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是一个常见的了解消费者意愿的一个手段,不过,很多企业在做市场调研时也遇到过统筹不当、消费者不说实话的例子,那么真正能让消费者说真话的市场调研是如何展现的呢?在这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吧~可口可乐:说不出真话的消费者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希望了解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口味的评价,以及征询消费者对新可乐口味的意见,公司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在13个城市进行了无标签饮料口味测试,当时口味测试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消费者认为新可乐的口味比旧可乐的口味好,因此可口可乐的决策者就很乐观的以此为依据,结束可口可乐的旧配方,上市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但是新可乐在上市后,可口可乐陷入一片危机之中。原来旧版可乐在消费者眼中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传统的美国精神,而新可乐的配方抛弃了这种精神,可乐迷们集体抗议。几个月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重新推出最原始的经典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的案例就是典型的“数据陷阱”市场调研,口味测试结果虽然支撑了新可乐口味,但却忽视了经典可口可乐在美国文化中代表的情感和精神,这些是数据背后的“真话”,而可口可乐公司却忽略了比数据更重要的“真话”。“数据陷阱”还直观的验证,市场调研不只是为了验证营销猜想,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和挖掘潜在机会,识别未知的风险,互联网时代下,数据的支撑变得简单,那更需要洞察消费者的“真话”在哪里呢?市场调研:如何让消费者说真话洞察消费者以过去式为基础洞察消费者,是重中之重的市场调研之一,而用户访谈,又是实现洞察消费者最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在现实中,不规范的市场调研往往采用了错误的用户访谈:“您能接受的价格大概是多少?”“如果您觉得不错,您会推荐给朋友吗”“您最看重的功能是什么,不喜欢的功能呢?”事实上,如果你直接询问消费者愿意付多少钱,他们几乎一定会说一个中庸的数字,就如同他们更愿意在问卷上选择A和C之间的B选项一样;如果你问消费者是否喜欢、愿意推荐,那你就是在变向地强迫他们对你说“我喜欢,我也会推荐给别人”。而深究原因,其实是——人们无法对自身的行为做出正确预判。做用户访谈时,市场调研设计方案中,应该明确指出,正确的用户访谈是基于过去式的提问,而不是将来时。人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行为,但是,市场调研的用户访谈却能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过去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说出来。所以,一个有效的用户访谈,一定是基于对用户过往行为、想法的发问,从而间接得到需求洞察的调研行为。隔绝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市场调研时,我们经常需要深入目标消费群体,展开焦点小组访谈。但是小组中消费者越多,调研越难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真相。因为从众心理会悄无声息地扭曲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在访谈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位消费者的想法与其他多数消费者的想法不一致,这位消费者可能受到周围人群或环境的影响,更改自己的真实答案,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而隐藏真实想法,小组访谈时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办法:(1)访谈隔离:在不同消费者分别隔离后再进行访谈;(2)纸条匿名:让消费者用纸条作答,但不公开每个纸条所属的姓名。过滤消费者维护形象导致的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涉及敏感话题时,消费者为了维护身份形象,往往会故意说谎。年轻女性偏爱低热量食品,会说是因为颜值高、更时尚,而不会说是为了减肥。(我才不胖呢);家庭少妇购买电饭煲,会说是因为电饭煲做饭更有营养,而不会说做饭更省事。(我不是为了偷懒)。这些都是典型的调研场景。解除消费者的身份形象顾虑,市场调研就成功了一半。过滤这些为维护形象而产生的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时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保持消费者匿名。二是转移消费者心理负担。当有些调研问题不宜直接询问消费者时,你可以嫁接给其他同类消费者,询问“你觉得你的家人、朋友或XX人群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总之,转换成第三人称,不要向消费者询问 “你怎么看”,而是询问“你觉得别人对此怎么看”。赛立信:某酒业口味测试调研(案例)某酒业在研发完成新酒品即将上市前,想了解消费者对几款新酒品的接受情况,为此赛立信设计了符合该酒业的口味测试调研方案,并完成了此次口味测试调研。为更好洞察某酒业消费者的“真话”,赛立信同时设计了符合本次调研的调研问卷,遵循上述所说的“以过去式为基础”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等因素;在测试过程中,一律采取问卷方式对消费者进行问答,防止消费者因环境和交谈出现从众心理,同时,为防止消费者顾虑自己形象而出现虚假信息,所有调研消费者均采取匿名编码的形式进行调研。在此次口味测试调研中,为更好洞察消费者的“真话”,尽量从消费者的视角去审视竞品,这样才是真的为消费者讲真话的市场调研。总结:乔布斯有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那些声称“市场调研没用”的人最爱抛出这句话,这其实既不了解乔布斯的本意,也不了解市场调研的本质。市场调研无论是传统的调研方式,还是当下结合了互联网的调研方式,都是了解消费者“真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市场调研不会退出市场,只要还有市场,企业和产品就需要市场调研,来洞察消费者的“真话”,当然,以上并不是全部的市场调研内容,了解更多市场调研的内容,关注我们。产品交给你们,而消费者,交给我们市场调研工作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郑光涛Grant关于市场调研,互联网时代非常流行的是行为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电商等平台积攒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因此,互联网上诞生了“互联网调研当兴,传统调研已死”的论调。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1、市场调研有且只有3个目的某护肤品品牌收到这样的调研结果:你的用户中包含64%的25-35岁的女性;XX产品好评率达到85%;首页商品“点击-下单”转化率达到12%;“纯天然”是用户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确定“纯天然”是这个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后,开发了零添加的“纯天然”护肤品。结果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缺乏某些添加剂的护肤品气味和质地与从前大不一样。原来,消费者追求的“纯天然”其实是对皮肤更小的刺激,而不是单纯的去掉各种添加剂。这些数据有数值,有来源,有行为路线,而且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我们称为“定量调查”。然而,这样的调研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洞察。如果你不知道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故事,即便拥有海量数据,也只是干巴巴的数据库,最终有理有据地走向失败。更重要的是,很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并没有现成的直接的数据可作参考,比如大疆无人机、Uber。而且有的产品开发成本较大,不能像软件产品和一些轻量型产品那样随便开发一款,放在互联网上测试迭代。这种调研问题很常见,根本原因就是调研人员过于相信数据的力量,而忽视数据背后更深刻的洞察。其实,这和传统调研中的“数据陷阱”如出一辙。20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召集消费者发起“百事可乐大挑战”口味盲测实验,并以57%的好评率战胜可口可乐,赢得大量媒体报道。