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盛大启动!不亦过乎

《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盛大启动!

2020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战2020年亦是我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了《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初心不忘,四十载砥砺前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一直支持陪伴我们的广大读者、作者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我们将开展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回顾创刊以来《财政研究》对繁荣财政理论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财政研究》未来如何在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期待您的参与!活动内容· 大数据看《财政研究》40年· “我与《财政研究》40年”征文· 《财政研究》精品论文集· 创刊40周年大型主题研讨会在此,《财政研究》编辑部邀您一起为活动建言献计!欢迎将好点子、好建议随时以任何方式告知我们。联系方式· 邮箱:czyj40th@163.com· 电话:010-88191229也可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征文启事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伴随着中国经济与财政的改革与发展,《财政研究》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对繁荣财政学术研究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代代财政经济学人的相伴相随中,《财政研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这四十年里,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感动过,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影响过,如果您曾与《财政研究》有过难忘的交往与情感,希望您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些经历和故事,这里有您们珍贵的回忆,更有您们殷切的期盼,让我们共筑《财政研究》的美好未来。征文要求来稿以“我与《财政研究》”为主题,体裁、篇幅不限,可以是寄语、述评、回忆录,也可以是诗歌、散文、随笔等。要求系个人原创,内容真实,未公开发表。我们将择优刊发并集结出版。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投递渠道文稿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主题注明“我与《财政研究》”字样。作者联系方式务必完整、清晰、准确。联系人:黄老师,010-88191223《财政研究》编辑部2020年4月“老资料新希冀”素材征集活动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岁月荡涤我们已经同广大读者一起走过四十个春秋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陪伴了许许多多优秀学者、基层工作者一起成长值此创刊四十周年契机《财政研究》邀请您一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征集内容一、老资料旧 刊重点为2000年以前的《财政研究》、增刊及其他出版物;手 稿曾在《财政研究》发表的作品手稿,曾在《财政研究》工作的编辑手稿;信 函与《财政研究》编辑部的往来书信;照 片与专家、编辑的合影,参加研讨会、座谈会的照片,编辑部办公地点照片;证书纪念品《财政研究》颁发的各类证书,参加活动的纪念品;其 他其他所有与《财政研究》历史相关的资料;二、新希冀手写一段寄语,表达您对《财政研究》的期望;录制一段视频,送上您对《财政研究》的祝福;创作一幅绘画,讲述您与《财政研究》的故事。(书法、绘画、剪纸、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任选)征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将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中展出,并收录在《财政研究》40周年特刊。我们将视资料的价值给予提供者奖励。盼望您的支持与参与!征集方式将资料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准确信息;也可以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联系人:于老师,010-88191229相关说明(1)投稿资料应当不涉及版权纠纷,如内容涉及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由提供者本人承担一切后果,与本刊无关。(2)投稿资料默认授权《财政研究》编辑部使用,编辑部保留对内容进行修改编辑、宣传展示和应有的权利。审稿:邢丽 程瑜 闫晓茗组稿:李成威 高小萍 于婧华编辑:李雅煊原创扶持

流仪

中国财政学会《财政与国家治理:决策参考》诚邀您的投稿

中国财政学会《财政与国家治理:决策参考》诚 | 邀 | 您 | 的 | 投 | 稿《财政与国家治理:决策参考》是经财政部领导批准,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内部刊物,主要报送决策部门、财政学会领导、常务理事及各会员单位。创刊至今,已发行90期,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在此感谢广大财政工作者的积极投稿。2021年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组织优质稿源,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刊物影响,期望各界同仁一如既往的给予支持。一、征稿内容《财政与国家治理:决策参考》为不定期内刊,聚焦情况反映、政策建议、学术观点等对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二、稿件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针对性,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且有较高思想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2.来稿未曾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一般不超过3000字。3.来稿应使用规范汉字及标点符号。如有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如有参考文献,应规范标注。4.来稿应确保不涉密、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如发现有抄袭、挪用、剽窃等弄虚作假的情况,将追究作者相关责任。5.内刊编辑部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文稿一经采用,将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进行数字出版并面向全行业提供知识服务。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三、稿费标准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酬每篇500元并向作者赠送当期刊物2册。四、投稿方式本刊只接受电子稿件(WORD附件)。投稿时请在文末写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五、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1103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内刊编辑部邮政编码:100142电子邮箱:zgczxhmsc@163.com联系电话:(010)88191103联系人:景婉婉 邹晓雅

差不多

「CAFS活动预告」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财政学会将于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共同举办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论坛自201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今年为第五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将论坛主题定为“迈向2035的财政改革与发展”。活动预告时间:2020年12月22日,09:00-17:00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会议议程08:30-09:00 签到(友谊宫·聚贤厅)· 主持: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09:00-09:20 领导致辞· 余蔚平 财政部副部长09:20-09:30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09:30-12:00 主旨演讲·楼继伟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 冯健身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张弘力 财政部原副部长· 鲁 昕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12:00-13:00 自助午餐平行分论坛一(友谊宫·2号会场)· 主持:傅志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新时代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仅限受邀代表参会)致辞·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专家研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罗 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匡小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二级巡视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 胡 薇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副主任· 唐 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 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会议小结·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平行分论坛二(友谊宫·4号会场)· 主持:邢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发挥学术期刊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第一时段《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介绍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 陈 龙 《财政研究》编辑部负责人、研究员第二时段期刊座谈·李万甫《税务研究》杂志社社长·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经济研究》副主编·刘学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副主编· 梁 华 《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袁 淳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 孙亦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 王振霞 《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第三时段期刊评价中心、《财政研究》执行编委、审稿专家座谈·蒋 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 钱 蓉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编审· 白彦锋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 吕冰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 何代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 张 鹏 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副处级秘书、研究员

