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发现品牌》走进光大教育:探索智慧教育之路上产教研融合新模式廉刿雕琢

《发现品牌》走进光大教育:探索智慧教育之路上产教研融合新模式

2019年是新职业教育元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强调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实践教育为学生打通学校到市场的入口。CCTV《发现品牌》栏目组深入我司,探访“光大教育”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大数据助力智慧教育,光大教育布局教育生态广州光大教育科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唐雪莲代表公司接受采访,唐总向栏目组介绍了公司规模、公司概况、公司核心产品、研发团队、人才培养等详细情况。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大数据助力智慧教育”,从教育生态的各个环节(管、教、学、评、研)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光大教育”拥有70多项软件著作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获CMMI5认证,强大的品牌实力,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与行业挑战时底气十足,公司于2015年9月挂牌新三板。目前,“光大教育”已为50多所市级教育局、300多所县区教育局、5000多所学校、上千万学生提供服务。.校企联合培养,探索产教研融合新模式“光大教育”依托十多年的互联网研发经验,结合互联网的产业链和生态特性,经过五年的不断实践探索,于2016年成立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研究院,与广信IT学院合作,研发一套独特的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双制”的“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正是凭借着这套独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及业内良好的口碑,“光大教育”获得了《发现品牌》栏目的关注与采访。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研究院院长吴潇在接受访问时,从合作模式、教学特色、项目案例、分层培养体系、学生管理等方面,对这套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学会后再去做,现在转变为企业需要做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的新模式探索,光大教育软件研究院采用三师教学模式,在职企业工程师授课、助教全程跟进,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三师教学模式项目案例学生“学习-实践”无缝对接,喜获央视采访作为本次采访的学生代表,谢帆、吴东梅首先表达了对广州光大教育软件研究院的感谢,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受益者,他们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不一样的感受。与其他学校的朋友相比,谢帆、吴东梅表示,他们真正做到了学习和实践的无缝对接,在校直接参与项目的实践开发,进入企业后便能直接上岗,没有实习期。谢帆骄傲的告诉央视记者:“我从学校出来不到2年,现在已是单位的技术主管!更没想到能得到央视的采访!”光大教育一直以“以教育科技化为己任,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为动力”,在智慧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探索更多更优质的产教研融合新模式,为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

退已

上海交通学院构建“产教研协同”育人平台 培养“智慧交通”高素质人才

图说:上海交通物流类人才培养产教研协同基地成果汇报暨交流研讨会 消防提供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作用”精神,更好地为上海“智慧交通、综合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日前召开了上海交通物流类人才培养产教研协同基地成果汇报暨交流研讨会。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交通学院产教研协同基地打破了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出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师资优势,构建了“产教研协同”育人平台。交通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系副主任朱列作了上海交通物流类人才培养产教研协同基地的总结汇报,就产教研协同基地的实施背景、主要目标和成效、工作过程及举措、条件保障、主要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问题与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上海市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武勇和上海交运大件物流有限公司乐国巨分别作了企业代表方发言,谈了产教研协同基地企业方应用的思考和体会,通过产教研协同基地平台使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更为紧密,将市场的信息数据第一时间与学校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大国工匠”陶巍大师在发言中列举了一系列案例,呈现产教研深度融合,对标国际的工匠精神。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骨干教师余雯静和18级IMI永达班王海宁同学分别作为教师和学生作了发言。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所石伟平教授表示,办好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研协同育人。上海教科院马树超教授对产教研协同“再出发”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希望将拔尖的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的人才的培养共同推进,进一步深化发展,力求精益求精。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辉教授说,通过构建产教研协同基地,可以增强校企互动,尤其强调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在校企合作班的基础上,跨出一大步,不仅为企业提供当下需要的员工,更让每个受教育对象拥有在职业领域内长期发展的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鼬佐

