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融之家 晨曦金融之家7月10日讯,众安保险要上市的消息一出,互联网保险再一次引发大众关注。在2016年,有关互联网保险的声音不断,有质疑,亦有赞美。如今,2017年上半年已过,互联网保险在技术、产品创新等层面,仍在稳步向前。据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费规模达3.1万亿元,并且在保险渗透率依然偏低的背景下,这一规模还将继续攀升。在这片3万亿的市场中,互联网保险究竟能占到多少,目前可公开的准确数据较少,业内人士给出数据,2011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约为30亿,2016年,上涨至2,300亿,接近于8倍的增长量。与3万亿的市场规模相比,千亿似乎微不足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当每个人的生活都已被分割成各种碎片化场景,当人人都在面对无处不在的风险时,互联网保险的到来,将重构大众对于风险、保险以及安全的认识,互联网保险也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下半场已经到来,对已进入或正在进入互联网保险的企业来说,“把握趋势远比掌握优势更重要”。场景险渐成主流在互联网到来之后,曾经被视为极其传统又保守的保险行业,开始呈现开放融合的姿态。根据2015年出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分为三类:1.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作为保险公司传统销售渠道的补充,销售传统保险产品,如旅行险、意外险。2.根据互联网消费者的特性,进而改造传统保险以适应互联网销售或进行场景营销,例如,众安保险与挂号网推出的医责险,海绵保与互联网驾考平台合作推出的“驾考宝”等。3.根据互联网特性开发新保险需求,量体裁衣制定新型互联网产品并形成闭环,例如退运险。其中,基于保险+场景发展起来的生态险备受关注,甚至有业内人士坦言,互联网保险的下一站就是生态险。生态险,建立在场景保险的基础上,后者将保险的身影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当中,包括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场景保险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满足海量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小雨伞保险CEO光耀表示。除了能够解决碎片化需求以外,互联网保险的关键点还在于其对技术的应用。海绵保总裁陈明光表示,科技力量将赋予场景消费保险更多可能,让过去的一些“不可保”场景变得“可保”。传统的保险公司,存在很重的IT束缚,需求分析、评估、排期开发均需要很长时间。而随着互联网+进程的加速,消费升级带来了全新场景,涌现出很多新型保险保障需求。在市场需求面前,当传统保险公司无法快速开发产品并进行技术对接时,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却能大有所为。陈明光表示,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智能投保、理赔顾问,可以释放人力、减少成本以及提升效率。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和其他技术相结合,通过在精算、风控等环节的介入,使部分过去不可保、不愿保的风险转化成可保产品,扩大保险的服务范围。他认为,科技让保险产品变得简单、易懂,未来的场景消费保险也将充满想象空间。“在未来每一次消费行为的背后,都将会有一张碎片化的保单。”这是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海绵保的朴素愿景。保险法与相互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军表示,从场景化的视角看互联网保险的未来,目前来看,场景化是互联网保险拓展的必由之路,也将彻底改变传统保险的经营模式。这个判断应该是不会错的。场景化可以推动互联网保险向前行进,场景化的产品是碎片化保险的组合,其成本较低,又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乐观型保险产品,未来,将成为保险的主流。此外,场景化的服务,特别是场景化的风险管理,将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商机。产品、服务创新仍是重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符合一定的事物发展逻辑,互联网保险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住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就有可能先于市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赵岑如是说。他认为,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金融+互联网,加的是流量获取方式。于是,线上基金业务、保险经纪业务等最早出现。然后是资产的生产方式,过去5-8年时间里,P2P、众筹等商业模式陆续出现,其本质在于改造资产的生产方式。接下来是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于是,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等陆续出现。再然后,进入基础设施服务环节,这一点从过去两年间征信业、支付业的快速发展中可见。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互联网保险目前正处于哪一阶段,似乎也清晰可见。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渠道的变革最先出现,包括网上营业厅、保险超市以及第三方代理平台等。然后是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保险的需求被重新定义,保险费率被重新精准定价,产品研发过程进行重塑,以及服务效果进一步提高。之后,资产方生产方式将发生改变,目前,市场上已有一部分人在进行尝试,但是主要集中创新点仍在产品及服务创新方面。赵岑认为,在资产生产方式改变之后,下一步会向保险领域的基础设施层过渡,包括征信体系的重构及其安全性解决方案等,都将是市场发力的重点。了解了目前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似乎更能为市场指明一条行进的方向。小雨伞保险CEO光耀表示,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一定会越来越细分,技术成本越来越低,精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产品,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融资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温,资本寒冬的顺利过去,互联网保险市场也开始显现一些活力。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互联网保险行业共发生融资13起,较去年同期增加3起。从融资金额上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融资金额整体偏高,天使轮融资金额均在千万元及以上,亿级融资2起,其中小雨伞保险迈入亿级俱乐部。牌照方面,目前已获得保监会批准的互联网保险企业共计4家,包括众安保险、易安财险、安心财险以及泰康在线。其中,众安保险是国内首家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目前估值约为500亿人民币,拟定今年7、8月份赴港上市。还需提及的是,在互联网保险之外,另有一种声音认为,继互联网保险之后,物联网保险有可能是发展的新趋势,是风口也是蓝海。上述观点认为,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补偿的一种金融机制,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将有助于真实、全面地获取投保标的物及环境、投保人行为等数据,大大提升风险精算定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全面革新保险模式,推动保险由传统单一的损失赔付向个性化服务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目前,国外在车险、家财险和无人机保险等方面已大量采用物联网技术。前述种种,似乎都在预示着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时运已经到来,而随着80后、90后成为消费需求的主力军,万物联网进程的快速铺展,届时,千亿规模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将远远不够。金融之家(ID:jrzjcom)互联网金融媒体平台,专注报道互金行业事件动态,挖掘有价值的商业标的,深度追踪行业秘闻,揭露爆料平台问题。喜欢请添加金融之家,获得最快的行业资讯。
作者:小鱼儿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1世纪亚洲金融峰会上,曾说过“要坚定不移地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加快金融数字化进程,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由此可见,金融数字化转型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而随着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金融服务也逐渐向嵌入式的“场景化”方向转型,继而衍生出场景金融的新营销模式,那么这种“场景+金融”的形式是因何而起、又如何正确执行呢?一、金融行业获客成本暴涨据数据显示,以前贷款的获客成本是几十元一个人,现在暴涨了30倍接近上千元的获客成本,今年各大互联网流量巨头分配给金融业的整体金融流量更是锐减了50%以上。市场分配不均自然导致竞价价格不断攀升,线上金融产品的成本不断增长,利润却不断压缩,在行业极度饱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亟需转型新的营销模式,场景金融应运而生。二、场景金融落实方案探索1、用户数据采集、搭建清晰画像金融消费群体大致分为六种类型:手机银行人群、银行信用卡人群、证券人群、保险人群、物联网理财人群、互联网现金贷人群。不同金融消费群体对于金融产品的感知度、接受度、用户数据大相径庭,而金融作为高净值行业,对于用户的投资潜力、资产配置状况、风险偏好、认知偏差、损失/收益敏感度的评估等多维度的关键用户画像特征也有一定的考量标准。随着金融业务的快速迭代和金融场景的丰富化,围绕用户的数据信息愈加繁杂分散,收集归整的工作量极大,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通过营销自动化,以ONE-ID为基础将不同渠道的用户数据整合为一体、线索集中到一个用户池中进行一站式管理,打破数据孤岛。图片来源:盈鱼MA自动化通过实时追踪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进行用户群体的维度划分,绘制出个性鲜明的用户画像,再根据用户基础身份信息评分和后期交互行为评分,进行用户价值划分,筛选出高价值用户,建立360°用户画像。2、多元化金融场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加深,各大金融机构平台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运用中,“场景+金融”的转型理念更加深入用户心理,更加敏锐地识别、感知、引导、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而其核心价值点就是拥抱多元化的金融场景。(1)激活低频场景相较于社交、电商、餐饮、出行等用户刚需APP来说,投资理财类金融场景属于用户黏性和活跃度较低的低频场景,用户对于高投入的产品往往十分谨慎,单一形式的图文难以短时间内获得信任,对于金融产品的回报率、风险性、投入资金、优惠政策等会进行细致的考量分析,其转化周期较长,那么金融机构该如何激活低频场景提升用户转化呢?