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又火了!“超级博士后”入选人数超越复旦,上海第1己独曲全

上海交通大学又火了!“超级博士后”入选人数超越复旦,上海第1

很多人知道博士后,但是这个“超级博士后”又是什么呢!”超级博士后“其实是一种激励计划。主要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水平和进一步激发博士后队伍创新创造活力,在2018年推出的计划。从入选人数来看,上海交通大学的实力很强,在人才潜力上来讲,妥妥的上海市第一,在未来有机会一举超越复旦大学,成为真正的上海市第一!从2018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的超级博士后入选名单都要比复旦大学高。在2020年“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评审中,共计130人获得资助,再一次刷新纪录。并且再次排名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下面来看一组数据!上海交大历年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人数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获“超级博士后”资助人数(来源:上海市人社局公示数据)上海交大博士后入选“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薪酬由上海市促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我校配套共同组成,年收入不低于34.2万元。在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中,上海交大也多次取得了突出成绩,2020年有19位博士后获得资助。自“博新计划”设立5年以来,上海交大累计三次全国排名第二,两次全国排名第三。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将纳入上海“超级博士后”计划资助范围,额外提供23万科研经费。复旦大学简称复旦,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入选高校,C9联盟成员!多次在上海市的高校中排名第一,而上海交通大学的强势发展让上海第一高校的地位有了挑战,在2020年的武术连排名中,位列全国第8(上交第4)在2017年的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的共计23个A,其中A+学科5个,分别是哲学、理论经济学、数学、政治学、中国史推荐专业:文理学科、医科、商科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为九校联盟(C9联盟),上海交通大学是正宗的国立交通大学的底子!实力强劲,近年来上海交大的快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复旦大学,在2020年的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位列全国第四位,仅次于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甚至一举拿下全国第一的宝座!在2017年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共计25个A学科,其中A+学科5个(与复旦大学持平)分别是生物学、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推荐专业:工科、商科、医学专业此次”超级博士后“的评选再一次证明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发展!入选人数也是年年攀升。博士后制度是吸引优秀博士,促进人才和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上海交大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政策进行无缝对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博士后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全方位保障博士后待遇的同时,激励博士后以交大为依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祝愿上海市的高校越办越好,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越办越好!早日登顶世界一流大学关注智慧教育谈,分享更多教育知识!敬请关注!入选名单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海芋

快讯!“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交大入选人数再创新高!

为保障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水平,进一步激发博士后队伍创新创造活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8年推出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在2020年“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评审中,上海交大再创佳绩,共计130人获得资助,再次排名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我校历年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人数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获“超级博士后”资助人数(来源:上海市人社局公示数据)我校博士后入选“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薪酬由上海市促进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我校配套共同组成,年收入不低于34.2万元。在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中,我校也多次取得了突出成绩,2020年有19位博士后获得资助。自“博新计划”设立5年以来,我校累计三次全国排名第二,两次全国排名第三。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将纳入上海“超级博士后”计划资助范围,额外提供23万科研经费。博士后制度是吸引优秀博士,促进人才和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我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政策进行无缝对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博士后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全方位保障博士后待遇的同时,激励博士后以交大为依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来源:人力资源处编辑:尹静一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奖章

“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获资助人数最多

上海市为了激励人才发展,在2018年推出“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2020年通过评选后,共有523名人才受到资助,而在这些受捐助的名单中,往往高校是主阵地。从2018年-2020年三年受资助的高校来看,排名每年都有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单位连续三年稳坐全市第一和第二的交椅,而第三-第五的名单都是在不断变化,充分说明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上海高等教育的地位。从2018年-2020年三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结合前五名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分析,受到“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的人员越来越多,像上海交通大学,在2018年共有64名人才受到资助,2019年上升到了98人,再到2020年就到了130人,不难看出“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从排名情况来看,201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排名第三,共有25人受到资助,而到了201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后退一名到了全市第4名,共有32人受到资助,到202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退出了前五名。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稳中有进,从3年的排名来看,在2018年和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均排名第五,到2020年排到了第四,共有31人受到资助,不管是排名还是受资助的人数上来看,均在不断进步。同济大学也比较稳妥,从2018年排名第四,获得资助人数18人开始,到2019年进到了第三,一共获得38人资助,再到2020年稳住全市第三位置,共有57人获得资助。当然除了这些名牌大学的博士后获得资助外,还有其他科研机构的博士后也获得资助,例如上海期货交易所、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等。如何让“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将是下一步要重点考核的方向,让有效的资源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恶老板

