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监督检查督促暖企举措落地见效巾以文绣

监督检查督促暖企举措落地见效

监督检查督促暖企举措落地见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王奇“市场商户复工情况如何,相关减免扶持政策落实了吗?”2月27日上午,天津市滨海新区纪委监委驻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纪检监察组深入金元宝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展监督检查。该组围绕群众生活物资保障和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督促驻在单位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给予复工重点商贸企业专项补贴等工作。企业稳,则人心稳、社会稳。连日来,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合理安排和动员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暖企政策贯彻落实开展监督,督促职能部门查漏补缺、细化落地。“截至2月29日,限额以上批零、餐饮企业复工75家2392人,复工率100%,返岗率80.08%,限额以上房地产、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复工87家2390人,复工率100%,返岗率95%……”数字背后,离不开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纪委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立足职责定位,主动靠前监督,积极推动商务部门多项措施落地生效的实践。围绕福建省“24条”、厦门市“15条”等惠企措施,翔安区纪委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多次找到区商务局负责人,逐条落实“一企一策”要求,制定挂钩帮扶责任清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区商务局优化申报流程,加快扶持资金兑现速度,采用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申报表数据,自2月10日发布申报指南以来,截至目前已受理43家企业兑现申请。据了解,福建省纪委监委驻省商务厅纪检监察组督促驻在部门组织各地具备条件的商贸服务业企业、外贸企业尽快复工营业,积极为民生保供企业开具资质证明,保障生活必需品物资流通顺畅。阻击疫情,不能阻断经济运转。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驻商务、发改、经信等部门的派驻机构优势,以强监督促强监管,推动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你们有没有对企业进行相关摸排工作,是否做好‘一企一策’?”2月28日,河南省上蔡县产业集聚区原本冷清的企业车间内,逐渐重现机声隆隆的生产景象。连日来,该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聚焦职能职责,察访调研产业复工复产情况,督促县商务局等驻在单位将惠企政策落实到位。“保障人流物流畅通,为企业复工复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持。”上蔡县纪委监委立足实际,督促县商务局等职能部门,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企业一个专班,对企业上报的审批事项,明确专人集中网上办理,帮助开复工企业解决原材料、资金、物资运输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多亏了你们,现在复工10天就达到去年同期一个月的销量,真是太感谢了!”2月28日一大早,面对浙江省开化县纪委监委驻县发改局纪检监察组的回访,开化捷风优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孙炜激动不已。原来,该公司主要从事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受疫情影响,春节以来面临供货不足、平台关注度不高等问题,销量一直很低。驻县发改局纪检监察组检查发现全县116家电子商务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供货短缺、平台辐射面小、产品滞销等问题。随即向县经信局反馈,经信局随后整合全县各电商销售平台,联系周边农产品基地,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电商,保障产品供给。通过“百网千品”专项集中推介活动,宣传拓宽销路,不到十天,该公司销售额已达180余万元。好政策关键在执行,通过建立企业纪检监察联络员等沟通对接机制,各地纪委监委对商贸流通领域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督促职能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保障制度执行有力有效。“佘组长,听说很多企业都在申请贷款贴息政策,为什么我们企业没收到这个政策通知呢?”2月26日,四川省泸县纪委监委驻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纪检监察组组长佘克全正在办公室汇总监督检查情况时,接到了某企业纪检监察联络员打来的电话。放下电话,佘克全找到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服务业股负责人了解情况,并督促其将相关政策及时传达给符合贴息条件的企业,对不符合条件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这是该县纪委监委在重点企业设置纪检监察联络员,保障县商务系统稳预期保增长举措落地见效的缩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相关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吃拿卡要等问题,纪检监察联络员可以直接向纪委监委反映,纪委监委将及时协调解决,对于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为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爱简单

不再是靠胆识就能赚钱的年代,这家公司帮品牌做好决策|专访

营销新引擎原创 · 作者|王舷歌几年前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罗子君一路打怪从市场调研公司步步为营,进入了顶级咨询公司。其中有个场景很有意思,她所在的调研公司在给一个牛奶品牌做消费者调研,品牌对抽样消费者的要求是35岁以下,结果调研找来的人当中有45岁的,还有两个消费者的调查问卷竟然留的同一个手机号……主管陷入尴尬。这是市场研究领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常见痛点:数据不真实,分析模型不可靠,自然结论的决策参考价值就打大折扣了。不过,即使放到全球范围来看,市场研究行业也都不免有些无趣。问卷、焦点小组这些“老一套”的调研手段,并没有拉近品牌与用户的距离。但时代在变化,一方面是技术不断革新,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式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商业社会也在变化,过去或许可以靠胆识与经验赚钱,但现在每一个决策都需要充分的依据,一次错误决策所对应的代价远比过去要高。这样的背景下,帮助品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用一个词概括这件事,即客户体验管理(CEM,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通过技术手段收集调查用户的偏好,并加以分析作出决策,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对品牌的拥护。快决测是今年CEM领域强势崛起的一家公司,主要瞄准大中型品牌类企业,服务四方面的需求:生意评估和机会、新品内容优选与优化、品牌与生意诊断和反馈、私域流量运营管理等。今年4月宣布A轮融资后,快决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8000万元B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领投,A轮老股东赛意产业基金、澄志创投跟投。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品牌客户,他们都认为CEM市场处在爆发临界点,只有具备服务头部客户能力的专业级好产品,并且具备相当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才能引爆市场。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慢生意,需要决心和耐心。根据测算,国内CEM和市场洞察市场规模在300亿元左右,海外800亿美金的规模。融资完成后,快决测创始人、CEO李韶辉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认为快决测未来取胜一靠深刻理解服务头部客户专业标准,二靠技术研发,在产品和技术的投入方面无上限。快决测创始人、CEO 李韶辉目前,快决测CEM和洞察研究产品与解决方案已为全球120多家客户提供服务,覆盖互联网、金融、消费、零售、汽车、医药保健、电子数码、家电、高科技等10多个行业。其客户名单包含众多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如宝洁、联合利华、腾讯、中国平安、屈臣氏、蚂蚁集团、玛氏、金伯利、蒙牛、GSK等。快决测部分合作品牌以下为「深响 · 营销新引擎」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实录:市场与竞争Q:全球市场研究的市场其实过去100年都没怎么变化,还是问卷、焦点小组会这些“老一套”。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发生大变化?技术对这摊事情的变革空间到底有多大?换句话说快决测的空间有多大?A:市场研究这个领域这两年在国内一直是看涨的,CEM更是。因为CEM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变化的原因包括几点:首先,生意比以前难做了。我们不管是市场研究还是CEM,目的都是为了给最终的生意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十年、二十年前,大家凭借自己的胆识和经验赚钱,但现在光有胆识和经验很难轻松赚钱了。其次,竞争环境变了。以前你开个杂货店,面临的竞争最多就是一个711,但现在电商、互联网巨头往每一个缝隙里注资,竞争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当然,商业越发达、经济越发达,我们这个行业就越发达。中国目前整个CEM和市场洞察市场相当于是一个300亿元的大盘子,而在美国则是300亿美金,可见美国企业相当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另外, CEM和洞察研究还是一个有专业深度的事情,所以空间会很大。如果我们的能力产品真正落地,实际上是可以帮助企业捅破天花板的,资本市场现在也很看好。Q:我们ezTest(定量研究)+ezTalk(定性研究)相对于传统公司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但如果对比技术和数据更丰富的互联网巨头呢?现在很多平台(特别是电商)本身后台就给品牌商家提供了数据分析,且颗粒度在不断细化优化,而且那些数据是一手的。这是否会成为快决测最大的竞争对手?比如腾讯广告/巨量引擎拥有海量多维度数据,他们做这件事是不是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可以连同投放一起打包完成?A:其实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里面是一个主动的数据采集和被动数据采集。我们把快决测定义成一家沟通技术公司。无论阿里、腾讯,他们更多的是交易或者社交的数据。当然对这些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品牌方是有价值的。而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品牌主动和消费者沟通来获取信息和决策数据。另外主流大平台也是我们招募被访者的合作平台。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具备服务头部客户能力,通过技术实现企业用户CEM和洞察研究需求的自动化、智能化的SaaS公司。相对巨头而言,他们更可能选择搭建架构和平台的方式,让企业去跑马圈地。技术理解Q:2019年底公司正式升级了“智能商业洞察中台战略”,之前一段时间“中台”这个概念被吹上了天,现在又有很多观点吐槽中台无用。您怎么看?A:我觉得这个概念是个好概念,但在市场上被叫烂了。我们跟客户谈,我们更愿意说给他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中台”,这个解决方案是基于他自己的决策场景需求,我给他配置需求出来。当然,这个解决方案要具备扩展性和功能配置的能力。其实大部分企业未必需要那么多的中台,客户需要的是功能模组,比如洞察CEM是一个综合模组,它的CRM(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和CDP(客户数据平台)相对应,销售管理也可能是一个模组。如果所有模组都堆在一个中台,其实它是一个混乱的东西。打个比方,如果每个技术公司都给客户提供一个中台,对客户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大杂烩。关于理论与实践Q:我们看到快决测有一个案例是为某知名餐饮品牌制定了围绕一线销售人员沟通与反馈的智能系统,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销售人员的标签(如区域市场、门店、岗位角色),定制不同的研究及互动模板,随时随地发起千人千面的调研,进一步加强与销售人员之间的沟通反馈——理论上这种模式非常高效,而且老板肯定是乐见其成的。但我想知道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被中台”的底层员工是什么态度?就我们之前的一些采访,很多管理层觉得有效的系统,其实一线员工并不买账。个人感觉快决测很多设计都是站在领导层的角度,那么在实际执行落地层面,我们做了哪些事情确保中台的实用性?A:企业有各种不同的需求,有些是老板的需求,有些是中层管理的需求,有些是底层员工的需求,毫无疑问,我们如果服务客户,我们首先需要满足老板的需求,因为老板对咱们的生意有更高的认知,所以老板的需求满足了,企业服务才能进得去,To B技术很少是由底层往上堆起来的。但满足老板需求的同时,这些企业服务的技术最终是要为具体的业务单位产生价值,而具体的业务不是老板所推动的。所以我们要针对具体的业务需求,例如针对员工、总监等不同层级人员在不同生意场景和运营场景的需求点,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一线的产品使用者感受到产品能帮助他们,有实际的价值,觉得这个产品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我们的产品,要充分理解客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这到底是为谁服务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对高层有价值,对业务线有用。关于边界的拓展Q: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再灵活的统一技术,也需要针对行业特点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快决测如何选择切入的行业?A:肯定得一个一个行业地做。如果我要做一个行业,就要找行业最大的标杆客户,跟他们合作。我们比较幸运,一路走来我们在每个行业都找到了标杆,而且他们信任我们。我觉得创业公司一开始肯定要走资源最好且最熟悉的行业,像快消行业是我们最熟悉的行业,所以我们一开始进入的就是快消行业。Q:所以并不是看哪个行业钱多就进哪个行业?A:后期跑起来了会。Q:这样的模式会不会使我们本来想技术驱动,最后还是会变成人力驱动?因为你服务的客户越多,你要在这个项目上扑上去的人就会越多,就会变成律所四大那样的组织模式。A:不会。我们的商业模式是螺旋上升的。开发好产品技术后,会迎来一波生意快速增长,这时需要有人进行对接服务。比起传统公司马上大量雇佣服务人员的模式,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先把产品技术团队拉进来和服务团队探讨产品升级以提升研究及CS团队的人效。当产品力提升了,服务团队可以接纳更多业务后,会进入下一轮生意拓展。然后又再进入下一轮产品升级以提升服务人效。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比如我们DP同事2018年只有5个人,2019年是5个人,今年还是5个人,但我们每年的业务增长都超过100%。Q:快决测在客户方面的实力很强,最近也是中标平安集团品牌美誉度的项目,公司介绍里也不乏大客户。可以理解为快决测的产品是面向一定体量的大型企业的吗?中小企业的需求您怎么看?他们的痛点在哪里?如何解决?A:或许是资源魔咒吧,创业公司肯定是先做自己资源体系内的事。我们和大品牌一直都有很好的沟通渠道,之前确实没有把中小企业当成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做小客户,对我们来说性价比不会太好。服务一个小客户和服务一个大客户成本差不多,小客户服务得再好,业务空间有限。而头部客户一方面是预算更多,另一方面是有品牌示范效应,可以在行业内起到标杆做用。而且这个标杆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没有主动推进中小客户。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些消费类的创业项目。一开始因为是朋友创业的项目需要,我们就做了。后来看到新消费品牌带来的市场声量似乎比传统品牌更大一些。而且这些创始人非常聪明,他们压力也更大,他们知道现在每花一笔钱,和后面的持续花费都有风险,所以愿意在一开始花很少的钱去验证。而且现在新消费者的创始人都很早就开始做私域,在私域里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性价比非常高手CEM和洞察研究解决方案。这个市场起来的速度比我们原来想的更快。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能力需求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小企业要求更快、和解决方案的产品化能力更强。现在各行各业的生意都越来越难做,我们看到中小企业的CEM和洞察决策研究的需求在增长。但是中小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来做。所以需要我们把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做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易用性,自助性和成本进一步降低更强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CEM和洞察决策研究会迎来大发展。

