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产保险简介财产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财产保险包括汽车保险、商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能源保险、航空保险、水险等以财产或利益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现状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目前正处在渗透低、增速快、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发展阶段。我国产险市场持续增长,2018年前增速保持在10%以上,而后增速逐年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速仅为2.40%,但与2020年中国GDP2.30%的增速相比,仍然较高。我国保险市场基数较低,2013年财险保费仅为6212亿元,经过数年发展,2020年我国财险保费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1929亿元,占GDP的1.17%,保费规模年化复合增长率为9.77%。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为1015986.2亿元,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平台实时测量,2020年中国估算总人口为143932万人。而根据银保监会公布数据,2020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5257亿元,其中财产险11929亿元。经过测算,2020年我国财产险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为1.17%,相比2019年的1.18%,降低了0.0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财产险的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为828.79元,相比2019年的832.04元,降低了3.25元。资料来源: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统计平台,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另外,我国财产保险行业集中度与业务集中度较高。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共有87家财险公司公布原保费收入业绩,人保、平安和太平洋财险原保费收入约占整个市场的72.66%,行业集中度较高。2021年1月至2月,财产保险前3大险种为车险、健康险和责任保险,分别占比为47.71%、16.72%和8.04%。车险占据我国财产保险总收入的近一半,财产保险市场上车险一家独大的格局仍未改变。资料来源:各大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三、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驱动力分析1、经济发展我国保险市场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推动我国保险需求处于S曲线高增长环节,购买力上升激活业务增长潜力。在当前理论研究中,经济对保险的促进作用基本得到认可,学术界已得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深度和人均“GDP”之间存在着“S”型关系的结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保险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当一个国家GDP超过1000美元时,保险深度增长开始加速,该国对保险业的需求迅速提高。当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时,保险需求增速达到最快,随后GDP和其它自然资源增长限制,保险深度增速下降,到达一个较高的稳定状态。统计局数据显示,若以1元人民币等于0.15美元来计算,我国2019年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2020年人均GDP为10867美元,财产保险增长潜力充裕。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政策驱动我国保险市场另一个驱动力是产业政策,国家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保险业发展和转变。1995年《保险法》规定了产险寿险分业经营的模式,促进了保险公司专业化,短期内大量公司将精力偏向寿险,重塑了保险市场,也一定程度上造成财险在1996年-2002年增长速度放缓。个人代理人制度引进、资金运用政策放开、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健康险税优、相互保险和资管新规等政策,也在改变着保险发展进程。2021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标准,保险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修改后,外国保险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以及其他境外金融机构均可投资入股。为保持制度的一致性,删除了《实施细则》中有关外资股比的限制性规定,外国保险公司或者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作为外资保险公司股东,其持股比例可达100%。2021年1月,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66.77亿元,市场份额为6.61%,从保费增速来看,外资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78%,高于产险公司平均0.07%的同比增幅。资源来源:国务院,人大常委会,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四、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1、非车险业务增长动能强劲,产险结构持续优化近几年来,我国非车险保费收入增速都远远高于车险保费收入,2020产险行业车险和非车险保费增速分别为0.70%和6.43%,非车险成为产险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产险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车险改革致使保费大幅下降,2020年行业车险保费收入8245亿元,在行业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69.12%;而2019年行业车险保费收入8188亿元,在行业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70.29%。另一方面,以农险和责任险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表现强劲,已经成为产险收入的新增长极。非车险业务正从内生需求和政策利好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非车险受益于经济基本面改善,具备顺周期属性,未来持续向好态势不变。资料来源:银保监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费改带来的费用大幅下降,强化了龙头的渠道、品牌优势,程度大于预期。与此同时,中小财产险公司的现金流承受着很大压力,有可能退出车险业务。长期视角来看,海外经验表明,费改有利于龙头盈利能力的提升。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核心摘要:疫情之下,各保险企业积极推行零接触的在线理赔服务,简化理赔流程,同时在开展业务时更多依托于线上营销并实现在线投保核保。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保险科技正在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正是由于过去几年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保险机构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线上运营流程,从而为此次应对疫情提供了必要的底层技术支持。相信疫情过后,保险行业会更加重视保险科技的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仍将进一步深化。本报告将从保险科技发展背景、落地应用现状、行业发展趋势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发展背景:驱动:在中国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数险企经营惨淡的现状,另外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更是带来了诸多行业痛点。因此,科技驱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战略:传统保险公司积极投入保险科技建设,以平安、国寿、太保、人保为代表的大型险企近几年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资本:2019年中国保险科技创业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达39.8亿元,相比于支付、信贷等金融科技领域,保险科技的发展更加平缓却一直维持着资本热度,预计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将迎来上市窗口期。保险科技落地应用:本报告第二章主要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四项核心技术在保险价值链中的落地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云计算: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都需要底层的算力支持,因此云计算是企业发展保险科技的第一步。然而对数据安全的顾虑限制了当前保险公有云的发展,不过随着监管的完善和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一桎梏将逐渐被打破。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改变传统的定价、营销、核保方式。人工智能:2019年保险机构人工智能投入达42.9亿,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是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其中,重人力的业务成为人工智能主要渗透场景,保守预计2022年人工智能可以为行业节省350亿左右的潜在人力成本。区块链:区块链本质上是解决保险行业互信问题,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打破信息壁垒。目前区块链在保险行业整体处在试点落地阶段,2019年行业投入约3亿,不过在监管的牵头下,区块链未来能够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发展趋势:趋势:更多的新兴技术将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保险从业机构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保险科技发展背景规模增长的背后科技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必由之路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保险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龙头企业包揽了绝大部分的行业利润,而大多数中小险企经营情况惨淡,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外,中小寿险公司过去依靠“短平快“业务提升规模的突围方式也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难以重现,在此情况下,中小保险企业的转型需求更加迫切。近几年,保险科技为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头部企业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发掘利润增长点,中小险企能够借助保险科技实现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帮助企业破解经营困局。行业痛点的破局保险科技将成为解决行业痛点的重要驱动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企业大多通过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快速抢占市场实现规模扩张。随着近几年跑马圈地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保险行业开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在这一转型进程中,如何解决行业内长期存在的痛点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保险销售误导、用户理赔体验差等问题都直接拉低了行业形象,从而深远的影响着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好在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保险行业带来了破局机遇,而这也是驱动保险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快与慢的融合传统险企开始拥抱科技趋势,预计2022年投入将超500亿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水平都落后于银行、证券等其他传统金融领域,而在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保险业基础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近几年,中国保险企业开始加大保险科技投入,其中头部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布局更加迅捷,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为代表的大型保险机构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并且积极出资设立保险科技子公司。根据艾瑞测算,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保险科技融资情况保险科技行业资本热度不减,未来三到五年将迎上市窗口期作为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之一,保险科技在2015年迎来了第一轮融资热潮,不过相较于支付、信贷等金融科技领域,保险科技的发展更加平缓。从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融资金额达39.8亿元,可见在金融科技普遍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科技依然保持较高的资本热度。同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以其创新能力正在为行业不断注入活力,在业务模式上大致可以分为:面向代理人赋能、专注企业团险/场景定制、保险代理平台以及为企业提供保险技术服务。经过数年的发展,当前各个细分赛道已经有企业发展进入成熟期,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保险科技领域将迎来创业企业的上市窗口期。保险科技企业图谱保险科技落地现状科技重塑保险各环节价值链四项核心技术在保险各环节的主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保险行业各环节价值链的重塑再造带来机遇。从实际的落地情况来看,保险科技在产品研发环节的应用程度相对较浅,主要是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辅助精算师进行风险定价以及定制化产品开发;其次在保险营销环节由于其痛点较多并且业务场景更有利于AI大数据等技术的落地,因此成为目前保险科技落地最多的环节;而在核保和理赔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提升风控能力和效率以及改善用户体验,而这也是保险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云计算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保险行业的IT硬件投入占比有望下降云计算从服务模式上又分为IaaS、 PaaS和SaaS,其中IaaS提供的是基础设施服务,与传统IT架构不同,IaaS的优势在于能够对硬件资源进行快速且动态的调配,以满足业务扩展需求。根据IDC的数据,保险业2018年IT硬件投入为161.4亿。整体而言,当前中国保险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低位,随着保险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公有云IaaS的价值会逐步体现。当然,在传统IT架构上运用虚拟化技术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实现资源池化,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因此云计算更核心的优势在于PaaS和SaaS。PaaS是在基础设施之上提供平台级的服务,运用PaaS服务能够使得保险企业开发人员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无需关注底层资源和系统的维护,同时基于PaaS实现业务的敏捷开发。而SaaS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直接获取具体的业务应用,例如保险理赔系统、展业出单系统等,因此SaaS是保险科技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主要切入点,也是目前更容易向行业内进行技术输出的部分。大数据改变传统保险的定价、营销、核保方式过去保险公司对用户信息的掌控主要停留在一些基本信息和投保信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数据源的扩充是大数据技术得以发挥价值的基础,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大数据能够进一步提炼出用户画像、用户需求以及风险识别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渠道分销和核保理赔环节上提供帮助,从而通过产品的合理定价、精准营销、反欺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人工智能2019年保险机构AI投入达42.9亿,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逐渐体现出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在保险行业,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改变定价、分销、承保、理赔、投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提升业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艾瑞预计,2022年中国保险机构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将达到94.8亿。当前行业内AI技术的主要投入方是头部保险公司,主要方式是自主研发,而由于人工智能研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储备以及数据和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目前中小险企的人工智能应用进程相对落后,不过市场上科技公司的保险AI解决方案正不断成熟,未来中小险企能够通过采购SaaS服务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取保险AI的应用,保险企业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将成为趋势。AI带来保险核心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改善交互体验人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移,AI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中,为企业降低成本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而保险行业一定程度上属于人员密集型行业,中国保险企业的人力成本大约占总成本的30%,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据此估算2019年保险行业的人力成本约在5000亿左右。但实际上,一些重人力的业务场景由于其高工作量、高重复率和经验导向的特性非常适合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替代(例如呼叫中心、两核等)。对保险企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解决上述场景人力成本高,培训成本高、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从行业情况来看,2017年是保险行业开始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的起点,其中呼叫中心是目前渗透率最高的场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加深,保险企业的成本将逐渐得到优化,从而改善盈利水平。区块链区块链的本质是解决保险行业的互信问题区块链是一种集合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从技术特性上来看,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数据防篡改、可追溯、一致性等特点。简单来说,区块链能够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可信体系,使得链上的参与方以极低的成本达成互信共识,而这一点恰好契合保险长期存在的信任问题,因此保险也是区块链的重点落地场景之一。不难理解,除了区块链本身的技术成熟度以外,机构参与度以及公链数据量是影响区块链应用价值的关键,从目前保险企业的投入情况以及行业现状来看,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内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大规模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不过随着2019年区块链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保险监管层也在积极推进行业规则制定与研究,预计未来5-10年保险区块链将迎来重要发展时机。区块链的应用价值来源于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打破数据壁垒基于区块链的诸多技术特性,目前行业内已经在个险、再保险、农业保险等领域有了实际落地的应用。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和加密存储的特点,多方参与者可以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例如各保险公司可以建立区块链反欺诈联盟,打破过去机构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欺诈识别和核保风控能力,同时用户健康信息及医疗机构的信息上链能够极大缩短理赔流程,在引入智能合约后实现赔付条款的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参与。另外,在再保险领域区块链能够解决交易双方信息流转效率低下和信息不对称的痛点,促进行业发展。保险科技的应用价值降本:积极运用科技赋能的企业能够实现综合成本率的优化艾瑞认为,2025年一家积极运用保险科技赋能的中型财产险企业可以收获由营销渠道优化、合理定价、反欺诈、流程自动化、人力替代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在不考虑市场竞争因素的情况下,保守测算企业能够优化6.6%-8.9%的综合成本率。同时,优化掉的成本能够重新投入到市场推广以及用户服务提升上,从而使保险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改善经营状况,实现良性发展。增效:实现保险的普惠化,并改变触达和连结方式正如金融科技重新定义了支付、理财、消费金融等传统金融场景一样,保险科技的渗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整个行业。在这一进程中,更具互联网思维的保险企业和保险科技公司仍然是创新的先头部队,为行业带来“普惠”、“触达”和“连结”的改变,而保险产品的普惠化、触达方式的变革、服务体验的改善、连结感的提升都能够从根源上逐渐解决中国居民保险意识弱的问题,实现国民保险意识的缓慢觉醒。