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高校频道1月1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张玮光)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天津大学牵头、南开大学作为合作单位的“固体催化剂结构缺陷调控方法和机理研究”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据了解,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李兰冬作为项目参与人,与天津大学团队合作基于模型催化理论与可控构筑方法,从亚纳米到微米尺度对吸附、成键断键、扩散等催化本征过程进行调控,提升催化反应速率与目标产物选择性和收率。该项目提出了催化剂电子结构的新型调变机制,建立了催化剂缺陷结构的温和构筑方法,利用限域结构突破了反应平衡的限制,项目研究成果为推动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转化与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首次发现马龙地区乌龙箐组层型剖面附近的关山化石库,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6项,发表SCI文章4篇,8次应邀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受澳大利亚首席古生物学家邀请访澳留学,她是西北大学“最学术”学子,也是在群山戈壁中实践科研理想的地质人陈飞扬。陈飞扬是地质学系2015级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直博生,今年是她在西大求学的第9个年头。目前,27岁的她主要从事寒武纪早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研究,探寻5亿年前,后生动物的爆发之谜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重建问题。从一开始的转专业学生,到后来顺利发现化石库、在地学TOP期刊发表论文,陈飞扬说:“我觉得自己研究的还不够,未来还需要更多锻炼与深造。”“转专业挤时间,就是为了学地质”陈飞扬在考入西北大学时,未能顺利进入心仪的地质学专业,转专业的政策,让她看到了追梦的光。“我想学地质,所以要拼命挤时间啊!”要做好班长的工作、要保证本专业成绩优秀,还要自学地质学基础知识……陈飞扬的周末,常常是在自习室度过的。即使压力很大,她依旧咬牙坚持。一年后,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如愿转入了地质学系。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又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转入地质学(基地班)。本科期间,陈飞扬连续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一等奖学金,大四那年,她顺利获得直博资格。陈飞扬在实验室“挤时间”的习惯也延续到了陈飞扬的科研实践中。假期里,她不是在做实验、写文章、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就是在野外进行考察。而大二暑假的一次野外实践更是影响到了她后续研究方向的选择。陈飞扬说:“实践时我遇到了同样是转专业的张志亮学长,听他讲述了很多古生物趣事,打开了兴趣的大门,于是决定试试这个方向,成为了张志飞老师的学生。”“野外是我一切灵感的来源”读博期间,陈飞扬的每个寒暑假都在野外踏勘,实践时间超过200天。她对陕西、云南、湖北、江苏等十余个省份的地层及化石组合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山间谷底、戈壁荒野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澳访学期间,她更是对澳洲南部的早古生代地层进行深入考察,采集到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和岩石手标本。“野外是我一切灵感的源泉,当远离了城市的车水马龙,独处中很容易有新的点子,这也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陈飞扬欣慰地说。陈飞扬的科研成果陈飞扬曾只身一人前往关山生物群新剖面。那段日子,她住在苗族老乡家里,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赶往剖面,午餐吃些馒头榨菜,等到晚上五点多回到住处,整理记录到凌晨十一二点才休息。“当时真的特别累,感觉自己的两个眼皮一直在打架。”陈飞扬说到。她回忆说:“除非大暴雨实在走不了,下小雪、大太阳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雨季湿滑,记得有一次车辆打滑,她着急得推车,轮胎上的泥浆溅得满身都是。是这份坚持,让陈飞扬在一次野外实践中意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化石库。2016年,陈飞扬带着学弟学妹们前往马龙地区。“当时我们在这里搜集了很多天的软躯体化石,但是收获并不多。恰好找了一个新的剖面,我用地质锤敲了一下,结果意外发现了三叶虫化石!”陈飞扬兴奋地说着。大量挖掘后,他们找到了很多保存精美的化石,而她发现的,正是马龙地区乌龙箐组层型剖面附近的关山化石库。滇东地区由于独特的沉积埋藏环境,保存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化石库,尤其是寒武纪早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库。然而继澄江化石库后,时代上稍晚的马龙生物群和关山生物群一直未引起足够关注。这个发现,不仅为该化石库的后续研究对比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支撑,也为探索制约寒武大爆发的环境因素提供了重要思路。“定好目标,就有了方向和动力”面对繁重的论文撰写任务,陈飞扬的锦囊是“先定好目标”。针对在野外实践中首次发现的关山化石库,她定下春节前提交相关报道文章的小目标。“那是2018年的冬天,我家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有时候家里的水还会结冰。尽管写的时候手已经冻僵了,我还是在一直敲键盘、修改图片,‘逼’自己在年前把文章提交。”陈飞扬回忆道。