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产业研究专题|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及招商策略潜水艇

产业研究专题|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及招商策略

产业园区招商一直是各地区重点关注问题。那么,什么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如何招商?按照联合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是指以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照不同的角度有多种类型分类:我们最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园区也在不断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家对于中国产业园区运营现状了解多少呢?在对产业园区招商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产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01产业园区的演化产业园是我国未来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产业园区从成立之初经历了传统、聚核、聚链、聚网四个主要阶段。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02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产业园区从以政府主导为到多种模式并存,这期间离不开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继出台了如下政策措施:03产业园区的分类及数量、规模总体产业园区的一般分类:产业园总体状况▼产业园的数量状况:从整体上来看,国家级全国产业园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其他类型产业园。在总体数量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居多,总体数量占比达70%以上。根据2019年全国产业园总体状况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最多,达到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为201家和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与其他类型则数量较少,分别为19家和23家。主要产业园类型生产总值情况:近几年,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主要产业园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占据了全国产业园的大部分产值贡献:04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从产业园区的历史进程来看,单一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用经济的发展,现在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以复合的模式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产业园区盈利模式▼05 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未来趋势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未来发展趋势:一是产品模式将由“园区经济”转向“城市经济”:过去单一的产品模式已不再适合经济发展。未来产业园将更强调“城市经济”,即产业建设与城市生活配套的有机结合;二是盈利模式将转向合作共赢思维:过去园区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思维,未来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而是通过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模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合作共赢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三是运营模式将由“管理园区”转向“服务园区”:未来,在众多的产业园中,政策、服务、产业配套合适度将是竞争的发力点。虽然全国各地区都在加大园区运营,紧抓产业园区发展及招商,但由于各种原因,产业园区的各项发展不尽如意。其中,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便是招商引资难。面对产业园区招商难的局面,最为常见的痛点如下:招商现状:招商难,精准招商更难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园区招商作为关键环节,只有做到精准招商,锁定符合园区/区域发展的优质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园区增强竞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很重要,但招商引资也很难。这已成为了行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化解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纵观整个产业园区招商情况,影响招商的主要有3个关键因素:01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在于依托区域内专有优势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有不少产业园区盲目跟风,无规划无体系无创新,“三无”让区域内企业失去了对园区的兴趣度,最终导致招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02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园区政策优惠是吸引招商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只靠优惠政策,不仅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还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发挥出优惠政策应有的效益,反而桎梏了产业园区的发展。03园区运行效率低下:产业园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竞争淘汰机制,导致企业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利于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面对以上问题,产业园区招商应如何做?链接产业资源,大数据助力精准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固然难,需做好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联合外脑智囊团,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园区招商的精、准、快。链接产业资源:要想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关键点是园区内的产业企业要集聚,即同一产能的企业要少,不同产能但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全。应要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展开招商引资工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可根据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后台数据整合及需求分析,快速精准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及园区,从而使园区与企业达到无缝对接,实现精准招商。

纯爱谱

艾瑞:2019年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分析与扫描

目前,国家产业聚集多以园区形式呈现。现有园区种类较多,各产业呈聚集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可分为大数据、生物医药、数字创意、新能源、机器人和航空产业等。本文将从近期政策、产业市场发展、园区发展模式/路径、园区最近动态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扫描。产业园区模式简介我国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要素集群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财富凝聚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转型,产业聚集类型也从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企业高端服务等产业。园区的功能更加复合,其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也愈发紧密。而在园区的运营模式上可分为五种:传统模式1.完全政府操控模式:政企一体,管委会直属管理运营。2.新加坡裕廊模式:政企分开,国有平台公司运营管理,运作相对市场化。3.二级开发运营模式:完全市场化操作,土地招拍挂,企业完全自主控制。创新模式1.由BOT向PPP过渡模式:政企合作,民营企业主导,类似特许经营权,更加市场化。2.PPP模式:政企契约式合作,捆绑运营,收益共享。(PPP模式较为新颖,构成结构相对复杂,为读者清晰理解,列出以下PPP模式简示图,不同园区会有环节差异)产业园区动态根据前瞻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公布的新建/建成/拟建的产业园区超过160个。其中华东地区以30、23、16的新建/建成/拟建的数量占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数量则较少。从产业园布局来看,基本集中在新兴战略产业及现代农业。自2018年12月,全国公布新建(包括园区后期工程开工建设)高达61个,分布在全国的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广东、安徽、江西四省分别以10、9、7、5个新建产业园位列全国前四,其余地区则均在5个以下,尤其是海南、新疆、甘肃等地各只有1个;而全国公布建成/开园产业园区(包括园区分期工程)近50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省以7个建成/开园产业园区数量居第一,广东、四川、重庆则均以5个的数量并列第二,其余省市在5个以下;全国公布的拟建的园区则达60个,分布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山东省以9个规划建设数量位第一,其次为安徽省6个,其余则在5个以下。亮点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市场增速保持20%以上,国家政策重点扶持智能制造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国家政策对智能制造产业非常重视,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8年11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指导意见》提出三大目标:到2025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205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技术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在政策的支持下,产业发展良好,并保持较高的增速,是未来的明星产业之一。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已达15000亿元,并且保持20%以上的增速。目前,智能制造产业聚集以长三角为核心区域,其优势在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发布、指引,长三角将加快形成集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智能技术及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例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均发展较好;珠三角地区占据控制系统优势,也初步显现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特征,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年产销数控系统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半数份额。此外,珠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已在科技、资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产业配套能力和政策支撑等方面具备较为雄厚的基础。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破万亿,国家重视集群建设从国家政策到地方政策来看,大数据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国务院于2016年12月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与工信部与2018年8月发布的《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均致力于扶持大数据产业。我国各省市地区近年来也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规划,积极促进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随着政府大数据深入应用与大数据相关立法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大数据开放共享加块,产业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自2016年开始,保持近30%的增速高速增长,并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融合,市场规模预计在2020年将突破万亿元。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园呈现出三种发展路径:政府带头群策群力、打造上中下产业链、搭建产业联盟平台。目前,从国家实验区层面来看,继贵州之后,京津冀等七个区域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七个试验区,包括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内蒙古)、两个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四个区域示范类综合试验区(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沉阳市),目的是为了积极引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板块”发展。随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批复国家八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成立后,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陆续设立大数据产业园区,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已有109个大数据从产业园。自2018年11月以来新建广西南宁的民化电商科技产业园等;建成/开园湖南长沙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拟建河南郑州的海康微视郑州科技园、辽宁沈抚新区的京东(辽宁)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将建国内首个国际化医疗产业集群,未来可期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国家政策对此问题重视程度较高,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4.5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3.6%,追赶欧美发达国家。2013-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速虽有下降但保持平稳,总体量呈不断上涨趋势。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381亿元,2016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截止至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3417.19亿元,同比增长3.57%。在国内资本市场,2018年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357起并购交易中,又以生物制药领域最为突出,数量约占医疗保健全行业的60%。从类型的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分为三种类型,科技驱动型、资源禀赋型与生产制造型。而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主要聚集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各省市在医药产业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较高,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珠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体系发达,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民营资本比较活跃,围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于2018年11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引发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 》的通知,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作为政府行动方案的纲要,配套全产业链相关各部门的协同战略,这也意味着中国将建全国第一个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文创产业园-文创市场同比增速8.2%,园区建设仍有增长空间国家对文化产业集群较为重视,并在政策中给予了支持。文化部在2017年4月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创意创新资源密集区域作用,培育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文化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同年4月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相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建立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文创产业增长平稳,发展形势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6万家文创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同比增长8.2%。分行业类别看,文创产业9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688亿元,占全国77.0%,发展情况最好。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时出现井喷态势达1457个,并在2015年增长到2506个。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呈政策导向型、艺术家导向型、开发商主导型、成本导向型、环节导向型五种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文创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六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中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北京)、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广州和深圳)、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西安、成都和重庆) 、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昆明、大理和丽江)以及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沙)。自2018年11月以来,建成的有广东潮州的湘桥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武汉的金派宇昊科技产业园、云南昆明的美丽中国(昆明)文化科技旅游产业园等;建成/开园的有湖南长沙的中国(长沙)后湖艺术园、广东深圳的合成号·深圳民俗产业园、浙江杭州的中国(杭州)互联网影视产业园、山西太原的成语中国产业园等;拟建的有山东淄博的檀林文化创意园、无锡的华莱坞国际文创园、江西南昌的笔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顺德的德志文化产业园等。

费密

江苏省国家级产业园区调查:园区经济,如何守好“半壁江山”

