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根据了解,在中国的茶饮料市场中,按零售额计算,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为787亿元。茶饮市场份额茶饮料分为无糖茶饮料和含糖茶饮料两类,其中含糖茶饮料市场规模较大,2019年含糖茶饮料零售额占整体茶饮料零售额的94.8%。受到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的驱动,无糖茶饮料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预计至2024年无糖茶饮料的市场份额将上升至12.3%。下表载列2014年至2024年中国茶饮料市场按类别划分的市场规模明细。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茶饮料竞争格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茶饮料市场集中度较高,按2019年零售额计算,前五名参与者合共占86.5%的市场份额。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茶饮料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我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旭日升系列茶饮料横空出世,占据国内茶饮料市场主导地位,随后康师傅和统一崛起,双雄对峙,旭日升开始衰退,茶饮料市场初具规模;2004年后饮料巨头纷纷加入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促使各茶饮料品牌创新产品层出不穷;2015年后,中国茶饮料市场渐渐分化,主流茶饮开始向年轻消费者拓展。根据国际权威调研机构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366.94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5.7%。从时间趋势上看,2014年开始,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受零售量下降趋势影响整体也呈下降态势。这也反映了在2014年前后,我国茶饮料市场的消费出现结构性转变,茶饮料的消费正由重量向重质转型。2011-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零售额)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2012年市场规模增速为14.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先发优势叠加强大的全国销售渠道迎合强劲的品牌效应的三因子共振助力康师傅及统一两家企业牢牢占据茶饮料行业前两强的位置,2015年我国茶饮料行业CR2一度达到81.6%,双寡头格局清晰。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消费者产品诉求发生改变,大品牌对市场的掌控力有下滑趋势,2018年行业CR2下滑到65.1%,较2015年下滑了16.5个百分点,竞争日趋激烈。2015-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CR2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但是同时从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来看,尽管康师傅及统一牢牢占据行业前2的位置,但依旧有新品牌涌进榜单。凭借着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茶π,农夫山泉从2016年的榜上无名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第5名,表明市场仍然给后来者留有机会。因此,在大品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新诉求的大背景下,茶饮料市场的大门依旧为携有潜在爆品的后来者所打开。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新式茶饮的崛起资本市场的热度伴随着消费升级,茶饮料这个细分领域内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风口——新式茶饮。从2017年年初开始,喜茶、奈雪的茶、一点点等一批以“网红”姿态出现的新式茶饮品牌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持续刷屏。新式茶饮将中国茶与奶茶结合起来,创新的加入奶盖、水果,口味丰富,符合大众口感,相对于传统中国茶以及舶来品咖啡消费人群更加广泛,给传统茶饮料市场带来了冲击。2018年中国部分新式茶饮品牌融资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茶饮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愈演愈烈目前在城镇化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双提升的作用下,国内茶饮料行业消费升级趋势愈演愈烈,总体而言,茶饮料行业正朝着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市场高端化趋势方面是指需求端的诉求成为前提条件,渠道活力不足倒逼厂商推进。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在降低,对茶饮料品质及包装的要求在提高,因此需求端的诉求成为产品高端化的前提条件;同时,前几年品类老化、概念同质化、价格穿底等问题的出现严重侵蚀了经销商的利润从而打击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因此以更好的利润空间重新激活渠道倒逼厂商推进产品高端化;健康化趋势方面是指在城镇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三者共同提升的作用下,消费者健康饮食意识在提升;轻化趋势方面是指各茶饮料品牌抓住年轻人市场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双数据中心的统计,目前我国饮料消费人群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到了72.5%;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上与传统一代消费者有极大的不同,标新立异、大胆尝试新潮产品是这类人群的标签。因此,能否抓住年轻人市场、推出吸引年轻人眼球的产品成为国内众多茶饮料企业能否实现突围的关键因素。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茶饮料行业基本概况分析从1993年旭日升创造了第一个全新的“冰茶”概念开始,中国茶饮料市场开始快速发展,目前其已成为软饮料三大品类之一。2014-2019年,我国茶饮料市场规模从653亿元增长至787亿元,其中无糖茶饮料增长迅猛。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茶饮料诉求不断向“健康”、“天然”、“无糖”等方向转移。茶饮料,又称即饮茶,主要分为纯茶(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以及差浓缩液4中类型。1990年代初,旭日升冰红茶的问世正式拉开了中国内地茶饮料市场的序幕,康师傅、统一等冰红茶的相继推出进一步推动了红茶饮料品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奠定了整个茶饮料市场的基础。1、茶饮料行业产业链解析茶饮料行业上游主要是茶叶的种植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氧化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护色剂等),茶叶种植参与者主要是茶农以及一些茶叶种植园。茶叶种植生产后流通到中游深加工,经过萃取、调配、充填以及包装,生产出茶叶制品如立顿绿茶包以及茶饮料产品。纯茶加工饮料以乌龙茶为主,是低酸性饮料,一般采用高压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结合热灌装形式,以热灌装PET瓶三片罐为主。调味茶加工饮料则以红茶居多,此类饮料以添加糖、酸并调以不同香型口味为主要目的,故甜酸比极为重要。调味茶是酸性饮料,采用巴氏灭菌法,包装类型多种多样,如二片罐、三片罐、利乐包等均有使用。下游则通过商店、超市零售、批发或电商流通至消费者手上。2、中国茶饮料行业上游茶叶种植:中国是全球茶叶大国市场总体供过于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种植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同时也是茶园面积增速最快的国家。但随着茶叶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逐渐饱和,目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具体来看,2014-2019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及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4597.87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79.34万吨。同期,中国茶叶国内销量为202.56万吨,出口36.65万吨。总体来看,内销市场依然是拉动中国茶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但同时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不断增大。但以茶饮料行业角度来看,行业上游市场供给较为充足,有利于茶饮料行业稳定运行。3、中国茶饮料行业中游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发展三大巨头瓜分市场——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根据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2%,成为增速最快的饮料品类之一。同时,在这三年间,即饮茶市场每年的新品数量都超过100个SKU。目前,茶饮料已成为三大软饮料之一,2019年在软饮料中市场份额为21.1%,排名第二。同时,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2014-2019年,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达人民币787亿元(不含凉茶)。2)无糖茶饮增长快速从茶饮料的产品类别来看,目前含糖茶饮占据主要地位,2019年市场份额超过90%。无糖茶饮料基数较小,但受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的驱动,无糖茶饮快速增长,比重从2014年的1.53%增加值2019年的5.21%。3)康师傅、统一占领市场农夫山泉一路追赶从茶饮料品牌来看,去除凉茶公司后,传统茶饮料市场由康师傅和统一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市场份额分别高达25.5%和23.3%。农夫山泉近年凭借突然走红的新品茶π,占据市场10.2%的份额,位列第三。4、产品线:康师傅布局较为完善目前,市场上的茶饮料产品主要有冰红茶、绿茶、柠檬茶、乌龙茶、茉莉清茶等。从产品布局来看,康师傅和统一的产品线较长,其中康师傅的产品较为完善;农夫山泉则主要有茶π和东方树叶两种产品。5、经营业绩:康师傅稳居“老大”位置2017-2019年,3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9.78、220.2、240.21亿元,康师傅稳居“老大”位置,农夫山泉则在2019年超过统一。从净利润来看,农夫山泉表现亮眼,持续超过康师傅和统一,2019年达到49.49亿元,而同期康师傅和统一的净利润分别为33.31亿元和13.66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农夫山泉布局的水源地、运输成本下降以及合理的定价机制。2020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9.34、118.17、115.45亿元。聚焦到茶饮料业务,2017-2019年,康师傅、统一茶饮料营业收入上下波动,农夫山泉茶饮料营业收入呈明显增加趋势。2019年,康师傅、统一和农夫山泉茶饮料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55.79、56.16、31.38亿元,除了农夫山泉与上年相比有小幅上升,康师傅和统一的营收同比均有所下滑。总的来看,康师傅茶饮料销售收入老大位置难以撼动,其次是统一,但近3年统一茶饮料营业收入有所下滑,农夫山泉在营业总收入方面已经超越统一。2020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的茶饮料业务收入分别为72.41、29.00、16.0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大。6、新式茶饮崛起抢占茶饮市场伴随着消费升级,茶饮这个细分领域内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风口——新式茶饮。2016-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包括传统奶茶、传统茶饮、新式茶饮,咖啡现饮,其他鲜榨果汁、鲜奶酸奶等)达到1405亿元。另根据《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数据,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潜在市场规模为500亿元左右。在满足消费者对饮品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社交场所也成为线下茶饮店提高自身吸引力的王牌之一。相比之下,过去的瓶装饮品正在脱离年轻人群的消费理念。同时,资本也纷纷涌入新式茶饮赛道。2020年3月,喜茶宣布获得Coutue与高瓴资本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超160亿;2020年6月,奈雪完成近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2020年7月,乐乐茶获得战略投资。7、诉求向天然、健康转变无糖茶饮迎来春天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糖分的减少已经是整个饮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益普索的调查显示,茶饮料消费者在认为茶饮料健康的工艺/成分中,无添加剂(如防腐剂、香精等)、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原料、无糖/少糖/低糖/减糖排名前三。