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综合评价类调研流程贾晋蜀

综合评价类调研流程

综合评价类市场调查研究是最普遍的一种调研类型,日常所见的问卷调查多数是属于综合评价类的市场调查研究项目,通过综合大量被访者对某一产品、机构、现象等的看法,得出某种判断和推断,为生产者或者经营者提供改进产品生产和服务水平的意见,为消费者提供进行消费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行政事业管理机关了解市场问题、检测商业环境、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性的数据。一、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为综合性评价指标(综合指标)和分类评价指标(分类指标),综合性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对象的一般性性、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指标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直接由受访者的做出评价的综合性评价和由分类指标计算而来的综合指标。分类指标是指对综合指标有影响的相关评价因素做出的评价的指标。例如被访者对某款工具设备质量直接做出总的评价是属于综合性评价指标,被访者对此工具设备的耐用性、稳定性等影响评价对象质量的各种评价因素做出的分类评价。评价指标,尤其是综合性评价指标是组织调查研究目标的直接反应。评价指标的取值可以直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二、确定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的权重是在由分类指标推导综合指标时需要考虑的,权重的确定方式可以是受访者自主确定,也可以简化由专家(组)确定。自主确定是受访者在受访时直接确定,优点是排除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影响,缺点是只能本次调查的中一次使用。专家确定的优点是简单、灵活,可在调查前、中、后任何时间确定,但是确定的权重比较粗糙、与实际情况可能有较大偏差,而且受专家的主观认识所影响。权重的确定方法:直接赋值法、平均(加权平均)赋值法、比例法、层次分析法等。三、选定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调查研究的客体,是受访者评价的对象。不同调研项目的区别首先体现在评价对象上的不同,被访者就是针对评价像及其各类特征进行各种评价。评价对象的所属方或者其他相关的机构通常是调研的组织者。例如某款工具设备就可以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调查对象、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是调研目标的三个组成结构。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调研目标表现为:了解调查对象对评价对象在评价指标上表现的评价(评分)。四、选定调查对象选定调查对象就是确定调查的受访者范围,调查目标和评价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调查对象也截然不同。确定的调查对象通常要求对评价对象的状况是有一定了解和体验经验的群体,根据要求的深浅不同,受调查群体的范围也就不同,通常会在年龄、性别、收入、区域等对潜在的受访群体进行限定。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对所有满足条件的潜在调查对象都纳入调查里,所以调查对象又可以按照是否被纳入实际调查中分为调查对象(总体)和调查对象(样本)。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抽取的调查对象(样本)的特征、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判断或推断全体调查对象(总体)的性质、特征等。五、问卷设计和调查组织根据调查目标及各类细化的调查任务和指标,设计相匹配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能够获取的信息量、信息类型。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最终数据的合理性。组织调查的过程是数据的收集过程,调查的组织整个市场调查研究流程中占用的时间是最长的,通常是按照调查执行方案和调查计划,保质保量保进度的完成数据收集活动。由于后续的分析与研究都是建立在调查所获取的数据的基础上,所以调查的组织质量决定了最终研究方案的质量。一般而言问卷设计和调查组织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环节。六、计算分类指标值分类指标就是影响受访者对评价对象做出综合性评价的各类评价因素,分类指标值是被访者对各类评价因素的评价,根据做出这种评价的主体的范围,分类评价指标值可以分为个体性分类评价指标值,总体性分类评价指标值。例如某个受访者对某款工具设备安全性的评分为8分,这就是个体性分类指标值;所有受访者对这款工具设备安全性的评分的平均值为7.5分,这即为总体性分类指标值。七、计算综合指标值综合指标值一般是由分类指标值加权平均后所求得的值。同样根据指标值的评价主体即受访者范围,综合指标值可以分为个体性综合指标值和总体性综合指标值,个体性综合指标值即可以由受访者直接确定,也可以根据细分的评价因素综合求得,也就是通过个体性分类评价指标值加权求得。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一般就简称为综合评价指标,其指标值是对所有受访者的个体性综合评价指标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所得,也可以通过总体性分类指标值的加权平均求得。例如对某款设备某位受访者的综合评分为7分,此即为个体性综合评价指标值,而所有受访者的综合评分为8分,此即为总体性综合性评价指标值。上面的逻辑图直接表示了各类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来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求的路径,路径1、可以通过计算个体性分类指标值,进而计算总体性分类指标值再最后求得总体性综合指标值。路径2、也可以通过计算个体性分类指标值后计算个体性综合指标值,最后求得总体性综合指标值。特殊情况:如果个体性综合评价指标值是受访者直接给出的也可以直接通过个体性综合指标值直接加权平均求得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值。下方矩阵表格清楚地表示出了各类指标值的收集及计算过程,表中相关指标的计算采用的是事前确定固定权重。表中间的个体性分类指标值是调查过程中直接收集的,表右侧的个体性综合评价指标是各个评价者(受访者)的综合性评价,表左下方的总体性分类评价指标值是所有评价者对各类评价因素的做出评价的求平均,表右下方的总体性综合评价指标是所有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做出的综合性评价的结果。表中a1,a2,a3```an代表各个评价者(受访者),b1,b2,b3```bm代表各类评价因素。axby,表示评价者ax对评价因素by所做出的评价取值。个体性综合指标值的算术平均:(∑n x=1∑m y=1fyaxby)/n总体性分类指标值的加权平均:∑m y=1fy(∑n x=1axby/n)上式是求总体性综合指标的两种计算公式,可以证明两种公式是等价的,也侧面印证了两种路径都可以最终求得总体性综合指标取值。在各类评价因素的权重相同时即fy=1/m,总体性综合指标取值:(∑m y=1∑n x=1axby)/(nm).

