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作业帮产品策略分析感周之颡

作业帮产品策略分析

编辑导语:作业帮,致力于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全学科的学习辅导服务,用户量突破8亿,月活用户约1.7亿 ,是中小学在线教育领军品牌。 在作业帮,学生可以通过拍照、语音等方式得到难题的解析步骤、考点答案;学习之余还能与全国同龄学生一起交流。本文作者分析了作业帮的产品策略,看看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作业帮,存在着什么问题。笔者注意到很多人都对作业帮学习型社区称赞有加,但大多分析停留在表面一笔带过如提升用户黏性促进学习积极性等。但笔者在对社区内容进行长期观察并深度参与后,发现社区功能仍是“表面光鲜”。作业帮学习社区的建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数次磨合甚至一度放弃后,才成就了今天高活跃度、重学习氛围、乐于分享学习资料的“学习型”社区。为何一个搜题软件要执着的建立一个学习型社区?作为参考:小猿搜题和学霸君不支持用户自由发布内容到平台发布广场。下面,就作业帮社区建立展开重点讨论。一、首先对之前文章内容进行总结(详情可参考前几篇文章)1. 由发帖问答社区起家,且在初代版本中即通过“同学圈”建立同兴趣小组的论坛无论初代的产品组对待同学间社交互动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栽花”,作业帮都依靠社区优势赢在了起跑线;而发觉社区好处的作业帮自然在后期难以割舍社区功能,从而将社区发展到现在。2. 核心功能(搜题)和辅助功能(社区、学习资料提供、在线课程)的关系常常不可分割,相互促进3. 其他主流搜题类APP不提供学习型社区的服务,用户想发布个人学习内容到平台只能通过作业帮(平台唯一性)二、对学习类社区形成路径展开分析1. 谁会对搜题软件产生需求?一言以蔽之:找不到答案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其中教师应占少数,因为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把答案收走,留下无答案的练习册给学生进行解答,由此学生学习和家长辅导时都会用到搜题功能。2. 哪类学生会需要大量搜题并学习,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前者搜题需求较小,更倾向于刷题;后者只想在快速搜到后直接抄题,将时间用到其他地方。真正在大量搜题并加以学习的是处于中等学习层次的大多数学生,他们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和课余爱好,是学校中的绝对多数,对学习缺乏长期毅力,精力较易分散到其他方面。尽管没有一个官方敢于公布自己学生用户的大致画像,但我相信作业帮2015年寒假推出的“一扫出整本寒假作业答案”功能,及其在寒假末的火爆程度(详情见第一篇),已经足以论证初期搜题类软件产品组的想法:“方便学生进行丰富的学习生活”——学生的天性好动,而学习内容本身枯燥,想长时间留下活跃用户只靠学习性内容必然有所限制,还需要学生感兴趣的其他内容相补充。所以在早期的“作业帮”APP中,追星、交友等话题讨论俯首皆是,处处体现出产品组“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生活”的美好愿望,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初衷,和对学生在软件中畅所欲言并寻找同好加以鼓励。如下图,图源百度:如下图:某学生就一张空白试卷求助同学其中所有题目,高三圈的置顶为欧冠体验之旅。这大概是所有搜题类软件的困境:软件定位(帮助学生学习)和部分软件使用者使用的目的相背离。困境在社区上更为明显的体现出来:一个学习型APP的社区,理应鼓励用户发布学习类内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学生对软件APP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周末,此时是多数学生经过长时期的学习,身心疲惫,更容易被有趣的话题所吸引,所以“完全由学生构成的社区”会被大量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所充斥。再加之产品组想要“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美好愿望,甚至是部分本不该由该年龄段学生所讨论的话题也逐渐有了热度。危机在2017.8.5爆发,并迅速引发社会讨论——《中国日报网》点名批评作业帮APP存在涉黄内容。这场危机最终以8月6日14:30作业帮关闭同学圈为收场,但它所波及的方方面面仍在回响:更加严格的政府监管;社会大众对搜题类软件是否真正在“帮助学习”产生疑问,作业帮形象一落千丈;关闭社区后,无法和线上好友互动的用户或将出走;以前打着学习“擦边球”来吸引用户的方法势必不能再用……如果作业帮就此永久关闭社区,那我总结一下社区功能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在搜题类APP里面提供社区功能,将放大产品定位和使用者目的间的矛盾”、“依靠社区捷径破圈最终自食恶果”、“工具类APP使用者众,学生品质程度不一,青少年易受不良信息诱导”、“社交氛围和学习氛围相背离”等等。七麦数据的更新日志显示:2018.11.16,作业帮“学习圈”卷土重来,并延续至今。下面将就“学习圈”展开讨论:三、核心问题:社交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吗?再次回到本质问题上:学生为何要发布学习动态?满足自我展示欲,获得他人赞赏;希望获得他人的鼓励与支持;寻找共同学习的伙伴;让陌生人监督学习进度,形成压力督促自我学习;记录自我成长路径。表面上看除第五点外,其他四点均有“他人”的参与,需要社交功能做支撑。但通过观察同类学习社区型APP不难发现,社区内天然的社交基因和学习往往是难以完美贴合的。再加上青少年时期渴望获得关注的心理,即使抱着2~4的目的分享学习,也很容易在粉丝数和评论数的双重诱惑下转向1。就以社区类APP常用的功能粉丝数为例,优秀用户上传优质的内容(最常见的如优质笔记、学习vlog)会吸引他人的关注,从而在其长期发布优质内容后,粉丝数量大幅提升。这样的好处是:扩大优秀用户的影响力,从而让部分用户追随其后,进行模仿或追捧,推动平台整体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粉丝数量的提升,优质用户在平台上的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粉丝的期望也会及时对优质用户形成反馈,激励其创作出更好的内容并长期坚持下去。由此推动优秀用户和其粉丝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但社交也会反过来限制优质内容的产出,原因有以下三点:1. 优质内容(如笔记等)的创作需要时间所以优质用户并不能高效率的产出,反而是剽窃或搬运他人作品(笔记、学习vlog)的用户产量更高,被曝光的几率更大,更容易获得平台推荐。而这点,对于强调原创的优质内容制作者几乎是致命打击。2. 出于成为“明星用户”的心理,部分用户通过频繁在优质帖下留言推荐自己来获取关注这点在作业帮社区互动中十分普遍,这一风气也会助长用户不再通过“产出优质内容”而是“和他人多互动”来获取关注,并衍生出一系列如在发帖时求关注求点赞等。而后者,往往被认为是与学习无关的。3. 尽管粉丝和优质用户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粉丝(和评论)也会反过来塑造他们心中的优质用户部分优质用户可能会因为“掉粉”的威胁而放弃对优质内容的追求,转而创作大众喜欢的内容——比如花费时间用于笔记的装饰上(加滤镜、贴纸)、越来越长且源自网络的文案、大量的心灵鸡汤和美图…….在评论区已经有人开始质疑“笔记分享”的合理性:部分笔记记载内容偏基础,书上已有,这样底是“学习”还是“作秀”?下图为作业帮随机截屏分享,文字性部分为“文案”,图片为笔记图片。本质上来说,所有不断推动优质用户进行产出的社交基因,也是阻碍其不断产出优质内容的绊脚石。尤其是学习类社区注重笔记分享,而笔记类的图片更是搬运的重灾区,长此以往优质的原创笔记分享者则可能淹没在搬运的洪流中。可两难的是,搬运而来的笔记或学习vlog也并非是与学习无关的内容,甚至多数比在平台上传的原创内容更为优秀——但搬运者多数是抱着希望获得关注本身的目的,而非想要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行为示范也难以形成带动他人学习的效应,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更加轻松获得关注的途径,从而在学习社区中抛弃学习本身,开始关注“社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禁止搬运,又该怎么监管真实性?如果不禁止,越来越偏向于“作秀”的风气,是一个学习型社区该倡导的风向吗?——目前作业帮还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已知的是,它正在努力的引导社区向优质内容产出发展。但笔者就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详见产品功能未来迭代方向部分。本文由 @别港你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老聃新沐