天下好知

因专注而专业——对话策对咨询管理创始人张远坤

破企业经营困境之局,是他终身课题;布企业管理运营之局,是他拿手好戏;谋企业发展战略之局,是他独门秘籍。为了让企业管理变得更简单、更高效、更快乐,他成为一名企业管理领军人物;坚持专注、创新,他带领策对咨询成长为行业内的翘楚。他便是深圳策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当家人——张远坤。近日,前瞻经济学人“前瞻之星”团队邀请到张远坤老师,为我们做了中小型民营企业运营管理难题的相关分享,听他讲述独创的“经营目标落地系统”如何帮助到众多中小企业实现业绩高质量增长,并让策对咨询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客户认可的咨询标杆企业。深圳策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远坤初心:让中国企业老板做个幸福的老板舒适休闲装、黑框眼镜、幽默诙谐的谈吐,职业人的干练和文人的儒雅在张远坤老师身上有着巧妙的结合。在充满书香气息的办公室里,张老师对创业历程娓娓道来。说到为什么想要创立策对咨询这家公司,张老师坦言,这与他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张老师一直从事于大型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曾担任健力宝集团人力资源经理、香港金德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法国SgT Group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对于企业绩效、薪酬、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常年的工作中,张老师发现许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管理难题,绝大部分老板都是干销售或者技术出身,对于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知之甚少。于是,凭借多年的上市企业、外资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张老师萌生了一个想法,创立一家致力于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运营管理、业绩提升难题的公司。2014年,张老师成立了策对咨询这一品牌。策对咨询,以“为中国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保驾护航”为愿景,专注为中小企业提供业绩管理的解决方案。策对咨询移植了欧美、香港、日本等著名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结合本土企业实际,独创出一套有利于本土企业的解决方案——“经营目标落地系统”。通过对企业开展前期采样调研,问诊把脉,对症下药,制定出与企业高度契合的专属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简单、实效、立竿见影,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策对咨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让企业管理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更快乐”的使命,张老师解释,“更简单,即找准切入点,以“人(团队)的问题”为切入点来设计公司的运营体系;更高效,公司结构扁平化,以“降本增效”基本点来增加企业的产出和盈利;更快乐,中国本土老板平时过得太累,幸福指数偏低,要把老板从这些琐碎的事情中解放出来,让老板真正能够履行“老板”的职责,让老板能够做个幸福的老板,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标签:“经营目标落地系统”作为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策对咨询的“杀手锏”是独创的“经营目标落地系统”,这是一套由张老师15年在跨国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国内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的实战总结,融合了欧美、日本,结合本土文化转化的产品模式,为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难题而生,亦是一套在实践中深化、经过数轮实战后总结的咨询体系。 “经营目标落地系统”来自于HR,但高于HR。“企业最难管理的是‘人’,‘经营目标落地系统’就是以‘人’为切入点,通过组织、绩效、薪酬、人才培养等达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实现的目的。”经营目标落地系统模型“经营目标落地系统”是以绩效布局为核心,围绕战略布局、人才布局、动力布局、组织布局展开的企业管理系统模式。通过辅导企业定战略、建组织、布人力、置系统、定标准,以核心员工奖金池奖励为牵引,贯穿“五会”系统,推进经营目标达成。“在管理咨询领域,人们最终只关注落地,关心结果。”张老师坦言,“如果客户正在进行一个咨询项目,他们最希望管理咨询公司能够交出一个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目前业务表现的方案。”但许多咨询公司只做战略,并不落地。策对咨询的独到之处便在于把战略管理咨询与落地实施相结合,其和客户、公司的核心团队一起研讨,最后得出老板、核心团队、咨询顾问三方共同认可的方案和方法,量身定制的体系保证了落地的群众基础和个性化特征。而且,张老师独家研发的“五会系统”——公司前景研讨会、企业战略发布会、经营领导小组周例会、公司月度KPI评审会、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是策对咨询执行层面的“法宝”,经过多年的实战,成功地帮助企业解决了项目落地的问题。张老师介绍,要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落地,“五会”缺一不可。公司的前景研讨会,解决公司的战略制定和战略解码;战略发布会,解决公司的员工总动员和组织活力的问题;经营领导小组周例会,解决公司的领导能力和执行体系的问题;公司的月度KPI评审会,解决公司的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的问题,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是对全年的经营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兑现年初给员工的激励承诺。策对咨询团队每做一个项目,都会悉心辅导企业召开“五会”,从企业战略、年度目标等的制定到会议文件模板的提供,“手把手”教会企业,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授之以渔,做到真正的项目落地。背后:一支强战斗力的队伍之所以拥有高效的战略管理咨询与落地实施能力,是因为策对咨询背后隐藏着一支高精尖的团队,聚拢了多名跨国公司及上市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从业背景的咨询管理人才。“我们的顾问最少都有8年以上大型公司HR的工作经验,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张老师自豪地表示,“我的团队成员擅长独立系统处理企业经营和管理等各种疑难杂症,深受客户好评! ”策对咨询团队这支团队有着自己的坚持,策对的顾问都是自己的员工,而且不能够在外面承接任何项目。“我们绝不会从客户那里签约以后转包给合伙人,因为这样操作就不能保证咨询结果。”在这样一支强战斗力队伍的拼搏下,深耕6载,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策对咨询已拥有200多个成功咨询案例,涉及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跨境电商、金融、餐饮、贸易、互联网、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且与大多客户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主板上市的道森股份就是“经营目标落地系统”的受益者。2018年,策对咨询团队为道森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统且接地气的方案,经过近一年的精心辅导,全面优化了道森集团组织架构设置,确定了总部与各分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加强了总部的管控力度,同时组建了各子公司经营领导班子,通过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两个层面的经营领导小组周例会及月度KPI评审会,有效推动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公司总部能够对每一家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到动态掌握,责任落实到人,公司绩效管理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策对咨询系统、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激励机制的牵引作用下,道森团队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员工流失率由6%下降到2%左右,核心干部零流失,经营业绩较2017年大幅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率同比增长了200%左右,根据策对咨询的奖金池方案,2018年公司对优秀员工的奖金池金额达到了700万元,实现公司对全体道森人2018年的承诺。“和策对的长期合作,让道森的管理插上飞翔的翅膀。”道森股份总经理邹总在致谢信中如此评价。突破:实战实战再实战 落地落地再落地新的经济与市场环境,赋予了中国企业新的历史使命,也催生了中国本土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与咨询服务机构展开合作。中国当前的管理咨询行业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张老师认为咨询是为企业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快速建立新管理系统最便捷的办法,他形容企业和咨询管理公司的关系犹如患者与医生,互为依存,但又经常出现“医患矛盾”。在现实中,企业借助外部专家力量解决问题,往往在专家离场后,面对新的管理问题又束手无策了。针对这一难题,策对咨询团队“对症下药”,设计了与众不同的服务形式。首先,做一个完整的系统,即“经营目标落地系统”,系统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我们的系统做完以后,基本上公司的运营体系就弄明白了。”其次,边干边用,将绩效布局、人才布局贯穿整个项目,“经过几个月的咨询和辅导,到我们策对咨询顾问团队退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把项目落地了,而且还教会了客户核心团队一整套企业运营的方法,这是给客户最大的回报。”对企业来说,策对咨询更像导师和朋友。“我们有强大的实操和落地团队协助客户创造价值,很多客户经过几个月的咨询辅导以后,愿意和策对咨询继续签订协议,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他们认为我们真正的帮助他们解决了疑难杂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张老师笑着表示:“我为何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每做一个客户就多了个朋友,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成功发展,我很开心。”当家人:“课堂里的德云社、讲师中的易中天”在“深圳策对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头衔之外,张老师还是北大、清华EMBA总裁班多年的特聘讲师。张老师经十余年国内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高管磨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管理经验,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绩效管理体系;又经过近十年全国高端培训市场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授课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二十余年磨一剑,使张老师成为中国以实战、实效著称的培训咨询专家。张老师受邀为乐客商学院做培训由他一手发起成立的“策对商学院”专注于打造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的必修课,已组建了国内高端专家智库,打造了海量导师天团,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专家和知名学者、实战派导师、知名企业高管。策对商学院教育体系由线上课程体系和线下训练营体系构成,其中,线上课程体系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内容,如人力资源类课程有《总裁布局》、《超级演说力》、《打造王牌团队》、《人力资源总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重构执行力》、《核心人才选拔和面试技巧》等实战课程;线下课程有代表性的有《中高层管理者管理素养全面提升》、《组织变革与领导力》、《管理复制》特训营、《经营目标落地解码》训练营、《经营目标落地系统》方案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总监素养提升》等。这些课程体系都是以实战化问题解决为抓手,通过听课、练习、反馈等线上线下学习全流程,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老师崇尚“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追求实战、实效、实用的授课目标,通过穿透思维演绎,来引发学员智慧。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授课高达上千场次,受益企业家及企业高管高达40多万人,内训的企业有数千家,直接辅导咨询过的企业有200多家。其中,一汽集团5年来连续采购张老师的课程《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达60期,该集团全国2400位二级经理以上人员都接受过该课程的辅导和培训,据说张老师的这门课程已经成为了中国一汽集团管理层的三大必修课之一。张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系统实战的课程分享,深得学员、企业的一致好评,学员普遍反馈“全程高能无尿点”,其独到的授课风格被业界誉为“课堂里的德云社、讲师中的易中天”。展望未来,策对咨询目标清晰,张老师目光坚定,“我本人及我的团队永远只做一件事:帮助中国本土企业建立或者重构《经营目标落地系统》。一米宽,万米深,我们永远专心专注于‘五大布局’和‘五会系统’,在这个领域精耕细作,真正能够做到为中国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保驾护航,让企业管理变得更简单、更高效、更快乐!帮助更多有梦想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

