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中国新餐饮消费行为趋势研究报告损益

2018中国新餐饮消费行为趋势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于居民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以及80、90后等网生代尤其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80后、90后新中产群体成为餐饮消费的重要群体,当前市场对手机线上点餐、等位和支付等需求出现持续增长,同时对餐饮消费便利性、个性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餐饮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餐饮市场概览餐饮消费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整体形势稳中向好餐饮行业作为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的行业,规模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4.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餐饮营业额达12736亿元,同比增长10.1%,持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在年初的一次演讲中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餐饮业营业额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60亿元增长了700多倍,行业规模即将跨入4万亿时代;服务网点也从1978年的12万户发展到2017年的465.4万户,涉及门店超过800万个,整个行业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惠及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产业。新餐饮时代,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化成新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于居民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以及80、90后等网生代消费者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当前市场对手机线上点餐、等位和支付等需求出现持续增长,同时对餐饮消费便利性、个性化和品牌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使得餐厅在功能与服务线上化、用户消费体验持续提升以及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化等维度的竞争,将成为国内餐饮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新餐饮消费趋势洞察样本说明生活节奏加快拉动在外就餐需求增长,超5成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增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愈发青睐在外就餐。与此同时,90后等网生代年轻群体更是其中主力。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从外出就餐的频次变化来看,51.8%受访者最近一年外出就餐的频次在增加,仅有10.7%的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减少。 此外,42.5%的受访90后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4次,且每月在家做饭少于三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龄段的2倍以上。8成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间在60分钟内从就餐时间来看,有58.4%的消费者外出就餐花费的时间在30-60分钟,其中18.9%的消费者外出就餐平均花费时间在1小时以上。从消费金额来看,58.3%的消费者平均每顿花费的金额在50-200元之间。就餐第一步—挑选餐厅:重口碑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随着餐饮行业互联网渗透程度不断提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查看餐厅信息、挑选餐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亲戚朋友的推荐也是消费者获取餐厅的重要渠道之一;此外,口碑评价、价格、位置是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的前三考虑因素,其中80.7%的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会考虑餐厅的口碑评价。就此而言,提升餐厅的口碑值不但能帮助餐厅提升老客复购的频率,更能帮助餐厅吸引更多的新客前来就餐。就餐第二步—预订餐位:选餐订位首选在线生活服务平台从预订行为来看,在线生活服务平台由于其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等特性,已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预订餐厅的主要方式。在预订过餐厅的消费人群中,有85.1%的消费者曾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预定餐厅,超餐厅微信公众号及电话预定等渠道近一倍。就餐第三步—排队等位:超半数消费者最希望用手机在线排队调查显示,85.2%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能接受的最长等位时间不超过30分钟,15.2%的消费者希望等位时间能够在10分钟以内,仅有3.2%的消费者能接受1小时以上的等位时间。排队方式方面,当前消费者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门店排队机取号,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有51.7%的消费者希望能够通过手机在线排队等位。就餐第四步—点餐:服务三次未响应流失近半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有49.4%的消费者会经常通过服务员点餐,不断涌入的线下点餐需求对餐厅服务能力提出了极大考验,有71.5%的受访者表示,外出就餐时通常需要召唤2次以上才会有服务员响应。但对消费者而言,约五成人认为在召唤2次未响应时,自己的就餐体验就会变差。而当召唤第3次时,50.8%的消费者会放弃就餐。就餐第五步—上菜就餐:上菜速度整体满意度较高50.4%的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时的平均上菜速度为10-20分钟,而12.1%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通常上菜时间会超过20分钟。在对上菜时间的容忍度方面,44.4%的消费者表示上菜时间超过30分钟就不会再去该餐厅就餐,19.3%的消费者表示能接受的最长上菜时间为20分钟。就餐第六步—结账买单:移动支付成就餐主流结账方式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最主流的支付选择,93.2%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通常会选择支付宝/微信支付,仅有42.7%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最主流的支付方式。就餐第六步—结账买单:近六成消费者希望能自助开票当前消费者最经常选择的开发票方式是将抬头和税号保存在手机中,让餐厅收银员开票。但58.5%的消费者更希望能自助开票,同时扫描付款小票上的开票二维码自助开票是消费者时下最愿意使用的开发票方式。新中产人群餐饮消费趋势洞察 国内中产规模稳步增长,新中产更具消费潜力根据瑞信(Credit Suisse)《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在世界11亿中产中(财富介乎1万美元至10万美元),中国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2.6%迅速升至2017年的35%,全球中产群体的人口预计到2022年将增加2.3亿,至逾12亿人,中国所占比例也将升至40%。目前中国的中产群体已形成了相对可观的规模,同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80、90后也将进入富足化阶段,成为最具消费实力的新中产人群。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消费群体结构的整体重塑,以及餐饮消费市场需求的全面更替。新中产餐饮人群画像新中产餐饮消费“两高”明显根据艾瑞调研数据,随着餐饮市场愈发年轻化,以80、90后为主的新中产正在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其中,64.6%的新中产每周会外出就餐超3次,高出整体水平16.4个百分点;同时,在消费金额方面,新中产人群花费金额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并有近七成新中产消费者表示平均就餐消费金额会超过100元。“高频次”“高消费”成为新中产的最重要特征,让其在餐饮市场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近六成新中产最爱用手机在线排队在新中产消费者外出就餐最想用的等位方式方面,艾瑞调研数据显示,58.7%的80、90后新中产消费者选择手机在线排队,是这类人群最愿选择的等位方式,而仅有9.7%的新中产消费者会选择通过服务员登记等位。四成新中产偏爱提前预点餐从点餐方式的意愿来看,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提前预点餐和在门店扫码自助点餐是80、90后新中产最希望使用的点餐方式,而其他餐饮消费人群仍对服务员点餐方式有较好印象。新中产就餐更重服务体验根据艾瑞调研数据,相对于整体中产餐饮消费人群来说,80、90后新中产更要求上菜效率,有16.1%的新中产消费者仅能接受20分钟以内的上菜时间。此外,新中产人群也更为看重就餐时的服务体验,15.9%的新中产召唤服务员超过2次没有响应就放弃在该餐厅就餐,是整体水平的1.11倍。四成90后新中产外出就餐时间多于50分钟在外出就餐时间方面,新中产平均时长显著高于较其他群体,并且这一时长随着年龄降低而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40.7%的90后新中产外出就餐时间花费会在50分钟以上,人数占比高出80后新中产近17%。男性重效率,女性重体验从性别维度来看,男女新中产最希望使用的点餐方式不尽相同。根据艾瑞调研数据,42.7%的男性新中产最希望使用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提前预点餐,在免去排队之苦的同时,按时有效率地享受美味。相对而言,女性新中产更在意便捷性和私密性,近八成在点餐时更希望在线自助完成。男性在意性价比 女性吃饭不将就此外,在新中产人群中,男女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区别。其中,75.5%的女性新中产消费者外出每次外出就餐花费在100元以上,且每次餐饮花费在200元以上占比36.3%,愿为餐食品质和就餐体验付出更多;相对而言,男性每次外出花费多控制在200元以内(76.2%),高性价比的餐食才是其就餐首选。新餐饮消费趋势新餐饮消费走向自助化、智能化时代,全流程提升效率优化体验成制胜市场关键综上来看,随着互联网对居民生活渗透的深入,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通过在线渠道满足自己对餐饮的各类需求,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挑选、预定餐厅也已成为消费者就餐时的常规选择。与此同时,以新中产为代表的一批主流餐饮消费人群,除了一如既往重视餐食的品质安全外,也会越来越关注餐饮全流程的效率和体验,这使得新技术、新体验将成为餐饮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心,逐步用智慧化、数字化的经营理念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而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的新餐饮体验也将成为未来餐饮的重要发展方向。

