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商产业研究院推出:2019年OLED产业链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大刀记

中商产业研究院推出:2019年OLED产业链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随着中国OLED屏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面板企业产能进入密集投产期,折叠屏手机呼之欲出,对OLED的需求高速增长,国内OLED市场迎来发展机遇。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显示结构简单、耗材环保,且OLED显示具有柔性可卷曲的特点,规模化量产后更有可能具备低成本普及的优势。预计2019年中国OLED行业市场需求将达到2.89亿片,2022年有望达到4.7亿片。随着0LED布局、技术进步的不断提升下,目前,中国OLED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技术的不断提升,已有部分厂商实现损产及量产。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OLED产值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从5.3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03.5亿美元,七年间增长了近百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4.2%。为此,中商产业研究院为大家推出《2019年OLED产业链前景研究报告》,让大家理清OLED各产业链及上市企业分布情况,以下是详情:PART1上游零件组汇总了制造设备、制造材料、组装零件三个方面的产业企业,共11页,含150多家企业。PART2中游集成制造汇总了显示屏、触摸屏、盖板三个方面的产业企业,共5页,含70多家企业。PART3下游应用汇总了整个下游应用的产业企业,共9页,含190多家企业。PART4未来发展前景剖析了OLED的优势、促进因素及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盛以荚衍

OLED核心驱动——发光元件(ITO、发光材料)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

OLED核心驱动——发光元件OLED元件的发光原理为:外加电压适当时,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分别向传输层中迁移,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相遇,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产生可见光,依发光材料配方不同产生红绿蓝光,按照三基色原理形成基本色彩。近年来,我国在阴极材料的开发应用中屡有斩获,电子/空穴传输层材料的加工也获得了一定进展;而对于发光材料和ITO材料,我国相关产业既无加工原料,也无业务加工设备,进口依赖情况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卡脖子”问题。上期回顾:【“卡脖子”系列】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ITO材料ITO薄膜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靶材金属镀在玻璃基板上,因此除了磁控溅射的技术难点外,金属靶材原料是影响ITO薄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靶材质量会严重影响薄膜成品的性能。产业现状在ITO靶材的国际市场中,市场需求集中在亚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占四分之一。而高端ITO靶材的供应商则集中来自日本,东曹、日立、住友、日本能源、三井,其中仅三井、日本能源和东曹三家就占据了我国ITO靶材80%的市场。而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产铟大国,占世界产量的70%,但是在深加工方面却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内一些企业日趋成熟,如株洲冶炼、长信科技、西格玛、莱宝高科等,均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但产品只能应用于中低端导电薄膜,尚不能满足OLED对ITO薄膜的实用要求。发光材料发光材料在OLED发光元件中是最重要的材料,根据原理进行分类主要有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三种。其中,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TADF)有效避免了重金属的使用,并使用更加稳定的荧光材料代替磷光材料,提高了发光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寿命,因此TADF成为目前OLED发光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产业现状目前,OLED发光材料单体市场掌控在欧美及日韩的一些企业手中,各大公司市场份额情况见下图,这些企业一般都把部分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的生产外包出去,中国就是目前全球主要的OLED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国外龙头企业以其专利和技术优势,对单体制造市场形成了垄断,从我国购进口大量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升华后转而再出口到我国,这不仅提高了我国OLED面板商的制造成本,还对遏制我国OLED显示行业发展造成潜在威胁。14大发光材料企业详细分析见报告全文!材料委天津院针对OLED产业中显示玻璃、发光元件、偏光片等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输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如您感兴趣请添加客服材料侠(caioliaoxia)咨询!▼报告目录

可谓苦矣

「“卡脖子”系列」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

有机发光二极管(O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又称为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发光半导体。由于OLED显示具有对比度高、轻薄、视角广、响应速度快、可柔性和透明显示等优势,被称作“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据专业咨询机构HIS预测,2022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约400亿美元,OLED材料需求近60亿美元;如果加上OLED照明,OLED产业在未来将会是万亿级的大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长期以来,我国将显示产业作为一个重点扶持的技术方向,在积极的政策扶持之下,我国相关领域飞速发展。然而,随着高端显示市场的发展,我国在OLED显示的原材料等方面的问题也越发尖锐。此前科技日报的“卡脖子”系列中,就重点报道了我国在“OLED显示面板”制造领域的一系列瓶颈。今天先跟随小编来了解下OLED画质基础——显示玻璃吧!OLED—显示玻璃在刚性OLED面板中,普遍需要两片玻璃:基板和盖板。基板是其他功能元器件的主要载体,盖板用于封装和保护OLED器件。OLED玻璃基板产业现状1.玻璃基板玻璃基板制造工艺复杂、设备昂贵,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而由于OLED是在LCD玻璃基板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并无技术优势。目前,全球市场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和电气硝子三家割据,市场份额超过90%;近年来,在国家和面板商的大力投入下,我国OLED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已有彩虹集团、东旭集团、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等数家企业掌握低世代玻璃基板的量产技术,但制造性能可靠的高世代玻璃基板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日少数公司手中。产业格局及企业发展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2.TFT-OLED作为OLED面板制造中的头道工序,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s,TFT)的加工工艺也并非是新兴技术,目前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所普遍使用的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早在1998年就已进入实用阶段,国外方面LG、三星和国内的京东方、友达等企业都使用该技术,因此在技术层面LTPS-TFT看似对国内的面板制造企业并不设限。然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目前的LTPS加工设备及设备的消耗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对我国OLED面板生产造成隐性威胁。产业格局及企业发展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国内外TFT-OLED材料差距●基板玻璃差距——配方有待完善,高世代产品制造工艺亟需发展●TFT差距——LTPS生产线国产化率低,氧化物材料尚需检验材料差距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原文!OLED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早日攻克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难点,才能使我国OLED产业占得更大的市场比重。材料委天津院针对OLED产业中显示玻璃、发光元件、偏光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输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如您感兴趣请添加客服材料侠(caioliaoxia)咨询!报告目录▼【“卡脖子”系列研报】▲材料人了解我国“卡脖子”现象必备研报海量信息、系统梳理、专业分析、一目了然【推荐理由】1.聚焦我国材料领域“卡脖子”现状,覆盖燃料电池、膜材料、半导体等多个主流材料领域;2.内容充盈、简单易懂,从全国格局、国内外产业现状、“卡脖子”难点剖析、未来发展建议等方面对材料领域深度解读;3.材料委重磅专家指导意见,材料委天津院行业分析师团队深度调研、系统梳理、专业分析;4.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我国各材料领域“卡脖子”现状及详情,为政策制定、产品提升、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

怪声音

2020年上半年OLED面板市场表现报告公布

研究发现,今年1月以来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也对OLED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UBI Research的《2020年OLED显示器半年度报告》,2020年上半年OLED总出货量和销售额分别为2.31亿台和132亿美元。与去年上半年2.3亿台的出货量和138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出货量增加了100万台,但销售额减少了6亿美元。销量减少而出货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价格较低的手表用OLED出货量增加,但智能手机和电视用OLED减少。手表用OLED出货量在2019年上半年为2200万枚,但1H20大幅增加至3350万枚,增加了OLED面板的整体出货量。然而,智能手机用OLED市场却减少了1060万台。另一方面随着三星电子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Galaxy Z Flip,可折叠OLED市场显著上升。预计从2023年开始,面板厂商对移动设备的产线产能增幅将放缓。在2022年之前,中国企业的投资都会维持,但由于智能手机用OLED供过于求的情况仍在持续,进一步的投资难以期待。三星显示器公司正在将A3工厂的LTPS TFT生产线改造为LTPO TFT生产线,由于已经改造完毕,所有工厂都可以生产Y-OCTA,预计量产能力将逐渐减少,2021年将达到900万平方米。因此,在今年之前,韩国的量产基板面积为56.5%,但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量产能力有望达到1%,但是产能比例正在快速逆转,预计2022年之后,中国的量产能力将有望超过50%。