尽管茶饮市场还处在“冰红茶时期”,即大部分还属于甜茶产品,但越来越多的低糖、无糖、代糖茶饮产品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无糖茶饮料的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含糖饮料。具体来看,2014-2019年无糖茶饮料市场规模的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6%,而含糖茶饮料仅为3.0%。虽然无糖茶饮料目前的市场规模并不大,约为41亿元,但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已引起各大厂商的注意。企业也在顺应这个趋势,陆续推出无糖茶饮料产品。如银鹭的无糖茶饮料“山云茶画”,主打大红袍、正山小种、四季春三种口味,统一新出的无糖茶新品茶霸也走了相似路线,推出乌龙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三个口味。未来,这种势头将持续,无糖茶饮料的市场份额将持续上升,至2024年预计达到12%。8、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许多人都已经接受了茶饮料,说明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茶饮料消费基础。中国茶饮料的发展时间很短,市场开发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为3.5%的速度增长,至2025年,规模将接近千亿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国软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现制茶饮行业可追溯至1987年,中国台湾的“春水堂”发明的珍珠奶茶为起源。随后的20年间,现制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中国台湾逐步扩张至中国大陆市场。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强烈,新式茶饮产品随之诞生,现制茶饮行业呈现传统奶茶与新式茶饮门店并行高速发展的局面。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式茶饮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特此发布《2019-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对行业发展做出深度分析。
1饮品类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居民对饮料品类的消费需求也日益高涨。同时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已不再将饮料简单地定位于解渴的功能,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天然、低糖、健康型饮料。瓶装水、果蔬汁、蛋白饮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碳酸饮料的比重却逐渐下降。从2013年-2018年中国软饮料市场规模及变化来看,我国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2012年软饮料市场规模为4715.92亿元,到2018年增长至6439.61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近几年我国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7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为-2.90%,2018年行业形势略有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439.61亿元,较上年增长1.20%。食品饮料行业作为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消费市场,每年都有新看点。2019年618购物狂欢节,电商大数据专家ECdataway数据威根据京东和天猫在线销售数据显示,对线上食品饮料行业进行盘点分析。其中食品饮料品类在天猫销售占比为69.1%,在京东占比为30.9%。天猫旗舰店的饮料品类在所有食品中的销售额占比为24.2%,销售额同比增速为36.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包装饮用水类饮料产量为9535.7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比重过半,达52.83%;果汁和蔬菜汁类饮料产量为2228.5万吨,占比为12.35%;碳酸类饮料产量为1744.4万吨,比重为9.66%。目前,软饮料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随着《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软饮料行业开始逐渐向高质量、严标准方向发展。十三五以来,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出台的政策法规也有鼓励行业发展转变为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评估工作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违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无证经营等问题严格监管,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使我国软饮料行业不断向高质量、安全化方向发展。按照GB/T 10789-2015《饮料通则》中分类,饮料可分为包装饮用水、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特殊用途饮料、风味饮料、茶(类)饮料、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固体饮料、其他类饮料共11大类。2018 年 5 月 18 日,《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指出:2010年—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6—17岁儿童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为61.9%,城乡差异不大,均比2002年明显增加,其中12—17岁儿童饮料人均每天消费量最高,为203毫升。总体来看,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在逐年增加。报告还显示:儿童经常饮用的饮料种类前5位依次是:牛奶和酸奶、其他含糖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町芒研究院2019年4月针对消费者最喜欢的饮品类型做了在线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1% 的消费者会选购包装饮用水,而健康的果蔬汁和酸奶、牛奶也被多数消费者接受,而风味更佳包装形象更时尚的茶(类)饮料,也被12%的消费者追捧。咖啡(类)饮料被3%的咖啡饮料爱好者消费,而碳酸饮料也有7%的消费者接受。同时町芒研究院针对“选择饮品的原因”进行了在线问卷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依然有41% 的消费者会因为好喝或者口味更佳选择一款饮品,而32%的消费者会因为一款饮品健康/有营养而选择它;同时有6%的年轻人越来越受产品包装和时尚潮流的影响,跟风选择一款饮品,而有5%的消费者会因为广告宣传吸引,选择一款饮品。最后,竟然有16%的消费者在选择一款饮品时,没有理由比较随意。2町芒研究院饮品类评测为了帮助消费者优选品质产品,町芒研究院对市售休闲食品,进行了严格评测。截止到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评测休闲零食,包括饮品饮料类、肉类零食类、坚果炒货类、饼干糕点类、果脯果干类、膨化食品类、糖果布丁等30余款,涉及80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2000余个。截止到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评测饮品类,包括包装饮用水、NFC果汁、市售奶茶、咖啡饮料、无糖饮料、酸奶、儿童牛奶等7个类型,涉及14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400余个。3饮品类DCI指数分析从町芒研究院截止到2019年12月评测的饮品类DCI分值情况,町芒研究院发现,仅有9.1%的饮品町芒优选指数(DCI)达到了9分以上,即优秀标准,达不到町芒研究院饮品中等标准的产品占比高达19.2%。饮品中是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饮品的DCI指数低于7分?从评测的饮品町芒优选指数(DCI)中,我们发现市售饮品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饮品类添加剂泛滥。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饮品中,81.2%的儿童乳中含有添加剂,100%的咖啡饮料中含有添加剂,最高的一款高达11种添加剂;40%的酸奶中含有添加剂;100%的无糖饮料中含有添加剂,最高的一款高达12种添加剂;2、饮品类游离糖泛滥。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饮品中,75%的儿童乳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81%的咖啡饮料的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90%的酸奶的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所评测的奶茶中,总糖检测结果发现,总糖含量最高的一杯500g奶茶总糖含量相当于12.9块太古方糖;“无糖”丝袜奶茶在含糖量上与正常加糖并无区别;某些品牌的奶茶甚至出现实测含糖量会高于同款常规糖奶茶的情况;3.1饮品类添加剂泛滥3.1.1饮品类标准评测分析町芒研究院从饮品所检测物质限值、食品添加剂种类等多个维度,对市售饮品进行了深度解析。添加剂种类是标准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町芒研究院会根据一款产品的执行标准及所含化学添加剂情况来进行星级判定,其中添加剂种类越多,且对人体造成的安全隐患越高,则标准星级越低。町芒研究院对包装饮用水、NFC果汁、咖啡饮料、无糖饮料、酸奶、儿童牛奶120多个品牌的标准评测星级进行统计后发现,标准星级达到5星,即检测项目均在限值,并且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饮品占比为38%,含有添加剂的饮品占比高达62%,而添加剂种类较多,情况较严峻的产品品牌占比9%,即9%的市售饮品达不到町芒研究院标准评测的3星标准(最高5星)。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咖啡饮料和无糖饮料,平均标准星级只有3星,咖啡饮料中添加剂种类最多的一款含有11种,无糖饮料中添加剂种类最多的含有12种。而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无糖饮料中,42.9%的饮料中含有甜味剂阿斯巴甜。而罐装咖啡饮料中有71.4%含有食用香精。所评测的饮品中,特别是果汁饮料和无糖饮料,是很多青少年甚至儿童的日常休闲食品。而儿童乳和酸奶,是众多宝妈经常为孩子选择的日常食品。据了解,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虽然规定了不允许应用于婴幼儿食品的添加剂范围,但是对于婴幼儿的年龄范围并没有相关规定。国际上通常将3岁以内的儿童列为婴幼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儿童在3岁以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含添加剂的儿童乳或者果汁,这些饮品通常并不属于婴幼儿食品范畴。由于家长缺乏了解,导致很多3岁以内的幼儿,通过饮料摄入了多种婴幼儿本不该摄入的食品添加剂。市场为了迎合大众追求健康的心理,纷纷推出了无糖饮料。这些无糖饮料虽然不含糖,却因为添加剂的功劳,依然保留了甜甜的味道和口感。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无糖饮料都含有添加剂,且添加剂的种类主要集中在色素、防腐剂、甜味剂、香精等。无糖饮料的推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希望“减糖”的同时,对口味的更高要求。但是想要通过喝无糖饮料,达到减肥和控制糖分摄入是不科学的,因此反而摄入更多不必要的添加剂未免有些得不偿失。3.1.2儿童饮品添加剂问题同样存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虽然按照国标限量要求进行添加完全是合法的,但是目前儿童饮品却存在添加剂使用乱象。根据《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数字显示,77%的儿童几乎每天都在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零食。随着家长对食品安全及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减少儿童每天食用食品添加剂的频率,开始选购以卡通形象为外包装的休闲零食和产品外包装上标注“儿童食品”字样的休闲零食,但这两类产品中真的就不含或含有少量添加剂吗?町芒研究院针对市售儿童乳(包括调制乳和含乳饮料)进行深度评测,对其配料表上的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81.3%的儿童乳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儿童乳中,有75%的儿童乳含有食用香精,43.8%的儿童乳含有甜味剂;25%的儿童乳含有阿斯巴甜,43.8%的儿童乳含有三聚磷酸钠。酸奶因为口感酸甜营养丰富,得到众多家长的亲睐,很多家长会给宝宝购买,作为日常零食的必选项目。然而目前很多市售酸奶,并不适合3岁以下的宝宝食用。町芒研究院对市售酸奶进行评测后发现,在评测的酸奶品牌中,40%的酸奶品牌中含有添加剂,20%的酸奶配料表中有甜味剂(三氯蔗糖等),5%含有阿斯巴甜;25%的酸奶配料表中含有食用香精。美国儿童科学年报研究表明,婴幼儿过量摄入食用香精、香料会加重肾的负担,有损脏器的发育。“三聚磷酸钠”在儿童奶中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剂。“三聚磷酸钠”摄入过多会影响儿童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为了孩子,尽量避开这种添加剂!而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也曾被报道与多种不良反应相关。町芒研究院针对该类问题向谷宁企业质控管家进行咨询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合理把控此类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同时在保证口味的前提下,选择健康、合适的替代原料。