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调研是打造超级产品最常用的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却很少有文章能够系统地说明如何通过一次完美的用户调研来打造超级产品,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叨叨如何通过用户调研打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的超级产品。超级产品:用户01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在早期的调研中,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因为我们的产品面向的是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换句话说,调研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的用户需求必定是不同的。而你的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群体的需求,因此,锁定核心用户群体变得尤为关键。那么哪类用户群体能够被称之为核心用户群体呢?据艾老思的文章所写,核心用户群体必定是高频使用产品用户。根据核心用户群体的类型更深入地了解用户需求。锁定核心用户群体,能够让问题更加聚焦。用户调研对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使命。在打造超级产品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调研结果获得不同的用户需求,并为他们系统地提供解决方案,产品上线后可以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持续迭代产品提高用户体验。无论是从用户的观点和行为、通过验证假设或者量化结果,在此之前企业要明确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毫无目标的调查都是低效且具有干扰性的。很多企业都习惯问用户:“你想要什么功能的产品?你认为这个功能怎么样?”这样类似的问题,却不知道这样是把用户往错误的方向带。有时候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想解决现有的问题而已、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描述以及使用习惯建立产品框架或改进,因此,在用户调研过程中必须设定每一次调研的目标,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展开。超级产品:调研02明确用户调研的形式关于用户调研的方式很多,通常有这几种方法: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让用户参与设计、问卷调查、A/B测试、焦点小组等.....每个方法都有优缺点,因此,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就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在这里适当指的是适合企业规模和产品规模的方法。1)用户访谈:在访谈中与用户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用户的信任以及获得他们的真实想法,通常用于解决还未解决的问题、有了目标后对核心用户群体的提问也要经过仔细的打磨和推敲。2)问卷调查: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调研方法,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范围够广,能够获得更多用户的反馈便于数据分析、缺点就是不够深入,毕竟问卷上大部分会出现左右用户的回答。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问卷能够直接影响到调研的质量。据艾老思文章所写,一份优秀的问卷主要包括这两大方面:问题类型和篇幅。通常一份问卷不适合超过十五分钟,而且设置的题目应该是尽量具体不空洞。在设置问题方面尽量避免选择封闭式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容易误导用户,从而产生不够准确的结论。除此之外,半封闭式与开放式问题的好处在于该类问题能够让用户产生更多的思考,让企业获得更准确的信息。超级产品:核心03关于超级产品超级产品:以产品为驱动力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增长或落地。用户调研:为打造超级产品助力的一种方式,帮助企业更加了解用户需求,通过改进产品为用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情景调查的方式,说白了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平时使用产品的场景,看用户在熟悉的环境下是如何使用产品的。这样的做法让企业对用户需求有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容易获得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想要打造超级产品只能多思考,努力总结出整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找到脉络。不仅如此,通过上述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将各个问题的顺序根据产品逻辑进行调整,想要快速获得调研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建立“问题组”,循序渐进地切入用户的真实想法,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艾老思所写的金字塔结构、菱形结构和漏斗结构来组织。