这份“执拗”让陈飞扬实现了更高的专注度,也帮助她在每一次想要放弃之时有了坚持的动力。回忆起读博以来的第一篇SCI文章,陈飞扬也有一把“辛酸泪”。从设计实验、野外采样、观察标本到选择研究切入点、撰写英语手稿,这些步骤前后将近耗费了她三年的时间。“我大年三十提交了文章,就想着过个好年。结果五天后,得知稿件被拒,我就赶紧重新修改格式,三天后重新投稿。”导师张志飞教授在其中也给予了陈飞扬很多帮助。最终,这篇文章在地学TOP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顺利发表。“万事开头难,因为前期积攒了很多经验,我在后续的研究中也更熟练了。” 她感慨道。因科研成果突出,陈飞扬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及张志飞教授课题组项目资助,在澳大利亚首席古生物学家Glenn Brock教授的邀请下,于2019年1月赴澳访学。交流期间,她首次结合同位素地化及沉积学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寒武纪早期Heatherdale Shale组的地质年龄,推进了全球寒武纪地层精细对比,并重建和对比了中澳同时期不同化石库的沉积环境。受海外疫情影响,目前仍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她暂停了野外的实践活动,但相关的研究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质学的学习让我发现更广阔的天空”在科研的道路中,陈飞扬很感谢在西大遇到的好导师、好同门。“很感谢他们,这五年以来,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科研种子才能长成大树。”与导师(右三)共同参与野外实践在科研工作之余,陈飞扬还经常将前沿的理论与自己的野外见闻结合,以通俗的语言向更多科普文章读者介绍古生物知识。“我觉得古生物的研究非常有趣,就想尽自己的能力去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她笑着说。谈到自己的心愿,陈飞扬憧憬地说:“我希望以后有机会,细致观察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精美化石。”在她眼里,地质学的学习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演化的规律。“从前的我看事情会关注其中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学了地质之后,我发现与地球的演化时间相比,人类的生命是短暂且渺小的。面对生活里的起伏,我也会释然地面对它。”来源:西北大学 文&编/ 蒋思韵 图/ 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魏梦鸽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在读博时期就曾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时,我就注意到了他桌上厚重的项目申请文本,此后便加入了项目研究组。科研项目有效支持了我的学术研究进展,在临近结题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更是挑灯夜战,核对报告,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我也参与了科研项目的设备管理、财务报销、结题答辩等环节,初步体会到在项目研究之外,仍有颇多需要操心的事务性工作。博士毕业后,我进入高校工作,科研项目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关乎学者的学术研究,也与职称评定、薪酬职位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此时,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我希望在一个较新的领域尝试交叉性研究,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在项目申请上缺乏积累和经验,好在经过一些努力,这个工作也算有效完成了。回顾自己这段成功取得科研项目的经历,有不少心得想分享:首先,在那些项目评审机制中,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职称门槛,申报书中的“既往研究基础”一栏就让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缺乏研究成果积累的我十分为难。看到前辈学者的论文成果多到需要缩小字号、跨页填写,我却连已有的空行都填不满,以至于对项目能够评审成功心怀忐忑。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尴尬,没名气没头衔,很容易被挡在项目申报的门外。其次,项目申报程序较多、手续复杂,如何运筹、规划好“申报体”文字,就是一门大学问。项目申请表中大都要详细填写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预期结果,我在填表时,便颇费了一番功夫。在连续几个月的准备和等待后,我终于成功申上了项目,开始进入研究进程。在项目实施中,我也花了不少功夫来配合项目的实施。比如,与项目相关的评估、检查和审计,均有大量的材料、文书需要花费精力撰写;项目经费的报销手续仍比较繁琐,所需的设备、耗材超过一定数额,需要走招标流程。对于青年学者而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人近中年的生活负担,还有挥之不去的考核压力,都考验他们的耐力和毅力。而现行的项目报销制度,对科研工作者也有不小的现实压力。因此,作为置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我十分感谢项目提供的资源和经费,为自己首次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但我也同时期待科研项目申请工作中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琐碎流程。在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评审导向,突出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尤其是对首次申请同类课题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可否放宽既往研究成果要求,适当扩大“青年项目”在项目总数中的比例。