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招商一直是各地区重点关注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如何招商?按照联合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我们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家对于中国产业园区运营现状了解多少呢?在对产业园区招商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产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01产业园区的演化产业园是我国未来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产业园区从成立之初经历了传统、聚核、聚链、聚网四个主要阶段。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02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产业园区从以政府主导为到多种模式并存,这期间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继出台了如下政策措施:03产业园区的分类及数量、规模总体产业园区的一般分类:产业园总体状况▼产业园的数量状况:从整体上来看,国家级全国产业园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在总体数量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居多,总体数量占比达70%以上。根据2019年全国产业园总体状况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201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主要产业园类型生产总值情况:近几年,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主要产业园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占据了全国产业园的大部分产值贡献:04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从产业园区的历史进程来看,单一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用经济的发展,现在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以复合的模式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产业园区盈利模式▼05 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产品模式将由“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过去单一的产品模式已不再适合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园将更强调“城市经济”,即产业建设与城市生活配套的有机结合;二是盈利模式将转向合作共赢思维:过去园区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思维,未来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通过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模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合作共赢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三是运营模式将由“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未来,在众多的产业园中,政策、服务、产业配套合适度将是竞争的发力点。虽然全国各地区都在加大园区运营,紧抓产业园区发展及招商,但由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的各项发展不尽如意。其中,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便是招商引资难。面对产业园区招商难的局面,最为常见的痛点如下:招商现状:招商难,精准招商更难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园区招商作为关键环节,只有做到精准招商,锁定符合园区/区域发展的优质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园区增强竞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很重要,但招商引资也很难。这已成为了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化解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纵观整个产业园区招商情况,影响招商的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01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在于依托区域内专有优势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有不少产业园区盲目跟风,无规划无体系无创新,“三无”让区域内企业失去了对园区的兴趣度,最终导致招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02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园区政策优惠是吸引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只靠优惠政策,不仅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还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发挥出优惠政策应有的效益,反而桎梏了产业园区的发展。03园区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园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导致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利于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面对以上问题,产业园区招商应如何做?链接产业资源,大数据助力精准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固然难,需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联合外脑智囊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园区招商的精、准、快。链接产业资源:要想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关键点是园区内的产业企业要集聚,即同一产能的企业要少,不同产能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全。应要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展开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可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后台数据整合及需求分析,快速精准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及园区,从而使园区与企业达到无缝对接,实现精准招商。
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历来艰难,放眼全国,做得非常成功的只占少数。近两年来,产业园区连生存下去都困难,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产业园区,本来的含义,就是针对某个特定产业,整合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形成全产业链企业的物业空间集聚,同时围绕该产业打造完善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创新驱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顺应时代发展。但是,纵观现有的产业园区项目,无论是政府平台企业开发的产业园区,还是社会投资商开发的产业园区,都遇到同样的发展问题,那就是项目前期开发建设投资大、变现难,后期产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慢。这就导致,产业园区前期产业定位都很明确,产业运营服务体系梳理的也很清晰,但在面对前期的资金压力时,不管什么产业企业,只要能买物业或者租物业就能入园。比如,定位“**创新科技园区”,到最后入驻的企业类型五花八门,商贸的物流的甚至服装加工的,这样的园区有何意义?产业门类多了,前期承诺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就更不用打造了。产业园区只是成为了诸多产业的物业空间集聚,失去了产业园区原有的战略发展意义。以至于“销售好园区的还能勉强存活,销售不好的进退两难”。造成产业园区如此尴尬的发展局面,政府和投资商都有一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政府针对产业园区项目给出的一系列政策,用一个字来代替的话,就是“堵”,“投资强度的限制、产权分割的限制、预售按揭的限制、单亩纳税能力的限制“等等。虽然限制的问题和引导的方向也都没错,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堵”,而是疏导。那应该怎样疏导呢?举个例子,关于产权分割,如果不去限制产权分割销售,而是给予产业园区前期建设阶段更多的融资通道及较低的融资成本,使投资商不用过多考虑前期资金压力,而是全心考虑后期的产业招商运营,从而使投资商感觉到,前期低价销售还不如自持经营划算,这样开发商还会急着销售吗?当然不会。很多时候”堵“是没有用的,只会造成烂尾的产业园区项目越来越多。投资商主要责任是:前期没有真正意识到产业园区本来就是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只知道前期拿地成本低,并且产业如果做起来了后期永久受益,如果产业做不起来,大不了把物业卖掉。却没有意识到,产业园区物业的价值主要看产业运营的好坏,产业运营好了,物业价值也高,投资商也将会享有产业带来的永久性发展红利,如果产业运营不好,物业就失去了价值,致使销售变现会更难,恶性循环。因此,做产业园区项目的建议是:投资商决定投资产业园区前,结合现有的政府关于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及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必须做好精准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应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切记这些工作是做在最前面的,而不是项目准备动工了才去想。如果有资金缺口,所定位的产业及其产业企业必须具有购买物业的实力,从而用销售补充资金不足。这样也解决了销售与产业运营的冲突问题。如果没有资金缺口,所定位的产业一定要有成长性的发展空间,并为该产业打造完善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因为只有帮助产业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永久性发展红利和物业增值空间。另外,产业园区跟金融机构合作可以,但前提是有产业并运营良好,如果是一个空壳,还是不要碰金融的好,除非想空手套。至于后期招商运营,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这里不再多述。关于产业园区的其他问题,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再讨论交流。我是尚战超,产城我来说。下期聊一下“产业新城”这个有意思的城市概念!【本文内容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它主要通过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和产业资源共享,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如火如荼,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成绩。园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城市产业升级,城市的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产业园区开发周期较长,投入巨大,且受政策方面的影响较大,能否盈利是各级各类园区必须面对的课题。目前,诸多产业园区的营业收入仍有大部分来自于土地、物业服务等方面单一的收益,促使大量园区自身的收入和盈利能力更加脆弱,且有部分园区处于亏大于盈的状态。园区主要的盈利模式类型主要是通过项目投资、土地租赁、增值性服务、经营所得利润等方面实现多模式、多渠道的盈利。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分析01、土地租赁收入产业园区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而形成的,园区为企业提供房屋、配套设施等硬件支持,企业则通过对资源的使用支付租赁费用。土地租赁收入即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是园区发展的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园区的软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02、增值性服务产业园区在开发运营中要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融合、同步建设,软环境是产业园区盈利的重要来源。园区的建设发展主要围绕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四个要素,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附加值高、技术性强的创新增值性服务,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获得收入。如在金融服务方面,为企业进行银行贷款、贷款担保、帮助企业获得资金扶持取得收入;在技术服务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的平台取得收入。园区可根据自身的规划定位,结合企业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定制性服务,获取收益。03、项目投资收入有些项目产业链长,需要资金投入巨大,产生效益周期长,如电影、地产、网络游戏等项目,凭借自身能力很难满足项目需求,一般需要引进外力投资。园区可以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项目,通过对项目进行资金、土地使用权或者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投资获得高额收入。但在投资前一定要做好调研和评估,控制项目投资的风险。04、经验所得利润产业园区作为企业发展的平台,可通过设立物业管理、开发中心等公司,对企业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与开展经营活动获得利润。如绿化种植、智能监控,市政工程建设等产业园的发展总而言之,园区的盈利模式并不是单一类型的,是多元化相互融合运营,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推动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发展,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the end --