关注|浦东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再添两位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入选者

了解更多关注 浦东人社11月30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网站公布了2020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设分站上海奥普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两位博士后成功入选。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为吸引和鼓励更多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到浦东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发挥区域性工作站的作用,为企业和优秀博士后人才搭建平台,组织推荐分站申报人才项目,目前浦东已有5位博士后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2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将逐步推进“海博计划”、优化“浦东·博新湾”网站,进一步打造博士后设站单位及博士后人才全过程服务管理,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用才”、“育才”的良好氛围,使博士后这支高层次人才生力军,成为浦东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end【来源:浦东人社】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使民心亲

上海:“超级博士后”计划资助人数增至500人!新增公租房10000套

近日,上海启动了海聚英才—2020上海高校毕业生“闯上海 创未来”系列活动,并发布了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九大行动,包括:支持事业单位加大纳才力度,录用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招聘总量的70%;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将按规定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2020年全市将新增公共租赁房10000套等。01 事业单位纳才增量行动支持事业单位加大纳才力度,录用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招聘总量的70%。优化教师、医生等招聘流程,实施“先上岗、后考证”模式,增加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岗位数量。加大公共卫生领域以及远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校的事业编制保障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一线公共卫生、紧缺急需教师等公共服务岗位。02 企业引才支持行动对上海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实施社会保险补贴。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激发国有企业释放更多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项岗位,允许据实核增招聘高校毕业生而增加的工资总额。03 青年人才专项引培行动实施基础教育招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5800人。实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3600人。实施文体人才招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2000人。实施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项目,招聘高校毕业生1000人。实施社会组织专项招聘项目,招聘高校毕业生1000人。扩大实施地区人才储备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500人。扩大实施“三支一扶”项目,招聘“三支一扶” 400人。04 重点产业青年职业见习扩大行动增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参与职业见习的企业数量。动态调整见习学员生活费和见习带教费补贴标准。加强见习基地的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提升见习学员留用率。05 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促进行动加大2020年优秀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优化完善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申办居住证、户籍等政策,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倾斜。06 青年人才安居保障行动加大青年人才安居保障力度,综合运用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等形式,保障青年人才住有所居。2020年全市新增公共租赁房10000套,鼓励各区加大人才安居补贴发放力度。07 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行动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或创新团队,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在我市首次创业的,可申请一次性8000元创业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我市新创办的符合条件的创业组织,在初创3年内每吸纳1名就业者,给予创业场地房租补贴最高3000元/年,最长补贴3年。08 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便利行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扶持力度,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及其创业组织,可按规定申请个人最高50万元,组织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高校毕业生意向创业者,申请最高20万元的创业前担保贷款。09 青年人才计划重点扶持行动2020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人数增加至500人,给予入选者最高每年15万元资助。增加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计划资助人数,给予入选者10万元资助。扩大“创青春”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规模,对获奖者加大资助培养力度。来源:科奖中心

红木林

数说“超级学霸”博士后

00:32【简介】你一定知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但还有比博士更“学霸”的博士后,你了解吗?通过大数据,来看看这群我国最活跃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记者:姜琳编辑:朱舜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神者勿齿

在这场迎新茶话会上,申城青年科学家说:希望科研“冷板凳”能装上“靠背”

