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用户调研是进行产品运营的前提,做好用户调研,可以从用户口中了解更多有用的信息,从用户视角帮助完善产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一次用户调研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介绍,与你分享。今天来和大家聊下用户调研的那些事情。我相信大家一定遇到过以下的场景:产品留存上不来了,或者说产品新上线了一个功能,但是最终的效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这个时候,老板可能会说,我们做一次用户调研吧,了解用户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于是说做就做,你就开始着手做用户调研。别小看用户调研这个事情,真正做好这件事情,才能从用户的口中了解更多更有用的信息,从用户的视角帮忙我们更好地完善产品,提升产品的数据指标。关于用户调研,主要会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如下图:这过程中,我会重点和大家分享下关于问卷设计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多多指教。一、明确调研目的对于运营来说,调研一定是奔着解决或者找到某个问题发生的原因去的。可能是产品留存率不高,也有可能用户付费率不高,也有可能用户对于某个功能完全无感,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偏差较大,于是为了找到某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甚至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这个时候有些运营就会选择用户调研的方式去了解用户某个行为背后的深度原因。而这些问题,一定是从运营数据出来的,从数据中结合用户行为去分析数据可能出现的原因。现在心里做一些预设,后续在用户调研中在针对用户去做深入的调研访谈。二、确定调研对象,方式明确调研目的之后,接下来就是明确调研对象和方式了,明确这些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做针对性的调研,找到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比如某一款产品的3天留存率一直不高,第2天到第3天的时候,从数据折线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急剧下降的拐点。所以针对3日留存率这个问题,我们确定我们的调研对是2日活跃但3日不活跃用户,找到用户在第3天流失掉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产品的Aha时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我们需要针对一款新产品去做用户调研的话,也是根据新产品的目标用户去做筛选,找到潜在目标用户,了解潜在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接下来应该明确调研的方式了,是选择线上问卷,电话访谈,还是深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这3种调研方式各有各有的好,各有各的弊端,根据现实情况去选择即可。访谈效果依次是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线上问卷,而访谈的操作难度则是完全相反的。一般来说,面对面深入访谈一般发生在产品初期,这个时候对于产品的定位,以及用户的痛点都不太明确,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去了解这些用户的需求,更好地将产品包装给用户。三、设计调研问卷这个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也是决定一个用户调研是否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如果是网上的针对所有人的问卷,那么这一套问卷一定是针对目标用户逐一筛选,往下漏的一个过程,比如想针对一款工具产品调研用户留存差的原因,首先需要明确用户是否是工具产品大类的目标用户,其次是用户是否是该工具产品的用户,从大到小,逐一筛选。不过如果都是在自己产品内,或者针对自己的用户去做调研,那么就不存在上边的筛选过程。接下来就是针对用户留存差的原因做具体的调研和分析了。这其中可能包含产品上的一些问题,运营上的一些问题,或者其他的原因,这些都是需要在问卷调查中逐一去深入挖掘。最好是按照用户选择的某个选项,设计一系列深入逻辑选项,找到用户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四、展开调研调研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找到用户心中真正的问题,如何针对一个问题深究是关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通过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挑选一组具有同质性的用户,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在这个环节中,针对用户的回答进行深入询问是关键,从用户的回答中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不知道大家还记得福特造车的故事吗?100多年前,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处跑去问客户:“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几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马”。很多人听到这个答案,于是立马跑到马场去选马配种,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福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往下问:你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地马?因为这样我可以跑的更快。你为什么需要跑的更快?因为这样我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你想要一匹更快的马的核心目的是什么?用更短的时间更快地达到目的地。福特并没有往马场跑去,而是选择了制造汽车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按照有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东西,但是用户一定知道某个行为背后他想要从中获得的利益或者好处。从行为背后的目的出发,能够更好更快地定义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找到某个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做问卷访谈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用户说的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信息,顺着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不是单纯地记录调研的问题和答案,而是从问题和答案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是关键。用户访谈看起来人人都能做,但是真正做好用户访谈还是需要费一番功夫,才能真正了解用户心中所想,心中所想要获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本文由 @运营汪日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对目标用户开展系统的产品调研,也是直接获取用户反馈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大公司,产品调研的工作是以用户调研人员为主导,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人员配合的形式进行的;在小公司,这项工作则通常由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人员自主完成。常见的调研方式有:(1)与用户的面对面访问调研人员营造了轻松的交流氛围,与用户进行了面对面的访问(您可以降低查找周围同事和朋友的标准),向用户询问自己想知道的产品相关情况。(2)观察用户的实际操作。调研人员邀请用户使用该产品并完成指定的操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将观察用户的实际产品使用情况,并详细记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如果您想避免由于调研者在身边而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调研者还可以让用户独立完成操作任务而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并且调研者可以在用户的计算机上进行预定义。安装监视软件以观察用户的实际操作。此方法通常用于产品可用性测试中,以评估产品可用性并帮助产品人员发现产品中的问题。(3)让用户填写问卷。问卷通常是电子版本。调查人员可以使用某些软件来快速制作此类调查表。前两种调研方法的成本很高,因此调研范围不能太大,只能用于定性调研。而第三种调研方法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用于定量调研。尽管定性调查的样本量并不大,但是可用性大师Jakob Nielsen对可用性测试中理想测试对象数的调研表明,只有5个用户可以找到所有产品问题的85%,而15个用户可以找到几乎所有问题。因此,定性调研在帮助我们获得直接反馈信息方面仍然非常有效,例如“当用户使用我们的视频站点时,许多人认为视频播放不流畅。”产品经理可以基于此结论直接改进产品,也可以使用此信息来完成定量调查问卷,从而使定量调查更具针对性和参考性,最终得出更广泛,更深入的结论,例如“用户在使用我们的视频网站时,有60%的人认为视频播放不流畅。”
