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研到底值不值得:一个辞职考研并进入北大的学长的肺腑之言!汪宽

读研到底值不值得:一个辞职考研并进入北大的学长的肺腑之言!

我就是一名在校研究生,读研后转了硕博连读,正好借此机会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我在本科时代,是没打算读研的,毕业就自然开始工作。那几年本科生找工作总体不算难,又因为我读的是一所211财经院校的金融专业,在行业内认可度很不错,所以找工作不难,进的是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待遇也还可以。刚开始,我觉得就这样开始在工作中逐步积累,也是很不错的路径。但工作不久,就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发现里面有不少同事是研究生毕业,而且毕业的学校也都不错。虽然他们大几岁,但工作上手比较快,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但待遇明显高一些,而且明显更受重视一些。不到一年,我就明显发现,如果在这类单位持续待下去,我这个本科学历是不够的,前景不明朗,基本没有升职希望,最多就是时间长了转岗。而里面的研究生同事,特别是那少数几个来自985名校的研究生,不但做事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工作能力较强,而且隐隐有了升职的希望,被当作后备干部在培养。最终,我很快选择了辞职考研。考研路上,经历过第一次的失利,也经历了第二次的成功,最终进入燕园读研,依然是学金融。在读研期间,对于读研的重要性越发认识深刻起来。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眼界的拓展,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平台的提升。一句话,读研,就是再上一次大学,只是这是更高一层级的“上大学”,是再一次的深造和提高。虽然因为各种因素的考量,我在读研期间转了博,不过原来班上大部分同学依然只是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参加了工作,他们的工作都很不错,每个人都可以拿到若干offer,对于工作单位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即便是那些要求很高的单位,在学历和背景上,都是足够的。可以预期的是,这些读研毕业的同学,只要他们自己能认真工作、努力上进,致力于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的话,他们在自己的单位,大概率都可以干得不错,都有机会得到重视,最终做出一番成绩。说这话的底气,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说了这些,您觉得研究生值不值得上呢?相信您会有自己的判断。实际上,无论从形而上的角度,要提升个人素养、眼界和水准,还是从形而下的角度看,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读研都是很有价值的经历,它是本科之上的“再升级”,是读完大学之后对自己的的进一步塑造,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可以持续到个人的一生。所以,对于那些有读研想法的学弟学妹,如果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通常都会说出肺腑之言,讲出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鼓励他们有机会就尽量选择读研,能保研则保研,不能保研,则完全可以考研;如有可能,尽可能进入985、211读研,即便不能进入985、211,进入不错的一二本院校读研,也是很有价值的;最终,读研的经历和在此期间的收获,终将使自己终生受益。我是博雅燕园,欢迎关注、点赞,谢谢。

奄奄一息

一位考研进入北大的学长给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们的几条提醒和建议

一年一度的考研又要到来,我是一名通过考研进入北大的学长,这里有一些提醒和建议送给即将奔赴考场的学子们。首先,要给那些毫不动摇地坚持复习备考的学子们点个赞!能在半年以上,乃至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这本身就是人生一段难忘的体验。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其次,临考前需要做好与考试相关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准考证是否打印准备好了(最好打印两份,有备无患);2、身份证件一定要收拾好;3、因为疫情,特别是那些中风险地区的考生,要特别注意不能感冒发热,健康码、健康承诺书等必要的防疫检查资料必须弄好,健康承诺书需要填报完整并签字;4、临考前的头天下午,也就是今天下午,最好实地去考场看看,特别是往届考生,一般都对考场不熟悉,需要实地看看,避免明天早上第一堂考试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出状况。再次,临考可以适当放松,但最好不要完全放弃看书。也就是说,考前也要继续看书,可以缩短一下时间,但依然需要进行一定的复习。这里涉及两个方面:1、继续看书(加少量做几个题),把概念、公式、定理、重要的知识点和块、典型解题思路和方法,乃至整体的学科知识框架等,回顾一下,加深记忆,同时适当做几个题,比如数学题目,做那么两三个小题,一两个大题,保持做题和准确计算的感觉,比如英语,复习一篇阅读理解,保持阅读的语感,等等,这样有利于避免临场出现暂时性遗忘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应有的水准,有助于正常发挥;2、到了临考之前这个时间点,认真备考的考生,对考试内容的重点、难点、甚至很可能考到的要点,其实已经心中有数了,部分必考内容会胸有成竹,在这个时间点,最后一点时间再复习背诵的内容,都是对考试很有针对性的,效率会极高,抓紧最后这点时间的复习,大大有助于临场高水平发挥。这是从我本人及一些考研成功的同学的经历得到的宝贵经验,我们有一个共同认识:最后几天复习的知识、方法,背诵的要点,很多都在考卷中出现了考到了。最后,希望同学们能轻松上阵,注重过程,看淡结果。考试之前,精心准备,哪怕最后一点时间都要尽量用上;考试中,排除一切与考试无关的念头,竭尽全力答题,先易后难,把自己能做的尽量拿到分,不会做的就回顾平时的复习,连猜带蒙,能拿一点是一点;考完一科就准备下一科,已经考了的科目,不管考得怎样都不要理会了;考完后就放松放松,尽力就好,结果如何,别太在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把准考证号码写对、涂对,考场结束铃声敲响之前记得再检查一下。祝愿今年的考研学子们不负韶华,高水平发挥,考出好成绩!

