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财务经理直言:只要折扣业务研究透了,让你工资从4千涨到8千伟哉

财务经理直言:只要折扣业务研究透了,让你工资从4千涨到8千

疫情过好公司为了提升业绩,也是弄了许多活动折扣,我们公司的会计都快被各种折扣业务给折腾坏了,做账总是出错。后来我们财务总监就说了:谁要是把这些折扣业务给我研究透了,我让你工资从4千直接涨到8千!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折扣业务的账务处理,助大家解决难题!【文末可免费领取资料】商业折扣定义:注意:真例:现金折扣定义:企业应当在下列支出发生时, 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注意:真例:销售折让定义:企业应当区分下列三种情形对合同变更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注意:真例:销售退回……真实案例(总)某店2019年12月新购进一批戒指,单件标价8888元,现在跳楼价,只卖1130元;2019年12月分别出售给张三、李四、王五各一件,其中张三未付款。同月,答应只要张三1100元张三才付款;李四发现首饰有问题要求退货,经协商退给李四一半款双方不再追究。2020年1月(年报前),王五发现这个首饰是假的,双方协商全额退款不再起争端。(1)2019年12月销售时(商业折扣):(2)2019年12月张三付款(现金折扣):(3)2019年12月给李四退款(销售折让):(4)2020年01月王五退货(销售退回):......篇幅有限,想要领取完整的小伙伴,关注我,私我回复“会计”两个字即可免费领取哈!#会计#

安危相易

会计领域国际前三!东北这所大学又在顶级期刊重磅发文

近日,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刘行教授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李真教授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倪晨凯教授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Dividend Taxes, Investor Horizon and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在线刊发于国际顶尖会计学期刊The Accounting Review。该文考察了股利税引发的锁定效应是否会降低股票的异质波动性。中国2012年的一项股利税改革将个人投资者的股利税与其持股时间长短挂钩,持股时间越短的个人投资者面临越高的股利税率。该文研究发现:在这项股利税改革之后,相比股息率较低的公司,那些股息率较高公司的股票异质波动性显著下降。这一结果在那些有着更多散户投资者和更大不确定性的高股息率公司更为显著。此外,高股息率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在股利税改革之后也显著下降。最后,因为股利税改革使得非知情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减少,这使得高股息率公司在股利税改革之后的盈余公告在触发更少交易量的情况下实现了更完全的股价反应。综合而言,文章的结论表明,股利税引发的锁定效应通过抑制短期个人投资者的交易,稳定了资本市场,提高了股价的信息含量。The Accounting Review是会计领域国际前三的期刊,也是UTD 24期刊之一,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此项科研成果有助于提高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延伸阅读:刘行,1985年10月生,湖南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税收;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与财务研究。先后任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会计研究》、《金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财经研究》等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曾获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等荣誉。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于1995年12月经财政部批准成立,是全国第一家高等院校下设的会计学院,目前是我校最大的教学单位之一。会计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为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团队为首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会计模拟实验室是东北地区第一家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曾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建有3个"孵化基地"和1个"财会云模拟实验室"。目前,会计学院已基本实现了"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和"国际化、高标准办学"的建设目标。在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均名列第一。素材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去其所恶

互联网时代和中国制度下的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研究

编者按: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型、制度变迁的特殊阶段,加之随着信息技术变革、人类步入互联网时代,我国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领域正面临什么挑战?处于怎样的现状?有何趋势?未来又存在哪些关键问题?2016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数理科学部和政策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主题为“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第161期双清论坛。会上来自国内23所高校的49余位专家学者对以上问题如何认识呢?本次推文通过介绍靳庆鲁、孟庆峰、王艳艳、吴育辉、顾远东、吴刚以该论坛探讨为基础所作的《互联网时代和中国制度下的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研究》,带领大家了解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审计与财务行为面临的重要制度与时代特征约束、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及未来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二、讨论:这篇文章开篇以我国特殊体制下经济转型与信息技术变革及互联网发展背景为契机,探讨这些情境将为我国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通过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体制经济制度改革、恰逢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现实情况,讲述对我国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理论和实践发展构成的“双重挑战”。那么,我们现状如何、又要如何发展呢?在现状方面,文章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做了如下阐述。首先通过介绍制度环境与会计审计及公司财务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强调部分制度因素怎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行为。同时点明现有文献大多从法律属性、产权保护、政治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非正式制度等层面对我国会计审计及公司财务如何影响进行研究。其次,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会计审计及公司财务领域研究带来的挑战。现今,国内外关于该方面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相关文献,这个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最后,文章对会计审计及公司财务领域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现状趋势予以概括,指出我们当前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单纯的“微观—微观”、“宏观—微观”拓展到了“微观—宏观”层面,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微观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上述对当下背景及学术界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之后,作者依次介绍了此次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的主要核心内容。第一部分对制度变迁与会计审计问题研究进行讨论,与现有研究方向基本一致、该分论坛围绕政企关系、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等方面与公司会计审计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则讨论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前述“微观”间及“微观”和“宏观”间关系的研究相呼应;第三部分着重研究时下全球热点关注的移动互联网下公司财务行为,讨论信息技术发展中信息披露与信息传递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第四部分关注中国制度背景下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转型大背景深入分析我国制度变迁及市场监管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第五部分侧重于我国资本市场独特行为特征研究,如15、16年的市场股灾、关系型交易与资本市场的交互作用以及中介机构者对公司财务的影响等。文末,作者凝练了今后研究的五个关键科学问题,并指出我们的未来研究需立足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出微观数据信息含金量,在基于中国情境下构建我们独有的理论,倡导在当前国际上较为欠缺的考察互联网或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行为或股价表现的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理论、借此实现理论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一篇基于学术会议探讨上的思考,靳庆鲁等人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对会议主题予以系统讨论,清晰地刻画了当前现状和问题、并为我国学术界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也强调,学术界关于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的研究必须基于我国特殊制度环境背景、结合当下发展环境,必须紧扣时下来实现价值。这篇会议纪要给小编带来很多启发。学术研究来源于现实取材,我们关于相关领域的研究选题必须到现实背景中寻找灵感;我们需要对政策出台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性,多思考宏观政策及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改变、多关注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改变对企业会计审计带来了何种影响。理论研究是为了服务和引领现实,朝着不断完善当前理论研究的方向努力、对政府制定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建议。我国正处于制度更迭的重要时期,从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限薪令,到十八大加大反腐力度、全面营改增的推行等,都为对经济环境有高度敏感性的会计审计和财务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探索机会,这是丰富现有理论的契机、同时具有重要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近期正值两会圆满落幕,让我们共同重视起对经济制度环境及时事政策的关注、不要只把目光停在书本和文献上啦。三、知识链接:互联网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领域应何所为?当今世界,企业互联网化持续发酵,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正迅速发展和被应用,诸多企业通过借助这些新技术不断加速转型升级。“秒创新”的技术革新、颠覆性的商业变化、日益紧密的产业互联网,这些新现象都昭示着企业管理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管理模式日益显得封闭、落后、僵化,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以财务会计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也迫切需要结合形势做出变革调整。一方面,在“互联网+”推动下、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运行环境与内容已然巨变。互联网技术进步在客观上为会计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支撑,但当前该领域的理论更新还不足以满足高速互联网发展变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与时俱进离不开会计理论创新。同时会计的法律法规及准则制度想跟上并适应各方面需求,也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会计理论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互联网高速发展环境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在此进程中,会计信息系统面临巨大风险、安全问题频发。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安全保密系统,同时还应实注意强化内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采取防火墙技术预防病毒、对数据加密等。大势所趋的互联网发展下,时代的进步不仅为我们带来各种可能和机遇、也是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及挑战。我们不仅要把握好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新可能、也应留心处理好于此同时呼啸而来的风险和隐患。期刊来源:靳庆鲁,孟庆峰,顾远东,吴刚,王艳艳,吴育辉.互联网时代和中国制度下的会计审计与公司财务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7(03):287-296文章为研究生阶段学习所用,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指出,一起学习!

息息相通

一个真实的模板,关于研究生如何回复专家审稿的意见

针对有些研究生同学在收到审稿的意见之后,不知道如何回复专家的意见,现对一一举例说明。专家意见:(1)中文摘要对本文内容的概述不完全,例如最好使用这样的语式:基于**方法/原理,提出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使用精确量化的术语或指标代替模糊的表述。中文摘要格式要求请参阅科技论文写作漫谈英文摘要语法错误太多,应该重写(2)研究背景可以再扩展,近两年对去雾算法的研究较多,建议介绍相关进展,再多查找一些文献。(3)本文方法较为可靠,但是许多公式未介绍清晰,详细见审改稿文章叙述需要增强逻辑性(4)其余见审改稿。专家意见:(1)中英文关键字需要改进,选择专业词汇,实词,从题目及中文摘要中选取。(2)图7有错位的情况,请检查。针对专家的意见,如何做出回复呢?下面给出详细的回复的模板:修改稿说明尊敬的专家和老师:您好!现把各位老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修改情况汇总并向您报告:I:(1)您提出论文摘要内容概述不完全问题,现按照您的意见,已按照《科技论文写作漫谈》修改完毕,以及英文摘要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已修改订正。(2)您提到近两年的去雾的研究背景在原文中出现较少,现按照您的意见,已添加最新去雾文献6个,本文参考文献现已达20个。(3)您提到文中许多公式未介绍清晰,现按照您的意见,已对公式的由来和提出添加合适的说明,对于文章叙述需要增强逻辑性的问题,已添加一些连词和修改一些词语,加强文章各个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性,增强文章叙述逻辑性。(4)您提到其余见审改稿,现已对您红笔圈住的问题修改完毕。II:(1)您提到中英文关键字需要改进,选择专业词汇,实词,从题目及中文摘要中选取。现按照您的意见,已对摘要中的关键词进行适当更换。(2)您提到图7有错位情况。现已检查完毕,在原文中图7排列整齐,上传文件保存的是word.docx类型,可能在转换PDF的过程中,出现了错位情况。现已将所有的问题报告完毕,再次感谢专家和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若文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不吝赐教,最后说一句:“您辛苦了,老师”。此致敬礼!

屈平

研究型审计初探

咸宁市审计局 金显威摘要:研究型审计不同于纯理论的学术性研究,而是建立在审计实务基础之上,与审计实务高度融合的应用型研究,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成果水平,促进审计工作创新发展。本文探索研究型审计的内涵、特征、主要方法,提出加快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建议。关键词:研究型审计 改革 治理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正式提出研究型审计,其后不断发展成熟,并在全国铺展开来,在社保基金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系列审计中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1月15日,《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审政研发〔2021〕6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笔者结合当前的审计实践,现就开展研究型审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什么叫研究型审计?当前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研究型审计就是把对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的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把研究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改变以往只注重揭露问题、简单提出建议的惯性思维,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审计工作。具体来说,审计前,对该行业、该领域历史情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都要全面研究;审计中,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方法步骤、组织方式、技术手段、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审计后,全面梳理总结行业审计、重点项目审计情况,在提交审计报告的同时,至少要报送一篇审计信息(审计要情),至少要完成一篇综合分析报告,至少要发表一篇研究性成果(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出台或完善审计实务操作指南及其配套办法,编写优秀审计案例,促进审计规范管理。深入研究各类审计对象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改革方向、目标路径、政策举措,更加精准地揭露问题,更加深入地分析原因,更加务实性地提出建议,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政策束缚、体制障碍、机制扭曲、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不断改革,推进行业治理、单位治理、基层治理、区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二、研究型审计的主要特征(一)时间地域不受限制。既可以对某类审计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引领改革方向,率先取得成效,还可以对本地、外地和国外同类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吸取精华、补齐短板,发扬优势、打造品牌。审计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审计前需要提前介入,对审计对象的时代背景、业务范畴、法规政策、风险漏洞、发展趋势等都要提前做系统整体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调查了解;审计中需要探索创新,既要对审计对象贯彻政策情况、管理漏洞、改革方向、路径措施进行研究,还要对审计本身进行研究,改进审计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报告;审计后需要形成研究成果,服务宏观决策,促进深化改革,而不是简单地报送信息。(二)审计方式方法多样。在审计方式上,研究型审计注重审计人员与专家学者、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历史情况与发展趋势、本地情况与外地情况、国内情况与国外情况、财务知识与其他知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审计意见与非审计意见、点与面等相互结合。在审计方法上,研究型审计既可以采用传统的审阅法、比较法、归类法、复算法、系统法,还可以采用召开专题研讨会、与科研院所合作、与被审计单位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合作、文献综述、网络调查等方法。(三)更加注重智囊作用。研究型审计适应审计部门作为政治机关和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加注重发挥智囊、谋士和建设性作用,将服务理念融入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审计专业性强、触角广泛、熟悉政策、反映快速的优势,跳出单个的微观审计,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深入剖析影响地方科学发展的实际问题,着重从政策、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提出审计建议,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出台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三、研究型审计主要方法研究型审计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但主要有三种:系统整体研究、纵向历史研究、横向比较研究。(一)系统整体研究。对同一年度预算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环境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行业审计分专题进行系统研究,或者对同一年度的所有审计情况进行系统整体研究,归纳各类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着重提出建议,提交审计信息或专题报告,服务领导宏观决策,推动地方出台制度,提高区域治理、基层治理、行业治理和单位治理水平。(二)纵向历史研究。对某一行业审计或重点项目多年的审计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例如,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2016年试点以来的审计情况进行研究型审计,着重探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内涵、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评价指标、审计方法、组织方式、技术手段等,分类归纳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前瞻性的建议。同时,撰写调研报告、科研论文,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立足审计实践,编写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操作指南及其配套办法,汇编优秀审计案例供参考学习。(三)横向比较研究。一是对国内不同地区的同类型审计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对照好的做法,找出不足,探索改进办法。二是对中外同类型审计项目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学习借鉴国外审计先进经验做法。三是对中外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立法型审计体制、司法型审计体制、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审计体制、监审合一审计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四、加快推进研究型审计的几点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探索创新。基层审计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畏难心理、等靠思想,将研究型审计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外出考察、查阅资料、咨询高校等方式,学习研究型审计的目标、程序、思路、方法、手段等,制定研究计划,在具体审计实践中主动开展研究型审计,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二)紧扣中心大局,选好研究课题。要紧扣党政工作中心、改革发展大局,密切关注经济时势、领导关注点、社会热点、民生难点、改革障点和审计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突出研究的迫切性、前瞻性和必要性。譬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医保基金“穿底”风险、政府投资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审计新领域,都可以作为研究型审计的课题。(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型审计实施办法,成立研究型审计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研究团队,确定科研院所合作单位,设立研究型审计项目标准,草拟研究型审计考核细则。制定研究型审计计划,与“十四五”审计工作规划、每年项目计划相结合,确定近期研究型审计项目,启动审计实务操作指南制定计划,编写优秀审计案例,撰写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四)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研究能力。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研究型审计的需要。一方面,审计系统应组织研究型审计培训,打造上下联动科研高地和理论研究平台,加强工作互动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型审计项目,借鉴科研院所研究方式方法,坚持理论研究和审计实务相结合,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五)落实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基层审计机关应落实组织保障,加大领导力度;落实人员保障,组建科研团队;落实后勤保障,给予充足经费;落实制度保障,出台研究型审计实施办法,制定研究型审计工作计划,激励审计人员踊跃参与研究型审计,对取得研究型审计科研成果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与个人评优、职务晋升挂钩,营造研究型审计良好氛围;构建协调机制,加大与本地深改办、政策研究室等机构的协作力度,借智借力共同完成研究型审计课题。(六)提高政治站位,构建理论体系。十几年来,研究型审计的提法时常出现,但对研究型审计的内涵还没有统一定型的界定。因此,亟需对研究型审计本身进行研究。要紧跟国家战略和改革方向,深入探讨研究型审计的历史背景、目标、意义、特征、指导原则、程序步骤、方式方法、考核细则、注意事项等内容,构建一套实用的理论体系,选编研究型审计优秀案例,用于指导审计实务。参考文献:[1]李功耀,黄明霞.南京特派办: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审计,2010(24).[2]孙东,史慧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成效(j).审计月刊,2011(10).[3]李玲.创新审计理念 打造审计精品—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研究型审计发展回顾(j).中国审计,2012(16).[4]李俊平,刘晓倩,杨传波.国家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思考(j).审计月刊,2015(10).[5]孙夏赋.应该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审计(j).中国审计,2019(23).【来源:咸宁市审计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核桃派