水中仙

「资讯」《公共财政研究》入选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近日,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公共财政研究》入选中国知网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在财政学科期刊中,“影响力指数(CI)”得分55.299,排第13名;“影响因子(JIF)”中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分别排第10名、第9名和第9名。《公共财政研究》自201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定位、高点起步、高质追求,注重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战略性,聚焦重大财经现实问题,财经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搭建新平台、倡导新思维、刊发新观点。今年以来,《公共财政研究》接连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关注度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权威文献计量评价系统,标志着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科影响力取得了较大进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正确的办刊方针,始终紧紧抓住刊物质量这条主线,努力把《公共财政研究》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财政期刊。供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我就知道你“在看”

教以为己

厉害了!财政部2名青年的研究项目获中宣部经费资助

来源:中国财经报近日,中宣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选名单,财政部部部属单位共有2人入选,财科院科研组织处副处长程瑜入选理论界名单,财税博物馆安全保卫部副主任孙继亮入选文化经营管理名单。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重点人才工程之一,旨在加强领军人物和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选拔工作由中宣部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安排,在各地区各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过资格审核、组织专家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程序研究产生。 根据有关规定,中宣部对入选的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给予每人30万元自主选题项目资助经费,用于人才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程瑜同志的自主选题项目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政行为与财政改革研究”,孙继亮同志的自主选题项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行业博物馆研究”。致力于财政智库建设的时代青年——程瑜致力于财政智库建设的时代青年——记2019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程瑜程瑜,女,中共党员,1979年4月出生,山东淄博人,2007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同年8月入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历任科研组织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科研组织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入院以来,程瑜同志爱岗敬业,对财政科研矢志不渝,并在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取得了良好成绩。当财科院进行高端智库建设之际,又根据组织安排,从一线研究人员转而成为财政智库建设的操作者。13年来,无论是从事财政学术研究,还是科研活动组织、智库建设管理及对外合作交流,都秉承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态度和严谨细致、求实创新的作风,为推动财政科研和高端智库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一是作为科研活动组织者。近年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负责策划组织财科院主办或联合主办的50余场大型学术论坛、成果发布会、研讨会、新知大讲堂等学术活动;策划组织财科院“降成本”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两项大型调研,通过线上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上报材料和公开发布相结合,已成为财科院品牌之一;组织出版10余部智库丛书和智库系列报告,致力于扩大财科院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二是作为智库建设宣传员。负责对接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处,近年来组织完成其交办研究任务20项,组织上报财政智库专报40余期,多篇工作动态和研究报告被采用。负责运营管理财科院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网站,主动策划宣传主题,组织科研人员积极对财政政策和改革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解读,既遵守“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对每一篇推文严格审核,又鼓励原创,强调时效,形式多样,致力于扩大财科院的智库影响力。三是作为对外合作联系人。负责联系协调财科院与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等多家国内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建立科研基地,在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和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共赢;负责联系财科院与世界银行、中亚学院、日本财务省综合政策研究所、韩国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国际知名智库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近年经办派出30余个学术交流出访团组,组织接待40余次国际学术来访,致力于拓展维护财科院国内外对外合作网络。四是作为学术研究骨干。长期致力于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在政府预算、绩效预算和行为财政学研究方面小有建树。出版学术专著2部,分别为《政府预算契约论》《中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合作撰写著作10部,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税务研究》等学术期刊及财科院《研究报告》等内刊,独立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省部级内参采用,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财政部及相关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或国际组织课题研究100余项。对于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选拔工作,程瑜同志认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部党组领导下,围绕国家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财经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今年3月已正式成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对于此次入选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名单,程瑜同志表示,新的起点,新的使命。作为一名财政科研领域和高端财政智库的年轻干部,此次入选名单,备受鼓舞振奋,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感谢和珍惜组织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一定认真完成自主选题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政行为与财政改革研究”,向组织交一份高质量答卷。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久久为功,为财政科研事业发展和高端智库建设贡献力量。守护传统财税文化的时代青年——孙继亮守护传统财税文化的时代青年——记2019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孙继亮2005年五一节前夕,一名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信心满满地赶到中国财税博物馆报到。15年岁月如梭,在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下,在默默的日常工作学习和重大任务的锻炼考验中,当年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成长为稳重干练的业务骨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积极投身于财税历史研究与财税文化宣传推广的青年财税工作者的深刻内涵。这位立足岗位默默耕耘的青年财税工作者,名叫孙继亮,1979年2月生于山东青州,现就职于中国财税博物馆,历任文物保管与陈列部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现任安全保卫部副主任。孙继亮同志的进步与成长之路,离不开他勤勉尽责、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也离不开他求真务实、积极正派的生活作风,更离不开博物馆历任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孙继亮同志在博物馆长期从事文物保管和陈列等相关工作,认真当好四个角色,为推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财税文化宣传与推广贡献了才智与力量。公共文化和财税历史的推广者孙继亮同志配合部门领导先后参与了“中国古代财税历史”“中国近代财税历史”“中国当代财税历史”三大基本陈列和“财富中国”“中国会计史”两大专题陈列,在这些项目中承担了大纲编写、形式设计深化、文物文献挑选与策展等工作,展览全面呈现我国从古至今的财税历史变革,着力体现和诠释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2015年他参与设计施工的“财富中国”展览项目获得浙江省第九届(2014)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精品奖。2019年4月—6月,他参与了财税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特展,这是财税博物馆首次与外部博物馆的联合展览,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白银与国家财政、百姓民生休戚相关的历史,不仅很好地宣传了财税历史、财税文化,而且扩大了财税博物馆在文博界的影响力。2019年6—9月,他参与了财税博物馆与部办公厅、机关党委共同制作完成的“初心引领 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财政工作展览”,在展览中承担了“伟大革命”“伟大探索”两个部分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并多次在馆领导的带队下赴京与部办公厅负责同志、项目负责人进行展览场馆的实地调研、形式设计的深化、布展资料的精选、运输及现场布展等工作,该展览一经推出,就受到部领导以及广大财政干部的一致好评。行业文物和专业文献的守护人孙继亮同志作为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成员,十多年来遍历全国多个省份,配合领导及同事征集大量财税文物文献,其中文物3000多件套,文献资料近万件,不仅充实博物馆馆藏,也为中国财税史实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为了征集财税文献,馆领导亲自带队多次深入安徽、浙江乡村,到老乡家里征集挑选资料,乡下蚊虫多,下过雨的乡间小路泥泞不堪,还经常伴随牲畜的粪便,走路都困难,资料保存的环境也很差,他们没有手套,没有口罩,也没有防护服,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在“垃圾堆”般的故纸中翻看,找寻博物馆所需的文献资料,每次挑选完后,几个人都会出现皮肤过敏、咳嗽等身体不适现象,但正是基于对博物馆工作的热爱,让他们坚持下来,博物馆一万多件财税文献资料中很多都是这样一张张被捡出来的。为了更好的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他与同事们一起对博物馆法律法规、文物文献保护制度、有效利用机制等认真进行研究,主动与全国各大文物商店信息沟通与交流,积极收集相关财税文物文献动态信息等。2017年8月省文物局进行全省可移动文物大普查,孙继亮同志所在的馆文物普查小组被浙江省文物局评为浙江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学术研究和课题攻关的生力军孙继亮同志始终把学习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对待,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他自觉把财税历史研究放在财政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下,在学习、调研、思索的基础上,撰写财税历史论文,先后在学术论文集、公开出版物发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从津浦铁路债券看晚清铁路外债借款模式转变及其影响》《中国财税博物馆藏元代“扬州元宝”考》《明代白银货币化与世界贸易网络初步形成内在关系探析》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在馆领导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服务财政工作的一次挑战与历练——中国财税博物馆全力参与财政干部培训教材撰写工作》《中国财税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调研成果。追求梦想与躬行力耕的践行者作为新时代博物馆人,既要增强理论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工作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孙继亮同志以宣传弘扬财税历史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一流展馆、办好一流展览、做出一流业绩。在日常工作中,他担任起了布展陈列部“技术搬运工”的工作,将学到的财税历史新知识、布展陈列新技术及时与部门里的其他同事分享,在知识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技术发展的新道路。每次陈列展览工作例会,他都会给大家准备一些专业技术知识,看到行业最新技术文章总会发给同事们共同学习。同事们有问题问到他,他总是耐心解答,有自己不懂得的专业技术问题,他总是查询书籍、查询网络、请教老师把问题学通弄懂再讲给大家。就是以这种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主动分享的态度,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对于此次入选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文化经营管理名单,孙继亮同志表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统筹推进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财税博物馆在部党组领导下,紧密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布展陈列、文物征集、学术研究、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在弘扬财税文化、普及财税知识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作为一名文博领域的年轻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此次入选名单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对此深表珍惜和感谢,一定保质保量完成自主选题项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行业博物馆研究”的研究工作,一定继续立足本职岗位,重温财税博物馆干事创业的初心,在馆领导的领导下努力发挥好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宣传、教育等各项职能,自觉承担起服务财税中心工作和财税事业发展的使命任务。来源:财政青年编辑:傅博

