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强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加快、模式增多、内容拓展、质量提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总结、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赴地方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现将报告全文发布,供有关方面交流借鉴经验做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的要求,为跟踪分析和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年度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进行总结、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估、赴地方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以下简称《年度报告》)。 《年度报告》梳理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推进配套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和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了各地在模式创新、主体培育、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 一、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强化政策落地和机制创新,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一)努力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协调机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印发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工作方案及2017年工作要点,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研究重大问题、协调扶持政策、督促贯彻落实。山西、重庆、云南等省(市)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试点示范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沟通协商、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是开展调研督导。中央农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组成四个联合调研组,分赴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开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督导调研。国土资源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书面调查,在汇总各调研组和书面调研情况的基础上,起草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督导调研报告》,报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赴福建、山西等省开展专题调研,督促地方进一步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农业部督促各地加大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10个省(区、市)开展调研督查,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国家发展改革委再次编制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汇编》,从全国251个产业融合典型案例中精选出101个汇编成册,印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予以推介,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对重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在巴彦淖尔举办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交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经验做法,国务院领导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部宣传推介了18个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召开了农产品加工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案例研讨会,印发了《关于宣传推介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对全国“一县一业”、“一园一业”、“一企一业”三类发展典型进行宣传推介。国土资源部在门户网站开设了“产业用地政策实施”专栏,宣传推广各地落实用地政策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子商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做法。各地区注重抓典型、推先进工作,吉林省组织各县市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典型推介活动,以5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基础,广泛征集先进典型,组织编写了吉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典型汇编。新疆建设兵团编制了典型案例,大力推介示范村镇的名优特色产品,推广示范村镇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省新泰市召开了专题培训班,对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试点示范县负责同志进行培训,总结工作成绩,分享经验做法。农业部举办了两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政策实施培训班,开办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训班,对12个贫困地区150余名村及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各地区也积极加大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专题培训,甘肃省已连续2年举办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对各市县区和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联合淘宝大学兰州分部、阿里巴巴西北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了两轮农村电商巡回培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电子商务(电商扶贫)高级研修培训班,启动了“万名电商人才培训工程”。 (二)细化实化支持政策 一是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印发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发布了2017年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为外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和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等创造了宽松便利条件。财政部与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实施意见,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作为推广PPP的六大重点领域,并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保监会大力推广小额贷款保障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保险增信模式,低成本盘活农户资产。天津、内蒙古、福建、河南、重庆、宁夏等省市区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担保产品,四川省探索设立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贵州省利用扶贫产业基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云南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纳入省重点项目投资基金支持范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以来累计安排资金7.18亿元,扶持产业融合项目141个。福建省2016年以来共下达财政资金8.86亿元,用于支持涉及产业融合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民创业园、农产品初加工等。西藏自治区设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扶持各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二是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阿里巴巴集团举办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培训班,会同国开行、农发行设立支持返乡创业政策性信贷产品,选取上海金山区等5个地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计划试点。农业部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折股量化到农户等方式,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了融合主体在线教育培训试点,增加了政府购买创业培训公益性服务的资金规模。科技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并培育创新创业农村实用人才。国家旅游局从2014年开始共举办16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完成对4000多名旅游扶贫村村官的培训。北京市实施青年职业农民带头人培育行动,鼓励青年骨干人才返乡创业,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园区。上海市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发展,依托农校、农广校举办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放宽农业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河北省制定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从2015年开始每年整合资金1亿元培育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吉林省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组织省内知名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农业产业化博览会。海南省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宁夏自治区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国家、自治区各类涉农项目。甘肃省成立了农业产业联合会行业协会。江苏省积极发展涉农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三是强化用地保障。针对各地反映强烈的产业融合用地问题,国土资源部在2017年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中明确要求各地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了近万个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保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2号)。吉林、黑龙江2017年单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用地指标的比例分别达到8%和10%。福建省要求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时,各设区市按照不低于省里下达一般建设项目用地计划5%的原则,单独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广东省专项下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5000亩。上海市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布局规划用地试点项目,探索农用地复合利用。 四是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政策支持。商务部制定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指引》,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出台农村电商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农商互联,会同农业部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和标准化试点;与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农村电商创业创新大赛,会同邮政局推动快递向西向下发展;组织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设立电商扶贫频道,打造贫困地区农村产品上行直通车。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推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运营中心。吉林省鼓励县(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股权投资、PPP等方式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福建省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涉农电商平台,并支持市场化涉农电商平台发展。