堪坏得之

产品经理如何基于需求迭代产品:需求调研的四个步骤

产品经理要为产品负责,并且以产品为手段,推动业务发展。以产品为手段,就是把产品当做产品经理自己的延伸,用产品经理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推动业务发展,而产品就是思维、方法和解决方案的载体。产品经理要通过产品表达想法,就像作家通过书表达想法,建筑师通过建筑表达想法。与书、建筑相比,互联网产品拥有敏捷迭代这一大优势,书和建筑没办法两周更新一次,但是互联网产品可以。总览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最小粒度就是版本,产品的版本迭代,就是推动业务的方法之一。产品迭代,就是要基于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以解决问题,一般包含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两块内容。(PS:需求挖掘和产品设计只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他还包括项目管理、沟通交流、竞品分析、进度排期、产品培训等,实质上都是为产品迭代服务的,而产品迭代是为业务服务的。)需求调研是为了明确版本迭代的内容,产品设计是基于需求出详细解决方案,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阶段都要灵活,某个已经确定下来的需求因为产品设计方案实现不了也只能被砍掉。什么是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举个例子:有一天,产品经理在论坛上溜达,发现有个用户说他想吃鸭子。产品经理去沟通后发现,其实他是饿了,自己又喜欢吃鸭子。要不要解决这个需求呢?假设要,产品经理怎么解决呢?没条件就给个包子,有条件的给个秘制烤鸭,一碟小菜和一碗饭。秘制烤鸭(来自百度图片)需求调研阶段:“发现有个用户说他想吃鸭子”→需求收集“产品经理去沟通后发现,其实他是饿了,自己又喜欢吃鸭子”→需求挖掘“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求评估产品设计阶段:“没条件就给个包子,有条件的给个秘制烤鸭,一碟小菜和一碗饭。”→产品设计下面将从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两个篇章分析。需求调研的四个步骤需求调研既然是为了明确版本迭代的内容,就要经过需求收集、需求挖掘、需求评估和需求评估的四个步骤。需求收集,建立需求反馈通道和需求池,随时收集需求。需求挖掘,洞察本质需求和场景,理解需求方。需求评估,紧急度和重要性,尽量做即重要又紧急的。需求分析,需求分解和边界确定,做到什么程度。需求调研需求收集:需求反馈通道和需求池需求的来源包括公司、产品经理自己、运营、市场、用户等等。平常要注意建设良好的需求反馈通道,需求反馈通道可以分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公司内部是指内部的运营、市场、财务等部门提交的需求,随着业务发展公司每个部门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以便于数据增长、提升效率、减少成本、风控等。如果每个部门都每个人都想产品经理提需求,这就会出现A说要做B说不要做的信息偏差问题。所以要有一套需求提交规范,每个部门可以有个需求收集员,需求收集员向内对接部门成员统一部门想法,向外对接产品经理沟通业务需求。如果遇到部门间冲突/合作的需求,还要拉来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确定。公司外部是指来源于用户、竞对、行业专家等人的需求。可以通过用户群、用户反馈、回访调研、微博吐槽等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关注点,寻找用户的痛点,能从用户中脱引而出。可以通过使用竞对产品,查看竞对更新/帮助文档等了解竞对的发展情况和产品策略,寻找自己的差异化。可以通过行业会议、文章、当面交流等了解行业的趋势和行业未解决的痛点,创造企业从行业中突围的机会。需求反馈通道建设起来以后,就要建设自己的需求池,把每个需求分门别类放好。关于需求池的文章有很多,我在就不再赘述了,注意记录两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需求挖掘:归因和同理心每个人提的需求都是基于他自己的理解,而他自己的理解通常都是片面的,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或者只了解他那一端的产品。一个系统,暴露在人们眼前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没有海面下部分的承载,也不会有海面上的炫目冰山。普通用户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需求都是有局限的,其价值不在于直接使用,而在于产品经理基于它去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果用户让你给他鸭子,你就给他一只鸭子,这就是产品经理的失职。产品经理需要用自己的同理心,化身为用户,在他的场景下面思考需求。我一般用以下两种方法。1.问题归因,需求的本质是什么?当一个系统比较复杂的时候,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无法一眼看穿了,需要产品经理自己去挖掘。就像一个婴儿哇哇大哭,喂了奶不喝,摸摸额头不烫,抱起来一看原来是尿床了。这就是归因。怎么进行问题归因?首先,要了解问题的表现,婴儿的哇哇大哭就是不舒服表现出来的样子。其次,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可能情况,婴儿不舒服的原因有饿了、渴了、生病了、尿床了、发现妈妈不在身边等几种。最后,定位问题的本质所在,抱起来一看尿床了。2.用同理心,为什么提出这种解决方案?如果需求方只提出了解决方案却没有提出问题,也可以从解决方案中倒推问题本质,有条件的话还是向需求方求证比较靠谱。(1)解决方案是了解需求方的一种途径,因为是建立于需求方自身对问题、产品和操作习惯等基础之上的。通过解决方案倒推需求方对产品、问题的理解和操作习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揣摩和理解需求方所处的角色和产品在需求方心目中的画像,以小见大,无论对后续需求评估和日常用户理解都很有帮助。(2)解决方案也是个衡量标准。需求方提出的解决方案一般只有60分,只是能解决问题,处于需求金字塔的下方。产品经理以其为衡量标准,去判断自己的解决方案是解决了哪个层次的需求。理想状况下自然是超出需求方期望,触动需求方的G点。实际情况并不是谁的需求都要满足,因此要进行需求评估。需求评估:重要性和紧急度需求评估主要评估的是优先级,常用的方法有KANO模型、四象限模型、波士顿矩阵模型等。我比较常用的就是四象限模型,优先级:象限一 重要且紧急 > 象限二 重要且非紧急 > 象限三 非重要且紧急 > 象限四 非重要且非紧急。四象限模型如何判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度?1.重要性的判断标准,几个比较重要的情况公司战略:产品经理是为产品服务,产品是为业务服务,业务为公司服务,公司战略落地的需求是从顶层下来,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利润相关:公司是要赚钱和生存的,通常客户>用户,大客户>小客户。基础结构:产品是一座楼,基础结构就是地基,稍盖几层没有太大关系,如果地基没搭好就会有坍塌的风险。包括角色、实体、主业务逻辑、系统架构、账号体系等。2.紧急性的判断标准摸清实际情况:业务方、用户等通常会提出很多非常紧急的需求,产品经理不要被打蒙了,要先摸清实际情况,影响了多少业务,影响了多少用户,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根据影响评估:摸清实际情况后,根据需求的影响进行评估。核心业务高于边缘业务,影响用户多高于影响用户少,造成损失高于未造成损失等等3.四象限模型重要且紧急的比较少,如果多了就需要反思是评估问题还是产品基础没打好;重要且不紧急的要多做,这些代表了产品的未来,而且要慎重,决策要慎重迭代也要慎重,要花时间去打磨他,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一上一整个;不重要且紧急的要少做,做多了产品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多了就需要反思是不是以前产品迭代没做到位;不重要且不紧急的要不做。需求分析:需求分解和边界确定需求评估后,就要对第一第二第三象限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得出要做到什么程度,60分和90分效果和所需资源都不一样。我通常会在需求分析时,先进行需求分解,后进行边界确定。1.需求分解需求分解,指思维发散,思考需求未来的发展,思考需求所触及的功能模块。无论是业务、产品、功能或是需求,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是不断发展的。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在判断未来。把需求比喻成木桶,做产品就是造木桶,木桶的木板就是产品模块,木桶越大承载力越强成本也越高。需求分解的时候,产品经理要思考木桶以后要多大,木桶的木板要有几根。2.边界确定边界确定,指根据当前需求/业务状态、需求方心理预期确定需求的边界。俗话说,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现在功能远远超出当前需求,可能到产品死了都还没用上,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如果你现在功能还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这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下次迭代前需求方还会来找你。理想情况下,是超越当前需求一小段。具体这一段有多长,就需要根据需求重要性、业务发展情况等进行合理评估了。边界确定就是确定木桶的高度,很高不合适很低也不合适,木桶的高度取决于要装多少水。决定了木桶高度之后,就可以去造木板了,造木板这就是产品设计的事了。本文由 @Venc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光之梦

产品需求分析、满意度评价都靠它了:一文解读KANO模型

KANO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标准化问卷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各因素属性归类,解决产品属性的定位问题,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KANO模型,以及如何使用SPSSAU进行分析。什么是KANO模型KANO模型,是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用于分析用户对于各类需求的排名偏好情况,其在企业产品需求调研,市场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KANO模型主要是通过标准化问卷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各因素属性归类,KANO模型将功能/服务的态度属性分为六类,分别是魅力属性A、期望属性O、必备属性M、无差异属性I、反向属性R、可疑结果Q。一、研究背景当前有一项关于手机功能/服务的需求调研,共头脑风暴出10种功能/服务,分别是投影功能、左右手模式、超级快充、取消SIM卡、3D投影、照片搜索、自动美颜、防盗加锁、遥控器、暖手宝、望远镜、显微镜。共收集有效数据为100份,现希望通过KANO模型分析出该10种功能/服务的态度情况,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建议。二、问卷设计设计KANO问卷时,针对每个功能需求,都需要设计正向和反向两个问题。三、SPSSAU操作① 选择SPSSAU【问卷研究】--【KANO模型】。②将各功能指标的正反项放入对应分析框,同一题的正反两项放置的顺序需完全对应。四、结果解读1 KANO模型评价结果分类对照表针对每个指标,KANO模型共分为正向题和负向题两个方向进行收集数据。并且在得到数据后,将指标映射到六个属性上。KANO模型评价结果分类对照表正是展现这样的对照表格。注意:系统默认1分代表不喜欢,5分代表喜欢。如果你的数据不是这样设置的,可通过【数据处理】--【数据编码】进行修改。2 KANO模型分析结果汇总此表格为核心输出表格,即得出各功能/服务对应的属性占比、分类结果、Better和Worse值。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次分析10个功能/服务的属性情况,按某属性占比最高作为划分界限:最终结果为期望属性O包括投影功能共1项;魅力属性A包括左右手模式、超级快充和照片搜索共3项;必备属性M包括自动美颜和防盗加锁共2项;其余6项为无差异属性I。需求满足优先级上,通常顺序为: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因而手机厂商应该首先开发必备属性即自动美颜和防盗加锁共2项功能;并且应当抓紧开发期望属性即投影功能,而且应该对魅力属性进行开发并且越完善越好,分别包括左右手模式,超级快充和照片搜索共3项。除此之外,Better(满意影响力)= (A+O)/(A+O+M+I),该指标介于0 ~ 1之间,值越大说明敏感性越大,优先级越高;Worse(不满意影响力)= -1 * (O+M)/(A+O+M+I),该指标介于-1 ~ 0之间,值越小说明敏感性越大,优先级越高。Better、Worse值可结合Better-Worse系数图进行分析。3 Better-Worse系数图Better-Worse系数图是从10项功能的对比角度来分析属性分布情况,本次分析Better-Worse系数图如下图:Better-Worse系数图展示各功能/服务的坐标情况,横坐标为Worse绝对值,纵坐标为Better值。Better 的数值通常为正,正值越大 / 越接近 1,则表示用户满意度提升的效果会越强,满意度上升的越快。Worse 的数值通常为负,其负值越大 / 越接近 -1,则表示对用户不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满意度降低的影响效果越强,下降的越快。第一象限为期望属性,Better值高,Worse值绝对值高。该象限的功能/服务应优先满足,本次研究对应为‘投影功能’;第二象限为魅力属性,Better值高,Worse值绝对值低。该象限的功能/服务应优先满足,本次研究对应着‘超级快充’,‘左右手模式’和‘照片搜索’;第三象限为无差异属性,Better值低,Worse值绝对值低。该象限的功能/服务通常不提供;第四象限为必备属性,Better值低,Worse值绝对值高。该象限的功能/服务一定需要满足,本次研究对应着‘投影功能’。其他说明KANO模型不仅适用在产品需求上,还可用在各个领域。如酒店服务、公共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KANO模型的问卷设计有着严格的规范,一定需要有正向和负向题分别测试某‘功能/服务’的态度,并且分值一定完全对应。