莫之知避

【CAFS新书推荐】《中国政府收入全景图解2020(上下卷)》

新书推荐《中国政府收入全景图解2020(上下卷)》基本信息《中国政府收入全景图解2020(上下卷)》编著:刘尚希 梁季 等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作者简介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多个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领导同志主持的包括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座谈会、研讨会和专题学习会等。梁 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负责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税收政策、财政体制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等。出版专著2部,参编多部,曾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多项成果获奖。新书简介观大国财政经纬,测预算表里乾坤。2020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立项重大课题,院长刘尚希领衔研究团队,聚焦刻画中国政府收入全貌,归集散落分布的财政数据;通过详尽全面的指标体系编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近20人的科研团队,克服了由财政数据公布口径、形式不一带来的困难,先行先试,历时10个月对全国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展开了“地毯式”调查。数据搜集覆盖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330余地级行政区和近200个样本县。最终获取了超20万个数据点,构建了300 多个分析指标。基于数据对全国、中央、各省、各市以及区县的财政经济情况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形成《中国政府收入全景图解2020》(上下卷),首次描绘了中国政府收入的全景画像,并对当前中国政府收入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套图书的数据和分析覆盖全口径四本预算、四级政府层次,兼顾了财政经济运行的多个方面。直接展现了财政制度体系运行的现实,也映射着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使用效果。对于关心中国财政发展的各界人士,它足以成为必要且有益的参考。目录end