《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有望在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3日讯(记者苏兰)“2018年我国餐饮产业规模比1978年增长780倍,复合增长率达到18.1%,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研究表明,中国有望在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7月13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昆明学院今天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该报告执行主编于干千先生在致辞中发布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世界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惊人成就;中国餐饮业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乘风破浪,用四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产业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餐饮业从一个50亿元规模的传统服务业跨越发展成为,超过4万亿产业收入的生活服务消费产业、超过2千万就业人口的社会民生产业和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民族文化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餐饮业发展之路。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从改革开放40年发展来看,餐饮业长期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产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元开始,1983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超过2万亿元,2015年超过3万亿元,在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780倍,复合增长率高达18.1%,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以197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为基点,餐饮收入突破1万亿元历时29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历时5年,而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3年,也只经过3年,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不断被刷新的产业规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饮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以近三年中国、美国的餐饮产业收入的平均增速预估,中国餐饮业有望在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经济贡献稳居三产前列餐饮产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使其经济贡献稳居服务业前列。从消费来看,四十年间,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3.5%开始快速上升,到1992年超过了5%,到2001年超过10%,近几年稳定在10%~11%的水平,而且餐饮收入增速在较长时期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这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阶段向小康、富足阶段发展的进程中,饮食消费从自我服务向社会化服务的转变。尽管烟酒食品类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0%下降至2017年的29.3%,但居民对社会化餐饮服务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外出就餐比例持续提高,人均餐饮消费支出从改革开放时的5.7元增加至2017年的约2850元,增长了474倍,推动了餐饮消费支出持续稳定增长。从投资来看,在景气预期下,餐饮业在增长期和成熟期中,持续成为民营资本、外资的活跃投资领域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和转型期前,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关联产业发展来看,餐饮业是紧密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对包括农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餐厨用品及设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在内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每年消耗农产品、食品调味品等原材料近两万亿元;同时,餐饮业作为基础消费产业与旅游、文化娱乐、批发零售业等产业都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的时期,餐饮业的体验经济属性使其成为跨界融合的焦点,已经成为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批发零售业的重要协同产业;餐饮业态成为城市商圈、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的重点业态。稳定吸纳就业,民生保障作用日益凸显餐饮业作为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是中国吸纳技能劳动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就业贡献突出。四十年间,餐饮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78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约104.4万人,仅占全社会就业的0.26%。到2016年,住宿与餐饮业就业人口持续上升至2488.2万人统计数据为住宿和餐饮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与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之和。,占统计就业人口的5.1%,其中住宿与餐饮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2218.5万人,占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的7.2%。考虑因餐饮业发展而带动的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其对就业的贡献更大。加强行业监管,食品安全水平稳定提升餐饮产业四十年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行业监管和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管理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四十年来,政府行业监管完成了在餐饮市场中从参与者向监管者的角色转变,当好市场“守夜人”的角色,监管方式从“九龙治水式”监管向依法监管转换,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行业依法监管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以及各个地方行业协会在餐饮业安全、规范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行业自律和专业化服务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研究、培训、展会、国际交流等行业服务,引导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坚持市场改革,成为民营经济的“晴雨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餐饮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市场化改革激发了餐饮业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体,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勇于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窗口”中国餐饮产业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开放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一直坚持开放包容式的发展,既欢迎外企餐饮企业来华投资发展,也鼓励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为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方面,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外国烹饪大师来中国交流,推动了中西方餐饮技艺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和在华外国友人的饮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餐饮业鼓励中餐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服务全球消费者。此外,中国多个城市也在通过建设国际美食之都,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顺德、澳门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美食创意城市;扬州、广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已经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评为“国际美食之都”。敢于融合创新,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敢于进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科技进步推动餐饮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动化生产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中央厨房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餐饮供应链管理模式和门店生产模式,促进了中国餐饮品牌连锁模式的快速发展。二是中国餐饮业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成本、学习成本下降而不断提高,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餐饮平台的快速发展,餐饮业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数字化,加快了从传统服务业向数字化服务业转型的速度。三是互联网推动餐饮产业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与餐饮的融合发展推动了餐饮外卖市场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出现是餐饮外卖市场的重要商业模式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对餐饮门店、传统外卖企业乃至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500亿元,是2011年的近10倍,发展势头强劲;在线外卖用户超过4亿人,比2015年增长2.9亿人,渗透率达到49%。四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饮业智能化发展加速,以烹饪和服务机器人等科技应用为特色的智能餐厅、无人餐厅兴起。承载文化传承,成为文化自信的“流行语”中餐传承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发展、生活习俗、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典型代表。正是餐饮业这种鲜明的文化活化特征,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中餐伴随着华人华侨的全球流动而广泛传播,拥有大量全球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类非遗的申报和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核桃树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