人处一焉

优秀的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

继上篇《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产品体验报告的区别》之后,这次我将完整的讲解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还没有搞清楚和竞品分析报告区别的朋友,可以看我上篇文章。我们知道产品体验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深度了解一款竞品的产品情况,帮助优化自身产品体验。同时,产品体验报告也是面试神器,特别是校园招聘。一份好的产品体验报告,可以拥有直接进入名企的机会,这已经被知友验证。产品体验报告该怎么写包含六个方面:操作环境、产品体验、用户评价、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竞品分析、总结分析。这六个方面的内容要展开来写,可以写很多很多,没有目的的报告,只能概而全,发现什么都有,但是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而且目的不同,自然会有侧重点和删减。写产品体验报告无外乎有以下几种目的1、想通过竞品对比,优化自身产品体验;想开发一个新产品,但没有相关经验,需要产品做参考。这样的目的以产品体验为主,像竞品分析应该就不要了,总结分析中的产品优势、产品劣势、产品功能&体验建议,运营&推广建议就不要了,更多应该体现在产品的交互、视觉、功能、迭代路径、运营等参考方面。2、做为第三方想了解一款产品到底做的如何。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对产品本身统筹的了解,产品体验不用这么细。应该着重战略层,然后特色功能,重要业务流程,交互体验设计评价就够了。其他模块照旧。3、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这样的目的除了产品体验外,加入对竞品的对比分析就很有必要了,这样你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一款产品。上面的模板就比较适合。看完这个模板,相信大部分同学还是懵逼的,下面我以“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为目的来分析一款产品。我从事二手车行业,以瓜子旗下C2B拍卖平台“车速拍”为例来详细讲解。操作环境产品体验战略层1、用户需求用户卖车想卖的快、卖的高,而且还很便利、很容易、很轻松就能实现的话,用户做梦都会笑醒。这是用户卖二手车过程中的迫切需求。2、产品定位目前直客(普通车主)卖车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卖给车商,不管是通过58、二手车之家找到车商,还是到市场卖,都是属于这种类型;二是直接卖给4S店或做置换;三是给C2B拍卖平台;四是给瓜子、人人车这样的C2C平台出售;五是做寄售(很少)。那如何让用户卖的快、卖的高,还卖的很轻松呢,这就是车速拍的产品战略。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瓜子能实现卖的高,但卖的不够快,而且不够轻松,遇到对卖车体验有要求的客户该怎么办?瓜子属于C2C交易,对车源品质有要求,若不满足品质的车源瓜子该如何处理,就放弃这部分用户吗?直客卖车都不会对车源进行整备,若是车辆品相不好,虽然骨架无损,但可能难以卖出高价,导致长时间难以成交,这部分车源又该如何处理?很多直客对车价是没有概念的,瓜子的定价可能不满意,这部分用户很可能就去其他C2B拍卖平台试试了,一试可能就损失了这个用户。所以瓜子也需要给关注价格的用户一个有说服理由的价格参考。车速拍就应运而生,C2B拍卖模式,车商竞拍车源,卖的快,卖的轻松,而且相对价高。车速拍受益于瓜子,同时也受制于瓜子,这个我们不深入讨论了。3、市场分析分成二手车行业的整体分析及C2B模式的分析两块。二手车行业整体趋势1、2016年二手车交易量破千万,且随着限迁政策的放松和汽车置换时间的来临,未来还会增速2、电商快速增长C2B模式市场分析1、平安二手车为C2B模式已经在16年初关闭,又一车被车置宝合并,开新二手车被车来车往合并。二手车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C2B模式剩下车置宝、天天拍、开新二手车。2、C2B模式运营了多年,获得了资本及市场的认可,所以C2B模式已经是被市场验证过的成熟模式。范围层1、基础功能车辆订阅:这是车源交易平台很常见的一个功能,因为车源较多,而车商做车都有自己擅长的车源,所以需要订阅功能,当有符合要求的车源时及时通知。通过品牌、所在地、价格、排放标准等进行设置。车辆筛选:车辆筛选是最基本的一个功能,通过车龄、里程、过户次数、排放标准、车况等级等进行筛选。车辆列表:查看车源的基本方式。车辆检测报告:每辆车都有详细的检测报告,最先展示车辆评级,然后评估师的综述,最后从主架构、外观、内饰、发动机舱、底盘悬架、路试、随车工具七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车辆竞拍:车辆竞拍功能,价高者得,车商每台车都可出价参与竞拍。2、特色功能一口价:拍中车源之后,若非车况差异,否则不能议价,只能以拍中价格成交。每小时上新:每个小时都会上一批新的车源,不再是传统拍卖平台一天固定上一批车源的模式。新的竞拍模式:拍卖前10分钟为自由出价,车商可以任意出价,10分钟即产生出价结果,而其他拍卖平台基本都需要十几个小时;若有车商中标,其他车商还可参与出价,只可加价,最终以“车商荣誉”“出价金额”做为排序规则。低门槛:下载APP后,不用注册就可直接查看车源;然后可通过APP自行注册,操作简单。而其他C2B平台要么不登录无法查看车源,要么注册审核要求极高,需要提供很多材料。结构层1、页面结构图2、业务流程图业务流程图在于宏观上分析业务流程,并不细致。3、重要功能操作流程图其中,车辆竞价、车辆检测、车辆成交、违约处理、代看车等属于重点功能,我这就不一一详细分析了。我以违约处理和代看车为例。(1)成交过程中的违约处理(2)代看车框架层页面太多,流水账就不记了,我把重要的几个页面给大家做分享。1、重要页面(1)首页。首页中最关键的就是能直接看到刚上架正在竞拍的车源,说明正在竞拍的车源对车速拍来说最为重要。其次即将上架的车源也可以提前查看。其次能推荐车源分类,折扣专场、精品车、降价车等。丰田、本田、别克、大众等品牌快捷方式,对车商选车来说,实际意义不大,不如改为价格区间或者排放等。(2)车源详情页。车辆服务费明确说明,下面的促销、帮买展现形式让用户看的很明白,这个展现方式感觉不错。评估师综述内容繁多且冗长,不利于阅读,建议分类,从外观、内饰、机械、结构、证件等方面进行归类说明。车辆检测报告汇总的展现方式很好,清晰的看出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正常。识别二手车具体车型时,并不是说给了一个车型名称车商就能知道这台车是什么配置。比如舒适型、豪华型等,车商一般通过配置进行区别,所以差异化了亮点配置就特别关键。车辆配置虽然全部展示了,但是不够明确突出,看起来比较费神,而且配置是为了确定车型的,所以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更好。车源图片、车辆介绍、车辆检测报告、基本信息、配置信息在一个页面上,查看整个车源信息很方便,没有切换,用户思考会比较顺畅。(3)车辆检测报告页主架构、外观、内饰、发动机舱、底盘悬架、路试、随车工具,全部位于一个页面,上下滚动就可查看,非常方便。而且顶部还有tab页显示,即可做快速定位,也可滚动时给予提示。全部正常默认为收缩状态,若有异常选项,则默认为打开状态。比如现在的事故排查全部正常,为收缩状态。车况先以车辆结构示意图的方式展示,车况损伤严重程度、损伤部位一目了然,其次有具体的损伤照片,可以再次确认损伤情况。(4)个人中心页面因内容太多,不止归了类分了模块,而且我的钱包、会员中心、我浏览过的车源等还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2.不好的体验每次点击车辆进入车辆详情页,都非常慢,甚至等待超过10s,一般用户早就崩溃了,这个是优先级最高最需要解决的。首页点击日系车,然后再点击车源筛选项,不管是品牌,还是筛选,点击后不选择,点击左上角返回按钮,竟然直接退回到了首页,竟然直接退回到了首页。个人中心车速贷页面,若没有完善个人中心,点击后,竟然是这样的页面。发现什么不对了么,竟然木有返回按键,My God,只能按Home键强制关闭APP了,没法退出了。表现层1.视觉设计在评价视觉设计之前,我们先说说该如何评价一款APP的视觉设计,包含哪些元素。我们常能想到的是字体大小&颜色、按钮大小&颜色、页面布局&留白、图标样式、图片样式、背景颜色、视觉统一等,然后这些整体让我们形成了一种视觉体验,是简约、高逼格,还是繁杂、low逼、山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视觉设计师,也不是专业的UE/UX,但我知道若只是这样来评判一款产品的视觉效果,肯定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两篇参考文章,来相对全面的了解该如何评价一款产品的视觉设计。文章一:对于App界面,怎样的视觉设计才算优秀?文章二:浅谈视觉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统一评价视觉设计四要素:结构清晰、美观、一致性、视觉和用户体验的统一。(1)结构清晰车速拍产品布局结构清晰,不会让人产生困惑。大的三个模块,首页、随时拍、我的,每个页面功能点明确,重要的车辆详情页及车辆检测报告,结构布局的也很好。(2)美观车速拍产品风格简约,绿色为主色调,让人感觉比较舒心,美观性相对较好。字体大小基本控制在三种字体大小,颜色因突出重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也不显得混乱。按钮颜色和大小设置的都比较合适。白色做为主要背景色,加上适当的页面留白。(3)一致性产品视觉效果的一致性主要看文字、按钮、背景色、图标、图片等是否统一。车速拍体验下来相对统一。唯一存在的疑惑是,蓝绿冷色调和红橙暖色调混搭在一起,对用户体验来说有何影响,不过很多的APP都是这样的设计。(4)视觉和用户体验的统一视觉和用户体验统一性较好。主要文字为黑色,描述文字为灰色,特殊作用、链接为其他颜色,按钮为绿色,符合用户体验。用户评价我感觉用户评价对一个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我们本身并非用户,体验报告若只从我们自身出发,难免偏颇。所以真实的用户评价,对我们评判一款产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1、获取渠道我们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用户评价,分为公开渠道、半公开渠道、封闭渠道三个方式获取。(1)公开渠道百度微博(本产品相关话题)贴吧(本产品相关话题)知乎(本产品相关话题)AppStore、安卓应用市场中的评论(2)半公开渠道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信群、QQ群(3)封闭渠道用户反馈用户调研用户访谈2、车速拍用户评价由于用户评价要充分,而且还得去除杂音,否则不但不能正确评估产品,可能还有负面影响。由于工作量较大,请原谅我的偷懒。(1)百度。通过百度搜索出来结果很少,且都是负面评价。最少可以说明三个含义,一车速拍不重视百度;二车速拍的用户数还不够多;三有竞争对手或者体验很差的用户忍不住来吐槽。(2)贴吧。可以看出问题集中在充值及提现上面。(3)AppStore用户评论。因为用户评论不够,AppStore上面没有展示任何评论,我们通过应用雷达(一款做ASO的应用服务,请叫我雷锋)查看。