于是可口可乐决定改善可乐口味,最终新可乐在口味盲测中重新获胜。但是新可乐在上市后,却遭到可乐迷们集体抗议。可口可乐陷入一片危机之中,几个月后,不得不重新推出最原始的经典可口可乐。原来,新可乐味道更甜,在口味盲测时,消费者少量饮用,味道自然更佳。但是消费者平时整瓶饮用,更甜的味道反而更腻。而且实验环境仅仅考察了可乐口味,却忽视了经典可口可乐在美国文化中代表的情感和精神。改变口味的决策虽然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的验证,但在实际的商业乃至文化环境中却失去了根基。这个经典的产品营销实验广为流传,但其中的问题和互联网时代过于相信数据而造成的错误如出一辙。市场调研不只是为了验证营销猜想,更重要的是发掘潜在机会,识别未知风险。验证营销猜想往往直观简单,那需要洞察的潜在机会和未知风险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消费者身上,只是消费者没有能力告诉你真相。如果你回到古代,调研交通工具,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白龙马或乌骓马。消费者不会告诉你需要的是汽车、地铁、飞机。但是这片消费者认知盲区就是企业获取洞察,实现创新的机会,也是一切调研风险的来源。毕竟,如果消费者有能力直接告诉你真相,那么市场势必会变成“紫海”,企业就变成消费者需求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创者。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发现问题即解决了一半,这片认知盲区大致可归为两种: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2、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市场调研或产品测试,企业最容易想到的是邀请用户内测,或者设计问卷让消费者投票。但是消费者对营销方案或新产品的判断,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认知,而主要依靠主观感知。人造黄油刚刚发明的时候是白色的,一直打不开市场。因为没人能够接受黄油是白色的,尽管它的味道、口感和营养与普通黄油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去向消费者调研为什么不喜欢人造黄油,他们通常会说“味道不如原来的黄油”。后来人造黄油是怎么流行的呢?制造商把人造黄油做成了黄色的,然后用锡纸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印上皇冠,给人一种高档的感觉。结果消费者认为这种黄油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了。七喜公司也有类似的发现。七喜在推出新款饮料时,在包装上增加15%的黄色,消费者感觉饮料中的柠檬味加重了。上述基于消费者感官体验而进行的营销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感官营销”。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声音:汽车门关闭时清脆的声响象征可靠的质量(后来被移植到笔记本电脑的磁吸)颜色:洗衣粉加入蓝色颗粒象征更强的清洁能力(现在洗衣液也都改成淡蓝色了)很多产品的细节创新,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放在当时,消费者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你穿越时空,调研人员这样问你,你一定感到很奇葩:你能接受汽车关门时产生明显的声响吗?(有明显的声响?这车要散架吧)你能接受洗衣粉颗粒混杂不同的颜色吗?(乱七八糟,看起来多别扭)消费者感知偏误既为市场调研提出了挑战,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可能。“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3、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当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感知偏误,打算开发一款引领创新的产品(比如突袭诺基亚的iPhone)时,可能又要被泼冷水。这样的故事,历史上不断循环。我们现在常见的办公椅几乎都是黑色塑料材质、网状椅背、有曲线构造的,坐起来贴合舒适。但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时候,消费者认为它奇丑无比,无法接受。因为当时消费者一致认为大靠垫、高椅背、政治家风格的椅子才是时尚潮流。后来,这种不受待见的椅子得到了设计界的关注和好评,还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十年最佳奖”。从此,这种椅子转身成为新的时尚潮流。同样地,卡洛驰洞洞鞋刚上市时,消费者也都觉得洞洞鞋丑爆了。可是这款鞋子却在时尚圈先流行起来,随后,成为消费者竞相追捧的对象。消费者观念会参照从前的大众习惯,所以通常跟不上企业创新。市场调研中消费者看不惯的,可能正是企业太前卫的、市场太稀缺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时候,往往是消费者需求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生产导向);但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往往是企业领导着消费者需求积极开拓(创新导向)。中国科技和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未来的成功企业一定是能够引领消费潮流的“商业洞察家”。那么,企业该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穿透上述表象,获得真实洞察呢?Grant总结了市场调研中常见的4类误导性信息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4、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时,我们经常需要深入目标消费群体,展开焦点小组访谈。但是小组中消费者越多,调研越难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真相。因为从众心理会悄无声息地扭曲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召集了一批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7人,其中6人是事先安排的,剩下1人不知情。实验中有两张纸,一张画有直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这时让大学生判断直线A、B、C中哪条与直线X等长。结果发现,当同组中事先安排的6名大学生故意一致说错时,剩下的1名真实受试大学生跟着说假话的概率是35%。而保持观点独立,始终没有从众行为的大学生只有1/4。这种从众心理源于同侪压力,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很常见:同宿舍男生都在打游戏,好好学习的同学反而感到尴尬。乞丐先在碗里放一点钱再去沿街乞讨,更容易得到路人的援助。喜剧节目的背景音乐插入一段事先录制的笑声,即便节目没有笑点,观众也会被带动笑起来。为了避免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而隐藏真实想法,小组访谈时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办法:访谈隔离:在不同消费者分别隔离后再进行访谈;纸条匿名:让消费者用纸条作答,但不公开每个纸条所属的姓名。此外,如果调研项目与实际消费或生活场景关系不大,选择互联网调查会更加便利。5、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涉及敏感话题时,消费者为了维护身份形象,往往会故意说谎。年轻女性偏爱低热量食品,会说是因为颜值高、更时尚,而不会说是为了减肥。(我才不胖呢)家庭少妇购买电饭煲,会说是因为电饭煲做饭更有营养,而不会说做饭更省事。(我不是为了偷懒)老年人回避宣传高龄人群特供的产品,会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或者为了省钱,而不会说它伤自尊了。(我才刚过花甲妙龄)之前有厨卫行业的朋友咨询,关于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产品,消费者沟通会很尴尬,甚至回避话题。这些都是典型的调研场景。解除消费者的身份形象顾虑,市场调研就成功了一半。Grant提供两点建议:一是保持消费者匿名。现实中衣装革履的白领到了微博就变成毫无底线的键盘侠,原因就是互联网形成了集体匿名,用户不必担心身份形象。同理:涉及个人形象和隐私的话题,尽量不要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访谈。非必要的时候,可以忽略消费者某些身份标识信息,比如姓名、公司、住址等。总之,让消费者保持匿名、非公开和不被冒犯的状态是访谈的关键。二是转移消费者心理负担。人的心理存在映射现象,放在生活中,就是你如何解释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直接反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你是什么样的人。