扎心了!最新研究近八成人因财务失眠 睡不着的原因是穷

来源:金融界网站据美国最新研究报告《失眠调查2019》,78%成年人会因财务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失眠。调查显示,39岁至54岁之间的美国“X一代”受财务问题影响最严重,64%因财务问题失眠;23岁至38岁的“千禧一代”次之,比例为58%;排在第三位的是55岁至73岁的“婴儿潮一代”,比例为54%。 受美国金融网站Bankrate.com委托,舆观调查公司今年5月29日至31日调查2504名美国成年人,得出上述结论。这项“失眠调查2019”显示,78%的美国成年人会因财务问题、人际关系等原因失眠,比例比上一年增加9个百分点。56%的美国人失眠至少与一项财务问题相关。人们最关注的三大财务问题分别是日常开销、养老金是否够用和医疗或保险账单。 另外,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约合20.6万元人民币)人群中,63%受财务问题困扰;年收入超过8万美元(54.9万元人民币)人群中,这一比例是53%。 因为贫穷无心睡眠,你是这样的吗?

扎扎实实

财务发展探索:财务的未来之路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核心观点:舒适区内危机四伏,机遇存在于舒适区以外的新环境中。假设你可以从零开始,你将会如何设计打造你的财务团队?团队 结构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所相似吗?该结构可以在未来运用多 久? 5年后还会保持不变吗?或者未来还需要这样的财务团队吗? 今天,我们正经历的快速变革跨越技术、数据、技能和文化,由此所 创造出的机遇,远远超出了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的范畴。这使得我 们有机会去设想采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完成工作,并为业务增添更大 价值。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反思目前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如何执 行完成工作任务,而是进一步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究竟是否还有必要 继续此类工作。为了迎接挑战,我们需要回归最基本问题:为何设置 财务职能?是为了满足哪些业务需求?这些需求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科技与数据的发展 为了紧跟变革潮流,财务职能需要充分利用技术及其带来的所有可 能性。基于云环境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将大大提升数据可用 性,从而支持企业有能力挖掘更深的洞见,同时也减少了一部分财 务团队工作负荷。我们将如何利用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财务团队的产 能?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以此为契机开发新的洞察力,不仅改变财务 在企业中的作用,还进一步激发财务行业本身的文化转型?如果只 是把财务部的这一“过剩产能”简单狭隘地视为增效节支而不加以 充分利用,将会导致领先企业的财务部错失为企业增值以及保护企 业利益的重大良机。需要具备适应能力 财务职能本身也面临着风险——无法应对迅速的变革,从而与业务 部门越发脱节。我们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行相比,西欧 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可能不太愿意接纳重大变革。这或许是受监管环 境、经济前景的影响,甚至源于潜在的文化或代际问题,即与那些刚刚踏上职场的人士相比,已处职业生涯后期的管理者们积极推动变 革议程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不但会削弱财务职能在业务中的影响 作用,还将对业务本身造成威胁。迟迟不肯改变的企业势必为潮流 所摒弃。而财务部门若想支持企业应对颠覆,首先必须自身转型。科技的影响 大多企业的财务职能在当初创建时,都承受着与系统和数据相关的 压力与限制。然而这些来自于系统和数据的限制正逐渐消失——特 别是在增长型经济体和行业当中。由于财务职能主要关注的是季度 和月度报告,它们在共享服务、业务合作模式和处理短期问题等方 面,无疑变得相当“制度化”。然而,这些现象是由于未充分整合、无 法联动的系统所直接导致的,随着我们转向更加连续的财务报告周 期,各方越来越期望财务部门能着眼未来、而非过去,并且摆脱战术 思维,从战略角度进行考量。但是,我们也不能错误地设想,单凭技术投资便可解决所有问题:确 保技术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应用,并以此积极提升员工和客户的体 验,对于充分发挥技术实施的价值至关重要。能否建立通用流程模式? 随着我们逐步转向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财务流程将越来越需要依靠 技术支配。这种财务流程与报告的标准化,将为企业引入一套通用 流程。从单一层面上看,大多数财务流程都相对简单,但由于我们搭 建的组织架构增加了报告维度的复杂性和跨系统的数据碎片化,最 终导致整个财务体系变得十分庞杂。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 事情都不必如此繁琐。我们绝不应设法利用技术对不良的流程进行 自动化来欲盖弥彰。组织变革的挑战 我们通过研讨会和全球调查了解到,虽然市场对数据和报告方面的 变革已经不再陌生,但若是提到有关文化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反应 就会截然不同。毋庸置疑,受访者深知变化必将到来,不过近半数都 认为,变化并不会在未来五年内对其产生影响,这也暗示着他们仍 乐于停留在舒适区中。也许,财务专业人员之所以对这一改变不加 以重视,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身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或需要如何 应对——尤其是就未来所需的技能而言。很多时候,财务部门在报告和业务支持等领域的表现会被评价 为“足够优秀”。但我们务必注意戒骄,并应该始终努力改进。财务部 门目前执行的许多职能都可以下放,通过自助服务的方式完成。如 果财务职能与业务部门脱节 ,被认为越来越与业务不相关,只单纯 负责外部报告和监管合规事宜,那么财务部门凭借其自身的独立性 和能力去助力企业决策的角色就会丧失。适应业务发展的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需要提高其灵活变通性,以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 下,制定实现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虽然成本和效率 依然是财务职能的关注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与解决业务问题和 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多价值相比,仅仅改善财务职能的内部运作方 式只能产生十分有限的影响力。这意味我们要开拓思维空间,更广泛地考量业务需求以及未来的财 务运作方式。当交易变得更为实时性,基于最新信息做出快速决策 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不可能再等待财务部门用一个月时间来跟上 业务进度。许多企业都迫切希望,财务能够超越传统职能领域、有效 参与决策。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业务环境中,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需要决策支持,尤其是来自财务部门的助力。进化势不可挡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企业必须围绕长期战略目标做出决定,并在 达成短期绩效和中期成果之间建立妥善平衡。而财务部门因其独特 的优势地位,能够提供制定此类决策所需的洞察力。然而,为了发挥 这些功能,财务组织必须进一步推动自身发展,发挥更积极主动的 咨询作用,同时坚守为企业管治而需履行的监督、内控的职责。由于科技发展,某些财务部门的职能则有可能在未来被技术代替, 这也是新兴技术进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至今仍在做“壁上观”、 仍在绞尽脑汁分析发展财务团队的技能功能和工具的投资回报率 是否丰厚,这样的企业可能会由于缓慢的反应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此显著的变革节奏既意味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对财务专业人 员来说,最大的难点或许在于务必要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崭新角度、视 野去把握契机、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审时度势、放眼未来的愿景,否则 我们将很难有效推动财务职能的彻底转型,以及角色的升级换代。1. 挑战:展望难 以预见的未来1.1 预测充满颠覆的世界发展趋势 了解我们的目标 或许我们研究的最根本问题在于:财务的目 标是什么,以及为企业提供的最终价值是什 么?对于参与我们本次研究的众多参与者来 说,财务工作的目标正在悄然转变。尽管其 传统的“管家”和监督功能依旧处于一个重 要的地位,但其仍然会受到诸多挑战,譬如 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数据导向型视野带来 的诸多机遇、以及来自行业颠覆性力量的现 实压力。因此,财务职能如何在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 道路上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否要求 我们改变习以为常的文化?本研究通过访谈 和研讨会,对这些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了解变革过程 未来充斥着不可预见性。借用许多评论家的 观点,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其 变化速度史无前例,自然也带来诸多不确定 性,令我们更加希望前路能受到明确指引。 财务职能也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已就其未来 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很多探讨——尤其 是在ACCA成员和普华永道客户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其中是 否存在什么相同之处?哪些证据可以为此提 供支持?其中有多少只是乌托邦式的美好想 象,又有多少能够成为指日可待的现实?而 我们对于财务职能的未来规划是否足以高 瞻远瞩?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关于未来 一年、三年(中期)和五到十年(长期),财务 职能将发生多大程度的改变?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财务职能的角 色将在未来十年发生重大变化(参见图1.1)。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这些变化进行分类呢?解读颠覆性力量 我们常常谈论行业颠覆对企业的影响。通过 对一些老牌企业(比如柯达公司)的关注,我 们可以了解技术革新和消费者习惯变化对 商业模式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但很多时候, 企业(包括柯达在内),虽然意识到了环境的 变化,却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我们无法停止行业颠覆的脚步,那些应时顺 势的成功企业将继续发展壮大,而那些闭门 造车、固步自封的企业则会被逐渐淘汰。这并非意味着,这些行业颠覆性的力量对所 有市场都会产生同等的影响。比如,技术进 步在中国和西欧经济体发挥的作用是截然 不同的。在中国,科技的影响力主要是高科 技企业的集群叠加造成,并非由颠覆市场的 后起之秀的新加盟而造成。作为财务团队,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获取信息, 才能更好地预测这些发展趋势。如何构建未 来一直都是个棘手的难题,因此在应对变化 时,灵活运用财务洞察力深入了解各项业务 的背后推动因素,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一则明显的实例就是无人驾驶汽车对整体 经济的连锁影响,普华永道的颠覆性趋势研 究团队,以机场运营的案例,对此进行了清 晰诠释。这些行业的领导人需要反省一些根 本性的问题:停车场产生的收入和毛利润是 多少?如果消费者转向使用无需停放的共享 无人驾驶汽车,机场运营的经济状况是否会 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是构建未 来发展趋势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1.2 建立愿景 变革管理领域的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展望未来的风险:“尝试预 测未来,就像在黑夜里,驾车行驶在没有灯 光的乡村道路上,同时一直望着后车窗。”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变革之旅的最终目的地, 就很难规划未来之路。作为个人,我们应对未来的方式通常是寻求社会的认可来确定 对未来方向的把握,但技术变革的速度如此 之快,甚至于我们很难预判未来三年的发展 趋势,更遑论十年之久。我们所能做的,只能 是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面对这种迅猛变革 的态势,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zabeth Kubler-Ross)在其著述《论死亡与濒临死亡》 (On Death and Dying,Kubler-Ross,1969 年)中提出的库伯勒-罗斯模型(即悲痛的五 个阶段)等理论,也似乎即将被淘汰。财务职能进化的基础维度 本报告中,我们力求运用已知的信息,去预测 未知的未来。虽然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任务, 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 经验,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职业架构、技术和数 据等方面的趋势将引领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对财务转型做出定义 (如图1.2所示)。传统上,我们一般会谈及 人才(技能)、流程和技术对企业转型、以及 内控系统构建的重要性。鉴于数据对企业制 胜的重要性,应将其列为第四个维度。而为 所有这些维度奠定基石的,则是贯穿于企业 乃至财务部门的能在转型中灵活适应型的 企业文化。本报告分别针对这五大维度进行了分析,研 究基础包括对未来财务职能的各种假设,以 及普华永道专业人士在广泛从事相关领域工 作的过程中,通过深思熟虑形成的专业意见。构建未来一直都是 棘手的难题,因此在 应对变化时,深入了 解各项业务的驱动 因素并应用财务洞 察力,正变得越来越 不可或缺。没有任何两家企业会 在发展历程中处于相 同位置。行业、地理位 置和企业规模都将成 为影响因素。1.3 未来财务职能的特征:六大假设 如上文指出,许多与ACCA成员和普华永道 客户的讨论都涉及财务的发展趋势和对未 来的预测。这些讨论所面临的困难是,尽管 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共同假设,但更 多的观点却是五花八门的。然而如果从各个 行业、企业规模和地域的角度来横向比较, 这些想法又显示出了较强的一致性。ACCA和普华永道将这些观点结合起来,设 法识别出人们对财务职能未来发展的共同 想法和认知,并向市场反馈、呈现这些观点, 以验证其真实性并寻找实际证据支持。研究团队提出了六种假设(参见表1.1),概 括了推动财务职能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趋 势。每种假设都获得了一系列实例的估证。 在与ACCA成员和普华永道客户检验这些 假设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分析这些假设的可 能性和维度、这些趋势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何处能够找到领先实践的例证。 这些分析结果构成了本报告的基础。没有任何两家企业会在发展历程中处于相 同位置。行业、地理位置和企业规模都将成 为影响因素。一家企业的起源、及其历史遗 留的流程和系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报告还纳入了普华永道专业人士的观点, 以阐明这些发展趋势带来的相关机遇。 云技术如何促进未来的财务职能及其对 流程的影响(第二章第2.1节)。 开放数据的相关性、财务职能的领先洞察 以及良好的数据治理(第二章第2.2节)。 发展演变的技能和人才议程(第二章第 2.4节)。 通过必要的财务文化转型以支持财务职 能的变革(第三章第3.2节)。2. 探讨财务发 展的六种假设通过访谈和研讨会,我们对上述六种假设进行了调查,参与者普遍认为这些假设确实体现了财务领域的主要发 展趋势,并且是构筑未来财务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为各种观点和探讨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众多专业人 士来说,主要的挑战在于这一愿景究竟多久可以实现,而一些企业则认为,这些假设很快就会成为现实。