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房企的产研中心是干嘛的?恋爱吧

房企的产研中心是干嘛的?

经常有产研人员问我们:■ 我们研发中心几头受气,不受待见,怎么办?■ 标杆房企的产研中心都干什么?■ 其他部门和一线公司都不太配合,成果怎么落地?■ 公司内部有“产研无用论”,怎样才能让领导重视……房企各职能部门中,除了行政、财务、人力等部门外,业务条线中,研设部门可能是处境最窘迫的。为什么会这样?不妨也听听领导和其他部门怎么说:■ “只会花钱,还到处考察学习,没见出什么成果”;■ “不知他们整天在忙什么”;■ “脱离市场”;■ “就知道抠细节,抓不住重点”……但如果问“产研是否重要”,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又几乎没人说不重要,而且不仅能举出谷歌、华为的例子,还能说出万科在东莞、雄安设有建研基地,碧桂园的设计院有几千人等,甚至还能搬出当初我国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影响而下马航空发动机的例子。当然,有些公司(特别是国有房企)的领导也知道,如果撤并产研部门,影响不好,而且肯定不利于长久发展。毕竟,产品是与资金、人力资源一样,是火箭升空的助推器之一。如果缺少了产品这个助推器,是不可能冲业绩的,更不可能持续发展。关于产品及产研的重要性,在此不多赘言,只强调三点:■ 项目层面:产品守正,营销出奇;如果产品不适销,营销再怎么努力也白搭。■ 企业层面:归根到底,企业是提供产品的,所以产品永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产品力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层面:市场已进入(准确地说是回归)到产品竞争时代。将来房企之间的竞争一定是“资本+内容”的竞争,其中“内容” 就是产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产品不适销,拿地越多,库存就越多,资金链早晚有撑不住的一天。反之,如果产品适销,不仅卖得快,还卖得高,企业肯定能实现“规模+效益”双高、双快增长。一、产研部门怎样才能摆脱窘境?道理都明白。但产研部门怎样才能摆脱窘境呢?首先是领导要真正重视。要提升产品力,不做产研而仍靠东抄西搬,是不可能的;如果领导不重视,做好产研也是不可能的。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领导说“要重视产品,要加强产品创新”,但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会场上支持,实际上却对产研研工作要求高、投入少,批评多、鼓励少,决策慢、变化快。还是那句话,不要只艳羡人家的业绩高增长,要看看人家多少时间花在产品上。第二,一定要理顺研设机制。很多房企的研发设计机制不通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研部门与设计部门的协同度不高,二是与其他部门的权责边界不明确,三是与一线公司(区域公司/城市公司)的分工不合理。而这一切的问题又可追溯到产研部门的职能定位。关于职能定位,首先要明确一点,产研部门是造产品这个发动机、助推器的。产研有两种,一种是基础性研究,一种是应用性研究。显然两者要兼顾,后者是重点。还要明确一点,产研不可能脱离市场和客研,也不可能脱离成本、招采、营销而只局限于设计。所以一定要首先明确产研部门与相关部门和一线公司的工作边界。1.与设计部门的关系这个问题说起来挺复杂,而且各家企业的情况不同(主要是产研负责人的能力及话语权差别很大)。简单来说,产研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是平行的,同归研设中心或一个分管领导。具体定位上,产研部门主要做研发和标准化,为设计部门/一线公司输送产研和标准化成果;设计管理部门主要是对接项目设计,负责推动成果落地。成果能否落地,关键看成果质量,这是后话,随后详细说。还有就是设计部门对产研的认识和态度。因为产研部门是从设计部门分立出去的,加之两个部门的专业条线设置差不多,所以在一些企业,设计部门对推动产研和标准化成果落地不太积极。如果排除成果质量问题,假若设计部门对推动成果落地不太积极,公司除了要明确成果应用要求外,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再次强调,产研不可能脱离成本、招采、营销而只局限于设计。以标准化为例。产品标准包括设计标准、级配标准和精工标准,要构建产品标准化体系,一定是几个部门协同完成,否则如果只有设计标准,绝不可能落地。不仅是定标阶段,今后的标准优化和迭代也需要多部门协同。有的企业提出,能否在产研部门内部设立成本与部品组、工艺工法组。当然能。事实上,很多房企的产品中心甚至归并了成本招采中心。3.与一线公司的关系如果企业是强总部管控模式,研发、设计管理等职能集中在总部,那么一线公司基本上是落地产研成果,并提出实效反馈和优化建议。但如果是“精总部、强一线”模式,一线公司基本上都会设产研部门。这种情况下,通常总部产研部门负责基础性研究和制定普适性强的产品标准,一线公司一方面要推行产品成果,并反馈落地效果和提出优化建议;另一方面要主责区域性标准的研究和推行,并完成总部安排的产研课题。两种模式很难说孰优孰劣,只是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就行,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状况。除了要明确工作接口和权责边界关系,还要明确相关工作的流程及各节点的输入输出。当然,任何文件化管理规定都不能取代人,所以还要立足于培养、培训人才,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比任何文件化管理规定都有用。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产研,还真与营销、工程人员不太一样。几家标杆房企的经验是,A型血、处女座的人可能更适合做产研。当然这纯粹是体会,没什么科学道理。明确了职能定位和权责边界后,就要甩开膀子开工干活了。二、产研部门都干嘛?还有些企业问产研部门的岗位设置。这取决于职能定位,也就是做什么。事实上,不同企业,特别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差别挺大。那么,一般规模性房企主要做哪些产研工作?根据不同的职能定位,除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外,一般规模性房企在成立产研中心后主要是阶段性地做三项工作。一是产品线与产品系列规划。这一需求几乎是普遍性的。出发点也很简单:在给产品这个发动机点火启动前,企业当然首先要明确做哪些、不做哪些产品线,要形成几个产品系列,以及“产品系/产品IP-城市/土地-客户-产品/产品线-市场-项目系列/子系列-项目”七位一体对应关系。目的、目标是,看到一块地,原先做定策、产策可能要一两个月,做了后只需一两天,而且还能确定项目所对位的成本等级和成本控制目标。二是产品模式研究和产品系研策,这是产品标准化的基础。很多房企会挑选其中一个产品系,或者创新一种产品模式,做深入研策。研策内容很浩繁,具体见下图。三是产品标准化,这也是最普遍的。不同产品线的标准化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刚需住宅产品线的标准化率肯定高于高端住宅。哪些产品模块要标准化,哪些要差异化,都需要详细策划,还要建模、建库进而构建形成“骨架+神经+肌肉”的标准化体系,并不断优化和迭代。在很多企业,以上三项阶段性工作完成后,产研部门又不知今后做什么了。特别是,如果以上三项工作做得不是太好,如果再提议做些什么时还要申请资金,这时公司领导和其他部门可能就会有意见了,这一时期也是“产研无用论”“产研存亡论”泛滥的时候。四是基础性课题研究和专项标准研究。除了日常必须要持续做的标准优化和推动标准落地,建议产研部门做些基础性课题研究和专项标准研究,比如动线研究、形象研究、硬景铺装精细化研究等。很多标杆房企产研部门会做一些专题研究,包括:1. 创新产品模式研究,比如文旅小镇模式、第二居所模式、长租公寓模式、社区商业模式、滨水住宅模式、一二线城市销售型公寓研究,等等。2. 产品IP及产品形象(或标签化符号)研究。3. 产品力抓手研策。这是近连年来各家标杆房企找我们做的最多的,因为各家都想打造产品特色。但因为不同企业的产品特色及抓手不同,所以也是最烧脑的一项工作。4. 边界景观系统研究,包括不同城市界面下围墙、大门及内外景观系统,目的是如何提升产品品质感和私密感。5. 会所研究。每个会所投入几百、几千万,有时不得不做,可做了又几乎都赔钱。这个题总要破,好在现在已经破了。6. 生活场景研究,甚至露台、平台、屋顶花园研究。7. 服务产品化研究。8. 灯光照明研究(包括景观、地库、室内和外立面照明)。9. 无蚊社区研究。10. 水景研究(要做出莫奈水池的效果,至少是下图的这种效果)。另外还有社区物流动线与功能空间研究,景观新模式研究,甚至“适宠”研究等等。总之,不同企业的关注点不同,产研课题五花八门。三、产研部门如何考核?明确了职能定位和干什么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干好,使产研成果能快速落地,并快速见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基础性的专项课题研发,也一定要转化为应用性成果。换言之,只有将研创成果适时地转为标准化成果,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所以,评定产研绩效,不必看产研部门做了什么,形成了什么成果,而是要以结果为导向,看转化了多少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成果又转为了多少卖点,提高了多少溢价,降低了多少成本。所以,确保标准质量应该作为考评产研部门绩效的首要指标。但如何考评标准成果质量?一般而言,可以从“三性四化”来评判,“三性”是从标准领先性、适宜性、实效性三个方面评价标准质量高低,“四化”是看标准是否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生活场景化和服务产品化要求。当然,不同的产品标准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例如景观,除了差异化、精细化/人性化/全龄化、科技化外,还有耐久性、参与性维度。再例如室内精装,则要重点看是否存在错配、超配问题(为了追求精细化和打动客户,超配现象非常普遍)。对标准质量高低的考评,当然重点看实效。看实效,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标准本身是在不增加或不明显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效果能高一档。比如,假设某一产品系的示范区前场景观成本等级及成本控制目标是C800标(成本等级C级,单方造价控制在800元/㎡),则要做出B1000表的效果——这才能证明产研价值。第二,当然是看标准应用后提高了多少溢价,降低了多少成本,这虽然要拉长周期,但也有考评标准。有一点必须明确:如果是为了提升产品力而增加成本,不仅不会提升产品力,反而会降低产品力!