简单人

我的考研之路,并不顺畅,但在失利之后卷土重来,最终考入北大!

考研之于我,已是往事。然而,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考研的人,对于考研,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本科时代,其实我是没打算考研的,所以在那所211财经院校顺利毕业时,就参加了工作。但在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读研的重要性,因为我学的金融,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热门专业,但专业热门的背后,是对学历和出身的高要求。最终,经历了实际工作的“教育”之后,我选择了辞职考研。辞职考研,代价当然会比本科时代就考研更大,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强劲的动力和相对清晰的目标。刚开始,我是没打算进燕园读研的,不是不想,而是感觉竞争太大,成功率较低。毕竟,对于一名工作了一段时间再回来考研的人而言,我清楚地知道,相比于大学时代,个人学习能力的巅峰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这也是工作后再考研的弊端:学习能力会相对下降。经过反复权衡,最终,我把目标定在了魔都那所号称“江南第一高校”的名校,一方面是该校金融实力和影响力的强劲,另一方面是魔都在我国的金融地位。正式开始备考已经是七月份。制定了复习计划,并按照自己在中学阶段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一步步执行。因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很大的信心,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很快,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然而,第一次考研,在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却让自己失望。虽然初试分数看起来也还不错,高出了国家线30多分,但“名校+金融”这个搭配,谁都知道进复试都得高分。最终,我没能进入该校自划的复试线。第一次考研失败。这个结果,在当时,有些出乎自己的意料,老实说,一时之间真难以接受。考研失败,而且是辞职考研失败,要说没有情绪,那是不可能的。知道自己连复试都没有进的那几天,人变得有些麻木,似乎什么都不重要了,什么都不想去想,什么都不想去做。好在这样的状态仅仅持续了几天。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并着手总结失败的原因。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最重要的就三条:一是对考研这个选拔性考试的认知不够,存在轻视的心理;二是对报考的目标学校的了解不够,并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三是复习时间较短,备考很不充分而不自知。冷静地总结了这些原因,发现自己考研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接下来怎么办?既然已经明白了失败的原因,也就相应地抓住了下一次可以成功的关键,当然是卷土重来!当时辞职考研,就没打算给自己留退路,现在,就更没有退路了。为了“惩罚”自己,也为了“报复”第一次考研的失败,更是相信自己下一次可以做好,我调整了目标学校,选择了比魔都名校更强也难度更大的学校——北大,专业依然是金融。第二次考研,我首先花了一星期时间对学校进行了全面了解,对招收金融研究生的几个学院进行了反复对比,对其历年考研初试、复试等相关情况搜集了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料,并着手研究,然后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复习计划,并在当年四月就早早开始了备考。在备考的过程中,我采取了极力突出重点科目的复习策略,在前期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数三(经济类考数三)及专业课这两门最重要的科目上,只是适当兼顾英语。直到后期,才开始在备考中有意识地平衡各个科目。整个复习周期,我把数学和专业课都复习了六轮,数学历年真题(二十年)反复做了七八遍,专业课则反复在形成知识体系方面下功夫。英语和政治在后期也下了不少功夫。期间,我有过多次“停摆”的时候。有时候复习感觉总是没实质性进展,有时候感觉越复习越心里没底,尤其是临考前的一个月。每当”停摆“,我都会暂时休息一天,放松一下,同时告诉自己,考研是一个马拉松,不但需要全力以赴,更需要不言放弃,坚持到最后。每次,我在休息一天之后,都能再次投入到备考中去。最终,我坚持到了初试的到来。走下考场,我就知道,整体来看,考得不错,尤其是数学和专业课,感觉考得很好。初试成绩下来,数学接近满分,总分420+,超过复试线接近20分,验证了我的感觉,也证明了复习策略的正确和坚持的可贵。准备复试阶段,备考的内容虽然与初试不同,但依然秉持了备考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最终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复试,最终跨入燕园。回想我的考研经历,其实并不顺畅,经历了失败,但反复总结了自己失败的经验,并下决心卷土重来,才在第二次考研中避免了那些可能让自己失败的“陷阱”,不断走在了正确的路子上,并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作为一个考研成功的学长,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我要对那些正走在考研路上的学弟学妹几点建议:1、初试备考要趁早。一般来说,备考初试的时间不能少于七八个月,否则,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很难充分备考。2、要知己知彼。不但要对考研程序、流程等尽量充分了解,更要对报考的目标学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全方位了解,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复习计划。3、合理的备考策略很关键。备考复习,除了有计划有步骤之外,更要重点突出,首先抓住主要科目重点突破,然后才是平衡各个科目。4、坚持,坚持,再坚持。5、如果失利,请总结经验,并有卷土重来的勇气。