1)金字塔结构:这是一种归纳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以封闭式的问题开始,然后使用半开放式的问题鼓励用户以通用的回答对问题进行拓展。如果你认为用户还不在状态需要对这个话题进行预热时,就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一旦想结束问题,同样也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组织问题的顺序。2)菱形结构:菱形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和漏斗结构的结合体,通常是以非常明确的问题过渡到通用问题,最后根据一个结论进行深入。企业会采用简单、封闭式的问题为调研做铺垫、随着问题的拓展向用户提出并不具备“通用”答案的问题。根据用户的回答,可以再次深入某个问题得到明确的答复,进行验证。3)漏斗结构:作为一个演示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将问题逐步聚焦,以开放式问题开始,逐渐用封闭式问题缩小可能的回答。漏斗结构为开始提供容易且轻松的途径,当用户对这个话题有所反应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回答决定问题的深浅程度。超级产品:增长04总结通过用户调研,研究用户行为获取用户的想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产品为用户带来价值,从而造就超级产品的诞生,为企业增长助力。如果我们将用户需求比作一条河水,那么我们通过调研得到的往往是河流下游的答案,换句话说就是能够看得见的需求、通常是用户遇到问题后他们能够想到的功能等。但想要成为巨头的企业可不仅仅是解决用户当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占领河水的源头,也就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该类需求可以是用户还未意思到的需求和看不见的需求。该类需求需要企业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构想出用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研后企业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设想,再不断去进行实践和验证。研究用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需求?是基于什么样的状态与心理的前提?是否值得满足该类需求,对需求的分析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用户调研可以在产品不同阶段获得用户不同的想法,打造超级产品并不一定需要满足所有用户群体的需求,产品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性和定位。平衡好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的关系,在符合用户习惯的前提下,突出产品特性并且让更多用户接受,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今天上午,中国银行黄冈分行朱红亮行长、高拥军副行长冒着零星小雨,对黄州城区菜市场商圈、学生街商圈、黄冈师院食堂商圈“来聚财”宣传、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黄冈分行个金部负责人陪同调研。二位行长疾步走进商圈,对“来聚财”宣传、布局一一巡视,进店与老板亲切交流,仔细询问“来聚财”扫码支付中有什么障碍没有,还有那些要求,商户对二位行长亲自上门调研表示非常感谢。双方就“来聚财”语音播报、二维码牌设计和数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勾通,商户对中行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用户调研是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的必备素质。除了直观可触达的用户反馈这种被动的渠道,我们也应主动出击,主动进行用户调研与用户沟通,获取第一手、更直观的信息。01用户调研是什么?用户调研不是简单的问答,也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需要调研的是用户的行为与心理,并且在调研过程中,不将个性与共性混淆在一起。一个用户的特征和想法是个性,不能代表全体用户,需要我们学会理性分辨用户的个性与共性。02用户调研怎么做?step1:需要我们明确背景和目的。需要我们思考几个问题,这个在什么情况下发起的用户调研?是否一定要通过用户调研解决?你希望通过用户调研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其中,用户调研最忌大而全,我们调研的方向越聚焦,就越有价值;忌假大空,针对行业用户的调研,针对满意度的调查,对我们的价值都不大(下面我们举的例子仅仅只是作为参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step2:选择目标用户。先基于我们的背景和目的,先挑选出大量符合行为的用户,如以上的目的“了解用户在下载米亚圆桌APP的核心关注点”,那我们可以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选定合适的用户,邀约用户进行访谈。此处用户数量尽量不超过10个,如果数量太多了,会导致用户等待时间太长。step3:分析用户和问题。分析用户可能碰到的问题,猜测用户的需求并给出大概的解决方案,如果时间允许,尽量将方案用原型或草稿图展示。[赞R]原型工具:Axure.step4:准备调研内容。准备需要调研的问题与设备(如需录制用户的操作行为),标注用户必填与选填的关键问题。先把问题在公司内部预演一遍,可及时做调整。step5:现场调研。尽可能还原用户操作或问题场景,不给用户做引导。step6:总结报告。整理现场调研的过程与问题,看调研过程与问题是否超过预想,如果超出预想,是否是前期准备的问题?是否需要调整调研对象?最后输出调研报告。【写在最后】以上总结是我通过学习的个人总结,如果有知识点方面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出上个视频中 我提到我参加了两个实习1.小灶运培生--运营岗2.深圳市米亚印乐有限公司-产品岗所以接下来的笔记可能会比较集中于分享运营岗和产品岗对运营和产品感兴趣的小可爱快来关注我吧~