荆树

To B产品用研工作,到底在研究什么?

To B产品的用研目标是什么?我们执行B端产品的用户研究时,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B端的用研工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有些什么坑可以避免去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常提到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产品的设计和运营等方面需要做到“差异化/个性化”,而对于用户自身体验的研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更是必要。在做To B产品用户研究时,若照搬To C的研究模式,势必产生诸多问题。那么To B产品的用户研究到底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开展用研工作?一、To B产品的用研目标1. 我们研究谁To B与To C的释义我们先看看B端与C端产品有何差异,这两者的划分其实是基于用户群体的不同,前者面向企业,后者面向广大消费者。而这种不同本质上意味着两类产品用户需求的不同,而基于用户需求的差异,又会对产品形态、产品目标、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等产生影响。对于用研来说,C端产品的研究对象很简单,就是使用产品的普通消费者(用户),而我们研究B端产品时,研究对象可能需要包括用户和客户。举个例子:我们需要调研一个面向加盟商的物流管理平台,那么我们的调研对象可能既包括“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加盟商,又包括“客户”——下单寄件的消费者。2. 用户要什么我们发现:很多时候B端用户的需求非常明确——“业务诉求”,相较于C端用户重产品的主观体验,B端用户更关注业务需求的满足,他们重视产品的功能、与之相关的业务逻辑、产品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也因此B端用户相较C端而言对用户体验容忍度更高(很多时候是不得不用)。这意味着在To B产品的用户研究中,传统意义/狭义上的“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减弱了,甚至在平衡收益与体验时,天平需要往业务与收益一侧更倾斜一些。但这并不代表用研价值的降低,而是意味着研究思路的转变。3. 用研解决什么此时用研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让用户的视觉体验更舒适、交互体验更流畅等等,而是将每一个和体验相关的节点与业务的诉求紧密结合:我们做的这一点设计的改变/优化能够促进业务需求的满足和业务成效的提升吗?它的重要性如何?是不是有优先级更高的问题需要修正?我们也需要时常提醒自己,B端用户在看待一些我们走查出的体验问题时是否同C端用户一样敏感和重视?现在,To B与To C产品的用研目标差异已经展露出来:B端用户更重视效率,用研目标侧重于业务需求的满足。这往往需要用研人员不过分纠结于产品细节上一些交互、视觉、内容等的优化与完善,而是在分析专业和复杂的业务场景、准确梳理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探究如何通过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来助力解决业务问题、促进产品优化升级、赋能企业降本增效。当然,我们仍不能舍弃业务效率和体验的兼顾。而C端用户更重主观体验,用研目标更侧重用户个人需求的满足,用研人员更需要做的是识别用户特点、把握用户真实需求、精准进行市场定位,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提升新增用户数、用户黏性与使用时间,助力企业竞争制胜。二、To B产品的用研执行结合B端产品的特点以及与C端产品之间的差异,我们执行B端产品的用户研究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 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对象是用户还是客户?或两者皆有?在业务中承担的角色以及涉及的业务流程情况如何?在整个业务流转通路中他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需要在正式调研开始前熟悉产品业务背景中的各个角色特点。2. 研究方法的选择B端与C端产品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但调研目标(如满足业务需求)、产品特点(如产品复杂程度)与用户情况(如用户量)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B端产品与业务的强绑定,意味着我们的调研很多时候要走到用户中去、实地访问用户。由于要深入到用户工作环境与实际使用场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严格的测试环境和执行精确的测试任务。那么,相较于可用性测试,设定一些开放性的任务,使用自我陈述法或观察访谈法,有时是一种更有效和恰当的方式。很多时候,B端产品的复杂程度要高于C端产品。譬如对于快递相关产品而言,寄件的C端用户体验到的是一个简单的寄件小程序/公众号,但对于B端用户来说他们操作的是一个复杂的物流管理平台/车辆调度系统/大数据监控平台等等。我们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熟悉复杂的B端产品,加强对业务的理解。这就提示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如案头研究、用户旅程图)来理清产品-业务-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彼此之间的“供”“给”通路,再对症下药,决定用什么方法解决哪条通路上的问题。工作中我们也发现:B端产品用户量常较C端产品更少一些,甚至可能一个B端产品只有几人使用。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群体人数的影响(譬如对于个位数小群体的研究,访谈可能是比问卷更好的方式)。3. 数据获取的特点对于To B产品而言,我们在项目中需要拉取的数据与达成效率提升、成本优化的目标有关,而To C产品则更看重用户拉新、活跃和留存数据。实际上,To B用研的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首先我们看企外产品。企外产品用户通常为企业大客户,在收集业务数据、安排调研时间、执行调研方案时常面对诸多阻力:客户业务数据的敏感性意味着我们能获取的数据范围有限;调研时间的确定与项目排期需要较多考量用户侧的空闲时间;在执行调研时也不像C端产品那样方便邀请用户来公司配合研究,而是需要深入业务场景进行实地调研,这也导致我们对于环境的控制以及调研方法的执行上会做一定程度的放宽,在第4点会详细描述。相较而言,企内产品的调研配合度一般较高,后台数据、业务表现情况也更容易采集,但用户的表现更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增加我们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的难度。同样,因为To B意味着与业务强相关,多数情况下我们获取调研数据也需要实地执行调研。4. 用研方法的执行在C端我们常用的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可用性测试等等,在B端同样适用,但具体执行时存在一定差异。前文提到,我们常有机会邀请C端用户到公司(如专门的用户研究实验室)协助研究,此时用研人员更方便严格控制调研环境等无关变量。但进行B端用户的实地调研时,常遇到用户无法长时间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调研过程被突然打断或者临时中止等情况。同时,B端产品与业务的强相关,意味着如果用研人员对于业务与调研对象没有事先的了解,顺畅沟通都会成为问题。因此,执行To B的用户研究时,我们需要:(1)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用户的信任感与配合度。这需要用研人员展现自身的专业性与对业务的敏感度,在调研之初做好“破冰”,在轻松的环境下向用户清晰传达调研目的与对他/她而言的助益(如:帮助解决业务问题、提高收益、事后提供酬劳/礼物答谢等),说明充分配合的重要性(请用户尽量在调研过程中暂停处理其他事务)。(2)合理安排调研进程。把控调研节奏,尽可能短时间内挖掘最关注的信息。(3)更多、更细致的观察。不管是进行访谈还是可用性测试,对于实际业务场景下用户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与周遭物理环境的观察都至关重要。(4)谦逊、学习的态度。在接触真实的用户之前,我们通过文字资料,或口耳相传所了解到的业务场景与特点,不等于真实的业务情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常遇到与之前获取的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此时抱着学习、探究而非否认、辩驳的态度对待这种不一致非常重要。5. 调研结果的分析To B产品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方法与To C产品相比没有太大差异,但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B端产品的分析没有那么重视用户的活跃度、粘度等行为数据,而是更注重将用户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特点转化为对业务的影响,关注如何利用调研结果助推产品核心业务流程的优化,使产品效益最佳。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窘境:我们分析调研结果时,发现有时用户体验的不佳,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务自身的问题,而非产品设计的问题。这时,我们在分析与给出结论时,需要先了解这个业务问题的成因是什么?这种问题是暂时性的在未来业务规划中会解决,还是这个问题业务方并未意识到?或者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难度较大?又或许如果解决了用户的体验问题却会对部分业务产生严重影响?解决业务问题的难度远胜解决单个产品的问题,因此用研在给出调研结果时需要考虑周全,慎重、再慎重,知自己可为与难为。6. 调研结果的落地我们完成B端产品的用研工作后,需要对用研结果有效性进行评估,除了评估用户体验水平/满意度是否得到提升外,带来的业务效果的提升是反映B端产品调研效果的更被重视的指标,具体可以从人力/经济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升、客诉数量的减少等维度来衡量。而C端产品的可量化指标大多是日活、月活、转换率、用户增长率等等。最后,附上两个做B端用研时,可供参考的注意事项:(1)对于易学性的考量很多时候B端产品的学习成本较C端产品更高,易学性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C端产品多追求让用户在自然的状态下快速上手产品,学习成本较低。但许多B端产品是一些专业的系统和平台,用户需要研习操作文档甚至专人培训才能够学会如何操作,学习成本高。此时,产品提供适当的引导十分重要,如果缺失这一块的功能,常对用户的体验造成较大影响。(2)避免社会称许效应大多情况下,面向企业内部员工使用的B端产品用户的配合度较高,相应地受到社会称许效应的影响也较大,他们常有可能在调研过程中隐瞒自己的真实态度。因此,在执行调研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类用户回答的可信度:譬如:在调研开始前,着重提醒用户调研是为了解产品的好坏,而非考量用户的表现,希望用户能够给予最真实的回答;在设计问卷时,增加测谎题;在执行访谈时,深入询问用户觉得好/不好的原因;在分析问卷数据时,注意所有评分题答案都相同且为极端数值(如10个评分题回答都是“非常满意”)的用户;在分析调研结果时,综合对比各项数据结果,得出结论时持更谨慎的态度(如用户与操作相关的满意度评分较高,但观察发现其实际操作的表现较差,那么对于其满意度评分的可信度需要着重甄别)。三、写在最后B端产品的用户研究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和C端用研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目标、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存在诸多一致之处,我们都需要关注用户和市场诉求,都需要用研人员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扎实的方法论基础与数据分析能力,都追求收益与体验的平衡等等。而本文的目的其实在于,在C端产品的用户研究工作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总结出一些其他视角:我们应该如何看待B端的用研工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有些什么坑可以避免去踩?而如何将用研的价值在看似没有那么重视“用户体验”的B端产品上发挥出来,是一个仍需持续探索的问题。参考文章《深度思考 | ToB与ToC产品的差异性》《toB和toC的产品经理究竟有什么区别》《toB和toC产品的区别》本文由@陈41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alsh, 基于CC0协议

