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赛智时代: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兰花

赛智时代: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发展工业互联网,对于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整体增加值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并展望工业互联网发展。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一、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综述(一)我国工业互联网规模现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使得传统企业面临着供应链阻断和物资供需难以对接的严峻挑战,倒逼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工业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互联网企业和ICT巨头企业加大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建设和探索,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规模约为6607亿元,同比增长23.3%。数据来源: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赛智时代整理图1 2018-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二)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2020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四个区域性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性特征进一步凸显。环渤海地区,北京和山东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地带,拥有航天云网、树根互联、用友、海尔和浪潮等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2020年山东获批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长三角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已具规模,拥有上海宝信、徐工信息、浙江阿里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020年1月,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集群式发展。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地区。依托华为、美云智数、机智云、富士康等企业形成了“一横多纵”跨行业、跨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模式。2020年广东获批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制造企业聚集区。2020年重庆和四川签署了《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一张“工业互联网”,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自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文件及扶持措施,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20年3月工信部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了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增强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和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代表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表1 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二、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数字化设备传感器、RFID和控制芯片等智能终端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前端感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帮助实现全过程质量追溯等融合功能。2020年汉威、士兰微电子等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在工业互联网传感器、RFID和控制芯片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表2 2020年工业互联网前端感知重点企业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工业机器人、高智能小型机器人、3D打印和智能机床等制造设备,承担工业互联网中的制造环节,而随着5G和NB-IoT广域连接的爆炸增长,给智能制造设备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2020年新松、华曙高科和华中数控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智能设备核心零件的国产替代进程在加速发展。表3 2020年工业互联网设备重点企业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二)网络连接在工业互联网生态中外网连接企业工厂、上下游企业,内网深入到车间、设备、生产线,两者协同配合完成工业全要素互联,保障制造环节的数据的传输。2020年东土科技、迈威通信等在专注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围绕工业互联网络连接中时间敏感网络(TSN)、5G、IPv6和确定性网络(DetNet)等领域开发新型网络连接产品,推进工业互联网迭代。表4 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重点网络层企业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三)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包含设计研发、生产控制和信息管理,是企业数字化运营的基础。2020年我国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成果喜人,宝信软件、金蝶等企业在工业软件持续创新研发,工业软件生态从“可用”向“好用”发展。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850亿元,同比增长14.6%。表5 2020年工业软件重点企业发展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四)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基于生态资源底层平台,能够为工业制造企业转型提供数字化服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了应用期,围绕“智能终端(边缘)+云架构平台+工业APP”,形成了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与专业领域企业平台,优势互补,多层级平台体系。截止到2020年年底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个,接入的工业设施达到4000万台,其中15个双跨平台规模增长迅速,根云ROOTCLOUD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0年Gartner IIoT魔力象限工业互联网平台。表6 2020年工信部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五)工业互联网应用现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型企业应用程度低。2020年我国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石化盈科、中国华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和昆仑数据、美林数据等工业大数据企业,在工业互联网应用成较高,能为企业提供应用方案支持。2020年工业互联网主要应用领域分布在装备制造、消费品生产、原材料和非生产垂直领域,其中通用装备制造行业占比为17.7%,其他消费品行业占比12.4%,石化行业占比10.4。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赛智时代整理图3 2020年工业互联网重点应用分布情况三、未来工业互联网产业展望(一)工业互联网产业带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面,疫情激发了工业互联网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等方面作用,实现了资源调度优化和精准决策,也使得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工业互联网认识加深,未来随着中小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急速增加,进一步提高工业互联网带动能力。(二)“5G+MEC”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普遍使用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性,同时移动边缘计算(MEC)能够为工业互联网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加速、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处理能力。“5G+MEC”智联技术使用能够在源头进行数据处理,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边一体化,传统工厂制造更快向智慧工厂发展。(三)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出现集中化目前我国各省市支持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但现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仍然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徐工信息、东方国信等在工业互联网平台营收也仅为2亿元左右,利润有限。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工业互联网聚集区地区开始推动区域性互联网一体化发展,未来相当一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会消失或被融合进其他平台。(四)非制造应用场景将快速涌现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企业上云,部门间、企业间、产业链间数据壁垒将逐步打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开发者生态的协作,应用场景开始在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和金融等非制造垂直领域快速涌现。(五)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投资热点现阶段工业制品逐步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客户对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明显增加,而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将客户个性化需求反映到生产端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发展中要求工业机器人与平台的发展相辅相成,提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效率。注:本文摘自赛智时代工业互联网课题组魏贝、周振松完成的研究报告,详细内容请点击饮鹿网产业报告栏目阅读。

