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发布王通

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记者今天获悉,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具有“风向标”和“晴雨表”意义的“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2020 China's Instrial Financ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2020CIFDI)如期发布。指数从资金支持度、结构优化度、服务有效度和金融安全度四个维度,运用38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及31个省级行政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绩效,以期引导和推动中国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首期指数于2017年发布,其后每年发布一期,受数据滞后性的影响,2020CIFDI使用的是2019年的数据。该报告结果显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显著增强,迈向提速发展轨道。2020年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137.84分,比上一期增长3.2个百分点。从近年来指数变化情况来看,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缓慢增长、优化调整后,本期得分实现较大提升(如图1所示)。从分项指标得分来看,资金支持度和服务有效度出现大幅增长,结构优化度维持略有增长,而金融安全度则呈持续下降态势(如图2所示)。资金支持度增长最快,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央行多次降准和灵活使用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广义货币供给增速回升,2019年末国内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8.65万亿,同比增长8.7%,M2与GDP比值较上一年小幅下滑,维持在200%左右,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比值较上一年小幅回升但仍小于1,表明货币供给相对经济增长仍处于偏紧状态;2019年我国金融总资产达到467万亿元,与经济总量比值达到481.4%,该比值迎来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中,金融机构总资产与GDP的比值多年来持续下降,金融机构持续瘦身健体、脱虚向实,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与GDP的比值稳步提升,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值显著提升,如图3所示。(图3 2011~2019年我国各类金融资产相对GDP规模情况)金融加快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创投投资规模下滑金融业继续加强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绿色产业、消费市场等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其中,小微企业银行信贷支持持续提升,贸易信贷规模有所下滑,跨境人民币结算逆势增长,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下降,绿色债券市场快速扩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增速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创投基金投资规模初现下滑态势,说明创新创业活跃度下降。金融服务有效度提升缓慢 金融业仍需增强内功从银行业服务效率来看,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靠息差生存越来越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房地产对其他领域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占效应”明显减缓,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类融资占信贷融资规模增量的比值达到近5年最低水平。从证券业来看,整体服务效率得分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后,又经历了2017与2018年不断下滑,2019年出现明显恢复,其中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大幅增长是主要原因。从保险业来看,保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幅提升,财产保险综合赔付率达55.8%,扭转了下降态势,保险资金运用率达86.4%,达到历史最高点。金融安全度得分持续下降,防范风险任务仍然艰巨金融体系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风险正在逐步暴露,金融风险压力正在不断释放。银行业不良率增速减缓,金融机构表现出现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压力加大;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趋降,债券违约率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2020年不断出现信用债违约事件,要防范债券市场风险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图4 2014-2019国内企业债券违约率变化)产业金融发展京粤沪稳居第一梯队 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北京、广东、上海位居前三名,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湖北、重庆跻身十强,从得分来,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得分相差很小,内蒙古、宁夏、西藏、海南和青海落后较多。从资金支持度来看,京浙粤沪苏位居前五,浙江表现突出;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优化看,区域得分差距较大,北京上海并驾齐驱;从金融服务有效度看,整体向,好差距不大,天津和吉林排名大幅上涨;从金融安全度看,整体得分小幅下降,内蒙古、辽宁、宁夏、青海风险压力较大。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畅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刘畅通讯员:程旭玲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

惊魂夜

36氪研究|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8.45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12万亿元,行业前景广阔。2018-2019年,消费金融项目数量渐增,热度不减,但长尾明显,资本向头部项目集中。目前从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垄断局面。在传统银行、持牌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均有领先的优势企业出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颠覆金融行业价值链。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用以解决消费金融领域存在于贷前、贷中和贷后流程中的诸多痛点问题。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监管收紧,消费金融领域历经多年规范与洗牌,利润空间收窄,对客户需求和风险点识别要求更加精准,智能风控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现状如何,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哪些消费金融公司最具发展潜力?消费金融产业链有哪些环节,哪些环节最具价值?消费金融有哪些商业模式,各自优劣势是什么?金融科技将为消费金融带来哪些颠覆性价值?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消费金融领域内哪些头部公司值得关注?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提取码:1acn关于36氪研究院36氪研究院是36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