我省园区经济占全省经济“半壁江山”,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个、国家级新区1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在全国最多。园区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疫情,对我省产业园区同样产生重大影响。我省园区经济上半年表现如何?又当怎样扛住疫情持续冲击,开启下半年的“征程”?稳住基本盘,产业园区展现强韧性6月下旬,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在无锡举行,吸引了500余家创新企业和50多家顶级基金参与。上半年,该公司位于无锡高新区的工厂工业产值达107.8亿元,同比增长12.9%。“疫情给医疗行业带来新机遇,我们致力于成为海内外生命科学创新企业发展中国市场并链接全球的优选园区。”阿斯利康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说,在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这个由阿斯利康联合无锡高新区政府建立的生命科学创新孵化平台里,已有17家企业入驻。“从市场主体情况看,市场活力正逐步恢复。”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封晓春介绍,区内百强企业中大多产能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拉动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止跌回升。1-5月,该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加0.6%,较1-4月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9.27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已较一季度大幅收窄。省商务厅相关人士分析说,无锡高新区的经济走势颇为典型,纵观省内产业园区前两个季度表现,各项指标企稳回升明显,避免了“硬着陆”,稳住了基本盘,在疫情冲击下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要以高质量的项目引领高质量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丁立新认为,需通过持之以恒地拓展招商渠道、进行精准招商,让跨国集团持续看好、加码园区。因此,在疫情动摇投资信心的上半年,仍有耐世特汽车系统亚太总部、阿迪达斯亚太自动化智能分拨项目等一批总部项目陆续增资或落户该园区。“疫情凸显出江阴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短板,也带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坦言,上半年该区传统产业中的化工、纺织工业开票同比下降率均达两位数。与之对应的是,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逆势上扬,工业开票同比增长29.1%,占比提升4.8个百分点,“我们瞄准大数据、生命健康两大未来产业,制定专项规划、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全面复苏,还需填平几道“坎”尽管我省园区经济正持续复苏,但不可否认,尚存一些“坎”需要应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受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产业园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最为突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和对地方的贡献度有下滑的趋势。在无锡高新区,1-5月,以8家百亿级企业为首的重点税源大户产值“5增3降”,其中小天鹅受海外订单减少影响同比下降16.8%,不仅造成园区财税“减收”,支出端还面临短期防控、中期扶持等各项“增支”。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江阴高新区,“逆境突围、困境发展,需超常规的举措与付出,比如力争财税‘全’征管。” 陈兴华表示,还需在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的同时,想方设法开辟新税源,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产业园区稳外资外贸的压力陡增。进入二季度,很多园区外贸受到的影响开始从供给侧转移到需求侧,园区内多数企业反映预计全年出口将下降。另一方面,外企投资意愿下降,外资增长后劲不足。在常州高新区,1-5月完成进出口总额322.7亿元,尽管仍居常州市第一,但同比下降6.6%。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乔俊杰调研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外部需求不振、国际物流不畅、供应链遭受冲击、综合成本上升等原因,导致园区内不少骨干企业出口显著下滑、订单明显减少。“作为经济全面复苏的‘晴雨表’,消费市场复苏尚需时日。”丁立新举例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汽车、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仍在深度调整中。1-5月,苏州工业园区文体娱乐营收同比下降六成,截至6月底,园区52家法人旅行社仅22家复工。逆势突围,以“三提”释放园区潜力记者梳理各产业园区下半年的规划和打算发现,各地产业园区普遍以抓产业提质、抓动力提升、抓环境提优的“三抓”“三提”,促“六保”“六稳”。“苏州工业园区抓疫情催生的产业机遇,布局出台园区‘产业图谱2.0’,深化产业制度集成创新。”丁立新表示,该园区加快落实20亿元天使母基金和100亿元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筹备运营,提升新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力争全年园区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大关。面对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更加坚定了我省产业园区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强创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聚集创新人才的决心。“要在吸引创新资源上持续开足马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实现动力提升。”封晓春说,上半年无锡高新区新招引科技企业就达548家,前5月,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七成。逆势突围,还须不断深化改革,持续改善园区发展的“软环境”。受疫情冲击,江阴高新区内企业普遍面临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挤压”、货币数和信贷量“双重收紧”,金融风险加大。面对重重压力,陈兴华说,区里一边成立综合金融服务中心,精准出台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专项政策;一边强化高企、人才等各级申报,运行好各类载体,并持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受访园区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园区经济发展也有了新使命,更应从“大而全”迈向“小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方向,发挥园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引领全省经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持续领跑。 记者 付 奇

