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未来智库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一、红外探测应用领域:总量上军品大于民品,增速上民品大于军品 红外热成像仪可以突破人类视觉障碍,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探测到物体,即使在有烟雾、粉尘的情况下 也可实现探测,且不需要光源照明,因此可以全天候使用。此外,由于红外热成像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 目标识别能力强等优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全球军用市场稳定增长,红外探测广泛应用于各个武器平台 红外热成像仪主要应用类型可以分为昼夜观察和热目标探测两大类,从上世纪 70-80 年代就逐步应用于海 陆空战场。许多国家为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和提高夜战水准,把热成像技术作为现代先进武器装备的重要技术纳 入国防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加大了热成像研制经费的投入。经过多年的技术迭代及产品换代,目前红外产品在 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军队中的普及率较高,红外成像、红外侦察、红外跟踪、红外制导、红外预警、红外对 抗等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战术和战略手段。从全球角度来看,军用红外产品市场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美国 Maxtech International 红外热像仪市场 调查报告,军用红外热像仪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速,在 2019 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 92.51 亿美元,自 2014年起年复合增长率为 3.4%。红外探测器约占军用红外探测器总市场规模的 13%,在 2019 年预计可以达到 11.90 亿美元。由于军用红外产品具有高度军事敏感性,国际军用红外市场呈现出以国家为主体的垄断竞争形态。大多数 军品红外探测器主要提供给本国军方,对外出口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国家的政治、军事政策决定。军用红 外探测器以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为主, 不同供应商的产品技术路线与适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军 品红外热像仪企业一般不产生直接市场竞争。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目前竞争主体集中在美、英、法、德、日和以色列等国。其中美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 位,约占据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销售份额的 50%。根据权威机构 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统计,全球军用红外 市场前 10 大供应商,有 6 家美国公司,其中 Lockheed Martin 公司、Raytheon 公司和 L-3 公司占据了全球军用 红外市场 45%以上的份额。1.1.1 个人携带式武器装备 在地面武器系统中,红外成像克服了主动近红外成像和微光夜视的困难,配有红外热瞄准具的反坦克导弹 和步枪等武器能在夜间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跟踪和射击。在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已经广泛配置于陆军、空军、海军等各个军种,在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 配备 1.7 具红外热像仪。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军队中红外热像仪应用覆盖面不足。“ENVG III/FWS-I 整合式夜视瞄准方案”是美军正在开发着一种增强前线士兵快速捕获目标能力的瞄具系 统,具有微光+红外复合夜视能力。该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第三代增强型夜视镜”(ENVG III)和“单兵型 武器准星家族”(FWS-I),两套子系统的研发和整合都是由 BAE Systems 公司负责。“单兵型武器准星家族”,是热影像瞄准具,能装置于 M4 卡宾枪、M249 班用机枪甚至是 AT-4 火箭筒,工 作时它能够将画面通过无线数据即时传回人眼前的 ENVG III,数字合成一个整合后的大画面。据美国陆军表示, 军方总共将采购 36,000 具 FWS-I 以及 64,000 具 ENVG-III,预计于 2018 年春季开始配发给特战单位和部分步 兵单位。这种装备报价昂贵,FWS-I 要价约 9,500 美元、ENVG-III 则为 7,000 美元。1.1.2 陆地车辆 陆地武器主要指装有红外成像设备的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车辆。配有红外夜视仪的坦克等车辆可在夜间关 灯行驶,辅助车长在夜间进行观察指挥,帮助炮长在夜间进行瞄准射击。M1A2 SEP(系统增强计划)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是美军二十一世纪军力计划陆军数字战场的核心, 是美军现役最先进的数字化坦克,美国 M1A2 SEP 主战坦克装备了二代热成像系统以及车长独立热成像仪。相 对于海湾战争中的 M1A1,M1A2 的最大探测距离从 4 公里提升到了 6.8 公里。其装配的第二代前视红外夜视仪 可以实现宽视场和窄视场转换,放大倍率可切换 3 倍、6 倍、13 倍、25 倍乃至 50 倍。1.1.3 侦察与作战飞机 机载红外探测器主要用于空中侦察和与夜视武装。 空中侦察监视利用人或无人驾驶的侦察机、侦察直升机等携带红外成像装置,对敌方军队及其阵地、地形 等情况进行侦察与监视。美国空军 RC-135 系列飞机任务是收集弹道导弹信号特征、遥测数据和通信情报以及 战区弹道导弹防御。RC-135s“眼镜蛇球”战略侦察机有 4 个光学窗口,内有 3 个主要传感器系统:2 个中波红外焦平面阵列系统和 1 个光学系统(RTOS),能跟踪 400km 以外的导弹飞行。RQ-4A“全球鹰”是由诺斯罗普格鲁门 公司生产的,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全球鹰”可同时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 雷达,其红外工作波段在为 3.6-5μm。红外夜视武装指用于各种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的导航、瞄准配备前视红外摄像机等设备的导航吊舱和瞄 准吊舱,可以用于飞机昼夜飞行和攻击的导航和搜索、捕捉目标,为制导武器及非制导武器提供精确制导和瞄 准,以提高命中精度。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F-35 研制的光电综合系统包括分布孔径红外系统(DAIRS) 和光电瞄准系统(EOTS)。分布孔径红外系统位于 F-35 的机头、机腹、机背部位,由 6 个红外凝视型红外焦平面 阵列传感器组成,使用像元数为 1024×1024 的 HgCdTe 阵列。每个传感器覆盖 90×90°视场,与头盔显示器配合 形成高清红外影像,主要探测敌方红外信息,为飞行员提供预警、指示目标。1.1.4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携带红外成像设备可获得更多地面目标的情报信息,并能识别伪装目标和在夜间对地面的军事行 动进行监视。很多国家现役的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上一般都配备了红外成像系统,如美国的“高级 KH-l1” 卫星、 俄罗斯的“宇宙 2344”卫星以及法国的“太阳神 2”卫星等。导弹预警卫星利用红外探测器可探测到导弹发射时尾焰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为拦截来袭导弹提供一定 的预警时间。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成功地击落飞毛腿导弹,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国防支援计划(DSP) 红外预警卫星及早地探测到导弹的发射。“天基红外系统(SBIRS)”是美国新型反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正在研制的下一代天基导弹预警系 统,将替代之前的“国防支援计划”(DSP)系统。SBIRS 包括 6 颗高轨道卫星和 24 颗低地球轨道和导弹跟踪系 统(SMTS)卫星。6 颗高轨道卫星由 4 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和 2 颗大椭圆轨道(HEO)卫星构成。每 一个卫星都包含了短波红外、中波红外传感器。美国东部时间 2018 年 1 月 19 日,美国空军的 SBIRS GEO-4(地 球同步轨道 4 号卫星)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4 颗地球同步轨道(GEO)采用双探测器模式,每颗卫星都装有高速扫描探测器和交互配对的凝视型焦平 面阵列探测器,无论是扫描速率还是灵敏度都将比第三代 DSP 预警卫星提高 10 倍以上。扫描探测器采用一维 阵列对地球的南北半球进行扫描,当探测到强红外辐射后,由凝视型探测器对辐射源进行详细的二维观察。而 两颗大椭圆轨道(HEO)卫星旨在加强预警系统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监视每颗低地区轨道卫星(SMTS)有两类可独立对准的红外探测器:一个宽视场的捕获探测器和一个窄视场的 跟踪探测器,具备捕获和跟踪弹道导弹的能力。捕获探测器利用短波红外捕获和跟踪助推段导弹发动机的尾焰, 接力地区同步轨道卫星的探测。跟踪探测器包括 4 种波长,其中中波红外主要对预警目标进行低空跟踪;中长 波红外、长波红外和可见光主要承担导弹中段跟踪和识别,从而可为中段拦截提供弹道估算。1.1.5 海军舰艇 舰载红外成像可分为夜间识别和射击指挥(雷达、激光、红外复合)两大系统。红外成像系统可以自动搜索、 捕获和跟踪目标,并向控制台中心计算机提供敌方目标方位和俯仰数据,还可用于探测和报警敌方导弹,从海 面、岛屿和水平背景中将导弹识别出来,减少反辐射导弹袭击的可能性。目前光电跟踪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装在桅杆上,典型设备包括:法国的 ALIS、CT II 、PIRANA III 和 VIGY-105 型红外瞄准具和以 288×4 元红外摄像机为基础制成的 IRIS 红外成像系统;以色列 EI-OP 公司的 MSIS多传感器稳定组合系统;美国的 TISS 热成像传感器系统等。1.1.6 红外制导导弹 红外制导是利用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来引导导弹自动接近目标,以提高命中率。红外制导是当前空空、空 地、地空、反坦克导弹等普遍采用的工作方式。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代: 第一代为红外点源寻的制导,以目标的高温部分作为制导信号源,只用单一的红外探测器,抗点源干扰能 力较差。第一批红外和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于 1956 年投入使用,1962 年后称为 AIM-4 猎鹰。猎鹰构造复杂、 性能有限,特别是安全性差,命中率当时仅为 9%。后经过改良,采用红外点源寻的制导技术有代表性的型号 为美国 “响尾蛇”AIM-9 近程空空导弹。第二代为红外成像制导技术,采用光机扫描和线列多元探测器为第二代红外制导技术的标志。红外成像制 导导弹多采用制冷多元线列探测器和旋转光机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探测对空间二维图像的读出,可以实现 发射前、发射后锁定。由于红外成像导引头体积、质量较大,一般用在口径较大的空地导弹中。采用红外成像 制导技术的典型代表为美国 1975 年开始研制的 AGM-65D“小牛”空地导弹,该导弹采用 4×4 元红外碲镉汞探测 器光机扫描成像导引头,后来发展的红外成像制导反坦克导弹。第三代为先进红外成像制导技术,特点是采用中、长波,其标志性技术为采用凝视焦平面阵或扫描焦平面 阵红外探测器技术。探测波长涵盖了长波、中波和短波红外,采用电子扫描的凝视成像方式代替机械扫描。第 三代红外制导技术的代表型号有:AGM-154C“联合防区外武器”、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标枪” 反坦克导弹作为步兵使用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导弹采用长波红外 64×64 碲镉汞焦平面探测器,具有“发射后不 管”功能,可以攻击坦克的前装甲与顶部装甲。1.2 全球民用增速高于军用,非制冷型探测是主力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先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随着非制冷焦平面 阵列探测器的发展与成熟,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在电力、工业、安保、消防、车载和医 疗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扩大。红外热像仪目前在民用领域已经充分实现了市场化竞争。从需求端看,随着适用场景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 大,红外热像仪在民用市场的消费额保持着很快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 Maxtech International 的红外热像仪市场 调查报告,民用红外热像仪在 2014 年的市场规模达到 31.07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市场规模可达 56.01 亿美元。 民用红外热像仪总消费额自 2014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 10.3%,增长速度要大于军用领域。从供给端来看,虽然民用红外热像仪的厂商众多,但是市场份额相对集中。竞争力最强的业内公司为美国 的 FLIR,目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质最齐全的红外热像仪产品供应商。根据 Yole 的统计,2017 年 FLIR 公司占据了非制冷红外热像仪 66.2%的市场。此外,法国的 ULIS、美国的 SEEK 也是民用红外热像仪领域较强 的竞争者,三家公司合计市占率超过全球总消费额的 90%。1.2.1 电力检测的应用 电气系统中是红外热像仪应用最早也最普遍的应用领域。FLIR 在 1965 年售出的第一台商用热成像摄像机 就被用于高压电源线检查。红外热像仪在电气工业中主要用于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和诊断,利用红外状态监测 和诊断技术具有远距离、不接触、不取样、不触体、准确、快速、直观等特点。对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与有 效性、提高运行经济效益、降低维修成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末期,随着电力设备状态检测、监测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技项目的相继完 成,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行业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和增强供电可靠性已上升为国家 战略。在此背景下,两大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和推广状态检修的明确规划,随着状态检修的全面推广 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推进,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将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根据中电联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总额约为 2.55 万亿元, 占全部电力投资的 48%。2018 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5373 亿元,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从电力投 资趋势来看,电网饱和程度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电力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电力设备投 资规模将一直保持高位,从而会对萌生对电力设备状态检测与监测产品的新的市场需求。虽然电力行业是目前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应用最多的行业,但目前仅限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发达地区的拥有量也远没有饱和。在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推广情况下,未来电力设备状 态检测、监测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非常巨大。1.2.2 制造生产的应用 工业生产中,大多设备发生故障的地方温度都发生明显变化,利用红外探测器可以避免生产中接触温度测 量带来的问题。在冶炼行业中利用红外热像仪对高炉表面进行分区块的检测,并通过红外分析软件,可对得到 的热图像进行温度分布的分析。在电子工业领域红外热像仪可在电路板研发初期对整个电路的温度分布情况进 行掌控,方便工程师进行合理布局。1.2.3 安防领域的应用 现如今大多数的夜间监控系统采用可见光摄像头,除了需要人力实时监测之外,在光线差的地方成像十分 模糊,以致于夜间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红外夜视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可以在完全无光、距离较远时都可以对任 何有温度的物体成像,并且可以透过烟雾、云雾,包括已经伪装的目标和高速运动目标。国内安防市场按照客户结构可以大概分为政府市场、企业级市场和民用市场。目前安防的第一需求驱动还 是依靠政府端需求,“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计划,有望加快我国视频监控渗透率的提 高。在“十二五”和 “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的普及促进安防行业从 2011 年的 2773 亿元翻倍增长至 2017 年的 657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5%的中高速发展。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智慧城市支出仍 将维持 14%左右的增长率,这将会不断刺激安防行业需求,安防视频监控行业增长可期。2016 年安防产品行业应用中,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楼宇所占比例分别为 24%、18%和 16%,合计 占据整个应用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随着安防智能化的不断推广,新兴市场如无人超市、自动驾驶等业务的打 开将会为安防监控带来持续的需求。视频监控室安防行业的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当下保障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的必需品。我国 2017 年视频监控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1063 亿元,同比增长 10.5%,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未来市场仍将保持 10%以上的增速。目 前视频监控行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集中度更趋向大型专业设备商,价格竞争激 烈,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国内海康、大华等龙头厂商市场份额逐渐提升。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安防领域产品化应用主要指红外热成像网络摄像机,仍以传统视频监控龙头企业为主导。 目前海康威视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产品线,包括各种形式云台、球机、单目或双目筒机等产品系列,能适应各 类监控环境需求。国内红外热像仪专业厂商,目前对安防用摄像机的研发和销售重视程度不足,安防行业产品 单一,并没有形成专业型红外摄像机龙头企业,市场契机静待爆发。1.2.4 消防领域的应用 消防领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红外热像仪最大的民用市场。由于红外成像的透烟雾及测温特性,红外热像仪 可应用于消防的火场救生和检测设备,用于确定火焰中心位置、燃烧程度和蔓延情况。智慧消防是为了消防建设的必然趋势。2017 年我国消防设备规模约 818 亿元,相比于 2014 年的 430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24%。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智慧消防也逐渐向多级启动、智能化、 灭火提效和特殊领域等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智慧消防的推进,消防车和消防人员配备红外热像仪将成为一个趋 势,消防市场将会有成为红外热像仪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我国消防人员配置主要有以下几类:公安消防部队近 12.5 万人,即全国各地消防总队、消防支队和消防特 勤大队、消防站等;地方或企业以合同制用工方式招收专职消防队员,约 1 万多人;在机场、港口、油田、电 厂和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单位内部专职消防队共有 7.6 万人。此外还有解放军专 职消防队。我国消防车行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产量稳步发展,到 2015 年我国消防车产量约 5825 辆。 但是与国外相比消防装备配套率低,我国消防车保有量约有 2.3 万台,相对美国和德国均超过 7 万台保有量而 言提升空间很大。消防人员车辆所需红外热像仪市场空间广阔。 1.2.5 医疗领域的应用 由于红外波段包含了大量生物分子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医疗诊断。如利用 红外热像仪在海关出入境检疫口岸对大量出入境人群的体温进行非接触式快速测量,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 病患,在 SARS 和禽流感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对结构成像技术(B 超、CT、核磁共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许多以往结构成像技 术不能表现或晚于机能表现的异常信息,却能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表达,在发现肿瘤方面,它比 CT、核磁早 6~ 12 个月。红外热像仪最早于上世纪英国成功应用于临床,目前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我国这方面起步较 晚,自 2001 年引进第一台医用红外热像仪开始,才逐渐在国内各大医院开始应用。毕马威(KPMG)针对医疗器械行业前景研究显示,该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年度销售额预测以每年 超过 5%的速度增长,到 2030 年销售额将达到近 8000 亿美元。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 增,2014-2018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7 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 4450 亿元,增速为 20.3%,而到 2018 年这规模进一步突破 5000 亿元,预计 2019 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近 6500 亿元,医疗器 械市场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在我国目前医院装机医用红外热像仪中绝大部分为外国产品,截止 2018 年底,我国现有 773 所的三甲医院, 只有的部分医院装有红外热像仪。