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 服务 技术 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作用下,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世界性潮流。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现实地看,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这些问题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有关。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比重高但效率不高,同样面临着有效提升发展水平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更好发挥“中国制造 中国服务”组合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现阶段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改善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由此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产品同质化同时造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采用“价格战”,这使制造业企业获利甚微。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制造 服务”,不仅能改善供给质量,还可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发展趋势看,服务差异化是制造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创新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制造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沿产业链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国际产业分工的高价值环节已从以制造环节为主向以服务环节为主转变。目前在国际分工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多从事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管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服务活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境况,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产业融合发展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向发展,使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向上游延伸,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特别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批“制造—服务平台”或“服务—制造平台”将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向平台经济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将演变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已成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但有着比制造业服务化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也就是先进制造业融入更多现代服务业元素,包括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就是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企业生产中的过程;产出服务化,则表现为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也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融入更多先进制造业元素,包括服务型制造、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等。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包括制造和服务的战略与业务协同、跨界融合、业态与模式创新等,最终形成制造服务平台或者服务制造平台。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偏低、融合效益尚不明显,制造业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也不足。一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高。基于国别投入产出表的测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水平在10%左右,而同期的美国一般在16%以上;我国先进制造业在投入环节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水平在4%左右,而同期美国在7%左右。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态势趋于停滞。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并且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服务业企业沿产业链向制造业拓展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的趋势呈现出停滞态势。三是双向融合的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台企业的兴起(包括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两类)。这些企业将其产品与服务不断向用户领域延伸,同时也在向制造领域延伸,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面向市场、定制制造、柔性制造和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摸底数据分析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统计,当前我国已有269个平台类产品。其中,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50个。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企业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尤其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的着力点更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第一,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经济学界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由来已久,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源于三次产业划分,产业界限似乎泾渭分明。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业或服务业“单兵突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难以改善,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二,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产品与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在适用税率方面实行“就低不就高”政策,适用最低税率。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独立于实体经济并主要服务自身的问题,实现金融等要素配置“脱虚向实”,转变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借助给客户提供相关服务的机会,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利用客户资源如需求、信息、知识、技术等,扩大企业的资源范围和规模,开拓企业创新的视野和途径。一方面,要将外部资源纳入制造业服务创新中来。另一方面,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前沿技术协同攻关。第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平台治理机制。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同时还需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其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的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探索开展多边协同治理,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担责、共同分享、共赢发展”的局面。第五,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集聚化、配套化的空间融合、区域融合实现形式。建议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选择一些地区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基于良好的制度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2月20日,历经3个月,走过7站,推出了7大行业解决方案的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在北京收官。最后一站上,基于百度大脑的智能政务解决方案再次引发广泛关注,百度还正式宣布成立“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并发布《百度大脑领导力白皮书》,希冀为AI产业化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真正推动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开放:从7大行业开始 探索未来落地路径“人工智能技术是很宽泛的领域,这些技术积累、沉淀、复用、与产业结合落地,过程很复杂,落地链条也很长,” 百度AI技术平台体系执行总监吴甜在演讲中表示,因此,人工智能的底层开源、开放平台在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百度大脑的平台化开放, 正在全力支持AI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和落地,目前已经对外开放了140多项领先的AI能力,聚拢超过80万开发者,百度大脑每天所产生的调用量已经高达4000亿次。技术的落地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从7大行业入手,提出针对细分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包括企业服务解决方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地产物业解决方案、智能零售解决方案、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智能校园解决方案,以及此次在收官站中发布的智能政务解决方案。吴甜表示,“AI技术将给不同行业,甚至微观到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场景,带来更彻底、更持续的业务动能。”过去两个月,百度大脑提出的7大AI解决方案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前不久,百度与上海新高度旅游公司合作发布的全球首批AI旅游巴士驶上了上海街头,巴士上部署了广州康行基于百度大脑视觉技术打造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这套系统会给乘客上下车带来更便捷的服务体验;车上面还配置了途鸽公司与百度大脑机器翻译技术联合推出的百度Wi-Fi共享翻译机,轻松解决外地游客、外国游客游览时语言不通的问题。“百度举办行业创新论坛的初衷,就是为了与各个垂直行业的从业者携手,推进AI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AI技术赋能社会各个垂直行业场景、解决痛点、创造业务价值的新路径。“智囊”加持:深挖AI+产业背后逻辑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公司或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拥抱AI势不可挡,产业如何更好的与AI结合,哪种模式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沉着冷静的思考与研究,对于企业判断行业走势、指导决策尤为关键。基于此,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应运而生。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是促进AI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的智库。吴甜介绍,中心将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产业、学术、研究机构携手,加深对产业的理解,探索发掘在AI技术驱动下,各产业呈现出的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价值。未来,中心将通过发布一系列行业研究报告、产业发展白皮书、AI产业指数等,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结合,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结合指明方向。会上,IDC与百度AI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百度大脑领导力白皮书》首度公开,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重要战略方向上的引导。报告展望了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走向,对行业企业AI应用效能进行评估,并提出“100天AI部署计划”,为企业部署AI提供战略性指导。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也表示,从产品服务侧到生产模式、运营模式再到决策端,人工智能正在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带来经济效能。遍地开花:打造全面的生态共赢体系目前,百度AI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零售、金融和安防等不同领域,任何人都能通过百度AI开放平台平等地获取顶尖的AI能力。比如智能政务领域,卓繁信息与百度大脑联合推出无人值守受理平台,为办事群众打造“永不下班”的政务服务大厅;基于百度大脑,华宇推出面向法律行业的卷宗分析引擎,实现电子卷宗文件自动识别、分类、实体信息提取等功能,显著提升办案效率。与此同时,百度持续推出多项合作伙伴扶持计划,打造全面的生态共赢体系。百度大脑行业创新论坛中,百度推出面向广大AI开发者和企业的“燎原计划”全新升级2.0版本,推动AI产品与方案形成交易闭环,不到两年,已有73家企业入选百度AI加速器,超过300家生态合作伙伴,200多家企业入驻AI市场。作为燎原计划2.0 的核心,“百度大脑行业创新合伙人计划”也是此次论坛的重头戏,它旨在与创新合伙人联手在不同场景中共同打造创新的、高价值的产品,也希望这些合伙人能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AI落地的关键角色。经过层层筛选,小能科技、广州康行和天府TV“榜上有名”,成为百度大脑行业创新合伙人。开放、赋能是百度从始至终主打的战略高地,如今,百度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升级已有的生态体系,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完善的AI技术生态,进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吴甜表示,百度大脑作为百度将全套AI技术与产业衔接的神经系统,也逐步成为推动各产业与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