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他们是否相信 这些假设会在其企业中成为现实;如认同, 那么大致的实现时间是短期(一年)、中期 (三年),还是长期(五到十年)。调查结果如 图2.1所示。认同者与质疑者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将受访者和研讨会参与 者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认同者”,他们相 信改变终会到来,只是不确定变革造成影响 的速度;另一类则为“质疑者”,他们认为重 大变化不太可能发生。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中,我们将研究这种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否 与地域和人口构成有关。相比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受访 者,发达经济体(如英国和爱尔兰)的受访 者对变化所持态度相对保守,这或许是因 为相对而言,在新兴经济体,变化革新的速 度遥遥领先。正如我们在第三章第3.2节的 观点文章中指出,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 为与政府、行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紧密联 系所导致。未来的财务团队不仅 需要进行回顾性审 视,还需要积极地展 开前瞻性思考。有关 这一问题的讨论清楚 表明,必须重新思考 财务的文化和目的。 可预见与不可预见 受访者已达成一致共识,数据的使用不仅正 在成为广为接纳的现实,而且是财务变革中 非常必要的环节。图2.1中受访者对于前两 项假设的反馈也体现了这一点。然而对于后 两项假设(财务团队构架更灵活并趋于虚拟 化,和领导角色将发生变革),受访者并不确信 财务部门所特有的结构化元素会逐步进化。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英国和中 国之间存在如下明显的地域差异。 英国对财务未来发展持有最为“保守”的 看法,大多数受访者的回应是“不太可能 发生变化”。 中国对财务当前和未来状况持最为“激 进”的看法,受访者中认为“目前正发生 变化”或“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发生变 化”的人数最多。 澳大利亚对六种假设的回应较为“中立”,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将在五到十年内发 生变化”。 同样,我们的调查反馈也突显了在金融机构 与企业内财务部的受访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企业受访者对财务未来发展持更为“保 守”的看法; 金融机构受访者则对财务未来发展持更 为“激进”的看法,他们特别关注新的财 务技能和角色。这可能是因为首席财务官固有的保守性致 使“财务职能将虚拟化”和“首席财务官角色 将变更”两项假设难以被接受,这一特性在传统的市场中尤为显著。然而,需要引起管 理者警惕的是变革终将来临,无视变革的企 业将难以实现长远成功的发展。运用灵活可变的思维模式应对创新和团队 领导力建设,才能直面持续变革和快速发 展,塑造未来财务职能。财务的未来之路 研究显示,思维模式转变是众多受访者所面 临的首要挑战。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传统的 财务角色基于手工流程和早期计算机操作 流程之上,但这种以月度为周期截取“真相” 的传统财务角色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未 来财务团队不仅需要进行回顾性审视,还需 要积极地展开前瞻性思考。有关这一问题的 讨论清楚表明,重新思考未来财务工作的文 化和目的意义显著(参见第三章第3.1节)。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每一种假设,并分 析受访者的回应及潜在影响。在本次讨论 中,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正逐渐转向更实 时的决策(第2.1节),并充分利用企业数据 规模化(第2.2节),从而产生专注于业务增 长的财务洞察(第2.3节)。这项工作要求我 们应用新技能、发展新角色(第2.4节),从而 使财务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作用(如第2.5 节的讨论)。最后,我们在第2.6节中还分析 了这些假设对财务职能领导力及其整体目 标的影响。对于每种假设,我们都根据受访者的工作地 点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横向地域比较,并在列 表中展示了对于研讨会参与者的一些代表 性发言。2.1 可访问的可信数据将推动以客户为中 心的实时决策 在我们调查的受访者和访谈对象中,这一假 设的接受度最高:87%的调查受访者认为该 假设会在自身企业中成为现实,有三分之二 的调查者认为将在短期和/或中期实现。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国家间的差异较小,这 表明对于大多数财务专业人士来说,以客户 为中心的实时决策正在成为现实,或将在中 期内实现。研讨会参与者和受访者也持相同的看法。其 关键在于,需要着力借助大数据去制定更妥 善的决策。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提高预测 能力,将有助财务专业人士继续占据企业决 策的核心位置。尽管如此,也有一些参与者 指出,人为判断与解读仍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处理偏见和风险问题上。统一的数据真相?研讨会的很多参与者都指出,企业需要建立 数据“统一的数据真相”:即有且仅有一组能 够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数据,以此支持有效 的决策。但作为财务专业人士,我们习惯于 追求数据100%的准确性。在研讨会中,我们 也对此进行了质疑,如果数据准确性只有 80%,做出的决策是否会有所不同?在实现 数据准确性之前,我们是否需要推迟决策?对很多人来说,历史遗留的系统成为了他们 最大的绊脚石。因面临着应用程序之间无法 实现数据联动的重大挑战,他们无暇顾及数 据的重要作用,更不用说要建立一套“事实 版本”数据。体现在流程上,不同数据源之间 的对账仍然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 否成功应对这一技术难关,很可能会成为决 定财务部门未来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 果缺乏重视、缺少投资开发相应技术工具, 可能会引发企业内部的财务职能被逐步边 缘化。云应用程序的影响 我们看待系统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云应用 程序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无需聚焦在涵盖所 有业务流程的全能软件套件,而是选用那些 通过应用编程接口(API)连接在一起的,针对特定领域的“同类最佳”应用程序。例 如,SAP推出的新一代商务套件S/4HANA, 就是以财务核心应用程序为起点(这一概念 被称作“数字化核心”,如图3.2所示)。如果 我们实现了这一数据联动,就会降低对账的 必要性,同样的,月末结账流程也会相应变 得不再如此重要。开放式架构技术使相互竞 争的供应商能够开发附加产品,从而增强核 心应用程序。这有助提高核心应用程序的灵 活性、功能性、以及潜在使用寿命。云解决方案的实施带来了颠覆性的转变。对 许多企业来说,通过量身定制的企业资源规 划( ERP)系统提升流程效率,是拉开市场差 距的不二选择。而基于云的“同类最佳”应用 程序的实施则意味着,企业将共享基于该最 佳应用程序的通用商业模式。因此,市场差 异化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将转变为对客户的 响应速度。而企业对客户至上理念的认同, 将成为制胜的关键。内部流程和控制,不应局限于量身定制,而 应主动适应云应用程序的功能,这同时也是 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前凭借相对竞 争对手较优的流程而取得的商业优势正逐 步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凭借基础数据质量、 流程处理速度和洞察程度来占据先机。随着历史的变迁,财务和业务的需求已发生改变,例如随着报告要求 或维度的不断变化(包括客户/渠道/产品盈利能力、可持续性报告等 因素的重要性水平的提升) ,企业围绕其核心ERP开发了诸多定制化系统和工 具,从而使ERP系统的承载规模逐年增加。这种策略导致财 务职能被迫与多个各自为政的系统合作,从而无法为业务提供快速、 精确且可靠的数据。未来的“数字化核心”模型将强调一个更轻盈、更简洁、更灵活的“核 心”平台。 “数字化核心”通常只专注于处理最基础的交易型财务数据 。必要时,可通过与其他“非核心”职能相连接获取其数据。定制化 程度较高、与业务相关的“非核心”系统(如用于销售、财务建模、计划 和采购系统)安置于“数字化核心”外围,并顺畅地与轻量化的核心系 统连接。流程将产生于定制化系统与轻量化核心之间的自动化接口 上,以便为决策提供可靠、值得信赖的辅助信息。在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CFO将能够借助轻量、强大的“数字 化核心” ,随时汇总业务相关的所有数据,从而随时进行月末结账。 事实 上,月末结账可能会成为过去式。通过有效利用自动化和机器人技 术的力量,财务职能可以探索其他可能性,如根据特定产品的生命周 期追踪财务绩效。未来,世界上将存在两类企业:一类企业顺应技术 变革调整其财务职能,并利用轻量“数字化核心”轻松掌握数据;另一 类企业则仍然严重依赖繁琐的核心EPR系统完成月末结账。但尽管如此,这一对于未来颇有投资眼光的议题却对未来的财务职 能带来了生存挑战。企业管理层可能会绕过数字化核心,直接进入源 系统进行决策。例如,数据专家可能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专 家合作(用来追踪从促销活动到实际销售的各种趋势) ,从而忽略所有核心财务系 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决策分析。如果我们开始依赖非核心财务系统制定决策甚至生成财务信息,那么 如何确保财务信息遵照完整性的原则要求?为确保其完整性,财务职 能发挥的作用将会急剧收缩,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财务报告与决策风 险的加剧。但是,只要能意识到财务规范可以为新技术带来的价值,每个CFO都 能够从容应对这些挑战。规范和严谨一直都是财务职能的根本,在拥 抱新的“数字化核心”过程中,我们必须仍然将它们始终位于员工思 想的核心。这些技能和态度将帮助财务部门构建业务各方对其产生 数据的信任度,从而使企业更加信任财务工作,越来越倚重财务职 能,由此实现战略目标。财务部门务必认识到,必须尽快加强数据的有效性、高质和同质性, 以减少“数字化核心”中出现失误的例外情况。如若财务部门必须修 正编码或在“数字化核心”中手动录入交易数据,财务职能又会恢复 到交易型后台的传统角色。而一旦我们着手消除数据中的模糊性并实施相关基于规则的交易处 理模式,便可借助大数据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工具,用来大幅提升 业务洞察和信息预测。所以最重要的是,财务规范和现代化工具两者 都必须保持并重,始终处于未来财务职能的核心地位。假设数据的准确性为90%,机器人(工作速度和持续时间均超过人 类)负责处理另外的9%的重复性任务,比如根据相关规则验证数据、 利用算法确保数据没有任何问题。 此外,只要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 性,我们就可以开始给机器人赋予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 “数字化核 心”即刻拥有提供预测性输出及数据验证的能力。综上所述,财务职能必须充分理解其在构建未来财务信任方面的重 要作用,因为只有建立财务信任,才能使未来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和 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带来真正持久的商业优势。 以技术为先驱 过往很多技术实施失败,归其原因在于用技 术去匹配所存在的问题(“以解求问”)。传统 智慧告诉我们,技术只能用来支持企业转型 和变革,决不能成为变革的唯一驱动因素。 若如此,企业变革往往会问题重重,甚至遭 遇失败。我们是否正处于开始受到挑战经典理论的 时代?技术是否已成为先导力量,而非助推 因素?我们是否需要具有特定技术,才能成 为适应未来发展的财务职能?我们是否需要 建立类似数据共享平台或数据湖的架构,才 能促进财务转型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对话中明显看出,只有改变对 待技术的方式,才能成功发展新一代的财 务职能。技术现如今面临的挑战是,需要以可控的方 式更快地实现更高的价值。这涉及到众多术 语,例如:敏捷行动(Agile)、敏捷开发 (Scrum)、精益管理(Lean)、六西格玛(Six Sigma)、开发运营(DevOps)等,不一而足。 每一个术语的核心都是需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速度,适应客户(包括内部客户与外部 客户)不断改变的要求。如何简化工作,而非 使其复杂化,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绝非易事。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明确定义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目标 客户。 确定能够实时识别客户行为变化的 关键指标,并认识到这些指标将包 括来自企业内外不同来源的运营和 财务数据。 为整个企业(包括财务职能)制定技 术战略,充分利用同类最佳的云系 统组合。 优化财务流程,确保它们可以提供 尽可能准确的实时信息。为实现行之有效的实时决策,我们需要对业 务各方开放相关、可靠的数据。2.2 可信数据将在整个企业内开放和共享 数据被视为未来企业的核心,78%的调查受 访者认为这一假设将在中短期内成为现实。毋庸置疑,未来的成功企业将需要密切关注 自身所拥有的数据及其使用方式,企业决策 也日益聚焦于对趋势的理解(如第2.1节的 讨论)。若想有效实现这一过程,企业就必须 考虑如何处理数据。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企业使用的数据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并非所有与决策相关的数据都由企业内部 生成。因此,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来源于其 他企业的数据,以支持更加详尽的分析。如图2.3所示,在数据使用方面,新兴经济体 或许比发达经济体的适应能力更强:41%的 巴基斯坦受访者和3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 这一情况目前已成为现实,相比之下,仅 29%的英国受访者持相同看法。有关信任的问题? 不过,令研讨会参与者最困扰的问题仍在于 信任感、真实性、缺乏内部有效配合以及内 部的判断标准。一些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在 整个企业中共享数据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 他们可以决定与谁共享。目前我们尚未达到 可以“信任”企业所有人员的程度。能否做到 这一点,将是财务部门能否成功的关键。但 必须认识到,这种数据流并不仅仅来自企业 内部,我们应越来越多地获取企业外部的可 信数据源,从而充分挖掘分析深度。我们能否假定,所有数据都可以被公开?显 然这一想法不切实际。个人数据显然不在开 放之列,因为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收集数据 的主体,并且严格管控数据使用的方式。组 织需要充分并准确地了解,应使用哪些数据 来做出有效决策。一些受访者认为,会计师 在维护整个企业数据的控制和整合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们能够从全局视角看 待企业,而其他部门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数据治理 本次研究参与者还提出了这个问题:财务部 门是否应当扮演数据治理的角色。但毫无疑 问,财务人员在确保数据的条理性和相关性 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 持续和妥善管控的过程,也是使用分析法和 人工智能工具的先决条件,即务必确保数据 的清晰和准确。受访者普遍认同的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和区块链技术将构成交易处理流程的基础。(在《机器学习:科学向左,科幻向右》 (ACCA 2019年)和《专业会计师导读:分 布式账簿和区块链技术》(ACCA 2017年) 系列报告中,ACCA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 讨)。财务职能的技术演变是其未来转型的 核心。 财务部门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数据处理方 法。如今,运营数据和财务数据之间的界线 日益模糊;从技术角度看,财务数据只是具 有财务价值的运营数据。因此,财务需要在 整体数据治理中发挥更为全面的作用。这并非意味着,数据如果不开放,其价值就 会降低,而是让我们开展交互(crosscorrelate)分析,更好地理解数据元素之间 的关系,进而利用机器学习等工具改善预测 效果。