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产业融合与IP创新 成为市场发展新方向真吾

产业融合与IP创新 成为市场发展新方向

刚过去的一年里旅游经济概况如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了“2018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指去年文旅融合开局顺利,游客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消费持续高涨,消费新变化、亮点多。而在文旅融合的大环境下,红色旅游成绩非常亮眼,旅游景区与文化、创意和科技的融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以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旅游+产业融合与IP创新,将是市场发展新方向。年轻人成为红色旅游主力军红色旅游的年轻化和智慧化如今成为新趋势。在线旅游平台驴妈妈发布的《2018红色旅游报告》显示,该平台国内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00后占比5%,90后占比8%,80后占比24.9%,三个年龄层占据总人数的37.9%。同时去年国内红色旅游的主要客群年龄层已经从60后、70后向80后、90后转移。哪些红色旅游景点最受游客欢迎?《2018红色旅游报告》显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列热门红色景点之首,井冈山、中共一大会址、鲁迅故居等也都是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这和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景点大量引入互联网技术、流行的旅游活动元素有关,此前相对单一的被动式参观活动因此变为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主动探索活动。此外,报告也指出,红色旅游与其他元素相结合的新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红色旅游吸引,让他们在享受旅游的过程中,也能深刻感受历史进步和时代变化。高品质成为旅游关键如今,中国游客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城市休闲、深度体验、医疗休养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已逐渐代替购物,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消费诉求。2018年国庆期间预订携程高端跟团游产品的用户比例高达88%,纯玩无购物、高星级酒店、专属导游、精致小团、定制游,成为今年国内游的关键词。上述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指出,当前都市休闲旅游快速崛起,日消费在20-50美元的都市休闲客群人数增长迅猛,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品质跟团游也开始在市场逐步走俏,其中上海老年跟团游消费增长明显,2018年人均消费明显增长,较2017年上升11%。“网红元素”也为许多城市增添了旅游影响力,稻城、西安等城市受网红元素影响,旅游人数增长均超过100%。除长期深度游之外,节假日短期出游也越来越热门,城镇居民周末、节假日的户外休闲比重逐渐增加。节假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假日旅游产品,特别是非遗、自然遗产旅游深度融合的体验活动持续走热,文化展演、博物馆以及主打文化IP的景区逐渐赢得游客喜爱。融合与IP创新将是市场发展新方向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基于旅游+文化、体育、农业、时尚业等的融合创新,及以内容建构为基础的IP创新,是文化和旅游创新的新动力。景区和IP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8中国旅游业创新和IP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旅游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创新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日趋成熟,旅游业迈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在旅游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与IP的融合共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影视IP转化为例,《前任3:再见前任》不仅收获了17亿元的票房,也迅速带动了片中取景地印尼美娜多的旅游,市区观光、潜水俱乐部培训、快艇出海等项目都受到游客热烈欢迎。如今,泛娱乐IP产业链正在日趋成熟,比如《寻梦环游记》带火了墨西哥旅游,《至爱梵高》带火了荷兰和法国旅游等。上述IP发展报告认为,IP能促进旅游业向轻资产转化,推动差异化和产业链延伸,实现对商业模式的优化。通过提升游客体验、景区竞争力和促进行业跨界发展实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未来,旅游IP创新需求将持续旺盛,运营管理不断规范,跨界融合创新持续发力,向着有理性、有温度、有品质的方向发展。通过旅游IP产业化的思维进行再造,推动旅游IP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然后让IP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 郑洁琳)来源:南方日报

夫子时也

一财研选|“北斗+”产业融合趋势明朗,千亿市场潜力巨大!