而弃规矩

中国各主要产业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今天我们研究下最近三年,中国对各个产业的研发投入的情况,也就是2015-2017年。我制作了下图,注意单位都是人民币和三年累计的名义增速。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们可以注意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居然排在了第二位,超过了汽车制造业!这个产业究竟包括什么呢,简单的说,这是和电力的产生,输送,使用等相关的产业。比如发电设备机组,各种变压器,整流器,配电开关,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还有我们手机和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以及电灯,电磁炉,家用电气厨具炊具等等。当然,从这个产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公司在从事这个行业。比如国外的ABB,西门子,施耐德,松下,三菱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这个领域,国内总体已经比较强了,比如和电网建设相关的各种发电机组,各种输配电设备,太阳能面板,光纤,电缆等等,国产化进度都非常快,而且实现了大量出口。像光纤光缆领域,2017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家百亿人民币级别的大企业。从2017年企业总体营业收入为例,中天科技达到271.01亿元;亨通光电营收254亿元,烽火通信总体营收211亿元。长飞光纤营业收入103.66亿元。当然了,如果单看光纤光缆的收入的话,长飞在2017年排名中国第一,亨通中国第二,烽火通信中国第三。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企业还达不到最强的地步。2017年的全球十大光纤光缆公司,虽然中国占了五家,但是全球老大仍然是美国康宁公司,另外日本的古河电工也排在世界第四,住友电工世界第八,藤仓世界第十,另外还有意大利普睿司曼世界第七,而且技术含量很高的海底光缆,我国企业的份额就不高。另外在技术上,根据中国发布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国光纤光缆的发展方向是“超低衰减”,同时要实现超低衰减光纤光缆的全产业链条,但是目前几个主要产品:硅锗料,光纤预制棒,光纤涂料,光纤光缆。除了光纤光缆,以及难度很高的光纤预制棒技术被中国公司陆续攻克并且实现较高份额以外,高纯度的硅锗料,高性能的帮助实现超低衰减的光纤涂料等,我国还同样大量依赖进口。不过这也是中国公司的发展方向。其他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比如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设备等,中国也形成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公司,例如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西电集团,特变电工,许继电气,正泰,德力西,大全等等。对应于国外的通用电气,施耐德,西门子,ABB等等。但是明显技术水平上总是还是差了一截。其他例如发电设备(火力,水力,核电),早在2013年中国就占据了全球60%的产量,尤其是火力发电设备和水力发电设备,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在技术上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核电领域也在奋力追赶。多说一句,中国“系统强,部件弱”的态势目前几乎是贯穿于各个产业,但是实际上,随着这些年的技术和管理进步,虽然慢于系统的发展,但是国产元器件也在逐渐赶上来,只是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还有疑虑,究竟国产器件行不行?我之前做项目的时候,就能发现,即使国外客户认同中国的系统,但是在部件领域,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还比较低,我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客户要求指定某个部件用欧洲品牌。不过当客户没有指定的时候,我们就一律使用中国品牌器件出货,产品在客户的使用环境中逐渐经受了数年的检验之后,客户对中国品牌电气器件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每当客户质疑中国产元器件不行的时候,我就把在欧洲其他客户使用的例子搬出来,说你看都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总会有客户被说服。很多人在做项目的时候,一遇到国外客户指定某个元器件品牌,一般就服从了,因为不想丢了项目,但是我是尽量说服客户用国产元器件,至少我认为国产元器件在很多领域已经堪用,跟随中国的各种系统设备在不知不觉中大量出口。这里面有一个信任和机会的问题。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要你能真的讲出用中国产元器件有什么好处,国外客户一般是持有开放的态度,毕竟在商言商。当然总体而言,在技术上和国外知名品牌仍然有差距。除了“系统强,部件弱”之外,还存在“份额高,技术一般”的情况,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几乎所有的子行业都是类似的情形,比如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到全球前三了,宁德时代出货量还是世界第一,比亚迪世界第三。全球前十有七家是中国公司,但是在技术上,仍然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DI和LG化学存在差距。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类似,中国公司在份额上已经很高,但是在高端化,品牌化方面还有欠缺。也就是说,中国公司的份额高,是因为占据了最大头的中端领域,高端的份额还是很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一些以前曾经很高端的产业,现在因为中国的进入,已经被完全白菜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太阳能产业,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电池面板全部国产化,各个环节全球份额都超过了50%,并且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已经抹平,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公司纷纷倒闭,例如可以看成是中国晶硅光伏技术来源的澳大利亚,尚德的创始人就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毕业,老师是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施正荣2000年在中国创立尚德太阳能,一度还成为了中国首富,可见当年光伏产业带给中国的冲击力。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红火的时候,中国各个光伏大厂全部供不应求,欧洲客户抢着到中国拿产能,中国的光伏企业销售员们可以说无比的幸福,躺着拿订单。一个本科毕业两三年的销售,一个月销售提成很容易一两万人民币,年入20万人民币以上非常正常。不过后来补贴逐渐退坡,另外产能暴增,好日子就逐渐过去了。而到现在,可以说向中国输出了太阳能技术的澳大利亚,本土的太阳能厂家都已经破产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主流光伏厂家也基本倒闭。总体而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我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普遍性的技术突破,同时大量出口世界,全球份额已经很高,例如家用空调格力就是全球老大。有的技术上也已经全球领先,比如全球最高发电效率的火力发电厂,还有我们的特高压电网,全球标准都是我们主导的。但是总体而言欠缺的是高端化,品牌化。这个领域技术盲点有,但是并不太多,国外也没有办法在该领域卡中国脖子,因为中国基本上都有可用的国产产品可以替代。另外为什么说不用太担心,该领域从2015-2017年,三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增长达到了22.68%,保持了很高的增速。在前十大研发投入产业中,增速排名到了第四位。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稳定器之一。2/ 再看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排在中国各行业第三位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是我国可以说最大的产业失误了,没有之一。目前我国搞产业升级,各个主要领域都进展顺利,唯独汽车这个主战场进展缓慢。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45.6%,下滑到2017年的43.9%,总体居然还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还是SUV市场爆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更是下降到了38.2%。原因呢,主要还是我们搞自主品牌的时间太晚了,人为的自我压制自主的发展。汽车产业非常有意思,和电子产业的明显区别是:全球电子产业的消费电子品牌,总体非常年轻。现如今的全球消费电子三强:苹果,三星,华为;年纪最大的三星电子1969年1月成立,苹果1976年成立,华为1987年成立。其他更年轻的如OPPO, VIVO, 小米等就更不用说了,小米更是2010后。电子品牌实现后来居上,没有汽车产业那么难。VIVO品牌是2009年才创立的,到今年才9年。小米2010年成立,到现在成立才8年,OPPO品牌是2004年创立的,华为虽然1987年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下决心开始做消费电子市场,抛弃B2B给运营商定制手机,真正的开始做华为手机品牌是2012年。汽车产业就不一样了,由于属于价格更昂贵技术更复杂的商品,要被认可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淀,韩系被认为是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品牌的底层了,但是实际上现代汽车距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成立于1967年),属于“年轻”汽车品牌。而处于全球汽车顶端的汽车品牌,宝马(1916年),奔驰(1885年),奥迪(1909年),丰田(1938年),本田(1946年),日产(1933年),福特(1903年),通用(1908年)等,基本都是80-100年以上的历史。比较公认高端的宝马,奔驰,奥迪,历史都在100年以上。因此作为昂贵的大型的复杂机械,要做出品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的,品牌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的韩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虽然其销量已经进入了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车品牌形象依然处于最底层,可见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特斯拉,2003年成立,仅仅15年现在已经被视为高端品牌,但是特斯拉是在电动汽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虽然也是汽车,但是带有强烈的电子产品属性,维度完全不同了,并且特斯拉也是站在美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肩膀上发展。时间是自主品牌最需要的东西,而长期自我压制自主品牌,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战略失误之一,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自主品牌的“年轻化”,我国现在的龙头自主车企的吉利,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前一天才拿到汽车“准生证”,也可以见到世贸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我们说中国加入世贸对中国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最喜欢说的是这以后中国出口大发展,2001年之后,中国出口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衍生产品”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被彻底松绑了,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对外开放能带来什么好处”的最好案例。2001年加入世贸后,自主品牌可以说政策上就松绑了,奇瑞,吉利等想自己搞汽车的公司都可以公开上场了,要知道加入世贸的时候,奇瑞即使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也还要挂一个上汽奇瑞的牌子。后面的自主品牌主要玩家的比亚迪,2005年也进入了汽车领域,如果没有加入世贸带来的大松绑,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就不是2005年,而是要大大延后。中国自主品牌启动的这一天来的太晚了点,如果早十年,二十年,不是2001年,而是1991年,1981年就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品牌就可以多赢得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时间,那么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恐怕又不一样了。不做自主品牌,就会直接压制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对本土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到了2017年,中国全国对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多少呢?1164.6亿元,仅仅排在第三位。我们和排在第一位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起来,该产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2002.8亿元,几乎是汽车产业的两倍。我们再横向比较一下,2017年12月,欧盟委员会(EU)公布2017年工业研发投入(R&D)排行榜,大众汽车公司研发投入为136.72亿欧元,按照现在6.9的汇率,就是1080亿元,和中国全国的汽车研发投入差不多了。我们再看看世界其他主流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美国通用汽车76.84亿欧元。德国戴姆勒75.36亿欧元,日本丰田汽车75.00亿欧元,美国福特汽车69.25亿欧元。这里面较低的福特汽车研发投入也达到了中国全国的47%,这里面丰田,通用,戴姆勒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中国全国汽车产业的50%。不过多少让人欣慰的是,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在这方面在逐渐的扭转局面,一,在电动汽车新赛道上,中国和西方公司的投入差距大大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动汽车发生了两个价值份额变化,一个是价值向电池转移,电池的成本占到了电动汽车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高,而电池的研发投入属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并不弱。一个是价值向电子产品转移,电动汽车的“电子化”非常明显,各种电子设备,车载软件的价值占比增大,而中国在电子设备方面的价值份额和研发投入都是高于汽车产业的,而且我们要注意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我国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也就是说,电动汽车的出现,让汽车产业发生了赛道偏移,汽车产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重合了起来,直接导致中国合并计算的研发投入大大增加。二、最近三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投入增速很高。实际上,2015-201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三年累计增长了28.8%,是研发投入排名前15名的产业中增速最高的。除了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上汽,吉利,广汽等这几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各大车企越来越重视自主品牌之外,各种造车新势力的涌入也是一个原因。当然,隐忧是我国汽车产业在2018年遭受了市场的寒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我们就看乘用车:7月乘用车销售158.95万辆,同比下降5.30%;8月乘用车销售178.99万辆,同比下降4.55%;9月,乘用车销售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10月,乘用车销售204.68万辆,同比下降12.99%。最近的几个月,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自主品牌头部企业的营收增幅,也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的增速。这几年的房地产贷款增速过高,挤压了作为大宗消费的汽车的空间,最终也传导到了汽车的研发投入增速上面,10月份开始的个税减税,看能不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个产业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写过很多次了,我国在系统集成方面,已经跻身世界水平,中国设计出来的智能旗舰手机,创新力越来越强,和苹果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中国和全球市场销量对比变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华为和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份额,西方公司节节败退。