编辑导语:产品调研是产品经理最熟悉不过的工作内容了,产品调研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功能调研了。本篇文章种,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以及产品调研和功能调研的区别,最后通过实战案例为我们总结了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做好产品功能调研。前些天,微信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悄然上线,互联网产品圈里一边倒说是“鸡肋”。到底这个功能“鸡肋”不“鸡肋”,我们作为“立志要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不能“随大流”被大众情绪裹挟,抱怨说微信又抛出来一个“鸡肋”!理由是什么呢?我们得有理有据啊!OK,我们来YY一下!假如回到微信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调研阶段,你是某信某部门产品经理,假如Tony马给你下达这样的需求:Tony马:视频号上线这么久,数据好像不怎么样!看能不能从朋友圈做做引流?小龙(产品总监):恩…..(视频号就是一个累赘)要不试试“话题标签”功能,我让他们调研一下………(新入职一个产品经理,正好没啥事安排)………小龙(产品总监):小明啊,你看看我们微信朋友圈能不能做一个“话题标签”功能,为视频号导导流量啊?小明:啊,这个….这个…..我先调研一下,晚点回复你,总监。一、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因为“创新起于模仿,精于超越”,20世纪80、90年代的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产业,无不从模仿开始。温州人的模仿不是简单“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用心模仿,下功夫研究,不仅学到了家,而且还青出于蓝色而胜于蓝,温州产的打火机风靡世界就是一个成功模仿的典型样本。从模仿到超越,这条路径也是最省时、最保险的高性价比路径。再说互联网产品,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在同样的市场大环境下,看似玲琅满目的互联网产品,却在产品底层逻辑上,有着本质上的共性。经过市场与用户验证过的产品/功能,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暂时不需要也没必要做颠覆式创新,只需要快速找到竞品、并且从视觉到交互、业务流程、功能逻辑、需求逐层“解剖”产品,吃透产品。然后在模仿竞品基础上,结合自身产品适度创新就好。现在明白了,“调研”与“抄”的区别么?二、产品调研&功能调研什么产品调研、功能调研傻傻分不清楚?产品调研分为针对某一个功能点的调研和某个独立产品的调研,那么他们的异同时什么呢,一张图让你明白:产品调研:针对独立完整的新产品,做产品结构、运营逻辑的调研。而像微信、支付宝这种平台级体量的产品太庞大复杂,很难做产品调研,周期不可控。功能调研:针对产品某个或某些功能、业务逻辑做调研。三、如何做产品功能调研产品功能点的调研,又分为三种场景:四、产品功能调研实战“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上文以《朋友圈“话题标签”功能》为例,做产品功能调研:1. 微信产品定位2. 微信用户画像3. 用户、场景、痛点分析4. 可调研的产品:微博、抖音的相同与不同5. 结论目前,微信朋友圈每天有大约7.5亿人打开,平均每人每天要看十几次,每人每天耗时30分钟,所以朋友圈每天的访问总量高达100亿次。1)平台业务上可见朋友圈汇集了大量的流量,而微信内容版块沉淀了海量的优质内容却缺少流量,内容创作红利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视频号更是缺乏更精准的流量入口。今年7月份,微信公众号文章上线了话题标签的功能,辅以朋友圈“话题标签”为视频号、公众号甚至是搜一搜导流,将内容有效精准分发给消费者。从而进一步打通微信的内容生态,为微信内容生态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展示渠道,这可以满足平台业务的需求!2)内容消费者“话题标签”功能可以类似“微博”、“抖音”为内容浏览者优化搜索。但话题聚合页面有视频号、公众号、搜一搜等版块内容就会像“微博”话题聚合页面一样“搜索结果类型复杂不可控”。3)内容生产者“话题标签”并不能提升内容生产/创造者“自我表达”的情感动力,暂时不能为他们提供价值,更没有消除他们的“痛点”。内容创造者为何要在发朋友圈时添加话题标签呢?需要进一步挖掘。五、最后微信“话题标签”对微信业务上而言,可能会盘活朋友圈为自己内容生态建立一个引流渠道。但用户层面目前还未看到很多价值,没有用户会为了那抹忧郁的蓝色而添加「#+文字」的话题标签,况且还没有趣味性。或许微信在下一盘大棋,我们吃瓜群众只是初见端倪,可不能随意评头论足。本文由 @安子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广告市场调研的内容-产品情况调查产品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本身的调研,另一个是竞争产品的调研。