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召开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0个,认定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9项,发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160个,精品线路670条。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民宿行业标准,会同交通部等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会同农业部开展了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北京市启动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推进3000公里乡村旅游休闲步道建设和民俗村户旅游经营者万人培训工作。福建省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创建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三)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一是创新涉农专项支付资金管理方式。2017年4月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201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按照专项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县等层级分类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行业内涉农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整合,行业间涉农资金主要在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统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与行业间涉农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 二是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三块地”改革提速、延期,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创新发展。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大多数省份相关工作已进入尾声。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了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两权”直接抵押、“农户联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农民合作社和农户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各地也积极探索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新机制,福建省沙县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农村产权评估与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设备等“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逐步激活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基础。吉林省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普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各市(州)、县(市、区)、乡(镇)的三级交易平台体系。重庆市依托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积极拓展区县产权交易服务体系。 三是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度。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示地价体系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推进了农村地价体系建设,为农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持续强化公共服务 一是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了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起草并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会同交通运输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并以国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商务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山西、安徽等15个省区建设304个产地集配中心、农产品交易仓储设施和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山东、河南等10个省区发展冷链物流,在全国13个省区支持25个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在试点基础上印发了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市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社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检验检疫等设施。福建省2017年安排冷链物流支持资金1900万元,支持各区县建设改造冷库设施、批发市场低温物流专区和零售企业终端低温设施等。河南省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二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2017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0个省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业部实施了益农信息社“整省推进”建设,采用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公助民建、公管民营”方式开展建设运营,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探索农业物联网软硬件购置补贴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涉农工业企业搭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会同财政部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27个省份13万个行政村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国行政村光纤网络覆盖率提升至94%。内蒙古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政策解读、农资打假、维权投诉、生产指导、供求发布等综合服务。贵州省启动了“农业云”建设,广东省积极推进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河南省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国家工商总局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与电商平台企业合作搭建地理标志流通平台,建立农村基层合同助农指导站,制定并免费发放适合农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林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编制了《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行动计划》。吉林省启动实施了区域公用品牌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全省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全省工商系统建立了100个合同咨询服务指导站,制定了合同帮农十项工作制度。天津市举办了首届名优特农产品展示暨加工技术对接会。 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发展。人民银行指导各地以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福建省沙县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建档及信用评级工作,并依托政府办公网络,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一是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性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在深入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的意见》,提出按照“一年有规划、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总体安排,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培育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并创建了6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排资金8.3亿元支持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建设了29个涉农产业示范基地。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756个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国家旅游局创建了100家“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认定了10家“中国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华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了5个供销合作社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二是各地区开展地方性试点示范。山西省在国家级产业融合试点县太谷县启动了山西“农谷”省级战略,集中资源、汇集政策打造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高地,同时择优遴选6个县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示范园。福建省着力实施“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目前确定国家级试点示范县5个、试点示范创建乡镇51个、示范村372个,试点示范地区积极发展了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逐步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建宁县持续培育了“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了“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索了“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了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建;漳平市深入挖掘了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形成了159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 二、发展成效日益显现 2017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继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丰富融合内容、提升融合质量的同时,着重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就业创业、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等方面聚焦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不断涌现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把培育融合主体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基础作用大、引领示范好、服务能力强、利益联结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融合主体。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已实现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的转变,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入到成长成型的蓬勃发展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已服务3600多万农户,托管面积2.32亿亩。 (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 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绿色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建设的“催化剂”。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线上特产馆、品牌店、专销区加快建设、持续扩张,推动了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落地。一年来,借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特别是主产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持续发展。