在线职业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 产教研融合是未来发展重点

央广网北京1月12日消息 “2019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2688.5亿元,其中,在线职业教育市场393.3亿元,未来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12日,在2020年腾讯课堂年度峰会上,腾讯教育副总裁、腾讯在线教育部总经理陈书俊发布《2020年腾讯课堂大数据报告》时说到。报告称,在线职业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就发展趋势而言,产教研融合是在线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报告分析,在线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持续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线上整体宏观环境利好,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等发展;第二、网络等基建建设日臻成熟与稳定,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程度不断加深,线上学习体验得以改善;第三、线上学习逐步成为常态,在线职业教育覆盖至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第四、知识付费意识崛起。职业教育需重视企业服务闭环打造“职业教育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需重视企业服务闭环打造。”陈书俊介绍,目前,腾讯课堂在架课程不仅覆盖IT互联网、设计创作、电商营销、职业考证等热点强势类目,还包括升学考试、语言留学、兴趣生活、文艺修养等多种类课程。他进一步介绍,2020年腾讯课堂将持续加大投入,赋能机构并保障学员利益。针对机构,以“101计划”提升头部机构规模化流量获取能力和规模化运营能力,推动机构从大走向强;针对学员,推出“优课计划”与“严选计划”,分别关注课中评级与课后效果,持续扶持优质课程、保障学员利益。“希望营收过千万的机构通过‘101计划’实现营收过亿的目标,也希望更多机构通过‘101计划’进入千万俱乐部。”一直以来,作为在线职业教育平台,腾讯课堂同时连接机构与用户。报告显示,2019年腾讯课堂累计入驻机构数7.2万,在架课程数17.8万,周度巅峰上课人数近120万人。平台全年整体用户累计报名课程数超过3430.6万,全年累计学习总时长约7531年。七成用户年龄不超过29岁 职业技能类与考试类课程最受欢迎这么多人通过在线平台学习,他们都是谁?报告显示,腾讯课堂中用户年轻化趋势显著,70%的用户年龄不超过29岁。男性用户略多于女性用户,90后与95后用户占52%,00后用户占比上升明显。同时,超五成用户具有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职业考证与IT互联网类目下高学历用户占比相对大,在升学·考研与语言·留学类目下,具有升学需求的初高中学历、本科学历用户占比高。在学习时长上,男性用户平均年累计学习时长比女性用户高3.8小时,这可能与男性用户偏好报名的IT、设计类课程本身课时较长有关。就年龄而言,00后可能因为线下学习任务较重因此人均年累计在线学习时长最短。 这些用户在学什么?报告称,平台各类用户对于付费课程的选择相对聚焦,职业技能类与考试类课程最受欢迎。每天的10:00、15:00和20:00既是用户学习高峰,也是用户付费高峰。在使用学习设备上,2019年在移动端学习的用户占54%,首次超过PC端,用户学习活动逐渐由PC端转向移动端迁移。用户下沉 超六成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虽然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以5.7%的城市数贡献38.1%的用户数,但更为明显的趋势是用户地域分布正在下沉。报告指出,从地域与省份分析,腾讯课堂平台整体学员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成都、杭州、西安、郑州等15个新一线城市的用户数占38.1%,而平台上剩余61.9%的用户分布在二线及以下城市中。平台用户来源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江苏与浙江。报告显示,从城市分布看,北京人最爱学习,报名人数和累计报名课程数最多;上海人最爱花钱,人均年累计付费金额最高(906元);广州、深圳人最爱熬夜学习,年度累计熬夜学习人数占比均超9%。从个人自驱能力看,最勤奋学员为海南汉子,累计学习时长最长,一年有721小时都在学习;最求知的学员是一位上海妹子,一年学习了340门课程;最“壕”学员是广东汉子,累计付费金额为29280元。报告预测,在线职业教育与先进技术融合加深,会使得服务场景、服务体验等都将得到丰富和改善,服务内容、消费场景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课程、招生、教学等环节在短期内难有新突破,就业及就业后服务市场是在线职业教育企业间角逐主战场,企业需重视服务闭环打造。据了解,报告由腾讯课堂与艾瑞咨询联合发布,报告从职业教育发展概况,腾讯课堂平台及课程生态,腾讯课堂用户画像、行为偏好等多维度进行阐释,全面解读了在线职业教育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用户群体特征。