产品情况调研主要是收集与产品有关的资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该产品做系统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广告设计的诉求重点。产品的形态、功能、色彩、材料等方面入手,然后是产品类别与产品服务,只有分清类别 ,广告设计和广告决策才有针对性,广告媒体的选择才能准确适当。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竞争产品的调研重点是查明市场竞争的结构与变化趋势,明确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广告策略,了解广告市场竞争的状况,进行各种广告手段与效果分析以及提出新广告策划的可能思路,最终通过这种调查性分析寻找到最有希望的产品销售广告突破口。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广告调查包括竞争企业产品的广告活动、广告的目标与市场策略、广告的诉求策略、广告的表现策略及广告的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月17日、18日,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郐吉丰一行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进行参观调研,区智慧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任萌热情接待了郐吉丰一行并陪同参观。17日,郐吉丰一行分别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小学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小学校,深入实地进行观摩、交流。上午,参观团在黄岛小学实地观摩了两堂基于智慧课堂的优质课程。郑洪霞老师为六年级的孩子们讲解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孙宇老师则带来了美术《装饰画》的精彩授课。两位老师将智慧课堂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借助直观操作和智慧课堂动画演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反馈,实现精准教学,让高效课堂真正发生。课上,郐吉丰认真倾听课堂授课,仔细了解教师产品使用情况。随后的经验交流会上,黄岛小学王卫杰校长从“智慧教育,先行先试”、“智慧教育,特色+e”、“智慧教育,未来+e”三个方面分享了学校智慧教育推进与开展情况。黄岛小学校长王卫杰会后,在孙宇老师的动漫工作室,郐吉丰详细了解了美术动漫课堂的发展过程。17日下午,郐吉丰一行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教育集团行知小学校区,与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有趣的互动,并参与了智慧教育工作会议。会上,肖焕盛校长对郐吉丰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高朋兄书记和姜文斐老师分别作了主题为《让智慧教育撬动山区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智慧课堂》的分享。作为一所山区学校,行知小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层层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破解山区教育困局,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的山区教育突围之路。会上,郐吉丰仔细倾听了行知小学的一线教师对产品的反馈,并表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使用体验反馈为产品的完善与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养分。18日下午,一场聚焦新区智慧教育产品应用的交流会在讯飞未来港召开。郐吉丰与校方代表围绕产品应用深入沟通。交流过程中,各校代表各抒己见,根据产品应用实践,开诚布公地分享了自己以及同校师生对于智慧课堂等智慧教育产品的应用体会。郐吉丰认真聆听,详细解答,积极回应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反馈。为期两天的参观交流,郐吉丰系统了解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智慧教育产品应用的真实体会与独到见解。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与需求反馈,这一良性循环最终会反哺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助力构建智能化与精准化的课堂,助力青岛西海岸新区智慧教育建设纵深发展。