猛鬼咒

显示面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供需拐点已至,面板双雄王者归来

关注领投智库,寻找价值投资信息!报告亮点本报告主要从供需格局角度阐述本轮面板周期的投资机会,通过复盘历史面板 的涨价周期与估值波动推演投资机会。具体而言,通过详细拆解供给侧的变化 测算行业的供需缺口,通过需求侧的影响因子分析预测波动的趋势。结合供需双方的变化推演未来面板价格的周期波动趋势。一、面板历史复盘及行情回顾面板行业在过去数十年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面板价格经历了数次剧烈波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金属周期品,面板价格在长周期中持续下行,主要源于工艺改进和技术进步。面板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价格对供需关系变化敏感;第二是产能的供给刚性,面板行业属于重资产投资,一条 90k 产投资高达 300-400 亿人民币,产能的建设周期长,短期产能较难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从下游需求看,电视仍然是面板行业的主要需求,占比约70%,随着电视的渗透率逐渐饱和,行业进入成熟期,需求侧相对平稳,大尺寸化和更新需求是影响行业需求的主要变量。造成面板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来自供给侧。复盘上一轮面板的上行周期:供给端阶段性增长停滞,需求侧受大尺寸化拉动,出货面积增长 8%,价格上行周期持续 1 年半左右,价格进入下跌通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新产能的投放进入加速爬坡期。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在市场份额上已经接近三星 LG,非理性扩产阶段结束,行业进入有序竞争期,同时 OLED 技术逐渐成熟,大厂主要精力都将投向OLED,LCD 扩产暂时停止。2016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2.58 亿片,同比下滑 2.5%,但由于平均尺寸提升,出货面积增长8%,对产能的消耗巨大,考虑到高世代线占比更低,大尺寸面板对低世代线的产能消耗更大,供需关系的反转是2016年面板开启涨价周期的核心驱动力。彼时市场可预见的新产线有3条, 京东方福州 8.5 代线(2017Q2 进入量产);群创 8.6 代线(2017Q1 量产);惠科光电 8.5 代线(2017Q3 量产),终结价格上涨趋势的是三条产线集中在18 年下半年爬坡,产能的扩张让电视面板再度陷入过剩状态,进入2018年需求侧的低迷加剧了面板价格的下跌。从股价走势与面板价格趋势看,股价变化在上一轮周期中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动,公司盈利的改善也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化,面板价格的主要上涨是在2016 年完成,但京东方的业绩在2017年才出现大幅改善,其中影响因素有结算价格滞后,产能爬坡以及折旧成本变动等。股价基本与业绩变动趋势一致。 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面板价格周期,2018 年起面板价格周期逐渐缩短,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面板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从历史数据来看,面板每经过 12 和 24 个月会出现一个价格波峰和波谷,近年来随着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周期现象正在被打破。2018 年起市场供需波动日益显著,面板价格周 期逐渐缩短,波动程度不断加剧。2018 年 7 月开始的面板价格上涨仅持续 3 个月,2019 年价格呈现“短期上浮-长 期下降-持平”的状态,面板价格达到历史最低点,部分产品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2 月份随着疫情蔓延,面板厂员工复工延迟,3 月份原材料短缺制约面板厂出货,供给受限导致1季度面板 价格上行,2月份面板价格增幅尤为明显。4月份面板供给恢复,但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全球面板需求短期停滞,面板 价格进行下行通道。6 月份全球经济活动逐步恢复,特别是欧美地区电视终端备货需求恢复,面板备货需求环比增 长明显,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产能扩张压力传导至 IT 面板市场,2017 年以来 IT 面板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 2-4 月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调。伴随着高世代线产能持续扩张,大尺寸 TV 等应用难以完全消耗现有产能,产能压力不断传导到显示器和笔记本电 脑市场,IT 面板价格 2017 年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疫情影响下大陆地区工厂开工延迟,面板生产受到较大 影响,但疫情对于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需求影响趋于正面,整机厂面板采购需求短期并无明显下调。在供应链效率 降低影响下, 全球显示器面板和整机供应链于 2-3 月呈现供货紧张局面,IT 面板价格出现回调。每一轮面板价格上行周期都带来面板公司的一轮股价上涨,2016-2017 年面板行情中,京东方股价最高上涨 167.49%。面板价格上涨带动面板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17 年京东方与 TCL 归母净利润同比提升 302%和 66%),从而带来一轮面板行情。回顾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2016 年 4 月起 TV 面板开始涨价,2017 年 5 月本轮涨价周期结束,期间 32''/39.5''/43''/50''/55''TV 面板分别涨价 40.38%、68.67%、59.78%、33.57%和 21.71%,京东方 PB 由 2016 年 4 月 1 日 的 1.16 上涨至 2017 年 5 月 31 日的 1.68,股价上涨 51.44%。2017 年 6 月起面板价格开始回调,京东方股价处于震荡整理阶段,后续由于业绩催化,京东方股价于 2017 年 11 月 24 日达到阶段性高位 6.61 元,相较于 2016 年 4 月 1 日上涨 167.49%。与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相比,本轮面板公司股价反应更早,群智咨询数据显示, 6 月份 50''和 55''TV 面板将出现小幅上涨,当前京东方和 TCL 股价已开始反弹。二、供给端:韩厂叠加大尺寸化,TV 面板出货量有望下降(一)面板供给复盘 疫情影响下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同比下降,2020Q1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数量同比下滑 10.6%。 2019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2.83 亿片,同比小幅下降 0.2%,出货面积为 1.6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6.3%,出货面积同比增长超过出货量,主要是受到大尺寸化的影响。2020 年一季度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复工、需求波动导致全球 TV 面板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数量为 6303 万片,同比大幅下滑 10.6%;出货面积为 3743.8 万平方米,同比小幅下滑 3.2%。2020Q1 中国大陆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占比超过 50%,京东方与 TCL 分别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2020Q1 中国大陆地区厂商(BOE、CSOT、HKC、CEC-Panda 和 CHOT)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合计 3490 万片,占比 达 55.4%;出货面积合计 2020 万平方米,占比 54.2%。其中京东方 2020Q1 出货量 1133 万片(占比 17.9%),出货面积 710 万平方米(占比 19.0%),自 2019 年以来再居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和出货面积分别为 1080 万片(占 比 17.1%)和 663 万平方米(占比 17.7%),由全球第 4 上升至第 2 名。京东方目前共有 7 条 LCD 生产线(包括 2 条 10.5 代线、4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设计产能总计约 750K/月。其中福州京东方光电第 8.5TFT-LCD 生产线单月产 能达 165Ksh,良率稳定在 97%以上;合肥京东方显示第 10.5 代生产线于 2018 年 3 月实现量产,2019 年上半年实现满产,良率已提升至 90%以上;武汉第 10.5TFT-LCD 生产线目前已实现量产,受疫情影响爬坡进度略有放缓,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B17 产线有望于 2021 年一季度实现满产。TCL 目前拥有 5 条 LCD 生产线(2 条 11 代线、2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2020 年 3 月底实际产能为 460K/月。 其中 t1 产线主要生产 32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60K/月;t2 产线主要生产 55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50K/月;t7 产线 主要生产 65 寸、70 寸(21:9)、75 寸的 8K 超高清显示屏及 AMOLED 显示屏等产品,计划于 2021 年 3 月量产。(二)LCD 退出&新增产能梳理 三星、LG 计划关闭本土产能,其中 2019 年 4 季度退出产能合计约 350K/月,2020 年底计划退出产能约为 570K/月。由于 LCD 面板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比较激烈,三星、LG 希望转产至 OLED 领域以创造利润空间。三星 8.5 代线 L8-1 和 L8-2 在 2019 年产能共 370K,2019 年三季度共减少产能 140K,2020 年底计划关闭剩余 230K 产能;7 代线产能 120K,2020 年底计划全部关掉。LG 的 P8 工厂 2019 年总产能 220K,2019Q4 下降至 80K,减少部分主要为电视和 部分 IT 产能;P7 工厂满产 210K,2019Q4 下降至 140K,2020 年 4 季度计划全部关停;广州工厂受疫情影响,今年 产能由 210K 调整至 140K,随着下半年需求提升,产能有望恢复到满产水平。韩厂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退出 8.5 代线产能 280K,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造成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产线世代与玻璃基板的尺寸息息相关,不同世代线对应不同的经济切割尺寸,代数越高玻璃 基板尺寸越大,技术上相对更加成熟和先进,适合切割的尺寸也相对较高。三星、LG 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关闭 8.5 代线产能 280K,2020 年底关闭约 300K,这部分产能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因此 2020 年上半年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2020 年底大陆面板厂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2021 年 BOE、TCL 等新建产线满产,国内面板出货面积预计小幅增加。2020 年底大陆面板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其中京东方 B17 工厂年底产能计划达到 80K,鸿海 10.5 代线年底计 划达到 50K 的产能,惠科滁州工厂 8.6 代线年底最高达到 150K 产能,惠科绵阳工厂年底可能达到 90K 产能。2021 年华星光电 t7 工厂产能爬坡,BOE 武汉 10.5 代线与鸿海广州工厂预计满产,国内 LCD 面板出货面积或有所增长。根据我们测算,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1.78%。假设大陆新增 8.6 代产能均用于生产 58 寸面板,10.5 代线均用于生产 65 寸产品,良品率为 100%,考虑到当前大尺寸 TV 长宽比以 16:9 居多。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韩厂退出所减少的出货 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9.49%,减少的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2.37%;2020 年底大陆新增产能对冲韩 厂退出影响后,预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6.18%,净新增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0.59%。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 出货面积的 11.78%。本轮韩厂退出将大大改善面板供需格局,国产厂商迎来短期机会。(三)大尺寸化趋势加强,面板有效供给减少 全球 LCD TV 市场朝着大尺寸化的趋势发展,加上韩厂退出带来的产能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2019 年 65"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2.3pct,65"以上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1.2pct。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 65 寸以上 产品占比预计同比增长 2.6pct,带动平均面积增长至 47.2 寸,较 2019 年增长 0.9 寸。面板价格下降叠加大屏消费观 念不断加深,全球 LCD TV 市场大尺寸化趋势明显。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新增需求相 当于 1.2 条 12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大尺寸化加上韩厂退出的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四)韩厂逐渐退出,大陆企业话语权增强 韩厂产能逐步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电视面板行业将呈现“BOE+TCL”双寡头格局。韩厂产能逐步 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中国台湾面板厂投资保守,此消彼长下产能逐渐聚集于中国大陆,2020 年起中国大陆产能占比超过 50%。2020-2021 年京东方与 TCL 产能将继续提升,预计 2021 年 BOE 产能占比由 21%提升至 24%,TCL 产能占比由 15%提升至 16%,BOE+TCL 产能占比将达到 40%,面板行业将呈现双寡头格局。疫情冲击下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增加, 3月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3.5%, Q1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环比+0.2英寸。1-2 月受疫情影响,中国区需求明显下滑,整机代工及面板制造受到较大影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下滑 14.1%;3 月疫情开始在海外蔓延,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开始增加,复工逐步恢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增加 3.5%。居家办公及网课等新增需求以 23.8 英寸、27 英寸为主,一季度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为 24.0 英寸,环比增加 0.2 英寸。大尺寸化加上疫情影响,2020Q1 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出货面积为 500 万平方米, 同比下滑 3.8%。随着疫情在海外扩散,短期内商用需求明显增长,面板厂商基本恢复生产及供应能力,加上部分一 季度订单递延的影响,预计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国内消费市场及网咖逐步复苏,大尺寸化 进度还将保持。根据群智咨询预测,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数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 为 24.1 英寸,环比增加 0.1 英寸。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位列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相对较小,Q1 同比增加 181%。京东方显示器整体生产制造在大陆,生产复工时间较早,可以较为灵活积极应对疫情影响,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 器面板出货数量 870 万片,逆势增加 13%;其中 23.8 英寸及 27 英寸出货占比达到 51%,同比增加 12pct。TCL 华星 2020Q1 出货数量为 90 万片,同比增加 181%,相较于京东方、LG 显示规模相对较小。TCL 华星尺寸结构以套切的 21.5 英寸为主,27 英寸及 31.5 英寸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线仍需不断丰富。三、需求端:TV 整机市场将迎来拐点,中国市场或将率先复苏(一)疫情冲击下的 TV 需求复盘 TV 作为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2020 年受疫情影响, 1-4 月 TV LCD 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 4 月出货量同比-16.88%。LCD 下游需求中,TV 占比 67%,是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显示器占比为 13%,位列第二;手机占比 7%,排名第 三;笔记本电脑占比 5%,排名第四。2020 年疫情影响传导至整个电视产业链,材料/零件商、面板厂、制造厂、品 牌厂、渠道、消费者六大环节遇到不同程度影响。供需两侧承压,全球彩电市场表现不佳。终端市场表现影响上游 LCD 出货,2020Q1 全球 TV LCD 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 3 月 LCD 供应商对 2 季度市场预期悲观,进行积极的出货, 2020 年 4 月 TV LCD 出货量 1970 万个,同比-16.88%。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表现呈 V 字走势,4 月份线上销售已基本恢复,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彩电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均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线上渠道销售基本恢复,线下渠道 销售恢复还需要时间。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整体呈 V 字走势,2 月份彩电零售量 179 万台,同比-27.1%,3、 4 月份彩电市场同比下降减少,4 月份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奥维云网估测 2020 年我国彩电零售量同比-5.9%,预计下半年我国彩电市场将出现明显回升,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 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2003 年 3 月非典进入爆发期,彩电市场规模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7 月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2003Q3 彩电零售量同比增加 10.8%,相较于二季度的 5.0%明显好转。中国国内疫情自 4 月起已逐渐好转,参照非典 期间,下半年彩电销售将出现明显回升。根据奥维云网估测,2020 年三季度我国彩电零售量将达到 1089 万台,同 比+2.9%,全年零售量 4605 万台,同比-5.9%。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全球主要电视整机厂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疫情导致各电视品牌上半年销售大幅下降,电视整机厂寄希望于下半年电视销售以完成全年销售 BP 指标。随着疫情逐渐缓解,电视销售有望恢复。群智咨询预计三季度全球主力品牌面板采购数量环比将大幅增长 31.5%,同比增长将超 过 15%。主要电视品牌备货将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50 及以上尺寸的涨幅最为明显。全球主要品牌 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TV 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二)全球复工开启,终端需求复苏渐进 1、国内竣工数据回暖,电视需求有望企稳回升 由于疫情逐步受控,中国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快速回暖,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电视家装需求有 望逐渐回升。受疫情影响 1-2 月份房企停工,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大幅下滑,3 月开始地产复工迅速,地产竣工显著修 复。2020 年 2-4 月中国住宅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4.3%/-16.2%/-14.5%,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竣工数据有望继续回暖,电视家装需求有望逐渐回升。2、体育赛事陆续恢复,2021 年电视需求增长可期体育赛事对面板出货形成有力拉动,2021 年欧洲杯、奥运会等赛事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从体育赛事看,2016 年法国欧洲杯、2016 年巴西奥运会、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对电视需求有一定拉动。从中国 LCD TV 销量数据来看,非体育年(单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0.41%,而 体育年(双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10.83%。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均推迟至 2021 年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3、宅经济云办公驱动显示设备升级 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20 年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到 14.5%,同比增长 2.5pct。疫情影响下电视产品的安装入户受到限制,大尺寸产品用户搬运安装更加困难,线上小尺寸产品市场份额呈增长趋 势,但整体来看,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仍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19 年中国电视尺寸跨进“6 时代”,2020 年 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 14.5%,同比增长 2.5pct。70+产品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2020 年一季度 70 寸和 75 寸 市场份额分别为 1.7%和 2.2%,同比 1.2pct 和 1.1pct,宅经济下电视需求和升级需求增加。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3 月开始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基于居家办公 与在线教育的需求提前释放显示器和笔电市场的商用和消费需求,推动全球显示器LCD及NB LCD出货量大幅增长。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Q1 中国笔电线上市场总销售量约为 350 万台,同比增长 54%。受终端市场表现影响,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四、供需格局改善助力龙头成长,涨价预期开始兑现(一)6 月价格触底企稳,三季度报价有望持续上涨 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2020 年下半年 TV 面板价格预计上涨,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2019 年 TV 面板 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点,部分尺寸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预计全球 TV 整机出货下降 5%,面板出货下降 10%,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下半年面板价格预计上涨。韩厂 2019 年底8.5 代线产能 280K/月,主 要用于切割 55 寸产品,造成 2020年 55 寸供需最为紧张,因此本轮 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根据群智咨询数据,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55"价格预计环比提升 1.9%。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需求改善,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导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下降,面板价格 2021 年仍有恢 复空间。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全球整机市场预计实现 2%的增长,由于韩厂 2020 年底退出的产能为 7 代线和 8.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中小尺寸产品,大陆增加的产能为 8.6 代线和 10.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大尺寸产品(惠科 8.6 代线最佳化切割尺寸为 50"与 58"),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影响,2021 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者下降。需求恢复供给受限,2021 年供需比预计为 5%-6%,根据行业历史规律,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时,行业供给偏紧,价格上涨 动力较强。(二)供需比逐渐显著改善,面板价格有望再度进入上行周期 2019 年三季度伴随三星产能退出,行业供需比逐渐改善,面板价格随即在 19Q4 进入上行周期,2020 年一季度面板 供需比持续改善,价格上涨加速,但疫情冲击下需求波动较大,预计随着需求侧逐渐回暖,三星 LG 产能有序退出, 2021 年 LCD 供需比有望再度降至 5%以下。根据行业过往历史分析,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行业进入供需紧张状态, 面板价格上涨概率较大。疫情提前释放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的需求,面板厂转移产能以增加产品供应,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疫情对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基于居家隔离防疫措施所拉增的居家办公与在线教育需求提前释 放商用和消费需求。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线下网咖市场将逐步复苏,大尺寸化进度有望保持。供给端 BOE、TCL 华 星、惠科等面板厂都在积极地将部分产能转到 IT 方面,但由于显示器和笔记本面板尺寸较小,玻璃基板切割得到的 片数较多,面板厂会控制产能转移以避免 IT 市场供应恶化,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五、主要公司(一)京东方 A:LCD 反转+OLED 放量,面板龙头风云再起京东方全球 LCD 面板龙头地位加强,OLED 大客户导入在即,周期与成长齐飞。正伴随公司 10.5 代线进入量产状态,公司在高世代线的龙头地位进一步 得到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有望迎来周期反 转,大尺寸面板业务盈利弹性巨大。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 下游客户认证有序推进,北美大客户导入在即,当前 OLED 下游渗透率仍在 快速提升,OLED 投产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韩国本土产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已经陆续停止接单。中期看新增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将在未来 3 年陆续投产,其中包括京东方 1 条,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1 条,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 能在减少,在电视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 计产能占比约 31%,BOE 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 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 产能投资,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果显著。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 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 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 LED 方案趋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京东方作为 面板龙头有望享受行业周期回升红利,参考 2017 年行业景气高点公司 9%的 ROE 水平,我们认为本轮面板上行周期,公司 ROE 有望回到 10-15%,预计 20-22 年利润分别为 49.64/81.46/114.14 亿,重资产公司我们按 PB 估值,京东方当前 1.9 倍 PB,按照 17 年行业景气上行期 PB2-2.7 倍看,当前安全边际足够,若 ROE 回到 10-15%,PB 估值提升可期,景气高点可到 3 倍 PB。综合 PE 和 PB 估值方法,参考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给予 2021 年 30X 估值,对应目标价 6.9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良率爬坡及大客 户认证不及预期。公司经营业绩呈典型的周期性波动,2019 年下行周期中公司盈利能力回落,2020 年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逐步提升。半导体显示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技术创新对供需关系带来的冲击呈周期性波动。公司营收增速及盈利能力在 2016-2017 年价格上行周期中明显提升,在 2017-2018 年价格下行周期中逐步回落。2019 年半导 体显示行业竞争加剧,整体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市场处于液晶周期的下行阶段。2019 年 TV 面板价格持续下 降 至 历 史 最 低 点 , Q1//Q2/Q3/Q4 公营 收 增分 别 为 22.66%/30.48%/18.05%/9.74% , 毛利率分别为 17.66%/15.94%/11.81%/15.69%。伴随着供需格局改善,2020 年公司业绩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提升。端口器件板块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22.83%,毛利率受价格下行的影响同比-5.75pct至13.11%。公司拥有端口器件(D)、智慧物联(S)、智慧医工(H)三大事业板块。端口器件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包括显 示与传感器件、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两大事业群,其中显示器件业务致力于提供 TFT-LCD、AMOLED、Microdisplay 等领域的智慧端口器件。公司 2019 年端口器件板块整体销量同比增长 16%,实现营业收入 1064.82 亿元,同比增长 22.83%;毛利率 13.11%,同比-5.75pct。智慧物联事业板块包括智造服务、IoT 解决方案和数字艺术三大事业群,2019 年实现营收 167.31 亿元,同比-4.39%,毛利率 13.01%,同比+1.98pct。公司业务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中国大陆作为公司最主要的市场,2019 年营收占比达到 51.22%。 公司服务体系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子公司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新 加坡、印度、俄罗斯、巴西、阿联酋等 19 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各地区营收占比小幅波动,2019 年中国大陆、亚 洲其他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营收占比分别为 51.22%/38.80%/3.89%/5.96%,同比+7.0pct/-6.8pct/+0.3pct/-0.6pct;毛利率随价格降低而下降,2019 年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毛利率分别为 15.14%/16.31%,同比-5.5pct/-3.8pct。公司显示业务在全球市场领先,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稳居全球第一,现已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 2019 年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五大主流产品 销量市占率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以出货面积计算,2019 年京东方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同比增加 20%至 4090 万 平方米,超过 LGD 成为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商出货面积第一名。从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来看,京东方 2019 年大尺寸液晶电视出货面积为 3010 万平米,同比增长 23.8%,出货量排名第一,其中 65 英寸显示屏29.1%市占率、 75 英寸显示屏36.3%的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全球第一。面板作为重资产行业,产能优势越大定价权越强,目前电视面板部分定价权已由 LGD 转移到 BOE,公司已经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二)TCL 科技:重组聚焦显示业务,TV 面板龙头整装待发华星光电 2020Q1 电视面板份额超越京东方位居全球第一,LCD 面板业务周 期反转在即,OLED 爬坡顺利,业务聚焦后发展进入快车道。TCL 在 2019 年 完成资产重组,主业聚焦于华星光电和金融投资,并且通过收购少数股权加强 对华星的控制权,2020 年 2 月公司电视面板出货超越京东方奠定 TV 面板龙头 地位,伴随公司 11 代线即将投产,公司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经营效率领先同行,有望率先实现盈利反转。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产能爬坡有序推进,公司投资 JOLED 合作研发印刷 OLED,新技术开拓走在行业前列。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亏损加剧, 其韩国本土产线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开始已经陆续停止接 单,而新增产线将在未来 3 年分批投产,行业供需比将显著改善。中期看新增 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包括京东方武汉 B17,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武汉 T4 线,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能在减少,在电视 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计产能占比约 31%, BOE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产能投资, 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 果显著。北美和欧洲需求已见起色,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 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 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LED 方案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TV 面板将 是本轮面板涨价的主要品种,TCL 电视面板占比较高,弹性巨大,结合行业 供需形势和公司自身产能爬坡情况,我们预计公司 20-22 年归母利润分别为 36.48/49.5/52.06 亿,参考面板行业历史估值水平,给予 2020 年 30XPE 估值, 目标价 8.1 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新技术研发不及 预期,OLED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公司2019年4月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未来还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为实现战略转型、发挥产融结合协同优势、改善企业资本结构,2019 年 4 月公司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 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重组后公司主要业务架构调整为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业务、其他业 务三大板块,其中 TCL 华星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以及相关业务的协同管理;广东聚华主要从事印刷与柔性显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华睿光电主要从事具有自主 IP 的新型 OLED 关键材料的开发;翰林汇专业从事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的业务平台,覆盖国内外一线品牌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数码产品和相关配件。公司未来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进一步聚焦主业。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产品结构调整&出货量提升推动 TCL 华星 2019 年营收同比+22.9%。以备考口径计,公司 2019 年实现营收 572.71 亿元,同比增长 18.7%,归母净利润 26.18 亿元,同比下降 17.0%。分板,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营收 339.94 亿元,同比增长 22.9%,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同比下降 58.5%,EBITDA 为 86.8 亿元,综合业绩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翰林汇 2019 年实现营收 208.36 亿元,同比增长 25.8%。受行业供大于影响,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大幅下降,2019 年毛利率 10.34%,同比-8.41pct;翰林汇毛利IT 产品分销行业性质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毛利率 3.59%,同比-0.37pct。TCL 华星大尺寸面板占比较高,2019 年占总营收的 33%,有望更多受益于本轮大尺寸面板涨价所带来的行情。2019 年 TCL 华星出货面积 2218.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3.8%,其中大尺寸产品出货 2082.0 万平方米(yoy+19.1%),占 比 93.85%,实现营收 189.3 亿元(yoy-12.5%),占总营收比例 33%。中小尺寸出货面积 136.5 万平方米(yoy+212%),占比 6.15%,实现营收 150.7 亿元(yoy+150%),占总营收比例 26%。目前 TCL 华星 55 寸电视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 第一、65 寸排名第三,86 寸白板领域排名第二,32 寸电竞领域出货量排名第三,大尺寸面板在细分领域市场地位 稳固。此次面板涨价主力为大尺寸 TV 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率先上涨,公司有望更多受益 于本轮面板涨价行情。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2019 年前五大客 户营收占比 54%。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三星是 TCL 华星 11 代线的战略股东,也是公司在大尺寸及中小尺寸显示屏上的重要合作伙伴,2019 年三星电视出货 4270 万台(yoy+7%), 全球排名第一;TCL 电子作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品牌,自 2019 年 4 月剥离出集团后与公司保持战略协同;目前公司大 尺寸面板在国内前六大整机厂商供货排名第一。商用显示方面,公司顺利推进与视源、鸿合等主要厂商的合作。6t3 产线对一线手机品牌客户出货量占比 80%,6t4 产线已向联想、小米、比亚迪、联想等客户出货。2019 年 TCL 华星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达到 54%,公司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较高,2017 年以来公司是 LCD 龙头中唯一一家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公司深化组织 变革,持续剥离关联性较弱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LCD龙头中,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7年以来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2019年显示面板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低谷, 出现行业性亏损;公司通过改善业务流程,推进极致降本增效,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TCL 华星保持效率和效益行业领先,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净利率为 2.84%。免责声明:报告来源(华创证券2020.07.10),观点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