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7年9月,全国累计完成农产品商标注册279.5万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734件。截至2017年10月底,贵州省已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663个、产地6355个、面积3246万亩;有机农产品1117个、面积144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48个;“三品一标”面积3474万亩,占全部耕地的50.1%;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江西省通过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行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大提升工程,已获得了3657个“三品一标”产品、590个绿色食品、1024个有机产品、7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突出了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导向;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营销链式发展;引导了更多的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了产城融合发展。特别是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集聚化态势。各地相继打造出一批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等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和田园实践馆,推出了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休闲乡村和经典旅游线等地方知名品牌,配套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和卫生、消防、安全等条件大幅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预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6200亿元,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势头勃发,迅速覆盖广大的县、乡、村,显现出较高的业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同比增长20.7%,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同农民形成了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固定租金+企业就业+农民养老金”、“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形式。与原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相比,利益联结关系出现了新的提升,农民同经营主体构建起了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的跃升。一些省区的贫困地区利益联结中的价值链分配重心,开始向上游农户倾斜,向极度贫困农民倾斜,探索出了“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和“扶贫资金变股金”的资产收益分配形式,社会资本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中,最大限度让利给贫困户,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扶贫脱贫的效果。江苏省698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200万户,95%以上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湖北省金秋农业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每亩800元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每亩3000元劳务工资返聘农民,流转土地在核算成本后红利五五分配,每年4000元以上,农民每年亩均保底收入达到7800元。 (五)农民增收与就业渠道日益多元 通过模式创新、链条延伸、主体参与、要素激发、业态打造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增收从相对狭窄的农业领域向更为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生产单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拓展,从农业内部向农业外部持续拓展,“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的格局基本形成。据统计,2016年山东省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户户均增收2680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40%。新疆自治区昭苏县,通过实施特色马产业融合发展,农牧民人均马产业收入1920元,人均来自马产业增收对畜牧业增收贡献率达到36.4%,对农牧民人均新增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19.8%。不断拓展的农牧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购电商、乡村养生养老等领域,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巨大平台和重要载体,大批闲赋农民、返乡人员、退伍转业军人甚至农村残疾人员等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了就业创业。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超过740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2.5%;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达到900万,带动了7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中82%以上创办的都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 (六)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 各部门和贫困地区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资金投入、项目开发、人员培训、设施建设等扶持政策,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不但有效开发和利用了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且从根本上找到了产业扶贫、产业脱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变了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环境条件,奠定了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的基础,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扩大了扶贫成果,提高了脱贫质量。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帮助建设的2万个扶贫车间,带动了14.9万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2017年底,全国756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占比达66%,带动近3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实现增收。20家知名电商企业开通电商扶贫频道,为近300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销售农村产品提供流量支持、费用减免等优惠。湖南省依托“电商扶贫”,实现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6924个贫困村445万贫困人口长期、稳定、直接脱贫,全省1200亿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中,51个贫困县的交易额占到40%以上。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黄钰钦 梁晓辉)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21日在北京表示,中国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当日,受国务院委托,韩长赋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乡村产业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报告称,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园区景点,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此外,报告指出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要素活力不足,产业链条仍然较短,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针对下一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国务院在报告中提出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完)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而出现的一种 经济现象。19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 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 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 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 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 动力。这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首先发端于服务 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引发了一场新 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 导致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纵观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贯穿其中的主线是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业环境的变化,而近些年来对 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互联网技术了。首先, 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迅等互 联网企业无论是在知名度上还是在盈利性上都远超 其他传统企业;其次,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其他传 统产业,形成产业融合的变局。李克强总理在本届 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互联网 +”的概 念,要求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显然,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渗透融合已成为一个不 容忽视的事实。 本文拟结合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案例,分析“互联网 +”概念下产业融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基于互联网的 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 现状 互联网于 1995年进入我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 中,互联网逐步在信息、社交、购物、教育、金融等方 面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对于企业来说,互联网 更是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结构,引起产业边界 的模糊化和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可谓产业融合发展 进程中影响最大的因子。本文撷取以下三个方面 展开论述。 1.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在我国,传统媒体是互联网最早对其产生影响 的产业。1997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 等强势传统媒体单位纷纷开始触网,与此同时,全新 的、以数字化方式生存的电视台———凤凰卫视亮相, 中国互联网在新媒体方向上的尝试性实践正式拉开 序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杭州华数的案例。 杭州华数是中国三网融合的首批试点地区的企 业,2000—2004年,华数开始大规模基于有线电视 网的数据宽带网络建设;2004年,华数将数字电视 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的互动电视业务;2008年,华数首创了家庭高清点播业务;2010年,华 数率先开通了互联网电视和 3G手机电视业务,推 动中国的新媒体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12年,华数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建设了全国第 一个媒体云平台,并与尼尔森合作成立了收视率大 数据公司;2014年,华数全面实施“云梯计划”,推出 了云电视、云宽带、云家庭和云城市平台。 通过互联网与电视的融合,人们可以实现电视 线上交易、电视通信、电视服务跨屏转移、电视智能 家庭等,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 网是通过渗透并改造传统媒体服务而影响人们生活 的,新的媒体服务更便捷、更丰富、更人性化。