文学作品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常人眼里的流水落花,在林黛玉看来就是亟待埋葬的美人尸骨,其实林妹妹想要埋葬的是自己的悲剧命运。所以,当有些调研问题不宜直接询问消费者时,你可以嫁接给其他同类消费者,询问“你觉得你的家人、朋友或XX人群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总之,转换成第三人称,不要向消费者询问 “你怎么看”,而是询问“你觉得别人对此怎么看”。此外,去除或改换调研问题中的敏感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减肥茶不叫“减肥茶”,而叫“减轻茶”或“健康茶”,老年人活动不叫“夕阳红”,而叫“岁月静好”。6、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开发一款有独特功能优势的产品,是大多数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这种强烈的渴望或自信有可能会在调研中成为阻碍。企业过于关注独特的功能优势,把研究思维和调研问题锚定在这一点,反而影响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一家国际著名太阳镜品牌在做市场调研时,曾询问消费者“如果一副太阳镜可以高效过滤有害紫外线,防止眼睛失明,你愿意为这副眼镜支付多少钱?”如果消费者原本愿意为太阳镜支付1000元,那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高估自己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比如1400元。因为调研人员强调了“防止眼睛失明”这个特点,可以暂时唤起消费者对紫外线危害的恐惧。这也是很多广告为了促进消费者提高价格或尽快下单常用的手段,在互联网广告所见即所得的加持下尤甚。(江湖俗称“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笨”)但是放在调研中,我们的目的是洞察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和消费状态,恐惧意识反而会干扰调研结果。不仅如此,调研人员的提问包含很多主观倾向和前提条件。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紫外线的危害,甚至还会导致失明。而且,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品牌形象、外观设计、材质、舒适度等多种选购标准,抵御紫外线不一定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在眼镜行业的消费文化中,太阳镜的装饰作用可能越来越大于功能作用。为了解决这个常见的误区,调研人员可以参考两种办法:条件提取:把调研问题中隐含的前提条件提取出来,作为事先的补充问题。倾向剔除:去掉问题表述中具有主观倾向的措辞。比如修改为这样:你在选购太阳镜时通常会考虑哪些标准?最看重的标准是哪些?(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了解阳光中紫外线对眼镜的影响吗?(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对常规的太阳镜一般愿意支付多少钱?(剔除主观倾向的问题)你对于高效过滤紫外线的太阳镜愿意支付多少钱?(最终问题)思维锚定不只是调研误区,也是产品战略中常见的误区。一个手机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询问消费者“你认为更好的手机是什么样的”。但如果他问“你认为日常沟通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最后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微信或Apple Watch等通讯工具。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市场调研的失败,不全是执行的问题,也许最初的战略思维就锚定在围墙之中。7、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互联网时代,与其说信息爆炸,不如说广告爆炸。广告除了商业赢利的作用外,也逐渐融入社会文化中。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通过市场调研发掘一片蓝海市场,就不得不面对被广告洗脑的消费者。消费者告诉你喜欢一款产品的理由,可能只是重复了一段广告语,而不是真实的、连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深层原因。比如喝凉茶是为了什么?消费者会说“怕上火”。但是“上火”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几乎任何病理症状都和“上火”有关。(医生说你上火,当心他是庸医哦)凉茶起源于岭南地区,最早能追溯到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发展至今,凉茶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元素,就像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岭南人民喜爱凉茶,可能只是怀念小时候妈妈熬制凉茶的味道,或者三五人围桌畅聊的民俗。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深层原因,轻信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广告说辞,那么你最终可能会感到“这些消费者真难伺候,自己说要的却不买单”。那怎样做市场调研才有洞察呢?史玉柱在创办脑白金时,亲自走访社区街道陪老人聊天,发现老人不只有养生的需求,而且自己还舍不得花钱。所以脑白金提出了“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策略,通过年轻人(购买者)送礼来满足老人(使用者)的需求。而那些只看到保健品风口,却忽视“老人舍不得花钱”的同行大都夭折了。近几年火锅的兴起,不只是因为优质食材和配料,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重庆火锅中,经常有一个行家主持饭局,向大家展示肉片怎么涮,调料怎么搭,而且互相配合,喝酒划拳。大家一边辣得抓耳挠腮,一边玩得大呼过瘾。这些真实的社交体验是互联网经济无法取代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说:“我们的日常表达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给予和流露。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部分信息,比如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流露则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市场调研最重要的就是捕捉消费者自我流露的瞬间。要想捕捉这些瞬间,你需要掌握两个原则:由浅入深:访谈时不直接提问,话题慢慢深入生活和消费场景;行动证言:访谈中记录对话的同时,不断探索消费者行动上的依据。8、市场调研中容易混淆的3种误差乔布斯有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些声称“市场调研没用”的人最爱抛出这句话,这其实既不了解乔布斯的本意,也不了解市场调研的本质。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可能思维里有“墙”。Grant把市场调研的误差归为三种:固有误差:事物与生俱来的,难以被具体识别和控制的误差。(比如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随机误差:时间、地点、人员和事物的随机性导致的误差。(比如选取的调研样本缺乏代表性)主观误差:个人主观的认知和行动问题导致的误差。(比如错误的调研行为导致4种误导性信息)企业市场调研的失败根源,往往不是固有误差,而是随机误差和主观误差。只是某些企业喜欢把各种误差混为一谈,试图把调研之锅甩给广大消费者,以获得内心自洽。我想我们需要转变对市场调研的态度:对固有误差心存敬畏,对随机误差不怀侥幸,对主观误差严于律己。
