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盛大启动!灰体

《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盛大启动!

2020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战2020年亦是我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了《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初心不忘,四十载砥砺前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一直支持陪伴我们的广大读者、作者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我们将开展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回顾创刊以来《财政研究》对繁荣财政理论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财政研究》未来如何在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期待您的参与!活动内容· 大数据看《财政研究》40年· “我与《财政研究》40年”征文· 《财政研究》精品论文集· 创刊40周年大型主题研讨会在此,《财政研究》编辑部邀您一起为活动建言献计!欢迎将好点子、好建议随时以任何方式告知我们。联系方式· 邮箱:czyj40th@163.com· 电话:010-88191229也可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征文启事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伴随着中国经济与财政的改革与发展,《财政研究》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对繁荣财政学术研究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代代财政经济学人的相伴相随中,《财政研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这四十年里,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感动过,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影响过,如果您曾与《财政研究》有过难忘的交往与情感,希望您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些经历和故事,这里有您们珍贵的回忆,更有您们殷切的期盼,让我们共筑《财政研究》的美好未来。征文要求来稿以“我与《财政研究》”为主题,体裁、篇幅不限,可以是寄语、述评、回忆录,也可以是诗歌、散文、随笔等。要求系个人原创,内容真实,未公开发表。我们将择优刊发并集结出版。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投递渠道文稿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主题注明“我与《财政研究》”字样。作者联系方式务必完整、清晰、准确。联系人:黄老师,010-88191223《财政研究》编辑部2020年4月“老资料新希冀”素材征集活动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岁月荡涤我们已经同广大读者一起走过四十个春秋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陪伴了许许多多优秀学者、基层工作者一起成长值此创刊四十周年契机《财政研究》邀请您一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征集内容一、老资料旧 刊重点为2000年以前的《财政研究》、增刊及其他出版物;手 稿曾在《财政研究》发表的作品手稿,曾在《财政研究》工作的编辑手稿;信 函与《财政研究》编辑部的往来书信;照 片与专家、编辑的合影,参加研讨会、座谈会的照片,编辑部办公地点照片;证书纪念品《财政研究》颁发的各类证书,参加活动的纪念品;其 他其他所有与《财政研究》历史相关的资料;二、新希冀手写一段寄语,表达您对《财政研究》的期望;录制一段视频,送上您对《财政研究》的祝福;创作一幅绘画,讲述您与《财政研究》的故事。(书法、绘画、剪纸、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任选)征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将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中展出,并收录在《财政研究》40周年特刊。我们将视资料的价值给予提供者奖励。盼望您的支持与参与!征集方式将资料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准确信息;也可以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联系人:于老师,010-88191229相关说明(1)投稿资料应当不涉及版权纠纷,如内容涉及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由提供者本人承担一切后果,与本刊无关。(2)投稿资料默认授权《财政研究》编辑部使用,编辑部保留对内容进行修改编辑、宣传展示和应有的权利。审稿:邢丽 程瑜 闫晓茗组稿:李成威 高小萍 于婧华编辑:李雅煊原创扶持

多巴胺

「CAFS活动预告」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财政学会将于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共同举办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论坛自201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今年为第五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将论坛主题定为“迈向2035的财政改革与发展”。活动预告时间:2020年12月22日,09:00-17:00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会议议程08:30-09:00 签到(友谊宫·聚贤厅)· 主持: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09:00-09:20 领导致辞· 余蔚平 财政部副部长09:20-09:30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09:30-12:00 主旨演讲·楼继伟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 冯健身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张弘力 财政部原副部长· 鲁 昕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12:00-13:00 自助午餐平行分论坛一(友谊宫·2号会场)· 主持:傅志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新时代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仅限受邀代表参会)致辞·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专家研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罗 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匡小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二级巡视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 胡 薇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副主任· 唐 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 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会议小结·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平行分论坛二(友谊宫·4号会场)· 主持:邢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发挥学术期刊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第一时段《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介绍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 陈 龙 《财政研究》编辑部负责人、研究员第二时段期刊座谈·李万甫《税务研究》杂志社社长·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经济研究》副主编·刘学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副主编· 梁 华 《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袁 淳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 孙亦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 王振霞 《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第三时段期刊评价中心、《财政研究》执行编委、审稿专家座谈·蒋 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 钱 蓉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编审· 白彦锋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 吕冰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 何代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 张 鹏 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副处级秘书、研究员