我国在各种外围结构件和元器件上面,都已经不断取得突破,摄像头模组,镜头,金属壳,屏幕,PCB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振动马达,微型麦克风,微型扬声器,触摸屏,天线等等都在不断获取份额,呈现全线推进的态势。目前就硬件来说,我国最大的短板就是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电容,电阻,电感)。集成电路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在今年取得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8年8月,中芯发布第二季度的业绩公告:“我们欣喜地告诉大家,在14nm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除了28nm PolySiON和HKC,我们28nm HKC+技术开发也已完成。28nmHKC持续上量,良率达到业界水平。我们将继续扩展和提升我们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平台,提供客户全面有竞争力的服务。”这里面的信息其实很明确,那就是28nm的新工艺良率已经成熟,同时中芯国际表示其14nmFinFET工艺将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客户是来自于手机芯片行业,逐渐追上手机行业的脚步,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个重大突破。总体来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不仅在我国是研发投入最高的产业,2017年达到了2002.8亿元,而且三年总计也增长了24.27%,在研发投入前十位的产业中,这个增速仅次于汽车产业,排在第二位。这里面的增长动力,主要是来自于集成电路产业,因此该行业研发投入将会在未来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集成电路行业研发投入和其他投入的提高,也带动了从业人员薪资的增长。今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的2018年校招研发岗位,待遇相比去年明显提高。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量投入,各种资本涌入进行投资,最为典型的就是2018年4月阿里全资收购了杭州中天微,现在变成了平头哥半导体,以国内2015年初才成立的芯片设计初创公司忆芯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开发超大规模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研发人员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团队成员90%以上硕士学历,主要来自国内名校,或来自国际国内知名芯片和存储公司。2018年校招的硕士生薪资范围,成都为18.2万-21万,北京上海为19.6万-22.5万元,均为12%的公积金。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拉高了校招薪资水平,华为旗下的海思今年大量招聘芯片设计人才,同时校招待遇大幅提高,还发了不少SP。华为海思今年给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发了不少年薪25万以上的offer,直接拉高了行业的薪资水平。业界从华为出来的人,似乎都有给高薪的传统,例如董事长是华为工程师出身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艾为电子,2018年校招开出的硕士应届生薪资就在1.8w以上,高的能到2.2万。即使只按照2个月年终奖计算,年薪也在25万-30万了。说句实话,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就是应届生的薪资比入职了两三年的员工薪资还高,集成电路设计今年的校招就是这样,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企业的入职的往届毕业生薪资被今年的校招倒挂,这很正常,某种意义上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对IT产业的研发投入,本来就是各行业第一位,并且还在保持平均三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中国的芯片产业,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哪怕是再过三年,情况都会跟现在大不一样。4/ 第四个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医药制造业今年的《我不是药神》热映,国内网络和自媒体掀起了一波感谢跨国公司的浪潮,说电影里说的不对啊,电影在黑跨国药企啊,国外药企在中国卖药就应该卖得贵啊,不然人家收不回成本就不会搞研发了啊。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是如何攻克各种疑难疾病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意无意的,把全球科学家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付出,都算在了几家跨国药企头上,我看了好多文章里面提到的科学家,其实根本就没有在这些跨国药企工作,并且有的科学家,是反对药企在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的药物拿来申请专利的。同时通过说明医药研发是高额投入,来渲染跨国公司在我国卖高价药的合理性。我很想知道那些渲染卖高价药合理的人,如何看待我国开展的国家谈判,利用中国市场的力量要求药企降价。2017年4月份,人社部公布了44个谈判药品的名单。人社部介绍,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谈判,其中36个药品谈判成功,成功率达到81.8%,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的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际市场价格。按照这些人的说法,跨国药企保持高药价是合理的,那么我只能庆幸,幸好不是这帮人在台上,因为开展医药国家谈判的前提,即使认为当前的药价是“不合理的”,所以才需要谈判,谈判降价后的药价才是合理的,而不是降价前。那些认为跨国药企卖高价药合理的,建议可以继续以谈判前的高价格买药,以避免出现他们担心的,“你不花高价买药,跨国药企就没有动力搞研发”的情况出现。事实上,跨国药企在中国卖高价药,背后的原因和其他行业的西方跨国公司没有区别:那就是高技术门槛带来的市场垄断,缺乏竞争。你如果不相信的话,一旦有同样效果的国产药上市,他们立即就会降价。2018年12月的央视,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情,国内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2016年之前是一直不能生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包括软件+控制器硬件,而国外供应商一直拒绝将最新的控制系统卖给徐工,导致徐工需要做性能升级匹配的时候,受制于控制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徐工要为某个客户调整参数,供应商排期要一个月,然后才能派工程师过来,徐工还需要付费。下图就是起重机的控制器,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价格是7万元,当在2012年听说徐工要开始自研控制系统的时候,立即威胁将价格提高到10万元,希望中方停止研发。徐工的团队在2016年成功的做出了自研的控制系统,一个控制器才3万元,而国外的供应商也立即降价到4万元。全球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药企的利润率普遍性很高,我们上财富中文网站的2018年世界五百强看看,苹果营业收入2292.34亿美元,利润483.51亿美元,利润率21.09%。我们再看一下美国辉瑞制药,作为美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营收525.46亿美元,利润218.08亿美元,利润率为41.5%。这是电子行业标杆企业对制药行业标杆企业,可见制药业的利润之高。当然你说了,并不是每家药企的利润率都像辉瑞这么高,然而这对手机电子品牌行业更是这样,苹果一家就攫取了大部分利润,除了苹果三星华为OV等少数几家,一大堆公司都是亏损。研发投入高不是卖高价的原因,缺乏竞争的垄断才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高不高,每年研发投入马上要突破1000亿人民币了,秒杀全球所有的药企,没有任何一家药企比得过华为。然而华为的净利润率却只有7%左右,在很多国家,华为不惜全网赠送通信设备给客户。是华为心地善良,不想卖高价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有三星,诺西,爱立信,中兴这些竞争对手在啊。实际上,在华为等中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之前,西方公司就是卖高价的,我们应该还记得20年前家里装一部固定电话就要几百元人民币初装费的时代。我们要记住一个真理:价格,从来都是市场竞争决定,而不是投入成本决定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的企业了,竞争是获取合理价格的最有力武器,所以医药制造国产化对我们如此重要。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2017年的全行业研发投入,仅仅只有543.2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八位,甚至低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传统的重工业制造部分。当然值得欣喜的是,医药制造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达到了23.04%,在研发投入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十个行业里面,增速排在第四位。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年营收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几家药企,2018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资金9.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6%。复星医药2018年1至9月,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13%;其中第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05亿元,同比增长69.65%。上海医药2018年1-9月研发费用投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0.31%。其他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海正药业,科伦药业,豪森药业等药企,其研发增速都很快,并且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制药业在逐渐的走向集中化。可以看出,复兴医药和恒瑞医药这样的领头羊企业,尽管研发增速很快,但是基数还处于赶不上跨国公司零头的水平,也就是说,差距不只是10倍的差距,而是更多。全球几大医药巨头,强生,诺华,辉瑞,罗氏,拜耳,营收都在3000亿人民币以上,研发投入普遍性的达到四五百亿人民币。制药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而且是一个高薪资高技术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化工,生物,药学等各大类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高薪机会。中国目前的高薪机会,高度的集中在互联网产业,以及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制药业等等,都能够带来不少高薪就业机会。中国对制药业的研发投入,目前是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八位,但是其增速显著的快于第4-7名,因此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仅次于电子,电气,汽车的第四大研发投入产业。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我国其实到现在还很落后,和前面是电子,汽车,制药,电气四个蓬勃发展,高薪岗位不断增加的产业相比,化工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传统的成熟产业。该产业倒是发展比较稳定,201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912.5亿元,非常的接近汽车产业的水平,排在所有行业第四位,三年总共增长了14.85%,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7月30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C&EN)公布最新的“全球化工50强”揭榜,德国巴斯夫今年依然世界第一。当然,今年中国有3家入围,中国石化世界第3 ,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的先正达排在第34位,万华化学位列第43位。相比于去年全球50强只有中石化孤零零一家,今年多了2家,不过还是比较惨淡。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第六位的台塑算进来。这样中国就有4家了。当然,和其他各种排名一样,该排名也是因为有的中国企业并没有申报和提供数据,不让中国企业数量还会增加。总体而言,相对于中国的整体速度,该行业的总体发展还是相对乏力的。但是因为这个产业规模非常庞大,所以在里面很多领域,中国公司有极大的产业升级机会,也能给个人带来机遇。以生产MDI,目前国内化工届炙手可热的万华化学为例,该公司这几年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7年拥有员工9165人,2017年人均薪酬26.43万元。而在3年前的2014年,该公司的员工总数为7250人,人均薪酬为13.05万元。尽管人均薪酬不代表公司员工普遍水平和中位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带来的公司薪酬能力的巨大变化,三年实现人均薪酬翻番。2017年底,万华化学雇佣了97名博士,1066名硕士,2137名本科生,4442名大专生和1423名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他们可以说都是这几年万华化学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日常接触的化工产品,最常见的日用化工品包括化妆品,这个领域其实差距非常大,而中国公司的增长也是不愠不火,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替代的现象。以国产化妆品龙头上海家化为例,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9.29%;上半年的研发支出仅为0.67亿,只占收入1.83%。当然了,总体而言,国产的份额还是在不断上升的,2012-2017年间,本土品牌化妆品在中国市场前20位的品牌的合计市场份额中的比例,从2012年的10.8%增长到 2017年的20.9%。我们再以基础的化工产品乙烯为例,这是石油化工工业的核心产品,或者说是标志性产品,然而全球乙烯产量最高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中国是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仍然需要进口乙烯,另外如果加上使用乙烯制作的下游化工产品,实际的需求量更高。2017年,我国对乙烯的需求量,加上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聚乙烯、苯乙烯、乙二醇进口量折算,我国的总需求在大约40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2017年乙烯总产量只有1800万吨左右。聚乙烯(PE)是由乙烯制作的主要产品,约占我国乙烯总需求的64%。广泛的用于塑料薄膜,城市市政工程的塑料管道。你平时用的塑料袋,保鲜膜,你买的零食的包装袋都包含有聚乙烯材料。然而201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1398.6万吨,净进口1155.1万吨,总计消费2553.7万吨,对进口的依赖很高,当然这跟原料也有关系,化工产品的原来无非是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项,其中主要来自油和气,美国油气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这也是其化工工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也从沙特,阿联酋,伊朗,新加坡等国大量进口聚乙烯。其他还有著名的PX(对二甲苯),这个我相信我国老百姓对这个已经很熟悉了,我国也大量依赖进口,同时国内的抵制运动,也影响了我国的PX项目开展和产能提升,不得不从国外例如日韩大量进口。化工产业和电子,汽车,制药这些火热性的产业不同,总体而言化工产业很多都是大量生产的常见产品,技术也相对成熟,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化工装置的资本投入金额非常高,同时化工产品的价格受资源价格影响大,因此总体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薪资不高,利润率不高,但是里面在很多具体领域,我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比如化妆品,轮胎等等,是可以有较好的利润空间的。这个行业由于资本密集型和高投资的特征,更多的会依赖国家的布局,会跟随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而进步。6/ 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所谓通用设备就是能够给一个以上行业使用的设备,最为典型的就是螺钉,螺母,密封件,弹簧,紧固件,风扇,机床,锅炉,铸造机器,轴承,齿轮,叉车,工业机器人等等。当然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行业除了少数领域以外,大部分领域肯定是赚不了大钱的,2017年对该行业的研发投入为696.8亿元,排在所有行业的第五位,但是三年增速仅为10.15%。我们从该行业的代表公司也可以看出来,规模最大的就是做汽轮机+燃气轮机的企业,例如上海电气,2017年净利润也就是26.6亿元。