用户调研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但如何提高用户调研的有效性却是一直困扰大家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梳理总结了提高用户调研有效性的四个关键点,与大家分享。最近公司在做一个关于学生在线实习的业务模块,恰好需要在做学生用户调研方面的工作,加上之前和小伙伴接私活项目时也会和客户面对面进行调研,踩过一些坑,也收获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以便后续工作加以借鉴和改善。下面从四个方面总结下,如何提高用户调研的有效性。一、 明确有哪些调研对象我们在调研之前,首选要根据调研目标确定跟哪些人了解问题。对于C端产品的用户调研而言,需要根据用户属性不同进行区分,比如活跃用户、沉寂用户等,不同类型用户可能代表不同的群体,往往能够反映一些共性的用户需求。对于B端产品,使用者是业务内部同事,需要根据所属角色进行区分,比如业务员、业务经理、运营人员、管理等,不同角色对同一个事情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往往会有不同的业务需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梳理了主要的一些用户角色,可以在后续工作中根据需要确定好调研对象。这里有个常见问题,就是在调研不同对象时,同一个问题可能导致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挖掘更深层的问题,找到平衡各方的需求解决方案。二、 梳理结构化调研问题围绕我们的调研目标,在梳理相关业务基础上,才能罗列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面对公司内部同事进行调研时,可以先通过系统功能或者产品同事,先了解一些已知的情况,这样在调研问题的时候可以不用重复,否则容易造成反感,不利于调研工作展开。通过罗列问题可以将重要的事情突出出来,次要的可以进行简单确认,节省时间。面对外部客户,调研过程要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否则容易造成客户不信任。在梳理问题时,需要关注不同阶段,初期可以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调研者说出更多内容。在后期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则偏重具体性问题,用于确认之前沟通是否准确,避免出现偏差。具体问题逐步展开以开放问题结束以开放问题开始逐步深入具体问题。三、 选择合适的调研方式关于调研方式,网上有很多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进行访谈。这面就会涉及到如何沟通表达的问题,这部分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不同调研对象采用不同策略。有些调研对象很健谈,业务知识也很丰富,他们愿意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访谈,这个时候更多的需要倾听,但是要保证我们实现准备的问题都能了解清楚就可以了,遇到这种调研对象,相对会轻松一些,也能了解很多业务知识。还有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对于一些底层的业务员,往往关注在自身的业务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按照事情准备的问题来展开,尽可能多的引导对方多讲些业务场景。这部分在调研过程会遇到比较多,必须要靠逐步提高沟通方面的软实力来强化。四、 对调研活动进行总结任何一个项目或者方案的完结,无论成功或者失败,都是需要一个复盘总结。调研也不例外,调研活动结束后,必须要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是为了理清业务场景,另一方面则是要把问题进行分类,找到最本质的问题,然后才能基于这些问题进行产品设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调研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标注问题的重要性和出现频率,这样才能在后续工作中评估是否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总之,用户调研是产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通用方法外,更多是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用户调研有效性。本文由 @伪文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每一个初创公司第一件要想清楚的事就是——你要解决用户什么问题。为了更好地调研市场,我们总结出验证需求4步法。不管你的产品处在什么阶段,这4步背后的调研思维都能给你带来启发,让你开发出更具用户黏性的产品。验证需求4步法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动机动机强烈程度用户的痛点没有你的产品前用户如何解决痛点我们找了10名不同行业的人,下面以一名政府背景的女性想转行互联网行业为例,验证「转行互联网难」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了解用户动机你为什么想要转行互联网?调研发现用户有以下需求:认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路径更宽晋升快、工资涨幅高工作节奏环境更好动机即用户行为的目的,产品就是要尽可能帮助用户实现这个目的。比如,通过这个目的调研,我们可能需要帮助到用户实现如下:掌握足够能力在互联网行业越走越宽快速实现职业转行,并获取升职加薪的机会识别氛围、前景俱佳的好公司二、了解用户动机强烈程度你一定要转行互联网么?还是说互联网只是你的备选之一?调研发现用户本身具备以下资质:已经有了国企和银行的offer仍然希望能入职互联网,已经投了10家互联网企业目前正在修改简历,准备作品调研动机强烈程度是绝不能缺少的部分。如果用户的动机不够强烈,可能就不会付出精力或者金钱去解决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问题,更不会用你的产品。三、洞察痛点你在转行互联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对互联网行业和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认识找工作难,缺乏经验痛点就是用户的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这也是产品要具体解决的问题。产品初期,我们要把全部精力聚焦到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这里开发让小白「1个月内快速入职互联网」的内容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四、用户当前如何解决痛点?遇到这些转行问题你是如何做的?阅读相关书籍+网上资料结合的方式自学。接下来就是验证需求的最重要一步,如果用户对目前的解决方式很满意,或者吐槽并不是根本性的,产品出来后可能用户就不会弃用现有的方式而转向我。而这里调研思路很简单:跟着用户的思路走,多问为什么。跟我聊聊你是如何选择这些书籍的?你为什么既看书又在网上找资料呢?为什么只看书阅读资料不能满足你?那你在网上找些什么资料?这些资料帮到你了么?.......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解决了你的困难?通过这个阶段的调研,我们从用户获取到的信息是:他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也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五、结论通过以上的调研步骤,我们通过一小撮具备代表性的人群去验证了可能存在的产品需求,也就是:传统行业从业者存在转行互联网行业难的问题且问题没有被解决。六、提炼需求「验证需求」4步完成后并没有结束,需要解读用户对所用产品的吐槽、评价。在这个阶段不用去关注用户所提到的某个网站或者软件都有哪些功能,而是关注用户吐槽或者使用了其中哪些功能,这些功能背后传达出了用户真正的需求,这也是我的产品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用户用到了哪些功能?网上资料实操多,讲得透——对实操干货的需求网上资料可随时翻看——随时复习的需求用户吐槽了哪些功能?网上资料不系统、庞杂、没针对性——针对初学者定制学习路径的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才可能让用户放弃现有的方式,转而使用我的产品,最终帮用户解决痛点,克服困难。在创业早期的用户调研的阶段,能让我们尽可能去和核心用户接触,去了解他们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说初创企业的CEO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成为一个用户的专家。当然上面的调研过程仅仅只是针对部分用户的需求所做的假设,验证需求不仅要验证它是否存在,还要验证它是否普遍,只有当需求足够普遍、用户群足够大时,产品才有开发的价值,才能支撑产品一直走下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收藏、分享~你的任何想法,都能通过评论与我们讨论~