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了解驱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数据,确 保对其进行妥善治理。 开启企业有关数据所有权的文化变 革。 确保财务职能得以掌握充足且适当 的数据管理技能。如果能够在企业内部获取更可信、更开放的 数据,同时能够认识到外部数据在企业建模 方面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就能真正获取更 深入的洞察力。企业若想公开可信数据,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它们必须担负 起保护这项资产的责任。 企业无疑需要在数据的开放性和保密性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实现 恰当的平衡,在利用数据的同时避免收集、使用甚至披露私人(或涉 密)的细节,是企业面临的持续挑战,也是必须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2018年5月25日在整个欧盟国家范围内全面生效的《通用数据 保护条例》(GDPR)的颁布,当前社会对隐私问题的关注显著增加, 但对财务职能来说,永远不应低估数据保密的问题。无论是定价指标等保密或商业敏感数据,还是用于确定下一个店铺 位置的评估参数,抑或是客户姓名、住址及购物历史等隐私问题,都 需要将数据治理和控制纳入整个数据管理生命周期,并反复与所有 业务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企业管理层应设计、实施并追踪适当的治理与控制指标,这一点至 关重要。建立内部控制、及时整改不符合企业内部数据管理政策的 问题并加以贯彻,上述内控举措可以确保员工充分理解:“企业必须 妥善管理其数据资产”的理念。如果未能有效定义和严格实施全面的治理机制(包括清晰制定角色 和职责),则企业内外部对数据的信任度和信心值很快就会被降低, 甚至造成负面的财务影响。这意味着,应确保外部供应商也充分理 解企业对数据管理的相关预期。建立治理机制并不意味着对数据的使用说“不”,而是最大限度地减 少风险。这相当于给数据库配备“督察员”,而非“警察”——其目的并 非阻止人们使用数据,而是帮助各相关方更安全地使用数据。就个 人而言,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以及适用 于自身所在行业及组织的数据使用原则。例如,在邮购业务中,退货 量是衡量竞争力一项关键指标,但它对于业务跟踪和分析报告也至 关重要。治理机制中需要全面覆盖数据管理生命周期的以下四个阶段:1.收集:如何获取数据,包括衍生数据;2. 管理: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并保证其时效性;3. 使用:谁可以访问何种数据,出于何种目的,持续时长;4. 保留:数据将保留多久,保留于何处?许多企业缺失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明确与数据相关的职责分工(如通过RACI模型——即执行方、最终负责方、咨询方与知情方)。确定 的职责分工应贯穿整个数据管理生命周期。为了从数据资产中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企业还应当解决以下几个 关键问题: 财务无疑是企业业务绩效数据的保管人。但是,“谁是客户数据的 所有者?”往往是数据管理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不管答案是什 么,财务都需要在确定“谁”是客户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重要数 据项(如客户)建立清晰一致的定义和元数据,其带来的利益远远 超过不良数据规范和标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今,由于数据存储的成本非常低,因此数据量最小化这一原则 往往被忽略。企业往往收集和保留他们想要的、远远超过“必要 的”数据。其结果常常导致数据冗余和数据重复——同时也导致 数据的不准确性。 成功的企业在整个数据管理生命周期都会对数据进行有效监督, 并充分理解“不良输入导致不良输出”的概念。无论是通过业务流 程自然输出的还是通过发布的信息,都需要对数据的获取过程进 行强有力的控制。通过有效的控制者监督数据的“采集”或“采纳” 过程,以确保不会因为引入低质量、不准确或非法的数据,而影响 外界对企业数据的信任度和信心值。采用涵盖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方法,有助企业在竞争中脱 颖而出。在数据驱动的当今世界,有效管理数据资产就相当于掌握 了成功的秘诀。如果数据得到有效且一致的管理,从数据中挖掘出 的深刻洞见就会成倍增长。而CFO仅凭从“月末关账”报告中获取数 据的状况将不复存在。在整个数据生命周期实施恰当的管理流程、控制和责任,可以为企 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机遇。CFO应当不断自省是否自己处于企业中 不可取代的的位置来肩负起对企业所有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 务数据)的责任。我们不应轻视这一挑战,因为当前组织所期望利用 的数据及数据源规模,已远远超出了CFO惯于使用的传统“核心财 务”的数据范畴。2.3 财务团队将专注于助力业务洞察,而非回顾性审视 该假设强调财务职能将把全部精力集中在 前瞻性的洞察、而非追溯过往;不会过于强 调历史数据和报告,而是更多地寻求有助未 来决策的规律。该假设在研讨会上引起了热 烈讨论,72%的调查受访者认为,该假设将 在未来十年内成为现实。对许多人来说,该假设代表了其他假设的巅 峰状态。很多人认为,这是财务职能从记账 员向决策支持转变的一部分(本节接下来将 对此进行进一步讨论)。调查显示,英国和爱尔兰受访者的看法似乎 较为保守,但对很多电子零售商、互联网企 业和初创企业来说,这是它们成功的关键之 一。因此,财务自我重塑的能力是保持相关 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往经验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众多研讨会参与者和访谈对象强调,了解过 去对预测未来仍有指导意义。人们普遍认 为,如果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对于未来的思考 与探索上,往往会忽视历史进程中所带来的 借鉴与经验。因此,单纯的展望未来可能会 适得其反。但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环境下,企业成功的 一个关键因素正是,能够深入理解并充分利 用自身所积累的原生数据。如今,消费者愈 发注重的是服务质量,其行为越来越变幻无 常、难以预测。为了充分利用数据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组织 需要优化并改善其技术战略。财务团队可能 抱怨其受制于多个不同系统,而无法有效提 供洞察。但这并不是引起问题的关键原因: 无论数据的准确率是80%还是100%,决策 结果往往都不会改变。而我们应该要做的是 投入集成软件,整合各种数据源,从而有效 地呈现信息。这一转变是否会对财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财务活动重心转移 在ACCA和普华永道联合推出的报告《市场 变化的速度前所未有:您的财务职能可否胜 出?》中( ACCA/PwC,2016年),我们介绍了 四种财务角色的概念(如图2.5所示)。这些 概念体现了财务职能潜在的发展方向。记账员和尽职的管理者:这些角色侧重于核 心财会活动,寻求提高流程效率,根据法规 和准则进行监督。在问责机制日益驱严的大 环境下,财务专业人士必须勇于承担,对财 务报告的数字负责。这意味着记账人员必须转变为尽职的管理 者——即企业相信财务人员能够确保所管 理数据和流程的严谨性,同时通过共享服务 中心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记账人员和尽 职管理者的角色是否存在被自动化机器人 和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多年来,将常规流 程整合到共享服务中和/或进行业务外包, 已被证明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沟通者/业务合作伙伴:这类角色应当从日 常的交易结果沟通与账务核对工作中解放 出来,并将工作重心转向富有见地的分析和 决策过程,从而推动战略的有效实施和落 地。这种财务职能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的过 程,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作为基础,以充分 利用各个团队的能力,并专注于业务相关活 动。财务职能发展的最后一步则是成为真正 的业务合作伙伴——通过协调合作、培养正 确的技能、并以业务导向的逻辑和思维进行 沟通。此外作为本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还希望探 讨:随着财务转型的实现,将如何影响财务 角色的转变。总的来说(如图2.6所示),调查参与者认为, 除了记账人员以外,上述所有角色类别的优 先性在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得到显著提高。沟 通者和业务合作伙伴与商业洞察和战略目 标紧密相连,并与实时决策(第2.1节)、前瞻 性规划的假设有强相关性。培养可同时应用于 整个企业战略和战 术层面的业务合作 伙伴技能。当按照不同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时,我们 发现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角色开始 出现某些重大转变。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 对中国(参见图2.7)和爱尔兰(参见图2.8) 的受访者回复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沟通者和业务合作伙伴这两 组角色的优势越来越重要。相比之下,在爱 尔兰(参见图2.8),记账员的角色在未来十 年将逐渐减弱。实现洞察需要财务团队具备广泛技能。财务 团队如何在企业内部开展工作以获取真知 灼见,则是下一项讨论的主题。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认同收益递减规律;放弃对100%准 确性的过度追求。 制定数据管理战略,以克服系统和 流程差异导致的问题,并发展能够 整合现有数据源的系统。 对技术战略涉及的财务职能,引入 自动化工具。 培养可同时应用于整个企业战略和 战术层面的业务合作伙伴技能。如果财务重心发生改变,将对财务技能和职 业发展道路产生何种影响?2.4 传统财务的角色、技能和职业发展规划 都将会得以改变 如果我们通过加大对前瞻性决策的支持,使 得财务技能与业务更为密切地关联,这显然 将改变未来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技能,以及他 们未来在企业中的角色。22%的受访者认 为,财务组织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需要新的角 色与技能。人们已渐渐认识到:未来成功的 会计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 要辅以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仍有23%的受访者认为,即使从长远来 看也未必会出现这种情况。(参见图2.9)。因 此为实现该目标,财务组织可能需要重新思 考其人才储备模式并对人才进行大力投资。 同时需要思考组织内是否存在某种不利于 达到投资水平的因素;抑或组织只是暂时无 法确定在何处进行投资?从受访者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参加图2.9), 亚洲经济体的受访者对技能的发展规划最 具信心。ACCA报告《专业会计师——成就未来:变革 驱动因素与未来技能》(ACCA,2016年),指 出了专业会计师未来成功的七大职商。这些 职商体现了专业会计师需要不断拓展包括 人际交往能力(即“软技能”)等的各种技能, 同时也需要提高其核心的专业能力及道德 水平(参见图2.10)。研讨会的许多参与者对人才培育计划表达 了密切的关注。他们在承认财务组织未来需 要新的角色及技能这一论点的同时也表示, 这些新的角色、技能以及健全的职业发展规 划必须能够吸引到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有 一种强烈的观点认为,专业行业中的新职业 机遇必须具有吸引力。为了应对识别未来所需技能与人才的挑战,我们首先要明确财 务组织的目标。一旦财务组织的领导者明确了清晰的目标或奋 斗方向,我们方可以开始特定出未来所需的技能并招聘相应的 人才。 雇佣具有正确思维模式、且具备一定技能和才能的人才,对企业成 功拥抱未来至关重要。好学不倦、融会贯通、勇于探索冒险以及允许 人们学习前车之鉴,这些都将是未来财务组织所拥有的重要特征。 我们会发现领导层将激励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即勇 于探索冒险并与日俱进。财务职能在过去被视为是风险规避型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且CEO 也总是想要安全的伙伴。但是在未来,许多工作将通过机器人技术 和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因此需要对商业洞察力及相关决策支持提 供更多关注。其中掌握人工智能、机器人或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专家 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具备正确思维模式的人才。 能够从财务组织的数据使用中获取洞察力的企业,将可以获得超越 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这正是由相关技术的推动以及专业人员 技能的提高两者并驾所驱动的。而沟通、合作、教导他人以及项目管理等各种核心技能则维持原状, 且不会消失。从财务组织的运作方式以及保持业务相关性等角度来 看,随着决策能力和商业敏感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技术类财务工 作和商务类财务工作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还应当一如既往地提升财务职能的专业性,以此有效把握新技 术带来的机遇。并且在建立技能组合时,不只要考量具体的技术,还 需着力关注战略、决策和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未来可能会 开始转向更多的兼职人才,通过他们得到特定的税务或资金管理上 的临时支持,而长期雇佣这些技能型人才,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随着财务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自上而下地设定预期将是促进技能 发展的关键。许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都难以洞悉其职业生涯中的变化,因此如果高管能够有效地传达企业和财务职能的战略,那么员 工就可以进而知晓应如何扩展自身技能。向员工展示未来可能的财 务职能的角色,将促使员工为自己的发展负责。学习型企业文化也很关键——应促使员工对企业内外的有效战略和 方法具有强烈好奇心,进而将其转化为财务职能,助力企业提高绩 效。不过,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企业领导层构建的学习型结构,令员工 看到自我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由于员工希望体验的多元化培训机制 可以不仅限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财务部门可以考虑将员工借调给业 务部门、客户或供应商,进一步增强人才的未来发展能力。就此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也将不断演变,与我们在全球范围观察到 的其他“宏观”趋势(如弹性工作、预期寿命、终身学习等)同步推进。 人们通常很难提前预测其未来两三年、甚至更久以后的职业发展路 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将会与常规发展路线愈发不同,如果能够建 立使人们在职业道路上更加灵活发展的机制,那么将能够增强财务 职能人才的价值。因此,对于所有部门的员工,企业将会考虑员工应 具备哪些更广泛的技能,并支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人才流 动。任何特定的新技能都可以通过在职学习获得。事实证明,企业如果能够向其他部门和职能组织清晰讲述财务职能 的具体职业经历——即展现各种发展可能性,那么便可帮助员工确 定努力方向。未来,成功的财务人员不一定成长于该部门内部,实际 上也可能来自企业的运营或销售部门,抑或其职业生涯主要在财务 以外的领域中发展。这些来自业务一线的经验,将为领导未来的财 务职能提供必不可少的关键商业洞察力。全新技能与全新挑战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中,有一半在三、四年后就可能变得无关紧 要;相比之下,我们在上世纪之交时曾学习 的内容却保持了十年或更久。此外,我们不 仅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强专业技术能力,还需 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个人和财务部门 部门都提出了明确的挑战。因此,我们不仅需 要快速学习,还需要更频繁地更新学习内容。ACCA在《未来学习》(ACCA,2018年)这篇 报告中,探讨了为满足职场需求,持续发展 技能、进而持续建立竞争力的必要性。受该 问题影响的不只是那些刚刚加入本行业的 职场新人,还包括在财务部门工作多年的老 员工——对后者的影响或许更为重要。但 是,不断更新技能、每两到三年就完成自我 重塑,这一要求无疑是巨大挑战,然而它正 是我们所需要的。