产品策略模型方法论:谈谈我对产品策略模型的6点理解

产品策略模型的构建,本身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进步的过程。很多时候一番计算得到的参数,不如二分法试出来的参数好。很多看似没有严格数学证明和依据的简单策略,却能起到好的作用。0.前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产品策略模型是个黑箱。有的人觉得它无所不能,有的人觉得它华而不实。偏见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不了解。之前的文章比较偏细节,这篇文章会从大的方面入手,说明我的产品策略模型的方法论,表达我对产品策略模型的理解。1.模型没有高下,只有是否合适一个模型,大到一个系统,小到一个公式,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能否满足产品预期。好的模型能够在有限的计算量内,达到产品情景的要求。而差的产品模型也许在纸面上很精确,但是无法满足产品情景的要求。模型就像是个工具,不能说锤子是错的,扫把是对的,只能说锤子在砸钉子的情形下是满足预期的,是好的工具。锤子在扫地的情形下是不满足预期的,是不好的工具。“推荐系统一定要用协同过滤或者机器学习”,“搜索系统一定带语义分析模糊匹配”,“排序系统一定要用edgerank”,这些都是先入为主地为算法划定的高下,缺没有考虑是否真正符合要求。2.信息量!信息量!信息量!对模型做一下简化,可以更方便的理解信息量的重要性:把一个模型看做一个黑箱,只有输入和输出两端。输入的信息经过分析计算,然后输出最后的分析结果。在模型分析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输入的信息量越大,分析结果效果越好。这样能承载的信息量,成了一个模型的关键因素。当然,处理的信息越多不见得效果越好,但是随着模型的发展,能处理更多信息的模型最终一定结果很好。3.指标!指标!指标!算法迭代需要目标值。比如对于AlphaGo而言,目标是获胜。对于搜索而言,目标是是准确率、召回率,或者人工评估的nDCG值。(详细说明可以看之前的专栏文章:),对于一个算法而言,一定是有一个目标值的,而这个目标值需要在算法模型迭代的过程中,可以随着模型的变化而变化,确定迭代方向的是否正确。五分钟了解搜索的原理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对数据需要划出测试集,用来验证算法的效果。比如知乎推荐分析每个人数据预测出了用户为了会喜欢的内容,可以在第二天使用用户真实的行为数据和之前的预测进行对比,来确认效果。有了指标的算法系统,除了本身迭代的好处,更多的是可以让不明白算法原理的人,能够在黑箱上看到一个表盘,知道每次迭代,算法有多大的提升。这对于项目管理和推进有很大的好处。4.置信区间和精度算法结果够用就行,片面强调计算的准确性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要计算一个数据精度本身在+-1范围波动的值,而理论计算得到一个1.8的值本身就够用了,如果画费更大的力气计算出1.834,其实就是无效的。算法也一样,要预测未来的销售或者需求变化这些本身波动比较大的数据,花大量的经历计算一个足够精确的值本身就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太精确就超过了值本身的置信区间。总结而言,精度一定要和置信区间匹配,否则就是浪费。5.多因素的涌现,失控的参数控制好的算法,不会受到输入参数的扰动,而极大影响结果准确性;也不会因为数据中的极值,让结果面目全非。现实情况下,一些异常数据无法避免,参数扰动也无法避免。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系统,不能因为一个小问题引起所有结果的失效。其实和《失控》里讲的思想有点像,应该是多个因素组合后涌现出结果,这个结果不能依赖很多参数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值才能起作用一个想要完全精确控制算法参数起作用的模型,很有可能就是调整了一个badcase,又引起了一堆别的badcase。6.模型的边界,是人对业务的理解模型是万能的么?当然不是。一个模型不可能把全部的信息作为入参。人能够有效的干预结果,并且根据业务经验调整算法模型非常关键。模型在淘汰掉很多简单机械工作的同时,对人的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比如,淘宝在个性化推荐遍布全站之前,淘宝的页面需要大量的运营去填写补充布局,这部分工作目前已经完全被个性化推荐替代。而且效率更高。但是双十一怎么运营,什么营销测流,怎么更好的利用个性化推荐引擎,还是需要产品运营去思考。同时,在个性化推荐的结果中,也夹杂了大量人工的智慧。大量人工的标注和边界策略保证了个性化推荐引擎的有效性。人对业务的理解让模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正是人对业务的理解形成的外围策略,构成了模型的边界。7.总结产品策略模型的构建,本身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进步的过程。很多时候一番计算得到的参数,不如二分法试出来的参数好。很多看似没有严格数学证明和依据的简单策略,却能起到好的作用。产品策略模型不是一块儿难以理解的黑箱子,但也不是短期内能通过几篇文章就能快速了解的。既不是万能的,也绝非华而不实。重要的是先想明白产品遇到了什么样的情境,需要使用产品策略模型来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还有什么需要再最后强调的,那么就是产品策略模型一定不是完美的,永远有问题,永远有进步的空间,永远需要去思考和完善。“若有完美,必有谎言。”这也是产品经理工作最有趣的部分。本文由@潘一鸣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采蘋