12 月 18 日,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昆明学院主办,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云南省餐饮商学院支持的《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以下简称:蓝皮书)暨滇菜产业发展论坛在昆明学院报告厅举行。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蓝皮书主编邢颖在致辞中宣读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对蓝皮书的高度评价:“《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是一份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的报告。报告紧紧围绕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分析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并针对后疫情时代餐饮产业面临的环境,提出了十四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的具体思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希望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写出更好的报告”。图: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蓝皮书主编邢颖在致辞中宣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对蓝皮书的高度评价执行主编于干千教授介绍,蓝皮书是国家社科基金《我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作蓝皮书主旨报告《化危为机,推动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疫情对餐饮全产业链的冲击与影响;二是疫情之下把握餐饮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三是化危为机,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图:执行主编于干千教授作蓝皮书介绍,并作蓝皮书主旨报告(供图)报告从需求端、供给端和创业扶贫三个角度对疫情冲击与影响进行了研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全国餐饮收入 34578 亿元,同比下降 18.6%,降幅比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 13.8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餐饮消费需求受抑反弹乏力,餐饮业并未出现理想的消费反弹,“断崖式”的骤降远超过 2003年“非典 SARS”对餐饮业的影响,创下了建国 70 年来餐饮产业经济降幅之最;在疫情造成全产业链停摆的状态下,既对食材种养殖、调味料生产、食品加工等供应链市场造成直接冲击,又对与餐饮业相关生产性服务市场、设备制造市场等造成影响;目前,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 3000 万人,餐饮业关店退市风潮削弱了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加大了以餐饮业上游原材料供应为依托的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压力。图: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蓝皮书主编邢颖作致辞(供图)新冠肺炎疫情危中蕴藏着餐饮业发展的新机遇。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来看,生存和发展倒逼餐饮企业必须迅速适应当前公共卫生需要和社会经济数字化进程、产业分工、品牌建设、连锁经营。报告就疫情对餐饮业长期影响的研判指出,一是餐饮业恢复性增长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二是限上餐饮企业的“韧性”强于小微企业;三是连锁经营的扩张速度放缓,门店面积和用工小型化,坪效增长趋缓;四是企业更加重视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品牌建设成为抵御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选择。从激发饮食文化变革角度审视,摒弃野味饮食文化、倡导文明餐饮社交文化和回归家庭厨房亲情文化等方面的守正创新措施,将激发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变革。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来看,此次疫情使政府、社会和民众对餐饮业产业安全内涵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将餐饮业纳入公共健康体系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形成了广泛共识,必将有力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图:执行主编于干千教授作蓝皮书介绍,并作蓝皮书主旨报告(供图)报告指出,餐饮业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是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最为深远的生活服务业,也是恢复消费信心的“试金石”和政府重点扶持的民生产业之一。通过梳理从 2020 年 1 月 31 日到 4 月 1 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涵盖金融、财政、社保、消费等方面的 75 个政策文件,从化危为机,加快复工复产,推动餐饮业恢复性增长;化危为机,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二个层面对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化危为机,加快复工复产,推动餐饮业恢复性增长:首先,要注重发挥扶持政策的组合协调效应,预防政策效应的逐级递减;其次,要完善政策评估与动态调整、督查与容错等机制;再次,要完善服务企业的便利化机制。化危为机,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第一,不断完善餐饮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第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转型;第三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转型。(编辑:歹永聪)图:执行主编于干千教授作蓝皮书介绍,并作蓝皮书主旨报告(供图)