更具创业精神 我们经常谈论创业技能,彼得·德鲁克提醒 我们:“创业者总是在寻找变化、响应变 化,并把它作为契机加以利用。” 我们的研讨会和访谈清楚表明,企业要想获得 成功,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具备财务洞察力。通过这些假设,我们看到了职场结构的一种 发展趋势:传统的部门结构已开始瓦解。乔 什·伯尔辛(Josh Bersin)在其文章《新型组 织:利用设计造就不同》(Bersin,2016年)中 预测,注重培养人类深层次的技能与能力发 展的企业未来才可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 挑战。员工要想脱颖而出,就需要具备更深 入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读深度学习算法的 结果,并且更具创业精神——通过跨团队合 作,在企业最需要的时间和领域运用专业知 识解决问题,进而积极接纳虚拟化、分散化、 功能化的概念(参见2.5节)。数据技能是基础 研讨会重点讨论了财务专业人士关注的两 个具体领域:财务与数据的关系,以及业务 伙伴关系在未来财务职能中的作用。在整个研讨会中,参与者表示认同数据的重 要性,以及其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洞见。然 而,找到财务专业人士目前和未来所需技能 的恰当平衡才是关键。对很多人来说,实现 这一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却还没有答案的 问题。财务团队显然需要在数据治理方面发 挥一定作用。但是否应由财务团队来单独 负责数据治理,很多人仍持怀疑态度。因 此,我们需要了解并认识到众多数据源的 固有关系。深度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整个组织 都应具备财务洞察力的要求,都已经成为传 统的业务合作关系面临挑战。财务专业人士 必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提升业务伙伴关系 在价值链中的作用,参与有效决策。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财务职能 部门的结构。许多受访者和研讨会参与者表 示,财务技能需要覆盖整个企业,这一认识 正成为现实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重新评估成功的财务职能所需的各 种技能,充分认识到团队能力胜过 个人能力。 重新评估职业发展规划,确保发展 道路体现企业能够提供的诸多机 遇。 培养学习型文化,确保财务团队成 员具备满足业务需求的相关技能。2.5 财务职能将会趋于虚拟化 然而,这一假设对几个群体提出了诸多挑 战。“虚拟职能”的性质受到了质疑。一些人 将其解释为,工作将虚拟化或灵活化——但 这并非理想的解读。其实,该假设的目标旨在关注如何在整个企 业内更广泛地应用财务技能。对许多企业来 说,全面覆盖业务的财务洞察力,是实现战略 成功的关键。这是我们的假设更侧重的解读。总体而言,65%的调查受访者认为,企业内 部的结构很可能会发生变化。如下文图2.11所示,相比西方某些国家,东 方财务领导者认为这更可能发生:几乎一半 的英国和爱尔兰受访者认为,这一变化根本 不太可能发生。研讨会的许多参与者同意这一假设。他们列 举了一些例证,说明随着财务作为跨部门团 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战略决策的运营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技能也在企业各领域 不断扩展。这是否会最终导致有形的财务职 能退出历史舞台而分散在企业运营各职能 中,人们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但参与者一 致认为,仍然有必要成立维护并强化资金和 财务报告等领域的卓越中心或专业人士中心 (参见第三章3.3节)。这一点始终清晰而明 确:财务技能在整个 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 重的重大作用,且该 作用的增长型趋势益 发明显。不断演变的组织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和爱尔兰受访者的回应 (如图2.11所示)与新兴经济体受访者的回 应存在鲜明差异。尽管在这两个国家举行的 研讨会上,受访者表示财务部门的架构获得 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予强调, 多数偏向传统型企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文化 挑战,尤其是在改变财务专业人士和企业管 理层的思维模式方面。对变革的消极抵抗态 度或许是导致英国整体生产效率低下的症 结所在。这一点始终清晰而明确:财务技能在整个企 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且该作用 的增长型趋势益发明显。在各项传统职能 中,财务敏锐度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再也无法敛声匿迹。成功的商业决策正愈加 依赖于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商业环境所 做出的及时性、前瞻性的反应。财务评估至关重要,其与商业决策息息相 关、紧密相连,根深蒂固地深植于其所属的 工作环境中。在未来的企业里,兼具深厚的 专业技能和强烈的财务敏锐度的人员才能 被称为成功的会计师。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评估财务组织架构并创建一种能够 因地制宜、适应不同领域专业技能 的弹性灵活模型。 植入更加灵活的,能够将财务技能 应用于多元化、多样化项目中的工 作文化理念。 重新评估财务职能的定位战略,确 保财务能力成为决策过程不可或缺 的一环。2.6 传统的首席财务官角色将不复存在,被 首席运营管和首席战略官等角色取代 与其他课题不同的是,本节主要探讨的是财 务领导者的角色。受访者普遍坚信,CFO仍 将在企业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但是,您也 许会惊讶的发现,按照受访者的地域分析, 超过60%的中国及马来西亚受访者表示,未 来十年内,CFO的角色必定会发生颠覆性的 重大变革(参见图2.12),而 57%的英国受访 者及60%的爱尔兰受访者则表示CFO的角 色不太会发生任何变化。最耐人寻味的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内地的调查结 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多数与会者和受访者都坚信改革的浪潮将 席卷而来。大部分人认为虽然财务报告的角 色仍然保持关键地位,但是角色的演变已经 开始体现在了愈发显得重要的,对企业内外 部利益相关方的管理。随着财务敏锐度在整 个企业内的不断进化,CFO作为战略财务 顾问对董事会的影响也将显得弥足轻重、不 容小觑。我们的调查数据似 乎阐明,受访者期待 CFO所扮演的角色能 在未来几年内能得到 扩展及延伸。我们通过调研问卷深入探讨这一观点,从三 个维度探索CFO的职责,以便更加深刻地、 透彻地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变革。调研问卷中,我们询问受访者,CFO的角色 在未来十年中将如何演变(参见图2.13)。我 们主要聚焦于三个维度:责任水平(显示出 了重大转变);聚焦于企业绩效和战略(企业 绩效有改变但并不明显);以及客户和市场 开发(其与企业绩效相似)。我们的调查数据 似乎表明,受访者期待CFO所扮演的角色在 未来几年中能得到扩展和延伸。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评估卓越的财务专业人士的职业发 展方向,以确保未来的财务领导者 具有相匹配的技能。 为卓越的财务专业人士规划职业发展 道路,需同时兼有运营和财务经验。 培养发展财务团队高管的灵活变通 领导力。 重新评估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使 财务职能与战略决策紧密相连。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提出未来财务职能的 一种可能模式,并为希望顺利踏上变革征途 的人士提供我们的专业建议。3. 目标模式3.1 未来的财务职能 综上所述,未来财务职能在组织中将扮演什 么样的角色?图3.1的设计并非标新立异,未来的财务职能 将以部署不同的资源而分门别类。未来自动 化无疑减少了在核心处理方面的人力要求, 并随着系统发展的不断演变,也减轻了不同 系统间数据源之间的整合工作。专业技术中 心更能够尽其所长,并在协作式的工作环境下,更能够贴合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深厚 的专业技术支持。财务专业人士应提高数据的解读能力,并且 充分剖析数据所传达的信息,以在高层决策 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或将会成为人力资源部 署的重点领域。最后,CFO作为战略财务顾问的角色结合 业务合作技能将不断演变和发展,并成为财 务专业人士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云应用程序的出现正在改变组织对财务和 运营系统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所部署的诸如ERP解决方案等大型综合应 用系统,目前已被基于云的“同类最佳”应用 组合逐步取代。后者专注于在某一个流程中 实现卓越表现,通过应用编程接口(用于从 一个应用程序或系统提取数据、并传递给另 一个应用程序或系统的流程)进行连接。这 就是数字化核心的概念,如图3.2所示。传统的关注焦点在于 财务会计流程,但如 今需要更多地聚焦于 管理会计和对运营的 支持。关键挑战在于,财务部门内部控制框架可能 也必须做出改变。财务人员无需再对不同系 统之间的数据进行逐一校对——基于手工 操作的月末关账程序,将演变成一个持续稳 定的闭环流程,财务部门可以随时编制到当 日为止的过往一个月报告,同时确保报告内 容的准确性。实时规划、预算及预测:下一个前沿?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访谈了比亚特·伯格斯 尼思( Bjarte Bogsnes),他在《超预算:释放 绩效潜能》( Implementing Beyond Budgeting: Unlocking the Performance Potential )一书 中,就这些发展趋势对制定决策的影响提出 了诸多问题(Bogsnes,2016年)。他正在思 考,目前由财年所推动的年度性财务规划和 预算循环,在未来的财务职能中是否变得不 再如此重要。除此之外,伯格斯尼思提出,组织当前是否 过于严格地强调某些特定的关键绩效指标, 且将其转化为针对个人的绩效管理目标?在 这一点上,我们设想的指标管理方法与以往 模式截然不同。正如伯格斯尼思在书中指 出,关键绩效指标(KPI)并非“关键绩效真 相”( KPT),即一个既定现实。在实时决策的 时代,我们是否应当开始对传统的绩效衡量方式和用于评估企业成功的流程提出适当 的质疑和挑战?在这个动荡不安、难以预测、 扑朔迷离、模棱两可的世界(即所谓 的“ VUCA”世界,波动、不确定、复杂且模 糊)里,我们更加需要文化变革、拓展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来考量组织该如何做出决策。即使建立实时预测机制已迫在眉睫,但也不 应忽略理解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的重要性。 滞后指标通常侧重于报告产出,相对易于衡 量。领先指标则以投入为导向,难以测算,但 却有望带来更多机遇,以便组织在快速发展 的环境中制定应对措施。哪些指标能真正帮 助组织预测未来绩效表现并回顾审视过往 趋势?对此,我们需要熟练应用并作出恰当 判断。澳大利亚ETM管理培训公司的史蒂文·道林 (Stephen Dowling)表示,财务职能的侧重 点正在发生不断变化。传统的关注焦点在于 财务会计流程,但如今需要更多地聚焦于管 理会计和运营支持。为追求并实现卓越绩效 和更灵活精益的企业发展,组织必须除旧布 新,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工作(和思考)方 式。因此,组织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的管理财会运营模式,以便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 流中进行控制与决策(如图3.3所示)。财务职能的变革速度 如此之快,迫使企业 需要充分认识并重新 定义企业文化,提高 企业适应能力和灵活 性,是实现未来成功 的必经之路。复杂性不应成为拖延借口面对种种变化,人们存在着一种“以不变应 万变”的侥幸心理,但这绝非明智之举。财务 职能的变革速度如此之快,迫使企业需要充 分认识并重新定义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适 应能力和灵活性,这才是实现未来成功的必 经之路。企业只有顺时应势、把握契机,才能出奇制胜。那么,应采取何种行动? 重新评估财务预算和预测流程,摒 弃僵硬的年度周期。 批判性地评估关键绩效驱动因素、 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确保它们能 够衡量潜在颠覆者进入市场的可能 性。 确保财务胜任能力位于战略决策的 核心。3.2 宏观层面的变化:明确目标与文化 明确目标 财务职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便是确定 自身在企业内的目标。正如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财务职能将在企业中扮演何种角色,人 们的看法已有所转变。许多受访者和研讨会 参与者一致认为,财务职能的角色已开始从 记账员,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财务顾问。这引发了该如何确定财务目标的问题。当务 之急是优先明确企业本身的目标。只有明确 这一点,组织才能相应制定准确的财务目 标,因为财务目标是企业总体目标的组成部 分。我们可以将目标定义为“存在的理由”。约翰·巴尔多尼(John Baldoni)在其著作《有 目标的领导》( Lead with Purpose ,Baldoni, 2011 年)中指出,可以通过了解下列因素来 确定财务目标: 愿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组织; 使命:企业的核心业务内容、肩负的责任 和义务是什么; 价值观:文化,包括职业道德和诚信等行 为准则。如果我们在企业层面明确了上述问题,就可 以确定财务如何对此做出贡献,以及需要哪 些技能和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通常情况下,财务团队往往会专注于详尽的 绩效衡量,例如通过复杂的关键绩效指标矩 阵和平衡计分卡进行度量和分析。然而,正 如伯格斯尼思所指出,了解关键指标并监测 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助于财务部门调整关注 重点,从而真正对过往业绩和未来绩效建立 深入洞察(伯格斯尼思,2016年)。日益复杂的商业世界同样在动摇我们对绩 效的固有理解。传统的激励因素正受到质 疑。对很多企业来说,无论是在运营层面(通 过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进行衡量), 还是个人层面(通过年度审查进行评估),绩 效周期的关注点都是个人行为。我们普遍通 过褒奖表现优异的个人来激励员工。但是, 组织绩效大于个人绩效之和。例如,丹尼尔· 平克( Daniel Pink)在其著述《驱动力:激励 我们的惊人真相》(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平克, 2009年)当中,指出了三大激励因素: 自主:我们希望自己做决定,提高参与度 而非仅仅遵守规定; 专精:渴望获得更好的技能; 目的:希望做有意义和重要的事情。那些 只关注利润而不重视目标的企业,最终 只会导致差强人意的客户服务,并降低 员工愉悦度。管理持续不断的变革 通过上述假设及相关讨论所收集的证据,我 们认识到,如今所有企业都处在迅速变革的 过程当中。变化的速度或许并不完全由企业 自身掌控,而是广泛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 影响。我们不能期望,一轮改变完全终止后, 新的变革才会开启。重叠的变化周期已经成 为现实,我们面临的挑战就包括管理这些重 叠期间的组织绩效(参见图3.4)。在这个不 断变化的世界中,应如何管理变革?普华永 道财务咨询服务部克里斯·博克斯(Chris Box)建议,在财务组织内部积极构建信息框 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参见本节观点文章)。有效管理这些变化周期的核心,就在于确立 财务职能的目标,将其作为企业整体目标的 一部分。此外,还需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 来创建财务文化,提高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只完成一个周期的改 变已经一去不复返 了。我们现在需要提 高适应能力,有效管 理持续不断的变化, 并将其视为机遇。解决财务文化问题是实现上述财务转型不 可或缺的助力。传统账务处理工作和月末结 账发展起来的财务文化,已无法满足未来财 务发展的需要。未来发展要求我们变得更加 灵活,并且随时准备适应持续不断的变化。 在某一时间段里只完成一个周期的改变已 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需要提高适应能 力以应对持续不断的变化,并将其视为机遇。许多受访者和研讨会参与者认为,财务部门 往往体现出封闭的思维模式。他们指出,面 对变化,财务部门的态度通常安常守故。虽 然并非所有企业都是如此,但这种态度的确 需要进行改变。在波动、不确定、复杂和模糊 (VUCA)的世界中,企业只有提高灵活性 和适应能力,才能获得成功。财务团队需要 有效地参与并发挥创业者精神。展望未来和 回顾过去是截然不同的。