海之墙

论文期刊投稿格式,了解一下

期刊学术论文的结构是论文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论文作者思路的反映。期刊发表对格式要求往往也是比较严格的,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来说,期刊发表论文格式的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因此格外重要。根据有关部门颁发的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文件精神,现列出以下论文著录规范细则,以供作者参考。各个学术期刊要求虽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规范一样。 一、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在每篇文章首页下以脚注形式注明文章收稿日期,如:收稿日期:2006-05-20二、作者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用连字符。姓名均不缩写。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从其惯例。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江 滨(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如:江 滨1 ,李晓述2(1.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中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英文作者姓名下同样注明相应的英文项目,如:JIANG Bin(School of Law,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三、作者简介及工作单位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例如:[作者简介] 江滨(1979-),女,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法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法学。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英文作者简介用“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四、内容摘要文章均应附中文和英文摘要,100-250字以内。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并应尽量避免“本文认为”之类的空洞内容。最后以“。”结束。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加“[内容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五、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按学科级别从上至下选取3~8个,不得少于3个,并以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冠以“[关键词]” 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识。例如:[关 键 词] 汽油机;燃爆控制;电子点火;模糊逻辑Key words:gasoline engines; knock control; electronic ignition; fuzzy logic六、中图分类号与文献标识码分类号,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 )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其前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如:[中图分类号] A81;D05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 ,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D动态性信息;E文件、资料。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 A七、参考文献(一)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2.文献题名及版次(初版省略)。3.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4.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6.文献起止页码,在正文中紧随指示序号以(第X-X页)形式标出。7.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二)正文中参考文献指示序号的编排格式1.每一引文对应一个指示序号,以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手动插入,设定上标。如:[1]、[2]、…。2.引文前有冒号及引号的,指示序号放在句号与引号外。如:他说:“知是知非而实无是无非,知是知非者应用之迹,无是无非者良知之体也。”[4]3.引文作为一段话的一部分,则指示序号放在引号与后面一个符号之间。如:可惜的是,因修持不足,从而牵引阳明学之高妙玄远一途百义无反顾,“龙溪竟入于禅”[21],“跻阳明而入禅”[22],遂至于流为禅狂。在有引号的情况下指示序号始终跟在引号之后。(三)正文后参考文献表的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引文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条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标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正文中的指示序号通常在与引文对应的标点符号的右上角,文献的起止页码在正文中紧随指示序号以(第X-X页)形式标出。参考文献条目中的标点符号全部自动在宋体状态下输入。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专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如:[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1](第15-18页)2.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如:[3]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167-173页)3.论文集和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如:[5] 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468-471页)4.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如:[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5.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如:[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6.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如:[1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引用日期(任选).如:[13]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zhenggao.com,1998-10-04.(“[EB/OL]”意为网上公告)[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DB/CD]”意为光盘数据库,另较常用的[DB/OL]意为网上数据库)8.古籍:[序号] [朝代]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 [清] 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M].起止页码(任选)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43页)9.译作:[序号] [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 [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M].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或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78页)10. 学位论文:[序号] 责任者.文献题名(论文类别)[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单位,年份.[5] 杨帆. 网络实时参考模式分析与评价(硕士论文)[D].武汉大学,2004.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36-38页)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对于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中未规定的其它类型的文献一律用“Z”标识,具体类型及示例如下。① 文件[序号] 发文单位.文件名[文献类型标识].文件编号.发文日期.如:[4] 财政部.关于国债代保管凭证(单)应严格执行国债兑付政策的通知[Z].财国债字[1995]第25号.1995-07-17.② 辞典[序号]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如:[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Z].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52页)③ 年鉴、手册[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4]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4](第453页)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依其惯例。如无惯例,则借鉴本刊中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中,① 外文著作类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斜体)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5] Matthew Craven.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 [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5.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2-15页)② 外文论文类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斜体), 年, 卷(期).[3] Lisa A. Barbet & John Michael. Money Laundering: An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5, (62).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162-163页)(五) 文后“[参考文献]”中的注意事项1.每一参考文献条目中的标点符号全部自动在宋体状态下输入。2.参考文献条目序号与其内容之间要空格。如“[3] 何龄修…”。3.参考文献内容中一般只会出现“,”“.”“:”,标点后面要空格。如“[9] [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M].郝海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参考文献题名中还有题名的,用“《》”。如“[3]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5.同一文献被参引数次的,各参考文献条目应合并,用同一个指示序号标示。 参考文献格式参考:[1] 张希君.民营企业发展的五大制约因素[J].产经纵深,2003,(7).[2] 周学锋,巫绪芬.浅析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3] 李晓辉.我国民营企业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2).[4] 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 晓亮.论民营经济的十个认识问题(下)[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4)[6] Byham WC.What is assessment center?The assessment center method,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EB/OL].http://www.zhenggao.com,2001-09-05.八、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引用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手动输入;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自动插入。九、论文字体字号规范(一)中文部分标题:黑体二号;副标题:楷体,四号;作者名:楷体,四号;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楷体,小四;[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宋体,小五,加粗;上述三项内容:楷体-GB2312,小五;正文内容:宋体,小五;次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脚注内容:宋体,六号;[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加粗;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小五。(二)英文部分标题:宋体,小四,加粗;副标题:宋体,五号;作者名:宋体,五号;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宋体,小五;“Biography”、“Abstract”、“Key words”:宋体,五号,加粗;上述三项的具体内容:宋体,五号。(三)其他部分“评审专家”、“责任编辑”:宋体,五号,加粗。全文行间距为15磅,次级标题段前距、段后距均为0.5行。十、其他1.“[作者简介]”、“[内容摘要]”、“[关键词]”要上下对齐,且与各自内容之间要空格。2.作者简介中作者生年折线后要空格,折线为全角状态下的半个破折号。如“江滨(1979— )”3.文章正文每段段首要准确地空两格。4.没有规定加粗的地方不加粗。5.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图1”;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表格应结构简洁 ,具有自明性。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表者,于表题处标明“表1”。6.题目和文中的破折号中间不能断开。如“──”。7.英文标题首字母和实词首字母大写,其它字母小写。8.英文作者简介务必注意大小写。如“SHEN Xiaji(1978- ),male,Postgraate,School of Business,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Decision & Forecast of Investment.”