券商研报浩如烟海,投资线索眼花缭乱,第一财经推出《一财研选》产品,挖掘研报精华,每期梳理5条投资线索,便于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专业团队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点准时“上新”,助您投资顺利!2018年8月28日目录“北斗+”产业融合趋势明朗,千亿市场潜力巨大!(兴业证券)新需求引领PCB行业稳步增长,龙头受益集中度提升(国信证券)“三桶油”将增产油气,,油服行业迎来发展大机遇!(中泰证券)基本面持续向好,航空公司估值仍具较高性价比(兴业证券)中科曙光扣非利润还原大超预期,海光CPU有望放量(申万宏源)1.“北斗+”产业融合趋势明朗,千亿市场潜力巨大!(兴业证券)人造卫星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占比分别为50%、27%、7%。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与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全球卫星导航稀土国际委员会(ICG)公认的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兴业证券指出,卫星导航定位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拉动效应也十分显著。卫星导航产业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相关产业辐射高达1:7至1:14。根据2013年出台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力争于2020年超过4000亿元。2018年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若要实现2020年超过4000亿元的规划,则“十三五”期间行业增速需保持在20%左右。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包括上游(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中游(终端集成、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三大环节。从上游来看,近年来北斗芯片国内研发瓶颈不断突破,国产化程度日益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渐提升,销量显著增加。兴业证券预计,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上游产业占比将为20%,芯片作为上游产业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计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兴业证券认为,北斗产业链中游专业级消费并举,市场占比最高。其中,军用终端由于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和资质门槛较高、且不允许外企进入,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目前上市公司中进入北斗军用终端市场的有海格通信(002465.SZ)、振芯科技(300101.SZ)、中国卫星(600118.SH)、雷科防务(002413.SZ)、华力创通(300045.SZ)、合众思壮(002383.SZ)等。卫星导航下游运营主要可以分为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兴业证券认为,下游已实现军民齐头并进、板块发展最快。兴业证券认为,近年来“北斗+”概念兴起,正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新模式,产业融合趋势明朗,北斗系统未来在智能穿戴、新零售、无人驾驶、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均有巨大潜力。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企事业单位数量大约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其中上市公司(包括新三板)总数已达58家,上市公司设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11.85%,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2.新需求引领PCB行业稳步增长,龙头受益集中度提升(国信证券)PCB被称为“电子产品之母”,其作用在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据Prismark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全球PCB产业保持年均复合增速约4%。2017年中国PCB产值297亿美元,同比增速达9.70%,增速高于全球。从PCB产值地区分布来看,PCB产业重心不断向亚洲地区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PCB最重要玩家,占全球PCB产值的50%以上。国信证券指出,目前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外资PCB厂商仍处于领先地位。根据Prismark公布的2017年全球前40大印制电路板厂商排名,臻鼎排名第一。前10大PCB厂商中,日本3家,中国台湾4家,美国和韩国各1家,中国大陆有深南电路进入前20排名,位居第19位。东山精密收购Mflex之后,2017年FPC营收已接近10亿美金,已然跻身全球FPC领域前10。PCB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四大领域,合计占下游应用领域接近70%。虽然手机、计算机市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服务器加速增长和手机结构化需求升级,带动高端PCB和FPC等产品的需求。智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大幅提升车用PCB市场需求、5G发展带动通讯基站及相关设备的需求。Prismark预计至2022年全球PCB市场规模达到688亿美金,年复合增速约4%。2017年以来原材料铜箔、环氧树脂等开启涨价周期。截至2018年7月,铜箔价格相比17年初上涨约20%,环氧树脂价格相比17年初上涨约44%。随着基材涨价,PCB核心原材料覆铜板也顺势涨价,年平均涨价幅度10%~20%,致使PCB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PCB厂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受环保政策影响,全国多个地区PCB厂商被迫限产停产,大量PCB产业相关厂商由于没有排污指标,被迫关厂。在环保趋严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巨大压力下,国信证券认为PCB产业链的中小厂商逐步退出市场,龙头企业例如深南电路、景旺电子、生益科技等大厂手握环保指标和资金规模优势,接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PCB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随着5G时代逐步临近以及PCB产业链集中度提升,国信证券建议重点关注产业链龙头公司:PCB技术能力龙头深南电路(002916.SZ)、占据高端FPC技术领域的东山精密(002384.SZ)、覆铜板内资龙头生益科技(600183.SH)。3.“三桶油”将增产油气,,油服行业迎来发展大机遇!(中泰证券)近日,国内“三桶油”相继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等工作。中石油表示,将研究具体措施,坚决打好国内勘探开发业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为我国原油产量实现年2亿吨目标做出应有贡献。中海油高层会议表示,中央的重要批示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高度,是中国海油下一步做好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中石化党组会议强调,把扩大油气资源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力度,推动油气储量产量实现稳定增长。中泰证券指出,我国油气缺口持续扩大,原油和天然气缺口分别近70%、40%,进口依存度过大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由于2015年以来勘查投资大幅下降,全国石油与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明显下滑,2017年全国石油与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均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从弹性角度而言,相对陆油和常规油气,中泰证券认为海油、页岩气边际增量弹性较大。2017年中海油的探明储量有所提升,达48.4亿桶,中泰证券预计中海油油气储量寿命将在2018年大幅回升。在国内原油安全大背景下,中海油的探明储量及储量寿命有望持续提升。中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中海油服有望首先受益。中泰证券认为,国内页岩气开采潜力大,压裂设备空间广阔。我国页岩气储量全球第一,2017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达90亿立方米,仅占天然气总产量的6%,开采潜力大。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0年要实现页岩气产量300亿立方米的目标。中石化涪陵页岩气产能建设迅速推进,至2017年已达100亿立方/年。中石油2018年计划页岩气产量同比几乎翻番。较高的页岩气产量目标有望推动压裂设备等装备需求大量释放,石化机械旗下四机公司与杰瑞股份为我国压裂设备双巨头,有望受益页岩气增产需求。中泰证券力推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油服(601808.SH)、石化机械(000852.SZ)、杰瑞股份(002353.SZ);看好安东油田服务(03337.HK)、通源石油(300164.SZ)等;关注中油工程(600339.SH)、中曼石油(603619.SH)、惠博普(002554.SZ)、恒泰艾普(300157.SZ)、中集集团(000039.SZ)等。4.基本面持续向好,航空公司估值仍具较高性价比(兴业证券)根据已经公布的上市航企数据,7月合计ASK增长11.2%,其中国内航线运力增长10.0%,国际航线增长13.4%。从月度数据来看,时刻收紧的影响逐步显现,今年以来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6家航空公司合计平均客座率为82.9%,同比持平微增;此前民航局8月新闻发布会公布的7月正班客座率为83.7%,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兴业证券发现,在行业运力增速明显收缩的情况下,行业客座率并未出现大幅度提升,从客座率的绝对值看,也并未达到旺季高峰,一方面可能受到7月世界杯、暑假开始较晚、雷雨天气等影响,出行需求有一定的推迟;另一面,票价的提升对需求的增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从消费增长的趋势来看,7月总体增速有所回落。兴业证券分析,运力增速上,南航和国航运力扔保持较快增长,南航今年飞机引进较多、同时对窄体机进行改造,三大航中运力增长最快,7月ASK同比增长13.3%,其中国内增长11.7%,国际增长16.6%;国航运力增长也较快,7月ASK同比增长12.0%,但飞机引进数量较少,或受益今年飞机利用率提升较为显著。客座率上,东航增幅最高。7月东航自身运力增速较慢,同时上海基地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运力增速也大幅放缓,上海市场总体竞争结构大幅改善;此外,东航昆明及西安基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同比的改善也有利于客座率的提升。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运力增速较低,但客座率也并未大幅提升,预计票价提升幅度较大。枢纽机场由于普遍受到民航局时刻管理新规影响,时刻增长严格受限,同时此前枢纽机场时刻使用相对饱和,执行率提升空间有限,旺季起降增速普遍偏低。兴业证券认为,汇率冲击不改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趋势。旺季供给增速的收缩的:效应逐步显现,叠加民航局近期安全大检查、严控运力增长,运力增速下降的趋势有望在进一步强化;同时随着世界杯等影响需求的不利因素消退,旺季供需关系进一步改善,民航的高票价弹性有望得到验证。虽然短期内航空公司业绩受汇率冲击影响较大,但当前估值对应2019年业绩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兴业证券继续看好航空板块,建议关注中国国航(601111.SH)、东方航空(600115.SH)、南方航空(600029.SH)、吉祥航空(603805.SH)、春秋航空(601021.SH)。5.中科曙光扣非利润还原大超预期,海光CPU有望放量(申万宏源)中科曙光(603019.SH)日前披露2018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4.05亿元,同比增长57.69%;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115.9%。申万宏源指出,受益于国内公有云的推进对服务器的大量需求,公司上半年营收34.05亿元,同比增长57.69%。按行业区分,面向企业的服务器、存储及系统集成服务营收18.92亿元,同比增长114.75%,毛利率也上升了1.78%,体现的是公司产品在B端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公司上半年扣非利润为0.71亿元,同比增长21.03%,申万宏源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来自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亏损。公司上半年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为-0.52亿元,中科可控权益法下投资收益为-0.25亿元,海光信息为-0.21亿元,均是具有长期自主可控战略意义的核心创新公司,目前还处于投入期影响公司收益。而去年同期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亏损仅为100万元,由于此亏损计入经常性损益,将其还原至扣非利润后,扣非利润为1.23亿元,同比增长209%。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65亿元,同比增长63.37%。同时,公司牵头国产安全可控先进计算系统研制,该项目未来三年将获得16.6亿元课题经费,立项建议、实施方案报告及经费概算均由全资子公司北京曙光信息进行,体现着曙光在高性能计算的国家队地位,服务器自主可控有望得到进一步加速。公司子公司海光上半年营收为2571万元,假设一片CPU 2500元的话,上半年出货确认收入的量即为1万片。CPU的采购一般都需要3~6个月适配,随着海光CPU性能的符合预期和政府加大对自主可控服务器的采购力度,海光CPU下半年有望迎来进一步的放量。X86芯片国产化、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存储低端转向中高端、云服务将在18年持续驱动公司业绩爆发。维持盈利预测,申万宏源预计2018~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7.1/104.2/151.9/182.3亿元,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16/8.55/12.2/18.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新时代证券认为,考虑到公司高性能服务器、存储等产品的广阔市场需求,以及公司自主可控板块的巨大潜力,预计2018~2020年EPS分别为0.70、1.01和1.32元,维持“推荐”评级。国盛证券基于业务关键假设,预计公司2018~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4.03亿、122.22亿和153.80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2亿、8.45亿和14.49亿。对应2018年目标市值456.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绝待