鬼磨坊

前沿技术赋能产教研融合 创新型人才站上风口

本文转自【大众网】;从新媒体到融媒体,国内媒体行业正在不断升级。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让人人都成为了“内容生产者”,公众号、头条号、短视频等爆发式增长,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站都全面进场,在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的驱动下,媒体的价值重新焕发。随着5G商用和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万物皆媒”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是又一场代际变革,全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体融合正在逐渐展开。前不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机遇的出现伴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也需要海量的人才。极客学院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携手,推出“蓝星球”媒体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当前融媒体领域的人才需求。只有足够的人才基础,才能推动最新的媒体技术走向实用化、市场化。大背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遭挑战 融媒体并非新概念从受众分析员、直播编辑到应用技术创新引导员、虚拟现实拼接和编辑师,以及移动项目经理,再到消费体验总监、创新实验室主任,英美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近年设置的这些新兴岗位,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资讯运营和创新的独特理解。这些新兴岗位需要从业者既熟悉传统媒体,又掌握新媒体相关技术,还要对用户需求和体验有足够的认知。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末端体验已从传统电脑电视屏幕转向移动端,也促使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的内容迅速泛滥,同质化严重、用户留存率低、转化率低等问题时刻困扰着新媒体从业者。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实都面临着“如何有效连接用户”的挑战。有效连接意味着有效触达,因此新媒体端的“双微一端一抖”(即微信、微博、头条、抖音)运营,才会被看成从业者的重要能力。AI时代下融媒体人才缺口极大当移动互联网成为内容传播的主战场,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方式、懂数字开发、懂产品设计、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互的“互联网基因”人才,就成为了新媒体市场的香饽饽,这仅仅是“传媒大市场”人才缺口的一小块。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80万人,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对媒体行业的渗透和改造,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和流行,融媒体领域的技术复合特性将远高于新媒体领域,那种围绕某一个新媒体平台生产内容、开展运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熟练运用视觉创意、技术创意,通晓产品设计、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善于资源整合和管理,具备全媒体输出技能的顶级传媒人才,会真正享受到市场发展的红利。新兴媒体产业的就业门槛不低。现实情况是,眼下国内高校缺乏学教结合的师资、针对性的课程,也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学生缺少基本的技术知识和素养;市面上同样缺乏系统的、实用的职业培训内容和专业精准对接,技术人才的能力无法在工作环境下落地。加上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国内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脱节,学生的实践不足,专业就业率也不被看好。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融媒体生产流程全部网络化的特点被全面释放,从另一侧面说明,新兴媒体产业无论在高校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存在巨大的人才培育市场空间。而网课、网校为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极客学院、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以及各大高校多方合作提供了条件。极客学院的选择极客学院作为国内领先的IT在线咨询及教育平台,持续以高质量IT学习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人才。在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下,极客学院和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的合作,是面向融媒体领域的一次业务尝试。基于多年专注于更有效的技术人才培养经验、持续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新领域的课程探索与研习创新,极客学院陆续与谷歌、微软、阿里、腾讯、银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内外企业或组织达成合作。且以“新、快、体系化”为特色,上线课程5000+门。在持续的IT知识内容体系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定义能力标准、测试能力水平及人才能力持续培养的方法。首创“知识体系图谱”、“职业路径体系”、“专项实战营”等体系化内容与专项训练内容。多年来极客学院深耕线上课程,有着成熟的线上授课培训体系。2020年更是品牌升级为:极客jiker,发布新产品组合策略,加深了与各大企业合作。通过长期为企业提供定制型IT人才,对市场化需求和产业人才培养方向有独到的理解。 图为极客CEO姚尚朗(Ice)近两年,极客学院积极对接国内高校,为在校学生提供定制化培训课程,提升实战能力,打通毕业生面向企业的人才专供通路,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可,也打动了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双方经过探讨,共同推出了“蓝星球”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由后者提供一整套“蓝星球”智能媒体学习和评测系统,极客学院负责协同国内高校,实现实验室落地和课程合作,专注于培养创新型媒体人才。打造产学研用结合典范作为新华网的直属部门,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是围绕传感与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的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同时还承担着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的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物联网、生物传感、人机交互、模式识别、通信电子、认知心理学等。2016年至今,该研究院累计申请及提交专利近百件,在车媒体智能交互、智能交通、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情绪流新闻、用户体验、影视评测、传感器新闻及广告效果评估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基于情绪识别的新一代物联网媒体解决方案”入选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50强,2019年入选“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图为研究院与公安部交管局合作的济南交警情绪减压实验室此次和极客学院合作,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希望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将面向物联网的前沿技术成果、一线实战经验全面赋能高校,拓展融媒体教学、培训,面向市场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验证和场景验证。为此,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将提供包括融媒体实训中心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软硬件产品,并深度结合高校专业特点,交付基于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传感器新闻、神经美学、智能车媒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提供开展联合实验、共同申报课题、委托课题研究、驻院研究计划等后续服务。极客学院则负责打造相关课程体系,搭建从“学生到毕业人才”的培养框架,从就业方向入手,带来“交互体验分析”、“互动传播策略分析”等人才培训计划,最终完成向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输送。培养“媒体融合生产型人才”是大势所趋,通过三方协力,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极客学院和各大高校将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探索知识体系、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方式,提升新兴媒体产业人才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能力。