发动篇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北斗西虹桥基地:民营园区的生意经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对外人介绍自己时,郁文贤习惯递上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下称“北斗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的名片。如果仔细问,他才会哈哈一笑,道出实情,其实他是北斗西虹桥基地这个特色园区的运营机构——民营企业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北斗西虹桥基地,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民营特色产业园区,近年来北斗西虹桥基地成为国内技术综合竞争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最完善的“北斗第一园”,甚至还被提炼出“北斗西虹桥模式”,做到这一地步,教授下海的郁文贤才敢放下负担,对外认领基地老板的身份。(编注: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融合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向的前沿创新研究和产业应用推广。)目前园区引进培育了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测”)、上海联适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联适”)、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普适”)、 上海威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威固”)、上海海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积”)等核心技术企业。其中华测是园区孵化的上市公司,另外还有多家企业冲刺科创板。民营园区的来由北斗西虹桥基地来历有一番故事,请看一则旧闻。“2012年8月22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京举行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发展规划评审会。北斗星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位于西虹桥商务区总部基地。不久前,上海市人民政府与解放军总参谋部签署深化北斗产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研发设计、应用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北斗项目基地最终落户西虹桥。”这篇报道还称,该园区的目标是2013-2015年在中国北斗星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和产业服务领域形成一支200人左右的国家级创新团队,在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突破,催生3-5个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北斗星导航位置服务龙头企业,到2020年达到60亿元产值。长不到500米,宽不到200米的北斗西虹桥基地,座落在上海西郊,距离徐泾东地铁站两三公里,虹桥机场四五公里处,这里河道纵横,别墅密布。郁文贤介绍,2011年上海市推进北斗产业时表态,上海各区有条件的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杨浦、青浦、闵行都被列入上海市卫星导航协调小组,在行政上打通了开设园区的通道,同时有几个北斗项目开始竞争。当时开设园区有两个模式,一是已有的物业转变用途改造为北斗产业园;二是拿地建设,从头建设一个新园。拿地开发显然更吸引人,当时也有人愿意投资,但是这个模式比较慢。产业园竞争中,一定要在特定的窗口期做起来,不然就没有多少机会。郁文贤说,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做出规模,做出品牌,那只有就地取材,赶紧把产业做起来才是关键。决定要做后,青浦区效率非常高,他们把一家培训中心收购过来,当时这里只有一栋楼,1.3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经过规整装修,青浦区要求园区在2013年最后一天开园。2013年底,华测等11家企业拿钥匙,次年3、4月份企业搬迁入驻。2014年一年这栋楼就满员了,产值2个多亿,2015年产值翻番。目前北斗西虹桥基地的产值达到30多亿,现在每年有40%的增长。“前几年很多人问园区的营业性质,我不好意思说,一直只对外讲我是园区的首席科学家,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能开公司呢。现在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老师创业。我可以讲我是这个园区公司的董事长了。”郁文贤总结,这个园区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机制灵活,大家发挥所长。在开设园区之初,郁文贤希望政府参股,公司就等同相当于国企,这样园区招商等各方面办事方便。但是政府参股会很麻烦,一是立项要评估申报,要国资委审核;二是将来国资退出也要审核。还有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对北斗导航细分产业领域不熟悉,所以政府决定不入股,他们尽量给予支持,盖楼、给政策,园区运营还是要郁文贤牵头成立专门的公司来专业化地做。不过,政府一边给予大力支持,一边也明确要求郁文贤必须全力投入,不能交由其他人打理。事后郁文贤反思,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园区建设是个好办法,这样才能让我用上所有的资源,把能力、精力使用到极致。但是毕竟是民营企业,盈利是第一位的,对此郁文贤表示,“培育产业和挣快钱不一样,需要逐步培育。慢慢来,十年内我们能够挣钱就行。”产业动向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北斗系统晚了大约二十年才起步。目前,GPS在民用市场占有垄断地位,北斗系统通过增强实现了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未来高精度将“赋能”全社会,将逐步打破GPS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目前北斗市场体量不大。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该文件显示,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18年增长14.4%。白皮书还表示,受多重客观因素影响,核心产值增速明显放缓。栖身园区的华测导航和海积信息,是北斗西虹桥基地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的企业。华测是中国首次到达南极内陆最高点的国产GNSS(导航卫星系统)品牌,多次承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原总装备部重大项目,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2020年,珠峰高度测量使用的就是这套设备。华测总裁朴东国介绍,北斗系统监测精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别。华测目前主要从事测绘业务,卫星测绘用途很广,从防范自然灾害,到监测工程项目都需要高精度测绘数据。华测是园区内龙头企业,每年增速30%,目前主要专注于测绘方面,譬如建筑测绘,道路、河道。海积信息成立于2011年,主攻天线市场,海积信息CEO吉青表示,天线市场并不大,中国一年采购才几个亿。北斗导航的主要硬件是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以及天线。芯片门槛比较高,有技术门槛、资金门槛。目前海积信息可研制厘米级的高精度板卡、天线等核心器件、高精终端及部分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年营业额近1亿元。海积信息市场总监殷年吉表示,由于星链等新业态的出现,随着技术的成熟,原来只要低精度就能满足的需求,出现了高精度需求,高精度定位是北斗区别于GPS等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差异化服务之一。现在的汽车导航、手机定位、无人机自动“巡航”等应用只开发了精准时空需求的5%,还有95%基于精准时空的创新应用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领域给海积提供了机会,海积有希望进入一些新的、附加值更高的领域。郁文贤分析道,天线、芯片、板卡、地图是产业链上游,目前市场只有百亿级的空间。但如果延伸到下游,做软硬件集成,市场可以放大10倍,达到千亿规模;如果再向外扩展,譬如像滴滴这样的企业提供的数据应用服务,市场规模就可以扩大100倍。殷年吉表示,园区对企业帮助很大,首先从产业布局和配套方面,从芯片到终端做了各种配套,使得园区业态和上下游比较聚集;更重要的是,由于园区带有部分公益性,可以利用政府资源帮助企业申请各种扶持政策,譬如科研项目申报、组织申请课题,同时园区还通过上海卫星导航联盟,牵头去科委、发改委申请课题更为方便。在这方面,青浦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只要园区和企业能够申请到市级资金和课题,青浦区会给予一比一的配套,殷年吉表示,这种支持力度,除了青浦区,在上海其他区还没有看到。空间与绩效北斗西虹桥基地设立之后,青浦区政府给予非常优惠的租金政策。譬如前三年政府免租的政策,相应地,郁文贤在最早招商时也采取免租。据郁文贤他介绍,华测入驻之后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每平方米4毛钱,第三年每平方米6毛钱。除了免房租之外,初创企业还会有税收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对北斗西虹桥基地的考核主要是税收,郁文贤表示,企业发展和培育企业都很不容易,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园区最初有10家企业,那么可能4家会破产,3家还在煎熬,有两三家发展得不错,就很好了。但企业都是园区的衣食父母,不能因为企业暂时业绩不好,就搞腾笼换鸟。由于西虹桥是虹桥商务区主城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融合的门户。北斗西虹桥基地坐落在这样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域,这给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北斗西虹桥基地运营管理者来说,即是无形的压力,也是提升的动力。目前园区内企业的租金与企业纳税多少相挂钩,纳税越多租金越低。目前园区还剩7000平方米空间,但预计年底只剩2000平方米。华测导航副总裁胡炜对澎湃新闻表示,由于园区空间受限,基地内已经无法支撑华测所需的载体空间,华测导航所需使用面积每3年要翻一倍,虽然华测在园区占了大部分空间,但是这里的空间还是不够用。目前,华测已经在青浦区拿地,自建产业园区,到明年年底,华测将部分搬出北斗西虹桥基地。为解决目前基地日渐局促的局面,一个面积两倍于西虹桥基地的新北斗产业园今年将在青浦赵巷开建。为提升上海导航产业技术创新能级,加强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的协同布局,促进上海北斗导航产业集聚创新,同时为支援园区企业技术攻坚,园区需要一个功能型平台。郁文贤称,在2012年规划中,就计划成立功能型平台,把全世界的人才吸引过来,为产业发展做支持。园区对功能平台要求很高,因此,这个功能平台由园区与政府牵头创立。这个平台既要有公益性,也要有市场功能,所以必须也要有国企进来。目前,上海市北斗导航功能型平台已于2019年正式落地园区。其中,政府占股36%,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占股34%。郁文贤介绍,上海市北斗导航功能型平台三年建设任务预算是1.697亿元,其中有1.297亿元是政府投入,具体是上海市投入6000多万元,青浦区配套6000多万元。但三年后,这个平台要具备自我造血功能。“最近市人大代表团来调研,认为我们这个功能型平台相比其他平台更为市场化,更灵活。” 郁文贤说。虽然是企业,但政府做大股东,最重要考核指标是行业公益性,不能和行业企业同质化竞争。郁文贤坦承,作为一家企业,首要功能是公益性,还要在市场中自己找活路,有多方面的考验。郁文贤最为担心的是,企业愿不愿意把自己最在意的技术痛点讲出来,因为只要这个公益性的技术平台开发的技术,其他企业也可能获得,而这种痛点技术往往又是企业的未来增长点,公布自己的未来技术方向于谁都会有顾忌。郁文贤表示,园区目前已多种模式经营,以多样化服务的方式助力园区潜力企业。园区给企业的服务要更上一层,为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通过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验室测试服务、场景服务。据了解,北斗西虹桥基地已经走出上海,多点开花,目前已在烟台设立烟台北斗数字信息产业园区。郁文贤称,北斗西虹桥基地计划和新疆建设兵团合作签约,把上海北斗产业辐射到新疆兵团下面14个市。北斗西虹桥基地和成都也展开合作,未来有可能会在成都设立产业园,因为四川、云南、西藏这些区域都需要大量的空间信息、遥感测量服务。北斗西虹桥基地:未来需促进技术与产业融合,推进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一、园区基本特征2013年,北斗西虹桥基地在上海正式开园,成为国内第一个正式运营服务的北斗产业园区。北斗西虹桥基地位于西虹桥商务区,占地 6.7 公顷,总建筑面积 7.4 万平方米。园区运营六年来,建筑面积翻了近六倍,入驻企业数近60家,注册企业近200家。基地许多项目在北斗导航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创新,提升了上海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创新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推动上海北斗导航领域的产业集聚,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度导航位置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奠定了重要基础。现阶段,基地所形成的政府扶持、专业平台支撑、纵向资源集聚、横向跨界融合的西虹桥模式已成为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样板。二、发展优势一是产业集聚优势。按照产业化科学部署,北斗西虹桥基地通过打造招商宣传平台、运营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孵化服务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目前已经集聚了大批北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如:专注于北斗高精度测绘领域的华测公司位于中游,生产天线和高精度板卡的海积公司、研制芯片的北伽公司位于上游,开发学生定位机、老人手机并提供服务的美迪索科和位盟公司位于下游,还有在无线室内定位、搜索救援及安防、智能扫地机器人等领域具拥有尖端技术的博冕、瀚界、物景等企业,形成了集聚效应并且共同发展。二是技术创新优势。园区成立伊始就规划建立了“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融合创新联合实验室”(下称“联合实验室”),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前沿技术产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联合实验室引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与国防科技大学“超算研究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将这些研发机构的科技服务延伸至北斗西虹桥基地,围绕产业链瓶颈技术,提供前沿设施与体验服务。三是区位优势。在北斗西虹桥基地的名片上,“西虹桥”三字明确展示了园区的独特区位——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核心经济圈,毗邻大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周边轨道交通2号、9号、10号、17号线直通CBD,G50、G15、崧泽、嘉闵两条高架便捷出行。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信息迅捷通畅、基础设施发达,构成了北斗西虹桥园区吸引企业来此建设总部或分支机构的重要理由。三、存在问题一是园区助推企业成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园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园区企业仍面临科研资源共享难,专业人才缺乏瓶颈。如何通过资源重组,搭建更高能级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产业整体竞争力成为重要课题。二是园区载体空间拓展的同时,如何在现园区和青浦赵巷园区间形成合力,需要精心谋划和统筹。北斗西虹桥基地隐藏在位于高泾路上的别墅群里,长不到500米,宽不到200米。论园区面积,与张江、漕河泾那些产业园相比是一个袖珍园。现阶段,随着园区入驻企业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不足、新增用地难度大。今年即将在青浦赵巷开建的新北斗产业园,尽管新园区面积是目前园区的两倍,解决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空间不足的问题。但两个园区空间距离超过10公里,如何统筹协调两个园区的资源,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三是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园区基础建设投资回收周期较长, 加之园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尚未健全, 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相对有限,导致园区的总体开发、配套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四、未来发展建议首先,进一步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引导各类资源通过市场向卫星导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优势环节配置,发挥北斗产业核心驱动力,促进北斗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探索位置服务新模式,培育应用市场新业态,实现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进一步完善北斗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市场化运作、优质化服务”的原则开辟“基地、基金、实训基地、创新联盟”模式,并建立一套能为行业骨干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提供支持保障的公共服务体系,涵盖联合实验室、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检测检定、市场应用推广、投融资服务、产权交易、行业动态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服务、法律会计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第三,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在招商引资环节,加强对于全球知名、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吸引。[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姜乾之,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访兰