北漂鱼

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都不像…山东建“四不像”产研院要做什么?

·产研院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可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证书发放和评审结果使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认可产研院的职称评审结果;·产研院专业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归专业研究所所有,转化收益自行处置。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运营管理自主——日前我省制定的《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明确,产研院将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加快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创新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带动创新效益效率的最大化。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是产研院的核心定位。产研院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2020年)初步构建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治理体系,在创新专项经费管理、人事制度、绩效考核、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动态科学管理;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建成具备良好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在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前沿性、关键性、共性技术领域实现大突破。还将建设“百千万”工程,努力实现加盟新建科研机构100家左右,累计衍生孵化企业1000家左右,转移转化先进技术10000项左右。据了解,产研院将以多种形式设立产业研发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专业研究所、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其中,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由产研院与地方政府、开发区共同组建,优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领域布局,主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和要素整合、产业技术扩散、产业创新投融资服务等;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由产研院与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主要通过征集和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行业关键技术需求,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重要交汇。记者梳理发现,产研院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具有“四不像”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机制体制灵活,这类‘四不像’研发机构市场适应能力强,具有极大的产业拉动能力。”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表示,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体制可以解决科技与金融融合,提高融资效率和投资效果。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是产研院创新体制机制的最终目的。我省将赋予产研院充分的发展自主权,包括全面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灵活包容的人才机制、开放创新的合作机制,建立多元化股权收益激励机制及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等。《意见》明确,产研院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可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证书发放和评审结果使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认可产研院的职称评审结果;产研院专业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归专业研究所所有,转化收益自行处置。财政金融支持方面,将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产研院成立前2年,省、济南市财政分别安排5亿元,5年内逐步增加至各10亿元,主要用于产研院机构建设、重大原创技术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人才队伍建设及产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等。各市列支相应财政资金,扶持本地加盟的专业研究所建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支持产研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对开展相关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产研院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鼓励国内外科技成果到产研院进行二次开发、转移转化,为产研院申报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或专项资金建立专门渠道;产研院及专业研究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并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形式给予个人的奖励,在获奖人取得股份、出资比例时,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收入时,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方面,鼓励高校院所教师、科研人员等到产研院兼职,高校院所认可其在产研院的工作业绩,并作为考核和职称评聘的依据。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产研院开展技术开发和创办企业,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容错机制,对确因不可抗拒力研发或投资失败造成的财政资金损失,经相关程序予以核销处理,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另据了解,产研院实施信息披露和年度报告制度,每年接受省审计厅、省财政厅审计检查,每三年接受一次第三方机构的综合评估。