4月12日,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和天士力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 “数融健康、保金赋能”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2019成都市武侯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大健康、金融企业等专家齐聚北京,围绕大健康产业全方位的金融需求,着力探索科技协同、产融结合的金融创新融合新模式,开展金融技术、工具、服务、市场创新,推动大健康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与良性互动。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晓季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天士力资本总经理马强发言会上,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李晓季以及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天士力资本总经理马强致开幕辞。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金军做了成都市武侯区“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推介,大健康数字创新中心(DHIC)副主任李思睿对DHIC的大健康金融数字创新战略做了主题分享。会议协办方—小雨伞保险创始人徐瀚做了“从超级玛丽设计看互联网保险演化”的主题演讲,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普华永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合伙人 金军小雨伞保险创始人 徐瀚本次大会还邀请到了多位业内重磅嘉宾,国投创新董事总经理肖治做了“国投创新在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实践”的主题演讲,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组织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做了“互联网时代健康保险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中电数融CEO、中电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宋雨做了“医疗大数据国家队金融创新战略”的主题演讲。会议期间,在天士力资本行业研究高级经理刘媛的主持下,成都数联易康创始人张岩龙、聚智慢病健康管理总经理温小凌、泰康资产投资总监郭婧然、健康有益CMO 董杰、小乐健康CEO 王凯等嘉宾,就“数字创新助力金融与大健康融合发展”的议题开展圆桌讨论,围绕大健康产融结合的金融创新融合模式进行了全新展望、广泛探讨。据介绍,近年来,在成都市打造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指导和统筹布局下,武侯区承担起“西部大健康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任。全区拥有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医疗资源潜力巨大、高素质人才众多、载体资源丰富等良好基础。在金融产业方面,全区已汇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证监局等3家金融监管机构,成都农商行总部、中航安盟财险总部等490家各类金融机构,目前正着力打造“人民南路大健康金融特色街区”,通过金融载体资源优化升级加快吸引更多优质大健康金融企业集聚发展;在大健康产业方面,明确了以“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为极核,布局“一谷一带一区”大健康产业空间,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养老、智慧健康、医疗旅游五大重点领域及相关产业。大会现场图同时,武侯区还配套了“打造一个保险功能集聚区”“建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相互保险社”等“10个1”重点行动;制定专项政策,从鼓励保险机构集聚和产品创新、扩大直接间接融资、产业基金发展、支撑平台建设、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支持大健康金融发展。未来,武侯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大健康产融创新生态圈,形成“一个生态圈,两大体系,四大平台”的发展格局。即围绕大健康产融创新生态圈建设,从大健康金融需求体系和大健康金融供给体系出发,优化金融要素供给,加强大健康金融创新应用、环华西产业投资、大健康产融智库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四大支撑平台建设。
伴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来临,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总规模超3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40.3%;我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大国,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数字技术不仅作为技术要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升,还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塑造了经济社会形态,并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自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新形势与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措施。可以预见,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字时代的来临,推动着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加快渗透与运用,不仅会给各产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会加快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并对产业之间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径、融合模式等多方面带来重要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正在开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意义文旅产业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旨在打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侧,直接表现为产能大量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文化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特色、供给质量不高、要素配置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旅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从出境游市场的火爆到对海外文旅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都反映出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痛点,即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有效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的需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旅产品的需求,必须要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为导向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重要途径作为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国家、产业和个人都带来了深远影响。由于疫情爆发突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不得不采取“封城”和隔离的政策,但短期内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此次疫情对不同企业带来的冲击却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表现为传统的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影响,而一些数字企业则打破了人员流动和空间制约,受影响较小。此外,从疫情对产业消费的影响来看,以线下消费为特征的传统服务业受到冲击较大,以线上消费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且还得到了较快发展,比如,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此次疫情期间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打击,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文旅产业也不例外,数字化已成为文旅产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对产业演进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产业演进路径也由产业分立逐渐向产业融合转变。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此前的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分立并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而信息技术革命则使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从产业演进的路径来看,数字技术是实现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此外,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看,正是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推动了文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也让大规模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成为可能;伴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深度渗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边界将逐步打破,两大产业也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数字化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重要时代命题,同时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已成为驱动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文旅产业正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并从以往的资源驱动迈向科技创新驱动、从粗放型增长迈向集约型增长的新阶段。以故宫博物院为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故宫利用数字技术对展览和藏品进行宣传和解读,强化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不仅提升了故宫文旅产品的质量,也增强了大众的体验性和趣味性。数字化开启文旅产业发展新时代“强通用性、强交互性、高集智性和高增值性”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激活了文旅产品资源,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赋能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部门政府是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提高履职能力和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公共事务及自身事务提供了新的更多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数字技术为政府更好履职提供了支撑。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推动产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因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和行业监管模式的改变,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数字技术也正在赋能于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部门,使文旅产业的智能化管理成为可能。