当然因为评论较少,可能存在运营方刷评论的情况,自行分析。可以看到用户集中的问题在于客服和提现体验不好,而且非常令人不满。(4)微信群。可以看出用户最大的使用障碍是在保证金及扣款担忧上面。产品规划&运营推广产品功能迭代路径任何产品都并非一蹴而就,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拥抱不确定性。过去火箭式的发布产品已经不复存在了。就像张小龙所说,我也不知道微信三个月之后的样子,因为我的认知在不断提升。看产品功能迭代路径,可以让我们知道,该产品是如何一步一步更新到现在的版本,最先开始做的核心功能版本是怎样的,后面如何进化。然后放弃了哪些功能,加强了哪些功能。车速拍产品功能迭代路径,我们通过应用雷达的APP版本更新历史查看。版本号:1.1.0更新日期:2016年08月22日1、新增APP城市定位功能 2、新增新车源、降价车源消息提醒 3、优化性能、操作体验更加流畅版本号:2.0.0更新日期:2016年12月01日1. 首页大改版,每日新车整点抢拍; 2. 登录页优化,登录注册更加便捷; 3. 其他细节优化。版本号:2.0.1更新日期:2016年12月09日部分体验优化 近期更新: 1. 首页大改版,每日新车整点抢拍; 2. 登录页优化,登录注册更加便捷。版本号:2.1.0更新日期:2017年01月06日功能更新: 1. 城市筛选可以看“全国”啦,全国车源一网打尽; 2. 车源详情页新增分享,可以转发给大伙儿看车啦; 3. 其他用户体验细节优化。版本号:2.1.1更新日期:2017年01月18日功能更新: 1. 城市筛选可以多选城市,一步查看多个城市车源啦; 2. 其他用户体验细节优化。版本号:2.2.0更新日期:2017年03月12日功能更新: 1.随时拍大改版,操作体验更加流畅 2.车源列表新增车况等级,车牌归属地 3.其他细节体验优化版本号:2.3.0更新日期:2017年04月04日功能更新: 1.“我的”页面大改版,竞拍车源,账户,订单操作更方便 2.随时拍筛选器优化,更快更方便筛选车源 3.其他体验优化版本号:2.4.0更新日期:2017年05月22日功能更新: 1.详情页大改版,查看车况信息更加清晰,使用体验更加流畅 2.其他体验优化版本号:2.4.1更新日期:2017年06月14日本次更新 -新增微信支付功能,赶快充值啦 -其他的体验优化…从更新历史可以看出,车速拍一直处于功能迭代更新之中,直到最近几个版本才是主要进行优化,说明目前的功能已经趋于稳定。而且其发布版本的节奏较快,在每次改动这么大的前提下,保证半月一个版本。运营方案因为车速拍没有经营微博,也没有公开渠道查询,所以历史运营方案难以查询。我仅以当前版本运营方案说明。1、折扣专场。带有折扣的车辆可享受服务费折扣,服务费折扣计算方法:当月活动时间内成交第一台,服务费9折优惠;成交第二台,服务费7折优惠;第三台,服务费6折优惠,成交第四台以上(含),服务费2折优惠。2、服务费返券50%活动。活动期间拍车即返50%应付服务费优惠券,不限拍车数量;活动期间车源在成交且已定审核后,即可按照应付服务费50%获得服务费优惠券,不限获赠次数。推广策略同样因为车速拍没有经营微博,也没有公开渠道查询,所以推广策略也难以查询。因为车速拍的车源都来自瓜子,所以车源的推广策略我们就不说了,只说商户端。我知道车速拍在重要城市成立了线下门店,而车速拍的拍车用户都是二手车商户,非常精准的人群。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车速拍会通过线下二手车市场地推;线上通过二手车之家、华夏、58等获取车商联系方式然后精准推广。竞品分析竞品分析让我们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目的产品到底做的如何。不过若只是体验产品,竞品分析可以不写。竞品筛选车速拍为二手车C2B拍卖模式,解决同样需求的同类产品有:车置宝、天天拍车、开新二手车、车来车往;解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有:车易拍、优信拍、汽车街、联盟拍等。我们筛选分析主要竞争对手车置宝、天天拍车。产品定位车置宝、天天拍车、车速拍都是二手车C2B拍卖模式,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所以竞争将会最直接、最激烈。车置宝、天天拍在可以预见的几年之内,定位都将是全国性质的C2B拍卖模式。不过虽然车速拍是C2B模式,但车速拍是瓜子的辅助,瓜子不可能单独剥离出来,像瓜子一样去推广,瓜子强则车速拍强,瓜子弱则车速拍弱,所以实际上是瓜子跟他们的车源竞争。市场分析目前车置宝、天天拍都已经开启了全国战略,都将在年内覆盖全国四十到五十个城市,完成对国内重要的一二线城市的全面覆盖。有瓜子的地方就有车速拍,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一百多个城市。车置宝、天天拍的应该在互相对比,两家的拍卖车辆每天都保持在1200-1500左右。天天拍在16年11月率先完成C1轮1亿美元融资,并开启分众、地铁等广告推广。车置宝在17年3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之后,又在6月完成5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且已经全面开启了广告推广。瓜子在6月完成4亿美元的B轮融资。我们再来看看APP应用数据。(1)车置宝。车置宝用户端这是车置宝用户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可以看出车置宝广告效应还是有效果,拉动了下载,最近排名维持在一百多。车置宝车商端这是车置宝车商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波动性较大,最近维持在二百多。(2)天天拍。天天拍用户端这是天天拍用户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七百多。天天拍车商端这是天天拍车商端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六七百左右。(3)车速拍。车速拍车速拍因为车源来自瓜子,所以暂时没有用户端,只有车商端。这是车速拍APP在App Store中的下载排名,最近排名维持在五百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应用雷达。从App Store排名来看,车置宝用户数最多,这跟其最近的广告投放应该有直接关系。天天拍和车速拍在商户端相差不多。另外还可以从易观千帆上查看用户数、用户分布等。功能对比拍卖模式不同:参拍要求不同:具体拍卖规则不同:其他功能大同小异,界面设计、视觉效果等差异比较大,我们在体验对比中分析。体验对比三个产品对比下来,从视觉效果和交互体验来说车速拍是最好的,天天拍次之,车置宝垫底。从APP的体验可以看出,车速拍的产品运营互联网基因还是比较强的,天天拍和车置宝就比较差一点。但二手车交易有很重的线下体验,除了APP之外,还有最重要的线下成交环节,成交环节又分为用户端和车商端,另外还有客服、商户维护,这几块没有体验,暂不发表意见。不过从天天拍、车置宝的产品体验我们也可以看出,针对toB的产品,能为商户创造实际的商业价值是最重要的。其实针对拍卖来说,商户能不能拿到价格有优势并且车况有保障的车是最关键的,产品体验可以慢慢优化。总结分析从产品定位来说,车置宝、天天拍会进入直面的厮杀,而车速拍做为瓜子的辅助产品,竞争实际上是瓜子、车置宝、天天拍的竞争。从市场分析来说,车置宝、天天拍的融资都相差无几,车速拍也不缺钱。覆盖城市来说,车速拍覆盖城市最多,天天拍、车置宝相差不大。APP数据来说,车置宝最好。从功能来说,有差异,但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拍卖模式,谈不上谁好谁坏。从体验上来说,车速拍胜出,车速拍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车置宝、天天拍要差一些。产品优势从首页、车源详情页、车辆检测报告、个人中心等页面综合体验来说,车速拍的交互设计和视觉效果做的最好。车速拍重视线上运营,搞了很多优惠促销活动,还有专门的折扣专场,而车置宝、天天拍几乎没有。车速拍的体验门槛更低,无需注册即可查看车源,通过手机号即可自行注册,车置宝、天天拍需要认证注册。车速拍城市覆盖有优势,已经覆盖了一百多个城市,而车置宝、天天拍今年目标是五十个城市。产品劣势车速拍因为是瓜子的辅助,车源已经被瓜子筛选了一轮,所以车源质量没有那么高,老旧残破车居多。车速拍的品牌知名度、推广和投入不如车置宝、天天拍。车速拍起步较晚,商户数量不及车置宝、天天拍。因为瓜子为C2C模式,跟车商有一定嫌隙,所以车速拍必然没有那么受待见。从拍卖模式来看,天天拍、车置宝都是固定的一天拍卖模式,而车速拍只有十分钟,所以拍卖价格必定比不上车置宝、天天拍。因为车速拍的定位,既要满足瓜子对车源定价的参考,也要满足车商的成交,所以比较尴尬。十分钟的拍卖模式注定成交率不高。通过用户评价可以看出,商户对车速拍保证金、充值、提现、客服等方面非常不满。产品功能&体验建议重视客服的服务,很重要。优化充值、提现体验,很重要。修改详情页加载速度,刻不容缓;车速贷、首页热门车源筛选功能bug。产生中标价后,商户第一次出价后,二次确认价格时,写上总价,这样车商会更明确价格。车辆详情页,在帮助车商确认车型上应该做更多优化;然后在车况的描述上应该更清晰明了,要不然内容多,影响阅读。运营&推广建议推广:因为车速拍面向的都是精准的二手车商,所以推广一定是以线下地推为主,为了维护商户,销售人员会经常性的拜访商户,送些商户需要的小礼品不错。推广还可以跟一些拥有商户资源的组织、机构、公司进行合作,这样能节约不少时间和成本。运营:商户拿车都为利益,所以除了被瓜子淘汰下来的次品车,也应该增加一些品质高一点的车,要不然会形成垃圾车的形象。其实在二手车拍卖模式下,规则都非常严谨,而出错后的成本又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商户体验的代价非常之高,而商户一旦成交了一次,获取了利益,后面反而就很容易了。因为拍卖环节必定较复杂,除了降低注册使用门槛,能让商户模拟使用拍卖,这样愿意尝试的人会增加不少。获取商户不易,所以在退还商户保证金的时候都是各种拖延。关于钱的事都是大事,你又不是京东是吧,一旦在退款中让商户产生了不好的体验,这等于是逼商户退完钱之后再也不要用这垃圾平台了,适得其反。报告分析好了文章写完了,看下我们通过这篇报告获得了什么,目的是否达到。首先,我们全面了解了车速拍的产品体验,用户需求、产品定位、市场分析、功能特色、页面结构,重要交互和视觉设计。我们了解了车速拍用户评价,知道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产品规划&运营推广,知道车速拍的产品规划路径和运营推广策略。我们通过竞品对比,知道车速拍和竞品差异情况。最终通过总结分析,我们知道车速拍的优劣势,还提供了一些建议。看看我们的目的:想求职,体现你对产品的了解和思考。虽然这篇文章在产品体验上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度还不够(这块确实要非常深入仔细的分析),但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自白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最近在看如何写产品体验报告,发现很多知乎的热门回答确这么片面,想给大家一个参考。二是自己学习总结。我再次强调,写报告一定要明确目的,明确目的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框架。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写一篇产品体验报告是个很费时的工作,报告只是形式,达到目的才是关键。另外感觉还有困惑的,可以参考另一篇产品体验报告,写了份报告,我去百度金融实习了 | 读者故事。