企业案例分析i云保赋能保险上下游,解决传统业务痛点i云保是面向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保险科技服务平台,平台于2016年5月正式上线,当前已完成A+轮融资。i云保针对传统保险业务痛点,利用平台技术优势赋能保险上下游,提升产业效率。目前平台合作保险公司40家以上,包括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众安保险等头部保险机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聚焦保险代理人核心领域,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i云保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保险销售全流程提供“科技+服务”支撑。通过前台拓展(销售线索获取、产品开发挖掘)、中台支撑(用户需求分析、促成在线交易)和后台保障(售后服务体系、代理人培训系统),为保险代理人提供端对端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代理人更好完成展业。保险极客以团险为切入点,全方位满足企业、员工及家庭保障需求保险极客成立于2014年10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员工福利保险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2018年10月,公司获得1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联想控股。保险极客通过B2B2C的商业模式触达企业端、员工端的商保需求,并且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重塑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为企业员工及家庭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另外,保险极客与医疗健康机构开展合作,进行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延伸,实现“保险+医疗健康”的服务闭环。蚂蚁金服面向行业开放技术实力,赋能保险业态升级蚂蚁金服成立于2014年10月,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2017年,蚂蚁金服发布BASIC战略,通过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计算五大领域的探索,不断驱动新金融的发展。2018年6月,蚂蚁金服获得太平洋保险集团16亿元的最新一轮战略融资,在保险领域,蚂蚁金服持续通过科技赋能重构传统保险业态,并面向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先后推出了定损宝、医保快赔等应用。未来发展趋势保险科技发展趋势科技进程的推进将不断为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回顾保险业的发展历程,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保险网销渠道的发展,也由此诞生了一批传统保险电商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应运而生,场景化保险一时成为行业热点;而当前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向保险业渗透,众多保险科技企业也在积极用创新的力量改变行业业态。随着2019年5G进入商用时代、L4级自动驾驶不断成熟、基因检测开始走进消费者视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技术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因此,保险从业机构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商情报网讯: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保险保费规模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6-2020年我国保险保费由3.1万亿元上增至4.5万亿元。预计未来两年我国保险保费将继续保持7.8%的增长率上涨。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商情报研究院整理参保人数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从失业率来看,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截至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研究院整理保险基金支出达5.8万亿从保险基金方面来看,2020年我国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有所增长,从2016年的3559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7502亿元。2020年,我国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万亿元,总支出5.75万亿元。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3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发布《2014-2019年互联网财险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数据角度客观展现互联网财险发展的基本轨迹、基本特点和基本问题等,并从中思考互联网保险的专业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报告》显示,近年来,保险科技不断崛起,传统保险公司纷纷发力互联网保险业务,互联网财险市场主体不断扩容。2019年70余家险企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合计揽收838.62亿元保费,同比增长20.60%,高出财险市场同期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互联网车险市场进入一个明显的转折期,保费收入为274.52亿元,占互联网财险总保费比重仅为32.74%。市场主体不断扩容,2019年70余家险企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具体来看,2014年,互联网财险市场经营主体为33家,2015-2017年分别新增16家、11家、10家,之后趋于平稳,截至2019年,共计70余家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2014-2019年,互联网财险业务保费收入总计3803.84亿元。互联网财险保费变化经历了上升发展、下滑萎缩、调整回暖的不同阶段。2019年,互联网财险保费收入838.62亿元,同比增长20.60%,高出财险市场同期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进一步来看,2014-2019年,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共计揽收574.03亿元保费,占互联网财险市场的15.09%;2019年,共计保费收入235.27亿元,占互联网财险市场的28.05%,同期增长38.51%。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财险的发展不仅促使开发了更为丰富的产品线,而且推动构建了多样化的销售渠道。目前,互联网财产保险渠道主要包括保险公司PC官网、保险公司自营移动端、第三方网络平台。从总体走势看,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业务占比不断下滑,2018年4月首次被第三方超过。2019年,第三方业务占比上升到68.89%,其中第三方网络平台占45.78%,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占23.11%。对此,中保协分析称,“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业务下跌,主要由于PC官网互联网车险业务断崖式下跌造成自营平台快速持续下跌”。再来看不同渠道销售的主要险种,保险公司PC官网以车险为主;APP、微信公众号也主销车险,占比均在95%以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主销意外健康险和车险,两者合计90%左右;第三方网络平台险种最为丰富,2019年,信用保证险占28.91%,意外健康险占27.46%,其他险种(主要指退货运费险)占26.46%,同时,受174号文件影响,其车险业务在2017年6月到达峰值之后急剧下跌。从互联网财险业务发展特点来看,首先,互联网财险业务渗透率(指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与产险公司全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值)存在着较大的可提升空间。数据显示,在2015年达到峰值为9.12%,2017年降到低谷,2019年回调至6.44%。其次,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竞争趋于充分,2015-2019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市场CR8(指8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市场的份额)从94.16%下降到76.56%,CR3从80.06%一直下降到45.58%。此外,大型传统保险公司在商车费改进程中进入业务调整期,创新车险移动互联网渠道和非车险保险产品,推动互联网保险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凭借其天然的技术优势,场景化的产品创新,非车险业务平稳增长。互联网车险不具场景化特征,线下向线上渠道转换2019揽275亿保费具体来看互联网车险业务总体发展趋势,互联网车险业务发展趋缓并持续走低。2019年互联网财险市场呈现的最大特点是车险和非车业务占比反转,互联网车险市场进入一个明显的转折期。2015年,互联网车险业务为716.08亿元,同比增长48.16%,占互联网财险总保费比重高达93.20%;但到了2019年,互联网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74.52亿元,同期下滑25.55%。同时,互联网车险业务占比于年初跌破50%后持续走低,直至年底仅为32.74%;业务渗透率持续走低,直至年底仅为3.55%。“自2015年6月开始,随着商业车险改革的推进,互联网车险产品演变为渠道系数,过去的电商价格优势不再独享,各公司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制定渠道定价策略,形成互联网车险业务回流传统渠道的客观局面,互联网车险业务受到较大冲击”,中保协表示,互联网车险业务发展情况呈现出费改政策相关性,与商业车险改革时间推动点密切关联。互联网车险业务渠道来源从保险公司PC官网向自营移动端转变。互联网车险业务以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为主。其中,保险公司PC官网业务逐年急剧萎缩,2016—2019年,业务贡献度(指当年累计互联网车险PC官网业务与当年累计互联网车险整体业务的比值)从80.02%下降至5.78%。与此同时,以移动APP、微信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自营移动端迅速崛起,成为支撑互联网车险业务发展新的业务增长点,2016—2019年,业务贡献度从14.68%迅速提高到62.43%,其中移动APP贡献度从6.97%提升至45.71%,微信贡献度从3.63%提升至2018年的峰值31.59%,2019年下降至15.88%。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三大经济区划看,东部发展比较好,且与中部、西部拉开了较大差距;从七大区看,华东发展突出,华北、华南、华中和西南为其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作为经济发展大省,互联网车险业务规模较大。此外,中保协指出,“互联网车险不具有场景化等新型特征,更多体现了渠道销售的属性。是一种线下向线上的渠道转换过程,不具有场景化等互联网特征”。2019互联网非车业务收入占比近七成,三方网络平台业务贡献度最高互联网非车业务方面,其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14-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业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0.80%,呈现明显的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为564.09亿元,业务占比高达67.26%,同期增长72.69%。随着互联网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增长,业务渗透率呈现明显的上升优势,2016年为4.29%,2019年上升至11.72%。针对互联网非车险保持高速增长现象,中保协认为,“一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成长,互联网业态日益多元,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场景和需求,促进了保险产品的创新和业务量的增长。二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传统产品的互联网化,同时为互联网非车险场景化产品创新、精准营销、优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其业务特点来看,互联网非车险体现场景化、生态化的属性,渠道以第三方为主,其中首要为第三方网络平台,其次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公司自营平台的互联网非车险业务量较小。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累计保费收入564.09亿元,其中第三方网络平台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357.17亿元,业务贡献度为63.32%,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137.73亿元,贡献度为24.42%。而保险公司PC官网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33.79亿元,贡献度为5.99%,保险公司自营移动端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为24.01亿元,贡献度仅为4.26%。互联网非车险的发展迅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从2016-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各险种保费收入走势图看,互联网意外健康险、信用保证险、退货运费险都呈现持续性的较快增长,较好地满足了旅游产业的安全出行保障需求、人民群众的短期健康需求和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安全保障需求。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各险种中,从保单数量看,退货运费险销量最大,全年累计保单数量约150亿件,超过总体互联网非车险保单数量的50%;从保费收入看,意外健康险销量最大,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267.39亿元,占互联网财产保费收入的31.88%,占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的47.40%;从同期增速看,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增速最快,累计保费收入130.74亿元,同期增速高达148.24%。从时间上来看保费变化,一般3月、6月、8月、9月和11月,互联网非车险环比增长率较高,互联网非车险业务的时间性特征。近年来,传统保险公司纷纷加大互联网非车险发展布局,但科技型保险公司优势凸显。互联网非车险市场中,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国泰产险凭借技术投入等优势,业务发展较快。2019年,五家险企的互联网非车险保单数量高达220.34亿单,占互联网非车险总保单数量的78.13%;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252.08亿元,占互联网非车险总保费收入的44.69%。从其产品推广创新意义来看,中保协指出,互联网非车险保险产品高频、小额、场景化,同时具备跨界、平台、流量、迭代、简约、大数据、用户思维、长尾理论等互联网思维,对培育保险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数据分析,中保协建议保险公司顺势而为,大力发展非车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强保险科技研究,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加强保险科技研究,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加强互联网保险管理,切实守住防范风险底线;规范互联网保险发展,保障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蓝鲸保险 leisaila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中国保险报网讯【记者 李梦溪】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艾瑞咨询发布《2018中国互联网财产险用户调研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根据iClick社区-New的5000份问卷调查结果,为保险公司对互联网财产险用户的服务甄别、产品开发、理赔服务、APP优化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启示,也为保险用户更了解当前互联网财产险市场的基本情况。《报告》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互联网财产险用户群体分析、互联网财产险用户购买行为分析、新型互联网财产险购买分析、保险类APP使用及用户满意度。在互联网财产险用户群体分析方面,《报告》显示,互联网财产保险用户群体年龄层次上,保险用户年龄构成主要在26至45岁区间,用户占比高达79.9%。其中36-55岁的保险用户年龄段占比高于整体用户占比,这一年龄段人群投保意识和倾向相对更强势;伴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保险用户在年轻群体和年长群体中的接受度提高。此外,《报告》显示,保险用户的生活品质越高,其面临的风险因素越多,投保率越高,这表明用户对保险认知较为清晰、对其功能比较肯定。用户中有社保的比例高于整体4.5个百分点,说明社保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保险公司要积极开拓用户的潜在全方位需求。在购买行为分析方面,《报告》从购买时间节点、购买保险产品种类、购买行为与风险覆盖需求、保险产品选择因素、非保险用户未购买原因、保险公司公信力培养、保险满意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从保险用户购买时间节点看,主动投保思维有待养成;从保险用户曾购买的产品来看,意外健康类保险、汽车类保险、资金安全类保险占比排名前三;同2017年比较来看,各个品类的购买比例均有所提高,其中手机类、住宿类、资金安全类、航空类涨幅居于前四位。从风险覆盖需求方面看,48.7%的用户认为生病最能影响正常生活,较2017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17.7%的用户选择了交通意外,8.2%的用户选择电子账户被盗,反映出用户对疾病、交通意外和账户安全的重视。从保险产品选择因素看,数据显示,大型公司受益于保险销售渠道多样、用户触达率可能较高,拥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和完善的理赔流程,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突出,用户人数占比位列前三的保险公司共计占据了约70%的比重。从非保险用户未购买原因看,在2014名目前尚未购买保险的用户中,未来仍不愿意购买的用户占比20.1%,而不愿意购买保险的原因主要有条款复杂看不懂、不相信保险公司和价格太高。但相对于2017年,对保险公司不够信任、价格太高的比重降低,反映出保险公司的公信力有所上升及互联网保险产品更低廉的价格优势;条款复杂上涨幅度较大,说明部分用户仍然不能充分理解条款。在保险业互联网进程逐渐加快的环境下,各类新型保险产品也层出不穷,用户喜好与市场反响亦有所不同。《报告》全面分析了新型保险(特指基于场景化研发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或基于互联网线上销售的特性而研发的专项产品等)用户购买行为及品类的实际情况,认为超过97%的保险用户购买过新型保险产品,交通工具意外险、资金账户安全险和中高端医疗险在保险用户中的渗透率分别高达75.2%、64.3%和49.4%;31%的用户年花费在500元以下,花费在1500元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一半,用户在新型保险上的花费目前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其占用户一年总保费支出的比重仍有提高空间。《报告》显示,用户最常购买新型保险的渠道,淘宝系平台如天猫、支付宝、招财宝等以24%的比例高居第一位;与保险内容相关的APP如携程、去哪儿等占比15%位居第二位;官方途径中,官方APP和官方网站占比分别为13%和11%。在不同渠道满意度方面,《报告》显示,保险用户对保险类APP关注的功能多元,62.6%的用户认为保险服务功能值得关注,查询功能和投保功能分别以54.6%和47.8%的比例分占第二、第三位,显现出保险用户对保险切实提供保障、信息查阅和购买便捷性的强烈需求。《报告》调查样本显示,38%的保险用户仅使用保险公司官方APP,62%的保险用户同时使用保险公司官方APP和其他保险类APP,在这些同时使用两种类型的1863名用户中,最常使用的是保险公司官方的APP,用户比重达到80%,说明保险公司官方APP使用目前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另外,用户认为最常使用的第三方APP相对保险公司官方APP,最看重的优点主要有着功能简单直接、可以统一管理保单、对保险产品解释十分清晰等。此外,《报告》中对保险公司在互联网财产险经营过程中,提出了4项建议和启示。一是集中挖掘已婚、高学历、中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交叉营销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建议保险公司不仅要在到期日前主动提醒用户续保,也可以通过发展先进科技,线上统一保单管理,运用大数据对不同用户偏向的投保时间进行个性化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保险产品推荐,满足各行业互联网进程中产生的投保需求。三是积极细分市场,将产品定位更加灵活和细化。在产品策略上,保险公司要在健康类保险销售中丰富其产品线,交通类等险种宜与充分场景渠道合作并完善理赔体系。在渠道策略上,保险公司应继续加大对自身平台和APP的投入,扩大渠道占比;用户现阶段对保险公司渠道信任度较高,需经营好口碑,进而提升用户平均购买支出。四是保险公司APP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保险服务功能、信息查询功能和投保功能,强化用户体验、提供便利,充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理赔速度和理赔体验,完善增值服务。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周晶晶、孙寅、谢宇尘)一、核心数据解读2020 年上市险企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主要核心数据概括如下:权益市场向好下投资收 益增速较好,对利润增长有所支撑;准备金计提仍然承压,对全年业绩增速拖累较大。 负债端新单增速、价值增长承压,疫情影响下全年整体增速相对上半年继续放缓,但总 保费和 EV 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权益市场表现良好,投资收益对利润贡献突出。全年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沪深 300 及创 业板指数分别收涨 27.2%与 65.0%。五家 A 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274.9 亿 元,同比增长 15.8%。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投 资收益 2,109.8、1,199.3、874.9、493.7、597.2、502.4 亿元(太平单位为亿港币,下 文同),同比增速分别为 19.3%、-1.4%,27.6%、28.6%、18.8%和 51.1%。本期五家 A 股上市公司责任准备金计提同比增加 19.2%,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来自折现率等假设变 动导致责任准备金额外计提增加,显著拖累当期盈利增速。本期保险公司利润增长普遍 表现较差,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7、1,431.0、 245.8、142.9、200.7、65.5 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3.8%、-4.2%、-11.4%、-1.8%、- 10.4%、-27.3%。全年来看,上市险企 NBV 增速相比上半年整体继续下行。