图说:上海市优秀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摄与国际一流科学中心、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分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上海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今天下午,科学会堂生物质能厅,一场特别的“吐槽大会”在此举行,在上海市人才办主办、上海市科技党委承办,上海团市委、上海市青联协办的“培育新力量、造就新引擎”上海市优秀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上,1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申城青年科学家分享在上海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说出内心困惑。发言的青年科学家几乎全部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在他们看来,选择上海,正是看中了上海比别的城市拥有更多的机遇。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伟入选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他认为,启明星计划不仅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大家发展,还能形成群体,把不同行业领域人才汇聚到一起,互相交流思想、交叉合作,在科学上取得突破等。“更重要的,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让我们自己的知识上得了书架,上得了货架。”李伟说。但他也坦言,除了搭建平台,还需要为青年人才定制跟踪机制和评价机制,既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坐“冷板凳”,也要为这“冷板凳”加上“靠背”和“温暖的垫子”。“上海最近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是非常好的举措,可以进一步加大规模,这对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是利好。”这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代超的建议。他来自袁筠英院士团队,团队18名骨干成员全部是青年科学家,研究聚焦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等。许代超说,国外高校基础科研力量主要是博士后,他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实验室十几个人,只有一个学生,其他全部是博士后。中国科研主力是研究生,一个实验室多年来只能培养个别几位优秀博士生,然后这些博士生通常会选择出国做博士后。上海应该思索,如何在留住本地或者本国博士生读博士后甚至吸引外籍博士后方面增加一些举措,比如可以增加博士后支持力度和规模。对此,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李浩源深有同感。“希望上海市能够在政策上对于博士后进一步支持,提高超级博士后的资助比例,并适当采取明确认定标准快速认定的方式,使得优秀申请者尽快预测并得知结果,从而选择来上海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李浩源说。“企业人才的特点是,没有很多头衔高帽,但是往往对这个企业某个技术创新业绩利润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这类人才引进往往很困难。”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总监袁本银是座谈会上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他所在的华测导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北斗企业,但令企业尴尬的是,企业需要的很多人才来自大地测量专业,而专业不在上海市人才引进目录里,无法享受上海市各种人才政策,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都存在现实困难,他希望“知道人才在哪,但就是留不下来”的窘境能够得到改变。从2020上海青年科技峰会发出上海宣言、启动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到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发布上海服务人才系列政策大礼包,上海这座“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人民城市,正全力以赴为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成就事业提供更大舞台。怎样让青年人才愿意来、来了就不愿意走?与会领导分别就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保障激励等方面,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深入交流,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的政策和措施。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表示,市科技党委将继续在市人才办的领导下,在团市委等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为青年人排忧解难,一如既往支持青年人潜心钻研、施展才华,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奉献青春力量。【相关链接】团市委青年人才工作举措:上海共青团、市青联围绕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目标,聚焦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两大战略,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优。团市委正在编制《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出台了《共青团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活力创城”,优化青年人才发展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海聚英才”这一人才工作重要平台,协助市委组织部实施上海市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做好海聚英才“云选会”、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等相关工作,做好“千帆行动”“伙伴行动”等青年人才服务项目;将持续发挥青年联合会凝聚青年人才,强化政治吸纳的功能,全力支持好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的工作。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救药你

博士和博士后谁是最高学历?很多人都想错了!