市场调研是一种把消费者及公共部门和市场联系起来的特定活动。这些信息用于识别和界定市场营销机会和问题,产生、改进和评价营销活动,监控营销绩效,增进对营销过程的理解。本质上,市场调研其实是一项寻求市场与企业之间“共谐”的过程:1)市场营销与消费者:因为市场营销的观念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应该予以满足,所以公司内部人士一定要聆听消费者的呼声,通过市场调研,“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当然,营销调研信息也包括除消费者之外的其他实体的信息。2)市场调研与营销管理:市场调研对于营销管理来说其重要性犹如侦查之对于军事指挥。不做系统客观的市场调研与预测,仅凭经验或不够完备的信息,就作出种种营销决策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十分落后的行为。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环节,市场调研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把自己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想法及时反馈给企业或供应商。通过市场调研,能够让该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企业了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评价、期望和想法。市场调研包含不同的分类方向:按方法属性分类,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按研究领域分类,分为渠道研究、零售研究、媒介和广告研究、产品研究、价格研究等;按行业属性分类,可分为商业和工业研究;此外,还有针对少数民族和特殊群体的研究、民意调查以及桌面(案面)研究等相对独立的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市场调研往往借助专业在线调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也是「倍市得」服务客户过程中常用的市场研究方法:1)文案调研主要是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的渠道来自网上资料搜索和图书馆等书籍信息搜索。2)实地调研实地调研可分为询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询问法:就是调查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向被调查者发问或征求意见来搜集市场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可分为深度访谈、GI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又可分为电话访问、邮寄调查、留置问卷调查、入户访问、街头拦访等调查形式。采用此方法时的注意点:所提问题确属必要,被访问者有能力回答所提问题,访问的时间不能过长,询问的语气、措辞、态度、气氛必须合适。观察法:它是调查人员在调研现场,直接或通过仪器观察、记录被调查者行为和表情,以获取信息的一种调研方法。实验法:它是通过实际的、小规模的营销活动来调查关于某一产品或某项营销措施执行效果等市场信息的方法。实验的主要内容有产品的质量、品种、商标、外观、价格,促销方式及销售渠道等。它常用于新产品的试销和展销。3)特殊调研特殊调查有固定样本、零售店销量、消费者调查组等持续性实地调查;投影法、推测试验法、语义区别法等购买动机调查;CATI计算机调查等形式。4)竞争对手调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句中国最古老的成语勾画出了竞争研究的重要性。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不了解竞争市场情况,不认识竞争对手,就意味着没有胜算的机会。竞争研究的根本目标是通过一切可获得的信息来查清竞争对手的状况,包括:产品及价格策略、渠道策略、营销(销售)策略、竞争策略、研发策略、财务状况及人力资源等,发现其竞争弱势点,帮助企业制定恰如其分的进攻战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另外,对竞争对手最优势的部分,需要制定回避策略,以免发生对企业的损害事件。基于以上总结,「倍市得」数据洞察与客户体验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数据洞察方案,以多年数据服务经验为优势,助力多行业、多场景从体验数据出发、到业务场景中去,助力企业提升运用效率与精准度,为政策与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关于市场调研,互联网时代非常流行的是行为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电商等平台积攒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因此,互联网上诞生了“互联网调研当兴,传统调研已死”的论调。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1、市场调研有且只有3个目的某护肤品品牌收到这样的调研结果:你的用户中包含64%的25-35岁的女性;XX产品好评率达到85%;首页商品“点击-下单”转化率达到12%;“纯天然”是用户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确定“纯天然”是这个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后,开发了零添加的“纯天然”护肤品。结果消费者并不买账,因为缺乏某些添加剂的护肤品气味和质地与从前大不一样。原来,消费者追求的“纯天然”其实是对皮肤更小的刺激,而不是单纯的去掉各种添加剂。这些数据有数值,有来源,有行为路线,而且互联网上随处可见,我们称为“定量调查”。然而,这样的调研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洞察。如果你不知道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故事,即便拥有海量数据,也只是干巴巴的数据库,最终有理有据地走向失败。更重要的是,很多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并没有现成的直接的数据可作参考,比如大疆无人机、Uber。而且有的产品开发成本较大,不能像软件产品和一些轻量型产品那样随便开发一款,放在互联网上测试迭代。这种调研问题很常见,根本原因就是调研人员过于相信数据的力量,而忽视数据背后更深刻的洞察。其实,这和传统调研中的“数据陷阱”如出一辙。20世纪80年代,百事可乐召集消费者发起“百事可乐大挑战”口味盲测实验,并以57%的好评率战胜可口可乐,赢得大量媒体报道。于是可口可乐决定改善可乐口味,最终新可乐在口味盲测中重新获胜。但是新可乐在上市后,却遭到可乐迷们集体抗议。可口可乐陷入一片危机之中,几个月后,不得不重新推出最原始的经典可口可乐。原来,新可乐味道更甜,在口味盲测时,消费者少量饮用,味道自然更佳。但是消费者平时整瓶饮用,更甜的味道反而更腻。而且实验环境仅仅考察了可乐口味,却忽视了经典可口可乐在美国文化中代表的情感和精神。改变口味的决策虽然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的验证,但在实际的商业乃至文化环境中却失去了根基。这个经典的产品营销实验广为流传,但其中的问题和互联网时代过于相信数据而造成的错误如出一辙。市场调研不只是为了验证营销猜想,更重要的是发掘潜在机会,识别未知风险。验证营销猜想往往直观简单,那需要洞察的潜在机会和未知风险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消费者身上,只是消费者没有能力告诉你真相。如果你回到古代,调研交通工具,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白龙马或乌骓马。消费者不会告诉你需要的是汽车、地铁、飞机。但是这片消费者认知盲区就是企业获取洞察,实现创新的机会,也是一切调研风险的来源。毕竟,如果消费者有能力直接告诉你真相,那么市场势必会变成“紫海”,企业就变成消费者需求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创者。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过,发现问题即解决了一半,这片认知盲区大致可归为两种: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2、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市场调研或产品测试,企业最容易想到的是邀请用户内测,或者设计问卷让消费者投票。但是消费者对营销方案或新产品的判断,往往没有足够的科学认知,而主要依靠主观感知。人造黄油刚刚发明的时候是白色的,一直打不开市场。因为没人能够接受黄油是白色的,尽管它的味道、口感和营养与普通黄油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去向消费者调研为什么不喜欢人造黄油,他们通常会说“味道不如原来的黄油”。后来人造黄油是怎么流行的呢?制造商把人造黄油做成了黄色的,然后用锡纸包装,并且在包装上印上皇冠,给人一种高档的感觉。结果消费者认为这种黄油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了。七喜公司也有类似的发现。七喜在推出新款饮料时,在包装上增加15%的黄色,消费者感觉饮料中的柠檬味加重了。上述基于消费者感官体验而进行的营销设计,我们通常称之为“感官营销”。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声音:汽车门关闭时清脆的声响象征可靠的质量(后来被移植到笔记本电脑的磁吸)颜色:洗衣粉加入蓝色颗粒象征更强的清洁能力(现在洗衣液也都改成淡蓝色了)很多产品的细节创新,在现在看来理所当然,但放在当时,消费者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你穿越时空,调研人员这样问你,你一定感到很奇葩:你能接受汽车关门时产生明显的声响吗?(有明显的声响?这车要散架吧)你能接受洗衣粉颗粒混杂不同的颜色吗?(乱七八糟,看起来多别扭)消费者感知偏误既为市场调研提出了挑战,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可能。