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 服务 技术 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作用下,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世界性潮流。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现实地看,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这些问题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有关。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比重高但效率不高,同样面临着有效提升发展水平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更好发挥“中国制造 中国服务”组合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现阶段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改善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由此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产品同质化同时造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采用“价格战”,这使制造业企业获利甚微。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制造 服务”,不仅能改善供给质量,还可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发展趋势看,服务差异化是制造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创新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制造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沿产业链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国际产业分工的高价值环节已从以制造环节为主向以服务环节为主转变。目前在国际分工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多从事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管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服务活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境况,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产业融合发展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向发展,使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向上游延伸,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特别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批“制造—服务平台”或“服务—制造平台”将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向平台经济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将演变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已成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但有着比制造业服务化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也就是先进制造业融入更多现代服务业元素,包括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就是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企业生产中的过程;产出服务化,则表现为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也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融入更多先进制造业元素,包括服务型制造、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等。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包括制造和服务的战略与业务协同、跨界融合、业态与模式创新等,最终形成制造服务平台或者服务制造平台。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偏低、融合效益尚不明显,制造业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也不足。一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高。基于国别投入产出表的测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水平在10%左右,而同期的美国一般在16%以上;我国先进制造业在投入环节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水平在4%左右,而同期美国在7%左右。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态势趋于停滞。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并且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服务业企业沿产业链向制造业拓展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的趋势呈现出停滞态势。三是双向融合的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台企业的兴起(包括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两类)。这些企业将其产品与服务不断向用户领域延伸,同时也在向制造领域延伸,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面向市场、定制制造、柔性制造和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摸底数据分析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统计,当前我国已有269个平台类产品。其中,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50个。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企业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尤其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的着力点更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第一,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经济学界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由来已久,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源于三次产业划分,产业界限似乎泾渭分明。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业或服务业“单兵突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难以改善,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二,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产品与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在适用税率方面实行“就低不就高”政策,适用最低税率。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独立于实体经济并主要服务自身的问题,实现金融等要素配置“脱虚向实”,转变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借助给客户提供相关服务的机会,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利用客户资源如需求、信息、知识、技术等,扩大企业的资源范围和规模,开拓企业创新的视野和途径。一方面,要将外部资源纳入制造业服务创新中来。另一方面,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前沿技术协同攻关。第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平台治理机制。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同时还需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其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的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探索开展多边协同治理,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担责、共同分享、共赢发展”的局面。第五,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集聚化、配套化的空间融合、区域融合实现形式。建议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选择一些地区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基于良好的制度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与父