而依托文旅产业运行的各类数据,更容易识别差异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由此可以提升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效率,也可以为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推动数字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旅游目的地管理方面,依托游客行为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旅游客源地提供更好的营销服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变革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大体经历着以下发展过程:技术发展推动组织机构打破既有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重塑。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变革发展模式已成为价值创造和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文旅产业基于获取利益和实现价值的动机,会逐步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由此会带来文旅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和新业态的发展,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近年来,VR、AR、5G等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加快应用,诞生的诸如虚拟现实景区、虚拟现实娱乐、数字博物馆等全新的文旅业态即是佐证。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各类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得以“活起来”,由此将不断创造文旅产业新资源,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文旅新生态和数字化新型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将会不断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变文旅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提升文旅产业的有效供给水平——开拓文旅产业发展新的空间。带来大众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个体对时空的感知差异,会带来个体消费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而技术变革是影响个体时空感知的重要因素。伴随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个体消费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折射的是数字化时代大众行为与体验认知的改变。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大众的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体验质量,也将会逐步改变大众的行为与体验认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会随之发展,大众对沉浸式和交互式的体验会更加青睐。未来,随着数字化在文旅产业的加速应用,大众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与体验认知将进一步变革,这意味着只有推动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才能满足数字时代大众的新体验与新需求。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但数字时代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理性认识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才能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泛数字化倾向有待规避面对着数字化转型趋势,传统产业主动推动与新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实体为本,技术为用”,新技术要有效发挥作用,应该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当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泛数字化倾向,片面地认为只要推动数字化转型,就会赢得竞争。当前,文旅产业数字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与非理性成分,集中表现为自从文旅部组建以来,不时出现“文旅产业”“数字文旅”“区块链文旅”等新概念,但真正能够产品化并为市场接受的项目还较为稀缺。因此,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必须避免泛数字化倾向,应在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数字时代对既有的法律法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都带来了挑战。在数字时代,数据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可以参与价值创造,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属性、使用权如何界定,如何保护数字文旅产品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如何界定企业对数据的使用权与范围等也是数字时代发展不可绕过的现实难题。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尤其是与数据使用和网络安全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制度的欠缺,已成为影响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渗透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会进一步制约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此外,消费者在使用数字文旅产品时,如因担心个人数据泄露而拒绝或有限提供关键信息,客观上也会抑制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有待加强数字文旅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与引导。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政府出台的有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文件多次提到推动文化、旅游和现代科技相互融合,也有效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但总体来看,围绕着数字文旅产业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上缺乏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尚未形成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财税和金融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等。此外,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但目前各部门与各行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这也阻碍了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数字技术不仅给文旅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也让大规模的文旅消费成为可能。推动文旅产业数据化,既要发挥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要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和企业服务的在线化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加快应用,推动了在线旅游和数字文创产品的发展,尤其是疫情期间,诸多原本发生在线下的文旅活动被搬到线上,云娱乐、云直播、云看展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在线服务消费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凸显了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01抓住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推进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文旅新业态,通过新业态不断满足新需求,不断释放新兴消费潜力;02加快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与渗透力;03引导文旅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动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文旅产业新模式,为文旅产业融合注入新的动力。培养数字化人才长期以来,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而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事实上,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也需要掌握数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快培养数字化人才,积累支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至关重要。01选择一批高校试点,在其人才培养中加入培养数字化与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02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数字化人才投身于文旅产业,并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03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文旅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从业者的数字化素养;04推动职业院校与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数字化技能实训能力,为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数字化人才。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是实现文旅服务于民的现实需要。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既能利用和节约资源,扩大文旅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也能够提高数字技术的渗透度,从而为文旅融合发展拓展全新空间。01以提升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文旅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02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建设和改造一批文旅综合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更丰富的文旅产品和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旅获得感和幸福感;03优化文旅管理部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管理部门的服务效能,使管理部门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后台服务器”。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未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层面的政策协同与配套,也需要形成推动数字化文旅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01推动形成数据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建设,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作用;02加快建立适应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考核体系和产业统计体系等,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03出台相关举措,给予数字文旅企业在用地、用能、创新等方面重点支持;04研究制定并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促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向、原则、任务、方式、保障,可以考虑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纳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文旅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05加大财税政策对数字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考虑设立数字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同时也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增强数字文旅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后劲。原文标题:《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原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贺少军;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讲师 徐金海文章转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并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模糊了产业边界,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的产业形态,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融合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始于信息通信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即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的产业融合。