不迁其德

「资讯」《公共财政研究》入选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近日,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公共财政研究》入选中国知网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在财政学科期刊中,“影响力指数(CI)”得分55.299,排第13名;“影响因子(JIF)”中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分别排第10名、第9名和第9名。《公共财政研究》自201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定位、高点起步、高质追求,注重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战略性,聚焦重大财经现实问题,财经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搭建新平台、倡导新思维、刊发新观点。今年以来,《公共财政研究》接连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关注度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权威文献计量评价系统,标志着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科影响力取得了较大进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正确的办刊方针,始终紧紧抓住刊物质量这条主线,努力把《公共财政研究》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财政期刊。供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我就知道你“在看”

杰克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论坛

5月18日,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东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马国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院院长邢占军出席会议。开幕式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研究员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财政学理论为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力的学理支撑,期待研讨会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中国学术注入新的学术资源,为丰富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提供智力支持。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院院长邢占军介绍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和人文社科学术会议精神,以及推动山大人文社科学科振兴,打造“山大学派”的举措和取得的进展。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对山东大学财政学科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贡献山大力量。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研究员指出财政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避免路径依赖,做到三个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从“确定性”思维转向“不确定性”思维,从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公共风险最小化,实现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转变。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横向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的主题报告,认为对口支援是一种中国式横向转移支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具体体现为内容目的的“多元性”、政治体制的“政治动员性”、公共治理的“阶段性”,报告同时指出了横向转移支付的四种运行模式,并确定了横向转移支付职能定位的必要前提,即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厘清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的关系。东北财经大学原副校长马国强教授以“税收收入的纵向分配”为主题的报告指出,中央税收收入占比的适宜区间约为55%-60%,报告还阐述了纵向分配模式、税种划分的基础原则和方案、共享税收入分配模式等内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教授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再认识”为主题进行演讲,从中国的实践要求、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发行、战争与和平、收入与财富分配、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新进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等七个角度,指出了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紧迫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志勇研究员以“财政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指出财政学的发展要更多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问题导向带动学科发展,财政学专业的发展空间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主战场,财税问题的研究要更多结合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永友教授关于“从历史中探究中国财政逻辑”的报告,通过梳理计划经济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关历史文本,在历史中总结经验,阐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和创新的借鉴意义。下午的“谈文论术”专题研讨分两个分论坛举行,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政府预算管理制度,财政改革与地方财政运行,地方政府债务,PPP与财政风险防范,新时代的财政政策,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税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财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次论坛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由山东大学财政学系、《财政研究》编辑部和山东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具体承办。来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商务印书馆、山东省财政厅科研所、地方财政局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参加论坛,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税务报、大众日报、山东卫视、齐鲁晚报、新浪网、中国网等新闻媒体给予报道与关注。