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刘月田 丁卓霖 宋绍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和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国家在发展中的责任,即在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利用财政税收、金融调控、社会保障的政策手段,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推进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推进市场融合和服务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实现统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文化旅游共生、主客资源共享,势在必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火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并推动多方面产业发展。例如,其推动的夜游经济效益可观、潜力巨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重视,投资意愿加强, 相关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夜游经济行业市场发展模式调研研究报告》显示,近年美国居民已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在夜间实现,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 来源于夜间经济。一个常住及流动人口300万的城市,假设每天10%的人进行夜游消费,假设人均消费30 元,每晚就有一个900万元的大市场,一年收入可达30亿元。而在北京APEC、博鳌亚洲论坛、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博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及其他重大活动过程中,美好的夜景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城市景观照明在国际性大型活动中的示范效应,引起各级政府关注,城市景观照明正在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展开。在国家大力推动美丽中国战略以及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景观照明对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夜经济, 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于城市发展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照明工程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将当地文化通过灯光和舞台效果有效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 有助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景观亮化市场规模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景观亮化市场,预计2020 年行业规模达到近1000亿元。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各大城市的大型事件活动为景观照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催化剂。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现状文化旅游产业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决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开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前提下,我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拓展资本市场为突破口, 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方式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各地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一批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各个文化旅游产业门类蓬勃发展,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增强文化旅游单位活力,对繁荣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对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开辟税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坚持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扶持传媒、印刷发行和照明等产业。当前,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一般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项目主要是政府投资,大约占90%以上,有少量民营资本进入,占不到10%。政府和民营资本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和优化有很大拉动作用。二是对媒体的投资项目以国有经济为主,部分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冲动很强。如有线网络、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广告分包,对报业、广播电视业的整合等。三是对图书出版发行印装业的投资。在印刷装帧业,民营资本非常活跃,且已经形成规模。在图书发行行业,占绝大多数份额的还是国有新华书店,但民营资本进入势头很猛。四是对旅游产业的投资仍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一般是政府提供启动资金,给予政策扶助(国债项目、政府贴息等),引入开发商。民营资本投资热点多在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综上,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从文化旅游产业经营和投融资方面分析,这两个领域的人才危机已经呈现出来。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 整体缺乏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旅游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非常迫切。要针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培养文化旅游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强调系统性与深度的有机结合,紧贴行业前沿, 以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为师资开展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投融资建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中心环节,站在思想认识的新起点和发展实践的新台阶上,强化产业思维, 坚持底线思维,把握产业趋势,遵循市场规律。为此,要从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统筹机制、推动园区升级、健全投融资体系、培育消费市场、鼓励产品业态创新、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 加快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顺应社会对文化需求呈现出的新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具体而言,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还应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投融资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领域有需求,资本就向哪个领域流动。目前,社会资本已经有能力、有魄力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参与竞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将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市场在发挥引导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要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精准定位,融入发展战略之中。首先,国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其次,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及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完善,依托京津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周边游、生态游等庞大需求,河北文化旅游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第三极”;再次,京津两地科技、人才、资金优势明显,河北可以通过借力发展,进一步承接两地文化旅游开发运作方面的“溢出效应”。作者单位:河北旅投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燕京理工学院/河北省财政厅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24期公号内容版权归属中国发展出版社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转载务请注明出处(刊物名或本公号名)及原作者。=====中国发展观察=====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发展观察”百度百家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综合性智库类半月刊,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传播平台。《中国发展观察》杂志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第一办公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东路3号京版信息港9层(邮编:100029)

问政

探索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构建大健康金融新生态

4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和天士力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 “数融健康、保金赋能”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2019成都市武侯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大健康、金融企业等专家齐聚北京,围绕大健康产业全方位的金融需求,着力探索科技协同、产融结合的金融创新融合新模式,开展金融技术、工具、服务、市场创新,推动大健康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与良性互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晓季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天士力资本总经理马强发言会上,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李晓季以及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天士力资本总经理马强致开幕辞。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金军做了成都市武侯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推介,大健康数字创新中心(DHIC)副主任李思睿对DHIC的大健康金融数字创新战略做了主题分享。会议协办方—小雨伞保险创始人徐瀚做了“从超级玛丽设计看互联网保险演化”的主题演讲,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普华永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合伙人 金军小雨伞保险创始人 徐瀚本次大会还邀请到了多位业内重磅嘉宾,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肖治做了“国投创新在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实践”的主题演讲,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组织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做了“互联网时代健康保险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中电数融CEO、中电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宋雨做了“医疗大数据国家队金融创新战略”的主题演讲。会议期间,在天士力资本行业研究高级经理刘媛的主持下,成都数联易康创始人张岩龙、聚智慢病健康管理总经理温小凌、泰康资产投资总监郭婧然、健康有益CMO 董杰、小乐健康CEO 王凯等嘉宾,就“数字创新助力金融与大健康融合发展”的议题开展圆桌讨论,围绕大健康产融结合的金融创新融合模式进行了全新展望、广泛探讨。据介绍,近年来,在成都市打造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指导和统筹布局下,武侯区承担起“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任。全区拥有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医疗资源潜力巨大、高素质人才众多、载体资源丰富等良好基础。在金融产业方面,全区已汇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证监局等3家金融监管机构,成都农商行总部、中航安盟财险总部等490家各类金融机构,目前正着力打造“人民南路大健康金融特色街区”,通过金融载体资源优化升级加快吸引更多优质大健康金融企业集聚发展;在大健康产业方面,明确了以“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为极核,布局“一谷一带一区”大健康产业空间,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养老、智慧健康、医疗旅游五大重点领域及相关产业。大会现场图同时,武侯区还配套了“打造一个保险功能集聚区”“建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相互保险社”等“10个1”重点行动;制定专项政策,从鼓励保险机构集聚和产品创新、扩大直接间接融资、产业基金发展、支撑平台建设、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支持大健康金融发展。未来,武侯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大健康产融创新生态圈,形成“一个生态圈,两大体系,四大平台”的发展格局。即围绕大健康产融创新生态圈建设,从大健康金融需求体系和大健康金融供给体系出发,优化金融要素供给,加强大健康金融创新应用、环华西产业投资、大健康产融智库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四大支撑平台建设。

中国互联网迈向产业融合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携手阿里研究院和百度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2.0——解读中国互联网新篇章:迈向产业融合》指出,近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产业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企业更加积极地走向产业互联网。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路径是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报告认为,中国在前端消费侧的数字化程度全球领先,消费行为高度数字化,数字化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反观后端,产业互联网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消费互联网的前端应用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沿着价值链牵引后端生产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协同。同时,在前端积累的海量消费数据以及自身开发的数字化工具应用将使互联网企业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企业,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报告作者之一、BCG合伙人李舒表示,在消费互联网带动产业互联网发展这个独特的中国数字化发展路径中,中国互联网企业扮演了角色。以零售为例,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积极地从线上走向线下投资实体零售,其对线下实体零售的影响力也明显更大。中国互联网巨头所投资的零售百强企业,其销售额加总已占到所有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28%。美国实体零售企业更积极地从线下走向线上建立自主品牌电商,比如美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建立自主品牌电商的比例达到了88%。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更加积极地推进对线下夫妻零售店进行数字化改造,仅阿里巴巴一家覆盖超过100万家夫妻零售店,约相当于全国夫妻零售店总数的1/6。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前端高度发达的消费互联网累积了大量消费数据,为后端价值链赋能,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平台模式在中国的数字化发展中显得尤为流行。百度副总裁、总编辑赵承表示:“通过技术开放平台赋能小型企业,成为中国产业经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的重心将向产业互联网转移。(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中