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济南市产业园区在支撑拉动经济、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绩,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济南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无论在综合实力、集群效益、资源整合方面,还是在目标定位、产业布局、体制机制、联动发展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弊端。鉴于目前济南市产业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足于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让济南这个山东经济龙头扬起来”的目标尽快实现,很有必要在现有改革基础上对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再进一步优化提升。所以,通过研究分析济南市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加快高端制造业招商引资,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以助推产业园区尽快做大做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更好地推动济南市、山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基本情况、济南市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及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济南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济南市产业园区整合联动的思路与解决办法四大部分。国外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主要研究了国外产业园区类型、国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世界一流产业园区概况。国内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主要研究了国内产业园区类型、国内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国内一流产业园区概况。本文研究了济南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济南市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及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济南市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文还研究了济南市产业园区整合联动的思路与解决办法,主要是发挥鳗鱼效应,做好调整和沟通,如引入品牌管理模式、优化完善产业布局、建立沟通联系机制等。发挥群狼效应,主要是做好改革和管理,如统一制定发展规划,打造主导产业集聚区;深入推进综合改革,提升持续发展新动力;营造金牌营商环境,展示世界一流好形象等。发挥蝴蝶效应,做好联合和激励,主要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体制市场化活力、共同举办特色性活动等。当前,山东省正积极推动产业园区改革创新。济南市紧随其后同步进行,加快确定改革的主要内容,加快明确重点培育和引进的产业发展方向。而承载产业的园区管理部门大多都是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体现着政府的作用。在国家、省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风口下,出台多项改革政策,加快建设制度先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正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之需。山东省层面,加大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落实力度,高标准开局起步,自觉站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抓好集成化借鉴、首创式改革、差异性探索,建立灵活实用的制度机制,大胆试、敢于闯、创新改,目标打造动能转换先行区、开放引领区、创新聚集区、环境示范区。在济南市层面,目标打造山东经济增长带动区、产业集聚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等。并且,济南市统一制定产业园区经济指标目标,到2020年,济南市产业园区的经济指标要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济南市在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等多方面进行重大改革行动。大力推动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综合改革,形成了“九加二”产业园区空间格局。各产业园区间需要加快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逐步建立符合省会禀赋的现代产业格局。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与先进城市相比,与城市建设目标要求相比,济南市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园区虽然已在支撑拉动当地经济、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面临重重挑战与发展瓶颈。所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国内产业园区情况、加快资源整合及联动发展成为笔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1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运营情况2020年2月14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结构不断优化。一、文化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增长23.0%、13.8%、11.3%,增速均超过10%;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文化投资运营由上年下降0.2%转为增长13.8%;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6.5%。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三、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2019年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9.2和8.0个百分点;占比为40.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四、中西部地区占比提高2019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8%,分别比东部地区快2.3和5.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7%和9.7%,分别比上年提高2.3和1.2个百分点。1.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200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100个,自此数量开始猛增,到2013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进入稳定发展期,2014-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保持在2500个左右,其中,2018年数量达到2599个,说明全国各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建设,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效应和竞争优势。图表39 2005-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数据来源:文化委1.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图表41 中国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从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区域板块。图表4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六大区域板块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2021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及前景预测(附报告目录)产业园区是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中国产业园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资料来源:普华有策1、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1)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自发成长型又被称为“原生型”产业园区。该类产业园区的出现主要源于区域良好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的催生加上外部需求扩大等诱因导致当地围绕某一核心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大量出现并自发聚集而发展形成,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集群形成模式。但是,园区企业之间相互临近和技术方面的共性基础便利了技术溢出,降低了技术模仿难度;但也导致园区内技术模仿严重,技术保护困难。同时,资本的逐利本性和缺乏政府的引导容易导致园区内部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品牌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园区内的这种无序竞争,损害其他园区企业利益和整个园区的声誉,导致园区不经济。(2)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该园区主要依托自然资源,以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些自然资源既可以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也可以是农产品、水产、树木等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该类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当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当地有价值的、稀缺的但对开采利用的企业而言却是廉价的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优势,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而且在当地进行资源的加工利用,又极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一旦资金和技术条件具备,当地的这种资源优势将驱动当地大量企业围绕资源的开采、加工等集聚,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形成的产业园区,由于这些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导致企业对资源的盲目和过度开采,使当地稀缺性资源迅速减少。