国寿、平安、太保、新华、 人保和太平 NBV 同比分别变动-0.6%、-34.7%、-27.5%、-6.1%、5.6%、-16.4%。受疫 情影响,各家公司价值率普遍有所下滑,其中平安与新华价值率下行较大。保费收入、内含价值增速平稳。从数据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 别实现保费收入 6,122.7、7,978.8、3,620.6、1,595.1、5,636.1、2,335.4 亿元,同比增 幅分别为 8.0%、0.4%、4.2%、15.5%、1.5%、4.7%,寿险内含价值分别增长 13.8%、 8.9%、11.7%、17.3%、20.8%、10.7%。 总结 2020 全年行业发展情况,疫情影响贯穿全年,负债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代理人 展业活动,资产端影响利率水平冲击保险公司投资。2020 年年报反映出保险公司以下 特征,一是代理人增长乏力,产能提升缓慢,高质量发展是各家主题;二是保障型业务 销售难度加大,价值率普遍有所下行,重疾类业务迎来发展瓶颈;三是储蓄型业务成为 复苏先行者,流动性宽松利率低位下需求回暖较快;四是投资收益率受权益市场影响较大,普遍获取到较好的总/综合投资收益率;五是利润增长在高基数下较为平稳,下半年 受投资影响改善明显好于上半年,而下半年也多提了较多准备金作为平滑。二、负债端:疫情下人力遇瓶颈,储蓄业务逐步发力2020 年,保险行业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显著下滑。人身险方面,上市险企“险种+渠道 +期限”结构调整优化已基本到位,规模增长是下一阶段的重点:1、除人保和新华外, 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均超过 50%,个险为主的模式已经稳固,疫情之下银保权重有所 提升;2、除人保外,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均超过 60%;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 比超过 15%。后续关注储蓄型业务复苏趋势,将带动渠道活跃度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体 NBV 增长复苏。财产险方面,疫情影响新车销售,车险综改之下单均保费显著下 降,综合成本率有所恶化;非车业务继续发力,增长迅速且盈利较好,结构持续优化, 保证保险出现一定亏损,但处于改善状态中。市场竞争仍然激烈,人身险集中度略有下行2020 年,人身险行业保费集中度小幅下行。在增速分化的背景下,人身险保费前五的 市占率和前十的市占率继续呈现小幅下滑趋势,2020 年 6 月其累计保费市占率分别为 51.8%、68.1%,到年底分别下降至 50.6%和 67.3%,中小险企低价保障类产品和银保 储蓄产品的销售仍然对头部企业形成一定冲击。上市险企累计保费集中度由上半年的 50.6%下降至 49.0%,稳中略降。车险受新车销量和车险综改的影响增长有所放缓,非车险保持较好增速。2020 年,受 疫情影响汽车销量整体偏弱,同时车险综改降低单均保费,上市险企车险增速持续放缓, 同时成本率整体有所提升。非车险仍保持着平均 14.3%的高增速,推动全年产险增速稳 定增长。车险综改背景下,行业集中度略有上升。随着针对报行合一的监管力度加大,以及下半 年车险综改的全面推进,大型财险公司因具备更好的销售渠道、更强的定价和成本管控 能力,保费增速相对行业更优。2020 年 1-12 月财险行业保费前五/前十的市占率分别为 73.0%、84.6%,相比去年同期变动+0.1、-0.3pct,集中度较 2019 年相对稳定,头部略 有上升。人身险:个险期缴占比下滑,保障业务增长放缓2020 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下滑,二季度后逐渐回暖。分渠道看,个险期缴保 费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新单保费的主要缴费渠道,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期缴保 费比例也较高,续期保费整体增长平稳,但部分险企由于近两年新单增速下降导致续期 增长水平有所下行。分险种看,保障型产品增速受疫情影响显著放缓,而储蓄型业务则 处于恢复周期。个险期缴仍是主力销售方向,整体略有降低1、个险新单占总新单比例较高。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的个 险新单保费收入分别实现 1,198、994、290、211、215、168 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变 动+19.8%、-20.2%、-26.7%、+7.1%、+6.4%,-43.6%,增速表现分化;从个险新单占 新单比例来看,太保、平安仍然保持较高占比;国寿、人保则受益于转型,个险新单保 费占比提升较快,同比分别增加 6.6 和 9.8 个百分点。2、个险期缴保费占比、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占比均较高,续期保费增速发力。除人保 外,上市险企个险期缴保费占个险新单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 70%,整体保费结构较优。 期缴保费中十年期及以上期缴保费略有下滑,其中新华、国寿占比分别为 45.9%、48.9%; 受过往期缴保费增长的推动,续期保费表现良好。3、保障型产品新单占比较高。保障型产品通常更依赖线下销售,疫情影响之下新单保 费增长受阻。国寿、新华、平安长期保障型产品新单同比分别-14.5%、-11.1%、-43.7%, 其中新华全年降幅较上半年收窄。从新单占比看,除国寿口径不同外,上市险企长期健 康险/保障型新单保费占总新单保费的比重均超过 15%,占比较高,但相较去年同期均 有下滑,其中新华降幅较大。近年来,受益于保障类产品、长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提升,保费结构持续优化,上市险企 退保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国寿、太保退保率较低,仅为 1.1%、1.2%。国寿、新华 在逐步消化前期高退保业务后,退保率分别下降 0.8 和 0.3 个百分点至 1.1%、1.5%。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储蓄年金复苏得到验证2017-2019 年行业主动或被动经历了规模收缩结构优化的调整,从目前来看,上市险企 结构优化均已达到较优状态,后续规模增长成为主基调,在规模增长空间和动力方面, 持续关注渠道和储蓄年金两类变化。2020 年保险公司代理人增速承压。从代理人数量看,相比 2019 年,国寿、平安、太保 代理人数量分别下降 14.6%、12.3%、5.2%,而新华、人保则分别增长 19.5%和 5.9%; 从举绩率看,平安活动率下降 11.6pct,新华月均合格率下降 9.3pct;保单件数方面,太保每月人均寿险新保长险件数受口径调整增长 4.6%;代理人产能大多同比下行,国寿、 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同比分别+22.3%、-5.9%、-22.6%、-22.7%、-19.8%。国寿保 费结构转型下,代理人规模虽有下行,但产能升高推动新单增速较好;平安受疫情影响, 活动率显著下行,叠加寿险改革之下代理人量质略有滑落;太保改革之下经营相对谨慎, 人力较为平稳但受疫情影响产能和收入有一定程度下滑;新华代理人高速增加下产能有 所下降。展望后续发展,代理人规模增长出现瓶颈,质量提升是重点方向,但预期改革 储蓄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如何平衡人力规模和质量的投入是各家公司经营的核心。利率高位震荡,储蓄类产品依然保持收益率优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受短期债券影响 较大,万能险和分红险收益率相对平稳,当前分红储蓄类业务定价利率预期在 2.5%- 3.0%,分红率在 1.0%-1.2%,隐含收益率 3.5%-4.2%左右;万能账户收益率在 5.0%附 近。收益率优势之下储蓄类产品依然保持较强的吸引力。长期来看考虑利率中枢长期下 行趋势,以及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储蓄类保单吸引力将逐步提升。储蓄类业务的主要销 售途径银行渠道正逐渐回暖,新华、太平、平安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分别增加 125.4%、 60.5%和 41.5%,2021 年持续看好储蓄年金业务的恢复性增长和银保渠道的持续复苏。财产险:成本率有所恶化,非车增速延续良好势头车商渠道、代理渠道占比较高,交叉销售渠道基本稳定。2020 年上市险企财险渠道结 构中,平安车商渠道占比达到 24.6%,占比有所上升;商车费改下渠道竞争激烈,对产 品服务要求提高,代理人渠道占比较高;同时,交叉销售占比基本稳定,公司协同能力 助力财险保费增长。2020 年上市险企产险增速承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太平财险 2020 年 1- 12 月累计保费增速分别为 0.1%、5.5%、11.0%和 4.5%,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显著下滑。 四家公司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8.9%、99.1%、99.0%和 103.9%,整体来看有所恶化。疫 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有所亏损,车险综改之下单均保费显著下行是财险综合成本率上行 的主要原因,其他业务整体成本率呈现改善或平稳态势。分拆业务看,车险增速略有承压,综合成本率下行。受疫情下汽车销售下滑及车险综改 影响,2020 年险企车险增速略有放缓,人保、平安、太保和太平车险增速分别为 1.0%、 0.9%、2.6%和-2.2%,其中人保、平安、太保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为 96.5%、97.9%、 98.2%,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分拆车险综合成本率,太保赔付率上行但费用率有所 下降,人保、平安赔付率下行但费用率上升。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继续推进,竞争或将 加剧,定价以及控费能力较强的龙头公司或将脱颖而出,看好未来行业竞争格局改善。 非车险增速较快且盈利整体较好,保证保险成本大增。上市险企非车险增速均表现较好, 其中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新兴险种增速均超 10%,同时,企财险、 责任险、货运险等险种因市场竞争格局和专业性等原因或具有更低的综合成本率;保证 保险受疫情带来的信用环境恶化影响,亏损明显,但基本消化完毕,预期 2021 年对业 绩的负面影响将显著改善。三、资产端:权益市场提振投资收益率表现从资产端来看,全年权益市场向好叠加债券利率在下半年逐渐回升的背景下,上市险企 投资收益增速较快,且有较好浮盈生成,同时大类资产配置稳健,适度增配安全性较高 的非标资产。新会计准则下,预计上市险企将更注重稳健资产配置,稳定投资收益,更 好的匹配资产负债久期,预期长债、高股息和长投仍是重要方向。权益向好改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率表现较好2020 年上半年沪深 300 涨跌幅为+1.6%(去年同期为+27.1%),下半年沪深 300 涨跌 幅为+25.2%(去年同期为+7.1%),受益于权益市场表现良好,2020 年上市险企投资收 益(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高基数下保持平稳增长,下半年贡献较多。5 家 A 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投资收益 5274.9 亿元,同比增长 15.8%,总投资收益率水平整 体来看稳定上行,平均来看同比上涨 0.3 个百分点,但净投资收益率有所下行。上市险 企投资收益的提升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价差收入明显提升,同时利息收入、对联 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增速平稳,也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增量。累积浮盈大幅增加2020 年年底累计浮盈依然可观。2020 年国寿、太保、新华、人保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 收益规模均取得正收益,平安因会计准则调整计量方式有所变化。拆分其他综合收益, 2020 年,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浮亏,国寿、太保、新华的债券型可供出售金融 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20、-11 和-9 亿元,同时因权益市场向好,股权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分别为 401、230 和 192 亿元,整体处于较 高水平。截至 2020 年年底,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累积浮盈分别为 549、-68、 223、113、175 亿元,占净资产比重分别为 12.2%、-0.9%、10.4%、11.1%、8.6%。大类资产配置稳健从大类资产配置来看,2020 年国寿、平安提高了债券资产配置,股基资产配置相对平 稳;人保和太平在增加债券配置的同时也增配了权益类资产;太保和新华减配了债券类 资产,并转向股权类和定存类资产。截至 2020 年年底,上市险企定存占比在 6%-13% 左右,债券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36%-50%左右,而股基类资产配置占比在 11%-17%左右。 非标资产配置分化。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非标类资产投资相 比 2019 年分别变动+4.2%、-3.5%、+18.1%、-2.3%、-11.2%、+16.3%。太保持续大 力增加配置非标产品,非标配置比例正在向同业看齐。平安、太保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的名义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5.5%、5.3%,相较于去年同期均小幅下降,但仍收益可观。同时,上市险企非标资产的安全性较好,AAA 占比超过 90%。高分红高股息策略有利于降低利润波动同时抬升投资收益,长投策略有利于拉长久期。 会计准则落地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利润 波动将大幅提升。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的 FVTPL、仅允许股息分红进入利润 表的 FVTOCI,保险公司更偏爱高分红、高股息的大盘蓝筹股。蓝筹股也具备较强的防 御属性,可提供稳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同时,配置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久期的 匹配方面也能够更好的匹配较长的寿险负债端,对于偿付能力的资本要求也较普通股票 等权益资产更低。上半年受到疫情和经济下滑的冲击,部分高股息资产的分红不确定性 增强,如汇丰控股宣布暂停派息,给保险公司高分红策略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即将落地 的偿二代二期工程,也存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的可能性,从而影响长期股权投 资的配置。预期后续险企整体资产配置占比相对平稳,权益资产配置或有持续提升。四、价值表现:价值率提升现瓶颈,EV 增长平稳NBV=新单规模*新单价值率,2020 年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显著分化,疫情影响下价值率 普遍下降,规模增长也受到一定影响。在保障业务销售趋缓而储蓄型业务略有复苏的背 景下,VIF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略有提升。EV、ROEV 增速保持相对稳健,剩余边际 储备较好,上市险企业绩安全边际较高,关注评估利率走平的后续利润影响。价值增长分化,价值率下行压力增加NBV 增速受疫情影响明显下滑。整体来看,2020 年 NBV 增速较 2019 年显著下行,国 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分别实现新业务价值 583.7、495.8、178.4、91.8、 54.9、87.8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0.6%、-34.7%、-27.5%、-6.1%、+5.6%、-16.4%。 2018 年以来,囿于行业保费承压,上市险企 NBV 增速明显下滑,疫情以来需求整体进 一步萎缩,市场竞争有所加剧,NBV 下滑幅度加大。价值率普降,未来提升存在瓶颈2020 年价值率普降,展望后续,在结构优化达到一定边界背景下,价值率提升压力增 加。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人保、太平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 30.1%、33.3%、 38.9%、19.7%、11.1%、24.6%,同比分别变动-2.3 pct、-14.0 pct、-4.5 pct、-10.5 pct、 -0.3 pct 和-3.8pct,价值率普遍下降。当前时点,上市险企高价值业务销售受阻,储蓄 业务销售有所回暖,预期整体价值率提升存在一定困难,规模增长将是带动 NBV 增速 抬升的重要方向。NBV 和 VIF 投资敏感性分化在保障业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NBV 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表现分化,VIF 敏感性整体 略有增加。假设投资收益率增加 50BP,国寿、太保、新华、太平的新业务价值敏感性 同比分别变动+0.6、-1.6、+4.2、-3.1pct;有效业务价值敏感性同比分别变动+0.9、+0.2、 +1.2、-2.3pct,整体略有上升。随着储蓄业务逐步回暖,分红险的增加或降低投资敏感 性,而传统年金类业务将抬升投资敏感性,预期投资敏感性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窄幅波 动,或有小幅上行。利润储备较优,关注准备金变化剩余边际储备较好,营运利润平稳增长上市险企剩余边际储量高,释放稳健,营运利润增速平稳。2020 年,平安、太保、国 寿、新华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 8,373、3,511、9,602、2,272 亿元,相比去年同比分别 变动-8.8%、+6.5%、+25.0%、+5.9%,增速稳健,利润储备丰富。从平安剩余边际的 摊销来看,每年的剩余边际摊销占税前营运利润比重在 60%-70%,占比较高,对营运 利润增长有较好贡献,为上市险企业绩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2020 年,平安、太保集 团归母营运利润分别为 1394.7、311.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9%、11.7%,增速平稳。权益投资利润敏感性较高股基资产变动对利润影响较大。2020 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太平、人保股基资 产占投资资产比重为 11%-17%左右,测算 10%股基资产变动占净利润比重,分别为 92.4%、30.2%、76.2%、98.8%、254.6、70.8%,占比较高。上市险企配置股基资产占 比虽然并不高,但利润对权益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其中国寿、新华和太平的股基弹 性更大,因此需要重视保险公司的市场β弹性机会。准备金影响反转从基准评估利率的表现来看,1-10 年期国债收益率 750 日移动平均变动在 2017 年四季 度达到拐点,2018、2019 年呈上行趋势后将再次迎来拐点,2020 年起将逐步下行,预 计将在 2021 年下半年趋平。2020 年下降幅度为 21.3-37.7BP(去年同期提升 9.7- 12.6BP),假设未来利率水平以 2021 年 4 月 2 日的水平延续,预计全年下降幅度在 13.8-16.1BP,对利润影响趋于稳定。从实际多提准备金规模来看,2020 年计提/回拨规模显著提升,占归属净利润的比重为 10%到 75%(去年同期为 4%到 47%),与 2019 年相比明显上升。考虑到国债 750 日 均线将逐渐趋于平缓,且 2020 年准备金计提已经较为充分,预期后续对于利润的影响 也将趋于平缓。EV 增长受投资影响略有波动,ROEV 平稳2020 年上市险企寿险 EV 增速为 10.6%-21.0%,投资偏差影响下略有波动。EV 增长的 贡献因素拆分来看,主要包括期望收益、新业务价值增长、运营偏差、投资偏差等。其 中期望收益部分相对比较稳定,能够贡献 8-9%的寿险 EV 增长;新业务价值下滑对于 EV 的影响较大,NBV 贡献 EV 增速约在 4.5%-6.5%;投资偏差今年因权益市场波动影 响较大,贡献 EV 增速-0.8-4.3pct。上市险企寿险 ROEV 有所下行。因投资回报差异变化幅度较大,同时市场价值调整、股 东分红等与公司经营相关度并不高,在剔除这些短期波动后,我们计算 ROEV 来衡量寿 险公司的基础增长中枢,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寿险业务 2020 年 ROEV 分别为 14.3%、 13.2%、17.9%、13.5%,相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1.5、11.9、3.4、0.4 个百分点。死费差敏感性较强死费差贡献持续提升。一方面,除人保外,上市险企 NBV 对于死亡率-10%的敏感性同 比变化-0.6 到+2.0pct,对于发病率-10%的敏感性同比变化-0.7 到+2.0pct,对于费用率 的敏感性同比变化-0.1 到+1.2pct,整体来看,上市险企对于死费差的敏感性增强。分红水平可观,股息率吸引力较高上市险企是较为优质的高股息资产。从分红率角度来看,大多上市险企近年来均稳定在 较高水平,在利润增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高分红资产。以 当前股价计算,保险公司股息率为 2.0%-3.4%(含 H 股公司则为 2.0%-6.7%),而沪深 300 成分股当前股息率中位数仅为 1.7%,保险板块配置价值较优。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近日,德勤发布了题为《2020年保险行业展望》的报告。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确定性增强,但全球保险行业仍保持稳定增长,盈利方面也保持良好。2020年的保险行业又将面临那些机遇和挑战?这份报告围绕提升险企业绩、如何发展保险行业后续力量及监管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观点1、随着世界各地市场的日趋成熟,全球保险行业都在努力提升和维持盈利能力,并通过重塑产品、运营和业务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敞口、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高的期望值并整合新技术。2、尽管保险公司IT支出仍主要用于维护历史遗留系统,但预算已开始从核心应用程序向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倾斜,以期提供更加灵活的个性化产品,提升客户体验。3、尽管2019年新成立的保险科技公司数量较少,但保险科技领域融资额创造了历史新高。4、保险公司应注重提升人才能力,改善职场制度,以此应对“婴儿潮”一代逐渐退休所导致的人才流失并弥合日渐扩大的数字技能人才缺口。5、保险公司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引入创新的技术、人才和业务模式,从而逐步实现旧貌换新颜,是否有能力应对“多种挑战”或将成为决胜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因素。行业概览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确定性增强,但全球保险行业仍保持稳定增长,盈利方面也保持良好。在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财产与意外伤害险在2018年表现强劲,由于净承保保费增加10.8%且承保业务几乎收支平衡,净收入增加66%达到600亿美元。从全球来看,世界最大的保险企业劳合社在经历两年亏损后,终于在2019年上半年实现盈利。尽管2019年全球保险行业综合是数据尚未出炉,但2018年非寿险保费收入实际增长3%,高于过去十年约2%的平均增速,预计2019年和2020年的年增长率将再次接近3%。此外,一些发展中地区的增长预计将更加强劲。2020年,预计发达国家市场的非寿险保费收入将仅增加1.8%,而新兴市场方面,考虑到中国经济放缓及中美贸易纠纷等问题,这一数值预计将达7%,略低于近十年平均水平。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研究院,《世界保险业:中心继续东移》,2019年7月4日。就寿险和年金险而言,预计未来两年全球保费的年增长率均为2.9%,高于近十年0.6%的年平均增长率。保费增长很大程度上受新兴市场推动,预计新兴市场的保费将以8.7%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两年,中国将贡献全球寿险保费增长率的近一半。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研究院,《世界保险业:中心继续东移》,2019年7月4日。预计2019年全年,普通个人年金险保费将增长4.4%。由于消费者倾向将产品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指数型年金产品有望获得可观收益,而因市场动刀导致权益类产品吸引力下降,可变年金销售滞涨的局面可能将持续。提升险企业绩寿险分析工具:良好开端,更上层楼过去几年,寿险公司尝试借助新型数据源和分析工具提升客户体验,简化销售流程,增强与客户的互动。