3.1.3 500g现制奶茶所含咖啡因含量≈4.8罐红牛2018年,我国的现制茶饮市场无疑是走过了“疯狂”的一年。根据美团点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达到了41万家,一年之内增长了74%,扩张速度非常快。奶茶作为时尚、休闲消费饮品,因其方便快捷的消费理念,受到市场欢迎,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认可。不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奶茶产品的不断升级,奶茶消费的人群将不断扩展,受众范围逐渐扩大。2019年4月,町芒研究院对热销的9大网红奶茶店进行深度评测,对于消费者排队也要打卡的奶茶,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时尚生活还是健康隐患?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好像咖啡因只存在于咖啡中,实则不然。除了咖啡,茶、某些碳酸饮料、可可、功能性饮料、巧克力等食物中也含有咖啡因。根据本次町芒研究院检测的咖啡因实测值,按照一杯奶茶500g来换算,看看一杯奶茶里究竟含多少咖啡因。以一罐红牛含咖啡因 50mg做对比,而商家建议每日红牛的使用量为 2罐。经过检测结果发现,1、18款现制现售奶茶咖啡因含量平均高达186.25mg/kg,最高达到了484mg/kg;2、按照一杯500g奶茶当中的咖啡因含量来看,有4款产品单杯中的咖啡因含量,都超过了欧盟给出的健康成人,单次不超过200mg摄入量的参考限值。一罐红牛的咖啡因含量为50mg,商家建议每日使用量为2罐。2015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对食品中咖啡因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了不同人群咖啡因摄入量参考标准,这也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咖啡因摄入量标准。其中,对健康成人建议摄入量为单次摄入200mg以下。我们可以看到奶茶店里,貌似透明的制作过程,但我们却并不知道,喝进去的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杯奶茶上有任何标签,告诉你,这杯奶茶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而咖啡因对儿童和青少年是否构成威胁,目前仍缺乏相关科学数据,但町芒研究院建议摄入量每公斤体重最好不超过3mg。奶茶受原料种类和现制工艺的影响,咖啡因含量可能会很高,儿童、孕妇、高血压或者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尤其应避免过量饮用。3.2 饮品类游离糖泛滥。3.2.1 儿童乳、酸奶、果汁饮料、咖啡饮料添加糖情况町芒研究院针对所评测饮品中的糖添加情况进行统计后分析,87.18%的儿童乳制品零食添加了糖;90%的酸奶都添加了糖;31.3%的果汁饮料添加了糖;100%的咖啡饮料都添加了糖。白砂糖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添加糖,出现在消费者的日常饮食中。即便消费者对添加糖的概念不了解,也应该会在配料表中清楚的识别出白砂糖。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饮品中,白砂糖在配料表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75%的儿童乳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81%的咖啡饮料的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90%的酸奶的配料表中白砂糖排在前三位。其中儿童乳和酸奶、果汁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经常食用的日常食品。2019年7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发布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食品中添加的游离糖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那么食品中的游离糖是什么呢?食品中的游离糖不但包括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白砂糖、蔗糖等单糖和双糖,还包括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因此配料表中含有各种果汁浓缩汁的儿童零食也是不易经常食用的。而市售的罐装咖啡饮料100%都添加了果葡糖浆或白砂糖,消费者在提神醒脑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摄入了更多的添加糖!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0~4岁的孩子在饮食中最好不摄入添加糖的食物。町芒研究院认为,若食品中含有游离糖,应在产品包装上附上标签,说明此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但实际上,町芒研究院评测的饮品品类中,仅有2.5%的品牌在外包装上标注了产品里面含糖及含糖量。3.2.2 网红款现制奶茶总糖含量惊人且无糖标准缺失;2019年4月,町芒研究院对热销的9大网红奶茶店进行深度评测,对于消费者排队也要打卡的奶茶,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时尚生活还是健康隐患!所评测的18款样品中,产品包装标注”常规糖”9款,标注“无糖”5款,标注“不另外加糖”3款,标注”不加糖”1款。根据检测的总糖实测值,町芒研究院将18款奶茶统一按照500g来换算,同时以太古方糖(4.5g/块,按含糖量100%计算)作对比。通过总糖检测结果发现:1、产品标识为一点点常规糖奶茶总糖含量最高,一杯500g奶茶总糖含量相当于12.9块太古方糖;2、无糖奶茶≠不含糖,甚至含有更多糖;3、产品标称为广芳园的“无糖”丝袜奶茶在含糖量上与正常加糖并无区别;4、产品标称为鹿角巷“不加糖”、喜茶“无糖”奶茶实测含糖量高于同款常规糖奶茶;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现制饮品的无糖标准,町芒研究院针对标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无糖食品的规定为碳水化合物(糖)不得超过0.5g/100mL,将18款奶茶统一按密度约为1进行折算,并忽略各款奶茶密度不一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1、本次检测的5款标识为无糖的现制奶茶,实测含糖量全都高于相关标准要求;2、5款无糖奶茶中总糖含量最少的米芝莲无糖奶茶,实测总糖含量约为无糖标准的3.8倍。3、需要提前五个小时预约才买到的,标称喜茶“无糖”奶茶总糖含量实测值为3.3g/100g,约为无糖参考限值的6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一天摄入糖不能超过50g,最好不要超过25g。一杯奶茶下肚,糖摄入量分分钟超标,糖分摄入过多,最直接的就是肥胖和龋齿,而这种无糖奶茶都含糖的现象貌似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仅有预包装食品的无糖标准,而没有现制饮品的无糖标准。至于现制奶茶是否属于预包装食品,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标准规定。现制奶茶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加糖多少本身并不违法,但是消费者有权利知道,究竟加了多少糖,或者说,明明标示”无糖”,实则糖含量高的离谱,这就是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进而剥夺了我们的选择权!甚至一些商家开始玩起了文字游戏,不再标注“无糖”,而是改为“不另外加糖”或者“不加糖”,这是商家在自我保护的节奏,但是对于那些不懂现制奶茶“猫腻”的消费者,谁又来保护他们的权益?!因为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不管是从身体健康还是疾病角度出发,都无法承受如此高的糖、脂肪、咖啡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自认为无糖或少糖的奶茶,这就是被侵犯了自身权益!3.2.3 无糖饮料标称无糖并非完全“无糖”根据町芒研究院2019年4月关于“减肥期间会选择的休闲零食”专项调查结果显示,12%的被调研者在减肥期间会选择无糖或低卡零卡食品、饮料。町芒研究院针对性的评测了无糖饮料、酸奶。在品质评测环节,针对酸奶进行了总糖检测。根据町芒研究院针对20款酸奶的蔗糖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款产品包装标识“无糖”“0蔗糖”的酸奶未检出蔗糖,1款标识“不添加白砂糖”的产品,检出蔗糖1.2g/100g。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如果每100ml饮料中含糖≤5g,则可以声称为低糖饮料;每100ml饮料中含糖≤0.5g,可声称为无糖饮料。从标准上来看,无糖饮料并非完全无糖!而低糖饮料与无糖饮料相比,含糖量竟然相差了10倍!在评测的酸奶中,20%的酸奶配料表中有甜味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5%含有阿斯巴甜;在评测的无糖饮料中,64%的无糖饮料配料表中有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其中42.8%的无糖饮料配料表中有阿斯巴甜。虽然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今存有争议,但本着优中选优的推荐原则,在标准评测环节,町芒研究院针对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进行了相应的扣分。而商家所谓的无糖是指不添加白砂糖、蔗糖、葡萄糖、砂糖等,为了增加口感上的甜度,而用甜味剂来代替。虽然甜味剂在国标限值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根据町芒研究院对产品的标准评测原则,与未添加甜味剂和添加糖的产品相比,含有添加糖和代糖的食品,在标准评测星级相对较低。对于含有代糖的食品,町芒研究院建议减少摄入频率,每次控制摄入量,学会看食品标签进行选择。3.2.4 无糖饮料感官评测情况町芒研究院为了从专业角度及消费者角度两方面,对无糖饮料进行全方位解读,聘请了数十位专业感官评测师、二十位优秀感官评测师及上百位大众点评人员对无糖饮料进行了感官评测。町芒研究院从产品外包装、色泽、香气、滋味及口感等维度,对无糖饮料进行了解读。由于町芒研究院评测的无糖饮料中,有64%的无糖饮料添加了甜味剂,经町芒研究院专业感官评测团队研究从营养、健康方便考虑决定,将该类产品的滋味均定为3分。但为了更真实的了解线下体验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线下体验官对滋味的评测没有要求。结合所有感官评测人员的评测结果发现,无糖饮料的感官星级平均星级为3星,小于等于3.5星以上的产品占85.7%,高于3.5星的产品占14.3%。从町芒研究院对无糖饮料的口感评测中, 85.7%的线下消费者都认为这类无糖饮料的口味一般,且更喜欢原味可乐,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已经习惯“甜味饮料”。4结论分析4.1饮品类添加剂泛滥及游离糖含量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与高糖的浓缩果汁,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健康,且原汁原味的NFC果汁和包装饮用水。事实证明长期饮用碳酸饮料会造成钙流失,影响人们的骨骼发育和身体健康,而瓶(罐)装饮用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源地得到国家环境部门的认可,为了追求健康和安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瓶装水而不是碳酸饮料。目前,根据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瓶装水已经取代了碳酸饮料的龙头地位,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根据町芒研究院对6类市售饮品的评测结果,含有添加剂的饮品占比高达62%,而添加剂种类较多,情况较严峻的产品品牌占比9%,且达不到町芒研究院标准评测的3星标准(最高5星)。町芒研究院所评测饮品品牌均为销量较高,市场接受率较高的产品。对于儿童经常饮用的饮品,如牛奶和酸奶、其他含糖饮料、果蔬饮料等。町芒研究院认为,儿童生长发育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期,长期摄入含有不利于生长发育的食品添加剂,都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损害,影响儿童健康,因此在给儿童选择饮品时,消费者应尽量选择低热量和不含食品添加剂,或含有的食品添加剂对儿童生长发育无不利影响的零食。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要求在预包装零食外包装上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 2018版》对零食等级的划分在预包装零食上标注“可经常食用”、“应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从根本上实现儿童的分级管理。从 2002 年到 2012 年十年间,含糖饮料的添加糖摄入量增长了 41%,而且其增长速度仍在加快。超出健康限度的添加糖摄入会带来诸多的健康风险,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肥胖和龋齿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 10% 以内因为有研究发现,如果成人和儿童每天添加糖占总能量的比例超过 10% (每天 50 克),会明显引发慢性病,特别是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而饮料中大量的游离糖,虽然能提供大量的卡路里,却较难产生饱腹感,结果就是,你在喝了一整瓶饮料后,还会再吃一些其他的食物,自然造成摄入热量超标。针对饮品中添加剂泛滥及游离糖含量高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关健康消费指导,明确告诉消费者如何选择健康的饮品,而对于家长更应该明白告知什么才是健康的“儿童饮品”。而作为食品企业,可以聘请谷宁企业质控管家,为企业提供食品相关标准的解读、制定等食品专业方面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制定企标,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原料筛选、产品研发及生产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生产出更符合消费者想要的营养、健康的产品。4.2 町芒,品质生活,更懂选择町芒优选榜单(DCI评分)更倾向于那些少用添加剂、用天然添加剂或天然原料进行物理方法处理,来代替添加剂使用的综合品质较高的产品。使那些能够满足特殊群体不含添加剂、且低糖无糖需求的食物,能够通过DCI榜单,得到更直接更公正的曝光和认证。町芒希望为那些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提供选择依据,让他们面对选择不再迷茫。希望通过町芒的努力,能让消费者在选择的同时更加轻松和笃定。不需要经历町芒复杂的筛选过程,就能够得到最正确的选择。而谷宁只需要进行专业的“体检”,而不是“治病”,让品质成为一种产品常态,而非“难能可贵”的品格。同时,町芒更希望自己是一双发现良心企业的眼睛,让好的产品可以让更多人知道,不再让所谓的广告成就天下,让社会回归常态,让更好的产品成就每个人的品质生活。