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和跨产业、跨区域的兼并,产业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大量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我们称这种经济现象为“产业融合”..产业整合应该是因为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科技创新的新兴行业管理和行业领先的打破行业原有的边界的跨界融合,使相互参与,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特色和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合作的形成,最终实现产业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之间的充分融合。戏剧,一般内实现的叙述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和其他形式的演艺舞台的目的。文学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剧本是剧本的作者。戏剧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戏剧、歌剧、舞蹈、音乐剧、木偶剧等。该剧由故事的演员扮演艺术的综合作用,当众表演在舞台上。戏剧的起源是无法检验的。目前有很多假设。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如古代中国的“巫”、“舞”、“巫”三种同源,可能是一种乞讨战争的巫术活动,即戏剧的原始形式。另一种为劳动或庆祝丰收的即兴歌舞,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起源于狄俄尼索斯的祭祀。剧院是演员的艺术将是一个故事或情况,平等对话,唱歌或行动的方式表演出来。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和其他艺术是表演的最大区别,通过演员的戏,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服务,如果演员的戏,那么表演就不再是戏剧了。戏剧表演是一项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活动。一方面是以人的对话,歌唱,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对于剧场,文化价值是摆在首位,但是,这种价值的创造往往是支持经济利益的需要。从目前的表演环境来看,大多数表演团体很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舞台艺术产品既要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又要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以经济规律为主导..因此,当前的演出市场面临着“三困”局面:一是利益竞争混乱所带来的世俗和精神价值;二是最大的商业利润的法律之间的追求和冲突困扰了长期的潜移默化巨大的作用带来了直接的文化;三是观众观看意愿弱、收入不平衡和演出成本高的矛盾造成的困难。我认为,中国戏剧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艺术创新:创新和现代遗产转化的文化意识的传统戏剧。戏曲艺术创新和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历史文化传统。如果割舍和抛弃传统,我们将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盲目寻求创新,以追求更高的票房收入,赢得更多的市场利润。它很容易陷入俗、俗、俗的困境,不符合艺术发展演变的规律,最终会被人们抛弃。2.科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戏剧表演的自我完善。戏剧艺术是一种集视觉,听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经济、文化和技术一体化的产物。如今,戏剧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技术带动了音响、灯光、舞蹈、录音等技术的创新,“技术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传统戏剧在表演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的自我完善,融为一体,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戏剧。在此方面,白先勇集合大陆及港台文化精英、历时两年之久联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戏剧文化产业科技化舞台呈现的先锋和表率,它充分借鉴了现代舞台所采用的各种声、光、电手段,舞美、道具、服饰无一不精,布景、音乐、服饰、化妆等都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经典意蕴、文化内涵,又有诗情画意、视听冲击。总之,技术创新和研发带来的生产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戏剧产业的高附加值,延伸了产业生态链,拓展了产业空间..3.观众的消费能力:新一代现实相遇的歌剧观众的多元文化的审美情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物质产品。消费力的提升,使更多的受众能够满足新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消费性”“快餐式”“低俗化”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许多专家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时代的“审美正常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传统戏剧美学和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及时相应地创新发展,观众必然会被抛弃走上一条不归路。值得欣慰的是,很多知名编剧都实时掌握了观众消费力和现代多重审美诉求的变化,并率先响应市场需求。4.改革内驱力:国有戏剧院团“转企改制”的内在驱动。目前,中国已经达到了深度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阶段,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实施改革战略,以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的制度模式,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以满足上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国有剧团是社会主义文艺骨干,戏剧演艺业的发展和繁荣,是极具市场开发能力和核心产品衍生的潜在的文化产业。近年来,一些国有剧团初步完成了体制改革的舞台任务,经过“改制企业化改造”的戏剧表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活力,对于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改革内部驱动的作用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当然,现阶段,我国戏剧表演市场的发展还比较低迷,很多“转企改制”的国营剧场,基础差,利川梭子,科技水平低,市场经验低,资金供给不足,赢得利润的能力弱,他们转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转型后的剧团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出路。的面对市场挑战,抓住人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北京京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浙江话剧团,表演艺术团江苏省,西安市,陕西歌剧院,石河子话剧团昆剧院,话剧团等,这是在江西改革驱动的领先力转化为企业,创新的角色,演出玩了很多人的喜爱剧目,探索,打破了文化和科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市场深度融合路径。5.市场竞争力:执行的基本要求艺术剧院升级和发展工业单位。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整合兼并力量,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最终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淘汰机制压力下提升发展,打造品牌,是戏剧演艺行业单位的本质要求。可以说,戏剧只是一种文化内容的载体,演艺单位只是主要产业之一,其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在市场竞争力的驱动下,可以延伸到其他相关文化产业,扩大、转型和升级。那么,戏剧与其他产业融合应该走哪条路,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渗透与交融”的融合路径:演艺文化产业中戏剧与音乐舞蹈的融合与发展。美国百老汇的表演艺术产业是传统戏剧融入舞台和歌剧的典范,遵循着典型的“渗透与融合”的发展道路,现已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表演形式融汇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百老汇的演员每个都是演、唱、舞俱佳的表演艺术家,它的很多剧目更是融艺术追求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如《猫》、《悲惨世界》、《狮子王》、《美女与野兽》、《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妈妈咪呀》等,均有着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做到了“雅俗共赏”。其次,“交叉相关”整合路径:戏剧文化产业与服装设计、道具制造、化妆品美容等其他类型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服装,道具和化妆都是戏剧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相应的服装,道具和化妆台,就不可能有“好戏”了出来。化妆、服装和道具可以帮助塑造人物的气质、个性和风格,给人物带来特殊的艺术魅力。戏剧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与服装设计,道具制造,美妆等行业交叉相关融合的面貌..最后,“外拓衔接式”融合路径:戏剧文化产业与影视、出版、旅游、广告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新媒体技术和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接着,个人的创造力和大规模的艺术才华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产业将走向的概念和实践一体化运动,以新兴的消费者互动的公民使用。所有创意产业,包括戏剧文化产业,都有「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加上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互动市民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春天。从产业发展实践来看,戏剧文化产业明显体现了“向外拓展与融合”的整合发展,与影视、出版、旅游、广告等产业实现了较快的融合与融合,产业空间不断拓展。在文化产业这个领域,戏剧产业也应该走产业融合这个方向的路子,才可以更加辉煌。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和措施来促进中国戏剧文化产业的融合?动力机制与文化的融合路径影院产业融合分析,可以从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策服务水平: 政府应主动为戏剧文化产业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众所周知,市场生存的竞争机制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有效途径。但市场本身也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当市场处于培育,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各国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和调整,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完善市场结构和机制来解决危机和市场风险。政府有税收,禁止的,有权比如处罚权,可以起到强制执行的,因此在市场上显著优势,弥补不足。中国戏剧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为戏剧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演出、交流平台和一些大型产业服务平台等戏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因此在交付市场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之前,必须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生产,从而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戏剧产业的技术研发升级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引导技术创新研究团队的组建,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奖励科技创新。为生产戏剧内容的核心要素——创意,容易在相互交流中被无限复制,损害了原作的利益..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原始生产保驾护航。戏剧产业的整合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呈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趋势。2.产业运营层面:戏剧演艺公司应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开发及完善整个产业链。剧院演艺公司的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创意”。创新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的逻辑起点,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效益。3.科技研发层面:科研单位应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为戏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4.人才培养层面:高校、文化社团及培训机构等积极开展戏剧文化教育,为产业融合储备人力资源。除上述方面外,戏剧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相关主体集中力量,如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单位加大宣传力度,为传承创造社会舆论,生产性保护和扩大戏剧文化遗产消费。