庞鸿

独家专访小米商业化产研负责人司马云瑞:从控本增效到互联互通

深响原创 · 作者|刘语珊在小米,互联网商业部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部门。这个服务于小米5个互联网部门的“六部”互联网商业部,成立于2019年3月——在上市后的第四次架构调整中,小米整合了此前散落在多个部门的营销相关业务,成立了这个一力承担起集团国内互联网商业化任务的互联网商业部。这个“新生儿”一出生,所面对的行业环境就并不简单:无论是去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行业大背景,还是今年特殊的行业环境下“控本增效”的大基调,都给整个数字广告领域增加了不小的压力。行业主要玩家都开始从野蛮生长的逻辑转向精细化运营,也对平台方的技术支持能力提出了相当多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米互联网商业部是如何调整自己的产品逻辑,以顺应行业趋势,并应对愈发尖锐的市场挑战的?就此,「深响」独家专访了小米集团互联网商业部副总经理、商业产品研发负责人司马云瑞,探讨面对当下的市场潮流,应当以什么样的产品思路驱动自我变革。广告主、用户与平台的三方共赢通过产品和服务积攒流量,再将流量卖给广告主——这就是互联网广告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平台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流量,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低买高卖”赚取其中的差价。而增长的核心,一方面在于如何降低流量成本,提升媒体价值,获得更大的单价差价;另一方面则在于不断地开采广告位,增加可售卖的流量出口。但去年架构调整完成之后的小米互联网商业部,可以说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去年砍掉了不少广告位。”司马云瑞表示。这样看似“有钱不赚”的操作背后,是架构调整之后小米互联网商业部对部门定位,以及自身产研逻辑的思考。重组之前小米商业化的逻辑也是以卖流量为核心的,根本模式还是开发广告位、媒体位,然后进行售卖。但在司马云瑞看来,这并不符合当下的市场趋势:“以前我们的第一出发点是‘流量开采’。但这个思维,在现在的广告市场上越来越不合适了。”几乎是从2016年开始,中国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在行业中蔓延。而在从业者的直观感受中,就是流量越来越贵。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很难行得通了。为了应对行业性的挑战,小米互联网商业部开始转向以“服务”为第一出发点的业务模式,而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广告主,也包括了普通用户。下掉没有意义的广告位,正是为了保证普通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不受折损,进而避免对小米整体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损耗。但对互联网商业部来说,创收是它的天然使命,被下掉的广告位的营收就需要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司马云瑞表示,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提升分发效率、匹配效率,把客户的ROI做上来,提升每个广告位的变现效率,而不是通过铺影响用户体验的广告位来“竭泽而渔”。在司马云瑞看来,这个逻辑是十分通畅的:广告主也是小米互联网商业部服务的对象,互联网商业部目前的产品方向都以广告主的ROI为导向,ROI表现好了广告主的留存率就会提升,进而小米商业部就能开拓更多行业,并在各个行业中开辟细分领域做深度的服务和深度ROI的保证,而客户数量增加又能优化小米营销的平台表现,平台收益也就能得到提升——“让客户赚钱,进而我们就能赚到钱。”以这个逻辑为基础,去年小米成立互联网商业部之后,也做了不少后续的架构调整,包括整合了各个不同业务线的商业中台能力,例如大数据、推荐算法等等,也在原先的领域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了不少垂直领域的细分专项小组,以各个小组为排头兵,给不同行业的广告主提供符合他们业务逻辑、更为定制化的服务。而在具体的产品落地上,司马云瑞也带领产研团队探索了不少新的方向。比如说在去年的小米“2020新品效大会”,小米营销就推出了今年陆续在各个领域上线的商业意图标签。做商业意图标签的意义何在?司马云瑞举了个例子:一个喜欢看豪车资讯的用户,会被打上“豪车”的兴趣标签,但实际落实到行动上,他可能根本买不起豪车。这就意味着,用户的兴趣和商业购买力、商业购买习惯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就会导致广告主的投放效果不理想——商业意图标签正是一套面向用户真实转化行为进行自学习修正后的标签,改善的就是用户兴趣与真实转化行为之间落差的问题。这套标签在今年就已经正式在游戏、电商等多个领域上线了,并且已经明显能为广告主带来ROI转化上的提升。类似的产品还有小米营销基于oCPX的深度转化模型,以及DPA动态创意广告,和面向不同行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行业解决方案,都是过去一年里小米营销为保证客户ROI所推出或优化的新产品。由果导因,从“服务”的目的出发,在保证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通过更高的推荐效率保证用户看到的都是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广告,也就保证了广告主的投放效率,进而提升了小米商业化的变现效率和平台竞争力。在司马云瑞看来,这才是更符合当下竞争趋势的底层产品逻辑。互联互通下数字广告的新可能性4G时代流量红利见顶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互联网广告新的产品需求出现,那么即将到来的5G时代是否会带来更多新的产品逻辑和产品形态?司马云瑞认为,5G将带来新的广告产品形态几乎可以说是必然,小米营销也已经在面向这个方向做出更多的业务探索。首先是IoT可能带来的机会。除了互联网商业部以外,小米还有5个平行的互联网业务部门,其中一部负责MIUI系统,二部负责应用分发和游戏联运,三部负责信息流,四部负责视频和电视互联网业务,五部负责出海。可以承载商业化业务的,除了信息流、手机桌面以外,也包括了小米电视(OTT)、智能音箱,以及各种各样的小米智能硬件产品。这些硬件产品,都是目前小米与其他广告平台竞争的底气: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自不用提,小米今年也曾公布过小米OTT累计激活总设备数4100万,月活用户3040万,而在AIoT领域,小米目前IoT平台已连接设备数高达2.52亿台。这些设备的不同交互方式,都为小米商业化的增量留出了想象空间。比如说现在小米商业化团队就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小爱同学独特的交互方式进行商业化落地。目前,用户在与小爱同学对话的时候,小爱同学偶尔会在结束的时候加个“小尾巴”,像是回答今天天气如何的时候,补充一句“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建议你庆祝一下”。基于这样的一个产品形态,小米营销团队已经开始测试一元抢红包、一元购物,而且团队发现用户实际上是非常感兴趣且愿意主动参与,给小爱下指令的,最终转化率非常高。不同硬件平台与新交互方式和产品的排列组合,就能创造出更多好玩有趣又高效的商业化产品。其次,小米商业化也在探索,如何打通不同平台渠道,实现互通互联,并从中找到更多机会。在司马云瑞看来,未来小米生态内需要有更加通畅的交互方式。比如说理想的情况下,用户在小米电视上看到一件喜欢的商品,语音给出指令让小爱同学下单,就能在很自然的交互体验下,完成整个交易的流程,坐等送货上门。但想要做到这样理想流畅的体验,还有大量的功课需要做,比如说平台上的账户系统需要打通,语音验证的声纹识别需要完善,交易的流程也需要理顺。那么,基于这些东西就可以有大量的商品、服务的分发机会。再把场景打磨到理想化的基础上,小米就可以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接入各种服务分发商,“把商品、服务分发、交互整合起来”。当这样互联互通的场景实现后,在其中充当“连接器”的小米,也必然将获得它作为平台方的增量红利与互利共赢的新机会。以下为采访实录,由「深响」整理以飨读者:小米商业化的新产品逻辑深响:去年3月份小米架构调整,成立了新的六部互联网商业部,把之前各个业务的商业化部门抽出来,变成了类似于中台的形态。这个变化之后,小米商业化整体的产品、研发逻辑和之前有哪些差异?司马云瑞:去年3月份我们重组完了之后确实做了一些变化。变化前是以流量为核心,开发了一些广告位、媒体位,然后进行广告售卖。以前我们的第一出发点是“流量”。但这个思维,在现在的广告市场上越来越不合适了,因为各行各业对效果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为迎合市场大趋势,我们就开始思考要把这个模式变成在确保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以客户的ROI为重,保证客户ROI的模式”。重组完了之后,我们以精细化运营,以服务为目的。从流量思维到服务思维,再到留存思维,希望能服务好各行各业的广告主,更关注广告主的价值、变现和留存。基于这个思路,整个组织结构上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去年3月份拆出来了很多行业小组,包含游戏组、金融组、网服、电商、SMB组等等。8月份,我们把中台技术上的团队整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更系统化中台能力和解决方案,比如智能出价、oCPX、RTA、DPA、拉活等之类的解决方案,用这些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告主。每个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都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又把原来几个大的行业,更近一步分拆成了很多小的行业组,成立了专项小组,每个小组的目标就是服务好各自领域的广告主,保证广告主在小米营销平台的变现价值。所以,现在我们的第一出发点是保证客户的ROI。ROI好了之后广告主的留存率就会提升。进而我们开拓更多的行业,在更多的细分行业里面做深度的服务、深度ROI的保证,客户就会留下来。客户数量增加之后,我们整个竞价能力也会上来了,平台收益就会上来。保证客户的ROI,先让客户赚到钱,进而平台也会赚到钱,是这样一个逻辑的变化。深响:那这个逻辑变化之下,小米营销在产品上做了哪些动作?司马云瑞:产品分了几层。底层是ROI的保证。这一层我们现在用oCPX的方法,智能出价的方法,这个是逻辑的原理、起点,能够按照广告主真正的转化目标进行广告主的成本保护和出价。举个例子,原来客户在我们平台进行投放后会去看预算对应的流量到底激活率是多少,成本是多少,再反过来核算。今天的逻辑下,我们直接预估到他的目标,比如说游戏看到转化付费,那我们就预估到付费的ROI,以真实的价格去卖给他,一分钱一分货是基础逻辑。在这个基础逻辑之上会生长出来很多工具, 比如说RTA、DPA(动态广告创意)就会出现了。我们为解决这些需求开发了很多小工具,客户去挑选是很麻烦的事情,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客户有不同的核心目标和诉求,所以我们逐渐形成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例如拉新的解决方案可能是通过我们开发的3到5种工具的组合。客户只要选择这个解决方案,好多东西就已经预设好了,对客户来说非常高效。我们就是一步步将能力引进来,更好地迎合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诉求。总体来说,就是以行业需求作划分,以保证客户的ROI作为我们的驱动力,力保ROI,以这个逻辑为 出发点,重构我们的系统,把整个广告的策略进行升级。广告主如何控本增效深响:今年广告主的共同主题是“控本增效”。各家肯定对最后的效果看得很重,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咱们怎么去谈品效?从产研侧来说,怎么才能给广告主更好的度量手段?司马云瑞:从整个品效来讲的话,我们一直在尝试把品牌和效果进行结合,让效果更落地,所以在很多产品上我们都做了优化。会有意识地把品牌和效果进行结合。这个尝试从追踪到监测各个方面都比较复杂。我们从样式、广告形态都在做尝试,另外,由于这块监测机制比较麻烦,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内部进行监测,这也是我们最近在思考的事情。深响:具体来看,ROI优化最大的挑战在什么地方?司马云瑞: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环节一件事情就搞定了。从产研侧来看,它涉及到中台力量的配合开发、云计算基础结构、可用性、数据能力等等。比如说数据延迟。我们要做预测肯定要利用过去发生的行为,如果我的系统做得特别好,能用上过去三秒钟发生的行为,那这种上下文信息就很有用。但如果你的系统结构做得不够好,三秒钟它回不来,你可能会拖到15秒、20秒,效果就会打折扣。同时再考虑到对我们AI算法的要求:算法是不是足够好,能不能学得更精准,然后往上是对我们广告系统的要求;往下就是深度转化。尤其是现在客户更关注ROI。就拿一个游戏来说,从下载到付费,它可能是千分之一的转化,假如我一天能拿到一万个下载,但只有10个付费。这对机器学习的挑战就特别巨大。在做深度转化的时候,越深样本越稀疏,我们可学习的样本就越少,对模型的要求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做商业意图标签,也是为了在服务特别深的转化目标时,有一个相对比较精准的人群空间可检索,来保证ROI质量。深响:去年大会上也提到了商业意图,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司马云瑞:先说为什么有商业意图这样一个事儿。这就回到一个老大难问题:各家都有DMP,每家DMP都有标签,从标签维度来讲有几类,一类叫做人口属性或者基础属性,它的性别、年龄精准问题往往不大,它是准的。有些类别我们把它叫做兴趣标签,但兴趣标签有时却不一定那么准确。为什么呢?