戏剧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并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模糊了产业边界,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的产业形态,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信息通信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即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的产业融合。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跨产业、跨区域的兼并,产业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大量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称这种经济现象为“产业融合”..产业整合应该是因为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科技创新的新兴行业管理和行业领先的打破行业原有的边界的跨界融合,使相互参与,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特色和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的形成,最终实现产业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之间的充分融合。戏剧,一般内实现的叙述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和其他形式的演艺舞台的目的。文学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剧本是剧本的作者。戏剧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戏剧、歌剧、舞蹈、音乐剧、木偶剧等。该剧由故事的演员扮演艺术的综合作用,当众表演在舞台上。戏剧的起源是无法检验的。目前有很多假设。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如古代中国的“巫”、“舞”、“巫”三种同源,可能是一种乞讨战争的巫术活动,即戏剧的原始形式。另一种为劳动或庆祝丰收的即兴歌舞,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起源于狄俄尼索斯的祭祀。剧院是演员的艺术将是一个故事或情况,平等对话,唱歌或行动的方式表演出来。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和其他艺术是表演的最大区别,通过演员的戏,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服务,如果演员的戏,那么表演就不再是戏剧了。戏剧表演是一项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活动。一方面是以人的对话,歌唱,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对于剧场,文化价值是摆在首位,但是,这种价值的创造往往是支持经济利益的需要。从目前的表演环境来看,大多数表演团体很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舞台艺术产品既要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又要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以经济规律为主导..因此,当前的演出市场面临着“三困”局面:一是利益竞争混乱所带来的世俗和精神价值;二是最大的商业利润的法律之间的追求和冲突困扰了长期的潜移默化巨大的作用带来了直接的文化;三是观众观看意愿弱、收入不平衡和演出成本高的矛盾造成的困难。我认为,中国戏剧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艺术创新:创新和现代遗产转化的文化意识的传统戏剧。戏曲艺术创新和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历史文化传统。如果割舍和抛弃传统,我们将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盲目寻求创新,以追求更高的票房收入,赢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它很容易陷入俗、俗、俗的困境,不符合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最终会被人们抛弃。2.科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戏剧表演的自我完善。戏剧艺术是一种集视觉,听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经济、文化和技术一体化的产物。如今,戏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技术带动了音响、灯光、舞蹈、录音等技术的创新,“技术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传统戏剧在表演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的自我完善,融为一体,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戏剧。在此方面,白先勇集合大陆及港台文化精英、历时两年之久联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戏剧文化产业科技化舞台呈现的先锋和表率,它充分借鉴了现代舞台所采用的各种声、光、电手段,舞美、道具、服饰无一不精,布景、音乐、服饰、化妆等都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经典意蕴、文化内涵,又有诗情画意、视听冲击。总之,技术创新和研发带来的生产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戏剧产业的高附加值,延伸了产业生态链,拓展了产业空间..3.观众的消费能力:新一代现实相遇的歌剧观众的多元文化的审美情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物质产品。消费力的提升,使更多的受众能够满足新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消费性”“快餐式”“低俗化”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许多专家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时代的“审美正常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传统戏剧美学和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及时相应地创新发展,观众必然会被抛弃走上一条不归路。值得欣慰的是,很多知名编剧都实时掌握了观众消费力和现代多重审美诉求的变化,并率先响应市场需求。4.改革内驱力:国有戏剧院团“转企改制”的内在驱动。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深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实施改革战略,以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的制度模式,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以满足上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国有剧团是社会主义文艺骨干,戏剧演艺业的发展和繁荣,是极具市场开发能力和核心产品衍生的潜在的文化产业。近年来,一些国有剧团初步完成了体制改革的舞台任务,经过“改制企业化改造”的戏剧表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活力,对于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改革内部驱动的作用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当然,现阶段,我国戏剧表演市场的发展还比较低迷,很多“转企改制”的国营剧场,基础差,利川梭子,科技水平低,市场经验低,资金供给不足,赢得利润的能力弱,他们转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转型后的剧团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出路。的面对市场挑战,抓住人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北京京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浙江话剧团,表演艺术团江苏省,西安市,陕西歌剧院,石河子话剧团昆剧院,话剧团等,这是在江西改革驱动的领先力转化为企业,创新的角色,演出玩了很多人的喜爱剧目,探索,打破了文化和科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市场深度融合路径。5.市场竞争力:执行的基本要求艺术剧院升级和发展工业单位。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整合兼并力量,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最终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机制压力下提升发展,打造品牌,是戏剧演艺行业单位的本质要求。可以说,戏剧只是一种文化内容的载体,演艺单位只是主要产业之一,其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在市场竞争力的驱动下,可以延伸到其他相关文化产业,扩大、转型和升级。那么,戏剧与其他产业融合应该走哪条路,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渗透与交融”的融合路径:演艺文化产业中戏剧与音乐舞蹈的融合与发展。美国百老汇的表演艺术产业是传统戏剧融入舞台和歌剧的典范,遵循着典型的“渗透与融合”的发展道路,现已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表演形式融汇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百老汇的演员每个都是演、唱、舞俱佳的表演艺术家,它的很多剧目更是融艺术追求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如《猫》、《悲惨世界》、《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妈妈咪呀》等,均有着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做到了“雅俗共赏”。其次,“交叉相关”整合路径:戏剧文化产业与服装设计、道具制造、化妆品美容等其他类型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服装,道具和化妆都是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相应的服装,道具和化妆台,就不可能有“好戏”了出来。化妆、服装和道具可以帮助塑造人物的气质、个性和风格,给人物带来特殊的艺术魅力。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与服装设计,道具制造,美妆等行业交叉相关融合的面貌..最后,“外拓衔接式”融合路径:戏剧文化产业与影视、出版、旅游、广告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媒体技术和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接着,个人的创造力和大规模的艺术才华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产业将走向的概念和实践一体化运动,以新兴的消费者互动的公民使用。所有创意产业,包括戏剧文化产业,都有「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加上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互动市民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春天。从产业发展实践来看,戏剧文化产业明显体现了“向外拓展与融合”的整合发展,与影视、出版、旅游、广告等产业实现了较快的融合与融合,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在文化产业这个领域,戏剧产业也应该走产业融合这个方向的路子,才可以更加辉煌。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和措施来促进中国戏剧文化产业的融合?动力机制与文化的融合路径影院产业融合分析,可以从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策服务水平: 政府应主动为戏剧文化产业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众所周知,市场生存的竞争机制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有效途径。但市场本身也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当市场处于培育,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各国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和调整,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完善市场结构和机制来解决危机和市场风险。政府有税收,禁止的,有权比如处罚权,可以起到强制执行的,因此在市场上显著优势,弥补不足。中国戏剧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为戏剧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演出、交流平台和一些大型产业服务平台等戏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因此在交付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之前,必须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生产,从而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戏剧产业的技术研发升级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引导技术创新研究团队的组建,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奖励科技创新。为生产戏剧内容的核心要素——创意,容易在相互交流中被无限复制,损害了原作的利益..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原始生产保驾护航。戏剧产业的整合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呈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趋势。2.产业运营层面:戏剧演艺公司应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开发及完善整个产业链。剧院演艺公司的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创意”。创新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的逻辑起点,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3.科技研发层面:科研单位应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为戏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4.人才培养层面:高校、文化社团及培训机构等积极开展戏剧文化教育,为产业融合储备人力资源。除上述方面外,戏剧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相关主体集中力量,如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单位加大宣传力度,为传承创造社会舆论,生产性保护和扩大戏剧文化遗产消费。例如,在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和评价中,要建立戏剧文化产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使发展规范有序。总之,文化产业,与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操作过程中的戏剧发展的整合,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协同创新。