非其道也

《2018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在济南发布

18日,《2018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在2018中国(济南)产业金融国际论坛上发布。报告称,2017年,我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得分为162.14,连续四年保持增长,但得分增速剧烈下滑,增长失速风险正迅速上升。据了解,《2018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写。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介绍,指数从资金支持度、结构优化度、服务有效度、创新发展度、环境适应度5个维度出发,设计了19组共64项指标。从5个维度来看,资金支持与金融创新红利未能向实体经济充分释放。从各维度单项得分看,资金支持度得分增长最快,也就是说政府投放的货币并不少,但未能高效传导至实体经济,甚至出现“放水的钱竟然更贵”的现象。指数报告认为,从资金支持的角度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增长情况不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影响也不同,有正面也有负面;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逆全球化大潮导致金融开放遇阻,影响到产业金融结构优化;从产融结合的角度看,“由产到融”势头减弱,“产”和“融”出现分离;从创新发展角度来看,新型金融发展较快,但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力度减弱;从产业金融发展环境来看,整体环境得到改善,金融中介服务环境明显提升。郭万达介绍,指数呈现的幸存者偏差值得警惕。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幸存者偏差主要表现在信用收缩加剧流动性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房地产吸金居高不下,居民杠杆快速上升。指数报告还对各地区的产业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湖北、四川和河南。正在举行的2018中国(济南)产业金融国际论坛主题为“新金融、新动能、新跨越”,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为济南打造产业金融中心,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出谋划策。论坛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金融办主办,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济南市金融办承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支持。(文章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六顺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产业金融加速步入“3.0时代”

来源:经济日报“产业金融行业将逐步改变最初的单向金融服务的面貌,呈现出产业与金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赢的新局面。”近日,普华永道发布研究报告《产融2025:共生共赢,从容应变》,基于近些年的宏观数据,结合行业观察与案例分析,揭示了产业金融的新逻辑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产业金融,即依托并能有效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总称。报告认为,中国产业金融在经历了传统金融模式的1.0时代、产业链金融模式的2.0时代后,已经开始进入产业金融生态圈的3.0时代。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随着产业金融3.0时代的到来,产业金融领域由最初的单向金融服务逐步演变为‘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结果’的新局面。”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鲁可认为:“根据产业金融发展蜕变以及对未来的趋势分析,产业金融将呈现四大主要趋势,即科技化、资本化、垂直化以及生态化。具体说来,科技是产业金融升级的加速器,科技化趋势衍生新业态新模式,助力行业转型升级;资本将成为连接产业与金融的纽带;垂直经营将塑造产业金融竞争力;构建生态则是产业金融的主旋律。”比如,在科技化方面,通过智能物联网实现商品实时追踪,加强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通过人工智能在智能投资顾问、金融预测与反欺诈、融资授信、安全监控预警、智能客服等领域代替人工服务;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信用体系,为产业金融服务提供信用支持等。在资本化方面,更多的产业机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化的方式扩充产业金融版图,深度布局产业链,使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为企业解决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难题。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稳定增长、产业升级持续深化的阶段,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仍然较大。产业金融在科技化、垂直化、生态化、资本化等趋势的发展中,对金融监管机构及时、有效、全面和专业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尤其需要从科技进步的复杂性、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和风险管理的差异性、跨界风险与合规的统一性四个方面分析监管思路可能发生的转变。报告称,当前,作为与产业关系紧密的合作伙伴,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创新金融手段,并试图在当前欣欣向荣的产业金融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传统金融机构将面临产业系金融新进入者的业务模式挑战。各类产业系金融机构都具有行业的优势,但在风控体系和经营规范性上远不如传统金融机构。科技驱动的平台型产业金融机构也在利用自身技术能力塑造竞争壁垒,但在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和上下游整合方面存在挑战。鲁可建议:“未来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各类金融机构应找准自己的定位、目标客户群和商业模式来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金融服务优势。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面对数字化浪潮和客户需求的巨大变化,产业金融机构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新产业金融生态中的定位和经营管理模式,制定更彻底的转型提升战略,迎接产业金融带来的新挑战。”