与此同时,应该在制度上鼓励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和研究兴趣,探索创新性研究领域,鼓励学科交叉,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学者担任首创性课题的负责人,释放科研潜力。与此同时,可否减少非必要的申报材料板块,推进线上申报、线上审批,加强各主要科研基金管理单位的申报系统兼容和科研基础数据共享,使得基本信息填报尽可能实现“一键导入”,避免反复填报和复杂的纸质表格制作。在申报系统的设置上,应该注重体现不同学科大类的差异性。对于具有“填白性”的研究,提供具有灵活性的专项评审设计方案。另外,在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经费使用上,应当尊重研究规律,合理设置评价程序,避免科研时间碎片化。我建议,高校可以适当增加项目负责人的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加快推进财务助理、学术助理在科研过程中的常态化设置。当前,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论述让我备受鼓舞。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初期,在经过调整、精进的科研项目制度的支持下,能够更专注、从容地开展研究工作,扎根脚下的土地,做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兴盛)
惠贞书院学子跟随导师探究科研奥秘。(金鹭 林彬 摄)“靶基因是什么?”“如何判断免疫活性?”“血红蛋白片段长短是由哪段基因控制的?”……这些天,浙江万里学院研究员包永波建的QQ群很是热闹。在与12名宁波“科技新苗”结对后,他将带领这批高中生走进大学实验室,探索科技创新中的奥秘。这是由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启动的“科技新苗”培养计划,旨在激发创新潜力,为未来储备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通过四期培养,目前,已经有近400名优秀高中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共确立66个科研项目,其中50个已完成。今年,又有近百名学生参与该活动,他们将得到宁波各高校院所优秀导师的辅导。包永波是同12名宁波惠贞书院、鄞州正始中学“科技新苗”结对的导师。一个月前,他就为孩子们定好了科研目标———参与并完成《血红蛋白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的论文综述。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研究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研读论文。暑假期间,他们还将跟随导师的步伐,走进高校实验室开展RNA提取、转基因实验等工作,深度体验科研工作的乐趣。让包永波高兴的是,这几名小“研究员”不仅能读懂高深的论文,还会主动请教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新冠疫情下的石墨烯产业分析”“应对疫情如何从水稻育种来提高产量的研究”“医用口罩中环氧乙烷等残留量的检测”“cDNA的合成和重组质粒大肠杆菌的获得”“生物质制备石墨烯并应用于抗癌治疗”……今年,在导师们的指点下,“科技新苗”启动了一项项了不起的研究。截至目前,该活动已收到研究报告、论文138篇,其中18篇论文被国家级期刊录用,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申报专利17项,其中6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4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提交计算机应用设计程序4个;获得省市级创新、实践活动各类奖项42个。“走进高大上的专业实验室是非常酷的体验,导师们非常厉害,对我们帮助很大。”毕业于惠贞书院的乌翛冰同学告诉记者。据了解,今年的活动遴选建设了10个科创教育基地,辐射初中阶段科技特色学校,预计年均培养1.5万人。其中,效实中学已于今年6月启动“未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与宁波4家高校科研院所签约。惠贞书院已在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数学、生物5个学科启动合作培养计划,指导教师增至12名,设立了6个科苗工作站。“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活动的实施,将进一步在全市培育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宁波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宁波文明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宁波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宁波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聊城市人民医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封来自科技部的感谢信。信中,科技部对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项目中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勉励医院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共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各项工作,推动科研攻关取得更大突破。