望春风

关注|破除论文“SCI至上”,科技部教育部出手了

周末,一纸重磅文件在高校学术圈内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目标明确,就是破除论文“SCI至上”。图片截自教育部网站SCI,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本来是一个分类数据库,但一度被学术圈架上神坛。近年来,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为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文件也是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小切口、大转向,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破完要立重视同行评价、分类评价上述负责人指出,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局限性。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再者,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不要“SCI至上”,那要什么呢?正如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金力所说,破除“SCI至上”,关键不是“破”,而是如何“立”。“立”的核心,是建立能够体现贡献价值的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的是综合评价。文件给出了三方面的意见:一是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产出形式是有区别的,从评价上要解决“一刀切”问题,既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都不看论文。文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国防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不同类型,提出分类评价的侧重点,以及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作用。二是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的通用做法,关键是要真正发挥同行专家作用,在评审中引导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三是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对于评价评审工作,首先是要减少,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其次是要规范,评价指标、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意见;评价方式要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过程要遵循同行评价原则,对评审对象合理分组,遴选合适专家,并合理设定工作量等。多项考核要与SCI脱钩若SCI成了指挥棒,高校和研究人员就不得不参与一个个以SCI为核心的“排名的游戏”。所以,文件对SCI论文使用,提出了负面清单。在学科评估上,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时引导社会机构科学开展大学评估排行。在人员考核上,职称(职务)评聘中,要建立分类的评价指标体系,考察重点是人岗相适,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此外,学校也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解除SCI论文相关指标与资源配置和绩效奖励的直接挂钩关系;学校也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要有自信和定力,在舆论宣传上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上述负责人强调。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科研是件严肃的事,要多做求真务实的事,少做满足虚荣心或哄自己开心的事。“学校、学者、校长们要淡定些从容些。”不是否定SCI 要尊重学科差异需要强调的是,破除论文“SCI至上”,并非意味着不要论文,否定SCI。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在各类评价活动中,要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在涉及功利化倾向方面,文件用的词是“不得”,也就是明令禁止。由于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特点不一,文件有些地方的用词是“不宜”,给了高校一定的政策灵活性。备受关注的“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表明的是反对学校层面对学生毕业发表论文情况做硬性规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为了能让文件落地,教育部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意见提出具体落实举措。其它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23日,科技部公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明确,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国家从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来纠偏。文件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措施》对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提出九条实招。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不仅如此,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同时,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评审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综合绩效立项评审注重对项目(课题)可行性和先进性进行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注重对项目(课题)合同约定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影响进行评价。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估突出支撑服务能力注重评估科技创新基地支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注重评估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等。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篇。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使命完成情况注重评估科研机构履行国家使命和宗旨目标的情况,以及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注重评审相关科技成果的质量、效果和影响,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对于自然科学奖,注重对成果的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等进行评审。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对于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注重对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评审,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审依据。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评选突出科学精神、能力和业绩注重评价学术道德水平以及在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以培育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为目标,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建立与破除“唯论文”导向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措施,从严控制论文资助范围、从紧管理论文发表支出。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如,开展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论文发表署名管理。《科技日报》评论:破除“唯论文”痼疾,重建科研评价体系论文作为衡量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在各国都被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但是,一个“唯”字,将论文作为全部或决定性的标准,给我国教育、科研等各个体系带来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主要甚至唯一条件。于是就有了各种“怪现状”——医生行医水平不重要,论文才重要;老师教学评价不重要,论文才重要;工程师实践能力不重要,论文才重要……这些巨大需求,更催生出一条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期刊乱收费,版面费成为灰色地带、明码标价,更有国外期刊名利双收以“收割”中国科学家为目标。《措施》明确要求破除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可谓旗帜鲜明。相比提出问题,更难的是解决问题。《措施》提出了具体的、细化的、有针对性的新方法,可视作重建科研评价体系的新方向,令人期待。《措施》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不同岗位有不同评价标准。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每一类情况都提出了新的评价方向。《措施》有许多数字化的提法,比如,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对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或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质量成果,可增加到10%的权重”;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等等。这些具体的数字让新的评价体系在落实的过程中更有可操作性。《措施》对于解决“唯论文”问题上是体系化的。不管是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还是加强论文发表支出管理,抑或是强化监督检查,都是从期刊服务、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多个维度推动建立更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可谓用心良苦。更值得一提的是,《措施》中反复提及代表作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贡献,让科研人员学术下沉,真正解决更有难度、更有价值的问题;让评审过程更为简单透明;让“灌水”论文无处遁形——这些正代表着科研评价体系的新方向。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张盖伦 刘垠 科技日报评论员编辑:毛梦囡审核:王飞<公众号ID:kepuing>

奈天下何

财政收支压力大 政策主要发力点在哪?