中商情报网讯: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一、产业链茶饮料的产业链中,上游为基础原料,主要成分为水、茶汤、各种食品添加剂等;中游为各类型的茶饮料,主要为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和碳酸茶饮料;下游为各个消费渠道,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上游分析1.茶叶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等,有益健康。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发展到现在茶叶也可以制成的不同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产量由2016年231.33万吨增长到297.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2.绿茶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中国有广袤的茶区,生产多种茶类。新开垦的茶园不断增加,单产提高,产量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绿茶产销分别为185.0万吨和147.3万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绿茶产销分别可达204.0万吨和161.5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红茶我国红茶主产区主要包括福建、云南、安徽和四川等地,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各产茶省红茶生产积极性,据统计,2019年中国红茶产量约为25.8万吨,同比2018年增长15.0%,红茶内销量约为22.6万吨,同比增长19.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中游分析1.茶饮料市场规模我国茶饮料消费经历结构升级,相比日美人均消费增长空间广阔。随着新式茶饮体验的诞生,中国茶饮市场实现快速增长。按零售消费价值计,中国现制茶饮于2020年的市场总规模约为1136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4789亿元,到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5%。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这种生物碱能使人提神和兴奋,此外,新式茶饮中丰富的配料和糖分的存在,会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体会到大脑分泌多巴胺后的欣快感,面对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生活,新式茶饮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属于一款饮品,反而是一种情绪的调节剂,体现一种“幸福感”。数据显示,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8.75%。,预计2021年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数据来源:《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竞争格局尽管茶饮料市场不乏竞争者和新产品,但事实上市场依然是由几个知名品牌占有。从茶饮料的品牌来看,传统茶饮料的市场龙头企业依然是康师傅和统一,市场占比分别为43.3%和23.5%。近几年随着农夫山泉陆续推出的茶饮料产品不断上市,在传统茶饮料行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占比7.9%。4.品牌力指数数据显示,从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来看,尽管康师傅及统一牢牢占据行业前2的位置,但依旧有新品牌涌进榜单。凭借着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茶π,农夫山泉从2016年的榜上无名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第5名,表明市场仍然给后来者留有机会。因此,在大品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新诉求的大背景下,茶饮料市场的大门依旧为携有潜在爆品的后来者所打开。5.重点企业分析四、下游分析1.外卖配送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手机支付的普及以及中国餐饮业的持续数字化进程,在所有终端app通过外卖服务的现制茶饮产品的零售消费价值由2015年的7亿元增加至2020年2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6%,约占中国截至2020年现制茶饮产品零售消费总值的25.0%。2.品牌门店近年来,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和新式茶饮消费者数量大幅上升。2019年新式茶饮门店50万家,受疫情影响,2020年部分门店倒闭,新式茶饮门店将减少至48万家。随着疫情好转,2021年新式茶饮门店将增至55万家。数据来源:灼识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消费情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量约44杯,相当于每8天就要购买一次,而人数仅占14%的茶饮重度购买者能够提供高达五成的消费数量,高客户黏性及高复购率也意味着新式茶饮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为行业贡献长期增长驱动力。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中商情报网讯:茶饮料是指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或植物抽提液等调制加工而成的制品。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一、产业链茶饮料的产业链中,上游为基础原料,主要成分为水、茶汤、各种食品添加剂等;中游为各类型的茶饮料,主要为果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和碳酸茶饮料;下游为各个消费渠道,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上游分析1.茶叶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等,有益健康。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发展到现在茶叶也可以制成的不同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数据显示,我国茶叶产量由2016年231.33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297.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4%。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2.绿茶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中国有广袤的茶区,生产多种茶类。新开垦的茶园不断增加,单产提高,产量也不断提升。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绿茶产销分别可达204.0万吨和161.5万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3.红茶我国红茶主产区主要包括福建、云南、安徽和四川等地,近年来,国内茶叶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各产茶省红茶生产积极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红茶产销分别可达28.8万吨和29.3万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4.重点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中游分析1.茶饮料市场规模我国茶饮料消费经历结构升级,相比日美人均消费增长空间广阔。随着新式茶饮体验的诞生,中国茶饮市场实现快速增长。按零售消费价值计,中国现制茶饮于2020年的市场总规模约为4107亿元,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4789亿元,到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4.5%。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这种生物碱能使人提神和兴奋,此外,新式茶饮中丰富的配料和糖分的存在,会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体会到大脑分泌多巴胺后的欣快感,面对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生活,新式茶饮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属于一款饮品,反而是一种情绪的调节剂,体现一种“幸福感”。数据显示,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1%。预计2021年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数据来源:《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竞争格局尽管茶饮料市场不乏竞争者和新产品,但事实上市场依然是由几个知名品牌占有。从茶饮料的品牌来看,传统茶饮料的市场龙头企业依然是康师傅和统一,市场占比分别为43.3%和23.5%。近几年随着农夫山泉陆续推出的茶饮料产品不断上市,在传统茶饮料行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占比7.9%。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品牌力指数数据显示,从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来看,尽管康师傅及统一牢牢占据行业前2的位置,但依旧有新品牌涌进榜单。凭借着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茶π,农夫山泉从2016年的榜上无名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第5名,表明市场仍然给后来者留有机会。因此,在大品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新诉求的大背景下,茶饮料市场的大门依旧为携有潜在爆品的后来者所打开。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5.重点企业分析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四、下游分析1.外卖配送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手机支付的普及以及中国餐饮业的持续数字化进程,在所有终端app通过外卖服务的现制茶饮产品的零售消费价值由2015年的7亿元增加至2020年2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6%,约占中国截至2020年现制茶饮产品零售消费总值的25.0%。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品牌门店近年来,我国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和新式茶饮消费者数量大幅上升。2019年新式茶饮门店50万家,受疫情影响,2020年部分门店倒闭,新式茶饮门店将减少至48万家。随着疫情好转,2021年新式茶饮门店将增至55万家。数据来源:灼识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消费情况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量约44杯,相当于每8天就要购买一次,而人数仅占14%的茶饮重度购买者能够提供高达五成的消费数量,高客户黏性及高复购率也意味着新式茶饮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为行业贡献长期增长驱动力。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原标题: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愈演愈烈——原标题: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愈演愈烈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有所增长我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旭日升系列茶饮料横空出世,占据国内茶饮料市场主导地位,随后康师傅和统一崛起,双雄对峙,旭日升开始衰退,茶饮料市场初具规模;2004年后饮料巨头纷纷加入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促使各茶饮料品牌创新产品层出不穷;2015年后,中国茶饮料市场渐渐分化,主流茶饮开始向年轻消费者拓展。根据国际权威调研机构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366.94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5.7%。从时间趋势上看,2014年开始,我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受零售量下降趋势影响整体也呈下降态势。这也反映了在2014年前后,我国茶饮料市场的消费出现结构性转变,茶饮料的消费正由重量向重质转型。