产品策略方法论:以美团外卖分单策略为例

明确目标、吃透业务、拆解约束条件、模型抽象、数据验证,笔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所得,总结出了一套策略制定方法论分享给大家。互联网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跟策略打交道,小到一个按钮的位置摆放,大到一个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背后需要无数的博弈与决策,而策略可以看成是这些决策的集合。任何一项策略的落地,其结果都可能对平台用户,甚至整个公司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策略制定者,不能通过拍脑袋、想当然进行决策,结果要经得起推敲和质疑。在满足商业目的的同时,也要兼顾后果,尽可能地提高决策正确率。一、没有完美的策略在思考一项策略解决方案之前,首先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策略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互联网产品的研究领域很大一部分是跟社会科学有关,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人都是有自我意识,不同人之间又存在不同的动机和目。互联网产品策略终归是解决人的问题,任何一项策略,都不可能同时讨好所有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用户画像的研究,电商、信息流产品才会制定千人千面的推荐策略。其次,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这是著名的帕累托法则,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导致问题的原因也遵循该原则,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决策者的时间精力、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没必要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只要抓住导致问题的20%主要原因,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二、明确目标任何策略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个目标。当我们接到一项新任务时,很容易忽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一头扎进业务细节,直接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无头苍蝇似的碰运气,很容易陷入喋喋不休的无意义争论,就算得出结果,也很难经得起复验。因此,开始着手制定方案前,首先要把问题定义清楚。好的目标问题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目标问题指标化(可被量化):数据分析领域有一句行话:无法衡量它,就无法增长它。一个策略被运用实施后,我们需要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判策略带来的效果。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被量化,那么我们很难通过前后效果对比,知道到底哪个策略对解决问题更加有利。例如,将提升配送效率直接作为指标就不太合适,什么是配送效率,我们无法立即给出具象的描述。2. 一句话描述清楚:如果一个问题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字进行定义,势必增加大家的理解难度,每个人获取到的关键信息可能不一样,那么大家很可能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我们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的争论上。所以问题越是简单明了,越能让策略制定者把时间、精力聚焦在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上,如:提高本季度同比用户增长率,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描述。例如:文中外卖配送的案例,我们定义的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分单策略,让骑手从接到订单到送达用户手中的耗时,全局最短。也就是说,从平台整体角度,如何能让骑手最快把食物送到用户手中。三、从业务中来吃透业务是做好策略方案的前提。业务是由场景和人构成的,理解业务,就是理解不同场景下的人,人们的行为、目的动机,以及遇到了什么问题。吃透业务光靠想空想是达不到预期的,没有在真实场景中,作为真实用户去体验产品,不能站在他们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就无法与他们感同身受,也就不可能给出好的解决方案,解决他们的问题。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用户在如何使用你的产品,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更不可能走进他们心里,跟他产生共鸣,找到直击他们内心的切入点。例如,在制定分单外卖分单策略,我会亲自去当几天美团或饿了么外卖骑手,真实参与接单配送,甚至走进骑手们的业余生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去找个外卖加盟餐馆,当几天备餐服务员,真正去体验餐馆从接单到厨房备餐、打包装袋、一直到交付到骑手中间的各个环节。经历这些后,我将获得第一手业务资料,对业务也会有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除了去真实业务场景体验外,还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业务场景可视化:虽然亲自去体验了外卖场景,但是这些业务场景在我的脑海里非常碎片化,不成体系。就像散落星空的漫天繁星,如果没有天文学知识,就很成功指认出北斗七星,因此我需要进一步把业务进行场景可视化。图一:外卖场景可视化流程从上面的可视化流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把外卖业务拆分成如下几个场景:用户筛选下单、餐馆接单,餐馆备餐,骑手前往目标餐馆,骑手取餐,骑手前往用户目的地,骑手送餐。2. 描述核心场景下关键人物的核心诉求:现在我心目中已经构建起了整个外卖配送的核心业务流程图。接下来我还需要再进一步,去了解核心人物的目的动机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无论什么策略,最终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他人们最关心的东西,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最佳预期。参与外卖交易的人物角色有:用户、骑手、餐馆、平台,之所以把平台也作为交易场景中的重要角色,是因为在许多决策中,平台利益都将作为重要的因素被考虑。由于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外卖配送场景,在该场景下各人物角色的核心诉求如下:用户:最快的速度送达,最低的配送费用骑手:最合理的订单分配,最优的配送线路安排,最短的取餐等待时间餐馆:最高的订单完成率,最短的取餐等待时间平台:利润最大化,最好的口碑四、约束条件拆解明确了目标,对业务背景也有了深入了解,现在我们要弄清楚到底是哪些因素对目标问题起决定作用。这些因素,就是当前策略的边界条件,在下一步的模型建立时,将被作为约束条件,考虑进整体解决方案。寻找这些影响因素最常用的方法是拆解。即是根据目标问题,从一个维度入手,至上而下层层拆解,且每一层级之间的拆解项相互独立。拆解过程最核心的步骤在于如何选定拆解维度,衡量拆解维度是否可行的标准依然可以通过如何两点进行评判:拆解项是否可被量化拆解项是否可被描述在多数O2O项目中,涉及线上线下服务频繁穿插,每个服务节点前后又具有强依赖关系。那么就需要根据业务目标,对核心业务场景进一步可视化,直到能很清晰辨识每个服务节点之间的关系。对外卖配送业务进一步可视化,得到下图:图二:外卖场景服务节点可视化从用户打开网页下单一直到骑手将美食送到用户手中,一共需要经历12个步骤。我们的业务目标是希望用户的等待时间最短。根据上图,用户等待时间受餐馆备餐时间,骑手赶到餐馆取餐时间,骑手配送时间三个核心因素影响。再继续对三个核心因素进行拆分:餐馆备餐时间:历史备餐时间(月,周,1小时,5分钟),日期类型(工作日、节假日),天气等;骑手赶到餐馆取餐时间:餐馆备餐时间,骑手当前的订单状态,骑手当前的位置,多个订单间的顺路度,天气,交通路况等;骑手配送时间:餐馆备餐时间,到店取餐时间,餐馆距离用户位置,多个订单间的顺路度,天气,交通路况,用户周围环境状况(门卫,电梯)。现在我们看到,用户等待时间受线上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以及线下离线数据等诸多维度影响,篇幅受限,本文只提供产品解决思路。在实际司机外卖分单系统中,上面提到的每一类影响因素,都需要再次进行指标化,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线上数据进行实时预测和计算,对天气、交通等离线数据进行特征工程训练,最终综合这些因素,由系统做出决策。五、模型抽象·复杂业务简单化有了前面的准备做铺垫,现在我们可以正式开始研究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外卖配送线下场景十分复杂,新骑手小A因为道路不熟悉,本来该去某连锁店的1分店,结果他去了2分店取餐,骑手小B在路上不小心;车轮胎被扎了,无法准时去取餐;商家M今天生意火爆,鸡蛋用完了,去隔壁超市采购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出餐……如果我们一来就从这些细节入手,想要穷尽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那么我们将像深陷沼泽一样,越是努力想要找到出口,就陷得越深,直到你精疲力尽,污泥淹没我们的头顶。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为了解释量子物理不确定原理。设想了一个宏观试验: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有一只活猫、一瓶氰化物,一个由放射性物质构成的电子开关,开关下挂着锤子。放射性物质衰变,电子开关开启,锤子落下打破药瓶,猫将被氰化物毒死。而放射性物质衰变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打开盒子,里面的猫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图三:薛定谔的猫薛定谔的猫是利用模型抽象,通过一个简单的宏观试验,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微观世界原理的经典案例。模型抽象通过舍弃原型中非本质的,与研究宗旨无关的因素,只保留原型中与研究宗旨密切相关的核心因素,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现在回到本文的案例,我们可以将问题进行转化: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系统如何进行骑手与订单的匹配,能实现预估送达时间整体最优。方便理解,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说明:一个骑手可以同时接到多个订单,但是一个订单只能被分配给一个骑手。那么在进行订单分配时,从单一条件看,很可能有多个骑手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综合所有约束条件,如何进行订单分配,能实现预估送达时间整体最优。熟悉算法的同学,立即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动态规划求最优解的问题。关于动态规划求最优解,历史上有著名的男女配对案例,下图左侧3名女孩,右侧3名男孩,连线代表他们互相喜欢,如果将互相喜欢的进行两两配对,问最多可以配出多少对?图四:图论-男女匹配问题如果以上男女匹配中,各自之间的喜欢程度不一样,现在问如何进行组合匹配,能保证他们整体是最喜欢的。这便是二分图的最大权值匹配问题,历史上的Kuhn-Munkres已经对此给出了算法,即K-M算法。关于该算法的解释,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滴滴可能是这样为你找到司机的(下)。六、数据验证·到业务中去检验策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将其运用到真实业务场景中,通过数据反馈来评判策略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有条件的公司,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仿真系统,策略并不需要真实业务场景进行检验,就能提前做出预判。但仿真系统毕竟是模仿复制真实业务场景,线下业务场景复杂,并不能100%仿真。因此仿真结果仍然需要跟实际业务数据进行比对,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优化仿真系统。建立策略评判指标体系,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建立策略评判指标体系。直接指标就是策略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本文外卖案例中用户等待时长。间接指标就是跟问题可能相关联的其他指标,例如平台收益,骑手单位贡献价值等等。在进行指标分析及可视化呈现时,可从横向对比、纵向溯源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对比诸如策略上线前后的数据对比,不同模型之间的对比,能直观反应策略实施效果。纵向溯源要求对单个指标进行切片,从更细颗粒度实现数据变化趋势呈现及对比,能最大限度避免辛普森悖论。七、几点注意事项明确目标、吃透业务、拆解约束条件、模型抽象、数据验证,这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一套策略制定方法论。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的策略制定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空杯心态:在进行决策时,我们时常容易犯一种错误,如果决策的内容是自己熟悉的,我们会趋向于将结果引导为符合自己的经验。如果决策内容是自己不熟悉的,我们会类比成曾经自己熟悉的经验,然后据此做出决策。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性偏见。我们并不否认固执有时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但是这一定有个前提,即是在你充分考虑了不同意见后做出的科学决策。如若不然,则变成了固持己见的冥顽不灵。在实际工作,我们更推崇大家不要闭门造车,当时刻保持空杯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质疑,不断消化吸收新的思路方法。2. 如何能快速进行模型抽象:视野及经验决定了你能否快速找到抽象模型,运用于解决方案。大公司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便在于此。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聪明、不勤奋,而是解决方案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多阅读,读书,读专业领域论文;二是时长关注竞品的动态发展;三是尽可能争取机会,与同行深度交流。3. 不要迷恋算法,它仅仅是工具: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算法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到底该不该学习算法?对此我的观点是,算法是工具,什么被称为工具?就是你用得着他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哪里,怎么用。这是我站在产品经理角度对算法的定义。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学习算法是有必要的,但是应当有个度的把握,知道这个算法适用的场景、案例,解决问题的边界,我觉得就可以了,至于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弄清算法背后的前因后果,得看具体情况,因人、因时而异。4. 策略方案一定要因时制宜: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算法策略,就一定比运用加减乘除制定的算法策略要好。这是错误的认知。在上面的方法论中,我一直强调,策略是从业务中来,最终回到业务中去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策略,一定要根据当前的业务情况,技术资源因地制宜。切勿盲目迷恋大厂方法论、科技前言。本文由@花四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冬之祭