“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3、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当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感知偏误,打算开发一款引领创新的产品(比如突袭诺基亚的iPhone)时,可能又要被泼冷水。这样的故事,历史上不断循环。我们现在常见的办公椅几乎都是黑色塑料材质、网状椅背、有曲线构造的,坐起来贴合舒适。但是刚刚设计出来的时候,消费者认为它奇丑无比,无法接受。因为当时消费者一致认为大靠垫、高椅背、政治家风格的椅子才是时尚潮流。后来,这种不受待见的椅子得到了设计界的关注和好评,还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十年最佳奖”。从此,这种椅子转身成为新的时尚潮流。同样地,卡洛驰洞洞鞋刚上市时,消费者也都觉得洞洞鞋丑爆了。可是这款鞋子却在时尚圈先流行起来,随后,成为消费者竞相追捧的对象。消费者观念会参照从前的大众习惯,所以通常跟不上企业创新。市场调研中消费者看不惯的,可能正是企业太前卫的、市场太稀缺的。在经济欠发达的时候,往往是消费者需求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生产导向);但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往往是企业领导着消费者需求积极开拓(创新导向)。中国科技和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未来的成功企业一定是能够引领消费潮流的“商业洞察家”。那么,企业该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穿透上述表象,获得真实洞察呢?Grant总结了市场调研中常见的4类误导性信息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4、从众心理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时,我们经常需要深入目标消费群体,展开焦点小组访谈。但是小组中消费者越多,调研越难以得到意料之外的真相。因为从众心理会悄无声息地扭曲消费者的真实想法。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召集了一批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7人,其中6人是事先安排的,剩下1人不知情。实验中有两张纸,一张画有直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这时让大学生判断直线A、B、C中哪条与直线X等长。结果发现,当同组中事先安排的6名大学生故意一致说错时,剩下的1名真实受试大学生跟着说假话的概率是35%。而保持观点独立,始终没有从众行为的大学生只有1/4。这种从众心理源于同侪压力,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会主动或被动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这种现象很常见:同宿舍男生都在打游戏,好好学习的同学反而感到尴尬。乞丐先在碗里放一点钱再去沿街乞讨,更容易得到路人的援助。喜剧节目的背景音乐插入一段事先录制的笑声,即便节目没有笑点,观众也会被带动笑起来。为了避免消费者出于从众心理而隐藏真实想法,小组访谈时可以采用两种常见的办法:访谈隔离:在不同消费者分别隔离后再进行访谈;纸条匿名:让消费者用纸条作答,但不公开每个纸条所属的姓名。此外,如果调研项目与实际消费或生活场景关系不大,选择互联网调查会更加便利。5、维护形象导致虚假信息市场调研涉及敏感话题时,消费者为了维护身份形象,往往会故意说谎。年轻女性偏爱低热量食品,会说是因为颜值高、更时尚,而不会说是为了减肥。(我才不胖呢)家庭少妇购买电饭煲,会说是因为电饭煲做饭更有营养,而不会说做饭更省事。(我不是为了偷懒)老年人回避宣传高龄人群特供的产品,会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或者为了省钱,而不会说它伤自尊了。(我才刚过花甲妙龄)之前有厨卫行业的朋友咨询,关于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产品,消费者沟通会很尴尬,甚至回避话题。这些都是典型的调研场景。解除消费者的身份形象顾虑,市场调研就成功了一半。Grant提供两点建议:一是保持消费者匿名。现实中衣装革履的白领到了微博就变成毫无底线的键盘侠,原因就是互联网形成了集体匿名,用户不必担心身份形象。同理:涉及个人形象和隐私的话题,尽量不要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访谈。非必要的时候,可以忽略消费者某些身份标识信息,比如姓名、公司、住址等。总之,让消费者保持匿名、非公开和不被冒犯的状态是访谈的关键。二是转移消费者心理负担。人的心理存在映射现象,放在生活中,就是你如何解释别人行为背后的意图,直接反映了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你是什么样的人。文学作品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常人眼里的流水落花,在林黛玉看来就是亟待埋葬的美人尸骨,其实林妹妹想要埋葬的是自己的悲剧命运。所以,当有些调研问题不宜直接询问消费者时,你可以嫁接给其他同类消费者,询问“你觉得你的家人、朋友或XX人群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总之,转换成第三人称,不要向消费者询问 “你怎么看”,而是询问“你觉得别人对此怎么看”。此外,去除或改换调研问题中的敏感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细节。比如减肥茶不叫“减肥茶”,而叫“减轻茶”或“健康茶”,老年人活动不叫“夕阳红”,而叫“岁月静好”。6、思维锚定导致低效信息开发一款有独特功能优势的产品,是大多数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这种强烈的渴望或自信有可能会在调研中成为阻碍。企业过于关注独特的功能优势,把研究思维和调研问题锚定在这一点,反而影响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一家国际著名太阳镜品牌在做市场调研时,曾询问消费者“如果一副太阳镜可以高效过滤有害紫外线,防止眼睛失明,你愿意为这副眼镜支付多少钱?”如果消费者原本愿意为太阳镜支付1000元,那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高估自己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比如1400元。因为调研人员强调了“防止眼睛失明”这个特点,可以暂时唤起消费者对紫外线危害的恐惧。这也是很多广告为了促进消费者提高价格或尽快下单常用的手段,在互联网广告所见即所得的加持下尤甚。(江湖俗称“男人怕虚、女人怕丑、老人怕死、小孩怕笨”)但是放在调研中,我们的目的是洞察消费者真实的需求和消费状态,恐惧意识反而会干扰调研结果。不仅如此,调研人员的提问包含很多主观倾向和前提条件。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可能并不了解紫外线的危害,甚至还会导致失明。而且,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品牌形象、外观设计、材质、舒适度等多种选购标准,抵御紫外线不一定是消费者最看重的。在眼镜行业的消费文化中,太阳镜的装饰作用可能越来越大于功能作用。为了解决这个常见的误区,调研人员可以参考两种办法:条件提取:把调研问题中隐含的前提条件提取出来,作为事先的补充问题。倾向剔除:去掉问题表述中具有主观倾向的措辞。比如修改为这样:你在选购太阳镜时通常会考虑哪些标准?最看重的标准是哪些?(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了解阳光中紫外线对眼镜的影响吗?(隐含前提条件的问题)你对常规的太阳镜一般愿意支付多少钱?(剔除主观倾向的问题)你对于高效过滤紫外线的太阳镜愿意支付多少钱?(最终问题)思维锚定不只是调研误区,也是产品战略中常见的误区。一个手机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询问消费者“你认为更好的手机是什么样的”。但如果他问“你认为日常沟通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最后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微信或Apple Watch等通讯工具。无印良品的首席设计师原研哉说:“我做的是光线的设计,而不是产生这些光线的照明器材的设计。”市场调研的失败,不全是执行的问题,也许最初的战略思维就锚定在围墙之中。7、广告干扰导致低效信息互联网时代,与其说信息爆炸,不如说广告爆炸。广告除了商业赢利的作用外,也逐渐融入社会文化中。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通过市场调研发掘一片蓝海市场,就不得不面对被广告洗脑的消费者。消费者告诉你喜欢一款产品的理由,可能只是重复了一段广告语,而不是真实的、连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深层原因。比如喝凉茶是为了什么?消费者会说“怕上火”。但是“上火”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几乎任何病理症状都和“上火”有关。