狂屈闻之

同是北大学生,考研进入和高考进入,差距真的很大吗?有多大?

很多人认为,同是北大学生,考研进入和高考进入,差距很大。其实,两者之间确实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首先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知道,北大本科生的保研率很高,总体超过50%,主要保研于北大清华及中科院等单位。在北大招收的研究生中,保研生的比例也很高,主要是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其中以北大本校学生数量最多。比如,在2019年,北大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总数为5202人,其中,共有136所高校的1884名学生获得保研北大成功,其中有662名保研生来自北大本校,超过保研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计算下来,2019届的北大硕士新生,来自北大本校本科生的数量约占总数的13%。如果加上来自与北大可以匹敌的清华的保研生数量,再加上北大清华本科生通过考研而进入北大的少数人,粗略计算下来,2019年北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大约有15%是来自北清的本科生,其他85%的人来自于国内其他高校。很明显,从生源的角度看,北大研究生只有大约15%的人可以与北大本科生匹敌,其他大部分生源都是要弱于后者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通过高考进入北大的本科生群体,比起北大研究生这个群体而言,确实要强一些。具体到考研生这个群体,由于北大保研生规模较大,留给考研生的名额在北大的很多学院及专业里面都不是很多,所以考研北大的竞争很大,难度很大。从录取结果看,通过考研进入北大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国内的985、211高校,都是通过激烈的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才能进入北大的,这批人是考研这个数百万大军中最优秀的一批人。从这种意义上说,考研进入北大的学生,虽然总体不及北大本科生,但差距并不太大。那么,差距大致有多大呢?从微观的角度看,则北大不同的学院及专业,这个差距是完全不同的。在热门而强势的学院及专业里面,北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很好,这个差距并不大。比如,以热门的金融为例,在我研究生班上,49名学生中,有17名来自北大清华,来自“华五人”的大概有15人,来自其他985及211的,有17个人,且基本来自武大、中山、南开这类比较强势的985,以及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样的强势211。这个阵容,从生源的角度说,虽然依然不及北大金融本科生群体,但这个差距就很小了。如果是相对弱势的学院及比较冷门的专业,这个差距就比较大。比如,北大化工学院,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对于生源并不歧视,考研进入北大这些学院的学生,就不像金融那样主要集中来自于强势的985、211大学,而是分散来自各个层次的高校。其中,既有北清的,也有“华五人”的,还有普通985、211的,甚至,以双非本科而考研成功的,也不乏其人。典型的如软微学院,因为招生规模较大(每年大约七八百人),几乎每年都有几十名双非高校的优秀学生通过考研成功进入。从这个阵容来看,显然,生源比较北大本科生就差之甚远了。不过,北大的大多数学院的生源,都是介于上面两类实例的二者之间的,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大。总体而言,从生源质量的角度看,北大本科生确实强于研究生,所以说北大是“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是有道理的。但这个差距,也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北大本科生固然是拔尖的学生,但其研究生也是很优秀的。

意境

考研:公布成绩,入目尽是400+?真实情况其实符合这条规律!