比如说,平台对我兴趣的理解来自我的阅读行为,我对豪车有兴趣,我可能就会被打一个叫做豪车的兴趣,但实际上我真正落实到行动的时候,我根本买不起豪车,我的兴趣和我的商业购买力、商业购买习惯之间有一个落差,就会导致我们在用传统兴趣标签体系进行广告投放的时候,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能针对广告的场景和业务,专门生成一组用于广告的标签,不是直接把我们的业务标签,生搬硬套地移过来,而是以业务标签为基础,基于广告的投放转化行为,形成一套针对广告转化特别有效的标签,这是我们商业意图标签的初衷。目前,小米营销商业意图标签已经在帮助一些广告主控制他们的ROI了。深响:现在商业意图标签的效果明显吗?司马云瑞:效果还是明显的,比如说游戏行业的提升是特别明显的。用了这组标签定向的人,ROI比不用的要提高百分之大几十,这个是特别明显的。我们在游戏行业、电商行业等行业都在做商业意图标签。这组标签出现之后,会让我们整个匹配效率大幅提升,因为它真的是为转化而设计的标签。我们在游戏行业、电商、SMB都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了。深响:目前是效果在各个行业都不错,还是说也有一些差异?司马云瑞:肯定是有差异,游戏领域增益相对更明显一些。主要还是看你的原始标签和商业意图之间的鸿沟有多大。根据观察,现在这套标签在两个位置特别有用。第一个位置是在前期冷启动阶段。比如说你今天新来了一个广告投放客户,原来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数据积累,基本上等同于通投,这个时候成本可能就特别高。但如果客户所在的行业我们已经投放过了,他要的考核目标我们以前有过,我就直接可以把商业意图标签放在这儿,实际上它就有一个近似的效应,就能帮他们在冷启动阶段控制它的成本了。第二个用途就是刚才说深度转化。转化到特别深的时候,应该现在各家都没有办法保证面向特别深的转化目标,保证成本。但这个时候商业意图标签可以帮我们缩小目标,推到一个相对还不错的用户群体里面去进行匹配。深响:今年各家都在推自己的深度转化模型。小米营销相较其他平台,在这方面有优势吗?司马云瑞:深度是各家都要做的,因为行业趋势是必须要保证ROI。oCPX它是一个技术,是一个算法,而且背后还有更多重要的因素,小米营销在oCPX上的优势有几点,比如说对用户的理解、用户的标签,对广告的理解,对我们广告展示位置的场景的理解,再加上我们的深度学习算法,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做出一个更正确的预估。小米对数据的积累相较其他各家会更早一点。小米在AI上做得也比较早,比如说小爱同学,包括我们的语音、语义,还有视觉,所有这些AI技术都会把用户的交互行为翻译成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标签、特征。这些东西反过来都会帮助我们加深对用户理解,提升我们的匹配效率。同时我们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很多领域做得很不错,在一些领域的表现甚至远超行业。这些都是小米它在数据上的优势,以及在AI上的布局比较早的一些积累和优势。我们成立大数据团队是相对比较早的,大概在2013年,我们就已经在公司内部布局大数据了,这是互联网思路延续下来的基因。广告又是基于推荐的,而推荐这件事,我们2013年就开始做了——小米的搜索和推荐都是自己在开发的,所以整个技术积累的时间是相对比较长的。广告部门在使用的很多算法里用到的数据实际上都是中台产生的。我们在广告算法中会用到用户兴趣标签,而准确的用户兴趣标签非常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流量、广告进行匹配,这些都是因为公司的长期积累才会沉淀下来的东西。可以说,不能单把广告看成一个独立的事情,整个集团所有的技术实力都是会给广告业务赋能和加持的。客户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深响:去年大会上,提到服务的对象除了广告主还有用户。那在服务用户这块,小米今年以来是怎么做的?司马云瑞:小米本质上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我们通过产品获客,通过互联网服务变现。所以对我们来讲,服务好用户,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之下,进行变现,也是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的职责。但我们不希望赚钱影响用户体验,因为影响了用户体验,就面临流量损失的风险,它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广告位和广告位之间表现不一样,有些广告位它的转化率特别好,意味着用户是比较认可的,那么我们肯定是加大投入,那这个平衡怎么处理呢?我们让匹配效率往提升,利用场景信息,这个广告出来的时候用户不反感,就一定是相关性比较强。对这种广告位来讲,我们会加强分发效率、匹配效率,这时候不仅用户体验会有所上升,客户的ROI也会有保证,同时我们平台的收益也是有保证的。还有一些广告位它的转化可能差。这种广告位我们会发现,第一场景不契合,第二背后人群不精准,算法可能也不行。我们通过做一些评估,发现这个算法在这儿确实不合适,那么,我们就把它下线。然后我们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指标来评估这件事儿。小米互联网商业部在看收入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看转化。如果特别低我们就会考虑这个广告位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需要重新设计或者是否要下掉。有些广告位我们就直接拿掉了,因为影响到用户体验。小米MIUI有一个很通畅高效的反馈机制,除了传统的客服售后,我们有小米社区,很多米粉在里面不停地反馈提各种意见。MIUI还有一个专门反馈的APP,我们每天都会拿到大量的有效反馈。MIUI用户反馈APP小米还有一个质量委员会,委员会给我们所有业务部门下发每年的质量考核目标,对我们商业部来讲我们也有质量考核目标,包含了来自客服、小米社区和MIUI等各种反馈的考核指标。雷总说过质量是小米的生命线,所以我们有整体机制监测这件事情。深响:如果出现用户的反馈并不好,但是ROI很高的情况呢?司马云瑞:这种我们也下了很多。举个例子,今天你看在小米天气日历上开屏广告几乎看不到了,这个些为什么下掉了?一个APP有开屏其实是挺正常的,所以第一它肯定能赚钱,我们不是因为赚不到钱下了。但对用户来说,它是一个工具场景,用户为了看天气还要看3秒、5秒的广告这是不合适的。我们体验团队要求做到,必须是用户打开的瞬间天气就报出来了,所以这个位置我们就下线了。我们有专门的互联网一部,就是负责MIUI体验的,他们在体验上会有很强的话语权。我们每上一个广告位,实际上一部会帮我们做审核,确保过体验关。深响:在整个工作流程上,也会涉及到跟其他部门的battle?司马云瑞:对,会大量存在。大家服务用户,我们更多是服务客户,服务中肯定会有一定的battle,其实是一个好事儿。深响:你们下掉多个位置,这对收入肯定也会有影响,这个问题怎么去平衡呢?司马云瑞:收入一定会下降,但业务也要增长,所以我们增长的核心实际上是怎么把分发效应、匹配效率做得更高,怎么把其他用户觉得OK的广告位的变现能力增强。怎么把场景做好,怎么把每个垂直行业的客户服务做得更好。深响:根据你们的观察,能在各方面实现比较平衡的广告,有什么样的特征?司马云瑞:第一个方面是产品一定要有受众,不应该是一个特别偏门的东西,需要有品牌力。同时它的投放素材也要比较好,因为它对广告的最终效果点击率影响很大,如果点击率上不去的话,整个广告变现会收缩。所以素材的制作精美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二个是场景合不合适?举个例子,应用商店的场景叫分发,我很难在那儿卖汽车,做销售线索就不合适,因为用户没有这个预期。所以场景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广告主和场景做匹配,做用户想要的服务。第三个点,我们认为媒体背后的人群和广告主的契合度更高。如果这个媒体背后的人群是一群小清新,你很难卖给他男士皮鞋之类的。像我们信息流的用户和拼多多从媒体属性上就很匹配,我们在信息流里做拼多多的投放,ROI就挺不错。浏览器信息流这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以前在信息流也做拼多多,但效果就没这么理想,直到去年8月份开始找到了拼多多的人群和信息流之间的契合度,商品、素材包括后台算法的调优效果都越来越好。整体可以说是经过了接近从无到有一个过程,现在做的体量也蛮大的。深响:信息流用户的人群属性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呢?司马云瑞: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卖什么产品,有没有DPA,推荐的产品是否和用户匹配等等。然后,背后所采用的匹配算法,是不是适用客户,转化目标是什么?也是需要从素材侧、运营侧,从各个方面来做的。场景也有影响。我们除了浏览器和视频的信息流之外,现在还在做一个叫“内容中心”的桌面信息流产品,效果也很好。我们发现这个“内容中心”,它背后的人群和我们浏览器信息流交集没有这么大,这个人群科技感更强,信息流的人群娱乐感更强,所以更适合向他们推更有科技感的东西。你想如果我是一个年轻人,我对科技有感觉,实际上有好多东西都可以推的,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因为他们对新业态的适应性更好。内容中心信息流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群差异?这两个流其实只是入口不一样而已?司马云瑞:你看浏览器用信息流的人,他的使用习惯很可能是从PC端浏览器用信息流的,延续下来。如果说没有这样延续的习惯,为什么不直接装个资讯工具呢?但“内容中心”这个上滑的入口更前置了,比任何APP都前置,只要我们内容侧做得相对比较好,他就很容易捕捉到和大盘更一致的人群。所以相对于浏览器人群,这个分布就会有变化。入口靠前,再引导一下,客户使用它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前提是我提供的功能对用户友好,也是客户想要的。所以背后对用户的理解,分发算法,以及对用户短期意图的识别就变得非常关键。深响:刚刚提到除了人群更精准以外,素材也很重要。但素材很大程度上就是客户主导的事情了?司马云瑞:虽然是客户主导,我们也会做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做程序化创意,提供了很多工具,客户给过来10套素材,我们通过一些智能产品来帮他们优选出哪套素材更好。基于不同的图片和标题的组合,我们怎么让这个组合的点击率更高?客户的一些动态标题,比如说一个房地产APP,出现的广告应该是因地制宜的。所以这些动态、程序化的创意,都需要我们来支持。这些产品侧的优化,对客户点击率、转化率提升都很明显。我上次在新品效大会上也介绍过我们和苏宁的合作中,通过DPA洞察用户多元需求,将“人群、商品、广告位”三重评分,再通过千人千面展现样式,助力广告主控本提效,让ROI提升了三倍。所以说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儿,直接决定了点击率。互联互通:数字广告的未来趋势深响:除了深度以外,广告产品今年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司马云瑞:从广告整个形态来说,我个人是这么看的。4G移动互联网基本上接近尾声,所以我们看到分发类的广告逐渐进入存量市场。以前大家增长特别快,对效率的追求可以没那么极致,就是买地盘。但今天来看大家心态都变了,都要追求效率、ROI、LTV,所以从这个市场来看,我认为未来拉活需求,甚至召回需求都应该会存在。除非5G新时代、新形态出现了,这也是我们在重点布局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认为会进入到5G和IoT的时代。5G我就先不谈,它肯定有新的分发形态出现。IoT其实就很明显的有新广告样式的创新值得探索,比如说小爱音箱,再比如说我们的电视OTT。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多屏联动?我们在小爱上能干什么事?其实小爱上广告的探索,我觉得它才刚刚开始,它很有机会。小爱音箱目前有女声版和男声版深响:小爱是语音互动,它的广告形态对用户来说可能是干扰。这块会不会比较难做?司马云瑞: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好玩的探索。举一些简单的小例子,你和小爱同学对话的时候,它会在结束的时候,偶尔给你加一个小尾巴。比如我问他今天天气怎么样?它说今天天气还不错,再加一句“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建议你庆祝一下”。经常会有这样“有趣也很有用”的小尾巴。这个产品形态之下,它实际上是有一些商业化的机会。比如,我们最近会在小爱上面做一元抢红包、一元购物。用户对小爱同学说我要买什么东西,小爱就会自动抽奖之类的。我们发现好多用户愿意主动参与,给小爱下指令,而且转化率非常高,因为用户喜欢。这只是个开始,整个形态上的打通和交互,应该会有很多机会。深响:除了小爱同学之外,IoT广告还有哪些探索中的方向?司马云瑞:我们主要还是在探索阶段,比如说几个屏幕的整合就是一件特别关键的事情。这个布局里面,小爱同学是语音入口,手机是视觉和触屏的入口,电视也是入口。这些入口之间会产生哪些服务的分发机会,品牌的认知和分发机会?其实我们都在思考,在这条路上我们一直在试着去整合。我们内部对整合这件事特别看重。未来如何在小爱音箱上控制我的电视,如何在手机上面控制我的电视,在小爱上面做下单做整合,做设备的互联互通,可以说是很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交互真的是更加自然的交互。原来叫图像交互,现在叫语音交互,5G来了,未来还有AR/VR的可能性,所以这些设备的整合和整个交互模式的创新就是我们在干的事儿。基于这些东西我们有大量的服务分发机会。包括在购物体验上。很多人说小爱语音怎么购物?语音购物是很麻烦的事情,商品怎么展示出来?如果说我们有电视。可家庭地址在哪儿?怎么支付?这就需要我们将账户系统打通。不然也不能家里人随便喊——比如说,小孩子说我要买个电视机,然后电视机送来了——这是很恐怖的事儿,所以验证这块也需要做声纹识别等等。在互联互通全部打造完毕之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理想的情况下,我们把声纹识别准备好了,账号所有都打通了,然后就能实现,当我在电视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东西,我说小爱同学帮我下单,东西很快就送来了。所以我们希望把场景打造得特别通畅,然后去对接各种服务分发商。我们相当于要把商品、服务分发、交互整合起来。现在关键问题就是要把这个整合做好,要把这个体验做到大家用得特别流畅舒服,不受很多干扰。