宜君县农产品上行调研情况反馈座谈会为构建宜君县电子商务有效的发展,切实帮助宜君县企业营造良好的电商氛围。2019年5月24下午西安云泽电子商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县电子商务公共运营中心会议室举办农产品调研情况反馈座谈会。本次参会有宜君县绿之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铜川市飞鸿野猪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宜君县君城山水种养殖合作社、宜君县君煜农业综合发开发有限公司、宜君县秦宜果业有限公司、宜君县绿享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十几位企业代表前来。首先又各企业负责人做对自身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等进行介绍;随后由宜君县农产品上行负责人,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反馈,并深入的与各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对于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境给出解决建议。会中大家提出产品还没到采摘丰收季节,暂时无法提出精准的问题所在,但都谈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如建立销售渠道、产品深加工、电商运营、电商人才培养等。农产品负责人给参会企业建议做一些精而细的产品,另对于铜川市飞鸿野猪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专门提出订单式的生产及建立网上预售、代养殖、野猪肉深加工等建议,同时给参会的各企业讲解如何通过电商建立销售渠道、品牌推广等方面知识。另外还明确了宜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体系中能对企业所提供的企业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及运营指导、品牌注册指导、线上销售渠道建设、平台对接仓储物流等方面免费基础服务。
3月11日,为落实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方廷勇受厅党组书记、厅长贺懋燮同志委托,赴蚌埠市开展薄膜太阳能发电产品在建筑上推广应用情况调研。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标准定额处、省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并结合各自工作职能指导服务蚌埠市薄膜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发展。方廷勇一行与蚌埠市政府、蚌埠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蚌埠市建筑管理处、中国建材工程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蚌埠市建筑设计院、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格润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厚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详细座谈,详细了解蚌埠市薄膜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作开展情况,对政策制定实施、标准编制、项目建设运行等情况进行认真研讨交流。方廷勇对蚌埠市薄膜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进一步增强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工作重要性认识,各参与单位不要打“小算盘”,要有长远眼光,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出发,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部署,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光伏产业基地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基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集中行业资源,创新推广模式,做实做好光伏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确实提高光伏建筑一体化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优化建筑用能结构,降低建筑碳排放。三是加强示范项目建设成果总结提升,逐步构建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产品、推广模式和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广积累经验和技术数据支持。【来源: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后端需求调研二、需求调研的落地方法三、后端需求类型与策略前后端分离的实现方式,使得每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都包含了前端和后端部分。相对而言,B端产品更依赖于后端部分的支撑。一些公司也习惯于将这些后端提供支撑的部分,称为“后端产品”。后端产品甚至不具有视觉化,而仅仅是一些中间件等。后端产品如冰山之下,却承担相当重要的幕后工作:支撑、运算、监控、调度、分配、统计分析、决策……由于后端产品部分的复杂性,因此负责这部分的产品经理,需要做更多、更深入的需求调研工作,才能完成方案设计。 一、后端需求调研需求调研,是需求分析的前题。需求分析,是产品方案决策的前题。从需求调研到产品决策,占据了产品经理80%的工作精力。由于调研和分析往往一起完成,所以在本文中我门统一将二者以“需求调研”代替。按通用的模型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简单画下:如上图:需求调研是一个过程,其产物是解决方案。后端需求研调,与前端需求调研很大的区别。比如用户的角色化、业务的全还原、场景的穷举、新旧逻辑兼容等。