例如,美国保险公司John Hancock变更了营销及定价策略,以健身追踪器产生的稳定数据流作为消费者享受寿险折扣的交换条件。其他保险公司则从多种数据源收集数据,加快核保流程,避免进行创伤性的、耗时且昂贵的医疗检查。然而,尽管部分保险公司在先进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总体而言,保险公司应付出更多努力,让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可穿点设备和其他替代数据源产生的新型数据。寿险、健康险和年金产品提供商可考虑汇集其庞大的消费者数据源,以此瞄准尚未充分享受服务的中低收入群体并提供无缝衔接、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务。先进的人口统计分析技术可在保单申请前后创造价值,例如,了解消费者身体和资产状况的变化有助于保险公司预测其需求并提供相应产品。然而,保险公司还需要克服几大挑战才能从分析技术投资中充分获利。包括:(1)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流程以高效收集和整合新型数据源;(2)打通技术和流程孤岛,实现数据的无缝处理和整合;(3)随着数据和信息源科技型的提高,需要识别并提出接收到的无用数据。从外部来看,保险公司还需要在获取用户授权方式信息以及如何运用相关信息改善保障、改进定价策略和服务等方面提高透明度,从而注重隐私保护的客户能够接受共享个人数据的价值主张。与消费者建立线上联系:寿险与年金险公司的必争之地保险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正面临挑战,一方面需要同习惯于网购及自助服务的消费者建立更有效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代理人在网络时代提高效益。推进数字化为传统中介赋能或取代传统中介至关重要,但很多公司尚未就应对新型的在线消费者做好准备。2020年,预计有超九成的新寿险销售会受到数字化互动(包括在线搜索评估寿险公司和顾问、对比价格和险种以及在保险公司官网申请寿险或年金险保单)的影响。其余的寿险销售则有望借助日益完善的机器人咨询服务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活动应推动各方面的(直销和代理)销售管理能力朝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还应提升向上销售和交叉销售等售后服务能力,同时提供参与详尽退休计划的途径等增值服务,完善产品销售关系。保险领域的多渠道格局正在形成,想要入局,在线服务及数字化直销能力必不可少。寿险和年金险网站应提供在线搜索功能,提升数字化用户体验并在客户中途放弃查询时提醒人工跟进。数字化渠道在销售简单的寿险和年金产品方面可能会实现预期效果,但由销售人员与客户接洽来完成复杂的寿险和年金险销售仍会是常态。全球并购活动飙升尽管美国保险业并购交易量和成交额在2019年前五个月有所下降,但全球范围内的并购速度明显加快。从全球来看,尽管美国的并购交易最活跃,但并购活动增幅最大的是欧洲,交易量在过去6个月增长了40%,主要因为欧洲公司在为英国脱欧,以及解决更广泛的战略问题做准备。亚太地区交易量已连续增长四个季度,达到38笔。资料来源:德勤根据SNL Financial并购数据库进行分析资料来源:德勤根据SNL Financial并购数据库进行分析在2020年,全球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并购实力,应对未来经济、利率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将战略业务计划及能力建设与市场潜在机会相结合,同潜在目标积极接洽的同事开展尽职调查,尽早行动。发展保险行业后继力量“婴儿潮”一代将大量退休,保险行业亟需弥合代际差异随着“婴儿潮”一代将迎来退休浪潮,预计大量保险机构将出现人才断层。而新一代人才对保险业看法略消极,且对保险行业运作方式缺乏了解,成为保险公司招揽人才时面临的主要障碍。同时,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保险行业的工作性质和人才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朝更加灵活的人才招揽模式转变,包括接受自由职业者、零工等替代性用工模式。在招揽大学生和年轻求职者时,保险公司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保险行业也是不错的职业选择,尤其建议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此外,还应推出更多提升能力水平的培训计划,帮助现有员工和新员工掌握现金技术领域的必要技能。过去几年,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对历史遗留系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现代化改造,推动核心业务转型。核心系统需要搭载数字化技术以赋能新型业务模式。例如,要开发能满足共享经济需求的新产品,以支持客户在APP一键点击即可开始、终止保险之旅,系统必须具备能够处理此类高级需求的核心保险功能。尽管保险公司的IT支出大部分仍用于核心系统,但预算已经开始从核心应用程序向分析技术、数据安全和其他高级功能倾斜。此外,保险公司应就是否将现代化的核心系统迁移上云进行评估。云系统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需要注意的是,既往保险公司多关注如何更高效地储存数据等IT相关问题,而现在更多思考的是怎样利用云技术推动系统现代化、助力业务模式转型。鉴于云平台相较于本地实施的成本及速度优势,未来全球的保险公司或许将更加重视云端。数据和应用上云是最基本的,云在业务层面还将释放更大潜能,包括助力实现核心系统转型,同时赋予企业利用更多先进技术所具备的计算能力和灵活性。保险科技市场日渐成熟带动创新战略转变2016年,保险科技市场创业潮达到顶峰,新成立的保险科技公司达212家。而过去两年中,每年仅有几家新保险科技公司成立。但全球范围内对保险科技公司的投资仍维持上涨态势,投资总额创新高。对保险科技公司的投资大部分来自行业之外,如创投基金。这说明多数保险公司仍在被动观望,只是作为保险科技公司的客户,而未积极参与其发展。未来,传统保险公司应着眼于同保险科技公司合作,甚至采取并购策略,而非仅视其为供应商,这样才能充分借鉴初创企业的创业文化与开创性技术。保险科技市场增长较快的领域是寿险和年金险销售与服务板块。2018年,专注于寿险和年金险的保险科技公司吸纳了近1.88亿美元资本,占保险科技领域吸纳总投资的7.2%。保险公司还应看到,保险科技的崛起在全球已是大势所趋,应放眼全球寻求投资与发展机遇。美国在寿险和年金险总投资额上引领全球。中国保险科技初创企业虽然只有26家,但平均投资额却高达5000万美元;美国保险科技初创企业多达804家,平均投资额却仅为1380万美元。监管趋势着力升级数据管理,加强隐私合规全球范围内,监管对数据管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已生效一年半有余,美国的《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也在今年1月生效。这些地区的保险公司已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新法规合规准备,以避免严厉处罚、法律责任或声誉受损。但由于很多保险公司原有系统相互孤立,没有经过整合,所以在应对监管新规时很吃力。而保存大量数据本身就可能潜藏各种问题。保险公司应考虑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治理计划以解决此类问题、应对其他数据管理和隐私挑战,并借此改善决策、助力行动。此外,随着数据收集新方式的出现(如车用、家用、商用远程信息处理应用),保险公司将面临更多合规挑战。合规之外,保险公司还应同客户维系良好关系以更好地利用客户掌握的新数据从而惠及双方。在消费者知情且同意以数据换取有价增值服务的情况下,将数据作为可交易资产将可能成为保险公司一项竞争优势。关于网络安全风险随着越来越多保险公司不再局限于自有基础设施范畴,转而使用数据仓库、应用程序托管,并联手外部合作伙伴开展业务,他们一定程度上正在失去对网络安全的掌控。联网设备的广泛使用也是网络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这迫使保险公司采取措施以防范由智能化汽车、住房、可穿戴设备及商业楼宇内的遥控传感器发起的攻击。未来,量子计算和5G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大大加剧网络威胁--量子计算会使现有加密方法不再奏效,而5G技术在加快联网设备通讯速度的同时,也使渗透、转移数据所需时间大幅缩短。为应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保险公司应将网络安全融入新的系统、应用程序和产品开发,在开发支出就作相应考量。保险公司还应妥善管控以确保各业务线和相对孤立的作业单位间协同一致。措施之一是风险管理鉴别,即明确哪些数据和系统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最重要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保护。2020年的保险行业将如何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保险行业相比,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保险公司正在淡化增长目标,力求实现自身差异化,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对于多数保险公司来说,提高成本效益可能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未来十年,保险公司可能越来越多地尝试平台合作和结盟,例如,与汽车制造商合作,为新购车辆提供保险等。时下保险企业的创新紧迫感正日渐强烈。多数保险公司已不再关注自身是否会被行业内外的颠覆力量所影响,转而聚焦长期应对措施以避免在变革中落后。尽管如此,多数保险公司在前瞻性创新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德勤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保险公司忽略了需要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颠覆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或许才是日渐以客户为主导的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的绝佳利器。在进行技术改进的同时还需对保险公司战略、运营模式和文化作根本性变革,并注重巩固人才基础。相信随着越来越完善的产品+服务的产业链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公司跨界进入保险行业,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将足够令人期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童成墩、邵子钦、田良、薛姣、陆昊)国际经验:并购改变商业模式,提高估值全球保险公司普遍面临低估值困境观察 1990 年以来全球保险公司的 PB,财险公司整体维持较低估值,寿险公司整体估值屡创新低。保险公司整体估值表现不佳主要受以下三点因素影响:1、90 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长期利率趋势性下行,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 90 年代的 6%~10%逐渐下行到 0 甚至负利率,并且没有表现出反转趋势;2、发达经济体保费增长陷入停滞,2000-2019 年发达国家直保保费收入 CAGR 仅为 2.3%。3、财险公司估值低位波动则主要与市场充分竞争下的承保周期以及随机性很强的巨灾风险相关。全球保险公司应对之道:寻求转变保险公司要提升估值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即对冲利率下行风险、寻找增长点和增强盈利稳定性。通过对全球保险公司系统性梳理,我们发现部分公司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分为四类:专注于财险市场,成为细分市场龙头或者区域龙头。如专注车险的前进、Admiral,专注于商业保险的 W.R.Berkeley 和专注于特种风险的 Markel;以及加拿大财险 龙头 IFG,北欧财险龙头 Sampo 等。良好的区域定位,受益于新兴市场寿险高增长。如受益于亚太新兴市场的 Prudential、AIA,以及中国平安等中资保险公司。以保诚为例,保诚积极开拓亚洲和非洲新兴市场,在发达市场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后获得第二增长点。立足资产负债能力,向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转型。如 Legal & General、GreatWest Life、Sun Life Financial 和 Allianz 等。与寿险业务不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通常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利率风险敞口较低,增强了公司对利率下行的抵御能力。围绕保险主业,打通产业链,与主业产生协同。如打通健康产业链的 United Healthcare。转型健康管理为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与保险主业产生高度协同,相互促进。并购是转变保险商业模式的有效手段在上述积极转变的保险公司中,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围绕保险主业进行产业链并购是保险公司培养新能力、建立新商业模式的有效手段,具体看:加拿大 Intact Financial Group 通过并购巩固龙头地位。2002 年公司收购 Zurich North America Canada,市场份额由 12%提升至 15%;2004 年公司收购 Allianz of Canada,保费规模扩张接近 20%;2011 年公司收购 AXA Canada,保费规模 扩张 40%以上;2012-2019 年公司又先后收购 6 家保险公司和 1 家维修服务公司,截至 2019 年末公司在加拿大财险市场的市场份额为 17%,高出第二名 8 个百分点,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英国 Legal&General 通过并购拓展全球养老金业务。公司在 20 世纪 30 年代通过收购纽约 MetLife 的养老金业务进入美国市场,并后续持续收购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寿险公司进行全球业务拓展。德国 Allianz 通过并购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公司目前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PIMCO 即为收购而来,截至 2019 年末其管理的 AUM 占集团总 AUM 比重达到 58.6%,是集团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部门。后文会进行具体的阐述。美国 United Healthcare 通过并购打通健康产业链。2019 年联合健康的健康管理部门 Optum 营运利润贡献达到 47.5%,而 Optum 在发展中进行了大量的健康领域的投资并购。后文会进行具体的阐述。日本 Tokio Marine 通过并购进入美国市场,提升盈利和盈利稳定性。Tokio Marine 是近三年日本估值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收购,2010-2018 年公司日本业务保费收入 CAGR 为 3.3%,而海外业务保费收入 CAGR 为 16.3%,公司的 ROE 从 4%左右提升至 7%左右,盈利稳定性大幅提升。随着保险市场逐渐走向饱和,保险公司并购的思路也在发生转变,从“扩张”走向“求变”,从单一行业拓展走向跨行业协同。保险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逐渐从进行同行业整合、寻找新型保险市场转变为改变商业模式、寻求技术赋能。根据毕马威 2020 年的调查,在考虑未来三年进行并购活动的保险公司中,37%并购的首要目标是转换商业模型, 24%并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并购来转变经营模式,想要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的仅为 9%;在次要目标的选择中,新经营能力和新技术体系也是保险公司考虑最多的因素。而在毕马威 2015 年的调查中,保险公司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整合和进入新兴市场等。在通过并购实现跨产业协同的保险公司中,德国安联通过并购强化了自身资产管理能力,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而美国联合健康通过并购实现了保险产业与医疗健康产业的闭环。欧洲案例:德国安联成功转型资产管理并购背景:安联需要在保险以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安联最大的市场,欧盟保险市场在 2000 年前后便已进入平台期。1995-2000 年,欧盟总保费收入 CAGR 为 10.9%,进入 21 世纪以后,保费收入增速震荡下行,2000-2010 年 CAGR 为 3.1%,2010-2018 年 CAGR 仅为 2.1%。并购方向:1998 年,Allianz 决定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自身核心业务,2011 年设立 Allianz Asset Management(AAM),统一管理旗下投资公司。AAM 是险资中极少数以第三方资产为主的受托机构,2019 年公司 AUM 为 22680 亿欧元,其中第三方 AUM 为 16860亿欧元。当前Allianz自身保费投资由总部直属机构Allianz Investment Management (AIM)负责。第三方资产管理则分别剥离给 Allianz Global Investor(AGI)与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PIMCO)两大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营,以防止自身利益与第三方资管业务冲突。AIM 负责指导 Allianz 在世界各地的寿险及产险的保费投资,由于保险资金长久期特点和保费收入的负债特性,决定 AIM 以负债驱动和长期投资为原则,在资产选择上 AIM 以固收为主,广泛投资于股票及地产获取超额回报。AGI 管理 21.2%的第三方资产,以主动管理为主,投研部门是整个投资策略的核心,资产配置以固收为主,同时具有丰富的另类投资经验。PIMCO 管理公司 78.8%的第三方资产,是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一体化提供商,以主动管理为主,有自上而下的 Economic Forum 和 Investment Committee,以及自下而上的 Portfolio Managers 的投资架构,其产品主要覆盖二级市场, 以固收类共同基金为主。并购过程:安联目前是全球前 10 大资管机构里唯一一家保险系机构,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来自并购。公司最大的第三方资管部门 PIMCO 即为收购而来。收购前 PIMCO 的 AUM 为 2600 亿美元,截至 2019 年末 PIMCO 的 AUM 为 14923 亿美元,CAGR 为 10%, 高于集团增速和整个资管行业增速,是集团资管业务扩张的最有力驱动者。2000 年收购 PIMCO 后安联的 AUM 达到 6500 亿美元,较收购前扩张 67%,并打开美国市场,2001 年收购 Nicholas-Applegate 后进一步加速美国市场扩展。并购效果:在保险业务增长基本陷入停滞的状态下,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安联的主要增长点。2009-2019 年 10 年间,公司财产险营收 CAGR 为 0.9%,财产险净已赚保费 CAGR 为 0.9%,财产险净利润 CAGR 为 1.4%;公司人身险营收 CAGR 为 0.1%,人身险净已赚保费 CAGR 为-1.1%,人身险净利润 CAGR 为 3.0%。公司 AUM CAGR 为 4.0%,其中第三方 AUM CAGR 为 3.6%,Allianz 集团资产 CAGR 为 5.2%,资产管理业务净利润 CAGR 为 11.0%。并购效果:资产管理业务增强了公司的盈利稳定性,进而维持了公司估值的相对稳定。 2000 年以后,除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年份外,安联的 ROE 基本维持在 10%以上,而公 司的估值也基本维持在 1.2 倍 PB,即使是在长期利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也没有像 AXA、 AIG 等大型综合保险集团一样估值持续走低。美国案例:联合健康并购打通健康产业链联合健康是美国健康险龙头:2015-2019 年平均 ROE 为 22.19%,平均 PB 为 4.11 倍,在美国健康险公司中最高。联合健康的成功来自于从保险出发对于健康产业链的完全打通。联合健康的业务主要由两大业务平台经营,其中 UnitedHealthcare 主要经营健康险业务,并向健康管理业务导流,Optum 负责经营健康管理业务。Optum 旗下包括三家子公司,分别为 OptumHealth、OptumRx 和 OptumInsight。OptumHealth 是健康管理系统,直接与健康险业务对接,通过自建医疗团队和签约机构为保险客户提供全医疗周期服务;OptumRx 为 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进行药品管理,为病人提供便利并有效控费,是 Optum 最大的收入和利润来源;OptumInsight 是健康信息技术公司,为医院、医生、保险公司、政府和生物公司提供数据分析、研究咨询和技术管理服务。联合健康构建了一个健康管理闭环,从购买健康险开始,用户的整个保健、诊疗、康复以及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流动全部在联合健康的体系内完成。联合健康是并购最活跃的健康险公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健康管理的高度专业化,完全通过内生来培育健康管理能力是一条困难的道路,而联合健康将内生与外延扩张相结合,成功打造出了健康管理的闭环。与同业相比,联合健康是并购最活跃的健康险公司,并且交易集中在健康管理领域。根据 Bloomberg 的统计,1992 年至今联合健康共进 行 100 多次并购交易,远高于同业健康险公司。并且绝大部分交易发生在健康服务、健康咨询、制药与药品零售、医疗信息系统等健康相关领域。活跃的并购交易反映在报表上便是联合健康的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接近 40%,大幅高于同业公司。联合健康主要并购领域:Optum 是公司活跃并购的最大受益者。OptumRx 的前身 Prescription Solution 为公司在 2005 年收购而来,公司后续收购 CatemaranRx 等 PBM 和 Avella Specialty Pharmacy 等药店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药品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 OptumRx 已经是全美第三大 PBM;2015 年以来公司加大了对于医疗机构的收购,2015 年至今公司共收购了 9 家医院,OptumHealth 的诊疗资源进一步得到丰富;在医疗信息系统、大数据方面,公司收购了 GeoAccess,Rally Health,Vivify Health 等多家软件和数据开发商,软件和互联网也是公司除了健康管理领域外并购交易数量最多的行业,OptumInsight 的实 力在并购中得到增强。中国实践:发挥险资优势,产业并购时代来临中国险资权益投资回顾:从财务投资、杠杆并购到有序举牌1999 年以前:初期探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1980-1987 年,国家规定保险资金按只能存入银行形成银行存款,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保险公司无法自主运用保险资金。1987-1995 年, 保险公司获得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权利,但大量保险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 最终风险失控,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保险资金运用反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1995 年《保险法》颁布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但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模式,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1999-2014:建立制度,逐步规范化和市场化。从 1999 年《保险法》修订开始,监管对于险资的投资逐渐建立了规范,并逐步扩大了险资的投资范围,尤其是在 2012 开启 市场化改革后,保监会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险资运用的规章条例,持续放宽险资投资范围和 上限:1999 年《保险法》进行修改, 允许保险资金进人同业拆借市场、投资企业债券、 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同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明确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 市场的暂定规模为 5%。