长生殿

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总规模超3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40.3%;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技术不仅作为技术要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还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塑造了经济社会形态,并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自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新形势与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措施。可以预见,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时代的来临,推动着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加快渗透与运用,不仅会给各产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会加快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并对产业之间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径、融合模式等多方面带来重要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在开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意义文旅产业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旨在打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侧,直接表现为产能大量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文化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特色、供给质量不高、要素配置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从出境游市场的火爆到对海外文旅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都反映出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痛点,即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有效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的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旅产品的需求,必须要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重要途径作为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国家、产业和个人都带来了深远影响。由于疫情爆发突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不得不采取“封城”和隔离的政策,但短期内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此次疫情对不同企业带来的冲击却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表现为传统的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而一些数字企业则打破了人员流动和空间制约,受影响较小。此外,从疫情对产业消费的影响来看,以线下消费为特征的传统服务业受到冲击较大,以线上消费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且还得到了较快发展,比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此次疫情期间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打击,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文旅产业也不例外,数字化已成为文旅产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对产业演进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产业演进路径也由产业分立逐渐向产业融合转变。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此前的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分立并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而信息技术革命则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从产业演进的路径来看,数字技术是实现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看,正是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推动了文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也让大规模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可能;伴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深度渗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将逐步打破,两大产业也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数字化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要时代命题,同时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已成为驱动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文旅产业正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并从以往的资源驱动迈向科技创新驱动、从粗放型增长迈向集约型增长的新阶段。以故宫博物院为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故宫利用数字技术对展览和藏品进行宣传和解读,强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仅提升了故宫文旅产品的质量,也增强了大众的体验性和趣味性。数字化开启文旅产业发展新时代“强通用性、强交互性、高集智性和高增值性”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激活了文旅产品资源,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赋能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部门政府是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提高履职能力和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公共事务及自身事务提供了新的更多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数字技术为政府更好履职提供了支撑。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推动产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和行业监管模式的改变,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数字技术也正在赋能于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部门,使文旅产业的智能化管理成为可能。而依托文旅产业运行的各类数据,更容易识别差异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由此可以提升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效率,也可以为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推动数字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依托游客行为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旅游客源地提供更好的营销服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变革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大体经历着以下发展过程:技术发展推动组织机构打破既有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重塑。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变革发展模式已成为价值创造和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文旅产业基于获取利益和实现价值的动机,会逐步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由此会带来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和新业态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近年来,VR、AR、5G等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加快应用,诞生的诸如虚拟现实景区、虚拟现实娱乐、数字博物馆等全新的文旅业态即是佐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各类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得以“活起来”,由此将不断创造文旅产业新资源,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文旅新生态和数字化新型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将会不断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变文旅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提升文旅产业的有效供给水平——开拓文旅产业发展新的空间。带来大众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个体对时空的感知差异,会带来个体消费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而技术变革是影响个体时空感知的重要因素。伴随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个体消费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折射的是数字化时代大众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大众的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体验质量,也将会逐步改变大众的行为与体验认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会随之发展,大众对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体验会更加青睐。未来,随着数字化在文旅产业的加速应用,大众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与体验认知将进一步变革,这意味着只有推动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才能满足数字时代大众的新体验与新需求。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但数字时代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理性认识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才能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泛数字化倾向有待规避面对着数字化转型趋势,传统产业主动推动与新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实体为本,技术为用”,新技术要有效发挥作用,应该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当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泛数字化倾向,片面地认为只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就会赢得竞争。当前,文旅产业数字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与非理性成分,集中表现为自从文旅部组建以来,不时出现“文旅产业”“数字文旅”“区块链文旅”等新概念,但真正能够产品化并为市场接受的项目还较为稀缺。因此,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必须避免泛数字化倾向,应在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数字时代对既有的法律法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都带来了挑战。在数字时代,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可以参与价值创造,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属性、使用权如何界定,如何保护数字文旅产品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如何界定企业对数据的使用权与范围等也是数字时代发展不可绕过的现实难题。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尤其是与数据使用和网络安全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制度的欠缺,已成为影响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渗透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会进一步制约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此外,消费者在使用数字文旅产品时,如因担心个人数据泄露而拒绝或有限提供关键信息,客观上也会抑制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数字文旅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与引导。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政府出台的有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文件多次提到推动文化、旅游和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也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但总体来看,围绕着数字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上缺乏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尚未形成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财税和金融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等。此外,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但目前各部门与各行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这也阻碍了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数字技术不仅给文旅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也让大规模的文旅消费成为可能。推动文旅产业数据化,既要发挥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要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和企业服务的在线化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加快应用,推动了在线旅游和数字文创产品的发展,尤其是疫情期间,诸多原本发生在线下的文旅活动被搬到线上,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在线服务消费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凸显了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01抓住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旅新业态,通过新业态不断满足新需求,不断释放新兴消费潜力;02加快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与渗透力;03引导文旅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动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文旅产业新模式,为文旅产业融合注入新的动力。培养数字化人才长期以来,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而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事实上,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也需要掌握数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积累支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至关重要。01选择一批高校试点,在其人才培养中加入培养数字化与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02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数字化人才投身于文旅产业,并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03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从业者的数字化素养;04推动职业院校与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数字化技能实训能力,为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数字化人才。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是实现文旅服务于民的现实需要。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既能利用和节约资源,扩大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也能够提高数字技术的渗透度,从而为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全新空间。01以提升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文旅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02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设和改造一批文旅综合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更丰富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旅获得感和幸福感;03优化文旅管理部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部门的服务效能,使管理部门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后台服务器”。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未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层面的政策协同与配套,也需要形成推动数字化文旅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01推动形成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建设,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作用;02加快建立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考核体系和产业统计体系等,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03出台相关举措,给予数字文旅企业在用地、用能、创新等方面重点支持;04研究制定并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促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则、任务、方式、保障,可以考虑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纳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文旅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05加大财税政策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设立数字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同时也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增强数字文旅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后劲。原文标题:《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原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贺少军;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讲师 徐金海文章转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循循善诱