大荒野

青岛大学探索产教研融合创新发展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202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青岛大学参与组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国内印染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山东省首个批复建设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学校2013年获批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批山东省生态纺织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获批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特型非织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生活,全面推进产教研融合发展,有力推动山东纺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集群建设。一、面向国家产业需求、区域经济需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纺织工业是我国第一大净出口创汇产业,也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山东纺织服装产业作为5个万亿级产业之一,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收入的9%,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产业占全国1/3。近年来,青岛大学推进校地、校企深度互动,积极与地方政府、纺织企业在共建研发平台、人员互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产教研合作。2019年4月,与泰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仪式,由青岛大学与岱银集团、康平纳集团联合共建“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泰安纺织产业的发展。2019年8月,与青岛天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青岛智慧纺织产业园,合作研发新材料和智能纺织装备,引领产业集群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发展。2019年9月,联合市南区政府、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时尚领域知名企业成立了青岛大学青岛时尚学院,全面融入和推动青岛时尚城市建设。截止2020年 6月,学校与全省超过2/3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与如意集团、鲁泰集团、愉悦家纺、孚日家纺等15家省内知名纺织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研究平台20个,完成了一批成果转化项目。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节点,房宽竣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扎根企业,经过几个月的科研攻关,成功突破革命性“硬核”科技——“纳纤膜”医用防护材料,大幅提升了防护服的舒适度,有力支持了国家疫情防治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从众多知名企业中聘任一批成果突出、研发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如孚日集团总经理吴明凤、鲁泰集团副总经理张建祥、如意集团执行总裁马海涛、青岛即发集团副总经理万刚、潍坊佳诚数码材料董事长王冰心、青岛海丽雅董事长张旭明等,担任研究生的合作导师或产业教授,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针对纺织企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校企联合开设“卓越纺织创新实验班”等多个特色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为纺织产业赋能。二、依托各类平台,组建跨学科团队培育重大科技成果青岛大学积极利用平台优势,汇聚高端人才,组建跨学科团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承接纺织行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产业升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等10余个科研平台汇集了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5人、泰山学者8人,3个团队入选了省级创新团队。夏延致教授团队研发的“海藻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及装备”在青岛源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建成了以海带为原料年产60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线,助力“海上棉仓”建设,开拓纤维“第三来源”,该技术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房宽峻教授团队研制的“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关键技术”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韩光亭教授团队研制的“无乳胶环保机制地毯产业化集成技术”在东方地毯有限公司实施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团队开发的年产5000吨植物染健康产品生态纺织项目,正在恒丰集团推广应用。三、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纺织服装学院源于山东纺织工学院,从1950年开始纺织专门人才培养,1985年开始硕士联合培养,拥有山东省唯一的纺织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70年的发展,已为社会输送高学历教育人才2万余名,培养继续教育人才万余名。众多毕业生已成为纺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及领军人才。山东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70%高管和80%的研发主管为青大大学校友,在山东省纺织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参与度达60%,先后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张清华等行业知名学者,中国纱线网主编王果刚、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冯德虎等行业领导,山东纺织知名企业青岛天一集团董事长孙国华、威海海马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迪尚集团副总经理鞠孝新等企业领军人才,也有“中国纺织大工匠”徐连龙,国家“青年专家”赵燕、上海“东方学者”王先锋等青年卓越人才,不断推动纺织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四、加强学术交流,提升行业协同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承办行业学术会议、主办纺织产业创新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纺织行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凝聚行业共识,促成了跨单位协同创新团队的组建,不断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2019年,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山东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与中纺联立体对接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纺织科技研讨会、山东省“绿色功能纤维材料与智能纺织”研究生暑期学校暨2019年夏季纺织高端学术论坛、山东纺织工程学会第14届会员代表大会以及纺织产业创新高层论坛暨全国纺织高校院长论坛。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等行业专家来校学术交流。成立了纺织服装学院理事会,拥有理事会员单位200余家,基本涵盖山东省纺织全行业。2020年学校承办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国际火安全材料发展高端论坛暨第六届国际阻燃材料与技术研讨会等会议也将择期举行。每年上千位纺织行业专家、企业家来校广泛调研,深入交流,积极探讨纺织服装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组建众多跨单位联合攻关团队,有力推动了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大大提升了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马赛人