例如,在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和评价中,要建立戏剧文化产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使发展规范有序。总之,文化产业,与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操作过程中的戏剧发展的整合,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协同创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制造业企业纷纷转型,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作用下,产业融合日益成为世界性潮流。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现实地看,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这些问题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有关。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比重高但效率不高,同样面临着有效提升发展水平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是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更好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组合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现阶段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改善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并由此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产品同质化同时造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采用“价格战”,这使制造业企业获利甚微。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了“制造+服务”,不仅能改善供给质量,还可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发展趋势看,服务差异化是制造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服务创新已成为制造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制造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沿产业链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位置。国际产业分工的高价值环节已从以制造环节为主向以服务环节为主转变。目前在国际分工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化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多从事研发设计、维护运行、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管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服务活动,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境况,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产业融合发展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制造服务平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向发展,使产业价值链重构为一条既包含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又包含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与原有单纯的制造业价值链和服务业价值链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和增长潜力,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效应。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一些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向上游延伸,开发生产能够与自身互联网业务形成战略协同的硬件产品。特别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批“制造—服务平台”或“服务—制造平台”将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向平台经济方向发展,传统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将演变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系统。其中,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突出代表,已成为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产物,但有着比制造业服务化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先进制造业服务化,也就是先进制造业融入更多现代服务业元素,包括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方面。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就是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管理咨询、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制造业企业生产中的过程;产出服务化,则表现为产品服务系统、服务型制造等。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也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融入更多先进制造业元素,包括服务型制造、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等。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平台企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包括制造和服务的战略与业务协同、跨界融合、业态与模式创新等,最终形成制造服务平台或者服务制造平台。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偏低、融合效益尚不明显,制造业沿价值链攀升和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也不足。一是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高。基于国别投入产出表的测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水平在10%左右,而同期的美国一般在16%以上;我国先进制造业在投入环节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水平在4%左右,而同期美国在7%左右。二是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态势趋于停滞。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并且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服务业企业沿产业链向制造业拓展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业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的趋势呈现出停滞态势。三是双向融合的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的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台企业的兴起(包括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两类)。这些企业将其产品与服务不断向用户领域延伸,同时也在向制造领域延伸,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面向市场、定制制造、柔性制造和转型升级。根据工信部摸底数据分析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统计,当前我国已有269个平台类产品。其中,具备一定产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50个。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服务制造平台和制造服务平台企业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尤其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的着力点更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找准着力点。第一,树立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经济学界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由来已久,而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源于三次产业划分,产业界限似乎泾渭分明。然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业或服务业“单兵突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难以改善,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二,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在这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对于产品与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在适用税率方面实行“就低不就高”政策,适用最低税率。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独立于实体经济并主要服务自身的问题,实现金融等要素配置“脱虚向实”,转变到服务实体经济上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借助给客户提供相关服务的机会,加强与客户的合作,利用客户资源如需求、信息、知识、技术等,扩大企业的资源范围和规模,开拓企业创新的视野和途径。一方面,要将外部资源纳入制造业服务创新中来。另一方面,要发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的优势,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前沿技术协同攻关。第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平台治理机制。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实际,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同时还需适应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明确平台运营规则和权责边界,提升其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的功能,支持平台型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探索开展多边协同治理,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担责、共同分享、共赢发展”的局面。第五,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集聚化、配套化的空间融合、区域融合实现形式。建议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选择一些地区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平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基于良好的制度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作者郭朝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携手阿里研究院和百度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2.0——解读中国互联网新篇章:迈向产业融合》指出,近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产业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企业更加积极地走向产业互联网。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路径是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报告认为,中国在前端消费侧的数字化程度全球领先,消费行为高度数字化,数字化创新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反观后端,产业互联网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消费互联网的前端应用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沿着价值链牵引后端生产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协同。同时,在前端积累的海量消费数据以及自身开发的数字化工具应用将使互联网企业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企业,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报告作者之一、BCG合伙人李舒表示,在消费互联网带动产业互联网发展这个独特的中国数字化发展路径中,中国互联网企业扮演了角色。以零售为例,中国互联网企业更加积极地从线上走向线下投资实体零售,其对线下实体零售的影响力也明显更大。中国互联网巨头所投资的零售百强企业,其销售额加总已占到所有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28%。美国实体零售企业更积极地从线下走向线上建立自主品牌电商,比如美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建立自主品牌电商的比例达到了88%。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更加积极地推进对线下夫妻零售店进行数字化改造,仅阿里巴巴一家覆盖超过100万家夫妻零售店,约相当于全国夫妻零售店总数的1/6。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前端高度发达的消费互联网累积了大量消费数据,为后端价值链赋能,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平台模式在中国的数字化发展中显得尤为流行。