产业园区如何应对疫情?同济大学调研了其中40家

来源:一财网此次疫情危机中,国内园区在应对速度、力度、创新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距,总的来说,东部园区的疫情防控效率和成效更为突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企业复工难问题突出,不少地区产业发展陷入缓慢运转甚至停滞状态。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与实现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成立应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40多家园区疫情应对措施进行梳理,并第一时间与苏州工业园区、广州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等5家研究基地单位取得联系,建立了园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同时组织力量对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长沙高新区、临沂经开区、南京经开区等7家全国头部园区的10位负责人进行了电话访谈,在此基础上,日前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本报告旨在通过梳理重点园区疫情防控的典型工作,为全国2500多家园区提供具体的经验借鉴,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探索推动园区产业稳定发展的可行举措,继续发挥好园区对全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复工:分领域、分阶段有序进行疫情防控与群众生活保障类企业优先复工。面对即将到来的企业复工潮,园区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严格落实复工中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以西安高新区为例,将园区内企业单位分为三类:一是涉及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应急保障类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实行报备制,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可以复工;二是连续生产/开工类企事业单位,同样实行报备制,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可以继续生产;三是占据多数的放假后复工(复产)企事业单位,按照要求,经高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后符合条件的可以复工。此外,天津经开区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园区同样按照三类情形进行企业复工的有序部署,其中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如食品类、医疗器械、能源保障类的企业,具备疫情防控条件的都是复工的状态;其他生产一般性产品的企业都是暂时没有复工,需要非常严格的复工报备程序。设置前提条件,从严审批复工复产条件。对于防控组织不到位、防控物资准备不充分的企业,绝不开“口子”、亮“绿灯”。 临沂经开区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严格企业复工工作程序,做好现场核实,并对员工返厂情况进行逐一摸排,对不按疫情防控规定要求的复工企业予以从严从重处置。南京经开区采取条件审查与实际检查相结合,对申请复工的企业逐一审核,紧急叫停5家未经请示擅自提前复工的企业,退回了30多家企业的复工申请。避免“一刀切”,分阶段引导企业复工。长春高新区组织千名驻企干部指导企业进行开复工前的各项疫情防控准备工作,每个企业复工当天,都有一名驻企干部到现场,不仅监督企业按照管理制度执行防疫工作,同时也为企业解决防疫物资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需求或遇到的困难。天津经开区依托微信通讯平台建立企业信息调查系统,面向区内企业广泛采集数据,整合多渠道信息,实时、动态掌握企业防疫期间申请复工情况,汇总整理当前已复工、申请复工和计划复工企业情况,形成信息动态流转台账。园区企业一盘棋,最大限度推动产业链完整复工。在调研中,园区企业开复工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难题:(1)企业外地员工复工难,无论是返城方式还是居家隔离时长都会导致开复工难以如期进行;(2)工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完整开工难,如果上游原料供应商或下游需求商无法复工,即便工厂如期运营也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3)复工后园区防疫物资紧张,即便全面恢复生产后,工作人员如果没有防御措施也无法进行作业。访谈了解到,北京经开区目前园区内开复工比例仅在20%左右,临沂经开区、天津经开区等也表示园区内开复工比例较低,基本都是与疫情防控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即便是后期也不会是全面的开复工。难题之下,长沙高新区和北京经开区等园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长沙高新区也开通了复工直通车,为每一个重点企业搭建了保驾护航的专业服务团队,第一时间收集、解决企业复工遇到的困难问题,例如园区内一家环卫设备制造企业因为涉及到20多家上下游企业,复工难度较大,长沙高新区积极与该企业配套企业所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目前该企业已完成复工。北京经开区除了开通各类的审批绿色通道让企业能够尽快正常生产,还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通过政府的渠道协助企业打通了原材料供应、生产物资运输、下游销售环节,还通过资金奖励、补助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企业开、复工,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出口。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北京经开区在短短7天内完成口罩生产企业联合康力医疗器械公司的厂房确定、流程审批、试生产全部过程,这条口罩生产线现已投入试生产阶段,按计划,每天可生产2万只N95口罩、20万只三层医用外科口罩,未来产能在满负荷运转后可达到月产千万只,确保防疫物资基本满园区需求。扶持:“奖补租税贷”多管齐下部分园区在上级政府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内企业扶植政策,例如广州开发区的“暖企八条”,北京经开区的“控疫情稳增长十条”等。针对园区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奖、补、租、税、贷五个方面。区内采购与疫情生产研发类企业给予重奖。疫情期间,为减少疫情防控对企业生产带来的压力,部分园区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动力。苏州工业园区鼓励园区非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采购区内非关联企业产品,按产品首次实现区内销售当年,区内销售总额30%给予采购方上限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园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试用区内企业创新产品,对企业免费将产品赠予相关单位使用的,按产品市场评估价值50%给予产品研制企业一次性试用奖励,每个单位年度奖励金额最高200万元,以上创新性举措不仅提高了关联企业的研发热情和信心,更保证了非关联企业在疫情期的稳定发展。广州经开区“暖企八条”同样涉及到一系列投产奖励、攻关奖励、创新奖励等,对防疫急需的医疗器械类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防疫药物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产值达相应规模和2020年第一季度产值增速10%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孵化器减免企业租金,对疫情期间累计减免企业租金超过1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围绕稳就业,补贴落实到人。烟台开发区实施企业“特别护航行动”,规定企业根据总体防疫要求对职工实行集中隔离产生的相关费用,给予每人每天50元补助,疫情期间区内企业吸纳就业,属首次在开发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1个月以上社会保险的,给予200元/人补贴;北京经开区针对企业复工面临的员工住宿困难问题,提前开展人才公租房配租工作,提供1000间蓝领公寓作为周转用房,给予因复工需要租住酒店的企业50%的住宿补贴;大连经开区划拨333万元党费用以支持防疫工作,用于支持保障全区各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区属国有经营性用房租金率先减免。苏州园区国有企业新建元控股集团经过首轮调研摸排,预计租金减免覆盖2000多家中小企业,预计租金减免4亿元左右。天津经开区对已承租开发区管委会所属国有经营用房的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第1个月房租免收、第2、3个月房租减半。税收减免与企业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税收减免政策主要从政府帮扶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和园区内政策性税收减免两方面进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北京市政府相关规定,进一步降低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力争2020年科创类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不低于15%,有贷款余额的户数同比增长不低于15%。广州经开区鼓励银行机构压降成本费率,加大对企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力争2020年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2019年同期融资成本。园区:发挥优势,内外攻坚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特色,转“危”为“机”。本次疫情中,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开始主动尝试诸多创新性举措,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注入产业力量。西安高新区设立疫情防控资金,征集攻关项目。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区内优势,预安排1亿元的疫情防控资金并建立科技攻关组,紧急征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技攻关项目,围绕免疫、消毒、器械(检验检测)、救治(防治)等四个领域,采取特殊政策发动企业满负荷生产,帮助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转型生产,支持相关科技研发。截至目前,已有陕西脉元生物科技、陕西巨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安艾凯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80个项目申报。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优势,向社会各界提供疫情防控新经济科技产品及能力供给清单,让新经济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助力疫情抗击。目前发布的首批城市机会清单中,重点聚焦“查、测、防、治”四大关键环节,包含核酸检测试剂盒、多体征智能监测服、红外热像仪、居家隔离服务包、远程问诊等由26家企业提供的49种产品和服务。园区支持与企业突破双管齐下,寻找疫情下的产品市场。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思必驰研发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可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提供人工智能呼叫排查、追踪免费服务;合肥高新区先进制造企业——东超科技研发的“无接触自助机”首次在国际提出并投入使用,可在空中完成预约挂号等操作而不需要和物体表面接触,有效隔绝了因人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成都高新区互联网医疗企业——企鹅杏仁集团为居家隔离监测管理工作打造的“家庭医生居家智能监测平台”,医疗服务团队全天候远程监测,对居民逐一跟踪采集,可同时兼容管理数百万人健康情况,即时预警干预。