以往金融机构更多的是根据渠道进行粗放推送,现在则更需要围绕客户本身,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精准识别其风险特征和投资偏好,进而推荐合适的产品,并对销售线索的转化周期实时跟踪监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提升转化效率。基于上诉场景需求就需要通过精准的营销投放、多种渠道资源整合及场景应用来实现,这就离不开大数据的技术基础和营销自动化的高效投放。①精准定位客户,提升转化效率通过上诉用户数据的采集归整,运营人员可以将用户的属性、行为、订单等设备属性的条件进行叠加组合,再执行营销策略,提升目标客群的精准触达率,比如: 收到金融产品的推送短信,并点开浏览的用户; 已下载金融APP的活跃用户; 在网页搜索相关金融产品的用户; 关注了自家金融企业微信公众号的访问轨迹与内容; 已有历史成交订单的用户; 分享意向高的用户; 主动向金融企业提出改进意见的用户。……图片来源:盈鱼MA以上,给不同属性的客户打上标签并进行分组,向意向更高的用户发送互动消息,即减少了营销费用的浪费,也为营销人员策划出更有效转化客户的营销活动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基础。②千人千面,智能触达完成对于客群的划分之后,下一步就是针对不同的用户组成执行差异化渠道的营销策略推送根据“if……then……”的分享逻辑进行定向用户触达。 首先,通过APP向搜索过基金信息的新用户推送浮动稳定的基金,判断用户是否打开,如果没有触发行为,系统将基于预设程序在两天后自动进行再次推送,继而判断用户是否发开; 多次触达后用户都没有产生触发行为,系统会自动通过push推送、邮件、短信或站内信的方式告知用户有关基金的信息,此时,用户在邮件渠道打开了推送信息,那么系统就会自动将其归类到“邮件习惯用户”分组,在下一次营销活动的触达渠道选择上,系统则会优先选择“邮件渠道”来触达该用户; 如果用户对本次策略的所有触达行为都没有兴趣打开,那么系统将会把该客户打上“流失用户”的标签,更换到另一个促活的自动化策略,尝试再次激活用户。图片来源:盈鱼MA(2)借力高频场景金融本身作为低频场景,很难在传统投资理财业务中突破行业天花板,下沉到与之相匹配的高频场景,在高频场景中植入金融场景,通过借力的方式,触达更多用户,比如:支付宝在2018年上线的大病互助计划——相互宝,提出的理念是“一人生病,众人分摊”,以单人几块钱的小额成本,保重病时可申请获得30万或者10万的互助金,支付宝抓住了普通人看病贵、看病难的痛点,又瞄准了传统报销公司保险贵、理赔手续繁琐的不足进行了创新,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下,下沉到基层市场,仅在其成立一周年时间就有超1亿用户加入,为支付宝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加入,是划时代的场景金融产品。三、总结依托于互联网流量广告的外部场景终究是无法将主导权掌握在金融机构本身,金融机构应该搭建自有的场景金融,将用户汇聚在自身的流量池中,做好风险把控、敢于下沉行业,才能更好的展现金融生态的多样化,获取更高的收益。
“近年来,银行网点缩减已成趋势。”在不久前的一篇报道中,《科技日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报道告诉我们,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而在今年的疫情之后,由于“非接触银行”服务的兴起,网点的关停又得以进一步加速。截止到今年7月27日,全国共有1730家商业银行的网点终止了营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银行业正在进入到萧条期,或者说某种衰退正在银行业发生?当然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用数字说话”的行业,数字经济时代里的银行业,前所未有地拥有了7×24的不间断服务能力,它正在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对此也感同身受,尽管身边的网点在不断减少,但是银行的服务却越来越暖心和“贴身”。作为《Bank 4.0》的作者,布莱特·金认为,客户的应用体验决定了银行的未来,为此银行必须具备更强的数据承载和处理能力,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各种需求。小变化带来大变革在银行业大步迈向Bank 4.0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务开始迁移到线上,金融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这就使得银行核心系统面临巨大的性能和成本挑战。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过去通常意义上的金融服务就是一本手写的折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需要去银行柜台处理业务,由柜员誊录并盖章确认。现在,我们可能只是在开卡时需要去一趟银行,其后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表面上看起来以上的两种场景相差甚远,但是在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就是“读”和“写”,只不过存储介质从原先的纸片变成了数字化设备。尽管银行业和金融应用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按照华为的观点,那就是随时随地做到“存得下,用得快,管得好”,这也是金融行业亘古不变的核心诉求之一。在9月4日举行的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媒体发布会上,围绕金融业的“新核心,新服务,新渠道”,华为推出了面向五大不同关键业务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顾雪军表示,现在的小额支付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新常态”,实时而且密集,这对金融核心系统的读写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且来计算一下:201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而该年度的平均离柜业务率达到89.77%,这就意味着每秒钟有多达4600多笔交易在远离银行的场景发生着,不舍昼夜。是不是很惊人?试想假如正在进行支付的时候,出现了莫名的卡顿,甚至是中断,不止是客户的应用感受糟糕,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是难以想象的。“渠道交易模式的小变化,掀起业务系统需求的大变革。”顾雪军表示,正是这种趋势,推动了金融行业IT变革的深化。与此同时,强大、稳健的数据基础设施,也为金融行业的创新业务提供了保证。譬如征信,系统对每一笔在线交易进行信用评估,一旦出现风险,就可以终止交易,从而大幅降低坏账概率。通过打造可靠的交易系统,金融企业希望快速响应市场发展和业务创新的需要,实现业务需求的快速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多样化交易需求和业务差异化发展需求。以金融应用场景为核心长期以来,华为与国内诸多主流金融机构联合创新,深入探索IC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度应用,打造出的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极其高效地帮助诸多金融客户实现了业务创新,本次发布的五大解决方案也是如此。顾雪军表示,在稳定和高性能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IT架构的变革来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数据中心“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诉求也日益凸显。以核心交易系统为例,由于集交易、清算、簿记等功能于一身,直接对应着数据的存储和运营,因此对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很多银行原有的老旧系统已经不堪重负。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服务”也不断落地,这些服务不仅模式“新”,而且提出了新的IT需求,令企业原先的基础架构难以承受。此外,金融行业的业务数量较多,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原先的存储方式难以提供灵活的资源池来应对,这就需要以新型技术来推动存储架构,乃至整个企业的业务变革。核心系统是银行的立身之本、命之所系,而存储则是支撑核心系统稳健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针对当前银行业务呈现出的新发展趋势,华为不断以创新的业务场景解决方案,驱动广大金融行业的生产系统IT技术变革及创新。本次华为发布的面向五大业务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就包括了生产交易全闪加速解决方案、两地三中心容灾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存储资源池解决方案、智慧网点解决方案,以及数据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分别对应着新金融场景下的新核心、新服务和新渠道。譬如我们曾经在前言部分谈及不断消失的网点,其实作为重要的获客渠道,网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过时的,只不过现在银行需要的是经过智慧化加持的网点,从而构筑出数字时代里的“新渠道”。华为相信,金融科技围绕的真正核心是应用场景,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应当是由应用场景拉动的,而技术的进步势必是金融变革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懂行人”的素养与特质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意外地开启了一场应急应变的大型“测试”。事实证明,在信息科技的全力护持下,金融行业是表现最好的行业之一,全面保障了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等方面的要求。藉此,金融行业也对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银行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核心战略资产,数据存储将会决定银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最终表现。目前,围绕着金融行业海量数据的“采、存、算、管、用”, 华为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能力,并且充分体现在本次活动发布的五大解决方案中,更多的方案还将陆续发布。顾雪军相信,这些方案将会真正帮助广大的金融企业,从数据管理走向数据运营。据悉,华为本次发布的五大方案并非纸上谈兵,它们均已经实现了成功的落地应用。譬如,通过对核心信用卡系统进行智能升级,某行的高峰期交易规模提升了7倍;基于应用层+存储层的两地三中心方案,为该行的核心数据资产上了“双保险”;得益于空间、能耗、制冷的有效控制,整体运营成本更是降低了66%之多。正是由于深谙金融业务应用场景的需求,华为才真正可以做到“存得下,用得快,管得好”,帮助金融行业从容挖掘和释放出数据的真实价值,充分为各项金融创新业务赋能。毫无疑问,存储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金融也是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通过长期在金融行业的历练,以及在存储领域的深耕,华为已经成为广大金融客户公认的“懂行人”。当然,由于业务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知识众多,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华为在存储之外还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化解决方案,譬如本次发布的智慧网点解决方案。