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 2014年百视通吸收、合并 传统媒体东方明珠,通过此次整合,作为以互联网为 支撑的新兴媒体百视通将原有业务与其大股东旗下 相关业务重构整合,打通产业链而形成了自身的互 联网媒体生态系统并完成产业布局,通过推进传统 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融合,打造出了一个新型互联 网媒体集团。重组完成后的新上市公司既有文化传 媒全产业链运营优势,又可依托集团传统内容和互 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和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等新兴媒 体牌照等资源优势,业务布局全面,业务形态多样, 体现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后的优势。 媒体服务于人,而如何服务,一方面取决于人的 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当互 联网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已势不可挡时,媒体企业 必然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负隅顽抗还 是顺应趋势是其生死存亡的抉择。而一旦允许互联 网渗入和改变,那么由互联网带动的新兴媒体必然 会形成一个个综合性的、丰富的、庞大的产业链,这 是由互联网本身的发散性、连带性和包容性决定的。2.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 受互联网影响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业。互 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 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 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 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国内互联网金融发 展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为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 即阿里金融。 与传统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 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 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 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其所开发的新型微 贷业务的核心是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阿里金融利用 阿里巴巴 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 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 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以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 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 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 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 的小额贷款。同时,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也极为重视 网络,其中,小微企业大量数据的运算即依赖互联网 的云计算技术,这样不仅保证了其安全、高效,也降 低了其运营成本。 2015年 1月 26日,中州证券与锐旗资本投资 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综合金融方 面展开合作,具体集中在两大领域,即大经纪业务和 以直投业务为先导的“五位一体”产业链。双方意 欲在互联网大数据和 P2P、众筹等当前互联网金融 发展的热点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如利用大数据,运用 数据分析,对客户的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征信 测算,可为融资服务提供合理的授信额度参考,并以 此为基础加快发展 P2P网贷、股权众筹等新兴互联 网金融业务。 可以看出,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代表了金融 业发展的新方向,并为一直以来的小微企业融资难 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和途径。互联网金融以其覆 盖面深而广、服务方式方便快捷、金融工具创新等特 点受到企业和个人的欢迎,政府有关部门也对互联 网金融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支持其在未来的发展。 3.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持续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 来了重大障碍,而互联网却帮助一些制造业企业实 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其主打产品小米手机 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就是通过互联网与用户间的深入 互动,促进其产品研发。小米研发人员根据微博、微 信、论坛渠道汇集的网友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这样 一方面可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节约 企业生产成本,小米也因此被视为“无制造”的中国 制造业企业的成功典范。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利用互联网 一方面可以及时并全面地获取用户需求,实现以需定 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库存,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可以为企业寻求并锁定 目标客户,在促进产品销售中发挥强大作用。互联网 与制造业的融合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新生产模式、销 售模式、售后服务模式,甚至是管理模式的目的,从而 使企业突破原有的障碍,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中商情报网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将被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随着人口红利的递减,深化产教融合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尤为重要。据悉,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导,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既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更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直接推动者。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大有可为。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产教融合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从五大部分详细介绍了产教融合发展背景、产教融合模式,产教融合重点企业,分析了产教融合发展前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产教融合相关概述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存在4大优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但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PART2产教融合发展背景老龄化日益加剧,当前人口红利递减。当前产教脱节,企业急需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却用不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劳动力缺口大。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201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鼓励产教融合发展。PART3产教融合模式在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国外产教融合模式有5大模式。中国产教融合有6大模式:学生就业合作模式、生产实习合作模式、企业订单培养模式、校企互动合作模式、专业建设合作模式、对外技术合作模式。PART4产教融合模式PART4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根据《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重点建设培育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PART5产教融合发展前景产教融合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校企合作覆盖的学生层次从硕士研究生到高职和专科,合作学科主要集中于泛IT类和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学科,如电商、运营等。目前,产教融合正随着国家对大量高校的应用型本科转型要求而被大量推广。报告仅展示部分,详情请下载《2019年产教融合市场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614e8a5867c24d708d7e7a9c4a7baef4/
10月25日,2019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庄)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组委会指导,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支持,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相关领导共同出席并各自发表了对目前科技工作的前进方向给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本次论坛聚焦融媒体、智慧文博、数字娱乐、5G、AI、智能硬件、智慧营销、工业设计等文化科技融合新热点,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望文化科技融合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提供新思维和新角度。论坛共分为主题演讲和成果发布两大环节,主题演讲环节中,八位演讲嘉宾围绕热点分享了各领域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科技部高新司郑方能的五点看法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三是科技型企业在兴起,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四是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五是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关、研发正在得到全面的部署。科技部高新司现代服务业与空天处处长郑方能在致辞中谈到,自2012年启动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以来,全社会对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共识,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郑方能处长还在会上发言中表示,以网络、5G、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和重构着文化的形态,结构和价值追求,“模拟仿真与虚拟影像技术的在大型活动与影视创作播演中提供了高精度、大场景、跨时空的数字场景可视化的立体仿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已经实现了机器作曲写诗作画。现代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在形成巨大的动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去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融合新技术,第二个是融合好创意,第三个是融合相关产业。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和教育司司长孙若风表示,“目前的趋势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未来将着重凸显在融合新技术、融合好创意、融合相关产业三方面。首先是融合新技术。这中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向深度推进,由此带动着整个文化领域的创新。那么除了信息技术之外,我们的文化技术创作生产、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又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这都是需要我们给予关注的。二是要融合好的创意。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创意致胜的时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在国家实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过程中,创意已经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三是融合相关产业。