钢的舞

详细解析:“新产品”和“成熟产品”的调查问卷设计

幻想着用简单的招数,打遍所有复杂的情况是不切实际的。而对于“新产品”和“成熟产品”它的调查问卷设计,采取一样的招数去,也是不切实际的。对“新产品”和“成熟产品”的调研目的一般是不同的,怎么说的来着?下面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新产品:针对新产品的调查,主要是为了验证新产品的想法是否靠谱,更进一步,需求的满足是否合适。如果是定量调研的话,最好能够收集一些真实的用户反馈数据。成熟产品:针对新产品的调查,主要是为了新的功能点是否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怎样进行优化设计。所以呢,这两种情况下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自然就是不同的。新产品的调查问卷相对来说更具发散性,而成熟产品的调查问卷则更具有针对性。也正因如此,一份标准的统计信度高的调查问卷对于成熟产品来说则成为了一种可能性。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说明:一、针对“新产品”的问卷设计我们都知道,问卷调查法可以作为用户研究的重要的一种方式。而用户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和用户直接或间接交流来知道用户在想什么、想要什么、行为动机是什么等。不过与用户访谈不同的是,研究者通常是无法在问卷期间和用户产生互动行为的,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种被调查者单项输出的行为是具有极高风险的,于是这就为调研结果的统计信度带来了影响。要知道这可就触碰了我们的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也不能忍。自然而然的,我们得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1. 表明来意来,把之前的金句来出来再背一遍“但凡调研,必有目的!”。但是这个目的我们不能只自己烂熟于心,除了和小伙伴们交流,还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告诉你的调研用户,只有它知道你想干什么才能更好地配合你。什么叫合适呢?如果是线下的问卷调查,那么你在用户开始填写问卷之前先和大家说清楚这份问卷是关于什么的、是用来做什么的、共有多少道题、答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等就是合适的。而如果是线上调查问卷,那么你把这些关键点标红加粗放到问卷开头,并且要想办法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则是合适的。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制作的调研问卷也应该紧紧围绕“我要调研什么”、“我要从哪些方面调研”这些重点,所设计的问题也都必须是围绕调查目的最必要的题目,可要可不要的题目就等同于可以放弃掉的题目。2. 问题具有带入感当用户面对抽象的问题时通常是手足无措的,当他们不知道针对该问题如何回答时,那么最有可能的一个选择就是放弃作答。于是,问题的设计最好具象并具有代入感。这样就帮助答题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尽可能给出更准确的答案。例如:某商场想要了解顾客大多使用什么品牌的牙膏,那么在询问这一问题时,应该如何设问呢?错误示例:请问您使用什么牌子的牙膏呢?正确示例:请问您最近三个月使用什么牌子的牙膏呢?很明显,正确示例通过时间的限定使得模糊的信息变得更清楚,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限制条件。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问卷设计中一定要避免专业术语。不过这一点有时比错别字更难修改,错别字错了就是错了,但是一些常用的术语你自己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根本不觉得是什么术语。这个时候可以请朋友或者家人来帮忙,他们对你的工作不熟悉,有时一眼就能发现。3. 内容要严谨何谓严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份问卷无外乎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问题,一部分是选项。那么所谓的严谨就是指问题要明确无歧义,选项要互斥且包含全部可能性。错误示例一:对于XXX牌牙膏的包装与味道,您是否喜欢呢?错误示例二:使用XXX牙膏后,你的XXX问题是否得到了改善? A:没有 B:改善了这里示例一的错误在于,一次询问了被调查者两个问题,所以无论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是“是”还是“否”,你都无法判断这是对包装还是味道的肯定还是否定。而示例二的错误在于,被调查者可能没有使用过XXX牙膏,这样就无法做出回答,所以应该再加一个:“没有使用过XXX牙膏”的选项。4. 不要引导错误示例:大家都觉得XXX牙膏很好,你觉得呢?注意:我们撰写的是一份调查问卷,是想通过一个个“面无表情”的问题得到用户更真实的答案。而不是撰写一份销售传单把产品卖出去,更不需要教育用户。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很容易引起从众心理效应。可能本来被调查者并不喜欢XXX牙膏,但是看到题目里“大家都觉得XXX牙膏很好”,就很有可能会选择和大家一致的观点。类似的错误还包括权威效应,即有权威和地位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更会引起他人重视,这部分的观点在问题中呈现时也会对被调查者产生错误引导。总之,一切具有暗示性的表达,都不应该出现在你的问卷里。5. 整体结构核心问题设计完成后,我们需要完善问卷的主题结构,当然这个是可以更具实际情况进行裁剪的。下面给出相对完整的框架:(1)开头部分问卷标题、问候语、问卷编号(可以是系统自动生成的)以及问卷填写说明。目的是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本问卷的主题是什么,另外通过填写说明减小用户填写中存在的少部分低级错误。问卷编号用于标识每份问卷的独特性,便于后期问卷定位和筛选。(2)筛选部分将不符合本问卷调查的对象筛选出去,提高问卷调查效率,最终确保问卷分析结果的有效性。(3)主体部分整个问卷调查内容的核心所在。(4)背景部分用户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背景部分价值体现在对用户类型的分层分析,假设对于同一个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表现是否存在差异。至此,针对“新产品”的调查问卷的设计就结束了。我们能够发现这类问卷更加发散和定性,我们下面看看定量问卷如何设计。二、针对“成熟产品”的问卷设计“成熟产品”更适合使用标准化问卷,原因我们开头说过,那么什么是标准问卷呢?标准化问卷,是对特定问题使用特定的格式,按照特定的顺序呈现的可重复使用问卷,对于用户的回答也有特定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可以科学地量化用户体验。简单而言,标准化问卷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重复使用问卷,其数据结果更方便相关方有效沟通。常见的标准化可用性问卷,有整体评估问卷、任务评估问卷和网站感知可用性评估问卷。下面给大家做一个展示:整体评估问卷:用于完成一系列任务场景后,对产品或系统整体的感知可用性测量。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有:QUIS(Questionnaire For User Interaction Satisfaction)、SUMI(Software Usability Measurement Inventory)、PSSUQ(Post-Study System Usability Questionnaire)、CSUQ(Computer System questionnaire)、SUS(System Usability Scale)。任务评估问卷:每完成一个场景任务,让用户对该任务进行感知可用性测量。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有:ASQ(After-Scenario Questionnaire)、SEQ(Single Ease Question)、SMEQ(Subjective Mental Effort Questionnaire)、ER(Expectation Ratings)、UME(Usability Magnitude Estimation)。网站感知可用性评估问卷:在网络开始流行时,出现了更有针对性的评估网站感知可用性的问卷。目前广泛使用的有:WAMMI(Website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Inventory)、SUPRQ(Standardized Universal Percentile Rank Questionnaire)。对于以上的各种问卷想做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们本篇只拿SUS来和大家说说。为什么是它呢?我们知道用户体验是近几年大热的概念,可用性的概念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变得众所周知。而SUS (系统可用性问卷)正是针对系统可用性进行整体评估的问卷。而且它有很多优点:相关介绍多;题少(只有10道);免费!!!特别是免费这一点,当初看见它免费的时候多少人眼睛都湿润了!(要知道,有些收费的费用都不低!)。1. SUS初相识SUS最初是Brooke于1986年编制的,量表由10个题目组成,包括奇数项的正面陈述和偶数项的反面陈述,要求参与者在使用系统或产品后对每个题目进行5点评分。样例如下:什么?看不懂?翻译一下:你可能觉得这个太固定了,不过没关系!在使用SUS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题目的词语进行替换,这些替换对最后的测量结果都是没有影响的。比如:“系统”可替换成网站、产品或者自己产品的名称等。2. SUS用在哪?这么三种情况是最常用的:同一产品或系统,新旧迭代版本的对比。比如:某App首页改版后,新旧首页的对比。同一产品或系统,不同终端之间的对比。比如:某产品的PC端、App端进行比较。同类型竞品之间的比较。比如:苏宁、京东、当当三款App使用后进行比较。而且我们能发现整个量表题目陈述简单,只需参与者打分,实施起来很快。另外,测量结果是介于0-100之间的分数,容易理解。据说多个实证研究表明SUS效果相当不错,比如:有个叫Tullis的高手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量有限的情况下,SUS可以最快达到效果(就像上图表现的那样,虽然我也没太弄明白啥意思…)。另外也有大样本的研究得出SUS的信度系数为0.91,不得不说,对于通常情况下的问卷调研,这是个值得信赖的表。2. SUS如何使用?(1)计分当参与者做完一系列任务后,就可以快速对SUS进行打分。然后就需要对每个题目的分值进行转换,规则如下:奇数项计分采用“原始得分-1”,偶数项计分采用“5-原始得分”。由于是5点量表,每个题目的得分范围记为0~4(最大值为40),而SUS的范围在0~100,所以需要把所有项的转换分相加,最终再乘以2.5,即可获得SUS分数。除了获得SUS量表总分之外,还可以获得分量表得分。在SUS中,第4和第10项构成的子量表为“易学性”(Learnability),其他8项构成的子量表为“可用性”(Usability)。为了使易学性和可用性分数能够与整体SUS分数兼容(范围也是0~100),需要对原始分数进行转换,规则如下:易学性量表转换分数的总和乘以12.5,可用性量表乘以3.125。Tips:因为SUS记分时是用的0~4个距离,为了让总分是100,所以计算SUS总分时要乘以2.5。但是可用性的题目为8个,总分值在0~32,所以应该是计算出8道题的总分,然后乘以100/32,易学性的计分类推即可。(2)解释SUS分数反应的是总体可用性,同时也包括两个分量表的特性。对于总体可用性,在下图中可以直观地查看并解释SUS分数的意义:除此之外,也可以将SUS分数换算成百分等级来解释。百分等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被测量的产品或系统相对于总数据库里其他产品或系统的可用性程度,可以简单理解为排名。比如:SUS得分是73分,其百分等级大约为67,意味着比大约66%的产品可用性更好。这给我们的一个提示是什么呢?就是从企业研究团队的角度来看,如果可以沉淀以往的研究并建立企业自己产品或系统的SUS数据库,从而获得自身的基准数据,这是最好不过的。当然,这个基准数据也有可能是内部团队制定。三、问卷如何投放?首先我们要知道投放问卷三要素:时间(投放时间范围)、地点(投放渠道)、人物(针对哪些用户进行投放)。投放渠道常见于这两种:消息推送和app活动页。渠道1:消息推送(1)短信优点:可实现问卷的精准推送;缺点:成本高、无法获知短信反馈数据。(2)EDM邮件优点:可实现问卷的精准推送,成本较低,能了解邮件的打开率、点击率、送达率等邮件反馈数据;缺点:使用邮件设备的局限性(PC偏多、手机偏少)。(3)微信公众号优点:成本低、可实现全范围的推送;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微信公众号内的粉丝)。APP消息推送优点:成本低、可实现全面推送或精准推送、提高app用户活跃度;缺点:增加app卸载率、受限于移动设备的消息通知功能。渠道2:APP活动页问卷内置在APP里,其实质为活动页,那么活动页的展示可以很多样。比如:APP启动页、首页活动轮播图、活动页列表等。相对于消息推送,APP问卷活动页属于被动调查,主动权在用户。缺点:用户参与度较低、未能实现精准用户调查;优点:问卷有效性比较高。为什么说问卷的有效性比较高?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主动权掌握在用户手里,那么凡是填写了反馈问卷的,都是乐于反馈的,问卷结果的真实性自然得到保障!不用多说,这样的渠道价值更高!就是参与度低了点。如何提高参与度呢?需要做强有力的吸引和鼓励!四、如何吸引用户填写问卷?1. 赠送积分或优惠券为了吸引、鼓励用户来填写完成问卷,一般会给予用户积分或者优惠券,从而提高问卷调查量。但是这种形式的前提是APP存在积分或优惠体系,另外是要问卷完成后需要知晓用户id,确保积分或优惠券能准确送达对应用户id中。2. 抽奖线上直接抽奖:用户完成问卷后,直接在线抽奖并公布抽奖结果,这种抽奖形式及时性强。线上参与,线下抽奖:用户完成问卷后,企业根据用户问卷内容是否准确、是否认真,进行定向发放奖品,这有利于提高整体问卷质量。如果你担心这么做对问卷的可靠性忽悠影响,那么可以在用户填写问卷之前先说明:系统会只能计算你答案的真实性,你填写的越认真,中奖的概率越高。作者:王小默,公众号:小默日历本文由 @王小默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作者提供