原原本本

蔡艳: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月7日下午,婺城区委书记蔡艳带领区委办、经商局、财政局、税务局、三服务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前往乾西乡部分企业调研。蔡艳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和市委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双城”战略总目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以“快、奇、准”的超常规举措,聚焦、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走前列、答高分”的奋斗姿态,努力交出建设“重要窗口”的高分答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乾西乡党委书记张遵强参加活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蔡艳一行先后走访了浙江维力塑胶有限公司、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浙江吉峰齿轮有限公司、浙江八达运动服饰有限公司,每到一地都进车间、看生产、问需求,详细了解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情况,并为企业现场协调解决有关难题。在浙江维力塑胶有限公司走访时,蔡艳深入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能恢复、员工工作和政策落地等情况。了解到企业审时度势、制定外贸转内销策略时,蔡艳对企业以变应变、化危为机表示充分肯定。她说,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扎实做好帮扶政策落地和督查工作。要建立网上金融超市,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要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重视开拓国内市场,发挥行业协会的抱团作用,实现人员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员工储备,确保满足产能提升时的人员需求。要全力做好“三服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为建设“重要窗口”贡献力量。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制造单、三相智能电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无线采集器等电子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产能恢复得怎么样?疫情防控是否到位?”蔡艳步入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化厂房,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产品生产、供货、销售及工艺情况,实地考察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情况,并对企业坚持“机器换人”、着力提质增效、开足马力复工复产表示赞赏。她强调,越是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的非常时期,越是要政企合作、凝聚合力。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同努力,全力实现“半年红”。去年底,浙江吉峰齿轮有限公司投资8000余万元的各类农机、汽车齿轮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在企业生产车间,齿轮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着质检和上下料工作。蔡艳一行询问了解企业设备设施、复工复产、市场订单、金融信贷等情况,并对企业下一步扩大产能出谋划策。得知企业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时,蔡艳很欣慰。针对企业提出的证件办理问题,她要求有关部门做好“三服务”,开展联合办公,实行容缺办理,加快办证速度,使阻碍企业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八达运动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外贸服饰代加工,今年初用时半月建成投产口罩生产线,是婺城区首家亿元以上成功转产的外贸企业。蔡艳一行走车间、看布局、谈愿景,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种类、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出口销售等情况。当听说企业每天能生产30万只口罩时,蔡艳对企业强大的应变能力表示点赞。蔡艳强调,面对严峻的国际外贸形势,外贸企业应主动转型升级,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径。各级各部门要内挖潜力,盘活存量,做好增量,指导乡镇做好经济工作。要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加快“飞地”项目落地。口罩专班要针对口罩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开展专项服务。要加强口罩产业风险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理昧