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我们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这些实体经济的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由此给我们文化科技创新开辟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一轮机构改革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到一起,国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跨界融合得到了体制上的保障和推动。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文化和旅游工作发展到哪里,我们的科技工作就要跟到哪里,或者更准确的说,我们要走在前面发挥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思路能够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呼应。《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两条主线四个方向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发布并解读了《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文化科技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和演进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微观创新、文化发展、产业组织、创新链条、重点业态等多个视角来描述,但每种视角似乎都难以全面涵盖其动态变革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理论界、产业界至今缺乏共识定义的原因。因此,本报告并不对文化科技融合作限定性定义,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发展、宏观变化的范畴尝试描述: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根据这四个方向,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报告从范畴与意义、秩序与变革、痛点与趋势、发力与布局几个方面切入,首次成体系地介绍了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态势。宋洋洋指出,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是下一步我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重点方向。注: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10月25日,第二届“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在南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19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成体系地介绍了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态势,指出文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之一。当前,数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开放型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下一步,要重点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产,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来源: 新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0月23日,在2020年第三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了《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20)》,并对此进行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发布并解读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供图一、站在新起点的文化科技融合 新定位:朝阳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新格局:“双循环”下的文化科技力量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科技融合在“双循环”战略格局中能够起到“润滑剂”和“补缺口”的作用。在国内大循环中,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产业链加速循环,同时,文化内循环的加速对推动实体经济内循环起到提质、升级、增效的驱动作用。在外循环中,我国实体经济贸易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价值观和内容出海则发力不足、长期缺位。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助推文化出海,使其与实体贸易分别以一里一表构成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填补外循环中的文化缺口。新焦点:新贸易形势下的文化科技业态“白刃战” 实体经济具有供应链长且复杂、需要多边协作的特点,国与国之间在这一领域即便不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竞争双方都有回拉紧张关系的驱动力。相比而言,文化科技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文化领域的供应链短,则无需合作便可独立完成文化产业链(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全环节;而在需求侧,超级平台们要争夺共同的市场和用户。因此,其竞争之激烈堪比“白刃战”。新空间:新一轮爆发性增长和产业变革前夜 当前,文化科技融合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和产业变革前夜,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诞生和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新空间。随着5G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布局和完善,新一轮的技术爆发将加速向文化产业渗透,会有更多在实验和设想阶段的文化科技应用转化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和公共服务。此外,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通将进一步整合文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助推文化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将面对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二、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动力模型五位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动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具体来看,即以产业增长为主动力,以“新基建”为底层架构,以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为重点领域,以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贯穿文化科技融合全链条。新增长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动力——重点行业网络直播为经济民生各领域全面赋能。2020年上半年我国网络直播市场规模达843.4亿元,同比上升63.4%;用户规模达5.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9.8%。“直播+”实现全面赋能,与电商、游戏、教育、助农等领域深度融合。其中,直播+电商增长最快,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2020年上半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561.2亿元,已超过2019全年总交易额,预计年底交易额有望翻倍,达到超9000亿元。短视频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市场规模达1302.4亿元,同比上升178.8%,是网络视听行业占比最大、增速最快的领域;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同时,短视频是用户粘性最高的互联网应用,超六成用户每天看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长,约110分钟。此外,短视频始于娱乐但不只娱乐,正不断向新闻、电商、旅游、广告、教育等应用场景渗透,已逐渐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游戏行业成为文化出海排头兵。2020年上半年,国内游戏行业实现营收和企业数量双双逆势增长,其中,受疫情和长假影响,第一季度营收实现最大增幅,同比上涨26.98%;新增游戏企业超过2.2万家。随着国内用户规模趋于饱和,游戏企业出海抢占赛道已成趋势。2020年上半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收达75.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62亿元),同比增长36.32%。同样是第一季度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1.19%,单季度营收达37.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2.54亿元);二、三季度仍维持小幅上涨,总营收均在38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53.81亿元)。数字营销出海业务逆势上涨,推进营销在线化。2020年上半年,蓝色光标营业收入达173.75亿元,同比增长47.91%。其中,出海营销业务(客户主要来自于游戏、电商行业)为其营收的主要增长来源,占比62.6%。其次是短视频营销业务,随着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此业务有望成为其继出海业务后第二条营收过百亿的业务线。此外,蓝色光标在疫情期间推出了聚焦中小企业智能营销的“蓝标在线”自动投放系统,全面推进营销全链条在线化。“一机游” 智能文旅平台遍地开花。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完善,以及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文旅行业继续深耕数字化进程。“一机游”作为全域旅游的数字化样本,实现了多方共赢、生态共建。继“一部手机游云南”投入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各地纷纷兴起“一机游”平台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已有近50个国家、省、市(县)、景区在推进“一机游”建设。新基建 国家文化大数据重大基础性工程 2020年5 月26 日,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通知》,指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融通文化和科技,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通过“三库两场景”的重点建设,打造文化产业数字生产闭环。所谓“三库两场景”,即供给侧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和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以及需求侧的文化体验园建设和文化体验馆建设。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建设,将“三库”中采集的数据存储、传输,链接到需求侧的“两场景”和旅游景区、社区等,同时链接生产端的数字文化生产线,并通过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新场景 “云模式”成新风尚,传统行业积极拥抱新技术 “云模式”从自救手段到引领风尚。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文化业态造成重创,各行业纷纷借助互联网平台自救,虽是权宜之计,但也让企业意识到线下模式的局限和线上平台的机遇。“云展览”、“云演出”、“云娱乐”等逐渐成为居民娱乐的重要方式。院线电影转网或成为新方向。据《好莱坞报道者》估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院线票房总损失约达170亿美元,助推线上影院新消费场景。电影《囧妈》打破院线首发先例,出售给短视频平台播出。音视频领域探索创作新模式。随着5G、VRAR等技术的普及,以及移动端使用习惯的改变,竖屏剧、互动剧等新形式视频内容应运而生。2019年,国内共上线17部竖屏剧,单集时长多数在5分钟左右。此外,芒果TV、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哔哩哔哩等平台均开始布局互动视频,为创作者提供互动内容生产的站式创作平台。新民生 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就业、扶贫、科普 数字创意业态成为脱贫抓手。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利用平台优势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例如,快手开展了“百城县长、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累计成交额达3.6亿元。文化科技平台推动网络扶智。疫情期间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人次达到20.73亿,网络打破地理时空限制,为边远地区的学生送去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文化科技新业态创造新就业。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类的岗位需求比2019年增加约13万个,而直播行业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涨大约134.5%。新治理 推动形成现代化治理体系 文化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平台赋能、社会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数字媒体升级政务服务。截止2020年6月,我国政务机构官方微博共计14.1万个、政务头条号8.2万个、政务抖音号2.5万个。