(3)规划引导型产业园区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与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相反,政府规划型产业园区的出现和发展带有明显的人为主导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引凤筑巢”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由于这类产业园区往往是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定位而实施的具有一定战略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因此,规划引导的产业园区多为医药、化工和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4)产业转移型产业园区它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形成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部分低端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或产业链中的环节;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是该产业附加值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以及城市的重新定位,这些产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在当地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产业转移的首选就是地理位置相临近,相对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2、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由于带动效益显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受地方政府追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2019年,全国169家高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1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上缴税费1.9万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1.8%;出口总额4.1万亿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1.6%。2019年,全国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61.9万家,同比增长32%;企业从业人员2213.5万人,同比增长5.8%;实现营业总收入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总产值24.0万亿元,同比增长8.0%。3、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未来十年,估计中国市场化产业园市场需求将仍然非常强劲,主要原因如下:(1) 新型城镇化趋势中国在过去数十年实现了高速城镇化。政府日渐意识到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新型城镇化模式下,不单只是人口由乡入城,更重要的是能同时解决人们就业及社会地位向上流动以至改善生活环境等多重需要。政府新一届领导层倡导“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实现产业现代化、优化资源分配及推动国内增长等目标。作为城镇化规划的一环,地方政府普遍推动市场化产业园的开发,尤其对于部分处在转型中的城市,大型市场化产业园的开发与周边地区结合,可以帮助这些城市打造新城市中心。(2) 政府大力支持为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及城镇化的政府政策,地方政府一般将指定范围划定作经济开发之用,以优惠价格将该等范围的土地出售作为市场化产业园开发,并提供一系列奖励及优惠政策,包括向进驻产业园区的公司提供补贴及免税期以及为其雇员提供住房补贴及其他津贴。(3)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园区开发机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围绕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制造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是当前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主要举措。各地区也因此纷纷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使园区成为荟萃知识精英、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创业园、孵化器和集中区。报告目录:第一章中国产业园区基本情况分析1第一节产业园区的基本概念分析1一、产业园区的定义1二、产业园区的类型3三、产业园区的功能8第二节产业园区的演化趋势分析8一、生态系统的发端聚核8二、生态系统的形成聚链8三、生态系统的完善聚网9第三节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9一、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9二、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9三、规划引导型产业园区10四、产业转移型产业园区10第四节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分析11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成要素分析11二、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分析13三、共服务平台的构成20四、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22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保障23第二章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30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30一、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特征30二、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分析32第二节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分析32一、产业园区数量规模分析32二、产业园区投资规模分析33三、产业园区建设面积分析33四、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规模34五、产业园区从业人员规模34第三节产业园区经营效益分析35一、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分析35二、产业园区经济指标分析38三、产业园区投资收益分析39第四节产业园区投资与开发风险39一、政策性风险分析39二、周期性风险分析40三、资金链风险分析40第五节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分析41一、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竞争突出41二、过于依靠优惠政策招商41三、园区建设存在“产城分离”现象41第六节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42一、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42二、以增强园区特色为重点42三、园区间协作带来共赢发展43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促进园区内部企业发展转变43五、增强园区产业综合服务43六、产业园区战略投资转型44第三章中国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分析45第一节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分析45一、“园中园”开发模式45二、“市场化”开发模式46三、“行政特区”开发模式47四、“官助民办”开发模式49第二节园区住宅开发主体分析51一、园区住宅开发模式分析51二、园区住宅运营模式分析51三、园区住宅盈利模式分析52四、园区住宅开发影响因素53第三节园区商业开发主体分析55一、园区商业地产开发模式55二、园区商业地产运营模式57三、园区商业地产盈利模式57四、园区商业开发影响因素61第四节园区工业开发主体分析61一、园区工业地产开发模式61二、园区工业地产运营模式63三、园区工业地产盈利模式63第五节政府对园区产业的规划64一、园区产业方向选择标准64二、企业入驻园区参考因素67三、政府对园区发展的定位67四、政府对园区产业的定位67第四章中国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69第一节高新技术产业园投资分析69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基本情况69二、生物医药产业园投资规划分析72三、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分析79第二节工业园区投资分析84一、一般工业园投资分析84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分析90第三节专业园区投资分析96一、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分析96二、化工产业园投资分析108三、汽车产业园投资分析116四、食品产业园投资分析126五、物流园区投资分析131六、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分析143七、总部经济园区投资分析157第五章中国产业园区竞争排名比较分析161第一节产业园区竞争综合排名分析161一、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总体状况分析161二、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区域状况分析162三、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类别状况分析164第二节具体细分指标排名情况分析165一、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5二、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6三、产业园区产业合作指标排名分析167四、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指标排名分析168五、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9第三节产业园区区域排名情况分析170一、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70二、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77三、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83第四节产业园区类型排名情况分析189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排名分析189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排名情况分析199第五节产业园区竞争排名情况总结分析203一、五大类指标得分均值与变异系数比较203二、五大类指标得分均值以上产业园区分布特点204三、各类指标排名均值以上产业园区汇总205第六章中国重点省市产业园布局与产业规划方案208第一节北京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08一、北京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08二、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08三、北京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11四、北京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12五、北京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14六、北京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19第二节上海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20一、上海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20二、上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21三、上海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22四、上海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22五、上海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24六、上海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30第三节天津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31一、天津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31二、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32三、天津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33四、天津