来源:财经杂志只要能遵循科学规律进行财政监管,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财政管控、监督体系2020年 4月14日,江苏南通如皋市一服装生产企业内,税务工作人员在了解企业转产口罩生产、销售情况。图/人民视觉文|《财经》记者 张寒 实习记者 薛敏编辑|王延春近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讲话称,中国的“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财政压力不断加大。从中长期来看,受疫情冲击、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以及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预计未来五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将呈低水平运行势态,而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可以说,财政困难不只是近期、短期的事情,中期也会非常困难。”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楼继伟在演讲中表示,“十四五”时期,多数省市的债务可持续性堪忧,粗略计算,大约四分之一的省级财政50%以上的财政收入将用于债务的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累积了财政金融风险。楼继伟的上述发言,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来自财税部门的数据显示,2020年财政税收增速创半个世纪以来新低。2020年财政收入增速为-3.9%,为197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84.4%,增速为-2.3%,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其中,2020年社保收入中有超过2万亿元来自一般公共预算补贴收入,占社保收入的28%,占财政支出的8.7%。财政运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厘清?如何防范和化解财政领域的风险?财政危机离中国还有多远?为探寻政府债务问题的治本之道,《财经》杂志近日邀请了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建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宏观研究主管崔历进行了讨论。依靠一般预算收入补贴社保缺口的做法难以维持《财经》:当前财政领域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什么?刘元春:从全世界来讲,财政领域的核心问题是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债务问题。从中国来讲,目前虽然政府的债务风险不是非常大,但债务的结构性风险比较突出,集中体现在地方政府显性隐性债务风险高、基层政府财政运转困难两个方面。这两个核心问题与整个财税体系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第二,财权与事权之间不匹配;第三,财政的功能定位需要改进。财政体系目前处于一个大转型、大改革、大调整的时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主导性的作用,因此会出现相应的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财税体制改革是今年的改革重点以及“十四五”规划重点,但财政领域的利益关联广泛,改革尤其困难,要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改革更困难。许善达:目前,政府的各种债务增长很快,利息支付和到期后的本金偿还会给一般预算收支带来很大压力,财政收入的增量调整空间正逐步缩小,动用国有资本存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2017年末,国务院印发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指出,划转比例统一为国有资本的10%。从当前的财政困难情况来看,靠一般预算收入来补贴社保缺口的做法难以维持,必须用国有资本的存量解决社保缺口,但是只划10%肯定是不够的。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增加国有资本划拨,而是首先要研究已经划拨的部分如何能够替代财政的一般预算支出。现在国有资本的权益处于备用状态,并没有实际进入社保收支体系。目前还是需要打通这个渠道,使备用的国有资本权益资金替代一般预算支出,进入社保的实际收支,如果不够再追加划拨的比例。如果这项改革能快速推进,对调整财政格局将会有很大推动,对防范财政风险也将会有很大帮助。未来,中央、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补贴给社保的体制不能再继续了,要加大社保体系改革,尽快实现全国统筹,用国有资本权益逐步减少一般预算补助。同时尽力提高社保基金收益。《财经》:在当前财政收支压力下,是否还要继续对企业减税降费?许善达:中国企业税制的竞争力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一点在高科技、重资产企业上面表现得最为充分。未来中国的发展主要靠高科技、重资产企业跟外国企业竞争,因此,需要通过税制的进一步改革,提升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这是提高中国企业税制竞争力的重要决定。这项政策实际上不是在减税,而是在推迟纳税时间,减轻企业财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提高。减少利息支出,企业成本则会降低。最典型的企业是清华紫光旗下的武汉长江存储,如果留抵税款都改为退税,紫光集团可能现在不至于债务违约。刘元春:今年减税降费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对于小额纳税主体,进一步提升起征点,对税率也进行了下调。今年的减税降费突出结构导向、创新导向等,已经逐步从去年的应急救助转向战略导向,逐步形成常态化。“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导向就是怎样扩大有效需求。从这个战略基点来看,持续的大幅度的减税,在中国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条件下,更有利于供给侧和生产端,而不是有利于消费端。因此,应当从总量性的减税转向结构性的减税。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需化解地方财权事权匹配难题《财经》:如何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包括显性和隐性债务风险?朱海斌:2020年中国经济恢复很成功,但是全社会非金融部门债务水平提升非常快。去年中国的债务水平提升了25个百分点左右,尤其是政府债务上升速度非常快。涉及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去年疫情后有一定程度的恶化。除了预算内的专项债规模大幅调高,预算之外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也是大幅增长。崔历:我国政府整体负债率较低,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需要解决包括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匹配、国有资产盘活等结构性问题。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一是需控制地方债务率,确保地方举债和财政收入、项目收益等相匹配;二是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减少隐性债务风险。不具备融资能力、自主经营能力的平台可能会逐渐被兼并重组、注销;而具备融资能力,运作良好的平台,将会顺应下一阶段城镇化、区域化发展趋势,继续担任地方发展的重要融资和国有资产运营平台的角色;三是健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系,提高地方财政应对风险的能力。刘元春:解决隐性债务要加强监管,进行阳光化、法治化、透明化管控。同时,要调整财税体系。由于过去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和罚没收入等来进行弥补,因此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财政的一个核心来源,但现在土地收入收缩,传统税基提升不起来,转移支付控制的力度增强,资管新规和投融资平台严控之后,最后发现地方政府必须通过一些所谓的“创新”来规避监管,来完成其所承担的大量刚性支付功能。很多改革在这样的利益体系下,好改革变成了坏招数,比如出现了假PPP、类REITs等,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因为在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根据法律进行“创新”的内生冲动难以抑制。治本的方法,包括转换地方政府职能、进行财税体系的重大改革、改进地方官员考核、加强数字化监管等。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体系自身面临着很庞大的改革。第一,基层行政机构冗员问题。第二,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因此,地方行政体系需要进一步的瘦身健体。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勾兑现象,催生了地方封闭、市场分割、利益输送等行为。要通过地方国企改革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打破地方政府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利益链接。中国应当做强做大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但是不应当每个县都有国企。这不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打破政府和国企的利益捆绑。硬化地方国企的预算约束也是关键。要调整地方国企的业务规划,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债务违约问题集中体现在地方国企,一些地方僵尸国企成为了吸金黑洞,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财经》:如何节约财政成本、提升支出效率?许善达:一些直达的扶贫资金从中央直接拨到县,不经过省市两级财政,减少了省和市两级政府对中央扶贫资金的滞留,提高了财政效率。在财政收支管理技术方面,仍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财政局等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财政支出。朱海斌:一是支出要从预算外向预算内调整,近几年中国的专项债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其实是好事,反映了一些预算外的项目转移到预算内,变得更加透明。二是加强支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加大外部监督力度。未来政府职能要变化,从更多参与生产投资活动变为服务型政府。此外,政府的信息公开,接受体制内外各方监督,也是有待改善的领域。当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应由未来多年的支出来匹配《财经》:有人担忧财政危机现象,如何避免中国一些地方出现明显的财政困难?刘元春:现在谈财政危机言之尚早,在中国肯定是不会出现的。