未来数十年的技术进步,将对财务人员、财务部门架构和文化产 生直接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是推动财务职能文化变 革的三大支柱。他们可否齐心协力地促进变革,将影响财务职能未 来的发展。随着未来几年技术的迅猛发展,员工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分析能力 将成为财务职能培养的重中之重。我们可通过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有 效结合加深对这些未来技能需求的了解(即敏捷、创新和合作),并 培养发展这些技能。政府政策通过持续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相结合的模式为文化变革 带来深远的影响。例如,税收激励措施的引入,激励产业界加大学术 投资,从而引领文化变革。政府关于加快不同地区学术发展的战略 也将影响文化变革,比如在英国,伦敦和英国东南部以外地区的发 展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另外,不容我们忽视的一点在于,上述三大理论必须以有说服力的 商业实例为支撑才能站得住脚。商业案例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企业 进行改革的意愿,只有在实际案例中清晰阐明变革带来的益处,我 们才有望看到财务领域的重大文化变革。而目前在产业界可以影响变革的两类人员,要么是即将结束职业生 涯、更加重视稳定的决策高管,亦或是虽然积极接纳未来所需的文 化变革、但所处职位却无法发挥显著力量的中层管理者。因此,我们 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变革意愿背后的驱动力。如何发现能够推动 变革的财务领袖,将是业界面临的一项关键难题。为了尽可能的避 免失败,我们必须鼓励财务领导者勇于尝试,并根据他们的努力和 业绩给予奖励。而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财务行业的变革方案普遍以危机感或 畏惧心理为推动力。这些通过制造“四面楚歌的紧迫心态”来激发动 力的想法往往只能在中短期略显成效。但是未来财务职能的文化变革唯有借助更宏伟的愿景来引领,方可赢得长久成功。变革的参考 依据不仅仅局限于过往的典型商业案例,更包括了“持续发展” 和“智慧敏捷性”等新的原则。在财务职能中,不断保持求知欲和学 习能力,才能驱动未来职场文化的顺利转型。未来财务职能中,“目标”和“道德观”的受重视程度,将成为实施和 推动变革的关键。在这一全新环境下,即使企业人才流失会给商业 实践带来挑战,企业仍需通过继续投资于未来财务职能的人才建设 来实现技术变革。最近在美国出现的有关“公民主导变革”(比如由 基层人员发起创建最小可行产品(Minimal Viable Proct))的实例 更是说明变革能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财务职能必须以营造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为目标,使人们在推动变 革的道路上自主前行。随着在财务领域中,对于成功这一定义的不 断刷新,人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来实现成长。虽然财务行业的职 业发展道路通常较为清晰,但未来的财务主管只有通过经验的积 累,才能使其领导力得到有效发挥。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要想成为 一名卓有成效的财务领导者,除了单纯具备财务敏锐度以外,还必 须舍弃一味刻意求稳的心态,寻求与不同组织合作的经验。通过鼓励各级财务领导拓宽思维,明确自身的远大“目标”,我们将 缩减能力差距、克服惰性,并最终掀起文化变革的浪潮。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财务人员绝不能因为过于畏惧技术和即将到 来的文化变革而裹足不前。我们应关注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构建由 敏捷性、创新和合作所驱动的未来财务职能。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 境中,创新可能迅速 改变一个行业,因此 我们需要始终铭记变 革的持久性。3.3 微观层面的变化: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只有确定了财务职能的目标,才能对该职能 本身做出切实的定义,如图3.5所示。我们在 有关财务角色的假设中(参见第二章第2.3 节),分析了专业中心和战略伙伴关系的作 用。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可能迅 速改变一个行业,因此我们需要始终铭记变 革的持久性。此外,我们还分别探讨了变革对团队技能 (第二章第2.4节)、技术(第二章第2.1节) 和数据(第二章第2.2节)产生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就这些领域作进一步的思考。专业中心与卓越中心 为了使财务部门从边界明显的独立组织,转 变为在企业整个业务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 的团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应当如何更加系 统化地向业务前线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这可通过将卓越中心转型为专业中心这一 微妙而重要的改变来实现。“专业中心”是一 种比“卓越中心”更具流动性的模式。未来, 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日渐成为帮助财务 职能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未来的财务职能将增加对这些专业技能的 需求,并且涉及更广泛的专题领域。从原有 的资金管理和税务事项等技术性财会工作 拓宽至涵盖数据管理和治理、机器学习、以 及预测性分析法等方面。精通这些技能和知 识的员工,将协助财务团队在进行前瞻性预 测时做出巨大贡献。会计师现在和未来所必需的数字化技能,将是ACCA以后更加详细探讨的领域之一。业务伙伴关系的真正价值 但在未来的财务职能中,仅仅依靠这些深度 技术知识还远远不够。最迫切需要的,是利 用信息和保持企业发展趋势等能力。在支持 战略决策的过程中,情商以及对复杂信息进 行语境分析的能力,将变得愈发重要。关于建立和加强商业伙伴关系的技能,已经 有众多文献做过此类探讨。正如普华永道 《财务有效性基准报告2017》(普华永 道,2017年)所指出,许多企业认为自身尚 未充分发挥这一关系的潜力。造成该结果的 原因很多,但如果我们要想更加密切地关注 该领域(调查受访者认为这很有必要),就应 当考虑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培 训或指导?哪些潜在经验、背景和其他特质 最受重视?那些具有远大抱负、希望不断成 长并登上财务组织最高职位的人,将遵循怎 样的职业发展道路?哪些技能是真正需要 的,又当如何获得?技能和资源 显然,这些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团 队获取成功所需的技能与资源。财务团队需 要具备多元化特征,不仅应包括充分掌握财 务知识的专家,还应引入可带来其他技能、 有助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业务经验与财务智慧相结合,这定义出了未 来成功的财务领导者。我们需要建立不同的 成长路径,认识到不断变化的职业性质:它 能促进并培养我们在职学习的技能,以及从 更正式的经历中学习的技能。通过经验实践 和指导而掌握未来的重要技能——比如情 商,效果将优于正式的培训计划。虽然我们要鼓励人们学习,但学习者还应当 鼓励人们更新学习内容。陈旧的行为模式无疑 是阻碍未来财务职能发展进步的一大障碍。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ACCA在《未来学习》(ACCA,2018年)报告 中,分析了斜格式职业发展模式。这种职业 发展模式更为灵活,因为未来,个人将会在组 织中用更少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深度能力。今天的职业发展道路多种多样。财务人员不 再只会抱持成为CFO的传统愿望;相 反,CFO角色要求具有独特的技能和品质。 我们需要保持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不仅应充 分认识到短期内培训员工个人的必要性,同 时还要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投资——后者或 许更为重要。工作模式亦在悄然发生变化。未来,我们的 职业发展道路将更加灵活;无论是在技术领 域还是行为能力方面,专业化程度也将更加 深入。届时,全才型会计师已不再适用。或许,这些变化对中间年龄段的工作者影响 最大,由于实现自动化,财务团队中的许多 领导角色将不复存在,他们必须更加精通选 定的专业化领域。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角 度思考,在这个灵活的经济环境中,如何为 新进入者及其管理者构建职业发展道路。这也对未来财务领导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 挑战。他们将日益需要卓越的运营能力、熟 练的财会知识、以及真正的商业洞察力和管 理内外众多利益相关方的技能。在不断变化 的世界中,能够厘清复杂的环境,将成为未 来财务领导者的重要优势。我们鼓励人们学习, 但也应当鼓励人们更 新学习内容。陈旧的 行为模式无疑是阻碍 未来财务职能发展进 步的一大障碍。从商业模式到需要采 用的技术,财务组织 面临的变革速度可能 令人怯步。数据治理角色 所有研讨会参与者和受访者都强调了数据 及其使用的重要性,这是未来财务职能面临 的一项关键挑战。显然,在整个企业中建立 并保持数据质量,财务部门扮演着主要角 色。 统一的“事实真相”数据是企业决策工 作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数据治理是否会成为财务职能的责任,将取 决于企业的特征。尽管如此,财务团队只有 具备必要的数据管理技能和财务智慧,才能 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克服转型障碍 调查中,我们请受访者对可能影响财务职能 转变的几个领域按1-5进行评分,其中5表示 会产生最重大的影响(如图3.6所示)。图3.6显示了财务职能转型面临的所有重大 障碍。我们只有克服这些障碍,财务职能才能 取得调查受访者和访谈对象所期望的成功。通过受访者的回应可以看出,财务职能在突 破传统角色方面存在着一定挑战。从商业模 式到需要采用的技术,财务组织面临的变革 速度可能令人怯步。但是,如无法克服这些 挑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 的作用,该职能或将遭遇被边缘化的风险。 由此可见,每次挑战都蕴藏着新的机遇。坦达伊·维基(Tendayi Viki)在《福布斯》杂 志上撰文,指出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三大人 为障碍(维基,2018年): 惰性:倾向于不作为,保持现状; 怀疑:人们虽然接受变革的必要性,但怀 疑是否会发生在自身企业; 嘲讽:人们不相信他们的领导,认为转型 没有任何价值,从而只会吹毛求疵地紧 盯行动中的错处。因此,充分认识到这些障碍并计划如何克 服,是建立未来有效财务团队的关键。4. 转型之旅4.1 引领变革 财务部门要想充分发挥其真正潜力,就需要 有强有力的领导:他们认识到,需要改变以 流程为中心的传统财务文化。未来财务团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多项能力。 这包括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法使得团队 运作更加快速,而这是传统团队发展生命周 期中通常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做出的改 变包括: 提供自上而下的支持,与目标保持一致, 并创建协作式(而非指令式)、赋权变革 团队; 培养协作环境,而非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充分认识持续变化为常态,并习以为常; “以人为本”而非“流程为本”;培养人才 而非设定步骤,鼓励并激励团队和个人 创新; 放权而非控制;奖励勇于尝试和获得成功 的人,同时也让他们自负盈亏承担风险; 采用不同的方法组建团队:如快速动员。 在发展未来的财务文化过程中,需要考虑: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流程来 实现财务职能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管理团队的转型;如何让庞大团队 反应敏捷;如何推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如何着眼于组建团队,而不是建立复杂 架构的队伍本身; 在整个企业中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 各种方法——打破职能孤岛,有效应对业 务问题; 如何以结果而非单纯预算为导向进行管理; 制定同时关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 绩效流程; 如何将预期事件纳入决策制定中,而非 仅关注历史情况4.2 实现转型 为发展未来的财务职能需要扩大技能基础。 这包含更广泛的技能,同时确保整个组织知 晓财务原则,以便将这些技能嵌入到各个决 策层面,并可寻求建议。 参与者需要拥有更 多的数据知识并具备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 从而建立具有说服力的全局视角。除了上述更广泛的各种技能外,未来的财务 群体还有需要在整个企业中推广相关而深 入的专业知识,并且有效地开展其核心流程。技术之旅 我们在企业中所处的部门和担任的职务将 影响我们对财务所需技能的看法,这源于我 们的自身视角不同。同样的,我们对技术的 认知也受到上世纪起全球对ERP系统加大 投资的影响。 新兴的应用程序通常以私有 云或公有云为载体,这使得我们能够创建更 灵活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处理并分析海量数 据。执行预测性分析需要强大的云服务作为 后盾。如在早期缺乏适当投资,很有可能还是要在 将来追加必要的投入来弥补技术落差。当 然,这不仅仅是单纯围绕财务系统进行的讨 论,而是涉及整个企业的数据和系统架构。 财务部门无疑应当参与这一讨论。精益、敏捷流程 财务一直在寻求实现高效流程的“良方”。多 年来,我们以IT系统为支柱,对财务转型进 行不断迭代改良,其中大多数侧重于提高现 有的月末结账流程和多系统间协调的效率。我们已经迈入了系统自动化的阶段,进而可 以应对新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把握好机 遇,使得流程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我们不 再需要考虑如何管理每月集中的工作量,而 是专心管理数据,保持其与业务的相关性。我们需要采取敏捷的方法来发挥领导作用, 从而缩短创业的准备期并促进创业增量。这 就要求建立一种更具适应性的管理模式,并 且认识到不是所有团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 内有效地完全工作。 我们需要吸取失败带 来的教训,这与取得成功一样有受用。4.3 高瞻远瞩 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衡量组织和个人绩效,特 别是在我们每月查看数据的情况下,仅靠关 键绩效指标(KPI)或关键绩效真相(KPT)并 不能帮助我们未来有效地管理快速变化的 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强调通过增 强型分析获得的日常数据的重要性,而是需 要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领先指标,并关注 通过掌握更多数据点所揭示的发展趋势。决 策不再是一项月度工作,而是一个持续不断 的反复事项。对于未来企业而言,财务敏锐 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FO面临的挑战 作为财务团队领导者,CFO面临的最大挑 战在于,充分认识团队需要经历的变革程 度、以及自身角色的转变。根据研讨会的反 馈显示,财务职能或许应当克服固有的保守 主义,敏捷领导力至关重要。财务部门面临着发展健全企业文化的重大 机遇,以支持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企业。为 此,财务部门必须自上而下开启变革之旅, 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重大转变以及可 能一夜之间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突发颠覆 性力量。在不久的将来,财务将是实时的,财务以客户 为中心的,同时具备前瞻性和战略决策效力。为了实现这种“未来”模式并达成这一愿景, 财务领导者必须发挥主导力,阐明财务职能 目标,并明确财务团队试图解决的问题所 在。同时,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来重新思考 和制定角色和职责,以及胜任这些角色和职 责所需的技能与资源。如果技术只能起到先导作用,而无助推之 力,那么第一步要做的是列出各个流程,明 确它们包括和管理的内容,而不是匆忙地求 助供应商寻求他们的解决之道。本报告收录了多项观点和建议,以支持财务 团队和领导层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得以旗 开得、胜马到成功。重大机遇就摆在财务部 门面前,我们必须积极把握,不断使自身与 时俱进,助力企业寻找提升盈利、实现可持 续增长的无限良机。(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普华永道)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银吉