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36五、天津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39六、天津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46第四节重庆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47一、重庆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47二、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47三、重庆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48四、重庆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48五、重庆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51六、重庆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63第五节江苏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64一、江苏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64二、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65三、江苏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65四、江苏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66五、江苏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67六、江苏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73第六节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74一、浙江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74二、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75三、浙江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76四、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规划278五、浙江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80六、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84第七节广东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86一、广东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86二、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86三、广东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87四、广东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90五、广东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91六、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98第八节山东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99一、山东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99二、山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00三、山东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01四、山东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01五、山东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02六、山东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08第九节福建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09一、福建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09二、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10三、福建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10四、福建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11五、福建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15六、福建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19第十节湖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20一、湖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20二、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21三、湖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21四、湖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22五、湖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22六、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25第十一节湖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25一、湖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25二、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26三、湖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27四、湖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27五、湖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28六、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32第十二节江西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32一、江西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32二、江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33三、江西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34四、江西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35五、江西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35六、江西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38第十三节河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40一、河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40二、河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41三、河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42四、河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43五、河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44六、河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49第十四节辽宁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52一、辽宁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52二、辽宁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53三、辽宁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53四、辽宁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54五、辽宁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55六、辽宁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59第十五节山西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59一、山西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59二、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61三、山西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61四、山西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62五、山西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63六、山西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67第十六节四川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68一、四川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68二、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69三、四川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70四、四川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70五、四川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72六、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83第十七节内蒙古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84一、内蒙古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84二、内蒙古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85三、内蒙古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86四、内蒙古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87五、内蒙古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89六、内蒙古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93第十八节安徽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94一、安徽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94二、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94三、安徽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94四、安徽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95五、安徽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97六、安徽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02第十九节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04一、黑龙江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04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04三、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05四、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05五、黑龙江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408六、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10第二十节贵州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12一、贵州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12二、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13三、贵州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13四、贵州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