吃鸟瘾

2020广州市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招生简章

01项目背景“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旨在搭建青年企业家交流学习平台,完善企业家服务体系,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广州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遴选、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企业家领军人才。该项目始于2013年,现已顺利举办五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帮助青年企业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恢复活力,让民营企业重焕生机,团广州市委、市委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第六期广州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现正式开启报名,欢迎青年企业家报名参加!02项目价值领航+加速平台共生共融共创共赢成为大湾区发展新趋势。本项目由十余个政府部门发起,联合中大等高校、腾讯微信等知名数字化平台企业和微软加速器、深创投集团等智囊机构,实现价值共创,助力企业升级。浸润式赋能学习汇聚湾区优秀青年企业家,联合中大、北大打造培养体系。学制10个月,每月在中山大学集中学习一次,学期中赴北京大学集训一周。并穿插举行参访交流、政策对话、资源对接等赋能企业活动。智库级领航导师整合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学府工商管理、经济金融优势学科、优质师 资力量,按“深厚的理论造诣、非凡的实践成就和卓越的教学效果”遴选一流师资。促进学员知行合一,学以致用。03课程体系本项目紧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重点主题和广州青年企业家学习需求开设形势政策、创新理念、经营实务模块,结合行动学习等教学手段促进学员学以致用,着力培养企业家创新能力和领袖气质。04师资配置姚景源 参事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丁 力 教授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区域与产业经济硕士生导师。历任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现任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作为专家参加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与建议》的起草工作,是每年一度的《广东21个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的主要撰稿人。承担的国家与省部级纵向课题主要有《广东省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报告》、《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规制研究》、《服务市场营销研究》等。宋 涛 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访问学者,《中国经济问题》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兴趣包括宏观经济、区域规划与管理、城市经济制度、政府行为与城市发展等。在China Economy Review、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China &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学术月刊》、《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财会月刊》、《管理科学学报》、《中国经济问题》、《科学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社会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冯永忠 博士广东省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博士。学术造诣:长期注重思想理论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关注社会现象变迁,主持过多项社会问题研究课题,在《中国青年研究》、《南方日报》等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过多篇理论文章。实践经历:先后在中山大学、广东团省委工作。曾任中山大学纪委办副主任,团省委常委、权益部长、青农部长、学校部长。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信仰教育、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在全省有关省直单位、地市、县区、高校等,作了几十场宣讲报告会。教学专长与特色:对中央最新政策动态有较大研究,主讲政治素养类课题。储小平 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顾问。储小平教授在大学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30余年,曾到30多个国家的名校短期访学,美国管理学会会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MBA主讲教授之一,浙江大学EMBA、东北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和陕西MBA学院EMBA授课教授,中大岭南企业家协会顾问。储小平教授先后主持五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和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在组织与领导力、传统管理智慧、民营家族企业、创新与企业持续成长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储小平教授曾主持过李嘉诚先生的讲座。曾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对话”、“商务时间”和“实话实说”等栏目做嘉宾。担任数家公司独立董事。刘 圻 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价值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本科期间全科通过CPA考试,现为非执业注册会计师;研究生期间通过了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中级水平考试;现任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同时担任多家企业的独立董事和财务顾问,辅导多家企业挂牌上市,也受聘承担相关政府顾问咨询工作。另外曾为华润集团、格力集团、海航集团、广田集团、三环集团、中国兵器集团、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风公司等多家企业承担内训课程,同时也为国内多所高校的EMBA和EDP中心总裁班级讲授《公司财务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课程,另外,对财务总监班级讲授《财务报表分析与资产运作》、《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企业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等课程。王瑾秀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战略执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高级人力资源师,资深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蔡荣鑫 副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历任助教、讲师,现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企业并购、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经济增长与贫困问题。曾建斌 老师中山大学EDP特邀课程讲师,广州理道财税咨询有限公司资深财税顾问,税务筹划实操专家,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曾老师具有二十多年企业财务管理经验,十多年会计师事务所经验,曾在香港某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受训。主要从事咨询和培训业务。曾老师为国内几百家企业提供过内部培训服务,曾老师提供过财税咨询服务服务的公司包括:广药集团、长隆集团、高露洁、粤财控股、广晟集团、威创视讯、东菱集团、合生元、卡宾服饰、印象集团、东鹏集团、AC尼尔森,博世制动,利高曼,广州百事可乐,法国电讯,三菱商事,住友商事,TUV莱茵技术监督,DHL广东分公司,松下电工广东分公司,曾老师服务的客户中,30%以上为上市企业或者上市企业的成员企业。关苏哲 老师新关点创始人,伟事达私董会总裁教练,标杆企业商业顾问,创美药业和富邦股份独立董事,中欧MBA,《高效管理者的必备技能》85讲、《用提问激发团队高绩效》30讲主播。郑国坚 教授中山大学会计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金融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三七互娱、广弘控股、珠海港、东莞证券独立董事。新三板智库首席专家,广东互联网金融研究会副会长。2011年被财政部选拔为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计划(校级)。主要研究领域:会计、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国内外权威财经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承担多项校企合作项目。主要讲授课程:公司治理、股权架构设计与资本运作、(高级、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主要社会实践领域:公司治理与股权架构设计咨询、兼并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实务,新三板(拟)挂牌企业的咨询、调研、价值评估和投融资实务等。谢 康 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高级顾问,“中国十大最受尊敬商学院教授”。05平台服务1、管理咨询组建百名高校教授研究生企业调研服务团,遵循专业对口原则,为领航计划学员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订单式服务。院士企业行活动进入领航计划学员企业,对接院士等专家资源,为领航计划学员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协助企业技术攻关,促进院士专家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2、智库服务为领航计划学员举办专家律师宣讲会。组建广州百名专家律师“暖企行动”法律服务团进行“一对一”结对法律帮扶,为领航计划学员提供公司法务、金融证券、劳资纠纷处理等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为领航计划学员举办财税股权私董会。邀请财务、税务领域资深实务专家和私董会教练,针对领航学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务问题进行专案研讨和专业支持。3、政策引导引导符合条件的领航计划学员企业申请2020年度及后续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领航计划学员企业申请2020年度及后续高成长中小企业及其他相关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领航计划学员企业申请2020年度及后续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领航计划学员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小巨人,支持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有科研实力的领航计划学员企业申报广州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领航企业精准化推送各类政策信息,并提供一揽子政务服务方案。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领航计划初创型企业参与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项目按规定给予一定的资助。06报名事宜申请流程报名申请→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录取公示→正式入学学制学时学制10个月,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学期中赴北京大学集训一周。并穿插举行参访交流、政策对话、资源对接等赋能企业活动。学员对象青年企业家,担任成长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管理职务证书授予完成规定课程并考核合格,颁发《中山大学2020 年广州青年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结业证书,校长署名并加盖学校钢印。学习费用学费39900元学习地点广州中山大学(核心课程),北京北京大学(集训)07机构简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08联系我们学校官网:http://www.sysu.e.cn报名咨询:请联系招生老师或各班班主任办公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震寰堂教学楼识别二维码申请领航计划