郭朝先: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作用下,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世界性潮流。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现实地看,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这些问题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有关。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比重高但效率不高,同样面临着有效提升发展水平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更好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组合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现阶段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改善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由此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产品同质化同时造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采用“价格战”,这使制造业企业获利甚微。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制造+服务”,不仅能改善供给质量,还可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发展趋势看,服务差异化是制造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创新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制造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沿产业链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国际产业分工的高价值环节已从以制造环节为主向以服务环节为主转变。目前在国际分工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多从事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管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服务活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境况,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产业融合发展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向发展,使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向上游延伸,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特别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批“制造—服务平台”或“服务—制造平台”将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向平台经济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将演变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已成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但有着比制造业服务化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也就是先进制造业融入更多现代服务业元素,包括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就是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企业生产中的过程;产出服务化,则表现为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也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融入更多先进制造业元素,包括服务型制造、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等。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包括制造和服务的战略与业务协同、跨界融合、业态与模式创新等,最终形成制造服务平台或者服务制造平台。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偏低、融合效益尚不明显,制造业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也不足。一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高。基于国别投入产出表的测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水平在10%左右,而同期的美国一般在16%以上;我国先进制造业在投入环节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水平在4%左右,而同期美国在7%左右。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态势趋于停滞。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并且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服务业企业沿产业链向制造业拓展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的趋势呈现出停滞态势。三是双向融合的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台企业的兴起(包括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两类)。这些企业将其产品与服务不断向用户领域延伸,同时也在向制造领域延伸,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面向市场、定制制造、柔性制造和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摸底数据分析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统计,当前我国已有269个平台类产品。其中,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50个。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企业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尤其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的着力点更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第一,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经济学界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由来已久,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源于三次产业划分,产业界限似乎泾渭分明。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业或服务业“单兵突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难以改善,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二,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产品与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在适用税率方面实行“就低不就高”政策,适用最低税率。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独立于实体经济并主要服务自身的问题,实现金融等要素配置“脱虚向实”,转变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借助给客户提供相关服务的机会,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利用客户资源如需求、信息、知识、技术等,扩大企业的资源范围和规模,开拓企业创新的视野和途径。一方面,要将外部资源纳入制造业服务创新中来。另一方面,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前沿技术协同攻关。第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平台治理机制。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同时还需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其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的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探索开展多边协同治理,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担责、共同分享、共赢发展”的局面。第五,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集聚化、配套化的空间融合、区域融合实现形式。建议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选择一些地区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基于良好的制度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作者郭朝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