另外就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目前也在蓬勃发展,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很大增长点,代表企业就是库卡,埃夫特,汇川技术等等,应该说机器人产业会诞生一批高薪岗位,工业机器人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一个产业,以后的发展潜力非常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目前国内的知名国产机器人厂家,已经能给应届硕士开出年薪20万人民币左右的薪资,可见这个产业的发展潜力。其他还有激光器,代表企业就是大族激光,激光的用途很广,可以用来打标,也可以用来不同行业的产品加工等等。另外就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比如食品加工机械,矿山开采机械之类,比较受关注的行业就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比如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还有工程机械公司,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等。还有就是油气资源开采专用设备,这一块是非常大的市场,一部陆地石油钻机加上服务一起,一套就是过亿人民币的合同价值,这方面中石油是全国的老大企业,2018年1-10月,中石油装备制造旗下的五家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医疗器械,这也是我国目前比较弱的方向,国内器械领域的三巨头,迈瑞,鱼跃,联影增速都还不错。迈瑞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2.80亿元,同比增长2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45.27%;鱼跃医疗前三季度营收31.8亿元,增长18.12%,净利润6.28亿元,增长19.06%。另外就是例如农业机械制造,目前我国农机方面也比较弱势,需要进口的金额较高。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的研发投入为636.9亿元,三年增长了12.31%,总体来说增长也不快,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面的一些细分领域,也会诞生一些高薪的岗位,比如技术和利润都较高的医疗器械行业,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等等。7/ 唯一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产业除了六个比较重要而且关注度高的产业:电子(半导体),电气,汽车,制药,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制造之外,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研发投入达到和超过100亿人民币的22个产业中,居然有一个产业出现了研发投入的下降,而且是22个产业中唯一出现下降的产业,那就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当然这个运输设备行业,出现研发投入下降,一个是铁路本来已经是传统市场,曾经是增长点的高铁,技术和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和饱和,已经没有大幅增长的空间。中国中车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419.13亿元,同比增长8.98%;而到2017年,中车全年营业收入2110亿元,同比下滑8.14%,也就是收入还不及2015年多,研发投入当然没有太大增长的空间。一个是船舶现在中日韩竞争激烈,整个行业增长乏力,经营惨淡,这个大家都知道,研发投入也没有太多增长的空间。实际上我国船舶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军事工业来拉动,大家都知道我国目前号称每年下水一个舰队,大量的军舰在建中,其实船舶工业的一个亮点。运输设备最大的增长机会还是来自于航空航天产业,中国商飞目前在日益壮大,根据央广网2018年11月16日的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推进C919飞机型号合格审查工作,中国商飞公司综合考虑研制进度和取证工作量,希望于2020年底取得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8/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仪器仪表制造业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就是仪器仪表,2017年总共进口454.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仪器仪表行业究竟包括什么呢?试验仪器、光学仪器、医疗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等。而我国在仪器仪表领域的研发投入目前也非常少,2017年仅仅210.2亿元,三年总共才增长了16.2%,这个速度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早。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们还将面临从实验室,科研院所,日常监测,工厂等依旧依赖进口的情况。2017年,中国仪器仪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 4622 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3 亿元,同比增长 10.71%,我们和进口的454.6亿美元一对比,2017年出口为278.1亿美元,逆差达到176.5亿美元,比起2016年还增加了16.8亿美元。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只有芯片产业逆差在持续扩大,仪器仪表产业也是一样。虽然我国也能制造一些高附加值的仪器仪表,例如包括显微镜,压力测量仪表、测距仪、水平仪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大。总体而言,我国仪器仪表企业规模都还很小,虽然也在不断整合,但是比较知名的企业,其营收规模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全行业只有2个公司营收超过了100亿人民币。随着工业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对各种仪器仪表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电力,燃气和水务三大领域,由于政府有不断实现自动化的诉求,对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煤改气),智能水表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因此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多少可以让仪器仪表产业受益,像做气表和水表的金卡智能和新天科技,企业营收和利润增幅均达到 40%以上。另外就是我国非常弱势的科学仪器仪表领域,和机床行业类似,由于外资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强势,我国目前也在依靠军工产业发展推进科研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不过有意思的是,由于2017年中国开始了“环保风暴”,尤其是随着国家对水、气、土污染整治不断力度加强,导致国内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的需求增加。不只是政府机构的需求增加,国内企业为了应对环保的压力,也产生了采购仪器仪表的诉求,同时环保对减少和降低各类废弃水,气,固废等排放的压力是不可逆的,国内的龙头企业,例如先河环保、雪迪龙、聚光科技等,增幅都较快,2017年都大于 20%。最后一个是传感器了,这方面我国也很落后,但是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对于传感器的要求增加,因此也会出现电子产业的资本,进入传感器领域,或者和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厂家合作,共同推动国产发展的情况。9/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其他行业,本文先不关注了,或许还可以看下我国钢铁产业去产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国在这几年(2015年底开始)实现大裁员的钢铁产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从业人员在2015年底还有362.7万人,到2018年5月,从业人员数只有226.8万人,两年半的时间减少了135.9万人。另一方面,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投入,也跟随去产能出现了变化,2016年全行业研发投入为537.7亿元,下降了4.2%,而到了2017年,则出现了大幅的增长18.8%,去年我国钢铁产业也出现了业绩大幅回升。 好了,本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第一个趋势是,从研发投入来看,以后的高薪岗位集中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制药三大产业里面,尤其是电子(IT)相关产业。我们都知道程序员是一个普遍的高薪群体,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一个很显著的变化,至少几百万中国家庭成为了高收入家庭,哪怕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程序员们都是高薪群体。但是其实我国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也是一个高薪产业,虽然无法和互联网相比。本科毕业生在华为,OPPO, VIVO,小米这样的公司工作五年以上,拿年薪50万以上并不困难。早在五六年前,深圳有的中小型手机方案公司,就能够做到十几个人的销售团队年终奖三百万人民币。华强北也是一个大量造富的地方,在华强北很多创业的老板,可以说学历和能力并不高,但是因为敢闯敢拼,造就了不少高收入者,当老板的80后,90后,手下雇佣了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各种小公司在华强北比比皆是。电子产业在系统之后,核心零部件将是下一个高薪岗位方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半导体器件,另外还有显示面板,摄像头(镜头)等等。以显示面板为例,全国目前在不停的建厂,对工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虽然总体而言,显示面板产业离高薪还有距离,但是由于产业的广阔性,也会产生大量高薪岗位。我国各大面板企业,从京东方到华星光电,由于本土技术人才的缺失,大量雇佣韩国和台湾的工程师和主管,雇佣人数动辄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台大教授甚至说“华星光电就是台湾人培养起来的”,支付的薪酬也非常给力,实际上你如果不能给出几十万甚至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根本没有办法吸引来自韩国和台湾的显示面板行业的人才。而本土的人才却相对工资较低,这种现象是技术能力缺失的结果。制药产业虽然目前的研发投入仅仅排在所有行业第8位,但是以起增速来看,逐渐进入前四位是可以预期的。制药产业也是美国的核心产业之一。在电子,汽车,制药三大产业之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锂电池,输配电设备,光纤光缆等),化工产业(高端化学品和原料制造,新材料),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器,注塑机),专用设备制造(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民用客机研发制造)这五个产业,也会有一些子领域产生较多的高薪岗位,但是总体而言,高薪岗位的数量或者比例是没有办法和以上三个产业比较的。当然,电气行业可能以后是个例外,因为电气行业是以上五个行业中唯一一个整体全行业研发投入三年增加了20%以上的,大大的超过了其他四个,说明该行业中大部分产业的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未来也可以期待成为一个次高薪的行业。比如锂电池制造,在深圳有五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到ATL,欣旺达,惠州德赛电池等公司,拿20万人民币以上的年薪并不困难。电子,汽车和制药业,三年研发投入增速都在20%以上,必然会带动行业薪资增长;汽车产业的薪资,现在其实也还不行,这是因为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结果,但是随着该行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加,国产逐渐高端化,未来是可以预期的。二、中国比较大的落后产业。我们现在需要大量进口的工业品,除了半导体产业之外,还有汽车和零部件,化工产品,仪器仪表,民用航空飞机,制药和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六大项,这些都是我国进口前十位的工业品。我们从研发投入来看,六大项里面,民用航空飞机,制药业,电子元器件,汽车制造四项增速较快;化工产业研发投入金额还可以,排在各大产业第四位,但是增速不快;仪器仪表产业研发投入较少,2017年才210亿人民币,基数太小,而且增速虽然还可以,三年的累计增速为16.2%,低于三年增长20%这个高速平台,而我国一年还要进口450多亿美元的仪器仪表。另外再强调一次我国军工产业对落后产业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比较惨淡处于亏损状态的机床产业,船舶产业,军工牵引的需求成为行业的一个强心剂,华中数控参与的换脑工程,就是以沈飞,航天科技等军工企业为主,保证国防工业自主可控。中国海军疯狂的订购军舰,也为我国船舶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样的还有民用航空工业,由于在军用飞机和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也为以中国商飞为首的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实际上如果看中国商飞的供应商,会发现各个军工航空系统企业赫然在列。另外还有科研使用的仪器仪表工业等等,在商用市场追求科研成果而购买外资品牌,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缺乏足够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军用需求的拉动也提升了国产科研仪器仪表的技术水平。三、以IT电子产业为核心,各个行业正在逐渐交叉,方向在逐渐重合。最为典型的是仪器仪表行业,尽管这是我国的落后产业,你会发现仪器仪表在和电子行业的物联网迅速的交融在一起,而电子行业是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优势方向,因此尽管仪器仪表行业研发投入惨淡,但是却可以因为方向逐渐交叉,从而接受到电子产业高研发投入的外溢。以智能城市概念为例子,国内例如华为,中兴,小米,海康,阿里,乃至于腾讯等都在搞。同样的还有汽车产业,汽车在逐渐从机械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化,而我国在智能电子产品方向,不管是全球市场份额,还是研发投入,都明显比汽车产业方向更有优势。因此我国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定会比在燃油汽车时代占据更高的全球份额。而且我们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交叉,其实都是电子产业和某个产业交叉,也就是发现每个产业都在逐渐的“电子化”,并且融入到物联网当中,互相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让原本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产生了交叉。比如仪器仪表行业的电表,水表,气表,原来都是人工抄表,现在智能化之后,成为了物联网的一部分,电表,水表和气表也实现了电子产品化;汽车在电动化和电子化之后,也通过车联网融入到了网络之中,理论上,你也可以在汽车里面读取家里电表,水表,气表的数据。你的汽车,和你家里的水表,原本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他们分属于汽车产业和仪器仪表业,因为都实现了电子产品化,而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是电子产业向所有产业渗透的例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G和半导体(芯片)如此的关键,为什么全球的大公司都在竞相投入,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5G技术和集成电路发展如此忌惮,因为负责连接的5G和负责产品电子化的芯片,是两个实现各个产业走向交叉融合的核心技术。不同的产业交叉融合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可以实现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是个例子,华为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老大,但是我国却在手机领域非常弱小,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但是其实手机本质上也是个通信设备,因此在华为在转向做手机之后,技术上能够迅速的实现进步并且占领市场,尤其是极容易遭到专利侵权诉讼的国际市场,这跟其在通信技术方面的积累是不无关系的,相比之下,其他国产手机厂家走向国际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购买专利,以避免出现被诉讼。再举个例子,我们一提起大疆,都知道是搞无人机的,可是谁知道大疆已经进入了农业专用设备的领域呢,大疆开发的植保无人机和播撒系统,都瞄准了农业市场。再比如国内的舜宇光学,我们都知道是国内消费电子品牌的供应商,但是舜宇光学把自己在电子产业获得的利润,同时也开辟了显微镜这个产业,而显微镜是属于仪器仪表制造业。总的来说,电子产业正在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向所有产业渗透。尽管现在汽车产业仍然是中流砥柱行业,但是随着各行各业的电子化,或者说智能化,从长期来看,各个国家之间还是IT电子技术(软件+硬件)的竞争是核心(注意不是说其他产业不重要),其产值将会越来越大,实现在所有产业中的产值最大化,目前炙手可热的5G,半导体,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属于IT电子产业。我们看看美国人的市场估值里面,特斯拉甚至高于福特、通用这样的美国老牌汽车厂家,显然特斯拉的强项并不在于机械技术,而是IT电子技术,这也充分的说明了美国人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一句话说,简单的说,作为普通员工,要想收入还不错,学IT是最好的出路。