2004 年 10 月, 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准许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2006 年 10 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保险机构可以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来上市银行的股权。2007 年 7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可以进行海外投资。2010 年 9 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企业股权或者间接投资企业股权。2014 年 10 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优先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或委托投资优先股2015-2016:中国“安邦式”杠杆并购。很多财团通过控股中小保险公司,在负债端通过激进的中短存续期产品迅速做大资产规模,资产端在股票市场频繁举牌,或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或短期投机炒作博取收益。最终监管在负债端严控中短存续期产品,切断资金来源;在资产端限制权益投资并对部分激进公司进行行政干预,结束了险资疯狂的举牌。最终安邦系和明天系被依法接管。2017 年至今:迅速降温后的有序举牌。2016 年万能险严监管后险资举牌迅速降温,根据中保协举牌信息公开信息披露,2016-2019 年险资举牌次数均为 10 次左右。2020 年 险资抓住疫情影响下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机会,在港股市场配置了很多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发挥险资权益投资优势,产业并购时代来临中国保险公司也面临着与海外同业类似的问题,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变革:1 长期利率下行压力。虽然 2020 年 5 月份以来长期利率水平较低点有所抬升,但 750 日移动平均仍 处于下行通道中。长期来看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长期利率趋势性下行仍然是一种有一定可能性的情景假设。2 人身险和财产险保费增速最近三年明显放慢,重疾险销售处于平台期,车险则因为车险综合改革陷入负增长。3 中国保险公司还面临着互联网在大众市场客户和人才上的竞争。近些年来互联网保险增速明显快于行业平均增速,并且网络销售平台对保险公司具有显著的议价优势。中国保险公司发挥险资权益投资优势,产业并购正当其时:1 政策上正处于新一轮的 放松周期。2020 年 7 月 17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 事项的通知》,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按照偿付能力进行差异化监管,头部险企的权益投资 上限有所提升;2020 年 11 月 13 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 项的通知》,取消了保险公司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的限制。2 险资资金充裕,头部险企权 益投资离上限仍有一定距离。截至 2020 年 9 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 20.7 万亿元,其中 股票和证券投资余额为 2.68 万亿元,占比仅为 13%。2019 年末主要上市险企的权益投资 占比大多在 15%~25%左右,距离上限还有一定空间。3 2020 年险资加大了对于高股息低估值金融地产股的配置,带来的财务回报相对有限,缺乏产业协同效应。借鉴全球公司经验,中国保险公司可以围绕保险主业核心、走产业并购的道路来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中国公司过去也有过成功的尝试,比如平安银行的建立、中国平安对汽车之家的整合以及中国人寿入股万达信息:案例:平安集团并购银行,打造综合金融账户入口平安对于银行领域的探索从并购两家中小银行开始,积累银行运营的经验,然后在 2011 年鲸吞深发展,并在 2012 年完成整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之一:2003 年平安与汇丰合作收购的福建亚洲银行,平安获得福建亚洲银行 73%的股 权,截至 2002 年末福建亚洲银行的总资产只有 327 亿美元,平安对于银行领域的探索由此展开;2006 年平安收购深圳商业银行 89.24%的股份,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成立新的平安银行,截至 2006 年末深圳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为 841.99 亿元人民币,新平安银行的体量相比于保险主业仍然很小。2008 年平安入股深发展,持股比例为 4.86%,成为深发展的第二大股东;2010 年平安先后通过协议转让和定向增发的方式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29.99%;2011 年 深发展再次对平安定向增发,平安持股比例达到 52.38%,完成对深发展的并购。 截至 2010 年末深发展的资产总规模为 7276 亿元人民币,平安的银行业务规模迅速做大。成功控股深发展以后,平安对深发展的高管团队进行了彻底的换血。Richard Jackson 2005 年加入平安集团,并从 2007 年开始担任平安银行的行长,见证了平安银行从无到有和后续扩张,在并购深发展后 Richard 也作为深发展的行长承接了整个整合工作。2012年新平安银行成立后平安从民生银行挖掘邵平担任行长,选择银行出身的高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险与银行文化、经营理念的冲突问题,但同时也派遣了平安出身的孙建一担任董事长来保持集团对银行的控制。平安集团为平安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客户资源,客户资源分享的前提是统一的 IT 信息系统平台。2013 年,平安集团实现了合并后的平安银行统一的 IT 系统整合。整合后平安集团的客户数持续向银行迁移,2015-2019 年集团迁徙客户累计达到 1589 万户,其中财富客户数累计 21 万户,占银行新增客户的比重分别为 24%和 39%。平安银行也有效地反哺了寿险主业。个人业务上,银行作为账户管理者拥有更高的信用度,集团客户向银行导流后银行进行客户沉淀,然后通过银保渠道将客户导向寿险。银行的中高净值客户能够匹配高价值产品,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从 2015 年的 4.1%提升 至 2020 年的 17.7%,2015-2020 年新业务价值 CAGR 为 38%。团体业务上,以平安银行为核心的团体金融为保险资金提供了资产。截至 2020 年 12 月末,团体业务为个人业务提供资产余额达 1.21 万亿元,较年初下降 1.6%;为保险资金配置提供资产余额达 5,190.22 亿元,全年新增 1,479.06 亿元,同比增长 53.1%。案例:平安集团并购汽车之家,打造汽车生态圈2013 年平安通过成立平安好车进入汽车行业,但最终成效不佳。平安好车 2013 年成立,切入点是 C2B 二手车业务,发展初期集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规模扩张迅猛,截至 2014末线下服务网点 90 家,覆盖 27 个城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 C2B 汽车电商平台。但是平安好车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2016 年门店逐渐关停,最终被并入平安好车主。平安好车黯淡收场的原因除了二手车电商商业模式本身存在问题以外,平安当时互联网基因的欠缺和汽车专业能力的匮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经历平安好车的尝试后,平安转变思路收购汽车之家。2016 年平安收购澳洲电讯手中汽车之家 47.7%的股份,成为汽车之家第一大股东。并购完成后平安迅速完成了对汽车之家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换血,平安系陆敏担任汽车之家董事长兼 CEO。从经营结果上来看,汽车之家被平安收购整合后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好转,2016-2019 年归母净利润 CAGR 达到 37.6%。吸取平安好车的经验教训,管理层换血之后的汽车之家迅速砍掉了重资产、盈利困难的汽车电商和二手车业务,汽车之家的经营思路也重新回到了过往的轻资产流量变现。轻资产模式下汽车之家的盈利能力明显提升,销售净利率从 2016 年的低点 20.4%提升至 2019 年的 38.0%,与平安金融业务产生协同的在线市场业务收入 2017-2019 年 CAGR 达到 71%。对于平安来讲,除了获得丰厚的财务回报以外,汽车之家也成为平安汽车生态关键的流量入口和内容工厂。汽车之家是平安汽车服务生态的核心入口。汽车之家社区文化成熟且参与度高,拥有大量原创 PGC 内容,资料库及信息完善,是行业最大的高质量数字内容平台。从盈利模式看,广告和线索业务对平安生态依赖度低,且仍具备提升空间。随着传统媒介用户持续流失,汽车广告主的投放预算持续向互联网广告倾斜,平台作为独立流量入口地位稳固。金融变现仅是布局一隅,把握与产业融合的节奏是战略成功关键。从其由垂直内容平台转变为由数据/技术构建的汽车生态平台的“4+1”战略看,汽车之家未来的增长重心将逐步过渡至数据、交易和金融。除金融业务与平安深度绑定确定性较强外,数据和交易业务主要面向主机厂、经销商、二手车商,需要与产业链进行深度互动和协同。汽车产业链复杂,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和强大的 BD 能力。特别是在当前汽车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疲软的情况下,如何在维护客户关系和业务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是战略成功的关键。案例:中国人寿入股万达信息,推动大健康整合从 2018 年作为纾困资金成为万达信息股东开始,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四次举牌万达信息。截至 2020 年三季度,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万达信息18.21%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未来定增完成后预计中国人寿持有万达信息 24.15%的股份,继续强化股东地位。国寿对于万达信息的整合也是从更换高管开始。目前万达信息共有 6 名执行董事,除三位技术出身的董事以外,其余三位包括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均为国寿系。国寿系高管上任后很快聚焦于大健康领域开始了万达信息与国寿的战略协同,有效填补了国寿互联网健康管理领域的空白。2019 年 11 月成立了蛮牛健康,聚焦健康管理领域; 2020 年 10 月 16 日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上线了蛮牛健康 APP(2C) 和蛮牛伙伴 APP(2S),填补了国寿互联网健康管理的空白,同时赋能国寿庞大的代理人 团队。此外,万达信息与中国人寿签订了《日常关联交易框架协议》,计划未来三年完成关联交易 10/15.5/17.5 亿元。值得保险公司探索的产业并购方向中国保险公司虽已有产业并购案例和成功经验,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关键领域探索不足,从与保险主业产生协同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应继续在互联网产业链、健康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等领域寻找并购整合机会。互联网产业链:寻找线上和线下的闭环中国特有的平台经济叠加保险的“渠道为王”,拥抱互联网是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保险的线上化是大势所趋,而流量平台和核心场景在用户触达上具备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在用户触达、产品定价、技术基础上都面临挑战。线上打线下、高频打低频是日益强化的趋势。生态平台作为全场景的高频海量用户入口,叠加高效运营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冲击。产品供给方面线上产品透明度提高,对线下产品定价构成压力,同时提高了线下展业的难度。互联网流量巨头已经深度参与了保险行业,在大众市场攻城略地。互联网参与保险行业主要有三种方式:1 参股保险公司,随着监管对于保险牌照的收紧,目前参控股保险公司的互联网巨头一共有四家,分别为阿里、腾讯、京东和滴滴;2 通过保险中介机构牌照进行保险销售。这是互联网企业参与保险市场的主流形式,目前在此领域阿里和腾讯具有规模优势,2019 年互联网人身险有 87.3%是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3 开展网络互助业务。截至 2019 年末相互宝用户数已经过亿,腾讯旗下的的水滴和轻松用户数也均已过千万。在过往与流量寡头的合作中,保险公司往往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与银保渠道类似,保险公司在互联网渠道没有太高的议价权,作为稀缺流量资源的需求方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利润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渠道收走。以众安为例,众安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2019 年自有平台保费收入贡献仅为 7.6%,而公司费用率虽然相较 2018 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 46% 的相对高位,综合成本率为 113.3%,承保业务仍然亏损。保险公司可以尝试通过股权投资改变与超级流量平台合作的模式,同时可以重点关注垂直场景下中小互联网公司的并购机会。除了已经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以外,还有大批的一级市场未上市标的,若保险资金股权投资行业限制解除,保险资金可以在数量众多的标的中寻找机会。健康产业链:寻找健康险和健康生态的闭环互联网医疗是保险公司拓展健康管理业务的最佳切入点。健康产业链是多边、复杂的关系网,尤其是在以中国现在的医疗模式下,对接公立医疗体系、在数据和资金流上打通医疗产业链需要非常强大的政府资源和行业能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医疗是保险公司最佳切入点:1 互联网医疗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并且一级市场投融资活跃,保险公司更容易发现合适的投资标的;2 大型互联网诊疗平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客户资源,不需要保险公司再去做艰难的获客和资源对接工作;3 互联网医疗涵盖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和医疗信息化,保险公司客观上可以只通过并购和整合来构建健康管理闭环。参考联合健康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在健康管理的以下三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健康管理与医疗机构: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健康管理是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起点,也是对接药品管理、医疗支付、康复管理等领域的中枢。目前国内的互联网诊疗头部平台主要包括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保险公司也可以考虑线下体检和私立医疗机构,来丰富自己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获取关键的数据。医疗信息技术:要构造健康管理闭环,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是必不可少的,数据也是保险定价、理赔、风控的基础。很多医疗信息化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医疗信息在医院、患者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互联。中国人寿对于万达信息收购便是保险机构投资医疗信息技术的一次尝试。此外从事医疗信息化行业的还有创业惠康、卫宁健康、东软等公司。医药电商:医药电商是最容易创造利润的部门,如果与保险账户相绑定也有望实现精准控费。此外医药电商也是一个相对高频的入口,积累的用户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具备很高的价值。目前国内医药电商的头部平台主要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美团、叮当快药等。汽车产业链:寻找车险与汽车生态的闭环汽车后市场是与保险特性最匹配的汽车子产业,其中维修保养对于车险的控费减损至关重要,是车险市场未来最大竞争点之一:1 汽车维保的市场格局极度分散,4S 店仍然是主流维保渠道,保险公司在理赔端无法形成闭环,控费减损难度很大;2 车险价格战不可持续,未来比拼的是差异化服务,能够提供便捷高效且低成本的维保服务的保险产品将更具优势;3 保险公司已经在汽车后市场有所布局,如中国太保投资 e 养车、中国人保成立的邦邦汽服等。新能源汽车不仅冲击了传统汽车行业,伴随新能源车的发展出现的很多新趋势也将会对整个车险行业的经营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1 新能源车在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汽车行业的前列,庞大的数据给保险定价提供了全新的定价因子;2 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厂商采用直销模式,4S 店销售模式面临压力;3 特斯拉已经开始自营保险业务,虽然也有传统车企进入保险市场,但更多的是拿中介牌照做渠道生意。新能源汽车更加信息化,丰富的驾驶信息让车险定价“千人千面”成为可能。事故发生率与个人的驾驶习惯有密切的关系,从人定价是更为精准的定价策略,做好细分定价能够帮助保险公司获取风险更低的优质客户。但是过去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在国内从车定价还是主流方式。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具有更高的信息化程度,对于车主驾驶行为数据的收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保险公司如果能够拿到详细的驾驶数据,便能更准确地刻画用户的风险画像,培养细分定价能力。为了给车主提供更加廉价的保险,特斯拉已经进入保险行业。特斯拉最开始进入保险行业选择的是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险种,但是无论是产品的定价还是销售都是保险公司负责运营,与其他公司经营的特斯拉的车险相比 InsureMyTesla 系列产品也没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2019 年特斯拉在加州推出自营保险,官方宣称比同业保费要低 20%~30%。2020 年三季度业绩会上,Elon Musk 表示未来保险业务价值会占整车业务价值的 30%~40%。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切入以下三个领域进行投资,抓住汽车产业链的机遇:汽车后市场:可以重点关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标准化和透明度较高的 O2O 汽车维保、配件平台,比如途虎养车、汽车超人、新康众等。上游汽车制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车联网与车载设备:最直接和优质的是 2C 端能够获取到用户驾驶信息的地图信息和车载设备提供商,如地图导航领域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四维图新等,以及车载设备领域的小米、360 等;2B2C 的 OBU 厂商和车联网企业如千方科技、鸿泉物联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2017年,全球保险费总计增加3.7%,规模达到3.66万亿欧元 中国保险市场将以13%增长率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2017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寿险市场近日,德国安联集团研究部门发布《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2017年全球保险费总收入又创新高,达到3.66万亿欧元(不包含健康险),与2016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剔除受汇率影响,增幅约为3.7%。2017年,亚洲寿险市场除了日本以外,其他市场均取得了强劲的增长,增幅接近14%。自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寿险市场的增长已超过两倍。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的表现。在全球增加的总计600亿欧元的保费中,近八成源自中国市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寿险市场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2017年的增幅高达23%。而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2017年寿险市场降幅达11.3%,因此,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寿险市场。此外,2017年中国的保险深度达2.6% ,完全与以高度认可寿险产品著称的德国达到同等水平。结合寿险及产险两个细分业务领域,去年全球保费增加的总额为1300亿欧元,亚洲(日本除外)撑起了全球保险市场76%的增长,其中三分之二的增幅是由中国市场创造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保险市场发展的增长引擎,特别是寿险,” 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海瑟表示:“我们不得不惊叹2017年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迅猛。中国已经非常成功地将高增长率转化为大众财富。新的中国中产阶级不仅是保险市场的消费者,还是其他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中国储户和消费主力军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安联集团研究部门预计全球的保险市场将继续复苏,未来十年保费增长预测可达到6%左右。这种复苏主要反映了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以及通货膨胀趋于缓和。亚洲(日本除外)的增长预期显著高涨,该地区在未来十年内的增幅将接近11%,中国市场的增长预期可达到13%左右。到本世纪的20年代末,全球保费收入的40%左右将来自中国市场。10年前,这个数字大约为10%。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将要发生: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不断增长的中国保险市场也将越来越开放,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让消费者获益。”中德安联人寿保险首席执行官陈良先生表示,“自1999年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开业至今,安联集团已在国内9个省份和直辖市设立多家营业机构,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核心业务,寿险、财产险、健康险、信用险、资产管理、旅行救援。在快速增长的中国保险市场中,安联集团的技术、服务和产品能在健康、养老、民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陈雅芬)