痕之探

36氪研究 | “智慧银行”行业研究报告

今年4月,建设银行的“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它采用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摄像头和闸机取代了安保人员,用迎宾机器人取代了原本的大堂经理,用智能柜员机取代了银行柜员,客户在进入银行之后,由机器人引导通过自助或远程的方式完成业务办理。“无人银行”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未来的银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Bank3.0》作者Brett King曾预言,“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在经历了以物理网点、网络银行为主导的两代后,银行将变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金融。Banking Anywhere,Banking Anytime!将“人”置于银行服务的中心位置,让传统的银行服务彻底摆脱物理网点和机具的限制,实现人们所到之处、所需之时、实时拥有便捷的金融服务。在今天,这样的畅想并不是空穴来风,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的智能化变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银行时代,悄然来临。什么是智慧银行?智慧银行有哪些特征?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高级阶段,是银行在当前智能化趋势的背景下,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银行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业务模式的再造和升级。智慧银行相对传统银行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与以往直接的询问或根据历史服务数据做简单分析的方式不同,智慧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知用户需求、情绪、倾向偏好等,从而为进一步的营销和服务提供支持。二是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感知和度量改变了银行采集信息的方式,将以往无法量化的信息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如,通过对银行网点的排队情况、业务类型、业务量的监控分析,可辅助银行完成网点布局的优化;通过对用户位置、需求信息以及网点实时服务情况的获取,可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网点等。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不同渠道的信息互联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有哪些因素驱动了银行的智慧化变革?技术、数据、场景和市场是主要的驱动力。技术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商业应用场景逐渐受到行业的重视,银行业因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众多而成为各项技术争相落地的沃土;数据方面,金融业大量的数据沉淀对数据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场景方面,银行业务场景多样且呈精细化运营的趋势,针对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有助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市场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业务带来不小的冲击,使传统银行在面临同业竞争的同时,还不得不应对新经济形态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和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重新审视用户需求,利用新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升银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智慧银行的发展现状传统线下网点运营的成本压力使得银行一方面大量裁撤网点,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投入智能化变革。当前,智慧银行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前后台协同的业态。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用户识别、刷脸支付、智慧网点、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布局智慧银行领域的技术公司种类多样,其中,以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等技术公司较为普遍,在应用上,生物识别和智能风控相对成熟。智慧银行的发展趋势回顾过去几年,网络银行、数字银行、虚拟银行、智慧银行等说法不断更新人们对银行的认知。这些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的名词,虽然在概念的界定上并不完全清晰,但它足以表明银行业追随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步伐。在当前这个智能、高效、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呈现智能、高效和便捷的特征,其网点建设则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轻型化、特色化和社区化的趋势。注:本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杜玉(yu100,yu@36kr.com),关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领域。

奚若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绩效几何?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报告