折也

医疗产品开发中的用户调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人因工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各个行业的生产者们认识到,人们更能体会到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今,医疗公司对用户需求和目标人群的精确把握成为了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步,对不同设备配置,市场规模,销售机会和成本目标等因素的研究成为了概念设计的重要基础。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目标市场对成本敏感吗?该设备是否比市场上的竞争产品更易于使用?它适合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吗?现在的竞争市场不是仅仅提供产品的市场,而是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产品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用户想要怎么样的产品”的基础上去构想,而更是要弄明白“用户的表面需求和本质需求的区别。用户调研:并非非常昂贵如果您要制造医疗器械,在产品开发之前进行详细的用户调研是必不可少的。用户调研提供了对早期原型机设计有价值的见解。如果对目标用户没有充分了解,您将可能无法为最终用户提供适当的设计,同时很难在验证测试中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是,有些人说进行这项“额外”研究似乎是多此一举。他们认为用户调研难以进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获得的可能是个无效的结果。实际上,研究活动不必太复杂,可以使用折价的方式,并且具有良好的价值回报。用户调研(对目标用户,关键任务和任务环境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快速收集大量信息,例如问卷调查可以在一天之内获得大量有效的数据结果,而访谈和焦点小组可以采访多达5至8个目标用户来获取丰富的定性信息。使用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可以形成可指导产品构想的用户资料和用户需求要求,并制定有意义的设计注意事项。调研过程中要记住“精简过程”,并知道如何集中精力进行研究,以便产生可行的结果和设计投入。用户研究值得投资用户调研是驱动可用产品开发的一种低成本且极为有效的方式,当然优点不仅仅限于可行的设计输入,对于后期投资回报率的计算也颇有帮助。极大可能通过总结性评估医疗器械需要通过总结性评估。在可用性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仪器更有可能通过评估。如果设计团队选择性跳过用户研究和测试,那么他们才是冒着真正的失败风险,省略用户调研来节省预算,最终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投资来承担风险减少诉讼可用性差会导致产品出现错误,并且这些错误让产品生产商面临诉讼,从而影响品牌形象。在进行良好的用户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用性测试和设计,可以减少犯错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发生诉讼的可能性。可用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率影响用户使用技术或产品的决策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是可用性。相对于可用性较差的仪器,可用性更高的仪器更容易被采用和使用。因此,提高可用性可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率,并最终在众多竞争者之间获得大部分市场。用户调研对于一款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医疗器械公司实现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承诺的前提。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我们流程的核心。 ITL团队知道用户和市场调研虽然不是法规强制要求的,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的是尽量降低产品开发风险,在后面设计验证和评价阶段尽量减少失败的发生。在项目开始之前,ITL团队会协助客户对产品目标用户进行市场评估和用户研究,包括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文件检索,调查或参与式设计会议等方法获得总结性研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尽早关注客户和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可以轻松使用并可以在实际条件下安全操作的仪器.

群生不夭

经验分享:如何做好产品可行性分析?