关于“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 ,都有哪几个层级呢?每一个层级的要求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又需要如何实现呢?本文将为大家揭晓一系列答案。案例通过研究‘腾讯产品策划能力框架’的4类19项能力,老王准备迎头赶上的第一个目标能力,是专业技能类目下的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能力(客户导向):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用户反馈,掌握一定的调研方法论,持续优化产品。通过上述定义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之所以要具备这样的能力,究其本质是为了了解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或者可以定义成:通过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挖掘用户存在或潜在的需求,从而确定或完善产品的特性。用常用的话术,要做的就是需求挖掘(用户访谈、调查问卷、竞品分析等)、需求分析,然后进行产品设计,持续优化产品,这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事儿了。但是为什么不是用户调研与分析,而带了个市场呢?老王认为这是宏观与微观的角度不同。让我们举个栗子,看看什么是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比如说你是做SaaS的,有一次公司做了宏观市场调查,你通过观察市场调研普遍现象,发现小型餐厅在采购原材料时,交割以及付款存在扯皮等问题,而且找供应商比较困难。这个时候,你决定做一个市场调研,去看看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情况。然后你做了一个调研计划,想要发放一个调查问卷,为期2周,发放给全北京300家大中小型餐厅进行调查。结果你发现大型餐厅基本上都有相应的系统,哪怕是不自行开发,有采购的能力。而中小型餐厅百分之九十都没有系统,因为价格太昂贵,人工完全可以满足,你基于对互联网的了解,认为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个现象。这就是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的需求,这个时候,你确定这是一个机会,但是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你决定进行深入的用户访谈,所以你又走访了几家餐厅,跟餐厅老板和负责采购的大厨和财务进行了沟通,了解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上就是一次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当然这是在做一款产品之前。当你把产品做出来了,也因为之前调研,留下了一些感兴趣的餐厅老板的联系方式,获取到了一些种子用户,产品在市场上开始运行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收集到一些用户反馈,比如说张老板认为存在卡顿啊,李老板希望导出采购报表啊,周老板希望能实时看到采购的花销等等。你决定再进行一次走访,去发现他们在使用系统时,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将问题拿回来之后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你发现很多老板对于采购信息的可视化有强烈的诉求,并将它收录在下一次迭代的需求中。这又是一次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在你已经有一款产品的时候,通过调研与分析收集了客户的需求。可以说做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就是收集需求,我们知道需求的来源有几种,领导需求,用户需求,运营市场需求,数据驱动需求等等。但是实质上,需求只分为两种,用户需求以及数据驱动需求。无论是领导还是内部合作的运营市场商务,他们都可以作为用户,比如领导想要看数据报表,运营想要个活动设置的开关。当然如果领导认为用户需要一个IM的功能,这就是他站在用户的角度提出的,他不能是你的用户了,只能是你的领导。而数据驱动需求呢,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的访问/消费的转化率太低了,为了公司活下去,需要提高转化率,找到流失的地方,分析流失的原因,尝试解决方案,根据数据反馈,再进行分析,直到数据达标。而这一部分要求的就是产品经理对于用户需求的挖掘、收集与分析。以上呢,就是老王给大家举的一个小案例,不太充分,也相对宽泛,但是这就是老王理解的“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腾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中关于这一能力的分级要求。图3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5级上图是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的5个level的关键词和行为标准,老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划分,红色部分是基础能力和知识的积累,绿色部分是所要达成的成就(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或者是腾讯大佬出没,请务必指正!)。至于黄色的CE项目,老王不知道是什么,百度了一下CE项目是说CE认证,即只限于产品不危及人类、动物和货品的安全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诉老王。老王把这5个层级进行了白话文的翻译:level1能在领导的指导下,被动的收集有明确目标的客户需求;level2能够主动的收集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改进产品;level3能确定核心需求,辅助决策并切实验证其确有价值;level4充分把握用户需求,并且通过需求形成差异化特性;level5不仅满足原有需求,还能创造用户需求,通过创造需求并且满足需求留住用户。我们先看下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level1和level2都需要哪些能力和知识:基础的调研常识;收集用户需求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巧;调研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识别客户需求、主动收集客户反馈、发现改进机会;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案。我们把他们进行一下归类:第一类,基础常识:基础的调研常识;调研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第二类,获取用户需求:收集用户需求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巧;识别客户需求、主动收集客户反馈、发现改进机会。第三类,解决用户需求: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案。我们就按照这三个归类,一一的去回顾和学习一下吧,凡有所出入,都是老王的锅,希望大家积极指正。第一类,基础常识:基础的调研常识;调研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有人认为,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是两项不同是活动,其目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人认为二者是相同的,其本质都是研究人的。对于提升市场/用户的调研与分析(客户导向)而言,我更倾向于将其统一而谈,因为其本质是为了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而另一个能力,也就是专业技能类目下的市场分析能力/前瞻性(市场能力):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指导下完成工作,对行业有初步认知。这个才是纯粹从市场和行业角度去分析。所以这部分我们暂时撇开不谈。那么市场/用户调研与分析的基本常识是啥?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呢?老王也不引经据典了(好吧,我也没记住),就从历史来历,形式方法等方面总结到哪算哪吧。最初做市场/用户调研的其实是市场营销的人,通过邮件的形式去了解用户的一些情况,比如是否知道我们的品牌呀,是从什么渠道知道的呀,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在使用什么产品啊,你还使用过什么产品呀,等等。这就是早期的调查问卷,回收一定的结果后,可以模糊的评估上一个阶段的营销效果。然后,市场营销人员根据结果去调整营销方案,以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品牌。但是知道归知道,发现用户对很多产品并不买账啊,这总是做出来用户不买账的东西。慢慢的,在新品研发之前,大家就开始去关注用户是否需要这个产品。也就是从这开始,在投入做一个产品之前,不管他是汽车也好,香皂也罢,大家都会想去了解一下有多少人需要这个产品,这就是市场/用户调研的历史来历。调研,拆开了说就是调查研究,你会发现上面的描述中,调研的方向和目的出现了些许偏差,从最初是希望获得营销效果,到后面是希望获得用户需求。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调研除了获取用户需求,还有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所以,调研一定是有目的的,无论是新品开发前的调研,还是产品发布后的调研,都有其目的的。而目的不同,调研的人群、市场、内容也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市场/用户调研的目的不同,结论不同,但是调研方法大抵是相同的,不过也逐渐演变出一些不同的。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市场/用户调研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市场营销方面专业描述是这样的:图4 什么是市场调研其实跟我们获取用户需求的这个本质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做市场/用户调研,不仅仅是收集用户需求,也是验证其真实性,从而获取用户真实的需求。市场调研的分类,主流分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调研目的分类;调研对象分类;调研地域分类;资料来源分类;分析方法分类。