2020年在全球金融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诸多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美股暴跌导致四次熔断,美原油期货跌至负值,中国银行“原油宝”产品爆仓等不一而足。不管金融市场如何波澜壮阔,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永恒不变的本源。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的具有“风向标”和“晴雨表”意义的2020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2020 China's Instrial Financ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2020CIFDI)如期发布。中国产业金融发展指数从资金支持度、结构优化度、服务有效度和金融安全度四个维度,运用38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及31个省级行政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绩效,以期引导和推动中国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首期指数于2017年发布,其后每年发布一期,受数据滞后性的影响,2020CIFDI使用的是2019年的数据。本期的核心看点0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显著增强,迈向提速发展轨道。2020年我国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137.84分,比上一期增长3.2个百分点。从近年来指数变化情况来看,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缓慢增长、优化调整后,本期得分实现较大提升,如图1所示。从分项指标得分来看,资金支持度和服务有效度出现大幅增长,结构优化度维持略有增长,金融安全度呈持续下降态势,如图2所示。图1 2011年—2019年中国产业金融发展综合得分图2 2020CIFDI四个维度分项得分变化02、资金支持度增长最快,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央行多次降准和灵活使用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广义货币供给增速回升,2019年末国内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8.65万亿,同比增长8.7%,M2与GDP比值较上一年小幅下滑,维持在200%左右,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比值较上一年小幅回升但仍小于1,表明货币供给相对经济增长仍处于偏紧状态;2019年我国金融总资产达到467万亿元,与经济总量比值达到481.4%,该比值迎来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其中,金融机构总资产与GDP的比值多年来持续下降,金融机构持续瘦身健体、脱虚向实,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与GDP的比值稳步提升,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值显著提升,如图3所示。图3 2011~2019年我国各类金融资产相对GDP规模情况03、金融加快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创投投资规模下滑。金融业继续加强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绿色产业、消费市场等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其中,小微企业银行信贷支持持续提升,贸易信贷规模有所下滑,跨境人民币结算逆势增长,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下降,绿色债券市场快速扩张,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增速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创投基金投资规模初现下滑态势,说明创新创业活跃度下降。04、金融服务有效度提升缓慢,金融业仍需增强内功。从银行业服务效率来看,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靠息差生存越来越难,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房地产对其他领域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占效应”明显减缓,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类融资占信贷融资规模增量的比值达到近5年最低水平。从证券业来看,整体服务效率得分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后,又经历了2017与2018年不断下滑,2019年出现明显恢复,其中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大幅增长是主要原因。从保险业来看,保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大幅提升,财产保险综合赔付率达55.8%,扭转了下降态势,保险资金运用率达86.4%,达到历史最高点。05、金融安全度得分持续下降,防范风险任务仍然艰巨。金融体系长期发展累积的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风险正在逐步暴露,金融风险压力正在不断释放。银行业不良率增速减缓,金融机构表现出现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压力加大;非金融部门杠杆率趋降,债券违约率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2020年不断出现信用债违约事件,要防范债券市场风险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图4 2014-2019国内企业债券违约率变化06、产业金融发展京粤沪稳居第一梯队,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北京、广东、上海位居前三甲,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湖北、重庆跻身十强,从得分来,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得分相差很小,内蒙古、宁夏、西藏、海南和青海落后较多。从资金支持度来看,京浙粤沪苏位居前五,浙江表现突出,如图6所示;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优化看,区域得分差距较大,北京上海并驾齐驱,如图7所示;从金融服务有效度看,整体向,好差距不大,天津和吉林排名大幅上涨,如图8所示;从金融安全度看,整体得分小幅下降,内蒙古、辽宁、宁夏、青海风险压力较大,如图9所示。图5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产业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图6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资金支持度评价得分图7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金融结构优化度得分排名图8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金融服务有效度得分排名图9 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金融安全度得分排名