面对我国每年近亿计的检测数量,我国医用红外热像仪存在很大缺口,市场 的需求潜力巨大。目前国外限制出口高端红外检测设备,国内红外医疗设备性能受限。同时,制约热像仪推广 的原因主要是成本高,国内医疗红外热像仪目前售价约 50 万,如果国内设备在提升性能基础上成功降低成本, 将有利于实现国产替代,为大范围推广铺平道路。1.3 国内军品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民用领域应用亟待拓展 2016 年亚太地区国家防务总支出达到 4500 亿美元,世界前 10 个军费大国中有 5 个来自亚太地区,其中中 国军费支出约占据亚太地区的42%。按照亚太地区军用红外探测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1%,由此粗略计算中国2016 年军用红外探测市场规模约 6.4 亿美元,约占军费总支出的 0.33%,中国军用红外探测市场相对美国仍存在较 大的差距,渗透率有待提升。根据 Yole Développement Group 的统计,全球非制冷红外热像仪市场中热成像、红外监控和消防应用所占比 例分别为 24%、14%和 13%,合计占据整个非制冷红外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国内民用红外探测器以手持 式热像仪为主,在监控、消防等领域的应用亟待拓展。同时,在一些新兴应用领域如智能手机热成像配件占据 全球市场份额的 5%,但是在国内普及度和应用度较低。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最大障碍就是成本而非技术,根据 Yole Développement Group 的统计,在红外热像仪 的成本中,份额最大的是装配、测试和校准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 43.9%,其次是红外探测器,占总成本的 24.9%。红外成像仪成本下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使用晶圆级技术生产探测器,通过大量生产享受规模效应带来 的成本下降。2、减少感测器芯片尺寸,即减少像素间距尺寸。所有微测辐射热计生产商都在积极推进 12μm 像 素结构,将感测器热灵敏度提高到 50mK。3、生产更适应低成本低像素的非制冷红外感测器,随着低端市场扩 张,感测器像素分辨率的要求降低,因此低分辨率感测器的商业机会将会增加。随着国产红外探测器技术突破, 红外热像仪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我们预测未来红外探测在民用领域将可能出现高速增长。二、国内红外企业小而散,军工业务占比较高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二维平面成像的红外系统,其组成部件及技术包括了红外光学系统、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后续电路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这四部分的性能与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了红外热像仪的成像质量与稳定性。红外探 测器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约占总成本的四分之一,是红外产业链的核心。我国从事红外研制生产的单位可以分为军工集团、中科院下属单位和民营企业三部分,军工集团占据了军 用红外领域主要的市场。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企业被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以 及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包括高德红外、大立科技和睿创微纳在内的国内实力较强的民参军红外企业 开始逐步直接参与军队与武警红外产品装备的供应,占据了部分市场。2.1 军工央企与中科院下属单位 2.1.1 军工集团:每个军工集团旗下都有红外设备相关单位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科 11 所):创建于 1956 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研究所, 激光、红外两大专业并存,集材料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 会理事长单位,在激光器件、红外器件、光电集成应用等方面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现有职工 1200 余人。十一所积极进行国有事业单位局部股份制及公司化运作的探索,先后成立了北京奥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波谱华光科技有限公司等民品公司。其中,北京波谱华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 究所控股公司,是非制冷红外领域的技术提供者,是中国最早开始非制冷红外整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目 前,公司主要产品有红外机芯组件、手持系列红外热像仪、安防消防专用、车辆辅助驾驶仪、红外光学镜头、 大型城市监控光电综合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消防、公安、冶金、化工等领域。2、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613 所):于 1970 年 5 月 10 日成立,是我国唯一的以火力控制系统总体技术为核 心的火控系统和光电系统专业研究所,是集产品研发、生产、维修、服务为一体的光机电综合性多学科应用技 术研究所,是面向全球客户的光电系统与显示系统供应商,资产总额逾 79.8 亿元,现有职工 2825 人(含子公 司),其中科技人员 1654 人。613 所在火力控制与指挥、光电探测与对抗、瞄准显示与任务处理三大核心领域持续保持行业领军地位, 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及核心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截至目前,光电所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型号任务几十项, 完成产品设计定型百余项,为国内外军方用户提供先进航空装备一万五千余台套,产品覆盖亚洲、非洲及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巴基斯坦等多国空军,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多家军工集团、国际知名公司开展 军贸合作,“龙之眼”系列光电吊舱、“锐视”系列头显等 9 个项目 29 型产品获得出口立项批复。613 所在努力推进主营业务机载航空电子设备更新换代、性能持续提升、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着力将军 用航空领域得到成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向非航空防务、非航空民品领域拓展,其中,非航空防务业务在军委装 备发展部、陆军、海军、火箭军、海监、武警、公安、舰船、兵器、航天、中电等领域取得突破;民品领域以 智能机器人、民用光电、虚拟现实、电子电源等为重点,40 余种产品成功进军民用市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型产品 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于 2001 年 8 月 18 日挂牌成立运行,是由 1961 年成立于西安的原中国空 空导弹研究院和 1966 年成立于陕西汉中的原南峰公司经调整重组而成。研究院拥有职工 5700 余名,其中科技人员 2400 余名,在红外成像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仿真、微波、 遥测、地面测试、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能力,具有在精密机械、电子装配、红外探测器 件等方面的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的计量、理化、环境及动力等方面试验能力,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设备先 进、设计手段一流、技术实力雄厚、生产经验丰富、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型的精确制导武器 系统发展基地。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五院 508 所):成立于 1958 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致力于 空间光学遥感、航天器回收着陆、航天器复合材料成型与航天器火工装置四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现有职工近 千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 150 余人。研究所拥有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技术的最高水平,引导着国内空间光学遥感器领域多项前沿技术的发展, 成功研制 58 台(套)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分别装备与返回式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等应用卫星,广泛 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土普查、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航天八院第八〇三研究所: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飞行控制和红外制导两大核心专业,惯性技术、光 电探测技术、空间执行机构技术、伺服技术、仿真测试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六大重点支撑专业,是专业优势突出、产品配套齐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专业研究所,现有职工 2000 余人。 研究所的专业产品涉及弹、箭、星、船、器等领域,主要承担了战术导弹红外制导及飞控系统、运载火箭 控制系统、卫星控制系统、飞行器控制系统、飞行仿真转台及其配套单机的研制、试验任务,以及航天环境模 拟试验、精密加工等科研生产任务,同时承担着上海市“航天器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集团公司红外探测技 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工作。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航天三院 8358 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光电技术工程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生产的单位之一,是集光、机、电、 算、控于一体的光电技术研究所,重点从事光电(红外、可见光/微光、紫外、激光)成像与探测技术研究与系 统产品研发,光学系统设计与装校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薄膜光学与红外光学材料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精密 光学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生产,特种光电器件研发,相关技术和成果广泛用于航天、国防及民用领域。现有科 工集团级、院级、天津市级各类专家共 20 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 余人,硕士导师 21 人。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二院 25 所):创建于 1965 年,是我国精确制导专业骨干研究所,现有在职职 工 1600 余名。二十五所产品包括导引头、引信、指令制导、空间载荷等,涉及海、陆、空、天等领域,主要专 业包括微波、毫米波系统工程及红外光学系统工程总体技术,微波、毫米波接收与发射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天馈系统与天线罩技术,通信工程技术,模块电源技术,特种器件与微组装技术,结构 设计及制造技术,可靠性技术等。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北方夜视子集团:根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与云南省委省政府“省部合作”共建昆明光电子基地的战略部 署,由昆明物理研究所(昆明北方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方夜视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三家单位整合重组成立的专业化、区域化、产研融合型子集团。重组后的夜视集团,注册资本 25 亿元, 其中兵器方出资 20 亿元,云南省方出资 5 亿元。重组后的夜视集团职工总人数约 3200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 士 1 名,集团公司级首席专家 1 名,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 12 名。昆明物理研究所,始建于 1958 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红外材料、红外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研发、生产的研究 所,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红外科研生产基地和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技术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云南 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国营云南光学仪器厂)始建于 1936 年,是我国最早的军用光学仪器厂,也是国内外知 名的光电仪器制造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光夜视整机和系统、精密光学元件等方面的研发、生产,在行业内 处于领先地位。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公司注册地为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设北京总 部、昆明分公司、南京分公司、西安研究中心、昆明应用推广部。公司主营业务为微光像增强器、微通道板的 研发、生产,是国内唯一的微光像增强器研发与生产企业。夜视集团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三大核心器件产品,二是两类整机产品,三是光学材料及配套元件、零 部件产品。核心器件分别是红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和 OLED 显示器件。两类整机分别是红外整机和微光整 机。光学材料及配套元件、零部件主要是红外锗材料提纯、精密光学元件制造、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北方光电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重点保军企业,由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四家单位为主体组建而成,总部 设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工业园区。拥有总资产 80 多亿元,员工总数 9000 余人,年主营业务收入 40 多亿元。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 所)其前身是在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光学技术和红外技术研究室基 础上组建的军用光学仪器研究所,创建于 1962 年。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壮大,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从最初 从事炮兵光学仪器研究的军用光学仪器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以开展侦察预警、光电系统集成和计量技术研究 为主,产品服务于陆、海、空、火箭等多军兵种的光电系统工程总体研究所,是我国国防光电领域最重要的研 究机构之一,总资产近 30 亿元,全所现有在职职工 1400 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000 余人。6、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717 所):始创于 1960 年,地处武汉“中国光谷”。主要从事以工程光学为基础、以 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为重点的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主导专业涉及光电检测、精密机 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及其他相关领域,主要承担光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大型、 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任务,是国防骨干科研机构和军用光电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现有员工 1000 余人,下辖五个技术研究部和五个高科技公司,占地 1000 余亩,拥有固定资产 15 亿元,年产值近 10 亿元。2.1.2 中科院:科研实力强,产业化能力较弱 1、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 1958 年 10 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 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 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 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上海技物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 完整的研发体系,建成了“从红外材料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研究,红外探测器和红外焦平面、可见光探测器、空间 制冷机等核心组部件研制,到航天航空以及装备用红外、光电探测系统技术”较为系统性的科技活动创新技术链。截至 2018 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岗职工 1152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730 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人、中 国工程院院士 2 人。2、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 1952 年,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 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于 1999 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 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长春长光奥立红外技术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高新技术企业,于 2012 年成立,主要从事红 外光电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现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80 余人。公司以本所专家为技术核心,以具有 博士、硕士学位的工程师为骨干,组建的一支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团队,已开发出大变倍长焦监控镜头、 激光 照明器、红外热像仪、重载云台、抗风球等系列产品。2.2 民营企业 2.2.1 高德红外:制冷与非制冷兼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高德红外前身高德有限成立于 1999 年,致力于红外热成像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向,并于 2008 年整体变更为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上市初期,高德红外掌握的技术仅为红外光学系统自主设计、后 续电路独立开发及图像处理软件等,而当时占红外热成像仪成本 70%左右的关键零部件焦平面探测器仍需向法 国 SOFRADIR 公司及其子公司 ULIS 公司采购进口。经过多年的创新投入,高德红外突破国外对红外成像领域核心器件控制,掌握了上游核心红外探测器技术, 于 2013 年实现了焦平面探测器国产化。目前,公司已经拥有高性能非制冷探测器、制冷型碲镉汞及二类超晶 格红外探测器三条核心器件批产线,成为国际少有的具备三类器件研产能力的厂家,具备短波、中波、长波、 中短波、中长波双色等多个波段探测器的研产能力,产品性能达国际顶尖水平,可满足国内军、民领域各类用 户的需求。在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突破后,高德红外逐渐由单一的红外热成像仪制造商,向红外芯片和 平台供应商转变。现在已经具备红外核心器件自主研发能力、高端红外光学设计加工能力、精密光机结构设计 加工能力、核心电子电路硬件集成能力、人工智能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力、高精度稳定平台伺服控制能力、先进光电系统总体集成能力。目前公司共有子公司 9 家,除部分开展贸易业务外,各核心子公司分别对应探测器、 武器系统、汽车市场、消费市场、安防信息化等各领域的产品和业务开拓,平台化发展初具雏形。高德红外自上市以来收入一直保持稳健增长。2018 年公司营收 10.84 亿,同比增长 6.61%,公司业绩增长 不及预期,主要原因是军品订单受军改影响拖延及民用红外市场开拓较慢。受益于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良好以及 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125.98%,体现出军改收尾后公司产品交付及回款逐步恢复, 业绩有望进入高增长期。2018 年公司毛利率为 42.13%,相比去年下降 7.74 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变化导致毛利率略降, 毛利率较低的弹药类业务占比提升,同时军改影响了毛利率较高的红外军品交付。期间费用率保持稳定,销售 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略升,主要是拓展市场增加销售支付相关费用和贷款、票据贴现等相关融资成本上升所致。高德红外是典型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支出占比维 持在 25%左右。截至 2017 年末,拥有研发人员 738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27.02%,拥有 182 项专利权(其中 发明专利 63 项、实用新型专利 87 项,外观设计专利 32 项),63 项著作权和 6 项集成电路布图专有权。持续 较高的研发投入保障公司未来新产品的投放和潜在市场的开发,将在中长期推动公司的业绩增长。目前高德红外营业产品仍以红外产品为主,2018 年营收占比 57%。自 2015 年全资收购湖北汉丹机电有限 公司以来,公司主业增加了传统非致命弹药、信息化弹药等系列军工产品,营收占比逐渐提升。未来随着公司 新型制导武器系统批量交付,武器系统将有望成为公司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2.2.2 大立科技:非晶硅非制冷探测器实现产业化,热像仪整机技术突出 大立科技是 1984 年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改制后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组建而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红外热像仪、安防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是红外领域国内 A 股首家上市公司。 公司于 2006 年正式启动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项目,沿袭法国非晶硅方案。