摘要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数字保险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保障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化转型是保险行业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各行各业开始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 5G 等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拓展、运营管理效能,提高核心能力创新水平。保险行业也在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在渠道、产品、服务、风控、生态等方面加速迭代,重塑竞争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延期复工、隔离管控等疫情防控措施对保险机构的线下经营和销售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疫情加速并提升了保险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思考。为响应保险业渠道全时化、经营线上化的现实需求,课题组深入调研财产险、人身险、专业互联网保险、保险中介、保险科技等各类从业机构,聚焦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内涵和框架,梳理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提供行业优秀实践案例参考,并结合咨询公司的良好实践总结和转型成熟度方法论,提出框架性转型策略和实施方案。数字化转型内涵丰富,综合主流观点,各界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一系列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实现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内部流程升级改造,提升服务质效的过程。课题组综合了国际咨询公司方法论和国内领先保险机构实践,提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和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战略侧重点、业务能力和支撑体系三方面。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侧重点可分为品牌宣传推广、客户体验、生态拓展、产品创新、成本优化五种模式。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保险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可根据自身业务重点,偏向不同的转型战略侧重点。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10 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客户洞察,典型实践有客户画像和基于客户洞察的智能决策;二是数字化营销,其关键能力与实践体现为数据营销分析、智能险顾引擎、营销活动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和营销策略引擎 ;三是数字化生态,其构建可从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保险能力开放三方面展开;四是数字化产品创新,典型实践有产品原子化及组装创新、产品多层次精细化定价及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五是数字化资管,当前保险资产管理领域,已实现从应用分析模型和信息系统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转变;六是数字化运营,典型实践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协同作业平台、智能客服 ;七是数字化风控,即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技术,识别承保、理赔业务中的风险模型,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功能;八是数字化合规,包括数据整合及向量化、智能合规、智能稽核、处罚分级模型;九是数字化财务,当前保险行业正在探索智慧财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来代替基础工作,从而释放更多空间至经营分析端;十是数字化职场员工,疫情发生后,许多保险公司已全面利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协同工作,部分公司还组织员工针对远程协作模式开展相应培训,提高协同效率。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数据资产管理,保险公司应了解其数据资产全貌、价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具作为保障;二是数字化技术与架构,纵观业内发展,当前保险业技术及架构已呈现服务化、中台化、云化、智能化等特点;三是数字化组织与机制,主要包含数字工厂、科技加速器、科技公司三种典型模式;四是数字化团队与文化,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搭建数字化转型团队,是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险行业生态内各类供给主体基于自身资源、技术、场景等优势,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在产品设计、营销宣传、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推动行业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保障需求。课题组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行业各类供给主体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特点,并指出其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保险公司基于既有业务优势,通过“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优化原有作业模式;二是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以“科技+场景”为特色,寻求互联网保险的独特发展之道;三是中介公司寻求两端突破,一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细分市场和需求场景,深耕细分领域,努力形成在特定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四是保险科技公司努力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升级赋能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课题组基于保险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延展视角,举例展示了大健康、养老养护、汽车产业链和农业保险领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成果。基于保险行业生态内的各类供给主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与挑战,课题组提出了相应的转型策略、实施方案与治理建议。一是数字化转型策略方面,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与业务需求的复杂度,针对不同的适用对象,分为局部优化、模块提升和全面改造三种。预期效果评估时,则可从增加保费收入、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成本风险和生态协作效果方面,选取可量化预测指标,开发相应的模型或标准体系。二是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方面,可从数字文化、组织协同、治理能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能力、生态搭建八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估。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策略方面,为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应从网络治理的规律中探寻监管逻辑和风险治理路径,聚焦数字保险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工具三项核心要素。在治理主体方面,建立完善多层次数字保险治理体系;在治理客体方面,数字保险的监管首先是管业务,其次是管技术 ;在治理工具方面,数字保险的监管和治理更应注重新兴技术工具的支撑和辅助。一、数字化转型是保险行业服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一)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指引下拥抱数字化变革是保险业的必然选择(二)在“数字经济”体系中,数字保险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其健康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支持(三)在“数字科技”赋能下,保险业务模式得以优化,成为行业创新发展新动能(四)在“保险姓保”的初心使命下,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合数字鸿沟(五)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加速变革的整体趋势二、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框架(一)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具体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保险机构为应对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手段,选取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战略侧重点,建立由数据、技术、机制等组成的数字化支撑体系,实现以数字化客户洞察为核心的全方位数字化业务能力,最终达到用户(A 销售人员、B 合作机构、C 客户、D 决策层、E员工)体验及服务效能的提升。(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框架综合国际咨询公司方法论和国内领先保险机构实践,保险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框架涵盖战略侧重点、业务能力和支撑体系三方面。具体包括一个战略、十大能力、四大支撑(见图 2)图2 数字化转型框架(三)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侧重点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首先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明确不同的战略侧重点。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侧重品牌宣传推广:通过塑造数字化品牌体验提升用户忠诚度,将营销投资从传统广告转向沉浸式数字体验,以新方式将消费者与品牌联结起来。二是侧重客户体验:通过卓越的端到端客户体验和持续的对话或联系保持用户粘性,注重多接触点重塑互动和赢得客户的数字化能力。三是侧重生态拓展 :通过多种数字渠道推动在线流量并尽可能多地转换销售,注重销售效率和市场份额的数字化。四是侧重产品创新:通过数字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利用数字能力识别、开发和推出新产品。五是侧重成本优化:致力于实现高效率运营、自动化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专注于推动成本效益的数字化提升。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品牌宣传推广”对市场调研及品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客户体验”对产品设计及解决方案管理要求较高,“生态拓展”对渠道管理要求较高,“产品创新”对市场调研、产品及服务设计、解决方案管理要求较高,“成本优化”对运营技术及效率、实现收益要求较高。保险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可根据自身业务重点,偏向不同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侧重点。(四)数字化转型的业务能力1. 数字化客户洞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客户为中心”已逐渐成为国内外保险公司普遍认同的战略重点。公司业务焦点跨越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再到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其中,以产品为中心意味着注重产品或服务研发,先开发产品再开拓客户;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意味着注重产品或服务的获益并改善客户全生命周期体验 ;完全以客户为中心意味着以了解客户目标为焦点,为客户及其自身家庭配置适应的产品或服务。如何从不同渠道获取更优质的客户,提供匹配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粘性,降低运营风险成为了各个保险公司在维持业务规模增速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点。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则是具备数字化客户洞察能力。然而,保险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当下保险公司与保险客户之间是处于“低频交易、弱连接”的关系,保险公司自身客户信息质量普遍不高。部分保险公司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与客户信息相关的痛点,如客户识别要素信息不准确,客户信息缺乏整合,客户基本信息以外的内容严重缺乏,缺少客户洞见能力等。一些保险集团虽然具备一定规模的客户信息,但在逐步趋严的监管要求下,对于如何谨慎地合法合规使用客户信息缺少标准和指南。2. 数字化营销精准匹配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能力正在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其在客户端具备对客户全面信息(内部保险信息及外部大数据)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具备针对客户特征与偏好进行挖掘与分析、实现客户洞察的能力,这是数字化营销的基础。数字化营销能力致力于打造营销活动的数字化闭环,通过清洗整合内外部客户信息,构建用户分析模型和智能引擎,实现包括全面用户洞察、智能推送触达、营销规则管控、广告精准投放的智能营销平台。其关键能力与实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数据营销分析: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客户360 度视图和客户画像,并支持营销分析,含客户产品营销差异化分析、客群市场营销分析、公众社交舆情分析、客户满意度与客群关系分析等。二是智能险顾引擎:在产品工厂增强产品原子化和组件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智能险顾引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客户与产品的匹配能力。三是营销活动管理:打造业务营销的功能闭环,实现营销计划一站式创建,实现营销计划审批、监控、评估的全流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业务体验。四是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化内容管理是线上营销非常重要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营销活动快速投放。数字化内容管理包含营销内容素材库(如海报、大转盘、优惠券等)、内容模板配置以及内容的设计、维护、审批、发布、检索等功能。五是营销策略引擎:支持业务人员对营销活动的界面化配置,包括客户生命周期、产品库、客户群分组、渠道配置、营销活动规划、营销话术配置、营销流程及规则配置等,并支持实时的策略调整。3. 数字化生态保险行业数字化生态的构建可从数字化渠道构建、生态圈获客及保险能力开放三方面展开。自有渠道构建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保险公司全渠道、全业务、全媒体的全场景服务,是当前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自有渠道建设主要包含线上微信、APP 客户接触体系构建及线下网点智能化。一方面是 APP 建设 :大型保险集团进行超级 APP 建设,具备“入口聚合、场景多样、营销导向、总分联动”多重优势;中小型保险机构出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考量,部分选择不进行 APP 建设,转而由微信小程序承担数字化获客及客服作用,如永诚保险。另一方面是渠道建设 :下沉社区的智慧服务终端以其体验化、轻量化、智能化获得行业认可;提供全渠道接入全场景服务的远程柜面也成为多家机构的选择。生态圈方面,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生态圈思维,充分发掘自身隐形资源,通过与邻业生态圈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为更好地提供多元化服务,保险公司或自建或参与生态圈,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首先是自建生态圈投入大,收益不确定,国内外成功与失败案例均有,主要由大型保险机构尝试。典型代表是平安集团,其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通过外部收购及内部孵化,覆盖出行、医疗健康、房产等主要生态场景。自建生态圈有利于平安集团掌握核心技术、业务场景和流量入口,成为生态圈的主导者。中小公司也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选择细分场景进行突破,如南非 Discovery Vitality 的“健康管理计划”。然后是相比于较高投资成本的自主构建生态圈,目前业内保险机构以参与第三方场景居多。如人保等十余家保险公司接入滴滴出行保险板块,提供驾乘人员意外险、堵车险等。参与外部生态圈可极大拓展保险机构获客场景,但获得流量的同时,入口端高额手续费压缩了保险产品的盈利空间,保险机构相较于大型平台处于低议价能力的弱势地位。能力开放方面,近年来,伴随着“开放银行”概念的兴起,“开放保险”概念呼之欲出。以德国的安联集团为例,对内部,安联开放其保险核心业务系统,使合作的保险公司或 IT公司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共同开发系统;对外部,安联接入其他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消费者可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安联的服务和产品,通过流量导入快速扩展市场份额。依据目前的市场实践,“开放保险”战略定位可分为以下五类,不同模式所需能力不同,机构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重点,选择不同的“开放保险”战略。一是业务环节开放型:保险公司为提升客户体验,对已有产品或服务的某个节点对外开放,此类模式门槛较低;二是领域开放型:此类型对商业模式产生了更多实质性变化。例如将销售业务整体外包,自己专注于提供工厂式保险服务,聚焦产品研发和设计;三是技术开放型:将自身技术优势开放给中小保险公司,对外赋能;四是数据开放型:将自身数据建模、数据分析成果共享至合作伙伴 ;五是全面开放型:构建全面、灵活的开放平台,可将除产品精算模型及风险承担外的诸多业务环节与外部进行对接或开放。4. 数字化产品创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对保险认知的成熟 , 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核心需求愈发广泛 , 而传统保险尤其是财产险产品供给却高度同质化 , 对客户内在需求的覆盖明显不足。为及时有效地弥补这一供需缺口,进行产品创新,多数保险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创新机构,对不断涌现的新型风险以及相应的市场需求进行捕捉和分析。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以财产险领域为例,围绕新兴领域的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共享经济保险、行为数据保险、新兴技术保险和 UBI 保险等(见图 3)。除保险产品设计之外,销售、承保、营销、理赔等价值链环节也需同时进行挖掘更新。在产品定价方面,应用大数据进行精算定价。此类应用对数据积累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传统保险公司采取跟随策略,互联网保险公司则较为积极,快速迭代快速试错。但就产品规模占比看,互联网式创新产品还未成为市场主流。在产品运营管理层面,通过产品个性化(定制)匹配机制和数字化闭环管理,对其进行运营规划。目前数字化产品创新的典型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产品原子化及组装创新:支持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险条件、增值服务、渠道营销以及客群定制的分层定义,实现从过去的单一产品销售到未来多样化解决方案的提升。二是产品多层次精细化定价及核算:按部门、区域、产品组合维度设置差异化定价与营销参数,为产品定价、业务精细化核算、财务核算与业务归属提供有效的工具与规则。三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设计、上线、升级迭代到退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产品创新。在数字产品创新领域,保险科技公司也为保险销售带来了新助力。如爱选科技基于公开信息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二次处理,形成爱选人身保险产品库,覆盖 80 余家保险公司、六大类 19 细分类的 3700 多个保险产品;同时基于对产品的分类,结合产品价格量化评分及保险公司综合实力评分加权,推出人身保险产品评级服务。近期来看,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爱选科技、法国再保险、小乐健康、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推出公益项目“新冠肺炎赠险查询系统”,并在爱选科技公众号上线。此外,新一代的产品工厂可以支持产品责任拆分、产品模型扩展、产品规则配置、模型驱动界面自动生成等多样化配置,提升产品上线速度。5. 数字化资管当前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已实现从应用分析模型和信息系统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转变。未来金融科技在智能投资领域,可能呈现出如下两种趋势。一是辅助中小型或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相对标准化、简易化的投资产品;二是助力投资顾问数量多、营业网点布局广的大型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投资者个性化的投资需求。然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业内带来诸多挑战。一是数据存储和安全问题,机构内各个系统间尚未完全互联互通,存在数据孤岛化和分隔化的痛点;二是信息所有权问题,我国法律对于数据权利归属及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流通和商用的规定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需要企业依据监管要求、确保合规。除此之外,各方对数据要求的不断提升,挤压了中小型保险资管公司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是监管方对报送时效、数据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使中小型公司面临较高的合规风险,如评级和牌照等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司现有 IT 系统及数字化能力有限,存在与客户系统无法直接对接、拓客环节无法远程实时支持、“事前”风控缺失制约投资活动等诸多问题,影响其获客及业务拓展效率。金融科技在保险资管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多家保险资管公司在智能投研、智能投资、智能投顾等方面有所布局。如泰康资产智能投研深度学习分析平台,在阅读研报、主题投资分析、公司财务分析、新词发现等方面取得进展,实现研报实时处理,每分钟阅读量高达万篇,新词识别准确率达到 90%,数据处理情感分析准确率达到88%。而平安资管已将 90%的应用系统上“云”部署,充分利用平安云的计算能力和快速扩展能力支持日常业务开展;二是大数据 :保险资管公司将大数据分析主要应用于信用风险监控、交易合规、量化投资等领域。如泰康资产管理公司研发的智能合规系统,已存储 400 余部法律法规,涉及公开市场另类投资、保险关联交易、内幕交易等诸多维度,实现各类法规实时检索;三是区块链 :针对保险资管行业中存续期不透明、信息造假、风险信息共享难、数据实效性低等问题,区块链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实时掌握关联方的身份信息与资产情况,提供透明、真实的信息,并实现全流程所有信息的上链,使监管机构能实时追踪,提高交易的信任度。6. 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运营管理能力指利用新技术搭建系统平台,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和精细化程度。以数字化的运营产出作为基础,支撑客户洞察的整体战略决策制定,指引业务支撑(渠道、营销、产品及风险)实现收入和效益的增长,提升企业价值。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业务运营特点并不相同,因此在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的侧重上也有所区别。