原来提起博士都是高山仰止,现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很多人都成了博士。最让小编记忆深刻的是,前几天两年老人拌嘴,说着说着两个人急了,原来一个说自己的孩子是博士,就是了不起。另一个老人,接不上话,急红了脸,憋了半天,大喊:“我孙子考了名牌大学,赶明儿,非让他考一个博士后,高过你儿子的博士不可。”引来周围很多吃瓜群众的哄堂大笑。当然两个老人都很可爱,不过也反映出很多人都错误理解了博士和博士后,今天小编就把实际情况给大家说道说道,不能再一直误解下去了,不然给自己孩子又增加很大压力不是!【1】---博士才是最高学历层次首先明确博士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在目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于1983年5月27日,紧接着又在1983年10月19日,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2】---博士后不是学历接下来要明确一点,博士后根本不是一个学历。 博士后,英语是Postdoctoral,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也指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专题研究的人员。也就是说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或学习经历。而且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确实是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更确切地说是临时的科研工作经历,一般时间都不长。【3】---常见的错误理解 原来毕竟博士离大多数人很远,所以很多人并不是太过关注,在很多人心里研究生已经是超级牛逼了,博士什么的想都不用想。可是,现在博士也走下了圣坛,来到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受到的关注也多起来。在博士和博士后的关系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博士后比博士更高一级。小编自己刚当年刚看到郑州大学校门口博士后流动站的牌子时,就是这样的想法。记得很清楚当时还很是唏嘘了一番,想象着成了博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成了博士后那要多牛,当时的想法是毕竟是博士后嘛,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在博士后面,不是更厉害吗?真是一段让人忍不住回忆的时光!当然博士后还是有证书的,需要博士后期满并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博士,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就会颁发巜博士后证书》。可以看出,博士后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是博士,但学位并不比博士高。

边区造

官宣“扩招”,要不要去做博士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青塔人才(gh_35ddc3c47ee3)近日,科技部发文提出要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与提出研究生扩招时的一片叫好声(主要是考研er)相比,大家对于博士后“扩招”则是看法不一。 01、国内博后有点“坑”?在知乎、贴吧或是一些学术论坛上,博后劝退的回答、帖子简直不要太多,那么,国内做博后究竟有哪些“坑”?1. 博士后——尴尬的存在在中国的大学,博士后可以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与欧美相比,我国博士后制度实行时间不长,从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施博士后制度开始,到现在才35年。这也导致国内高校对于博士后的角色与身份认同还很模糊,游离在学生(主要指研究生)、教师、科学研究人员、科研和行政助理之间。学生认为博士后是老师,团队老板认为博士后是学生,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尴尬+1。除了身份认同,工作任务划分也没有清楚的界限,除了要完成合同中已经规定好的难度系数相当大的科研任务,绝大多数时间还要为团队干活,这已经成了很多高校里“心照不宣的默契”,尴尬+2。而且博士后本来是走向独立研究岗位的一个过渡阶段,但现在却缺少上升渠道,人才流转机制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之后的职业道路如何进一步发展仍不明确,尴尬+10086。2. 少之又少的项目申请机会大多数博士后能申请的,其实只有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类。