目标为替换从法国进口的非晶硅 成像芯片,建设了从设计、生产、到封装测试的技术条件,实现探测器国产化替代,并将通过持续研发提高探 测器的面阵规模、降低封装成本,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研发和产业化领域保持国内领导地位。公司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完备资质,是国家二级保密资格单位。依托核心芯片研制能力为部队提供自 主可控的红外装备,并成功拓展了光电导航领域,军品科研项目保持持续增长,军品科研项目的储备为公司在 军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军品应用现已涵盖陆、海、空及武警部队。大立科技公司 2017 年业绩受军改等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利润略有下滑。随着军改影响的消除,公司产 品订货步入正轨,业绩进入增长通道。2018 年实现收 4.23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0.5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40.46% 和 80.99%。主要是由于 2018 年度公司军品订单持续恢复,新完成科研定型相关军品型号,如期实现批量交付; 前期已定型相关军品型号,批产任务恢复,实现批量交付;同时公司民品订单也保持了同步高速增长。2018 年大立科技毛利率持续维持在高位,为 50.18%,虽然公司新增巡检机器人等业务模块,但是营收仍 取决于公司核心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及红外热像仪业务。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下降,主要是由于 公司 2018 年业绩改善,营业收入的高增长所致。由于大立科技的红外热像、光电系统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2018 年公司研发投入 6,292.04 万元,同比增长 23.11%,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14.86%。截至 2018 年末,拥有研发人员 228 人, 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40.18%。已取得发明专利 19 项,实用新型 12 项,外观专利 5 项。研发项目聚焦于红外监控、 光电惯导、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将在中长期实现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目前大立科技仍以红外产品为主,2018 年营收占比 93.04%。于 2016 年开始进行机器人的设计、开发、生 产、销售、租赁及技术服务,现已研发成功多型巡检机器人,多次成功中标国家电网机器人招标采购,2018 年 巡检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 2242.90 万元。巡检机器人的广阔市场,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在热像仪新兴应用领域方面,大立科技除继续研发探索自动驾驶、个人消费等重点领域,还将利用非制冷 探测器产业化的领先优势,研发晶圆级封装产品实用化技术。2.2.3 睿创微纳:聚焦氧化钒非制冷探测器及其应用,整机增长拉动业绩 睿创微纳是一家 2009 年底注册成立的高科技半导体芯片产业,专注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领域,主要产品包 括非制冷红外热成像 MEMS 芯片、探测器、机芯、热像仪及光电系统。公司全资子公司艾睿光电(烟台艾睿) 主要负责研发生产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机芯组件等产品。睿创微纳主要客户为军品整机或系统厂商以及民 用安防监控设备企业,军用业务收入占比约为 30%,民用收入占比为 70%,公司 2018 年第一大客户为安防龙 头海康威视。睿创微纳 2018 年收入为 3.84 亿元,同比增长 146.66%;归母净利润为 1.25 亿元,同比增长 94.51%。主要 是受益于公司高性能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突破,睿创微纳军品型号逐步定型放量、民品获得安防龙头订单, 使得睿创微纳收入快速增长。睿创微纳 2018 年销售毛利率为 60.07%,销售净利率为 32.59%。2018 年公司毛利率有所下滑,一方面是 成熟型号产品售价下降,另一方面是毛利率较低的整机产品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所致。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快速增 长,规模效应将会使得公司管理费用率大幅下滑。睿创微纳十分重视技术发展,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一直在 15%以上。截止 2018 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21 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 37.39%。已获授权专利共计 96 项(其中发明专利 49 项、实用新型专利 25 项、外观 设计专利 22 项)、14 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以及软件著作权 38 项。探测器、整机和机芯是睿创微纳三大收入来源,探测器和机芯毛利率相对较高,在 70%左右,整机毛利率 相对较低,约为 30%左右。2018 年整机业务快速增长,由于整机毛利率相对较低,使得 2018 年毛利率有所下 滑。2.2.4 飒特红外:国内率先实现红外热像仪产业化,加大全球销售布局 飒特红外是一家总部设在中国广州、专注于红外热像仪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 第一家专业从事民用红外热成像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二十多年的专业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开发经验, 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与持续研发能力,提供入门迷你型、普通工具型、工业维护型、高端研究型、消 防救援型、矿用防爆型、安全侦察型、夜驾辅助型、医疗诊断型、智能监控型等十大系列超过 60 种热像仪产品, 年产量超过一万台。飒特红外高度重视国际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市场,2008 年,飒特红外投资 3000 万欧元拓展飒特(欧洲) 爱尔兰有限公司,创办飒特红外欧洲总部及生产基地,使得飒特红外逐步实现“跨海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 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2012 年实施“中爱一号工程”,飒特爱尔兰有限公司将承担全新的汽 车安全产品生产线,为欧洲异常发达的汽车安全配件市场添砖加瓦。据悉该项目可年产 30 余万套各类红外电子 产品,年产值将超过 3 亿欧元。 联创光电在 2015 年,拟以不超过人民币 1.5 亿元受让飒特红外 20%股权,在收购股权同时,联创光电拟以 现金不超过人民币 1.5 亿元对飒特红外进行增资,占飒特红外 16.67%股权;收购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飒特红 外 33.34%的股权。飒特红外实际控制人吴继平承诺 2015 年、2016 年、2017 年飒特红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 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2500 万元、5000 万元、7500 万元。最终交易各方在交易细节中未能达成一致,决定终止《框 架协议》。三、从行业龙头 FLIR 发展看我国差距与机遇 3.1 FLIR 发展历程:相关产业并购不断,纵横双向扩张 FLIR Systems 全球红外行业巨头,成立于 1978 年,目前已经是是全球最大的红外先进传感器和集成传感 器系统的生产商。FLIR 公司的出色业绩表现也可以从股价上得到体现,FILR 业绩和股价经历了“十年十倍”。 上市以来股价经历 2000 年网络破灭潮时最低价格 0.48 美元后,FILR 进入快速增长期,营收从 2000 年的 1.86 亿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13.8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 22%,公司股价也与营收同步上涨数十倍。FLIR 十年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公司在政府、商业视觉系统和热成像产品三部分业务的快速扩张。其 中政府是最大的细分市场,自 2005 年以来收入以 2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0 年政府部门收入为 6.611 亿美 元,占合并收入的 48%。商业夜视系统的收入自 2005 年以来以 2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10 年商业视觉系 统收入为 2.561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 18%。工业和商业热成像产品的收入自 2001 年以来以 15%的复合年增长 率增长,2010 年达到 3.179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 23%。2010 年以来,FLIR 发展进入成熟期,营收增长减缓,公司重点关注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展与产品成本的降 低,规模化优势逐渐增强。FLIR 的营业收入在 2012 年经历了一次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军用市场在历史上一 直是 FLIR 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而 2012 年美国政府军用开支大幅削减。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经历初期较大的波动后,2001 年后毛利率和净利率维持相对稳定。就最近三年来 看,2018 年至 2016 年的毛利率历史保持相对稳定,在 47.7%至 48.4%之间;净利率一直稳定在 10-20%之间, 2017 年出现较为明显的净利润的下滑与 2017 年 12 月颁布的《美国减税和就业法案》相关的 9440 万美元的独 立税收以及持有待售净资产的损失 2360 万美元有关。FLIR 的发展历程可以描述为“纵横双向扩张”:纵向扩张是指公司通过收购和内部开发实现了红外产 业链的纵向一体化,涵盖了光学镜头、探测器、后续电路及软件、红外热像机芯、热成像整机全产业链, 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提高产品设计灵活性,并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横向扩展是指公司通 过收购实现了红外周边产业的扩张,扩充了包括雷达、可见光等探测手段,丰富了产品线,满足客户多样 化的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3.2 FLIR 业务三分天下,工商国防齐发展2017 年 8 月,公司宣布将业务重组为三个业务部门:工业、政府和国防、商业,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生 效。工业:工业业务部门开发和制造 FLIR 和 Extech 品牌下的热和可见光成像相机机芯和组件,包括红外热像 仪、气体检测摄像机、消防摄像机、过程自动化摄像机和环境测试和测量设备,广泛用于电气和机械、建筑围 护结构、制造工厂设施维护、石化、公用事业、供暖、通风、空调和制冷、消防、安全和健康以及各种其他部 门。工业业务部门还拥有新兴业务,包括无人机系统(UAS)的成像解决方案、机器视觉相机、智能人体计数 和跟踪、以及供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市场消费者使用的热成像解决方案。2018 年工业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7.179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40.4%。政府和国防:政府和国防业务部门向世界各地的各种军事、执法、公共安全和其他政府客户提供军事合格 (“CDMQ”)的红外传感器、仪器和集成平台解决方案,用于检测识别和抑制化学、生物、放射、核和爆炸威 胁,提升军事力量保护国土安全。政府和国防业务部门的产品为现货销售或可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定制,价格从某些手持式和武器安装系统的 10,000 美元以下到最先进的多光谱目标稳定系统的 100 多万美元。2018 年政府和 国防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6.634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37.4%。商业:商业业务部门以 FLIR 和 Ray marine 品牌销售产品,产品包括用于商业的红外和可见光谱安全摄像 机、数字和网络视频录像机、过程自动化摄像机、商业海事的全套网络海洋电子系统、各种规模的船只通信设 备、交通摄像头和相关的交通管理软件、手持式热热像仪。2018 年 2 月 6 日,FLIR 为了专注于更广泛的安全 市场的关键基础设施,将其加拿大安全产品子公司 Lorex 以及总部位于多伦多的中小型(SMB)安全产品业务出售 给大华股份。2018 年商业业务部门的收入为 3.944 亿美元,占合并收入的约 22.2%。监控部门是 FLIR 最大的细分市场,按收入计算在历史上它占 FlIR 总收入的 33%。仪器部门是 FLIR 的第 二大部门,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22%。代工和新兴市场部是 FILR 最近几年增长最迅速的部门,在 2017 年底成为 第三大的部门,历史上创造了约 14%的 FLIR 总收入。安全部门是 FLIR 的第四大细分市场,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13%左右。按收入计算,海事部门是第二小的,历史上占总收入的 11%左右。虽然探测部门包含了许多 FLIR 的 国防合同和复杂的研究和开发,但它是收入最小的部分,探测部门历史上在 FLIR 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约为 7%。3.3 FLIR 竞争优势:红外行业领军者,规模化优势显著 完善的内部供应网络,针对不同领域具有广泛产品线 FLIR 通过收购和内部开发,掌握红外热成像生产过程中关键组件技术,创建了完善的内部供应网络,实现 垂直整合的制造过程,可以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同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灵活定制,通过内部供应也 减少了对第三方供应商关键组件的依赖,提高产品设计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议价能力。通过不断扩张的内部供应网络,FLIR 实现了广泛的产品覆盖,包括红外成像相机和系统、探测器核心、可 见光相机、测试和测量仪器、雷达、海事电子产品并且提供按要求定制解决方案。丰富的产品类型为 FLIR 渗透 进入不同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产销量的增加也降低了 FLIR 整体业务的成本,从而能够带来更低价格的新产品, 进一步提高 FLIR 市场份额,实现良性循环。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新兴市场开拓“先行者”红外探测技术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由于存在较高技术壁垒,新公司进入门槛较高,所以行业内企业的主 要竞争基于开发新技术并有效地向客户推销这些技术的能力。FLIR 公司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一直以来维 持在营业收入 10%的水平,自 2014 年初以来,FLIR 已投资 7.7 亿美元用于内部资助的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持续较高的研发投入,使得 FLIR 一直以来保持行业领先的创新能力,具备较多的专利技术,对公司最终产品具 有完全所有权。具有完善的销售和分销机构,多元化客户群保障公司业绩长期增长 FLIR 投入巨资建立的分销机构是业内规模最大的,通过直接销售、第三方代表和分销商、独立经销商、零 售店、应用工程师以及服务和培训中心的组合,有效地覆盖了全世界。强大的分销能力是 FLIR 全球业务的一个 关键优势,FLIR 也计划通过内部增长和外部收购继续扩展这个分销平台。FLIR 产品面向的用户十分广泛,包括美国和外国政府和政府机构、航空航天和国防承包商、电工、商业海 港、急救人员、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发电和天然气处理厂、供暖和空调技术人员、建筑检查员、食品加工商、 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商业和住宅安全提供商、研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制造公司和一般商业消费者,最终用户 的多样性也为 FLIR 提供了多种长期增长机会。3.4 启示:国内红外企业众多有待整合,横向拓展丰富产品种类 国内红外行业集中度较低,需要向龙头集中以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国内红外领域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 较小,但从事红外领域的企业很多,企业综合实力与国外相比较弱。另外,国内红外行业尤其是上游探测器领 域仍需要技术突破,高端部分需要提升探测器性能,低端部分需要突破晶圆级封装技术以降低成本,技术突破 均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国内红外行业需要提升集中度以提升研发投入使用效率,进而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 优势。国内红外企业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横向拓展红外周边产业有益于实现做大做强。国内红外企业一般只聚焦 红外探测应用,应用范围较窄,难以完全解决客户的需求。FLIR 除了红外探测,还通过外延并购拓展了可见光、 毫米波雷达等领域,更好的为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国内红外企业同样也需要紧跟下游需求,向红外产业 周边拓展。四、投资机会分析4.1 上游探测器技术日益成熟,下游需求不断增加 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分军用和民用两大市场。在军用领域,红外探测广泛应用于各个武器平台,受益于国防 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家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和提高夜战水准的日益重视,红外探测市场将保持较高增速。一方面, 国防信息化为军队建设重点,未来将持续享受较高行业增速,带动军用红外探测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 着未来战争对红外对抗的日益重视,红外探测器逐渐布局在飞机、遥感卫星、坦克、个人便携式兵装等装备上, 随着红外探测器性能进一步提高,红外探测器军用市场将更为广阔。在民用领域,随着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发展与成熟,其性能可以满足了部分军事用途和几乎所有的 民用领域,同时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在电力、建筑、执法、农业、消防、车载和医疗等 行业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大。红外热像仪在民用领域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但偏高的成本成为红外消费化的主要障碍。封装是红外探测 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流程,是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部分。晶圆级封装作为新一代的封装技术, 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简化工艺步骤,有望大幅降低探测器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晶圆级封装将为消费级市场 提供具有足够性价比的探测器,成为家居、夜视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促进因素。4.2 关注行业龙头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首选关注技术优势突出、产品种类丰富、军民品扩张潜力较大的头部企业。一方面, 红外成像行业准入门槛较高,头部企业规模较大,能够持续保持研发投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 着民参军的深入推进,头部企业有望打破传统较为封闭的军工产业格局,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另外头部 企业也有望在民用领域有所突破,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重点推荐高德红外,建议关注大立科技、睿创微纳。 ……(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登陆未来智库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12月7日上午,辽宁科技学院柔性引进教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伟东教授带领测绘遥感团队五人到辽宁科技学院资土学院开展学科规划与专题讲座。 资土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全体测绘遥感专业教师一同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宋教授以辽宁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为基础,通过对测绘遥感学科前沿技术发展的分析,探讨了测绘行业科研的本质问题,提出要建立科研思维、采取正确的科研方法。学院领导与参会教师同团队专家开展了深入交流,最终确定了无人机测绘与摄影测量技术、GIS地理信息以及卫星遥感在资源环境监测的应用等三个科研方向,并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科研机制。12月7日下午,科研团队宋伟东教授、赵泉华教授、戴激光教授、贾国辉博士为资土学院测绘及遥感专业师生分别作了《测绘地理信息学科专业发展的思考》、《遥感在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基于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等一系列学术报告。本次座谈会和报告会有力提升了资土学院测绘及遥感专业全体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内涵,既拓宽了本学科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也点燃了师生们深入跟踪测绘前沿技术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报告会,加强了资土学院的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氛围。与会师生表示,对当今“天空地一体化”测绘前沿技术及其应用加深了认识,下一步本学科教师也会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测绘遥感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通讯员:邢文战)