关于产品价值和策略的思考

作者:Adam本文在PMCAFF社区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写在前面:最近走了一遍0到1的项目,这个项目很有启发性,所以复盘总结一下项目初期对于产品价值和策略的思考。这个项目所处的市场是金额体量大,却很低频的非离散市场。项目接手后,我就开始了访谈调研和桌面调研,收集了行业数据和老板和员工的需求。一方面收集老板和员工的需求,以及对于这个产品的看法。一方面收集行业数据,为之后估算产品体量推倒里程碑做准备。结合调研的结果,之后的思考流程就是:1、了解每个模块,挖掘需求,收集问题,思考问题2、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3、定义北极星指标4、拆解目标变为各个围绕北极星指标的子目标5、根据每个子目标,去逐个设计业务方案及产品方案流程越靠后的,越偏向执行层面。Tips:内容为平时积累整理,会有碎片感。1、关于产品价值产品价值一方面是收益,另一方面是对公司整体战略所产生的影响。认清需求对于有价值的需求的理解,我举个例子:我可以用笔来做书写笔记的工作我可以用杯子来盛要喝的水或饮料这是我们使用产品来帮助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工作要完成,而选择使用一种产品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更高效、更完美的地完成工作。现在,当某人无法完成他想要完成的工作时,就会出现问题。这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因为手上的产品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压根找不到能解决的产品,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了。需求就由此而生。1、衡量价值但是如果我本身有工具可以帮我完成工作了,但只是效率低一些,那这类需求的满足,大多只是锦上添花。以此需求为主要方向设计的产品,市场价值就会很低。所以初期思考产品价值的时候,应该考虑几个问题:1、这个产品对公司来说是否足够有价值?2000万的市场,你的利润在里面有多少?5%?10%?20%?2、它是否能为公司提供不错的投资回报(ROI)?盈利模式怎么样,市场方案、业务方案怎么样,多久可以收支平衡,多久可以盈利?3、如果我们提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机会,客户会付费吗?前期1.0的跑通不是自己公司的跑通,而是面向市场后,别人愿不愿意接受为你所提供的产品价值付费。产品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自嗨式的把注意力放在看起来「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避免埋头对比哪个方案PPT做的好,听上去更诱人,而是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问题,以及这个方案是否真的会让我们的用户「微笑」。需要靠融资膨胀起来跑马圈地的行业,不是说没有了,只是我觉得在当前不是一个理性的方式了,老板挣钱就跑的除外。2、收益体量收益估算,难在利润率上,需要不断的调研测试的。如果可以达到上下游的整合创新,就可以产生定价权。比如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了30%的成本,通过低成本的优势打入了市场,占据了30%的份额。如果产品的净利润率有10%,那2亿的市场,占据30%后,净利润就是近600万。这个不难估算。关于产品策略通过产品价值估算,了解到产品的天花板和最低点。而如何尽量靠近这个天花板,并且如何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制定产品的战略。“如果我有一个小时来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思考问题,花5分钟思考解决方案。” -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1、寻找切入点一定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的上的懒惰。前面就说了,制图开发都是执行后面的执行工作。执行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所有的落地都是最后一步,没有想好切入点不要动,没有想好切入点不要动,没有想好切入点不要动。一个产品经理首要应该清楚的了解产品上下游组成、利益链、决策对象和资源等,也就是了解里面的每个组成和资源的价值,并弄清楚如何使他们组合在一起的,然后定策略。产品策略可以说是一套缜密的计划,描述了公司通过产品完成的目标、背后的原因以及打法。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北极星指标是什么?产品为什么会使得用户收益?怎么开发出产品来实现这些目标?现在手上的项目就处于这种情况,公司在整个行业上游到下游,都有参与。细心调研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切入点,我要做的就是全部罗列出来。然后结合公司情况,切入难易度,价值大小等,判断好切入点。比如有10个点,3个点找不到方向,那我们就先研究另外7个点,逐步逐步,选定方向,提取共性开始执行。虽然这个工作可能会长达1.2个月,但以后回过头来看,都会觉得都是值得的。如果不做这步,那和赌博有什么区别?全靠许愿吗?2、定目标如果你已经找到了切入点,这时候就该定目标了。也就是定义清楚你想通过产品实现什么?为什么?北极星指标其实就是产品愿景的具体化,定义了你对未来的看法。一般指标不一定都是GMV,比如撮合平台,可以是成单数。之后就是推倒出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找到靠谱的上游和靠谱的下游,再进行拆分为各个子目标。比如如何找上游,如何找下游,如何定义靠谱,如何撮合,在产品上流程是什么,怎么监控过程,如何沉淀数据等等。3、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输出成业务方案+产品方案。期间,进行竞品分析来了解市场可能的变化。竞品分析完全可以直接用万能的SWOT分析,来了解自己和对手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里程碑最后设定里程碑来定义产品每个阶段是否成功。这块的定义,一般前期就是尽快的达到PMF,就是跑通业务流程,同时外部用户达到一个满意的留存。或者用OKR(目标和关键结果)比如:2021年获得10,000个新用户这个月7日留存提高10%2021年第一季度客户流失率下降5%未来3个月内,某功能的使用率增加30%整套策略整理成产品路线图,清晰的描述了产品背后的原因,随时间推移的目标和方向。