图5 市场调研的分类这里需要了解一下根据目的分类和分析方法分类,不理解的可以查一下,都是教科书般的解释,不多赘述了。接下来要说的是如何做市场/用户调研,凡事必有因果逻辑,所以做市场调研也是有一个基本流程可以参考的。市场/用户调研的基本流程是:确定调研目的;制定调研计划;实施调研计划;收集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结果;生产调研报告。其实这个流程是比较宽泛的标准化流程,其不同点在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研,相应的计划的制定、实施、收集结果的方法、分析方法以及最后的报告内容都会有所不同。确定调研目的无需多说,可以是一次对市场份额的普查,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需求的验证。制定调研计划,这一步细节是比较多的,包括:确定调研对象、选择调研方法、方案设计、确定信息类型和来源、确定抽样方案及样本数量、预估经费预算、规划实施进度。确定调研对象,一般来说就是目标用户或者目标市场,也可以是潜在用户或潜在市场,这里老王不推荐做普世调研,也就是说你需要明确,比如说年龄层,所在城市,经济收入等等,你所选择的调研对象越明确,收集到的结果也才能约精准。那么如何确定使用何种调研方法?老王也是没有找到一个准则,只能说根据调研目的和所能负担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进行选择。当然这个前提是需要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利弊,以及如何使用。方案设计就是在选定调研方法后进行方案设计,比如调查问卷的问卷设计、用户访谈的问题设计等等,然后预估一下所需要的经费预算,并且制定实施进度,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或者说收集到多少数据结束。收集的数据要进行抽样或清洗,什么样的数据是有效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垃圾数据。一般情况下,调查问卷是会存在随意填写的数据,但是当样本越大的时候,这个数据的占比相对会越低。而用户访谈因为数量较少,这部分数据更多是需要访谈人根据被访谈人的表现,语气,行为进行甄别,相对而言,更需要访谈人主观的去确定一些东西。实施计划于回收结果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到了数据分析则需要一些工具,比较常用的就是excel了,比方说求取平均值、占比数、用户分层占比等等,尽可能多的进行交叉处理和关系对比,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般要将数据做到可视化的程度,让阅读者更为直观的看到你发现的问题或验证的结论,比如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需求,哪些需求提及的人多,可以用饼状图或者柱状图去展示等等。市场调研报告分四种,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研究性报告;说明性报告。根据调研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报告的呈现内容也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摆事实(数据),说结论。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报告框架,老王没有整理具体的结构目录,只是把需要呈现的内容简述给大家:图7 市场调研报告框架那么市场/用户调研,都有哪些方法呢?最常见的调研方法就是问卷调查,这个问卷是泛指,可以是一张纸,一封email,一个h5。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定性和定量来分,定性分析法包括:用户访谈、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专家意见等,定量分析法包括:电话询问法、在线反馈、入户询问、拦截询问、问卷调查等。图8 腾讯ued调研方法分类也有一种分类将调研方法分为观察法、问询法、实验法。观察法,是指调研人员通过观察用户的实际行为进行分析,只关注实际产生的结果,不关注用户行为的心理,但是可以通过与问询法相结合,去了解用户行为产生的原因。问询法,比方用户访谈、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等都属于问询法,通过直接或间接询问的方式收集信息,重点是需要设计好问题。实验法,更多的是使用在因果性调研,有些类似于A/B测试,通过调控变量观察相互影响与实际结果。时过境迁,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还诞生出了眼动测试、在线反馈等新的调研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观察法或实验法的一种。我们通过这些调研方法,挖掘用户和市场的真实需求、喜好,以期提升用户体验,使产品对用户产生真正的价值。第二类,获取用户需求:收集用户需求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巧;识别客户需求、主动收集客户反馈、发现改进机会这一部分,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收集用户需求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巧;识别客户需求、主动收集客户反馈、发现改进机会。这里先对这个命题进行拆解,我们可以获知的是一些理论,方法和技巧,但是产品经理的主动意识更多是源于内心,当然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腾讯的‘1000/100/10法则’,这就是在培养你主动收集客户反馈的意识和习惯。上文中老王说过,需求的来源有很多种,不过,用户需求的来源只能是源于用户,无论他是主观的表达,还是下意识的操作,都代表了用户的需求。这里面就囊括了一些来源,比如主观表达多是在线评论,客服接听的用户反馈,访谈时的用户回答,调查问卷的结果,社区论坛的用户吐槽等等。下意识的操作更多的是用户行为监测获得的数据,包括数据埋点以及访谈时的行为,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索尼的黑白游戏机’,多数用户说喜欢白色的,而当拿走赠品的时候,却是拿走黑色的用户多。图9 索尼游戏机可以说,听用户怎么说的,不如看用户怎么做的。老王总结的收集用户需求的理论就是多听,多看,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这其实是知易行难了,大家都这么说,真正做的有多少,老王真不知道。而收集用户需求的方法,基本就是通过市场/用户调研,用户反馈,数据分析,体验产品等方法。(算了,把‘等’去了,基本也就这四种大的方法去获取用户需求了,有大佬有其他方法请务必留言指正呀!)至于技巧,说实话,我觉得做多了,也就有技巧了,老王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多呀。给大家抛砖引玉的说几个老王的技巧,在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询问去理解用户需求,这个我记得好像叫‘五个为什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悉用户需求的本质,但是不特指问五个,也可能十几个,毕竟大家都是套娃,谁知道会套几层呢。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这部分请搜索统计学谬论,你就会发现,单一维度的比较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往往不一定是正确的。数据分析的核心其实还是分析的人,数据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分析的结果往往可能被数据所欺骗。体验产品,这里分两个层面说,第一部分要求产品经理要经常把玩自己的产品,时常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角色中去体验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在你用起来比较困惑的地方,这就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另一个部分则是说体验其他的产品,我们通常会做一些竞品分析,无论是新项目的时候去看竞品,还是在迭代的过程中,去跟踪竞品的动向。甚至是非竞品情况下,体验一些新奇有趣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你会发现一些产品设计的细节,某款产品操作顺畅,UI新颖,功能没玩过等等,这些细节在你设计产品的时候就会触类旁通的进行设计。等到中后期,这些细节的关注就会成为你的本能,这个时候,关注的就是产品的设计思路和节奏把握,某款产品为什么在上线后12个月才上线社区模块,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合社会现象,数据表现,去分析(猜测)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的一个思路。当然,这不一定是人家真的这么想,但是这回锻炼你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产品的把控力。当然,如果你认识他的话,偶尔也会听到‘这是老板非得要的,觉得给投资人演示的时候需要有’这种理由。那么如何识别用户需求,这其实是要产品经理判断需求的真伪,什么样的需求是真需求,什么样的需求是伪需求。其实这个真伪老王觉得挺唯心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也有唯物的一面。如何判断需求的真伪,用户需要的就是真需求,哈哈,但是一亿个用户只有十个人需要,这是真需求吗?原则上说这也是真需求,但是在工作中,这其实是一个伪需求。或者说真伪不能偏面的看用户是否需要,而是要看大多数用户是否需要,当然这用户是指你的产品的用户,而不是泛指所有人。专业相机的所有功能都是真需求,因为他是发烧友和专业人士中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而傻瓜相机则是非专业人士中大多数的需求。发现改进机会这个怎么说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不顺眼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当然有时候确实有傻子。