我们简单说下期中的用户、业务和兼容性的话题:1、用户后端产品的用户非最终的价值用户,而是服务人员(如客服、运营)。因此这些用户具有业务垂直性,是格式化的“人”,具有戒色性和行业属性。不同职位不同权重,关心的价值目标、决策权、使用人数不同。不同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不同。可以较容易的获取前端产品用户画像,因为我们自身或者所熟悉的人都在扮演着 前 端的角色,也就意味着设计过程中也很容易进行角色代入。而后端用户画像的获取往往艰难得多,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和公司的业务层交流,业务部门是最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他们熟知大量的典型客户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高效的描绘出用户画像。由于我们自身与后端用户的相剥离性,用户画像的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可以时刻提醒我们是在为谁做设计,每一个关键诉求都在产品设计中有对应的抓手。2、业务业务目标——>诉求——>用户需求。业务手段——>途径——>产品功能。了解业务最好的方法,是轮岗参与业务环节中去。此外,更加便捷快速的方法,是调研访谈。调研之前,最好对业务能有大体的认知,安排好访谈的对象,提前准备好问题,让访谈更加高效。调研方式:访谈、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头脑风暴、德尔菲、观察,完成用户需求的收集;通过亲和图、提示清单等,整合需求信息。调研目标: 了解业务模式和业务特点 了解业务目标和业务规划 了解当前业务运转方式 挖掘当前问题与痛点对于后端产品,场景往往是很多的,需求的逻辑性大于故事性,需要由远及近规划处业务场景地图,才能勾画出业务架构,最终聚合出产品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用户故事地图等等手段。通过整个业务的架构,厘清整个平台的用户对象、业务关系,也就确定了整个产品的业务边界范围,确定了整个团队内的业务语言。3、新旧逻辑兼容掌握后端产品逻辑真相的密码通常在开发手里,但是开发常常也需要临时查代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对旧功能的迭代都充满着风险。于此同时,无论是集成的大系统,还是拆开的烟囱林立服务,各个体系之间总是有逻辑调用。比如接口、公共数据等。后端产品大约60%的bug都是来自于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逻辑耦合。唯一能确保系统安全的办法就是做深入的可能影响的调研。为了避免空谈,我们结合《后端产品经理宝典》一书,介绍需求调研落地的常用方法,和需求的类型。 二、需求调研的落地方法1、过滤需求的方法做后端系统,要学会的第一个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过滤需求。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是体现后端产品价值判断的基础。过滤需求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判断需求是否是伪需求,应该被过滤掉。(1)用户场景模拟法后端产品的出发点就是帮助业务用户,因此在调研需求的时候要模拟业务的场景,分析业务用户提到的需求是否能解决他的问题。如果不能帮助用户,那么这个需求就可能是伪需求。以下面的案例说明:背景:“货到付款”类型的订单会因为缺货而无法发出,如果超过一定的时间,客服就会跟顾客沟通,帮顾客取消订单。需求:由于这种订单的数量还是蛮多的,逐个取消太费时间,因此业务用户要求在“缺货订单”列表页增加“批量取消订单”按钮。分析:调研到业务操作场景,是先找到该类缺货订单,然后和顾客沟通,顾客同意删除,才进行删除。也就是逐个沟通确认,再逐个取消订单的,所以“批量取消订单”无法被有效使用。因此,该需求是个伪需求,应该被过滤掉。(2)功能归属分析专门的系统做专职功能,有助于合理的产品体系建设。因此需求调研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的定位,判断需求是否应该在该系统完成。如果不属于该系统范畴,那么直接说服需求方更换方案。以下面的案例说明:背景:CRM系统(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有一个顾客标签生成功能,就是根据顾客的消费行为数据,自动对应关联上标签,如优质顾客、高潜力顾客、欺诈顾客等。需求:业务用户提出需求,除了做上述的基础标签之外,还要做出英语版本的标签(就是把标签文案翻译成英文),这样欧美员工可以在英语版本的系统下使用。分析:调研到翻译之后的标签不是在CRM系统使用的,而是给到SMS(客服系统)使用的。所以应该由SMS根据CMS提供的基础标签数据,自己做二次的衍生。之所以这样,首先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多语言版本的扩展需求或更多系统提出类似的需求;其次,CRM系统已经完成了“接力赛”的第一棒,创造了基础数据,那么其他系统要特殊化使用,完全可以自行进行特殊化处理,无需耦合回CRM系统。结论:案例的需求本身是真需求,并且实现上也没难度,但是该功能的定位超出了本系统范畴,专门系统做专职功能,化衍生需求应该在下游执行。否则,耦合性过高只会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难以维护和扩展。2、拆分和聚合的方法(1) 拆分需求法收到的需求,很可能只是短短的一段话。但是不要高兴太早,可能这一句话暗含了很多线索,因此要善于拆分:先找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点,理清前、后、左、右、上、下的旁系需求点。每个需求点再当做一个子需求进行调研,最后再聚合在一起。以下面的案例说明:背景:订单业务的类型很多,订单退货之后需要创建售后单据,但是因为数量大,所以花费很多人力,且手动创建有出错的风险。