三十余年凝练一门扎染艺术 产教研融合让教育路途更远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王龙龙)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个周六,6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迎来了近两百名校内外的师生和社会人士,“太漂亮了!”“很震撼!”不少嘉宾在观赏展出的扎染艺术作品后赞叹不已。当天上午,以“传承 创新 梦幻 诗意”为主旨的“变·幻”吕唯平扎染艺术作品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共展出著名扎染艺术家吕唯平先生近年来创作的艺术佳作60余幅(组),将持续至6月25日。著名扎染艺术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唯平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一个人三十多年只做一件事:钻研扎染“三十多年前,我在湖北美术学院的课堂上接触到了扎染,从而认知了这一手工印染技艺,徜徉其中。它的浑然天成,它的视觉张力,它的空灵而刺激,它的神秘且神奇,足以让我与之结缘,并从此缠绵不止。”著名扎染艺术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唯平感慨说,三十年以来,他从微观角度审视扎染细节,把扎染的一个个细节研究透,找到扎染本身的视觉语言词汇,做开拓。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吕唯平在传统扎染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灵活的、切实可行的扎缚防染方法和染色工艺。对此,吕唯平表示,“这一生似乎只做这么一件事,那就是用爱去理解这寂寞无穷的扎染艺术。路还遥远,因为远,才当以保持激情;因为远,才可能发现沿途的风景;也是因为远,才会让自己更加清醒——远行的路从眼前踩出。”据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吕唯平扎染艺术作品,十分注重承续性、学术性、创新性的探索,画面的构成及色彩等要素,综合融汇了传统技艺和东西方创作技法,或绚丽多姿、日月同辉,或含蓄雅致、小桥流水,呈现出互融互动、畅达贯通的一幅幅唯美图景,给观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和诗性体验。有评论家认为,吕唯平的扎染艺术丰富了扎缚防染工艺和染色工艺,突破了传统扎染的纹样程式化、平面化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和让人惊叹的造型能力,既保持了扎染变化天成的自然肌理和晕染效果,又具备“了于心、应于手”的艺术造型把握和对艺术形象的细致刻画。吕唯平的创作,为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提供了很多启示与思考,将引发人们重新审视扎染艺术背后的实践意义,重新考量蕴涵其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发兴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一所学校重视扎染艺术:让产教研深度融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发兴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高度赞扬了吕唯平及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学校每年都会招收扎染相关专业的学生,而且还会给一些中小学教师、幼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教给孩子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目前孝感有扎染、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因为它既是一项文化建设,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刘发兴告诉记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广告设计与制作、印刷技术等专业,都会开设扎染等这类专业课。关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的出路,刘发兴说,主要有两个方向,与一些本科院校架起了合作立交桥,采取“3+2”模式,学生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应届毕业生会奔赴全国各地就业,从事重要技能岗位,时常会有供不应求的现象。“扎染、剪纸等虽然产生于民间,但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我们都与染织厂、出版社等进行对接,实现产教研深度融合,企业非常欢迎我们的学生。”刘发兴自豪地说。产教研的深度融合让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扎染艺术相关专业有更长足的发展,刘发兴指出,学校针对扎染、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成立了工作室,专门进行研究创作。同时,让一线的艺术家、企业家等开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面对2017年高考考生,刘发兴发出“邀请函”,学校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还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孝文化”培养,坚持以德树人,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信同学们在学校会培养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会得到综合的提升。”据悉,本次“变·幻”吕唯平扎染艺术作品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参加开幕式的部分嘉宾合影。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吕唯平的扎染作品《瓷里住过的自信少年》。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村庄老了妞妞还小》。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带着候鸟不变的眷恋》。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弓湖》。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幻影》。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清凉世界 坦呈直出》。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大漠我允许你今生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日出印象》。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碎花四月迷离时》。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作一次拱手诀别》。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摄