深交所研究所重磅文章:什么样的公司有财务造假嫌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鲨鱼是如何闻到腥味的?中国概念股因财务造假问题遭遇做空潮,引发广泛关注。香橼公司和浑水公司作为做空中国概念股的主要机构,在揭露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方面十分精准。分析香橼和浑水做空研究报告发现,中国概念股所表现出的一些表性特征与财务造假有极强的正向相关性。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报给工商和税务部门的文件与报给SEC的不一致;有隐瞒关联交易的情形或收入严重依赖关联交易;可疑的主要股东和管理层股票交易;审计事务所名不见经传且信誉不佳;管理层的诚信值得怀疑;更换过审计事务所或CFO;过度外包、销售依赖代理或收入通过中间商;复杂难懂的超过商业实际需要的公司结构;超低价发行股票。香橼和浑水公司发现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和做空的过程启示我们:第一,推行上市公司分行业监管有利于监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第二,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有助于监管人员排查、甄别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2011年,中国概念股特别是中小公司股票集中遭遇美国空方“阻击”,甚至在2011年3至6月份一度引起抛售中国概念股的狂潮。中国概念股之所以被集中做空与中国企业在赴美上市(尤其是反向收购)过程中过度包装和财务造假有关,但是,也与几家做空中国概念股的专业公司推波助澜有关。其中,香椽公司和浑水公司在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浪潮中以其精准的出击赢得了无数的争议和关注。在进行制度性反思和修补的同时,这两家公司发掘和质疑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的手段也许同样值得我们思索和借鉴。他们是如何精准的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指标体系或方法吗?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香椽和浑水公司发现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的方法,以期为我国监管层改进对上市公司监管工作提供一些借鉴。香椽公司与浑水公司做空中国概念股战绩自诞生以来,香椽公司(Citron)和浑水公司(Muddy Waters)共做空23家中国概念股,其中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4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16家,多伦多交易所上市公司1家,在美国OTC交易的上市公司2家。在被做空的中国概念股中,有7家已经被退市,1家被停牌,有11家出现60%以上巨幅下跌,另有2家公司尚处于做空战役之中。并且,这些公司在被做空之后,公司及其高管大多遭到了监管部门的调查或集体诉讼。香椽公司和浑水公司的具体战绩如下:香椽公司战绩香椽公司由安德鲁莱福特(Andrew Left)创立,其主要业务为做空,但并非专门针对中国概念股。自2006年至今,香椽公司共做空18家中国概念股,其中2006年2家,2007年4家,2008年1家,2009年2家,2010年3家,2011年6家。这些公司中有2家来自纽交所(新东方和东南融通),14家来自纳斯达克,2家来自OTCBB。除在新东方上失手和哈尔滨泰富电气的做空战役正在进行之外,其他的做空均以香椽的胜利告终。目前,有6家公司已经被退市,5家的下跌幅度在90%附近或以上,4家在70%左右,1家在20%左右。浑水公司战绩浑水公司由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创立,是一家专门为做空中国概念股而成立的公司,其公司名称中的“浑水”即取自中国成语“浑水摸鱼”。自2010年中至今,浑水公司共正式做空5家中国公司(中国高速传媒被香椽和浑水公司同时做空),其中2家公司已经被退市,1家被停牌(结局很可能是退市),另2家分别出现60%和70%左右幅度的下跌。此外,浑水公司还针对另一家中国概念股公司展讯通信以公开信的形式列出了许多疑点,希望管理层能给予答复,但并未发表正式的做空报告。与香椽公司的做空对象主要来自纳斯达克不同,浑水的做空对象有许多都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如来自纽交所的2家公司和来自多伦多交易所的嘉汉林业,嘉汉林业在被做空之前市值高达70亿美元。鲨鱼是如何闻到腥味的?针对上述23家公司,香椽公司和浑水公司一共发表了39份研究报告,通过对这些研究报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是上市公司身上的何种腥味吸引了做空者的到来。通过报告可以发现,香椽公司和浑水做空中国概念股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市场理由的做空,另一类则是基于违规理由的做空。基于市场理由的做空基于市场理由而针对中国概念股发起的做空比较少见,仅有新东方、金融界、奥瑞金种业和斯凯网络属于此类。香椽公司在2009年建议做空新东方的理由主要是跟中国的同类公司相比,新东方已经被高估。被香椽公司拿来作对比的是华尔街英语,因为当时华尔街英语被以1.45亿美元的价格转手。香椽公司做空金融界的理由则是认为金融界当时收入的大幅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股价大幅上升)是因为中国火爆的股市,而这是不可持续的,且与同行相比,金融界已经被高估。1质疑奥瑞金种业和斯凯网络的理由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并不诱人。香椽公司在以市场理由做空中国概念股方面并不成功,如新东方在被香椽做空之后股价上升了超过100%,奥瑞金种业和斯凯网络的下跌幅度也不大,这反映出香椽公司在对公司进行市场估值方面并无特别优势。香椽公司的创始人莱福特也承认在预测公司的市场前景方面,他失手颇多,但是,他值得自豪的是在揭露公司的财务造假方面从未失手。基于违规理由的做空除新东方等4家公司之外的中国概念股都是被香椽和浑水公司基于违规理由做空的,而这些违规指控都可归结于一点,那就是“财务造假”。通过报告可以发现,公司造假的手段各不相同,但是发现造假的突破口却如此相似。香椽和浑水公司尽管在具体的调查手段上有所不同,比如,香椽公司更加依赖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的分析和对照,而浑水公司由于是律师创立的,较多地采用了暗访、走访客户及经销商等实地调查手段。但是,吸引他们对公司展开调查的突破口却是类似的。香椽公司在其报告中也一再强调,发现公司造假根本不需要多少高深的财务知识,也不需要多大规模的调查,只需要具有常识和一点点的尽职调查。那么,是什么样的理智帮助做空者锁定猎物的呢?剔除上述4家基于市场理由被做空的中国概念股,在剩余的19家公司的做空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突破口,而香椽和浑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根据这些突破口和进一步的尽职调查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提出质疑的。根据出现频率统计,得到如下表格:香椽和浑水在其报告中认为这些特征和财务造假有极强的正相关性,具体情况如下:1.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有些公司的业绩太好了,好得都不像真的了。香椽的研究报告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汇是“too good to be true”;反复强调的一个逻辑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每家企业只能取得平均的利润率,除非这家企业有足够合理的理由,如先进的技术、行业的领头或垄断地位等。如果理由不够充分,而企业又取得了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那么,财务报告存在造假的可能。厨房小家电生产商德尔集团(Nasdaq:DEER)公布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00%,毛利率比行业龙头九阳股份还高46%,而九阳的规模是其8倍,而且德尔集团几乎没有任何广告和零售终端开销。在淘宝网的厨房小家电生产商“关注度”排名中德尔更位列第51名;在最近的时期,最多的产品只卖出9件,绝大多数产品的销售量为0,而九阳产品每周的销量高达几千件。这像一个每年增长400%的公司吗?你还相信它的毛利率比九阳高46%吗?新博润(Nasdaq:BORN)宣称其发明的湿法制酒工艺是中国白酒制造业的重大技术革新,因而取得较高的毛利率,但是招股书中列明的2007、2008、2009和2010年前3个月的研发投入却只有8万、12万、20万和15万人民币左右。你相信这是能够带来超高毛利率的重大技术革新吗?中国高速传媒(Nasdaq:CCME)公布的财报甚至比FocusMedia更赚钱。每块屏幕所创造的收入是其他公司的3.5倍,中国高速传媒大约有5.5万到6万块屏幕,华视传媒有12万块。在2010年的第2季度,华视的总收入是3100万美元,而中国高速传媒用不到华视一半的屏幕创造了5300万美元的收入。并且华视的屏幕主要在一线城市,而中国高速传媒的主要在2、3线城市。在google和中搜索户外媒体广告商,也几乎见不到中国高速传媒的任何报道,也没有任何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关注过该公司,而同行业的巴士在线(Bus-online)、世通华纳(Towona)和华视传媒(Vision China)则报道广泛。中国高速传媒每投进1元钱,当年便可赚回超过50分,这样的资产回报率“已经超过Google、苹果和微软,而且还是在未引起任何主流媒体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实现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案例至少值得商学院反复学习100年。”2.报给工商和税务部门的文件与报给SEC的不一致工商和税务等部门保存的企业资料是发掘公司财务造假的一座金矿。但是,这些资料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有些企业可能为了规避或逃避税收等而向这些部门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香椽和浑水公司认为工商等部门保存的文件和报给SEC的文件存在些许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90%以上),对于推断企业的财务造假便具有了实际意义。此外,在有些资料中还夹杂有企业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这些经过审计的报告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哈尔滨电气(Nasdaq:HRBN)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2010年净利润不到1200万美元,而财报显示净利润为8000万美元;SEC材料显示负债为1.51亿,而工商登记材料显示为2.76亿。绿诺国际(Nasdaq:RINO)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2009年收入为1110万美元,业绩为亏损,但是报给SEC的文件显示收入为19260万美元,净利润为5640万美元。并且,公司公开的增值税缴纳数额和收入完全不成比例;产品销量大增,但是原材料的进货量却没有增加,显示存在财务造假嫌疑。多元水务(NYSE:DGW)公告的2010年收入为10亿人民币,2009年收入为7.834亿人民币,但是多元水务的中国工厂的工商登记资料中的审计报告表明其2009年收入应在330万至560万人民币之间,收入被夸大了超过100倍。东方纸业(NYSE:ONP)2008年收入被夸大超过27倍。中国公司的工商资料表明公司的收入只有240万美元,而公布的则是6520万美元;2008年纳税只有45350美元,而公开宣称的则是290万美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椽和浑水有时也会调查上市公司前10大客户或代理商的工商登记资料。如报告中指出:嘉汉林业几家代理商的工商登记显示其注册资本只有几万美元,但每年却做着几亿美元的大生意;东方纸业前10大客户中的许多客户都规模太小,根本不可能购买那么大量的纸,显示这些公司存在造假嫌疑。3.有隐瞒关联交易的情形或收入严重依赖关联交易大量关联交易的存在使得公司有虚构公司业绩或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因而其业绩的坚实度和财报的可信度都随之降低。如果一家公司存在未披露的关联交易,其缘由也往往不会是信息披露过失那么简单,背后可能存在更大的问题。对中国公司而言,土地房产类的关联交易有时是利润腾挪的安全港,因为土地房产不但比较值钱,而且价钱的评估也不容易。泰诺斯资源(OTCBB:TNRO)的生产设施是从关联方租用的,而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也是关联方。中国阀门(Nasdaq:CVVT)收购Able Delight,但是却没有披露董事长的外甥拥有AbleDelight34%的股份。新泰辉煌(Nasdaq:BRLC)的主要供应商、债权人和一家主要股东都是一家名为Kolin的公司。嘉汉林业(TO:TRE)的一些代理商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是来自嘉汉林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对此未予披露。多元水务(NYSE:DGW)2009年向慧元(惠元)研究所支付了2620万元人民币的咨询费,而公司却未披露该研究所是多元水务董事长在北京用3万元注册的一家个人独资企业。东南融通(NYSE:LFT)有70%以上的雇员来自同一家外包劳务公司,并宣称该公司是无关联第三方。但是这家劳务公司除这笔生意之外未见其他商业存在,而且也未见试图开展其他生意,该公司亦没有自己的网站,与东南融通使用同样的电子邮件后缀,办公地址在同一栋楼,给政府的报备文件也由东南融通法律部职员签署。4.可疑的主要股东和管理层股票交易主要股东和重要管理人员的股票交易有时会有暗示意义。公司业绩下滑时,管理层抛售股票不是好兆头;当公司的公开情况显示公司存在重大利好,而主要股东和管理层却积极兜售股票时,更不是好兆头。美国超导(Nasdaq:AMSC)在发布4.5亿美元大额销售合同的当天CEO套现1100万美元,CTO和其他一些董事也有套现行为。新泰辉煌(Nasdaq:BRLC)公布了不错的业绩,但管理层却毫不犹豫的抛售股票。东南融通(NYSE:LFT)在上市后的4年内,其主要创立者也是董事长把其所拥有股票的70%,价值超过2.5亿美元,无偿赠送给了朋友和公司职员。公司的解释是钱对董事长已经毫无意义,但董事长却有以不合法手段谋取钱财的经历。5.审计事务所名不见经传且信誉不佳对中国概念股进行财务审计的经常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这些小公司在中国又无分支机构,不得不将业务委托给中国的一些事务所进行,这就为造假提供了空间。此外,中国的审计主要围绕发票进行,较少进行实际核实,而发票很容易造假。如果公司公布的审计报告存在错误,且制作粗陋,则更表明会计师不认真或不称职。有许多中国概念股都是因为聘请了信誉不佳的审计公司而引起做空公司的关注,比如中国阀门、绿诺国际和哈尔滨电气都聘用了Frazer Frost作为审计公司,而Frazer Frost曾多次受到SEC的惩罚。此外,德尔集团聘请的Goldman Kurland&Mohidin公司也存在信誉问题,其审计的3家公司暴跌,1家因财务信息披露违规被摘牌。6.管理层的诚信值得怀疑不诚实和不值得信赖的管理人员会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宜出现造假的可能性。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股东或重要管理人员在过去有严重污点或有事实表明其不值得信任,那么,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将随之降低。银泉科技(OTCBB:CVDT)的核心管理人员一直通过包装仙股赚钱。绿诺国际(Nasdaq:RINO)董事长夫妇在RINO完成1亿美元集资的当天从公司借款350万美元在OrangeCounty购置豪宅,而且董事长夫妇和其他管理层、独立董事以及审计事务所之间存在非同寻常的关系。新华财经(Nasdaq:XFML)的重要股东Dennis Pelino和两位独立董事都来自同一家因众多的违法犯罪行为被退市并被宣布破产的公司Stonepath Group。并且,新华财经母公司的董事Shelly Singhal曾经先后卷入两起重大的股票诈骗事件,还有证据表明他曾经从别人那里购买股票但从未付钱,而新华财经的CFO、董事,甚至是独立董事都与Shelly Singhal有非同寻常的关系。泰诺斯资源(OTCBB:TNRO)的管理人员就更有传奇性。19世纪80年代,James Poe曾经是South China Resource Corp的CEO,而他的夫人Paula Poe也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之一。该公司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交易,宣称和中国政府合作养殖对虾。这家公司向投资者开出了许多诱人的许诺,结果是股票飞涨,但诺言从未兑现,最终破产。在破产后,Poe和她的夫人又缔造了另一个伟大的“中国故事”Pan Asia Mining Corp,该公司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交易。这一次是宣称和中国政府合作开发中国唯一的钻石矿。到2001年,这家公司把投资者融给它的3900万美元全部输光。该公司也因发布虚假消息和故意夸大资产而被停牌。公司的CFO Don Nicholson也因故意发布虚假消息被处罚。加拿大卑诗省证监会的处罚记录显示James Poe夫妇也曾因违规交易被处以证券市场禁入。现在,这些人又组建了泰诺斯资源,只不过James Poe将名字改为James Po,CFO换为Don Nicholson(不是原先的那位,是原先那位CFO的儿子,原先的那位仍然担任公司的顾问),Poe的夫人也不再是公司的董事,而换成了他大约20岁的女儿Crystal Poe。“尽管该公司刚从市场融资500万美元,但表示公司财务状况的红旗比中国五一劳动节大游行上的红旗还要多。”7.更换过审计事务所或CFO更换审计事务所或CFO也被视为造假的征兆,尤其是频繁更换或者前后聘请的审计事务所都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此外,与审计事务所关系过密或聘请不会讲中文的外国人担任CFO也被视为负面特征。绿诺国际(Nasdaq:RINO)3年经历了4任CFO。中国生物(Nasdaq:CHBT)4年经历了5任CFO。新泰辉煌(Nasdaq:BRLC)审计事务所刚刚更换,并且前后两家事务所都名不见经传。嘉汉林业(TO:TRE)审计事务所是Ernst&Young,而TRE的董事会看起来似乎是专门为前Ernst&Young合伙人设计的退休计划,有5位董事来自Ernst&Young。展讯通信(NASDAQ:SPRD)CEO和CFO分别于2009年2月和4月离职;2009年10月,新任CFO又离职,在任仅4个月。2009年9月,审计委员会一名委员辞职,2009年9月审计事务所德勤被更换。8.过度外包、销售依赖代理或收入通过中间商财务造假的手段之一就是宣称公司的大部分劳务、业务、销售等采取外包作业,这样将避免使公司面对众多的交易对手,并将公司的具体运作情况尽可能的移出财务报表。多元水务(NYSE:DGW)宣称通过分布于28个省的80个分销商销售产品,这使得易于造假,因为不需要提供客户增长的记录,也易于确认收入。东南融通(NYSE:LFT)超过80%的工作人员来自劳务派遣,这使得其将大量的财务信息转移到表外,使人们难以分析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如每个员工创造的收入及每名员工的支出等。嘉汉林业(TO:TRE)宣称大多数业务都是通过代理商进行,代理方代替采购木材、代理加工、代替出售、代替收款、代替交税,所得再从代收的货款中扣除。中间商代替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这样公司就可以操纵收入,而不用出示主要的审计凭证,即增值税发票,留给审计事务所的可审计痕迹很少。9.复杂难懂的超过商业实际需要的公司结构很多公司的结构非常复杂,虽然可能给公司带来税务优势,但是在造成营运上低效率的同时,也方便了财务造假和资产转移。尤其是那些通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结起来的公司,格外值得警惕。例如,嘉汉林业(TO:TRE)的海外结构复杂难懂,利用至少20个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联结起来,这种复杂不透明的结构既非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对一个合法经营的实体而言也完全没有必要。再如,多元水务(NYSE:DGW)在上市之后设立了大量的分支机构,高度集中于北京和廊坊,根本不是为了拓展公司在各地的业务,只是为了方便进行关联交易和腾挪资金。10.超低价发行股票部分公司愿意以看起来过低的价格发行股票,应提防这些公司的实际价值根本不是宣称的那样。例如,中国新博润(Nasdaq:BORN)宣称在银行有大笔现金,但却以超低价发行股票,显示公司非常缺钱。再如,泰诺斯资源(OTCBB:TNRO)股票交易价格在5美元附近时,设计了复杂的发行策略,以略超过1美元的价格增发。除以上特征之外,香椽和浑水的报告亦明确指出的可怀疑公司造假的特征还包括:公司高管报酬过低、请求信息披露豁免、公司网站简陋或提供的信息不够充分、缴纳的税收和收入不成比例、财务报表比较粗糙、信息披露内容格式在年度之间不一致、与同行业公司相比纸面财富的比例过大、即刻威胁起诉爆料者等。启示与建议香椽公司和浑水公司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方法在某些方面对于改进我国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分行业监管有利于监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通过分析香椽和浑水公司的研究报告可以发现,许多公司的财务问题都是通过与同行业公司对比的方式发现的,如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公司在行业内所处的状况、与同行业公司相比的资产构成,甚至技术状况等。由此,在我国监管层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中,若按照行业划分上市公司由监管员分行业进行监管,将有利于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有助于监管人员排查、甄别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香椽公司和浑水公司做空中国概念股的经验表明尽管某些特征的出现并不一定表明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造假,但是这些特征的确和财务造假存在相当程度的正向关联。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不能离开监管人员的判断,但是恰当的筛选和运用这些特征,将有助于监管人员梳理、排查和甄别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因此,我国监管层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结合评级机构的评级指标、国内外财务造假案例,筛选和甄别出若干风险特征,建立一套预警指标体系。