需求:业务提出的需求是“增加退货订单自动创建售后单的功能”,这是个一句话需求。分析:该一句话需求,其实包含了多种具体的订单类型和场景,那么我们就要拆分调研,拆分的维度比如:自营订单、第三方订单、货到付款订单、先款后货订单、部分退货订单、完全退货订单、服装事业部订单、电子事业部订单等,其中每一个维度就相当于一个小需求。这里不一一展开。(2)聚合需求法拆分法是对单个需求分解成若干小需求进行调研,聚合法相反,是找到许多个相互关联的小需求的共性,然后统筹成一个大需求去完成。例如:由于业务用户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于是张三、李四可能都对一个业务流程有相同的需求,或者对同一个功能有相同的优化期望,结果俩人分别提了需求过来。那么产品经理就要找到二者背后的相关性和交叉区。然后统筹规划,聚合在一起当作一个需求来调研,最终输出一个整体的需求调研结果。3、利用辅助功能调研需求调研产品现有功能,可以用来确认原有功能的逻辑,或者确定新需求方案是否可行。比如业务用户需要更新一个功能,为了避免更新出错或遗漏,产品经理需要知道修改前和修改后是否会能正常运行。最基础的办法就是自己设计一个测试用例,记录操作方式、状态变化、数据流向等。看看下面的例子:背景:从销售网站获取到OMS系统(订单管理系统)的订单信息中带着顾客的邮箱。顾客下完单,可能会在销售网站修改邮箱,而此时已经获取到OMS的历史订单中的邮箱是不变的。需求:顾客若在销售网站修改邮箱,要求已获取到OMS的该顾客的订单中的邮箱也要同步修改。分析:需求是很明白的,也有它的意义,但有风险。因为我们知道订单信息贯穿于整个订单流转过程中,牵扯到订单编辑、审核、取消、配货、发货等,而这些环节跳转的触发条件可能就是某个信息更新(这里面就可能包括有邮箱更新)。因此,更新邮箱是否会影响流程中的某些环节,一时间很难准确知道。于是,我们可以采用预测试的方式,设计测试用例,在测试机运行一些订单,观察各个环节邮箱变更的影响,然后收集起来分析对策。测试法就像是探雷一样,主要用来解决未知风险点。这个方式的重点是记录和分析操作前状态、操作位点、操作后状态、操作后触发的连锁反应、数据流向等。4、“拔萝卜带出泥”的方式调研需求调研需求时,产品经理要拔萝卜带出泥,挖掘用户没看到的需求点和价值。举例说明:背景:公司入驻到销售平台后,销售平台会对入驻的店铺的违规行为进行罚款。需求:业务用户提出需求,将销售平台的罚款数据抓取到订单系统,关联订单数据,以便进行人工分析。分析:第一步,先拆分需求,确定什么是罚款数据,总共有哪些罚款种类,需要对接哪些罚款种类,罚款数据与订单系统关联方式是什么,是否都能关联到,关联不到怎么办,销售平台是否已经提供了公用的罚款接口,Token(请求权限)如何获取,抓取频率怎么样,数据增长幅度多大,获取之后做哪些展示和搜索,用户权限怎么设置,需要和订单系统做哪些交互,该需求的价值是什么……第二步,挖掘需求:是否需要作分析功能,分析功能的规则是什么;是否需要做监控和预警,是否需要指派负责人;其他业务人员是否也有类似需求,其他平台是否也有类似需求……通过“拔萝卜带出泥”的方式,连带出更多需求点。将上述调研结果重新组装起来,得到一个系统化的完整需求。罗列出需求要点和对应的验收目标,这样使得需求具象化,同时又不会遗漏细节,内部充实,外部闭环,并且进行了价值挖掘,做成控制阈值、预警、责任人分派、趋势分析、损失分析等高价值的功能,超出业务的预期。5、需求得分权重法该方法的思路就是将需求质量的维度进行权重,然后对需求进行打分,根据最终得分的多少排列顺序。可以采用五个维度:重要、紧急、收益、成本、风险,其中成本和风险是给予负分,五个维度的分值权重分别为30%、30%、20%、10%、10%。那么一旦对需求打了分,就可以用分数*权重,得到最终得分。注意:负分的要减。并且为了方便计算,分值最好设置0.5-5.0之间,或者0-10之间。这样避免打分的跨度过大出现较大偏差。如表所示,需求1的得分=6*30%+6*30%+8*20%-3*10%-7*10%=4.6。而需求2得分3.5,需求3的得分为-0.1。由此可以判断需求的价值顺序为:需求1>需求2>需求3。对于需求3,可以予以淘汰。以上的维度、分值和权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但是要多考察和验证什么样的参数是较为合理的。并且也不能唯权重得分是从,而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辅助工具。6、其他需求调研工具需求调研适合核心环节,该过程就会涉及到很多工具或分析方法,以确保需求调研高效、高质量。比如问卷调查、访谈、名义小组会议、头脑风暴法、观察法、亲和图、蒙特卡洛技术、鱼骨图、提示清单等。 三、需求的类型和态度笔者对B端或泛后台产品需求的一个定性划分:粗浅需求、噱头需求、踢球需求、过剩需求、建设性需求。1、被动的粗浅需求这类需求,属于想当然的需求,不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业务兼容性的。比如:电商场景中,要求:若库存为0,则果断给予下架;库存变为非0,果断自动上架。这种强制自然是存在极大风险的。并且库存为0也有曝光的价值;非零也有下架的场景。二者不等同。这种情况下实际是“概念偷换”的错谬,无库存=下架。对这类需求,产品可以持保留态度,持续观望,收集更多用户的深层次数据反馈。但不能轻举妄动。2、战略的噱头需求这种很好理解,很多公司其实都是这么玩没的。比如:看到竞争对手有的功能,我们要有;对手无的,我们也要有。这样可以显得产品更强大。或者是强行“组合创新”:一个做医药电商的,你让他做直播带货,且不说是否合规,你能想象药师在店里当着店长的面做网红吗?这种情况下实际是“感觉谬误”。理论上,产品经理需要拿数据论证的。所以产品经理能做的就是慢点做,保留资源。找机会慢慢把意见渗透到高层,试图止损。3、隔壁的踢球需求在多组织的团队中,这种踢来踢去丢需求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对医药商品,配置一段免责声明,展示在商城。那么让商品后台在商品维度加字段并传给前端,看似从后端到前端,且商品维度的,似乎没错。但是没必要的。因为,这是共性字段,商品维度几乎不需要重复维护,也没有操作差异性。这类需求,产品经理需要从分工、系统职能、收益考虑,将事情客观表述出来,完成博弈。