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华为力求帮助金融行业实现对更多业务场景的覆盖。随着5G、人工智能、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为会不断将之引入到更多的金融业务场景中,持续提供各种领先的金融ICT产品与方案,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伴随人们超前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以及个人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交易成为了最主要的消费方式。相比传统的银行体系,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抵押和担保,外加审核快,期限短以及授信灵活的特点,极大地迎合了年轻群体的快节奏消费需求,所以消费金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自2015年以来,消费金融渗透率迅速上升,规模迅速扩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成年人在银行获得过贷款的比例为39.88%,在银行之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2.85%。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额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13.91万亿元,较2015年提升了约135%,翻了一倍多。近三年来,行业发展明显放缓,增速持续下滑,其中,2019年增速为15.92%,较2018年继续下滑超过8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个人贷款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平均增速。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稳定增长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截至2019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4988.07亿元,较上年增长28.67%;贷款余额4722.93亿元,较上年增长30.5%。据央行《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至19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7.46亿张,同比增长8.7%。根据《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截至18年末信用卡活卡率为73.2%,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截至19年末,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53张,近年来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贷款期限结构以半年到一年为主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主要为中短期贷款,一般不超过5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更低。根据统计,2019年,有3家机构的平均贷款期限为6个月以内,4家机构的平均贷款期限超过了12个月,多达17家机构的平均贷款期限介于7-12个月。从整体上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平均贷款期限分布较为平均,以中间期限(7-12个月)为主,平均期限较长和较短的机构均较少。场景金融范围扩大根据统计,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已将场景金融拓展至3C、家电、家装、旅游、教育/培训、医美等诸多场景。具体来看,10家机构拓展了3C场景,8家机构拓展了家电场景,6家机构拓展了家装场景,4家机构拓展了旅游场景,9家机构拓展了教育/培训场景,6家机构拓展了医美场景,另有12家机构拓展了其他消费场景。整体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场景拓展覆盖范围较广,且呈现继续扩张态势。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仔细研究一下APP商城,你会发现——手机银行APP的同质化情况很严重,账户查询、转账、购买理财、申请贷款、生活缴费、网点预约等非常雷同。尤其是农商行、村镇银行的手机银行APP,界面几乎完全一样,贷款、存款利率也相差无几。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19年10月对外发布的数据:截止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共计4597个。银行市场已经呈现红海,在银行产品同质化情况下,消费者怎么能不审美疲劳?银行又如何在这种红海下杀出重围呢?无场景不金融,场景金融生态面面观2018-2019年,联合放贷和助贷在中小银行之间口口相传,被视为零售业务增长神器。它们是场景金融的典型代表。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最近两年跑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场景金融平台所在地。2019年联合放贷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助贷市场潜在市场规模达到9.8万亿元。一家头部的场景金融平台门口,巅峰时候有多少家银行在排队?500家!一些场景金融平台甚至已经婉拒和银行接洽。以前都是大家求银行,什么时候见过银行求别人呢?贷款是场景金融的一个典型场景,场景金融还包括财富管理、移动支付、生活消费、电商等。场景金融生态角色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场景金融引领者,他们根本不缺流量,反而可以通过打造概念创新的场景金融产品开启一个新时代。典型代表如支付宝、微信、微众银行、招商银行等,都是场景金融的带头大哥。第二类是产业互联网领导者,他们具有深度的行业经验和壁垒森严的生态体系,长期深耕垂直领域的产业互联网获得稳定的场景和持续流量,他们可能不具备惊世绝伦的产品,但是产品高度聚焦,他们是场景金融的中坚力量。典型代表如苏宁金融、滴滴出行、美团等。第三类是大银行,他们的经营范围覆盖全国,拥有丰富的资金、营销资源、庞大的科技队伍,在当地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可以搭建起来比较有规模的场景金融。但是因为缺少互联网产品思维,他们的场景金融产品很难成为横扫市场的杀手锏。典型代表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第四类是中小银行,比如城商行、农商行等,他们的资源和经营范围比大银行小很多,但是他们有长期深耕当地经济的优势,可以快速构筑起有本土优势的特色场景金融产品。典型代表如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常熟农商银行、苏宁银行、百信银行等。那么,这四类生态角色是如何做场景金融的呢?请看下文细细道来。1、“得草根者得天下”,场景金融引领者做传统金融不愿意做的下沉客户,开辟新时代。场景金融引领者是孤独的,因为他要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去探索无人区,通过打造划时代的场景金融产品造就爆炸式的流量。追随别人、模仿别人成就不了霸业,一旦他们杀出了一条成功的血路,往往能撼动整个市场格局,搅动风云,引领时代的发展。场景金融引领者以产品创新为主,而不是流量驱动。1995年,招行敢为天下先,推出了汇聚多币种多功能的银行卡——一卡通,掀起了银行业借记卡的发展浪潮,目前招行一卡通已经突破1亿张,助力招行长期稳坐中国“零售银行之王”的宝座。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由天弘增利基金和支付宝联手打造的基于货币基金的小白理财产品——余额宝,开启了零钱理财的新纪元。余额宝将基金申购起点从1000元降到1元,业内首创基金T+0赎回和用于电商支付。5年之内,余额宝这款产品将天弘增利基金从2亿元规模推上云霄,达到2万亿元规模,天弘增利基金从此稳坐全球第一大货币基金的宝座。2015年,文化传统叠加金融的场景金融产品——微信红包的出现,让微信支付在2015年春节的2天时间实现绑卡2亿张,同等绑卡规模,支付宝用了8年。微众银行在2015年6月上线了微粒贷,和合作银行联合向客户放贷,开启了联合贷款时代。截止2018年,微粒贷累计放款突破1万亿,2018年微众银行净利息收入55.20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24亿元。做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业务,下沉到银行不愿意做的客户生态中,才是爆品场景金融产品的源头,挤破头的地方哪里有什么蓝海。2019年5月,支付宝上线“老年版相互宝”,专门针对60-70岁的老年人成立单独的防癌互助社群。符合健康要求的老年人加入后,如果患上恶性肿瘤,可申请最高10万的互助金。“一人生病,大家分摊”,单个互助案例中每人分摊金额不超过1元钱。这些客户,传统保险公司根本不愿意做。相互宝一年时间就获得了8000万的客户,是保险公司几十年也获得不了的客户规模。纯粹是因为支付宝流量大么?并不是!是因为支付宝瞄准看病贵、保险贵、理赔繁琐的痛点进行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支撑,敢于下沉的结果。有的银行说我也有大数据,其实并没有,你能通过大数据预测哪些相互宝用户在保险欺诈么?从相互宝可以看到,这种划时代的场景金融产品,最重要的是在用户经常用的普通产品上命中客户最重要的需求。我们做产品的都知道,业务部门每天都会提很多的产品功能需求,但是到底哪些需求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流量和营收?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银行APP功能高度同质化,里面每个TAB页面的内容都是满满的,账户、转账、外汇、理财、充值、贷款等让客户目不暇接。我们自己心里都清楚,这些功能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爆炸式的流量。我们要有跨界思考的思维,比如支付和红包有没有关联?零钱和理财有没有关联?微粒贷其实就是一款普通的贷款产品,银行同业翻来覆去的看,或许也没觉得有什么差异点,但是微众银行能将这个普通做的不普通,有两个重要的创新,一个是联合放贷,另一个是极致体验(用户填写的信息最少,只要有微信和QQ就可以)。2、产业互联网领导者深耕产业生态链,打造高度聚焦特色的场景金融产品。场景金融引领者是天赋异禀,其他人羡慕不来,还是要凭借努力来做好场景金融。场景金融的第二阵营主要是深耕产业互联网、掌握丰富实际场景的霸主。产业互联网的产业很聚焦,要么做外卖、要么做零售、要么做售车、要么做音乐,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基本实现了产业服务全流程数字化。下面是部分产业互联网的代表:产业互联网领导者的典型案例有滴滴出行、苏宁金融、美团等。产业互联网有独特的生态,有优势的场景,所以场景金融建设要害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你打造30个场景的分散的金融产品,不如围绕1个场景打造30个金融产品,将这个场景做透做深,为用户在这个场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或者为这个场景生态的做大提供支撑。滴滴出行从2012年开始打造了私人出行场景帝国,拥有4.5亿用户和1700万司机的庞大生态,覆盖了城市中私人出行的完整场景。滴滴出行高度聚焦出行场景,出行场景的14个步骤全部数字化。围绕这个数字化场景,滴滴打造了包含意外保险、基金理财、购车分期、信用贷款的出行场景金融服务体系。