武辅

《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国有望在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3日讯(记者 苏兰)“2018年我国餐饮产业规模比1978年增长780倍,复合增长率达到18.1%,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研究表明,中国有望在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7月13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昆明学院今天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餐饮产业蓝皮书: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9)》。该报告执行主编于干千先生在致辞中发布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了世界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惊人成就;中国餐饮业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乘风破浪,用四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产业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餐饮业从一个50亿元规模的传统服务业跨越发展成为,超过4万亿产业收入的生活服务消费产业、超过2千万就业人口的社会民生产业和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民族文化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餐饮业发展之路。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从改革开放40年发展来看,餐饮业长期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产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元开始,1983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6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超过2万亿元,2015年超过3万亿元,在2018年超过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780倍,复合增长率高达18.1%,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餐饮市场。以197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为基点,餐饮收入突破1万亿元历时29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历时5年,而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3年,也只经过3年,2018年中国餐饮产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16亿元,不断被刷新的产业规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饮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以近三年中国、美国的餐饮产业收入的平均增速预估,中国餐饮业有望在2023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餐饮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经济贡献稳居三产前列餐饮产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使其经济贡献稳居服务业前列。从消费来看,四十年间,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3.5%开始快速上升,到1992年超过了5%,到2001年超过10%,近几年稳定在10%~11%的水平,而且餐饮收入增速在较长时期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这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阶段向小康、富足阶段发展的进程中,饮食消费从自我服务向社会化服务的转变。尽管烟酒食品类支出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0%下降至2017年的29.3%,但居民对社会化餐饮服务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外出就餐比例持续提高,人均餐饮消费支出从改革开放时的5.7元增加至2017年的约2850元,增长了474倍,推动了餐饮消费支出持续稳定增长。从投资来看,在景气预期下,餐饮业在增长期和成熟期中,持续成为民营资本、外资的活跃投资领域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和转型期前,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关联产业发展来看,餐饮业是紧密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对包括农业、食品加工制造业、餐厨用品及设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在内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每年消耗农产品、食品调味品等原材料近两万亿元;同时,餐饮业作为基础消费产业与旅游、文化娱乐、批发零售业等产业都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的时期,餐饮业的体验经济属性使其成为跨界融合的焦点,已经成为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批发零售业的重要协同产业;餐饮业态成为城市商圈、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的重点业态。稳定吸纳就业,民生保障作用日益凸显餐饮业作为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是中国吸纳技能劳动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就业贡献突出。四十年间,餐饮业在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78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约104.4万人,仅占全社会就业的0.26%。到2016年,住宿与餐饮业就业人口持续上升至2488.2万人统计数据为住宿和餐饮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与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之和。,占统计就业人口的5.1%,其中住宿与餐饮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2218.5万人,占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的7.2%。考虑因餐饮业发展而带动的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其对就业的贡献更大。加强行业监管,食品安全水平稳定提升餐饮产业四十年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行业监管和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管理的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四十年来,政府行业监管完成了在餐饮市场中从参与者向监管者的角色转变,当好市场“守夜人”的角色,监管方式从“九龙治水式”监管向依法监管转换,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行业依法监管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以及各个地方行业协会在餐饮业安全、规范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行业自律和专业化服务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研究、培训、展会、国际交流等行业服务,引导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坚持市场改革,成为民营经济的“晴雨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餐饮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市场化改革激发了餐饮业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体,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勇于对外开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窗口”中国餐饮产业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开放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一直坚持开放包容式的发展,既欢迎外企餐饮企业来华投资发展,也鼓励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为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方面,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外国烹饪大师来中国交流,推动了中西方餐饮技艺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和在华外国友人的饮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餐饮业鼓励中餐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服务全球消费者。此外,中国多个城市也在通过建设国际美食之都,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顺德、澳门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美食创意城市;扬州、广州、西安、长沙等城市已经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评为“国际美食之都”。敢于融合创新,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敢于进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聚集地”。科技进步推动餐饮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动化生产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中央厨房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餐饮供应链管理模式和门店生产模式,促进了中国餐饮品牌连锁模式的快速发展。二是中国餐饮业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成本、学习成本下降而不断提高,特别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软件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餐饮平台的快速发展,餐饮业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数字化,加快了从传统服务业向数字化服务业转型的速度。三是互联网推动餐饮产业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与餐饮的融合发展推动了餐饮外卖市场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出现是餐饮外卖市场的重要商业模式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对餐饮门店、传统外卖企业乃至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2018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500亿元,是2011年的近10倍,发展势头强劲;在线外卖用户超过4亿人,比2015年增长2.9亿人,渗透率达到49%。四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逐渐成熟,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压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饮业智能化发展加速,以烹饪和服务机器人等科技应用为特色的智能餐厅、无人餐厅兴起。承载文化传承,成为文化自信的“流行语”中餐传承了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发展、生活习俗、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典型代表。正是餐饮业这种鲜明的文化活化特征,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中餐伴随着华人华侨的全球流动而广泛传播,拥有大量全球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类非遗的申报和保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尚贤

2019中国餐饮行业报告:已进入4万亿元新时代 食品安全仍是重点问题

当前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餐饮从业者面临数字化转型和消费升级的新机遇。近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19中国餐饮行业大数据监测与商业新模式研究报告》,报告围绕中国餐饮行业发展概况、热点动态、细类发展概况、消费者需求、资本市场动向、典型企业案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读。中国餐饮行业正式进入4万亿元新时代,发展仍有巨大前景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2013-2018年中国餐饮行业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行业整体增速维持在10%左右。2018年,中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突破4万亿元,同比增长9.5%,收入同比增速(9.5%)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0%)。2019年,受到中美贸 易战等压力,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犹存,餐饮消费将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预计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将超过4.6万亿元,未来餐饮行业发展仍有巨大前景。从2018年中国各省市区餐饮收入规模来看,山东省以3995亿元超越传统餐饮大省广东省跃居第一;相比之下,广东省餐饮收入增速有较大降幅。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七成省份的同比增速都超过10%,这表明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动力强劲。供应链服务商、管理服务商、餐饮品牌、新零售品牌、生活服务平台和外卖配送平台共同组成中国餐饮行业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同时,外卖行业发展也为餐饮提供了新的市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6亿,保持较高增速。而网上外卖使用率为49%,已经接近过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总体来看,网上外卖已经深入网民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日常高频行为。未来外卖市场将会进一步细分,生鲜水果、即时配送、医疗药品等都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中国餐饮行业业态类型以中餐为主,大众餐饮成新的市场主体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中餐仍是国人在餐饮消费中的首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次为休闲简餐和快餐。大众餐饮成为最主要消费市场,从细分品类来看,其中,正餐消费人次比2017年提高12.9%,追求品质和多样化成为主流之选,2018年中国正餐集团50强营业额合计超过1100亿元。火锅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速,2018年火锅行业营业面积增长率为27.5%,川式火锅在火锅行业中占64.2%份额。烧烤行业中26-35岁年龄段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小吃门店数量稳居第一,品质升级趋势明显。新式茶饮增速迅猛,门店数量已达41万家。由此可见,正餐为主要最主要业态,火锅、茶饮、烧烤和小吃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投资餐饮行业成热潮,行业上市依旧困难2018年,餐饮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呈现高度的白热化。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显示,2018年餐饮行业披露投资案例数401起,总披露投资金额超过700亿元。回顾投资热点事件,能够实现标准化、体系化的快餐和茶饮企业更受投资者欢迎。2018年小吃快餐品类已披露的投资案例达329起,披露金额超过95亿人民币,超过餐饮行业已披露案例数的60%。此外,餐饮产业链及服务商企业也成为投资者关注对象。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以后,中国餐饮服务与供应商领域已披露案例数明显下降,此后基本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从投资金额来看,2016年投资金额超过470亿元,为历年之最。整体上看。投资热度不断降低,但考虑到未来中国餐饮业朝着标准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餐饮供应链和服务商将仍然是投资的重点领域。未来资本市场与餐饮行业的结合将更加密切,品牌化、规模化也将成为未来中国餐饮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已经上市的餐饮企业,从市值上看港股总体上市值要高于A股,其中海底捞市值超过1500亿港币,是呷哺呷哺市值的14.3倍,餐饮业龙头地位显著。同样也应看到,上市企业间的市值差距过于悬殊,行业平均市值不高,表明当前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网红餐厅”兴起,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发展底线问题当下,大量餐饮品牌通过借助独特的装潢风格或者打造高颜值、造型独特的菜品,形成鲜明特色来吸引消费者前往“打卡”。通过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成了红极一时的“网红餐厅”。艾媒分析师认为,“网红餐厅”的诞生是营销的成功,但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还是要依靠企业本身优秀的餐饮服务才能实现,否则“网红餐厅”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否认,安全问题是餐饮行业发展底线问题。外卖黑作坊、外卖速食包、喜茶里出现苍蝇等一系列卫生问题,暴露了我国餐饮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餐饮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改造升级餐饮供应链管理系统,有效改善餐饮行业在供应链采购、食品加工等过程的管理,以便于多层级主体开展监管、实时分析、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但是也要注意,随着大数据进一步和餐饮行业结合,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餐饮企业核心数据也将成为重要问题。来源: 艾媒网