暴雨屋

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1日,2020年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茶业蓝皮书)》《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报告(2020)》首发仪式在福州举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杨志今、省政协副主席许维泽出席仪式。《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茶业蓝皮书)》全面梳理了2018至2019年全国茶产业发展状况,对中国茶产业整体发展和产业理论开展宏观思考,对全国各茶叶主产区发展状况和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研究团队的独特见解与前沿观点。《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报告(2020)》秉承《中国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茶业蓝皮书)》的研究脉络,全面梳理了2018至2019年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状况,对福建省各茶叶主产区、特色茶产区发展状况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经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也对未来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提出了设想与规划。海内外茶文化交流沙龙活动也在当天举办。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强中国茶产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 张辉)责任编辑:赵睿【来源:福建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夺彼与此

产业研究:精细规划产业发展,焕新产业价值,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产业规划,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从当地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区域或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对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学计划。//首先,若无产业规划则会导致诸多问题:01地方的产业定位不清晰,发展无方向因缺乏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在产业选择方面,往往被当地狭窄的空间、资源以及原有的产业基础所限制,不能以更加宏观的角度结合国家发展方向,分析出更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最终导致产业同质化、发展不均衡。02产业结构紊乱,缺乏集聚效应没有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指导,区域引进企业就没有门槛要求。长此以往,域内集聚的企业五花八门,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无法通过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这也直接导致地方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03招商引资工作难开展、陷入盲区招商引资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它的一切工作必然是围绕产业规划展开的。因此,有效、落地性强的产业规划能为招商引资指明方向,而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完备的产业配套则为招商引资提供支撑。同时,自发吸引更多产业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集聚发展,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鉴于上述的诸多问题,在地方区域或园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空间布局前,聘请相关专业机构进行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产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产业规划于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产业规划对协调区域经济利益,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方面,找准首位产业、科学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是不断扩大产业集群,推动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可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为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02完善的产业规划是实现产业精准招商的基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理清产业调整方向,是拓展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产业精准招商的基础。在当前招商引资难的大环境下,以产业为主线、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招商,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03产业规划指引着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方向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依赖于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为产业群体的规模扩张奠定效率、增进基础,产业之间的结构升级为产业群体的持续有效增长开创竞争优势条件,没有正确的产业规划就不会有产业群体经济效率,就不会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 产业规划为区域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头活水针对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产业提升的方向也有所差异。域内产业发展方向需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对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找到转型升级的路径。以产业定位精准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招商体系专业化、地方政策个性化等策略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域内产业竞争力、引导区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新形势背景下,产业发展规划是区域政府实施一系列经济增长战略规划的前提条件。融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吴烨维认为,产业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条件。尤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经济不断增长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布局集约高效:在正确的产业发展规划理念指导下,经过系统的规划研究,将产业发展的逻辑、路径以及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捋清,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让规划转化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加强产业整体规划,通过政府引导与扶持,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链,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最终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融象产业研究院,深度剖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赋能产业发展,点亮区域经济。

惠子吊之

芯片产业发展研究

芯片产业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全球芯片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鞍山布局和发展芯片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施“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鞍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全球芯片产业发展态势和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推动鞍山芯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芯片及芯片产业基础状况(一)芯片定义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是采用半导体工艺把多种元件以及元件之间的连线制作在半导体晶圆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是电子产品的基础构件。(二)芯片产业特征芯片产业主要有以下特征:制造工序多、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换代快、投资大风险高。1.制造工序多。芯片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也涉及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以及下游的应用行业。IC设计公司根据下游户(系统厂商)的需求设计芯片,然后交给晶圆代工厂进行制造,这些IC制造公司主要的任务就是把IC设计公司设计好的电路图移植到硅晶圆制造公司制造好的晶圆上。完成后的晶圆再送往下游的IC封测厂,由封装测试厂进行封装测试,最后将性能良好的IC产品出售给系统厂商。图1 半导体产业及其上下游图2 芯片产业链及相关主要厂商2.产品种类多。从技术复杂度和应用广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专用芯片和通用芯片两大类。图3 芯片种类3.技术更新换代快。芯片的技术更新符合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大概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因此整个芯片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特别快,旧的产品一旦积压在仓库中,极其容易被淘汰。4.投资大风险高。芯片行业的研发投入在亿元以上,研发时间至少要一两年。即便研发成功,搭建生产线进行生产也需要数亿元的资金。即便投入如此巨大,芯片研发依旧面临流片失败等技术风险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风险。对于经验尚不丰富的初创公司而言,一次芯片研发的失败就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二、全球芯片产业发展态势(一)全球产业景气度回温的信号十分明显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进入景气周期的下行区间,行业寒冷成为业界经常谈论的话题。据Gartner调查结果显示,受贸易战等因素干扰,2019年全球半导体收入总计4183亿美元,同比下降11.9%,全球主要半导体厂商业绩普遍受到影响。相较而言,中国半导体市场依旧保持了相对良好的走势。根据中国半导体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两位数跌幅情况下,我国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上半年全行业经历了严重萧条后,从三季度开始朝向稳健复苏成长的态势发展,存储器价格回稳,代工、封测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主要龙头企业的各项数据环比也持续反弹,并且从下游来看这样的状态具备一定的持续性,加之芯片产业属于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员密集度较低的科技型企业,行业整体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将会较低,因此可以看到2020年全球产业景气度回温的信号十分明显。但从区域来看,鉴于未来一年美国在贸易摩擦、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限制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美国市场的后续发展可能不甚乐观。(二)产业链逐步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从产业模式看,目前全球集成电路前 20 大厂商中大部分为垂直一体化(IDM) 厂商,如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德州仪器(TI)、东芝(Toshiba)、意法半导体(ST)等,随着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业链开始向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芯片设计(Fabless)、晶圆制造代工、封装测试企业,即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模式。(三)市场占比呈现高度垄断格局目前,全球芯片仍主要以美、欧企业产品为主,高端市场几乎被这两大主力地区垄断。根据Gartner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前10大芯片厂商市场占比达到54.9%,美国有4家(英特尔、美光、高通、德州仪器)上榜,韩国2家(三星、SK海力士),欧洲2家(意法半导体、恩智浦),新加坡1家(博通),日本1家(东芝记忆体)。在前10大芯片厂商中,美国和欧洲占据了整个芯片产业链的上游,掌握着设计、生产、装备等核心技术,高端市场几乎被这两大主力地区垄断。表1 2019年全球芯片公司TOP10(单位:亿美元,%)(四)新应用推动芯片产业成长当前全球芯片行业下游市场大致分为通讯(含手机)、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工业、军事等领域,其中最主要的市场是通讯和PC/平板领域,二者占比达到61%,其次是工业、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但随着2018年传统PC和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下滑,全球芯片行业出现了下游成熟市场对行业整体驱动不足的局面。业内预计,未来几年,将以5G、物联网、AI、大数据、工业机器人、智能穿戴等新兴产业为主要驱动力给全球芯片行业带来新机遇。图4 2018年全球芯片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占比三、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设立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政策和大基金双轮驱动下,我国芯片制造薄弱领域有望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出台和大基金的落地,以及国家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的投产,我国芯片产业将迎来未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产业概况1.产业规模。据中国半导体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9月中国芯片产业销售额为5049.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2122.8亿元,同比增长18.5%;制造业销售额为1320.5亿元,同比增长15.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1606.6亿元,同比增长5.5%。三业当中,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设计业销售额占比最大,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封测业,显示出我国芯片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芯片产业规模将保持19.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将达到一万亿元(约1500亿美元)的规模。2.产业分布情况。目前,中国大陆芯片产业布局主要在四个区域。第一,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是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地区。第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区域,制造业和封测业的全国占比均超50%。第三,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是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核心地区。第四,以四川、重庆、陕西、湖北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包含西安、成都、重庆长沙、合肥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点城市,它们处于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也是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二)产业技术现状分析2019年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我国芯片企业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华为海思在IFA 2019上正式发布麒麟990旗舰芯片,采用全球最先进的7纳米+EUV工艺,实现5G手机芯片的成功开发。中芯国际在第二季度财报中披露,14纳米工艺进入客户风险量产阶段,可以贡献有意义的营收,第二代FinFET N+1技术平台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将与客户保持合作关系,把握5G、物联网、车用电子等产业发展机遇。存储芯片实现了初步的布局,长江存储成功投产64层3D NAND,长鑫存储成功投产19纳米DRAM。随着异构计算的发展,先进封装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我国在先进封装领域取得进展,先进封装测试规模在封测业中占比达到约30%。在装备材料方面,中微半导体的等离子体刻蚀机进入台积电7nm逻辑器件生产线;上海新昇的12英寸大硅片开始批量供货。从产业链视角分析,我国芯片设计业已经涌现若干在细分领域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是无论从基础技术平台、市场体量还是到战略产品领域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依靠制造工艺和EDA工具的进步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现象依然严重;我国芯片制造业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系列重大进步的同时,在核心量产工艺上与国际领先制造企业(如三星和台积电7nm)有大概两代的差距。我国封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差距最小,接近“并跑”。虽然通过自主研发和兼并收购,本土封测厂基本形成先进封装的产业化能力,但占封测总营收比例只有30%,远低于全球41%的水平;在装备材料方面,虽然有部分高端装备与材料进入生产线实现供货,但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产业发展存在瓶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是最大的。1.芯片设计业(上游)。我国芯片设计产业主要服务于通信领域。代表性企业为进入全球前10名的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如华为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等开发的移动处理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而兆芯和龙芯等公司在CPU、GPU、芯片组(Chipset)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国内在金融集成电路卡芯片、北斗导航芯片上取得了突破。但是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对第三方IP核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设计方法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设计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方案方可完成制造流程。我国在需求量很大的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FPGA、模拟芯片等方面尚未形成强有力的设计能力。表2 2018年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亿元)2.芯片制造业(中游)。中国台湾地区的晶圆代工行业遥遥领先,台积电以49.2%的市占率傲居2018年全球前十大代工企业榜首,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中国大陆有两家公司上榜,分别是中芯国际(市占率为5.1%)和华虹宏力(市占率1.5%),其中中芯国际代表大陆的最高制程水准,目前14nm已量产,但与全球先进工艺7nm仍有一定差距(台积电等龙头企业7nm制程已量产),12 英寸生产线的产能也亟待加强。国内代工制造企业完整的设计服务和支持体系仍然有待加强,大多数企业尚未建成有竞争力的设计服务和支持体系,独立工艺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表3 2019年第二季全球前10大晶圆代工企业营收(百万美元)3.芯片封测业(下游)。我国封测产业高端化发展,通过内生发展+并购,实现技术上完成国产替代,是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环节。基于我国在成本及贴近消费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厂商纷纷将封测厂转移到中国,国内封测产业已经具备规模和技术基础,与业内领先企业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基本已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当前国内封测产业呈现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内资三足鼎立的局面,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内资企业已进入全球封测企业前 20 名,并通过海外收购或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先进封装产能得到大幅提升。4.装备材料方面。我国半导体材料自给率低,基本不足30%,并且大部分是技术壁垒较低的封装材料,在晶圆制造材料方面国产化比例更低,主要依赖于进口。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欧美日韩台等少数国际大公司垄断,如硅片全球市场前六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达90%以上,光刻胶全球市场前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达80%以上,高纯试剂全球市场前六大公司的市场份额达80%以上,CMP抛光材料全球市场前七大公司市场份额达 90%。在芯片制造设备领域,代表性企业为中微(芯片刻蚀机)、北方华创(等离子刻蚀、气相沉积设备和清洗设备),其中中微生产5nm芯片刻蚀机,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相对是较为落后的,只能造出生产28nm芯片的光刻机。此外,国内企业在提供尖端生产工艺、高效服务和先进软件产品方面的差距较大。表4 不同种类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程度四、鞍山市芯片产业发展情况鞍山市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基础薄弱,目前仅有一家在建的半导体材料制造企业。2019年9月,辽宁科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芯片基底材料(SOI)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2月竣工投产。该项目位于高新区激光产业园兴业大道东、规划路北,总投资6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12寸芯片基底材料(SOI)100万片,年产值预计60亿元,缴纳经营性税收额度预计达到6亿元/年。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鞍山将实现半导体芯片产业从无到有的新突破。2020年,随着5G的推广和应用将为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高铁、智能电网、北斗导航、超高清视频、安防等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芯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本土芯片企业凭借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优势,可以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产品也将从中低端升级到存储、模拟、射频等更多战略级通用或者量大面广的高端产品上。鞍山应抓住5G通信、VR/AR、物联网、医疗健康、超高清晰度电视及显示技术、人工智能与类脑计算、自动驾驶等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适合鞍山发展的芯片产业模式,以即将产出的半导体材料产品为出发点,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积极招商引资引智,打造鞍山的芯片产业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吸纳人才等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为鞍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增加新活力。五、对策建议(一)围绕芯片上中下游产业招商引资,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等领域进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鞍山较为完整的芯片产业体系。设计环节招商重点企业主要有海思、紫光展锐、中兴微电子;制造环节招商重点企业主要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电子;封测环节招商重点企业主要有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招商重点企业有中微(芯片刻蚀机)、北方华创(等离子刻蚀、气相沉积设备和清洗设备)、有研硅研(硅片)、浙江金瑞泓(硅片)、上海新傲(硅片)、上海新昇(硅片)等。重点发展通讯、信息处理、传感器、存储器等关键通用芯片,着重扶持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适合鞍山发展的特色芯片产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核心芯片开发,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鞍山芯片产业集群。目标到2025年,鞍山芯片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以辽宁科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围绕其上下游产业的需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企业积极寻求与中芯国际、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华虹宏力、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华力微电子、西安微电子、和舰科技、武汉新芯、君耀电子、吉林华微电子、上海贝岭、苏州固锝、扬杰科技、士兰微、东晨电子、先进半导体、无锡纳瑞电子、芯原股份、西安航天华迅、高云半导体,方正微电子等下游企业的合作,为产品开拓新市场。(二)抓住5G发展机遇,发展特色芯片产业5G时代的到来,也给芯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场驱动的产业选择模式是日本芯片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20世纪70年代,日本利用家电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切入芯片行业,将芯片技术与家电产业有机对接,培育壮大了索尼、东芝等系统厂商。5G应用场景的扩大和关键技术的升级给芯片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随着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等消费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不断旺盛,鞍山应充分发挥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选择一些具有产业应用优势、技术突破容易的领域重点发展,特别要聚焦移动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市场需求量大的特色芯片产业,抢占现代产业体系中特色芯片的市场制高点。如先进的材料、器件和封测,互联的技术和存储,智能内存与存储,电源功率管理,传感和通信系统,分布式计算和网络,认知计算,先进的架构及算法,安全与隐私等领域将成为重点发展领域。抓住鞍山5G发展的契机,在理解国家战略的前提下,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加大产业投入,在具有基础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功率芯片、射频芯片、嵌入式芯片、传感器芯片等领域重点布局,提升和打造具有鞍山特色的芯片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创新芯片产业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展芯片产业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和健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风险投资为主导、银行资金为后盾、企业自筹和民间资本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积极申请并用好政府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芯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产业核心优势;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鞍山芯片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大力发展芯片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建立并充分发挥鞍山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参股的方式设立一批面向芯片细分领域的子基金。通过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充分吸纳海内外天使投资,面向初创企业和项目提供服务。三是推进芯片企业上市融资。充分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支持企业因企制宜合理选择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上市途径。并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对暂不具备条件,但具备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条件的企业,鼓励其进入“新三板”挂牌。建立芯片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联合券商对备选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对企业从改制、挂牌上市到再融资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中介服务。引进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认证服务、财税、法律、投融资顾问以及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咨询及联合投资服务。支持和引导券商、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为企业改制、收购、兼并、重组、上市等提供专业服务。(四)出台芯片产业人才扶持政策,逐步突破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鞍山芯片产业人才新政,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在市领军人才计划项目中设立“先进特色半导体人才专项”,优先支持芯片半导体产业领军人才项目落户。以全市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特色为基础,制定针对性强、扶持力度大的专项政策,对先进特色芯片半导体产业引进紧缺型人才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打造产业品牌影响力,以各类活动吸引产业人才集聚。以行业各类活动为依托,突出产业特色,不断拓展鞍山市芯片半导体产业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专项活动,积极向国内外推介鞍山市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项目、人才落户鞍山。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鞍山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度,以更具竞争力的政策吸引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优秀毕业生源源不断输入,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如无锡与东南大学签约共建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在无锡建设微电子学院,将优质资源配置到无锡,此类做法值得借鉴。要用好现有的高校资源,如利用辽宁科技大学和鞍山师范学院,推进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根据全市急需的产业中端人才,由人才企业与高校共同授课、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向培养鞍山市芯片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积极发挥企业育才主体作用。推动鞍山市芯片半导体重点企业与国内半导体领域优势高校通过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实验室以及合作研发课题等途径定向培养产业人才。在芯片产业工人培养发面,积极发挥鞍山市职教培训机构的作用,在鞍山市技师学院开设芯片产业相关课程,为芯片企业定向培养专业化的技术工人。(五)搭建政产学研的科研组织模式政产学研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是各技术先进国家推动芯片产业发展的经典做法。美国政府通过组织龙头企业、高端研究院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强化技术研发,减少重复研究,实现成果共享;日本政府发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联合龙头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强力攻关器件、装备和材料等细分领域技术;韩国政府全力支持财阀进入龙头企业,采取“逆周期”发展战略,通过滚动实施的研发计划实现存储芯片的技术突破。鞍山芯片产业发展必须走政产学研模式,由政府部门牵头,对国内先进地区及鞍山本地的芯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鞍山市芯片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由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龙头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成立行业联盟,统筹布局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通过持续的研发计划支持,降低重复研究,实施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零部件的攻关。