疫情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积极总结新冠肺炎患者的特点,探索有效救治方案,发表了4篇高分值SCI文章,参与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型患者临床救治方案研究”,参与编写《山东省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规范(第一版)》,所著文章《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新冠肺炎诊治成功率》在《健康报》《大众日报》《聊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2020年2月11日,医院还受邀参加了由科技部组织,钟南山院士牵头的科研项目——“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国家新冠肺炎防控科研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勉励更多医学从业者为医疗科研事业作出更多贡献,3月3日,聊城市人民医院举办了“喜获科技部感谢信庆祝仪式”,并为科技部致信感谢的重症医学科代表吴铁军颁发绶带。“重症医学科的专家是我们医院的骄傲,也是医疗行业的骄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人员备受鼓舞。聊城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胜军说,在疫情防控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创新救治手段,成功救治了危重患者,在完成一线救治任务的同时,也为国家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聊城市人民医院将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全面做好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继续发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03-19 08:29 | 掌上温州客户端“你就是那个大学四年发了多篇国际论文的学霸龚玲艳吗?”“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秘诀吗?”……最近,性格安静的龚玲艳突然受到了“成名”的小困扰:走在校园里,时常会被一些陌生的同学认出来,向她请教秘诀。而她则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站上了巨人的肩膀,而我又全身心地去做了”。龚玲艳是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国际化)专业2015级的本科生,来自义乌。本科四年,她不仅成绩在全年级164名学生中排名第二,还在科研这条路上取得了一般博士生都难以企及的成果——已有6篇学术论文发表(3篇为第一作者),其中5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一篇发表在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该刊是化学工程和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之一;一篇发表在SCI二区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该刊是化工分离领域的著名期刊)。“没想到这样的‘传奇’就在我们的身边,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感叹。那么,龚玲艳是怎么做到的?国际班的全英文教学 为她的国际之路奠基2015年,龚玲艳以618分的高考成绩进入温大,却与第一志愿的师范专业失之交臂,被调剂到机电工程学院。“作为女生,我并不喜欢机械,但是学院在大一举行的国际班招生宣讲吸引了我的目光。当时就觉得国际班里所有课程都是全英文教学,很想试试。”龚玲艳说。该院国际班采用中外学生同堂、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培养既具备坚实工程专业基础,又具有出色英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课程全英文教学,很多学生不敢挑战,因为吃不了那个苦,一些报了名的学生在一个学期之后申请转专业。”“虽然我的高考英语成绩不错,但其实我很害怕英语,老觉得英文文章看不明白。一开始看到全英文的教材,确实觉得头皮发麻。”但龚玲艳并没有退缩,无论是早读、午休、睡前,她都在学英语,在英文教科书上写满了中文注解。渐渐地,中文注解越来越少,大一下学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她考了575分,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拿了一等奖;到大二CET六级她考了569分,雅思考了7.0。龚玲艳说:“今年2月底的GRE考试中,我拿到了321分加作文4分的成绩,满足了大部分美国高校的博士申请要求。”如今,她不仅能熟练地驾驭难度高、专业强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还时常帮助身边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修改英语论文。学院有关负责人说:“像她这样的工科专业学生能有这么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在我们学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全靠国际班的浸润学习练出来,这也是她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龚玲艳(右二)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留影大一就加入国际科研项目 获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指导“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科研探索,我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李子瑞老师。遇到他,我觉得自己站上了巨人的肩膀。” 龚玲艳说,李老师让她“脱胎换骨”,不仅在大一时鼓励她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让她在英语上树立自信,还邀请她加入了微流控计算机仿真课题组,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ongyoon Han教授共同指导她。