故万物成

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背景小微企业融资困境2016年我国不同规模的企业贷款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中小微企业的抵(质)押贷款比例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本就缺乏房、车等固定资产作抵押,但银行贷款却更倾向于向小微企业发放抵押贷款。论及原因,我们可以归因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不及大型企业,需要更多的抵押担保来补充,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风险评估是按照主体信用来进行的。然而,中小微企业也有回款稳定风险低的“好”业务,理想的供应链金融可以介入到中小微企业的每笔业务中,依托真实的贸易背景,针对特定的、风险可识别的现金流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为基础,穿透业务优化现金流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为基础(而不仅以企业整体状况为依据),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从而达到优化现金流继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的。在供应链上,往往会出现地位相对强势的核心企业,是目前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商贯通供应链起点至终点各个环节的信用,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融通资金的使用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信息流只是供应链的反映,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的还是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把控,单纯把握信息流的轻模式并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环境。供应链金融交易形态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战略关系融资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形态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四种,对应于企业交易流程的不同环节,由此也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由于应收账款融资直接确认了以信用较好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所以是目前较为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十分多样化,但是由于针对的是一笔交易,所以在交易进程中不同的产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预付款融资在发货后可以直接转为库存融资。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基础基础流动资产规模已经具备,供给端能力限制行业规模供应链融资产品的三种形态都是依托于应收账款和(未来)库存来进行的。在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已经具备一定体量,为开展相应的供应链融资奠定了基础。然而,供应链融资的规模远远不及基础的应收账款和库存融资规模。但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持续大于50%,说明企业融资的需求持续存在,而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持续低于50%,说明银行贷款审批条件在不断收紧,这表明,影响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因素出现在产品供给端。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应收账款为主的供应链融资艾瑞分析认为,影响市场规模的主要三个因素在于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对存货价值的准确度量和监控能力、基于供应链信息对小微企业综合授信风险定价能力。这三个因素既是行业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市场参与者的关键能力,由于商业银行这个资金充裕的参与者在后两项能力上稍显薄弱,其他参与者的资金、杠杆率相对受限,所以应收账款融资是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开展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应收账款的规模推算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融资的额度是应收账款本身的70%-80%,库存融资的额度是货物价值的30%-50%,结合艾瑞对市场专家访谈,在一个具备能力优秀的供应链金融提供者的供应链体系内,30%的供应商被供应链金融产品覆盖,预计供应链金融行业整体渗透率远低于此,在此我们按20%预估。艾瑞分析认为,未来伴随着资金充裕的银行和具备核心能力的其他类别市场参与者合作加深,或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库存融资的操作风险后,未来市场可以迎来快速增长。核心业务能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核心能力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决定了应收账款融资规模银行更加青睐以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开张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原因在于:(1)以应收账款为直接还款来源,相对于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不涉及货物的发出及分销,从流程和时间上风险更容易确定;(2)业务围绕核心企业开展,核心企业整体信用资质更高;(3)核心企业原本已经是银行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降低了获客成本;(4)直接对接核心企业ERP系统减少了与众多小微企业对接系统的成本。从业务角度而言,无论线上化是仅仅介入资料提交环节还是已全部渗透到风控环节,由于本质上需要核心企业确认还款,所以核心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并不会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发生本质改变。库存融资业务核心能力对存货价值的准确度量和监控;对质押存货的分销能力库存融资以存货价值为融资的基础,从授信到贷后涉及到三个层次的核心能力:(1)对存货价值进行准确度量从而确定融资金额;(2)在存货质押过程中控制物流把握人为操作风险;(3)出现逾期后对存货的快速分销变现能力。尽管对于存货的自行分销是在出现逾期后不得已而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业务过程中,衡量自身是否有能力在逾期后自行分销货物是需要前置在授信环节的。可以看出,库存融资与线下实体物流的联系更为紧密,也需要服务商与供应链嵌入更加紧密才能快速分销逾期后的质押存货,所以银行等纯粹的金融机构对这类产品的开展力度远不如应收账款融资,从业者多为电商平台或物流机构。订单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核心能力基于供应链信息对小微企业综合授信风险定价由于订单融资处于整个货物交易的早期,只有预付款项下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作为基础,由于远离最终的商品销售变现环节,涉及到上游供货商未能足额、按时发货、对货权控制落空等诸多环节的风险,所以订单融资开展得较少,部分会以基于战略关系的信用贷款形式开展。而战略关系融资,多是以中小微企业主个人信用为依托,结合供应链贸易信息,利用税收、海关和保险等信息综合评判小微企业信用,额度通常在50万以下。由于额度较低,可替代的信贷产品种类增加,能否获取到有效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开展战略关系融资的关键。核心能力的施展建立在资金供给基础上银行是主要资金来源,受政策推动未来参与度会更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取决于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是否具备充足的资金开展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备天然的资金成本优势以及充足的资金,而小贷公司和保理公司则受限于杠杆率和有限的注册资本金。银行以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常是借助于小贷公司、保理公司甚至P2P平台开展业务,这就导致非银行的市场参与者可放款规模有限。不同类别市场参与者的核心能力业务能力与资金供给未聚集在同一参与者,限制产品供给供应链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有核心企业、物流商、资金方、信息系统服务商四类,都可以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但由于供应链融资笔均金额较高,受资金限制,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主要提供方还是商业银行。然而,供应链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三项关键业务能力,商业银行并不完全具备。正是资金与能力的不匹配,限制了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供给。在此情景下,市场参与者开始探索行业合作的可能,使合作方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分润分析风险测评者获取主要利润,合作方同时获益,行业合作加深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借款方而言,供应链金融为他带来的好处是与其他更高息产品相比的利差。而对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而言,借款方的利息是其收入,对应会发生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准备,剩余的为利润。分析行业主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利润被具备核心能力的风险测评者获取。当供应链金融产品由银行以外的参与者提供时,利率相对而言更高,借款方效用相对下降但仍为正,主要利润被风险测评者获取的同时银行分润高于自身直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见,由具备核心业务能力的非银行参与者主导风险测评,会使资金方和主导方同时获益,推动行业合作加深。企业案例分析苏宁金融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及风控能力凸显核心竞争力苏宁供应链金融依托以苏宁易购为核心、八大体系产业融合、战略客户群为主要场景的生态圈,从产、供、销、存全维度打造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体系,解决上下游小微企业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痛点,全部业务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全线上操作,实时到帐。同时通过风控安全大脑CSI系统、智能案件分析系统、物流库存管理系统(4ps)等风控系统及风控技术实现了苏宁供应链金融低成本、低风险运行。存货质押-苏宁供应链金融重点培育的下一个蓝海存货质押融资是苏宁供应链金融重点培育的爆款产品。存货质押业务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管得住货,二是能快速处置、变现。苏宁生态圈海量的客群、丰富的场景解决了这两大难题:苏宁自有的智能物流仓储体系,可以做到出入库数量实时动态把控,系统自动核准质押率实现智能质押;苏宁易购海量客户群体和生态圈战略客户群,可确保家电、家居、建材、食品及各类快销品快速处置、变现。怡亚通分销平台赋予其在贷款客户逾期后快速处置存货的能力怡亚通是集采购与分销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但其主要的营收来源是380分销平台业务。380分销平台供应链服务,将传统渠道代理商模式转变为平台运营模式,整合各地经销商形成自身的分销网络,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地区的深度分销平台,实现从品牌商到终端的网络扁平,构建一体化运营的直供渠道。由于深耕快消品行业的分销,怡亚通对其链接的分销商业务能力具备一定的了解,更了解行业的销售速度、季节特性等对风控审批至关重要的行业数据,有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贷前审批。同时,强大的分销网络可以在客户出现逾期后快速处置存货,有利于贷后管理。财务成本高企,供应链金融业务受限怡亚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宇商金控平台板块,主要由其下属保理公司、小贷公司和宇商金控的网络借贷平台开展。由于受到较为严格的杠杆率限制,在注册资本金有限的情况下,保理公司和小贷业务所能开展得业务规模有限。而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开展业务,一方面企业融资额度受限,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平台上挂出标的等待投资人投资,所以放款速度稍慢。而对于怡亚通而言,由于主营业务已经需要大量的现金流,能够补充到小贷和保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较为有限,在宏观环境整体“去杠杆”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2018年上半年出现了收缩。对于怡亚通而言,在原本业务需要大量现金流支撑的情况下,适合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减少自有资金放款,开展“轻资产”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但目前而言,这种合作方式面临的困境是双方如何划分坏账风险。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资金与业务能力融合,多元市场参与者合作加深从核心业务能力来看,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线上交易平台和物流企业在细分业务能力上有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从资金供给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具备着其他资金方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且受政策推动明显具有增长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愿。从合作分润方式来看,银行作为出资方、其他参与者主导风险的测评可以为双方带来效益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艾瑞分析认为未来银行将会加强与其他类别市场参与者的合作。但风险测定与承担的方案,以及双方间的信任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库存融资进一步标准化、自动化发展从线上化介入程度纵观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各个环节,有待于依靠技术进一步标准化、自动化的环节出现在库存融资的贷前、贷中风控过程中。库存融资的操作风险较大,也曾经出现过较为重大的恶性事件,目前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案是依靠更重的人力去线下进行。可以预见,当存货的质押状态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依靠货物标准码等技术实现从重模式演变到轻模式后,库存融资的规模将会出现快速上涨。