寿险的业务发展以代理人和线上数字化渠道为主,其中代理人模式依旧是短中期内的主要渠道。因此寿险公司运营的主要痛点在于如何提升代理人的业务能力,提升对于代理人展业的数字化支持以及优化代理人队伍管理。产险公司运营的主要痛点在于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型产险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运营的人力成本,是产险公司关注的重点。目前数字化运营的典型实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利用 RPA 极大提升运营效率;二是协同作业平台:围绕资源连接、协同作业支持、管理推动三项重点,实现企业客户、个人客户、集团型客户在集团体系内全方位协同,推动协同成为集团经营重要生产力;三是智能客服 :利用语音交互技术,通过线上智能机器人为用户提供风险教育、保险知识解答、投保推荐、智能保单分析和理赔服务,提高客服效率。7. 数字化风控中国保险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赔付、低盈利”的现状不容忽视,居高不下的赔付率直接影响保险业的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而加强风险管控是控制赔付率的关键。如何通过风险的识别及制度化管控,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降低整体赔付水平,提升运营效率,是保险公司普遍面临的难题。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业务风险、财务风险、资金运用风险等,而业务风险中的承保和理赔风险尤为突出。承保风险来自于对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投保人等风险的把控不足;理赔风险则主要来自被保险人、从业人员和第三方服务商的欺诈与渗漏。当前承保与理赔风险管理的痛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保险欺诈频发且日益专业化,全球每年约有 20%-30% 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二是核保核赔等风险管理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审核,成本高效果差;三是保险公司及行业数据割裂,数据质量低,无法有效支撑风险管理需要;四是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仍以事后稽核为主,数据、业务系统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风控能力的前置化实施;五是风险模型以经验规则为主,缺乏学习能力和扩展能力,难以长期应对欺诈与渗漏方式的变化。数字化风控是指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及机器学习技术,识别承保、理赔业务中的风险模型,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风险控制,支持智能辅助功能。一方面是底层支持层:数字化风控离不开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较为先进的方式为通过数据湖、数据集市、模型实验室分别实现内外部数据收集、风险数据集市汇总及模型要素管理支持等功能;另一方面是业务应用层:基于上述风险数据基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构建黑名单、反洗钱、智能合同、欺诈识别、舞弊识别等风险预警或拦截模型,并将训练的模型内嵌至各个业务环节应用。8. 数字化合规当前监管合规要求日益严谨,保险机构的合规成本不断提高。尤其对于数据的稽核和审计,需要灵活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方便服务提供者、监管机构和公司本身的使用。此外,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希望与监管机构建立更高效的交互平台。数字化合规即构建合规账户,涵盖业务类别、业务相关政策、业务流程规则、业务相关流程记录数据、历史稽查记录、历史稽查处罚记录、员工信息数据等,通过文本处理、清洗、信息提取、向量化、词频统计等自然语义处理技术,进行人工智能模型构建。功能包括:数据整合及向量化:整合各业务及子公司政策规则,形成监察参考数据库,包含合规规则库及业务流程图;智能合规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文件审阅、法律检索、案件预测、律师画像等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工作准确度、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合规管理的智能化;智能稽核:获取、整合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利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建立各类模型,强化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合的风险预测分析能力,实现稽核由揭示风险向预警风险转变,推动“稽核关口前移”;处罚分级模型:基于历史处罚记录,多维度进行处罚等级关联分析,根据特征权重自动判定案例的处罚等级(低 /中/ 高)。此外,业界还有监管规则智能查询应用,创建覆盖多个监管文件及文档的搜索工具,并将搜索结果分类、可视化展现,专业的合规人员可便捷搜索并结合本公司业务对监管信息进行加工解释,还可进行内部知识沉淀与共享。9. 数字化财务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智能化程度较低,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预测以及风险控制的人工操作比重较高,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判和漏判。同时,保险公司的财务主要承担经营结果的记录工作,缺乏对绩效管理、风控管理和前瞻性经营预测的支持。当前保险业正在探索智慧财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来代替基础工作,从而释放更多空间至经营分析端。主要可总结为以下三个维度:内环:数字化财务实现财务角色转型,从对经营结果的记录转向更多前瞻性的预测和规划,从基于交易处理转向具有更多附加值的综合分析与决策,从被动式的响应转向实时的动态管理和主动式的发起;中环:赋能业务发展,基于精致化分析与预测,为六个业务管理领域提供决策支持:一是战略与市场选择:客户价值分析、市场/客户细分、行业洞察分析、品牌价值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二是客户与营销:客群市场营销分析、事件与营销相关分析、客户产品营销差异化、产品响应、客户满意度与价值、交叉销售;三是业务与产品创新:产品贡献度分析、产品定价;四是渠道与销售管理:渠道客户回报、渠道价值、渠道资源投入与价值相关性、销售业绩预测、团队效能、激励分析、销售人员脱落;五是服务与运营:运营成本分析、投入资源预测、产能分析、服务投入价值、IT 财务模型优化;六是风险与管控:风险画像、风险图谱、风险预警、风险预算、风险考核。外环:财务科技输出,基于内部驱动完成智慧财务产品方案雏形,包装后投放市场,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涵盖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决策等。10. 数字化职场员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机构容易忽视对办公系统的全方位升级,部分办公领域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智能化办公工具和平台,如会议室及工位预定未全面线上化、会议室缺乏交互显示屏和缺少虚拟前台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客户的数字化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各种无接触、线上化、云端化行为涌现。能否提供线上化服务已成为衡量保险公司能否及时应对挑战的关键。疫情发生后,许多保险公司已全面利用各种远程办公系统协同工作,部分公司还组织员工针对远程协作模式开展相应培训,提高协同效率。未来,产品开发、运营管理、文档作业和信息技术支持等,也会更加强调云协作模式。企业可以对职场和员工进行数字化办公升级 :一是数字化职场:对办公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实现办公领域的自动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如办公室内的访客登记、智能闸机、智能门禁、人员管理、智能考勤、智能迎宾、行为轨迹生成等)。二是数字化员工:数字化员工管理能力构建,优化管理的置信度、提升员工效率,支撑客户洞察能力建设中的客户体验、客户满意度等;同时数字化员工管理是客户服务资源调配、业务支撑(渠道、营销、产品及风险)、实现收入和效益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1. 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资产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资源,十九届四中全会亦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数据资产管理已是业内共识。保险公司应了解其数据资产全貌、价值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具作为保障。然而,当前保险行业的数据多以业务流程或保单为中心,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有所冲突,数据孤岛化问题凸显;不同公司数据管理能力差距明显,中小型保险公司多处于手工处理的阶段,且数据质量较低,缺乏数据标准和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系统支持。数据资产管理涵盖如下四个内容:一是设立数据资产管理的组织与体系,制定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盘点数据资产;二是实施数据模型、数据安全、数据标准、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管理,支持数据资产服务应用;三是灵活配置数据存储检查策略,进行数据标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查 ;四是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实现数据资产内部共享和运营流通。构建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体系,规范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是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基础。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自身数据基础薄弱、数据管理能力不足,可从建立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入手,同时将布局建设数据治理平台作为长期规划,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升数据治理的质量和效率。2. 数字化技术与架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业务及产品的不断变化对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业务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敏捷应对业务变化,以及如何更好赋能业务创新和发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以服务替代产品,将服务与场景进行融合,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等;科技方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系统的耦合性,提升系统的扩展性、可配置性,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线上大流量、高并发的业务场景等。以上应是数字化技术重点关注和需要探索的内容。纵观业内发展,数字化技术与架构已呈现服务化、中台化、云化、智能化等特点:一是架构敏捷,且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扩展性:架构能够敏捷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特别是线上业务 ;具备较好的延展性,核心功能可沉淀,客户、账户、运营、风控等领域有统一的、标准的、可共享复用的服务或者组件,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运营和创新;二是后台核心功能能够保证其稳定性,更加聚焦在相对稳定、固化、变动的频率和几率不会很高的基本核心功能范围内;通过业务中台和渠道端实现个性化、经常变动的功能,保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三是数据架构由传统仓库式向数据中台式转变,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运营化、开放服务化;四是增加业务弹性、降低IT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向一体化的云架构转型;建设异地双活的数据中心,实现前端和关键应用的双活;五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和流程,进行数字化技术应用及技术平台设计。构建一体化、标准化的大数据中台,促使信息互联互通 ;建设私有云平台,形成资源弹性供给 ;构建共享技术平台,提升开发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已成为业内数字化技术和架构的主流趋势,更是数据驱动保险经营的重要选择。3. 数字化组织与机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各个保险公司经常面临如何平衡日常工作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时,需要专门的数字化组织,配备数字化专职人员,进行数字化研究,牵头落地、推广,并设立专门的数字化预算及数字化创新基金,为数字化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激励员工创新。当前部分大型保险公司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设立数字化创新部门,建立数字化创新机制,确保公司在数字化方面资金投入充足、IT 建设敏捷;中小型保险公司步伐相对滞后,大部分未设立专门的数字化创新组织和机制,信息技术仍以传统的应用建设为主。获取数字化创新能力主要包含数字工厂、科技加速器、科技公司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数字工厂:创新需求孵化,将需求概念转化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第二种科技加速器:创新科技转化,有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研企合作等方式;第三种科技公司:创新市场化,包含 IT 部门市场化型、金融科技输出型、集团融合型等。数字化建设时,“敏态+稳态”的双态 IT 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敏态是指业务采用“互联网 +”思维模式,本身处于不断探索、优化、总结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来逐步完善 ;IT 则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创新。稳态是指业务按照传统方式经营,战略目标明确,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信息化是业务的有效支撑,IT 重点聚焦于业务电子化。当前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增设数字化能力中心、数字化建设委员会或是数字化部门,是组织增设的成功实践。中小型保险公司可投入的数字化资金相对有限,可依据自身发展情况,开展组织与机制革新,赋予新增部门数字化相关职责与权力,同时设立有效的数字化绩效考核机制,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落地。此外,聘请外部专家和专业团队承担重点项目的管理运营工作,是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推进数字化战略落地的路径之一。4. 数字化团队与文化数字化团队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中小保险公司)通常面临 IT 外包占比过重,IT 骨干人员占比低,IT 薪资待遇低,留人难招聘难的问题。引入数字化转型人才,搭建数字化转型团队,是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转型举措如下:发展通道 :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有 H 型、Y 型、I 型等通道,专业通道的搭建有助于技术类人才长期发展;薪酬激励:在金融科技类人才激励方面,通常由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构成,其中浮动薪酬依据科技在项目成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计算与衡量;此外,一些公司也会考虑用长期激励的方式激励核心骨干;绩效管理:关键成果法 (OKR) 是较为流行的科技类人才管理工具,该方法更侧重于过程性、阶段性管理,但同时也需考虑其对企业文化、工作模式等企业特性的要求。数字化文化方面,受数字化形势倒逼,目前很多公司出现管理层高度重视数字化,但员工普遍意识不足的问题。数字化文化影响能力依据思想、行为及驱动的划分方式分为数字化战略意识、数字化敏捷机制以及数字化创新激励三个维度。一是数字化战略意识:通过宣讲、培训及相应考核机制培养以客户为中心、以数字化为第一的思维,以及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战略意识;二是数字化敏捷方式:通过建立敏捷、灵活的方式促进决策及执行的速度,加快迭代;三是数字化创新激励:设立数字化创新奖励基金,数字化创新考核、排名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创新小组,鼓励员工创新、合作。三、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保险行业供给主体包括持牌和非持牌两类,其中持牌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非持牌机构主要为保险科技公司。其中保险公司又分为传统保险公司和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到保险行业生态内的各类供给主体。各类主体基于自身资源、技术、场景等优势,在产品设计、营销宣传、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等业务领域不断探索,推动行业更好地适应创新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保障需求。与此同时,保险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领域,也将经历一轮数字化洗礼与优化提升。(一)基于保险市场供给主体的竞争与合作视角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保险行业市场格局呈现出如下特点:传统保险公司基于既有业务优势,通过“金融 + 科技”的探索和创新优化原有作业模式;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则以“科技+ 场景”为特色,寻求互联网保险的独特发展之道;中介公司则寻求两端突破,一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细分市场和需求场景,深耕细分领域,努力形成在特定产业链环节的比较优势;保险科技公司则努力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升级赋能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传统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为积极应对数字化浪潮,传统保险基于不同的行业地位和资源禀赋,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其中,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其数字化转型起步早、投资大,已获利于各自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成果,开始“扩建赛道,打造生态”,围绕自身业务优势,全面发展、构建保险生态,拓展业务边界;中型保险公司尚处于“选择赛道、科技赋能”阶段,聚焦业内成功实践,应用成熟技术,通过科技赋能“找长板、补短板”;小型保险公司受限于自身现状和能力,着重“赛道突围,探索细分市场突破”,主要聚焦于渠道,围绕业务模式和保险场景进行体验优化,且以完善现有 IT 能力为主。具体而言大型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呈现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内外部数字化体验并重:数字化驱动从以外部客户为中心,向涵盖客户、员工、代理人、合作伙伴、管理人员等更广泛的范围延伸;二是中台化、云化:随着竞争加剧,对于快速扩展、敏捷响应前端需求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整体数字化应用建设也逐渐由前向后,向纵深发展,构建专业化中台应用、共享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云化等成为热点;三是全方位新技术应用探索:关注重点包括以提高客户体验为目标的客户信息识别、共享经济、可视化技术 ;物联网领域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 ;人工智能领域的预测性分析、智能机器人;数据领域的网络安全、数字技术平台、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 接口)和数据、区块链服务等;四是统筹建设和敏捷管理成为主流趋势:以统筹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集团优势,追求协同效应;注重整体交付机制的敏捷转型,双速、多态,成为行业数字化建设的热点;五是组织与机制变革加速转型进度:创新组织方面,从组织架构入手,设置首席数字官并成立相关部门,将 IT 部门职能向主动创新引领转变;创新机制方面,构建数字化发展长效机制,立足长远布局;六是内外通力合作助力转型进程:通过建立外部合作,多渠道增加技术触点。对于实力雄厚的保险集团,借助企业风险投资及孵化器、加速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行业调研发现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由于自身规模及资源劣势,大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遇到以下挑战:一是数字化尚处于基础支撑阶段:整体数字化转型创新的引领者仍然是头部保险机构或大型保险集团,中小保险公司普遍处于吃力跟随状态,多将数字化转型视为“生存”所需,未能借助数字化实现差异化竞争;二是分散式建设,难统筹考虑:由于数字化起步晚导致自身 IT 能力薄弱,数据基础较差,需要优先满足业务移动化、线上化的迫切需求,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系统模块复用性差,技术应用零散化,未能实现统筹布局、降本增效的理想状态,业务智能化、生态化是更是长期目标;三是数字化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缺少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领导、专有机构和配套机制,导致转型方向无人引领,数字化文化尚未形成,创新激励基本缺乏 ;四是陷于数字化投入有限的窘境 :人力、财力资源有限,原有 IT 部门员工疲于承担业务需求的基本工作,缺少精力投身于数字化转型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资金投入多追求短期回报,短期逐利的商业本能有悖于数字化成果长期才能获益的特点,使部分机构轻视这项战略投资。(2)案例分享 :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经验总结(略)2. 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业务模式、经营理念、科技投入方面与传统保险公司有较大差别(见表3)。由于在成立初期便特别重视科技投入和能力建设,其数字化建设模式和应用更有互联网化的特征。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四大优势:一是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极致体验:以客户体验为主,更加贴近用户需求,风控等业务流程及规则管控均围绕客户旅程进行优化设计;二是场景化特征鲜明:基于业务场景进行数字化应用建设,实现场景连接,服务场景需求,提升获客能力并优化产品设计;三是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能力,满足互联网海量交易、众多合作伙伴的对接要求,以及基础设施及交易系统的云化需求 ;四是实现深层次的生态合作:以科技能力输出作为核心竞争力,支持嵌入合作伙伴场景,实现更深入的生态合作。