政务媒体平台的普及既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也推动了政务治理的高效性。二是数字平台和社会参与共同发挥社会化治理效能。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短视频新闻等互联网应用加速了人们之间的信息共享;舆情地图、疫情风险等级查询、智能辟谣等信息通过数字平台实时发布,并在用户间实现裂变传播,有效避免了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谣言滋生。三、数据、算法、网络、装备未来文化科技四个关键节点 数据:从文化资源到资产到权力 数据是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由于数据处理手段的重大突破以及人工智能领域计算能力的发展,文化数据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资料。例如,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中的女主角阿丽塔由8000多件数字制作的模拟人偶合成,整个影片数据占用磁盘空间是《阿凡达》的三倍多,这些数据成为影片成片的重要素材。文化数据经过交易和整合成为重要的文化资产。为了真正把文化数据变成文化资产,必须对文化数据进行有意义的交换和整合,让整个数据流通起来,成为真正可交易的产品。各种资源形态的原始文化数据经过标准化标记、解构及逻辑关联,中间产品形态的文化数据即可转化为文化资产。数据资产化催生垄断,数据从资产演变为权力。海量用户数据通过超级平台的人工智能算法测算后,成为用来预测未来和辅助决策的重要资产。超级平台往往在不告知用户的前提下采集、占有并使用用户的私人数据,形成数据垄断,获得大数据支配优势。数据于是从资产演变为权力——信息推送的权力、价格歧视的权力、任务分配的权力。一是信息推送的权力。平台根据用户画像主动迎合用户需求进行信息推送,使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二是价格歧视的权力。平台算法还会进行大数据杀熟,形成价格歧视。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7月公布的调查数据,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网购、在线旅游、网约车、外卖等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高发领域。三是任务分配的权力。平台算法根据骑手、买家、卖家等信息,极限压缩配送时间,外卖骑手执行任务被算法支配。算法:数字时代文化产业的新流水线 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是专业分工、批量生产。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低进一步扩大批量,成为工业时代的逻辑。这种生产方式导致能源投入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产出的产品比较单一、固定,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数字时代文化产业新流水线是大规模算法。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通过大规模算法进行多元化、智能生产以及个性化、精准化匹配。能否拥有精准的算法成为文化企业创新的重要标尺。如今,众多的头部互联网文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算法,例如,今日头条有智能新闻匹配算法,携程、美团等OTA平台有智能调度算法。算法匹配大数据形成新竞争优势。大数据算法技术并不独特,微软、甲骨文等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能实现,算法技术演变的关键是需要大量的场景、数据进行应用、测算和迭代。不断迭代的算法匹配海量数据可以构成文化科技新竞争优势。基于此,商务部、科技部在调整之后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增加了“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网络:透明通证、万物互联的文化新生产环境 区块链技术加速形成透明通证的网络环境,解决文化领域版权难题。过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将人、信息、设备、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但传统互联网下的文化产业生产环境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无法解决可信、评价、反馈等问题。而基于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形成的透明通证网络,将加速版权流通,促进数字版权的开发利用。万物互联、泛在生存的生产环境下未来文化产业形态巨变。过去,通过社交软件实现“人与人的链接”,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人与信息的链接”,通过购物网站实现“人与商品的链接”,通过共享单车、无人驾驶等实现“人与设备的链接”。未来,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特征的ICT潮流,推动从“物联网”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实现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泛在生存带来全民娱乐和全民IP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制作者和消费者,文化产业将呈现升级、融合、重塑三大方向。装备: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参与下的硬件升级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彻底重组传统制作流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参与的影视制作,通过智能拍摄、自动剪辑与生成、虚拟预演、可视化增强等流程再造,将有效节省人力和制作成本,大幅度提升制作效率和质量。在AI辅助后期制作领域,爱奇艺打造了爱创媒资系统,可以实现身份识别、表情识别、镜头识别、自动剪辑等功能,辅助大型综艺节目制作。在AI辅助自动生产领域,影谱科技首创推出机器自动化生产视频引擎MAPE,可实现视频自动生成、可视化增强、智能剪辑、辅助安全审查等功能,有效降低制作投入、提升视频生产效率。在虚拟预演领域,电影《狮子王》采用实时虚拟预演系统,运用游戏引擎和游戏制作方法,实现动态实时渲染,全面提升了电影制作流程、剧组分工,乃至电影的呈现方式。新一代科技应用促进文化硬件设备迭代升级。伴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的发展,文化体验装备也将不断升级,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在交互体验设备方面,索尼新推出了空间裸眼虚拟显示器ELF-SR1,用户无需佩戴任何设备,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就可以渲染逼真的3D对象。在新一代投影设备方面,Moment Factory运用全息投影、投影映射、多媒体设备打造定制化、沉浸式夜游体验。在智能演出设备方面,大型无人机灯光表演秀,通过826架无人机通过控制,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点亮夜空。四、站在下一个五年的起点展望文化科技重点发力领域 1.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主要方向:标准化采集、存储、标注;大数据关联解构;从生产到体验全链条服务;数据闭环、应用开放 。2.媒体融合主要方向:超高清全媒体显示;全媒体智能生产;全媒体精准传播;全媒体内容监测。3.智慧设计主要方向:跨学科、跨领域工业设计;自适配生产创作;人机交互设计与决策;群智协同设计创新。4.智慧制作主要方向:AI自主创作;AI辅助生成。5.智能影音主要方向:动态渲染;数字孪生;虚拟预演。6.泛娱乐文化体验主要方向:高沉浸式;强互动式;感官冲击;思维认同。7.区块链版权服务主要方向:版权确权;版权交易;版权保护。8.全域智慧旅游主要方向:信息集成;资源集成;服务集成;智慧体验。9.数字文化装备与设备主要方向:超高清装备;沉浸式音频装备;交互投影装备;智能演出装备。10.文化安全与文化治理主要方向:主动预警;安全体系;信息监管;社会治理。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更多内容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id:ourcecn)
12月20日,历经3个月,走过7站,推出了7大行业解决方案的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在北京收官。最后一站上,基于百度大脑的智能政务解决方案再次引发广泛关注,百度还正式宣布成立“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并发布《百度大脑领导力白皮书》,希冀为AI产业化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真正推动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开放:从7大行业开始 探索未来落地路径“人工智能技术是很宽泛的领域,这些技术积累、沉淀、复用、与产业结合落地,过程很复杂,落地链条也很长,” 百度AI技术平台体系执行总监吴甜在演讲中表示,因此,人工智能的底层开源、开放平台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百度大脑的平台化开放, 正在全力支持AI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和落地,目前已经对外开放了140多项领先的AI能力,聚拢超过80万开发者,百度大脑每天所产生的调用量已经高达4000亿次。技术的落地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从7大行业入手,提出针对细分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企业服务解决方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地产物业解决方案、智能零售解决方案、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智能校园解决方案,以及此次在收官站中发布的智能政务解决方案。吴甜表示,“AI技术将给不同行业,甚至微观到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场景,带来更彻底、更持续的业务动能。”过去两个月,百度大脑提出的7大AI解决方案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前不久,百度与上海新高度旅游公司合作发布的全球首批AI旅游巴士驶上了上海街头,巴士上部署了广州康行基于百度大脑视觉技术打造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这套系统会给乘客上下车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体验;车上面还配置了途鸽公司与百度大脑机器翻译技术联合推出的百度Wi-Fi共享翻译机,轻松解决外地游客、外国游客游览时语言不通的问题。“百度举办行业创新论坛的初衷,就是为了与各个垂直行业的从业者携手,推进AI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AI技术赋能社会各个垂直行业场景、解决痛点、创造业务价值的新路径。“智囊”加持:深挖AI+产业背后逻辑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公司或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拥抱AI势不可挡,产业如何更好的与AI结合,哪种模式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沉着冷静的思考与研究,对于企业判断行业走势、指导决策尤为关键。基于此,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应运而生。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是促进AI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的智库。吴甜介绍,中心将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产业、学术、研究机构携手,加深对产业的理解,探索发掘在AI技术驱动下,各产业呈现出的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价值。未来,中心将通过发布一系列行业研究报告、产业发展白皮书、AI产业指数等,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结合,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结合指明方向。会上,IDC与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百度大脑领导力白皮书》首度公开,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重要战略方向上的引导。报告展望了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走向,对行业企业AI应用效能进行评估,并提出“100天AI部署计划”,为企业部署AI提供战略性指导。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也表示,从产品服务侧到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再到决策端,人工智能正在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带来经济效能。遍地开花:打造全面的生态共赢体系目前,百度AI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零售、金融和安防等不同领域,任何人都能通过百度AI开放平台平等地获取顶尖的AI能力。比如智能政务领域,卓繁信息与百度大脑联合推出无人值守受理平台,为办事群众打造“永不下班”的政务服务大厅;基于百度大脑,华宇推出面向法律行业的卷宗分析引擎,实现电子卷宗文件自动识别、分类、实体信息提取等功能,显著提升办案效率。与此同时,百度持续推出多项合作伙伴扶持计划,打造全面的生态共赢体系。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中,百度推出面向广大AI开发者和企业的“燎原计划”全新升级2.0版本,推动AI产品与方案形成交易闭环,不到两年,已有73家企业入选百度AI加速器,超过300家生态合作伙伴,200多家企业入驻AI市场。作为燎原计划2.0 的核心,“百度大脑行业创新合伙人计划”也是此次论坛的重头戏,它旨在与创新合伙人联手在不同场景中共同打造创新的、高价值的产品,也希望这些合伙人能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AI落地的关键角色。经过层层筛选,小能科技、广州康行和天府TV“榜上有名”,成为百度大脑行业创新合伙人。开放、赋能是百度从始至终主打的战略高地,如今,百度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升级已有的生态体系,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完善的AI技术生态,进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吴甜表示,百度大脑作为百度将全套AI技术与产业衔接的神经系统,也逐步成为推动各产业与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