势辱

独家|面向“十四五”的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卫星应用》2020年第9期作者 | 张泽根 张拯宁 李媛 白跃 王琮禾 随着卫星在行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化,“天空地一体化”的卫星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成为行业卫星应用的主流模式。本文通过对卫星综合应用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卫星综合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行业应用趋势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发展进行展望。01卫星综合应用产业的概念及范畴卫星综合应用一般指针对某区域或行业,综合应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手段和天基信息资源,或通过卫星应用技术与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和综合应用,为区域和行业用户提供“天空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我国卫星综合应用产业链涉及多个行业,各行业情况差异较大,大致可分为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个环节,分属上、中、下游业务。上游设备制造主要包括通用软硬件平台、行业专用软件、行业特色终端产品等制造业务;中游为系统集成业务;下游为运营服务,主要包括通导遥基础运营服务和面向行业的应用服务。02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发展现状1. 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总体情况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为36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2710亿美元,卫星产业总收入占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的74%。2007-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的增长态势总体上趋缓,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2019年微降2%,基本与2018年持平。2007-2019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快速发展,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和国内GDP增速,显示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智研咨询在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2019年产业规模达约4150亿元,其中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市场规模约3450亿元。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技术路线图(2017)》,预计我国卫星应用产业规模2020年将达到5000亿元,2025年近1万亿元,预计2020-2025年平均增长率为14.87%。2008-2019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发展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8-2019 年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规模 2. 我国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我国卫星综合应用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国家充分重视,国家战略规划和行业政策都对卫星综合应用的发展进行大力扶持,随着天基资源的完善,卫星综合应用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1)国家战略和行业政策大力扶持“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指导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其中,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做大做强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作出全面细致的战略部署,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及应用产业链,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卫星综合应用。2020年3月,国家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卫星与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的融合应用进入快车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等行业持续发布行业政策文件,助推卫星应用业务向各行业拓展。(2)天基资源极大完善截至2019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达到2460颗,2008-2019年我国共发射卫星203颗,在轨卫星数量达到299颗,位居全球第二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60多年来,卫星应用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形成了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北斗导航卫星系列、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和科学探测与试验卫星系列,基本构成了全方位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体系,为我国卫星应用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3)卫星综合应用产业高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国有和商业航天企业充分利用已有天基资源开展应用,为各行业提供卫星综合应用服务,目前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形成了“感、传、智、用”的卫星综合应用体系,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环保、水利、应急、农业、林业、国土、民航、能源、交通、物流等行业,开展了多项行业和区域示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卫星在行业应用中不断深化和新技术的发展成熟,为满足行业用户需求,卫星应用与其他产业实现了高度交叉和融合,卫星综合应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已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3. 重点行业卫星综合应用发展情况我国卫星综合应用在多个重点行业领域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选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三个行业领域进行介绍。(1)自然资源行业在自然资源行业,卫星综合应用主要以卫星遥感应用和卫星导航应用为主,通过天空地协同,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决策全过程,支持山水林田湖草全方位多层次监管应用,满足国家对全国及全球自然资源遥感调查监测任务的要求。2016年,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投入运行,实现了统一规划、组网及跨区域无缝服务,同时支持大规模、高并发的基准站及用户接入。卫星遥感综合应用方面分为陆地遥感和海洋遥感,陆地遥感已经建立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自然资源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正在推动国家和省级卫星应用中心建设,海洋遥感已经初步形成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监视监测3个系列的海洋卫星,建立起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资源部卫星综合应用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观测要素的不同特点,形成全覆盖、全天候、全要素、全方位的遥感信息获取能力,实现从周期性调查到动态化监测的转型升级。(2)生态环境行业当前,生态环境部正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数量、质量、结构、服务功能四位一体和陆海统筹、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监测网络;打造生态保护综合统一监管的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保护数据互联互通。卫星遥感技术可监测大范围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污染动态,并在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高精度的地理定位,用于执法监察、野外采样、海洋等大面积水体污染区域、数据采集回传等应用场景;卫星通信技术则可以解决无人区数据传输、环境应急事件的通信保障等。可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技术,融合无人机、地面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综合系统化解决方案。(3)应急管理行业应急管理部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遥感技术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统筹国内外卫星资源,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遥感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打造面向多灾种、全过程和多要素的立体监测能力,实现从灾后观测分析向灾前风险预警的业务转型。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四横四纵”总体架构,形成“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其中,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采用5G、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专业数字集群(PDT)等技术,综合专网、互联网、宽窄带无线通信网、北斗卫星、通信卫星、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应急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通导遥卫星应用产品和装备、应急行业信息化软件和系统市场的迅速增长。03“十四五”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展望随着我国天基资源的不断丰富和行业用天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卫星综合应用将成为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主流。在“新基建”的一大背景下,卫星应用与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将加速融合,即将跨过发展的临界点,进入高速发展期。1. 天基资源日趋丰富、行业用天需求旺盛“互联网+卫星应用”的典型代表——智慧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卫星导航、通信、遥感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智慧海洋、智慧林业等方向。黑龙江、福建等多个省市出台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卫星应用逐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随着天基资源日益丰富,我国已具备通过天基信息综合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行业用天需求日趋丰富,尤其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交通、能源、农业、气象等行业需求旺盛。2. 由通导遥卫星单一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传统上卫星行业应用主要是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服务行业用户需求,以单一应用为主,综合应用少见。但自“十三五”开始,呈现出综合应用的态势。一方面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呈现出复杂化、系统化、全局性的特点,单独采用某一种手段,解决态势感知、导航定位或通信传输等某一方面具体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从业企业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够将天基手段与空基、地基手段结合,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仅依靠天基系统,无论在效能、费效比还是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无法形成优势。3. 空间信息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速融合当前,空间信息正加速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孕育和快速发展。随着北斗系统和高分专项的建设运行,以及多系统融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将进一步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融合,极大拓展了传统卫星遥感应用的市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和业务模式的出现与完善,为卫星综合应用扫除了障碍;物联网技术和5G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通信技术必须做出革新,与地基通信充分融合,并与实际业务尽可能结合,提供优质的定制化服务。4. 卫星综合应用业务迎来两个临界点“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卫星综合应用业务发展将迎来两个临界点。一是行业管理、政府治理的技术手段到了转型升级的临界点。当前国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大部制模式下的综合管理、统一管控。传统的以人防、人管为主的管理手段亟待升级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应用等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手段。二是卫星行业综合应用发展到了临界点。面向“十四五”,卫星综合应用必须转变为从行业需求出发,从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出发,真正将卫星技术手段和其他手段充分融合起来,围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能力这个根本出发点,逐步融入行业业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综上,卫星综合应用产业正处于成长期,行业用天需求日趋丰富,尤其是在应急管理、环境监测及减灾、生态环保、国土资源、海洋和林草监测等领域需求旺盛,随着政府机构改革重组到位,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等国家部委成立,已出台或将陆续出台系列产业发展规划,“互联网+卫星应用”的发展趋势将日益巩固,市场空间广阔。版权声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至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平台,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及作者。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号主体机构无关。