2011-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零售额)统计及增长情况2011-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零售额)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备注:2012年市场规模增速为14.4%)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先发优势叠加强大的全国销售渠道迎合强劲的品牌效应的三因子共振助力康师傅及统一两家企业牢牢占据茶饮料行业前两强的位置,2015年我国茶饮料行业CR2一度达到81.6%,双寡头格局清晰。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消费者产品诉求发生改变,大品牌对市场的掌控力有下滑趋势,2018年行业CR2下滑到65.1%,较2015年下滑了16.5个百分点,竞争日趋激烈。2015-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CR2变化情况2015-2018年中国茶饮料行业CR2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但是同时从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来看,尽管康师傅及统一牢牢占据行业前2的位置,但依旧有新品牌涌进榜单。凭借着主打年轻市场的产品茶π,农夫山泉从2016年的榜上无名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第5名,表明市场仍然给后来者留有机会。因此,在大品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新诉求的大背景下,茶饮料市场的大门依旧为携有潜在爆品的后来者所打开。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2019年中国茶饮料品牌力指数排行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新式茶饮的崛起资本市场的热度伴随着消费升级,茶饮料这个细分领域内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风口——新式茶饮。从2017年年初开始,喜茶、奈雪的茶、一点点等一批以“网红”姿态出现的新式茶饮品牌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持续刷屏。新式茶饮将中国茶与奶茶结合起来,创新的加入奶盖、水果,口味丰富,符合大众口感,相对于传统中国茶以及舶来品咖啡消费人群更加广泛,给传统茶饮料市场带来了冲击。2018年中国部分新式茶饮品牌融资情况2018年中国部分新式茶饮品牌融资情况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茶饮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愈演愈烈目前在城镇化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双提升的作用下,国内茶饮料行业消费升级趋势愈演愈烈,总体而言,茶饮料行业正朝着高端化、健康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市场高端化趋势方面是指需求端的诉求成为前提条件,渠道活力不足倒逼厂商推进。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在降低,对茶饮料品质及包装的要求在提高,因此需求端的诉求成为产品高端化的前提条件;同时,前几年品类老化、概念同质化、价格穿底等问题的出现严重侵蚀了经销商的利润从而打击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因此以更好的利润空间重新激活渠道倒逼厂商推进产品高端化;健康化趋势方面是指在城镇化程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三者共同提升的作用下,消费者健康饮食意识在提升;轻化趋势方面是指各茶饮料品牌抓住年轻人市场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双数据中心的统计,目前我国饮料消费人群中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到了72.5%;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在消费观念上与传统一代消费者有极大的不同,标新立异、大胆尝试新潮产品是这类人群的标签。因此,能否抓住年轻人市场、推出吸引年轻人眼球的产品成为国内众多茶饮料企业能否实现突围的关键因素。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饮料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开源证券,张宇光)报告综述中国茶饮行业紧随需求变化,现制茶饮发展较快新式茶饮是自传统茶饮衍生而成的新表现形式,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预计现制茶饮 2020 年规模达 1136 亿元,2015 年至 2020 年复合增速达 21.9%,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茶饮行业紧随消费者需求变化,经历三大阶段:(1)粉末时代:满足消费者简单的饮茶消费需求;(2)街头时代:进一步满足了便利性需求;(3)新式茶饮时代: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健康的饮茶消费需求外,还满足消费者社交和情感需求。随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健康及品牌意识兴起,消费升级下仍有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尚待挖掘, 具备消费、社交、情感需求的现制茶饮行业驱动因素仍可持续,行业景气度较高。行业呈现有序竞争态势,头部品牌领先优势明显茶饮行业由于其前期投入少、制作工艺要求低等特征,竞争壁垒偏低,而行业仍处快速扩容期,因此竞争激烈,集中度低。目前茶饮行业呈现有序竞争格局:(1) 高端市场:定位一二线城市,主打品牌与品质,满足消费者情感、社交等多方面需求,如喜茶、奈雪的茶等;(2)中端市场:分布于一至四线城市,在细分领域建立市场,靠差异化产品和区域密度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如书亦烧仙草、国潮风 的茶颜悦色等;(3)低端市场: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主打性价比,如蜜雪冰城、 古茗等。中长期看,头部品牌在自身产品力、品牌力以及资本加持下,门店数量和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用户忠诚度较高,已具备领先优势。直营模式立品牌,加盟模式扩规模行业直营与加盟模式并存,茶饮企业通常根据自身战略选择运营模式。直营模式由总部统一调配资源,有助于塑造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加盟模式可快速跑马圈地,扩大企业规模,如蜜雪冰城。具体看直营模式,喜茶与奈雪均以立品牌为核心战略,战略和战术方向一致。但具体战术执行如品牌定位、产品组合、开店策略上均略有差异。喜茶品牌强调满足消费需求,采用喜茶 GO 店+主力店的 开店策略下,可快速提升其在各线城市的渗透率;此外,产品零售化、布局新零售渠道也有助于喜茶变现流量。而奈雪的茶重视社交需求,打造第三空间,以大店模式为主,未来现制茶饮行业仍处快速扩容期,奈雪和喜茶为高端现制茶饮行业的头部品牌,仍会围绕自身品牌文化进行错位竞争。1、 茶文化历史悠久,新式茶饮发展较快中国茶饮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唐宋兴起,目前已有约四千 多年历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 中国非酒精饮料市场中茶占比超 35%,咖啡占比约 5.8%。中国茶市场规模自 2015 年 的 2569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410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9.8%。传统茶饮可满足消费者的消费、社交、尊重需求。中国茶文化积淀深厚,赋予茶叶基本的消费属性,也使其可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社交和尊重需求:(1)消费属性:茶可含有多重有益物质,具有保健功效,可抗压力、抗焦虑、减肥瘦身、降低胆固醇及血脂等。由于含有咖啡因,茶叶也具备提神功效,可作为咖啡的替代品。(2) 社交属性:一方面,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是中国传统习俗,茶叶是送礼、待客佳品; 另一方面,中国茶馆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茶馆饮茶、消遣、交际,茶饮文化可满足人们社交需求。(3)尊重需求:优质茶叶产量小,具备稀缺性。高端茶叶如普洱茶已 有投资交易市场,也具备投资属性。名贵的茶叶可彰显身份,满足消费者尊重需要。分品类看,茶叶、茶包及茶粉占比较大,即饮茶增速较慢。中国茶行业包括现制茶饮、即饮茶以及茶叶、茶包及茶粉。大部分茶叶、茶包、及茶粉需要热水冲泡,饮用方式传统、茶叶风味较为纯正,但由于对水温有要求、且需要冲泡,便捷性相对较差,目前仍为茶行业的主要品类,2020 年占比达 43.1%,2015 年至 2020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8.1%。即饮茶占比达 29.2%,但由于消费者消费习惯仍需培养,目前增速较慢,2015 年至 2020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4.9%。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即饮茶市场规模达 1200 亿元;茶叶、茶包及茶粉市场规模达 1771 亿元。现制茶饮成为消费者新选择。现制茶饮是在原叶茶的基础上,加入牛奶、水果、 奶盖等进行组合、创新,可包括纯茶、奶茶、水果茶、奶盖茶、水果奶茶、气泡茶等。 现制茶饮是采用优质茶叶、鲜奶、新鲜水果制成,相较于传统茶饮,更注重原材料质 量、产品研发、门店运营、品牌文化及店面空间升级创新。此外,在茶叶各品类中, 现制茶饮的消费群体最年轻,90 后消费者比例达 50%,而袋泡茶的 90 后消费者比例 仅约 35%,原叶茶 90 后比例不足 10%。现制茶饮为茶饮文化的新表现形式,可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食品技术创新,新式茶饮是自传统茶饮衍生而成的新表现形式, 同样具备传统茶饮多层次的属性:(1)消费需求:消费者追求健康、新鲜、绿色,口 味更多元、个性化诉求强,材料新鲜、可自主选择配料的新式茶饮可满足消费者口味 需求。(2)社交需求:一方面,线下面积较大、装修精美的新式茶饮店塑造第三空间 概念,成为消费者逛街、聚会、办公的场所之一;另一方面,线上打卡、晒单、互动 也使得新式茶饮更年轻化、社交化。近 60%的 90 后消费新式茶饮是为了和他人进行 分享。(3)情感需求:新式茶饮品牌打造自身统一的品牌审美和品牌文化,并通过与 各式 IP 合作,引发消费者共鸣,成为消费者进行自我表达的载体,从而融入人们生 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制茶饮迅速崛起,增速较快。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中国茶饮市场规模约为咖啡市场规模的 2 倍以上,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和新式茶饮消费者数量也大幅上升。2019 年新式茶饮门店数量为 50 万家,2017-2019 年 CAGR 为 26%。同时, 2020 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预计将突破 3.4 亿人,未来还将持续提升。根据灼识咨询数据,现制茶饮 2015 年至 2020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21.9%,自 2015 年的 422 亿元 增至 2020 年的 1136 亿元。现制茶饮迅速崛起,增速远快于即饮茶及茶叶、茶包和 茶粉。1.1、 茶饮发展历经三阶段,现处新式茶饮阶段中国茶饮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紧随消费需求变化。随着消费者对茶饮体 验的需求逐渐升级,根据茶饮店规格、产品售价、茶饮原材料,可以将中国茶饮行业 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粉末时代、街头时代和新式茶饮时代。粉末时代茶饮店无品 牌概念,主要满足消费者简单的饮茶消费需求;街头时代产品包装更为便携、原材料 更健康,店型以外卖店为主,在满足消费者较高的饮茶消费需求外,也满足了便利性 需求。该阶段品牌以加盟为主,主要侧重于产品及加盟业务拓展;新式茶饮时代产品 采用原材料新鲜、茶基底及配料多样,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健康的饮茶消费 需求。此外,该阶段注重品牌建设,门店面积大、品牌力强,满足消费者社交和情感 需求。可见,茶饮行业的发展历程是紧随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战略 以满足不同时期消费者的需求。(1)1990 年-1995 年步入粉末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台湾奶茶品牌逐渐传入内地,茶饮行业进入粉末时代。这一阶段以低端茶饮店为主,产品主要是采用奶精、奶茶粉、合成剂及人工色素,既不含茶也不含奶。价格低廉,通常不高于 10 元。 此外,该时期的茶饮门店面积较小,通常只有 3-5 平方米,原材料加工以人工为主。 此时的代表产品多为波霸奶茶。(2)1995 年-2015 年步入街头时代:1995 年开始,茶饮门店出现在大街小巷, 多以街边小店形式存在,奶茶原料也开始不断升级。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低端茶饮店开始采用部分机器加工,如使用自动封口机等,叠加粉末奶茶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的特性,低端茶饮店品牌兴起。中国本体新品牌如仙踪林、避风塘、大卡司等也陆续出现。另一方面,2000 年后一些主张现场手摇制作的品牌陆续出现。2005 年在中国台湾出现的 COCO 品牌采用更加健康的鲜奶原材料,主张现场调制,并在 2007 进入内地 市场,开启茶饮店升级的序幕。在此阶段,出现了中端茶饮店。该类茶饮店是以茶基底制作奶茶,即用茶末和茶渣制作基底茶,使用真正的茶叶代替粉末,但前期奶还是以粉末勾兑为主,后期逐渐用鲜奶代替。主要使用的原材料为罐头水果、果酱及调味糖浆、碎茶及奶精,代表产品为风味奶茶(芒果绿茶、蜂蜜柚子茶等),产品均价约 10-20 元。2012 年后,部分茶饮店在原有奶茶形式上进行创新,将打发的淡奶油覆盖在纯茶上面,出现早期的奶盖茶等新型产品。该阶段的中端茶饮店店型主要包括外卖的街头小店,以及部分地处购物商城的外卖店。街头时代的代表品牌有 CoCo、快乐柠檬、一点点、蜜雪冰 城等。(3)2015 年至今步入新式茶饮时代:新式茶饮起源于喜茶推出的芝士奶盖茶。 自此之后,茶饮行业更加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朝着精品茶饮的方向发展。