苏宁金融是以O2O融合为特色的金融科技公司,依托中国最大的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体系——苏宁易购,为4.7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商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苏宁金融聚焦小微金融场景,为智慧零售生态中的零售云店、物流承运商、售后服务商、供应商等提供丰富的小微金融产品,切实履行普惠金融使命。苏宁金融基于苏宁生态数据、税务数据和发票数据等,打造业界领先的“天衡”小微金融风险决策体系,实现全在线、全天候、全场景的小微金融服务。美团从2010年做团购业务起家,做到中国外卖市场第一。美团目前拥有3亿用户,550万餐饮商户,活跃商户达80%,每天外卖订单数超过3000万。美团的场景金融非常的聚焦,专门做服务商家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产品。场景金融一方面可以紧密生态成员和产业互联网的联系,巩固产业互联网生态,还可以通过场景金融产品吸引新成员加入,帮助产业互联网外延;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互联网场景和流量的高价值变现,创造新增长点。场景金融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产业互联网走不到这一步,因为做好场景金融需要非常多的要素:完备的金融牌照、优秀专业的金融人才、持续的战略定力、统一的会员体系、数字化全流程、严密的风控体系。从2013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多少所谓的金融公司的起起落落,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甚至连一朵浪花都没留下。产业互联网内功不足是无法支撑起强大的场景金融的,产业互联网做的不好,也不能指望通过场景金融让产业互联网实现逆袭。大银行,“内外兼修”方能突围传统大银行或者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是和场景金融巨头合作,获取流量和场景。但是长此以往,主动权就转移到场景金融平台了,场景金融平台对接了很多银行,根据合作需要,随时都能对某家银行“断供”。我们了解到,上海有一家银行和某场景金融公司A合作,因为这家银行也和A的竞争对手B合作,A在1周内断掉了该银行在A平台的全部流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积极和场景金融平台对接,场景金融平台成为香饽饽,大银行在分润、会员导流方面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当前,一些有实力的大银行也开始围绕自己的优势,自建场景金融平台,一方面可以培育自身金融服务的差异点,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加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可交换资源。但是,自建场景,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招行从2010年开始,历时10年打造的掌上生活APP,将原来一款信用卡管理APP拓展到包含饭票、影票、商旅等服务的场景生活服务APP,日活高达582万。交行信用卡管理工具“买单吧”月活2500万。工行B2B电商平台融e购,2016年交易额突破了1万亿人民币。光大银行从2008年开始,耗时12年打造的云缴费产品,已接入缴费项目2938项,平台交易用户达1.84亿,2018年交易额1005亿。中信银行从1998年开始打造出国金融服务,通过中信银行APP提供EVUS登记、签证缴费、外币理财、跨境汇款等服务,累计服务2000万客户。浦发银行的API Bank已经对接了184个合作伙伴,如贵州云上黑马平台等。下面是各大银行手机银行APP 2019年功能汇总表:从上面的功能来看,大银行主要围绕生活消费、跨境金融、电商、财富咨询等领域来构建差异化能力。一些银行如招商银行打造了生活优惠聚集特色,光大银行打造了缴费特色,浦发银行打造了金融社交特色,中国银行打造了跨境特色,交通银行打造了金融日历特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新。但是,目前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场景创新的持续性,真正打造有优势的场景金融功能,同时还需要使用这些功能促进低价值会员向高价值会员的转化。目前,一些大银行也通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为银行获取重点场景。金融科技子公司一方面独立于各地分行,决策灵活;另一方面薪酬可以市场化,可以招聘尖端人才;还有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总行和分行在各地的人脉,快速获取场景。例如,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科技,建立了政府事业板块、产业事业板块,参与智慧政务、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民生服务、幸福产业等需要与外部机构共建的“金融+”类型的项目。工银科技通过To G政务和To B产业的合作,一方面输出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工商银行获取场景,输出开放金融产品,如贷款、理财、支付、账户等。中小银行:打造特色场景金融方为正道在打造场景金融方面,中小银行不具备丰富的科技人才,是很大的劣势。大银行科技实力雄厚,建设银行科技人才26898人,民生银行科技人才21704人,工商银行科技人才15276人,中国银行科技人才6967人。一些小银行,科技人才可能就100多号人,甚至更少。小银行还面临传统大行和场景金融领导者在获客方面的左右夹击。传统大行通过标准规范的服务锁定了高端客群,场景金融领导者通过创新产品锁定了中低端草根客群。小银行当前拥有的线下本土经济客群较多,但是可以增加业务粘性的产品特别少,这些客群为银行贡献价值也比较少。所以,中小银行一方面要积极和拥有场景的平台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本土经济的场景。中小银行和外部场景合作,可以快速地拓展客户生态。这个需要中小银行将金融产品如贷款、电子账户、理财等嵌入到场景平台中去。例如,苏宁银行和美团深度合作,为其餐饮外卖商户提供小微贷款服务。新网银行和滴滴出行合作,为滴滴出行的客户提供“滴水贷”服务。接入外部场景可以解决在短期内业务规模做大的难题,但是中小银行又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场景开展业务。因为,场景金融相对于中小银行比较强势,一般不对外呈现银行各自的品牌,对于中小银行的品牌不利。另外,完全依赖场景金融,也让中小银行面临监管政策变化、合作伙伴战略变化的风险,万一场景金融平台突然断掉合作怎么办。打造自有的场景金融固然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未雨绸缪是值得的,所以培育本土经济特色的场景金融是中小银行必须要有的战略。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山东阳信农商行打造了“牛贷”畜牧产业链贷款产品。贷款对象涵盖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客户。江苏常熟农商行打造了“浓农乡品”产品,帮助小微农户销售农产品,再基于销售情况提供FreeStar小微贷款服务。山西高平农商行提供居民健康卡,客户可持卡进行就医挂号、就医结算、病历查询。虽然中小银行资源、资金、科技都比不上大银行,但是他们反倒有可能成为场景金融创新的轻骑兵。因为中小银行决策灵活,能够较快的凝聚起统一的意志,而且穷则思变,在缺乏资源的时候,会积极探索新产品、新场景的创新,并快速推广。另外,中小银行扎根聚焦本土经济,有强大的天然场景作为他们的发展后盾。结语外部场景金融平台终究是外部的,主导权不在自己这里。银行应该在对接场景金融的狂热中,保持冷静。建设自有的场景金融,打造自己的杀手锏,这样未来之路会走的更稳更踏实。与此同时,银行也需要积极对接外部场景金融平台,学习优秀的经验,提升自己产品创造、互联网运营、数据风控能力。在普惠金融市场,行业差异性很大,不是一家银行能将所有行业都做透的。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敢于下沉到几个行业里面去,深度耕耘,形成自己独特的场景金融经验,并最终形成场景金融产品。要知道,场景金融的发展,是金融生态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生态的生物种类多,生态才欣欣向荣。如果都是清一色,则缺乏差异性,整个生态死气沉沉。最后,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作为结尾颇为应题,“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场景金融既要有“鱼翔浅底”踏实做好产品的意志,也要有“鹰击长空”做伟大产品的志向,通过差异化的场景金融产品最终实现金融生态的“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仔细研究一下APP商城,你会发现——手机银行APP的同质化情况很严重,账户查询、转账、购买理财、申请贷款、生活缴费、网点预约等非常雷同。尤其是农商行、村镇银行的手机银行APP,界面几乎完全一样,贷款、存款利率也相差无几。根据中国银保监会2019年10月对外发布的数据:截止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共计4597个。银行市场已经呈现红海,在银行产品同质化情况下,消费者怎么能不审美疲劳?银行又如何在这种红海下杀出重围呢?1无场景不金融场景金融生态面面观2018-2019年,联合放贷和助贷在中小银行之间口口相传,被视为零售业务增长神器。它们是场景金融的典型代表。银行零售业务负责人最近两年跑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场景金融平台所在地。2019年联合放贷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助贷市场潜在市场规模达到9.8万亿元。一家头部的场景金融平台门口,巅峰时候有多少家银行在排队?500家!一些场景金融平台甚至已经婉拒和银行接洽。以前都是大家求银行,什么时候见过银行求别人呢?贷款是场景金融的一个典型场景,场景金融还包括财富管理、移动支付、生活消费、电商等。场景金融生态角色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场景金融引领者,他们根本不缺流量,反而可以通过打造概念创新的场景金融产品开启一个新时代。典型代表如支付宝、微信、微众银行、招商银行等,都是场景金融的带头大哥。第二类是产业互联网领导者,他们具有深度的行业经验和壁垒森严的生态体系,长期深耕垂直领域的产业互联网获得稳定的场景和持续流量,他们可能不具备惊世绝伦的产品,但是产品高度聚焦,他们是场景金融的中坚力量。典型代表如苏宁金融、滴滴出行、美团等。第三类是大银行,他们的经营范围覆盖全国,拥有丰富的资金、营销资源、庞大的科技队伍,在当地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可以搭建起来比较有规模的场景金融。但是因为缺少互联网产品思维,他们的场景金融产品很难成为横扫市场的杀手锏。典型代表如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第四类是中小银行,比如城商行、农商行等,他们的资源和经营范围比大银行小很多,但是他们有长期深耕当地经济的优势,可以快速构筑起有本土优势的特色场景金融产品。典型代表如上海银行、苏州银行、常熟农商银行、苏宁银行、百信银行等。那么,这四类生态角色是如何做场景金融的呢?请看下文细细道来。1、“得草根者得天下”,场景金融引领者做传统金融不愿意做的下沉客户,开辟新时代。场景金融引领者是孤独的,因为他要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去探索无人区,通过打造划时代的场景金融产品造就爆炸式的流量。追随别人、模仿别人成就不了霸业,一旦他们杀出了一条成功的血路,往往能撼动整个市场格局,搅动风云,引领时代的发展。场景金融引领者以产品创新为主,而不是流量驱动。1995年,招行敢为天下先,推出了汇聚多币种多功能的银行卡——一卡通,掀起了银行业借记卡的发展浪潮,目前招行一卡通已经突破1亿张,助力招行长期稳坐中国“零售银行之王”的宝座。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由天弘增利基金和支付宝联手打造的基于货币基金的小白理财产品——余额宝,开启了零钱理财的新纪元。余额宝将基金申购起点从1000元降到1元,业内首创基金T+0赎回和用于电商支付。