面向新时代的产业规划研究

产业是支持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成为新的时代发展命题,中国经济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产业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一、服务对象:各级行政区域与产业园区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不同,产业规划更多是一种非法定规划,更多强调的是战略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地方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产业园区运营商谋划区域内产业发展问题,为区域发展确立具有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问题上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抓住重点,能够指导产业招商、培育和运营服务。当然,有的产业规划也服务于上位政策和特殊区域申请。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产业规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服务市、县(区)、镇(街道)等行政区域,一种是服务经开区、高新区及各类园区管委会或运营商。前者更强调全面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还要兼顾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等内容;后者更强调经济产业的发展。市县(区)镇产业规划,要结合不同发展层级来研究。从我国当前区域发展情况看,部分偏远地区还处于起步期,大部分地区处于发展期和升级期,少数几个一二线城市处于创新期。发展阶段不同,基本条件和特征不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发展重点和策略因而也不同。开发区和园区产业规划,要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来研究。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都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集聚形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使命不同,比如国家高新区是区域自主创新的基地,担负着集聚创新要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等重要使命。二、宏观环境:把握划时代性的变化趋势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变化,已反映在各种“+时代”的词汇上,如颠覆性创新时代、新经济时代、新零售时代、新制造时代、新文旅时代、城市群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等等。透过这些词汇,我们发现,产业规划的宏观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创新与突破、共享与融合、区域与全球、生态与人文。1、创新与突破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全面爆发,全球正在进入颠覆性创新时代。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人类产业经济活动将开启从已知世界的规模、效率和质量,到未知世界的发明、探索和跃迁的新征程,从重视已有产品的效率型、效益型改善,到追求新产品的创造性、创新性发明。新科技革命,不仅将带动巨大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投资机遇,还将对现有的产业经济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引领制造业本身的变革,工业4.0、机器人、3D打印、工业互联网等新制造技术,正在推动新制造时代的到来。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制造业的成长主要依托两点,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规模;而在新制造时代,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快速适应产品市场、产业技术、使用场景的变革,比如面向用户的柔性化制造,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制造,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利用工业互联网重组制造资源等等。2、共享与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变革,传统产业链分崩离析、跨界融合,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迅猛,呈现跨界融合、场景化、生态化等特征。平台型企业打造平台经济,构筑产业生态圈,促进产业的共享与融合发展,主要的平台经济类型包括大渠道类平台经济、系统集成类平台经济、新材料类平台经济、新制造类平台经济等。以小米公司为例,以小米核心平台和供应链为依托,通过孵化投资的方式打造小米生态链,共同抢占IOT时代风口。公共产品升级也是体现“共享与融合”的重要领域。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业及社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同时,《中国制造2025》突出发展的高端装备更具技术复杂性,比如大飞机、轨道交通、航天装备、海洋装备等,更应基于网络化共享模式,针对某一公共产品领域突出生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或零部件,打造模块化产业集群。3、区域与全球中国顺应全球化变革和升级的趋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双边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产能输出等战略举措,构建更高阶的开放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渝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也在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面向新全球化时代,各地方应积极发掘内外循环互为促进的产业机遇,包括技术并购、跨境电商等;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国内看,区域发展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规划、高铁网络建设等,推动城市和区域产业格局深度变革,重点城市产业向中高端转型正在加速。同时,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概念下,产业转移出现了全新的高潮,并呈现新的特点: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经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汽车等高端产业。产业转移呈现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实现重新布局。4、生态与人文2018年3月11日,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在生态文明战略的引领下,不仅要守住生态底线,更要发掘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潜力。绿色经济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供应链。生态经济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内生动力,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健康旅游等,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近年来,围绕生态环境要素的修复、治理和综合开发而形成的生态产业化快速发展。如蒙草生态集团,围绕草原生态修复打造集草原种质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现代牧场建设运营-绿色养殖加工及新能源应用-新牧区建设为一体的生态产业运营平台。“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是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以及消费商品中文化附加值的增加,在传统文化活化、数字文创、网红经济等的带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新的繁荣景象。同时,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也是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等。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三、规划理念:迎合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随着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产业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也必须随之而改变,适应颠覆性创新时代、新经济浪潮、新区域格局以及新的全球化时代。1、从短线操作到价值投资传统的产业规划偏向于短线操作,一般遵循土地开发-产业招商-税费收入-土地开发的发展模式,实现开发和招商的滚动发展。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扩张的需求和速度放缓,新经济呈现非连续的机会导向和爆发式成长,产业规划的重心应放在核心产业的培育上,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产业和企业进行布局,通过持续的政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投入,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典型案例如杭州持续发力数字经济产业,从互联网之都发展为数字经济第一城。还有贵阳的大数据产业、重庆的笔记本产业、武汉的存储器产业等新产业集群,基本都遵循了这一逻辑。2、从地理区位到网络区位未来的产业规划,将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产业布局和落位。只要在全球的产业生态网络中具有价值,不可替代,那么企业的规模将不再重要,同地区的所谓产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也显得没那么重要,这也是日本、德国各类规模不大的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得以名震全球的原因。如何利用中国的大市场以及制造优势,挖掘本区域在全球产业生态网络中的特色定位,融入全球产业链,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应纳入产业规划的视野,比如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在全球电脑等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3、从产业链条到产业生态随着产业链的分解、创新和跨界重组,新经济发展基本遵循创业-瞪羚-独角兽的发展路径,在空间上呈现产业生态群落的发展逻辑。因此,在项目招商和产业扶持方面,应更加重视扶持小微企业、草根企业,更加注重新研发、新创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抓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机遇,吸引、发现和支持瞪羚、独角兽企业发展;引进平台型企业、大企业平台化转型、培育平台型企业,促进各类业态跨界融合发展;构建推动创新应用的新试验空间和新孵化平台,包括共享出行、无人零售、家居智能化控制、智能化诊疗等。4、从财富优先到人才优先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在生产要素中地位更加凸显,尤其在新经济产业领域,新赛道、新创业成为吸引投资的风口,人才成为体现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在产业规划中的人才优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定位更多地考虑人力资源禀赋或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结合产业发展引进各类人才及智力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以及科学家、企业家、创业人才、新工匠等;三是打造人-城-产的内生循环机制,打造面向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群的友好城市,培育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力氛围。5、从物质驱动到数字驱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数字经济无疑将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促进城镇和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例如,苏州以大数据驱动三产融合提质发展,在大数据+农业方面,以大数据为核心,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化,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在大数据+制造业方面,苏州传统工业拓展提升空间巨大,利用大数据为核心技术,驱动传统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化工向高端智能转型;在大数据+服务业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服务业商业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6、从底线思维到品牌思维过去,环保是产业规划的底线,就是满足环保的最基础要求,甚至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去挑战和突破底线,因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未来,有风景的地方更易发展新经济,城市及园区环境本身将作为吸引企业、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巨大产业机会和能量。除了生态环境,城镇和园区营商的软环境也需要升级,要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将改革、开放与创新作为城镇和园区最主要的发展驱动力,打造有利于吸引高端产业的改革高地、开放高地和服务高地。四、东滩实践:产业规划研究的典型案例东滩顾问拥有16年的产业规划研究和咨询经验,对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大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进行持续跟踪研究,为众多市县(区)镇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涵盖产业研究、规划、招商、运营等内容的产业策划规划服务,帮助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之路。案例链接1:青岛崂山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2007年10月,在新领导班子、新发展形势、新管理体制(崂山风景区划归崂山区政府管辖等)多种背景驱动下,崂山区政府委托东滩顾问编制崂山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指导城市规划修编和各专项规划编制。重点探讨崂山区行政区、崂山风景区、青岛高科园的功能空间整合问题,探讨详细的产业定位、产业载体和升级路径。确立崂山区总体战略定位——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青岛国际化先锋区,为崂山区产业功能升级指明方向。解构高科技、旅游度假、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体系,整合城市功能和旅游资源,勾画“一心、一环、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明确各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主导功能。今天的崂山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岛城市副中心,沿着海尔路规划建设的商务一区、商务二区、商务三区的楼宇经济活力逐步呈现;沿着张村河和滨海大道发展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正在积极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滨海一线“九曲十湾”中,沙子口湾、王哥庄湾等的旅游度假功能不断升级,围绕仰口湾、王哥庄湾规划建设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案例链接2: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根据江苏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新的临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目标要求,连云港开发区委托东滩顾问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用于指导未来开发区的发展。我们构建了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并针对重点领域设计了不同的集群发展路径,链条式集群、模块化集群或是跨产业集群,明确了各细分产业在开发区如何强链、补链、裂变和迭代升级,从产业实操考虑设计了招商路线图、产业培育策略以及产业载体平台,在空间上规划了园区、社区、街区、城区融合发展的新蓝图。2009年以来,连云港开发区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遵循“产业+平台”的发展模式,以生命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中德产业合作园、中日生态科技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的建设为抓手,使得新医药和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案例链接3:郑州高新区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发展规划2014年,东滩顾问参与郑州高新区发展规划课题。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省的标杆园区,也承载着河南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示范的任务。郑州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序列中并不突出,在产业规模、科技实力等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新区升级发展呢?当时的初步设想是进行主题聚焦,以“北斗云谷”为建设契机,以“千亿科技城”为发展目标,推动高新区战略升级,转型发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详细解构了“北斗云谷”的产业内涵,以增量整合升级原有产业,以北斗云谷建设为抓手,构建了“3+X”(北斗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科技服务业)产业蓝图,并从产业链、产业路径、产业整合、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务实的操作建议。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围绕“北斗云谷”建设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成效显著。目前,郑州高新区已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综合排名连续上升,并成功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高新区各区块围绕产业集聚方向,实现混合功能组团发展,全方位展现了一个千亿科技城的新蓝图和新形象。案例链接4:上海青浦区华新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华新镇位于上海青浦区东北部,总面积47.6平方公里。在上海建设“五大中心”背景下,华新镇借势大虹桥与G60科创走廊建设,谋划传统工业强镇产业转型、创新发展之路。2018年,东滩顾问承接华新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课题。华新镇的经济发展,从石材+汽配到汽配+物流再到新兴产业入驻,目前已形成具备国家级影响力的物流总部集聚区,以汽配为核心的制造业优势尚存,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入驻。东滩顾问立足长三角空间视野和产业需求,从“物流升级、科创突破、智造引领”三大维度出发,重新审视华新镇的产业战略,并重点探讨了智慧物流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都市服务产业集群(休闲旅游、都市快消品、健康服务、商贸服务)等的产业定位、发展路径和培育策略。