只要能遵循科学规律进行财政监管,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中国政体决定了政府的自我调整能力很强,整个体系的转换非常快。中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全国一盘棋,中央政府手中能掌握的资产很庞大。要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财政管控、监督体系。《财经》:怎样看待今后财政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朱海斌:财政政策今年不仅要呼应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和正常化,还要和未来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结合起来。财政支持的方向,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和项目相关。财政对于特定领域的投资非常重要。例如,公共投资可以为未来数字化经济、技术创新、5G和新基建等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当一部分政府投资可能通过PPP,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起到引导作用和参与合作。在基建投资、环保和绿色投资等方面,中长期的投资需求是巨大的,但仅仅靠公共投资无法满足,而且公共部门投资的效率也存在问题。因此,怎样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投资更好地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再加上私人部门的效率、商业可行性评估,仍然有改善的空间。现实情况是,盈利性好的项目私人部门并不需要政府发动就有意愿去投资。进入PPP的项目大多是一些投资期比较长、回报率相对比较低的项目,如果政府有能力给予支持,如政府购买和有些收益的保证,可能社会资本会愿意参与。但如果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那么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仍然不足。另外在PPP里面,风险承担往往会是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地方政府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操作上的规范。此外,财政以往做得不太够的方面是在社会服务和保障方面,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保障和社保体系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加强。比如,2020年针对疫情后的弱势人群的失业救济、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中国和其他国家比力度明显偏小。政府要继续增加民生、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许善达: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很像是一个董事会,最主要的职责是招商引资。中国地方政府承担发展经济的责任在全世界是最突出的,其对经济推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发展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投资是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投资才有税收、就业。很多地方领导人负责抢项目、抢投资,但是也可能遇到假项目,一些人利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骗取资源、土地和设备。因此,在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项目风险是需要高度警惕的。《财经》:如何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朱海斌:谈到土地财政,首先要承认它在过去20年的房地产市场、基建改善和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去年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现在很多讨论集中于如何找到替代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比如热议多年的房产税。但是这些讨论过度关注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而相对忽视了政府支出方面需要大的改进。土地出让金对应的是未来70年的地租收益,一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应该由未来多年的支出来匹配,而不是当年内就把当年的收入都用完。现实情况是土地出让收入往往当年就被花完了,而且形成持续性的刚性支出需求。一旦某一年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跌,马上就会出现地方财政的问题。土地财政的改革要严格规范土地出让金(以及更广泛的财政支出)的使用和监督,要专款专用、支出透明、引入内外各方面的监督。许善达: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还会持续下去。中国当前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员向城市流动性较高,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就会很高,需求高则房价不会下降。而农村和乡镇的居民住房会过剩,早晚会淘汰一批。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在持续增长,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限价等行政性手段来抑制房价,肯定是抑制不住的。未来,还是需要在供求关系上进行调整,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供给,房价压力就会随之降低。只要房价有上升的空间,土地价格就有上升的空间。财政体系改革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财经》:未来,中国财税体系的改革应当从哪些方面突破?许善达:对于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国的领导层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现在要加快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这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治本之道。当前一般预算压力很大,如果进一步给企业降低税负,债务风险较大。用国民财富存量(国有资本)替代国民财富增量后,一般预算将会有更大调整空间,调整后的财政补贴可用于降低企业税负和偿还政府债务,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刘元春:第一,在总体债务率可控基础上存在结构性风险。目前结构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上。当前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来,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配置存在着冲突。目前,只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依靠转移支付体系,很难适应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第二,转移支付的模式有待改进。例如,专项转移支付规划是否合理,一般转移支付量是否足够大,以及省级财政与基层财政之间的贯通问题。省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是区域统筹的枢纽,其是否能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否能根据地方政府运转的新时代的要求来进行调整,这里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去年疫情时期建立的财政直达机制常态化是体制性的大调整,加强了转移支付的渗透,同时保证基层政府的平稳性和连续性。第三,财政的区域统筹是否严格按照行政板块进行统筹,其涉及功能、定位问题,现在的区域统筹按照行政板块统筹,和区域功能、定位之间存在着冲突,即结构性问题全面凸显。第四,财政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发展。从收入的角度来讲,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模式不可持续,要考虑适时推出房产税、遗产税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部门全面涌现。税基要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最明显的就是平台经济,甚至成为了避税漏税、财富转移的枢纽,还有一些大规模跨国公司的建立,导致税基弱化。第五,中国的税收成本很高,但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税收体系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员和成本。目前财政改革一定要抓住窗口期,特别是基层政府财政运转困难的窗口期。当前的核心问题是财税改革没有找到突破口,没有构建出一个可实施的科学路径,应当抓住目前财政所凸显的系统性问题,寻找改革路径。《财经》:如何更好地利用专项债来支持经济发展?崔历:一是坚持专项债发行以项目为主导:专项债要求项目按照自身收益与融资能够自求平衡。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发行最多的省份为广东、山东和江苏,均超过2000亿元。未来,预计专项债继续倾向重点项目多、风险较低的地区。发达地区的省份未来发行专项债和投资的空间更大,从收益角度讲更可持续。二是适当扩大专用债使用范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专项债将会“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放宽行业领域、创设新品种,适量增加地方发债的自主性可减少资金沉淀,提高投资效率,推动地方投资。三是提高专项债发行市场化水平:完善信息披露体制,推动债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债券利率合理反映地区差异和项目差异,有利于提升债券流动性,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四是加强债务管理:统筹管理地方政府的资产和债务,同时加强对专项债项目的全周期监管,保持地方债务的可持续性。刘元春:如果大型项目建设债务资金跟不上,可能会成为烂尾的项目。因此,要保证财政有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投资方面,基础性和产业项目的投资,其盈利能力还不错。但是要警惕地方新一轮的经济泡沫、基建泡沫已经开始出现,则在专项债方面不宜过度膨胀,同时要保证原来的战略性项目布局。从政府的投入来看,核心点还是要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每年占投资总额的60%。政府要做一些基础性、引导性和战略性的工作,降低资源配置的扭曲,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中小民营企业渡难关。