长而不宰

OLED发光材料专题报告:以技术之矛突破专利之盾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OLED 发光材料 2022年国产规模将达到 66亿元在 OLED 材料系列报告一中,我们阐述了未来国内 OLED 产业的发 展趋势。随着良率低、产能不足等制约因素逐渐化解,降成本和供应链安 全的压力日益凸显,上游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其中发光材料是更具发展 前景和投资价值的关键材料之一。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基于电致发光的第三代显示技术,其基 本结构是在 ITO(铟锡氧化物)玻璃(阳极)上蒸镀有机发光材料(依次为 空穴层、发光层、电子层),在电子层上方有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阴 极),整体构成如“三明治”的结构。相比于 LCD 显示技术,OLED 不需要 LCD 屏幕的背光层,也不需要控 制出光量的液晶层,只需要将发光材料蒸镀到 ITO 玻璃上,点亮即可发光。 因此随着 OLED 显示技术的发展,发光材料成为显示行业的新增需求,未来 2-3 年国内 OLED 产业链日趋成熟也将进一步提升发光材料的需求。根据DSCC预测显示,2022年OLED发光材料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2.9 亿美元,2019-2022 年复合增长率为 22%。按照应用领域划分,以手机和 电视领域市场空间最大,分别为 11.6 亿和 10.3 亿美元。根据 DSCC 数据显示,2017 年发光材料全球规模 8.59 亿美元, AMOLED 出货面积约为 500 万平方米,从而得出 2017 年发光材料平均价 格为 172 美元/m2。我们基于如下假设对发光材料的市场规模进行测算:1)2018 年材料价格不变,其他年份材料价格每年下调 10%;2)预估产能全部折合成 6代线产能,n+1年产能为满产的 30%,n+2 年为 60%,n+3 年为 90%。基于 2018-2022 年中国 AMOLED 面板产能和材料价格,我们测算到 2022 年 OLED 发光材料国内企业产值规模将达到 66 亿元人民币, 2019-2022 年复合增长率达 47%。(注:如果国内面板产线良率提升加速, 则面板企业对材料的需求量有望超过上述预期)2 OLED 发光材料国产替代伊始,四类形态国内企业各展所长2.1 OLED 中间体/粗单体已经实现国产化,发光材料仍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OLED 发光材料是由化学原材料依次合成为中间体、粗单体,再经升 华提纯得到。目前,化学原材料国内产能充足,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企业议价能力 较弱,毛利率仅有 10%-20%;中国是全球 OLED 中间体/粗单体主要生产 国,目前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行业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毛利率达 30%-40%;而发光材料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国产化能力较弱,目前由国 外企业垄断,毛利率高达80%。国内企业主要从事 OLED 中间体/粗单体生产。发光材料的专利基本 被美、日、韩、德等国家企业所掌握,在成本压力下,这些企业一般会把 部分 OLED 中间体/粗单体的生产外包出去。中国是全球 OLED 中间体/ 粗单体的主要生产国,知名企业如万润股份、濮阳惠成等上市公司已进入 全球 OLED 材料供应链。目前行业已经实现国产化,竞争格局也初步形 成,同时盈利水平维持在中高位。OLED 发光材料主要分为小分子材料与高分子材料两大类。小分子材 料是目前主流的量产方案,主要包括发光层材料和通用层材料。发光层材 料分为主体材料(红光主体、绿光主体、蓝光主体)和掺杂材料(红光掺 杂、绿光掺杂、蓝光掺杂);通用层材料分为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 电子注入层与电子传输层。而高分子材料采用旋转涂覆或喷涂印刷工艺, 但因寿命和喷墨打印工艺尚未成熟,迟迟未实现产业化应用。现阶段而言,全球 OLED 发光材料的供应权基本掌握在海外厂商手 中,国内能实现高质量、大规模量产的厂商几乎没有。红绿磷光材料被 UDC 垄断,蓝光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为出光兴产、默克等,此外,陶氏化 学、日本东丽、德山金属、LG 化学、三星 SDI、保土谷化学等国外优秀 企业均在发光材料不同类别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2.2 OLED 发光材料国产替代伊始,四类形态国内企业各展所长 在 OLED 材料系列报告一中,我们提到未来 2-3 年以京东方、维信 诺为代表的国内面板厂商良品率有望爬升至接近全球龙头三星的水准,同时国内面板厂商逐步加大产能布局,建设多条AMOLED生产线,未来 2~3 年将陆续投产,届时可形成约 46 万片/月 6 代 AMOLED 面板产能;另一 方面中间体/粗单体环节也已涌现出万润股份、濮阳惠成等上市公司。随 着国内 OLED 产业链日益成熟,发光材料的国产化进程逐步开启。国内多家企业依赖其资源优势或技术积累纷纷切入发光材料领域,形 成多种企业形态,我们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间体/粗单体企业向 下游延伸、面板企业向上游延伸、海外领军企业团队归国创业、科研院所 研究成果产业化。 1)中间体/粗单体企业向下游延伸随着国内 OLED 产业链日趋成熟,国内较为成熟的中间体/粗单体企 业利用其在技术积累及工艺优势纷纷向下游布局技术壁垒更高的发光材 料,以期扩大其竞争优势。如吉林奥来德、广东阿格蕾雅在原有的公司体 系内进行研产;万润股份成立子公司三月光电专门研产OLED 发光材料。2)面板企业向上游延伸 在中美贸易战、日韩贸易战爆发的背景下,核心原材料的供应也为国 内面板厂商敲响了警钟。因此,国内领先的 OLED 面板厂商采取扶植本土 材料企业的方法来降低关键供应“卡脖子”的风险。如从维信诺分离出来 的鼎材科技专注研产新一代 OLED 发光材料,华星光电也成立子公司华睿 光电来开发 OLED 发光材料。3)海外领军企业团队归国创业 随着 OLED 显示时代逐渐到来,一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海归团队纷 纷选择回国创业,将其自身对 OLED 发光材料技术和专利的独到理解运用 到自主专利材料开发过程中,致力于国内 OLED 发光材料的发展,如夏禾 科技、冠能光电。4)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化 近些年来,我国科研院所研究实力稳步提升,研究成果频出,一些科 研院所也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因此也不乏一些科研院所孵 化企业,如卢米蓝、海谱润斯。3 技术、专利、迭代特性、客户黏性四大要素构筑行业壁垒3.1 OLED 发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 从发展历程来看,OLED 发光材料主要分为三代:第一代为荧光材料, 第二代为磷光材料,第三代为 TADF 材料(目前尚在研发),第一代荧光 材料的极限效率是 25%,第二代磷光材料从单重态转换到三重态,效率接 近 100%;目前蓝光主要使用第一代荧光材料,红光、绿光使用第二代磷 光材料。其中荧光和磷光材料已经商业化,TADF 则被认为是下一代发光 材料。 下面的段落将详细阐述 OLED 各层发光材料的技术细节,读者可以 选择性阅读。 1)掺杂材料是 OLED 自发光最核心的材料,技术壁垒最高。绿光掺杂材料相对较容易合成,但是从显色指标来看,绿光最重要; 基于荧光和磷光的绿色 OLED 效率和寿命是三基色中最好的,同时也早 已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常见的绿光掺杂材料主要有 Ir(BPPya)3、Ir(ppy)3。红光掺杂材料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大共轭芳香基团,溶解性较差,合 成难度较大,常见的红光掺杂材料主要有 PtPEP、Ir(BPPa)3、Ir(piq)3。蓝光掺杂材料的发射波长最短,能垒最高,与之匹配的金属较少,因 此材料种类较少;此外,由于蓝光材料能隙较宽,妨碍了载流子注入发光 层进而影响器件的整体性能,效率和寿命都不如红绿光材料,常见的蓝光 掺杂材料主要有荧光材料(TPBe、DSA-Ph、TOTP)和磷光材料(FCNIr、 FIrN4、FIrPic)。2)红绿蓝主体材料各有各的难度,技术壁垒相差不大,仅次于掺杂 材料。红绿光主体材料要求能量损失要很低,红光三线态和单线态能级要接 近,并且与掺杂材料的单线态能级也要接近,保证较低的能量损失,常见 的主体材料有 CN-PPV(红光)、UGH2(绿光)、PVK(绿光)。由于蓝光掺杂材料需要较高的能隙和三线态能级,为了把三线态激子 限定在发光层并且避免能量从掺杂材料向主体材料的逆向能量传递,蓝光 主体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应该比掺杂材料更高,通常蓝光主体材料 的三线态能级应高于 2.75 eV,常见的主体材料有CBP。3)空穴材料较电子材料来源广泛,技术难度相对较低。 空穴传输材料有利于空穴的传输,大多是具有大共轭的三芳胺结构, 具有较强的给电子特性,常见的材料主要有 TPD、NPB、TPOTA、MTDBB、 TDAPB、BPAPF 等。电子传输材料一般采用具有大共轭平面的芳香族化合物,结构中引入 吸电子的氧氮硫杂环等基团,合成相对较难,如Alq3、TPBI、BCP、BPhen、 TAZ 等都具有一定的传输性,但是随着对器件效率和寿命要求的不断提 高,这些传统材料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要。空穴注入材料有助于减小 ITO 与空穴传输层界面间的势垒,有利于 增加界面间的空穴注入,如肽箐铜(CuPc)、星状的多胺、聚苯胺等。在 空穴注入层中进行 p 型掺杂有助于降低空穴注入势垒,还可以通过将空穴 传输材料进行部分氧化、ITO 电极表面的有机功能化和无机物插层等实现 提升空穴的注入能力。电子注入材料是为了降低从阴极注入电子的势垒,大多为无机金属盐 如 LiO、LiBO、CsCO、KSiO、CHCOONa、CHCOOK、CHCOOLi、NaF、 LiF、CsF 等。在电子传输层中进行 n 型掺杂有助于降低电子注入势垒。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 OLED 发光效率,会在发光层和传输层之间 蒸镀一层辅助层材料(也叫阻挡层材料)使电子/空穴聚集在发光层。评价 OLED 器件性能优劣的核心指标主要有三个:驱动电压,发光 效率及寿命;辅助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发光亮度,色纯度及发光光谱。在不 同的发光亮度下,OLED 器件具有不同的发光效率。因此在同等亮度下, 效率越高,器件性能越好,能耗越低;在同等效率下,所需亮度越低,驱 动电压越小,器件能耗越低;器件能耗越低,器件的使用寿命越长。此外, 发光光谱和色纯度可以定量的显示器件及材料的发光颜色、色彩及饱和度 等,从而反应出器件显示效果的好坏;而色温及显色指数主要是对 OLED 照明的量化标准。3.2 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垄断性的专利网 目前 OLED 发光材料专利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主要集中在韩国、 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企业。以 UDC、出光兴产、默克、斗山、德 山、 LG 为代表的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分别对不同材料实行专利封锁和保护, 建立了强大的专利网。以 UDC 为例,目前 UDC 拥有全球超过 5000 项已 发行及申请中的专业许可及独家授权专利。UDC 拥有磷光 OLED 领域的 绝大部分专利,并且拥有十分广泛的专利库,专利涵盖发光材料、封装、 柔性 OLED、印刷工艺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绿光和红光掺杂材料方面 UDC 拥有非常强的专利垄断能力。近来 OLED 部分核心专利已经或即将到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行业进入的门槛,为国内材料企业切入供应链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同时,国内 OLED 发光材料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专利 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目前中国已成为相关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 的国家,这也反映出我国在 OLED 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 国内发光材料企业的授权专利也在逐渐增加,国内企业在 OLED 发光材 料领域的竞争力逐步得到加强。3.3 OLED 发光材料更新速度快,迭代时间短 一般来说, OLED 发光材料的迭代时间仅为 2-3 年,原因在于下游面 板性能更新速度快,材料企业必须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匹配下游需求 。三星 Galaxy S 系列手机从 2010 年开始采用 OLED 屏幕,在十年间像素图 形改变了四次,屏幕从直面屏到曲面屏在逐步过渡到全曲面屏,分辨率也 不断的提升。手机屏幕快速的更新换代对 OLED 发光材料的迭代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材料企业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 。3.4 下游面板企业认证周期长,客户黏性强 OLED 发光材料整个认证周期要经过样品、小试、中试、小批量供货、 批量供货等阶段,新的材料从验证到进入产线,大约要 1 年的时间,真正 到大批量供货可能要长达2-3 年。在如此长的认证周期下,发光材料企业 一旦进入面板厂商供应体系,在较长时间内不易被替换,客户黏性强。发光材料企业通常是针对某一材料体系与面板厂商配合进行开发,只 有当开发的材料与面板厂商其他材料搭配起来使用时,器件性能表现优于 原有方案,才有可能进入面板厂商下一代的材料供应体系。为了更好地匹配客户需求,发光材料企业在开发某一种材料体系时,通常会通过在寿命、 效率、驱动电压等性能指标上进行微调,一次性开发出十几只材料,而客 户验证后可能仅有一只材料在与其他材料搭配使用时符合要求。考虑到每 一只材料的开发都需要面对的高技术专利壁垒,国产替代的难度之大也可 想而知。因此只要进入到面板厂商材料供应体系中,实现批量供货,就能 够构筑较高的客户壁垒。3.5国际巨头UDC的垄断地位源自其在技术和专利两方面的极强竞争优势 1)技术优势 UDC 在 OLED 材料领域处于“霸主”地位,尤其是在磷光发光材料 方面。近年来公司整体毛利率基本保持在 80%以上,客户涵盖 OLED 面 板和照明领域的诸多全球知名企业。OLED 面板客户主要有三星、LG、 友达光电、京东方、天马微电子、群创光电、和辉光电、维信诺等,OLED 固态照明领域客户主要有柯尼卡美能达、钟渊化学(Kaneka)等。UDC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博 士占比超过 50%。UDC 拥有全球最大的磷光 OLED 发光材料研发团队, 每年的研发费用超过 3 亿元,截止到 2019 年 6 月拥有 303 名员工,这些员工中 196 名为研发人员,有 113 名为博士。2)专利优势 UDC 除了自身不断进行 OLED 专利技术研发布局外,还持续收购多 家企业的相关专利,截至 2019 年 2 月 10 日,UDC 在全球范围内已发布和 待批的专利已经超过 5000 项。2011 年 UDC 支付 44 万美元购买了摩托罗 拉的 74 项专利(截至 2018 年已在美国到期);2012 年 UDC 花费近 1.1 亿美元向 Fujifilm 公司购买超过 1200 项 OLED 相关专利;2016 年,UDC 的爱尔兰子公司花费9600万美元购买巴斯夫的500多项OLED相关专利; 同年,UDC 以 3600 万美元收购全球金属有机领域领先公司 Adesis。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UDC 之所以能够取得垄断地位,是因为 其在磷光发光材料方面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并且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 采取收购其他企业相关专利等措施构筑了强大的专利网以阻止其他对手 进入,进而与三星、LG 等全球知名面板厂商客户形成了很强的合作黏性。4 投资策略国内 OLED 发光材料企业要想突破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首先需要 具备一流的产品技术,而面板厂商客户的认可是产品技术的最好证明;同 时,能够向客户批量出货或者与客户共同开发新产品,是发光材料企业不 断提升产品性能、锤炼技术迭代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认为,最优先应该 关注获得面板企业认证并向其批量供货的国内材料企业,而已经具备中间 体/粗单体量产经验或者有面板厂商深厚资源的企业更有优势,例如已经 向京东方批量供应红光辅助层材料的陕西莱特光电。其次,国内发光材料企业有必要针对性地进行专利布局,以此巩固自 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国外专利网的包围下,能够有相关材料专利获得 授权,也是国内企业产品技术能力的重要印证。据公开资料显示,奥来德 授权专利达 114 项、鼎材科技也已有 85 项专利获得授权。 最后,技术的沉淀、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专利的积累都是建立在专业而 具有丰富经验团队的基础上的,特别是近年来在 UDC、出光兴产有着多 年产业化经验的顶尖人才归国创业,有望加速我国发光材料的国产化进 程,实现相关核心技术的全方位升级。我们对国内主要的 OLED 发光材料企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评 价,重点推荐关注莱特光电、鼎材科技、夏禾科技三家优秀企业。4.1 莱特光电:依托中间体技术积淀,率先实现发光材料量产供货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 年 2 月 21 日,总部位于 西安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于 2016 年 1 月 8 日正式在新三板挂牌。 公司专业从事 OLED 材料、液晶材料、高纯电子化学品及专用化学品的 研发、生产及销售,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完善和检测设备先进 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已获得深创投、国中创投、甘肃高新投、甘肃新材 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等知名机构投资。2016 年 7 月公司中韩合资子公司“陕西莱特迈思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成立,引进韩国 MS 公司先进的技术及专利,同时引进了在 OLED 新材料 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专业人才。目前,莱特光电已经形成 OLED 材料中间体至发光材料完整供应链的 技术优势;同时,公司除具备中间体/粗单体量产经验及深厚的客户基础 外,也已向京东方批量供应红光辅助层材料,率先获得下游面板厂商认可。4.2 鼎材科技:掌握自主专利材料并实现量产的显示材料供应商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及 OLED 新 型显示领军企业维信诺的原材料业务核心团队成员组建,于 2013 年 9 月 成立于北京,并在固安和合肥分别设有子公司作为生产基地。公司致力于 光电领域新材料产品技术开发和创新,在主营产品 OLED 发光材料及彩色光刻胶材料方面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公司已获得深圳清研创投、北京赛 奇科技、华夏幸福、同德磐石、陕西义禧、国投创业、合肥创新投资、德 同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具备深厚的面板厂商资源; 2)针对性的进行自主专利布局:截止到 2020 年 1 月 1 日,鼎材已申请专 利 447 项,国际专利 14 项,已有 85 项专利获得授权,鼎材专利申请数量 以每年近 50%的速度在递增;3)积极布局新一代材料:鼎材科技联合清 华大学有机光电子实验室展开热活化敏化荧光(TASF)技术的研发,技 术壁垒高的蓝光 OLED 器件材料获突破,此外在主体材料、传输层材料、 发光辅助层材料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实现量产; 4)与龙头企业 UDC 合作共同推进 OLED 主体材料商业化。 4.3 夏禾科技:海归团队领衔的国内 OLED 发光材料新锐企业 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7 年 5 月,公司是由美国 OLED 行 业材料专家夏传军博士、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清华大学药学院何伟教授 及志同道合的投资人创立的民营新创科技公司。公司旨在研发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一代 OLED 材料和技术,摆脱 OLED 面板厂商对海外材料的 技术依赖。公司已获得中锦投资、荷塘创投、兴边富民、凯铭投资、龙洋 实业等机构投资。 公司创始人曾担任 UDC OLED 材料研发负责人,领军技术团队有累 计超过40年以上的OLED材料研发和商业化经验,作为发明人有超过500 项专利和专利公开,对 OLED 新材料的开发和量产以及专利布局有深厚 的功底。公司研发团队主要由来自清华、北大、中国科大、浙大、北理工、 南开等高校的科学家组成,硕博人才占比 80%以上。公司凭借技术团队对 OLED 发光材料的独到理解以及多年研发和产业化经验,针对性地开发 OLED 发光材料,有望加速我国发光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报告来源:基业长青)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人谓之樗