5年之内,余额宝这款产品将天弘增利基金从2亿元规模推上云霄,达到2万亿元规模,天弘增利基金从此稳坐全球第一大货币基金的宝座。2015年,文化传统叠加金融的场景金融产品——微信红包的出现,让微信支付在2015年春节的2天时间实现绑卡2亿张,同等绑卡规模,支付宝用了8年。微众银行在2015年6月上线了微粒贷,和合作银行联合向客户放贷,开启了联合贷款时代。截止2018年,微粒贷累计放款突破1万亿,2018年微众银行净利息收入55.20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24亿元。做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业务,下沉到银行不愿意做的客户生态中,才是爆品场景金融产品的源头,挤破头的地方哪里有什么蓝海。2019年5月,支付宝上线“老年版相互宝”,专门针对60-70岁的老年人成立单独的防癌互助社群。符合健康要求的老年人加入后,如果患上恶性肿瘤,可申请最高10万的互助金。“一人生病,大家分摊”,单个互助案例中每人分摊金额不超过1元钱。这些客户,传统保险公司根本不愿意做。相互宝一年时间就获得了8000万的客户,是保险公司几十年也获得不了的客户规模。纯粹是因为支付宝流量大么?并不是!是因为支付宝瞄准看病贵、保险贵、理赔繁琐的痛点进行创新,通过大数据技术支撑,敢于下沉的结果。有的银行说我也有大数据,其实并没有,你能通过大数据预测哪些相互宝用户在保险欺诈么?从相互宝可以看到,这种划时代的场景金融产品,最重要的是在用户经常用的普通产品上命中客户最重要的需求。我们做产品的都知道,业务部门每天都会提很多的产品功能需求,但是到底哪些需求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流量和营收?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银行APP功能高度同质化,里面每个TAB页面的内容都是满满的,账户、转账、外汇、理财、充值、贷款等让客户目不暇接。我们自己心里都清楚,这些功能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爆炸式的流量。我们要有跨界思考的思维,比如支付和红包有没有关联?零钱和理财有没有关联?微粒贷其实就是一款普通的贷款产品,银行同业翻来覆去的看,或许也没觉得有什么差异点,但是微众银行能将这个普通做的不普通,有两个重要的创新,一个是联合放贷,另一个是极致体验(用户填写的信息最少,只要有微信和QQ就可以)。2、产业互联网领导者深耕产业生态链,打造高度聚焦特色的场景金融产品。场景金融引领者是天赋异禀,其他人羡慕不来,还是要凭借努力来做好场景金融。场景金融的第二阵营主要是深耕产业互联网、掌握丰富实际场景的霸主。产业互联网的产业很聚焦,要么做外卖、要么做零售、要么做售车、要么做音乐,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基本实现了产业服务全流程数字化。下面是部分产业互联网的代表:产业互联网领导者的典型案例有滴滴出行、苏宁金融、美团等。产业互联网有独特的生态,有优势的场景,所以场景金融建设要害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你打造30个场景的分散的金融产品,不如围绕1个场景打造30个金融产品,将这个场景做透做深,为用户在这个场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或者为这个场景生态的做大提供支撑。滴滴出行从2012年开始打造了私人出行场景帝国,拥有4.5亿用户和1700万司机的庞大生态,覆盖了城市中私人出行的完整场景。滴滴出行高度聚焦出行场景,出行场景的14个步骤全部数字化。围绕这个数字化场景,滴滴打造了包含意外保险、基金理财、购车分期、信用贷款的出行场景金融服务体系。苏宁金融是以O2O融合为特色的金融科技公司,依托中国最大的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体系——苏宁易购,为4.7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商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苏宁金融聚焦小微金融场景,为智慧零售生态中的零售云店、物流承运商、售后服务商、供应商等提供丰富的小微金融产品,切实履行普惠金融使命。苏宁金融基于苏宁生态数据、税务数据和发票数据等,打造业界领先的“天衡”小微金融风险决策体系,实现全在线、全天候、全场景的小微金融服务。美团从2010年做团购业务起家,做到中国外卖市场第一。美团目前拥有3亿用户,550万餐饮商户,活跃商户达80%,每天外卖订单数超过3000万。美团的场景金融非常的聚焦,专门做服务商家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产品。场景金融一方面可以紧密生态成员和产业互联网的联系,巩固产业互联网生态,还可以通过场景金融产品吸引新成员加入,帮助产业互联网外延;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互联网场景和流量的高价值变现,创造新增长点。场景金融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产业互联网走不到这一步,因为做好场景金融需要非常多的要素:完备的金融牌照、优秀专业的金融人才、持续的战略定力、统一的会员体系、数字化全流程、严密的风控体系。从2013年以来,我们看到了多少所谓的金融公司的起起落落,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甚至连一朵浪花都没留下。产业互联网内功不足是无法支撑起强大的场景金融的,产业互联网做的不好,也不能指望通过场景金融让产业互联网实现逆袭。2大银行“内外兼修”方能突围传统大银行或者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是和场景金融巨头合作,获取流量和场景。但是长此以往,主动权就转移到场景金融平台了,场景金融平台对接了很多银行,根据合作需要,随时都能对某家银行“断供”。我们了解到,上海有一家银行和某场景金融公司A合作,因为这家银行也和A的竞争对手B合作,A在1周内断掉了该银行在A平台的全部流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积极和场景金融平台对接,场景金融平台成为香饽饽,大银行在分润、会员导流方面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当前,一些有实力的大银行也开始围绕自己的优势,自建场景金融平台,一方面可以培育自身金融服务的差异点,另外一方面可以增加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可交换资源。但是,自建场景,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招行从2010年开始,历时10年打造的掌上生活APP,将原来一款信用卡管理APP拓展到包含饭票、影票、商旅等服务的场景生活服务APP,日活高达582万。交行信用卡管理工具“买单吧”月活2500万。工行B2B电商平台融e购,2016年交易额突破了1万亿人民币。光大银行从2008年开始,耗时12年打造的云缴费产品,已接入缴费项目2938项,平台交易用户达1.84亿,2018年交易额1005亿。中信银行从1998年开始打造出国金融服务,通过中信银行APP提供EVUS登记、签证缴费、外币理财、跨境汇款等服务,累计服务2000万客户。浦发银行的API Bank已经对接了184个合作伙伴,如贵州云上黑马平台等。下面是各大银行手机银行APP 2019年功能汇总表:从上面的功能来看,大银行主要围绕生活消费、跨境金融、电商、财富咨询等领域来构建差异化能力。一些银行如招商银行打造了生活优惠聚集特色,光大银行打造了缴费特色,浦发银行打造了金融社交特色,中国银行打造了跨境特色,交通银行打造了金融日历特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新。但是,目前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场景创新的持续性,真正打造有优势的场景金融功能,同时还需要使用这些功能促进低价值会员向高价值会员的转化。目前,一些大银行也通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为银行获取重点场景。金融科技子公司一方面独立于各地分行,决策灵活;另一方面薪酬可以市场化,可以招聘尖端人才;还有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总行和分行在各地的人脉,快速获取场景。例如,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科技,建立了政府事业板块、产业事业板块,参与智慧政务、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民生服务、幸福产业等需要与外部机构共建的“金融+”类型的项目。工银科技通过To G政务和To B产业的合作,一方面输出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工商银行获取场景,输出开放金融产品,如贷款、理财、支付、账户等。3中小银行打造特色场景金融方为正道在打造场景金融方面,中小银行不具备丰富的科技人才,是很大的劣势。大银行科技实力雄厚,建设银行科技人才26898人,民生银行科技人才21704人,工商银行科技人才15276人,中国银行科技人才6967人。一些小银行,科技人才可能就100多号人,甚至更少。小银行还面临传统大行和场景金融领导者在获客方面的左右夹击。传统大行通过标准规范的服务锁定了高端客群,场景金融领导者通过创新产品锁定了中低端草根客群。小银行当前拥有的线下本土经济客群较多,但是可以增加业务粘性的产品特别少,这些客群为银行贡献价值也比较少。所以,中小银行一方面要积极和拥有场景的平台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本土经济的场景。中小银行和外部场景合作,可以快速地拓展客户生态。这个需要中小银行将金融产品如贷款、电子账户、理财等嵌入到场景平台中去。例如,苏宁银行和美团深度合作,为其餐饮外卖商户提供小微贷款服务。新网银行和滴滴出行合作,为滴滴出行的客户提供“滴水贷”服务。接入外部场景可以解决在短期内业务规模做大的难题,但是中小银行又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场景开展业务。因为,场景金融相对于中小银行比较强势,一般不对外呈现银行各自的品牌,对于中小银行的品牌不利。另外,完全依赖场景金融,也让中小银行面临监管政策变化、合作伙伴战略变化的风险,万一场景金融平台突然断掉合作怎么办。打造自有的场景金融固然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未雨绸缪是值得的,所以培育本土经济特色的场景金融是中小银行必须要有的战略。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山东阳信农商行打造了“牛贷”畜牧产业链贷款产品。贷款对象涵盖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客户。江苏常熟农商行打造了“浓农乡品”产品,帮助小微农户销售农产品,再基于销售情况提供FreeStar小微贷款服务。山西高平农商行提供居民健康卡,客户可持卡进行就医挂号、就医结算、病历查询。虽然中小银行资源、资金、科技都比不上大银行,但是他们反倒有可能成为场景金融创新的轻骑兵。因为中小银行决策灵活,能够较快的凝聚起统一的意志,而且穷则思变,在缺乏资源的时候,会积极探索新产品、新场景的创新,并快速推广。另外,中小银行扎根聚焦本土经济,有强大的天然场景作为他们的发展后盾。4结语外部场景金融平台终究是外部的,主导权不在自己这里。银行应该在对接场景金融的狂热中,保持冷静。建设自有的场景金融,打造自己的杀手锏,这样未来之路会走的更稳更踏实。与此同时,银行也需要积极对接外部场景金融平台,学习优秀的经验,提升自己产品创造、互联网运营、数据风控能力。在普惠金融市场,行业差异性很大,不是一家银行能将所有行业都做透的。银行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敢于下沉到几个行业里面去,深度耕耘,形成自己独特的场景金融经验,并最终形成场景金融产品。要知道,场景金融的发展,是金融生态多样化的重要体现,生态的生物种类多,生态才欣欣向荣。如果都是清一色,则缺乏差异性,整个生态死气沉沉。最后,引用《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作为结尾颇为应题,“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场景金融既要有“鱼翔浅底”踏实做好产品的意志,也要有“鹰击长空”做伟大产品的志向,通过差异化的场景金融产品最终实现金融生态的“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扬