百度副总裁、总编辑赵承表示:“通过技术开放平台赋能小型企业,成为中国产业经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的重心将向产业互联网转移。(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虽然目前区块链在我国还缺乏杀手级、大规模的应用,但以金融、电商、版权交易、数字身份为首的众多行业还是率先进行了有益的融合应用探索,产生了诸多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过去的几年里,从政府部门到科研院所,从互联网经济到实体企业,都在讨论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的出现与比特币关系,人们习惯将它与金融业联系起来。事实上,不只在金融领域,几乎每一个产业场景都涉及交易,都有降成本、提效率、优化产业诚信环境的需求。区块链技术具备了去中心、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可追溯的特性,既提供了高度可信的数据存储,也解决了价值的精确确权流转。因此,很多行业都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业变革。由于区块链尚处于探索期,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尚未完善,加上建设成本、使用效率和人力成本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区块链在我国还缺乏杀手级、大规模的应用。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行业率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过简单疏理,我们发现,目前区块链应用相对广泛的有18个行业,包括金融、物联网、数字身份、电子商务、版权保护与交易、电子政务、电子证据、教育、医疗、娱乐、能源、工业、农业、房地产、公益等。其中,金融是第一梯队,应用案例数量占据整个区块链应用数量的半壁江山。第二梯队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版权交易、数字身份等科技产业,应用案例也层出不穷。第三梯队是工业、农业、教育、医疗、能源乃至房地产、娱乐、公益等传统行业。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盘点。金融上链,重塑行业流程,提升产业效率区块链技术最早产生于金融领域,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场景也最为丰富。区块链的各类特性可以形成信任机制,各类金融资产均可以“上链”,在区块链上实现存储、转移、交易,整个过程没有所谓的中介机构进行控制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交易更为便捷、安全。由此,金融业成为区块链最先涉足的领域,银行、保险、支付结算、征信、供应链金融产业场景均有应用案例。1、区块链+银行交易结算:实时交易结算,建立安全、透明、可追溯的共享账本传统的交易结算,是由交易双方分别记账,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对账时还容易出现双方数据不吻合等情况,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影响相互间的信任度。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实时交易清算,交易双方共享一套可信任的账本,所有清算记录在链可查,安全、透明、可追溯。代表案例:微众银行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将资金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旁路上链,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优化了对账流程。截至目前平台稳定运行1年多,始终保持零故障,记录的真实交易笔数已达千万量级。2、区块链+保险:用技术构建信任,推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信用是保险运行的基础,单纯依靠“社会信任”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保险标的的“唯一性”难以保证,每年的骗保、欺诈等行为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同时,保险业务和人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也导致了保险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代表案例:蓝石科技与科技保险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建立了针对非标人群的风险精算和风险管理平台,将保险产品信息及投保过程、流通过程、营销过程、理赔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写入区块链,实现了全流程追溯、数据在交易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各方信息共享,形成一个完整且流畅的信息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实现信用穿透,明确企业确权,有效流转凭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上下游金融服务的融资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信用穿透,一方面,实现核心企业的确权,包括整个票据真实有效性的确认和核对;另一方面,证明债权凭证流转的真实有效。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履约效率,实现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拆分与流转,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代表案例:腾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致力于连接核心企业资产端及金融机构资金端,以源自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通过腾讯区块链技术实现债权凭证的转让拆分。易见供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则研发了“易见区块”,真实刻画贸易双方的交易背景,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前预审及贷后管理辅助,优化核心企业采购环境。4、区块链+征信:打造“征信链”,实现信息共享中国的征信市场空间巨大,但目前整个行业信息不能共享,无法挖掘更大的价值。究其原因,跨领域、跨行业、跨机构,用传统技术实现大量信息共享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还存在数据易被篡改、无法追溯、难以实时同步等问题。代表案例:针对区域性股权市场中介机构信息无法共享的需求痛点,深交所打造“中介机构征信链”,制定区域股权市场的中介机构征信标准。有助于减少欺诈,降低业务风险,进而打通了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的路径。代表案例:2017年7月,云象区块链助力中国民生银行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BCLC),信用证的开立、通知、交单、承兑报文、付款报文各个环节均通过该系统实施,不再需要形式上的中介机构,提高了运行效率,保证业务安全。代表案例:苏宁金融于 2018 年 2 月上线金融行业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系统,将金融机构的黑名单数据加密存储在区块链上,实现了无运营机构的去中心化黑名单共享模式,及解决了行业痛点,又保护了客户的隐私和金融机构的利益。此外,在金融领域的其他环节,如证券、积分共享等,也有企业探索利用区块链便利用户和顾客,实现资产流动和管理的有序性。可以说,区块链与金融业的各个环节都建立起了联系,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占据了区块链应用的半壁江山,“区块链+金融”初具规模。区块链携手科技产业,价值互联网不是梦互联网推动形成了信息社会:商品信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通过网络便可自由流动,极大方便了社会生活。然而,互联网只实现了信息的传递,而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些问题伴随产生:例如信息泄露、信息的真实性存疑、信息来源考证困难、拥有知识产权的作品版权保护和精准交易困难等。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和修正,第一次实现了不用依赖中心化、共同信用的平台,即可实现完整信息的传递和保护。利用区块链的特性和优势,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版权交易、数字身份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应用场景。5、区块链+版权保护交易: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确权用权维权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图片和电影摄影等多个领域。伴随着内容的繁荣,盗版侵权现象也越来越猖獗,给产权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版权保护主要涉及几个环节:确权,即版权的归属机制;维权,如何避免侵权,以及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如何第一时间定性并及时维权;用权,如何使产品与需求者迅速匹配,完成交易,实现版权价值。代表案例:2018年6月间,百度推出了区块链原创图片服务平台 – 图腾。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结合起来,区块链在图片版权平台里提供便捷的版权权属的存证登记,而通过百度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对图片进行自动抓取、分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图片对比,可以迅速发现互联网中的图片侵权现象。百度搜索也加入这一生态,当用户搜索相关图片时,百度搜索会优先展示有版权的原创图片,引导用户进一步保护图片版权。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版权保护、维权、分发全路径。此外,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推出了国家数字音像传播服务平台(版权云),重庆小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小犀版权链,均从区块链技术角度提出了版权保护的新思路。6.区块链+电子数据存证:分布式储存,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电子数据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证据信息,例如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邮件、电子文章等。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征与电子数据的保存与维护需求正相吻合,利用区块链技术,电子证据生成时即被加盖时间戳,在传输时利用不对称加密技术保障真实与安全,取证时,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特征又可以实现在多个节点共享证据。这样,既保证了电子数据安全,又提高了取证效率。代表案例:基于区块链技术,真相科技研发了IP360 数据权益保护平台,对各类形态电子数据提供确权、云检测、溯源、取证、维权等服务,已经发现超过2000万次违法线索,存证量突破千万,进行了超过百万次的现场证据固定。微众银行、广州仲裁委、 杭州亦笔科技则研发了仲裁链,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实时保全的数据合约形成证据链,降低司法成本,提高仲裁效率。7、区块链+数字身份:分布式身份满足人们对数字身份安全、可管理、可携带的需求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很多账号,如支付宝、微信、新浪、百度、优酷等,这就是一个个数字身份。一方面,多个账号造成使用不便,很多时候需要证明“我是谁”;另一方面,从组织方来说,身份信息的收集又会给黑客以可乘之机,形成数据“蜜罐”,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代表案例:出生证明、护照、结婚证、律师证、不动产证等个人的身份证明均由中国印钞造币公司生产,各类身份证明是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对于区块链与分布式身份对于数字身份的变革,有较为深切的认识。他们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人们在数字身份领域的主要需求:利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在验证环节无需原始数据即可完成,消除了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实现身份信息的安全保存;利用分布式身份,数据通道彻底改变,数据需从平台方流转到个人,再由个人进行控制来授权或者流转到数据的使用方,真正做到自我控制、管理身份信息;在此基础上,当平台流转时,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个人信息不再依赖于平台,可以自我携带。8、区块链+物联网:实现物联网去中心化,未来进行大规模应用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利用多种技术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形成大数据分析系统,在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广泛使用。但是,伴随着数据接入越来越多,传统物联网所依赖的中心化云服务器负载越来越重,需要大量资金、技术维护,这也是导致其难以大规模商用的原因;同时,传统设备易被攻击,造成数据损失和泄露,维护费用高昂。代表案例:区块链的不对称加密、分布式存储、全网节点验证等特性很好地维护物联网,弥补了这些不足。IBM和三星一直致力于一个理念,称之为ADEPT,使用区块链技术形成一个物联网设备去中心化网络的主体。在没有了中央控制系统来验证之后,设备将能够在它们之间互相匿名传输,并管理软件的更新、错误,或者进行能源管理。9、区块链+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行政效率电子政务是互联网技术与政府机关信息服务、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晶,前者对后者进行改造,从而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但是,随着政务数据不断积累,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出现越来越多的隐患:大量人员、企业的敏感信息在共享中容易泄露,复杂的传输过程很难保证不出现人为失误。代表案例:区块链技术为跨级别、 跨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提供了安全可信任的环境,自主授权、行为记录、准确追责,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保障了安全。