OLED光效保障——偏光片(PVA、TAC膜)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

OLED光效保障——偏光 OLED面板通常采用圆偏光片来有效抵抗环境光、减少显示方面的干扰。偏光片通用结构如上图所示,由各种薄膜材料贴合而成,偏光片原材料包括TAC膜、PVA膜、保护膜、增量膜、压敏胶、相位差膜及TAC膜替代材料(PET/PMMA/COP)等。PVA与TAC这两种膜材料技术门槛高,供给也集中,占偏光片成本的75%左右,而偏光片中我国自主生产的材料整体占比较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偏光片产业进口依赖情况严重,存在着“卡脖子”现状。PVA光学膜PVA为聚乙烯醇,是偏光片的核心部分,决定了偏光片的偏光性能、透过率、色调等关键光学指标。偏光片核心材料PVA膜的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由日本企业所垄断,日本PVA膜产量约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日本PVA膜企业以合成化学、尤尼吉卡、可乐丽三家公司为主,其中可乐丽在LCD用PVA膜领域是绝对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约在70%以上。皖维高新是国内产品类型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PVA生产商,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同目前主流的厂家相比,皖维高新研发起步较晚,实力依然有差距,但是产品性能上已经能够满足国内企业的需求,只是在产品认可度上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TAC光学膜由于PVA膜制成的偏光层易吸水、褪色而丧失偏光性能,因此在PVA膜两侧需分别采用一层光学性均匀、透明性良好的TAC(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薄膜隔绝水分和空气,保护偏光层。TAC膜全球市场主要由日企厂商垄断,富士写真(Fujifilm)和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两家日企全球市场占率分别为70%和20%。中国方面在偏光片领域起步较晚,虽未在全球TAC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但是经过多年追赶,大陆及台湾的一些企业也初具规模。国内外企业具体分析详见报告全文!TAC光学薄膜的基膜生产、涂布加工均存在比较明显的技术壁垒,目前仍基本被日、韩企业垄断。国内的光学膜基膜短期内还是以外购为主,基膜生产涉及制膜、树脂合成等众多领域,难度较大。OLED报告目录材料委天津院针对OLED产业中显示玻璃、发光元件、偏光片等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输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以下为报告目录,如您感兴趣请添加客服材料侠(caioliaoxia)咨询。