罗兰贝格中国各行业趋势洞察报告:预见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2020年伊始,罗兰贝格综合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 业的发展动态,大家拨云见日,共同把脉中国经济。汽车1、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 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 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 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 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 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 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 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 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 革新消费者体验。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 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 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 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 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 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 交互、生物识别等。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 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 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 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 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 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2、商用车市场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 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 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 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 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 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 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 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 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 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 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 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 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3、供应商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 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 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 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 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能力重构,优 化管理效率与人才结构,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科技创新支撑。4、后市场与新进入者独立后市场仍将快速发展,供应链整合和效率提升成为深耕主题在车市放缓大背景下,后市场将在长期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但是,目前的 中国独立后市场企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模式不清晰和融资受阻的挑 战,同时又不断有新进入者布局综合维修、汽配分销和衍生业务。我们观察到,独 立后市场以领先整车市场的更快速度进行着存量市场竞争变革,预计在2020年,这 种变革将伴随着消费者、技术与资源整合变化进一步发展。其中联盟化、修配一体 化、线上线下一体化、2B2C融合化、供应链垂直和横向整合化等多维度的尝试,以 效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试图根本性改变这个规模大但散乱的 潜力市场,主机厂及其相应生态体系从2020年开始对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5、移动出行概念下的新零售探索出现在2019年,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上半场竞赛基本结束。随着移动出行下半场 开启,出行模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将出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之后。在此之前,整车企业与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都将逐步 向更加定制化细分化的出行服务转型,“1+M“出行模式将成为车企、租赁公司和互 联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场景的不断细分和可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平衡会成为核 心关注点。2020年,预计以订阅式用车、体验式租赁、场景化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出 行模式创新以及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新零售合作探索将更多涌现。政府与公共城市群产经网络重构升级,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入,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提升辐射 力影响力的新主体,经济功能和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内部,一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重构产业网络,改变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对内分工协作、 对外相对完整独立,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有机综合体;一方面从价值链角度构 建科创网络,推动从单一城市创新内循环向城市群大尺度创新协作转变,形成中 心城市策源引领和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新格局。中央活动区理念指导主城区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从CBD到CAZ,中央活动区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新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7-24全时段活动、多种功能复合共存、产业经济多元、用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 群多样化等更加复合多元的发展特质。从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实践来看,总 体呈现经济统领、创新动能、文化点亮、多元商业、活力高知人群、全球交互窗 口等六大特点。聚焦基础创新重点突破,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单边主义抬头和中国逐步迈入科研无人区,使得基础创新的突破发展成为保障新时 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催生中心城市致力打造突出基础创新的创新策源地。从 城市角度,可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升级、重大关键领域集中 突破、科创资源资本机制变革、培育新式科技创新承载实体等多种路径和方式,逐 步建立强化全价值链创新的综合性发展体系。商文旅新手法演绎城市文化,打造全球城市独特魅力文化塑魂是全球城市放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级文化地标则是文化展示城 市魅力,体现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时间维度、城市精神、建筑艺术、地理空 间等多重维度解读城市文化,并通过文化精神的选取解读、商文旅融合的全息演绎 和城市认同感的拟合,构建打造卓越城市文化地标的有效路径。后街经济提质升级,绽放全球城市多彩活力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既快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问题。街道作为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相比奢华、现代的商业主街,人文 交织、城市原生味道集聚的后街,更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和城市基因 信息的最佳承载者。在突出街道承载城市特质的城市更新中,人性化尺度、多元消 费场景、强可识别性、新兴业态探索、主导功能清晰、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后街经济 发展的六大成功要素。科创回城激发中心城市主城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机遇产城人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催生科创经济回流中心城市主城区。一方面,新经济地 理模式下主城区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科技精英回流,以人群带动科技产业迁移;另 一方面,老城区更适合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吸引结构化的创新阶 层;此外,主城区丰富的商业与公共服务场景和海量的数据也为科创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商业应用基础。5G 全面开启智慧城市运营时代5G时代领跑全球和窄带物联发展,为智慧城市迈入运营时代提供了技术契机,将 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亮点。一是基于底层数据标准化推进和破除部门壁垒的改革 深入,逐步打破城市管理的信息孤岛,形成数字政务的横向整合升级。二是交叉 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从规划走入实 践,部分智慧城市场景将从技术监测转向技术辅助决策。三是立足于法律法规的 进一步完善,海量数据谁能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深度等将引领数据应用的商业 创新探索。数字部落群体兴起,赋予中小城市数字经济新机遇5G时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跃迁式升级,极大改变了信息产业的物理空间局限。同 时,互联网发展重心开始从2C转向2B和2G领域,也削弱了中心城市在头部规模效 应上的独特优势。此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数字部落 人群,可集聚在高铁联通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三者联动,催生中小城市发展数 字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新机遇。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赋能不动产资管再临春天总体来看,城市发展重心从城市外延的规模性增长转向建成区的提质升级,城 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与之相应,中心城市不动产市 场将从整体趋势性增长,逐步转变为以价值发现驱动的分化式发展。这意味着 不动产的重心从开发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和基于不动产生命周期的资 产管理收益,同时也会刺激更具长期资本属性和股权资本属性的地产金融规模 大幅增长。运营时代来临,催生康养地产发展新模式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投资层面,中国迈入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 更具消费潜力的60后迈入养老消费市场,康养地产将逐步迈进运营时代,可持续的 运营需求和资产增值预期,正在改变既有康养地产开发构想,包括更丰富更合理的 业态产品及配比、更稳定的“目标+多元“人群、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打通退出渠 道的金融模式等成为可持续型康养地产的关注焦点。消费品与零售快消品趋势:内外资品牌重起跑,最懂中国消费者得天下走过本土快消企业崛起的十年,2020年内外资企业将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高端化需求给高端品牌与健康、时尚和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大的机会;开放多元的 消费理念,对中外的特色产品都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而链式全营销已是大势所 趋,链式全营销加强了品牌市场与销售的协同,削弱了本土企业渠道深耕的优势 与竞争壁垒,使更擅长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的企业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内外资快消企业的增速差将进一步缩窄。谁更懂得中国式 消费者和竞争,谁将会赢得未来十年的优势。而要更贴近中国、更懂中国的关键 是:懂得中国式产品组合,更好整合全球产品资源,积极扩张并快速迭代更适合 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懂得中国式的速度,敏捷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激励已成为制 胜的关键,在市场尚未饱和且处于重新起跑期,理性与狼性兼顾的团队是上佳之 选;懂得中国链式全营销,以数字化营销为主线,打通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测 试、消费心智获取、全渠道与全地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实现。美妆护肤行业趋势:迈向全球最大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经过多年的高成长,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抹靓色,并将在 2020年开始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的地位。高端、唇经济、全渠 道、网红新锐品牌仍将成为2020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关键词。高端品牌是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本土与国际新锐品牌及新锐爆品 不断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石,新配 方、新营销、个性化定制与化妆技术将是2020年企业发力的重点。而D2C(Direct to Consumer)为中国美妆护肤本已动荡的渠道结构添加了新的变数。打破旧有套 路已成为中国迈向全球最大美妆市场的唯一套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出现 如欧莱雅这样的拥有平台能力的综合化妆品龙头。鞋服行业趋势: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品牌消费进行持续转型过去十年,中国鞋服行业经历了高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并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 品牌消费转型。未来需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多元的终端形态,充分利用 智能化技术,重构“人、货、场”;通过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造无处不在的消费场 景,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融合”、“体验”、“快捷”、“精准”、“多元”、“灵活” 已成为中国鞋服企业竞争的六大趋势。一、融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化全渠道 发展;二、体验:终端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三、快捷:建立以消费需求为驱动 的“快时尚化”供应链;四、精准: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业务精进;五、多元:多元 需求催生“母子品牌”或多品牌组合发展;六、灵活:“小团队+利润中心”导向升 级未来组织。母婴行业趋势:90 后妈妈与小镇母亲的儿童消费之痛90后妈妈与小城镇母亲成为中国儿童消费的催化剂。高低层级市场间的儿童消 费差异被快速削弱、规模效应凸显,创造了婴幼儿用品、儿童鞋服、早教和素质 培训等细分市场未来5年的窗口期。谁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突破将极大程度决定 未来儿童消费市场的格局。然而,新一代母亲嗷嗷待哺的需求却未能被充分地满 足。品牌力、标准化复制能力和精益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品质的共性掣肘 因素,全国性的优质龙头品牌供应不足导致野蛮生长的企业充斥。以儿童鞋服为例,领先品牌一方面需加强品牌定位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商品和供应链 的协同,从而在选准机会战场、梳理品牌区分度的同时,实现商品管理精细化, 降低库存、提高毛利率,最终实现全周期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体育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释放行业的消费潜力,推动新一轮蜕变升级受早先行政体制影响,中国体育产业链形成了体育用品为主而竞技体育和大众健 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进而制约整体产业规模与体育用品产业转型。然而,受 体育改革和大众体育运动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体育产业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 并进入长周期发展格局。这将进一步带动和释放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消费潜力, 并推动该行业开始新一轮蜕变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关注 女性、门店转型、拓展街铺、科技创新等五大领域。面对新掘金时代的到来,体 育用品企业需要一方面以消费体验为导向,进行经营模式优化,另一方面整合体 育产业链资源,从而对整体生态进行布局。手机 3C 趋势:回归产品竞争,打造更多世界级手机品牌商2020年对于国内手机厂商将是更加艰苦的一年,市场出货量增长与4G智能手机功 能达到瓶颈,而伴随苹果价位段的进一步下探,手机寡头间的竞争趋白热化。尤 其是2.5k-4k价位段将面临激烈争夺,并进一步影响各本土厂商的整体利润表现。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手机行业将进一步从渠道竞争转向产品竞争。产品设计和 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的致胜竞争点。对国内厂商而言,不应盲目地堆砌产品功能 和硬件配置,而应沉下心来,“以用户为本”切实地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 验,优化产品方案设计、功能配置和细节处理。只有迎难而上,潜心打造世界一 流的产品,国内厂商才能迈出成为真正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步。家电行业趋势: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探索,新战略元年赋能家电行业未来 增长过去的20年间,中国领先家电企业持续提升经营规模与运营效益以不断地创造价 值,目前在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但随传统竞争模式的成熟、新 兴消费人群和消费理念的崛起,众多企业也面临规模效益提升的瓶颈期:戴森、 卡萨帝等品牌的成功,启动家电企业从打造中国名牌升级向打造国际级品牌;多 数家电企业推进多品类扩张,但成功者寥寥;勇并购而弱整合更是行业之痛;错 失了欧美日家电企业衰退让出的全球发达市场,是否还要错失新兴消费国家崛起 的机遇?为更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时代,品牌升级、国际化、并购整合、品类补强和中台 战略将成为推动家电企业未来10年持续增长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战略课题。制定引 导未来10年竞争的增长战略势在必行。餐饮趋势: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军,全方位革新才能做大做强餐饮行业的升级体现在供给端呈现品类分散,品牌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集中,创 新模式涌现的特征;而在消费端则随新一代消费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而变得更为 多元。因此,企业将围绕三大举措做大做强。一则,完成多品类、多品牌业务布 局,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二则,围绕价值链向前端强化精细运营:包括单品切 入、打造爆品的产品策略;品牌拉动业务的品牌策略;以及打造细分场景、提升 就餐体验的门店策略;及新零售、O2O等经营策略。三则,围绕价值链向后端优化 供应链能力,在帮助餐饮品牌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业务创新与突破。传统商超趋势:“黄金时代”不再,激发零售新业态涌现随着零售业向数据分析、场景体验、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被激 发的需求痛点促进零售新业态的涌现。同时,传统大型超市通过新开店获取市场 份额的“黄金时代”不再,商超呈现出“小型化”和“近场化”的趋势。新零售业 态发展和传统商超转型都将更加关注交互、融合和重构三大关键字。交互:通过 数字化实现与顾客在推送、搜索、购买、付款、配送和分享阶段的交互。融合: 主动与“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融合,以更快捷的获得流量、技术和供应链成本降 低。重构:传统商超需要对存量门店进行重构,形成适应顾客新型需求的场景。 同时通过业态组合重构,适应分散的趋势。大家居行业趋势:从“强弱淘汰”转向“强强淘汰”从百花齐放到强弱淘汰,2020年中国大家居业将逐步进入“强弱淘汰”的新竞争 阶段:新屋销量滞涨迫使家居企业需从新屋驱动转向存量争夺;领先企业基于 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与资源储备,积极推进跨品类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已然较 高,龙头企业必须与其他头部企业争夺增长有限的市场空间。新的“强强竞争”阶段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淘汰场。罗兰贝格认在新阶段,头部企 业要持续高成长并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走出既有舒适圈,打造面向未来 的增长动能:建立新的竞争打法,率先掌握存量翻新与海外经营能力;覆盖更多 目标消费群、在立足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向特定家居空间甚至家居全场景扩张、构 建多品牌体系,从而拓展新的竞争领域;升级内部管理体系:从偏重向市场要增 量,更多关注从组织赋能、运营增效与渠道变革,从而实现“内外兼修”。大文娱文明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另 一方面,对海外文化产品的依赖较高。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 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IP也日益追捧。国产超级 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在政策层面,中 国今年亚洲文明大会上首提文明自信,都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释放着强烈的 信号。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未来中 国文化作品海外输出的机遇倍增,文化影响力提振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预计,随着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 递中国价值观于无形。头部效应贯穿内容产业,精品化大势所趋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重中之重。市场角度,随着人民鉴赏水平与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提升,中国文娱 企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投注,各文娱垂直领域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盛景。 从电影业到出版业,均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即:爆款作品、优质作品影响力快速 提升,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也向爆款IP和长销书发展。IP即品牌,爆款的 逻辑是赢者通吃。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影视、动画、出版、音乐——都在发 生着头部效应,头部企业、平台、作品占据着资源高地。未来市场的格局将会强者 恒强,只有拥有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打造能力才能在文化产业中基业长青。内容平台争霸升级,垂直精耕迫在眉睫在内容日益精品化的趋势下,大而全的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必须依赖强 大的资本,以支撑对头部作品资源与卓越内容生产团队的争夺。因此,对于多数资本 积累较弱的新兴企业而言,其发展逻辑已经从“横向思维、做大平台”转向“纵向思 维、做深做透”。