死生同状

《2019中国小吃产业餐饮大数据研究报告》发布

9月27日-29日,2019中华小吃产业发展大会暨全国美食街区发展高峰论坛举行。在会上,辰智科技联合中国烹饪协会推出《2019中国小吃产业餐饮大数据研究报告》。报告中分析了餐饮产业发展态势、小吃产业发展现状、小吃品类市场情况,给出了小吃产业发展建议,为小吃行业发展提供了趋势分析和策略参考。(《2019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用“10大数据”、“10大机会”、“10大风险”、“10大建议”透析我国餐饮发展现状,为餐饮人士全面洞察我国餐饮市场,预测餐饮未来新风向。详情阅读此文:【最新《2019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发布,餐饮人一定要看!】)1、中国小吃产业发展分析(1)中国餐饮规模超4.2万亿中国餐饮业自2012年遭遇寒冬,经过3年的转型调整,逐步回归大众市场。从2015年餐饮业收入增速有所回升,近几年增速放缓,进入拐点期。但作为重要的消费方式对经济的贡献较大,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超过4.2万亿。2019年1-8月份,全国餐饮收入28795亿元,同比增长9.4%。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餐饮市场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稳中有进的态势仍然在持续。此前,相关机构也预测,2019年中国餐饮收入将达48620亿元,2023年中国餐饮收入将突破7万亿元,达到了71670亿元,2019年至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19%。(2)小吃占中式快餐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18年中式快餐在餐饮整体门店中的占比超过40%,2019第二季度占比接近50%,这表明中国餐饮市场中,中式快餐已成最大的业态。而在中式快餐中,小吃的占比升高,2019年第二季度,小吃占比45%,是中式快餐的重要组成部分。(3)小吃店集中在经济、人口大省地方特色类小吃仍是主流形式,80、90后成为消费主体,小吃消费者的“社交”属性增强。随着中式快餐高速发展,资本进入,小吃产业连锁化进程加快。未来,小吃产业连锁化是方向,门店升级是手段。报告显示,从整体小吃餐厅网点来看,广东、江苏、河南及山东的网点数分布较多,门店均超过10万家。从发展趋势来看,分析2019第二季度全国小吃网点增长率,小吃开始向西部扩展。2、小吃品类消费市场小吃按品类属性可分为地域类小吃和产品类小吃,按商圈属性包括美食街区小吃,不同的品类小吃有不同的发展特点。(1)产品类小吃成发展趋势根据地域和主要食材等特征,2019现阶段地方特色小吃占据小吃产业近6成门店。但从趋势来看,地方特色小吃地域优势明显,但全国发展受限,产品特征小吃发展呈上升趋势。(2)从线级城市来看,蔬菜类小吃较受欢迎从线级城市来看,二线城市的小吃店发展相对较好,增长率最高,四五线城市增长率次之,一线城市小吃增长率最低。从线级城市不同小吃分类来看,蔬菜类小吃(如麻辣烫/冒菜等)较为火爆,三四五线城市蔬菜类小吃增长率超过1000个百分点。3、小吃品牌发展情况(1)品牌现状:多品类、少品牌小吃单店的占比正在减少,品牌正在大力发展。而小吃门店TOP10中,仅有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和杨国福麻辣烫3家是品牌门店,其余多为熟知的品类店:其一,说明我国小吃品牌发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二,众多小吃品类还有潜力发展空间。(2)品牌模式:连锁加盟为主数据显示,从小吃不同类型的门店头部品类来看,地方特色小吃主要以品类单店经营发展为主,产品类小吃主要以连锁加盟为主。4、小吃打响品牌升级战根据发展趋势和现状分析,我们总结了2020年小吃产业的整体发展建议:(1)挖掘小吃爆品图中显示,鸭脖类小吃头部企业整体营收规模,2016-2019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他们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市场空间可期。小吃是一个品种繁多的品类,全国的拓展性非常强,群众基础和味觉基因值得小吃产业进行挖掘,从而打造另一个百亿级的小吃爆品细分领域。(2)注重品牌建设从供给侧来看,小吃门店连锁化趋势呈现不断加强趋势。从需求侧来看,餐饮消费者仍然很关注品质品牌。小吃产业连锁规模化毋庸置疑,但品牌建设除门店扩展外,其他方面较为薄弱,品牌连锁化仍是方向,小吃产业要注重品牌建设。(3)打造特色小吃近年来,产品类小吃呈现上升趋势,而地域类小吃呈现下降趋势,发掘地域类小吃,更容易打出差异化特色,但受区域限制,全国性拓展相对不易。从地域类小吃出发,强调其产品特性,弱化其地域属性,既保留特色又容易被全国消费者接受。(4)控制开店风险不同的小吃门店类型,如商业中心的小吃店,和美食街区的小吃店属性不同,面对的客群和需求也不一样,餐饮老板开店或扩张前先自问三个问题:去哪开店?开在哪里?开什么店?并通过前期深入了解区域特点、城市特点、商圈特点及竞争情况,以规避开店中的风险。(5)食客数据洞察小吃产业社交属性不断增强,就餐环境更新迭代,不同年龄段人群有不同的消费意愿。因此,对小吃食客进行就餐行为和就餐态度的深入洞察,在同类产品同类化严重的情况下,一成不变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通过创新升级产品来迎合消费者升级的需求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策略。(6)抓住数字红利我国餐饮业已从“流量红利”时代进入到“数字化红利”时代。餐企在数字化大环境下,通过商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顾客数字化,并形成有效的数据沉淀,依靠数字化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实现品牌价值的数字化。(图文来自辰智 )