全方位的产品可行性分析,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产品后期经不住市场考验,避免投入过多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甚微。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会面对千奇百怪的需求,也会面对无数需求方,需求方可能是老板、用户、合作方等等,大都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都没错,但是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的第一负责人,你总要面对一个问题,这个产品方案到底能不能落地?产品经理有必要全方位的评估产品需求的可行性,你当然不希望拼尽全力去做的产品是一个连水花都激不起来就要归于平寂的产品。一、为什么要分析产品可行性?全方位的产品可行性分析,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产品后期经不住市场考验,避免投入过多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甚微。产品可行性分析只是决定“做不做”,完全没有到“做多少”、“怎么做”的地步,总体来看,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目的主要是说服自己和说服团队。说服自己:没有调研就没法发言权,当需求方给我们提出产品需求时,我们要泰然处之,避免刚提出就给驳回,事后我们要深思熟虑分析需求,综合考虑到合理度、设计量、开发量等等,给出合理的评估,当然也是说服了自己。说服团队:团队中有老板、产品、运营、设计、开发、测试等等,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能真正满足用户痛点吗,能为公司带来多大效益,投入产出比大概是多少等等,考虑清楚如上问题,相信是能说服团队的。那么具体是如何分析判断产品方案是否靠谱?本文总结了产品可行性分析的六步法,分享给大家。二、产品可行性分析六步法1. 设身处地,还原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日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需求,需求的来源方有老板、用户、合作者等等,需求只是表象,归根结底是需求方的利益诉求。产品经理要以积极的心态、换位思考、严谨态度对待需求方。自己虽是产品的设计者,但是离真实的用户还是很远,不能靠臆想这个需求是否合理或可行,应将自己作为某个角色的用户,设身处地,去尽量还原真实的用户需求。首先要清楚知道需求方是哪类,真实的需求是什么。老板:在意的是产品的成本和收益;用户:在意的是产品是否能解决用户的痛点以及使用中的用户体验问题;合作者:在意的是产品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价值。用户需求,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挖掘用户最真实的需求。例如:用户说自己想要一匹快马。其实用户的需求不是快马,而是一种快速的交通工具,能把自己送到目的地即可。用户讲得并不一定是需求,产品经理要学会抽丝剥茧,不仅仅停留于现象表层。2. 产品方案是否契合平台定位产品是否有明确的定位,用户是谁?能满足用户哪些痛点?相比市场竞品有哪些优势?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总的来说,分析产品定位时要考虑清楚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重点思考清楚如下几点。用户:细分用户群体,哪些又是核心用户;产品能解决哪些用户群体的哪些痛点,竞品是否也能解决用户的类似痛点,你的产品与竞品相比有哪些差异化优势,从而分析出产品解决的是用户真实的痛点还是无关痛痒;产品的商业价值如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利益。比如,要设计一款产品经理社区&培训平台。你的产品用户群体是哪些,是转岗产品,小白产品,还是工作几年的中级产品,哪些又是你的核心用户。市面上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Pmcaff、脉脉等等,相比已有产品,你的产品优势在哪,能解决哪部分用户的哪方面痛点。你的产品商业模式有哪几种,能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凭什么你的产品能够成功。前面两部分,分析清楚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可以得到产品设想是否可行的结论。从第三方面开始,要评估若要实现产品,会面临哪些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 是否与已有产品逻辑冲突任何一个成熟的平台,都已有相对完整的产品逻辑与技术架构,针对新提出的产品或需求,都要兼容已有系统,避免在底层逻辑上相互冲突。当然,创业类项目、从0到1类项目可不考虑该方面。一名合格的产品,要熟悉自己负责模块和关联模块的逻辑,不然会出现“觉得需求方讲得都挺有道理,但是评审时或开发时,发现诸多问题,甚至给以后挖坑”的处境。新入职同学首先要熟悉平台原有逻辑,可以通过请教前辈及查看历史文档。若发现与已有系统冲突,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会更好,如果没有可能就要改动底层逻辑,改造成本自然会很高,所以要好好掂量掂量了。4. 产品影响范围有多大日常的产品工作中,你所说接手的产品或需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机械设计页面、原型、功能,你所面对的是有一定量级用户和产品,所设计的任何功能都得考虑到影响面,影响面大的功能自然就得更加谨慎。评估产品或需求影响范围可从以下三点分析:影响的用户数量:做该产品或需求会影响到的用户数量,即对用户产生感知,一般来讲2C产品会面向大众用户,2C产品不同的入口也会影响不同数量的用户;2B产品面向的运营管理者会相对较少;后台系统虽不直接接触用户,但会处理涉及前端功能的各种逻辑,影响面也很大;当然,具体的产品或需求要具体分析影响的用户数量。影响的功能范围:做该产品或需求会影响到的关联模块,虽说新需求本身可能会很简单,但涉及关联模块越多,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面很大,对于产品设计、开发、测试都要全面评估好。影响的功能使用频率:做该产品或需求会影响到的关联模块使用频率,对于用户操作频率高的功能模块,影响面自然很大,稍微出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很多用户的正常使用,就是生产事故了。影响的用户量级越大,影响的功能范围越大,影响的功能使用频率越大,自然产品的影响面越大,做相关的决策时就要更加谨慎,深思熟虑。如果确定要做这个产品,产品设计时要考虑全面关联模块,后续的需求评审、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环境测试、生产环境验收层层把关,如有问题,要及时回退版本。产品关联模块时刻谨记于心。5. 投入资源评估任何团队,资源配备都是有限的,实现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评估资源投入一般考虑到以下几方面:人力资源,需要多少人手,商务、产品、运营、研发等等;技术限制,当前的技术条件、研发实力是否支持产品开发;逻辑复杂,单一需求牵涉到的功能模块越多,逻辑越复杂,自然耗费的人力成本就越高;时间限制,对于实效性较强的产品或需求,如固定节日运营推广活动。综合评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最后换算为资金,即可预估出相应的资源投入,可用于计算投入产出比,是决策产品可行性的重要参考数值。6. 预期产出评估需求方提业务需求,一般都要给出预期产出,如拉新用户数量,带来的用户活跃,带来的用户留存,带来的直接利润收益,对公司长期战略价值等等,都是产品的产出,也是产品的最终价值所在。产出一般都是可衡量的,最终可用于算出投入产出比。经过以上六步评估可行后,就一定能够说明这个项目有价值吗?就可以正式投入设计和开发了吗?当然不是,构建最小可行性产品来验证idea,MVP对于创业团队是很重要的,可以快速验证团队的目标,快速试错,及时调整方向,降低成本。三、产品MVP验证idea假如确定要做这个产品,可参照如下几个步骤构建MVP产品,快速验证想法。1. 团队头脑风暴确定产品要实现哪些功能。2. MVP功能的确定——先加法后减法根据第一步头脑风暴穷尽了几乎所有idea,根据idea确定所对应要实现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先加法”;给所有功能分类及排优先级,选取优先级较高的若干核心功能实现即可,这就是所谓的“后减法”。3. MVP的落地产品MVP落地难道就是要研发出所有核心功能吗?其实这样的研发成本也不低,并不是最节约成本的做法,只要能拿着这个模型让用户完成核心流程体验即可。MVP形式可以是页面流程图、Axure/墨刀原型、模板网站。4. 寻找种子用户体验反馈种子用户可选取身边熟悉的朋友、发烧友、行业大咖、挑剔并有传播力的人、有某种特定标签/属性的人、经常写产品评论的人。5. 迭代优化欢迎用户的吐槽,根据种子用户反馈,不断迭代MVP原型,反复找种子用户测试体验,直到大多数用户认可产品时,就可以开发首版产品了。四、总结归根结底,产品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就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来验证想法的过程。产品可行性评估是产品经理一项重要能力,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成熟团队,都可以有效帮助团队降低成本,快速试错,值得所有产品经理重点提升。#专栏作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电商中后台产品经理,先后负责B端营销工具产品设计、社交电商体系构建等产品设计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维护。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爱恨调

产品经理的自我评估与公司需求分析

作为一名刚满3年的产品经理,离职后时常思考,自己的能力发展速度是否跟得上工龄变化,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为此,本次复盘主要是对个人能力的评估和上家企业需求的思考。自我评估由于自身经验才满3年,因此仅对“1年及以下”与“1-3年”产品经理进行评估思考。1年及以下产品经理该阶段的产品经理,以执行为主。核心作用是输出,输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调研材料、商业方案整理、路演PPT制作、按要求完成原型设计和按要求完成需求文档等。核心价值是帮上级领导或者同事完成不用怎么动脑且繁琐的事,让领导&同事从这些事中解放出来,提高整体部门团队效率。根据职责会涉及:功能设计、原型设计、团队协作、需求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定位限制,每一样不会涉及很深,大多是在领导&同事要求指导下完成。因此存在很多隐患,例如:产品能力缺乏深度:每一种能力都自认为掌握,但是实际上漏洞百出。比如“功能设计”,一旦涉及到逻辑,很容易被问得哑口无言;比如“需求管理”,有需求就扔进去,不怎么根据实际业务进行思考;比如“流程设计”脱离客户的实际业务场景进行产品流程设计,诸如此类。产品思维志大才疏: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非常coooooool”“非常wow”的奇思妙想,且不论对与错,提出后并没有任何的依据和解决方案作为支撑,让人难以信服。产品态度心猿意马:由于产品的实际职责跟行业、公司战略息息相关,很容易产生对公司乃至行业的疑惑,随即会动摇自己的选择,进而极其频繁的换公司换行业。产品执行得过且过:由于往往是被安排做事,很容易得过且过。作者认为“主动性”是一项极其必要的特质,大致体现在“被安排任务时,主动了解需求”、“执行任务时,主动思考相关内容”、“完成任务时,主动了解相关的业务”等。因为如果没有主动性,领导说一是一的话,很难对自身有所成长,而且很难掌握当前涉及的业务情况。从上述的内容来看,作者至少对自己第一年的成长是较为满意的,无论是业务效率提升、团队沟通与内容产出,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是没有太大的问题。1-3年产品经理作者在1-3年的初期,因为没人带领,而且产品经理随着行业、领域、职责的细分也存在很多特定的细分,导致陷入迷茫期,直到在第二家公司里才逐步沉下心继续打磨自己。到这一阶段,作者认为产品经理更多的是有能力“让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因为更多的是接收来自领导的战略安排与客户需求,因为领导们往往比我更懂行业、更懂市场、更懂客户。而我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资源,让客户选择我们的产品,此时的核心作用与核心价值也有了对应变化:核心作用:根据领导需求和同事提供的资源,提出产品业务层面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落地;核心价值:让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让公司获利;职责上,已经逐步转移到业务流程设计、系统模块设计,需要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及心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手段,以业务结果为导向,完成工作内容。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省:是否定位错了,没有做当前工龄和职位匹配的事情?是否成长停滞,没有一直的提高自己,要被取代了?有没有自己的能力支撑点,会不会换一家就凉凉了?目前工作每次做完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结果?我做的产品是否让客户、公司、同事和我自己都满意了?······就此看来,作者对自己1-3年的工作情况并不是很满意,虽然“领导同事认可”,“作为年度优秀员工发言”等客观事实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总是很焦虑,因为自己的能力没有成长到满意的地步,被目前五花八门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吓”到了。目前更偏向于中后台的业务梳理和系统设计,虽然也做过app、小程序、pc以及webview植入的前台产品,但是仍然数据分析较弱、交互设计较弱、商业分析很弱、用户增长很弱······四舍五入就是极弱。未来规划思考关于职业方向也一直有在思考,目前暂定的是1-3年完成产品经理各项能力的打磨。第三年后,开始选择一个行业进行垂直领域的扎根。希望下一个3-5年,除了弥补之前的弱项外,还能够着手对行业的研究和积累,完成“知道客户要什么”,“知道行业如何变化”,“市场还需要什么”等偏宏观的课题。公司需求完成了对自我的评估,接着分享一下目前对公司需求的观点。作者曾经一直在想“我需要具备公司需要的能力”。但是公司除了入职的时候告诉你“我们需要什么”,之后就很少再明确强调什么。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为了让自己不被淘汰,需要主动去了解公司发展阶段、进而获取公司目前发展的需求,接下来举例子具体说明。step1 公司一开始只是提供数据给其他公司,数据售卖作为赢利方式。step2经过用户调研发现客户要花费大力气分析数据写报告,于是公司决定开始卖报告——根据数据制作各种分析报告,进行售卖。step3“大人,时代变了”,后来大家都在用各种app,老方便了,人人都爱它。公司琢磨了下,现在新技术在进步,为了让客户更方便的使用自己的服务,也为了拓展业务体系,决定整一个app。通过客户调研,了解客户的业务流程,分析客户的核心需求,公司决定做一个资讯聚合类app。这次新加了一个功能“市场舆情”,因为客户业务里非常关心市场舆情变化,对标银行机构、区域的变化情况。随后就是对该app,进行不停的迭代升级。step4标准化产品成熟后,公司通过app的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机构的客户,有自己特定的某类需求。于是大手一挥,定制版给安排上,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包括pc、app、小程序、webview等各种产品形式,提供特有服务。可是这还不够,怎么进一步的让客户心甘情愿的掏钱呢?于是从产业链分析,由于作者格局不够,思维狭隘,只能进行以下粗浅的分析:1、建立客户业务2、结合公司服务3、分析拓展业务是否可以在头尾两处拓展服务呢?拓展“研报服务”和“舆情服务”,辅助客户管理层进行战略规划;提高客户销售层的销售能力,提供业务指导和销售话术等培训课程;4、业务补全随着和客户的合作,可以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客户的业务中。比如,我们又知道最近客户在准备对他们的用户进行营销活动。于是有了思路,公司决定开拓新的业务,联合机构客户,进行数据脱敏共享,完成精准营销。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每一个阶段的公司需求重心在哪里,而作为产品经理,则需要配合公司的发展重心进行相应的自我提升。总结作为3岁的产品经理,还是有很多不足,离职后一直在对自己进行复盘整理,越发感觉自身不足,完成这篇文章警醒自己,与各位共勉。