小红帽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制定产品策略?

我们知道产品经理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产品进行的,通过在合适的实际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产品来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而为了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产品经理在规划和推广产品时,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我们称之为产品策略。在制定产品策略之前,产品经理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关注行业动态。产品策略的制定必须是切合实际的,符合公司发展规划的,绝不能闭门造车。在制定产品策略时,我们必须要放宽自己的眼界,充分考虑外部行业环境对产品发展的影响。因为没有一套产品策略是可以应对所有不同外部环境的。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产品策略也会跟着变化,与时俱进。举个例子,在2006年,网络安全市场悄然发生了变化,360安全卫士用免费的策略开始攻城略地,通过口碑的力量迅速积累用户。这个时候传统安全软件公司还是继续对用户收费,在策略上没有及时做好调整,导致2007年360在网络安全市场用户量跃居行业第一。至此网络安全市场被重新洗牌。由此可见,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有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产品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关注行业动态,掌握第一手的行业信息,应该是每一位产品经理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第二,解读公司战略。除了外部行业环境以外,产品经理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公司的整体产品战略。一般情况,一家公司往往不只有一款产品,公司的产品战略是对所有产品的通盘考虑。它决定了每个产品在整个战略布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能够得到公司多大的支持。因此,公司在每次调整完战略后,公司高层都会及时将公司战略的精神传达到每位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则对新的战略进行深入的解读,然后着手制定或调整所负责的产品的产品策略。那么,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制定产品策略呢?产品策略用于指导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产品工作。产品策略一般包含:目标用户、产品定位、商业模式、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发展路线。1、目标用户产品经理在进行产品规划前,必须要先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所谓目标用户,就是期望最终使用产品的那部分人群。而产品发展的目标就是将更多的目标用户转化为使用用户。用户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用户群体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首先,不同的用户群体会有不同的用户需求。其次,不同的用户群体的人群属性也不尽相同,生活习惯、爱好、电脑操作水平、消费水平等都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规划产品之前,产品经理必须要将产品现阶段的那部分目标用户群体给确定下来,然后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围绕产品的工作才能更加行之有效。2、产品定位产品经理在进行产品规划之前,必须要确定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是为了向目标用户传达“产品是什么?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产品定位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对以后的每一个产品需求是否执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符合产品定位的需求才会被执行,不符合的则放弃。这样才能确保所有新增的功能都是围绕产品定位来确定的,使得用户对产品的定位更加清晰,让产品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3、商业模式如果你的公司期望你设计的产品在现在或不久的将来能够带来现金收益,那么作为产品经理的你,在制定产品策略时,还要考虑产品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产品通过什么方式或突进来帮助公司赚钱。产品的商业模式对以后的产品功能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产品经理要尽量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产品的商业模式。4、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就像一个人,是有生命周期的,从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所以产品经理在规划产品之前,要清楚产品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我们将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理的整个过程称之为产品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帮助产品经理针对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比如:产品在引入期,产品规划工作主要是围绕完善产品基础功能来进行;产品处于成长期,产品规划工作主要围绕提升用户体验来进行;产品处于成熟期,产品规划工作主要围绕优化用户体验和扩展周边功能来进行;产品处于衰退期,产品经理就可以向公司提出产品退出建议和方案,或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让产品成功转型。5、产品发展路线我们知道产品经理的工作是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产品工作是由计划性的,一般大公司会要求产品每年或每季度制定一次产品计划。而产品发展路线就是产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户阐述:规定的时间周期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产品工作是什么,每个阶段要实现哪些产品目标。产品发展路线不仅可让产品的发展更加有节奏,而且更有利于公司提前对所需资源进行调配,真正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总结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的总负责人,对产品的一切负责。如何让你的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需要每一位产品经理去制定可行性的产品策略,让你的产品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充分发挥产品优势。作为产品经理,你要有很强的洞察力,准确抓住产品的目标用户,确定产品的定位,制定产品的商业模式,把控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规划产品的发展路线。相信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天生万民