发挥园区外向型经济“窗口”优势,加强疫情下的国际沟通。此次疫情下,园区部分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产线的外国专家,在收到WHO通报或者本国使馆的通报后,在此特殊时期都已返回母国,造成相关企业停工,投资信心受挫。苏州工业园区为了坚定投资者信心,给区内的跨国企业发送了包括英、日、韩文翻译版本的公开信,加强疫情下的国际沟通。如苏州工业园、天津开发区等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园区,园区应第一时间向跨国企业、国际专家、国际投资者等说明国内疫情防控情况与具体工作部署,为外商投资树立信心,稳定园区外资发展,助推园区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治理:经济发展与治理水平“两手抓”此次疫情危机中,国内园区在应对速度、力度、创新性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距,总的来说,东部园区的疫情防控效率和成效更为突出。苏州工业园区在疫情初期便建立了企业情况摸排通道,对区内114家重点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额等数据进行了及时掌握,推测其对园区GDP等经济指标数据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临沂经开区在1月27日即对开发区内240家重点企业疫情防控情况逐一排摸。北京经开区仅用7天时间帮助联合康力医疗器械公司确定生产车间,为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并投入口罩试生产。广州开发区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制定了“暖企八条”。这种园区“速度”和“力度”得益于开发区充分授权型体制和较高的园区治理水平。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尤其是中西部园区,提升园区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应当纳入到园区发展的框架中。(冯荣、唐瑞哲、韩宇航、杨诗郁、李梦祺系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军强系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园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鬼线人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5G产业园技术入无人区,就等爆发期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调研园区:金桥5G产业生态园调研时间:2020年8月13日30年前,位于浦东新区的金桥还是一片农田。30年后,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是“上海制造”的一张名牌。从1990年代的“白色家电”到21世纪前十年的“汽车”消费潮,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产业浪潮。5G时代,金桥再出发,围绕5G展开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的金桥5G产业生态园(简称“5G产业园”)志存高远:欲打造成为全球5G技术的策源地、5G应用产业创新发展的经济高地、5G全球高端人才和资源集聚地。8月13日,课题组走进5G产业园,了解这个特色园区再一次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和高远目标的实现路径。为什么选金桥2019年是5G商用元年,运营商、通讯企业、制造企业等纷纷加快了5G战略规划进程。作为上海制造业名牌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紧跟步伐,走在前列。5G的商用帷幕首先在超高清视频领域拉开,金桥捷足先登。2019年4月,5G 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落户金桥。2019年7月,华为全球首家5G创新中心落户金桥。经过一年酝酿,2020年3月,金桥5G产业生态园开园,“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成为金桥5G 商用的三个重点方向。建成后,该园区将会成为上海首家5G全覆盖、提供完整5G产业链条件的创新园。“金桥是5G发展的沃土。”金桥管委会产业促进处处长沈乃恩对发展5G产业充满信心。全球有4家掌握5G核心技术的企业(华为、高通、三星、诺基亚贝尔),金桥集聚了两家:诺基亚贝尔和华为。这为金桥推广5G应用提供了绝对优势。金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家电、食品和生物医药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则成为5G技术应用的潜在企业和合作伙伴。实现从“加工”到“制造”再到“智造”的转变,金桥的硬核不仅在产出和规模,更在于紧跟时代,保持内驱,精准踩点。30年来,金桥从出口加工区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现代科技园,如今,金桥已经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高端产业体系,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如日立空调、柯达、夏普、东芝、西门子、上汽通用、沃尔沃、欧姆龙等集聚于此。2019年,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450亿元,税收总额510亿元。金桥以占浦东新区1/50的土地贡献超过1/4的工业经济规模。金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发展5G奠定基础。华为5G创新中心总负责人陈芸浠表示,5G推广和应用成本很高,金桥企业实力雄厚,有试错的能力,通过大企业和大企业融合尝试之后,做成标杆,再推广到小企业,实现批量推广。华为首家全球5G创新中心落户金桥也并非偶然,早在1996年华为上海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研所”)就已经在金桥成立,这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机构,覆盖了海思芯片、无线网络、高端智能终端、车联网、5G等产品的研发。沈乃恩表示,华为5G相关的许多技术都在上研所,目前可转化渠道少,还在不断探索。华为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无人区,怎么市场化?怎么让用户能够接受?5G技术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投入应用端。更为重要的是,上研所承诺将所有的5G研发成果在金桥开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沈乃恩说。大视讯产业方面,金桥集聚了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咪咕、央广视讯、中国网络电视台、天翼视讯等,以及移动网络大数据平台中青视讯、人民视讯等企业,最近还引进了环球网,形成了完整的移动互联网视听产业链。“未来车”方面,金桥设计了涉及申江路、东靖路和金海路等10条道路共30.6公里的开放测试道路规划,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项目建成后将是上海首个中心城区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和已投入运行的嘉定(面向乘用车测试)、临港(面向商用车测试)以及奉贤(面向地库测试场景)开放道路测试道路实现四位一体、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成为上海市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的重要组成内容。依托金桥深厚汽车产业基础,开放测试道路的修建将会集聚更多智能网联汽车设备供应商,推进未来车产业集聚发展。华为已经构建的统一开放的车联网解决方案为5G产业园发展车路协同提供支撑。陈芸浠解释,“通过5G+车路协同发展,一些技术可以融合到车联网产业,进而延伸到汽车零配件、车企上,推动这个产业能够自成生态。”谈到哪个方向5G应用见效最快?沈乃恩表示,“老百姓对大视讯的感受会更明显,因为‘5G+4K、5G+8K’影像发展非常快,园区内相关企业的技术已经走在前列。智能造未来市场最大,但是推广速度、成效不如大视讯快。”除了华为5G创新中心,上汽联创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创新中心、中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阿里云创新中心-宝马初创车库联合创新基地等开放平台也聚集在金桥,致力5G产业发展。谁最需要5G实际上,5G 的最大应用在企业。5G支持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与海量机器类通信三大类应用场景,“5G应用落地最先是在B端(企业),而不是在C端(用户)。在B端推广后,再从B端传导到C端,让用户感受到。”沈乃恩说。对个人用户来说,4G已经能够达到300Mbps(每秒兆比特),5G速度更快,但是也更加昂贵。中国电信上海理想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丁富强表示,一个5G基站一年的电费就高达50万元,成本非常高,用在居民区非常奢侈,更适合在产业园区配置,用于企业智能制造升级,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万物互联是5G时代的关键词。除了传统通信数字产品业务之外,智能硬件、智慧家庭、智慧政企等多元的数字化服务正在铺开,泛智能终端是趋势。智能造一旦推广开来,将会产生万亿级规模。然而,智能制造行业整体数字化程度比较低。据了解,目前中国大多数规上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49.2%、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仅为7.6%,尚处于过渡阶段,5G专网的部署空间大。5G在商业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在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试验和探索,同时这些企业也要有一定的自动化基础。金桥的智能造首先在这类企业中展开试点。沈乃恩坦言,“5G智能造是有钱人的游戏,大企业有这个财力。园区初步在寻找一些有一定的智能造基础、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还必须盈利较好。智能造投入非常大,就是要有钱有资金量的企业,才能去做这个技术升级。”“十三五”期间,金桥重点发展的汽车和智能制造产业、移动互联网视讯产业、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产业为5G时代的智能化升级打下了基础。据悉,烟草机械、中微、汇大机械等企业已经完成了一期智能造工程,生产效率提高3倍。为什么是3倍?首先,在无人工厂,机器将取代一部分工人,工作人员将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节省了工人的开销。其次,机器可以24小时运转,而工人8小时运转。此外,5G高速传播,设备中出现问题会提前反馈,减少设备失误率,设备利用率从40%提高到75%。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购买设备的资金量缩小,占用场地减少,同时也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据了解,5G产业生态园制定了在园区建设20个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方案,方案正在逐步落实中。试点企业除了有财力和自动化基础之外,生产的产品市场要稳定。比如,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卷烟销往全球,需求量非常大。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上海烟草机械和华为上海研究所多方合作,为企业打造烟机“5G+智慧工厂”项目,在生产线上运用AGV机器人,技术人员可以实时下达指令,精准远程管控,提高生产效率。从目前5G推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国企、央企、大型外资企业等实力强的企业。虽然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前期成本投入高,一些中小企业对是否进行智能造升级,仍有诸多犹豫。调研中,园区和企业告诉课题组,运营商、通讯商、试点企业正在共同努力,做好案例试点,帮助金桥打造标杆,让所有企业看到智能造确实提高了生产效率。上海做出来了,可以向长三角、向全国推广。“价格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标杆。