每年考研初试成绩发布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波“晒分潮”,很多高分考生会主动在网上晒分,一来分享喜悦,二来广而告之,尤其是让周围亲友知道。这种晒分,很有意思。今年因为疫情,成绩公布时间延后,只是辽宁和甘肃基本做到了按时公布。之前辽宁公布成绩时,因为是率先公布的第一家,关注度颇高,其中的晒分自然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一位辽宁考生获得了427分的高分,引发较多关注。这两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公布了成绩,晒分自然随处可见。高分确实比比皆是,很多都是400+的,目前可见的最高分高达442分。从成绩单可以看出,这位考生的各科成绩都很惊人,不但两门专业课都获得了140+的成绩,难度不小的英语一获得了80分的高分,就连最难得高分的政治获得了75分的高分,确实优秀。不过这个成绩单的主人,报考的是文学类专业。文学类专业获得高分要相对容易一点,其考研国家线在13个大的学科门类中是较高的,一般在350分左右。尽管如此,能获得如此高分,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知道,13个大的门类学科中,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国家线很低,通常只有270分左右,比其他很多学科低好几十分。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要考数学,而考研数学难度较大。尤其是理工科,考的是难度最大的数学一,很难拿高分。但是,报考理工科的,依然有很高分数的。这位工科考生,总分高达419分,高出国家线可达130分以上,当然是绝对的高分了。如果只是看晒出来的成绩,确实会感觉今年考研高分很多。其实,每年都是这幅景象,都感觉很多高分,实际上这类似于“幸存者偏差”,晒出来的都是考得好的,其实是少数,考得不好的大多数都没晒出来,就会给人以错觉。我认识几个今年的考研生,其中有人在备考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指点,有人还是二战考生。从他们的成绩看,考得并不太好,没有一个能考到400+这样的高分,还有二战考生初试分数还不如去年的情况出现。如果从局部看考试成绩,处在一个高分群体中,就会觉得尽是高分。比如我当年考研,因为是北大,周围很多高分,进入复试的,个个都是400+,因为这个成绩才能过复试线。在这个小群体看,那简直高手如云。但如果脱离这个小群体,放眼全体考生,用统计学的观点看问题,成绩的分布,依然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也就是高分考生和低分考生在曲线的两端,属于少数,而多数人集中在平均分附近。不要为那些可容易看到的少数高分给人产生的错觉所迷惑,其实成绩的分布,总是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这个基本规律的。