网络文学呈现出垂直精耕的趋势,包括以男性读者为核心,主打武 侠、玄幻、科幻类作品,以及晋江原创网则以女性读者为核心,专注言情类作品平 台。自媒体平台也呈现垂直细分化的趋势,聚焦群体的阅读,衍生到电影、时尚穿搭 等的细分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的粉丝群体。我们预测垂直内容极客将会受到资本市场 青睐,特别是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的能力护城河的内容极客会更受欢迎。内容驱动,全链运营成效初现伴随超级IP的诞生,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 势之一。“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商业运营”双轮驱 动的未来——通过对IP不断的挖掘、运营与衍生,联动出版、网络文学、动漫、影 视、游戏、主题乐园、消费品等各垂直领域,形成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通过全 链运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走在商业运营的前列,率先实 现了针对爆款作品的跨界衍生,从网文到漫画、电视动画、游戏、舞台剧和真人 剧与动画电影等。文化企业通过IP的全链运营,实现各市场间粉丝的相互转化。我 们预计,伴随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IP商业运营需要明确站位,培养起商业开 发和运营能力,建立并完善优秀产品的变现机制,从而抢占成功先机。爆款频出,国漫已至崛起前夜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中国动漫产业增速高达13%,预计至2020年产值将达到2,160亿元,与游戏与影视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产业三大支柱。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 国产动漫爆款的铺垫,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破49.73亿元,创 国产动画电影之最,超过《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新冠。从国际 动漫产业发展脉络上看,中国动漫正处在机遇的十字路口,其产业特征、发展走 势与崛起前夜的美日市场惊人相似。正如1980年、1990年的美国与日本,中国动 漫产业正经历着爆款的培育、政策的夹持与资本的洗礼,而头部效应的显现、全 龄作品的成功、产业模式的升级与政策制度的规范也预示着中国动漫产业已然迈 向未来。影视寒冬、去芜存菁,工业化转型正当时受税收新规、从业人员片酬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短期内面临税收补缴、融资 困难、新增项目停滞等问题。在行业寒冬下,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 下跌。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影视行业由“流量至 上”转向“内容为王”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 管趋严,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 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影视公司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有格局,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影视制作队 伍。我们预计,中国影视产业在2020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自媒体风口渐远,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硬指标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自媒体企业从资本挟持下 的高光时刻,发展到当下行业洗礼、炉火炼金的紧要关口。资本市场对自媒体行 业的投资趋于冷静与理性,泡沫退却之后,货币化能力成为考验自媒体平台未来 发展潜质的硬核指标。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媒体对于变现能力的要 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公众大号纷纷探索内容电商、知识付费、IP运营、增值服务 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以2019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头部自媒体平台 36氪为例,在媒体广告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知识付费、企业服务和金融五大板 块,具有丰富的货币化渠道,向“新经济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的定位转变。我们 预计,2020年更多的自媒体平台将探索自己的商业变现之路。各大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降维打击才是破局之道受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国内人口红利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尽管头部视频网站会员破 亿,但是其会员增长陷入瓶颈。各大视频网站加强会员体系建设、会员吸纳、会 员运营与维护等,但是,优秀的运营策略对于会员增长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而 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是看待会员权益增量,联动内容、平台与生态,以长期稳 定的优质内容供应与内容结构,贡献出更好的用户体验,达成平台的总体增长。当前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的影片资源差异不大、重合度较高,长期来看,如何依靠 采买、自制、合制,与合作伙伴合作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资源供应的壁垒,联动 平台与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对会员增长乏力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驱动会员增长、 挖掘会员权益的破局之道。地产 IP 化,中国城市文艺复兴初见端倪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近5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保持10%的高增长态势,进 入娱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以IP植入为抓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众多商业地产新兴发 力点。往往呈现出几种核心模式:地产商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电影IP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以中国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为素材,布局神话 主题乐园;大型购物中心也纷纷自造IP构建体验式商业空间在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 的同时刺激消费。在传统地产中融入文化因素,凭借IP强大的文化内涵提升空间运 营价值,打造“地产+IP”新型产品组合,成为地产行业势不可挡的新趋势。5G 生态爆发,文化产业乘势起航5G时代提速到来。5G技术将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尤其对影视作品的内容策划创 作、内容触达和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内容创作方面,5G技术将大幅提 高作品产出效率。首先,文娱企业可借助5G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实现通过AR/VR 设备操控素材并组织故事线,更简便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时5G也将促进 影视作品远程协同制作,通过云上制作管理实现多点共制,任务实时分配与监管 等,提升制作效率。与此同时,5G也将推动内容触达的革新,打通文化产业与现 实生活的各个联系节点——例如VR全景直播、智慧影院、 4K电视等新兴传播场景 有望诞生。此外,5G也将催生超高清视频、VR短视频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带 来更极致的感官体验。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的主旋律。天然气是推 动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在中国更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受到国家 的大力倡导。近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之下,煤改气等举措为天然气需求增 长注入动力。供应方面,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40%,未来估计将继续 上升。全球天然气供给充足,随着新增进口管道和LNG接收站投运,进口基础设 施“去瓶颈”,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下降、 消纳提升的推动下将保持强劲的渗透速度。尤其在配额制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 在实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同时,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在一次能源结 构中保持主导地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节奏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虽然整体上能源供给宽松,然 而地区供需情况的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供需紧张的区域仍将合理控制“压煤” 节奏,以保证能源安全。在需求端,随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工 业能耗占比将持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生活部门的能源消 费将保持增长。新能源车助推出行电气化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规模2018年已突破100万辆,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 车的大规模推广将显著提升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一方面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将提振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电力需求萎 缩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在推动 从石油向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 革深化,下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基础设施的有机部分, 在需求侧响应相关商业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走向平价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进入竞价时代。2018年以来,集中式 风电、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相继实行补贴竞价机制。竞价机制能够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将引导补贴流向技术、成本领先的企业,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加速行 业成本的合理下降。实施竞价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平价进程。目前,陆 上集中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电,有望在“十四五”前期率先实现 平价。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之后成本将继续下探。光伏成本的下 降“后劲”更强,在2030年前后有望低于风电。工商业成为能源服务主战场随着能源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下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众多能源企业 纷纷转型能源服务商,凸显向下游进军的战略意图。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 市场相对分散,服务方案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定制化特征,项目盈利状况差异 大。工商业用户由于能耗大,能源服务外包需求相对较强,成为该市场的最重要 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能源服务方案的重要舞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国内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及竞争加剧背景之下,能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各大能源央企无疑是国际化的先行队。“三桶油”、国网、三峡、中广核等代表 央企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同时,省级能源企业也逐步提升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程度。各企业对国际化机遇的选择主要考虑国家战略、自身战略 和优势领域,并集合目标区域的市场特征和趋势。全球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成 熟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中国家能源快速“补短板”项目成为重要的主 题。区域方面,除了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的国家之外,几乎都有中国能源企业的身 影。“一带一路”主题受到广大国企高度重视。各大央企进入国际化发展的深水 区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挑战,全球资产组合优化、国际管控、深 度整合、文化融合、反哺国内市场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两化合并重塑中国化工格局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贸易优势明显;中国化工是在原化 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并购频繁,技术优势显著。两者 合并后,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年营收近1万亿元的超大型央企。以2018年 营收规模水平来看,合并后的两化体量高达1567.6亿美元,已经近乎相当于1.5个中 国海油,远超化工巨头巴斯夫的787.9亿美元。两化在能源、石化产品、氟化工产 品、农业化学品等业务都有所布局,合并后可能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上下游结合, 促进公司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两者在农药化肥等方面的业务分布较为分散,合 并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效率,进一步角 逐全球农化行业巨头位置。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合并,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优势互补,打造出一个辐射领域广、渗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世 界最大化工集团;同时也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 力和产业地位。与此同时,两者在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市场、 业务、组织及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国际化工巨头积极布局多个大化工一体化项目随着中国对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油气上下游 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加大投资。2018年7月陶氏化学 聚氨酯业务部在张家港生产基地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开工,并又将在张家港新建一 座特种树脂工厂。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的化工综合体项目 正式落户广东惠州;同月英威达宣布计划在上海化工区的15万吨尼龙6,6聚合物 工厂增加4万吨的产能。2019年11月,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布局的 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 一座由外国公司独立投资并运营的大型化工综合基地;SABIC也正考虑在中国福建 省建设一个“世界规模”的石化厂。国际化工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反映了对中国 经济,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领域市场发展的信心,推进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 步发展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化工行业依然存在小企业林立,产品竞争力不 强,市场竞争无序的情况;伴随国际化工巨头的在华布局,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 势必受到挤占,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国际化工巨头的鲶鱼效应也 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石化产业以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落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 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石化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小散与落后产能集聚的巨大挑战,新时期下 产业发展将围绕:> 大型化:炼油装置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经济效益;山东作为新旧动能 转化试点省份,境内地炼产能整合在即;> 基地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于沿海重点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已陆续 开工;> 炼化一体化:新增产能集“炼油”、“化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我国 在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达15个。三大趋势推动氢能市场快速深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广泛应用,降本突破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迅速,热点事件和政策推 动快速应用。受性能优势及成本下降驱动,燃料电池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初 步商业化,届时交通运输等应用有望爆发,全球氢能市场已临近爆发前夜。受氢 燃料电池和工业用能应用驱动,氢能投资运维、工程项目及设备市场全面加速发 展,国内外领先企业正着手强化布局,推动产业链逐渐完备;未来,制氢、运 氢、储氢和加氢四大价值链环节孕育将大量商业机遇。能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度提高,中上游应用成熟,下游机遇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影响和重塑能源化工产业,带来业务创收、模式革新、产业运行、系 统维护等的巨大裨益。能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储运、交易等应用环节 将更快成熟:油田、电厂数字化实践逐步推广;以售电交易市场、油气交易中心为 牵引,交易数字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下游方面,市场面临更丰富的创新机遇,数字 化逐渐把能源销售转化为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绑定终端用户的 重要抓手。化工方面,行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业 务发展目标之一,以此增强运营、提升服务。从数字化炼厂到精准施肥,数字化对 化工产业的改造比比皆是。以中石化九江工厂为代表的业内典范正逐步升级打造“ 三维数字化”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及智能化作结合。金融服务打造中台能力成为行业共识对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口号,无论在银行、保险,还是在证券 行业,建设强大的中台已成为战略性工程之一。据恒生调研,半数金融机构正在 考虑建设业务中台,90%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两至三年会建设业务中台1。通过中台 建设,金融机构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烟囱式”组织架构,客户数据和 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条线及系统中,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问题长期 存在,对客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得不到落实。业务中台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台和技 术中台的支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整合内部外 部、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实现客户画像并进而客制化产品与服务,将为金融企业 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0年,国内金融企业中台建设仍处进阶期,如何识别 并提炼相应业务与技术,建设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衔接前台后台部门的平 台,仍需进行持续探索,不断迭代演进。客户洞察成为竞争关键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同质化、低效率的传统金融服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行业逻辑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基本的客户资产、年龄、风 险偏好等静态信息分析难以满足业务需求,需要通过细化的客户旅程和数据分析 获取深入的客户洞察。将客户诉求应用于特定金融场景,识别客户关键决策点, 并相应设计高效敏捷、定制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有助于提升金融企业差异化服 务能力,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扮演重要 角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响应,提升交互体验。同 时,针对流程的构建、细化、应用与迭代,需要多部门团队化合作,对金融机构 组织架构和业务规则设置提出更新的要求。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行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市场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业务模式的不 断完善。目前,金融要素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汇率市场化将持续深 入;参与主体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的竞争进一步双向放开。随着监管机 构放开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引入社会资本,以国有资本占主导力量的金融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为顺应新的竞争格局,2019年多家金融机构公开全球招 聘高级管理人员,并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多家公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以中 长期绑定骨干员工。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尝试打破传统科层 制度和行政体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从而进一步激发 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资本市场开放引发人才争夺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高水平 竞争。2019年已有2家外资券商获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11家外资保险增 资获批,18家新设合资券商排队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销 售、投资研究、风控合规、跨境业务等方面有着长期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积累, 将促使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端化。人力资源作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 素,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争夺的关键要素。面对稀缺人才的进一步分流, 中资机构需要加强内功修炼,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线下网点重新定位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对实体网点的冲击已成不争事实。