14五、贵州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15六、贵州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17第二十一节云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19一、云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19二、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20三、云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21四、云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24五、云南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25六、云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29第二十二节河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30一、河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30二、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32三、河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32四、河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34五、河南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34六、河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37第七章中国领先产业园区经营状况分析439第一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营分析43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3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4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42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43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4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45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46第二节联东U谷北京金桥产业园经营分析44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4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4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4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48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49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50第三节中国五矿(营口)产业园经营分析45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5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5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5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5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56六、营口市铝产业招商引资平台461第四节天安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经营分析46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6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6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6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63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6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67第五节津通(常州)国际工业园经营分析468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68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68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68四、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69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69第六节上海国际汽车城经营分析470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0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0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7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71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72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72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73第七节固安工业园经营分析474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4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5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76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76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77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78第八节深港中海信科技园经营分析47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9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80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80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80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81第九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营分析48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8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8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8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84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87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87七、园区发展战略规哈487第十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49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9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9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92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9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95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95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96第十一节上海多媒体产业园经营分析49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9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9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9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9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00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01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01第十二节苏州工业园区经营分析50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0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0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0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0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0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06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06第十三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0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0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0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0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0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0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10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12第十四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经营分析51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1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13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1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1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6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16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17第十五节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1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1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18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1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1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9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0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1第十六节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2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2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2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22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22