和之前相比,近两年高精度地图测绘资质在数量和审批速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多和加快。目前19家单位已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在 19 家已经获得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中,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浙江省第一测绘院等 4 家事业单位外,其它 15 家均为企业单位。百度、腾讯、阿里也都采取收购或入股的方式,分别将长地万方、大地通途、高德成功纳为自己的子公司。而出行服务公司滴滴则成立全资子公司滴图科技,并于成立一年后的 2017 年拿到了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初创公司Momenta、宽凳、晶众等企业也在近一年内先后获得资质。雷锋网、「AI投研邦」也持续关注着高精度地图领域的一切动态,并针对高精度地图这一赛道的各类玩家及其技术、产品和商业化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剖析,于2019年6月正式发布了《2019 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行业研究报告》试图为大家呈现出高精度地图的真实面貌,以帮助各位把握这个行业的概况,同时作为投资、创业的参考。《2019 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行业研究报告》自上线以来,已收到行业内外的众多反馈,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产业和资本机构等行业人士对这份报告的认可和推荐:汽车电子地图行业在中国有近20年的历史,尤其是以四维和高德这样一批传统图商的成长成熟代表了中国地图产业的发展于壮大。对于汽车领域来说,地图行业是一个新兴的业务,但对于自动驾驶领域它又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所以时至今日,地图行业既有BAT这种科技巨头的涉足,又有一批批新兴的时代创新者的加入,因此出现了一种群雄江湖,百花争鸣的状态。进入2019年,地图行业伴随着自动驾驶的成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产品也更加落地和实际,尤其是大家对自动驾驶的深入研究后,对众多传感器所出现的局限性和短板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公众也更多得认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尤其是区分出给人看还是给车看的地图,以及将地图理解为一种传感器的认识,为地图技术的发展和地图应用场景指明了方向。本次的报告即涵盖了地图的行业现状,又攘括了地图主要的从业企业的详细介绍,既有技术原理,又有落地场景。将地图行业的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向读者深入浅出的进行了阐述。愿各位读者能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我也作为一位自动驾驶和地图的从业者,向雷锋网对地图行业的梳理所作出的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荐读人: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汽车智能业务总监,汽车智能业务部总经理黄亮我看高精地图很矛盾,自己矛盾,看它也矛盾。高精地图很“刚”。必须,无人驾驶由机器代替人类掌控汽车,不可或缺的要有高精地图帮助它看见、找到、分析和决策;稀缺,仅发放了19张甲级测绘资质;高门槛,图层多且复杂、数据量巨大、采集制作成本昂贵、实时更新等。高精地图很“虚”。定义不明确,到底是什么,提供什么价值,如何统一命名,是否无人驾驶专用等;标准不明确,精度到多少,包含哪些信息,采集工具及标定如何统一等;商业前景不明确,是卖license还是提供service;是大玩家垄断还是小玩家众包狂欢,是先发优势还是后发制人。感谢新智驾团队辛勤付出,研究和整理出《2019高精度地图研报》,阐述高精地图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及各代表公司的现状和策略,预测技术发展方向及商业化前景。相信研报可以给予业界、学界、投资界以启发,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与讨论,共同推动高精度地图领域和无人驾驶行业蓬勃发展。荐读人:辰韬资本合伙管理人舒亮高精度地图是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也在车路协同、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有别于面向人类用户的传统导航地图,高精度地图本质上是一种供机器算法解读的数据,因而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技术层面,需要新技术来解决高精度地图的自动化采集与制作、实时动态地图数据的融合与更新等难题;在产品层面,则需要探索全新的落地场景与商业模式。新智驾2019高精度地图研报全面地总结了高精地图领域的发展现状,对于该领域的从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读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荐读人:DeepMotion联合创始人兼CEO 蔡锐不同于传统导航地图,面向L3/L4、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高精度地图已成刚需,精度要求达到20厘米以内,能够提供路况信息或者说自变量,帮助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判断和决策。高精地图还可以降低车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成本,其所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可以对驾驶环境进行准确预判,这样就可以让汽车把有限的计算资源集中在道路上的动态物体和突发状况上。这份报告对高精地图技术、产业链、发展进度等进行了全面的深度解读,对促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为中国的智能出行发展添砖加瓦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荐读人:宽凳科技CEO 刘骏报告内容历经近3个月的企业调研、深度采访、资料搜集和报告撰写,本报告先后采访了数十位高精度地图供应商高层(CEO/CTO/AI技术负责人/产品负责人等)、投资人以及科技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士,以19家典型案例公司为解读对象,剖析这一领域中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力求展现高精度地图发展现状及未来风向,以助创业者和投资人把握行业概况。腾讯高精地图团队负责人谷小丰,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汽车智能业务总监、汽车智能业务部总经理黄亮,DeepMotion联合创始人兼CEO蔡锐也为该报告进行了指导。编者提醒:「大咖Live」高精度地图专场也曾邀请宽凳、Deepmotion、Deepmap、凯立德等公司参与,会员可直接进入页面了解更多企业方案。「AI投研邦」也欢迎更多技术企业、咨询投资机构一起参与行业调研(联系小慕,微信ID:moocmm)本次报告将会解答以下问题:1、 高精度地图在自动驾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国内外传统图商及科技巨头技术路线、布局及进展如何?3、初创公司有哪些?孰强孰弱优势何在?4、高精度地图当前究竟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市场需求有多大?5、强手如林,创业公司的机会在哪里?6、高精度地图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报告适宜人群与机构企业:传统图商及涉及高精度地图的科技公司从业者与创业者风投:投资AI、自动驾驶或高精度地图赛道的风险投资人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背景的教授、研究员;欲从事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行业的学生相信这样一份行业研究报告,将帮助高精度地图从业者和创业者们、投资人等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全面理解,更好地建立行业共识,继而推动技术革命走向产业化落地。加入会员更优惠「AI投研邦」是雷锋网兄弟号「左林右狸」团队为投研群体提供的行研内容服务,覆盖包括AI+汽车、教育、金融、智慧城市、安防、医疗、IoT、芯片在内的热点领域,全年走访超过100家企业,为会员快速拆解最AI、最前沿、最不容忽视的行业势能。「AI投研邦」目前累计3000+付费用户,聚焦一二级市场投资人、互联网科技行业高管,聚集国内外优质大咖与项目。此前我们已经在「AI投研邦」陆续上线了《2018 智能驾驶视觉技术行业研究报告》、 《2018 智能驾驶芯片行业研究报告》等共计7份研报。《2019 智能驾驶高精度地图行业研究报告》,作为「AI投研邦」的12份行业报告之一,正式公开销售(单份研报优惠价599,原价699;会员1499元可看全年研报)。购买方式方式一: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前100名优惠价599元。方式二:搜索微信小程序“AI投研邦”,进入会员小程序服务页面。(进入页面后,也可购买年度会员,享受全年研报服务)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全球导航卫星产业发展迅速1.1 全球 GNSS 主要有四个玩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泛指所有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为全球 范围提供服务或建设目标是为全球范围提供服务的 GNSS 系统只有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 Glonass、 欧洲的 Galileo 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1.2 未来十年GNSS 应用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GNSS 接收设备全球年出货量预计持续增长。根据欧洲 GNSS 局(GSA)预测,未来十年 GNSS 接收 设备全球出货量预计将从 2019 年的 18 亿台增加到 2029 年的 28 亿台。其中绝大多数是价格低于5 欧 元的接收设备,占比超过 90%,其主要被用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中;价格区间在 5 欧元到 150 欧元的 GNSS 接收设备出货量预计将以 6%的年增长率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类接收设备主要应用于道路交通和 无人机等领域;高端接收设备定价在 150 欧元以上,在全球出货量里仅占不到 3%,高端接收设备用于 专业领域,预计未来十年高端接收设备年出货量将大约达到 3 亿欧元。交通运输是 GNSS 设备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预计未来十年,GNSS 设备总装机量将从 2019 年的 60 多亿部增长到 2029 年的 100 亿部以上。从 GSA 预测可看出,GNSS 接收设备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市 场的增速趋缓,这主要由于全球智能手机使用寿命增加,替换周期变长,导致装机量增速放缓。而交通 运输市场的 GNSS 设备装机量增量明显,将成为 GNSS 设备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增值服务收入是 GNSS 市场最主要的收入。增值服务是指 GNSS 设备下游,为客户提供相关软件和解 决方案的服务。GSA 预计全球 GNSS 下游市场来自设备和服务的收入将从 2019 年的 1500 亿欧元增长 到 2029 年的 3250 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其中依托 GNSS 技术为用户创造增值服务是 GNSS 市场最大的收入来源。预计到 2029 年,增值服务收入将达到 1660 亿欧元,超过全球 GNSS 市场总收 入的一半。1.3 未来 GNSS 细分市场的发展宏观趋势导致了新的信息密集型服务的发展,当这些服务需要全球范围的定位和定时数据时,它们也同 时影响 GNSS 解决方案的采用。即 GNSS 对当前自然环境、新兴技术和社会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 都将提供定位定时的服务支持,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诞生的问题也将促使 GNSS 演变出新的使用方式 和服务模式。从细分领域看,GNSS 在以下细分领域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构成了 GNSS设备最重要的消费级市场增量,其中包含了 GNSS 设备数量和设备单 价的双重提升。GNSS 模块在智能手机中已是必备存在;同时可穿戴设备发展迅速,根据 Statista1 的数 据,到 2022 年,联网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 640 亿欧元,也意味着 10 亿欧元的联网设备市 场。针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高端设备,多星座多频 GNSS 技术是最有价值的技术之一,可以为客户提供 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信息。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使我们生活更加数字化和互联化,同时为了改善用户 体验,也对 GNSS 设备的性能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与之对应的则是单位价格的提升。公路交通运输领域是 GNSS设备和应用增速最快的市场。智能化、自动化汽车是未来发展主要方向,近 年来相关概念和技术也在不断突破,而 GNSS 作为对定位信息的关键来源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之一, 同时下游高精度地图市场也至关重要。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将配备 GNSS 天线、高精度 GNSS 接 收器,并可能依赖高精度 GNSS 增强服务,因此自动驾驶市场对 GNSS 相关设备及服务需求量巨大。通用航空市场是 GNSS设备的蓝海市场。根据 GSA 预测,航空领域中 GNSS 设备的大部分出货量由通 用航空和公务航空驱动,用于监视和导航目的。未来十年,GNSS 设备的整体出货量将保持稳定,每年 的总数将达到 30 万。但考虑到我国通航产业航空器保有量、通航机场数量、飞行从业人员的基数都很 小,依然没有释放出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市场需求和规模;同样在下游应用端,应用领域的宽度与 作业时间也不成比例,因此我国通航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低空空域逐步放开,通航市 场逐步发展,预计将会带动通航领域内的 GNSS 设备实现更高的增长。无人机是 GNSS 设备的主要新兴市场之一。近年来无人机市场发展迅速,无人机安装 GNSS 模块具有 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以及性能不断增强,部分应用领域对于定位导 航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无人机加装 GNSS 模块也能实现对于无人机的统一监管。同时无人机 价格的下降也使得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长迅速,带动了该领域 GNSS 设备的增长。航海领域 GNSS 应用市场的可持续增长。根据 GSA 统计,2018 年用于船舶和港口定位导航的 GNSS 产品出货量超过 170 万台,2008 年约为 83 万台,即过去十年中海事 GNSS 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7.8%。预计到 2029 年,海事领域 GNSS 产品的年出货量将达到 270 万台,在未来十年中将保持 4.1% 的年均增长。在整个预测期内,预计休闲导航的份额将保持稳定,约占海运总出货量的 90%。根据出货 量计算,预计到 2029 年相关的海事应用程序的总安装基数将超过 1600 万个,与 2019 年 1100 万的基 数相比增长约 66%。2. 北斗系统即将实现提前组网2.1 军用:北斗导航系统提前组网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由中国自行研制。自 20 世纪后期 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1)试验系统阶段:2000 年发射 2 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并投入运营,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区域系统建设阶 段:2012 年北斗二号卫星发射数量达 14 个,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区域系统;(3)北斗三号全球组 网:到 2020 年将完成 35 颗北斗三号卫星的组网,向全球提供相关服务。北斗三号将增加性能更优的现代化公开信号 B1C 和 B2a,按照国际标准提供星基增强服务(SRAS)及 搜索救援服务(SAR)。完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为国内用户提供实时分米级/厘米级、事后毫米级 服务。计划利用北斗系统 GEO 卫星 B2b 信号播发高精度增强信号,为亚太地区提供动态分米级,静态 厘米级导航定位服务。截至 2019 年底,北斗三号系统已成功发射 28 颗全球组网卫星(2017 年 2 颗、2018 年 17 颗、2019 年 9 颗),24 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 卫星)组成的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 和用户体验,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系统运行平稳,经全球范围测试评估,在全球区域定 位精度优于 10 米,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 5 米,满足指标要求。按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 的北斗工程计划,2020 年上半年我国还将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 卫星),将比预定 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全部 30 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发射,届时将提供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索救 援、精密定位等新服务,并向全球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2.2 增强系统与高精度定位的实现增强系统发挥配合作用,提高定位精度达厘米级。主流增强系统为星基增强系统和地基增强系统,是全 球主流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通过差分校正数据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本质上而言,星基增强系统主要 是接收天上卫星发射的修正信号来实现定位精度的改进,属于广域差分增强系统(SBAS);地基增强系统 属于局域差分增强系统(GBAS),是通过接收地面基准站网提供的差分修正信号达到提高卫星导航精度的 目的,优化后的定位精度可以从毫米级至亚米级不等。星基增强系统在航空航海应用上更具备优势,地 基增强系统的应用涵盖测绘勘探、监测控、驾考驾培、精准农业等专业领域,及交通导航、旅游、应急 救援等大众领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基准站网络(CORS 站)、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 用户应用系统五部分组成。北斗基准站接收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经通信网络传输至数据综合 处理系统,处理后产生修正信号,通过卫星、数字广播、移动通信方式等实时播发,实现北斗地基增强 系统服务覆盖范围内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建设了区域型的地基增强系统,普遍由当地测绘局牵头建设。全国性的北斗地基增强 系统则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出资成立的千寻位置负责建设。2018 年 5 月 23 日,北斗地基增 强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具备为用户提供广域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定位 精度的能力。国家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对加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8 年 11 月,北斗已建成基准站数量超过 2200 个,成为全球基站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运行稳 定的地基增强系统。星基增强系统克服地基增强覆盖范围有限的缺点,除通信信号覆盖的范围,还能够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 的高空、海上、沙漠、山区实现高精度定位。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星基增强系统有合众思壮“中国精度” 星基增强系统以及中海达“全球精度”系统 HI-RTP,此外千寻位置也具备通过星基增强系统提供位置 服务的能力。通过星基增强系统与地基增强系统相结合,可形成更高效的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服务网络, 为国土测绘、海洋勘探、精准农业、灾害监测、无人机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专业应用以及汽车导航、 移动手机等大众化应用提供更有效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基础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北斗全球精密定位系统——夔龙系统:2016 年 11 月 1 日,在第十一届珠海航展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宣布我国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命名为“夔龙系统”。2.3 GNSS 行业国内催化因素与发展目标长期催化: 全球政治局势动荡,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北斗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 GNSS 国产化,增强我 国政治经济实力。 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北斗作为中国国产化标杆性行业,战略价值凸显。 北斗系统最初起源于军用,受当前我国军工市场提升信息化、军民融合等政策推动,具备较强科研 实力的厂商具备较大发展机会。短期催化(政策密集出台): 2016 年 10 月,《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定 位北斗在“一带一路”中的经济发展支撑作用。 2017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海洋局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加强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在海洋领域应用的国际合作,为沿线国提供卫星定位应用与服务。 2017 年 8 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加快推广基于北斗系统的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 2017 年 11 月,交通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印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 (公开版)》,大力推动北斗交通行业应用,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交通运输全领域实现 北斗系统应用。 2018 年 1 月,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意见征求稿),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国的车 用高精度时空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已有北斗地基增强网,建立车用网络高精度统一时间体系,提供 全国统一的车用高精度时空服务。 2018 年 5 月,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国卫星导航条例立法加速有 助于进一步规范北斗系统建设、管理和应用,以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海事、电力、民政、气象、渔业、测绘、矿产、公安、农业、林业、 国土、水利、金融等十几个行业领域。