网点交 易量持续萎缩,银行业务离柜率达89%2,同时伴随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不仅在银行业,证券行业新开营业网点亦趋向理 性,尤其在国内券商交易佣金“万二不是底”,国外在线券商嘉信理财、美国基 金巨头先锋集团等股票交易零佣金的背景之下。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未来金融网 点将重新定位,功能上综合化、营销化,形式上趋向轻型化、智能化。网点的传 统交易功能将发生弱化,转向针对线上无法开展的复杂业务进行专业化服务,并 拓展服务边界,提供连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的综合化服务。通过挖掘客户数据, 网点积极主动针对周边客户进行营销,对高净值客户进行转化和维护,并将数字 化深入到客户体验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消费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收入与 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7.0%3,为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 基础。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6月,央行征信中心收录9.9亿 人,网贷也将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小贷 公司等在内的消费金融提供方可覆盖客群增长潜力巨大。2020年,伴随条码支付 的互联互通,二维码牌将成为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到由支付场景衍 生出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快速 攀升,从2008年的17.9%提升至2018年的53.2%4,宏观储蓄率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51.8%下降至2018年的45.4%5,债务风险存在暴露可能,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 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获客、合规、风控、运营及科技实力将成为消费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结构转变带来保险需求升级人口结构拐点已至,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5%,2050年达到34%6,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居民对商业健康和养老的保险保障需求规模将逐步提升。居民财富结构转型,中 产阶级崛起,预计2025年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全国家庭总人口的50%,成为未 来中国保险消费的主力,相应的,客户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对高端保障、资产配 置、子女教育等综合保险需求。城镇化扩张,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随着城市化 进程得到逐步释放,小镇青年作为消费潜力人群崛起,崇尚生活品质,风险意识 提高,将释放更多个性化保险需求。保险代理人模式转向自1992年友邦保险向中国大陆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B2C2C(保险公司-保代-客 户)的模式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而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取消,保险代理人经历一 轮粗放式发展,总人数增长2倍至2018年的871万人7。但该增长趋势即将面临拐点。随着保险公司越发注重客户数据,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介化手段日趋 丰富,保险公司直销能力大为增强,保险代理人传统模式面临转型。未来,保险 中介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由代理人模式转向经纪人模式,从代表保险公司转向 主张客户价值,综合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建议,以主动顾问形式扮演 保险销售渠道的关键角色。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资管市场新格局背靠银行业强大资金来源,理财子公司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拥有绝对规模优势。五 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10亿元,已接近当前140家公募基金670亿元的注册 资本总和;银行理财规模约32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22万亿8,远超信托、公募、 保险资管体量。从渠道端来看,理财子公司不设产品销售起点,可充分协同商业 银行广泛的客群基础及销售渠道,将对长期依赖银行渠道的资管机构带来销售资 源的挤压。从投资端来看,对权益市场投资限制的打开将减少通道类业务需求, 倒逼非银金融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根据理财子客户风险偏好,未来FOF/MOM类 稳健型权益产品投资需求增加。从资金端来看,理财子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机 构投资者力量将进一步壮大。面对银行理财子这一强势的新入局者,资管行业参 与者将主动增强投研体系竞争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行业加速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去杠杆及资管新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生存压力陡 增。2014-2018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上市银行不良率上 升0.4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0.64个百分点9; 寿险与产险集中度 保持较高水平,CR10始终维持在70%以上10;证券业集中度加剧,CR10由42%提 升至49%11。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刚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 要求持续大额的信息技术投入,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中型机构将更 占优势。在银行领域,过去四年已有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 技、建信金科、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等金融科技子公司先后设立,成 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之外中小银行未来寻找外部合作的新选择。面对大中型金融 机构强者恒强,市场的中小型参与者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选取优势细分领域,走 本地化、精品化路线、下沉服务、借力开放型生态合作机会发展自己,以错位化 竞争实现突破。2020年是否能够涌现出中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子公司之间的若 干成功合作范例值得期待。工业产品与服务金融开放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更多的企业会通过IPO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 传统上通过低成本而非效率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将被逐渐打破。科创板、创业 板、借壳重组上市等资本市场创新政策都给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资源 配置机会。随着融资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国有企业将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升 资产回报率;而民营企业也将在IPO融资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规范性,进而在更多行 业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现金为王”促使企业优化业务与运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以重资产投入为 主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度远超往期。我们预计,企业将投入更多精 力去审视现有业务的回报与现金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理性思辨规模与效 益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资委出台政策、强化对国企质量与效益的要求,国有企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运营优化来降低成本,并通过规范财务 管理与组织优化来提高组织效率。混改带来企业效率提升自国有企业混改提出后,经过数轮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央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混改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系统性操作指 南对混改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IPO、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 和完善,补全了国企混改政策的最后一环,国企混改将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我们预计,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将会广泛出现在混改早期的项目中。这 些项目将助力国企打破内部机制,引入市场化创新经营实践,进而提升整体业务 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助力混改项目走向成熟。工业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受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力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品 行业的产能明显出清,而行业集中度亦显著提高。随着整体市场结构从低集中竞 争型向高寡占型移动,工业品市场利润与盈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政策 限制性行业来说,企业将主要通过 指标购买、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将通过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规模优 势挤占中小企业;对于垄断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及提高综合 收益,将倾向于吸收合并行业优势企业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企 业不仅需要选定赛道,更要找准赛马,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研发型隐形冠军涌现随着中国工业步入4.0时代,工业体系与分工日益成熟,行业已经逐步发育出深耕细 作的“隐形冠军”,引领行业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这些“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 远高于同行业,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团队科研能力,并储备专利数量。通过研发投 入,这些“隐形冠军”活跃于光学设备、触屏设备、高端铜合金材料、声学器件设 备、半导体设备、激光切割控制设备以及电化学材料等细分行业。这些中小型“华 为”具有较强的进口产品替代能力,冲击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国产替代将先抑后扬随着国外供应不确定性的宏观影响,以及国内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趋势,企业降低成 本需求的影响,国产替代将是未来五年的持续话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早期会 出现国有企业主推国产替代,而私营企业全面采用国外设备的情况。但随着国产替 代厂商的成熟,以及广泛用户实践带来的行业口碑,在长期来讲会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在给科技型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落后企业。出海的刚需制造型企业需要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区域供应链重构。并且,更多企业开始通过组 织变革希望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跨国经营的总部事业部型组织转型。首先出海, 尤其是在东南亚一些区域建厂,已经成为产业链下游规避出口关税冲突的一种手 段。。出海企业需要借鉴早期出海的轻工、小家电、建材等行业企业的经验,与 当地产业链生态建立稳定关系,并妥善处理与工会、NGO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与 此同时,在产业链上游面临国内环保要求提升及资源限制,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海 外收购、建厂以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预计,出海企业将从自身在文化上比较熟 悉的周边市场开始,而越南或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视区域。并购常态化在经历疯狂海外收购,以及过去几年的并购冷却期之后,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战略 落地的常态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内部并购部门,并根据年度战略计 划搜寻筛选潜在并购机会。在国内,产业并购将出现更多的连续性、中小型、补 强收购。从海外并购来看,未来五年会是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窗口期,虽然 政府对工业企业的海外并购在逐渐放松,海外区域甚至欧洲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 收购案的审查。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公司 甚至家族企业正在认真考虑通过吸引产业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区域市场扩张,拓 展新的客户和产品,降低成本,并维持稳步利润增长。供应链数字化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商一直在寻求向服务转型的机 会,但是效果不理想。不少企业正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改造供应链,进而获得为上 下游服务的机会。然而,它们目前比较关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会,而非直接面 向客户的服务。我们预计,未来供应链平台企业将加大在生产设备优化、数据智 能化、供应链一体化、工业软件、智能工厂等领域的服务。而工业企业则需要提 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中。智能制造的理性回归智能制造会更体现为企业内部数字化改造,将企业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进行统一,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是,单纯靠工业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因此,不少企业通过与互 联网企业合作成功的方式展开转型,而阿里、腾讯等互联内企业也推动工业互联 网与企业展开合作。这两股力量的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数据的归属性已 经成为隐患。我们预计,未来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将对智能制造下一步的 发展展开理性思考,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与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服务将是医疗体系发展趋势,提疗效、优体验、 降成本在医疗成本高速增长和需求持续提升的作用下,以人为中心、提倡在给定成本下创造最优 治疗效果和体验、能够提供整合式服务的价值医疗成为各国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中国已出 台了多项政策(如按DRGs付费的支付改革)和开展多地试点(如深圳罗湖医联体试点)以 推动医疗服务提供方朝提升疗效、体验和降成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医疗、医药、医保三 方将进行管理融合,通过构建区域内服务及责任共同体推进价值医疗。社会办医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我国医院总量的63.5%。作为医疗供 给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办医通过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办医质量,进一步深化发 展。在眼科、齿科、体检、辅助生殖等领域已经探索出发展道路的社会办医企业将继续在 规模和质量上进行深入发展;医疗投资方利用其资源优势寻找合作伙伴,从医疗资源及运 营角度进行深入合作。总而言之,社会办医比较有代表性的趋势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与 医生集团合作,引入优秀医生资源;海外资源将持续进入中国,探索与中方进行多层次合 作;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商业保 险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提供保险直付结算服务;加入已形成的医联体,或牵头组建医 联体等。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资大健康行业以万达、华润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大健康行业做出巨大投资,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 业认为康养地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二梯队是保险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平 安、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立足于自身业务优势,重点打造商业健康险,通过提高医险结合 水平探索并建立健康服务闭环;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 互联网大鳄纷纷悉数加入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大军,预示着“健康+智能化”将会是“健 康中国”的未来模式。各地将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生物医药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规模超1.5万亿,5年复合增长率超 8%,因此各地政府以利好政策推动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以吸引人才和刺激经济。同时,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各地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务迎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推动经 济发展。药企将专注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药品招采模式改革对2020年市场影响巨大,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药 企会更加被市场看好。带量采购会促进医药行业加大高端仿制药的开发和创新药领域的投 入,加速产业升级。在此趋势下,药企将继续探索机会来补充在中国的新兴科学研发资源 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继续寻求合作以促进有前景的潜在疗法以及突破性科技的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行业将逐渐实现可预测、可预防、个人化以及可参与,从以平均患者为关注点 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体患者为重。在此趋势下,行业将出现各种针对不同特定群体和不同 疾病的精准医疗计划。医疗器械领域并购将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整合,本地并购数量增长明显。对比国际市场,中国 市场依然“多、小、散”,可预见未来行业并购将持续。一方面,受技术迭代快和细分 领域“天花板”低影响,领先企业有通过并购丰富品类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 面,小企业难成规模、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有通过被收购退出的诉求。商业健康险蓄势待发随着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意识提高,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将以 20%以上速度增长,远超医保收入增速。这将带来巨大的支付矛盾,而商业健康险成为解 决支付成本结构的出路。我们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商业健康险的大爆发。数字化将驱动大健康进行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会挖掘出深入的医疗数据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此趋势 下,数字医院将运用科技优化患者体验、人员部署及后勤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改善治疗 效果;患者可通过电子就诊实现远程体检,从而缩短候诊时间。康养产业未来可期,进行深入探索期目前市场的巨大供需矛盾存在于对失能及失智老人康养的市场刚需与高性价比的专业供给 之间的不匹配。因康养产业的长周期性决定其主要玩家以融资成本低廉的险资和以土地获 取收益的地产商为主,两者均聚焦活力老人。行业尚缺少真正深入了解康养医疗特性的参 与者,预计未来将进入深入探索期。房地产房地产行业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基石作用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预计经济 增速将大概率维持在6%左右区间、2020年GDP规模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同 时受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投资需求拉动不足等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房地产行业中短期内每年仍将维持 13-15万亿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考虑到对住房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强有力带动作 用,2020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行业政策调控总体力度适中并且供给侧调控偏紧、需求侧调控相对 偏松房地产行业2019年下半年在供给侧特别是融资端出台了较为严格调控措施,2020年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方针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 稳预期”背景下,预计行业政策调控政策力度总体适中,其中在供给侧,行业融 资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并逐步向中性回调;在需求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下,部分 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前期政策调控超调基础上可能在人才住房、限购限 价等方面做出一定调整,客观上为地产商提供土储高性价比补仓的阶段性机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尾部企业退出推动行业市场加快出清按照目前土地资源储备、销售去化情况估算,2020年行业前30名地产商总体仍将 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前10名地产商由于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已处于安全边 界,未来核心战略目标将由规模成长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降风险;10-30名地产商由 于资产结构问题、成长惯性和焦虑感,未来仍转向有质量的规模成长;金融资源 将进一步向头部玩家集中,尾部中小型地产商将逐步退出行业市场,市场出清过 程将持续进行。房地产行业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出现由于在资本市场地产板块估值较低权益融资困难、各融资渠道收缩且融资成本提 高、商品房销售去化回款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2020年地产商在资产负 债率、有息负债还款、低效资产处置盘活、住宅开发建设刚性支出等方面将面临 紧约束。部分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会因为信用违约等黑天鹅事件掉队。提高资产效 率、做好现金流管理、现金为王仍是2020年地产商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存续发展的 关键必要条件。市场总体量价趋稳且不同城市房价窄幅波动、地价小幅回暖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侧的政策调控已经完成了由中央负责总量调控转向压实地方 政府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转变。各城市地方政府将总体按照商品房价格 进行有针对性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 调下,预计全国行业总体量价趋稳,同时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所处地价、房价周期 阶段,房价会出现窄幅波动调整。同时地价较2019年下半年将有可能小幅回暖, 低总地价、中体量快周转项目可能更受市场青睐。更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与投资出价能力提升众多地产商已对未来行业趋势形成基本共识,即出现系统性行业普涨的大周期性 机会可能性极低,房地产终于进入下半场,基本盘仍然健康,住宅开发项目净 利率总体稳定在8-12%区间。