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3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3第十七节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524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4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24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25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2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28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8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8第十八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52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30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30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31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31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31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31第十九节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经营分析53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3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3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3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3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3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34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35第八章中国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策略与建议536第一节园区招商引资资金来源渠道分析536一、招商引资产业资本渠道分析536二、招商引资商业资本渠道分析536三、资源、政策招商向资本招商转变537四、重资产招商向重知识、技术招商转变538五、政府主导招商向政企研联合招商转变538第二节园区招商引资风险与规避措施539一、招商引资风险来源分析539二、国外招商引资风险规避经验借鉴540三、对我国招商引资风险的启示541第三节中国园区招商引资路径与典型模式542一、国内招商引资方式及路径542二、国内招商引资的典型模式547三、主要招商引资模式对比分析555四、中国招商引资成功案例分析558第四节产业园区项目包装推广方案561一、产业园区品牌的价值561二、产业园区品牌营销现状562三、园区品牌营销策略分析563四、产业园区品牌营销建议565第九章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前景与招商引资建议566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566一、产业园区建设政策环境566二、产业园区建设经济环境582三、产业园区建设社会环境589第二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前景590一、产业园区投资机会分析590二、产业园区创新招商路径591三、产业园区创新规划理念592四、产业园区创新盈利模式592五、产业园区发展前景分析592第三节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议593一、产业园区开发主要问题593二、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建议595三、产业园区项目申报建议596四、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建议598第十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前景及趋势预测607第一节产业园区“十三五”规划研究607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 “十三五”发展规划607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607第二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前景610一、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610二、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前景展望611三、2021-2026年产业园区细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611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趋势预测616一、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发展趋势616二、2021-2026年产业园细分市场发展趋势618第十一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价值评估分析623第一节产业园区的盈利环节与模式623一、园区盈利的背景与意义623二、园区盈利环节与模式分析623三、提升园区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625第二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626一、有利因素626二、不利因素628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投资价值评估分析629一、行业投资效益分析629二、产业发展的方向分析629三、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方向632四、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633第十二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机会与风险635第一节产业园区投资形势分析635一、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635二、全国兴起产业园投资热潮641三、高新区转型下的投资机会分析641第二节产业园区建设融资分析642一、企业融资模式642二、项目融资模式643三、其他融资模式644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机会646一、产业园投资吸引力646二、产业园增长动力分析647三、产业园区域投资潜力分析648第四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风险及防范648一、市场风险648二、经营风险649三、政策风险649四、人才技术风险650第五节中国产业园区行业发展建议650一、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650二、产业园区主要投资建议651三、中国产业园区融资分析654第十三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656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656一、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656二、中西部产业园区面临的困扰分析656三、低碳产业园建设大跃进亟需规范化657四、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及思路662五、城市产业园的定位策略与模式选择671六、我国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思路675第二节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78一、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678二、产业园区的规划对策分析679第三节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及对策680一、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680二、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对策681第十四章2021-2026年我国产业园区运营策略分析684第一节产业园主要投资模式684一、产业园开发模式684二、主体企业引导模式684三、产业地产商模式684四、综合运作模式685第二节产业园建设融资渠道分析685一、产业园建设行业发展的难题:资金与管理685二、资金与管理产业地产的资本特点687三、目前国内主要融资渠道688四、多元化的融资发展方向分析689第三节提升产业园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691一、促进产业集群方面691二、完善生产要素方面692三、拓展需求条件方面692四、主导企业发展方面693五、品牌营销推广方面693第四节产业园运营建议695一、运营策略建议695二、投资策略建议700
作者:东滩顾问 · 莫金玉本文基于东滩顾问产业内参《云计算产业投资趋势及发展模式》部分内容整理。依托弹性扩展、费用低廉、速度快捷等优势,云计算成为颠覆传统IT架构的存在,未来将成为IT行业的主流趋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云计算产业已经形成了从上游基础硬件到下游平台+行业应用的产业生态,东中西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云计算产业布局。一、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由一个可配置的共享资源池组成,该资源池提供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等多种软硬件资源,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用户只需要少量参与就可按需获取资源。1、产业分类按照部署方式,云计算技术分为混合云、公有云和私有云。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一直在不断演进,目前业界普遍接受的分类方式是NIST提出的三大类:IaaS、PaaS、SaaS。2、市场和格局全球云计算市场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PaaS市占率最小,增速最快;SaaS市占率最高,但增速较缓。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在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363亿美元,其中PaaS市场规模占比12.25%,SaaS市场占比63.90%。纵观全球云计算市场,亚马逊一家独大,市场率超过45%;近年来,阿里云发展迅猛,2017-2018年市场规模增速超过90%,且阿里云在亚太地区表现良好,市占率超过微软和亚马逊的总和。我国公有云市场总体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未来五年内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IaaS具有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壁垒高的特点,社会资金更倾向于流入,目前占据最大市场份额;参考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国内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预计未来PaaS、SaaS市场将高速增长。3、发展趋势“上云”已成为各类IT应用的发展趋势。以企业上云为例,对标欧美等国家,我国企业上云率偏低;随着2018年工信部《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文件的发布,企业上云已经成为IT行业的发展趋势。除了各类企业资源和运营管理“上云”,研发上云成为更深层次企业上云的标志。云计算利用虚拟化技术对软硬件资源采取集中式、动态化管理,可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集成端到端管理工具服务,覆盖云中协作、需求分析、编码调试、测试、部署、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二、云计算细分产业环节云计算产业分为核心硬件-基础设施-平台-应用四个环节,其中核心硬件包括存储、内存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数据中心等,平台按照服务类型分为IaaS平台、PaaS平台和SaaS平台,应用按照行业分为金融云、制造云、电信云等。1、上游-核心硬件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是我国IT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云计算领域也是同理。芯片设计环节的核心技术被美企垄断,中国企业鲜有涉猎;芯片制造环节的最先进工艺7nm被欧美的跨国企业垄断,制造设备被荷兰、日本等国家垄断,我国的工艺还停留在16nm和22nm的层面,显著落后。云计算同样为我国的CPU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在云时代,数据中心由大量低端X86服务器堆积而成,不再盲目追求单个CPU的计算速度;算力的高度集中使得核心芯片和基础软件的推广不再由单个的客户端决定,龙头供应商负责推广和普及应用,从而快速搭建起产业生态圈,实现内部良性循环。