陈建

考研故事:339分,她幸运考入北京大学,分享这些经验,值得一看

4月26日早上9点,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布,成都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刘月榜上有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临床医学(内科学)专硕拟录取,她终于把医学梦从嘤鸣湖畔做到未名湖畔。你好,北大339分,看到初试分数,刘月心凉了半截,“可能无缘北大了。”参考往年北大第一医院录取分数,这个分数悬在线上。她甚至做好“二战”的准备了,“就是想上北大。”从决定考北大那天起,刘月的目标就很明确。“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三次、四次。”一天正在午睡的刘月接到一个电话,看来电显示的“北京”,她一下精神了。对方称自己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老师,由于刘月的分数过了校线,没过院线,需要进行院内一调。问刘月是否愿意从第一志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调剂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设有6个学院(部),6家直属附属医院、4家共建附属医院和14家教学医院。其中,首钢医院是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学院。一时间,激动、兴奋的心情全都涌上来,刘月感觉自己离北大更近了。有了复试的机会,刘月整个人都绷紧了。她详细了解了复试考察各项占比,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21日,她带着满心希冀飞往北京参加复试。23号,提交材料、体检;27号上午笔试,下午面试。6天时间,她在忐忑、紧张、自我鼓励中度过。面试当天,她非常紧张,甚至一开始,说话都带有颤音。深呼吸、冷静……她暗示自己快速调节好情绪。4月26日,看到北京大学的拟录取名单,她对燕园的期待终于从无数个梦境中走进现实。看着电脑上拟录取的界面,她默默说了一句:“你好,北大。”目标坚定:考研大一还没开学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考研!从高中走进大学,这个没离开过家的女生有些手忙脚乱。生活得自理,学习要自觉。专业课程满,她又加入了班主任刘冰花的实验室,跟着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方面的研究。课余时间,她大多在实验室、自习室度过。刘月的努力班主任刘冰花都看在眼里。“她言行合一,说考研就在大一开始朝着目标努力。” 医学专业是五年制教育,大学期间,刘月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20%。大四时,她主动请缨当班长,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刘老师对她赞不绝口:“这个孩子做事特别认真,把班上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和设计也完成得很出色。”从大四上学期起,刘月开始紧张的备考。去年2月,她开始“扎根”图书馆,每天7点起床,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看书。“临床医学是统考,所以没怎么费心看学校。”她估算多久能看完一本书,配套专业课视频,每天跟着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西医综合6本书超过600万字,知识点杂,“就像脱了一层皮,经常觉得看不下去,有时候满足于自己学习了一整天的错觉,但仔细回忆一天,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备考,焦躁、又强迫自己看下去的情绪始终萦绕着她。燕园情结一次偶然,刘月看到一家教育平台的试听课程。课程配套的是英文原版书,通过引导学员对一些哲学大问题进行思辨分析,学会思考。试听结束后,刘月发现从一味死记硬背,到开始思考为什么,收获新知成了一种乐趣。“线上的老师知识广博、品行高雅,让我心生向往”。她萌生了一个北大梦。决定考北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月纠结了几个月。但她始终相信“我只要足够优秀就一定可以。”她把北大初试、复试分析个透彻,再到评估自身能力后,7月她终于下定决心:考北大!背着沉甸甸的梦想,她一边进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实习,一边准备考研。科室最忙的时候,她一天只有两个小时的看书时间。时间紧、内容多,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秘笈”:从大框架看向细致,循环往复。第一遍大致了解书本内容,第二遍寻找自己的知识盲区,根据重难点,不断地重复记忆。后期,她一边实行题海战术,一边利用在医院实习的机会,将书本的知识和临床病症联系到一起理解。特别是看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时,刘月看得一知半解,很头疼。正好她被轮转到呼吸科实习,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化成眼前的临床病症,一些困惑也得以渐渐消解。“我不是一个学霸。”考上北大后许多人称刘月为“学霸”。可刘月却认为“‘是个努力的人’这个描述最合适我了。”她很满足于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她说,“开开心心地学习,不是很好吗?”尘埃落定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她憧憬未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到了更大的舞台,自己更要学习,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来源:来源:成都大学新闻网 编辑:邓嘉琦 卢欣悦

北极光

有家长问,考研到底好不好呢?孩子一直想考研,该支持吗?

有家长问,考研到底好不好呢?孩子一直想考研,该支持吗?按照这个提问来看,这位家长对于考研不太了解,而自己的孩子却一直希望考研,所以才问出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现在要明确自己的态度:考研是很好的事情。我在考研之前,本科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是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考研的。为什么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学校再考研呢?因为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我明显感觉本科的学历和所学的知识都不够,从长远来看,对于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最好是能“回炉再造”,所以最终决定辞职考研。第一次考研,因为准备不充分,我失利了,只是,考研成功是我明确的目标,因而,第一次失利并没有让我放弃,而是卷土重来,继续二战,最终经过拼搏,获得了成功,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研究生阶段与本科之间的差别。读研,不仅仅是学习阶段的提升,也不仅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在知识、思维、视野等方方面面都获得提升,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就业找工作,也获得了平台的提升。一句话,读研不但是我的个人知识、能力、思维等个人素养方面获得了提升,也更有可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工作和前途。考研好不好呢?对我个人而言,当然是好的,没有考研,当然也就不会有读研,也不会有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升(当然要读研也是可以通过保研的,不一定非得走考研这条路子)。那么对其他很多人而言,考研是不是好的呢?就我的了解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是很好的,所以每一年都有很多考生参加考研,而且这几年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每年的报考者都大幅度增长,很多人为了考研成功,如果一次失利,不惜二战甚至三战。按照统计数据来看,这两年,每年的二战考研者都超过了百万,粗略的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的考研报考者大约有130万到140万是二战考生,还有一些是第三次参加考研的人。这些多人会这样坚持不懈,您觉得难道他们会觉得考研不好吗?所以,孩子一直想考研,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对于自己将来想要走什么样的路,有自己比较的明确规划,这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在现实中,我们倒是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考研,但是孩子自己不太想考,有些孩子甚至被自己的家长逼着去考。现在题主的孩子自己想考研,这是不少家长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这样的孩子应该是很懂事的,家长应该支持您的孩子。

