动物并传播暴力信息事件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法律规制。“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溶液将北京动物园内数只黑熊和棕熊烧伤。这一伤害动物的行为当时激起公众义愤,但最终只是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谳。”朱列玉也指出,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虐杀并食用流浪狗被退学、山东男子给生猪打药注水、云南某主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虐杀动物等虐待动物事件,均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今年1月18日,在重庆某景区,一头150斤左右的猪遭捆绑四肢,被六个人从地面拖至蹦极的跳台上,随后被推下蹦极台。”朱列玉说,诸如此类的虐待动物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关虐待动物受罚的法律法规,导致此类行为难以受到应有的惩处。此外,朱列玉认为,目前在动物展示与动物训练有关活动方面的规范始终不到位,动物在此过程中遭受虐待的事件也时常发生。“例如,2019年9月,河南一只马戏团的老虎因无法忍受被虐待,在表演过程中翻越四米高铁笼逃脱,被抓回不久后死亡;11月,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公园被爆出园区内梅花鹿腿部腐烂生蛆,黑熊被用铁线捆绑,被举报后停业整顿。”“一方面,发生在农贸市场、餐馆、公路等公开场合的动物屠宰贩卖,捕杀流浪猫犬等在线下公开场合传递暴力信息的行为司空见惯。”赵皖平说,更严重的是,线下公开场合的虐杀视频常常传播于网络,隐蔽场所虐待虐杀的相关视频、图片和信息更是被广泛传播,甚至形成了网络定制、贩卖该类视频的隐秘产业链。法律缺位 传播虐待虐杀动物视频难查处赵皖平在建议中提到,大量犯罪学研究表明,虐待动物或直面对动物实施的暴力是未成年人日后实施犯罪的一项重要诱因。未成年人目睹虐待、虐杀动物的场景,也很可能遭受心理创伤。今年4月19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专题研究了省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制定禁止虐待动物立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建议》,认为虐待动物的暴力不针对人,但它依然是对社会有害的暴力,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其面前直接展现或间接传播虐待动物的血腥场景,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心理伤害。赵皖平指出,但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虐待、虐杀动物相关信息的行为很难被立案查处。“现有法律所禁止的暴力仅限于针对人,并未将虐待和虐杀动物视为法律所禁止的暴力,也没有明确规定与此相关的内容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暴力信息。如此,公开虐待虐杀动物、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者并没有得到相应惩罚,更加肆无忌惮。”赵皖平说。朱列玉指出,部分虐待动物行为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议,甚至引发动物保护人士与商贩、食客的暴力对抗现象,严重虐待动物行为还与犯罪行为交织。“无论是虐待动物事件,或是动保人士介入等社会应激反应,均是因为法律的缺位,使得行为陷入灰色地带,行为性质与后果难以评估与处理。”他介绍,一般虐待有主动物行为相当于破坏他人财产,要负相应民事责任;如果动物本身价值较高,且破坏严重,则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以投毒方式虐杀动物,可能构成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由于犯罪活动难以抓住现行、动物与饲养人之间物权关系取证困难、动物价值评估缺乏有效标准等,犯罪嫌疑人并不能被绳之于法,甚至成为某些黑色产业链的供给来源基础。“严重虐待行为的愈演愈烈,说明仅靠《刑法》进行惩处,仍然存在法律缺口,立法规范虐待动物行为具有必要性。”朱列玉表示。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赵皖平认为,首先应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对动物实施暴力的非法性,将公开虐待虐杀动物向不特定人传递暴力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同时,将网络售卖虐待虐杀动物视频、图片、音频等暴力信息以牟利的行为,明确认定为非法经营行为。对包括色情元素的“美女虐待动物”之类的视频传播,比照传播色情、淫秽信息论处。他建议,在上述基础上,将传播对动物实施的暴力信息的案件纳入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环保、动保、消费者保护等相关社会组织就动物类公益损害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以督促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打击线下公开场合虐待虐杀动物和线上传播虐待动物暴力信息的行为。朱列玉则建议制定《反虐待动物法》,在拟提交的议案中,附上了《反虐待动物法》建议稿。建议稿提出,禁止以禁食、禁水等方式对待动物;禁止电击动物或以尖锐工具、钝器驱使、驯服动物(对公共安全造成紧急危害的情形除外);禁止以观赏、拍照为目的以伤害的方式改变动物的面貌,如拔指甲、拔牙等;禁止以宣传或者鼓励动物虐待为目的在媒体上发布虐待动物的图片、影像和声音等。此外,建议稿也特别提出,禁止在未成年人面前扑杀动物,禁止遗弃犬、猫,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个人设立犬、猫只留检、收容、救助机构。“早在2009年,法学专家就起草了《反虐待动物法》专家稿建议。去年农业农村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也表示,确有必要完善相关立法。反虐待动物保护立法不仅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而且具备立法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已经引起了国家机关与法学界的高度重视。”朱列玉说。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编辑 陈思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