其静也地

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公众号正式上线啦!

来源:中国财经报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以下简称“预研会”)成立于1990年8月,是财政部主管的、全国财政预算和政府会计管理领域开展科研活动的非营利社会学术团体。今年8月召开的第五届预研会会员大会,明确新一届预研会的工作职责是:研究推进预算与政府会计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研究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制机制建议;研究探讨政府预算与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业务技术操作规程;研究反映财政预算与政府会计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探索、新理论、新经验,为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财政制度体系服务。为切实履行新时代预研会工作职责,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更广泛、更全面、更及时地宣传反映预研会工作动态,提升服务能力,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公众号正式上线了,以期与全国财政预算和政府会计领域的同仁和社会仁人志士搭起良好的沟通桥梁。预研会公众号设置了“动态”“资讯”“期刊”三个主栏目,若干子栏目。具体架构如下:动态(机构简介、工作动态、课题研究、会员培训、官方网站)、资讯(政经大势、财政要闻、政策发布、观点摘要)、期刊(期刊简介、电子期刊、重点文章、互动交流、期刊征订)。期刊是预研会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由财政部主管、全国预研会主办,是1990年开始发行的经济类国家一级财经专业指导性刊物,集财政预算和政府会计管理研究领域权威性、专业性、唯一性为一体,获得了一大批稳定忠实的读者和作者。公众号的开通,将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更快捷、更便利、更鲜活、更丰富、更优质的期刊内容,也将提供更加顺畅的互动交流平台。预研会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和财政中心工作,做好公众号的运营工作。殷切希望关心、支持和热爱预研会工作的朋友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参与维护公众号,为公众号的运营建言献策!“服务财政改革 聚焦预算研究”,让我们携手同行!联系我们办公室|010-68552652研究部|010-68552654编辑部|010-68551947会员部|010-68552652

天门

经济学家何帆:“做学问需要有情怀”

“经济学家无非就是一个手工艺人。因为在分析过程中,除了要有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外,还要加上对中国经济的感觉。有人夸奖你这个板凳做得好,高兴一番也就行了,因为要知道,夸奖再多,你也就是做了个板凳。真的不要以为自己做得有多么重要。”接受采访时何帆对记者说。 何帆,生于1971年,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93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6和2000年,分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年至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2002年至201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2010年至201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2月至12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任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任。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2017年3月至今,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 何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他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深圳市等多项重大课题。目前已经出版的专著包括《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欧债危机与中国应对》、《出门散步的经济学》等,并有多部译著。何帆在国内外多本重要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此外,他还有《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维基经济学》等多本译著出版。 对于自己的不凡履历何帆总是很淡然,比起某些自称为家的学者们的孤芳自赏,他调侃中透露出的些许不以为然和自醒,令我在耳目一新之余也开始佩服他的坦诚。对于做学问,何帆也有着自己理解:“做学问需要有情怀。”何帆对记者说,做学问是一项职业,要有敬业的精神,要把该做的事做好。 “经济学家要研究的对象太复杂了。尤其是经济体系,它太复杂了,比如,公众对政策的反应本身就会决定政策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面对一个这样的复杂体系,作为研究复杂体系的学者,以及作为制定政策的决策者来说,必定需要一个很谦卑的态度,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被理性的力量蒙蔽了。因为你面对的市场体系由上亿经济主体组成,它有自己的动力和逻辑,不是一台机器。想用自己一己的力量妄加改变,非常危险。”何帆幽默地对记者说,他对于经济学的评价不高,因此,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不高,但是何帆知道如何界定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他始终认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学家除了自身要做出成就外,还必须要用自己的学问和人格激励新一代的年轻学者献身学术,从而推动经济学的不断进步。(文/朱清波)