2、中游-IT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包括IDC、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IDC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个特殊基础设施,是承载计算、存储、网络等各种IT资源的场所,也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流量爆发和云计算的发展,IDC市场快速发展,一线城市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政府加强对IDC的布局规划,新建数据中心(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北上广深周边地区、西部地区转移。服务器、存储设备厂商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除核心芯片外其他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0%,带动相关厂商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位置。3、下游-云平台(1)IaaS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当前云计算的技术更加成熟、服务更加稳定、规范和便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业务迁到云端,行业业务量快速增长,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纵观2016-2018年市占率的变化,阿里云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市场占有率不断上涨,而中国联通、世纪互联等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趋近于无。(2)PaaS细分市场多、碎片化发展,IaaS、SaaS厂商向中游拓展生态。PaaS是面向应用的核心平台,提供一体化应用开发、部署、运行、管理和监控的托管环境,是沟通IaaS和SaaS的桥梁,细分领域众多,呈现碎片化发展的趋势,缺少统一的龙头整合市场。IaaS厂商的基础计算、存储、网络等业务的同质化程度高,厂商之间通过降低基础服务的价格进行竞争;SaaS厂商的应用可以满足客户的单点需求,但是要争取到定制化程度高的客户还需要在PaaS层面发力,双方都有向PaaS领域发力的技术和需求。(3)软件企业天生带有做SaaS平台的基因,未来的爆发点是外部性强的板块。SaaS是应用软件的云化,传统的软件厂商具备多年的业务积累、客户积累、技术积累、产品积累,拥有天生的优势,能够快速实现存量客户转化。外部性越强的板块,诸如销售、客服、营销等领域,其对外沟通和移动办公需求大,涉及企业隐私少,上云后有助于提升外部连接的便利性且不担心机密泄露,未来越可能实现云化。4、行业应用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下,金融、医疗、教育、制造、交通物流、政务等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型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开始选择云计算技术作为其核心的IT资源,市场前景广阔。三、云计算产业园区布局分析云计算产业园的分布受到自然资源、市场需求、技术等多方面影响,呈现三级化布局的态势。· 以基础设施(如大型IDC)为主的产业园,具有高能耗的特征,发展更多受到土地、水、电等资源环境的限制,更倾向于向温度适宜、资源禀赋好的地区布局。· 以平台服务为主的产业园,发展受到技术要素的约束,园区集中分布在科技实力强劲的地区,如深圳、上海、北京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等。· 以行业应用为主的产业园,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更多,主要集中在应用需求大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云计算产业园已逐渐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据东滩顾问不完全统计,东部地区有产业园23个,西部地区有产业园18个,中部地区有产业园7个。1、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程度和应用市场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各地发达的产业对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服务有需求。适宜发展平台服务、应用类的产业。东部园区总体呈现出占地面积小、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的特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程度高、土地压力大、人口密度大,在布局园区的时候首先考虑产业适配程度和城市经济发展,园区以服务现有产业为主,倾向于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因此以小型、单一功能为主,零散分布在现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中。2、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能源、气候优势明显,能够为大型云计算园区/基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优势独特。西部园区总体呈现出占地面积大、布局高度集中、功能多元的特点。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于中部和东部略显不足、城镇化水平低,发展大型园区有利于带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培育龙头、完善生态、吸纳就业。目前,西部地区的园区多由政府主导建设,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多元,借助产城融合发展吸引配套产业和相关企业形成集聚。选址在城市外围地区,也便于集中管理和服务。3、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西部和东部之间,既没有西部的自然条件优势、又缺乏东部的产业环境、人才储备、资金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弱。但在如武汉、长沙、郑州等IT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有人才和技术的保障,也为云计算产业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四、云计算产业园区案例解析1、云栖小镇——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概况:云栖小镇位于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源地杭州,是国内首个以云生态为主导,云计算为核心科技,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的产业小镇。目前小镇已累计引进包括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中航工业、银杏谷资本、华通云数据、数梦工场、洛可可设计集团等在内的各类企业600多家,其中涉云企业400余家。产业覆盖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发展策略:创新创业生态+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云栖小镇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培育,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工程院等合作,培育、储备科技型人才,并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小镇吸引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大企业开放核心能力,结合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2、市北·云立方——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 概况:市北·云立方位于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内,项目以滨水办公为主,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由A、B两栋研发办公楼和C栋数据中心构成,搭配有亲水平台、生态走廊、中心景区等配套设施。发展策略:园区成立之初,便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吸引优质的国家云计算行业龙头入驻,通过东方通、中标软件、达梦数据库等龙头带动努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并引进科达华盛在园区设立数据中心,实现“基本服务架构-云计算操作平台服务-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发展。3、天津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概况:天津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于2011年在泰达服务外包产业园揭牌。产业基地总体占地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研发场地100万平方米,公寓、学校、酒店等相关配套设施50万平方米。发展策略:园区通过“搭平台-引龙头”的方式完善产业生态,努力打造形成“超级计算—云存储—云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园区积极搭建公共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运营服务、投资融资服务、科技资讯服务、政策解读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园区内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引进的业内知名龙头企业包括:提供IaaS服务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腾讯北方数据中心;提供SaaS服务的渣打科营中心;以及惠普全球首家云计算展示中心、中国一重天津研发中心、唯捷创芯、猎聘网等重量级机构与企业。4、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天山云”计划的核心基地概况: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是新疆“天山云”计划的核心基地,规划用地10.84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5平方公里。园区围绕“电子制造-软件开发-IT服务-内容服务”四大板块,服务“石油、智慧城市、旅游、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金融、物流、农业”等八大行业,形成“云计算、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创意、地理信息、物联网和教育培训”等七大产业集群。截止2017年末已有70个从事数据服务的企业和项目落地,2万个机柜、近25万个服务器在运行,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拥有3.5万个机柜数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集聚区。发展策略:选址在自然禀赋优越的地区,易于吸引龙头企业/项目入驻,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煤炭及新能源资源异常富集;气候偏寒,降低了数据中心冷却所需的能源消耗。园区内集聚如华为云数据中心、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新疆自治区重要信息系统异地灾难备份中心、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多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和业内重要企业,吸引大量相关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周边市区医疗、金融、制造等产业上云,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文分析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细分产业特征、产业集聚模式和园区发展借鉴。云计算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IT行业发展的重点,多地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及由云计算带动的产业生态将会蓬勃发展。