永州文化旅游融合及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永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一、调查前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方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丰富的文旅资源,打好“旅游升温战役”、“文化强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把永州的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把永州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人文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上半年,我院成立调研组,由罗明桥院长带队先后对我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冷水滩区、双牌县、金洞管理区、零陵区六个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永州市文旅产业资源及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以下是调研的基本情况:二、永州文旅资源基本情况永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山川秀丽,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之源,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世界女书文化之源、理学文化之源、东亚人类之源等,属湖南文物大市。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16件,普查可移动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保单位26处,省保单位79处,市保单位212处,县保单位319处。馆藏国家一级文物38件,二级文物129件,三级文物1138件。形成了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传统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组成的门类齐全的文物遗产网络。全市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29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6项、市级75项,项目门类齐全。旅游方面,全市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7类56种类型313处景观,优美的自然生态与丰厚的历史人文有机同构、相映生辉。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幸福城市20强等殊荣。现有9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68%,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100%。 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全市11个县区和金洞管理区全部被认定为革命老区,有革命遗址159处,建成了10个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红军长征足迹遍布10个县区。全市现有39家国家A级景区(其中国家4A级景区5家、国家3A级景区34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创建省级旅游强县2个、特色旅游名镇3个、特色旅游名村13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82个,其中五星级乡村区(点)27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69个。有28家星级饭店、23家旅行社,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三、文旅产业的发展状况1、文旅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永州大力实施“开放强市”战略,明确了“建设创新开放新高地、品质活力新永州”的目标定位。市委、市政府以 “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为抓手,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整合优势文旅资源,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文旅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效益显著增强,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县区选准主打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旅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一)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旅游+”、“515 战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从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工作考核、政策扶持、项目培植、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入手,强化措施,加大力度,营造了有利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文化强市”和“旅游升温”战略的总体规划,将推动永州文旅大发展大繁荣。永州是一处历史久远、民风淳朴、名山胜水、钟灵毓秀之宝地,具备我国最佳的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旅游目的地禀赋。其与主要客源地的地貌和文化差异性足够显著,距离人口稠密地区较近,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州的发展诉求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产业特性耦合度高,加上土地开发和人力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已经形成一定总量的休闲度假设施,以及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将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和风险,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二)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永州全市文化生产和服务单位发展到6000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4家,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9.8亿元,GDP占比突破4%,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奔腾文创、异蛇科技、九恒条码、恒津包装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和带动产业链条发展的源动力。奔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以潇湘文化古玩城为龙头的古玩、奇石特色经营年交易额可达2亿元。建成电影院21家,产值1.3亿元。各县区选准主打文化特色,正在集中精力和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主打文化产业,水云潇湘、零陵古城、永州国际艺术综合体、江华瑶族文化博览园、双牌云竹天堂村、冷水滩邓家铺文化博览园、金洞玉宛天成生态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抓紧实施。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88.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5%和19.16%,增幅排全省第9位。2019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5.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1%、11.27%。其中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15.79%。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总量排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4位。2018年底,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8696户,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84家,增速达到89.3%,增幅居全省前列。可以说,永州发展文旅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特色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打造一批文化节会品牌。举办了全国第四届草书展、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第九届阳明山“和”文化节暨海峡两岸文化旅游经贸交流活动,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纪念活动。湖南卫视《我们来了》一行走进永州,走进女书。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电视旅游创优评析颁奖大会、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全国书法、摄影大赛、全国户外健身大会、中欧篮球对抗赛、全国青少年足球冠军杯赛等国家级、省级大型群众文体活动近300场次,参与群众200余万人次。目前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正在专题策划研究“集中打响文化名城品牌”工作,谢景林副市长已经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专家座谈会。2、当前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快速成长。近几年,永州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永州共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7 类 56 种类型 313处景观,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有 2700 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7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6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项、省级 9 项,还有 9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85 个中国传统村落。可以说,相对同类城市,永州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已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但是景点开发零散,文旅融合不紧,导致主题不够鲜明,体验不够丰富。永州多数景点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时各个景点各自为营、孤立作战、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有文化看点的却没有生态看点,有生态看点的却没文化看点,导致景点规模、游客人数普遍偏低。以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该景区是全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唯一一座以帝王名号命名的千古名山,其主峰海拔为1882.4 米,被誉为“天设湖南第一峰”。 同时,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素有“绿色明珠”“生态王国”“蝴蝶王国”之美称。景区多姿旖旎的自然风光与多样无比的动植物资源交相映,成就了一个如诗如画的雄、奇、幽的旅游佳境,但是舜文化元素在整个景区却没有得到彰显,游客根本无法感受舜文化的魅力。又如,坐落在永州零陵城东文庙,具有卓越的艺术价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成殿上的龙盘凤舞浮雕石柱及殿前的一对石象、一对石狮,以及大成殿后的龟石碑,都历史悠久,堪称艺术珍品。但由于缺乏主题的指引,致使这些静态的展示未能与游客动态的参与需求结合在一起,难以产生与游客“直接对话”的体验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游客与景区游览内容之间的交流,甚至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文化休克”的现象。这必然对游客理解景区、感受文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二)资金投入不丰,来源渠道不多,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涉及一二三产、农文旅商城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永州文化旅游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很少介入,招商引资亦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旅游业长远发展。如 2018 年,列入全市“旅游升温战役”的 39 个重点项目,有 21 个项目是当地政府或政府平台投资建设。2019 年共实施“旅游升温”战役重点建设项目 50 个,总投资 332.2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 85.5亿元,大部分资金也是来自政府投入。