鼠猫

财政部《新理财》杂志社社长马靖昊一行来常州调研

>begin--> 近日,财政部《新理财》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马靖昊、副总编辑刘斌一行在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严建中陪同下,来常州开展地方财政理财新思路和经济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常州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国资委主任刘月冬,常州市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谭志文以及相关处室同志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刘月冬向调研组介绍了常州市创新财政工作的有益经验和下阶段探索方向。谭志文代表常州市财政局介绍了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以及在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1-10月常州财政运行情况和下一步财政工作思路。同时,相关处室还就常州市财政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马靖昊充分肯定了常州市在疫情影响下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强韧性,对常州市积极创新财政工作思路,高站位谋划,敢于先行先试做出了高度评价,表示将持续关注常州财政工作相关进展情况,力求在更高平台将常州做法和常州经验作进一步的宣传推广。调研期间,马靖昊社长一行赴金坛区实地调研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了常州市积极扶持农村农业发展,因地制宜铺就乡村振兴路的丰硕成果。【来源:江苏省财政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故往见之

澎湃研究所新书分享会·我读 | “走出去”和我的学术路

【编者按】由澎湃研究所编辑部主编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新书《改革中国:十六位学者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已出版。赵鼎新、周晓虹、张军、周黎安、刘守英、田国强、吴晓刚等16位学者或从自身经历,或从学术研究,表达了自己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理解和感受。在新书出版之际,澎湃研究所将于11月15日举行新书分享会。保存图片,识别二维码报名。此外,澎湃研究所编辑部邀请了三位70后、80后和90后,与书中50后、60后作者一样,这三代人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同样有着各自年代的解读。今天刊发第二篇,80后眼中的改革开放浪潮。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愧于奇迹一词。如果有人想要理解中国四十年的成就在哪,原因为何,又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改革中国:十六位学者论改革开放四十年》(下称“《改革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开篇是一系列社会科学领域的执牛耳的前辈的故事,而后的文章才开始转向具体话题和理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分层,到留学移民,政商关系和反腐败。这种安排让我们将“改革开放”从一个冷冰冰的词给拉回到生活体验中来,更好地引导我们把自己的经历放在历史洪流,制度变迁,社会结构转变里慢慢品味。当澎湃新闻的朋友邀请我写这个书评的时候,特意提了一句,“写书评的有70后了,有90后了,你是80后,齐了”。我虽然不敢做80后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出生在沿海地区的80后,倒是赶上了许多改革的转折点。读《改革中国》的过程让我突然有了一个停下来歇口气,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再把它塞到自己的研究里去的机会。回忆起来颇有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的感觉,感慨不已。格伦·埃尔德在他的名著《大萧条的孩子们》里强调了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生命历程 (life course),一个是生活机会 (life chance)。经济社会状况会对处在特定生命历程阶段的人造成特定冲击,亦或是提供了生活机会,从而对其一生都产生长远的影响。《改革中国》开篇的几位老师都是50末60后,知青岁月后正当青壮年,教育改革和高考为他们提供了独特的生活机会。70后经历了整个八十年代波澜壮阔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粮票到现金,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提供了崭新的就业机会。对于90后来说,改革已经减缓,开放还在继续,拔地而起的高楼,日新月异的城镇化也许是他们最浓重的印象。