(医生说你上火,当心他是庸医哦)凉茶起源于岭南地区,最早能追溯到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发展至今,凉茶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元素,就像可口可乐之于美国。岭南人民喜爱凉茶,可能只是怀念小时候妈妈熬制凉茶的味道,或者三五人围桌畅聊的民俗。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深层原因,轻信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广告说辞,那么你最终可能会感到“这些消费者真难伺候,自己说要的却不买单”。那怎样做市场调研才有洞察呢?史玉柱在创办脑白金时,亲自走访社区街道陪老人聊天,发现老人不只有养生的需求,而且自己还舍不得花钱。所以脑白金提出了“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策略,通过年轻人(购买者)送礼来满足老人(使用者)的需求。而那些只看到保健品风口,却忽视“老人舍不得花钱”的同行大都夭折了。近几年火锅的兴起,不只是因为优质食材和配料,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重庆火锅中,经常有一个行家主持饭局,向大家展示肉片怎么涮,调料怎么搭,而且互相配合,喝酒划拳。大家一边辣得抓耳挠腮,一边玩得大呼过瘾。这些真实的社交体验是互联网经济无法取代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说:“我们的日常表达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给予和流露。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部分信息,比如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流露则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市场调研最重要的就是捕捉消费者自我流露的瞬间。要想捕捉这些瞬间,你需要掌握两个原则:由浅入深:访谈时不直接提问,话题慢慢深入生活和消费场景;行动证言:访谈中记录对话的同时,不断探索消费者行动上的依据。8、市场调研中容易混淆的3种误差乔布斯有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些声称“市场调研没用”的人最爱抛出这句话,这其实既不了解乔布斯的本意,也不了解市场调研的本质。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可能思维里有“墙”。Grant把市场调研的误差归为三种:固有误差:事物与生俱来的,难以被具体识别和控制的误差。(比如消费者存在无意识的感知偏误,消费者观念跟不上企业创新)随机误差:时间、地点、人员和事物的随机性导致的误差。(比如选取的调研样本缺乏代表性)主观误差:个人主观的认知和行动问题导致的误差。(比如错误的调研行为导致4种误导性信息)企业市场调研的失败根源,往往不是固有误差,而是随机误差和主观误差。只是某些企业喜欢把各种误差混为一谈,试图把调研之锅甩给广大消费者,以获得内心自洽。我想我们需要转变对市场调研的态度:对固有误差心存敬畏,对随机误差不怀侥幸,对主观误差严于律己。调查只是开始,研究才是关键。欢迎关注下期文章,Grant教你如何分析调研问题。
调研成了很多职场人士寻找商业解决方案的常用手段。但乔布斯无情揭示了调研的真相:所谓调研,只不过是让你知道了驴子真的长了两只耳朵。所以,在发明苹果手机前,乔布斯长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只干一件事,就是研究自己的手。乔布斯坚定地相信,手就是最好的鼠标和键盘!所以,苹果手机坚决不要多余的键盘。言外之意,消费需求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消费者从未见过而又正好需要,结果就是消费者发出哇哦的惊叹!又或者说,消费需求不是问出来的,而是识别出来的,调研只是激发我们如何来洞察和识别这个真实存在却又扑朔迷离的消求。怎么办?调研是形式,核心是人性的洞察——1、识别隐性需求: 比如,买高档白酒的用户,表面需求是“社交”,隐性需求可能是“被尊重”。2、把需求转化成产品的关键:“还原”——需求不是挖掘出来的,是还原出来的。“为什么”是挖需求首选的方法。但大多时候,你获得的答案很可能是消费者为了应付你,给出的看上去 “合乎逻辑”的解释。总之,需求并不长在消费者脑袋里,需求长在场景里;所有产品都得进入场景才能发挥作用——别问“为什么”,多问“场景”和“感受”。比如无线降噪耳机和白加黑的创意就是这么出来的。3、用好映射法:把对方不想说,或者说不清楚的需求,嫁接到另外一个人或者场景里去还原出来。问法一:如,你想要一款什么造型的汽车?难!问法二:把你理想中的车型想象成一种动物,你觉得它是什么?可能有惊喜。4、注意,需求长在细节里:小数据+ 浸入式的观察,如乔布斯研究手。我是刘薄士,专于成长型企业决策赋能,擅于品牌策划运营,欢迎关注我的,成长路上,共同进步。
近日,红顶奖组委会发布了《2017中国高端家电产品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强调品味品质的新型消费正在蓬勃发展。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愿意为高端产品买单。红顶奖组委会发布的《2017中国高端家电产品消费者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表明,高端家电消费人群(一线城市的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在30000元以上、其它城市在15000元以上)在最近半年或过去一年都有过高端家电消费经历,提升生活品质和更新换代需要是他们购买高端家电的主要目的,其中有69.9%的人群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追求高质量的品质生活意味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调查》显示,有40.8%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10001元-15000元的高端电视;37.1%的被访人群愿意购买12001元-16000元的高端冰箱;46.7%的人群愿意为8001元-10000元的高端滚筒洗衣机买单;34.5%的受访人群愿意花6001元-8000元添置一台干衣机;有42.4%的人群愿意购买12001元-16000元的高端柜机空调;有39.3%的受访者愿意花6001元-8000元为厨房置办高端洗碗机。《调查》显示,高端家电消费人群对健康十分重视,并愿意为健康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买单。他们追逐时尚潮流和消费热点,相比价格更看重品质,愿意为情怀和品味买单。红顶奖组委会揭晓了第九届中国高端家电家居红顶奖评选结果,共计有31款高端家电家居精品荣获红顶奖,另有67款产品获得红顶奖提名。作为高端家电家居领域的权威奖项,红顶奖旨在通过评选出年度内在技术先进性、外观设计、市场影响力、节能环保、用户体验等方面均有杰出表现的高端家电家居产品,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引导消费有序升级。另外,红顶奖组委会与时尚家居旗下在家ZAIJIA建立独家家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与京东家电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红顶奖组委会、京东家电、卡萨帝、美的、夏普、西门子家电、老板等40余家企业、机构还宣布成立“高端家电推广联盟”。联盟致力于把红顶价值扩展至家电行业范围之外,力求获得更广阔的消费者认知度和更精确的高端消费引导度。
广告市场调研的内容-消费者调研对消费者的调研成功与否是整个广告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广告设计人员不但要了解营销策略,还要把市场的营销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只有对消费者进行详细的调研才能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把握。针对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购买方式、购买决策和心理进行调研,才能最终为广告目标与广告策略提供依据。因此,做一个用户调查问卷是消费者调研的重要一步。消费者调研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消费者自身出发,调研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家庭状况、社会层次等,使消费人群定位的更精准。其次,从消费者的行为与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出发,包括消费的时间、地点、数量、频率,以及影响他们购买行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因素、商业因素、产品因素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购买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再次,购买的决策过程包括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的目的等。最后,是购买心理,主要指购买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对商品的满意程度和下次购买的动机。其特点表现为习惯性、理智型、价格型、冲动型、感性型、疑虑型、随意型的特点。