新式茶饮 采用高品质的茶饮和新鲜牛奶、进口奶油、天然动物奶油代替茶粉和奶精,并辅以各 类新鲜水果和芝士,运用更加专业的萃取工艺及萃取设备,在提升奶茶口感的同时 更追求健康。代表产品为鲜果茶、奶盖茶、冷泡茶等,产品价格通常不低于 20 元。 同时,新式茶饮门店选址通常为商场或靠近写字楼,单店面积从 15-20 平方米扩大至 80-350 平方米,装修更加高档,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给予消费者最佳的消费体验。 此时的代表品牌有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新式茶饮时代立足品牌,通过原料、店型、技术升级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目前正处新式茶饮 3.0 阶段。新式茶饮时代企业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战略,通过战术变化如 升级原材料、开多种店型、进行数字化运营等以进一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本质 都是捕捉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更好地与消费者互动、为消费者服务,持续打造自身 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力。2015 年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新式茶饮店型、 原料、运营方式也逐渐升级,可分为 3 个阶段:(1)新式茶饮 1.0 原料迭代阶段:2015 年至 2018 年,新式茶饮店兴起,奈雪 的茶、喜茶等推出新型水果茶奶盖茶等新品,主要在购物商场开建门店,塑造第三空 间。头部品牌也开始自建茶园、果园,追求原材料高品质及差异化。(2)新式茶饮 2.0 品类融合多场景阶段:随着更多新式茶饮品牌成立,2018 年 至 2020 年,新式茶饮进入品类融合多场景阶段,店型包括体验店、创新试点店等, 如奈雪梦工厂、喜茶 lab 店、乐乐茶制茶工厂等。此外,品牌价值高的企业也开始尝 试新领域,围绕品牌做衍生产品和品类融合门店,如开始奈雪及喜茶售卖周边产品, 奈雪酒屋、喜茶热麦出现等。(3)新式茶饮 3.0 数字化阶段:2020 年至今,新式茶饮步入数字化阶段,进一 步精耕会员体系、入驻电商平台,进行数字化运营,开拓新零售渠道,进一步增强线 上、线下协同效应1.2、 新式茶饮线上线下潜在消费者较多,行业空间大新式茶饮市场快速发展主要为需求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主要是源于:(1)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升级。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 消费支出稳步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有意愿也有能力追求高品质、精致化消 费。根据《2020 年新式茶饮白皮书》,49%的茶饮消费者月均可支配收入超 8000 元, 其中 8%月均配收入超 2 万元;82%消费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61%消费者为白领人 群。(2)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随着健康养生观念渐入人心、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 年,新式茶饮作为采用天然、高质原料制成的健康饮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根据《2020 年新式茶饮白皮书》,消费者选购新式茶饮时 93%的消费者会关注品质安全、90%的 关注口感口味、80%的关注品牌口碑。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也会更偏向于健康、低糖, 如 31%的消费者更偏好于添加酸奶,38%的消费者选择少糖产品。在奈雪的配料销量 中,0 卡糖、燃爆菌为销量最高的配料。(3)新式茶饮消费场景延伸,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现制茶饮门店提供高品质的 产品、打造休闲及社交空间,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多种店型布局、多样化的渠道逐 渐延伸消费场景,使得茶饮消费逐渐成为新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据《2020 年新式茶 饮白皮书》,80%的消费者偏好个人消遣娱乐。根据年龄段来看:00 后消费者最偏爱 用餐、闺蜜聚会、个人消遣娱乐中饮用茶饮;90 后偏爱约会、闺蜜聚会、办公室下 午茶场景;80 后与 80 前更偏爱办公室下午茶及家庭享用场景。(4)新式茶饮消费者多为年轻消费者,消费频次和粘性高。新式茶饮的消费群 体以年轻人为主,从性别来看,男性消费者比重逐年提升,2020 年有约 40%消费者 为男性。从年龄来看,90 后、00 后消费者(18-24 岁)占比约 70%。年轻人作为新 式茶饮的消费主体,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其中 57%的 90 后和 00 后新式茶饮消费者 月均消费超 200 元,27%的月均消费在 400 元以上。新式茶饮消费频次高、粘性强, 2020 年 83%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偏向于选择头部和高品质品牌;86%的消费者 每周至少购买一次,12%的消费者每天至少购买一次,而 2019 年仅 4%的消费者每 天至少购买一次。根据灼识咨询数据,60%以上的受访者会较上一年消费更多现制茶 饮。(5)数字化及线上外卖发展增加便利性,可更好地触及消费者。随着线上渠道发展,数字化及外卖服务提高消费者便利性、减少等待时间,使得消费者可以更方便 地随时随地下单购买茶饮,也使得茶饮店的服务区域可以延伸至 2-5 公里,可更好地 触及消费者。根据灼识咨询数据,现制茶饮外卖市场规模(包括第三方线上品台、微 信及支付宝小程序、自营应用程序)自 2015 年的 7 亿元增至 2020 年的 284 亿元, 2015 年至 2020 年的符合年增长率高达 107.6%。现制茶饮外卖市场占比也自 2015 年 的 1.7%增至 2020 年的 25%。新式茶饮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均衡。我国各级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消 费观念不一,使得现制茶饮店在我国各级城市发展程度不均衡。(1)一二线城市:茶饮品牌最先出现在发达的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经济发 达、居民消费水平高的一线城市,经过多年发展,茶饮头部品牌的门店主要集中于一 二线城市。经过 5-6 年时间,领先品牌在部分一二线城市开店密度接近甚至超越星巴 克。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增速已经放缓。根据《2020 年新式茶饮白皮书》, 随着新零售渠道兴起、品牌延伸、多品类多渠道融合,新式茶饮品牌线上天猫旗舰店 消费人群中,一二线城市占比超 60%,是新零售产品的消费主力军。未来随着线下 门店稳步开拓、线上渠道布局完善,一二线城市在线上线下协同下仍有较大发展空 间。(2)三四线城市:低线城市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较弱,人均客单价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传播,低线城市消费观念逐渐向一二线城市靠近,在消费升级趋 势下三四线城市现制茶饮门店稳步增长。根据《2020 年新式茶饮白皮书》,有约 50% 的线下外卖渠道的新式茶饮消费者是来自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现制茶饮呈现向三四 线下沉的趋势。目前三四线城市的现制茶饮店市场渗透率仍较低,未来三四线城市 仍有较大市场空间。现制茶饮门店逐渐下沉至低线城市。随着一线、新一线城市茶饮市场日趋饱和 以及二三线居民消费升级,新式茶饮逐渐下沉至二三线城市。美团点评数据显示, 2017-2019 年两年间二线、三线城市茶饮店增速分别为 120%、138%,高于一线、新 一线城市增长率 59%、96%。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低,门店租 金成本和运营成本低,且茶饮品牌渗透率不高,因此存在提升空间。2020 年 4 月, 喜茶推出子品牌“喜小茶”,主打中低端市场,定价在 9-16 元之间,截止 2020 年底, 喜小茶已于深圳、广州、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 6 个城市开设 18 家门店。与此 同时,奈雪采用副品牌“台盖”开拓中端现制饮品市场,乐乐茶则选用主品牌进行城 市下沉。各大茶饮品牌逐渐将二三四线城市视为拓展市场的新方向,向下进军。现制茶饮发展驱动因素持续,行业处于景气度上行周期。随居民收入水平提升、 健康及品牌意识兴起,消费升级下仍有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尚待 挖掘,具备消费、社交、情感需求的现制茶饮行业驱动因素仍可持续,行业景气度较 高。根据大众点评各城市茶饮店数量、美团点评平均客单价测算,我们预计 2024 年 现制茶饮行业规模可达 2083 亿元。2、 行业呈有序竞争态势,头部品牌领先优势明显2.1、 行业乱战转向有序竞争态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新式茶饮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壁垒相对较低。从产品、品牌、渠道、成本 来看,早期新式茶饮行业竞争壁垒相对较低。(1)产品:茶饮产品操作流程简单,制 作工艺要求低,人员仅需短暂培训便可独立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凸出优 势。(2)品牌:早期茶饮店以销量为导向,采用加盟模式,大部分茶饮品牌尚未构建 起自身品牌形象,用户忠诚度低。(3)供应链:早期各大茶饮品牌已经开始着手供应 链建设,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且早期原材料供应链壁垒较低,后期随着新鲜水果加 入,供应链难度增加。(4)成本:茶饮门店的开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均较低,加盟茶饮 品牌建店成本为 30-60 万元,直营品牌建店成本为 80-200 万元。因此茶饮行业参与 者众多,诸多茶饮品牌昙花一现,陆续被市场淘汰,如 2017 年在大陆爆红的“鹿角 巷”因未能持续推出新品,山寨店过多,竞争力持续下降。新式茶饮行业竞争激烈,集中度低。茶饮行业由于其前期投入少、制作工艺要求 低等特征,竞争壁垒偏低,而行业仍处快速扩容期,因此竞争激烈,集中度低。艾媒 咨询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奶茶店新增 23000 家。但产品高度同质化使得在大部分 奶茶店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亏损状态。2019 年同年全国奶茶店倒闭了 26000 家, 90%的奶茶店无法实现盈利,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不足 20%。目前行业竞争格 局较为分散,头部品牌总销量不及 500 亿元,连锁品牌门店总数不及 5 万家,市场 中存在大量中小品牌及各类水吧,暂未形成垄断性的龙头企业。当前行业出现分化,各大品牌呈错位竞争态势。各大茶饮品牌开始注重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构建自身消费者画像,并提供针对性服务,新式茶饮行业逐步分化为高中低端三类市场。(1)高端市场:定位一二线城市,主打品牌与品质,满足消费者情感、社交等多方面需求,提高品牌溢价和用户忠诚度,产生品牌粘性, 如喜茶、奈雪的茶等。(2)中端市场:分布于一至四线城市,在细分领域建立市场, 靠差异化产品和区域密度优势形成区域品牌,以高密度开店占领市场,增加用户消费频次与品牌粘性,建立品牌知名度后再向周边地区辐射,如书亦烧仙草、国潮风的茶颜悦色等。(3)低端市场:主要位于三四线城市,扩大渠道网络,主打性价比,通 过渠道优势来建立壁垒,采用当地人进行当地经营管理的加盟方式,最大程度利用好当地资源,如蜜雪冰城、古茗等。茶饮行业竞争目前从乱战格局转变为分层格局, 各大品牌处于不同的价格带、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有序竞争。增至 19.4%,2015 年至 2020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75.8%,远高于中端、低端茶饮店和行业增速。目前高端现制茶饮店相对集中,2020Q1-Q3 高端现制茶饮连锁店 CR2 已约 43.2%。排名前二的茶饮品牌市占率分别约 25.5%、17.7%,高端现制茶饮已经初现头部品牌。短期疫情加速行业洗牌,头部品牌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提升。疫情期间,商家 停业、客流减少,现金流压力使得部分中小门店加速出清。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 年茶饮行业注册增速放缓,且 2020 年出现经营异常的企业接近 3000 家。而头部品牌则把握时机,逆势加速开店,开拓线上渠道,发展新零售,发挥自身 供应链、营运等方面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行业集中度提升。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 奈雪的茶、喜茶新开门店数量分别同比增 20%、31%。中长期新式茶饮行业或面临外部竞争,但头部品牌领先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可持续提升。随着新式茶饮行业的日益火爆,其余领域企业纷纷进军新式茶饮市场。 饮品领域,瑞幸咖啡推出小鹿茶,作为旗下独立品牌运营;王老吉推出 1828 现泡凉 茶。火锅领域,海底捞、小龙坎纷纷建立了独立的茶饮门店。新式茶饮企业面临内外 部双重夹击,竞争更为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品牌自身目标阶层市场的逐渐饱和,高 中低端品牌将陆续进军其余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扩宽目标客户群,从而提高市场 占有率,跻身行业龙头。如喜茶在 2020 年初推出“喜小茶”,定价 9-16 元,向三四 线城市延伸;奈雪的茶副品牌“台盖”,定位中端市场;蜜雪冰城推出高端品牌“M+”, 向上进军。各大品牌在自身产品力、品牌力以及资本加持下,门店数量和市场份额逐 渐提升,用户忠诚度越来越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头部品牌领先优势明显, 行业集中度可进一步提升。2.2、 直营与加盟模式并存,直营立品牌,加盟扩规模直营与加盟模式并存,企业战略决定运营模式。