回忆录

“产教研”合作升级 西部首个校企地5G实验室揭牌

成都封面消息:6月9日,西部首个校企地5G实验室在成都双流区正式揭牌,这是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继2019年携手启动四川首个5G智慧校园建设以来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该校企地5G实验室为成都电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G实验室和成都芯谷5G应用创新实验室联合打造,将进一步推进"产教研"相结合,为各类行业、企业提供5G测试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成都乃至全国提供5G孵化和测试能力。在成都电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G实验室及成都芯谷5G应用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上,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常委韩超指出,双流区是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天府新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地,也是中国西部唯一同时拥有国际机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城市。相信5G实验室的投运将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资源优势互补,促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5G技术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应急安全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的生产更精细、生活更美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长余敏明在致辞中表示,5G实验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揭开了校地企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新篇章,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合力,探索创新机制,对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服务国家5G新基建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洋表示,5G实验室的揭牌,开启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成都电信5G战略合作的新征程,双方将基于5G三千兆+,在5G产品应用模式创新、5G终端生态合作、5G研发测试平台打造等多个方面快速形成核心能力,共同推动校园信息化、5G应用研究、5G行业人才培养和5G产业生态圈构建,助力5G进一步融入成都教育教学、产业发展和城市生活。记者了解到,这个由校企地联合打造的5G实验室,具备5G新业务新应用研发、5G行业方案咨询与测试、5G专业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与实操四大功能和网络安全测试、电信智慧生活全业务体验感知两个平台。该实验室投入运行后,一方面将用于教学培训,通过5G在线学习教育构建完善的学习平台,提供畅通的传输通道,给予端到端的支持服务,为校园与企业免费开放与扩容,以云网融合数字化助力校园教学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将用于5G产品、应用等的研发和测试,主要面向VR/AR、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无人机、应急安全等众多领域开展探索研究。目前,已有西加云杉、华体科技、云天励飞、千嘉科技、威爱研究院、科道芯国、中电九天等多家企业与5G实验室开展合作。记者看到,在5G实验室里,展示了5G基站,5G毫米波射频芯片等5G通信模组以及多功能5G智慧灯杆、5G智能穿戴设备、5G视频监控、5G无人驾驶等5G设备和应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李英祥介绍,该5G实验室是中国西部第一个校内部署核心网的高等院校级实验室,并具有中国电信的全程全网、混合接入,通信模组与通信终端研发能力(微波暗室)以及通信虚拟仿真与现网设备实际调测相结合的功能,将有效推进5G产业快速发展。在揭牌仪式上,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对双方5G合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介绍。成都电信以领先的5G技术和"云、网、端、数"一体化解决能力为承载基础,打造以4G+5G、光纤+无线、多网融合的泛在校园网络,基于5G网络开展了智慧校园典型场景应用试点,针对教学质量提升、资源优质共享和校园智慧管理推出了5G智慧校园综合解决方案,并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共同推进智慧教学应用研究,在5G网络能力、人才培养、项目运作、应用推广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据了解,西部首个校企地合作5G实验室的揭牌,将更加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全力打造"产学结合、创新发展"的校企地合作典范,进一步助推双方挖掘科技潜力,加快5G专业研究、5G人才培养和5G产业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为成都市5G产业创新和高质量提供新引擎、增加新动能。讲好四川好故事l传播四川好声音责任编辑:夏丽本文由《成都封面》原创发布l转载请注明出处