截至 2018 年底,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已累计超过 8000 万台/套,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接近 7 亿台/套(含智能手机),北斗应用正在诸多领 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专业市场仍待普及:在区域、行业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下,北斗在交通、船舶监控、驾考驾培、精准农业、 灾害监测等诸多行业进行了应用,但是行业实际应用份额仍然较少。高精度定位市场仍处于启动期: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经济领域的应用需求来讲,在航空、铁路、通信、电 力、金融等多个行业需要实时分米级、厘米级、授时纳秒级系统精度。当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完成建 设,广域精密定位系统全面启动,面向高精度位置和时间服务需求,技术标准统一、服务多功能、信息 互联互通是确保未来高精度应用推广快速推进的保障。卫星导航市场广阔空间: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016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18.3%,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包括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 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 1069 亿元,占总产值的 35.44%,北斗对产业的核心产值贡献 率达 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 1947 亿元。预计至 2020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 规模将超过 4000 亿元,北斗将拉动超过3000 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北斗导航产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 2020 年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 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北 斗产业将迎来由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带来的升级变革。未来,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授 时(PNT)技术创新及应用是未来发展热点。北斗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5G 等技术融合成为行业信 息化的支撑技术,也是北斗产业发展的推动力。3. 北斗板块公司数据整理首先选取 27 家北斗板块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进行分析,2018 年收入总计 675.30 亿元,同比 增长 11.34%;归母净利润 38.46 亿元。我们又将这 27 家公司分成了三个类别,分别是老军工背景企业、民参军企业和纯北斗民用企业三种, 分别比较了三类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民参军公司盈利能力相对其他两类公司,利润占比偏高,这 种情况由于军品订单本身利润率高,以及民转军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强导致的。从三类公司收入对比来看,军工企业和民参军企业 2018 年收入增长较快。从三类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可 以看出,纯民用公司的利润波动较大,军工企业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民参军企业近两年利润基本持平, 2018 年增幅较大。重点考虑合众思壮、华力创通、海格通信、华测导航、中海达、雷科防务、振芯科技和北斗星通这八家 北斗行业相关公司。4. 北斗产业链重点上市公司业务布局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北斗产业链要包括上游的基础元器件,中游的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运营 服务等。基础器件主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等,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自主可控最关键的 部分;终端设备承载卫星导航定位功能,与用户体验相关,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运营服务是未 来时空服务发展的根本依托,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根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在北斗产业链中 2018 年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 2017 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下游产值增长最快。中游和上游受到芯片、板卡、核心器件、终端设备价格 下降的影响,产值增速较去年进一步放缓,在全产业链中占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上游产值在总产值中 占比为 10.9%,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数据等环节的产值占比分别为 4.4%、2.1%和 4.4%; 中游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为 47.5%,其中,终端集成环节的产值占比为 34.6%,系统集成环节的占比 为 12.9%;下游产值占比增长较快,由于终端集成环节竞争激烈,下游运营服务准入门槛相比较低,促 使终端提供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变,从而推动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其产值在 2018 年总产值中占比为 41.6%。在具体上市标的中,出于产业链相对完整,增强自身整合能力与谈判话语权的考虑,很少有公司其业务 只占据产业链某一环节,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涵盖至少两个相邻的环节,部分公司也秉承着向整体方案解 决商身份转变而逐步延伸自身业务链条。4.1 上游基础产品上游产品主要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其中基础器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是终端集成、 系统集成等环节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芯片、天线、OEM 板卡等。据统计,截至 2018 年底,国产北斗 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 7000 万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 30%和 90%。国际主流芯片研制企业切入北斗卫星导航市场。美国 GPS 系统发展较早,芯片方面有博通、高通、英 特尔等技术领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欧洲有意法半导体(STMicro)、 U-Blox、瑟福 等全球领先的卫星导航芯片制造商。日本凭借其在电子、通信与信息等领域的优势,也形成了卫星导航 芯片、天线、接收设备等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目前高通、博通、U-Blox、联发科等公司发布的最新芯 片功能中均支持北斗定位,如高通向我国大量销售的智能手机芯片都内置北斗、GPS 组合定位功能。考 虑到国家安全和为国内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北斗系统 B1、B2、B3 中的军用 B3 频段不对外资企 业开放权限。国内北斗芯片国产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断突破研发瓶颈,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渐提升。2017 年 5 月,北 斗星通发布和芯火鸟 Firebird 芯片,该芯片是全球最小尺寸的 28nmGNSS 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支持 北斗、GPS、GLONASS、Galileo 多系统,低功耗、高性能。定位精度 2m,可做厘米级 RTK 解算,支 持片上多传感器融合及航位推测。2017 年 9 月,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自主研发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带和射频一 体化芯片,这是全球首颗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系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 SoC 芯片。这款超低功耗的 第三代北斗芯片可以在无需地基增强的情况之下,实现亚米级(即精度可以达到一米以内)的定位精度, 并且实现芯片级别的安全加密。2019 年 5 月,北斗年会公布两款 22nm 芯片,分别为高精度定位芯片和超低功耗双频双核定位芯片。 车规级全系统全频高精度定位芯片 Nebulas-IV 在高精度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采用 22nm 工艺射频基 带一体化设计,可使高精度 RTK 定位模块面积进一步从 30x40mm 缩小到 12x16mm(减少 84%),模块功耗比前代削减 67%。All-in-one 单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片上 RTK+PPP。与此同时,超低功耗双频 双核定位芯片 Firebird-II,可实现业界最低功耗,具有标准定位模式、抗多径模式。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年底,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千万级;从北斗兼容机功能的 终端年销售数量角度,2013-2015 年间已分别达到 135 万套、527 万套和 1326 万套,实现了数量级的 增长,预计 2020 年我国北斗导航芯片市场规模可达 300 亿。民用导航芯片现状。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基带、射频、电源管理、算法(PNT 或伪距差分)。民用导航芯片趋势展望:趋势 1:北斗渗透率将能够达到 100%;趋势 2:未来硬件和芯片将是中国市场主导。高精度板卡和天线的技术有所突破,生产规模提升。根据《我国北斗产业链发展现状与趋势》,截至 2018 年底,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分别占据国内 30%和 90%市场份额。例如,上海司南导航突破了高精度 北斗/GNSS 模块核心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应用,打破了一直以来 Trimble 和 NovAtel 公司对我国高 精度 OEM 板卡的技术垄断,其研制的 AT200 拥有覆盖北斗 B1、B2、B3 以及 GPSL1L2 定位卫星系统 信号接收能力,并内置了高增益低噪声放大器,适合各类北斗接收机使用。4.2 中游集成产品中游产品指终端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包括车载导航、航空航海 GNSS 设备、便携式导航终端。终端产 品中的高性能专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军工、测绘、授时等领域,对精度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普通民用消 费主要用于车辆监控、车辆导航、信息服务、个人跟踪、娱乐消费等领域。在军用方面,国产北斗二代 军用终端定位精度已可达可达厘米级,在民用方面,北斗三代终端量产后有望逐步渗透卫星导航市场, 实现导航自主可控。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中游产品市场容量为 1433 亿元,占比 47.5%,在产业链上中下游中占比最多。截至 2018 年底,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 量突破 5.3 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3.9 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 销量达到 400 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50 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在 500 万台左右, 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 16 万台(套)。终端设备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功率放大器、射频处理、低 噪放、基带处理等模块,结构相对复杂,各个模块的元器件工艺和设计水平决定了终端产品在重量、体 积以及性价比等方面能否符合客户实际使用的需求,关系到用户体验,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国际市场中,美国占据了卫星导航终端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天宝、佳明、苹果、贾瓦德等 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欧洲和日本在这个市场也有 Tomtom、诺基亚、索尼、TopconCo.等国际知 名企业。我国卫星导航终端市场中,军用终端由于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技术和资质门槛较高,且不允许外 企进入,因此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目前,上市公司中进入北斗军用终端市场的有海格通信、 振芯科技、中国卫星、雷科防务、华力创通、合众思壮等。4.2.1 军工领域军用北斗:“十三五”压缩反弹,“十四五”确定增长: 军改结束,政策不确定性移除,未来相关订单有望增加。 北斗 2 号升级北斗 3 号,大规模换装需求急需释放。 “十三五”计划前2 年压制延缓的订单与军方新的采购计划叠加,为完成“十三五”计划目标,后续成加 速增长态势。军品未来投资机会:综合终端,组合导航成为发展方向: 军改前,北斗二号时期最大赢家振芯科技。而目前处在从北斗二号到三号的转型期,2021 年左右将 会出现大批换装需求。 北斗军品未来:组合导航和通导一体化。“十四五”计划潜在市场: 通导一体化。 弹载组合导航。 组合导航、无人作战平台。4.2.2 民用领域测绘领域卫星测绘充分利用了卫星导航高精度、全地域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工程建设项目的增 多,缺乏其他替代手段和地面网络支持,其卫星导航测绘市场增速明显高于欧美市场。目前已建成的北 斗二号系统可实现亚太地区覆盖,改善了以往应用中只借助 GPS 或 GLONASS 系统所导致的诸多信号 盲区的问题,使得兼容北斗的卫星测绘系统精度大幅提升。高精度 GNSS 技术主要采用实时动态定位(RTK),也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 系统由基准站、流动 站和数据链组成,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 行连续观测,流动站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还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流动站手簿根据相对定 位原理实时计算显示出三维坐标和测量精度,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精度,为各类新兴应用带来了 可能。目前,国内 RTK 市场增速主要源于工地开工率情况,技术升级方面主要是从全站仪到 RTK 的技术方案 替代。当前国产化替代如火如荼,在这一领域国内逐渐掌握定价权。中国卫星导航测绘仪器市场经历了“进口-国产替代-产品出口”的发展过程,早年市场份额由国外厂商所 垄断,主流厂商包括天宝、拓普康、徕卡等。2000 年前后部分国内企业开始涉足卫星导航测绘仪器的研 发和生产,随着国内厂商技术水平持续创新,国产产品逐渐成为主流,行业竞争充分,基本形成了四家 龙头公司。2015-2016 年,行业曾出现价格战,近几年价格比较稳定,2-3 万元一套,毛利率由之前的 60%-70%下降到 40%-50%,但设备置换率有所提高。当前时段 RTK 产品受宏观经济影响,增速略有下 滑。 传统测绘(GNSS、GIS、光电):国产化替代稳步推进。 新兴测绘(三维激光扫描仪):年需求 20 亿元以上,将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市场需求有望释放 海洋测绘(声呐探测):多波束国产替代刚开始,规模 10 亿元的市场空间,民用及军工市场皆可期 待。位移监测领域位移监测是指对物体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其位置在时空域中变化的监测,如地壳形变、滑坡、采 矿塌陷、桥梁高楼等大型建筑的摆动以及大坝位移形变等。目前,卫星导航位移监测主要应用在地质灾 害、尾矿、交通、水利、水电、桥梁等大型建筑等方面的监测。据统计,2015 年,中国卫星导航位移监测市场规模达到 15.27 亿元,同比增长 24.55%。预计 2020 年, 我国卫星导航位移监测市场规模将达到 42,4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22.66%。农业机械应用领域中国在精准农业领域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用于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主要包括 卫星定位模块、电子控制单元、机械控制模块,是基于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提供的精确位置信息,利用机械控制模块对农业机械进行精确控制,以保证农机按预定路线精确作业。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劳动强度、延长作业时间及提高土地产出率。国家出台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业机械的 补贴力度,从 2014 年的 0.7 亿元一路飙升到2016 年的228.09 亿元。2017 年,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广 应用基于北斗系统的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大中型农机物联网技术。陕西、湖北、山东、福 建、黑龙江、甘肃、上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将北斗农业终端列入农机补贴范围,补贴金额在 600-50000 元不等。新疆、北京、浙江、江苏、湖北、辽宁等地区新增北斗自动驾驶系统 5000 多台套,安装北斗 监控终端的农机车辆达到 8000 多辆,完成起垄播种、土地深松、作物收割作业面积超过 300 万亩。农业自动导航设备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巨大。从季节上来看,春耕秋收之前进入销售旺季, 即每年 3-5 月、9-11 月。从地域上来看,目前市场集中在黑龙江、新疆;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实 施,全国其他主要农业省份也已开始推广农机自动导航设备。根据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4 年,中国市场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销量为 2,150 套,而大中 型拖拉机产量约为 60 万台。假设所有产品均安装在新的大中型农机上,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仅 为 0.36%,考虑到实际可装自动驾驶系统的拖拉机动约占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中的 1/3,农机自动驾驶系 统在高端农机上的渗透率仅为 1%。参照国际市场,美国自动驾驶系统在高端农机市场的渗透率超过 40%, 欧洲由于国家普遍地形复杂,农田面积小,不太适合大型拖拉机耕种的,但仍然达到了 8%的渗透率。 按 20%的渗透率、每年 60 万大中型农机产量中 1/3 可装自动驾驶系统,每台价格 10 万元进行估算,每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40 亿元人民币。而考虑到现有 500 余万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及自动驾驶系统的 更新换代,未来市场空间超过 1000 亿元。国外企业凭借在国际市场多年运营经验与成熟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 特别是系统中机械控制部分为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并不擅长的领域,国内企业目前多通过进口或代理国外 品牌来切入市场,积累客户资源及储备技术能力。天宝、拓普康、Hemisphere 等企业在市场中占据较 大的份额。国内重点企业有合众思壮、华测导航、华力创通、中海达。安防领域北斗卫星导航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公安遥感监测、应急通信系统、防灾减灾系统、遥感减灾应用、 灾害医疗救援卫星服务、无人机安防应用、无人机缉毒应用等方面。机械自动化领域机械自动化是利用 GNSS 高精度定位技术解决大型机械的精确控制要求,取代大型机械驾驶员,提升工 作效率。目前已经在上海港口等地实现无人化。4.3 下游运营服务卫星导航下游运营是指为导航定位终端用户提供位置服务、监控、调度等运营服务,主要是不同行业客 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高精度需求将首先在行业应用爆发,随着无人驾驶和位置服务需求在消费端兴 起,大众消费市场有望成为空间更大的市场。4.3.1 星基增强定位服务天宝 Trimble:2011 年推出了全球精密定位服务(RTX),逐步完善定位服务性能。拥有 120 个自建观 测站,对 GNSS 观测值进行实时跟踪和存贮,将 GNSS 观测值时发送给分别位于欧洲和美国的控制中 心,控制中心对全星座精密卫星轨道、钟差和大气建模,得到全球精密定位改正数。全球精密位置改正 数通过 L 波段卫星或者网络的方式广播给服务授权的终端用户。到 2018 年,已经形成支持包括中国北 斗、美国 GPS、俄罗斯 Glonass、欧洲 Galileo、日本 QZSS 在内的全星座,全频率,通过租用海事卫 星播发 L 频段,2018 年已经实现覆盖对中国区域的全覆盖。“中国精度”系统:2015 年 6 月发布的全球星基高精度增强服务系统,通过租用海事卫星 L 频段对地 面进行播发,能使我国北斗用户在无需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在全球任一地点享受便捷的亚米级、分米级 和厘米级三种不同精度层级的增强服务。中国精度通过全球 300 多 IGS 的数据形成模型再发送,系统为 雅典娜 RTK 系统,并为中国精度设计了天鹰基带芯片和天琴射频芯片。经测试, “中国精度”在定位精度、 相对精度和收敛时间等关键指标上优于国际同类服务系统,这也是中国首家具备世界级领先水平的星基 广域增强系统,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部控制权。4.3.2 地基增强定位服务地基增强定位服务具有网格化特点,需要用户定位,但可以实现快速精准定位,测距里面包含了所有误 差信息。国家北斗办:2015 年 8 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发起成立“千寻位置”公司,千寻 位置负责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的建设和运营,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 GPS、GLONASS、 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及全国的超过 2400 个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通过专网传 至国家北斗数据处理中心,由部署数据中心的千寻位置云平台解算实时播发差分数据,用户可根据需要 获取实时亚米级、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精度的位置服务。