因为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出来的最优解,而时过境迁在当下看起来可能不合适了。还有一部分,明知有点瑕疵,但是没必要,还有比之更为紧急或者重要的需求。最后一部分,就是他觉得怎么做都行,先上后改,先看看效果。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是说,发现可以改进的需求之后,需要权衡改进的机会,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甚至说是老板的喜好,可能都要考虑进去。第三类,解决用户需求: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案所谓‘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案’,在老王看来就是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思考需求的本质,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简单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举个栗子,老王之前做的一款本地医疗服务类产品,通过研究与分析后发现,用户是有需求的,但是就是不下单,有反馈服务价格贵的,有怕出现医疗风险的。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去看市场环境到底是怎样的,需求人群的收入等等,确实有市场环境、人文习惯等原因,但如何通过产品得到改善。这一需求的本质是对服务安全缺乏信任感,用户打开App到浏览服务产品,到下单开始使用服务。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能进行优化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产品介绍、UI等等,单一提出来都是可以进行改善的,但是不够系统。需要你从产品整体上考虑,服务定价、产品包装、用户教育、安全保障、运营活动等方面,综合的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想当然的觉得就是价格太贵用户接受不了,或者是话术冗长这些表面问题。当然表面问题也是问题。如此,其实系统设计产品服务方案,说的通俗点,这不仅仅是有一说一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解决了那个‘一’,但是并没有看到背后的问题,流于表面。而系统地设计,可以理解为在理解这个‘一’背后的问题后,通盘考量整个产品。当然,这是老王的理解,其实老王也在思考,如果是大公司的一颗螺丝钉,只专注于某一个模块的话,该怎么理解这段话。思来想去,老王觉得应该也是这样,当你找到问题的本质,而这个解决方案需要系统性解决,那么就需要与其他产品经理通力合作,说服他们,也算是系统层面设计了产品的解决方案。好啦,基础的理解与解读也就这样了,但是除了这些浮于表面的理论与方法之外,还希望大家对于具体的方法,比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具体怎么用,区别在哪里,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有很多内容,后面老王觉得有必要的话,再去写一写,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积累。剩下的就是实践出真知了,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去做市场/用户调研,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习惯成自然之后,想必一定能融会贯通。至于level3-level5,这是需要你做到那个程度才会达到的,纸上谈兵永远只能停步在level2啦。图片来源:图8来自腾讯ued;其余图片为作者制作。作者:老王,一个不愿意透露体重的90后产品经理,公众号“老王修炼指南”唯一作者。本文由 @老王指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编辑导语:产品调研,这对产品经理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内容了,作为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做产品调研。本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指出了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并且总结了产品调研应该怎么去做。“坚持长期有效的调研,是提升产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窘境。”产品调研重不重要?几乎每个从业1-3年的产品经理都会遇到的问题。人人都说知彼知己方可百战百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80%的产品经理很少重视产品调研。不可置否,尽管各个产品流派都在强调产品调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产品调研这项工作往往就会被忽略。各种因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资源。归根到底还是在大多数产品经理心中对于产品调研,觉得是个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为什么要去做产品调研?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场景:竞争对手上新的功能了,我们要评估一下,要不要跟进;要上新的功能,之前没有经验,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是可以参考的;日常联系自己对产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三个场景几乎我们都会遇到,然后也会用一些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产品调研。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产品调研呢?第一点:竞品上线新功能之后,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一般需要考虑用户有哪些、用户分别是怎么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了用户什么样的需求以及用户得到了什么好处。其次,我们还要看一下数据表现,也就是功能的使用情况。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的业务类型选着合适的数据指标。功能的数据表现主要看覆盖率、打开率、成交量等等。一般特别精确的内部数据我们是拿不到的,我们只需要关注公开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即可。最后,需要思考对于自己的产品有什么意义。调研产品是为了给设计产品做决策提供依据,所以要结合自己的产品去思考要不要抄,能不能抄,给出自己的结论。第二点:我们自己的产品准备上新功能的时候,一般会去借鉴其他产品的功能。那么针对这一类调研,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以下几点:在调研之前,我们一定要思考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还有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了解自己产品目前的现状。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迭代,做迭代主要是希望达成什么目的?然后最好带着目的去做功能点的具体调研。我们在选择调研产品时,要尽可能的去调研国内外优秀的产品,譬如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或者周围用户都在使用,口碑很好的产品。具体在分析时,可以去关注,对方产品功能的核心关键点是什么,他们的功能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背后可能满足的用户场景是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调研几款产品时,通常来说相同点都是关键点,差异点都是亮点。最后,通过梳理功能逻辑,给出自己的结论。第三点:为了个人学习和积累,我们要先明确都有哪些功能点,在这些功能点中,哪个是最关键的。与之对应的用户场景需求是否都被满足了,产品的底层逻辑和流程是怎样的,其中的亮点有哪些,最后,数据表现如何,是否跟我们的分析相符。其实上面的的三种情况仅仅是我们在做产品调研中比较初级的功能点的调研,当我们产品经理比较丰富的时候,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产品是,我们就不能仅仅考虑功能的本身了。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一些,来关注独立产品的设计。二、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么,功能调研和产品调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目的性明确的调研,注重产品底层的逻辑流程和产品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功能调研注重的是业务流程的梳理,交互体验和功能中的突出亮点;产品调研则注重功能的迭代过程、产品结构以及运营逻辑。简单一点来说,可以把功能调研,理解成是点的调研,而产品调研,是面的调研。功能调研更倾向于在单点进行深入,而产品调研,更注重调研的深度和广度。三、产品调研如何做?产品调研怎么来做呢?在讲产品调研之前啊,先给大家介绍一个“黑白盒子”理论,所谓黑白盒子理论就是一套产品分析的方法。所谓黑箱,套用测试里面的定义,就是不去考察产品内部的线路、流程和设计思路,而是直接按照他的交付预期去测试。比如这个产品就是让100个人站上去不会垮,他的黑箱测试就是让100个人站上去,看看会不会垮,如果不会就成功了。