「看懂市场」6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6.1 产品与产品组合6.1.1 产品的整体概念产品是指人们通过购买而获得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和欲望的物品的总和,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这就是“产品的整体概念”。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等几个层次,这些层次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产品的整体概念1、核心产品。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的基本效用或利益,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它是产品的核心内容。买自行车是为了代步; 买汉堡是为了充饥。2、形式产品。也称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和载体,是产品外在的实体形象,包括品质、款式、特征、商标和包装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如冰箱,形式产品不仅仅指电冰箱的制冷功能,还包括它的质量、造型、颜色、容量等。3、期望产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产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属性。如消费者在购买洗衣机时,期望洗衣机的噪音小、进排水方便、外观美观、安全可靠等。4、延伸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服务与利益,它包括产品介绍、提供信贷、送货、安装、调试、保养、保证、售后服务等。5、潜在产品。包括所有延伸产品在内的现有产品中,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如洗衣机可发展为不用洗衣粉、节电、节水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洗衣机。某企业产品组合示意图6.1.2 产品组合与策略1、产品组合。是指企业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的组合或结构即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产品组合包括四个可以衡量的变量,即宽度、深度、长度和关联度。产品线:指产品组合中的某一产品大类,是一组密切相关的产品。产品项目:是指产品线中不同品牌和细类的特定产品。例如:某自选采购中心经营家电、百货、鞋帽、文教用品等,这就是产品组合;而其中的“家电”或鞋帽等大类就是产品线;而每一大类中包括的具体品种、品牌为产品项目。产品组合的宽度:也称广度,是指一个企业拥有产品线的数量。万宝路公司除了生产香烟外,还生产油漆、食品等众多产品,每种产品的品种规格也很多,其产品组合的宽度就大。 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企业每条产品线中所拥有的产品项目的数量,也就是每个产品所包含花色、式样、规格的多少。比如方便面包括几十种。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企业产品组合中产品项目的总数。比如所有方便面与饮料加在一起的项目总和。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企业各条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程度。家电、服装、文具它们的关联性就不高。2、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组合策略1、拓展产品组合。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优势,分散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2、缩减产品组合。与拓展产品组合策略相反,企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投资,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必须对一些发展获利较多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3、产品延伸策略。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产品延伸策略就是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全部或部分改变产品的市场定位。4、产品线现代化。产品现代化策略是强调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并不断改进产品线使之符合现代顾客发展的潮流。6.2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6.2.1 引进期引进期,又称介绍期,试销期,一般指产品从发明投产到投入市场试销的阶段。6.2.2 成长期成长期,又称畅销期。指产品通过试销阶段以后,转入成批生产和扩大市场销售的阶段。6.2.3 成熟期成熟期,又称饱和期,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阶段。6.2.4 衰退期衰退期,又称滞销期,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逐步被市场淘汰或更新换代的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策略6.3 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是从社会和技术发展需要出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制新产品、新系统、新工程的创造性活动。6.3.1 新产品种类新产品是指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老产品有明显改变,或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从而显著提高产品的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根据产品新颖程度,可以把新产品分为全新新产品、换代新产品、改进新产品和仿制新产品四种类型。新产品1、全新新产品是指采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研制成功的前所未有的产品。它往往是伴随科学技术重大突破诞生的。如汽车、电话、飞机、电脑、彩电等产品的问世。2、换代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采用或部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如彩色电视机由自然平彩电到超平彩电、纯平彩电、等离子彩电和高清彩电等。3、改进新产品是指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对产品质量、款式、功能、结构、材料、花色品种等方面进行改进的产品,如牙膏有中草药牙膏、绿茶牙膏、含氟牙膏等。4、仿制新产品是指对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产品进行引进或模仿,研制生产出在性能、质量等方面类似的产品。仿制新产品开发速度快,投资少,效益高。落后国家对先进国家已经投入市场的产品的仿制,有利于填补国家生产空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6.3.2 新产品开发程序一个新产品从独立构思到开发研制成功,其过程主要经历8个阶段:新产品构思、创意筛选、概念形成与测试、营销战略、商业分析、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和商品化。新产品的开发程序6.3.4 新产品开发策略1、自主创新策略。指企业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力量来完成产品的构思,设计和生产工作。2、模仿创新策略。指企业对国际或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产品进行引进或模仿、研制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产品。模仿创新的重要特点在于最大程度地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教训,是有价值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产品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3、合作创新策略。是指企业间或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利用各自在经济、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互协作进行新产品开发。4、产品差异化创新策略。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差异化创新方法具体包括:产品品质创新、产品特性创新、产品式样创新和附加产品创新。1、产品品质创新是指对产品质量进行改进,一方面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节能性等,如降低冰箱的耗电量;一方面可以把产品从低档变为高档,或把低档产品变为中档、高档产品。这种创新决策既能延长成熟期,又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2、产品特性创新就是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增加产品新的特性,如尺寸大小、重量、原材料、添加物、附件等,使产品具有更多的功能,提高其安全性,便利性。如在开罐头工具上增加动力装置,使人们打开铁包装罐头即迅速又便利又安全。3、产品式样创新是基于美学欣赏观念而进行款式、外观及型态改进,形成新规模新花色的产品,从而刺激消费者,引起新的需求。如海尔集团生产的把冰箱冷藏柜和保险柜分开的新型冰箱。4、附加产品创新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附加产品创新包括向顾客提供良好服务,优惠条件、技术咨询、质量保证、消费指导等。小结产品是指为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而提供给市场的一切东西。核心产品是指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的基本效用或利益。形式产品也称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和载体,是产品外在的实体形象,包括品质、款式、特征、商标和包装五个基本构成要素。期望产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产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属性。延伸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服务与利益,它包括产品介绍、提供信贷、送货、安装、调试、保养、保证、售后服务等。潜在产品包括所有延伸产品在内的现有产品中,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产品组合是指企业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的组合或结构即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产品组合包括四个可以衡量的变量,即宽度、深度、长度和关联度。产品线指产品组合中的某一产品大类,是一组密切相关的产品。他们以类似的方式起作用,或通过相同的销售网点销售,或者满足消费者相同的需要。产品项目是指产品线中不同品牌和细类的特定产品。产品组合的宽度也称广度,是指一个企业拥有产品线的数量。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企业每条产品线中所拥有的产品项目的数量,也就是每个产品所包含花色、式样、规格的多少。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企业产品组合中产品项目的总数。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企业各条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程度。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新产品开发是从社会和技术发展需要出发,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制新产品、新系统、新工程的创造性活动。一个新产品从独立构思到开发研制成功,其过程主要经历8个阶段:新产品构思、创意筛选、概念形成与测试、营销战略、商业分析、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和商品化。