李子瑞是温大特聘教授、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国际化)专业带头人,拥有多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SMART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经历,参与过多项国际尖端科研项目。在龚玲艳大一时,李子瑞负责教授国际班的计算机C语言课程。他回忆:“龚玲艳英语和计算机编程成绩都很好,正好符合我课题组的需求。人也听话肯吃苦,像同样的任务布置给一批学生,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只有她,很少有学生能吃得了这样的苦。”在大学四年,龚玲艳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课题组的实验室里度过。李老师建议她除了上课以外,最好都在实验室里。为此,甚至还推掉了学院给她的各种荣誉:“之前我的一些学生刚取得点成绩,荣誉一来就懈怠了。而她应该有能力获得更高的荣誉,建议她不要受虚名的影响,必须学会拒绝浮躁和虚荣,学会追求科研的纯粹。”由于做的是计算机仿真课题,龚玲艳需要从早到晚埋在计算机前,在仿真软件里建立模型、设定条件、输入不同的参数进行运算,对运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在别人看来,我们做的事情很枯燥,每输入一组数据,计算机要运算很久,短的要几个小时,长的要好几天,甚至有时出错了还得从头再来。这需要很强的耐心,但是我总想着要把结果做出来,比较轴,做出来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刚开始,仅仿真软件的案例训练,龚玲艳就花了整整一学期,做了100多个实验案例才算入门。“李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他整天和我们一起待在实验室里,我一有问题就能请教他。我的几篇论文都得到了李老师和Jongyoon Han教授的悉心指导。一般我的初稿就要改几十遍,在这基础上,他们还会修改很多遍,我深深体会到了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龚玲艳说,老师还带他们去参加了很多次国际学术论坛,将她引荐给参会的微流控技术国际大咖。她的研究为中国锂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目前已向5所世界名校提交博士生申请据介绍,中国生产了世界上一半的碳酸锂,这些锂的来源80%以上是国外进口的锂矿石,然后通过煅烧等方法进行提炼。实际上,中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青海盐湖就含有丰富的锂元素,但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镁元素,锂提取难度极大。“目前国际上有6种提取技术,但不是成本高,就是不环保,不适宜中国锂资源的开发,国际上相关方面也没有合适的方法。”李老师说,由于他在微流控技术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有了“将微流控技术运用到锂元素的提取上,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来进行理论构思”的想法。他把这个科研任务交给了龚玲艳。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龚玲艳作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运用微流控技术来提取高镁锂比盐湖中的锂元素”。她回忆道:“通过在微管道不同位置施加不同强度的电压刺激,根据锂、镁离子在不同电场下移动速度的不同,实现在微管道某一位置积聚锂排除镁,进而实现锂提取。”龚玲艳通过仿真软件建立模拟微管道模型,并模拟不同电压、水流、离子的运动规律,反复进行仿真实验,一旦遇到难题就请教两位教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教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她终于完成了论文,并成功在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上发表,为锂元素提取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如今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分别向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所世界名校提交了博士生申请。虽然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她已收获这些学校博导们的不少好评。温大机电工程学院有关负责人透露:“世界名校的博士生招生很看重英语水平和学术成果,龚玲艳这样的英语水平和科研基础,申博是非常有希望的。而她也正是温州大学推进国际化教学、培养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育人模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原标题《本科生挑战国际科研项目 温大女生龚玲艳霸气胜出》,原作者 张新彤。编辑 张亦盈)
e公司讯,海格通信最新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称,从大形势来看,军改已于去年底逐步落地,为行业业绩回暖提供了保障。军改完成后,公司所参与科研项目统型竞标整体表现很好,各统型竞标项目都顺利入围;其他科研项目也正有序推进。上半年军品订单同比有较大增幅,公司对年度业绩目标完成有充分信心。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记者 李玉杰 通讯员 彭月娟)因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日前,位于迁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收到了来自科技部的感谢信。2020年,科技部会同12个部门组建攻关组和专家组,成立工作专班,动员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抗疫攻坚。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迅速推进完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2月22日,英诺特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新冠抗体检测试剂注册证的两家公司之一。