TiDB 作为一款高效稳定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在国内外的银行、证券、保险、在线支付和金融科技行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在约 20 多种不同的金融业务场景中支撑着用户的关键计算。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TiDB 在金融行业关键应用领域的实践。金融关键业务场景银行的业务系统非常复杂,包括从核心上的账户、账务、结算等业务到外围的各种存、贷、票、汇以及面向互联网场景的各类金融业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走在自己的一个演进道路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应用结构逐步向服务化、分布式这样的体系在演进。在国内,已经有若干家在科技方面比较领先的银行机构启动了对于核心的改造工作,在他们整个核心交易应用以及背后的数据处理层引入了非常多分布式的技术来支撑他们业务的发展。在未来,整个发展方向会更多的向单元化、服务化发展,并且一些应用支撑的框架,例如云、微服务、未来的 serverless 等,都会逐渐的向核心交易引入。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对整个数据库有以下几点比较明确的要求:安全,稳定,可靠;提供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数据管理及在线弹性扩展能力;提供高并发,低延迟,大吞吐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支持联机交易及批量(日间/终) 批量混合负载;支持核心上的报表和数据报送业务负载;提供可靠和高性能的分布式联机交易事务; 需要支持至少达到 “两地三中心” 的双中心多活及多中心容灾保障能力;RPO = 0, RTO 要达到监管及银行科技部门对核心系统的高可用要求;核心业务应用开发/改造难度低;完善与便捷的运维管理能力。现有架构痛点目前,很多银行采用的核心系统数据库方案主要为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架构和基于 MySQL 的分库分表方案,但无论是集中式数据库架构,还是基于 MySQL 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式数据库架构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严重依赖专有高端硬件;无法弹性横向扩展;与新一代分布式服务化核心应用架构匹配度低;建设及维护成本高昂;DB2 / Oracle 数据库技术锁定;无法利用云计算体系发展成果。基于 MySQL 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数据库分布式中间件成熟度与可靠性仍需要考验;应用侵入程度高,改造复杂度大;应用模型和数据模型的锁定,牺牲灵活性;批量负载处理能力限制;分布式事务能力低下,需要人为应用开发侧和规划侧深度规避;强一致性保障的风险;缺乏弹性扩展能力和在线扩展自动平衡的能力;MySQL 高可用技术的风险;两地三中心同城多活复杂度。基于 TiDB HTAP 架构的银行核心数据库解决方案方案一:TiDB 核心交易系统支撑架构第一个是比较直截了当的方案,以 TiDB 作为核心交易库的主库。在这种方式下,整个 TiDB 近似传统单机集中式数据库的访问模式与业务应用开发模式,对应用的访问是透明的。同时,无论是应用模型、数据模型还是整个事务交易模型,不需要做人为的切分。因为在核心交易应用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以账户为角度,我们还会以用户视图为角度,因此简单的通过找到用户的账户分片去做切分的话,实际上是牺牲了整个核心交易的灵活性。另外以 TiDB 作为主库,内置的多中心、多活容灾的机制也简化了部署的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和成本;并且完全的分布式联机交易事务支持,不需要应用干预和提前锁定事务处理规划,用户基本上在 TiDB 上做联机交易的过程当中,跟单机数据库的使用是一样的;另外 TiDB 在后台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调度机制,所以在线的进行节点的扩容,完全不会影响业务,无论是后台数据平衡,还是内部引擎之间的负载均衡的自动分配,都是在引擎内部自己做的,不需要用户在应用侧有特别多的关注。以 TiDB 作为核心交易库的主库,主要有以下几点价值:在核心系统数据库侧分布式改造大幅度降低改造难度与风险;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无需反向适配数据库架构;透明的计算和数据管理分布式,降低维护复杂度与成本;吞吐量及性能可以随在线横向透明扩展;标准 SQL, 分布式事务,多表复杂关联计算,联机与批量混合负载处理能力,保障业务灵活性及适配分布式核心应用;内核支持强一致数据部分机制及高可用机制 (RPO=0,RTO <30s);内核支持多中心多活容灾机制。长亮核心交易系统测试我们与城商行一级的系统做了比较完整的对接,包括长亮科技,我们在他的核心交易系统上,包括账户、账务、贷款、发卡、现金管理、资产负载等这些核心模块做了充分的适配。长亮核心交易系统关键交易压测成绩从功能、正确性、交易的性能等方面做了充分的适配和优化,完成了 2000 多个核心交易的功能测试,包括全量的近 200 个批处理测试。接下来,我们正在跟长亮科技计划进行 V8 版本对接测试和基于 ARM 国产化平台的测试。方案二:核心交易 MySQL + TiDB 后置库方案第二种方案是以 TiDB 作为整个核心交易的后置库方案。架构如上图所示,整个核心交易的应用侧根据应用逻辑做一个拆分,这也是现在新一代核心应用结构的演进趋势。用户在核心联机交易库使用 MySQL + 中间件的方式来承担联机交易的前置库,在这上面完成最基本的联机交易,然后通过 TiDB 提供的 CDC 同步工具做准实时的同步,解析 MySQL 分片对的 binlog,并通过自动合库的方式汇聚到 TiDB 的分布式集群上面。在 TiDB 分布式集群上可以克服原来由单一的 MySQL Sharding 方案带来的一些限制,比如前面提到的复杂计算、复杂的实时查询业务,这些业务负载就可以从联机交易主库下线到 TiDB 后置库上进行完成。这样可以说是扬长避短,在整个方案当中能够将整个交易的联机部分、批量部分、实时查询部分和复杂的报表部分做一个区分。方案三:核心交易 MySQL(业务单元化) + TiDB 后置库方案第三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类似,但随着核心交易技术以及架构路线的发展,有不少的解决方案会在核心交易的应用侧进行应用维度的微服务化或者单元化的改造。在整个核心交易当中,把交易链路上都会用到的客户中心、产品中心、核算中心与整个交易分离,将这部分单独拎出来;对于联机交易和账户这部分,例如存款系统与贷款系统,通过业务逻辑上的切分,把他们切分成独立的单元,可以理解为虚拟的分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在应用的业务层实现横向的扩展;同时在整个交易链路上,例如公共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微服务方式抽取出来,在不同模块之间通过标准接口来作为调用的公共服务区。这样的结构产生后,一定会产生多个数据库对应联机交易库。作为业务单元化架构下核心交易联机库背后的后置库,TiDB 同样可以通过 CDC,将诸如客户中心、产品中心、核算中心等统一全局维度的库进行一比一的入库。同时,对于在应用层已经不是依靠 MySQL 分库分表,而是靠应用层切割的垂直分库,能够通过 CDC 工具直接在 TiDB 层汇聚成一个全局的汇总库,在这个汇总库上我们可以完成跨服务单元数据后台的批量操作,包括复杂查询以及报表类的业务;同时,又可以保证在整个业务当中,原来共享服务的库仍旧是以逻辑单独库的形态在 TiDB 的大集群当中存在,对业务提供服务。微众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架构微众银行就采用了这种方案作为核心系统架构。微众银行在国内的核心交易业务单元化方面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过去三四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整体的核心交易采用了 DCN 的分布式可扩展框架,在应用层实现了扩展性,同时在数据库层的数据处理界面上又保证了非常好的简洁性。DCN 是一个逻辑区域概念,可以等效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分支机构,例如一个银行的分行或者网点,通过 DCN 的横向扩展来解决业务的扩张问题。他们同样也采用了以 MySQL 分库分表为后台的联机库,并将交易和核算分离,通过分布式数据库 NewSQL 的技术,将批量和核算通过后置库的方式移到分布式集群当中。TiDB 作为核心交易后置库的价值TiDB 作为核心交易后置库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解决 MySQL 分布式方案中数据汇总计算处理的挑战。标准 SQL,分布式事务,多表复杂关联计算能力提供了跨节点海量数据的高性能批量处理能力。HTAP 架构提供行列混合计算能力,海量数据的高性能实时计算。提供完整工具,实现全量同步联机库集群数据,随时成为联机库集群的备选切换保障。吞吐量及性能可以随在线横向透明扩展。内核支持强一致数据部分机制及高可用机制 (RPO=0,RTO <30s)。内核支持多中心多活容灾机制。TiDB 对核心交易场景的潜在价值TiDB 为核心交易场景也带来了一些潜在价值。首先我们坚信云一定是未来,TiDB 云原生架构及产品能力(K8s 容器集群)就绪,为上云(私有云)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我们在最近已经完成了对商业云基础平台 ( 开源 OpenShift、开源 Rancher )的对接适配,加上 TiDB 基于云资源调度和数据库本身的调度机制,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云中数据库多租户的支持能力。在内核上,TiDB HTAP 行列混合架构能够支撑未来更多的在线新业务场景,拓宽业务适用面;同时,我们的产品团队也在跟包括 Flink 的团队合作,完成了包括流处理的方案适配,为实时处理类业务提供动力。另外,我们也初步完成了跨数据中心的调度能力,实现多中心间数据感知调度。在多中心的架构下,通过 TiDB 的分布式调度机制与行级数据调度能力,将数据与中心站点进行动态关联,以地理位置为依据关联数据表(行集合),减少跨地域访问,降低查询延迟,提高应用的整体性能。同时,利用这样的核心手段,我们可以对冷热数据进行比较灵活的调度,对冷热数据进行分离。解决方案的优势分析对于核心联机交易,从传统方案到 MySQL 的分布式方案,再到以 TiDB 为主库的方案或者是作为后置库的方案,TiDB 无论从交易的性能、吞吐、汇总、扩展各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并且,相比传统的结构,引入 TiDB 以后在整体硬件、软件,包括整个运维部署的成本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未完待续......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AR红包,吃瓜群众又可以在2017年的春节红包大战中享受新型抢红包的乐趣了。没记错的话,这是继口令红包、集五福活动之后,支付宝放出的第三个红包“大招”了。相较之下,微信红包并没有频繁地推出创新产品,却一直屹立不倒,对此,主流的解读是微信的社交场景太好,好场景压倒一切嘛。自然而然地,有个问题就来了:AR红包有没有获胜的希望呢?若有希望,表明场景并不能决定一切;若没希望,工程师们不断对“红包”功能推陈出新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呢?场景和产品,哪个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得场景者得天下?在主流观点看来,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就是场景金融,所谓得场景者得天下,主流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平台化发展,本质上也是在不断地拓宽场景。支付、理财、借贷是互联网金融三大业务,对场景的依赖程度不一而足,一般而言,支付对场景的依赖性最强,没有场景也就没有支付;借贷中的分期业务对场景的依赖次之;相比之下,理财和现金借款就弱得多。