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投资周期研判和踩点能 力,逐步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以及投资出价能力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刀刃 向内,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开发运营效率与周转速度、深刻研判城市地价房价走势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固化能力,进一步降低前 端投资与后端开发建设中的犯错概率,增强自身发展容错性。更快构建上述能力 的地产商将更可能行稳致远。更多地产商参与城市产业培育发展由于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在高能级城市逐步饱和、各城市 产业招商引入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地产商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与产业引入 培育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综合的角色。城市公园改造、养老大健康、智慧 城市建设、传统产业搬迁转型、专业型产业园区新建等城市和产业功能建设培育 的综合开发项目在2020年将成为部分地产商在中高能级城市布局的主战场和主渠 道之一。建议地产商要清晰考虑自身基因与优势能力,避免短视行为,做好资源 整合方,构建好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外延产业合作朋友圈。资产收并购数量增加,机会与风险并存考虑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掉队、中小型企业退出加速市场出清、部分 企业资产结构与城市换仓调整等驱动因素影响,2020年地产行业的公司股权整体 以及优质资产包的收并购潜在机会数量将有所上升,买地资金充足的地产商可以 在2020年将收并购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扩充渠道,同时重点把握部分区域型房企 的收并购机会,实现在特定重点中心城市的快速深耕与跨越式发展,同时需要更 加注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间行业整合提速考虑到地产行业国家队具有天然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区域型地产开发国有 企业、城投公司等面临经营困难的客观情况,2020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将通过资产重组,在做好优势互补,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形成若干标杆案 例。地方国资亦有可能对本地区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业务板块进行资产重组与 资源整合提升。物业服务等地产多元业务快速成长与分拆上市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导向以及自身业务成长逻辑,地产板块在A股和H股 资本市场整体估值偏低,2020年物业服务板块分拆上市将继续保持火热态势,并 维持较好估值倍数,物业服务板块将成为地产商的资本市场第二平台载体的标准 配置。2020年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其他地产相关多元业务也存在登陆资本市场的可 能性。高科技、媒体与通信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企业相继出海TMT企业为中企出海先锋,且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在中企自身 竞争力提升、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与出海政策指引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出 海趋势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9月,有超过9,300个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其 中,约80%企业来自TMT行业,成为出海领头行业。其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 手机产品与以Tikitok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20 年,TMT企业出海数量仍将以约10%的增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与软件应用提供 商将有望成为重点出海布局企业。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作为具备广袤客户资 源的重要市场,仍旧将作为重要出海目的地;此外,中东、东南亚与拉美由于人 口数量大、近年互联网发展增速快、且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 瞄准的目的地。在更多TMT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在出海时根据不同 的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策略打法,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国产硬核科技企业崛起长期以来,中国对于芯片等硬核科技需求量巨大,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事件升 级,共同提出了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要求,拉动国产硬核科技企业的崛起, 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具备AI芯片含光800与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华为发布了研 发耗时7年、可实现全场景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等。预计2020年,头部厂商 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我国硬核科技门类,包括区块链、传感器、面板材 料、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国产化替代仍为核心技术发展基调 的大背景下,预计科技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从而 降低对外的刚性依赖度,推出更多门类的国产硬核科技。此外,具备领先硬核科 技实力的企业有望联合欧洲等技术发达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基于彼此互补优势, 共定标准、强化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的强化、对外市场的重视 度上升,必将进一步重视参与标准制定这一获取行业地位与发声渠道的关键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方面同时面临头部技术领军人才与 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匮乏的困境。首先,中国在头部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较欧美国 家有差距,高精技术的研发牵引力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 才总数不足1,000人,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仅5%,而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 则有逾5,000人,占美国总人工智能人才数达18%。此外,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方 面,且由于我国对于AI等人才培育启程较晚、优秀师资受企业高薪、大数据研究 条件诱惑而不断流失,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吃紧的状况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 预估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750万,2025年达950万。在现 行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除了依托高薪聘请、组建实验室、国际化的研发布局之 外,各大企业如何吸引大数据、AI等领域稀缺人才、进而建立创新文化机制等留 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实力与效用,都将是未来考验企业经营者的一大难题。5G 生态全面爆发2019年作为5G发展元年,在监管方的牌照发放、运营商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设 备供应商的5G产品推出等多方努力下,5G生态现已完成初步构建,2020年将成为 5G终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与此同时,5G行业应用也将于2020年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AR/VR为例,由于5G高速率、低延时特性可有效改善过往沉浸式游戏 等AR/VR产品的使用体验,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较2019年将增长108%。对于制造 业而言,5G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协同动作控制、视频操作远程控制等,从而提高 生产线的效率。对于交通行业来说,5G更是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载智能座 舱的关键基础配套。此外,随着5G与AI技术的愈发成熟,两者有望通过互促式发 展,形成乘法效应,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理解5G、 及时捕捉商业机遇、提前布局5G相关应用以赋能自身业务,将成为5G生态爆发时 代下实现自身业务与运营升级的关键。企业数字化创新价值链前移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业务规模已步入发展放缓 期,预计2020年,企业对于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企业 数字化重心从营销向生产供应链等价值链前端方向转移。比如,据估算,工厂数 字化可提升生产效率20%、物流中心数字化改造可将效率提升30%。在这样的发 展趋势下,将为两类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对于具备较强技术输出能力基础的企业 而言,应及时识别企业客户的潜在应用场景需求,开发相应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 案,丰富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输出能力有限、数字化水平尚处较初级阶段的 企业,应及早开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入外部赋能,从而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数字时代竞争力。TMT 企业开始关注精益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当下TMT企业业务愈发多元化、区域愈发广泛化,运营与管理的复杂度显著提 升。成熟型TMT企业已开始通过组织调整、运营机制调整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比如,阿里巴巴建立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阿里更将盒马 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在下放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将运营信息直接传递给集团高 层,缩短决策与响应时间,提升运营效率。预计2020年,在粗放的市场红利褪 去、TMT企业业务与区域覆盖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TMT企业会更加关注通 过组织与运营模式调整,提升自身运营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在诸多的潜在变革 调整方向中,中台变革值得考量:通过选择构建业务中台,则可固化通用能力、 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则可整合多维数据、连通数据孤岛,从而盘 活数据的资产价值。不同的企业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于中台的差异化定位,企业应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路径。认知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步入2020年,人工智能将从现有以感知智能为主技术方案逐步向认知人工智能技 术方案迈进。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脸、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已初步实现 商业应用。然而,受数据、算力、方法模型的局限,传统感知智能的应用难以泛 化、交互人性化不足,催生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渡。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 动原理不同,认知人工智能范式不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数理统计,而是以任务为 导向,通过自主认知、学习、推理、执行来实现以少量样本数据执行更多任务, 突破现有瓶颈。在2019年,认知人工智能企业已开始获得市场关注。预计在2020 年,将有更多认知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市场,带动技术与应用发展。建议企业需紧 密关注外部技术发展环境,结合自身情况识别应用机会,投入相应人力与财力资 源,抢占技术先机。区块链市场规范化蓬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但支持区块链发展 的主基调并未改变。为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有序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发布政策文件, 通过实践具体的应用场景项目,加快产业布局。在区块链政策指引与项目支持的推 动下,预计2020年区块链将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司法系统下的电子证据管 理、金融领域下的区块链票据、公益领域中的资金管理、医疗领域的电子病历、产 业供应链的商品溯源体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结合自身业务现状,挖掘区块链 于自身可应用场景,并可通过与区块链公司紧密合作等形式积极尝试。云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受5G等外部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与企业自身内部升级需求的驱动力影响,云市场 渗透率正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290亿元,较2018年 上涨超过30%,企业云架构部署率也由2018年的仅40%上涨至50%,但相较美国 (85%)与欧洲(70%),中国云市场渗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在 供需双方的推动下,云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加速。此外,随着大量智慧终 端的普及、自动驾驶的逐步商用试点、智能制造在工厂端的切实落地等趋势,都 提出了对云计算服务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云平台出 现,可进一步打消用户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顾虑,也有助于云市场渗透率的进 一步提升。在云渗透愈发深化的背景下,当下的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不再局 限于是否部署云架构,而应考虑在诸多云服务提供商中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本地 系统与云系统的交互关系、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如何充分发挥云优势,驱 动业务发展。架构生态多样化当下,X86架构服务器芯片以近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在未来智 能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场景将极大程度的向多样化演进,这对不同类型的 芯片架构将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以大数据搜索、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场景,其提 出了高并发性、端云协同性等要求,然而,依托现有的以X86为主的架构难以针对 各类场景都提供有效支持。因而我们预计在2020年,以ARM、RISC-V、MIPS为代 表的新兴芯片架构将迎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程 序等产业链相关方,将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效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在芯 片层面,将带来相关芯片设计、封测等企业的发展机遇;其次,在软件层面,操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服务等相关企业将迎来多样化发展机遇。交通运输与物流规模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 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 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 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 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海空领域为例,通过建 立省港口、机场集团平台以深度推进省为单位的资源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发展的 目标。同时,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同样驱动市场逐步整合。其中,汽车运输行业 有鲜明代表性。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 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 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 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 业市场化整合加速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 争夺转变。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 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 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 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 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中国物流市场 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 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 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 化发展视野。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 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 流通道搭建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 通建设成为热点。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 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 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 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未来基于一带 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 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 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 战略方向之一。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 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 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 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 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 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 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 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差异化: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 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 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 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 式的创新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 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 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因 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 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 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 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 的专业壁垒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 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 供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 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 的关键。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 键。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 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 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跨界化: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 服务能力构建;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 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 实践。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 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 择。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 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 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 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 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 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 新盈利点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 企业的新盈利点。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 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 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 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 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 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 思路。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 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智慧化: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 晋玩家。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 行业热点。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 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 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 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 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 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罗兰贝格)(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循循善诱