但是我们努力给企业提供机会,不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沈乃恩表示,园区正在设计更精准、针对性强的企业培训,要让5G应用深入人心。同时也在做一些重要的数据分析,让企业看到,智能造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成本。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企、合资企业的集聚地。华为5G技术和诺基亚贝尔的结合能够给企业更多选择。同华为一样,诺基亚贝尔不仅掌握了5G技术,同时也掌握了wifi6传输的核心技术。据悉,可口可乐等外资企业有强烈的智能造升级意愿,这些企业也有足够的自动化基础。但是一些外资企业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只支持诺基亚贝尔技术。怎么办?沈乃恩表示,一切让市场来决定。课题组了解到,针对外资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需求,园区正与诺基亚贝尔沟通推出一套“5G+智能造”方案。“做智能制造就是为了便宜,为了多快好省。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尝试。”沈乃恩表示,“两家5G企业在金桥,也给我们发展5G 园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企业要选择哪家5G企业?选择权就交给市场吧。”此外,园区正在完善5G基础设备,今年预计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成300个5G基站。华为5G创新中心肩负重要任务,汇聚华为5G核心芯片、关键器件、系统设备等领域前沿技术,向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加速5G研发成果转化,同时也在和金桥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应用场景。产业生态如何构建上海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的“应用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金桥是一张王牌。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将在这里开展5G在智慧交通、工业能源、智慧金融等重点垂直行业创新应用。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产业拓展部行业总监房泓旭告诉课题组,中移产业研究院选择落户金桥的原因有三:产业契合度、华为的吸引力以及营商环境。这也是其他企业选择金桥的三个主要原因。沈乃恩表示,5G产业生态园最大的特点不是依靠政策和补贴来招商,主要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招商,靠生态环境吸引企业。5G需要运营商跨出既有的通信生态领域,面向各行业企业,寻找新的合作者。“中国电信理想集团可以在金桥找到一些合作伙伴。工业内网改造,还需要我们在企业侧了解实情,和华为等企业相互配合,边探索,边找答案。”丁富强介绍。很多人认为,华为来了,运营商建了基站,完成信号传输,5G就可以用在智能制造生产上了。其实还有很长路要走,需要华为和运营商一起寻找、推动企业参与,形成产业生态。华为5G技术领先全球,但目前的问题在于:相关技术没有赋能到行业,都“躺”在实验室中。5G产业链长且复杂,具体如何用?用在哪些领域?各方都在探索。这也是华为5G创新中心的职能。陈芸浠对此作了更详细解释,第一,我们要帮助金桥对接更多华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助力金桥形成5G生态;第二,帮助华为把更多5G技术赋能到金桥的企业,然后辐射到整个上海和长三角,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第三,和本地龙头企业共同探索应用场景。除了探索示范行业应用和方案,推动生态和标准建设,华为5G创新中心正在落地国内第一个云化的5G网络和终端及应用测试、认证验证平台,以及建设测试服务平台,验证需求管理平台等。5G技术嵌入制造业中,需要云集通讯企业、运营商、制造企业、其他技术企业。金桥的产业基础优势、平台集聚优势,能够帮助5G技术实现与产业的快速融合。运营商则需要为企业定制网络联通方案。5G通信产业主要集中基站建设、网络架构、终端联通、应用端这四个层面。除了基站建设和应用端,还要在网络架构、终端联通两个环节进行疏通。过去铺设的网络都在4G侧,智能制造升级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工艺特点和业务需求来进行企业内网改造,这也是理想集团正在金桥做的事情。此外,理想集团还从事内网改造完成后的数据采集侧工作。5G行业是交叉融合、互联互通的。在大数据侧,华为有很强的硬件能力,但是场景侧,运营商更理解这个产业。所以,从基站建设到应用终端,围绕智能造企业的问题、需求,华为、运营商会共同为智能造企业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我们发掘企业的需求点,并以需求倒逼研发,同时围绕需求搭建上下游产业链。需求只要出来,即便没有量,但是在研发侧有足够的价值,华为也会去做。这个生态就会慢慢建起来。”陈芸浠介绍。据了解,园区还将打造多个5G产业创新孵化器,构建立体的5G协同创新体系,推进5G领域头部企业与各行各业伙伴的创新合作。企业与人才集聚效应待放大3月12日,在5G产业园揭牌仪式上,有42家企业、重点项目入驻和签约,总投资额达130亿元,之后,每月园区都会新增相当数量的企业。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一些传统生产制造业厂房空置出来,亟待一批新企业入驻,5G是方向。沈乃恩介绍,“要以智能造需求为导向,引进一批新企业。”国内其他地方有很多适配的小企业和团队,园区想从外地的企业中发掘一些好苗子。5G产业生态的形成,金桥大企业可以提供应用场景,然而这个领域新颖、链条长、生态复杂,需要更多“有所长”、有实力的技术团队、民营企业参与进来。据了解,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大约有5.5万5G人才。园区要成为5G全球高端人才和资源集聚地,这些还不够。沈乃恩说,“打造5G生态产业链,需要更多的5G人才和企业。我们有信心再集聚一批更优质的头部企业,提升我们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后劲。”据悉,浦东新区在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全市首家“5G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将以技能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为目的,组织5G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在金桥建设“5G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5G技能湾”品牌。金桥5G产业生态园:提供更优质5G+综合服务方案,制定个性化支持政策一、园区特征金桥5G产业生态园位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面积约5.4平方公里,是上海首个以5G全覆盖、提供完整5G产研条件的创新园。园区目前已吸引了48家企业和重点项目入驻,总投资额达130亿元。园区面向全球招引“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5G产业链相关平台、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着力打造“1个联盟+1个展厅+3大产业+5大平台+N个创新孵化器”的产业生态架构,重点在5G+智能制造、5G+智能交通、5G+传媒三大应用领域形成发展优势,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全球5G技术的策源地、5G应用产业创新发展的经济高地、5G全球高端人才和资源集聚地,助力金桥打造“东方智造城”。二、发展优势一是产业生态优势。园区依托产业链和创新链招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5G产业生态体系。吸引了以华为、诺基亚贝尔等为代表的5G 核心技术企业,以中移动、中电信等为代表的5G核心运营商,以信通院华东分院、北理工通敏检测等为代表的5G核心功能企业,及汇聚了斯润天朗、理想信息、华录科技、道同信息等一批5G应用示范企业。二是功能平台优势。园区集聚了华为上海5G创新中心、上汽联创智能网联创新中心、中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信通院5G标准开放实验室、阿里云创新中心等五大对外创新平台。5G+超高清视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超高清内容基地、国家级超高清联合实验室、金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等,为园区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理念支撑和实践条件。三是市场化优势。金桥开发区集聚了62家全球500强企业,拥有55000名5G相关人才,资本雄厚的优势企业和高端通讯人才资源有利于园区5G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金桥开发区以浦东新区1/50的土地贡献了超过1/4的工业经济规模。2019年,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50亿元,营业收入6803亿元,税收收入510亿元。金桥开发区拥有智能造、大视讯、未来车等与5G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资源,能够为园区5G技术和应用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区位与交通优势。园区位于金桥开发区北区,是上海内环、中环与外环距离最近的区域,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靠外高桥保税区,南接张江高科技园区。公共交通便利,毗邻4条轨道交通和19条公交线路站点。三、存在问题一是5G产业应用规模效应不明显。5G应用的行业间存在壁垒,各行各业需求差异大,尤其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存在场景碎片化、服务个性化的问题,5G商用规模化开展受到制约。市场推广业务体系需要数字集成供应商,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对应用企业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有较高的要求。二是产业政策支持有待加强。5G产业处于前期起飞阶段,需要政策给予更多支持。第一,5G创新项目试点政策较为保守。中国移动两年前提出在金桥南区开展智能网联试验未得到政策支持,目前在北京房山区、湖北武汉等地开展试点项目。第二,5G应用领域补贴政策不明确。5G应用项目前期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但是目前缺乏针对布局5G应用领域的企业和项目的补贴政策。三是国内5G业务推广面临同类技术竞争压力。园区内华为和诺基亚贝尔都有WIFI6业务,但是可口可乐、通用等美国企业做自动化工厂智能改造时,信号端只支持诺基亚贝尔等美国企业供应商,不接受华为的信息传输。四、未来发展建议为做强做大金桥5G优势产业,打响“5G金桥,智连世界”品牌,加快5G产业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场景建设,未来园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设立产业联盟,提供更优质的5G+综合服务方案。针对5G产业前期推广成本高、规模效益不足等问题,鼓励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等主导产业领域形成产业联盟,共同开展5G市场应用。二是发挥园区招商优势,在更广范围内招商优质企业。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园区产业链招商优势,在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等全国范围内招引优质头部企业,扩大5G应用场景实践。三是依托金桥开发区产业优势,增强企业间互联互融互通,强化产业根植性。充分发挥园区统筹协调作用,依托园区龙头企业和对外平台功能,增强企业点对点需求对接,强化企业间产业上下游协作,助力金桥5G产业生态的完善和优化。四是依托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针对5G产业、特色园区的个性化政策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金桥开发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和产业促进功能,强化园区企业政策诉求调研,为园区5G产业发展争取更具针对性、特色化的政策支持。[本文执笔人:王琳杰、崔园园、张云伟。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崔园园、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天无私覆