4、客服的过剩需求这类需求,往往是客服传达来自用户的需求。通常目的很明确,但是对功能设计进行了干涉,可能影响产品的分析。比如,客服传达某O2O用户的需求:要在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旁边,展示线下零售价格。产品:然后呢?客服:若对比到差异,则修改线上价?产品:怎么修改? 客服:在线下零售价的基础上按公式计算,比如上涨1%,得出线上零售价,然后逐个编辑。产品:是否可以理解为,目的是让线上价格,按自己期望的卖,不取线下零售价? 客服:是 产品:那么为什么不在根源处理呢:创建一组用于线上销售的价格,直接引用不就可以了吗?这类问题,一定是要挖掘到用户的场景的,从用户的场景下寻求同理心,不受制于现有功能的设定。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局限,找到用户的初心。以解决问题为标准。5、产品经理的建设需求所谓建设性需求,可能是每个产品经理心中都有的夙愿。前提是,产品经理的决策正确。比如:自主优化产品模型,拆分微服务,界面统一等,统筹规划和重构的类的内容。若前四类需求过多,将会挤压产品的建设性需求。产品经理能够腾出手来做一些真正正确的事情,往往能对全局带来增益。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关注吧!END
1、梁宁在产品30讲里面,提到了一个神奇的观察。全世界最知名的三个社交产品,微信、QQ和Facebook他们的产品经理张小龙、马化腾和扎克伯格,他们竟然都不是擅长社交的人,甚至说都是比较内向的人。这就有点违反我们日常的普遍认知了,正常不是应该最会社交的人,才最有可能做出做牛逼的社交产品嘛?张小龙在微信的公开课上,曾经说过,不打扰是一个产品的最好状态。不打扰,也就是不需要去切入其中,不需要去主动获取用户的观点,也不需要去说服用户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用打扰,但是用户都懂,都能通过潜意识直觉就会去用,而且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不可自拔。这种不打扰,深层的含义,是不让用户思考,让用户的第一个选择来自于潜意识的情感。关于理智和情感的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真正活跃的是情感,而理智只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自圆其说的解释而已。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要做的不是听取那些用户讲的什么,而是看透本质识别用户潜意识中的真正需求,满足客户情感方面的需求。2、当年sony准备推出一款音箱,于是召集了一些潜在的用户,来讨论新产品应该主打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这些潜在的购买者经过讨论,最后给出一致意见,每个人都更倾向于黄色。调查研究会议以后,组织者为了感谢这些潜在用户,就告诉他们,在离开时可以选一只音箱带走,作为回报。然后他们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这些人为什么口是心非呢?用户研究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呢?因为每个人当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局限住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环境、认知的判断,选择性的说出一些他自己都认为对的话。但是这些话是否代表本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环境里面对就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统计结果,只要换个问问题的方法,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是当用户真正做选择的时候,基于的判断就是最本心的情感了。那么,用户研究是否真的就么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因为真正的产品经理,对于用户的觉察都是基于人性的。每个人都有基础的情绪,比如恐惧,比如愉悦,比如焦虑。每个人同样也会基于角色和立场的不同说出一些不明确的,甚至违心的需求。所以当需要用行为,或者金钱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和他们的言行差距很大。然后,有些产品经理花费很大精力做出了市场呼声很足的产品,然后让他们下载使用的时候,发现响应寥寥。3、所以好的产品经理,是懂得如果绕过用户表面的防御语言体系,觉察内部真实人性需求的人。当一个人被问及,被打扰的时候,自然会根据所处的身份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行为和语言。这时候他们不是本心的,纯粹的。只有当一个人放下防御,展现最真实自己的时候,才是用户暴露最真实需求的时候。所以,让用户不思考,才是最好的产品策略,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像最开始张小龙、马化腾和扎克伯格一样,当他们退到网络的背后,根据数据看到了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流露出的那些最真实的自然选择,才是用户最真实的选择。他们对用户不评判,不教育,最多就是柔性的引导,多半的时候只是默默的相应和持续的引导。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触碰用户,不打扰用户,让用户自然而然的来到你这里,连接、互动、形成生态。绕过用户的防御体系,直达情感需求核心的产品,都是伟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