目前,亚米级每年几百元,厘米级每年 3600 元。2018 年 5 月,千寻推出“天音计划”,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互联网双路播发,为包括沙漠、海 洋、高空等无网络覆盖区域、网络覆盖断续的区域提供 7×24 小时高可用的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目前 服务覆盖中国地区,将于 2021 年实现全球覆盖。“天音计划”动态厘米级定位服务,与千寻跬步(FindM) 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千寻跬步专业版(FindM Pro)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千寻立见(FindNow)加速 定位服务共同组成千寻位置高精度实时定位服务产品线。千寻目前拥有 4 亿用户,主要做四条线,车载、 手机、无人机和智能穿戴等。国家测绘局:2017 年 5 月,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正式启用,它由 500 个国家级站点,2700 个省市级站点,一个国家数据中心和 30 个省级数据中心,共同组成 3300 多站点的全国规模最大、覆盖 范围最广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兼容北斗、GPS、格洛纳斯、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 信号,具备了覆盖全国的亚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全国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采用三种不同精度 的服务,即三种类型的服务产品。具体来说,一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实时亚米级服务,二是面向专业用户 的实时厘米级服务,三是面向特殊用户的事后毫米级服务。5. 合众思壮5.1 北斗民用高精度翘楚公司成立于 1994 年,是国内最早进入卫星导航领域公司之一,是国内北斗导航定位民用领先企业。2000 年,公司率先开始北斗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内生发展及外延并购并重,实现了导航应用多领域 渗透,拥有北斗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掌握从芯片、天线、基带、板卡到算法到星基增强的完整技术体系, 形成了北斗高精度、移动互联、时空信息服务和通导一体化四大业务板块。2018 年公司全年实现营收 23 亿元,同比保持平稳。公司以北斗高精度业务起家,专注板卡、芯片、天线和算法技术打造高精度核心竞争力、覆盖多应用领 域实现全球化布局,2013 年公司收购北美卫星导航高精度公司 Hemisphere,强化了高精度核心技术, 2014 年推出国产化高精度板卡,板卡性能国际领先。2016 年发布星基增强基带芯片“天琴”。2017 年, 推出中国首款四通道 GNSS 芯片——天鹰,该芯片实现了对三频解算以及对“中国精度”星基增强系统的 支持。在此基础上,雅典娜增强 RTK 引擎对数据质量控制和模糊解析算法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在中长基 线和弱信号的定位精度和 RTK 可靠性。采用了 GNSS 三频测量技术(利用多个频率信号提升系统精度, 提升可靠性)。雅典娜引擎在误差建模、质量控制和解算几个层面处于领先地位,至此,公司完成上游芯 片、板卡、算法和天线布局,一体化能力突出。2019 年,公司发布了针对北斗三号系统研发的“天琴二代”高精度星基增强基带芯片、Phantom 和 Vega 全新系列高精度板卡,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天琴二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全球首款全 面支持北斗三号的基带芯片,通过软件配置“天琴二代”实现了卫星信号解调的升级,即能够支持现有及 未来计划发布的所有导航信号频率。Phantom与 Vega 两个系列的高精度板卡分别作为定位和定向板卡, 均搭载“天琴二代”GNSS 基带芯片以及“天鹰”宽带射频芯片。Phantom 系列板卡支持单天线信号输入定 位,定位精度可达到 8mm+1ppm(RTK),未来将主要应用于测量测绘、形变监测、移动 GIS 和智能交 通领域。Vega 系列板卡则在 Phantom 系列板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双天线信号输入定位测向,支持提供俯仰、横滚等信息,定向精度优于 0.08°。其主要应用在无人机、自动驾驶、精准农业、机械控制以及航 空航海等领域。公司还持续拓展测绘、位移监测、农业机械等高精度终端应用市场。在测绘领域,先后收购了中科雅图 (无人机测绘+智能电网巡线+数字城市数据服务)、吉欧电子(北斗高精度产品 OEM 厂商)、吉欧光学(3D 扫描仪)、思拓力测绘(GNSS+CORS+手持终端)和海外 StonexSrl(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等公司布局测绘 地理信息装备领域。在精准农业领域,公司作为国内智慧农业领军企业于 2016 年推出高端农机自动驾 驶系统产品“慧农”,并于 2018 年收购全球精准农业公司 AgJunction 部分业务进军全球精准农业市场。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北斗民用特别是高精度领域未来有望加速应用。据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预测, 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高精度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15亿元,北斗民用高精度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的高精度业务主要包含测量测绘、农机与机械控制、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并不断渗透行业。5.2 军工自组网业务无线自组网络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基于集中控制的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无线自组网络无需固定设备支持, 各节点自行组网,具备无线路由功能,通信时,由其他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无线自组网突破了传 统基于集中控制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地理局限,实现更加快速、便捷和高效地网络部署,特别适用于军队 和公共安全等特殊应用场景。军品主要是自组网的业务,是通导一体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未来战争远程化的发展,必须建 立作战单元通信网,自组网不依赖于预设的基础设施,主要用于解决应急条件下的可视化指挥、控制和通 信问题,能够很好的满足建设要求。凡是需要快速组建通信网络的都需要自组网,各兵种都会使用;除 了战争外,反恐部门、维稳部门也会配备,目前正从军方走向民用。公司在该业务上依托于北斗导航公 司与元博中和,可以获得稳定的委托加工订单。公司 2018 年业务的大规模增长也得益于能力和渠道的优 秀,以及市场的巨大需求。北斗导航本身是军工业务的载体,公司目前在做在北斗三代的技术与产品、时间同步应用方面有较大优 势。5.3 移动互联、时空应用北斗移动互联业务是公司重点发展业务。依托于时空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农业、交通、智慧城市等 专业领域,提供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时空信息“云+端”应用领域的解决方案。公司加强移动互联产业方 向上的资源整合,在民用航空、交通等应用领域均取得了良好进展,且在智慧城市领域取得突破,为未 来时空物联应用打开了市场空间。时空信息服务是公司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构建了以“中国精度”、“中国位置”、“中国时间” 为基础的时空基准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结合自主研发的高安全声像图文时空大数据平台——博阳时空 数据库,公司能够为智慧城市、国土规划、公安、环保、智能交通、智慧油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 权、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等众多专业市场提供包括时空数据获取、时空数据管理和时空应用在内的全 方位时空信息服务。在公安部提出“科技强警”和“四化”政策背景下,公安信息化成为公安部门提升办案效率、打击犯罪 的重要手段。公安部已将北斗应用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警用车辆卫星定 位终端配备率达 100%(其中,新加装的卫星定位终端一律要求具备北斗卫星定位功能);具备卫星定位 功能的手持设备配备率力争达到 80%以上。公司基于北斗导航卫星授时、自组网通信等关键技术,立足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公安等行业,不断拓 展业务范围。2014 年收购公安警务系统服务商长春天成,2015 年收购公安移动信息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提供商深圳海棠科技,公司从单一的警务终端生产向下游延伸。2017 年,中标“雪亮”项目 10 亿元订单, 打造更具优势的高精度时空一体化合成指挥调度平台。公司生产手持以及车载移动智能终端,与公司的 警务综合平台结合,构成公司独特的产品体系,充分满足对公安等行业的实施形势态势感知需求。以合 成作战、警务综合应用、执法全流程业务应用、警务终端为核心的公共安全产品已覆盖北京、河南、河 北、内蒙、广西、新疆、吉林、甘肃等 11 个省份。未来,公安业务逐渐从省级下沉到市/县级,尤其是 县级公安局建设“智慧办案区”的需求。预计到 2023 年,国家以及企业对公安信息化的总投资支出将在 259.1 亿元左右。随着国家和企业对公安信息化的持续投入,北斗导航终端及各种解决方案在公安系统 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授时方面:电力应用最多,铁路有所应用,公安对授时方面也是刚需。公司利用中国精度,授时精度已 经达到全球最高水平。6. 中海达中海达作为中国高精度 GNSS 的领跑者,一直深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公司全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接收 机(RTK)持续多年保持同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精度导航芯片、组合天线、星基增强系统等北斗导航高 精度定位产品上持续发力,形成了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北斗+时空数据和北斗+行业解决方案等三大产 品体系,掌握核心技术,2018 年新获得海内外知识产权 200 项,其中专利 79 项。2018 年实现营业收 入 12.89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26.26%,主要得益于时空数据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业产品增长。公司在高精度导航芯片、天线、板卡、算法、星基增强系统等关键自主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核心竞 争力显著提升。2018 年 5 月,公司发布国内首款投入实际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恒 星一号”,成功打破国外在该领域垄断,该芯片适用于 GPS、北斗、GALILEO、GLONASS 四个卫星系统所有频点,可实现对全球所有卫星导航星座的全频带兼容。同期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 GNSS 碟状 天线,可实现快速、及时、精准的卫星导航定位,公司高精度板卡的算法引擎进一步提升,接近国际顶级 品牌产品的综合性能,在自产 RTK 设备上实现了约 50%的进口替代。公司“全球精度”星基增强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研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在国内外布设了约 100 多个站点,在广州建立两个数据处理中心,保证在任何时间系统均可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全球精 度”Hi-RTP 服务系统是基于北斗的实时广域精密定位服务系统,通过建设全球和区域北斗高精度位置服 务基础网,融合星基、地基等两种增强手段的技术优势,让用户在无需架设基站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 内任意地点可获得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增强服务。2019 年 5 月,“全球精度”Hi-RTP 服务系统的 L 波段 通讯卫星已经正式开始租用,“全球精度”Hi-RTP 服务系统也进行了全国实测。从全国实测结果来看,绝 大部分初始化过程可以在 15-20min 以内完成,仅有个别省份初始化时间在 25min 左右。初始化完成后 均可获得平面方向优于 125px,高程方向优于 250px的定位精度(95%置信区间)。国内高精度定位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有四家企业,中海达、南方测绘、华测导航和合众思壮。中海达 RTK 产品出货量达 5 万台,市场份额约占 30%,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合众思壮与南方测绘出货量达 3 万台,华测导航略少于合众思壮。7. 华测导航7.1 数据采集设备核心业务公司成立之初专业从事于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之后以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 为基础,进行地理空间产业布局,逐渐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数据采集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在位移监测、 地质安全监测、精准农业等领域积极拓展,形成了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并重的业务 模式。公司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国土调查、电力巡检等各个领域, 帮助客户完成全方位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任务。高精度 GNSS 接收机是公司核心产品。该产品兼容北斗、GPS、GLONASS 和 Galileo 四大系统卫星信 号,支持北斗三代卫星系统,采用卫星+惯导组合定位技术,实现惯性导航与卫星定位融合解算,可提 供更高效稳定的亚米级至毫米级的定位服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等测量、测绘活动 中。公司 GIS 数据采集器采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工业级北斗终端产品,支持单点定位和差分 定位,精度高、续航长、工艺精湛,搭配高效的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实现实时定位、人员 监管、数据采集和回传等多种功能,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调查、监管、执法、巡检、移动办 公等场景。7.2 北斗卫星数据解决方案领先者公司基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数据采集,在农机自动化、位移监测和地质安全监测等细分应用领域为客 户提供应用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公司在北斗卫星导航供应链下游业务体量业内排名第一,拥有近 500 个解决方案应用案例。公司 2013 年进入农机自动化领域,开始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产品的技术研发,并于 2014 年正式实现销售, 该系统主要通过给农机装配农机自动导航系统,保证农机按预定路线精确作业自动耕作。针对特定应用 领域,研发了多款位移监测系统,为客户提供位移监测解决方案、施工建设和维护服务。基于北斗高精 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位移监测实时解算软件 HCMonitor,拥有丰富的 GNSS 误差模型库,支持高精度 基线解算、多系统联合解算等优势。多传感器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HCSIM,根据不同传感器通讯协议编译, 可对 GNSS、应力应变计、风速仪、温湿度计、钢筋计等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解析处理解析;华测自动化 监测与预警系统 HCMas,该监测软件 web 端为 B/S 架构设计,通过网页即可查询监测情况;软件功能 多样化,有表面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风速监测、钢筋受力监测、加速度监测、裂缝监测等 19 个 监测项目,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系统管理中选择功能项目。8. 海格通信8.1 军品业务保持增长,北斗三号大批换装受益人海格通信历史悠久,源于 1956 年始创的国营第 750 厂,2010 年实现 A 股上市。秉承悠久的军工产业 历史,由原来单一为海军提供舰用短波通信、导航的整机设备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军用通信、导航及 信息化领域领先的整机和系统供应商之一。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内用户全覆盖、频段全覆盖、产品全系列, 极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并依托硬件能力发展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供应商。公司作为传统军工通信龙头企业,18 年实现了军工业务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军改结束后订单全面放开, 特别是陆军订单增速飞快,十三五期间有望保持高增长。且十四五期间北斗军品最大的一块业务综合终 端将有望大规模列装,而公司在相关领域优势明显,有望在百亿市场份额中取得最大的部分。8.2 北斗民品将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北斗业务在民用方向的布局主要是依托海格产业链优势。一是依托高精度导航芯片,打造面向各种应用 场景的高精度定位模块和终端产品,如无人驾驶方面的应用。目前公司已经有部分终端产品在开展联调 联试(如:南沙无人码头),在深入到行业应用后,再复制推广。同时公司也将研发核心的高精度定位模 块,替代市场上原有的进口板卡,提高国产率,拓展新的市场。二是开辟北斗时空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国 的应用,涵盖物流、交通、学校、养老、医疗等。如在广州市南沙推广的示范项目,在政府支持下,就 覆盖了前面的各大领域,并已掌握了大批量的终端数据,积累了北斗时空数据的应用经验,后续针对这 些数据可带来一系列的新业态。三是北斗三号即将带来的民用短报文服务和定位导航服务,可在国家应 急、智慧海洋、航空航海、武警公安、海警海事等行业应用。海格通信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在大湾区的 地理优势和产业土壤,并且临近辽阔的南海,挖掘北斗三号全球化规模应用的推广,包括运营服务和终 端制造两大方面。(报告来源:东兴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受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邀请,1月28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教授专门来到宁波,为我市科技人员作《智能化测绘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专题讲座。讲座中,李建成院士以中国工程院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信息化时代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对测绘工程科技智能化发展的深刻内涵、战略目标以及重大任务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针对宁波地区测绘行业发展现状与地方特色,李建成院士建议要紧紧抓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地理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行业标杆作用,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测绘行业与高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实现测绘地理信息的高质量发展。报告会上,李建成院士还与我市测绘科技人员就测绘科技发展方向、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来源: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Pointillist调查了CX(客户体验)、分析、客户服务和营销专业人士中,其中80%的受访者表示,基于历程的战略对其企业的整体成功非常重要(39%)或极其重要(40%)。超过95%的受访者对CX采取了基于客户历程的方法,他们也同意基于历程的方法对众多业务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包括确定改善CX的机会(94%)、使团队与最重要的目标和指标保持一致(92%)、了解导致业务成果的关键信号(91%)、建立单一客户视图(89%)以及个性化跨渠道体验(87%)。为了了解和优化客户行程,大约6/10的CX和营销专业人员(57%)将客户历程地图作为方法之一。与此同时,Pointilist调查的受访者还定义了历程阶段(51%)以及基于历程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和里程碑(49%)。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46%)正在独立分析和优化每个客户触点和渠道。还有相似比例(41%)的受访者分析了随时间推移跨三个或更多渠道的联网客户交互情况。高绩效的CX专业人员在做什么?调查发现,26%的受访者属于高绩效CX团队,48%的受访者被认为表现一般,26%的受访者表现不佳。表现优秀的受访者(92%)比表现不佳的受访者(64%)更有可能表示,基于历程的战略对其企业的整体成功非常或极其重要。表现优秀的CX专业人员(70%)拥有专门的客户历程管理角色或团队的可能性也是表现不佳的(31%)的两倍多。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报告:首席营销官的难题和优秀营销人员的标准2020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2020年6月移动市场报告2020年网络新闻报告(112页)2020年Q1软件业报告2019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报告2020年中全球媒体行业预测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营销报告Z世代亚太版:亚太地区内的互连、互动和成长新青年新消费观察研究报告报告:电动汽车能否战胜冠状病毒危机2020年Q1教育应用报告2019年欧洲广告报告报告:消费者体验指数2020年能源发展报告(204页)COVID-19对游戏行业的影响报告2020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年基于账户营销报告亚洲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全球零售银行报告2019年性福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媒体行业报告报告:COVID-19对学校和教育的潜在影响金融科技在香港银行业的采用和创新2019年App Store全球报告2019年美国博彩行业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年度报告新冠疫情前后的化妆品行业观察与展望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报告:利用营销数据制定更好的决策人工智能芯片之争报告:技术战中的中国挑战(69页)报告:COVID-19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报告:消费者、可持续性和ICT报告:新冠疫情危机或使全球赤贫人口增至11亿2020年Q1全球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实施COVID-19复苏COVID-19全球调查报告:对内部业务的影响2020年CRM数据管理报告2020物业行业专题报告2020年春季消费者心声研究报告2020 年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保险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消费者参与报告2020年第6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 NOTICE |