例如,政务链与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展开区块链政务合作,用于处理政务区块链中不同生态系统的协同流程,实现科学决策、高效指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多部门资源共享。10、区块链+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交易过程全透明,可追溯,促进相互信任电子商务平台是非常便利的产品交易平台,能够承载大量产品展和海量交易数据,涉及电商、物流、支付等多个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改善其运作生态。首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实现买方和卖方的直接交易,二者交易的基础是双方均可信赖的密码学原理,这样,无需第三方支付平台参与,节省了费用,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比之前还要安全;其次,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许多数据可以借助区块链传输,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再次,去中心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可以最大程度低保证消费者个人信息、交易和支付数据的安全,避免了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最后,区块链技术可以真正实现交易过程全透明,可追溯,促进相互信任。代表案例:众多电商平台在利用区块链技术上都有探索,京东物流就是其中之一。它从流程优化、物流追踪、物流金融和物流征信四个方向切入区块链,形成物流与信息流的完全一致,保证了物品在生产、交易、传递各环节的可验证、可追溯,在数据积累中通过信用主体+征信数据为中小企业建立KYC的画像,实现融资过程,最终以数据信用为基础,建立物流信用生态。重庆金窝窝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电商平台,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确定用户,吸引更多的平台加入,从而创造价值。由此,不难发现,在互联网的相关领域,区块链技术利用自己的特性,着力弥补互联网传递信息不完整、真实性存疑、溯源困难等不足,从而改变这些行业的运行生态。虽然产业场景应用不及金融领域成熟,但也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这些领域成为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又一重要方向。试水传统行业,你方唱罢我登场近年来,不止是金融业和新兴的互联网行业,区块链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工业、农业、教育、医疗、能源乃至房地产、娱乐、公益等传统产业,一些前所未有的理念正在提出并逐步落实,“区块链+“的概念全面落地,到处开花。11、区块链+农业:信息畅流,打通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目前农业发展的问题源自农产品供需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没有打通,生产者、采购商、消费者之间信息不通,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首先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数据全部上传到分布式账本存储,形成不可更改的内容,供消费者、采购商查询。利用智能合约和大数据分析,建立种植户、采购商的信用评级,保证双方的公平交易。销售过程中的信息也分布存储,保证双方都能看到完整透明的交易信息。这样,采购商、农户都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交易对象,消费者则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农产品,一个良性的运行营生态就可建立。已经有公司开始尝试这一模式,中南建设公司与北大荒公司合作建立了区块链农业公司“善良味道”,首批区块链认证的大米产品已推向市场。在此之外,与农户、农民利益相关的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信贷,区块链技术利用其特性,也可大有作为。12、区块链+工业:设计、生产、消费、零售协同生产,提升运行效率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正在由“串行制造”模式走向“并行制造”,工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多方协同生产、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工业资产数字化等多个方面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代表案例:工业区块链实验室与远嘉程、 意利科技、转型工场等企业合作,独创“云+链”混合结构,以及丰富的智能合约方式,打通新零售与新制造,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零售者、服务者等角色都能以平等身份接入,从流量端到制造端完全打通,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多方协作的数据通信,进而完成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13、区块链+教育:分布式存储完善学历认证,多中心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区块链技术进入教育行业,利用其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透明性、去中心化等特性,可以带来诸多改变。首先,通过统一的学历认证区块链平台,可以完整记录学生的学籍档案和学习信息,打通各个学习时段的信息,一方面,杜绝信息造假、伪造学历等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社会招聘时,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可以一目了然。其次,与版权保护类似,学校老师的教研、创新成果将更容易得到保护,哪怕是一个教案、一个课件一旦“上链”,就可以有效维权。再次,区块链真正实现了去中心化、多中心化,尤其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时代,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实时“上链”,不再需要第三方。二者便可直接对接,双方,尤其是老师的真实信息可以在链上查到,通过智能合约也可以保证交易顺利实现,真正达到教育资源共享,知识化作财富,人人皆受益的目标。14、区块链+医疗:医疗数据共享,便利药品溯源区块链技术与医疗的结合,是技术支撑技术之外其他应用场景的典型代表。作为多方维护、全量备份、信息安全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为医疗数据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区块链与医疗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多方数据共享、获取患者历史数据、将共享数据用于建模和图像检索、辅助医生治疗和健康咨询等。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的不对称加密技术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分布式记账又可以实现访问控制,建立点对点的信任机制。代表案例: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践了适用于慢病管理场景的区块链技术,监管机构、医疗机构、 第三方服务提供公司及患者本人均能够在一个受保护的生态中共享敏感信息, 协同落实一体化慢病干预机制, 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代表案例:药品溯源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另一个方向。上海三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药溯源应用,在医药溯源、追溯查询和医药数据交易溯源有所拓展, 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间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以及企业间信息共享的难题。15、区块链+能源:生产、交易、融资环节均能大有作为目前,能源行业正在向清洁化、分布式转型,区块链技术在各个环节均能有所作为。在生产环节,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保障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交易环节,提供安全交易保障和实时支付交易系统;在融资环节,可以降低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渠道。代表案例:基于区块链,上海链昱科技能源有限公司努力打造微电网内清洁能源计量、 登记、管理、 交易与结算的去中心化系统,打造更为弹性、公平的电力生态系统。2016 年中国能源区块链实验室(能链科技)推出绿色 ABS(资产证券化)云平台,使电力资产生产过程清晰可见,回报收益可预测,便利了生产者、监管者、投资者。16、区块链+娱乐:区块链联合VR,改变人们娱乐方式区块链最早在实体经济试水是从娱乐业开始的,百度的“莱茨狗”就是范例。未来,区块链结合VR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人们不仅能够在完全沉浸的环境中观看音乐会、比赛和玩视频游戏,而且还可以在观看区块链时接收有针对性的广告,并使用数字货币支付产品的费用。这一前景,将大大改变娱乐业的制作形态和收益模式。17、区块链+房地产:重塑社会信用体系,节约社会成本有专家曾说,区块链重塑的是社会信用体系,将节约由信用问题带来巨大社会成本。因此,房地产未来可能是区块链最大的应用场景。首先,区块链可以改善买卖双方的搜索流程,详细记录地产位置、地址,乃至出租率、房价、历届房东和租户等细节,减少了购房、租房之前的调查成本,同时,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式中,连接买卖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房主、租户、物业、供应商之间有着复杂的依赖关系,包含了服务、支付等多项内容,区块链可以用“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执行、追踪和记录,提高了相互的信任度,降低了成本。再次,房地产与金融关系密切,如前面所说,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支付、融资、交易等的便利化。18、区块链+公益: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公益健康高效发展慈善行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走向健全,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 减小贫富差距。但是,该行业也存在低效、和贪污腐败等为人诟病的问题。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 高度可靠且不可篡改,对公益行业很是适用。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募集明细、捐赠项目、受助人反馈、资金流向等, 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社会公益的健康发展。代表案例: 2016 年 7 月,蚂蚁金服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慈善项目“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使善款可以被追踪,公益账户也就透明而可信任。此外,公益事业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实现其他愿望。通过溯源技术,将贫困地区的特产在电商平台进行售卖,钱款回到贫困户手中,真正做到精准扶贫。通过数据共享技术,可以打破“信息孤岛”,腾讯据此搭建了“公益寻人链”,连接多个寻人平台,实现大公益平台信息共享,提升寻找走失人群的协同效率。通过上面讲述,不难发现,经过几年的发展探索,区块链技术已经逐步走出比特币等虚拟经济,开始伸向实体经济:在最早发力的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以及各个环节的产业场景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应用,目前还在持续推进;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里,区块链技术利用自己的特性,弥补互联网传递信息的不足,助力各个行业的发展;在与区块链看似没有明显关系的传统行业中,区块链也正在利用它的特性和优势,给我们带来一个个想不到的变化。区块链与产业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应用正在大步走来,你做好准备了吗?(本文内容参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和部分网络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想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下载更多干货白皮书,就快来扫我吧!