26特色园区跟踪调研|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大战略与市场能力

【编者按】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 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去年底,上海市嘉定区承担了一项千亿体量的高科技战略任务。在发展空间日渐逼仄、招商竞赛升级、项目追求亩产、高科技产业变数多等几重压力之下,如何完成如此体量的大任务?2020年5月11日,课题组调研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这里可谓是观察眼下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高难度的战略任务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一个肩负国家战略任务的特色园区。传感器是卫星雷达、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手机等几乎所有智能硬件的关键部分,有很多方面的应用属于高精尖范畴,更有相当部分应用于国防领域。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目标是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据工信部《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要求,“集中力量打造以上海、江苏为重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已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芯物”)产业合作副总裁朱佳骐介绍了这个项目出台的经过。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国家级产业平台,是工信部要建设的15个创新中心之一,目前落户嘉定。该创新中心由以刘鹤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发牌。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布局中的“一翼”,于2019年12月24日启动。当时即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总投资额248亿元;同时《关于嘉定区进一步鼓励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发布,预计到2025年,嘉定区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使其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对于千亿目标,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嵘表示,嘉定完成这个任务时间紧迫。“目前全嘉定区约有275亿元传感器相关的产值,嘉定工业区内相关产业按工业统计口径有160亿元产值。如果要实现达标,嘉定工业区应该实现约600亿相关产值,全嘉定才能完成1000亿的目标。现在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产业能级规模固然重要,但在普遍追求“亩产”的今天,有产值还得创造利润,产生税收。但从投入回报来看,在传感器行业取得好绩效是个高难度任务。徐嵘表示,“西方国家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比较早,我们在追赶,需要付出很多的沉没成本。很多时候投入很大资本,但技术差距不会缩小,也没有任何回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千亿目标,并非仅靠传感器产值,而是传感器相关全产业链。传感器的市值并不高。徐嵘举例,嘉定工业区有家生产手持额温枪芯片的企业,其产品占全球、全国市场的很大份额,一直供不应求,但总产值只有1亿元左右。所以千亿传感器产值,需要兼顾上下游,譬如智能教育、智慧驾驶等上下游的产品才能实现。重要的是,这些下游产品更容易赢利,更有市场开拓能力。市场能力是徐嵘口中的高频词,战略产业与市场赢利能力,一直以来似乎是一对相悖的概念,但战略产业也必须有市场能力,这已是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中电海康集团(海康威视母公司)的董事长陈宗年曾经讲过,上海很有为国担当精神,但不能只做高技术含量、但不赚钱的产品。一定要把高技术产品的下游市场也做起来,只有兼顾能赚钱、能市场化的产品,高技术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否则难以为继。” 徐嵘说。徐嵘表示,目前行业里有市场能力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凤毛麟角。政府可以为行业引进必备的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提供设备和技术服务,以此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园区。但市场开拓还是要靠企业自己,不能仅仅依赖政府财力投入。“我们需要的不是林黛玉式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能从石头缝里自己长出来的企业,不仅有技术,还能发现市场、攻占市场,能把技术变为市场欢迎的产品。”传感器项目其实是泛集成电路产业,这个行业除了技术难度大之外,环保压力也不小,据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杰介绍,集成电路项目除了投入高之外,还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我们要投入很多去做排放废水废气的治理。为了发展这个行业,还特意向环保部门报备,调整了环保政策,才达到引入集成电路企业的标准。”另外,嘉定工业区目前的土地存量已经不多了,嘉定工业地块能拿出来开发使用的大概有2000亩左右,如果算上可以动迁的地块,可以达到2800多亩,大多数都是10亩、20亩这样的小块地。这导致嘉定工业区使用土地非常谨慎,徐嵘很严肃地说:“我们非常关注土地产出效率,所以在引进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时非常谨慎。一来这些企业投入大,一旦失误会造成很大资金浪费。外省市出现了很多这种失败案例;二来我们的土地资源有限,引入项目要保证质量。”集成电路属高新技术,如何识别好项目是一大难题。沈杰也称,高技术项目的引进需要外部专家审议,但即使是通过专家审议的项目也不能完全确保无虞,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始终存在。相对于宏大的千亿目标,目前嘉定在智能传感器领域积累并不多。在相关领域,已经上市的嘉定公司有沪硅产业,成规模的企业有新傲科技、新漫晶体等企业。其中新傲科技的产品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产值7亿元,利润3000万元。星地通(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产值做到147亿元。徐嵘称,以上企业有不少是科技部副部长王曦院士在上海时扶持的项目,发展了20年才成长起来。(据公开资料,上海新傲科技成立于2001年。)这些项目在发展之初,各级政府给予了各种支持,才帮助它们渡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目前具备了一定市场能力。显然短期内培育高科技企业难度不小。纵然如此,上海对这个产业园寄予厚望,沈杰表示,“市里希望是尽快做成国家级园区。”千亿目标的实现路径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局面,要实现千亿目标,第一重要的还是招商引资。为此嘉定工业区出台了传感器产业扶持39条,主要是为了吸引人才,用优惠政策引进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独创专利的人才。譬如买房最高一次性扶持70万元。而对于企业的扶持,主要是办公用房、税收、融资担保这些方面的扶持,只要符合政策,应补尽补。这些年,无论是上海各大园区,还是环上海地区,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谈到嘉定区的招商优势时,徐嵘坦诚,“相比上海其他区,乃至上海周边,在纯粹资金扶持上我们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我们只有从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上去吸引企业,企业看重的也不是资金扶持,而是能够提供什么服务。”迈柯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迈柯博)是一家新近从张江迁到嘉定的国际公司,其母公司为Xsens Technologies,这是一家基于微型MEMS惯性传感技术的运动、方向和位置测量产品的供应商,总部位于荷兰,在硅谷、洛杉矶、加罗尔、新竹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迈柯博在嘉定做的是手环项目,迈柯博智能穿戴事业部总经理韩超阳称,该公司搬到嘉定,就是看中了这里扶持资金之外的产业平台。韩超阳强调,迈柯博来到嘉定并不是特别在意有什么直接的扶持政策,而是嘉定这里发展传感器的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因为这里有芯物和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配套,“当然扶持政策在一个园区集聚效应形成之前是必不可少的” 。朱佳骐认为,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核心吸引力来自芯物这个公共平台。朱佳骐称,芯物是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本体,其核心任务是解决传感器领域的共性难点技术,同时孵化企业实现新技术商业化。另外芯物已经布局了8英寸晶圆生产线,还布局光学方面的产业。简而言之,芯物分两条腿走路,先解决卡脖子的共性技术问题,然后和其他企业分享这些技术,服务企业解决产业链的完整性。朱佳骐强调,芯物的创立就是为了承载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这是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小组发牌的。它既是一个平台企业,又是1000多家企业的产业联盟,分硬科技攻关和软服务两块,有自己的晶圆生产线,有联合实验室,也有测试中心,还有会展服务。芯物联合实验室的目标是把中国最好的传感器企业,最好的技术聚集在一起。发展产业需要这样的聚集效应,有了聚集效应才会产生化学反应。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这样完整的聚合,如果企业投入的话,很长时间看不到效果,压力非常大。所以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完成这个聚集任务,项目所需资金,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1:1配套。朱佳骐称,芯物目前有几十个项目在推进,希望能从其中孵化出一批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研发工艺都由芯物提供。虽然芯物是国家平台,作用非常关键,但这家企业并不是事业单位,而是由12个相关行业的股东组建的股份公司,这12个股东在业界地位显赫,譬如格科微电子、中电海康、汉威科技等,尤其中电海康已经培育了十几家上市公司。正由于中电海康的入驻,徐嵘表示对完成千亿目标有“豁然开朗”之感。沈杰也强调了大平台对于嘉定完成千亿目标的关键作用,嘉定以前没有足够的集成电路产业积累,但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靠这么一小块地去做这么大产业,压力会很大。所以嘉定需要借助国家大平台,一是国家工信部的平台芯物,此外还有国家发改委的装备材料平台。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该领域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之前很少有民营企业介入,不过但凡民营企业有底气进入,那肯定是有稳定资金扶持,或者已经获得稳定收益。譬如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探测器晶体的上海新漫晶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明星企业,这是在嘉定一手培育起来的民企项目。要达到千亿的发展目标,沈杰表示不会去刻意发展某个细分领域,但最终必须要在资本市场有成果体现,即培育3-4家主板上市企业,培育一批科创板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链条和要素集聚效应。“我们在全国范围摸查之后发现,和嘉定传感器产业规划相匹配的企业大概只有20家左右。我们也希望引进一批与这些企业有交集的基金和投资公司,一起继续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当然科创板对它们有一定吸引力,还有上海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对它们也有吸引力。”作为嘉定工业区的副主任,沈杰特地强调特色园区和嘉定工业区的关系,“我们做特色产业园,其他产业照样发展,并不是专门发展传感器。不然要饿死了。”嘉定的传统强项是汽车板块,原有的发展方向不变,会在传感器和汽车板块寻找交集。其中汽车电子将是嘉定一块新的发力点。由于汽车电子门槛较高,之前嘉定在这方面积累不多,嘉定计划在下半年通过产业峰会等形式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嘉定搞汽车电子很有优势,将来汽车电子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重点,这个市场非常大。”沈杰强调。对于智能传感器特色园区的发展,企业对工业区的生活配套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上海嘉捷通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捷通”)是2004年就入驻嘉定工业区的民营企业,致力于高精密度中小批量和快速印制电路板的生产制造和研发,去年产值2.8亿元,纳税1400万元。嘉捷通董事长严学锋认为,围绕产业发展的生活配套还是不够,很难留住工人,“我们到嘉定新城大概15公里,晚上公交车都没有了,周边没有任何生活设施,每年招几十个大学生,留住十分之一就不错了。没有办法,我们又在成都开了分公司。”对于土地使用政策,嘉定也在逐步放松政策限制,譬如宿舍、办公、研发等综合用地比例本来是15%,现在可以调到30%。最后沈杰强调,产业的聚集,最重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串联,本地供应链的支持。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出现,是因为有国家级大型公共平台的支持,行业里的企业都会聚拢过来。全国范围内有各种传感器、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园区,但做得实、做得好的没有几个。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加大园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支持芯片企业改进技术、减少污染一、园区特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位于嘉定工业区,成立于2019年10月。园区起步晚、起点高、使命强,整体处于由传统工业园向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园区初步转型阶段。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重点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目前已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248亿元。其中,中电科13所MEMS项目、华进半导体等17个项目投资过亿。预计到2025年,嘉定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并将打造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二、发展优势一是国家级功能平台优势。园区内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是上海仅有的两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致力于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联合传感器上下游及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园区内及周边有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如中电海康等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对于行业集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尤其是芯片制造类龙头企业对于产业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三是产业生态优势。园区集聚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矽立科技、万物工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32家知名企业,遍布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材料、系统、应用、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不同环节。四是空间资源优势。园区共3平方公里,可供产业用地有830亩,可租售物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供各类高科技企业入驻。三、存在问题一是综合配套有待进一步改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位于嘉定区的北部,紧邻江苏省太仓市,距离嘉定城区有一定距离,距离上海主要功能区也相对较远,不利于集聚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二是工业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园区内还有一部分传统企业,部分地块的土地面积产出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三是部分高排放项目对区域环保造成较大压力。芯片制造及封装需要较高的技术,但也是产业链中耗能、排放比较突出的环节。园区内部分芯片制造及封装项目,对于嘉定保持较好的环保目标具有较大挑战。四、未来发展建议在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背景下,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有潜力依托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大型平台,在行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在终端应用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成为全球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高地。对照园区未来发展目标,结合存在问题,园区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改进。一是积极与市、区两级交通主管部门沟通,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大园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变交通盲点为区域节点。二是探索政府、企业、园区多方共赢的园区二次开发机制,结合特色园区提升容积率等任务,在区及园区层面配套相应的二次开发政策。三是积极与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等部门沟通,支持芯片企业改进技术、减少环境影响,同时支持专业污染治理环保企业发展。四是在园区层面,针对园区管理运营团队,定期开展行业知识培训,并鼓励管理运营人员沉入一线,在实践中改进工作方法。[本文执笔人:柴宗盛、张云伟、张靓,课题负责人:张俊、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张云伟、柴宗盛、王琳杰、姜乾之、戴跃华、张靓。感谢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和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对本次调研的帮助]海报设计:尹惠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滑稽戏