体泽则冯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博士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发表多篇论文

厦大经济学科在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较完善的科研训练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学术科研功底。一直以来,厦大经济学科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高水平科研活动,涌现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法系统、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2020年,经济学科博士生学术论文发表成果颇丰,截止到10月,经济学科博士生已有多篇论文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最优期刊发表。本期推送为大家介绍厦大经济学科博士生2020年度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的合作发表论文。发表情况概览(1)郭晔,黄振*,姚若琪:战略投资者选择与银行效率——来自城商行的经验证据. 经济研究,2020,55(01):181-197.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战略投资者对银行效率影响的差异,并对战略投资者影响银行效率的渠道进行分析。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更为多元化,本文选取2008—2016年102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引入战略投资者能显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第二,境内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是商业银行战略引资时的最佳选择,其次是境内非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最后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第三,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境内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可以通过"引制"与"引智"渠道促进银行效率的提高。郭晔,厦门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宏观金融、金融制度与金融风险、行为经济等,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迄今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黄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9届金融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学、债券市场与风险管理,迄今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姚若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金融学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制度、货币政策、银行风险。(2)刘诗源,林志帆*,冷志鹏: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 经济研究,2020,55(06):105-121.税收激励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一直以来是财税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这一问题在文献中并未取得一致结论。本文使用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企业前瞻性有效平均税率,从生命周期视角研究税收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税收激励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分生命周期阶段看,税收激励的作用集中体现于成熟期企业,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的影响不显著。现行税制设计及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投资策略、创新特点和融资状况的差异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分样本回归显示,税收激励显著促进成熟期的民营、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他类别或阶段的企业无显著影响。进而,本文以2014年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的因果关系,得到一致的结论。考察企业专利还发现,税收激励使成熟期企业发明授权显著增加,提高了创新质量。本文研究对于推动减税降费改革以助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刘诗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20届博士生。在《经济研究》、《财政研究》、《现代财经》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财税政策、企业微观行为。林志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博士后。在《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企业研发创新、中国金融市场、财税政策。冷志鹏,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2017级博士生,导师为童锦治教授,在《财政研究》、《财政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兴趣:税收理论。(3)宁博,潘越,蒋敏:婚姻、家庭与公司金融研究进展. 经济学动态,2020(01):114-127婚姻状况、家长里短不仅仅是私人事务,也可以通过家庭成员嵌入公司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发展。近年来,随着数据可得性和实证方法的改善,从婚姻和家庭视角探讨公司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尤其是在金融学领域成功探索出婚姻和家庭因素影响公司决策的研究思路和实证方案,构成了家庭经济分析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本文首先梳理婚姻和家庭形成经济影响力的内在机理,即婚姻状态、生育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家庭资源的配置过程以及个人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婚姻和家庭在创业、公司发展和传承等方面的经济影响进行系统概括,并就其中具有启发性的创新洞见进行全面回顾,旨在为推进中国情境下的家庭因素与公司金融的交叉研究提供文献上的借鉴。宁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2020届博士毕业生,现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潘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迄今在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来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4)张明志,陈榕景:城市流动人口如何影响企业出口?. 经济学动态,2020(05):85-100.本文研究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本文不仅提出了城市流动人口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成本作用机制,分析了高人力资本流动人口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来促进企业出口这一人力资本作用机制,而且讨论了"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拥挤效应"与"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之互补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实证上,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流动人口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对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市流动人口的流入降低了当地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成本机制的存在;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流动人口通过提高流入地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了企业出口,从而验证了人力资本机制的存在;进一步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城市流动人口影响企业出口的人力资本作用机制中,存在着"拥挤效应"和"互补效应"。张明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和《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陈榕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国际贸易学博士,现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国贸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与人口,迄今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期刊介绍《经济研究》创办于1955年,是综合性经济理论类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动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己任,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致力于发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高水平理论研究类文章,忠实地为经济理论学习与研究者、经济政策决定与执行者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而努力。《经济学动态》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自196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既坚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时反映国内经济理论动态,也坚持探讨和跟踪其他国家的经济学流派的最新观点,同时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经济问题。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动态性、信息性、政策性、实用性、学术性、综合性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管理人士。来源: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