至于里面是水泥做的还是塑胶做的,统统不管。所谓白箱,就是看产品里面的设计逻辑、线路结构、流程等细节是否符合设计方案,我们套用这里理论进而推导出了一个产品调研模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第一点:用户场景需求,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场景)会使用产品或者功能,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明确“用户、场景、需求”是怎么被满足的,这点特别重要。假设我们有个功能特别棒、特别酷,但是呢?如果功能跟用户的使用场景没有关联,对用户需求解决没有帮助,尽管这个功能很好,但是对产品而言也是个无用功能。第二点:产品逻辑,就是产品是怎么运转的,都有哪些用户,用户和用户之前是如何发生了联系,产生的数据是如何流转的,用户和数据是在哪个页面汇合的。这里我们可以具体到几个工具:产品业务逻辑图、产品业务流程图、产品功能结构图、产品页面流程等。第三点:关键页面与交互,这一点相对容易一些,我们都下载使用过不少产品,在日常使用中可以多留意一些好的交互设计,遇见不好的交互也可以多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第四点:了解产品的迭代路线。一款产品爆红一定是有发展历程的,所以要关注产品的迭代与发展,通过分析产品的迭代路径,可以知道哪个功能点的优先级会高一些;然后再结合这个产品的数据,还有用户的反馈,帮助我们判断用户的喜好,然后我们以后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少走弯路。第五点:前面我们看了用户需求、产品逻辑、页面交互、迭代路径等等,基本上就把产品分析的很透彻了。再下来有个很关键的点,判断产品好不好,还要看一下他的数据表现怎么样。产品表现我们主要看两个指标,数据表现和用户表现。尽量看产品本身公开、有用的数据,比如用户的评论数、评论内容、产品内的内容相关数据,数量、用户点赞评论转发等。第六点:运营路径与关键运营点,通过我们得到的数据去复盘运营路径与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我们避免踩坑。得到数据后,我们可以简单复盘一下。四、总结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目的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在我看来,无非两个东西:提升所谓的产品感,我们的产品感好的话,设计起产品来就会更加顺手一点;提升工作效率,当我们要做个一事情的时候,有前人经验和案例可以参考。对于提升产品感,理解行业新趋势,并获得和同行交流的谈资。通常每半年都会有新的产品形式,要思考新的趋势跟自己产品的结合;此外,你体验和思考的多了,也可以帮助自己积累谈资,跟圈子里的同行交流时有话可谈。第二种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抄时选择性的抄,知道哪些该抄、哪些不该抄,需要结合产品本身及当前形势判断的。归根结底,所谓的产品调研其实就是让我们去认识产品、还原产品、创造产品。认识产品:就是充分理解产品,怎么理解产品,我们通过体验、使用产品,通过产品的数据表现、版本迭代,去理解他的运营动作,看看他的官方动作或者其他人的调研报告来深入理解。还原产品:就是对产品的分析和归纳,我们首先要看到产品背后的功能结构和流程,这是必须要理解的,否者我们只是产品的一个用户而已。版本迭代的过程,整个产品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我们要站在对方产品经理的角度去理解产品设计迭代的逻辑的;再然后我们梳理出运营大事件的时间轴,最后呢通过前面三个,我们得出一个产品增长曲线。通过增长曲线我们就可以看出产品增长背后的理由,它是由功能带动的呢?还是由运营带动的呢?还是因为市场的问题?当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产品增长的时候呢,眼光也会更加透彻了。再然后就是创造产品:在调研部分的创造是比较粗糙的,这里我们只要确定,别人做的什么、是不适合我们、抄不抄、抄哪个。最后,我们所有东西都要做吗?也不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基于我们的目的,基于目的去分析产品,这样产出的报告也会非常的聚焦,可读性非常强。这就是我对产品调研的理解,最后用一句鸡汤来作为结束:坚持长期有效的调研,是提升产品感的有效方式,避免临时抱佛脚的窘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文由 @kiw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用户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首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弄清楚调研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调研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调研的目的!有时候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勿忘初心方得终始!一、确定目标是前提,用户调研只是过程,而非目标。一般用户访谈无非是为了两个目标:1、做好产品 2、新用户增长但是两者还是要选一个,到底我们去访谈用户是为了什么?二、那么问题来了,选择谁来调研?先假设我们是为了增长来进行用户访谈的。访谈哪种用户?是活跃用户?/ or 非活跃用户?/or 非用户?为了用户增长的用户访谈,更应该倾注精力在 非活跃用户与非用户身上。为了提高留存的用户访谈,更应该倾注精力在 活跃用户身上。三、用户调研关键是把握3点:1引导而不诱导2深入挖掘3多角度验证四、你的产品对用户来讲是不是能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刚需、高频、痛点”如果不能的话,那对不起,他不是你的客户!干货来了为什么用户调查重要到必须贯穿始终?第一、在产品上线前。你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出很多产品功能,但是如果做出来没人用,那大量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压力会让你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要花时间做用户调查,发现有些功能大家根本就不在意,那么你就可以专注在用户最需要的功能上。第二、产品刚刚投入市场(付费& 未付费)。这里又分为调查付费用户和未付费用户。调查付费用户是为了知道到底哪一个年龄段的人,有哪些需求的人最终成为了产品的付费用户。那我们的产品、营销点都应该往这些最容易的付费人群去倾向。而调查没有付费的人,则要知道为什么他们不付费?具体什么原因,是价格贵了,还是他们不需要?还是说用户在了解产品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第三、完善迭代产品。这个阶段你也应该找到自己的核心卖点了。到这个阶段意味着已经有一部分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了。所以在这个阶段,问题应该聚焦在如何让你的产品体验更好这个问题上。第四、拓展产品(横向& 纵向)。纵向拓展指在原有的核心卖点上找到纵向的机会。是不是要为你的产品增加这些新的版块必须来自于你的用户需求,而且这些需求一定是要通过用户催生,就是有大量的用户要求你增加新版块,而不是靠自嗨。
用户调研是打造超级产品最常用的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却很少有文章能够系统地说明如何通过一次完美的用户调研来打造超级产品,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叨叨如何通过用户调研打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的超级产品。超级产品:用户01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在早期的调研中,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因为我们的产品面向的是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换句话说,调研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的用户需求必定是不同的。而你的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群体的需求,因此,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变得尤为关键。那么哪类用户群体能够被称之为核心用户群体呢?据艾老思的文章所写,核心用户群体必定是高频使用产品用户。根据核心用户群体的类型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锁定核心用户群体,能够让问题更加聚焦。用户调研对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使命。在打造超级产品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调研结果获得不同的用户需求,并为他们系统地提供解决方案,产品上线后可以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产品提高用户体验。无论是从用户的观点和行为、通过验证假设或者量化结果,在此之前企业要明确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毫无目标的调查都是低效且具有干扰性的。很多企业都习惯问用户:“你想要什么功能的产品?你认为这个功能怎么样?”这样类似的问题,却不知道这样是把用户往错误的方向带。有时候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想解决现有的问题而已、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描述以及使用习惯建立产品框架或改进,因此,在用户调研过程中必须设定每一次调研的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展开。