李亚平赴工业园区调研 要求以开放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8月8日,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赴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李亚平强调,园区要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快开放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李亚平一行首先来到苏州金龙客车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运营、技术和出口等情况。经过二十年发展,金龙公司旗下海格客车目前拥有300多款车型,已建成具备年产35000台大中型客车能力的现代化客车制造基地,海外贸易网络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总投资1.57亿元的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将于年内完工。李亚平对企业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国际化化步伐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企业瞄准前沿技术,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努力保持稳健发展。位于阳澄湖畔的苏州若航直升机场,一期总投资近2亿元,可提供空中观光、商业飞行、应急救援、直升机托管维修等服务,去年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李亚平详细询问机场运营情况,希望不断完善优化服务,持续扩大辐射范围、影响力,努力为苏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救援工作水平提供新渠道。调研中,李亚平指出,工业园区要抢抓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加快先行先试,加大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力度,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丰富“园区经验”,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工委书记吴庆文,副市长杨知评,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参加调研。

非君臣也

产业园区商业服务配套规划设计与研究

导读: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周围越来越多的郊区建立了新的产业园区。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必须从与时俱进的角度重新评估形势,并专注于产业园区的商业服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园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一、 产业园商业服务配套现状现有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①产业空间饱和,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压,无法支撑服务中心的建设;②园区空间结构零散,空间功能无序、单一,土地价值与使用功能不匹配,地均产出低,部分对土地成本敏感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替代”的局面。二、 产业园区商业服务配套规划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不同,现代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和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决定了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了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等综合功能。因此,园区规划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1. 多组团布局:促进职住平衡简单来说,产城融合是指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所以对产城融合度的衡量实质上就是对职住融合度的衡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的核心目标是职住平衡。在具体的规划中,应划分产业组团、居住组团、生产性服务中心、生活性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在园区发展起步期综合布置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例如,苏州工业园的居住用地按居住分区、居住邻里、小区或组团三级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按密度分高密度(公共住宅)、高密度(公馆式公寓)、中密度(公馆式公寓)、低密度和工人宿舍五级进行布置;商业设施按产业园级、分区级和邻里级三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居住区以邻里中心方式集中设置社区主要配套设施,工业区以综合性便利中心的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置集中宿舍区和商业便利服务设施。2. 产业、居住和服务组合平衡不同用地依存度的主导空间布局模式产业、居住和服务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服务业用地的依存度不同,园区规划应根据主导产业依存度确立土地利用分配与主导空间布局模式,考虑适度混合用地。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园生活产生交通、噪音和环境等影响,同时现代化程度较高,就业人员密度较低,通常生产用地集中成片,与居住、服务设施用地等在空间上适当分隔,避免相互干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较长,相关联功能的集聚区相对较大,在空间上可以与产业园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适当融合,产业工人居住社区可以深入到产业区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用地相对集约,可以与产业园住宅、服务中心和生态景观等穿插融合,空间组织灵活自由、富有变化。三、 产业园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实施方法1. 规划先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提前启动遵从“从容规划、超前考虑”的原则,及时编制所在区域的公用的专业规划,对产业园区公建配套建设周期、规模、类型等形成细节化、限时化、责任化等操作机制。配套建设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应先行,尤其是道路、水、电、煤气等大产业园区基础配套,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还会直接影响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而在建设进度的安排上,配套设施建设要同住宅的预售、竣工交付紧密挂钩。按照有关管理规定,达到预售标准住宅达到一定量时,产业园区公建配套必须达到一定的进度,在住宅交付达到一定量时,产业园区、公建配套设施均应完成竣工验收。2. 细化建设及移交标准,出台统一跨区管理办法建议政府明确各类标准,出台统一管理办法,使建设方有章可循。而针对跨区现象,建议规划上尽量避免。若无法避免,则要合理布局,将跨区项目规划成绿地、道路等产业园区项目,尽量避免规划成经营性用地,以免将后续问题转移给开发商和居民。除此之外,政府要出台统一办法和相关依据,成立跨区协调组织,处理跨区问题。目前,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采取开发商配建,建成后无偿移交政府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财政压力,但容易使政府和开发商职责不清,造成配套滞后甚至缺建漏建现象。而所在城市是按照一定收费标准和建设用地上居住建筑的面积,单独收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费,由政府统一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建议产业园区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分配均由政府负责,更为主动高效,也解决了移交和监管问题。3. 重新审视居民需求,对现有标准进行调整随着我国产业园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园公共配套设施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如教育配套因“小班化”教学而出现用地面积偏小现象。政府应重新审视居民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需求,对现有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而老小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环境、时代背景等,可针对老社区的人口特点,相应地调整规划标准内容与指标。老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统一管理,一方面可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多种手段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实,同时,也可对旧有设施进行改造转化,充分利用闲置、低效和需求不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成需求较高、现状供应匮乏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文章首图来源:摄图网原创声明:转载请注明“前瞻产业研究院”,并保持文章完整性。【关注乐居财经,洞悉房产市场风云变化。】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父亲

邹文辉调研园区和产业项目建设

7月10日下午,常德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候选人邹文辉一行赴常德经开区、武陵区、常德高新区,实地调研园区和产业项目建设。邹文辉在中车新能源调研企业发展情况在常德经开区,邹文辉现场查看了正在建设中的中车新能源扩能项目,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展及产业配套情况。该项目总投资40亿元,将于今年9月竣工投产,达产后可年产新能源汽车2万台,预计年产值过100亿元。汽车配套产业园一期项目也在抓紧推进,预计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邹文辉了解常德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运行情况随后,邹文辉来到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现场,走进车间了解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准备情况。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是湖南省重点工程,目前智能化新工厂生产区联合工房主体落成,进入试生产阶段,将于10月份全面投产。邹文辉中联建起调研今年来,常德高新区精准精细推进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在中联建起,邹文辉详细了解企业智能生产线项目生产情况。该企业集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布局等综合优势,不断打造系列新产品,持续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产值继去年突破百亿大关后,今年有望达150亿。为加强中联重科等企业的产业链配套,常德高新区重点打造的湖南现代装备产业园一期工程也已基本建成,入驻企业将超过40家。调研中,邹文辉与园区、企业负责人沟通交流,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等情况,询问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邹文辉指出,园区和产业项目是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重要载体,要立足优势和特色,不断建链补链强链,提升发展竞争力;要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优化产业生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副市长汤祚国,常德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育智,常德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邹如龙,市政府秘书长李正才参加调研。来源:尚一网作者:焦阳编辑: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