对于80后来说,体会和影响最深的也许是从改革走向开放的颠簸道路,外企涌入,国企改革,下海下岗。而对我自己来说,开放的第一节课是出去看看。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公派去香港工作。家人分隔两地固然令人伤心,但对我就意味着每年3个月的探亲签证,和充满了零食和新鲜的世界。还记得妈妈常带我去时代广场,看大钟里准点跑出来的机械的小鸟和小丑。老豆说,报纸上写香港领先国内二十年,那么有可能三十年后福州就能赶上香港了。也正是在香港,我第一次听到改革过程中的寻租故事。其时,国内不能直接进口轿车,需要从香港转口。一辆日本车到港二十万,有官员如果能从省里拿到进口指标,卖一辆车到国内就能赚20万,这个钱当时可以在福州买三四套房子。数年后老豆项目结束回国,却不再适应体制内的死板和人浮于事,毅然选择下海。用移民研究的术语说,他也算是个海归企业家了。老豆是那种大概率不会被学术研究所关注的样本,至少不会出现在我自己的研究样本里—— 一个不成功的海归企业家:开过超市,做过生意,却毫无起色,于是我们家生活水平也就像海浪上的小船一样,起起伏伏。海归企业家所遇到的问题,正是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法律法规,管理方式,潜规则到政府部门效率,不一而足。所以当我开始着手研究海归企业家的时候,毫不惊讶于他们失败的概率之高。所幸,那几年间在香港的短暂生活给我所带来的见闻一直激励着我要努力走出去。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人想要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也许是小时候这一段起起伏伏的经历给我带来对中国经济奇迹的好奇,大学一熬到毕业我就把四年学的码农知识丢过一边,扭头学起了社会科学,搞起了中国研究。研究中国给了我一个好机会,真正开始理解我们家在改革开放中的经历,反思究竟是什么驱动了这一场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还有更重要的,思考为何在一些人看来改革开放停滞了。对这种富有实验主义精神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的发展最有力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当属许成刚老师的分权的威权制度。《改革中国》书中周黎安老师文章所说的晋升竞标赛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GDP竞标赛为地方官员带来了发展的动力, 另外财政上的分权则给地方官员带来了足够的自主性(autonomy),再加上耿曙老师文章所述富有中国特色的动态的政商关系,使得地方发展型国家成为可能。在地方发展型国家模型中,官员,地方经济和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日渐带来问题。在书里田国强老师概括了三点改革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经济结构有问题,公共物品提供不足,政府的习惯性干预。换句说,改革停滞了。《改革中国》整本书唯独缺一篇文章来反思为何改革和开放在四十年后停滞不前。也许这个答案就在地方发展型国家的模式本身。中国的地方发展型国家模式遇到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因为土地财政造成的制度创新惰性。在改革的初期,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政策创新,比如更好的法制和市场化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改革得以不断向前。然而在分税制之后,作为补偿地方财政缺口的土地财政成为了新的钱袋子,地方政府可以轻松地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糟糕的是很多投资都成了形象工程,这同时也严重损害了GDP为纲的晋升锦标赛的有效性。四万亿刺激计划加速了这一过程,在过去的十年间政府投资的边际收益变得越来越小,难以持续。二是内嵌的自主性 (embedded autonomy) 逐渐被腐蚀,政商关系向庇护关系转变。多伦多大学的王慧玲认为随着私有化的进展,官员们失去了对主要经济资源的垄断,这个问题随着土地进入市场得到了暂时的解决,但是随着国企的壮大和土地财政的发展,地方官员和企业家的利益捆绑严重,随着反腐败运动的开展,最近几年,官员不作为的情况更加严重。解决改革停滞的问题有两条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最近几年占统治地位的声音是要走一条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道路,比如大部制改革。顶层设计风生水起,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过往四十年经验教会我们的另一种可能性,重塑地方政府的改革积极性,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更多的实验空间。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回想起老豆那年说的话 :“三十年后也许福州就能赶上香港了”。他说对了一半。福州的楼的高度已经快赶得上香港,商场里国际大牌应有尽有,电子通讯,手机应用比起香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没说中的是,制度上的鸿沟仍然在那里,斑驳的边缘已经渐渐长出霉点,而2018年就要过去了。