爱实录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闻曰

产品技能体系之产品策略一

之前几天讲了关于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面试时需要大家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我会把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的整个技能体系,从产品的战略到策略,从用户研究到概念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以及技术和其他各个角色的协同,然后再到运营和传播,包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很多学科,都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点击查看准备把这一体系分成几篇来讲,今天就先给大家讲一下产品策略。当我们作为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进入到一个产品流程的时候会有职务高低的差别,因此我们对产品的控制力就会不同。比如说我们自己独立在负责一个产品或者产品线的时候,那你就要考虑整个产品的壁垒和优先级的建立等等,如果是一个初级的产品经理或产品设计师,刚刚开始做这种工作,那你可能会负责其中一个模块,或者几个模块的产品设计,或者去推动各种资源的利用等,这是有很大差别的。1. 产品定位先说一下关于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定位其实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说对于市场机会的洞察、对于行业的发展和用户群体的划分等等,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注意,我现在只是简单的把这个知识体系进行一个梳理,告诉大家应该去学习什么东西,所以不会讲的特别特别深入。可以推荐大家看一些书,有本书叫《定位》,是讲传统行业的,但是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点,比如怎么样才能把一个产品的边界划定出来,我们的人群和市场定位该怎么把握等,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去了解。2. 壁垒建立那在互联网产品中,作为产品经理经常会考虑的事情就是产品壁垒问题,在把这个产品往前推动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构建产品的壁垒。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各方面强有力的竞争,如果在往前走的时候没有一些壁垒存在的话,就意味着这个产品很容易被人抄袭,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防御的措施。比如我们玩过的各种网络游戏,你玩的游戏角色拥有的防御力就好似一个产品的防御力量,防御值够高才能坚持更久,才能赢。一个产品里面可能有技术的壁垒,我比竞争对手的技术更先进,有更快的下载速度、音频编码的技术等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去建立技术壁垒,可能竞争对手想要去复制我们的技术需要投入极大的甚至得不偿失的力量才能做到。再比如说营销的壁垒,很多时候一个产品的用户在人群里面的数量是有限的,当一个产品快人一步地去把这些用户都刷了一遍的话,那老二老三再进来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你后进来的产品和先入为主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区别?举一个当年58同城和赶集网的例子,前段时间我刚好听了赶集网创始人的一个分享,他提到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广告里先后看到58同城和赶集网的时候,他应该会选择使用哪一个呢?调查结果显示,当二者功能和体验的差异不是很大的时候,往往用户会说,我先知道的谁就会先用谁。因为人们在接受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往往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已经有了熟悉的相似产品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多数人并不会冒险去使用一个新的产品,所以这个时候营销的壁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把产品能够推送到用户面前,去抢占用户。我们后面也会讲怎样通过流量的拉动等,把产品前面加上一层营销的壁垒。当然我们也经常看到设计成为壁垒,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拥有一个好的设计壁垒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帮助我们迅速地获取流量,帮助我们形成品牌并树立口碑,能够在媒体里面获得更高的曝光,这也是给我们的产品添加壁垒的方式。3. 优先级接下来就是产品中优先级的问题,在我的《》系列连载里面,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讲各种各样的优先级。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优先级(一)比如,从用户和需求的优先级到界面交互和视觉的优先级,再到信息内容呈现的优先级等等,确定一个产品里的各种优先级其实是非常核心的任务。我经常听到很多人会抱怨,你的产品中哪个点没有做好,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怎么这么糟糕等等,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用户和一个专业人士之间的区别。因为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在产品中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去权衡优先级的高低,而不是把用户的所有要求去一一满足。其实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难发现,我们随便拉一个产品过来你都能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很多问题都没有去解决呢?因为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当我们要投入一些资源在某件事情上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这件事做好了另一件事情可能就会做得差一点的情况,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时就一定要去区分各种层面优先级的高低,这也是我们在做每一个产品的每一个决策时经常要考虑的因素。至于敏捷流程与快速迭代,就像前面说的让产品能够更快地推出发布,抢占先机和市场。快速试错和进行迭代,不留给竞品机会。对于互联网产品,敏捷流程和快速迭代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参考下微信这个产品的例子。明天我们继续讲关于用户研究这方面技能的掌握。#专栏作家#马力,最美应用创始人&CE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户体验。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草丛中

产品策略有什么用?

不笔日历063还记得清明假期前,我路过了一家叫「梅杜莎」的无国界餐厅。到现在为止,除了名字和它的装饰很恐龙以外,吃啥的我脑子里面一点印象都没有。认真想了一下只想起来了,里面没什么人用餐,和9.9元可以买一份酸汤鱼。在我看来,「梅杜莎」餐厅这个产品,挺失败的。为什么?————————1、它选择了做大众产品的策略。从餐厅的命名、装饰风格到菜品的选择,都可以看出来他们希望这家餐厅是「普适性强,受众更广」的。2、从内部来说,餐厅的核心功能还是吃东西。消费者在面对一下新餐厅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1)有没有人说这家好吃;(2)看起来好不好吃。如果这家餐厅没听说过,菜品很多但是没有看到任何特色,那就是看起来不好吃了。3、从外部来说,现在生意好的餐厅都有哪些?上市的海底捞吃的是火锅,西贝浓浓的西北菜感觉,太二酸菜鱼、狮头牌卤味研究所、探鱼吃烤鱼,点都德吃点心等等,都有明显的自己特色。4、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说,装修、命名、面积等等要素,加上无国界菜品意味着得请很多厨师,整体投入会非常大。5、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租金花销、促销让利、广告的地区投放,还有人员工资、备料备食材等等,都是随着时间消耗的东西。无国界美食,一堆堆的菜单菜品,每天都在烧钱。————————综上,对于餐厅的产品策略不对,多大的梦想和想法都会被击碎。除了商业,人不也是如此吗?花了22年读完本科,出来社会以后你这个产品放到公司市场里,有竞争力吗?像那家充满幻想色彩的「梅杜莎」餐厅吗?所以,小众和大众策略,哪个在未来会更吃香?我选小众。未来几天,详细聊聊。如果你“在看”点点右下角

郑风

如何规划产品的促活策略?