《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

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金融将成为激活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近日,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与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会在陆家嘴新兴金融产业园举行。根据《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10城市出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展望未来,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金融“明星”城市相继诞生会上,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超代表编制组系统分析了2019年长三角29个核心城市的金融发展情况、金融创新特点、科创板上市情况,发布了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十大案例及2019-2020年长三角十大金融中心城市,并对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长三角诞生了如合肥、无锡、杭州等一批金融“明星”城市。2018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较2017年增长20%,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速最快;无锡保费收入首次进入长三角前五名;杭州本外币贷款余额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长最快,高达25%。《白皮书》根据长三角各城市在金融业增加值、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服务、金融人才发展、金融创新水平等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评选出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 10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新基建或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科创板进一步放大了各地的科创水平,成为长三角提升科创产业能级的重要平台。在赵永超看来,沪、苏、杭三市占长三角科创板企业数量超过七成、企业市值份额占比超过八成,无可置疑的成为长三角科创“引擎”。“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趋势出现分化,市区两级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普惠金融、特色金融成为长三角金融创新主流领域。”赵永超表示。展望长三角的未来,赵永超认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未来几年将进入关键阶段,金融将成为激活长三角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注册制将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新基建有望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白皮书还遴选出了“2019年长三角十大创新案例”,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温州市“农民资产受托”金融改革创新、上海市“浦江之光”行动、上海金融法院与上交所联合创新大宗股票执行处置模式、宁波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系列创新、上海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正式通车、滁州市“兴农贷”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海浦东新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湖州市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芜湖市“互联网++金融审判”模式化解不良风险等十项。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建设此外,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嘉旭就“十四五”时期陆家嘴金融城建设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重大任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会各位专家领导就陆家嘴金融城未来五年发展的特色定位、重点方向等进行充分的探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首先肯定规划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指出未来五年陆家嘴金融城应着重打造不可复制的金融特色定位,加大金融城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承担力度。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指出,陆家嘴金融城应加快协调机构和监管资源,推动金融创新落地。上海保险交易所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赵雷则建议,将陆家嘴打造成国家级金融创新突破试验区,加快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间互联互通。(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古之