产教研融合对接社会需求 湖南理工学院服务岳阳新发展

湖南理工学院南院。 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   红网时刻岳阳分站记者 冯刚 报道   “十九大的召开,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岳阳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我们也在按国家、按高考教育改革方向在振兴我们的能力。”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年来,该院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将学院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为2020到2021年间,学院升级为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2017年,湖南理工学院被纳入湖南省"十三五"期间更名为大学教育的规划,同时获批湖南省拟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南理工学院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一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数据显示,该院2017年一次新增10个硕士学位点;获批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进校经费突破3500万元;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80余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一举夺得4项国家一等奖,排名全国第13位。   去年,该院再次获评“全国文明单位”;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还承担了瓦努阿图、玻利维亚和缅甸三国体育援助项目;在2017年太平洋小型运动会中,指导的瓦努阿图国家队运动员获得了4金、7银、12铜的优异成绩,取得了该国奖牌榜历史的突破。   “学院地处岳阳,毫无疑问,全力服务于岳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李明说,学院根据岳阳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为岳阳的产教研融合发展出力。   作为全国首批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求,该院主动对接区域(岳阳)社会经济发展与园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先后与临港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汨罗市政府君、山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联通、中交集团、中国水电八局、长岭石炼、巴陵石化、华能电厂、上海建为集团等大型国企、央企和民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了“订单班”,与政府、企业联合成立了创新创业就业学院,其成效已逐步显现。   此外,学院还将专业特长进行了调整,优化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如石化专业、化妆品专业,争取在相关产业化发展方面作出贡献;申报了一个旅游硕士点,将岳阳这座历史名城真正打造成文化产业区域。洞庭湖是鱼米之乡,与水的关联十分密切,学院接下来准备用两年左右时间增加水务管理课程,积极培养相关人才,与岳阳市进行对接。   一年来,还整合优质科研资源,与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请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获得了湖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湖南省港口经济研究中心”,岳阳市“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岳州窑青瓷产品研发受到广泛关注,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打造北斗产业,湖南理工学院成立一批研究中心,引进一批专家;为助推岳阳信息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国防科大博士;为挖掘传统文化,成就旅游新亮点,拟定复兴岳州窑计划;大力培养文物管理人员,培养文物欣赏工程技术人员,为学院未来参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和修缮打下基础。   未来3到5年,湖南理工学院在人才科技项目和国际化方面的发展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李明称,2020到2021年间,学院升级为大学是目前的初步想法,届时,学院将力争博士学位的培养,成为博士授权单位,进而吸引各方面人才大量涌入,对国外深度学术交流顺势相应增大,成为岳阳一个新的增长点。“真正推动社会需求,成为高水平技术大学。现在,学院跟国外的交流在加大,学院更多的与当地企业、沿海城市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补充学院的短板。”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2018新年伊始,湖南理工学院将所有规划逐步付诸行动。1月19日,该院通过红网岳阳站面向海内外发出"招贤令",计划全年引进99名高水平博士,今年招聘的人才为2018年7月以前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标志着该院在人才引进上翻开了新篇章,在人才培养上注入了新力量。