礼乎

液晶面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剖析面板价值拐点与龙头优势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郑震湘、佘凌星、陈永亮)一、技术周期:液晶面板是什么?显示面板大尺寸以 LCD 为主,小尺寸以 OLED+LCD 为主。显示面板主要包括 LCD 和 OLED。LCD 是当前显示面板的主流,应用于电视、电脑、平板、手机。OLED 在中小尺 寸(手机、手表)渗透率逐渐提升。 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是背光模组和面板模组。面板模组由外向里分别为彩色滤光片、偏光 片、玻璃基板、液晶、TFT 阵列、玻璃基板。 典型 LCD 面板产线的布局分为:TFT-Array(下基板玻璃)段,CF(彩色滤光片)段, Cell(液晶注入封胶成盒、基板切割磨边等)段,mole(贴 POL、COF bonding、组装 背光源等)段。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显示技术周期 30~40 年:80 年代末跨入液晶时代开始使用半导体制程,摩尔定律下 LCD 相对于 CRT 有革命性提升。新技术 OLED、Micro LED 同样基于半导体工艺,革命性减 弱。液晶技术周期 2~4 年:G1 到 G10.5 持续世代线升级,夏普在 2010 年开创 10.5 后停滞 10 年,2017 年大陆京东方、华星光电才重启 10.5 代投资。技术放缓,一方面产能膨胀 减小,另一方面投资壁垒过高。LCD 范畴内微创新持续不断: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 近期如 BD Cell、Mini 背光。大尺寸领域以 LCD 为主。根据 Witsview,OLED 价格和成本与液晶差距在 5~7 倍。OLED 渗透率还未起量。全球 2.2 亿部 TV 销量,2018/2019 年 OLED 电视出货量 250/350 万 部,渗透率 1~2%OLED 在小尺寸迅速渗透。根据 IHS,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在 14 亿部左右,OLED 渗透率约 40%。高端的可穿戴(手表、手环)主流也是 OLED。二、供给端:长维度看产业转移,短维度看扩产尾声2.1、产业转移逐渐完成,关厂时点不改行业趋势供给端的波动产生的产能周期,是贯穿面板周期性的主要来源。根据 Omdia,目前全球 每年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产能面积约 3.3~3.4 亿平方米。面板行业在 2018~2019 年迎来集中释放的扩产周期,季度出货面积同比增速达到 9~14%,32 寸 TV 面板价格从 2017 年初的 74 美元跌倒 2019 年底的 32 美元。面板行业在 2020~2021年新增产能比较有限,季度增速下降至 5%以内,面板行业价格也在 2020/05 迎来拐点。三星关厂与否对 2021 年全球显示面板增速影响约 3%。根据 digitimes,三星仍在生产 产线主要由部分在产的 L7、L8-1、L8-2 所组成,三星原计划 2020-12-31 关闭所有韩国 在产 LCD 产线。由于面板行业供不应求,三星出于供应链安全问题,推迟至 2021Q1 关 厂,根据目前市场情景,有可能进一步推迟关厂。根据 TrendForce 调查,三星仅会保留 其中一条 G8.5 至 2021 年底。我们根据 omdia、witsview 等三方数据,测算全球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面积, 如果假设三星在 2020 年底关厂,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2%;如果假设三星不关厂, 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5%。无论三星关厂与否,2021 年显示面板面积增速比 2018、 2019 年均有显著下降。假设三星不关厂,2021 年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增长约 7%。根据国盛证券电子团队 测算,如果只统计应用于 TV、IT 的中大尺寸 LCD 产线,全球每年出货面积约 2.2~2.3 亿平方米,假设三星不关厂的情况下 2021 年的出货面积增速为 7%,其中三星 2021 年 LCD 出货面积占全球约 5%。季节上 LCD 面积增速将会呈现前低后高,2021H1 面积增 速为 5%,2021H2 面积增速为 8%。当前供应链零组件缺货,实际产能增长会受影响。以上测算主要根据规划产能计算,如 果考虑到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零组件缺货,诸如 NEG 跳电停工影响的玻璃基板短缺、 半导体晶圆产能不足导致的 TDDI/DDI 涨价等,部分厂商无法完全有效开出产能,实际 上 LCD 供给面积会打一定折扣。LCD 产业转移在过去五年逐渐完成,国内龙头企业将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根据国盛证 券电子团队测算,2016~2020 年韩国产能市占率大幅下降,2021 年韩国产能(假设均 不退出)将占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 14%,京东方及 TCL 科技合计将占 46%。由于京 东方收购南京熊猫 8.5 和成都熊猫 8.6 代线,TCL 科技收购三星苏州 8.5 代线,国内龙 头厂商份额持续迎来明显增加,并且这个趋势随着潜在的更多二线厂商被整合、潜在的 海外厂商未来的退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产能扩张尾声:面板产业的地域转移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大陆。这轮大陆主导的投资在11 年逐渐起量,17~18 年 10.5 代线释放进入高峰,在 21 年进入尾声。区域竞争尾声:四类厂商逐渐出清。(1)产能退出类:三星、LGD、CEC,产能逐步减 少;(2)产能维持类:友达、群创,不新增产能,转型利基市场;(3)产能增长类:京 东方、华星光电,具有新的 10.5 代线释放;(4)二线独苗:惠科,产能扩张幅度较大。 根据 omdia、witsview,及我们测算,预计 2021 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产能占比接近 50%, 龙头厂商份额不断提高。2.2、周期性为什么减弱?(1)技术周期:升级放缓,处于 LCD 向新技术过渡阶段。G10.5 资本壁垒过高,G8.5 增量有限。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这种背景下,后来者利用投资高世代线弯道超车的 难度提升,有利于行业格局的稳定,龙头话语权增强。根据我们测算,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只统计 6 代及以上 LCD 产线)中,以 120K/M 的标准产能估算,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5.5%;每增 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0%。如果以全球显示面板面积(含所有 LCD 和 OLED)作为分母,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 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8%;每增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 积约 2.1%。G10.5 具有较高资本、资源壁垒。实际上,按国内龙头企业的投资标准,一条 G8.5 产 线投资规划在 250~300 亿元,一条 G10.5 投资规划在 400 亿以上。面板企业往往需要 借助于外部融资,才能撬动如此规模的项目,尤其是 G10.5 代,具有较强的资本壁垒。 此外,G10.5 要求 2.94*3.33m 的大片玻璃基板,运输难度较高,玻璃基板供应商往往 是 in-house 建设,对于供应链配套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2)产能周期:扩产尾声,新增规划产能减少。以长时间的维度看产业转移:过去面板产业先后经历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不同地 区转移,中国大陆目前基本承接本轮转移产能,在下一个潜在产业承载地区出现之前, 中国大陆将作为 LCD 面板的世界工厂,产业格局相对稳定。以较短时间的维度看扩产尾声: 2017Q2~2019 年底,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厂商抛出 5 条 G10.5、7 条 G8.5 的 LCD 产线建设规划,随着这些产能逐步释放,价格快速下跌。截 止目前展望 2021 年级以后,面板龙头企业基本停止投建新的 LCD 产线,新增产线较少。2021 年增量产能有限,新线比较少。(1)增量产能重点关注华星光电深圳 T7 投产,惠 科部分 8.6 代爬坡;(2)2020 年处于爬坡的京东方武汉 10.5 代、夏普广州 10.5 代、彩 虹股份咸阳 8.6 代,2021 年相对满载的情况比 2020 年仍会有所增加;(3)2021 年经过 行业并购重组的原三星苏州 8.5 代、熊猫南京 8.5 代、熊猫成都 8.6 代等产线,在继续 投资、调整基础上有可能释放出比 2020 年更多的产量。三、需求端:百亿美金 TV 面板价值量弹性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 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平均尺寸的上升空间:2019 年 TV 平均 46.7 寸。4K 电视一般为 55~65 寸,8K 电视一 般为 70~75 寸。在未来 5~10 年内不会触及尺寸天花板。第一步,高世代线降低大尺寸成本:10.5 代线切 65 寸具有显著相对优势,单基板价值 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大尺寸成本持续降低。第二步,价格下降加速平均尺寸增长:大尺寸价格下降带动销量增长,提升平均尺寸。 2016Q1~2016Q2 价格低点附近,平均尺寸快速提升贯穿 2015Q4~2016Q4。第三步,大尺寸消耗更多产能: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平均尺寸增长推动力:供给导致低价,低价消耗更多供给电视消耗八成 LCD 产能,增长关键变量是电视平均尺寸。面板需求的增长核心在于电 视平均尺寸的变化。价格下降刺激电视平均尺寸拔升,高世代量产会加速这个过程。业界对于电视面板平均 尺寸的预期,基本上是每年增长 1 寸。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增长并不是自发增长,背 后往往是由于需求端(产业政策、家电下乡等)或者供给端(高世代线切大面板经济效 益更高),导致大尺寸电视价格下降,进而刺激需求增加的缘故,而这些变化不一定是连 续的,呈现结果为供给端主导的阶段性抬升电视平均尺寸。面板价格下降拔升电视平均 尺寸,这个重要性在 10.5 代线得到放大,却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背后的逻辑线为: 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 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以 witsview 数据为例,上一波面板价格低点出现在 2016Q1~Q2,TV 平均尺寸的增长贯穿于2015Q4~2016Q4,两者时间基本匹配。这背后供给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陆京东方 B5、B8、B10;华星光电 T2;LGD 广州 GP 等多条 8.5 代线产能的释放。2016H2 以后, 面板价格进入上行周期,TV 平均尺寸缺乏明显增长,因为大尺寸电视价格会高居不下。平均尺寸逻辑的验证:2018Q3 以来面板平均尺寸重进上升通道。参照 witsview 最新披 露的数据,平均尺寸在 2018Q3 重新进入明显上升通道。价格下降是平均尺寸提升的重 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现有产能的由于 32 寸及 43 寸面板价格达历史新低,已经比较接 近面板厂商的现金成本,面板厂供给也相应进行调整,增加 55 寸及以上的产能;另一 方面,10.5 代线在切 65 寸及以上的大面板拥有较高经济效益,京东方 B9 和华星光电 T6 在 2018 年的释放对于大尺寸供给有较大影响。2020 年,50 寸以上的液晶 TV 面板占 全部 TV 面板出货面积比重接近 40%,大尺寸面板渗透率明显提高。TV 面板对全球显示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三方(omdia、witsview)数据 整理,从出货量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量约 2.87 亿片;从出货面积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面积 1.61 亿平方米,占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 70%,TV 面板对全球显 示面板产能(尤其是 LCD 面板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千亿美金显示市场,主要弹性在 TV 面板。从市场空间看,2019 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空 间约 1000 亿美元,其中 LCD TV 占比约 25%。面板的周期性主要体现在 LCD TV 面板的 周期性上。根据国盛电子测算,这一轮 2020/05 价格低点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约 190~210 亿美元,当前(2020/12)价格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为 330~340 亿美元, 增幅超过 50%。同样时间段内,NB 增幅约 15%,Monitor 增幅约 10%。面板价格疲弱反映行业库存过高,降价求售只是第一步,行业处于底部,降低稼动率以 及推迟资本开支计划昭示行业拐点。一般而言,电视 OEM 厂商会保留 3~4 周的面板库 存,并且 OEM 厂商在面板价格上涨周期里会增加备货量以防成本进一步提高,在面板价 格下降周期里减少库存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一般而言,Q1~Q2 会存在比较明显备货行为, Q3~Q4 迎来消费旺季。但 2018 年受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需求相对较弱,并且 19Q1~Q2 存货堆积创新高,因而下游需求较弱,处于去库存阶段,这导致面板厂降价 求售,继续降低稼动率,进而推出行业资本开支计划。如何理解面板的周期性?面板的周期性绝大部分是来自于 TV 面板的周期性。一方面是 导致行业供给与需求面积此消彼长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也是面板产值变化的核心变量。 TV 面板占据了 70%的 LCD 面积消化,TV 的需求与 TV LCD 产能的供给,是决定面板行 业景气与否的关键力量。同时,面板景气决定了面板价格的涨跌,这个涨跌体现在产值 上大约是行业市场空间的 10~15%(根据上述测算大概 100~150 亿美元),这 10~15% 的产值正是决定整个产业盈利与否的弹性空间。除了周期性外,面板具有科技行业的成长性,本质上是需求的成长性+供给的周期性所 构成的周期成长赛道。面板成长性来源:(1)显示需求越来越多,LCD 面积持续增加, 带来增量需求;(2)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显示效果,带来增量附加值。 从需求量增加而言:电视面积消耗最大,但电视是成熟家电产业,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 来自于平均尺寸增长。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 经验上而言,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大约对应 5%的 面积增长。从技术创新而言:LCD 开启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具有较强生命力,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 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推出,当前重点推进创新方向之一是 Mini LED 背光模组 +LCD 显示模组。四、价格端:TV 面板波动率显著大于 IT2020 年 12 月下旬价格趋势超预期,IT 面板涨幅扩大。根据 witsview,2020 年 12 月 下旬 TV 面板价格比上旬涨幅再度扩大,超市场此前预期。上游玻璃基板供应不稳定, 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32/43/55/65 寸 TV 面板涨幅分别为 97%/64%/67%/35%。此外,近期 TV 面板紧张加速向外辐射,周期性相对较弱的 IT 面板涨幅明显扩大,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NB 面板涨幅在 11~25%,MNT 面板涨幅在 7~17%。TV 面板波动率 5%左右,Monitor 及 Notebook 面板波动率一般在 1~2%。根据国 盛电子测算,不同应用面板价格波动率差异较大,TV 面板的波动会显著高于 Monitor、 Notebook 等。受智能手机快速升级影响,Mobile 面板技术、尺寸也迭代较快,从 a-Si、 LTPS 到硬屏 AMOLED、软屏 AMOLED 等持续切换,主流销售尺寸也在持续变化,Mobile 面板整体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Mobile 面板呈现更多产品的迭代,而不是价格的周 期性。TV 面板价格的波动性更强,中小 TV 面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从涨价幅度而言,TV 面 板远超 IT、mobile 面板。2020 年 5 月底时 32 寸、43 寸价格超跌明显,G6、G8.5 产线 在 TV 领域切割价值量最大的分别是 65 寸、55 寸,截止 2020 年 12 月份 32 寸价格涨幅 97%,G6、G8.5、G10.5 切割价值量最大的都变成 32 寸,虽然实际上 G10.5 一般用于 切割 55 寸、65 寸及 75 寸等。IT 面板周期性较弱,且价值量高。尽管 IT 面板价格涨幅不高,但 IT 面板价值量仍然明 显高于 TV 面板。IT 面板业务反映的更多是客户资源、技术能力的积累,且对分辨率、 刷新率等技术有较高要求,与 TV 面板有显著差异。五、OLED:渗透率提升+折叠屏新应用,京东方大有可为5.1 OLED 持续渗透,2019 年有望从旗舰机型向中端机型渗透OLED 是指有机自发光二极管,由于其超高对比、逼真色彩、宽广视角、轻薄外形、宽 温操作等特性,OLED 有望成为继 CRT,LCD 后的第三代主流显示技术。从定义来看:“自 发光”决定轻薄外型和低材料成本;“有机”是实现柔性显示和异形屏的关键。AMOLED 持续渗透,趋势是从中小尺寸到大尺寸,从智能手机向平板、PC 到头戴式设 备、TV。3Q18 手机屏幕产值来到 107 亿美元,其中 OLED 屏幕占比从 2017 的 35% 大幅上升至 61.1%(66 亿美元)。从下游市场来看,2017 年全球 AMOLED 出货量为 4.46 亿块,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适用的新型半导体高端触控柔性显示屏仍是最主要的 市场,占出货量 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为 90%。IHS 预计 2018 年 AMOLED 出货量再增 36%,达到 6.06 亿块。OLED TV、笔电、头戴式设备则将是未来三年高速 增长所在,预计 2017-2021 年三者 CAGR 分别为 50%、47%和 43%。受益于此,未来 三年 AMOLED 总出货量 CAGR~18.6%。从 2018 年各智能手机厂商出货的屏幕技术来看,以三星 Galaxy Note9、苹果 iPhone XS、 为代表的旗舰智能机型均采用 AMOLED 屏幕。两家公司手机的 AMOLED 渗透率分别为 63.2%和 65.7%。尽管 AMOLED 在其余主要手机品牌渗透率仍不足 35%,但在各家旗 舰、高端机型中仍广泛采用AMOLED。智能手机AMOLED代替a-Si TFT和LTPS/Oxide TFT LCD 效应正在显现。AMOLED 代替 LCD 的重要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 1:信息娱乐等高端显示提出高成像质量需求。以对比度为例,OLED 由于自发光原 理,像素熄灭便可实现真正的黑,而 LCD 则是通过液晶分子的旋转和偏振片来遮挡背光 源的白。这本质上决定了 OLED 具有更高对比度和更低功耗。而高清、高频、高质量显 示体验则是未来用于手机、电竞、VR 等应用屏幕的需求所在。需求 2:AMOLED 更易实现异形屏设计与生产灵活性。OLED 自发光,无需背光模组和滤 光器,避免了全面屏窄边框处背光源经由导光板出射光辉度和亮度不均等问题。同时, LCD 背光模组异型切割难度(C 角刀轮切割+CNC 易致屏幕崩边)和成本更高(激光切 割)。需求 3:相比于 TFT-LCD,AMOLED 的材料成本更低,如果能实现部分关键设备国产化 和制程良率提升,将是具有更高价值量的显示技术。小尺寸 AMOLED 成本已经能够实现 与 LCD 相媲美,大尺寸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以 5’’全高清智能手机显示屏为例,我们对比了 TFT-LCD 和 AMOLED 成本结构(1Q16, LCD 由 G6 生产,OLED 由 G5.5 生产,非材料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人工等)。LCD 和 OLED 的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 63%和 47%,OLED 材料成本占比显著低于 LCD。需要与 LCD 区别的是,OLED 设备成本(35%)和有机材料成本(23%)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5.2 公司引领大陆 OLED 产能提升2018 年面板行业景气度处于上行阶段。继高世代 TFT-LCD 面板后,以 AMOLED 为代表 的新型显示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增资拓产动作频繁。2018 年 OLED/LCD 及相关配套建 线投资总计超 7000 亿,其中 OLED 投资规模接近 2000 亿。我们梳理了 2018 年主要 AMOLED 面板商产线和上游材料和关键零组件厂商的投资拓产进展:从京东方近四年 TFT-LCD 和 AMOLED 共 7 条产线投资结构来看,AMOLED 项目投资 热度显著。成都 B7 G6 AMOLED 产线注册资本 250 亿元为公司全额自筹。同期 TFT-LCD 均获政府支持。合肥项目政府出资 180 亿元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直接投入。福州项目政 府筹集的 150 亿元人民币以无息银行委托贷款形式提供给公司。两个方案中,公司出资 占总投资额均仅为 10%。2016 年后投资热潮向 AMOLED 蔓延,高世代 TFT-LCD 热度不 减,三大在建六代 AMOLED 项目(绵阳、重庆、福清)政府出资占比注册资本金均超 50%。目前大陆已投产 OLED 产线共计 12 条,在建及筹建 OLED 产线 7 条,总投资规模超 3500 亿元,其中京东方总投资金额高达 1395 亿元。而在 2015 年底,投产和在建的 产线数字仅为 4 条和 6 条。资本红利正当时,政府资金加速涌入助力开启“技术+产品+ 产业链”布局。以维信诺为例,截止 3Q18,公司由年初至报告期期末计入当期损益的 政府补助达到 8.56 亿元。2020 年 12 月 19 日维信诺再发公告,再获得政府补助项目共 计 6 项,属于为取得、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20.00 万 元;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55,857.4812 万元。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 2007 年便切入 OLED 市 场,三星显示和 LGD 两大巨头始终保持产能及增长率领先,2018 年两者 AMOLED 产能 面积分别超过 10M 平方米和 5M 平方米。但是 2014 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 距迅速缩小。我们统计了包括 WOLED、RGB OLED 和 QD-OLED 在内的全球主要 OLED 厂商已投和在 建产能情况,假设满产满载,并不考虑良率损失,预计 2021 年大陆制造商将占全球 26% 产能面积,2016-2021 大陆产能 GAGR~85%。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和辉 光电在内的大陆 G6 AMOLED 产能集中于 2018-2019 年开出,涉及产能总计超 150k片/M。大陆龙头京东方引领大陆 OLED 产能占全球比重不断提升,4Q13 鄂尔多斯(B6)产线 投产,主攻 51k 片玻璃基板/月 LTPS LCD,辅助 4k 片/月的 AMOLED 硬屏,是中国首条、 全球第二条 5.5代AMOLED 生产线,结束韩企 AMOLED 产能垄断。2017 年 10 月,成 都(B7)G6 LTPS AMOLED 柔性/硬屏产线率先实现量产,抢占新一轮 OLED 投资扩产 先机,目前产能爬坡中,设计产能 48k 片/月。此后,京东方总共宣布了四条 6 代 AMOLED 的投资规划,引领国内 OLED 产业。5.3 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加速切入,面板企业利润弹性上升发光材料和设备是 OLED 最主要的成本构成。而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更多 OLED 行业 投资集中于下游面板的制造,在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仍是发展短板。目前我国 OLED 上 游材料的挑战来自于:①化学品、驱动芯片、偏光片、掩膜版高规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②玻璃、银合金靶材、各向异性导电胶、Cu 刻蚀液、PI 基板等品质稳定性不足。以发光材料为例,从“化工原料-中间体-单体粗品-单体-最终分子材料”制备流程来看, 原料阶段市场竞争充分,国内企业参与多;从中间体到单体阶段,技术成本要求不高、 附加值低,国内参与企业众多(西安瑞联、濮阳惠成、万润股份、莱特光电、阿格蕾雅 等)。成品阶段是 OLED 材料生产的最终环节,采购方认证壁垒高,主要技术仍由日韩巨 头(出光兴产、新日铁化学、东洋油墨、三菱化学)控制。仍需强化中国自主 OLED 材 料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三大制程工序,国产设备切入机会较多,中游面板制造商将受益。