夫子弗受

体育产业深度调研(五)|跨界,我们是认真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初探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题:跨界,我们是认真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初探新华社记者体量不大,然而复杂。在谈及从业感悟时,许多从业者如此评价体育产业。2019厦门马拉松赛在厦门开跑,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万多名选手参加比赛。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面向人,塑造人,服务人,一切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体育产业需要高情商的经营理念和立体化的发展模型,其深入社会肌理的行业属性决定它与生俱来的跨界特质。“体育+”融合发展之路在中国体育产业起步阶段就被提上日程。“互联网+体育”的再认识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体育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进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渗透、融合和改造。两个朝阳行业碰撞,火花喷溅,气象一新。腾讯公司和ESPN结为合作伙伴,在NBA等赛事播出上进行强化和开拓。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近年来体育产业有所降温,盲目投资有所退潮,“互联网+体育”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再是资本讲故事的主题词,也不再只是充满美好愿景的计划书。融合之路最终要脚踏实地,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作为媒体的互联网,与电视并无本质差异。以赛事直播为例,现代传媒与竞赛表演业早已你中有我,相互依存。没有直播的赛事并不完整,影响力势必夭折在直抵更多观众的路上。赛事方通过向媒体出售直播版权获利,从而获得更足的发展动力来提升赛事品质。互联网企业依靠资本实力,获取、分流一些原先在电视平台上播放的赛事资源,然而他们在经营内容和路径上,与电视一样并没有彻底颠覆体育媒体的运营逻辑。腾讯体育运营总经理赵国臣表示,腾讯体育买下NBA新媒体版权后,在演播室、制作信号、个性化解说和在线观赛体验等方面追加大量投入。虽然付费观看用户增长迅速,但主要变现手段仍是广告。五棵松体育馆外景。新华社记者王颂、孟永民摄互联网作为应用科技手段,与体育产业结合更多是线上线下互动导流,从而创造多种消费应用场景。青鸟体育董事长卞光明认为,健身行业引入互联网可以帮助找到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公司目前的新项目都与互联网相关。例如和基因检测机构合作,应用到健身人群;通过智能硬件或与线上减脂平台合作,向消费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数据服务等。也有业内人士对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体育”尝试提出质疑,“虚拟”还是有点虚。江苏省体育局体育产业指导中心主任潘时华表示,体育消费是反复、高频的体验式消费,很多旨在建立用户和场馆关联、做体育社团类移动应用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虎扑体育董事长、动域资本合伙人程杭坦言,行业内对智能硬件市场存在误判,很多相关投资效果并不理想。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靳飞告诉记者,从五棵松体育馆的运营实践看,“智能场馆”的设想可能被高估了,目前还没有创造出具有革命性变化的需求和体验。“体育+”的“醉翁之意”记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体育+”的各种融合发展探索中,体育本身大多不能直接产生效益,更多扮演“吸睛导流”角色。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负责情怀、品牌与格调,赚钱还不是现阶段中国体育最擅长的事情。2016年6月6日,江苏苏宁集团宣布旗下苏宁体育集团获得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约70%的股份。新华社记者李响摄苏宁、阿里等零售和电商巨头进入体育领域,仍在围绕原有板块探索融合路径;政府主导的赛事更多关注点在于赛事对地方形象的展示,对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拉动效应;体育场馆经营方的收入也难以完全依靠赛事本身,“以商养馆”模式是最现实的选择。据苏宁体育集团副总裁米昕、PP体育常务副总裁曾钢介绍,苏宁体育集团斥巨资经营职业足球俱乐部,运营欧洲多个足球职业联赛的直播版权,但赛事本身变现能力有限,盈利模式落脚点仍在零售行业。“投资国际米兰之前,海外用户并不了解苏宁。”米昕说,“通过投资体育资源,现在很多国际一线品牌都愿意和苏宁合作,我们的议价能力大幅提高。”“运营顶级赛事版权为苏宁提供了和消费者建立更加长期稳定交流的机会,可以拓展消费群体和挖掘消费潜力。”曾钢说,“赛事培育的体育消费用户可以导流到线下的苏宁实体店,将社区日用消费与健身需求结合起来,把各种体育消费品集中在某个综合场景里,一次性满足消费需求。”阿里体育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张大钟。新华社记者刘天摄阿里体育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张大钟介绍说,公司致力于运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尤其注重建立与青少年用户的联系,引导养成运动习惯。“流量变现是我们擅长的业务,运动银行是变现手段,将卡路里等运动数据与阿里电商平台链接,与线上产品做置换,针对运动人口做精准广告投放,同时搭建运动消费人群与健身服务机构之间联通的平台。”备受政府青睐的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需要数额不菲的投入,本身难以获利,但城市管理者更看重赛事的社会溢出效应。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上海市政府每年对很多当地赛事提供资金补贴,在重点打造的精品赛事中,只有ATP大师赛能赚钱。前上海久事体育集团董事长姜澜认为,有些赛事对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匹配城市格调定位有特殊贡献,诸如F1赛车、马术等赛事形成的社会效益不能忽视。西班牙选手纳达尔在比赛后与中网观赛球迷合影。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张军慧认为,体育产业就像火车头,车头发挥多大作用要看挂多少节车厢。车头消耗能源,产能在“车厢”里,比如餐饮、培训、旅游等。例如,中网赛事处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外埠来京观赛的占比最高可达20%,体育和旅游结合还有很大挖掘潜力。此外,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体育场馆运营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少数场馆实现盈利,其重要经验是跳出赛事票务和场租收入,只有与场馆无形资产开发以及周边商圈结合才有出路。北京五棵松体育场馆群即是典型案例。警惕“两张皮”和“拉大旗扯虎皮”的“体育+”受访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在一些产业交叉领域,仍存在“两张皮”的割裂情况,从政策落地到资源整合,还需要打破体制和行业壁垒。在体育投资领域,仍存在一些圈内人也看不懂的现象,一些交易超出合理范畴,“体育+”成为其“掩体”。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有些体育项目注定要亏损,但被美化成了“市场战略”,实际上把体育产业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外壳,甚至是资本外逃的渠道。赵国臣认为,有些投资人对体育产业研究不够,谁的故事好听就投给谁。有的“体育+”项目为了维系各种关系,投入高、代价大,发展过程中还需继续融资。有的是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谋求回报。产业如被大量非商业逻辑挤占,发展会变得畸形,不利于营造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业内人士提醒,要警惕打着“体育+”旗号的投机行为。例如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要分清主次,以运动休闲为主,不能以“体育+旅游”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短期或依赖其他产业支撑,长期要形成良性互动,体育产业可主导带动其他产业发展。2016年3月20日,参赛选手奔跑在兰溪市黄店镇开满鲜花的乡村道路上。当日,2016浙江兰溪乡村马拉松赛鸣枪开赛。新华社记者徐昱摄鲍明晓认为,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融合发展是必然之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发生交集时,形成优势互补,既找准自己发展定位,又解决其他行业的痛点。例如,“体育+旅游”可以有效解决旅游业结构单一、季节性强、回头率低等难题。从长远看,“体育+”还需在理念创意、规划设计、内容渠道、平台场景、数据人才、客户资源、商业模式等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实现全方位、默契协同的融合发展态势。执笔记者:刘旸参与记者:许基仁、李丽、朱翃、王恒志、沈楠、林德韧、丁文娴、岳东兴编辑:郑直签发:高鹏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