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的形势下,融资更加困难。例如,由于投资严重依赖政府,缺乏投资文旅之类的企业,道县文生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境内不少好的旅游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无法发挥应有效应。又如,由于招商引资政策力度不够、文化旅游招商引资转化率偏低、文化旅游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零陵的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不少已经签约的招商项目和规划好的文旅建设项目,如麻将小镇、舜帝古城、海南恒基之中华水城与五星级酒店建设、航空旅游基地项目、全县“智慧旅游”建设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推进困难。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财政就更为紧张。如,江华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相配套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设施和景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相对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力度不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文旅产业的形势需要。我市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但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不够,在为文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性、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条块分割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造成文旅资源闲置和浪费。这需要政府牵头整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博览园、文化旅游基地等文化区块,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和规划。(三)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市场开发不够,文旅消费市场氛围还没有形成。永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人杰地灵。而且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还有许多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艺术。但永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不明显,创新力度不够用,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自然人文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刺激市场,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极大的浪费。永州文旅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发育不足,投融资问题突出。市场配置文旅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文旅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闲置、浪费现象比较普遍。文旅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高。文旅消费与经济的发展不匹配,文旅主流消费意识未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四)文化主导产业竞争力较弱,拉动力不强。一是缺乏创新活力。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并且大多是以日用消费为主,科技含量低。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服务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会展业等比较薄弱。二是文化创意水平低。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企业对“微笑曲线”两端开发链接不够,链条缺失,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形成拉动力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永州女书、书法、红色等文化资源丰富,知名度高,但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培育、打造的力度不够,仍只停留在景点开发、收取门票的浅层次方面。调研中发现,旅游商品中较多的还是一些普通的木制挂件和摆件,手工艺品也只是停留在绣的鞋垫、缝制的布老虎,生活用的编筐、摆件和一些常见的儿童玩具,文化创意和地方特色不足,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不高,旅游商品的竞争力较弱。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1、强化组织领导,纵深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继续高度重视,务必切实负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责任,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其次,整合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履行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指导、协调职能。围绕全市文化自身特色优势,重点做活红色、绿色、古色文章,努力把永州打造为湖湘历史文化展示与传承基地、江南第一大始祖祭圣地和全国多样性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展示永州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魅力。2、强化保障措施,改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就产业整体而言,资本充裕的产业才能充分发展,也才有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当然也不例外,市县两级政府要筹资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对基础设施、开放保护、宣传促销等引导性投入;扩大银行信贷投放,深入实施市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金融业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创新文化无形资产质押担保制度,畅通文化旅游产业绿色贷款通道;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积极向上级汇报衔接,争取更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里的笼子。(二)深入推进旅游景区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旅游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胆借鉴详细凤凰县旅游景区改制的做法,对已经有条件成为旅游景区的文物、风景名胜等单位或其它旅游资源,实行事业职能和市场经营职能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经营开发实体或对外转让经营权,实行开放性经营,真正把资源负担变为资源效益,实现旅游发展由事业向产业转变。3、要培育强势品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影响。文化生产者是发展还是被淘汰,将最终取决于它在文化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以舜文化、女书文化、佛学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瑶族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永州文化特色旅游。重点培育打造好九嶷舜文化、道州理学文化、阳明山佛学文化、零陵柳子文化、江永女书文化、江华瑶族文化等龙头文化旅游品牌,加大项目包装开发推销力度,推出一批彰显永州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两个全国一流乃至世界知名永州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开拓客源市场。4、科学规划,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一是壮大市场主体。文化企业和生态旅游企业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彼此认同,务实推进项目投资和市场经营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推动文化生态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域、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培育一批覆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企业,引导企业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创新融合业态。同时要充分利用永州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增加弹性供给,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避暑旅游、夜间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新产品,积极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与落地自驾旅游、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文化创意与旅游演艺、体育与康养旅游等融合新业态。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以“文化+”“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态、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新型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大力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结构调整,强加强旅游产业的文化、生态要素配置优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我市的核心文化产业,决定着我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因此,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战略方针,这是地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优化提高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优化。在现有基础上,对各部门和各县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进行整合,修订、完善、提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课题组组长:罗明桥课题组成员:李生[责编:陈舒仪][来源:三湘都市报]
#5G套餐正式上线#中国信通院发布权威5G行业报告,表明随着全球5G应用整体处于逐渐落地的初期阶段,各个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方向。截至9月30日,全球135家运营商共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应用试验达到391项。其中,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传输(4K或8K)、固定无线接入是试验最多的三类应用。在行业应用中,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通用网络技术,5G将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5G时代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连接,不仅直接推动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消费,还可培育诸如超高清视频设备、下一代社交网络、VR/AR浸入式游戏等新兴服务消费。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预计2020到2025年,带动新型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超过8万亿元。行业应用围绕三大方向进行创新发展5G与各行业持续进行广泛融合,行业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随着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5G与工业、交通指挥业、医疗业、文娱、教育业等各行业进一步融合赋能。第二届"绽放杯"大赛的参赛项目中,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三大应用方向占比分别为46%、35%、19%。行业应用方面,医疗健康、公共安全与应急处置、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文体娱乐等领域的项目数量位居前列。行业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等将成5G先锋应用领域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将成5G应用先锋行业。今年的"绽放杯"大赛中,医疗健康项目数量占比明显提升,反映以智慧医疗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相关应用,有望在2020-2025年的5G发展时期,成为5G先锋应用领域。更多报告内容,访问《5G白皮书》:融合趋势与应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