专题:“金台圆桌”人民战“疫”· 保险行业对策共商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险业在发挥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功能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如何化危机为生机、变挑战为奋战成为业内当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探寻保险业未来发展路径,“金台圆桌”人民战“疫”·企业对策共商会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及专家,共议时下困境,交流突破之道,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期“金台圆桌”由人民网主办,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协办。危中有机疫情激发大众保障需求 融合服务成产品发力方向不可否认,疫情给保险业带来的短期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月份保费规模同比增长6.84%,较去年同期的24%大幅下降。2月份的情况要更加困难,这对保险业的现金流和流动性管理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危中有机的是,疫情的突袭也使大众的风险保障意识再度提升,对健康险的需求也有望进一步释放,特别是涉及到公众生活质量的保障产品,将更加受市场欢迎和重视,从而获得快速发展。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挺军认为,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娱乐、教育、医疗、养老成为人们的核心需求。为把握这一机遇,保险公司也将从传统的提供保险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医养、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预计,受疫情影响,国民风险保障意识激发,出于对生命和健康进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保障型产品将逐渐成为必选项。平安人寿董事长丁当认为,疫情将催生对保险新的需求和新的认知。一是在政策和国民健康保障意识提升背景下,保险市场规模会增大。二是产品的供给将更丰富。尤其在健康险市场,包括医疗险、护理险、失能险等各类产品,将对客户的健康有更全面的保障。三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将更深入,通过传统保险产品与健康医疗服务更加紧密的匹配,为客户各类生活场景提供保险产品与服务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中国人寿财险副总裁傅天明分析指出,疫情对保险需求的抑制会出现快速释放或反弹。从企业角度看,从增强自身经营稳定性和持续性出发,更愿意投保雇主、营业中断、活动取消等险种。水滴保险商城副总裁李佳亦认为,疫情唤醒了三、四线城市及老年人、蓝领等特定人群的保障需求,行业亟待针对这一需求提供细化的保险产品。化危为机疫情倒逼险企数字化转型 科技赋能成制胜关键刘挺军指出,应对疫情挑战的同时,也是保险行业深化改革、促进转型的重大机会。科技的运用使得保险作业流程由线下转为线上,效率提升十分显著。徐敬惠预计,“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线下网点服务的依赖程度,已难以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线上化作业将逐渐成为常态。在丁当看来,科技赋能将成为保险企业致胜关键。未来保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数字化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保障服务。人保寿险党委委员兼副总裁王文认为,保险机构要想扭转局面,需快速实现客户信息自线下向线上的“迁徙”,并提高营销员对线上信息的业务转化能力。“此次疫情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渠道布局策略、销售队伍下一步发展思路等方面,都有调整的必要。要让营销人员的结构素质与线上化经营相配套。”太平人寿运营总监兼副总精算师严智康表示,未来科技应用将会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竞争赛道。科技让管理的触角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服务的场景极大延伸,推动行业在更高维度更有效率的经营。科技手段的运用,将现有的产品设计、运营服务、营销模式和管理流程中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最适化统一,从而拓展保险行业的边界,推动行业进入更高能高效的时代。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学表示,疫情也在倒逼保险公司变革,从过去“人海战术 产品”向注重于队伍建设和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与此同时,线上投保、数字化建设等也在加快推进,使得智能客服逐步覆盖承保、理赔、回访全流程。宜信博诚保险总经理孟繁锦坦言,在疫情“隔离”的大背景下,保险代理人无法与客户见面,失去了熟悉的“工作场景”,展业受阻。因此,“高效的线上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保险机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各家保险机构都在积极摸索并建立自己的线上运营体系。”立足长远精准把握险资投资机遇 进一步提升行业社会担当战“疫”期间,商业保险机构不仅捐款捐物,立足专业为战“疫”一线提供资金和服务支持,更在思考未来如何充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保险保障功能,更大程度发挥商业保险在公共治理等方面的作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面对疫情,保险资产管理业要主动作为、化危为机、从长计议,平稳有序地跨越特殊时期。继续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特性,坚持中长期布局。从中长期视角做好保险资产配置和行业长远发展规划,追求符合资金特性的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切实维护好保险资产的安全运行。他认为,应精准把握“后疫情时期”保险资金的投资机遇。“后疫情时期,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消费、新服务和医养健等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的关注重点。保险资金要充分发挥长资金、大资金、稳资金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持续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有效延伸保险投资上下游产业服务链条,进一步强化自身发展韧性。”王文建议,有关部门可对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搭建提供更多支持。同时,针对寿险“长期负债”的特点,有关部门可提供一些期限较长的项目或专用债券品种,从而在改善保险业投资的同时,引导保险长期资金用于国家长期建设和资本市场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疫情对寿险业和财险业冲击明显,当前应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合力,避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保险行业要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为企业和相关服务人员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疫情之下,应该探索创新保险方式,发展一些具有融资增信功能的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建议,疫情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重大考验和挑战。未来,应加大对公共卫生和防疫的投入,建立融合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保障于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仁略产业研究中心背景简介自2018年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后,旅游的文化属性凸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挥了“1+1>2”的效果,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态势。文化为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的产品化升级赋予了内涵。旅游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渠道。同时,文旅企业逐渐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文化演艺等各类主体秀异彩纷呈。一、文旅产业概况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目前为止,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九小类”,其中包括现代文化旅游为中心的文化商业街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新)区,及历史文化旅游为中心的遗址遗迹旅游地、古城古镇旅游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地、宗教文化旅游地。二、文旅产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81年-1999年以文化展示为主的阶段1981年开始国民旅游全面发展,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旅游行业从传统计划体制中脱颖而出,文化旅游产业以一种新业态在旅游业中慢慢孵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旅游开始在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我国文化旅游新业态初现雏形,主要体现在以器具为表现形式展示当地文化,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塑、小品等。第二阶段:2000年-2016年以文化创意为主的阶段21世纪以来,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开始受重视,在粗放型发展历史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寻求转型与突破,2014年出台大量相关政策,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优化促使大众旅游实践“井喷式”增长,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文化旅游市场上“科技+文化+艺术”的规划思路逐渐形成。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文化旅游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旅游”的新产业业态已形成,以文化旅游生活方式为主导的阶段,把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理解和规划,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世界和中国旅游进入“系统升级”新阶段,倡导生活质量,追求个性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的休闲旅游时代逐渐比较。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并持续升温,相关产业不断寻找创新发展路径。三、文旅产业发展思路1大发展理念: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过往文化行业及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关系形成链条式一维发展形态。现今文化旅游产业要通过要素对接、价值提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等方式实现对原产业链中的全要素整合与全价值提升,实现二维发展形态,这也是对文化旅游行业供应链的流程再创造。4大构建方式:要素整合、价值提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伴随着经济的调整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旅游产业链与文化产业链具有天然耦合性,两大产业链中的各要素可以通过“要素整合”、“价值提升”、“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四种途径进行整合。要素整合:旅游产品融入文化要素,引进集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挑战性、知识性与一体的现代文化产品开发模式。文化要素对接旅游产品,专门开辟以某文化产品为主题的游线。价值提升:文化旅游指游客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感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因此通过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两者价值功能,也是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表现。横向拓展:例如:促进IT业发展,与数字移动电视、视频网络平台、微博等社交网站合作,开启互动式的新产品体验平台;与智能手机应用商合作,开发旅游地APP。促进手工制造业发展,通过手工制造业,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纵向延伸:例如:延伸出动漫及其衍生品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文具、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衍生产品。四、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第一,文化旅游产业链经济时代来临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加及消费需求的提升,单一旅游项目经营向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转变,“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其中包括延长产业链和衍生品与电商消费等,全方位的构建,对旅游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第二,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发展近年,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主导旅游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出门旅行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因此早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的游客更加注重在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对历史、文化、生活的体验。第三,由户外旅游向室内(体验)旅游发展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游客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2017年之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室内体验性旅游消费支出比例增大。人们不再止于“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基本要素方面的享受,而是更加钟情于那些具有综合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从而能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获得多重满足。第四,由单产业旅游向跨界融合业态发展随着全域旅游、“旅游+”等概念的提出,旅游产业不断向跨界融合新业态、新要素的发展,未来旅游核心产品和衍生性产品的消费将被进一步拉动。文创、科技等要素在旅游中的渗透,将改变以往的旅游消费结构,如文化娱乐、目的地生活体验方面的体验性消费,将进一步扩大。其中,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分支。第五,由门票经济向文化经济发展随着国民消费与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旅游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旅游也已经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深度精品旅游的“泛旅游模式”转变。现在选择自助游的越来越多,也预示着旅游业已从快速地表面的景点观光旅游不断向深度旅游,慢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