阿仙奴

普通二三本学校的学生想考研到985/211现实吗?真相其实是这样!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普通二三本学校的学生想考研到985/211现实吗?从总体看,普通二三本的考生,是完全可以成功考研进985/211学校的,只要看看985/211高校研究生新生的本科背景结构,就不难明白。39所985高校,最强势的北大清华,每年通过考研,而被录取的研究生新生,绝大部分本科背景很好,但也有极少数是普通本科的。比如,北大工学院、历史系等院系,似乎每年都有普通本科的考生考研进入,而北大研究生录取量很大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每年通常会录取好几十个非985/211本科背景的考生,普通一本居多,普通二本也有少数,三本偶尔也有极个别。其他名校,比如华东五校,大致情况和北大相近,也就是,相对比较冷门及不那么强势的院系,会有少量普通本科背景的考生考研进入。至于普通985,则普通本科背景的考生考研成功的就相对较多了。比如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这类实力不错,学科众多、每年研究生招生数量庞大的学校,每年都会有数量不小的普通本科学生考研进入,人数可达总体数量的15~30%,部分院校甚至达到或者接近一半。至于末流985,自然相对比例会更高一些,比如西北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普通本科背景的考生考研进入的,比例可超过总数的30%,甚至达到50%。非985的211大学,除了两财一贸,两电一邮中的北京邮电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这类强势211,考研难度总体较大,普通本科考研进入的比例较小(大约10~20%)之外,其他的211,往往普通本科生源占了很大的比重,某些院校可以达到或超过50%!虽然上述院校中考研成功的普通本科学子,一本考生占比最大,但二三本其实也占有不小的比例。所以,普通二三本学生考研985/211,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足够努力,并合理选择学校及专业,是完全有机会的。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普通本科学生考研数量庞大,但成功考入985/211的比例并不高,特别是二三本考生,成功率其实是比较低的,而且,即便是成功的,往往也是相对较冷的专业,这说明,往往二三本考生的考研竞争力还是往往不如本科背景更好的考生,这一点,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打算考研的二三本考生而言,还是要具体分析自身情况。考研需要冲劲,但也需要清醒认识自己,不要好高骛远。一般来说,在自己本科学校的层次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最多提升两个层次,是成功率相对较高,把握相对较大的靠谱目标。比如,二本考生建议以普通一本学校作为目标,相对比较靠谱,或者竞争不算很大的211大学为目标。当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旨就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985/211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但考研难度往往还是不小的,除了努力,选择合适的目标,也是考研可能成功的一个关键性要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十年九潦

从普通211大学考研进入北大,你会怎么看呢?当事人该怎么做?