我们梳理了 OLED 上 游各制程主要步骤所需材料和设备。前中段设备主要又美、日、韩厂商垄断,严重依赖 进口。后段设备技术门槛较低,国内 Bonding、贴附、检测等细分领域的企业龙头企业 如精测电子、智云股份、联得装备已加速渗透该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中游面板制 造商将受益,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前中段制程方面,大客户垄断效应减弱,蒸镀机、掩膜版等 OLED 段关键设备独家供应 契约不再。以蒸镀为例,一条 6 代线需要 3-4 台蒸镀设备。正如光刻工艺决定集成电路 线宽,蒸镀决定了 OLED 面板像素点分辨率和良率。目前全球中高档蒸镀机被日本 Canon Tokki、韩国 Sunic System、YAS、SFA 等企业垄断,产能严重受限。2017 年以前,三 星独家买下 Tokki 全部年产能(3~4 台)。直到 2017 年 Tokki 扩产至 9 台,LGD 的和京 东方才能分别拿下两台。京东方成都 G6 1Q17 导入首台 Tokki 蒸镀设备。 高阵列和有机镀膜段设备导入+后段模组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双效应叠加将有利于中 游面板企业掌控设备成本、提高产品良率和大尺寸产能主导权,随着产能爬坡和积累量 产使用经验,促进面板企业盈利能力上升,公司有望受益。5.4 折叠屏开辟新战场,京东方有望率先受益可折叠屏手机兼具手机便携性和平板大屏优势于一身,成为备受期待的一种手机产品。 2018 年的 10 月 31 日,国内屏幕生产商柔宇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上,柔 宇推出了全球首款面世的可折叠柔性屏幕手机,三星也在 2018 年 11 月 7 号旧金山召开 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三星的折叠手机概念。目前来看,官方声称要发行可折叠屏手机的手机品牌主要有:三星、LG、华为,联想, OPPO,VIVO 和小米。三星在 2011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第一个展示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样机。SEC 在 2013 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 3 个集成屏幕(2 个向内折叠,1 个向外折叠)的原型,但 是这离商业化大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2018 年 11 月份,在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宣称 2019 年推出百万台产品。三星首款折叠屏手机产品在 2019 年 2 月推出,起售价 1980 美元(约 合 1.3 万元人民币)。LG 也在积极布局可折叠屏手机市场,2018 年 10 月 23 日,LG 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 有关可折叠屏手机专利发布,LG 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专利描述了一种无边框智能手机,其 具有高度灵活的大显示屏,覆盖所有侧面并且可能使用磁性方法连接到壳体。一旦设备 展开,它就可以用作平板电脑。华为也在争取抢先发布可折叠屏手机,在 2020 年 2 月 24 日于巴塞罗那发布了旗下首款 可折叠屏幕手机,这同时也是华为的首款 5G 手机。中国手机制造商努比亚发布了一张柔性设备的宣传海报,暗示将在 MWC 上推出折叠设 备,努比亚在宣传海报中打出“折叠你的生活”(Flex Your Life)的字样,显而易见地暗 示其可折叠性,但尚不清楚是可折叠手机或是其他设备。OPPO,VIVO 和小米 18 年也都公开宣称 19 年会推出自己的可折叠屏手机。OPPO 的折 叠屏手机将会使用外折的折叠方式,VIVO 和小米则是采用向下折的折叠方式。苹果公司有望加入到可折叠手机的竞争行列。美国专利商 标局于 2018 年 12 月 27 号公布了一项苹果于 2018 年 3 月提交的专利。这项专利表 明,苹果正在想办法打造一款可折叠的 iPhone。就物理属性而言,嵌入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中的柔性显示器需要在厚度、重量、吸收更 高频率冲击的能力、耐刮擦等方面具有最佳的规格。同时,这些手机必须具备的关键特 性是,即使经历了多次折叠(达到一百万次),也有能力维持最初的性能。可折叠屏智能手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为消费者需要大屏幕设备 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带来的屏幕上的提升,提高的不是屏占比的 70% 到 90%,而是直接翻了一倍甚至更多,无论是影音游戏,阅读电子书报,体验度都要比 现在的直板智能手机提升很多。其实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专利概述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 产品规格和操作方式,但是一个实用的成功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尚未面市。从形态上看,可折叠手机目前出现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等方式。目前推出向内折的折叠屏手机样式较多,不同的折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外观效果,对柔 性材料(以透明聚酰亚胺 CPI 为主)性能要求也不同,其加工技术难度可能也有差异。 外折式设计是屏幕显示在最外头,容易与外物接触,厂商需要做出外折式面板,对于技 术实力相对较强,内折的屏幕是在里面,相比外折其屏幕更好保护,可能内折式进入量 产阶段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快。受到智能手机创新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据 IHS 预测,可折叠 AMOLED 面板的 出货量有望在 2025 年首次达到 5000 万台,预计到 2025 年,可折叠 AMOLED 面板占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8%(8.25 亿),占柔性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11%(4.76 亿)。虽然 2017 年柔性 AMOLED 显示器市场包括等量的平板和曲面显示器,但折叠式显示器 预计在几年后才会大规模生产。可折叠屏有望在 2019 年开始崭露头角,可折叠屏在 2020 年将占市场份额的 7%,而可卷曲屏幕将在 2021 年达到市场份额的 3%。可折叠手机物料清单拆分:三星的可折叠屏手机 Galaxy F 的 BOM 的成本比 iPhone XS Max 和 S9 +高出约 65%,iPhone XS Max 和 S9 +的成本相同。可折叠手机主要 2 个增 加成本项为: 1)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 150-200 美金,国内厂商可以做到 100 美金 左右。 2)屏幕模组超过了 200 美金。与 Galaxy S9 +的 55%毛利相比,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将 获得 65%的收益率,与 iPhone XS max 持平。零售价格或将会达到 1,800 美元。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技术、盖板、OLED 面板,驱动、驱 动 IC 及电池等方面需要改变,例如,玻璃盖板需改为柔性 CPI,柔性 OLED 需变为可折 叠 OLED;而且为了保证可折叠屏手机的折叠性还需要增加铰链,在电池方面,LG为其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两块电池的设计,而三星则在为其可折叠手机研究可折叠电源,而苹 果柔性电池专利在 2018 年 3 月 29 日也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这种柔性电池不仅能更 好地适应手机的形状,还能根据一台 iPhone 内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电池由放置在柔性 基底上的电池元件构成,让电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弯曲。从供应商方面来看,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上游主要有盖板厂商,柔性屏幕厂商,铰链厂商, 驱动 IC 厂商和电池厂商等。京东方不断显示技术不断创新,随着面板双雄转变市场,这给中国企业留下了足够的 AMOLED 应用创新空间。我们看到大陆面板商不仅是产能的增长和市占率的提升,产品 类型的多元化也带来切入市场的丰富可能,以柔性、可折叠为代表的面板研发正在稳步 推进。2018 年 SID 展会上,京东方推出包括屏幕、整机、家电在内的多款 AMOLED 超 高清显示和物联网端口解决方案,技术覆盖柔性、可折叠、印刷 OLED、单晶硅基、指 纹识别等。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面板商正在由量变到质变以资金+技术双实力立足脚跟。折叠屏等新兴应用方面,公司作为国内龙头,柔性 OLED 技术优势显著,多款可折叠产 品已在国内外展会发布。随着终端厂商折叠屏机型陆续发布,伴随外部环境压力下国产 化需求,预计公司将率先与国内终端大厂达成合作,有望迎来订单释放。六、创新:Mini LED 有望成为中大尺寸技术路线首选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 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首选显示技术。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显示面板的技术升级两个重要的维度:(1)Mini LED 背光的创新;(2)OLED 的 创新。实际上,这两者在市场应用、产业链上存在较强竞争关系。OLED 相 较于 LCD 而言是显示技术的创新,Mini LED 则是 LCD 的改良升级,用于对标竞品 OLED。 相较于 OLED 主打优势诸如对比度、色彩等,Mini LED 背光产品表现并不逊色,并且具 有资本开支低(成本低)、规格灵活(应用广)、适应于面板/LED 两大光电板块产业链发 展的需求(供给推动),同时具备使用寿命长(尤其适用 TV 场景)的重要优势。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潜在首选显示技术。三星规划 2021 年上半年推出首款 Mini LED 背光电视,根据 TrendForce 预估 TV 背光分区需要到 100 区以上,所需 Mini LED 数量达 8000~30000颗之间。在龙头厂商示范效应下,更多厂商有望推出 Mini LED 背光产品。根据 TrendForce, 2021 年 Mini LED 背光电视将会达到 440 万台,占整体电视市场比重约 2%。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通过更小的背光 LED 尺寸、点间距 实现区域控光能力。背光源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塑胶框等组成。目前主要有 EL、CCFL 及 LED 三种背光源类型,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则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底背 光式),Mini LED 是一种新的背光创新方式。Mini LED 背光拥有精细化分区,结合区域 调光技术(Local Dimming)可以极大提高 LCD 显示画质,在宽色域、超高对比度、高 动态范围显示方面可以与 OLED 媲美。同时,结合倒装封装等技术,可精确控制封装厚 度,实现更小的 OD,在超薄背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重的是,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比 OLED 具有更长使用寿命,更贴近于 TV 的场景需求。Mini LED 背光模组的成本包括 LED、SMT 打件、驱动 IC、背板等,目前大多采用 PCB 背板及被动式驱动搭配。根据我们预估,Mini LED 背光产品中,背光源(Mini LED)占 成本比重约 30~40%,重要的降本方向包括减少芯片端成本、打件成本、基板及驱动成 本。从结构而言,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只改变了背光模组,不改变显示模组。以主流的 侧光式CCFL背光方式为例,一般由几十颗LED作为灯源发射出导管光板上作为背光源, 光线反射到液晶面板上;Mini LED 则是将微型 LED 芯片放在 PCB 或玻璃基板上,不需要 导光板。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显示模组里的彩色滤光片、液晶、TFT 基板等没有调整, 因此对于显示行业而言,CF、TFT 产线的产能需求没有变化,如果背光的背板使用玻璃 基,甚至要消耗更多 TFT 产能。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 PCB 基板方案更为成熟, 依靠拼接,BOM 表成本相对较低。相比 PCB 而言,玻璃背板拥有更好的平坦度,无需拼 接,且具备更好的制程精度、高导热率和出色的散热性能。随着玻璃基板技术逐渐成熟, 有望成为 PCB 基板一种有力的替代竞争方案。玻璃基板的潜在应用,意味着面板厂商在 整个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话语权的潜力,届时面板厂商将有望有能力一站式交付 Mini LED 背光显示模组。中长期,Mini LED 背光电视的创新能带来 LCD 面积 20%增量需求!不考虑附加值、 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仅仅考虑玻璃基板多消耗的 TFT 产能,根据我们的测算,中长期 (假设 15~20%的 Mini LED 背光渗透率及 40%的玻璃基板渗透率)Mini LED 背光对于 LCD 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弹性约 17~22%。考虑到 Mini LED 背光在 NB、MNT 等其他 领域也会广泛使用,有望带来更大面积弹性。七、竞争: 大陆厂商竞争优势,将在长跑中胜出竞争:产业持续向大陆转移,大陆会逐渐掌握大尺寸价格主导权。大陆厂商投资积极, 毛利率及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 8.5 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 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 10.5 代线的开出,65 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7.1、产线竞争力分析:高世代更具经济效益,大陆厂商具有后发优势我们统计了五年包括 TV、PC、平板在内的中、大尺寸 LCD 月度出货量,可以发现 2016 年及以前,大尺寸 TFT-LCD 的出货量由需求主导,季节性因素带来下半年 9 月-11月出货高峰,旺季前后则有明显回落。而在近两年,尽管以高端大尺寸显示器为代表的需求 依然保持强势,趋势则转变为供应主导。随着京东方 10.5 代、彩虹光电 8.6 代以及中电 -熊猫 8.6 代等在 1H18 量产引起产能扩张、2018Q2 以来玻璃投入、产能利用率和良率 提高,面板商转而通过降低价格推动出货。8.5 代、10.5 代线相对于早期产线有其后发优势。市场普遍关注于总量上面板投资的增 加导致行业供给过剩,我们此处要强调,面板行业在技术上面临长周期的拐点,结构上 的竞争分化值得重点分析。面板产业发展最早的是日本厂商夏普等,但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技术及资本的保守,LCD 产业的蛋糕很快由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先后主导,直到大陆厂商逐渐投产追赶。目前全球面 板产能主要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大陆三个地方。中国台湾厂商现有产能分布广泛度。中国台湾厂商从 1998 年开始投资面板产线,投资高峰期集 中于 21 世纪头十年,在 2003~2009 年液晶面板投资占同期中国台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1/3 以上。友达拥有四条 3.5 代线、一条 4 代线、四条 5 代线、两条 6 代线、两条 7.5 代线、 两条 8.5 代线。友达最后一条 8.5 代线 L8B 量产时间为 2011 年,后续再无新建厂房, 更多是基于现有产线进行调整和增加部分设备。类似的,群创拥有两条 3.5代、一条 4 代、一条 4.5代、三条 5代、一条 5.5代、两条 6代、一条 7.5 代、一条 8.5 代线。台厂产能配置较为完整,产品线覆盖也较广泛,从小尺寸到大尺寸均有供应。韩厂战略方向是 OLED,LCD 产能集中于 7.5~8.5 代。韩国厂投资面板比中国台湾企业早, 在 1996 年就开始投资第一条 3.5 代线。韩国厂通过转为研发线、变卖设备和调整至生 产 OLED 等方式,将中小尺寸的 LCD 产能基本关停,诸如三星的 L1~L6 和 L7-1;LGD 的 P1~6 等产线均如此。因此韩国的产能结构与中国台湾不同,韩国在 7.5、8.5 代等高世代 集中了丰富的 LCD 产能。韩国与中国台湾战略选择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韩国厂拥有 OLED 技术研发和深厚的资本两大优势。以三星为例,2017 年其 OLED 在显示业务营收 占比达到 69%,OLED 显示占全球市占率的 96%。OLED 的产能利用率成了其显示业务 盈利能力的关键,LCD 业务重要性越来越低。大陆厂商优势产能集中于 8.5 代、10.5 代。大陆投资面板的标志性事件是 2003 年京东 方成立,其第一条 5 代线在 2005 年量产。大陆技术积累较薄弱,经过较长的引入期和 追赶期。真正产能爆发集可以分为两波:(1)第一波:2011~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光 电的 8.5 代释放为主;(2)第二波:2018~2021,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 10.5 代、CEC 和 惠科的 8.5 代释放。2019~2021 年大陆的优势会逐渐显现,一方面 2011 年开始投放的 8.5 代线逐步退出折旧,另一方面 2018 年投放的 10.5 代线切割大尺寸经济效率更高。高世代在切割大尺寸 TFT-LCD 具有更高切割效率、更低单位面积成本。假设各面板 AR 为 16:9,一块玻璃基板切割得到一种面板尺寸,我们计算了高世代(G8-G11)基板对 应的 32’’至 88’’面板的经济切割方法。G8.x 适合切割 32’’-58’’,G10.x 获得 60’’ -75’’的效率更高,70’’或 75’’面板,G10.5 都能切割到 6 片。如群创光电 G8.6 的 切割方法包括 8块50’’或 6 块 58’’,两种方案的切割效率可达到 92%和 93%。另一 方面,利用合理的面板布局,高世代可实现更高混合切割灵活度,如群创光电的 G8.6 采用 8*45’’+8*23’’混合切割,CEC 熊猫的 G8.6 采用 3*68’’+2*58’’ 和 3*65’’ +2*58’’两种方案。在不考虑 8.5 代具有的 MMG 切割技术下(同时切割 8片43 寸和 8 片 21.5 寸的混切技 术),以 2019 年 4 月上旬的面板价格预估,大致测算主要世代产线对应切割面板数量及 产生的销售额。同时,以产线投资金额的 60%,分作 7 年折旧期估算每块基板的折旧。 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1)8.5 代线在切割 32 寸时具有较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6 代线翻倍以上;(2)10.5 代线在切 65 寸时具有类似的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3)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加,折旧占比在减小,产线的世代提升有其 后发优势。7.2、财务分析:大陆厂商财务表现较优,并逐步取得大尺寸定价权面板行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于大陆。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远超 竞争对手,2018 年为 79 亿美元。按京东方现有规划,2020 年是资本开支高峰的尾声, 往后看每年约 200 亿元资本开支,主要用于 OLED。TCL 集团规划,未来 3 年投资 800 亿元于半导体显示等领域。相比之下,友达、群创每年的资本开支在 15 亿美元以内。 资产负债率也反映相似的变化,2013 年之后京东方资产负债率一路上扬至 2018 年的 60%,群创、友达一路向下分别至 36%、49%。事实上,京东方等大陆厂商投资资金不 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 快速起量。大陆面板厂毛利率高于海外同行。以 2014 年为界限,大陆厂商在 2014 年之后毛利率表 现就持续强于国外厂商,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1)逆势扩张下 8.5 代线的相对优势;(2)大陆成本端较低。毛利率优势比较明显,2014 年以后京东方毛利 率平均比友达、群创高 7~8 个百分点。京东方毛利率优势部分反映着公司投资和融资优 势、折旧政策差异。大陆厂商折旧比重还有下降空间。从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比重进行分析,2014 年以后, 基本是顺序为华星光电(国盛预估)>京东方>友达及群创。华星光电折旧期为 7 年;京 东方折旧期为 10 年;中国台湾企业主要产线折旧已经结束。以 2014~2016 年数据作为参考 (2017 年面板价格影响过大),中国台湾企业折旧与摊销的比重约 13~15%,京东方 15~17%, 我们预估华星光电 17~20%。展望未来,一方面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分别在 2019 年、2021 年开始退出 8.5 代线的折旧;另一方面两者还在积极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新产线效率 高(部分反映在经济切割下,折旧/营收比重下降),因此我们预估未来大陆厂商该比重 将下降。大陆面板厂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考察 2014 年以后的 EBITDA 表现,京东方比 友达、群创优势缩小到 3~4 个百分点;华星光电比友达、群创优势扩大到 8~10 个百分 点。2017、2018 年京东方其他收益分别占营业收入 0.78%、2.06%。相比于毛利率, 不考虑折旧、利息和所得税的 EBITDA 更能反映面板厂经营能力,大陆面板尺寸的经营 能力仍超过海外同行。八、为什么关注价格?价格-NPM/利润-股价联动京东方股价复盘: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因为经营杠 杆较高(京东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2100 亿,总资产 3400 亿)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股价滞后于面板价格的峰、谷。友达、LGD 股价复盘: 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基本上股价与面板价格同步,甚至股价反映略微提 前于面板价格。九、景气上行时,行业 ROE 能达到什么水平?面板厂季度业绩与面板价格高度相关,景气上行时净利率超过 10%。从季度净利率上 看,面板景气阶段面板厂商普遍进入业绩共振,上一波涨价阶段季度净利率基本在 5~15% 之间。行业景气期,业内公司 ROE 平均水平能达到约 15%。从股本回报率上看,LGD、友达、 群创基本也是周期波动,周期景气时的顶点诸如 200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8%/22%/25%,201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3%/17%/15%。计算中位数(从 下表数据起始年份计算)来看,LGD/友达/群创 ROE 中位数分别为 8%/5%/2%。京东方经历长时间蛰伏,ROE 水平逐渐修复。京东方在 2010 年之前 ROE 表现大幅跑输 海外竞争对手,2011 年之后 ROE 趋于 2~10%,基本与行业趋势一致。2017 年行业景 气时,京东方 ROE 达到 9.25%。十、杜邦分析:传导顺序,价格——净利率——ROE杜邦分析下,面板厂商 ROE 波动的核心是净利率变化,每个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变化并不大。净利率受价格周期波动产生变化。对比京东方和 LGD 杜邦分析 相对优势:净利率表现优胜,由于产线优势和成本优势 相对弱势:周转率低。总资产周转率比较:京东方 0.3~0.4,友达/群创 0.6~0.8,LGD 为 0.7~1。提升 ROE 的关键在于净利率——>净利率提升来自于毛利率提升——>面板均价提升(1)如果当前均价维持低位,厂商依靠固定资产膨胀提升营收,京东方净利率中枢为 1~2%,对应 20~40 亿净利润。(2)如果均价提升 10%,净利率中枢能提升到 8%,ROE 估算为 8%。(3)如果均价提升 20%,ROE 有望达到 14%。(取历史数据周转率 0.4、权益乘数 2.4 ,未考虑周转率修复弹性)十一、从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到 FCF 价值创造一二级联动的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 远超竞争对手。京东方等大陆长生投资资金不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 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快速起量。京东方 Capex 如果走向尾声,FCF 有望快速提升。FCF=EBIT(1-tax)+DA-Capex-NWC。FCF 测算变量的重要性排序 Capex>DA>NWC>EBIT。 核心是对资本开支和折旧进行分析。京东方潜在资本开支测算:历史数据:13~15 年在 200 亿规模(8.5 代建设高峰,单厂约 200 亿),17~19 年提升 至 500 亿规模(10.5 代线投资 400 亿、OLED 投资 465 亿)新增项目:(1)绵阳线 465 亿剩余部分(20 年打满);(2)重庆线 465 亿、福清线 465 亿;(3)潜在外延并购金额假设 250 亿。合计约 1335 亿元,加上每年常规投资,预计 未来 5 年合计资本开支 1600 亿左右。 折旧摊销测算:固定资产+在建转化+capex,7 年折旧。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泰初有无