科技部对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2020年参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项目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勉励企业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共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各项工作,推动科研攻关取得更大突破。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体外诊断试剂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销售的优生优育、呼吸道、消化道、性病、传染病等五大系列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技术为国内首创,产品销售覆盖全国,并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9月8日,英诺特(唐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据了解,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获批以来,英诺特公司已累计生产检测试剂千万余人份,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支持世界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初,面对河北省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英诺特公司快速反应,加班加点、紧急生产并捐赠30万人份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用于防疫一线。
3月30日-31日,市科技局二级调研员肖云飞带队到北京大学参加科研诚信区块链项目启动会,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钟教授主持了会议。会上,陈钟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情况,市科技局介绍了郴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及科研诚信区块链项目的背景等,项目组汇报了前期的工作与方案,之后双方具体讨论了项目需求、项目方案、项目里程碑、科研诚信评价体系等,部署了后期的工作。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动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来源:政策法规与监督诚信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推进多项4K/8K项目进程,加快国内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两会前夕,总台举办“5G+4K/8K+AI”媒体创新应用推广活动周,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2020年5月15日,总台牵头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超高清8K数字转播技术与系统”项目推进会召开,其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贝”)参与建设了“8K超高清编辑制作系统”。同时,索贝还参与了由总台牵头,华为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重点项目“4K超高清电视制播系统研制”项目,该项目也于2020年4月28日获得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这是自2019年11月科技部批准总台组建“超高清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又一次向总台下达超高清领域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携手总台等实力巨头共同推进这一重大项目,进一步凸显了索贝在超高清领域的领先实力。助力总台 引领超高清梳理国内超高清发展大事件,不难发现,总台与索贝的合作由来已久,几次标志性事件索贝都参与其中。在70周年大阅兵中,索贝助力总台CCTV-4K频道实现了全流程、全要素4K超高清和5.1环绕立体声直播,不止于此,索贝系统所具备的边采边编、智能色彩空间管理、多形态智能渲染、断点续生等特色功能,以完善的编辑功能、高效的处理能力又完成了国庆70周年国庆盛典4K、8K多版本节目制作。此外,总台还将索贝8K网络化采编系统规模应用于天安门阅兵现场,这是8K制作在行业内的首次规模应用。同时,索贝正式中标中央电视台8K网络化收录制作系统,这是总台5G+4K/8K+AI战略布局又一实践,也标志着索贝将全面支撑总台8K超高清节目收录及制作,再攀超高清巅峰。总台CCTV-4K超高清频道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开播,索贝作为总台技术合作伙伴,其承建的混合制作岛4K生产系统目前是基于分布式技术框架下,国内首个4K HDR网络化采、编、播制播系统,自开播后,承担了大量4K节目生产播出任务,已经历过70周年国庆盛典、春晚、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4K超高清直播任务成功实践,一直为全国电视观众提供更细腻图像、更亮丽色彩、更丰富层次的超高清精彩节目。其实,总台与索贝超高清探索还可以继续往前追溯。2018年是体育大年,总台借助平昌冬奥会、俄罗斯世界杯、雅加达亚运会等体育赛事开展了多项超高清实践。2018年2月,总台携手索贝在平昌冬奥上进行4K超高清全流程制作,首次践行了全新的4K一体化网络制播;2018年6月,索贝承建俄罗斯世界杯央视4K HDR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助力总台成为唯一一家在前场IBC进行4K HDR网络化一体化全流程节目生产的媒体,开启中小型移动外场4K HDR转播的新篇章;2018年8月,总台和索贝共同搭建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秉承传统“零事故”值守CCTV5亚运转播任务。