忽乎芒乎

《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新华网北京7月3日电近年来,我国餐饮行业飞速发展,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餐饮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并伴随着消费升级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但与此同时,餐饮业也面临了新经济、新技术、新消费带来的种种挑战。新华网产经报告发布现场为了全面反映当前餐饮业的发展情况,解析各不同细分业态的发展特点,中国饭店协会日前在京联合新华网共同发布了《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这是中国饭店协会自2009年以来每年连续发布的全面展示餐饮业发展情况的行业数据分析,成为中国餐饮行业真实的统计研究资料,为行业培育品牌、树立标杆和企业上市服务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宋小溪致辞中国饭店协会秘书长助理张翔发布《2019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该报告以国内25个省区市的近200家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数据为基础,涉及餐馆几万家,总餐位数上百万,主要是国内餐饮行业中各业态、各区域的代表性企业和领军企业。以餐饮运营管理各领域为分析切入点,分别从各省区市餐饮收入排名、各业态领跑企业排名、各业态经营指标对比分析、餐饮企业家信心指数等方面,对餐饮业档2018全年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剖,涉及的业态包括正餐、火锅、团餐、快餐、西餐休闲以及日料等,全面反映了当前餐饮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报告以企业申报和专家调查相结合,以直营店数据为主,一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原则为准,重点根据2018财年企业营业额进行排序,发布了2019餐饮行业各业态领跑者排名,包括2019中国正餐top50、2019中国火锅餐饮top20、2019中国快餐小吃top10、2019中国团餐top10、2019中国休闲餐饮top10,这合计百家各业态领军企业营收超过2500亿元,占全年全国餐饮收入5.8%。根据《2019年餐饮业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截至2018年底,中国餐饮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1、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较大规模企业维持较快增长,品牌企业领跑态势明显。从营业额增长率、门店数量增长情况、营业面积变动、员工数量变动、门店变动等指标来看,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中大型企业仍然处于持续扩张阶段,其平均增长率为12.6%,超过了全国餐饮营业收入增长率,餐饮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升,品牌企业影响力不断扩大。2、餐饮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大型企业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从业人员薪酬水平较低。无论是一线员工数量还是管理员工数量都较上年持续增长,餐饮行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员工数量均值与管理员工数量均值比为7.38:1。中大型企业中将近60%企业的人员流失率维持在12%以下,平均人员流失率为10%。一线员工的平均工资3600元,管理层员工的平均工资为6300元。中大型餐饮企业通过提升员工工资福利、创新晋升和发展机制,吸引人才流入。3、连锁化程度逐渐加强但呈现马太效应,直营仍是首选。在所调研企业中直营店全年增长均值高于加盟店,整体而言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逐渐加强。行业中呈现出加盟店越多的店越多人加盟的趋势,马太效应较为明显。对比拥有直营店的企业集团和拥有加盟店的企业集团数量,可以发现拥有直营店数目依然远大于加盟店,可见目前餐饮行业企业集团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仍是优先发展直营店。4、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成本值得关注,品牌化发展成为最大关注点。原材料、房租和人力成本仍然是上升最快的三大成本。按照所占比例来看,原材料进货成本、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以及人力成本占比最大,其中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成本较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在企业关注方向调查中,企业对于品牌化发展最为关注,关注品牌化发展的企业占比72.80%,其次是供应链发展(占比52.03%)和绿色化发展(49.19%)。5、门店数量发展成为行业效益提升瓶颈,工业化发展或可打破僵局。随着企业门店数目增加会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当到达一个规模极限之后其效益就开始下降,因此门店数目控制在合理区间取代对规模的追求,成为当前餐饮业发展模式的关键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企业通过网络化和工厂化发展,可以突破门店数量瓶颈实现更优地规模化发展。6、部分市场表现突出,品质化发展成为市场新机会。火锅品类近几年受市场需求增长及可扩张性,高标准化的独特业务模式,成为餐饮细分中一大品类。火锅市场总收入2018年达到8757亿元,对比2014年涨幅超52%,预计2019年火锅营收达到9.6千亿。火锅每平营收优于其他餐饮品类,表现突出。喜宴市场成为企业重要的营收版块,一批以婚庆喜宴为主的餐饮企业崛起并深受市场热捧,通过优质的喜宴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老字号成为文化与消费双载体,对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7、餐饮强省发展迅猛,十大吃货省份餐饮收入领跑全国。前十大省份餐饮收入合计占全国餐饮收入66%,在全国餐饮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得益于地方政府对餐饮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些省市区的餐饮品牌和人才均取得了明显发展。8、各业态领军企业排名反映了餐饮市场风起云涌。从排名来看,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下,大众餐饮成为市场新的主体。正餐企业前50营业额合计超过1100亿元,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继续蝉联百强榜首,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上海杏花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居其后;火锅餐饮企业前20营业额合计超过500亿元,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领军企业,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四川香天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入前三甲;快餐小吃企业前10营业额合计超过150亿元,安徽老乡鸡餐饮有限公司位居首位,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张亮麻辣烫紧随其后;团餐企业前10营业额合计超过500亿元,河北千喜鹤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快客利集团、深圳市德保膳食管理有限公司位居前三强;西餐及休闲餐饮企业前10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济南嘉和世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水天堂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豪享来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成为前三甲。