中银研究:2020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2020年9月28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0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了2020年三季度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0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 2020年三季度,全球经济走出疫情低谷,呈现复苏迹象,但复苏基础并不稳固,下行风险犹存;全球金融市场在流动性支撑下震荡回升,高收益类公司债信用风险、新兴市场外债风险等值得警惕。疫情加剧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重构,全球产业链调整面临“全球性收缩”和“区域内强化”新特征。全球各国财政政策空前扩张,巨额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将危害经济复苏进程,具有不可持续性。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企业债务攀升、破产激增将削弱美国经济复苏潜力,并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20年三季度,中国政府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宏观经济景气在二季度“V”字型反转的基础上持续上升。预计三季度中国GDP增长5.1%左右,四季度GDP增速将高于三季度,但复苏步伐有所放缓。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点值得特别关注。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要继续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助力经济持续向潜在增长水平接近;二是提前关注和应对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多种风险,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三是以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战略支点,持续推进改革和开放,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报告》认为,预计2020年全球银行业将呈现盈利大幅下滑、不良率小幅上升、资本充足率略有下滑、估值水平处于低位等特点。展望未来,随着经济活动企稳复苏,银行业经营有望更趋稳健,爆发系统性风险可能性不大。同时银行业经营面临新机遇与新风险,一方面银行业经营将有望更趋稳健,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新业态发展将助推银行业务转型,另一方面低利率和严监管态势不减,银行盈利和风险压力加大。后疫情时代全球银行业格局将发生新变化,中美银行业将持续领跑全球竞争格局,全球银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行业信贷投放将进一步优化,消费金融业务将呈现分化发展态势。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四季度):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隐忧.pdf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0年四季度):后疫情时代全球银行业格局变迁.pdf中国银行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0年四季度):经济趋近潜在增长水平,政策调控更加注重跨周期平衡.pdf

情人石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0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来源:金融界网站11月28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0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了2019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0年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19年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预计经济增速为2.6%,创近年来新低。全球经济高度金融化,高流动性、低增长、低通胀和高泡沫为主要特征。展望2020年,受政经风险交织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上半年继续下滑,下半年有望筑底,全年增速较2019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变局催生区域合作新趋势,RCEP旨在建立一个区域内框架性自由贸易协定,有望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典范。科技发展和新经济产业代表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全球加强创新投资合作,推动实体经济真正走出低谷。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前三季度GDP增长6.2%,预计全年增长6.1%左右。中国经济金融主要面临中美贸易摩擦、猪肉价格上涨、实体经济需求低迷、债券违约风险或向信贷市场传导等风险。展望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总体判断“谨慎乐观”。按当前内外部市场环境,若政策不做大的调整,2020年中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很可能会低于6%。从实现“两个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大目标来看,2020年宏观政策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议把稳增长尤其是“保六”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关于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报告》认为,过去十年来,全球银行业总体上处于一个经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金融高约束、高风险、高成本的发展环境之中,导致银行业发展受到持续的影响,回报率下降,市场估值低迷。展望未来,银行业发展环境依然复杂,面对新的发展变局,银行业需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估框架,推动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以谋求发展突破。区块链技术为金融行业构筑全新的信用机制带来了可能,银行应采取相应发展策略,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另外,中国银行业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小的风险,未来强化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