水中仙

产业观察员海霞播报——专访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近三年来一直在倾力助推一个产业:用科学手段再造绿水青山。为此目标,团队已经进行了三年的深度调研,足迹遍布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中东部地区和西部的多个省、区、市。图说:京张高铁是铁路的标杆工程,治理前后对比。图说:首都环线治理工程是公路行业的标杆之一。图说:修复后的广阳岛。11月7日恰巧是立冬之日,对话院长才泓冰,听到的却是满含春意的绿色希望和发展理念。用“生命共同体”激发产业新引擎图说:修复后的广阳岛真实美景。才泓冰说,他的团队成员在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和重庆广阳岛的生态修复工程后,更加深刻体会到,再造绿水青山并非是一句话那么简单,需要集聚各方财力、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多资源整合,多技术融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能见到成效。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严重的甚至可能会把好事办成坏事。图说:才泓冰(左一)在调研现场。才泓冰说,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将助力生态修复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印发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才泓冰说,《通知》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明确了思路、规划、重点、目标,可操作性强,方向明确。图说:修复后的广阳岛。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的职能就是通过高端智库以整合产业资源为目标,通过实施“开放合作、优化组合、精准对接、踏实服务、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创新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才泓冰说,产研院将结合《通知》精神,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对接和整合资源,助推用科学手段再造绿水青山。经过三年的调研和细致的谋划之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已经开始搭建一个将多方资源和多种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平台,旨在构建一个双循环新格局下“生命共同体”的产业引擎,再造绿水青山。图说:修复后的广阳岛。此时在重庆的广阳岛,一个被称为长江风景眼的生态岛已经初步建成,产研院团队深度参与了这个用现代科技手段集合多种资源修复和再造的生态岛,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底气和信心,现在又将目光投向了作为北方生态屏障的内蒙古,那里不但有需要修复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还有储量丰富的作为提取生态修复重要有机质腐植酸所需的褐煤。图说:修复后的广阳岛。腐植酸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广泛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建材、医药、环保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我国现在提倡的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加工无污染的环保要求,使腐植酸的利用备受关注。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调研及技术研讨工作,多次拜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相关院校专家,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等行业权威,认为无论是从技术推动,还是从需求牵引的角度,腐植酸产业迎来大发展的机会。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的委托,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正在联合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制订“锡林浩特市腐植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才泓冰表示,希望为锡盟完成一个高站位、可落地的产业规划和项目策划,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修复产业。技术推动 需求牵引 生态修复通过产研院连续几年的调研和摸索,才泓冰认为,生态修复并非只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近年来类似“一年种,两年荒,三年死光光”的低水平修复一再证明,光靠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宝贵的资金用于高技术支撑的全面解决方案,形成强大的技术和管理闭环,有序实施,良性发展。才泓冰说,经济双循环大背景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标准示范和产业推动,与社会各界共同探索一条科学有序的治理方式,一种由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得生态修复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能。具体做法必须是区域和行业相结合,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构建产业生态,才能破解生态修复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才泓冰说,我们强调科学的生态治理,目的就是实现政府监管从模糊化到标准化,技术支撑从碎片化到系统化,投入产出从输血式治理到造血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探索一种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多方投入的治理方式,多方受益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绿色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必然会推动和加速行业升级的脚步。才泓冰说,生态修复是个规模巨大的系统工程,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将围绕“可持续发展”做文章,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通过多技术融合,多类型示范,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生态治理的相关标准,有序推广,做好生态修复产业这篇大文章,也希望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于光

PPT|赛迪重磅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

2020年10月19日,2020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南昌举办。在当日的主论坛上,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了携手业内多家企业、机构、院校编写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秘书长、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演讲PPT全文如下:123456789101112131415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ccid-2014”

姬咲

小龙虾产业发展研究

小龙虾是生长在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学名克氏原螯 虾,其体形呈圆筒状,甲壳坚厚,头胸甲稍侧扁,颈沟明显, 前 3 对螯状,其中第 1 对特别强大、坚厚,故称螯虾,也叫红 螯虾或者淡水小龙虾。小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 部,是美国淡水虾类养殖的重要品种。1918 年,日本从美国 引进小龙虾作为饲养牛蛙的饵料,小龙虾在日本得到大面积 的繁衍和扩散。20 世纪 30 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我国,开 始在南京市以及郊县繁衍,经过长时间的扩展,种群数量不 断增加,生存空间不断扩展,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淡水虾类 中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 江中下游各省市。小龙虾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如江、河、湖泊、稻田、池 塘等,尤以静水沟渠、浅水湖泊、池塘和稻田中较多。小龙虾 适应性较强,春天水温上升,小龙虾常在浅水处活动;盛夏 高温时,它便潜伏在深水中;冬季和脱壳、繁殖时,小龙虾则 在洞穴中度过,以防其他动物的进攻。小龙虾喜有浅水植物 的水域,因为这里不但能栖息,还能提供脱壳的隐蔽场所。小 龙虾对水质要求比鱼高,但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低氧有 较强适应性。小龙虾属杂食动物,主要吃浮游生物、底栖生 物、藻类、小鱼、小虾等。在天然水体中,由于小龙虾捕食能 力较差,其所食食物组成中,植物性成分占 98%以上。小龙 虾处于食物链金字塔底层,因而对有害、有毒物质的富集最 少,食用小龙虾是安全的。小龙虾生命力极强,具有很强的 繁殖能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每年小龙虾会排卵 2~3 次。雌虾每年 3 月中旬至 10 月下旬产卵,每只雌性小龙虾 产 500~2 000 颗卵,待仔虾孵出后,新出生的小龙虾,直到第 2 次蜕壳时,一直与雌虾在一起。1 只小龙虾从菜籽大的卵 长成 30g 重,只要 3 个多月,其间至少需要蜕壳 10 次以上, 每蜕 1 次壳会长肥 1 圈。当年新出生的小龙虾可当年达到 性成熟,但受精和产卵通常是在翌年春季进行。每年 6~8月, 是小龙虾体形最为“丰满”的时候,这时的小龙虾壳硬肉厚, 也是人们捕捞上市的最佳时机。人体所需的蛋白不能直接从植物中摄取,必须从动物 中摄取。小龙虾由于食性较广,且能直接把水草植物转化为 动物蛋白,是人类对动物蛋白需求的重要来源。小龙虾体内 蛋白质含量高于大多数淡水和海水鱼虾,蛋白质含量占总体 重的 16%~20%,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到 0.2%,小龙虾所含 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宜于人体吸收。虾肉内 锌、碘、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他食品,是 VE、烟碱酸、叶 酸、钾和锌的良好来源。小龙虾肌纤维细嫩,易于被人体消化 吸收,其氨基酸组成优于肉类,含有人体所必需而体内又不 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 8 种必需氨基酸,不但包括异亮氨 酸、色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而且还含有 脊椎动物体内含量很少的精氨酸。此外,还含有幼儿必需的 组氨酸。特别是其肝脏(俗称虾黄),更是味道鲜美,营养丰 富,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小龙 虾和其他水产品一样,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虾中矿 物质总量约为 1.6%,其中钙、磷、钠及铁的含量都比一般畜 禽肉高,也比对虾高。因此,经常食用小龙虾肉可保持神经、 肌肉的兴奋性。另外,小龙虾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虾中含有 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能很好地保护 心血管系统,还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 时能扩张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