救生员

疫情与财政丨十位财税学者谈防控策略与经济恢复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疫情与财政丨十位财税学者谈防控策略与经济恢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当前,中央和各地政府正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及惠企政策制定。浙江财经大学10位财税学者对如何运用财税政策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展开线上讨论,智库报告栏目经授权刊发讨论精华。一、财政如何提升疫情防控能力?高琳(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地方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应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提升公共卫生系统的防疫能力和应急能力。首先是要突出对县级卫生防疫系统的财政经费保障。SARS疫情之后,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地方疾控中心收入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重从2005年的44.77%逐步攀升至2016年的70.72%。但不同层级疾控中心的财政保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地级疾控的保障程度相对最高,县级市(区)疾控次之,县属及以下疾控的保障程度最弱。县级防疫系统是战胜疫情的“第一线”和“守门人”,保障县级疾控中心配备大致均等的卫生防疫设施和技术人员,对于提升突发性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效率至关重要。其次,切实强化公共卫生防疫知识的可及性。一是建设专门的传染病博物馆或者依托已建成的自然/科技博物馆开辟传染病展区,定期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开发适合公众参与的传染病防控体验式学习项目,中小学生定期到自然/科技馆参观体验传染病防治。二是增加面向城乡末端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作用,鼓励、激励物业公司通过在小区播放露天电影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居民观摩学习突发性重大传染病防治应对的公共知识,卫生防疫部门可与物业公司合作,选择合适的小区进行重大传染病应急演练,打通卫生防疫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童光辉(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建议更大程度地发挥公共风险准备金的应急能力。首先,将反应公共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风险准备金(即预备费)。建议根据综合财力、人口规模与行政层级等多个因素综合设定预备费计提标准。1、综合财力因素。建议将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也一并纳入计提口径,扩大计提基数。2、人口规模。建议直辖市和省以下的市、县两级财政将常住人口规模作为确定预备费计提比例的重要参考依据。3、行政层级。对于存在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政府而言,上级政府的管理幅度大于下级政府,在辖区范围内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也会增加。行政层级高的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预备费的计提比例,一方面可以有机动财力应对全域性的公共风险和突发事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对下级政府进行必要的补助和支持。其次,建立预备费动态调整制度。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预备费的使用时间限定为当年,有些地方出于预算执行率等方面考虑,在年底前加快经费使用进度,导致岁末年初出现预备费暂时不足的情况,极大地影响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此,可考虑建立预算年度内的季节性调整制度,确定当年第四季度预备费的最低限额,一旦低于限额,适时加以补充。同时建立跨年度预备费调整制度,当年未使用完的预备费可以结转到次年继续使用,确保新旧预算年度之间平稳衔接。刘丹(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提高疫情防控效率,构建精准高效的财税体制。一是厘清事责,科学、合理、清晰地界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疫情防控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各市、县、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村)的疫情防控责任,并组织指导社区(村)、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组织等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本辖区的防控工作。二是落实经费,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快”、“准”、“狠”,对于救助资金紧缺的地区要及时将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三是各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协调财政、税务、发改、卫生、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的疫情防控职能,政府应为红十字会、民间慈善团体及个人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公民自治的多中心、多主体协调机制,打通信息沟通渠道,自下而上察民情,自上而下促落实,横向多元共治理。四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政府应整合疫情实时动态、应急物资、医疗服务和资金需求,借助大数据信息实现疫情的分区、分级、分段治理,区分轻重缓急,实现财政拨付资金的精准高效。龚刚敏(浙江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2018年,中国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1.7%,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40%。WHO(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欧洲的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总费用的平均值是76%,世界平均值在61.8%。我认为可以借用防洪设施的思路,以3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标准,用3至5年时间在全国分大区建立起完备的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包括有足够床位、完好设备、高标准实验室与解剖手术室的传染病医院与应急网络系统。这个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是公共保障性的、社会公益性的和准军事化的,不能考核收入目标,在训练以外的时间可以军用与民用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实战演练机会。独立卫生防疫系统投入大,但与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而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是值得的,是为整个社会买的一份保险。二、财政如何助力经济恢复?司言武(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在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时,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将税收政策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集中到省级以上政府,以最简洁的方式向纳税人普及相关政策。二是利用税收大数据和部门信息交换,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辅导,使政策红利精准到位、不留死角。