女记者

老一辈常说的“动了胎气”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五点要注意

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里面曾经看到,怀孕的人因动了胎气让宝宝受到了影响,甚至失去了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所谓的“胎气”。那么,什么是动了胎气?首先,胎气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这个词,而是来自与中医。百科给动了胎气的解释是:指孕期母体因自身体质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称为动了胎气。究竟哪些行为容易导致“动了胎气”?1、过度劳累怀孕的妇女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不能过度劳累、熬夜。长时间熬夜工作或者熬夜看电视、打游戏等均会导致女性内分泌功能异常,有研究表示,孕早期过度劳累会导致子宫敏感性增加,增加流产的风险。孕中晚期高强度的劳动容易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甚至胎盘早剥等。2、性生活不当怀孕早期,子宫处于比较敏感的状态,同房不当可能引起子宫“易激惹”,导致先兆流产、流产等。因此,怀孕初期建议节制性生活。此外,有胎盘位置低、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的孕妈,整个孕期都应该禁止性生活。3、强烈应激或者情绪波动过大妊娠期无论严重的躯体(如手术、外伤、直接撞击腹部、性交过频)或者心理(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忧伤等精神创伤)或者情绪波动过大(过于兴奋、激动或者悲伤)等不良刺激均可导致流产、早产。4、孕妈生病孕妇患全身性疾病,如严重感染、高热疾病、严重贫血或者心力衰竭、血栓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均可导致“胎气不稳”从而导致流产、早产。孕期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窘迫、严重者甚至胎死宫内可能。孕妈应加强孕期产检,及早发现并治疗妊娠合并症。5、不良生活习惯某些孕妈过量吸烟、酗酒,过量饮咖啡、甚至吸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容易导致“胎气不稳”,严重者导致孕早期流产、胎儿畸形、早产等。图文来自网络(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快乐孕妈帮)————————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笛卡尔

不谈量产的概念机并没有让我们离未来更近

智能机行业里很久没冒泡的 LG,突然在今年 CES 2021 上展示了一款卷轴屏手机,“LG Rollable”。相比于传统的折叠屏手机,卷轴屏手机不仅能够任意伸缩自身屏幕大小,还能避免因为折叠带来的屏幕折痕。从外观和实用性角度来说,卷轴屏手机的解决方案都比折叠屏手机略胜一筹。LG Rollable 卷轴屏手机由此有消息称 LG 有望成为第一家量产商用卷轴屏的厂商——卷轴屏在业内并不新鲜,即使普通消费者也已见识过 TCL 和 OPPO 两家厂商展示的卷轴屏概念产品,但它们均停留在概念阶段,量产时间是个谜。LG Rollable 的出现,似乎加速了卷轴屏手机这一“概念产品”的量产进度。不过仍有大量“概念机”停留在概念阶段,不量产或者没打算量产的概念产品,都没法让我们离未来更近。概念机的热度在消退外观大变样,是智能手机最能挑逗消费者神经的一招。如果我们单独将屏幕的形态进化划分出来,那么可以看到,2007 年 iPhone 的诞生掀开了触屏手机的篇章,被折过去的那一页,写满了按键机的辉煌;2017 年 iPhone X 则将自己创造的大屏翻过去,推动行业“全面屏”新的趋势;随着人们对大屏幕日益增长的追求,屏下摄像头、折叠屏、卷轴屏,甚至环幕屏等曾经或现在的概念产品先后登上了舞台。每一次手机屏幕形态的改变,都会引起各方的讨论。在这其中,升降摄像头方案是唯一一个从“概念机”走向量产机的幸运儿,尽管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可成功地托起了全面屏智能手机的过渡阶段。2018 年年初 MWC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vivo 展出了全面屏概念机 APEX,它从外观上来看正面屏幕的屏占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98%,前置摄像头被硬件结构设计师放入了机身之内,以升降式结构驱动。当需要前置摄像头工作的时候才会伸出,反之则隐藏在机身内。vivo APEX 概念机全面屏手机的热度一直延续到了同年 6 月份,vivo NEX 正式亮相,采用优化之后的升降式设计方案,其正面一眼望去只有屏幕。vivo NEX 将工业设计的惊艳从巴塞罗那带到了上海,行业迈进全面屏时代的号角就此吹响,5 天之后 OPPO Find X 横空出世,它搭载了另一种升降式全面屏方案。一时间,业内开始广泛讨论该方案的实用意义、使用体验和未来前景。无论褒贬,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无疑带动了后来者的脚步,更探索出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方向。vivo NEX,升降式结构此后也成为了智能机的阶段性配置现在来看,升降式设计推向市场不仅对于某一家企业有阶段性胜利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近年来鲜有成功点燃众人热情并真正惠及消费者的“概念产品”,是真正从“概念产品”阶段跃迁至量产的方案代表。后来的屏下摄像头、环幕屏和卷轴屏等概念产品,同样复制了升降式设计的热议效果,但却没有了下文。2019 年 9 月,小米对外展示了小米 MIX Alpha 5G 概念手机,该手机突破了常人对智能手机的预设,几乎机身周围全是屏幕,官方称屏占比达到 180.6%,俗称“环幕屏”。小米在发布会中还为该产品公布了 19999 元的定价,并计划同年 12 月份开售。小米 MIX Alpha 5G 概念手机然而时隔一年后,小米 CEO 雷军在个人微博表示,小米 MIX Alpha 5G 概念手机由于量产难度太大,只能放弃量产。粉丝失望之余,只能将期待放在小米下一代 MIX 手机上。众人对概念机抱有的期望,大多都会像这样破灭。因此到了如今 LG Rollable 卷轴屏手机,已经失去了掀起大风浪的基本条件。即使有消息传出 LG 能够量产卷轴屏,那也只是“传言”而已,与“概念机”无异。营销工具的得失无法成为商用产品的概念机们,如果说早期是因为各种客观量产的难度而搁浅,那么到后期便成为了手机厂商进行营销的工具。手机厂商的技术军备竞赛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旗舰产品蔓延到了概念产品,概念机由抛砖引玉演变为秀肌肉,它的性质已经变味。现在的概念机一般搭载了多种先进技术,在手机形态和功能上还会有一定取舍,导致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概念机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极为震撼,但却有着明显的短板——这些表面的短板,理应通过另一些技术方案补足。你要说量产时间?不好意思,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或者说,有的概念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量产。即使是最成熟的市场营销人员,也不愿面对“量产时间”这个问题。因为在概念机直面媒体、公众前,市场营销部已经和内部的产品、研发部门争论无数次,也无数次地铩羽而归。经过积极运作,概念机在短时间内的确会收获不错的关注度。但如果没有合适的迭代或量产计划,概念机亮相的那一刻有多惊艳,媒体的好评有多少,企业后续所要面临的舆论压力就有多大。公众不会管你究竟是概念机还是量产机。无论是小米 MIX Alpha 5G 概念机还是 OPPO X 2021 卷轴屏概念机,名字当中都带上了“概念机”的字样,亮相时都会有人问“卖多少钱”。前者定价太高,后者并无量产计划。当一款概念机亮相到谢幕,就完成了一次消费用户热情的任务,最后难免落得个“耍猴”的评价。图片来自 mashdigi公众也不会管概念机的研发过程有多艰难,他们只为量产的艰难买单。从概念阶段走向量产阶段,无疑需要各个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但其实每一款商用产品在推向市场之前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概念终归于概念,量产终归于市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大家热衷于将“概念机”摆到公众面前秀肌肉,却鲜有将正在研发过程中的量产品提前露出,而往往是等量产上市之后,才会以小范围的形式将早期研发的样品展示出来。从开始就未打算量产的概念机,营销工具属性总是大于实际使用和探索的意义。实用的意义是检验升降式设计从概念到量产,再从量产到退出历史舞台,市场最终证明了它不是手机屏幕发展的究极体,但好在它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完成了行业交给它历史使命。厂商从实践中得到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用户短暂地体验到了真全面屏的产品。另一个从概念迈向量产的方案,是折叠屏。尽管我们现在无法断言折叠屏手机是否算得上成功或失败,可是它的第一步已经是成功的。华为 Mate Xs 系列、三星 Fold 系列和柔宇 Flex Pai 系列等等产品投向了市场。由于成本限制,它们定价不菲。线下店铺中,它们有的被放置于玻璃橱窗里,可远观而不可把玩。概念与量产似乎就这么一块玻璃之隔,却扑灭了许多人对手机形态的好奇心,也阻断了他们触碰未来的通道。HUAWEI Mate Xs经过多次迭代,目前的折叠屏手机相比第一代量产产品更加优秀,更具备实用性,更重要的是,从折叠屏手机的实际使用,不少人开始思考类折叠形态的设备究竟在如今的环境当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它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平板,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在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产品的名字:三星 Galaxy Z Flip、MOTO Razr 2020、Surface DUO、ThinkPad X1 Fold 等等。虽然它们称不上完美,甚至还有这里或那里的毛病,但这正是新技术投入实践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实践的意义所在。科技技术之所以能够带动社会进步,就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一样,如果技术连迈入生活都不敢,那么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投入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太多,像我们每天刷过的信息流,有的会被我们留下稍后再详细阅读,有的标题党耸人听闻,点开之后却是复制粘贴,还有的一刷而过,如同那些哈哈哈哈的短视频和微博,哈完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互联网快餐,追求的就是一时刺激。