未来,边缘数据中心将是数据的第一入口,且部署环境往往开放、复杂、恶劣,需要先进、高安全可靠性解决方案、无人值守、自动化运维、分布式架构、指数级提高的计算能力等技术支撑。本文作者在华为云IEF(智能边缘平台)团队随产品经历过智慧园区、智能交通、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多个大型边缘计算项目,结合相关项目经验以及对行业的理解,试着从边缘计算的应用领域、推动边缘计算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和未来云数据中心与边缘的融合方向三个方面来解读《State of Edge 2020》这篇报告的内容。边缘计算主要的应用领域设备边缘和基础设施边缘该报告将边缘分为设备边缘和基础设施边缘,其中基础设施边缘主要包括接入网络站点的基站,预聚合站点。设备边缘包括端点设备和网格及内部服务器。报告中提到的行业包含计算、网络、存储等全方位的边缘。预计到2028年,边缘IT和数据中心设施的已部署全球电力投入将达到10.2万兆瓦,其中68%的部署在基础设施边缘,其余32%在设备边缘。预测边缘场景发展11个场景(80%-85%的市场):通信网络运营商;企业IT;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制造业;零售业;医疗保健;汽车行业;居民消费者服务;移动消费者服务;商用无人机。从调查数据来看,各个行业在2022-2024年之前开始在边缘上的投入开始明显增加。预计到2028年,其中4G和5G移动消费和住宅消费(智能家居)应用将主导边缘计算的市场。另外CNO,企业IT和交通行业也会占据主要比例。每个场景对于边缘计算的需求都是从提升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利用边缘计算的低延迟,实现相对位置更近的数据处理,支持大规模设备接入,支持数据安全性和持续交付等特性,结合行业特点解决痛点,如交通行业的车路协同,需要边缘计算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满足大规模设备接入及数据处理低延迟的需求。聚焦设备边缘的几大场景包括:交通行业,已部署的包括信息娱乐和流量管理的设备边缘体验提升主要是对于运营商网络的基础设施边缘的提升,缩短响应时间并降低网络带宽成本。随着车辆使用场景的日益复杂和辅助以及自动驾驶的普及,车辆之间的协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可靠且大规模地实现此目的,将需要更靠近公路和汽车的边缘计算服务,实现超低延迟处理后返回结果。智能电网,基础设施边缘预测包括发电,配电,传输,可再生能源,运营和维护的未来使用场景。当前电网的主要边缘场景在于运维和监控环境。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预计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电网基础设施边缘场景,其次是日常运营,包含维护和配电。零售业,报告通过调查全球前100名零售商建立的零售店,评估了数字标牌,店内体验,邻近营销和供应链优化等零售边缘计算使用场景。目前在国内常见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无人超市中的数字标牌,智能收银等。接下来随着营销理念的投入,其它实时定价和营销解决方案将借助于边缘计算的低延迟和快速迭代的优势得以在零售实体店中推广。医疗保健,主要集中在医院和诊所。医疗保健边缘计算使用场景包括连续的患者监测和干预,远程患者护理,干预和手术,认知帮助,物理治疗以及患者记录管理。医疗保健行业通常对数字技术持保守态度。因此需要边缘计算提供其高可用及极低时延的特性,同时结合医疗行业特点,优化医疗检测或者手术体验,而非完全的颠覆和创新。智慧城市,该报告根据服务需求,成熟度,边缘基础架构的可用性等各种因素对每种使用场景的边缘计算需求进行预测。在2019年,超过50%的电力使用与智能建筑和公共安全解决方案相关,例如视频监控和突发事件即时响应的应用场景。预计到2028年,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将占到整个智能城市的36.9%,公共安全占24.8%,其余与交通信号控制,支持智能照明切换及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移动消费者服务,移动消费者服务的边缘指的是具有高级功能的并与云端连接的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包括照相机,GPS定位器,重力加速度计和软件开发套件(SDK)。在满足客户对于快速迭代及相关费用等预期的前提下,基于可穿戴和集成传感器的技术,拓展终端设备的功能,例如虚拟,增强和混合现实以及实时人工智能等。这些功能将使得之后移动消费者服务更加需要边缘计算服务的支撑。居民消费者服务,其中包括信息娱乐,智能设备,安全性,生活辅助和能源管理的边缘计算使用场景。该场景下家庭规模,可支配收入和收入分配(即基尼系数)是消费的决定因素。以智能家居为例,当前的相关功能主要在终端设备和智能网关中直接实现,并可以在云上做数据汇集和功能支持。在未来的几年中,预计用于智能家居的数字服务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沉浸式功能旨在显著增强居民的消费体验。在这种场景下,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住宅将采用智能家居和家电技术,同时需要引入基础设施边缘来提高服务体验。商用无人机,该报告通过估计商用无人机的系统安装量和出货量来预测。边缘计算预计将支持以下场景,包括:测绘、摄影测量以及3D和数字建模。其他市场,预计占边缘计算市场总量的15%至20%。推动边缘计算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到2028年,边缘市场将由消费者应用程序主导,随着边缘以平台为中心的产品的成熟,边缘使用场景的种类和范围预计将大大增加。但并不是说边缘计算会取代当今的互联网,相反,边缘计算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补充,并且将随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出现而激增,因为这两者都是受消费者和企业不断增长的数字需求推动的。用户在互联网体验方面的四大需求趋势推动了边缘计算的发展:用户对数据延迟容忍度降低数据量快速上升和带宽不足的矛盾加剧用户对于数据处理成本的顾虑用户对明确数据拥有权、安全性和合规性的需求提升用户对数据延迟容忍度降低新应用和新场景的出现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不同的应用和场景对于网络的性能要求不尽相同。在直播、VR、AR等用户参与程度较高的场景中,数据传输高延迟会严重影响用户交互流畅程度,时延可以被认为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决定性因素。在自动驾驶场景中,车辆要实时感知复杂的交通环境,并且车辆要与其他车辆、行人、道路设施之间进行低时延通信,数据传输延迟是保障自动驾驶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在工业互联网场景下,工业自动化设备需要实时接收操作控制指令,数据传输延迟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远程机器人手术场景中,手术效果依赖于现场向外科医生提供的实时反馈,任何延迟都会严重影响外科医生的判断。可以看出,边缘计算正在逐渐以满足机器的速度要求为目标,这种对数据传输延迟的低容忍度激发了相关产业对于边缘设备和网络的需求。数据量快速上升和带宽不足的矛盾加剧万物互联环境下,随着边缘设备数量的增加,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量也在激增,导致网络带宽逐渐成为了云计算的一个瓶颈。数以亿计的智能终端设备连入网络,生ZB量级的数据,这些大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应用服务至关重要。在从这些大数据中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中,使用边缘服务器可以缓解数据量快速上升和带宽不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边缘服务器中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传递到核心网以进一步处理,从而减轻核心网的压力。用户对于数据处理成本的顾虑随着在云服务器运行的用户应用程序越来越多,未来大规模数据中心对成本的需求将难以满足,这在万物互联的场景下将更加突出。对于边缘侧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数据,网络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运算处理及处理后结果回传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处理成本。对于很多应用场景来说,例如边缘视频处理业务,如果不经过边缘预处理,直接将原始数据全部传输到云端进行处理,会导致大量的冗余处理。边缘计算服务可以将这些视频数据在边缘侧进行预处理之后,提取关键信息传输到云端,这种处理模式能够极大的节约数据处理成本。用户对明确数据拥有权、安全性和合规性的需求提升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许多家庭在屋内安装网络摄像头,直接将摄像头收集的视频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会增加泄露用户隐私数据的风险。因此用户并不总是愿意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处理,尤其是一些家庭内部视频数据。而边缘计算可以将这些数据处理推送至家庭内部网关,减少隐私数据的外流,从而降低数据外泄的可能性,提升系统的隐私性。对于很多工业场景来说,将所有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不仅会遇到恶意攻击导致工业数据泄露的风险,还可能会产生数据所有权分歧导致的商业纠纷,因此很多工业用户也不愿意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处理。为了满足这些用户连接到公共网络场景中的多样化安全性需求,边缘计算需要在本地部署计算资源,将计算推至靠近用户的地方,避免了数据上传到云端的过程,降低了隐私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未来云数据中心与边缘的融合方向边缘并不是绝对的事物,而是相对的位置。所以,未来云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短,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难以划分。未来不是云和边缘,而是连成一片的边缘云。边缘云发展方向未来数据中心产业将呈现“边缘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受云计算和新型运维等技术推动及市场竞争的影响,云数据中心资源逐步整合,进而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将涌现大量微型的边缘数据中心,以保障边缘侧时延敏感型业务的用户体验。边缘数据中心将采用分布式架构。物理分散的边缘数据中心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将会通过大带宽的网络实现互联,需要有综合调度平台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边缘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云数据中心并不会消失。集中存储、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等业务的数据量和计算量巨大,仍然需要具有丰富资源的云平台对相关业务进行集中高效的处理。未来,边缘数据中心将是数据的第一入口,且部署环境往往开放、复杂、恶劣,需要先进、高安全可靠性解决方案、无人值守、自动化运维、分布式架构、指数级提高的计算能力等技术支撑。如果阅读有收获,求帮忙扩散文章!感谢!边缘计算社区:促进边缘计算领域知识传播,中立,客观,如果你关注边缘计算、5G、物联网、云原生等领域请关注我们。
一、国内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技术现状(一)国内网络流量发展现状伴随着 IT 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如物联网设备规模性增 长、5G 商业落地等,网络流量迎来爆炸性增长。根据 CNNIC1 发布的 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0 年 3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其中,移动互联 网流量大幅增长,2019 年 1 至 12 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 1220.0 亿 GB。互联网流量日益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用户的移动 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同时反映出大量企业的业务向线上转移、来 源复杂和所承载的信息多样化。网络流量中承载的庞大业务信息(支 付信息、账号信息等)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是最为直观、真实和有效 的。安全方面,网络边界模糊对流量监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 网络流量的发展特性对企业安全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恶意流量 和加密流量的发展。(二)新兴流量监测与分析技术网络流量分析技术 NTA 于 2013 年首次被提出,并且在 2016 年 逐渐兴起。2017 年,NTA 被 Gartner 评选为 2017 年十一大信息安全 新兴技术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五种检测高级威胁的手段之一,开 始进入到更多企业视线里。在 Gartner 的定义里,NTA 是以网络流量 为基础,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基于流量行为进 行实时分析并展示异常事件的客观事实。在 NTA 提出伊始,重点在于网络流量与分析的能力,但随着 NTA 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突破其技术的局限性,增加检测和响应的功 能,尤其是针对高级威胁的行为分析与快速响应。因此,“NTA”这 个术语已经不能够完全涵盖这些新的特征,由此,网络检测与响应 技术 NDR 应运而生。2020 年,Gartner 用全新发布的《NDR 全球市场 指南》替代了原有的《NTA 全球市场指南》,也标志着 NDR 正式进入 大众视野。在使用 NTA 的基础上,NDR 通过与防火墙、EDR7、NAC或 SOAR8平台的智能集成,添加了历史元数据用于调查、威胁搜寻和自 动威胁响应。IDS1 8 /IPS1 9 和防火墙等其他系统,通常仅监视网络外围,如果攻 击者的行为成功地突破了网络范围而没有被发现,则攻击者的行为将不会被注意到。NTA/NDR 主要分析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流量,通过使用工具组合 来检测攻击,包括机器学习、行为分析、危害指标和回顾性分析。 使用这些工具,可以防止在网络范围内以及在攻击者已经获得对网 络基础结构的访问权限的情况下进行攻击。同时,NTA/NDR 可以记录 原始流量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检测和隔离攻击以及验证威胁搜寻假 设可能是宝贵的资源。(二)行业应用现状调研发现,政府和监管部门、金融、互联网、医疗、物联网行 业的安全需求推动了 NTA/NDR 类产品国内市场发展,这五个细分行 业共占据了 81.3%的市场应用份额。分析原因,不难发现,这是目前对新兴技术、高级威胁以及攻防对抗最重视及关注的五个行业。未来随着新基建等政策持续落地, 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品还将进一步增加市场应用占比。(三)应用场景在市面上已经存在 IDS/IPS、WAF、防火墙等多种解决南北向 流量问题产品的情况下,NTA/NDR 等纯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品依然 被企业关注并需要的原因在于其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发现多个场景 下基于流量的威胁行为。一是日常异常流量监测应用场景。大多的 安全产品强调威胁可视化,网络流量正是黑客入侵及其它威胁行为 发生时会随之产生的重要特征。NTA/NDR 类产品主要应用于网络流量 的行为分析,强调对于异常流量行为的实时监测,更快发现威胁及 溯源,弥补其它安全工具的不足之处,例如高频攻击、恶意软件入 侵、内网横移、数据外泄、僵尸网络、恶意挖矿、网络蠕虫和高 级威胁所产生的恶意流量。二是攻防演练中的应用。攻防演练中, 不论攻击成功与否,攻击行为的载体只可能是网络流量。因此,网 络流量监测与分析技术也可以说是蓝军的一张王牌,通过对正常业 务与威胁行为模式进行建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入侵事件,甚至 还原整个攻击流程。二、国内 NTA/NDR 类产品应用现状(一)市场应用现状近年来,随着攻击技术的发展,以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为代 表的新型攻击手段渐渐兴起,网络威胁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从调研 结果来看,针对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类产品的部署选择,有 32.6% 的企业已经部署 NTA/NDR 类产品,还有 14.8%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部 署此类产品。此外,通过对企业部署 NTA/NDR 类产品的流量采集区域调研显 示,22.95%的企业选择部署在 DMZ 区,20.59%的企业选择部署在 Web 服务,20.39%的企业选择部署在生产区域。(三)攻防对抗场景下的应用现状近年来,为促进和推动国家重大活动网络安全和国家关键信息 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利用网络流量展开的攻防对抗逐渐成为趋 势,企业对于 NTA/NDR 类产品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聚焦于此。调研 发现,目前企业对 NTA/NDR 类产品特性的关注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 方面,其中提升威胁分析和溯源能力的关注比例为 35.0%,实时分析 原始网络数据包流量(NetFlow 记录等)的关注比例为 27.0%。而这两项能力恰好是攻防对抗场景中极为重要的环节,NTA/NDR 类产品正是将机器学习、高级分析和基于规则的检测结合起来,根 据上下文收集的数据来确定后期的攻击行为,从而帮助企业最大化 扭转攻防不对等的不利局面。针对产品部署在攻防演练场景的使用效果,调研数据显示: 48.39%的企业认为作用很大,37.46%的企业认为作用一般,14.15% 的企业认为没什么作用。(四)企业对 NTA/NDR 类产品的预期针对已部署 NTA/NDR 类产品的调研对象,23.7%的企业认为产品 符合预期效果,21.3%的企业对所部署的产品表示不满,仅有 7.1% 的企业认为产品防护效果超过预期。根据调研,企业用户对现阶段 NTA/NDR 类产品不满意的问题主 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23.48%的企业认为价格高昂,22.61%的企业 认为产品的事件误报率过高。(五)企业期待 NTA/NDR 类产品的能力针对 NTA/NDR 类产品的属性及应用场景,除了核心的威胁溯源 及全流量存储与监测能力外,还需提升网络可视化功能。在此基础 上,加密流量的分析、基于行为的数据分析能力也需着力增强。超过 50%的企业认为目前的 NTA/NDR 类产品需要提升威胁溯源、 全流量监测及网络可视化这三项核心能力。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非常关注 NTA/NDR 类产品的应用能力, 国内企业对此的技术投入比例也在不断增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 开始重视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和高级威胁的防护能力,国内 NTA/NDR 类产品的市场应用将进一步扩大。三、NTA/NDR 类产品测试结果总体分析(一)不同技术方向“划分”企业能力阵营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在不考虑受测企业的供测产品数量和产品 功能组合不同情况的影响下,多数受测产品具有技术能力倾向性, 其中,部分产品能力倾向于网络流量识别,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协议 的识别、各类文件的识别与还原等,部分产品则倾向于安全分析能 力,主要包括网络攻击行为分析、恶意程序分析、APT 关联分析以及 综合态势展示能力等。如图 14 所示,各产品网络流量识别能力和安全分析能力对比, 其中蓝色部分是网络流量识别能力测试项结果总和,红色部分为安 全分析测试项结果总和,蓝色占比多意味着产品网络流量识别能力 较强,红色占比多表示安全分析能力强。从整体上看,网络流量识 别和安全分析能力相对平衡,即两种能力各占比例 50%左右的受测产 品不足 10 家。(二)自动化处置能力有待落地和完善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大多数产品具备基本的告警功能,但自动 化编排响应能力有待提高。根据测试用例要求,受测产品在告警能 力方面,可进行实时有效告警,告警方式包括界面、邮件、短信、 站内信等,并且告警信息在系统中有详细记录。在联动能力方面, 具备与其他设备 API/Syslog/SNMP 等接口的配置,并且可以与企业 其他产品和其他企业或开源组件实现数据联动,以满足风险通知等其他扩展功能。KillChain/ATT&CK技术落地仍需完善。通过测试结果发现, 仅有不足 8 款产品实现了基于各类攻击链的告警分析,以 ATT&CK 为 例,包括初始访问、执行、持久化、授权、防御规避、凭证访问等 全过程告警功能。但是在风险告警与攻击链构成防御策略方面仍需 不断完善。随着各企业在国家 APT 网络攻击对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 究与实践,应持续完善产品能力,以在网络安全防御与应急响应工 作中起到实际效果SOAR 能力缺乏在 NTA/NDR 类产品中落地。通过测试结果发现, 在工单管理能力方面,仅有 10款产品实现了最基本的事件状态管理, 其中 6 款产品具备工单流转与处置全过程管理能力,不足 4 款产品 具备完善的基于不同角色的处置流程全过程管理,但是在自动化判 断方面仍需不断研究改进。另外 18 款产品不具备工单管理功能。在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能力方面,绝大多数受测产品未体现 出相关优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三)基于 IP 和主机的溯源功能不分轩轾通过测试结果发现,虽距实现精准溯源仍有一定距离,但多数产品基本满足此次测试项。受测产品基本支持风险事件关联协议日 志进行联合检索、风险事件 PCAP流量包下载、恶意文件下载。支 持网络协议全文高级检索,对不同类型协议支持动态字段查询和展 示。可以留存全量网络文件数据,并提供文件解析及文件下载功能。 可以留存全量网络数据包,提供查询及 PCAP 包下载功能。如图 19 所示,具有较好测试结果的受测产品有 20 款,约占受 测产品数量的 70%左右,仅有 1 款产品需在此方面重点完善。多数受 测企业具备在自身流量采集范围内,基于 IP 的攻击路径还原能力。追踪溯源是网络安全技术能力难点,要想准确溯源攻击组织和 手段、攻击路径等,需要采集更多的数据,提高分析发现能力,结 合威胁情报平台等其他系统,同时,需要安全技术人员通过数据分 析逐步实现。因此,网络攻击追踪溯源仍然是需要网络安全企业不 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关键技术领域。(四)产品自身管理能力总体较好通过测试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受测产品在监测配置方面,具备 包括不限于协议流量类型、文件类型、网络区域配置、风险监测配 置等功能。在存储配置方面,配置内容具备包括存储时间、存储范 围、存储数据类型等功能。在报告导出方面,具备基于攻击事件、 网络协议、资产内容等多维度灵活导出功能。在数据报表统计分析 方面,统计维度包括风险趋势、资产动态、实时动态等信息的展示 功能。在角色权限管理方面,具备权限划分、功能划分与角色划分 等功能。