自此,索贝开启全面领跑UHD超高清网络化制播的时代。总台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传媒旗舰,总台在超高清领域的超前探索引领了行业的技术趋势,与总台的紧密合作,也验证了索贝的超强技术实力。自主创新 全面突破不仅仅服务于总台的超高清建设,目前,索贝超高清网络化制播系统几乎服务了目前国内所有已经开展超高清工作的广电单位,包括广东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在应用方面,索贝系统已经成功输出多档4K/8K精品节目,除了《法制的力量》《记住乡愁》《唱响新时代》《寻找最美医生》《美丽中国》《老广的味道》等4K节目外,还包括由总台超高清混合制作岛制作的8K宣传片《八方云开 炫彩中国》、国庆70周年盛典等8K节目。在“5G+4K/8K+AI”媒体创新应用推广活动周中,总台通过8K分辨率的LED屏幕向外界展示了这些8K节目,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赫赫之光,姹紫嫣红,带来极致视觉感受。可以说,不论是从赛事到专题,从晚会到大型阅兵,还是从外场到演播室,再从单机到网络化,索贝的超高清建设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索贝在国内市场全面领先的同时,海外市场也捷报频传,由索贝承建的瑞士国家广电集团(SRG)超高清项目,展现出了世界级高水准超高清技术经验,引领全球超高清建设风向。索贝在超高清制播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源于索贝对技术的坚持。作为世界级专业视频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及视频技术创新工场,20余年来,索贝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索贝不仅以多项独立自研的全新技术引领现有的4K制播技术,更是在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全面打通了8K制播全流程,展示出在超高清制播的综合实力。4K超高清(4K HDR)和高清(HD SDR)的同播技术被认为是超高清电视发展的技术难点之一,索贝适时推出了Vision HDR专业桌面型转换器以及专业机架型转换器 ,包含HDR to SDR转换,HDR to HDR转换,SDR to HDR转换,4K HDR/HD SDR实时同步输出等功能满足超高清节目后期流程各环节需要。同时,索贝在上下变换的转换算法中,加入了智能检测画面亮度算法,能够根据亮度特征实时进行曲线调节,保持业界领先的下变换能力。Vision HDR通过桌面型与机架型为后期制作和后期播出的画面质量保驾护航,真正实现制播画面监看一体化,保证“所做所见即所得”,率先解决电视台超高清建设一大痛点。此外,索贝凭借多年来引领视音频行业的尖端技术与对存储的深度研习,自主研发麒聚分布式视频处理框架,可实现超高清视频并行处理,大幅提高超高清转码、合成效率,从而显著提升超高清视频制作效率。目前,麒聚分布式视频处理框架产品的功能、转码合成能力已全部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检测中心检测。报告显示,麒聚具备的闪拼特性,能大幅提高文件合成效率,随服务器增加转码合成效率线性增加。实力过硬 荣誉不断正是在UHD超高清领域的优异表现,索贝已正式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成立的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并牵头成立超高清视频(四川)制作技术协同中心的,目前该中心落地索贝成都总部,成为全国第二家超高清技术协同中心,在未来,索贝在前端设备和内容生产领域还将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1月,在中国超高清产业联盟第二届理事长会议上,经过参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代表)、各秘书长评选,一致选定国庆70周年超高清视频(4K/8K)直播应用案例为理事长特别推荐案例。索贝凭借在70周年国庆盛典期间,联合总台进行的一系列4K、8K的应用实践案例,荣获了2019年度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产品与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大奖。索贝过硬的视频技术实力,获得了华为的青睐,自2019年7月以来,索贝和华为两家公司在成都连续签约多个合作协议,索贝正式加入华为鲲鹏生态,并联合华为存储团队协同研发了业内首款面向视频处理的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FusionStorage-VIDA,以索贝麒聚分布式视频处理框架为基础架构,以华为泰山服务器为基础硬件,从软件到硬件都做到了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用技术手段打破单一视频处理任务瓶颈。值得一提的是,在BIRTV2019期间,FusionStorage-VIDA在55家申报单位的95个项目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膺BIRTV产品奖。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索贝提前布局,基于华为云视频云服务,索贝结合4K云快编,云导播,云媒资,打造华为云5G超高清制播方案,使能华为云4K云制播服务能力。目前,总台正在不断推进频道超高清化,先后起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超高清、高清电视节目同播技术规范(暂行)》、4K超高清电视制播系统研制项目立项、建立8K超高清制作岛……走在了世界前列。索贝作为超高清建设领头羊,将为总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清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贡献技术力量。面向5G+AI+UHD时代,索贝提出全新“视频+”战略,将传统专业媒体市场的领先优势拓展至泛媒体、政企数据等其他领域,协同视频产业链各方共同“智”造一个超清、融合、智慧的全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