满苟得曰

产品经理必备技能——需求评估

在工作中产品经理总是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需求,如果不能对需求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和判断,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接需求到手软,完成需求到累死。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老板看到了一个自我感觉好的市场,然后想出一个自以为是的好想法,就立马向产品经理提出需求并立即做。然而产品经理在做得时候没有对这个需求进行评估,直接进入实现这一步骤。所以导致有些产品经理总有做不完的需求而且很多产品还被做死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产品经理在接到需求的时候,要对需求进行一个评估。在我看来,如果是一个从0到1打造的项目,那么需要评估的是需求量、强度、痛点以及频次。做需求评估主要是两点,一是竞品分析、二是市场调研。如果是版本迭代更新的项目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做需求评估主要是三点,一是判断需求的优先级、二是需求的价值、三是竞品分析。(一)需求评估在“从0到1打造产品中”的应用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做的这款产品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需求;然后做竞品分析查看市面上是否有类似的产品,找到我们的核心竞品、直接竞品、间接竞品以及死亡竞品;然后我们要知道这些产品成功点在哪里、失败的的原因在哪里,要确保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其次我们要做市场调研,看看我们的目标人群有哪些、用户需求的特点又有哪些、用户的认知习惯、关注因素以及行为习惯又有哪些;最重要的是这块市场蛋糕有多大,我们能赚多少钱;最后我们要确定这个行业的痛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有哪些,行业的趋势是怎样的、又有哪些风险呢。通过这些调查与分析我们再来确定是否要做这款产品,那么产品的成功率就会成功很多,因为我们提前规避了一些问题。(一)需求评估在“版本更新迭代”中应用判断需求的优先级是对产品经理最大的考验。举个例子,一个拥有积分的电商平台,当你正在构建物流系统的时候老板给了你一个新需求“立马做一个积分商城吸引用户”,这个时候作为产品经理的你是继续构建物流系统呢还是做积分商城呢?答案是继续构建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物流系统是基础,用户需要时刻的知道自己所购买的商品运送到哪里了,我大约还有几天能够收到呢。那么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就需要用数据以及经验来说服老板先做物流系统,在做积分商城。需求评估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也避免产品走弯路更是减少产品试错成本。最重要的是正确的需求评估也能让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所以需求评估是产品经理必备技能。

赋格曲

中国青年报调查:84%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极大影响平台公信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原标题:84.7%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极大影响平台公信力当下,先看他人使用体验,再下单购买的网购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但如今却出现了专门的组织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不少消费者表示被商品假评价带到了“坑”里。今年3·15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3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但59.5%的受访者感到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84.7%的受访者确认,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调查中,00后占20.2%,90后占47.2%,80后占27.9%,70后占4.3%。87.0%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北京某高校传播学研一学生周晓亭表示,她每次看商品评价,都会看很久,一直翻到最后一页。还会看下面“大家都在问什么”的部分,货比三家之后再买。南昌市某高校医学院博士生郭青青(化名)也会关注商品评价,“但很多时候其实已经想好买什么样的产品,评论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差评稍微多一些也没什么,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调查中,87.1%的受访者表示,很多时候会根据商品评价决定要不要购买。其中36.4%的受访者基本都会,50.7%的受访者大部分会。周晓亭感觉,商品评价会非常影响购物决定,“很多时候浏览商品并没有下定决心要买,这个时候别人的意见就会增强或减弱购买意愿”。郭青青有一次下单了一款手机壳,感觉还不错。很快卖家就给她打电话,说帮忙好评就可以返还这次购物的钱,她也同意了。但恰巧那天比较忙,晚上开会的时候,卖家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促,然后让加微信。加了微信以后,发过来一个好评的模板,是一篇很长的个人使用经历,还有一个红衣美女拿着使用的视频。这种“拉好评”的手法让她感到瞠目结舌,“为了好评真的无所不用其极”。在郑州某高校大学讲师范波(化名)看来,很多好评不太真实,中评、差评的真实性还比较高。但打了中评、差评,很多商家都会联系买家,给予一些优惠或其他补偿措施,要求买家删掉。调查中,59.5%的受访者都感到,线上电商平台的评价半真半假。7.2%的受访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也有28.4%的受访者感觉大部分是真实的,4.9%的受访者觉得基本真实。还有一次,郭青青在抖音上,被多次推送一个面膜链接,她就去平台查了评价,好评率非常高,就购入了。到货一看感觉有些劣质,再点进原先的购物链接,发现商品已经下架了,“被坑到的感觉挺不爽的”。调查中,87.0%的受访者表示曾被虚假评价忽悠过,其中12.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多次。仅12.4%的受访者没有过。66.2%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要避开在线商品虚假评价,72.1%的受访者建议购买时货比三家,不盲目相信商品评价。61.0%的受访者希望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对商品存在的虚假评价监督举报。42.3%的受访者期待有实际措施鼓励消费者做出真实、具有参考性的评价。周晓亭觉得,最重要的是买家自己要有辨别真假的意识,这些评价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但不能过分依赖。希望平台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制度。范波认为,首先,消费者要有规范、监督这种虚假评价的意识,不能被商家一点小恩小惠收买,让一些无良商家有机可乘。其次,在购买的时候也要有分辨的能力,提高警惕性。网上购物没有办法直接看到、感受到商品,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需要选择比较靠谱的店铺,不一味图便宜。郭青青表示,购物的时候要多参考、多看、多问,不能只听一方的评价或建议。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参考性的评价,将心比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评价,那呈现的商品真实评价就更多,消费者被蒙骗的概率也就更小。另外,要对那种虚假评价采取措施,不能让一些打“擦边球”的人有机可乘。调查中,66.2%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更完善的征信体系,加强对虚假评价的识别。49.5%的受访者建议改善商品的评价机制,增加虚假评价成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表示,电商信用评价机制,要能够发挥作用,就必须确保充分有效地传达用户评价。任何对用户评价内容的不当干预,无论是在展示方式上做手脚,还是以内涵模糊不清的所谓“感觉不佳”取代内涵清晰的中差评,都不是合格的信用评价制度。“当前一些电商平台和商家,想出各种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好评率,弱化中差评,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此以往,电商的‘口碑评价’就会对消费者失去参考性和影响力,从而导致电商平台失去公信力。”范波说,信用是维系网络购物的纽带,只有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商信用评价机制,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才能真正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调查中,84.7%的受访者确认,电商平台商品虚假评价多,会极大影响对该平台的公信力评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黄冲 实习生 王紫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年03月1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