在场景金融理念下,很多现象似乎都有了标准答案。比如说,阿里和腾讯的互金业务为何发展得最为迅猛?原因在于电商场景和社交场景。五大互联网金融集团之中,为何三家都来自电商企业?原因还是逆天的电商场景。微信支付的线下市场份额为何能稳步增长?原因是社交场景的黏性太强大,用户活跃度强于电商场景。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为何集中在P2P和分期领域?因为理财和现金借贷对场景的依赖最弱。这样的现象还可以说很多。在此,笔者不否认场景的重要性,但有个问题要抛出来:如果场景决定一切,那产品的位置在哪里?好的场景与好的产品,究竟哪个才是根本?有人要问了,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不都差不多吗,该有的功能大家都有,用谁不用谁,难道看的不是背后的场景等因素吗?比如笔者所在单位苏宁金融的APP,该有的功能都有,体验也很好,若不是场景的因素,为何只是行业前五而非行业第一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产品,主要是指市场首发型的战略级创新产品,因为市场模仿太容易了,成熟期的产品功能大同小异,已经失去了与场景一较高下的能力。而战略级的首发产品则不然,能量要大得多。场景和产品究竟孰轻孰重?市场中有两个经典案例可供佐证:一个是微信红包之于微信支付,一个是余额宝之于支付宝。是微信红包这款创新产品成就了微信支付,还是微信的社交场景成就了微信红包?是余额宝这款产品成就了支付宝,还是支付宝的电商场景成就了余额宝?这两个问题清楚了,场景与产品孰轻孰重的问题大致也有点眉目了。案例1:社交场景的强金融属性是后天的,根源在好产品在支付领域,很多人都对微信支付背后的社交场景艳羡不已,潜台词是社交场景才是微信支付风头无两的主要原因。但支付天然就和社交联系在一起吗?毕竟,在2014年之前的舆论中,电商是天然的强金融场景,而社交的金融属性要差得多。否则无法解释,为何阿里、苏宁等电商平台做起金融来得心应手,而社交软件那么多,做金融突围的也就微信一个。先说其一。问个问题,现在支持扫码付的APP很多,体验相近,你也都绑了卡,在线下扫码过程中,你为何还是选择了微信支付(为便于讨论,排除小商贩只支持微信支付的情景)?小商贩并非你的好友,你也不想因为一次购买就发展一个朋友。显然在这里,社交属性并非首要考虑因素,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你把微信APP放在了手机屏幕中的黄金位置,打开很方便;而其他的钱包工具可能已经被你折叠进“财富管理”文件夹,打开的过程就多了一步。因此,本质上,若出现一款APP,用户打开的频率和微信一样高,这款APP早在几年前也推出一个支付工具,问鼎行业前三是不是有可能?还有其二。手机屏幕中的黄金位置很多,电话、短信、相机、照片甚至新闻类APP等都在首屏,为何都没有做支付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微信有意发力,更重要的则是微信红包的横空出世人为强化了社交与支付之间的关系链,并完成了客户绑卡量飞跃的关键一步,之后,微信社交关系链(注意哦,并不是社交)就有了强烈的金融属性。支付是基于银行卡账户产生的,没有绑卡行为,社交和金融就是两码事。而社交金融又具有极强的先发优势,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旦社交平台成功与金融属性捆绑,后来者是很难追赶的。还是那个问题,目前的社交APP还少吗,成功做金融的还是只有微信“独一无二”。试想,若当时是易信、米聊或支付宝率先推出红包功能,微信靠滴滴打车、美团等场景还能完成关键的绑卡行为吗?绑卡用户量不足,拿什么支撑其庞大的支付帝国呢?世事并非皆有定数。案例2:战略级的好产品可以创造战略级好场景再来谈谈余额宝。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以“活期+高收益+阿里品牌”的方式点燃了国内互联网理财的热潮,几十个“宝宝”理财相继面世,P2P平台、分期公司、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推动2013年成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有了余额宝,人们开始有了在支付宝中存钱的习惯,支付宝开始真正从支付工具向钱包转变,也为后面招财宝提供了发展空间,最终助力支付宝转型为财富管理工具。反过来,财富管理工具的定位又会增强客户粘性和活跃度,创造了所谓的财富管理的场景。看来,好产品也可以创造好场景。那么,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不是阿里率先推出余额宝,而是由百度、苏宁或者小米等巨头推出类似产品,会不会取得同样的成功?在笔者看来,一定会。今天来看,余额宝这款产品就是经过改良的货币基金拿到网上销售而已,在2013年,这的确算得上一款跨时代的产品。在这之前,要获得5%以上的收益只有银行理财(当时颇为小众的P2P就不说了),5万元的门槛,3个月、半年或一年三个期限可选,到期前你也看不到你的收益。而余额宝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惯例,1元钱就可以享受6%的收益率,而且你每天起床都可以看一下你的新增收益,若是能存个10万元,每天基本上都会有30多元的收益入账,的确是个很美妙的体验。所以,真正吸引客户的,其实是产品本身的特性,与电商属性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如果当时是苏宁或者百度率先推出了这一产品,凭借二者庞大的客群基础,同样会取得成功,以该产品为基础聚拢人气和口碑,再推出其他周边产品,问鼎行业头把交椅又有何不可呢?好产品+客户基础才是致胜王道场景金融的观念深入人心,撼动并非易事。笔者并非是要标新立异,而是看到场景金融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行业创新。不同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不同的决策结果,场景为王的观念容易导致销售为王的运营思路;而产品为王的观念才会更注重人才和技术创新。若产品让道于场景,没有场景的企业哪来的动力创新?没有后来者基于市场突围动力的创新,行业的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末了,希望行业中有新的战略级好产品横空出世,给业已趋稳的行业格局带来新的变数。毕竟,这样的产品,有几年没见了。(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编辑:科金协秘书处前言创始人之声主题宴致力于搭建科技、金融科技机构创始人高端的社交场景;助力科技、金融科技行业之间搭建守信商业合作的场景;搭建全国规模化的高端科技智库平台。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主题交流,营造创始人们解决经营难点、痛点的共鸣路径。协会是助力行业发展的自律组织,反应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会员。协会助力大家,共同携手,用“科技+金融”有效利器,赋能产业发展,助力城市繁荣。独行快,众行远!主 题:场景金融建设中的新技术应用探讨承办方:林刚 成都银通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董事长蒋鲲成都市科技金融协会 创始会长“创始人主题宴活动”帮助协会会员机构打开市场,营造科技领域更好的营商环境。协会近日发布了“基于人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的调研问卷”,这是协会配合人行监管机构在全面了解行业的现状,科技企业也希望合法合规发展。这对于企业合法合规发展很重要。排行榜是协会下一步的布局,把政府、产业、金融、科技四条线结合起来,同时还会推出Fintech案例集,帮助企业走向全国,助力行业发展,城市发展,要实现这些需要在座以及镜头前的老总一起努力。林刚成都银通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 董事长以大数据为能源,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区块链为组织架构,以云计算为支撑、以物联网作为终端连接点,建立“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同时随着5G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实现实时智能的敏捷金融服务是金融的未来。而网络化、分布式、场景化、数字化的新金融服务模式将会建立起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下金融行业的共识。金融科技的从业者也需要思维升级,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和项目交付类服务,向场景融合的多渠道生态合作方向思维转变,包括与金融行业客户一起拓展产业生态合作,这是挑战金融科技从业者是否能够真正拥抱互联网敏捷思维,比拼场景洞察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时刻,建立更大规模的业务价值网络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共识。未来也许会出现平台化的金融科技公司、涵盖现存的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形式,并发展出全新的金融业态,数字资产时代的进程也在加速。金融科技的两大发力点,渠道和风险定价,也将真正成为数字化变革和生存的入口,目标是将价值传递转化为金融活动的核心元素,实现信息互联与价值互联产生的聚变。王中健成都健数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消费类C端领域已得到众多成功应用,"数智科技"与产业融合也逐步成为趋势,尤其医药、化工、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方面更加迫切。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数智科技赋能为手段,以“解决共性关键问题”为重点,可将技术应用到项目决策、市场分析、研发辅助、智慧办公、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 、产线改造、良率提高等诸多方面。协同政府组织,加速赋能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助力孵化,通过线上协同联动各方资源达到共享共赢的目标,通过赋能产业园区解决企业招商、场地、人才等企业线下问题,用数智化中台打造产业生态底层,完善产业供应链。夯实产业数字新基建,融合产业数字金融体系,助力企业数智化全面升级,共同面对全球合作和竞争。何太明成都青云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今天这个话题我希望从使用者角度来进行交流,首先我觉得科技金融改变了我们的我们便捷性的体验。刷脸支付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大数据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信用促进商业发展,这就体现在我们的信贷了。接下来是我的感受,在大数据的收集上,现在数据的使用上也受到了挑战,比如新网的行为数据,我们怎么去拓展数据的边界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胡一可四川医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我认为未来各行业都是相通的,医疗行业与科技的结合,虽然目前医疗领域相对封闭,有一定的规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时间的打磨。目前医枢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模拟智能看病的形式,目前我们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公司现在的优势是有大量医疗的数据,但是怎么去运用,怎么和金融结合是需要思考的。怎么向金融方向进行转化,也是我们可以去考虑的。但是我相信金融场景无处不在。蒋妍君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 总裁从金融角度看场景不论多少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交易一类是生产,以交易为主导的场景金融核心就是现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有很多金融创新出现。