品牌、广告、媒体这一章能做的项目类型很多,比如品牌定位、品牌目标人群研究、品牌健康度监测、广告前测/后测、营销活动评估、媒体研究、媒体ROI建模分析...因为国内的营销环境和媒体业态格局复杂、变数很多,所以做这类型的项目挑战也越来越大,需要新的数据、新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品牌这一课主要会涉及品牌健康度(Brand Health)、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这三个概念,我们以护肤品牌百雀羚为案例,进行分析与理解。品牌健康度评估品牌健康度有两种KPI的类型:态度型、行为型。行为型的指标(下图右)是我们在U&A的项目中经常问到的关于过去和现在购买与使用的问题:是否是目标消费者?如果是的话,过去12个月/一个礼拜(视具体品类的购买周期而定)是否买过该品牌的产品?如果没有,属于流失用户,如果有买过,那是消费者最经常购买的品牌吗?如果不是,属于Switchers,如果是最经常购买的,那购买的频率有多高?是重度用户还是轻度用户?*品牌健康度衡量态度型的指标(上图左)的6个指标呈现递进关系,依次是认知度、熟悉度、正面评价、考虑、偏好、推荐。以汽车为例,本田、丰田、X品牌这三个品牌在大众中认知度(认知的宽度)都很高,但最终考虑购买和偏好结果差别很大,原因在于从认知之后,消费者还需要熟悉这个品牌(认知的深度),熟悉之后产生正面评价(也有可能负面评价居多),之后才会考虑购买。消费者态度指标的变化也会影响其未来行为指标的表现。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特点,品牌健康度的研究单纯依靠问卷访问做Tracking已显得不足,为此极速洞察将于明年一季度推出一款叫做ZEUS eBX的解决方案。ZEUS eBX在问卷基础上加入了社会化媒体的品牌健康度监测与研究,二者互补将提供一个更持续、执行力更强、数据粒度更细、研究方法更丰富的解决方案品牌资产品牌资产更多地考虑市场的状况(比如定价、渠道铺货、产品线这种企业能控制的因素和社会经济状况、消费趋势改变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和品牌的竞争环境。上周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某品牌的Brand Health测出来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销售情况却一般。比如消费者甲和乙都对品牌A打了9分高分,但甲对竞品D和E也同样打了9份,只对品牌C打了低分,另一位消费者乙对四个竞品的打分都低于品牌A,这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市场占有率结果。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品牌与它所对应的目标消费者群建立的一种内在联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在做出科学的定位之前,品牌首先需要明确TA(Target Audience)和产品核心卖点。关于消费者是如何认知和感受品牌的,在问卷中会以功能句、打分题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功能句其实是有一些区分的,下图这四个象限能帮助去辨识、分类一堆功能句,以便后面的分析。接下来,我们复盘下老字号国货百雀羚的复兴之路。背景百雀羚创立于1931年,在30年代曾风靡一时,可谓名媛必备。当时像阮玲玉、周璇、蝴蝶这样的IT Girl都为它代言。随着改革开放后外资品牌扎堆入华,新的护肤品牌迅速崛起,再加上百雀羚的产品、营销手段更不上时代步伐,百雀羚品牌日渐式微。百雀羚在消费者中间的认知度和熟悉度普遍很高,不过由于产品单一、形象老化的原因,考虑购买的人却并不很多。提到百雀羚,大部分人联想到的是小蓝罐、刺鼻的香味和粘腻的质感。“传统老式国货”,这是年轻人心中对百雀羚的印象。2008年:关键的一年回头来看,2008年百雀羚在品牌定位和铺货渠道两件事上做了重要决策。> 品牌定位百雀羚从2008年开始推出草本系列护肤产品,并启用全新的品牌定位:草本护肤。一方面为了消除人们对产品的固有印象,如香味过于浓郁,质地不够清爽等;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求。这个定位的好处在于汉方草本是中国特色,与品牌百年国货根基的调性契合,容易与外资品牌建立差异化;但是免不了与佰草集、相宜本草这些国产品牌的同质化竞争。品牌定位相似、甚至产品包装都傻傻分不清楚> 商超铺货与此同时百雀羚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渠道机会:商超。一直以来商超的入场费都比较高,加上商超渠道容易给品牌带来廉价的印象,所以在当时除了相宜本草外,本土护肤品牌基本都不选择商超,而是以专营店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百雀羚选择抓住这个机会,并快速覆盖。2008 年仅武汉一个城市百雀羚的销量就翻了 10 倍,从全年 70 万增长到 700 多万。到 2013 年,百雀羚在全国的代理商就达到近 400 家,进入商超网点约 3000 家。关键词:年轻化为了摆脱“老式国货”这个标签,重塑品牌形象,重新占领年轻一族的消费市场,百雀羚开始了漫长的年轻化营销之路。电商渠道是百雀羚的主营战略渠道之一,相对于其他本土品牌百雀羚较早在电商通路布局。电商团队总结了电商消费者的数据,包括年龄、区域分布和评价等,结果发现他们:● 年龄段在18-25岁;● 以白领和学生为主;● 重视产品品质;● 对产品形态有较强的偏好。(*2010年10月,百雀羚旗舰店在淘宝商城正式开张;2015-2017连续三年天猫11·11美妆品类销量冠军 )子品牌的成功打造随着“草本护肤”新定位的推出,百雀羚在传承“东方美学”理念的基础上,产品包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现在大家熟知的绿瓶包装设计采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这一系列新包装在2013年还获得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广告创意大奖“金投赏”金奖。进入电商领域后,百雀羚专为年轻消费者推出了“三生花”(2012年)、“小雀幸”(2015年)产品系列,大受欢迎。海派摩登、时尚复古的三生花2013年百雀羚推出三生花护手霜礼盒,上线没多久就卖出了近10万套。后续三生花进驻屈臣氏,成了屈臣氏美容护肤类合作品牌的第一。在“小确幸”这个词在特别流行的时候,百雀羚及时推出了“小雀幸”系列面膜,一个特别能打动年轻女生的面膜名字。“小雀幸”在包装上依然采用插画的形式,但这次画的是现代女孩,更加符合时代特性。明确了新的品牌定位和TA(Target Audience)之后,下一步品牌如何通过广告和营销活动华丽转型,实现"逆龄化"生长,我们下节课再说。乐调查是一家以技术驱动来提供消费者洞察的数据服务商,专注于用digital的方式,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市场调研解决方案!乐调查自有358万+用户的消费者调研社区,触及遍布全国的被访者,样本库和会员活跃度都是业内领先。同时,作为京东金牌战略合作伙伴,乐调查支持通过消费者购物行为,结合用户属性标签,去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实现大小数据(消费行为分析+调研访问数据)的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实现问卷精准投放。我们服务于国内外超过10万家企业客户,如腾讯、联合利华、欧莱雅、星巴克、百事、美的、顺丰、Ipsos、GfK、CTR、日本乐天、荷兰壳牌集团等。我们的调研产品乐调查——快速调研问卷系统集思吧&赚点——348万消费者调研社区PowerTest万能测——概念测试专项调研工具手机BBS——基于角色的在线讨论小组ZeusMonitor——利用大数据和文本分析,语义分析等技术,可监测分析全网品牌口碑评价,为品牌提供消费者态度研究洞察