超级产品:调研02明确用户调研的形式关于用户调研的方式很多,通常有这几种方法: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让用户参与设计、问卷调查、A/B测试、焦点小组等.....每个方法都有优缺点,因此,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就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在这里适当指的是适合企业规模和产品规模的方法。1)用户访谈:在访谈中与用户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用户的信任以及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通常用于解决还未解决的问题、有了目标后对核心用户群体的提问也要经过仔细的打磨和推敲。2)问卷调查: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范围够广,能够获得更多用户的反馈便于数据分析、缺点就是不够深入,毕竟问卷上大部分会出现左右用户的回答。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问卷能够直接影响到调研的质量。据艾老思文章所写,一份优秀的问卷主要包括这两大方面:问题类型和篇幅。通常一份问卷不适合超过十五分钟,而且设置的题目应该是尽量具体不空洞。在设置问题方面尽量避免选择封闭式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容易误导用户,从而产生不够准确的结论。除此之外,半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的好处在于该类问题能够让用户产生更多的思考,让企业获得更准确的信息。超级产品:核心03关于超级产品超级产品:以产品为驱动力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增长或落地。用户调研:为打造超级产品助力的一种方式,帮助企业更加了解用户需求,通过改进产品为用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情景调查的方式,说白了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平时使用产品的场景,看用户在熟悉的环境下是如何使用产品的。这样的做法让企业对用户需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容易获得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想要打造超级产品只能多思考,努力总结出整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找到脉络。不仅如此,通过上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将各个问题的顺序根据产品逻辑进行调整,想要快速获得调研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建立“问题组”,循序渐进地切入用户的真实想法,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艾老思所写的金字塔结构、菱形结构和漏斗结构来组织。1)金字塔结构:这是一种归纳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以封闭式的问题开始,然后使用半开放式的问题鼓励用户以通用的回答对问题进行拓展。如果你认为用户还不在状态需要对这个话题进行预热时,就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一旦想结束问题,同样也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组织问题的顺序。2)菱形结构:菱形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和漏斗结构的结合体,通常是以非常明确的问题过渡到通用问题,最后根据一个结论进行深入。企业会采用简单、封闭式的问题为调研做铺垫、随着问题的拓展向用户提出并不具备“通用”答案的问题。根据用户的回答,可以再次深入某个问题得到明确的答复,进行验证。3)漏斗结构:作为一个演示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将问题逐步聚焦,以开放式问题开始,逐渐用封闭式问题缩小可能的回答。漏斗结构为开始提供容易且轻松的途径,当用户对这个话题有所反应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回答决定问题的深浅程度。超级产品:增长04总结通过用户调研,研究用户行为获取用户的想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产品为用户带来价值,从而造就超级产品的诞生,为企业增长助力。如果我们将用户需求比作一条河水,那么我们通过调研得到的往往是河流下游的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能够看得见的需求、通常是用户遇到问题后他们能够想到的功能等。但想要成为巨头的企业可不仅仅是解决用户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占领河水的源头,也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该类需求可以是用户还未意思到的需求和看不见的需求。该类需求需要企业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构想出用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研后企业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设想,再不断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用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需求?是基于什么样的状态与心理的前提?是否值得满足该类需求,对需求的分析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用户调研可以在产品不同阶段获得用户不同的想法,打造超级产品并不一定需要满足所有用户群体的需求,产品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性和定位。平衡好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的关系,在符合用户习惯的前提下,突出产品特性并且让更多用户接受,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为一个公司运营人员,我们都经历过或者说时刻都在经历着如何把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销售给最符合产品定位的用户。既然说最符合产品的用户,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的用户群体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爱好?他们现阶段在使用什么产品、有哪些竞品已经早于我们投放市场等,他们的销售情况又如何等等。用户调研在营销活动中必不可少在开展产品定位前,需要我们进行对用户画像的定位、以及用户的市场调研等。而如何有效地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定位,怎样才能全面地了解我们产品,以及如何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匹配是每一个运营人员以及市场负责人所必须做的前提工作!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进行市场用户调研的几个方法和工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些方法也是我个人学习到的并且一直在使用的)1、我们的用户是谁?不关你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都必须了解我们的用户是谁?利用搜索工具:比如百度指数、360趋势、头条指数、或者阿里指数等。这些工具都是运营人员必须知道的,比如说我们准备销售某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可以直接在这些工具上对我们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搜索查看,了解这些产品或服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最常用的百度指数,直接可以看出产品的走势趋向,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我们计划做的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在大环境下处于什么状态,然后进行决策,同时在百度指数里面也可以看出产品的用户画像属于什么年龄、人群属性、地域分布等。基本在百度指数里面可以对产品属性以及用户属性的认识有个大框架,如图:产品相关的人群搜索指数2、市场现有的产品让用户有哪些问题?了解用户关心的问题或者痛点我们才能对产品更好的改进或者完善!同样可以用百度指数,查看需求图谱、打开百度或者360等搜索工具的搜索框查看搜索引擎推荐的用户搜索关心的问题的长尾词,比较常见的高频词就是某某怎么样、某某好不好、某某是真是假等,但这并不是很全面,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另外一个工具:5118网,相比百度,5118网更加细化,可以在5118网的用户需求图谱里面查看详细的用户需求数据,如下:5118工具里查询的用户搜索词频还有比如一些电商产品在进行推广售卖之前,可以在诸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现有的竞品公司售卖的同款产品的用户的不满意的点找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差评、中评,基本都会看到真实用户的反馈。从用户评价里面找痛点3、他们在寻求何种解决方案、都有用过市场上的那些产品或者服务?