未来随着场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加深,场景金融会从交易为主导的创新向生产行创新延伸。这里这里非常关键的技术我认为有两个,第一是区块链技术,第二是物联网与5G技术。宋学江成都探码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关于场景金融的新技术应用,我认为大数据和区块链都是必然的必要的技术支撑。如会长所说,未来的每个企业都是一个金融公司,自然金融无处不在。通过区块链进行存证确权,担保交易;通过大数据进行画像,监测,辅助决策等都很有价值。本期周三聚嘉宾合影本期机构简介【成都银通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居民健康卡专业营运服务商,是互联网医院和供应链金融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居民健康卡、“医保卡应用为服务场景,致力于打造金融健康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两卡合一,一站式就医”全流程优化服务,为医疗机构打造线上线下互联网生态系统,整体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为金融机构提供大健康场景金融,营造闭环式金融服务。银通金服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服务的综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着力发展智慧城市的细分领域,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技术”为依托,致力于互联网+金融+医疗+民生”的公共健康服务和普惠金融服务。【四川享宇科技有限公司】享宇金融科技是一家立足金融信贷业务运营与风险管控,提供“运营+风控”的产业金融体系化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国内首批通过国家工信部金融风控类数据流通标准符合性测试、国内首家通过API接口方式调取运营商脱敏数据用于个人信贷业务授信分析支撑的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产业金融体系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现位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金融大数据企业名单第15位。2019年11月,公司启动IPO上市。【四川医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健康信息领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医枢科技致力于挖掘整合多源的健康医疗信息,构建医枢健康数据库,依托于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分析生态系统,结合AI及5G技术,深入各健康场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智慧医疗、医学教育、健康管理、医药科研领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服务,用数据赋能精准医学实践与研究。【成都青云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是专业的行业信息化建设者和智慧化转型服务者,致力于为各类企业级客户提供一站式信息化咨询与建设服务,公司在智慧安防、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均已取得长足发展。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CMMI L3、ITSS L3等多项认证3等多项认证,并已取得二十余项软件著作权。【成都探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探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1000万,于2017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于2020年成为腾讯在四川的第一家签约区块链外包服务供应商。探链是一个基于超级账本的联盟链技术平台,探链基于Hyperledger Fabric 2.0打造,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在充分拥抱开源技术的同时,探链结合业务经验,在信息存证,可信数据协作,Token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创新研发,截止目前已在金融科技、产权、版权等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成都健数科技有限公司】健数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大数据与生命科学情报服务平台,以高度集成的专业数据为核心,提供医药产业价值链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咨询服务。致力于促进生命科学行业创新与进步,并提升人民大众医疗健康认知水平。医药数据库团队具备10余年的数据积累,不仅打造了多个独家原创数据库,同时整合国内外权威机构数据,形成全面的医药信息集成化系统,实现-站式智能检索功能。产品广泛应用于立项决策、研发设计、生产检验、市场销售、合理用药等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环节。(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与涉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无任何关联。写稿匆忙,校稿能力较弱,如有错别字,那一定就是通假字。作者简介:金腰子 一颗曾长期混迹于银行与互联网圈的腰子。——————————————————关于金融场景的话题一直都没断过,今天我想再聊一聊场景的初心。场景的这个话题,来源于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对比,无数金融人都在研究为什么互联网能够成为横亘在金融与用户之间的强大信息中介,并不断啃食银行利润。大家都在谈金融缺乏场景,但是很多表述和理解未必精准全面。我们在说金融缺乏场景的时候,有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1、需要什么场景2、如何获得场景我们想获得问题的答案,就不得不正视场景的初心。原本场景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即通过场景来重新连接客户与用户,把不活跃的活跃起来,把流失的挽留下来,把新增的积累起来,改变零售市场的颓势状态。这样的初心是对的,几乎概括了零售金融的最大诉求,依靠场景搭建新渠道,重新获得客户的运营权就是场景建设的初心,无论是智慧银行也好,曲线战略也好,在零售端的诉求基本都是一致的,若要再概括一些,核心就是“新型渠道运营”,渠道搭建必不可少,运能的能力和权力必不可少。然而渠道的建立,是自建场景,合作场景,还是收购场景,一直以来都被混淆看待,不同的场景建设方式,其运营方式也截然不同。自建场景,是一种直接的2C模式,以C端为核心,具有强运营权力。合作场景,是业务端的2B模式,也是大家通常所说的2B2C的模式,具有弱运营权力。收购场景,是股权层的2B模式,但在业务层面本质是一种2C模式,具有强运营权力。不同的模式对应的推动方式、成本、效果皆不相同,或者说差异甚大。我们看到很多金融机构,将场景的重心放在合作场景这一个类别上,普遍朝向三类方向开展,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向,实现的路径都充满挑战。1、通过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外部非金融场景,寻求客户转化。由于外部场景运营权丢失,缺乏壁垒,转化不持续,仅靠补贴周期性激活。2、通过合作,将非金融服务嵌入自己已有的金融服务平台,提升客户服务。自身平台低频,非金融服务难以拉升平台活跃,对存量客户贡献的增加有限。3、通过合作,将他人的服务做入口集合,建设行业平台,作为金融机构转型的生活场景服务,寻求增量获客。功能完备丰富,但市场反馈平平,运营难度大,留存难度大,对金融的贡献度不高,见效慢。这三种场景的合作形态,看起来是当今金融场景建设的主流形态,但是对接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成果见效慢,是合作场景中难以突破的问题。我们看互联网之所以在场景方面触类旁通,生态越来越大,是因为它自身具备核心高频场景,其他场景的合作均围绕核心场景开展,逐渐形成“共享运营”的服务生态,在共享运营的过程中,针对具备战略协同价值的场景,进而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捆绑,实现自有场景体系的完善和新业态的孵化。互联网作为场景的主流玩家,在场景建设的过程中是以自建为基础、以合作为拓展、以并购为捆绑的模式。这三层场景建设方式是一套完整的场景生态打法,并且经过了市场的验证。互联网自建场景通常与金融交易无关,是高频的信息服务需求(电商核心流量基础也是“逛”而非“买”)。在高频信息服务需求之上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验,进而形成了用户社区。在高频互动的用户社区中,将其他非金融低频场景通过合作引入社区,将社区流量的广告价值与合作伙伴分享(或称为市场赋能),逐渐获取用户的剩余时间,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入口。然而若没有核心场景的支撑,拓展的零散场景也就无法获得用户的持续粘性,用户流量的转化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当前金融聚焦的支付、消费虽然是金融转化的关键节点,但其实并不能作为核心场景来看待。因为相比较信息获取的需求来说,支付消费也都太过低频,支付消费都应附着于频次更高的核心场景。核心场景缺失,导致了场景合作效能无法发挥,股权捆绑难以找到对象,场景服务的生态也就难以形成闭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金融机构的场景建设过程中,大家会感觉困惑,为什么场景搭建如此艰难,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带来的实际收效却很有限,甚至难以摸清楚场景建设的真实意义。上面我们说了如何获得场景,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场景,有些人认为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医政教工”的方向都做到,才是真正提供了数字化人生服务的伟大平台。然而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功能零散而又万能的东西,你所看到的万能,几乎全部基于最核心场景的市场粘性。更现实的情况是,几乎难以有机构能够在财力上支持全部体系的搭建,这样的服务本来就该是生态共生的。选择什么样的核心场景才更适合金融机构,之前我们说过很多关于零售的话题,针对零售的场景,需要依附于客户可能流失的那个关键节点上,覆盖并聚焦关键节点的场景策略,远比平铺大而全的场景策略更为有效。这个节点可能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变动,婚配生育,子女教育,出境等等,这些节点都是绝大多数人成长中的必经过程。此外,区分出金与入金的不同潜在场景可能能帮我们把场景看的更清楚。至于其他的吃住行游购娱,更多是作为消费场景,是支付这一业务领域的目标场景,除了用自己支付产品或第三方支付所产生的中收外,更核心且可持续的价值贡献在于大B或者小b的衍生金融服务。支付业务的价值贡献未来会越来越向B端倾斜。场景这两个字似乎变得越来越通用了,然而只有掰开了揉碎了去解读场景,才能看到场景二字背后不同场景间的巨大差异,并提出有针对性、可落地的场景方案。场景不是一道包治百病的神药,它更需要体系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否则场景很可能变成口号运动,为了场景而做场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贪多嚼不烂,聚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