既而有生

《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发布 餐饮行业稳中向好

图集 图为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9月2日,中国饭店协会与新华网在京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虽然2020年餐饮行业遭受疫情严重打击,但我国餐饮行业稳中向好的趋势不变,报告还分析了2020年餐饮行业发展的几大趋势。餐饮行业仍稳中向好,拓展新业态、推动内循环是关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餐饮收入突破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4%。正在行业蓬勃发展,众多餐饮企业进行门店扩张以及品牌开拓之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时之间,餐饮企业的艰难求生与2019年餐饮企业蒸蒸日上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在历经寒冰期、融冰期之后餐饮行业逐步稳步向好。报告认为,目前餐饮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餐饮行业需要研究新需求、新消费,提供升级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新业态,做好餐饮业的“业态、品态、形态、文态”四态合一,精准对接需求,推动内循环有效发展。图为中国饭店协会研究院副院长张翔解读报告数字化发展、品牌意识觉醒、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一直以来餐饮行业属于传统行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新冠疫情下,一些提前实现“互联网+”、数字化布局的餐饮企业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恢复能力。“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除数字化发展以外,新零售业务在疫情冲击下也发挥了明显的逆势驱动优势,新零售业务成为堂食、外卖之外的第三种自救路径。新零售业务是传统餐饮业与零售业的融合创新,能够更好满足消费升级下基于“便利”与“品质”的新消费需求。目前,中国的餐饮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较低,客户黏度不高,生命周期短等问题。报告指出,已有60%的餐饮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将品牌发展作为企业重要发展战略。打造品牌将成为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餐饮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餐饮企业普遍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现实岗位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报告提出,应调整行业人才结构,院校为行业培养更多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是驱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总的来说,餐饮产业中依然存在小、散、弱的现象,大多数餐饮企业经营方式较为传统,组织结构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能力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有待进一步培育。在餐饮产业发展的下半场,餐饮企业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更多突破,将通过不断提高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以及一体化发展应对食材成本上涨问题;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通过品质提升以及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议价能力;通过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新技术应用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市场竞争力。据了解,《2020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由各省份餐饮收入排行、餐饮行业整体经营情况分析、上市公司经营分析、企业家信心指数及优秀企业案例五个篇章组成。报告对2019年及2020年我国餐饮行业发展及新冠疫情后变化进行了深度剖析。责任编辑: 张欣烁

最新:《2017-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2018年1月17日,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7-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研究报告》。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但仍有一定上探空间,2017年外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预计2018年将达到243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在线餐饮外卖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其市场发展未来已进入稳定期,在线餐饮平台发展需的重点应从增量转向用户存量的挖掘,配送效率、服务体验、食品安全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所在。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预计2018年达2400亿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但仍有一定上探空间,2017年外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预计2018年将达到243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在线餐饮外卖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其市场发展未来已进入稳定期,在线餐饮平台发展需的重点应从增量转向用户存量的挖掘,配送效率、服务体验、食品安全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所在。在线餐饮外卖覆盖用户规模或上探至3.55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用户规模较2016年增长19.1%,正式突破3亿人,2018年预计将达到3.55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行业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业务增长将由数量驱动转向质量驱动,未来在线餐饮外卖平台将从服务多样性方面着手,如私厨、团餐等特色服务,强化原有用户留存度的同时拓展新用户,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饿了么+百度外卖”领跑在线餐饮外卖用户市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后,在2017年第四季度,市场用户份额占比达55.3%,美团外卖占比41.3%紧随其后,市场由三足鼎立转变为两家企业分庭抗礼。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百度外卖被饿了么收购后,市场竞争进一步集中,饿了么接入百度外卖流量和技术资源后,在用户市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利于饿了么扩大对商家和用户的吸引力,未来其在用户市场的领先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餐饮外卖也将迎来新一轮的竞争发展。用户最爱查看商家“评分评价信息”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用户最爱查看商家的评分评价信息,占比达72.7%,其次是查看餐饮、卫生许可证明,占比为46.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评分评价信息反映商家餐品的口感和配送时间等信息,用户对商家的口碑最为关注,同时越来越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用户逐渐开始关注餐饮、卫生许可证明等信息。超六成用户认为平台推荐餐品比较适合口味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用户认为平台推荐餐品比较适合口味,占比为62.7%。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餐饮外卖平台的餐品推荐功能,是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精准算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便捷使用体验,且增加商家的收益。饿了么用户满意度居首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用户对主流在线餐饮外卖平台较为满意,其中饿了么用户满意度为7.9,排名第一。美团外卖紧随其后,用户满意度达7.6,百度外卖排名第三,主流在线餐饮外卖平台用户满意度较为接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餐饮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产品趋向同质化,服务将会成为在线餐饮外卖中争夺用户的重要一环。而不断开拓新业务,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也是平台吸引用户的方式之一。2018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在线餐饮外卖配送或将成为“最后3公里”的物流载体在线餐饮外卖的配送是基于外卖配送的智能调度和配送算法以就近原则分配给配送员,强调线路的合理快捷,配送时间准时,配送效率高;且在线餐饮外卖平台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的配送运力人员,即骑手。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外卖配送高峰集中在中晚餐等正餐用餐时刻,其他剩余时段有大量闲置运力,可以将骑手的闲置时间加以有效利用,满足更多层面的物流配送需求,在线餐饮外卖配送或将成为解决物流配送“最后3公里”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线餐饮外卖配送品类多样化发展随着“跑腿”、“代买”等业务的出现,在线餐饮外卖配送品类不再局限于餐食,而是越来越多样化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在线餐饮外卖平台配送品类仍然以午餐、晚餐等正餐为主,但会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餐食外卖到生鲜水果再到商超、鲜花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配送的品类将更加丰富,配送服务也将会结合冷链物流等设备进一步提升,配送服务形式将会更多样化。人工智能技术助力 配送效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在在线餐饮外卖行业中发挥作用,未来外卖效率进一步提升需结合高新科学技术。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加入在线餐饮外卖配送和服务中,比如智能送餐车、无人机配送等,配送效率不断提升,迎合持续增长的外卖需求。利用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和精准算法,可以更加有效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线餐饮外卖平台或将成为新零售布局的重点 饿了么加入阿里新零售布局,美团点评业务体系也正向“线上+线下”方向布局。各大外卖平台与线下零售联系更加紧密。2017年连锁超市、大卖场和便利店等纷纷入驻外卖平台,实体零售借助外卖平台扩充线上渠道。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零售的布局或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到线下的形式能够增加在线餐饮外卖平台目前经营品类,且能够得到更多资本、资源支持,在线餐饮外卖平台或将成为新零售布局的重点环节。(来源:艾媒咨询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5月中旬,国内知名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将发布《2017年度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发展报告》,该报告将对2017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进行详细的梳理,对行业发展现状、商业模式、投融资概况、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涉及的出口跨境电商平台及服务商主要有:1)出口跨境B2B平台:TOOCLE3.0(生意宝)、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焦点科技、聚贸、外贸公社、敦煌网、大龙网等;2)出口跨境B2C平台:全球速卖通、亚马逊、eBay、wish、兰亭集势、米兰网、DX、跨境通、环球易购、有棵树、傲基电商、小笨鸟、海翼股份、新华锦、百事泰、执御、通拓科技、价之链、跨境翼、赛维电商、爱淘城、前海帕拓逊等;3)第三方服务商平台:一达通、易单网、世贸通、paypal、四海商舟、飞书互动、卓志供应链、递四方、出口易、PingPong金融、汇通天下、飞鸟国际、Moneybooker、MoneyGram、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邮政、UPS、TNT、顺丰、DHL、FedEx、大麦电商、外运发展、俄速通、海欢网等。