同时,这类公司也面临如下四大挑战:一是市场层面:市场竞争激烈,除同类型公司外,传统保险公司积极通过自有官网和中介网站销售产品,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以及电子商务渠道也分流了一些客户;二是信息层面:由于业务在相对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隐患成为很多投保人的关注焦点;三是运营层面:互联网保险产品件均保费普遍较低,导致客户平均服务成本较高,给企业运营造成较大负担,同时对客户体验提升形成制约;四是服务层面: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由于互联网保险在营销环节与客户直接交流较少,因此容易产生由于保险合同条款解释说明不足、客户形成理解偏差等问题。(2)案例分享 :互联网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践(略)3. 中介类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挑战保险中介公司正在向依托场景与流量的新型数字化保险中介平台转型。即所谓的保险中介 3.0 时代,中介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切入碎片化场景,搭建场景下的保险渠道,延伸客户触达的同时反哺保险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竞争壁垒已出现向“产品 + 服务”的模式转变:开始为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研发、用户分析等服务,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保障方案定制等服务,为保险代理人提供移动展业工具等服务 ;二是行业内的多元主体更多转变为竞合关系:以平台积累的客户数据为基础,与传统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客户需求分析、保险产品开发等;数字化中介平台将在开放的生态中通过连接各合作伙伴的能力,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保险中介公司,正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保险中介市场将迎来“全渠道”监管: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保险中介行业的乱象问题,并已逐步通过监管手段,对运营管理活动提出新要求 ;二是互联网平台加码保险业务对传统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冲击:一方面,互联网保险平台会引起保险的“脱媒化”,挤压中介机构的生存之本 ;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优势,挖掘客户更加精准 ;三是传统保险公司的“去中介化”趋势显现 :保险中介在利用金融科技助力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埋下隐患,如借助算法进行“智能保顾”,在提高用户转化率的同时,也加剧传统保险公司的“去中介化”趋势。(2)案例分享 :中介类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与实践(略)4. 保险科技公司的数字化转型(1)现状与趋势保险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协力。基于保险科技前景可期的市场预判,大量保险科技公司快速崛起,如车车科技、豆包网、爱选科技等,以及广义上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软硬件平台、系统技术、数据分析等服务的技术服务商。这些企业在商业模式、业务模式方面各有布局,以解决保险链条上不同环节的痛点为目标,在保险流程的各个环节尝试创新,在提供快捷保险服务的同时,构建多元的保险科技生态圈。保险科技公司依据主要业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产品及渠道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初创公司最集中的领域。主要关注直销以及保险产品的个性化,提升保险客户的用户体验 ;第二类是定位业务流程提升的公司:占据保险科技行业约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专注于提供外包的保险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驱动产品,包括数字化营销、承保、结算、理赔以及员工福利相关服务 ;第三类是注重数据分析服务的公司:专注于分析开源数据以及外部数据,或者为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提供协助。包括可以量化风险的数据挖掘和建模公司,以及提供自动化机器学习技术的公司;第四类是聚焦理赔管理领域的科创公司:专注于理赔管理流程的流畅化、自动化。通过使用 AI 及其学习技术提供理赔管理软件及移动应用,在理赔流程中进行数据抓取、自动化分析,也可以提供远程侦查技术以协助理赔。(2)案例分享 :保险科技公司助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与最新尝试(略)(二)基于保险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化延展视角1. 聚焦大健康领域2019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等文件,“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动,将给商业健康险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019 年末,银保监会修订并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将健康保险定位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险的增长速度将保持较快水准,为推进我国人身险市场回归保障,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力后盾。而科技无疑将为保险业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保险科技在人寿与健康险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数据应用:从健康问卷、体检报告、理赔记录及物联网设备等收集用户的健康数据,例如诊疗数据、生活习惯、养老偏好等信息。基于其上的数据分析,建立用户健康档案,辅助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咨询服务。如 Dacadoo 公司可基于实时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评分,以色列大数据公司Atidot可提供人寿保险行业大数据和预测分析工具。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围绕客户需求痛点,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精算技术手段的升级和迭代,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和精细化定价。如 Ladder Life通过利用第三方数据,直接在线或通过移动 APP 提供寿险报价,如果客户有资格获得即时保险,则消除了对血液和尿液样本的检测需求 ;推出 Ladder API,并与Sofi(社交金融)平台合作,为其系统中的个人提供更广泛的服务。数字化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包含健康管理、疾病控制、疾病诊断等。传感器健康管理 / 疾病预防/ 控制是指可穿戴设备正被用于健康保险业务,它们会传输关于用户锻炼频率等预防疾病行为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调整个人保费,如以优惠的利率奖励积极的投保人,或针对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用户提高保费。数字化疾病诊断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进行某些特定疾病的高质量检测与诊断,提高后续核保理赔工作阶段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诊断疾病的成本。例如 Boundlss 公司提供 AI 健康保险助理,旨在预防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2. 提高养老养护保障水平近二十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养老投资保障诉求扩大。除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外,企业、职业年金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具备较大增长潜力。养老险数字化转型除了提升养老险自身价值链上的效率及体验外,还包含保险公司向养老产业链的扩展。近 10 年来,国内已经有多家保险公司开始以轻、重资产等多种模式布局养老产业,其中尤以泰康在线、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众人寿等表现突出,它们一方面建设运营养老社区,吸引老年客户入住,获取运营收益;另一方面以“养老保险支付+实体养老服务”的概念主攻高净值客户人群,销售对接养老社区的大额保单,极大地拉动了保费的增长。养老险的科技赋能目前包含以下方面:产品创新:如中国人保寿险联合蚂蚁集团共同推出“全民保 终身养老金”创新型保险,将商业养老险起保门槛降低至 1元,并通过全线上流程让用户随时随地投保,按月领取分红。提升客户体验:如中国平安养老险整合集团科技优势,在好福利平台推出了“团体体检”“360 健康管理服务”“平安好礼”等多款产品,自助理赔和人脸识别领取养老金也被广泛应用。运营升级 :如中国平安养老险研发了企业年金受托管理系统“盈管家”,搭建起包括受托人内部管理端、外部管理人传输端、客户使用端的全流程系统群 ;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职业年金受托系统“智管家”,通过智能监控、智能交互的创新,满足了对资金的安全性、数据的精准性、信息的透明性、决策的执行性的需求。机器人养护服务 :机器人辅助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为病人提供服务,还会为保险公司降低理赔支出、控制风险。如 AIG 和日本大同寿险公司(Daido Life) 与 HAL 设备开发公司 Cyberdyne 达成合作,开发整合护理机器人的寿险产品。3. 加速布局汽车产业链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新车销售量增速下降,商车费改致使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车险保费的增速。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不断科技化,也为车险市场带来了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产品形态新风险:新的技术带来新的未被覆盖的风险,如新能源汽车拥有特殊动力系统和独特风险的车型,可联合汽车生产企业及平台构建依托技术和数据的电动汽车保险风控评价体系。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现有车险形态可能发生深刻变革。乘用方式新风险:共享出行的快速发展不仅给车险业务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在定价、风控等环节向保险公司提出了挑战,如对于同一车辆标,驾乘人员多样化,终端客户、平台与保险公司的责任边界模糊等,均是保险公司需考虑的因素。基于使用的定价:UBI 全称 Usage Based Insurance,意为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UBI 运营的一大难点是车辆行驶、人员驾驶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使用,面临采集设备成本、对接成本、消费者隐私等挑战。经销商赋能:如上汽保险以保险为抓手,提升经销商保险及关联的增值业务经营管理效率,同时为车主、保险公司、整车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满足经销商需要的“傻瓜式”保险出单工具。4. 赋能农业保险2019 年 2 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农业保险在抗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以及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2019 年10月9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林草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到 2022 年,稻谷、小麦、玉米 3 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 70% 以上,收入保险成为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保费/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1%,农业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达到 500 元 /人的目标。在农业保险发展备受重视之时,科技也成为重要的赋能工具。农险的科技化与农业的科技化息息相关,针对农险对于精确承保、理赔中的难点,目前业界有如下科技服务 :地图应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遥感初步标定及实地修正获得地块信息标记,精确划定承保范围,帮助厘清损失。此技术在农险监管上也获得了应用,北京市农委在中国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国内首个农业保险综合服务平台,利用3S 技术实现了“农险一张图”功能。可以通过浏览地图的方式,看到每个地块的所有保单信息和报案及理赔情况,使得重复投保等套取补贴资金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补贴资金的去向也更为清晰,农业保险风险更是可以有效估算。科技赋能查勘定损:一是使用无人机进行查勘,无人机可以克服受灾区域分布广阔、道路行走艰难等困难 ;二是通过部署在土地上的传感器和遥感信息,提供风险防范服务,帮助理赔定位,协助定损。农险种植服务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TCC) 利用先进的数据及分析技术为决策提供支持,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升种植利润并且降低风险,通过代理门户对业务效率进行管理,并为种植者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策略、实施方案与治理建议(一)数字化转型策略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可基于两个维度,一是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推动业务增长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二是业务需求的复杂度,复杂度低意味着只需在局部对业务进行优化升级,复杂度高表示可能会给业务带来重大重组变革。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我们将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归纳为局部优化、模块提升和全面改造三大方面。1. 局部优化:基于业务需求,对现有的功能、流程、用户体验和系统进行局部的优化改造,以实现业务提升。此策略投入费用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数字化转型风险较小,见效相对容易。适用对象 :一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完整、且现有保险系统可满足大部分业务需求的大型保险机构,有整体的数字化建设战略,明确知道后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二是信息化建设投入有限、业务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型保险机构,可通过对现有业务模式和系统建设的优化来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能力。2. 模块提升:此策略是小修小补策略的加强版。整个优化提升不局限于具体的业务功能、流程和用户体验,而是从业务模块或者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改造,实现对业务更加有效的赋能。此策略费用投入适中、建设周期可控,可在短期内见效,且风险适中。适用对象 :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聚焦数字化转型的保险机构。3. 全面改造 :选取此策略意味着保险机构现阶段面临较大的信息化问题,现有信息化体系在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应对市场变化方面能力不足,已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短期内的局部优化或者主要功能模块改造,仍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情况下,可考虑此策略。适用对象 :信息化系统建设达到 10 年以上且没有进行深度优化,同时已不能很好支持现有业务和未来业务发展的保险企业。此策略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且在短期内较难见效,转型风险较大。(二)数字化转型的预期效果无论采用哪种转型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增加收入、提升效率、优化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然而,转型效果都存在一定滞后,且部分转型效果难以用定量的指标进行预测和分析。相关企业通常有需求细化和量化数字化转型,为此,需要开发相应的能力评估模型或标准体系。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增加保费收入: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应能增加保费收入。例如精准营销提升客户转化率,从而提升保费收入。可量化预测指标:客户有效标签、客户营销转化率、客户人均保费单价等。二是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对数字化转型具体目标的定义,例如操作流程优化,渠道融合、数字化工具使用,来评估分析,预测效率的提升效果并进行优化。例如智能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提升录入效率。可量化预测指标:操作时间长度、出单速度、理赔速度等。三是改善用户体验:通过用户界面优化、系统性能优化、操作连贯性优化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用户操作习惯和爱好,从而提升体验。可量化预测指标:在线时长、关键点击数量和客户评分等。四是降低成本和风险:通过引入数字化工具降低人工成本,同时降低承保和理赔的风险。例如智能机器人降低人力成本、反欺诈模型降低理赔风险等。可量化预测指标包括:综合成本率、销售费用、风险识别率等。五是促进生态协作:通过生态合作,例如渠道对接、外部合作伙伴接入,对保险客户引流、转化、保费贡献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模型,实现最终业务目标。可量化预测指标:渠道转化率、引流数量、保费贡献率等。(三)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模型保险机构可通过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从数字文化、组织协同、治理能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能力、生态搭建八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估。一是数字文化:数字文化是数字化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数字化的意识、形成了数字文化,才能很好地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保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公司是否有内部数字文化,是否强调敏捷性、合伙制、创新力和时效性是关键指标。二是组织协同:在组织架构方向。组织架构是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骨架,是支撑转型落地的核心。公司是否有清晰的数字化组织架构定义与职责划分是关键评估指标。在内部协同方向。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跨业务条线、跨业务部门的。未来的数字化发展不会有明显的边界,协同发展将成为趋势和基础。数字化团队是否与其他部门,如市场、IT 和外部合作伙伴有机协同与合作,将成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指标。三是治理能力:一方面是高管参与。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从业务跟随到业务技术协同、到技术(数据)驱动业务发展。高级管理层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度,决定了转型效果的好坏。高级管理层是否直接参与数字化管理,特别是在数字化治理方面,是数字化转型治理的关键指标。另一方面是适应市场。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升,个性化和市场化的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多。快速迭代的产品、基于产品经理的产品设计、开发和运营模式,将直接决定市场化竞争的表现。是否采取项目制/产品制、是否具有快速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能力是关键指标。四是人力资源:科技人员比例。科技人员的占比决定着保险机构的技术实力、科研能力及数字化落地的能力。相对互联网保险公司近 30% 至 40% 的科技人员占比,传统保险企业的科技人员占比多少,成为衡量其数字化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字化人员比例。相比科技人员,数字化人员主要是指具备保险业务和金融科技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类人员能更好地从业务场景出发,结合保险机构的实际能力,规划设计发展方向。因此,数字化人员占科技人员的比例,是决定该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效果的核心指标。五是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保险机构在业务模式、工作流程、薪酬设计方面等和之前存在不同。传统的考评机制和流程,更多的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情况。数字化模式下业务指标加强,从创意产生到产品市场化,都应具备有效的考核标准。激励对象。未来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更加地细颗粒度化和动态化,是否适用于公司各层级(含高管),是否与业务、个人发展挂钩,都会成为综合考核的关键参考指标。六是资金投入 :专属资金。资金的投入程度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因此,数字化资金的支持情况是决定一个机构转型成功与否的最核心指标。通常传统保险公司每年在IT 方面的投入约为保费收入的 0.5% 至 1% ,数字化转型时期约为 1% 至 2%,互联网保险公司约为 2% 至 5%。七是技术能力: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资金投入就是机构的研发能力,保险机构的数字化研发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是否掌握数字化技术的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关键指标。八是生态搭建 :孵化合作。保险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高频的场景。而提升业务必须要用高频促低频,要把保险产品和某个高频的产品或者场景进行融合,借助生态的力量实现保险业务的增长。因此,保险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数字化创新孵化机制(设计创新产品、寻找创新业务模式)、是否建设数字化创新实验室 /孵化室等机构(试验创新场景、创新合作)、与外部的合作情况是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潜力的关键评估指标。(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策略……(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2020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保险专业委员会,普华永道)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