市场调研工作中最重要且最困难的一环就是原始数据的收集。为什么说它使最重要且最困难的一环呢?因为市场调研计划启动后,调研人员经常先从二手数据的收集开始,通过外部供应商、在线数据库、在线搜索引擎获取,相比于原始数据,获取二手数据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通过二手数据,可以帮助营销人员界定研究的问题与目标,是一种因果性调研。但是如果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性的调研,则离不开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什么是因果性调研和探索性调研?以红牛饮料为例,红牛除了能量饮料外,需要在其他市场中引入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的饮料的生产线,类似可口可乐品牌下的维生素水,为了让这款新型功能饮料找准定位进入市场,红牛公司营销人员列了下面一些问题:1、现有客户也购买这类功能性饮料产品么?2、这类产品与现有客户的生活方式一致么?3、新型功能饮料的定价较原产品将10%能否收到现有客户的青睐?4、功能性饮料的使用者他们需要和期望什么样的产品?5、功能性饮料客户回从哪里购买?什么时候使用,怎么使用?在上面的5个问题中,1-3就属于因果型问题,他们先假设了一个结果,去寻找回答的肯定与否定;而4-5属于探索性问题,因为调研者也不确定答案会是什么,需要不断探索和求证。所以,原始数据的收集更需要小心谨慎,需要保证收集到的数据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同时,最重要的客观性。稍微带点主观的导向,就失去了其价值。在收集原始数据的过程中,调研人员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其中“消费者人种学”是从观察法中,结合人种学研究法,在市场调研中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消费者在自然状态下的消费活动进行观察观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知道,如果通过访谈调研,通过简单的问答,消费者的回答和选择往往会因为特定的环境和提问人的原因,充分调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和选择。而实际上,消费者做出的消费冲动更多是感性上、日常上的考虑。Walkman上市前,产品负责人认为机身颜色非常重要,会决定人们对这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但是他们在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的机身颜色中不确定。于是他们找来多名目标消费者进行测试,询问他们更喜欢哪种颜色。多数消费者都选择了红色、黄色、蓝色这类更加靓丽的颜色,认为它们最能代表新事物的个性,也最能吸引别人注目。调研人员在结束访谈后,为了对首访消费者表示感谢,允许他们在门口领走一步自己喜欢的Walkman。令人意外的,根据被领走的数量,几乎全部受访者都选择了黑色机身。最后,Walkman以黑色机身面世,最终大卖。为什么消费者口头上说的,和实际行动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第一个原因是,人只愿意讲述对自己有利,或者被社会喜欢的东西,从而隐瞒对自己不利或社会不喜欢的动机。颜色亮丽被认为代表年轻、前卫,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保守。第二个原因是,也有可能对自己为什么做的行为动机,这个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然也不可能直接表达出来。比如,为了更耐用更耐脏,所以选择了黑色,没有人愿意表达自己贪图便宜的小心思。语言可以修饰,但行动最真实。如今的市场人员面临许多难题: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会怎样向朋友介绍产品?他们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使用这个产品?他们会告诉你么?他们能告诉你么?也许他们想告诉你,只是当语言一出口,就加入了修饰的成分。为了能够看得更为透彻,许多公司选择人种学研究的调查方式。开展人种学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为最自然的环境人种学研究者在寻找“消费者的真理”的过程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最为自然的环境,避免消费者在非自然的,或实验的环境中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真实的需求。在日常的消费环境中进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答案。如果你是卖啤酒的,请到酒吧,融入消费者的环境中。如果你是卖茶叶的,就安静地坐下来,和消费者一起喝口茶。2、进入消费者的世界有一些产品,不是在公共场合被进行使用的,就需要调研人员进入消费者的实际去了解和感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的具体情况。现在有很多进入素人家庭进行生活和观察的综艺节目,非常火热,也是因为真实感和自然感。3、观察隐秘的细节人种学研究通常会发现一些非常隐秘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基本上不会出现在传统的调查中。但是人们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往往来源于这些不被人观察到的隐秘细节。咖啡盖从正是因为调查人员发现消费者在饮用咖啡中最困难的一个操作就是需要连捏带戳揭开盖子才能喝上一口咖啡。4、主动仿真体验有时候观察、进入消费者的生活成为困难的时候,人种学研究者就会根据目标消费者特殊情况制造仿真的体验道具,模仿消费者使用产品的过程。尤其是针对一些老年客户的产品,调查人员会带上眼镜来模糊视线,在鞋里放入未爆开的爆米花,手上戴着笨重的橡胶手套,通过这些来模仿眼部有疾病,走路关节疼的老年人感觉。当然,人种学研究方法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观测到,比如感觉、态度、动机和私有行为,加上有些不频繁的行为也较难捕捉,即使观测到了,也难以被诠释,所以,研究者通常要结合其他的数据收集方法才能让观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伴随着零售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我们对店内购物方式的认知一直在进化 。比如过去的零售方式一直由经典经济学所主导,消费者曾被视为理性主义者,决策过程被简化成在性价比之间进行理性权衡。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在市场经济发力之前市场上可供购买的商品种类远没有现在丰富。到现如今,大型超市的乳品区域可能多达600个单品...更别提各种五花八门的电商购物行为,因此了解什么因素对购物者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哪些方法更有效刺激购买显得尤为重要。《购买当下》这一课需要了解的两个重要概念是:购物风格产品属性间的抉择。三大产品属性:价格、功能、品牌,这三者之间的互相权衡产生三大感知:档次、价值、质量。购物者研究中要量化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以判断这个品类的大部分购物者到底关注什么。这三大产品属性会产生四种截然不同的购物风格,这些购物风格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有关。价格导向在逛商店之前已经阅读了销售单页,并且在购物中会仔细查看每一种产品,精心挑选最实惠的产品。品牌导向进入商店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要买的是什么品牌,为了便宜而购物违反他们的总之而且也浪费时间,他们要的是快速而便利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功能导向并不在乎品牌,对购物过程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他们想要的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得到他们想要的带有某种功能的产品。他们愿意花时间逛货架、浏览产品,从而找出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功能。随意导向他们在商店内经常表现出冲动消费。他们对新产品有敏锐的知觉,这种知觉很可能刺激他们去尝试,对他们来说推销和优惠券并不那么重要。购买转化漏斗从进店到付款的转化路径。消费者态度在转化为购物者行为之前,有进店、经过、注意、吸引、购买这几个重要节点。从进店到购买,要实现顾客价值,需要经过层层转换。消费者态度在转化为购物者行为的过程中,不同节点的店内影响因素分析。经过(环境布局):不同品类分类和命名 - 应用于品类区域重组或产品展示优化注意(货架陈列):产品多点陈列 - 主货架、二次陈列、新品专区...吸引(产品选择):购物者决策树 - 购物者与消费者在需求、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购买(店内营销):针对所有进入销售区域的顾客,绘制销售表现矩阵图,进行流失销售和意外销售的差距分析总之购物者营销要以购物者为中心,研究分析购物者有意识和下意识的购物行为来提升销售业绩。乐调查是一家以技术驱动来提供消费者洞察的数据服务商,专注于用digital的方式,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市场调研解决方案!乐调查自有358万+用户的消费者调研社区,触及遍布全国的被访者,样本库和会员活跃度都是业内领先。同时,作为京东金牌战略合作伙伴,乐调查支持通过消费者购物行为,结合用户属性标签,去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实现大小数据(消费行为分析+调研访问数据)的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实现问卷精准投放。我们服务于国内外超过10万家企业客户,如腾讯、联合利华、欧莱雅、星巴克、百事、美的、顺丰、Ipsos、GfK、CTR、日本乐天、荷兰壳牌集团等。我们的调研产品乐调查——快速调研问卷系统集思吧&赚点——348万消费者调研社区PowerTest万能测——概念测试专项调研工具手机BBS——基于角色的在线讨论小组ZeusMonitor——利用大数据和文本分析,语义分析等技术,可监测分析全网品牌口碑评价,为品牌提供消费者态度研究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