研究报告:苹果将独占 2021 年柔性 OLED 显示屏手机的一半份额

IT之家10月31日消息 UBI Research 此前预测,到 2023 年,柔性 OLED 面板出货量将超过刚性 OLED 显示器,且将由苹果领军。而苹果在今年 7 月也发布声明表示与三星显示的合作业务增加两倍(iPhone 12 系列)。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研究公司 Stone Partners 预测,2021 年推出的新型柔性 OLED 智能手机中,其中一半将由苹果包揽,这比 UBI Research 的预测还要提前一年。该研究公司表示,明年至少将推出的 3.15 亿部使用柔性 OLED 面板的智能手机,这比今年的预期出货量 2.07 亿还要高出 52%,且苹果在明年 iPhone 中使用的柔性 OLED 量可能会首次超过刚性 OLED 的出货量。Stone Partners 还预计,明年将有 2.82 亿部智能手机使用刚性 OLED 面板,相比今年的 227 万部增长 24%。这家研究公司表示,预计苹果(今年)将出货 9000 万部 OLED 的 iPhone,到 2021 年,这一数字将增长 80%,达到 1.6 亿。同时,三星的柔性 OLED 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从今年的 5300 万增加到明年的 9000 万部。此外,Stone Partners 还表示,虽然华为留下的市场空缺将由小米、OPPO 和 vivo 共同填补,但这三家公司预计仅可提供 30-40 百万的柔性 OLED 屏智能手机,其余部分将由刚性 OLED 智能手机完成。IT之家了解到,这家研究公司表示,柔性和刚性面板的 OLED 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今年预计将达到 4.34 亿部,而明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 5.97 亿部。