三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政府专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实施了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的优惠政策,为了帮助行业复苏和雇佣人员,可以考虑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雇佣人员的工资在一定期限内,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实施工资加计扣除。董根泰(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务专硕项目负责人)当前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一些税种构成了企业的固定负担,疫情期间的这类负担较重,代表性税种是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以下简称“两税”)。两税的征收是分别根据账面上房产价值的一定比例、占用城镇土地面积作为税基计税的,不管企业是否正常营业,比如春节放假,这两税一般是照收不误的。由于两税的管理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政府,因此,各地的政策难免存在差异或裁量空间较大。例如,在应对此次疫情中,某些地方出台政策规定,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其他各类因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由所在市、县(市、区)负责认定,可参照此意见给予支持。实际上,2019年中央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期3年)也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中央政策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以及宏观调控需要,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也就是说,小微企业本来就是在50%的税额内减征两税的,其他企业不享受50%的税额减征。因此,为了公平地减轻企业负担,地方政府可以允许企业根据停工停业期限享受这两税的减免。减免政策不应该只针对小微企业,其他企业也应该享受停工停业期限的税收减免。王绪强(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在疫情冲击下,各地已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恢复的财税政策,这是必要的,但一些问题仍然值得社会各界思考。一是如何平衡财税政策的重大应急功能与税收法定原则。当前,无论总局出台的政策还是地方相应对策都或多或少突破了现有的法规,如亏损弥补期限的延长、设备一次性全额列支、全行业免税等。二是各项优惠政策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目前的优惠往往局限于疫情防控,缺乏对疫情产生影响的后续问题的相应应对政策,又如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针对防疫的医务工作者可以理解,而防疫工作者是无法界定的,有可能出现某些单位借机通过发放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的名义来避税。三是税收征管应对不足。从目前相应对策来看,具体对策不外乎延长税收申报缴纳期限、简化办税程序、推行不见面办税手段等,这些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既缺乏法律依据,也可能给日后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带来隐患。对此,我建议:第一,理顺税收政策制定和税法调整权限。该谁的权就由谁制定和发布。如延长亏损弥补期限的政策,一是要明确适用条件和范围,二是要确定亏损的时间属性,这些只有在授权范围内才可以实施,不能只定个基本框架,等实施时再来作弥补解释。第二,统一明确非常时期适用税收政策制度。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8号、10号公告来看,只有税收优惠的基本项目和优惠力度,具体执行措施应该授权给具体施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办法,这样才可以因地制宜有差异、有针对地落实到位。第三,既要确保税收征管的基本规范,又要有在规范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可行空间,便于针对具体问题和突发事件有足够的余地。比如,税总函19号只明确2月纳税申报期的延迟,而对于年度汇算清缴的税收应如何办理并没规定,从目前来看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工作延期是必然的,这些在特殊政策制定时必须要加以考虑。再如总局公告后各地税务机关都发布了相应的具体政策公告,但大多没什么具体措施,基本照搬总局公告,应明确各地可以制定哪些具体对策措施。张帆(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财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疫情期内扩大财政定向投入,提升政府服务企业效能。借助此次突发性疫情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应加强大数据信息网络财政建设,培育云计算技术在政府部门执政、施政中广泛运用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服务建设力度,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在这类重大公共事件中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二是盘活财政资金,做到精准施政。面对疫情爆发给经济活动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短期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较大困难。中央应该协同地方政府精准施政,盘活财政资金、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防护救治、物资供应、企业物资捐赠、支持复工复产工作。通过主动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的能力,精准施政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产扩能,针对不同企业等纳税人采取差异化措施。王春元(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疫情虽然导致部分经济活动停滞,但也给一些服务行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公共财政至少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加大研发财政补助力度的同时,创新补助方式,各地可简化财政补助申请程序,对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具备重大发展潜力的项目或产品给予资助。第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在保持税收中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税收激励技术创新的作用,整合已有的税率、税基优惠措施,尽可能避免税收优惠政策叠加而产生的抑制作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税收抵免政策,构建较为完整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第三,对参与疫情防控的重点企业以及受疫情波及严重的企业,可在研发经费上给予相应的补助,减免或推迟缴纳税费,在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激励。田磊(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中断风险明显上升,日常经营活动中断意味着收入流中断,但企业经营的固定成本还在发生,由此给现金流造成重大压力。二是违约风险明显上升,经营活动中断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履行商业合同,违约风险上升,造成经济损失。应综合运用财税、社保、金融和法律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比如扩大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的企业范围、金融企业在当下坚定地给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疫情结束后的需求井喷做好准备,当然,具体的支持形式应基于经济规律,不能简单地要求金融企业提供低成本但力度不大的金融支持,应鼓励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风险共担的支持方式。法律主管部门应与相关企业密切沟通,尽可能提供法律纠纷方面的帮助,应对疫情冲击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按时履行商业合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