据统计,截止目前,湖南省拥有各类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44家,基本实现了县市区发展平台的全覆盖。其中,各类园区以占全省约0.51%的国土面积,产出了35.97%的GDP,69.7%的规模工业增加值,70.4%的高新技术产值,50.1%的实际利用外资,成为全省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有力支撑和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顶梁柱”。数据来源:湖南省发改委、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产业园区类型来看,湖南升级工业集中区数量最多为44家,其次为省级经开区42家,省级高新区37家,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均为8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5家。分区域来看,大湘西地区产业园区数量最多为44家,其中国家级园区2家、省级园区42家;湘南地区产业园区数量为37家,其中国家级园区4家、省级园区33家;长株潭地区产业园区33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0家、省级园区23家;洞庭湖地区产业园区30家,其中国家级园区5家、省级园区25家。数据来源:湖南省发改委、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另外,从各园区技工贸收入规模来看,大于1000亿元的有8家、500-1000亿元的有19家、100-500亿元的有58家、小于100亿元的有59家。日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根据《意见》,湖南省将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推进全省产业园区(指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有明确地域界限,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省级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下为湖南省各市(区)产业园区名单一览。其中长沙市有17家、株洲市有8家、湘潭市有8家、衡阳市有11家、邵阳市有11家、岳阳市有11家、常德市有10家、张家界市3家、益阳市9家、郴州市15家、永州市11家、怀化市15家、娄底市6家、湘西自治州9家。来源:湖南省发改委、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1.国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类型一是通过空间集聚资源联动发展的类型。比如斯坦福产业园,主要围绕当地城市产业价值链从地域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上下游联动。依托地域相近、相邻的功能类似或相同的各类园区或者园区载体实现空间集聚,从而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区,便于更好地发挥联动作用。从地理位置看,部分相互邻近的产业园区又进一步通过资源整合及联动发展,为更多园区企业集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空间,形成了具有园区特色的服务链和价值链,更加充分地发挥了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的联动发展。二是通过产业集聚资源联动发展的类型。比如美国硅谷、新加坡的裕廊产业园区。主要依托功能相近或者产业链上下游中的产业园区,围绕统一的产业定位,以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纵向延伸作为纽带,整合核心产业园区的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共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延伸园区,最终构建成一区多园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品牌园区连锁联动发展的类型。比如慕尼黑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主要是指产业园区的专业开发运营公司,通过提供规划设计服务、土地建设服务、租赁开发服务、物业开发服务或管理服务输出等方式,打造产业园区的管理品牌,构建各类园区连锁式开发运营模式,最终更加方便地实现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慕尼黑信息产业科技园、宝马汽车产业园、西门子电器产业园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产业园区有密切关系,通过慕尼黑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品牌扩散形成了联动发展的局面。2.国外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1)第一种类型是市场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如美国的硅谷就是市场经济冲击下完全市场化的产物,当地政府在宏观方面只是提供了一小部分的公共职能,中介的功能较强,这与美国的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完备法律体系以及宽松投资环境有关。(2)政府为主导型管理模式。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区开发和管理,都是由政府的参与完成,甚至是某些方面达到了垄断性的操作,其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政府、市场相结合型管理模式。德国慕尼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产物,在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强,政府参与相对较少。其实仔细梳理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园区的发展类型或者管理模式并不是非常固定的,有时候一个园区在某个阶段可能具备一种或者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在不同的时期又使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硅谷,首创了科学研发、技术改进、产业集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既体现空间集聚又体现了产业集聚,这种现象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呈现出的新社会经济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色。3.世界一流产业园区概况(1)美国的硅谷。在短短几十年内,硅谷走出了很大一批科技富翁。首先是依托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知名美国顶尖大学作为核心动能,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大学以及圣塔克拉拉大学,这些大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联动发展成为硅谷日后迅速起飞的发动机。结构方面,硅谷又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作为基础,同时拥有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谷歌、Facebook、甲骨文、特斯拉、惠普、英伟达、雅虎等大公司,融生产、科学、技术研发为一体,这些公司富有团队创新精神、灵活、生命力顽强,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交流,容易实现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2)美国的斯坦福产业园。斯坦福大学接受相关的建议,允许高新技术研发公司租用办公用地,成为资源大规模集聚的开始。最早入驻的公司正是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同时为民用技术初创企业提供强大的风险资本,这也要求必须保持紧密联系、联动发展。惠普公司便是最成功的例子,后来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产业园驻有研究机构,通过资源的不断整合,斯坦福工业园逐渐成为技术中心,实现了空间集聚和联动发展。(3)德国慕尼黑高科技产业园。是全德国最突出的鼓励高科技的创业发展园区,由慕尼黑的市政府与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政府出资对传统产业提升、搬迁提供服务与人员技术培训,把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政府唱主角戏主动出击,做好引导,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后,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每年有十个新公司进区,并且保证科技孵化楼入住率达到80%,这成为资源集聚整合的重要举措。中心运作状况向监管会每两年作一次汇报,所有重大战略、发展、支出都由临管会决定,这样容易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提出联动发展的统一谋划。高技术开发方面,政府放手让企业开发,即以民间社会力量投入开发为中心,实行市场化的运作,形成了市场化的自由联动发展。产业园区还采取降低房屋租金,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区开发,如交半年租金可进区注册成立公司,更成为资源整合集聚的重要举措。凡是产业园区的孵化企业,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后,必须搬出其孵化大楼,然后再创办新的科技产业园,从而加快了企业的流动、更新,形成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4.新加坡裕廊产业园区。在整个的园区开发过程中,招商引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整体联动发展模式。裕廊镇管理局代表政府负责园区整体开发,园区的规划与招商,分别由市区重建局和经济发展局与裕廊镇管理局协同负责,又通过若干分支形成了非常专业化的子系统,专门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较好的实现了资源的整体统筹与联动发展。同时产业园区提供了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入区企业创造最优越的营商环境、制度环境与法律环境,良好的环境成为产业园区内企业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的肥沃土壤。通过创新管理职能和体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了一整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以及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打造成了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的世界标杆典范。(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和君商学院2020年12月18日,在“2020第四届中国产业园区新驱动力峰会”上,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和君产业园区事业部主任王鹏先生正式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报告》,结合对产业园区行业的多年跟踪和观察,从盈利模式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政策创新、招商运营创新、数字化升级创新等五大方面系统梳理了2020年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新趋势。王鹏先生指出,2020年初的疫情成为园区行业洗牌的催化剂,推动了园区创新转型的步伐。部分标杆园区在盈利模式、融资模式、政策、招商运营、数字化升级等五大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例如在盈利模式创新方面,2020年有越来越多的园区在努力摆脱‘房地产开发商’的形象,向“园区运营服务商”、“企业合伙人”、“科技投行”等角色转变,产业服务、产业投资成为园区盈利模式升级的突破点。在融资模式创新方面,随着鼓励国家级开发区上市融资等创新政策逐渐涌现,产业园区加速拥抱资本市场,借助“注册制”、科创板、REITs等“东风”,打通园区资产的“融-投-管-退”全周期通道。“2020第四届中国产业园区新驱动力峰会”是由和君咨询产业园区事业部携手选址中国、赛迪网等行业权威机构共同举办的行业盛会。本次峰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国内财经智库专家、投行高管、园区运营商代表、国际房地产顾问机构高管、开发区政府领导,以及专业的第三方产服运营平台、智库咨询机构、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等500余人出席本次峰会,共同回顾产业园区跌宕起伏的2020年,展望充满希望的2021年。峰会还邀请到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内专业机构、园区一线操盘手进行主题分享,知名财经学者、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先生发表了题为《聚焦双循环——2020中国产业经济回顾和展望》的主题演讲,认为“科技+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产业园区也迎来资本化融资大幅放宽的新机遇。” 中信证券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高级副总裁宋云涛在大会上作《公募REITs元年——产业园区如何把握机遇》的主旨演讲,以投行视角阐释产业园区公募REITs的实操方法论及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选址中国运营中心总经理葛翠发布《2020中国企业选址十大案例和趋势》,盘点中国仍是外资热土、新基建掀投资热潮、科技企业选址需求不减、二线城市吸引力攀升、资本招商影响选址天平、联合办公常态化存在等企业选址十大趋势。《2020年度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报告》由和君咨询产业园区事业部、选址中国联合出品,历时2个月调研编撰,总字数超过3万字,从盈利模式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政策创新、招商运营创新、数字化升级创新等多方面系统盘点2020年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新趋势,以及标杆园区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