有位广西大学的本科生,考研北大成功,他问道:从普通211大学考研进入北大,别人会怎么看?当事人该怎么做?可能有人觉得,你考研进了北大,都已经这么成功了,该这么问,这不是在炫耀吗?其实,这真不一定是在炫耀,而更可能是忐忑不安。之前,有不止一个本科背景相对比较普通的考生,在考研北大成功后,曾经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对于这些考研进入北大的学弟学妹,从问话中,我能感受到的,除了成功的喜悦之外,更多的是忧心忡忡。为何忧心忡忡?很简单,因为考研北大成功的考生,大多数都具有名校的本科背景,其中不乏“华五人”这样的一流985的学生,除此之外,即便本科背景没有达到”华五人“的水准,往往也是武大、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这样的名校,或者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强势211大学。自然,在北大的研究生同学中,也不乏本科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当然这些北清学生基本是保研生)。可以想象一下,虽然考研北大成功,但如果自己的本科背景相对比较普通的话,面对这些名校背景的同学,能没有一定的压力么?当然,以普通211的广西大学而考研北大成功,不管是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差不多都属于创造了个人神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功,可喜可贺。但因为能进入北大的人,往往都比较优秀,难免会忐忑,难免会关注他人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从普通211考研到北大,会被别人怎么看?不同群体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看法。对大多数“外人”而言,尤其是周围的亲友、师生等人而言,对于当事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和进步,自然是很佩服的,往往会由衷地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壮举,有些人甚至会“羡慕嫉妒恨”。而对于已经进入北大的“北大人”而言,这样的进步,虽然也是不错的,但很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差距”:你这本科很一般,虽然考研成功进来了,但还得继续努力呀。这样两种几乎针锋相对的看法,哪一种有道理?哪一种更重要?其实都有道理,也都重要。以普通211而考研进入北大,这个成功肯定来之不易,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进步很值得钦佩;同时,也要看到,相比于周边的北大研究生同学,多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继续进步。在我看来,当事人不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既不必因为这样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更不必因为和周围的北大研究生同学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忐忑不安甚至自惭形秽。重要的是,既能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要看到自己的可能不足。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心态,一如既往地保持拼搏奋斗的精神,最终,在燕园这样一个学养积淀深厚的殿堂里学有所成!

陈仲

考研一再失利,该怎么做?这里有一个矢志不渝考研北大的故事!

考研失利,甚至考研第二次,冲击目标院校依然失利,这样的同学,每年都不少,遇到这种情况,确实很闹心,要不要再考的纠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里有一个坚持考研北大的故事。去年4、5月,我在校外偶然认识了一个考研的学子,是个男生,考经济类专业,当时已经是第3次考研了,没能进复试。去年北大经济类专业的校线是380分,他考了378,连基本线都没过,郁闷吗?那是肯定的。他考研的3年,堪称“血泪史”。为了考研成功,他在大三时就早早准备,拼命努力了一年,第1次考得很不错,超过北大复试线10分,但因为复试太过紧张了,发挥不佳,加上考研北大又能进入复试的,就没有庸手,最终复试中被淘汰出局。这种情况,他自然会坚持二战。再次努力了接近一年,自我感觉准备挺好,但有可能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吧,第2次本来感觉不错,结果考得很不好,距离复试线差了20多分,他自己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两次失利,依然痴心不改,继续坚持,也就是去年考的第3次,结果还差校线2分,院校就更不用提了。当时遇到他,他很沮丧,内心非常想继续考,但又不知道该不该还坚持。我问他为何不调剂,以他的分数,第1年就可以调剂一个还不错的211学校,比如B区的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如果不计较地域的话,调剂到兰州大学这样的985都是完全有机会的。他回答,压根没考虑过调剂,心仪的就是北大,北大就是他唯一的目标院校;何况,除了第1次考研有相对较好的调剂机会,后面两次,因为考研大热,虽然也可以调剂,但已经很难调剂到相对还不错的学校了,能调剂的学校他无法接受。我就没话可说了,只是告诉他,那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吧,继续坚持就行了,当然,一定要全面彻底地总结经验及教训,特别是,不但要总结,而且要总结正确的经验及教训。说了这位考生的考研故事,我相信,那些考研失利,甚至一再失利的考生,纠结于要不要继续坚持的考生,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具体说来就是,如果对于自己心仪的学校从不想放弃,也愿意为之继续奋斗,我觉得,考研失利两次也不是多大个事儿,就该放手再博,人生难得几回搏,现在年轻就该搏,当然,需要自己好好捋一下,总结失利原因,并在接下来的备考中走出一条更正确也更有效率的路子。如果内心“还想考”,但其实自己内心都对于是否需要坚持犹豫不决,对于自己的目标学校并不是那么矢志不渝,那么,能i走调剂的路子就走调剂的路子吧,当然,调剂的学校一般都不会很好,比较大的可能是调剂到普通本科院校或者地域较偏的照顾性211大学,比如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之类。文章的最后,说一下上面谈到的那位坚持考北大的考生的情况。今年是他第4次冲击北大,2月份已经知道了初试成绩,考得很好,400+,而北大今年的经济类校线是360,按照这个分数,他能以超出院校较多的分数进入复试,并很有希望被录取。祝福他,同时,也祝福还想坚持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