目前,新式茶饮品牌分为直营和加 盟两种运营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战略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加盟模式下企业可获得杠杆, 可更快速地扩张市场,获得更大的规模、更高的盈利;而直营模式更注重全程品质把控 和品牌打造。企业主要根据产品特性、企业战略选择运营模式。(1)首先取决于产品。管理难度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可形成供应链闭环的模式 更适合加盟,如卤味休闲食品具备上游进入壁垒,适宜采用加盟模式;标准化程度低的 更适合直营模式。早期奶茶店使用奶茶粉、奶精,操作简单;后期采用优质茶叶、新鲜 水果后,供应链建设难度提升,且需要人工现场制作,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2)其次取决于企业战略。加盟模式可快速跑马圈地,追求销量和规模的企业应选 择加盟模式。直营模式开店速度相对受限,但把控力更强,更适合打造品牌。在新式茶 饮行业,蜜雪冰城茶饮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以加盟模式为主;喜茶、奈雪的茶以塑造品 牌为主,均选择直营模式。直营模式由总部统一调配资源,有助于塑造品牌。直营模式是由茶饮品牌总部直接 投资运营,以在各地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经营管理,实行统一核 算制度。直营模式茶饮品牌通常成立较晚,集中在 2012 年之后,代表品牌有喜茶、奈雪 的茶、茶颜悦色等。直营模式成本结构以原材料、人力及租金为主,以奈雪为例,原材 料成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占比分别达 36%、30%、17%。奈雪的茶 2019 年日均销售 额为 2.77 万元,日均单数约 642 单,客单价约 43.1 元,同店利润率约 25%,单店回收期 约 14.7 个月。直营茶饮企业利润率高于 2019 年小吃快餐类企业平均 11.1%的净利率。(1)优势:总部统一调配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员等,能够合理有效地优化内 部资源,发挥企业整体优势;总部直接管理、统一领导,最大程度发挥品牌的管控能力, 受外部因素影响小,有利于实现产品品质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把控,保证品牌形象;直营 模式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品牌形象的塑造。(2)劣势:直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企业运营能力要求高,是一个重资产、重资 金、重人力的模式。直营模式发展完全依赖自有资源,一方面运行成本高,抗风险能力 差;另一方面发展速度受限,不利于快速抢占市场。加盟模式可快速跑马圈地,扩大企业规模。加盟模式是茶饮品牌总部把自己的商标、 专利、技术和经营模式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给予加盟商使用,加盟商在总部统一的业务 模式下从事经营和管理,自负盈亏,企业赚取加盟费和物料费。加盟模式茶饮品牌通常 成立较早,部分头部品牌拥有超过一万家门店,代表品牌有一点点、coco、蜜雪冰城等。 加盟模式成本以原材料成本为主,以蜜雪冰城为例的加盟模式,其食品成本占比约 55%。 加盟模式投资成本低、回收期较短,毛利率通常在 55-60%,净利率 15-18%,投资回收期 约 3 个月至 1 年。(1)优势:轻资产、轻人力运营,品牌方不需要做太多的营运和品牌建设,运行成 本低,资金使用效率高,且可以整合社会资源,用加盟商的资源快速实现门店数量和市 场占有率的提升。(2)劣势:品牌方对加盟店的管控力较弱。加盟商追求短期收益,一旦不盈利,可 能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服务品质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不利于 品牌长期可持续发展。2.3、 直营 VS 加盟:直营精细化管理塑造品牌,加盟粗犷式发展直营定位中高端、扩张慢,加盟定位低端,扩张快。直营茶饮品牌以一二线城市 为扩张重点,定位中高端消费群体,重视品牌塑造,且由于新增门店所需资金投入 大、运营成本高,直营模式品牌门店扩张速度慢、门店数量少,覆盖范围相对较窄。 截止 2020 年 12 月 31 日,喜茶仅在 61 个城市共计有约 695 家门店。加盟模式茶饮 品牌主攻三四线城市,通过加盟商大量铺设店面,下沉市场;而 2020 年 6 月,蜜雪 冰城加盟门店数量就已超一万家。根据英敏特数据,2019 年一点点、COCO、蜜雪冰 城销售额份额分别为 17.2%、14.5%和 11.9%,而喜茶、奈雪的茶仅有 4.4%和 3.9%。 采用加盟模式的茶饮品牌由于覆盖范围广、扩张速度快,销售额和销售量份额均显 著高于直营品牌。直营模式单店客单价、盈利能力较加盟模式高。相较于加盟模式,直营模式通 常产品客单价高,门店面积大,因此单店营业额和净利率也较高。直营模式中喜茶客 单价约 28 元,毛利率约 60%以上,净利率超 30%。喜茶门店面积一般为 80-150 平 方米,坪效约 8-10 万元。加盟模式中蜜雪冰城门店客单价 10 元以下,年营业额在 60-450 万之间,毛利率约 55-60%,净利率约 15-18%,门店盈利情况受选址和加盟商 经营能力影响较大。蜜雪冰城门店面积一般为 30-60 平方米,坪效 4-7 万元。加盟模 式公司主要赚取材料费与加盟费用,前者贡献大部分收入。2019 年,蜜雪冰城总营 业额约 65 亿元,实现净利润约 8 亿元。直营模式推新速度及产品 SKU 数量较加盟模式多。直营品牌拥有较强的产品研发实力,2020 年喜茶平均每 1.2 周就会推出一个新产品。在推出新品的同时,也会 对经典产品进行优化。加盟品牌的研发重点通常是在现存产品体系之内延伸,不轻 易开发市场上没有的产品,每年平均推出 4-5 个新品,最多推出 12-14 个新品,最少 1-2 个新品。产品数量上,奈雪的茶的一个成熟门店 SKU 数量通常为 50 多个,其中 饮品类约 30-35 款,烘焙类产品 20 款。而蜜雪冰城一个门店 SKU 数量约为 30 个。加盟模式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流程简单,所需人员较少。加盟类产品通常标准化程度高、制作工艺简单、生鲜水果用料少、可提前准备,这使得加盟模式门店所需员工数量少,制作时间短。蜜雪冰城从客户下单到交单仅需5 分钟,一般加盟店仅 需 5 人,营业额较大的加盟店需 10 余人。而直营模式门店对产品品质要求高,制作工艺复杂。喜茶的制茶流程共有 6 个工序,平均等待时间 28 分钟/杯。喜茶单店员工数量需与门店营业情况匹配,一般 200-250 万营业额的门店需要约 36-40 名正式员工,4-6 名兼职员工,所需员工数量较加盟模式多。直营及加盟模式均有自建供应链,部分品牌采用外部采购方式。在供应链体系 建设上,大部分直营及加盟品牌均采取自建供应链的方式,以从源头把控原材料品 质。直营模式如奈雪的茶自生产源头开始控制原材料质量,并自主研发供应链系统, 可自动为门店匹配最佳用料,实现门店、仓库库存管理一体化;加盟模式如蜜雪冰城 核心原材料可自产,部分水果需要采购,并具备全国布局的 1 个总仓、4 个分仓的物 流体系。部分品牌采用外部采购方式,通过筛选供应商及加工商的质量以把控原材 料品质,如乐乐茶筛选优质品牌合作以保证原材料标准化供给。喜茶、奈雪在战术方向上大致相似。(1)产品方面:喜茶、奈雪均具备强大的研发团队,出新速度较快,持续性强,消费者忠诚度与消费粘性较高。(2)渠道方面: 双方皆采用直营模式,可由总部统一调配资源,且具备较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控能力。(3)管理方面:两者均采取数字化手段予以管理赋能,提升运营效率。(4)供应链方面:喜茶和奈雪的茶创立之初,就注重原材料品质,从茶饮上游入手,建立茶园、果园、花园,打造优质原料供应链,并运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原材料的品控、采购和配送。(5)营销方面:二者均搭建私域流量池,擅长使用新型社交工具进行多方位精准营销。二者具体战术执行细节上略有差异。奈雪和喜茶在战术具体执行细节上略有差 异,分别围绕自身品牌文化建设消费场景、培养客群,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未来现 制茶饮行业仍处快速扩容期,奈雪和喜茶为高端现制茶饮行业的头部品牌,仍会围 绕自身品牌文化进行错位竞争。(1)品牌定位略有差异。喜茶深耕茶饮,聚焦“灵感之茶”,品牌形象更为年轻、 活泼。营销上更多采用线上营销方式、并大力与其他 IP 联动合作、与美妆、服饰、 日用品等行业广泛联名,以提升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认知度。喜茶的品牌打造方式更偏流量化和零售化,强调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喜茶陆续推出较小面积的典型、并积极推出零售产品、布局新零售渠道,以变现流量。而奈雪重视场景体验,主要打造第三休闲空间,更关注消费者社交需求。在线下门店上,奈雪的茶比肩星巴克,坚持深耕一二线城市,门店面积设定在 150 平方米以上,采用大面积休息区+多样化产品组 合强化线下社交属性,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线上营销上,奈雪的品牌联名相对喜茶 较少,但多采用线下快闪店、艺术联名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格调,增强与消费者的线下互动。(2)产品组合重点略有不同。喜茶产品以茶饮为主,茶饮 SKU 数量较多,旗下有果茶家族、季节限定、纯茶、波波家族、牛乳茶、喜茶咖啡和热饮等众多系列。 此外,喜茶建立了喜小瓶气泡水、爆米花、薯条等零售产品,多渠道销售。奈雪的茶则构建 “茶饮+咖啡+欧包+小吃”产品组合,以茶饮为核心,搭配各类烘焙食品, 强化茶饮社交属性。奈雪的茶饮类 SKU 数量较喜茶少,且主要是围绕水果茶进行新品研发。目前奈雪的茶也推出酸奶块等少量零售产品。同时,奈雪的茶开设酒屋,提供酒精含量偏低的鸡尾酒和零酒精饮料,进一步拓宽产品边界。(3)开店策略存有差异。喜茶采用大店与小店结合的开店策略,通过大店输出品牌文化,小店快速拓张进行流量变现。2018 年开始,喜茶逐渐开设面积更小、成本更低的喜茶 GO 店,并将发展方向调整为下沉二三线城市和向海外进军。未来喜茶将形成“主力店+GO 店”的开店模式,即每个商圈设立一个标准店,GO 店开在租金较低的空白位置,两种店型共同形成使消费者三公里范围内能够点到喜茶的网络。 主力店主要开在大型商场以向消费者传递品牌文化,并与消费者进行线下互动;GO 店主要开在办公区域及社区,面积较小,坪效较高,可快速扩张,提升喜茶渗透率。 未来喜茶 GO 数量将不低于主力店型。奈雪的茶始终致力于打造社交下午茶场景,树立“第三空间”品牌理念,讲究消费者线下体验,坚持大店为主的开店策略。2020 年 11 月 25 日,奈雪的茶正式推出 “奈雪 PRO”门店,这是奈雪的茶继奈雪的茶、奈雪酒屋、奈雪梦工厂三大门店类型后的第四大类门店。PRO 店可满足 “多时段+多场景+多品类”的消费体验,进一 步拓宽奈雪的消费场景至早晚餐、休闲、商务办公。展望未来,奈雪开店策略仍是对 标星巴克,专注打造面积较大、满足社交需求为主的第三空间。3、 产品优化、品牌化、数字化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3.1、 产品持续优化,紧跟消费趋势新式茶饮产品持续创新,紧跟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新式茶饮紧随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如奈雪成立梦工厂,研发人员在店内工作,收集消费者数据以进行新品研发。通过产品内部微创新、针对消费人群延伸产品线、包装创新、交叉销售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1)健康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上升。根据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数据显示,93%的中国居民认为身体健康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位列第一。在茶饮行业中,“低糖、零脂、天然”的新式茶饮亦受到消费者喜爱,健康、少糖成为超 50%消费者的选择。2020 年喜茶年度报告显示, 约有 56.6%的消费者选择降低糖度。其中,34.4%的消费者选择“少甜”,同比增加 6.1%,22.2%的消费者选择“少少甜”,同比增加 3%。茶饮配料选择上,能够减少热量摄入、减低体脂的燃爆菌和“零热量、零脂肪、零蛋白、零碳水化合物”的 0 卡糖 成为奈雪的茶销售额最高的配料。此外,奈雪也推出人造肉汉堡、植物基饮品,“健康化”的茶饮将成为茶饮行业新品开发的一大趋势。(2)情感需求:茶饮品牌会积极寻找和消费者的共鸣点,通过产品创新、包装创新、快闪店等方式融入代际、怀旧、亲情等元素,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如随着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关注度提升,国潮、传统 IP 热度较高,茶饮品牌敏锐察觉人们怀旧的情感需求,奈雪与人民日报合作,推出“报款”红石榴,并打造“有为青年看报喝茶”的快闪店,与消费者一同回归 70 年代。茶饮产品内部多为微创新形式,增加用户新鲜感,提升用户粘性。自奶盖茶、水 果茶之后,茶饮产品的创新多为微创新的形式,可包括多样化茶基底,细分茶基底如 大红袍、茉莉毛尖、金观音等;甜品茶饮化,如将烧仙草、蛋糕、西米露、冰淇淋融 入茶饮中;品类延伸如鲜果气泡茶等。通过不断进行微创新、不断改良口感、紧跟消 费趋势以提高用户粘性。新式茶饮对其他饮料有部分替代,与烘焙产生协同。在新式茶饮消费不断增加 的同时,消费者对其他饮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下降。中国冲调类热饮销售额、咖啡和其 他饮品店销售额近年来增速持续放缓。如立顿旗下即饮茶的销售额从 2014 年的 28.6 亿美元下降至 2019 年的 26.3 亿美元。根据阿里生态融合数据,消费者对茶饮、咖 啡、面包甜点三大品类的偏好存在较大程度融合,对茶饮偏好高于 50%的人群中, 对咖啡偏好高于 50%的比例是 30.9%;对面包甜点偏好高于 50%的比例是 45.2%,茶 饮市场和咖啡、烘焙市场存在共同的客户群体。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茶饮 与烘焙可产生协同效应,53%的消费者偏好在饮茶时搭配烘焙产品。现制茶饮品类扩张,茶饮、咖啡、烘焙等品类消费群体重合,未来产品交叉销售空间大。茶饮、咖啡、烘焙等消费者有部分重合,使得新式茶饮有较大的产品交叉 销售空间,可进一步扩大消费场景及消费时间段。根据阿里本地生活大数据,2019 年 样本茶饮门店中,咖啡类产品销售占比约 10%。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0 年中国高 端现制茶饮店交叉销售额约 22 亿,预计 2025 年可达 101 亿,复合年增长率约 35.4%。3.2、 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多元化延伸立足品牌建设,搭建品牌流量池,提升品牌影响力。新式茶饮以品牌建设为核 心,向消费者传递品牌文化。年轻消费者品牌意识强,会关注品牌审美和品牌调性, 根据沙利文研究,50%的消费者消费时主要考虑品牌。