一琴一鹤

研报里的难以量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两市整体波澜不惊。自2016年8月以来,沪指就一直在3000点到3600点之间箱体震荡,期间各种热点轮流上演,各大公号、券商策略多次喊出变盘信号,但始终没有出现整体性投资机会。上一次点位相近的区间震荡,从2011年9月开始,持续3年方才结束。离市场太近,并不总是好事。今天,一个堪称中国金融界“哥德巴赫猜想”的谜团终于解开,易纲接替周小川出任央行行长。在“一行两会”的监管格局下,未来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量又明晰了一些,具体的情况,时报君已经有推送。有人抱怨,过去十多年里,“泛滥”的M2带来了很多问题,大水漫灌的老路不可持续,于是今天的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大跌。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向前看,更重要。乐视网再度跌停,但依然成交了2.43亿元。是勇者无畏,抑或飞蛾扑火?孙宏斌到底是止损,还是低位更好吸筹,恐怕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但对于普通小散,这明显是一场胜算不高的游戏。感谢他们活跃了这个市场。创业黑马因股价异动停牌核查,自低点以来,公司股价涨幅已经翻番,更多人只看见乐视网的大涨,却忽略了在独角兽热潮下资金对创业黑马的加持。其实,干过多年农活的我知道,镰刀是越割越锋利,闲下来反而容易生锈。据交易所披露,今年截至3月16日,沪深两市共32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合计募资371亿元,发行中企业10家,过会待发行企业29家。此外,今年新增7家报会企业,其中上交所3家,中小板1家,创业板3家。2月26日至3月16日期间,已连续三周无新增报会企业。看上去,“IPO”也是一个周期性话题,去年IPO上市400多家,今年按目前的速度估计就只有100多家。虽然这个速度可能不会一直保持,但今年打新的期望收益,不要定太高。顺丰和韵达分别公布了2月份业务数据,对比起来反差很强烈。顺丰完成业务量2.67亿票,单票收入22.22元;韵达完成业务量1.96亿票,单票收入2.06元。都是干快递的,没想到差距这么大。印象中,今年春节期间只有顺丰能保证送货,虽然价格更高一点。我想,快递之间的差别,大概也可以看成是独角兽之间的区别,有的是顺丰型独角兽,有的是其他快递型。上交所表示已形成针对优质创新企业的上市和交易等业务规则。此前深交所也透露相关的上市和交易制度设计已经完成。而在互动易平台上,一大波公司已经直接或间接蹭上独角兽、新经济概念。中金今天的一份研报分析称,“预计独角兽企业年内会以CDR形式登陆A股。潜在新增融资规模约为3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个股发行涉及到市场情绪层面的影响难以量化和提前预判。”券商的研报通常是不能光按字面意思解读的,比如“买入”为什么就比“增持”所表现的看多情绪更强一些,而“谨慎推荐”的重点到底是谨慎还是推荐?这次的难以量化又具体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不是很懂”。2月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出炉,环比下跌和持平城市数量增加,总体震荡式降温或成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的二手房价格环比领跌,跌幅分别为0.5%和0.4%,而深圳则领涨,涨幅达到1.3%。需要说明的是,几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户籍门槛最低。具体情况,时报君今天有推送。作者:蔡江伟

是谓无方

俗语“富不添丁,穷不添女”啥意思?生孩子和贫富有关系吗?

拨云见雾寻历史,水落石出现真相。01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诞生过一些较为独特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俗语。俗语作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其中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之所以现如今还能在民间口口相传,主要是通俗易懂接地气。俗语分为很多类别,有做人做事类的,还有社会万象类的。每次回农村老家,总会听到大爷大妈们说一些俗语,每次我也都能学到点。前两天回家,听到王大爷说了这么一句——“富不添丁,穷不添女。”难道生孩子和贫富也有关系吗?虽然从字面意思上很好理解,但是想要搞懂深层次的意思,还需要仔细研究一番。02先来说说这上半句,可以解读为:如果家庭富裕,就不要多生男孩子。在古代,贫苦人家的劳动力是越多越好,因为可以帮助家里面干很多农活儿,撑起整个家。而富裕家庭就不一样了,他们一般都是雇佣劳动力,根本不缺乏劳动力。其次,儿子多了容易引发财产争夺战,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事情,那后果就不敢想象了。再者,一些皇亲国戚家里,儿子太多了还容易引发王位争夺战,从而导致家庭不和睦,这样的家庭还能好吗?简单举个例子,大家应该都听过“九子夺嫡”的故事,这一故事说的就是康熙的儿子们争夺太子的位置,那个时候闹的皇宫里乌烟瘴气,兄弟反目成仇,让人颇为感慨。最终太子产生之后,将自己的哥哥弟弟们该软禁的软禁,该流放的流放,真的非常惨。理解了上半句之后,下半句就非常好理解了。按照字意,咱们可以解读为:贫困的家庭就不要生女儿了。03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民众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其次,生了女儿之后要嫁出去,女性的地位都较低,自家养育的女儿到了别人家之后,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平衡,从交易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这笔生意赔本。穷人家一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有的连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怎么养活自己的女儿?其次,穷人家都需要卖力气干活儿,生了女儿之后很难帮上忙,没有儿子来的实在,生儿子最起码能干些体力活,卖卖力气。以上就是这句俗语的解释,其实主要和封建思想有关系,如果放在现代来说,这句话似乎没有太大意义。04总的来说,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在那个年代,社会导致了这样的俗语产生,这句话在那个时候非常有道理,不然不会传下来。现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开放了,社会进步了,国家有了计划生育,控制生育问题了,所以说,古代种种问题基本不存在了。当然了,极个别地区还是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再者说了,生男生女不是人们能控制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要理智对待。放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要一碗水端平。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一些俗语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了。05霍元甲曾与慈禧的保镖比武,踢出两脚之后却果断认输,这是为何?1935年我国为灭蚊引进“大肚鱼”,后在国内泛滥,如今怎样民间四大香:“开江鱼、下蛋鸡、回笼觉、二房妻”,为什么香呢?古人云:“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有什么讲究?俗语“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礼有三不随”,具体都指什么?参考资料《民谚俗语集》《中国传统俗语丛书》《中国俗语》《古谣谚》文章题目:俗语“富不添丁,穷不添女”啥意思?生孩子和贫富有关系吗?文章作者:寻历史真相----离央配图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源于网络,侵删盗用警告:本账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做伸手党!