以浙江为例,博士后可以申请的纵向项目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申请的前提是没中博士后基金;上海的博士后情况也类似,对于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浦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项目、计划只能康康,没有申请资格。当然,情况也在好转。对于少数人,现在还有一些博士后引进计划(针对海归博士,但要看学校排名)、派出计划(针对本土博士)、交流计划、超级博士后、博新计划等。3. 博士后不稳定性太大《博士后:我变秃了,也变强了,却还是难以留校?》一文里提到,博士后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出站或留任都面临着巨大的考核压力,但最难的还属留校。首先,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很有可能进去时一个政策,出站时又变成另一个政策了。其次,留校标准不明确或无法量化。招聘广告上都说优秀的有可能留校,但是怎样算优秀?有什么量化标准?有没有具体文件说怎么样才可以留校?这些都说不好。“原则上”、“优先”、“优秀的可能留校”等说法都充满了未知数,对于博士后来说属实有很多问号。02、有点“坑”的博士后,靠什么吸引博士?尽管关于博士后的吐槽络绎不绝,但并不影响做博后的人数持续增长,到底是什么吸引博士们纷纷往“坑”里跳呢?1. 留校机会增加近年来,国内教职的标准水涨船高,一些985高校甚至已经把拥有博士后经历作为招聘青年教师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生物、材料、化学、物理等领域尤其如此,只有少数表现非常突出的博士才能在毕业之后直接拿到教职,博士后科研经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经过博士培养阶段,大部分博士都会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进一步工作的脉络,博后的时间相当于是博士的延长,没有行政和教学工作,可以专心科研,发表更多更好的文章,增加进心仪高校的筹码。2. 积累人脉资源国内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博士期间往往较少接触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方面的训练。而作为“青椒”进入高校的第一年,就得面对各种基金申请,甚至实验室新建等问题。如果学术圈人脉稀薄,没有足够助力,想拿到经费就难上加难。就算拿到经费,怎么合理使用,怎么招人组建团队,怎么培养学生,都是棘手的问题。这时就显现出博士后阶段经历的重要性了。博士后阶段一般会在课题设计、基金申请、带学生等方面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接触,可以进一步积累科研工作的经验。此外,还会有更多机会接触业内的重要人物,对于积累自己学术圈的声望和人脉都大有好处。 3. 部分高校博后待遇优厚除了刷履历攒人脉攒资源,做博后还能获得比博士期间更加丰厚的待遇。博士后待遇过低的问题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近年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调整政策,博士后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涨。不同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士后薪酬条件差异很大,部分学校给予博士后的待遇甚至超过教授,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人才补贴政策,收入可以说是非常可观了,对于正处在“无积蓄、无财产、家庭负担重”的阶段,却又想继续科研道路的博士毕业生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4. 作为选择工作的缓冲期毫无疑问,博士毕业后立即获得正式工作,是每个博士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然而,在目前疫情就业难的大环境下,进站做博后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来,很多博士只是想着进高校,但研究做得好不一定就适合做教职,因为不一定申得好基金、带得好人、设计得好课题、讲得好报告、搞得好社交。所以博士后阶段对博士个人来说也是一个试用期,方便选择继续或者退出,节省了试错成本。二是博士后期间可以完成很多来不及在博士结束前产出的paper,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为进入工作市场做准备。 毕竟拿着博士证书就可以很快上位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博士后会成为很多博士毕业生的常态,科研的主力军正在实现从硕士生到博士生,再从博士生到博士后的转型,这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一样的。既然大势如此,认真思考博士后该不该做,该怎么做就比较重要。从人一生的总收获角度看,不要着急兑现自己有限的能力资源,多点锻炼,多提高综合实力,总归是更好的。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宛丘