产品的本质是让用户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好的产品才能让用户更乐于付出时间和金钱。作者详细阐述如何在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促活体系,使得产品用户活跃。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流量的获取成本日益增加。垂直领域竞品给予了用户更多选择权,而单个用户的时间有限,能够让用户高频次打开某个应用并长时间停留,则占据了争夺流量的先机。为什么要促活?如何设定促活工具的北极星指标?促活产品结构应该如何规划?一、促活的本质争夺流量:通过促活工具占据用户的时间,养成用户高频次回访和停留在某个应用的习惯。转化流量:用户高频次打开某个应用,可以建立用户对应用的信任感,当用户产生与该应用相关的需求时,更愿意选择常用的应用,实现流量向平台价值的转化。此外,通过聚集流量进行产品的商业化,同样可以使平台获利。二、促活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游玩率是促活工具的北极星指标,游玩率的定义是用户全流程主动使用产品。如果用户只是进入了指定页面,或者没有完整使用产品中途退出,都不能算作达成了游玩目标。从始至终地走完全流程,使用户感受到产品的可学习性、可记忆性和趣味性,是促活产品能够长时间影响用户回访行为的关键。根据场景和产品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拆出多个过程指标。衡量用户粘性大小可以用X日回访率,X日回访天数,人均停留时长。其中,X是根据产品周期来获取。衡量拉新效果可以用分享率、传播效率(由邀请者分享带来的在页面有二次行为的用户)。衡量商业价值可以用平台转化率、商业收入占补贴比例、ROI。三、促活产品结构规划促活产品可以视为聚集用户的流量池,池水有流入也会有流出。我们的策略是减少流出,扩大流入,不断把池子做大,最后获取流量价值。3.1 节流节流是建立促活流量池的基础。促活产品的设计需要让用户可学习(用户能够轻而易举掌握,操作简单化)、可记忆(每次使用不需要重新记忆)、令人愉悦(具备趣味性),游戏目标可拆解(多个小目标更有利于用户达成)。促活产品的指标主要关注游玩率,对用户后续行为的影响可以关注次日回访率、X日回访率等。拆分更细致些,可以比较不同用户维度的数据差异,例如首次和非首次游玩用户的差别。从0-1搭建促活产品功能有哪些原则?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央行负责制造和发行货币,货币通过债券的形式传递到银行,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获得借款人的利息,借款人发放货币购买普通人的劳动力,而普通人获得货币后拥有了购买力,购买市场的商品。由此形成了制造货币-发放货币-积累货币-消费货币的循环。当市场上发放的货币大于商品的供给时,会产生通货膨胀,解决的办法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现金池容纳超发的货币。例如地产和基建,随着超发货币的数量不断增加,泡沫越来越大,通常会对高估值商品采用限量、限身份等措施提高购买门槛,防止泡沫爆裂导致货币体系崩塌。当购买门槛都无法遏制泡沫的恶性膨胀,只能在现有货币体系上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再次重复上述过程,例如民国时期利用金圆券洗劫人民财富。因此,构建促活产品的核心,是建立虚拟货币内循环体系,不断完善货币的使用和获取功能。产品规划初期,需要提前设定发放的虚拟货币种类、价值、换算比例、使用门槛、风险控制等。举个例子:小程序应用步数宝采用了步数和燃力两种货币,燃力值可换商品和比例步数:燃力值=1:1666.66,使用门槛通过兑换商品的燃力值控制。在该货币系统下,可以不断超发步数,模糊步数和燃力值的兑换比例,且燃力值和实际商品的价值也十分模糊。而商品又具有一定的溢价能力,能够让用户产生捡了大便宜的错觉。另外,通过控制燃力值每日的兑换上限、使用上限等门槛可以有效控制平台成本。完整的发放和消费货币功能,是货币循环的基础。不同行业对于用户回访的时间周期不同,游戏行业更在意次日回访,顶级的手游次日回访能够达到35%;电商平台由于下单频次的原因,更在意7日回访;商旅机票等平台用户的需求频次更低,对回访的时间周期会更长。因此,针对平台属性需要设定较为准确的回访参考天数,再进行产品方案的拆分。拆分目标发放货币,能让用户更易于坚持和完成。以7日回访为例,在用户访问的第1天,功能引导和分时段的奖励能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可学习性和可记忆性,对回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常用户在次日回访的衰退比例较大,次日回访是首要的解决问题,可以对用户在次日进行两倍甚至三倍的奖励,保证次日回访率。再给用户设定7日的大目标,例如7日虚拟货币翻5倍获得某种勋章、道具、解锁某项功能等,累计7日回访7日获得大奖等利益吸引用户向大的目标前进。比如,拼多多的金猪赚大钱有每日签到领红包,7日签到有超大额礼包,每天的不同时段需要返回领取金猪存钱罐中的金币,并在领取过程中不断激励用户去完成下单或参与其他裂变活动,促活转化两手抓。再比如,小美果园的三餐打卡,目的就是在当天用户下单的高频时段刺激用户回访,而不让流量去到其他平台。虚拟货币的消费,是用户持续游玩的源动力。虚拟货币的价值需要考虑货币溢价的能力,可以采用兑换商品、优惠券、平台权益等较为灵活的方式。直接下单抵用或与现金形成固定的兑换比例关系也是方式之一,但是由于与现金直接挂钩,货币的溢价和超发能力就受到极大阻碍。消费货币很重要的一环是控制平台成本,可以通过限制兑换时间、兑换数量、用户身份、多货币同时满足的方式,控制用户的兑换率,让超发的货币停留在用户的账户中无法进入市场流通,形成账面财富。另外,可以采用概率的玩法去消耗用户账户的货币,防止通货膨胀过快导致的货币系统崩塌。还是用金猪赚大钱举例:用户获得货币后,需要在特定时间抢着去兑换限定数量的商品。通过金币兑换值限定了绝大部分用户无法进行兑换,再通过金币启动印钞机的方式,将1级虚拟货币转化为2级虚拟货币,并且要持续投入才有一定几率获得印钞机印出来的优惠券。适时召回是刺激用户回访的助推器,不过度打扰用户是设计触达功能的原则。常用的召回功能有push,短信通知,微信订阅号通知,微信公众号通知等,需要根据产品所在平台选择适用的方式。如何把握适当的时机呢?可以根据产品的周期给用户在不同时间提醒,以用户游玩率衰减的数据拐点作为提醒时间的参考。例如每日优鲜的签到,在签到后次日提醒领取奖励,提升次日签到率。3.2 开源通过裂变传播在产品初期快速积累用户,促活体系中的裂变功能需要围绕虚拟货币进行,足够的利益点刺激用户参与。初次访问可以把目标的选择权交给用户,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对应周期进行回访,目标更易于达成。分享者和被分享者之间的奖励需要差异化处理,分享者获得多于被邀请者的奖励,更有动力去督促别人点击,而被分享者可以根据用户本身的特性引导到平台其他的模块。给用户心理预期让用户一步步达成目标。例如采用进度条、还差多少人完成,完成了百分之多少之类的提示。不断累积用户为完成目标付出的成本,先易后难,前60%-80%极其简单,剩余部分较难完成,沉没成本越来越高,让用户感觉中途放弃十分可惜。营造紧迫感和示范性诱惑同样不可或缺,紧迫感主要体现在时间和数量的不断减少,例如剩余多少秒结束;示范性诱惑就是参与的其他用户获得的奖励,让用户产生竞争意识或误以为自己也同样能获得的错觉,例如某人成功提现多少钱,你战胜了百分之几的用户。在裂变分享的不同阶段,通过push、订阅提醒等方式,督促用户完成,多次触达用户回访。3.3 精细化的产品策略分用户分场景规划产品,能够获得产品的二次增长,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用户分层方式尤为重要。例如,从游玩次数上可以分为新用户和X天访问的用户,从裂变用户行为上可以分为访问未游玩、游玩未分享、分享未引入、引入未二次操作等阶段,从流量效率上可以从分享率、传播效率、转化率、回访率等方面考量。通过用户分层,产品功能可以分用户设定不同的获得奖励门槛,奖励的倍数,进一步拆解用户目标使其更易于完成。在召回功能上,根据不同用户获得奖励和周期的不同,发送个性化的文案,更容易触达到用户的需求点。3.4 商业化流量池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产品商业化是流量池到达一定数量级需要考虑的方向。对于平台来说,平台聚集流量的目的是售卖流量和转化流量。例如,内容型平台更希望用户有更长的停留时长和更高频的打开,电商平台更希望用户能够形成最终的下单转化。除此之外,平台还能通过流量池向第三方售卖资源位或进行流量置换,转化为收益或者平台间的流量互补。对于内容供给者或者商家来说,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曝光,最终目的同样是想通过更低的成本将流量为己所用。在产品功能上,在流量聚集页面可以增加资源位,推荐文章、店铺、商品、商家优惠等信息,进行流量分发。另外,通过特定的引导任务同样可以达到定向引流的效果。举个栗子,京东的领京豆页面下方充满了店铺、广告、商品推荐,美团的袋鼠快跑任务中有多条本周下几单任务。产品的本质是让用户能够有更好的体验,好的产品才能让用户更乐于付出时间和金钱。建立完善的虚拟货币体系,让产品目标易于达成,使用户产生深刻的记忆,不要过度打扰用户,让用户自主回访,逐步形成流量池的内循环系统。本文由 @黑暗骑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