这一步需要注意,在产品端,任何产品或者服务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都有缺陷或者令用户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缺陷和不完善,然后逐步地更新完善我们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用户端,有时候市场还没有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用户是怎样解决自己的需求的。这个时候还要看用户的认知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减肥市场,用户的认知就是运动可以减肥、吃减肥药可以减肥、控制饮食可以减肥,如果你的产品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你可能会存在先去教育市场、培育市场的先行条件。这一步可以在知乎论坛、小红书、微博论坛等,基本在这些论坛都能看到专业人士或者意见领袖的权威发言。可供我们对自己产品的分析知乎论坛上的用户话题4、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在分析完上述3步的方法后,最后一步就是为何要选你?相比同行竞品你有什么优势?你能带给用户什么好处?相信对上面3步的用户调研以后,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用户画像出来,知道该如何定位我们的产品,该怎么拿我们的产品与同行进行竞争,以及怎样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基于此,任何产品或者服务上线前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从用户调研定位、竞品分析、打磨产品、选择渠道、推广投放都是必不可少的,选定人群,才能卖好产品,动手试试吧!
本文将从目的、需求收集/整理、设计模块、输出原型这几方面来完成B端产品调研方法论的讲解。写本篇文章的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作者即将步入第一个三年,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准备进阶突破;第二个目的就是与大家分享与讨论。我们都知道B端产品的设计最主要的是业务逻辑与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设计B端产品的时候要有清晰的思路,否则就像身处在迷宫之中,迷失了方向。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个梳理B端产品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你们完成B端产品的设计。下面我将从目的、需求收集/整理、设计模块、输出原型这几方面来完成我的方法论讲解:第一步 明确目的我把目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属业务层次,此层次目的为用信息化手段让业务流程标准化,从而形成有效数据,抛弃纸质或独立个体表格数据,形成部分可共享查看的数据;第二层为管理目的,包括进一步改善不合理的流程,通过业务数据提取计算职工的部分PKI或通过系统约束职工的某种违规行为;第三层为公司为了长远发展而提出的一些战略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调研目标均为管理者和执行者,第一层偏向执行者,第二层偏向中层管理者,而第三层则需要和公司高层领导进行深入的沟通。就我目前而言只修炼到了第二层,可通过系统帮助管理者完成一些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提取KPI等目的,并不能驾驭第三层为产品注入公司的战略灵魂。明确目的建议在项目启动会中完成,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领导都会到场,此时明确目的是最佳时机,以免造成沟通障碍。调研目的时可从这几个问题中展开:为什么要做此项目(做此项目的目的)?希望此项目解决什么问题?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项目立项中我们还需要明确项目的范围和先关干系人。第二步 需求调研/整理需求调研对于初级者来说是个坑,常常是拿到项目之后就去组织召开调研会议,对于一头雾水的初级者不知道具体调研什么,也就成了调研对象说什么然后记什么,会议结束后发现这些需求根本连不上也无法整理。所以调研一定要讲究方法去分步调研,文章开头说B端产品逻辑流程最重要,所以我们要先搞清楚业务流程与逻辑。调研业务流程的方法可是走访部门也可是会议的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注意一点,要循序渐进的调研,什么意思呢?就是业务流程是分层级的,注意每次调研所处的层级。在设计流程的时候要注意这几个问题:有没有流程颠倒的情况?每个流程点是否有分流程?每个流程是否是必须存在的?此流程的上下游是什么?1. 明确流程第一步 调研总体流程的时候就不要去纠结细节,调研时要首先声明此次调研的目的,如果有人过度展开时要即时提醒,不要被他的思路带入细节中去,否则你会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比如以采购为例,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采购的大致流程:这张图表达了采购流程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具体由哪个部门去做。如果第一步能做到把这张图调研清楚,那么此次调研就算是成功了,这里每个节点都可进行展开,但不要在此调研层级展开。第二步 我们要继续进行深入调研,这步我们需要明确某个阶段的流程是怎样的,此时也需要继续注意层级的概念,此步骤要有种只见森林不见树的感觉,知道这是一片森林,但是里面具体都是什么树却看不清。比如我们调研采购的付款环节:虽然看上去这张图是很清晰每个步骤要干什么,但真正到了详细步骤的时候只根据这张图是看不出具体做法来的,所以这就叫做只见森林不见树。2. 整理需求要做到又见森林又见树,需要对业务进行详细的调研,并将调研的需求进行整理归类,以此来洞察用户行为,此步骤要捋清每个操作环节具体的流程以及业务逻辑,所以此步骤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混乱的,所以在调研此步骤时我借用了C端产品的用户故事地图,来完成此项任务:第一个阶段是根据第二步得出的流程,用户需求是调研中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用户行为是需要将用户的需求整理成用户行为描述出来,这样每个节点的逻辑与流程就出来了,最后记录存在的问题。在完成此步骤时需要考虑这几个问题:某个流程节点下用户都需要做哪些行为?需求中是否包括用户的所有行为?(伪命题,不要尝试穷举所有行为)用户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行为?跟图这张图可画出详细的流程图或直接引用这张图也可: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业务流程与逻辑的调研,不过有人会问,这样真的满足了对方所有情况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家公司一般意识到想要发展信息化,至少要有10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你要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把这个流程全部搞清楚是不可能的,这家公司也未必能和你说清楚,所以需要一个迭代过程。3. 铸魂(管理)以上是我们完成了一个关于应付账款的调研,如果按照上述需求去做设计,那肯定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实际操作中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那为什么还要做第三步呢?我认为我的产品是不能轻易被打败的,也不会别人介绍我的产品的时候说“和某某产品类似”之类的话,我希望我的产品是一个有灵魂的产品。这个事情是很难做到的,这里我所说的给产品铸魂也是注入管理的灵魂,管理这东西虚无缥缈,你说他没有,但是他有,你说他有但又看不见。所以管理是存在每个环节中的,甚至一个小小的按钮都能体现管理的作用。比如在采购物料编码存在过多重复性垃圾数据时,系统如何帮助物料管理者去除重复的垃圾;在供应商过多时,如何为管理者提供筛选供应商的依据;如何帮助管理者有效管理员工。这些都是管理,我们将这些细节注入到产品中,就形成了我们的产品“魂”。第三步 设计模块用脑图清晰的表述出每个模块的作用与功能,此步骤的目的在于帮助你再次回到全局的角度看此环节是否有遗漏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模块设计分为两种:一种是站在系统角度将模块进行划分;一种是站在业务角度去划分模块。其中我个人认为都有利弊,站在系统角度会更加清晰,开发人员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使用者可能不是很习惯。业务角度去划分会便于使用者去操作系统,很容易就能看出下一步我该干什么,在哪干,但是和开发解释起来会比较麻烦,而且相对复杂。比如同样是合同,一个公司可能有采购合同、施工合同、销售合同还有劳动合同,系统角度的话可以把合同单独建立一个模块,所有人只要做合同就来这个模块;但是业务角度来设计的话就是采购合同归属于采购系统下的模块,销售合同归属于销售系统下的模块,这样使用者操作起来是不是更方便。当然你们从我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得到我更偏向第二种,但是要注意数据统一管理的问题,如果让公司老板看的话,他可能会从全局去看,更像是系统角度。第四步 设计原型设计原型的工具推荐Axure,我不是给Axure打广告,但是我认为这个确实比墨刀什么的强太多,Axure就好比PS,墨刀之类就好比美图秀秀,虽然都可以处理图片,但是自定义程度是不一样的。设计原型时你只要按照脑图的模块去建目录按照用户故事地图去写功能和逻辑就好了,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你们公司的产品规范,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有一套好的产品规范去约束,所以怎样建立产品规范也是重中之重。最后是这样的:本文由 @墨紫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