新式茶饮店重视品牌形象塑造, 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文化输出,获取消费者认可、提升顾客粘性,致力于打造年轻化、 潮流化、生活化的品牌:(1)构建流量池,精准营销,全方位与消费者互动:新式茶饮通过会员体系、 小成都、APP、天猫、社群等入口,通过积分换礼品、产品定制化、预点单、主题互 动等多种营销方式,完成会员新增、活跃、转化、留存、裂变,形成自身的私域流量 池,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及精准营销。(2)跨界合作、IP 联名等方式持续输出品牌文化:新式茶饮品牌通过跨界合作、 IP 联名等方式,将自身品牌文化与其他要素融合,向消费者输出和传递品牌文化, 加强与消费者的链接,创造消费者新鲜感,提高消费粘性。如奈雪推出 CUP 美术馆 艺术计划将艺术融入日常,喜茶与养乐多、太平鸟等品牌联名。店的装潢、布置等均可体现品牌形象,也是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的传播载体。头部 新茶饮品牌采用多样化的店型和装修风格,拓宽消费场景,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如 奈雪 2018 年推出礼物店、2019 年推出奈雪酒屋和梦工厂店、2020 年推出奈雪 PRO 店,统一的大店模式传递第三空间概念,多样化的店型拓展消费场景和客群。奈雪 PRO 店售卖茶饮、咖啡、烘焙、零食,提供早餐供应和零食区,拓展早晚餐、休闲、 商务办公场景。品牌力强的茶饮企业未来业态拓张空间广阔。品牌力强、有调性、认知度高的 茶饮品牌可释放品牌势能,开展更多茶饮业态,开发多元化产品线、进军便利店及商 超等渠道、开展新零售业务等。如喜茶线下门店开发爆米花、薯条、饼干等产品线, 并售卖茶杯、钥匙扣等周边产品;奈雪的茶出售礼盒产品、烘焙伴手礼等,并推出定 制帆布袋、主题徽章等周边产品。现制茶饮店加速布局新零售业务。茶饮产品具有天然的零售属性,且茶饮品牌 大多拥有自身的私域流量,有利于其快速开展零售业务布局。2020 年,喜茶天猫旗 舰店和喜茶京东自营旗舰店陆续上线,售卖茶叶、零食、代餐奶昔等周边产品。同年 7 月,喜茶推出全新子品牌“喜小瓶”,主打无糖苏打气泡水,并进驻 7-eleven、全 家、盒马等便利店和商超,线上线下联合销售。2020 年,喜茶线上渠道共卖出喜小 瓶气泡水约 190 万瓶,一周茶礼盒超 25 万盒,冰棒近 18 万根。同时,奈雪的茶也将零售业务板块列入战略规划,同样开设了天猫旗舰店,并计划将天猫旗舰店与奈 雪的茶会员系统打通,利用品牌优势销售周边产品。零售业务的开展有利于各大品 牌构建品牌生态链,拓宽产品边界,提升营收能力。拓展瓶装饮料市场,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利于触及消费者。现制茶饮门店 开店选址受人流量、居民消费能力等因素影响,且由于产品为现制饮品,携带及饮用 较为不便,消费场景受限制。开拓瓶装饮料市场可有助于更多消费者触及产品,且瓶 装饮料更为便携,消费场景更加多样,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前抢占消费者心 智。3.3、 数字化运营提升效率,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数字化运营可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在茶饮行业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数字化运营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从上中下游提升茶饮产品质量,或将成为茶饮行业发展新的趋势。(1)上游:数字化运营可在原料种植、原料加工、原料储存和物流运输四方面提升标准化程度和运作效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高效、可控;(2)中游:企业运用 ERP 系统监测各门店营业额,运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数据协同,提升门店管理效率,从而实现千家门店的统一管理,还可通过数字化系统进行智能选址,合理考虑人流量、竞争对手等因素,实现最终盈利最大化;(3) 下游:数字化运营能够更精准捕捉消费者信息,根据消费者的习惯、爱好及消费反 馈,依托大数据调整产品、服务和营销策略,对用户进行深度调研,加强品牌方与消 费者之间的联系,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强客户粘性,进而提升用户的品牌忠诚 度。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协同效应强。当前,新式茶饮销售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线 下门店形式,各大品牌纷纷开设线上通道,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多元销售形式。随 着移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形成,线上消费不仅仅是门店消费的 补充形式,而是已经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赛道。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 54%的消费者选择线上渠道购买新式茶饮,与 2019 年相比,新式茶饮线上订单同比 增加近 20%,其中,喜茶和奈雪的茶线上订单占比分别为 81%和 78%,远高于行业 平均水平。《2020 年喜茶年度报告》显示,截止至 2020 年底,“喜小茶”微信小程序 用户总量超 43 万人,“喜茶 GO”微信小程序会员超 3500 万,全年新增会员超 1300 万,线上下单通过预估茶饮制作时间,减少了用户近三分之一的排队等待时间,大大 提升用户等待时间转化率,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除此之外,线上渠道还可以跨越时 空限制,触及更多不同圈层用户,渗透更多消费人群,实现茶饮产品的推广与销售。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新式茶饮行业想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加下功夫,提高质量。为此,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年H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从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环境、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用户消费行为出发,结合当前较受欢迎的新式茶饮品牌进行分析,提出目前行业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判断2020-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趋势。奶茶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饭可以少吃,钱可以少花,奶茶不能不点。随着小程序的兴起,消费者购买新鲜茶饮变得更加便利,只需打开手机小程序下单,简单几步,操作方便又省去繁琐的排队,这无疑增添了新式茶饮的优势,为新式茶饮行业的壮大添砖加瓦。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新式茶饮从选料、制作、到之后的销售及配送环节,都在暴露的自然环境中,食品具有安全隐患、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消费纠纷。如:瑞幸咖啡被投诉“买了抵扣券总价更贵 且无法退款”;奈雪的茶被投诉“门店服务态度恶劣”、以及“饮品被冒领”;蜜雪冰城被投诉饮品中发现苍蝇等。由此可见,新式茶饮行业想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加下功夫,提高质量。为此,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年H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从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环境、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用户消费行为出发,结合当前较受欢迎的新式茶饮品牌进行分析,提出目前行业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判断2020-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此次报告涉及到的品牌/企业/案例包括:喜茶,奈雪の茶,茶颜悦色,coco都可,一点点,益禾堂,沪上阿姨,有茶,古茗,快乐柠檬,贡茶,蜜雪冰城,伏见桃山,书亦烧仙草,瑞幸小鹿茶,卡旺卡,七分甜,微博,抖音,微信,快手等。以下为报告核心内容节选新式茶饮行业定义与特点新式茶饮是指以上等茶叶,辅以不同萃取方式提取的浓缩液为原料,加入新鲜牛奶、奶油或各种新鲜水果调制而成的饮料。与传统饮品相比,新式茶饮在原料选择、生产流程、品牌运营上都做出了升级和创新,在产品原料和饮品外观上讲究品质与特色,在品牌运营商方面结合线上与线下。中国茶饮行业发展历程中国茶饮行业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粉末时代、街头时代与如今的新式茶饮时代,产品原料也从一开始的人工调味品演变到现在的天然高品质原料,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使用场景也由一开始的实体店演变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同时运营。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技术环境分析艾媒咨询研究发现,新式茶饮行业融合了传统的茶饮制程和创新的食品加工技术,采用先进设备,并利用氮气技术、冷萃技术、制冰技术等方法,丰富革新了产品的口味。同时,机器自动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减少了顾客的排队时间,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为茶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新式茶饮行业对第三方平台、供应链管理和智慧点单等线上技术的运用加速了行业的扩张,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运营模式分析2020Q2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消费方式分析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Q2中国消费者购买新式茶饮的主要方式是到店消费,占比64%,其次是第三方平台外卖和线上预点单,分别占比36%和33%;大部分消费者愿意排队等待的时长在30分钟以内,共占比9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针对消费者更倾向于到店消费,但愿意等待的时长较短的特性,新式茶饮品牌应积极开发线上预点单渠道,并进行相应的宣传。2020Q2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消费者品牌认知情况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Q2新式茶饮品牌中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是喜茶,占比43%,其次是CoCo都可,占比3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喜茶凭借出色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跨界联名在新式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而作为传统茶饮的代表品牌,CoCo都可凭借加盟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张。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喜茶喜茶HEYTEA成立于2012年,原名皇茶ROYALTEA。2015年,喜茶入驻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之后品牌门店迅速扩张,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作为芝士现泡茶的原创者,喜茶自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模式,不断推出新品。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典型案例分析:茶颜悦色作为大陆最先将“中国风”与新式茶饮进行融合的品牌,茶颜悦色的品牌风格、包装视觉、产品创新都贯穿着传统中式风格,并以中茶西做的独特坚持,展现出品牌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品质,使得茶颜悦色以其“文化属性”区别于其他茶饮品牌。在品牌logo设计上,茶颜悦色用了三个中国经典元素:仕女、团扇、八角窗,给人深刻的视觉记忆;在包装视觉上,茶颜悦色买下故宫名画的版权,在消费者心中打造了独特的的视觉观感;在产品上,茶颜悦色的口碑产品突出以“淡奶油+茶基”的方法来创新,形成口味记忆点。此外,茶颜悦色推出的文创产品也以其中国风和区域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帮助品牌加深了用户认知,提高用户粘性。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趋势(一)细分领域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新式茶饮行业市场中,几大头部品牌已经通过跨界联名发展、社交媒体营销、场景化营销等差异化策略抢先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巩固了龙头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差异化发展,其他品牌会从各个因素考量,延展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细分赛道,这是目前新式茶饮品牌发展的最大机会。下沉市场发展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密集分布,而三四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少、规模小、运营效率低。与明显不足的供给端相对应的,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后崛起的消费需求。在一二线城市新式茶饮市场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各品牌需转向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以上是《2020年H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部分内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