性知

齐鲁师范学院对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推进产教研融合发展

齐鲁师范学院重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推进产教研融合创新发展。今年以来为加快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齐鲁师范学院FAST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以下简称:超算中心)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促成了学院与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合作,在产教研结合上又迈出了可喜一步。2019年12月,齐鲁师范学院与国家天文台签约共建FAST数据处理中心,建成后将有大量数据需要处理,为此学校积极拓展合作渠道。9月25日,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洁院长带领专业教师一行8人参观了超算中心。超算中心郭猛主任详细介绍了超算中心目前的计算、存储能力,超算中心王吉森介绍了超算中心的发展历程。超算中心,建有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老师们兴致勃勃地听取了专家对超算中心的应用领域以及重要项目的介绍,观看了相关视频,双方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和思路。在对FAST数据处理中心的业务进行充分论证后,11月16日,学院邀请超算中心郭猛来校举办了合作研讨会,学校青年博士张蕾介绍了我国“天眼”项目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介绍了“天眼”的工作原理,脉冲星的搜索流程,以及“天眼”项目对于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所起的重要作用。参会人员就学院天体物理研究及“齐鲁师范学院FAST数据处理中心”与超算中心业务进行合作展开论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规划了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近年来,齐鲁师范学院深化产教研融合创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与中兴通讯、东软教育科技集团等多所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有教育部ICT产教研融合创新基地、齐鲁师范学院东软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撰稿 刘志娥 宋文哲)

裹以四时

到家集团陈小华:产教研结合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北京7月31日电 日前,记者获悉,7月30日,到家集团与湘潭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培养家政行业管理类人才,共建智慧家政研究管理院,进一步助力社会服务产业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到家集团CEO陈小华出席签约仪式表示,家政服务行业正面临数字化升级,希望借此合作为行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家政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进一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 构建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目前国内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市场供给呈现较大缺口,家政服务人员整体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去年6月,为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现行业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即“家政36条”,提出将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产教研融合型家政企业。以“家政36条”为指导,到家集团与湘潭大学的战略合作本着互相尊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汇聚双方优质资源,以校企合作构建产教研结合,联合推出培养家政企业管理类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希望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研融合型家政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身为湘潭大学校友,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母校达成此次合作,”陈小华说。他表示,到家集团将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化家政服务培训体系,结合多年的市场实践经验,联合湘潭大学打造高素质人才、高知识性人才,提升家政服务的原动力,共同在家政意识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维度打造创新模式。在合作基础上,湘潭大学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现有学科专业基础和教学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其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大数据等学科专业,同时,到家集团将融合多年的市场实践经验,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联合制定学习方向,切实推进家政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早在2019年底,到家集团选择将培训基地总部落户湘潭,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蓝领培训基地。此次到家集团与湘潭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研融合落地。联合攻关智慧家政管理 共建家政行业发展标准由于家政服务的非标属性,长期以来家政行业的标准难以统一,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作为国内领先的家庭服务数字平台,到家集团以数字化升级服务标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家政服务。“在‘家政36条’政策指引下,到家集团将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通过与优秀高校的合作共创,不断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智能化。”陈小华说道。此次合作中,到家集团还将与湘潭大学共同建设智慧家政管理研究院,双方将全力打造一流智慧家政管理行业高端智库平台,希望能率先建立一流智慧家政管理行业发展标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双方将对家政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家庭用户的真正需求和对家政服务人员的规范和保障,对家政服务提出有指导性的白皮书或政策建议,从供给侧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内容和措施。陈小华提出,希望能通过共建智慧家政管理研究院,赋能广大家政需求企业,提供家政人才输出、管理经验输出、智能软件输出,提高大型企业的产能和业务效率。合作双方旨在通过互相协作逐步形成家政管理行业领域的管理规范,为家政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智慧家政”行业及企业发展提供一流人才及咨询服务,牵头建立行业发展标准。此前,到家集团在疫情期间率先启动家政服务互联网化,将家政阿姨培训、考核、找工作、面试等一系列流程通过在线方式完成,引领了家政互联网化趋势,迈出了智慧家政管理的关键一步,也在行业内起到了示范效应。到家集团此次携手湘潭大学,将创新设计出现代家政管理企业、互联网 家政、互联网 养老、互联网 家政管理、大数据 家政管理企业等家政衍生业务。借助互联网与家政行业的深入融合,到家集团重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家政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大数据整合、数字化平台和高端人才的孵化,多维并举推动家政行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