「关注」锻造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记

本报记者 刘祖华 李肖璨 谢鹏因改革而生,为创新而兴。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第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建立。从最初主要集中在中央所属单位,发展到几乎囊括所有重点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从最初的理学、工学,发展到全部13个学科门类的111个一级学科;从最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企业、园区,覆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35年筚路蓝缕、不懈探索,35载改革创新、砥砺前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一)2018年《细胞》杂志在线发表的封面文章轰动全世界,中国科学家率先突破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刘真,是2017年“博新计划”入选者,也是201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励最年轻的科学家。2017年“博新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刘真突破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坚持以青年人才为主体,构建符合青年人才特点的管理服务制度,是博士后制度的特色所在。有人形容博士后制度是“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经过博士阶段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经验,就像是烧到了99度的水,经过博士后强化创新能力的1度培养,就会达到沸腾的境地,科研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 两院院士是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代表。截至目前,具有博士后经历的院士达125人,其成为院士的平均年龄较其他院士年轻3岁左右,近年来每次新当选院士中有国内博士后经历的人员比例均在18%以上。数据显示,大部分院士在博士后期间发表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其后来成长为院士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博士后阶段对科研人员科研生涯的起步和未来学术成就的获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5年来,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近5年来,全国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规模迅速扩大,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平均进站年龄31岁,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年轻、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博士后出站后在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逐年提升,2019年达到65%,绝大多数成长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留用国内优秀人才,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举措。2016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印发,“博新计划”启动实施,瞄准国际人才竞争及未来高精尖人才储备进行战略布局,通过制度机制着力为国留才、为国选才、为国育才。与其他博士后人才计划相比,该计划资助对象为国内优秀博士生,同时提出高水平平台、高水平导师、高水平人选、高资助标准的要求,进一步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截至2019年底,“博新计划”已资助1300人。对2016年和2018年入选的753人的线下调查显示,博新人员共获批专利85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51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07项。22人次获重要的国家和国际奖励;438人次主持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课题。“博新计划”为吸引留住国内优秀博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形成了品牌效应。博士后制度是吸引海外优秀博士,促进人才和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2012年,人社部大力推进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与“博新计划”的实施一道,带动了地方和设站单位对博士后人才项目的积极投入。上海“超级博士后”、江苏“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湖北“博士后卓越人才跟踪培养计划”、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随着一批批博士后人才项目相继实施,博士后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二)6月23日9时4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全球卫星导航服务迎来了中国北斗时代。武汉大学“北斗导航”博士后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的带领下,提出了分布式广域差分系统技术,建立了中国自主的广域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通过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的实时定位精度,不断让北斗提升“视力”。我国博士后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都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相衔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科技进步,促进人才、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创新突破。无菌实验室里,航天器试验场上,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队伍中,企业科研一线,军队信息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博士后群体聚焦当代科技前沿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实践,成长为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导人才,成长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促进了我国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国家的科学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十三五”时期,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其他各类项目12万个,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博士后在站期间人均发表科研成果近3篇,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计200余篇。博士后作为主要参加人员,申获国家级基金项目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找准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里,一大批博士后活跃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通过“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等项目,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脱贫攻坚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智慧点亮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成员李维义,为凉山州盐源县500名困难群众进行免费义诊,完成约150例眼科手术,指导县医院诊疗技术和规范化诊治方法,给患者带去光明和福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安小鹏,参与富平县百万只奶山羊快速改良与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培训职业农民500多名,改良中低产奶山羊近24万只,带动农民增收1.26亿元。(三)申报发明专利782项、国际专利16项,博士后相关项目累计营收超过30亿元,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带领园区63家分站创造的累累硕果,显示出博士后制度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培养使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博士后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博士后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越来越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走入企业,成为博士后事业新的生长点。从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宁德新能源等民营科技型企业到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为产学研结合探索了新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机制,使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架起了人才与企业的桥梁,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截至目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在数千家企业、169个园区招收博士后人员3.6万人。“十三五”期间,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6家,工作站年招收人数增长73%,博士后在站期间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共获得专利总数约4.34万项。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收的博士后方亮,为公司成功实现新型免疫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关键技术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4亿多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方亮博士带领公司研发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两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累计在国内检测146.46万例,并销往法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企业。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有效渠道,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聚集,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契机。2015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凝聚了中国商飞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科研人员的多项科研成果输出。“按需开展博士后立项工作,让博士后科研人员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入到国家最前沿的科研项目中,真正做到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中国商飞公司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说。(四)“在我学术生涯的关键阶段,给我创造了继续学习的条件。它提供了基金,为实现我的学术梦想、走上学术独立打下经济基础;它使得我有幸结识一位良师益友,从他那里不仅可以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而且掌握了物质世界的新的工具。”回想起1993年至1994年做博士后的两年岁月,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仍记忆犹新。“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人才”,是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巨大优势和突出特点。这种育才模式既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又坚持实践标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之道。“博士后制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85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欧阳钟灿,进入理论物理所博士后。每月能拿到200元的生活补助,当时博士毕业工作只有56元,研究员也只有每月100多元,家属随调政策还帮他解决了困扰已久的两地分居问题。博士后期间,欧阳钟灿埋头生物膜液晶模型研究,取得突出成果,获得首届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7年欧阳钟灿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博士后制度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管理、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方面的限制,打通了博士后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不同学科和科研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在这块“制度特区”里,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由国家和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费用,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经费、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博士后安心做研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攻克技术难关,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博士后人员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成为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博士后制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又不断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博士后制度改革迈出坚定步伐:严把入口,打开出口,组建科研团队,提升国际视野,缴纳社会保险,加大经费投入。历经35年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有效激发了广大博士后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专门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些要求,赋予了博士后工作更加光荣重大的使命。“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一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博士后力量”,正迎着新时代乘风破浪、茁壮成长。编辑:顾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