在升级管理方面,具备在线升级功能和离线升级功能,且 支持对系统和策略的分别升级。通过测试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产品具有完善的自身管理能力。 如图 21 所示,其中 71%受测产品具有较为完善的自身管理能力,满 足测试功能要求,25%受测产品在自身管理功能方面有待提高,4%受 测产品不具备自身管理相关能力。四、NTA/NDR 类产品流量识别能力分析(一)网络协议识别展示能力各有所长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了 100 余种协议和应用, 包括 SAP、SMTP、SNMPv2c、DNS、SMBv2、POP3、Twitter、SSH、Radius、 SOCKs5、Zoom meeting chat、TikTok、Bai、IQiyi、HTTP、HTTPS、 FTP、TFTP 、MSSQL、MySQL、Whois、DCE RPC、IPP、NNTP、X11、 Mongodb、WebDav、RPC、MQTT、Amazon、Db2、NetBios、WhatsApp、 aim6、tacacs+、QQLive、classic stun、Ga Ga、Microsoft lync sipe、QQ 等,运行 5 分钟,通过受测产品查看是否完全识别并解析各类协议内容。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各产品对协议和应用的识别数量差异较大, 如图 24 所示,识别出约 0-20 余种协议的产品有 8 个,识别出 20-40 余种协议的产品有 6 个,识别出 40-60 余种协议的产品有 4 个,识 别出 60-80 余种协议的产品有 3 个,识别出 80 以上种协议的产品有7 个。总体拉看,产品的流量识别能力分别趋向于“协议识别类别多” 和“精准识别还原部分协议内容”,猜测这是由于不同企业针对 NTA/NDR 类产品的能力侧重点不同,有的优势在全流量数据还原识 别,有的优势在于网络、Web 应用安全分析,仅识别了 HTTP、SMTP、 POP3、FTP 等协议。个别参与此次测试的产品方向侧重于各类互联网 应用和互联网游戏的流量识别和数据分析。(二)网络流量识别还原内容因需而定1.绝大多数产品可全字段还原 HTTP 协议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了 HTTP 应用,每个 TCP 连接中包含一个 GET 和一个 POST 请求。通过受测产品查看 HTTP 协 议内容,筛选 HTTP 流量协议,查看协议中解析的字段信息,HTTP 协议应包含但不限于 HTTP 请求头(User-Agent、Referer、Host、 Content-Type、X-Forwarded-For 及其他自定义字段)、HTTP URL、 HTTP GET/POST 参数、HTTP 返回码、返回头、返回内容、HTTP 源/ 目的地址、HTTP 源/目的端口等信息。通过测试结果发现,80%以上受测产品对 HTTP 协议全字段还原 完整。如图 27 所示,仅有 18%受测产品对 HTTP 协议解析不完整,仅包含五元组等少量字段信息。HTTP 协议解析是用来分析各类 Web 应用攻击的必要原始数据, 如果受测产品功能侧重于攻击分析,则该协议的解析分析能力就为 必要条件。对于侧重于 WEB 安全分析、WEB 业务分析的企业均对 HTTP 协议分析字段内容还原全面且完整,对于部分侧重于全网流量态势 分析的企业,在 HTTP 协议解析细节方面并未做到完善。2.网络文件是否识别多由文件风险决定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 HTTP 应用,每个 GET 动 作请求一个文件,一共 50 余种文件类型,包括 mp3、pdf、jpg/jpeg、 zip、exe、htm/html/xhtml、css、flv、avi、js、wav、docx、rtf、 vxd、bmp、gif、png、xslx、vbe、vbs、ini、txt、dat、pem 等文 件格式。通过受测产品查看可以支持识别文件类型的种类、系统信 息、是否展示网络文件信息等通过测试结果发现,60%以上受测产品还原文件类型不超过 30 种。由于现网的业务环境复杂,传输中的文件类型较多且存在自身 占用空间较大,产品要对各类文件进行判断识别需要占用大量系统 资源,而对于以网络攻击能力为主的产品通过识别文件类型并不能 对分析网络攻击有更多的帮助,因此,未将有限的系统资源应用在 此功能上,如果受测产品主要功能为信息内容或数据安全方面,则 在此功能测试中应当会有较好表现。3.网络正常文件内容还原仍需更加精准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了 HTTP 应用,每个 GET动作请求一个 PDF文件,文件内容随机生成,包含关键词“CAICTNTA”。 同时解析内容包括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格式、来源 IP、目的 IP、 MD5 值、HASH 等信息。通过测试结果发现,仅有部分受测产品完整还原出文件,并识 别出文件中的关键词。47%的受测产品能够满足该测试用例,其中 部分产品需要提前配置好关键词策略,由流量发生器重新发起测试 流量进行功能复测,可实现该功能。39%受测产品能识别出基本文 件信息,包括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格式、来源和目的 IP、MD5 值、HASH 值等。14%的受测企业识别不到文件。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得知,多数受测产品仅对有攻击特征 的流量进行文件还原,以进一步利用沙箱分析,而作为普通的正常 文件则不进行还原。(三)NTA/NDR 产品中资产发现能力一般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了四种应用协议,分别 为 HTTP、SMB、FTP 和 SMTP 协议,并在流量中包含了服务器操作系 统、软件组件、软件框架、数据库等资产信息,受测产品需要实现 如下功能,一是查看受测产品是否能够准确对资产指纹识别。二是 具有资产识别的独立功能且能从流量中获取资产信息的能力,三是 能通过导入模板,对进行资产数据编写。四是通过 API 接口或导入 功能进行资产数据上传。五是具备网络资产自动化补全等相关功能。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多数 NTA/NDR 类产品在资产识别方面能力 表现平平。61%受测产品识别出部分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组件、 软件框架、数据库等资产信息。28%受测产品仅识别出了流量中资产 五元组基本信息。11%受测产品不支持资产发现功能。多数 NTA/NDR类产品并未将资产探测与管理作为主要能力。据了解,部分企业具 有独立的网络空间资产测绘和管理产品,用于资产识别探测和管理。五、NTA/NDR 类产品安全分析能力分析(一)具备各类网络攻击发现和分析能力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了 8000 余种类型网络攻 击,其中包括 Web 应用攻击、数据库攻击、内网渗透、通用应用漏 洞攻击、后门识别、异常协议等,验证受测系统的网络攻击识别和 分析能力。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多数企业可对网络攻击特征基本识别,需 加强机器学习、数据图谱等高级关联分析和溯源展示能力。在网络 攻击识别方面,多数受测产品能识别出 Web 应用攻击、弱口令、暴 力破解、扫描与爬虫、数据库攻击、敏感信息泄露、恶意通信流量、 内网渗透、通用应用漏洞攻击、恶意软件、后门识别、异常协议等 攻击行为。在攻击分析手段方面,少部分企业具备安全分析模型配置、机 器学习引擎配置等。在攻击路径展示方面,少部分企业支持多形式 数据图谱关联分析。在威胁溯源方面,多数产品可基本实现基于 IP 的行为路径追踪。(二)基本具备多步骤攻击关联分析能力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构造具有完整攻击链的 APT 攻击,其中包括利用 Maze Ransomware、AZORult、Neutrino等勒 索病毒等恶意程序进行攻击,攻击方 IP 为 1.0.0.0 网段,查看受测 产品是否具备针对网络勒索行为的自定义攻击场景、风险关联分析 功能、是否具备自定义关联事件模板,按照既定事件以“与”关系 进行组合,构建的攻击流量是否能触发自定义事件模板且能按预期 输出安全场景告警。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受测产品虽具备基本关联分析能力, 但能够准确分析测试用例中的网络勒索行为过程的较少。如图 38 所 示,18%受测企业发现测试流量中的攻击并绘制出勒索行为的多步骤 攻击过程,43%受测企业虽然具备多步骤攻击的关联分析功能,但未 识别测试流量中的网络勒索行为,39%受测企业不具备相关功能。对 于无法自动识别出的网络勒索行为攻击链条的受测产品,多数可以 通过各攻击特征的自定义查询功能和人工关联分析实现对网络勒索 行为记录的关联查询。(三)网络恶意程序分析能力总体可用在本测试用例中,利用流量发生器生成并发送了近七年 (2014-2020 年)恶意程序攻击 6000 余种,其中包括多种文件类型、 多种操作行为,以及多态病毒等各类变种攻击。受测产品查看系统 是否能识别恶意文件能力,通过检出报告并和原厂人员进行访谈, 确认恶意文件的检测方式,验证恶意文件的分析方式,不限于静态 规则、动态沙箱、机器学习、威胁情报等。通过测试结果发现,如图 40 所示,纵轴的分值为产品识别出的 恶意程序占全部测试流量中恶意程序比例,其中有 15 个受测产品不 具备或仅检测出少量恶意程序,其余产品检测出的恶意程序较多。 测试效果表现较好的企业主要采用了流量识别分析和沙箱一体机, 或者单独配备了专门的沙箱产品参与本次测试。六、NTA/NDR 类产品趋势展望 2016 年以来,国内外陆续有一些企业进入到网络流量分析产品 市场,但从国内企业使用以 NTA/NDR 为主的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 品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市场仍然不够成熟。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 技术,需要在市场上完成产品的落地和被广泛采用,NTA/NDR 仍需要 一定的时间积累,但从技术和产品能力上看,其发展依然值得期待 和持续关注。(一)大规模攻防演练进一步催化 NTA/NDR 市场需求随着攻防演练的规模化、常态化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 级攻击以及基于零日漏洞的攻击,对企业防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NTA/NDR 基于流量的天然威胁检测优势,使其具备优秀的威胁感知和 响应能力,能够在攻防演练乃至攻防实战中发挥足够作用,符合企业的关键需求。因此,预计 NTA/NDR 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加。(二)NTA/NDR 或着力产品差异化,打造核心卖点简单地监测来自 SPAN端口的流量不能成为网络流量监测与分 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在这一功能上,已经有多种成熟的产 品都可以实现,而 NTA/NDR 等主打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的产品需要 进一步强调差异化和产品突出优势。溯源能力的提升、分析数据的 广度(获取网络分析以外的更多数据,实现更大范围的威胁检测)、 整多重逻辑的报警判断、事件响应能力将成为其突破重点。(三)网络加密流量解析与分析成为新挑战加密流量发展对于流量监测与分析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市 面上的 NTA/NDR 类产品大多不支持直接的加密流量解析,但加密流 量趋势背景下,市场对此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因此,企业或有三 个方向。一是面对业务侧加密流量,选择 NTA+外部流量解密产品/ 技术的辅助来应对。二是面对恶意加密流量,进行有监督的 AI 行为 学习,并结合人工介入分析。一方面,加密的出站流量标记为可疑 流量,可以通过 NTA 报警,人工介入分析。另一方面加密流量的三 次握手行为对 NTA 而言是可见的,通过与感知分析集成并结合威胁 情况,可在一定程度评估、分析是否为恶意加密流量。(四)联动攻击链的流量场景化分析需进一步落地从攻防对抗中提炼典型,通过追踪关联多点攻击事件,建立与 之对应的分析模型并最终输出具有场景化的对抗能力,是 NTA/NDR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进一步落地实现的。(五)流量分析转移到云上以实现可伸缩性成趋势在收集和分析海量的流量数据过程中,中小型企业面临流量处 理或储存能力受限的问题,而将分析转移到云上给出了更好的解决 方案。基于云的流量分析有利于企业的数据处理和存储,并且在分 析引擎添加和更换上有更好的灵活性。七、NTA/NDR 类产品发展建议(一)深耕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能力互补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推动下,2020 年全球网络安全相关硬 件、软件、服务市场的总投资将达到 1252.1 亿美元,较 2019 年同 比增长 6.0%,与上期预测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未来,我国将培 育形成一批年营收超过 20 亿的网络安全企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网络安全骨干企业,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 2000 亿。高市 场份额的产业意味着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 NTA/NDR 类产品领域, 建议各企业发挥自身产品优势,“深挖”自身技术能力,打造具有 核心竞争力产品,避免产品同质化。推进产品核心技术能力创新,加强 NTA/NDR 技术领域产品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 NTA/NDR 类产 品市场份额,引领行业市场良性发展。(二)围绕新型网络场景,满足业务安全需求随着 5G、工业物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 技术推动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同行业的核心业务也已经高度依赖信 息化,但是信息化环境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网 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网络安全的目标逐渐由防止数 据被破坏、被泄漏和网络瘫痪,进一步升级为保护网络空间安全, 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与对抗能力,保障数 字化业务发展,从而确保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 NTA/NDR 类网络安全产品也将经历从外到内的进化。“从流量采集与 识别到开始运用大数据做到看见、看清威胁,再到开始逐渐从外部 向内部进化,触及网络安全的本质。必须将 NTA/NDR 类网络安全产 品能力建设于内部的业务系统之上,使信息化系统天生具备“免疫 力”,进一步从根源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从而形成与信息化紧密融 合的“内生安全”能力。(三)夯实产品自身安全,保障可信可控可靠通过对本次 NTA/NDR 类产品的渗透测试,发现多数受测产品均 或多或少存在 WEB 安全漏洞。如图 41 所示,受测产品仅有 3 款产品 暂未发现安全漏洞,接近 90%受测产品具有高危和中危漏洞的 WEB 应用漏洞,其中包括 XSS 跨站脚本漏洞、CSRF 跨站请求伪造、重要 信息泄露、越权访问等问题。在自身产品安全管理方面,建议加强针对自身产品的全生命周 期安全管理,重点应当加强出货设备安全管理,对于出货的设备, 无论是正式供货产品还是试用或测试产品,均应进行安全加固,将 自身安全作为出货标准的一道“红线”。在自身产品安全漏洞方面, 建议重点关注第三方开源组件或接口的安全性,使用第三方组件或 接口前,产品应当通过全面渗透测试和安全加固。……(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信通院)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Patrick Reinert, Evgeny Epelbaum, Daniel Mller, Arseniy Filin, Vadim Baru (from left). Credit: RUB, Marquard波鸿的一个研究小组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的方式确定了中子的大小,从而纠正了先前的假设。中子的大小不能直接测量:只能从涉及其他粒子的实验中确定。到目前为止,虽然这种计算是使用旧的重原子测量以非常间接的方式进行的,但波鸿鲁尔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RUB)的一个团队却采取了另一种方法。通过将他们非常精确的计算与最近对轻核的测量相结合,研究人员得出了一种更直接的方法。由叶夫根尼·埃珀鲍姆(Evgeny Epelbaum)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描述了他们的结果,这些结果与以前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中子和质子共同称为核子(nucleon),形成原子核,因此是我们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核子本身由强相互作用的夸克和胶子组成,并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对此的精确理解是积极研究的主题。核子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其大小,由电荷分布确定叶夫根尼·埃珀鲍姆解释说:“在内部,有正电荷区和负电荷区,这些区域加在一起会导致中子的总电荷为零。中子的半径可以被认为是电荷分布的空间扩展。因此,它决定了中子的大小。”间接测量法迄今为止,中子半径的确定是基于在重原子(例如铋)的电子壳上使用极低能中子进行的散射实验。“研究人员会将这种中子束对准载有许多电子的重同位素目标,并确定通过多少中子。”位于波鸿的物理学家阿森尼·菲林(Arseniy Filin)博士说。这样就可以提取中子的大小。他说:“这是一种非常间接的方法。”在他们目前的项目中,该小组首次确定了最轻原子核的中子电荷半径。在理论研究中,他们成功地以高精度计算了氘(deuteron)核半径。氘核是最简单的原子核之一,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由于氘核中的两个核子相距较远,因此氘核比其两个组成部分要大得多。波恩大学亥姆霍兹辐射与核物理研究所的瓦迪姆·巴鲁(Vadim Baru)博士总结道:“我们对氘核半径的准确预测,再加上对氘核-质子半径差的高精度光谱测量,得出的中子半径值比先前的测定值高出约1.7个标准偏差。”。因此,中子将被校正。获得的值为<rn2> = -0.106-0.005+0.007fm2,其大小比“Particle Data Group”给出的当前值小1.7σ。 Particle Data Group的平均值是 0.1161±0.0022fm2 fm是飞米,10^-15米
2016年至2019年间,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等文件,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以支持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研发与验证。2020年,为进一步顺应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对高精度地图的需求,国家从建设方向、准入门槛、地图测绘安全等方面为高精度地图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引导。目前,IDC首发中国高精度地图市场研究报告:《中国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市场厂商份额,2019——风云刚起》。报告指出:当下,中国高精地图主要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其中,各大主机厂商对高精度地图的态度和布局策略不尽相同:传统高端车企:强调车辆本身的驾乘感,弱化科技带来的体验感;传统中低端车企:稳步推进与图商的合作,倾向于与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图商合作;造车新势力:拥有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们正在全面拥抱自动驾驶和高精地图对车辆的技术赋能,全面提升科技带来的未来感、体验感。2019年,中国高精度地图市场开始进入各大厂商进一步抢滩布局的一年,传统IT企业的竞相入局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动力,也出现了一定的市场分化:国外图商:因国内政策限制,正在以数据应用开发层面切入市场。国内头部传统图商:“跑马圈地”抢占市场主动权,一方面加快资本运作以控制布局较慢的传统图商;另一方面加强构建自身数据采集、制作、应用与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国内其他传统图商:在高精度地图采集、制作、应用等多环节寻求与头部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国内新兴图商:为了寻求发展,正在摸索差异化的商业路径,包括数据采集的技术路线、数据更新的实现方式以及数据变现的能力等。从市场份额角度看,高精度地图解决方案市场主要是国内头部图商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中国高精度地图市场将是终端用户主导与图商主导两种不同的分市场。对于供应商来说,在进入不同的市场中需要针对自身能力有充分的认知,寻求最佳市场解决方案。IDC针对整体市场参与者提出了不同的市场发展建议,以供参考:图商若想获取更大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展自身IT能力传统图商在地图数据处理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提供数据服务本身已经有比较可观的利润。但是,传统的地图使用也发展到一定的瓶颈,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传统图商若想要进一步扩大业务,还需要加强自身IT能力的建设,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仅在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在业务应用方面发力,以不断地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创造新的业务应用场景,获取更多的市场空间。高精度地图数据处理需要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高精度地图本身存在信息量大、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如果技术提供商在数据处理方面还是延续传统的人工制图的流程,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应用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处理精度。可以探索、尝试与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目前,高精度地图的应用主要随着自动驾驶的逐渐普及而兴起。但是实际上,高精度地图在地理探测、应急管理、交通管理以及交通运输等场景中都可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在市场发展中需要更加大胆的尝试,以扩展自身业务,并且能够与其他图商共同进行差异化发展。传统车企主导发展的市场需要迎合国内使用者对科技体验感的需求传统车企在造车工艺方面虽然较领先,车辆本身的驾乘感很好,但是,随着国内科技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国内最终使用者对于高精度地图的使用需求尚处在强调科技体验感的阶段,传统车企主导发展的高精度地图市场发展需要迎合国内最终使用者的需求,才能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IDC中国政府行业与智慧城市研究部研究经理詹墨磊表示:“高精度地图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层面尚未有专门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标准文件的出台。但是,市场的发展已经跟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稳步推进,国外图商由于政策限制因素正在寻求以数据应用开发角度切入市场;国内传统图商头部企业正在对外资本输出、对内加大研发力度的策略下逐渐构建与强化自身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新兴初创企业为了寻求差异化发展,也在数据采集、数据制作、数据更新与服务等角度提出全新的发展理念与策略;传统IT或互联网企业的悉数入场,也在加快市场的竞争节奏。高精度地图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正在逐步由蓝海向红海进发。”注:本文来源IDC微信公众号,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