请不起战略咨询?「Zectr」让AI做营销调查、分析和预测

企业要进入新市场或者推出新产品时怎么办?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会找调查机构进行市场调查。调研结果经过数据处理会呈现为分析报告,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企业也许还会请咨询公司,来做战略分析、竞争评估和准入策略等。Zectr希望让AI自动化地完成这个过程。Zectr提供的自动化系统,运用AI进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营销决策和预测。客户在Zectr的官网上按照模板填写调研问题,系统会生成问卷,之后会由Zectr的调研合作伙伴在全球采集真实的消费者数据,在线上完成问卷输入。接下来就完全交给系统,系统会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最重要的是,会按照市场营销的思路给出直观的决策意见。展开来讲,Zectr努力实现的能力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自动化的市场判断。Zectr运用人工智能分析调研结果,帮助客户寻找最佳目标受众;将市场经验沉淀和结构化到系统里,让机器模拟从业者的思维去学习和实践,给出深度的预测。这是市场营销调研和战略咨询的核心价值,即找到对的受众,做出明确的决策。从效率来讲,传统的调研和咨询完成约需要一个月,成本大致为几万美金;Zectr通过自动化系统完成,成本为几千美金,交付速度能提升10倍,并且数据误差低。其次是消费者反馈。线下广告的效果评估问题早已是广告主和服务商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广告媒介已经有成熟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机制。Zectr给出的反馈是脱离单个媒介的、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例如,Zectr反馈的是该线下屏幕上的广告内容有多少人看过,他们是否记得广告内容,对客户和其竞争对手的看法,对客户品牌的看法等。以此帮助客户了解其广告活动是否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或市场定位产生了影响。这给市场营销从业者提供的参考价值更为直观和全面。最后是技术能力。市场上有非常多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咨询公司和数据分析公司。Zectr希望通过技术实现营销自动化,让客户只需要第一步手动录入信息,就可以收到全面的反馈和预测。并且Zectr会和第三方调研报告和公开数据去对比验证。这样一来,企业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在每一个环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去找不同的合作公司。Zectr的合作伙伴拥有全球1500万真实的消费者调研资源。目前,客户仅使用Zectr的系统收费为2000美金/次;如果需要真实的消费者填问卷,需另付费给Zectr的合作伙伴。另外对于大客户,Zectr提供包年服务,费用为10000-20000美金。Zectr的系统推出几个月,已服务了全球奢侈品品牌和消费品品牌的客户。Zectr的创始团队有营销、咨询、数据分析和技术背景。其联合创始人Joon Nak Choi毕业于布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教授,曾就职于Novantas。另一位联合创始人Simon Lau有KPMG战略咨询管理背景;其CTO Gabe Totino曾供职于IBM,首席设计师Maryna Aleksandrova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当前,Zectr正在寻求50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融资资本主要用于团队扩充、开发和管理。

二家之议

投资人必看!如何做好市场调研(房地产行业)

本次文章以房地产投资岗位干货为主,适合刚进入投资岗位的小白学习,欢迎点赞收藏。市场调研是营销管理的基本功,对于投资人员来说也是拿地前市场判断必备的一项。市场研究需要一个公司自有完整的框架,调研之前应该根据框架梳理好要调研的重点,然后一步步去完成,最后以市场调研报告形式整理完成呈现出来。市场调研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城市概况调研、城市房地产分析、项目本体调研分析、项目竞品调研分析):1、城市概况了解一个城市的房产,首先得了解这个城市的概况,从人口、经济、产业、规划等方面调研。人口调研: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近三年人口增减变化;在校小学生人数增长率:增长率越高,表明该城市对新进人口的吸引力越强;城镇化率:当地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经济调研:近三年GDP总额和每年的增减、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GDP和房地产发展关系人均GDP与城市发展阶段关系产业结构调研:城市主要产业、产业集中地、产业转型等信息;城市消费及收入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市规划: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联动着房地产的发展,要想在一个城市投资房地产必须读懂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2、城市房地产分析政策法规:城市房地产调规政策(限购、限价、限贷等)、城市拆迁政策、土地招拍挂政策、报规报批等政策;土地供需调研:该部分主要是自己在网上整理该城市或者该区域近三年的土地成交情况(包含土地供应面积、成交面积、成交均价、成交楼面价、溢价率等多项指标),推断拿地区域的土地价格以及后期土地供应数量;房地产供需调研:城市每年供应总面积、去化总面积、城市房地产去化周期、整体市场价格变化等指标;板块调研分析:拿地板块当前市场供需分析整理、客群分析等房地产调研图3、项目调研分析地块本体位置、四至、地块内有无建筑物、高压线等地块所在区域区位、交通、配套设施等优缺点分析;4、竞品市场调研竞品调研需要调研项目地块所在位置周围在售项目的项目开盘时间。项目推售节奏、项目产品分析、项目户型调研、以及所面对的客群分析等。项目调研内容最后根据竞品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项目本体地块适合的产品定位。市场调研是投拓人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能否做好市场调研报告还是需要接触研判更多的项目,增长更多的经验,投拓人加油吧!

金翅雀

习近平: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附讲话全文)

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王沪宁韩正出席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等9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好的发言,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参会的其他专家提交了书面发言,请有关方面研究吸收。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习近平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习近平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习近平指出,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习近平强调,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反映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国际视野,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丁薛祥、刘鹤、黄坤明、肖捷、何立峰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今天,我们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既有经济学家,也有社会学家。刚才,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好的发言。大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参会的其他专家提交了书面发言,请有关方面研究吸收。下面,我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讲点意见。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第一,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多次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对这个客观现象,理论界进行了很多讨论,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当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第三,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第四,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已进行40多年,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第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前,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当前,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第六,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上我重点讲了几个问题,以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其他问题,希望大家深入思考,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2015年11月23日,我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了讲话,最近《求是》杂志发表了这篇讲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来源:新华社

第八日

习近平: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内附全文)

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王沪宁韩正出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4日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等9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好的发言,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参会的其他专家提交了书面发言,请有关方面研究吸收。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习近平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习近平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习近平指出,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习近平强调,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反映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国际视野,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丁薛祥、刘鹤、黄坤明、肖捷、何立峰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今天,我们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既有经济学家,也有社会学家。刚才,专家学者们做了很好的发言。大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参会的其他专家提交了书面发言,请有关方面研究吸收。下面,我就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讲点意见。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第一,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多次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总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二,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对这个客观现象,理论界进行了很多讨论,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当然,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第三,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第四,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已进行40多年,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随之不断完善,才能不断适应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第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前,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有不少担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当前,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第六,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上我重点讲了几个问题,以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其他问题,希望大家深入思考,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2015年11月23日,我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了讲话,最近《求是》杂志发表了这篇讲话。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一是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二是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三是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四是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莫为杀人

商务系统调研“把脉”外贸企业 专家:稳外贸稳外资需精准施策多点发力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昌校宇今年一季度,多地商务系统密集召开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题专班会议,并深入部分外贸外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为企业“把脉问诊”、及时“对症下药”。例如,3月17日,浙江省商务厅在嘉兴市组织召开2021年全省外资工作会议。商务部驻杭州特派办副特派员周关超参加会议,期间还调研了部分外资企业。3月2日,陕西省商务厅厅长赵璟、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唐宇刚一行赴陕西省外贸外资企业调研并座谈。在座谈中,赵璟表示,陕西目前正处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遇期,企业要用好政府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抢抓机遇、拓展市场、壮大发展,陕西省商务厅将大力支持企业并做好贸易便利化服务工作。1月28日至29日,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周晓阳率队赴南通调研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新业态发展情况,走访企业。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况下,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稳外资、稳外贸是我国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稳定国内经济增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不仅需要国内大循环,也需要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可以带来资本支持和治理投入,外贸能够拓展国际市场和稳定国内供应链。外资和外贸是我国经济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商务部部长王文涛2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坚决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今年还是这个目标,重点实施优进优出计划、贸易产业融合计划和贸易畅通计划。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二是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三是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四是要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谈及下一步,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还需如何发力?董忠云表示,第一,国内要继续维持疫情防控良好形势,为经济复苏提供稳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控制好宽松政策退出的节奏,保持经济稳中向好运行格局。第二,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和外资投资经营的环境。第三,加强市场监管上的包容度,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最大限度支持外贸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第四,应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定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稳外资稳外贸需要精准施策多点发力,重点在于优化营商环境,路径在于推动企业成长,抓手在于强化招商平台。”田利辉认为,首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的重中之重,各地需继续通过放管服等多种举措,持续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譬如,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的广西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查验管理系统、边民互市“集中式”申报、“一企一策”扩大加工企业原料进口、外资考核通报制度等具体举措,有效地实现了放管服,提升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外资外贸的增长。其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外贸外资平台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博览会、洽谈会、大型论坛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我国各地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应该根据自身特色“精办会”、“办好会”,线下或线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第三,在稳外贸稳外资的同时,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和故乡情怀积极开展引智引才工作。只有将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目标纳入对外开放事业中,我国各地才能切实实现高水平利用外资和高质量发展贸易。(编辑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