明诚

微盟发布首个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研究报告

[亿欧导读]《2016上半年中国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指出餐饮行业迎来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升级:1.用微信搭建智慧餐厅将成趋势;2.会员将成餐饮智慧升级的重要环节;3.低成本、轻量化的智慧餐饮受青睐。近日,移动社交商业生态领军者微盟发布《2016上半年中国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餐饮行业迎来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升级,基于微信的“轻量化”智慧餐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线上会员管理将成为餐饮企业智慧升级的重要环节。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两成以上的餐厅正在应用智慧餐饮解方案,四成的餐饮企业希望选择通过搭建微信餐厅实现智慧升级。用微信搭建智慧餐厅将成趋势据悉,这份由微盟研究院出品的《2016上半年中国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研究报告》历时4个多月,针对北上广深等全国20多个省市约700家餐厅进行了调查,总共收集有效样本数据664个。报告从智慧餐饮的背景、现状、趋势等模块出发,对中国智慧餐饮服务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餐厅团购应用比例最高,客流量引入和提升服务效率仍然是餐厅现阶段应用智慧化手段的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随着餐厅的互联网升级逐步深入,单纯依靠第三方平台进行互联网升级已经不能适应餐厅需求。基于微信的SaaS餐饮解决方案能够将餐饮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使餐饮企业建立自己的O2O平台和会员大数据库成为可能,因此受到餐厅的青睐。报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55%的餐厅开通了微信号,超过两成的受访餐厅正在使用基于微信的智慧餐饮解决方案,而40.81%的受访餐厅倾向于选择搭建微信餐厅实现智慧升级,在智慧餐饮解决方案中所占比重最高。会员将成餐饮智慧升级的重要环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会员从线下走向线上,使得餐饮企业对于会员大数据管理、会员精准营销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根据报告数据显示,餐厅重视回头客、老顾客对餐厅发展的影响,超过80%的餐厅认为会员对餐厅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报告调查还发现,会员数据也受到餐厅从业者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餐厅选择应用智慧服务的原因就是为了会员和数据的沉淀。餐厅会员数据包括会员基本信息、消费频次、消费金额、支付行为、就餐偏好等,能够衡量顾客价值的重要指标,21.54%的餐厅认为必须掌握会员数据,69.44%的餐厅认为有必要掌握,仅有3.92%的餐厅认为没有必要掌握会员数据,这表明餐厅对于把控会员消费数据的需求十分强烈。报告同时指出,目前近一半的餐厅在会员系统使用方面还处于空白,因此,融合了大数据和会员营销的会员管理将成为餐饮企业智慧升级的重要环节。低成本、轻量化的智慧餐饮受青睐从智慧升级的成本投入角度,目前餐厅对智慧餐饮服务的投入上相对谨慎。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餐厅每年在智慧餐饮服务上的投入预算低于10000元,因此商家更倾向于低成本解决方案,在引入智能硬件、开发自有APP等模式较重且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商家对基于微信的智慧餐厅这种低成本、轻量化的解决方案更加青睐。基于微信平台,餐厅能够实现低成本的、高效能的智慧升级,并且更加接近消费者。报告通过调查发现,不同餐饮业态应用智慧餐饮服务各有侧重:正餐侧重提升服务效率,简餐、休闲餐、快餐侧重客流量引入;连锁餐厅的互联网化应用程度整体上高于单店,连锁餐厅提升服务效率的需求较高,而单店引流需求更大。报告认为,连锁和正餐等不同业态的餐厅对点菜、支付、排队等业务环节的效率提升需求更高,智慧餐饮服务商可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的发展。《2016上半年中国智慧餐饮服务市场研究报告》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