内周楼疏

硅基OLED深度报告:下一代显示技术,军转民,ARVR打开成长空间

1、硅基 OLED:下一代微显示技术1.1. 硅基 OLED:最适用于近眼显示行业的微显示技术 OLED 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式驱动 OLED(PMOLED)和主动式驱动 OLED(AMOLED)。与普通的以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或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为驱动背板的AMOLED 显示器件相比,单晶硅背板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OLED 按屏幕大小可以分为大尺寸、中小尺寸和微型显示器;按照基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玻璃基板、硅基板、柔性基本等。由于 PPI 的差异,微型尺寸的 OLED 显示器一般使用硅基板,而中小尺寸、大尺寸 OLED 通常选用玻璃基板或柔性基板。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器是结合 CMOS 工艺和 OLED 技术,以单晶硅作为有源驱动背板而制作的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单晶硅芯片采用成熟的集成电路 CMOS 工艺,并结合了 OLED 快速响应、大视角、低功耗等突出优点,不但实现显示屏像素的有源寻址矩阵,还实现了如 SRAM 存储器、T-CON 等多种功能的驱动控制电路,减少了器件的外部连线,增加了可靠性,实现了轻量化,像素尺寸为传统显示器件的 1/10,精细度高于传统器件。硅基 OLED 器件结构包括驱动背板和 OLED 器件两个部分。驱动背板应用标准的 CMOS 工艺制作,形成硅基 OLED 微显需要的像素电路、行列驱动电路以及其他的功能电路。在 CMOS电路的顶层金属中通常制作高反射的金属,作为 OLED 器件的阳极。OLED 器件部分通常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半透明的顶电极。在顶电极上制作薄膜封装层,用于阻隔水氧,接着旋涂透明贴合胶层,贴合玻璃进行器件强度保护。硅基 OLED 驱动芯片架构。SVGA059 驱动芯片采用标准 CMOS 工艺设计,驱动背板包括像素电路、行列驱动电路、D/A 转换器、三路电源模块、I2C 接口、温度传感器等。芯片中同时集成了温度传感模块,实现芯片在高低温下的精确调节,提高芯片显示的稳定性。硅基 OLED 是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 AMOLED 的一个重要分支。与 AMOLED 显示技术相比,硅基 OLED 显示技术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特点:1)基底芯片采用成熟的集成电路工艺,制造良率大大高于 LTPS 技术。2)采用单晶硅,迁移率高、性能稳定,寿命高。3)200mm×200mm 的 OLED 蒸镀封装设备就可满足制造要求,不像 AMOLED 需要追求高世代产线。4)硅基 OLED 微显示器体积小,其提供的近眼显示效果可以与 AMOLED 显示器相媲美。(《硅基 OLED 微显示技术的优势与发展现状》张积梅)硅基 OLED 技术优势。硅基 OLED 集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半导体技术等于一体,除具有 OLED 自发光、响应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全固态等特点外,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PPI 高等特点,主要用于近眼式显示系统,是近眼式显示系统的核心器件。OLED 微型显示器产业与半导体产业的特性很相似,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高,产品技术水准更新快和人才密集等特点。硅基 OLED 行业的具体特点如下: 欧美国家公司较早进入市场,国内奥雷德与国外 eMagin 等公司形成分庭抗礼的产业格局,国内企业大有可为。目前全球从事开发、生产 OLED 微显示器的厂商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包括美国 eMagin 公司、英国 Micro Emissive Displays(MED)公司、德国 Fraunhofer IPMS 研究机构、法国 MicroOLED 公司、日本索尼以及中国云南北方奥雷德。 行业壁垒高。硅基 OLED 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高,进入门槛高。硅基 OLED 是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两种技术的结合,其中集成电路制程占据了器件成本的 70%到 80%。 产品技术水准更新快。随着近年来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器市场关注度越发提高,市场参与者数量快速增加,各厂商研发投入大幅攀升,产品快速迭代更新,朝着低电压、高亮度、高分辨率、低功耗、高集成性及低成本方向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强烈。该行业为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行业内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专业人才。随着 OLED 微型显示器行业的快速发展,业内人才需求增大,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是公司能否在业内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关键。1.2. 第三代显示技术,技术更迭驱动行业发展 需求推动技术更迭。显示技术从最传统的 CRT(阴极射线管)技术,到 LCD(液晶显示)技术,随着消费者对显示器可视角度、图像显示质量和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 CRT、LCD 技术,而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由于其具有视野角度宽、轻薄、对比度高、显示色彩丰富、响应速度快、功耗低以及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备受人们关注。OLED 被称为是继 CRT、LCD 之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与 CRT、LCD 显示器相比,OLED微型显示器具有自发光、功耗低、抗震性强、耐低温、超轻薄、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因此呈现出逐步替代的趋势。硅基微型显示器可分为自发光型、透射型和反射性三类。硅基微型显示器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显示器以制作有 CMOS 驱动电路的单晶硅芯片为基底,二是显示器的外观尺寸非常小,以致要借助一些光学放大系统才能看到所显的图像信息。自发光型器件因为附有一层能电致发光的(荧光)薄膜,故不依赖外光源而发光。与自发光显示相反的是,透射型和反射型属于调制光显示模式,都要利用外光源。通常调制光显示器比自发光显示器功耗低,且易于小型化, 另外可运用成熟的平面光刻技术来规划显示空间,从而提高图像分辨率。调制光显示能大批量生产的特性还有利于降低成本。目前微显示技术主要包括高温多晶硅液晶显示技术(HTPS-LCD)、硅基反射式液晶显示技术(LCOS)、硅基 OLED 显示技术(Micro OLED)和硅基 LED 显示技术(Micro LED)等。HTPS-LCD、LCOS 等为被动式显示技术,存在体积大、光路复杂等问题。Micro LED 显示技术成熟度较低,需要进一步解决 LED 微型化和与驱动背板组装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实现工程化应用。硅基 OLED 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显示技术。相比于 LCD 显示屏,OLED 微显示技术具有不少优点。1)低功耗,比 LCD 功耗小 20%,电池重量可以更轻。2)工作温度宽,不需要加热和冷却就可以工作在-46℃~+70℃的温度范围内。3)高对比度,LCD 对比度为 60:1,OLED微显示器的对比度可以达到 10000:1。4)响应速度快,OLED 像素更新所需时间小于 1μs,而 LCD 的更新时间通常为 10~15ms,相差了 1000 到 1500 倍。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andMarketsTM的研究报告,OLED 微型显示器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41.14%,预计 2024 年将实现 1566.3 百万美元的市场规模,并最终超过 LCD 与 LCoS 成为微型显示器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类型。未来的 MicroOLED 显示器将达到 4k x 4K 的分辨率,亮度超过 5000cd/m2,大批量生产价格约为今天的 15%。1.3.硅基 OLED 产业链分析 硅基 OLED 产业链包含上游原材料,中游 OLED 面板制造以及下游 OLED 应用等环节。上游包括硅基板、驱动 IC、光胶显影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彩色过滤层材料、封装材料、生产设备等主要环节,为中游 OLED 微显示器厂商提供原材料和设备。中游厂商制造显示面板后,其产品可应用于头戴显示产品、智能穿戴产品、工业仪表、医疗仪表等下游应用产品中。上游原材料主要系硅基板、有机材料等,属于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具有技术密集型特点。整个硅基 OLED 产业链中,韩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控制了大部分的核心设备和工艺,日本紧随其后。国内的硅基 OLED 产业的主要问题在上游,即设备和原材料。设备方面,国内没有能供应硅基 OLED 生产的核心高精度设备;原材料方面,国内精细化工等基础工业落后,不能配备关键材料,如有机材料和彩色过滤层材料。中游 OLED 微型显示器领域中,奥雷德在国际竞争中扭转了显示面板长期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利局面,形成了与 eMagin、Micro OLED 分庭抗礼的产业格局,在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严格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有效增强了国防装备的研发能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硅基 OLED 产品对应的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工业测温、测距手持设备制造商;穿戴式视频终端设备制造商;相机制造商;高端医疗器械、工业器械制造商等。硅基 OLED 微型显示器应用范围宽广,未来将逐步取代 LCD 显示,技术成熟时,还可以取代大型显示屏的应用领域。2. 军用转民用,AR/VR 打开成长空间,巨头加速布局2.1.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军用转民用,释放需求增长空间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国家引导 OLED 行业发展。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信息量飞速增加,各种信息频繁交换,作为视觉信息与人眼沟通的桥梁——各种显示设施和显示设备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业的一大支柱产业。OLED 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加速创新发展。硅基 OLED 微显示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军用领域是相关产品在早期发展阶段的切入点。硅基 OLED 显示器产品应用主要包括瞄准观察系统(如轻武器系统用瞄具、手持观察类仪器、装甲车辆炮长镜等)、头盔系统(如单兵作战头盔等)和模拟训练系统(如模拟训练头盔等),是国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硅基 OLED 应用场景从军用逐渐转向民用。硅基 OLED 具备制造良率较高、性能稳定、寿命较长、体积小、低功耗等特性,进而促进其成为头盔显示器、立体显示镜以及眼镜式显示器等可穿戴显示的主要方案。其能够为便携式计算机、无线互联网浏览器、便携式 DVD、游戏平台及可穿戴式计算机等一共信息产品提供高画质的视频显示,在 R/AR、工业安防、医疗等高分辨率近眼显示领域都能有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新型显示行业的角力点。预计 2023 年硅基 OLED 市场规模有望达 900 亿美元。硅基 OLED 随着下游应用的兴起将迎来需求增长,应用层面的需求将刺激上游制造行业的高景气,预计整个 OLED 行业未来会迎来高增长。赛迪智库预测,2023 年,VR/AR 头显市场将增长到 6860 万台,我们预测到 2023 年硅基 OLED 市场规模有望达 900 亿美元。2.2. 军用:军队装备信息化加速推进,传统军事应用领域需求稳定 军队装备信息化转型加速推进。《中国的军事战略》要求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武器装备体系。2019 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防》提出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OLED 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OLED 为全固态发光,抗震性好,工作温度范围宽,能够承受其他显示器无法工作的恶劣环境,如具有较大的加速度、高寒或强烈震动环境等,因此可以被用于战车、坦克、飞机等作战平台以及各类驾驶员、士兵的头盔显示器等。OLED 微型显示器在军事用途的领域主要包括瞄准、观察系统;头盔系统和模拟训练系统三个部分。其中在瞄准、观察系统是主要的军事用途,每套红外热成像仪、枪支和火炮瞄准系统需要 1-2 个 OLED 微型显示器;军队实现数字化装备是未来发展趋势,头盔系统作为数字化士兵必要的信息装备,其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提升;OLED 微型显示器的另一军事用途是模拟训练,可取代目前应用较多的大屏幕模拟训练系统。军事用途将成为微型显示器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TM 的研究报告,2018 2024 年,军事用途将成为微型显示器市场规模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7.42%,预计 2024 年将实现 546.8 百万美元的市场规模。2.3. 民用:5G 商用落地,VR/AR 产业前景广阔沉浸式体验需求旺盛,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能将人类带入“时空穿梭”和“虚拟世界”的时代,引起用户的兴趣和热情。随着 5G 和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穿戴显示产品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较大变化。显示屏幕是 VR/AR 头显的核心元器件之一,硅基 OLED 给 AR/VR 注入新生命。硅基 OLED显示作为半导体和 OLED 结合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具有高分辨率、低功耗、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将是 VR/AR 等下一代智能穿戴显示的主要方案。头戴显示器(HMD)将成为微型显示器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微型显示器主要应用 头戴显示器(HMD)、平行显示系统(HUD)、电子取景器(EVF)、投影仪等用途,其中头戴显示器(HMD)、平行显示系统(HUD)是微型显示器应用产品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头戴显示器可以通过光学系统放大微型显示器上的图像,进行视觉成像,实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不同效果。预计 2023 年 AR/VR 头显设备出货量达 6860 万台。据 IDC 数据,2019 年 Q1 全球 VR/AR头显设备出货量达 130 万台,同比增长 27.2%,其中 VR 头戴式显示器占整个出货量的 96.6%。Oculus、HTC、微软、小鸟看看、大朋、创维、华为陆续发布了新头显设备。受益于头显产品的迭代加速、内容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行业端用户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 2023 年全年 AR/VR 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6860 万台,连续六年复合增长率为 142.02%。(1)虚拟现实(VR)方面 VR 行业集中度高,三大品牌引领行业发展。2018 年全球 VR 出货量(不包括移动 VR)为465 万台,从市场占有率数据可以看出,行业集中度较高,前三名品牌 Sony、Oculus 和HTC 分别占 43%、19%和 13%的市场份额,大品牌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目前,虚拟现实应用可分为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行业应用主要分为 B2B、B2C。B2B:零售、房地产、医疗健康、工业制造;B2C:电视游戏、赛事直播、视频娱乐、通讯及社交,虚拟现实应用正在加速向生产与生活领域渗透,“VR/AR+”的时代业已开启。VR 行业应用场景打开,从教育、医疗向车载、直播领域渗透。 教育:19 年 1 月,强生在全球部署 50 多个面向外科医生和护士的 VR 培训项目;同年 2 月巴西 VR 公司 Beenoculus 与高通和 Pico 等公司合作,提供了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内容制作服务,加速 VR 英语培训教育。 健康医疗:19 年 3 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正式挂牌 VR 心理实验室,提供VR 心 理康复训练,同时还计划研发更多用于心理咨询的 VR 应用场景;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 5G 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 车载娱乐:19 年 1 月,奥迪展示全新沉浸式车载娱乐技术,乘客在佩戴 VR 眼镜后,车辆会根据路况实时匹配逼真的电竞类影片效果反馈给乘客;同月巴士公司 FlixBus与 Inflight VR、Pico 合作推出 VR 服务,为部分路途较长的班次配备 VR 头显 PicoGoblin2 ,内容供应方为西班牙 VR 解决方案公司 Inflight VR;同年 2 月 2 月,Pico与西班牙航空公司Iberia Airlines 合作,帮助Iberia提供基于Pico VR 头显的空中娱乐。 现场直播:19 年 1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频道《我要看春晚》直播特别节目中实现了 VR 内容在电视端和移动端同步播出;同年 3 月,借助联通 5G 网络,央视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进行 5G+VR 直播。VR 工具实用性显现: 应用工具:19 年 1 月福特员工利用 VR 工具 Gravity Sketch 设计未来的车型,GravitySketch 已登陆一系列的应用平台,支持 Oculus Rift,HTC Vive 和 WMR 头显,2 月,美国 3D 设计公司 Mindesk,为其已集成 AD 软件的 VR 平台 Mindesk 推出 Unreal引擎的集成支持,Mindesk 可在 VR 中实时 3D 建模。 开发工具:19 年 3 月,Oculus 宣布 VR 移动机制开源工具 VR Tunnelling Pro(VRTP)开始支持 Unreal 4;VRTP 可以帮助 VR 开发者将一系列的舒适移动机制集成至应用程序之中;同时,发布内容创作开源工具 VRTK 4.0 beta 版本。(2)增强现实(AR)方面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广泛运用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跟踪及注册、智能交互、传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将计算机生成的文字、图像、三维模型、音乐、视频等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两种信息互为补充,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增强”。按照产品形态分类,AR 可分为一体式、分体式 AR 眼镜和 AR BOX,主要侧重于低功耗、全天可佩戴和外观轻便。主要厂商有 Google、Microsoft(Hololens)、Epson、Vuzix、MagicLeap 等。AR 关键技术主要有近眼现实、感知交互、处理计算和网络传输。各巨头加速布局 AR 产业。2019 年 5 月谷歌发布 Google glass EE2,同年 11 月微软发布了它的 AR 眼镜产品 Hollens2,各巨头纷纷入场 AR 市场。以苹果为例,目前 App Store 已经有超过 3000 款 AR app,苹果顶级分析师郭明錤发表的新研究报告称,苹果的 AR(增强现实)眼镜最早将于 2022 年发布。据此,判断苹果 AR 设备的推出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助力其他品牌跟进推动 AR 行业发展。相较于 DMD 和 LCOS,硅基 OLED 更具应用前景。在 VR/AR 领域,全球范围内主流的 VR/AR显示有 DMD、LCOS 和 Micro OLED 三种。DMD 由于价格高、功耗高等问题,目前主要用于投影领域。LCOS 的 VR/AR 头盔如果使用时间过长,会因为画面响应速度慢和分辨率不足导致纱窗效应而造成头晕的问题。而硅基 OLED 微显示器的像素密度可达 5000ppi,可以削弱纱窗效应,从这样的优势来看,硅基 OLED 在 VR/AR 领域的应用具有前景。(3)5G 商用落地 5G 落地,AR/VR 迎来垂直发展。和 4G 时代相比,5G 将推动内容、数据和终端等领域的全面升级,AR、VR、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将迎来“垂直”发展,新型显示开始呈现多元化齐头并进,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硅基 OLED 显示作为半导体和 OLED 结合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将是 VR/AR 等下一代智能穿戴显示的主要方案。随着 5G 和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穿戴显示产品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5G 突破 4G 痛点。VR/AR 是 5G 首批落地场景之一,5G 相比于 4G 有着高通讯速率、超低延迟、高连接密度等特点,其网络环境上有助于 VR/AR 渗透和普及,具体看 1)5G 网络最高传输速度可达 10Gb/s,有利于 8K 以上超高清内容的传输和实时播放;2)边缘云有助于减少数据的传输和反馈时间,同时 5G 下延迟<10ms,有助于降低使用 VR/AR 设备的眩晕感。随着 5G 进程稳步推进,预计 2020 年试商用背景下 VR/AR 加速普及。5G 协助突破 VR/AR 行业发展痛点。制约 VR/AR 行业发展的最大痛点在于其对高速率、低延时、高宽带的要求,5G 时代的到来将解决制约 VR/AR 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帮助 VR/AR实现了“云”的飞跃。5G 商用加速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其低延时、高速率的特点将解决VR/AR 延迟和眩晕感等体验问题;同时,搭配云还将改善渲染、设备性能、硬件成本、无线化等问题,垂直横向拓宽应用场景。面对较大市场“蛋糕”诱惑,引发巨头企业纷纷入局,破局新型显示产业新发展。AR、VR、可穿戴设备等较大的市场应用正为硅基 OLED 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潜力。抢占发展快车道,不断突破技术创新,该领域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引发更激烈的竞争。3. .欧美日技术布局早,国内生态优势显著将后来居上3.1. 欧美日具有领先优势,eMagin 稳居美国鳌头 欧美日国家较早进入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目前全球从事开发、生产 OLED 微显示器的厂商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国家,包括美国 eMagin 公司、英国 Micro EmissiveDisplays(MED)公司、德国 Fraunhofer IPMS 研究机构、法国 Micro OLED 公司、日本索尼以及中国云南北方奥雷德。eMagin 最为全球最大的 OLED 微显示领域厂商稳占鳌头的主要原因系: eMagin 入行早,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eMagin 在 2000 年便推出微型显示器和头戴式耳机,是全球首家进入 OLED 微显示领域的厂商,也是目前为止推出产品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一家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更迭,eMagin 的产品具有低功耗、高对比度、色彩鲜艳、外形小巧和温度范围广等优点,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eMagin 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大的市场空间。eMagin 是美国唯一的 OLED 微显示器制造商,可以用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全球军事、商业和消费市场提供微显示器和虚拟成像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全球的消费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将大量微型显示器出售给 OEM,由 OEM 将公司产品结合开发成在军事和商业市场上开发和销售改良的电子产品。 产品应用领域丰富。在商用领域,产品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者对于更为小巧、实惠的产品需求的增长,公司产品集中在 AR/VR、手机、游戏机配件等。在军用领域,产品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对分辨率和亮度的要求,公司产品集中在头盔、手持显示镜和护目镜等。eMagin 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积极推进军用领域拓展。2019 年 eMagin 的营收中,美国市场占比 53%,同时远销亚洲和欧洲。公司 2018 年引入直接图案化技术,能更好地满足军事所需高亮度微型显示器需求,产品广泛应用于头盔和是手持式显示器等军事用途,2019年军事用途和商业用途的收入占比和高达 77%。eMagin 产品收入稳增,合同收入略减。公司产品收入从 2018 的 2330 万美元增长到 2019年的 2460 万美元,同比增长 5%,主要原因系客户需求以及出货量的增长。同时,合同收入从 2018 年 290 万美元减少至 2019 年的 210 万美元,减少 27%,主要原因系 2018 年年初完成几份商业和美国政府的研发合同。合同毛利率取决于内部第三方成本和外部第三方成本的混合,2019 年合约收入毛利减少主要是由于合同收入减少。高平电子是微型 OLED 行业内一大重要企业,技术覆盖面广。高平电子于 1984 年在特拉华州注册成立,主要收入来源是军事和工业应用的显示器组件的销售,待售组件包括微型透射式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硅反射液晶(LCOS)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等。高平电子稳步推进多应用领域拓展,营收较为稳定。公司产品应用领域较为广泛,2019年营收结构中军事、工业和消费总占比高达 68.51%。公司与多个硅代工厂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期实现量产并以可扩展的商业模式来覆盖整个 OLED 微显示器产业,公司 2019 年营收高达 2951.9 万美元,同比增速为 20.66%。高平电子在行业内具有如下优势:(1)在小尺寸领域具有高分辨率、低功耗等技术优势;(2)产品涉及范围广,正在开发新型号 OLED 显示器;(3)与多个硅代工厂建立密切联系,合作完成生产过程;(4)显示器配套服务完善。3.2. 奥雷德为国内领军企业,国内企业生态优势显著将后来居上 国内硅基 OLED 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奥雷德为国内领军企业。奥雷德是全球继美国 eMagin公司之后第二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具备批量生产多规格型号主动式 OLED 微型显示器的企业。公司基于 0.18m 硅基 CMOS 驱动技术,结合高效顶部发光技术和多层薄膜密封技术,成功开发了多种规格型号的 800×600(SVGA)和 1280×1024(SXGA)分辨率主动式 OLED 微型显示器。奥雷德在微型显示器领域扭转了显示面板长期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利局面,形成了与 eMagin、 Microoled 分庭抗礼的产业格局,在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严格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有效增强了国防装备的研发能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奥雷德实现技术突破,可与 eMagin 比拟。以典型产品为例,奥雷德产品在分辨率、像素点尺寸、工作温度等技术指标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基本相当,在亮度、供电电压等关键技术指标略优于竞争对手。奥雷德营收不敌 eMagin,三费管控到位。eMagin 营业收入规模较公司高,但由于经营成本费用过高、持续亏损,未弥补亏损较高导致 eMagin 总资产、净资产规模较小。2019 年eMagin 可比业务毛利率相比较低,主要系 eMagin 位于美国,其人力成本较高所致。亚太地区将成为微型显示器行业最具活力的市场,中国将成为全球微型显示器最具活力国家。硅基 OLED 未来最大的市场在于 AR/VR 等民用领域,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受益于庞大的企业与个人消费者群体,不仅是微型显示器最大的生产地区,也是微型显示器最大的消费区域。借助于显示领域的技术积累,亚太地区仍将引领微型显示器行业的前沿发展,保持并扩大其竞争优势,国内凭借生态优势将后来居上。2022 年中国将占全球 AR 市场的 1/4,北美份额不到 1/5。电子商务可能是最大的 AR 商业用例,中国可能是主导,尤其是阿里巴巴。智能眼镜等硬件将接踵而至,优质的中国iPhone 用户是苹果潜在的智能眼镜客户。结合中国的 AR 需求、商业模式和经济,到 2022年其将占全球 AR 收入的 1/4,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整个亚洲将为 AR 收入贡献一半以上,欧洲低于 1/4,而北美的份额不到 1/5。3.3. 多公司积极推进硅基 OLED 屏幕的技术开发和量产 基于行业未来发展,多家巨头(京东方和高平电子等)积极布局 Micro-OLED,2017 年京东方与奥雷德、高平合作投资 11.5 亿元在云南建设国内首条大型 OLED 微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Olightek 和京东方(BOE)出资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以建设一家将于 2019 年上线的制造工厂;京东方(BOE)计划在中国建设更多的 OLED 制造工厂;而高平电子(KopinCorporation)已与京东方(BOE)和其他中国制造商达成了供应协议。多公司推进硅基 OLED 的技术开发和量产。面对较大市场“蛋糕”诱惑,引发多公司抢占发展快车道,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国内奥雷德、京东方和视涯科技等公司近年来努力研发硅基 OLED 技术和开发硅基 OLED 的生产线并积极推进量产。3.3.1. 奥雷德(略)3.3.2. 京东方(略)3.3.3. 视涯科技(略)4. 两大投资机会:硅基 OLED 屏幕、驱动芯片(详见报告原文)我们认为基 OLED 行业存在两大投资机会:硅基 OLED 屏幕和硅基 OLED 驱动芯片。其中,硅基 OLED 屏幕方面,中国凭借产业基础优势、下游产业链布局和庞大消费群体,加之国内多公司积极推进屏幕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具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硅基 OLED 驱动芯片是产业链内技术壁垒较高的一部分,具有投资机会和价值。驱动芯片行业存在如下特点与难点:(1)充分竞争格局。行业内京东方、天马和华星光电等企业占据行业较大市场份额,占领先优势。(2)行业发展存在“两座大山”。行业与市场的对接中存在着两座大山“面板厂”与“品牌客户”,国内企业的驱动芯片厂商属于 To B性质,需要依次获得面板厂和品牌客户的认可方可得到终端客户。(3)成本居高难下。半导体国产化意味着基础成本的提高而不是降低。一方面,国内量产的出货量少,晶圆厂定价较高;另一方面,量产程度低导致研发投入和营运投入摊销成本较高。(4)厂商主要面对维修市场。由于难以获得品牌客户的认可,缺乏得到终端客户的机会,许多驱动芯片厂商主要面向维修市场,出货量较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