后之以发

打通产+教+研,蓝晶实验室让合成生物学的“梦工厂”走进学校

图片来源:pixabay芥末堆 红印儿 7月1日报道如果你是一个美容爱好者,可能不会对“玻尿酸”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种具有抗衰除皱功效的物质最早从动物组织中提取而来,由于原料来源受限,提取率仅有1%左右。但现在,只需在培养基中用微生物发酵约48个小时,高纯度的玻尿酸就可以接近制成。把微生物看作一个工程系统,并通过修改DNA来给这个工程系统做编程,进而加强效率,就是合成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在做的事。即便学科领域尚且年轻、产业化之路仍待发展,成立于2016年的蓝晶微生物也已经踏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商业化的第一步。这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PHA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公司,与多数科技类初创公司全然投入技术研发不同,成立还不到一年,就在技术产品线之外单开出一条教育产品线。“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前景虽然广阔,但相关的专业人才缺口不小。” 蓝晶微生物教育业务副总裁耿强说,“我们希望能通过教育业务让教育和产业结合得更紧密。” 从实验室走出,用教育打通产业与科研 蓝晶微生物给旗下的教育子品牌起名叫“蓝晶实验室”,这个名字似乎也可以用来描述蓝晶微生物最初诞生的地方。 2009年底,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和同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第一次获取高盐土壤样品。基于对这批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微生物菌种的研究,用生物合成的方法生产PHA的成本将可以降低50%。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李腾是陈国强所在实验室的成员之一,2016年左右临近博士毕业时,他决心尝试将该项技术投入到产业应用中。除了考虑到生物精细制造PHA的商业前景,李腾的选择也与生物产业和科研的现状相关。“生物是个基础学科,没有成熟的产业出口,哪怕出国读完研究生深造之后,还是会找不到工作。”李腾曾在《一席》演讲中半打趣半认真地说,“如果做一个合成生物学的公司,没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们这个专业的人的‘悲惨’命运。”蓝晶微生物的PHA生产工艺流程图蓝晶微生物就此起步,专注于优化微生物菌种的上游技术开发,并以技术授权的形式与下游厂商合作,共同生产PHA的不同类型应用产品。目前,蓝晶微生物的PHA技术应用于包装材料、生物基纺织品、农用可降解地膜等多种产品。就在蓝晶微生物努力重构PHA生产工艺的同时,数年前李腾曾参加的iGEM(Internationall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比赛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关注。这项赛事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门独立研究课程发展而来,自2003年起以教育和比赛的形式推动合成生物学的发展。2016年,来自全球42个国家的5600位学生参与了iGEM赛事,中国有近15所高校均组建了队伍参赛。 除了李腾,蓝晶微生物团队里还有多位iGEM赛事的获奖者。2017年初,一些国内高校和中学便尝试联系蓝晶微生物,希望获得iGEM参赛方面的指导。相比高校学生,中学生的竞赛需求更加集中,且不少中学缺乏竞赛经验丰富的老师及实验室设备。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的数名学生成为了蓝晶实验室的第一批学员,蓝晶实验室的教育业务从提供iGEM竞赛支持开始正式出海。 陪伴式竞赛指导,让科学家来培养科学家蓝晶实验室高级讲师王宣是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iGEM赛队的指导,他与学员共同度过了为期近半年的备赛全过程。从前期宣讲项目、筛选队员,到之后提供理论培训、实验培训,再到后来与学员确定项目选题、完成项目,iGEM赛事有一张自己的时间表。 竞赛指导既要踩准赛事时间线与要求,又要给学员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选题成为关键的一环。“一开始学生们的想法比较天马行空,我们会以结果为导向慢慢引导大家调整选题方向。” 蓝晶微生物教育市场负责人朱天择说,“比如,曾有学生提出想用细菌来检测头发是否洗干净了,但检测完还需要再洗一次头,从可行性上看这个选题就被舍弃了。”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iGEM赛队最终将选题定为用微生物来检测肠道炎症,比赛最后,这个团队通过绿色荧光物成功标示出炎症症状,完成了选题,并获得了全球金奖及三个单项奖提名。 2017年参加iGEM比赛的团队合影辅导学员获奖并不是蓝晶实验室的唯一目标,以科研项目形式展开的备赛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蓝晶实验室采用了“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在师资配备上,iGEM赛事指导老师几乎都是生物专业的博士生,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几位教授则担任顾问。“有一点‘传帮带’的意思吧。” 蓝晶微生物教育业务副总裁耿强解释。 除了在实验室里设计并完成项目,iGEM赛事还要求学生走出实验室去参与市场调研和交流合作。蓝晶微生物自然而然成为蓝晶实验室开展iGEM赛事指导的后盾。位于深圳的蓝晶实验室与蓝晶微生物的研发部门共用同一空间,学生有机会感受产业研发与科学研究在一线的落地场景。除此之外,借助蓝晶微生物的平台,学员可以深入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探访,以完善项目方案。同时,蓝晶微生物还会对如何将学生项目转化为应用产品提供商业化方面的建议。基于项目制学习做设计,课程与实验室打包入校由于合成生物学尚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学校和学生而言,iGEM赛事显得小众且门槛较高。相比之下,学校对于实验室、课程以及STEAM教育整体解决方案的诉求更大且更普遍。蓝晶实验室相应推出入校课程及实验室的打包服务方案,并将STEAM教育作为切入口。 传统的生物实验室从硬件设施到空间设计上都围绕老师演示实验展开,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并不太多,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其实并不高。蓝晶实验室根据空间使用频率将实验室划分成动区与静区,并将艺术性与舒适性纳入考虑中。例如,深圳的蓝晶实验室不仅有实验区,还配有自习区和休息区,实验室的内饰则与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联合完成。 深圳的蓝晶实验室一角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配备方面,蓝晶实验室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需求做定制化设计,在功能上满足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合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要求。相应地,蓝晶实验室还会给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营支持,包括管理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维护等。搭配着实验室硬件,蓝晶实验室研发了多套配套课程,课程大多以模块化的项目制学习形式展开。从使用场景来看,课程可以分为校本课程、周末课外活动以及冬夏令营活动三种,内容覆盖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理论与技能要求。目前,一间蓝晶实验室大约可同时供20名学生上课使用。接下来,蓝晶实验室打算在横向与纵深方面做进一步拓展。“一方面是做地域拓展,主要瞄准沿海地区的国际学校。”朱天择说,“另一方面是继续深化课程研发,比如将课程与生物教学大纲结合或者做线上形式的模块化课程包。”芥末堆注:如需联系该作者/创业者,欢迎发送需求到service@jmde.com,芥末堆帮你牵线搭桥。

定慧

推研信是什么?收到推研信或offer后应该做什么?

自香港的留学申请向公众开放以来,一些学生收到了推荐信,许多专业已经开始面试了,那么什么是推荐信呢?收到后你需要做什么呢?什么是推研信?推研信大约等于con offer,这意味着你的申请已经得到专业或学院的批准,但最终的录取仍然需要得到学校(通常是研究生院)的重新核准。审准的方向是你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如果满足要求,将发放con offer 或者 firm offer 。没有收到推研信是不是就不能前往留学了不是每个人都会收到推研信的,有些学生可以直接获得录取通知书(有条件录取:学校出具的正式录取文件表明你已经通过了学院和学校的审核),应届毕业生收到的所有报价都是CON offer,规定了转换为firm offer的要求,非应届毕业生有可能直接获得firm offer。收到推研信后需要做什么?收到推研信后,大家需要检查邮件中是否提到需要回复。如果没有要求回复,也建议每个人回复学校的电子邮件来反馈他们的学习愿望。回复邮件后,你可以开始耐心等待offer了!如果收到的是con offer ,需要留意接受offer和缴纳留位费的截至时间。目前发放推研信的港校专业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认证化学香港浸会大学:绿色经济,资讯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