夺命债

人人都能做研究,从财报分析透视一家公司

作者|投行副总裁Baron一起创变未来|维克咨询公众号如何看懂一家公司?大家好,我是投行副总裁Baron本来希望写简单的科普,但是按照我的风格写简单了,肯定大量跳步,所以作了一次比较详细的科普,穿插了一些小例子。8000字,可能需要半小时,请大家耐心阅读。或者先收藏着,用到时回来备查。财务分析不是万能的,但不懂财务分析是万万不能的。在基本面投资的领域内,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股票投资总要回到个股选择的问题上。作为公开信息最丰富的来源,财报算是投资者的核武器,利用财报信息进行估值建模则是其必杀技。然而,对于非专业投资者,大几百页的PDF文件与钩稽复杂的Excel模型总让人欲哭无泪。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说人话”的方式聊聊这个话题,带您简简单单看财报,明明白白说估值。Step 0财报那么厚,我该看点啥?以投资人视角来看。看年报,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一个公司是怎么赚钱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评估公司股票未来价值是否提升。上市公司财报包括年报、半年报与季报三类,其中信息最丰富、经过严格审计的是年报。全球各市场的年报内容结构差异不大,主要包括公司信息、经营信息、股权股东、高管员工、公司治理与财务信息六大板块。在这六类信息中,经营信息与财务信息最为重要,也是财务分析与估值建模的主要参考部分。其他部分(如公司治理等)主要是上市公司在履行披露义务,属于“一般没问题,有就是大问题”的部分。简单来说,在确认公司管理层不会欺诈(中小)股东的前提下,想省时的投资者可以直接看经营信息与财务信息两部分。经营信息的重点是管理层对行业及公司业务的解读,一般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或“董事会报告”部分,包括行业情况、公司战略、核心竞争力分析、业务回顾、未来展望、风险分析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经营数据,年报中最丰富的非财务数据信息一般就在这里。简单换位思考就会明白这部分为什么重要:首先,我们对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一般不如管理层,管理层倾向于夸张地描述公司优势,那么战略与核心竞争力部分的内容只会有废话而一定不缺干货;其次,管理层虽然半个字都不想提风险,但监管要求之下又不得不说,那么风险分析部分必然是言简意赅但又直戳要点。年报中对公司经营有显著影响的条目,都会进行针对性说明,我挑几个重要的:·重要研发;·重要新增资产;·重要人员变动;·一些会计层面的重要变动;于股票投资者而言,经营信息部分得出的结论多是定性的,而定量分析与价值评估则要结合财务信息。三大财务报表自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信息却在附注之中。附注部分中,对于令人头疼的会计政策与估计方法,一般关注下各种“变更”就好:异常变更估计基础是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干货主要藏在后面的分项目注释中,一方面,项目注释可能会解释数字的计算过程,有利于投资者更深入地追本溯源;另一方面,对于较大或重要的科目,项目注释往往还包含明细数据,这对于财务分析、预测与估值至关重要。分析历史(财务、业务)——>评估财务数据及业务讨论——>去伪存真——>得出评价结论·阅读年报后,有以下几种用途:·完整全面的投资分析;·完成DCF模型、比较法估值模型里的相关参数、假设;·写作行业监控 /竞品分析报告;·写作财经新闻;Step 1估值建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展开谈能聊一年,市面上也不乏各类价值评估或估值建模的教材,本文希望从估值的逻辑出发,简单聊一下估值建模的基本思路。估值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代表股票价值的数字,路径大体分为两条:一是绝对估值,仅从宏观经济、行业情况和公司业务出发,通过特定的方法计算出股票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不以其他公司股价为定价基础;二是相对估值,假定与评估标的类似的公司定价是合理的,以其为参考评估选定的公司股票,计算得到股票价值。相对估值计算过程很简单,用参考标的的估值指标乘以目标公司的业绩就能得到,估值指标包括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价值倍数(EV/EBITDA)等。首先,用哪个指标代表赚钱水平,即以哪项业绩科目为基础评估公司价值,衍生出绝对估值方法的分类:现金流折现法(DCF)、净资产价值法(NAV)和调整现值法(APV)是现金流为基础进行评估,剩余收益法(RIM)和经济增加值法(EVA)是以利润为基础进行评估,股利折现法(DDM)是以股利为基础进行评估。第二,为了准确预测作为估值基础的业绩科目,一般需要对三大报表各主要科目进行全面预测、相互钩稽。这是绝对估值中最复杂的一步,需要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科目逐项预测,最终钩稽完成的表现是预测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两端均配平。三大报表本身的钩稽关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财务生态系统”,保证了预测出的业绩科目符合公司的业务逻辑,否则会造成预测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两端不平衡,或虽然平衡但某些其他会计科目预测值异常。经营公司是个赚钱花钱的过程:现金——资产——产出——现金;经营产生的现金与外部融资得到的现金必须有一个很好的配比,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健康的“资本结构”。我们需要在年报里找到以下几个重要指标,目的是分析一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能力,出色的表现是对公司主营业务的良好促进。(当然,不同行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是不同的,还是要求我们对行业有一定了解,比如地产公司和游戏公司,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差得会非常远)1)融资能力·增发能力(股权融资能力),有两件事情需要解决:第一是判断公司是否通过增发稀释现有股东股权,防止被收割;第二是假设我们判断增发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要了解公司在股权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能力,喊了半天、想了半天,正经用途需要增发但是发不出去,也是有问题的。可以关注增发周期,和销售情况判断;·举债能力(债权融资能力 ),关注周期、成本、各年度到期情况;(能够协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还款压力,持续举债能力,债权人对公司经营的判断)·其他类型的融资:贷款、金融租赁、可转债、供应链金融等相关金融工具的情况。同样是周期、成本、到期情况等;2)投资能力上市公司是一个金融平台,不仅是用来融资的,还是一个投资平台,主要是产业投资人视角。我们在判断其投资时首先也要辨别公司投资是否合理,某些知名公司用投资、收购——再大幅资产减值,把二级投资人收割得一干二净,这就说明我们对大量对外投资的企业,要认真分析他们的投资行为。如果公司的投资行为是合理的,我们要判断的是被投企业会否与上市公司产生业务协同,判断是否成为新的增长点,很多上市公司做产业投资对财务性回报要求不高,但是对产业协同极为重视。如果展开将又是一个大话题,阅读年报的时候需要大家首先熟悉上市公司商业模式,再决定是否认真阅读这个部分。3)各种评价财务健康度的“比率”各类课本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主要是评估一家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对资本的使用是否合理、偿债能力等要素,这里只是举几个常用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偿债保障比率;etc。Step 2从公司数据到结构评估价值年报最开始的部分一定是公司管理层对集团业务、战略、市场和重点数据的解读。如果对行业有了解,对公司商业模式有了解以后,我们对业务总览部分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阅读:1)根据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check管理层讨论实操过程中可以做个表格,画√画×·公司对行业的分析与我们自己的分析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给出的理由是否合理?·公司对市场的展望·公司战略是否有重大调整或新业务线,如果有调整出于什么目的。·公司提示的风险,这点很重要,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年报喜欢把所有相关风险全部列出来,但是有些更重要,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对不同风险进行标注。(比如公司1%的产品出口,原料全国产,有的也会把汇率风险放进来,但是这个风险对后续分析就不那么重要)·组织架构调整——意味着对不同业务线重视程度的变化、对不同产品线资源的投入会变化;2)查看对本公司来说重要的指标业务讨论部分给出的指标都是很重要的,可以节省大家阅读财报的时间。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不一定全面,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事先准备好一个重要数据表格。如果年报中没有这个部分,那就要自己去下面或者其他信息渠道寻找。这部分结束后,我们需要开始阅读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核心工作就是证实/证伪公司自己的说法。所有分析,同比、环比、行业平均比较都是必要操作,我下面就不重复了。几个小提示:·对异常数据大家(太高、太低、暴涨、暴跌,都要用显著颜色标注——事出有异必有妖)要拿出120个小心;·利润表好操作、资产负债表稍微难操作、现金流量表最难操作,数据冲突的时候我习惯看现金流量表(原理是这样的,现金流量都必须和银行打交道,和银行共谋是更难的);·插播一下只看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框架:经营活动现金流,经营活动是否赚钱;投资活动现金流,资金投资再生产的效果及态度;筹资活动现金流,公司对股东、债主资金的态度(要/不要);基于流量表的各类组合,可以佐证我们对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的态度。Step 3盈利能力这个部分很多财务书都会教,我也就是做个搬运:1)和公司经营相关的各类盈利指标(margin),网上都能查到具体公式,我就不写了·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OCF margin,FCFmargin;(这个就要去现金流量表里的数计算)·EBIT/EBITDA等各类你认为更好地评估一家企业盈利能力的margin;强调一下,不同公司,主流评估盈利能力的margin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行业充分市场竞争,直接成本*120%就是终端售价,这个时候你看毛利率就看不出太多端倪。又比如有些行业,其内部折旧政策千差万别,你有EBITDA margin就好一些。还是一句话,选什么指标需要你有行业积累。2)和资产相关的各类盈利指标(margin)·总资产回报率;(这些都需要结合资产负债表数据)·净资产回报率;·其他我们认为合适的,可以更好地体现持续经营过程中,资产回报情况的margin。(比如我可能不会觉得那些持有很多住宅地产的实业公司,对持续经营有什么帮助,顶多就是未来资产处置有个一次性收入而已,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卖房子防ST的新闻)Step 4运营能力产品好,还需要运营的配合。再好的产品库存管理不好也有卖不出去的风险,再大的销量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也占用资金。1)企业内部各类周转率·存货周转比率;·固定资产周转比率;·现金循环周期;·其他教科书上评价标准;核心的目的就是评价企业内部,有效利用资金、资源,运用资产的能力。2)与上下游的各类周转率(供应商、买方)·应收(率、天数、DCS等等等等,下同);·应付;应收应付的坑比较多,建议大家去看一下高手的分析思路。本质上应收是借钱给你的下游,类似短期债券投资;应付是你从供应商融资,类似短期债务。一旦和金融相关,这魔术师们操作空间就会很大。举个简陋例子,应收账款核销,上市公司体外或者找一家公司,注资专门收购应收账款(这个是合规业务),收不回来是体外公司的问题,但是上市公司留下了干干净净的一张表。3)各类费效比·人效比;·营销费用比;·管理费效比;·对于披露项目和产品细节数据的,可以自己构建评价模型(比如互联网的获客效率)费效比的评估,非常依赖对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业务的理解。正确进行评价,或者说读懂这个部分,需要一定量的行业数据储备和知识。对财务报表进行全面预测时需要“抓大放小”,一般根据行业与公司业务模式选取某一项(或多项)会计科目作为驱动科目,对该驱动科目进行详细预测,其余科目则依照与该科目的相对比率进行简单预测。Step 5了解行业如果年报里有相关内容,主要工作就是阅读和判断真实性;如果年报里没有相关内容,留个记号,自己通过找人、上网、亲自调研寻找。在开始阅读一家公司的年报之前,一定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就是对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有一个了解。有的人在对行业很陌生的时候,直接开始阅读年报,会有几个问题:·分析不对路子,比如你拿着财务分析教材去看手游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显然有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分析工具,比如你要是不知道房地产行业的运行规则,直接拿前三年销售做线性回归,错的连亲妈都不认识;·甚至都不知道该看哪些内容,比如你要是不知道一个行业是不是出口导向型,都不知道去看国际宏观经济和汇率走势;·还有很多坑.........所以在阅读年报以前,务必先了解行业。有些上市公司的年报非常温馨,他会把行业的盈利模式介绍一遍,这种情况在美股更常见,A股上市公司就不愿意这么费劲——科普这件事情并不要求强制披露。Step 7弄明白一个上市公司的基本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决定了我们在后续阅读业务分析+财报的时候,关注那些段落和财务指标。一般来说,最粗放的分类方法包括线型公司、平台型公司。如果不能区分公司的类型,我们很多分析都是错误的,举个例子:都是给别人授权品牌,很多品牌仅仅是给授权使用并不参与任何生产过程,这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有些品牌深入参与设计、品控、销售,这就很类似线性公司。平台型公司公司为买卖双方或者多方提供各类交易的场所,从撮合中获益,以此向下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我们需要在年报中找到以下个关键要素:怎样的平台价值?信息/交易/履约/混合·技术驱动/资源驱动/规模驱动(上市公司一般会进行夸张,这个问题一般要我们自己寻找);·平台对谁收费?怎么收费?对哪类资源收费?·其他有助于识别平台型企业核心价值的要素;平台参与方都是谁?·B/C/G;·分别有什么特点点;·平台满足用户怎样的需求;·其他有助于分析用户粘性、付费意愿、续费意愿的要素;混业经营公司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混业经营现象,除了上面对不同板块一一进行分析以外,还要研究不同板块间的协同作用(Synergy,包括业务上、财务上协同)。·是否能够实现交叉销售;(做零售的自己有品牌,做社交的自己有直播或游戏)·是否能够平滑业绩(比如某些板块好的时候另一些板块一般,某些板块一般另一些板块好——白酒、食品饮料);·是否有财务协同(比如赚钱的板块和现金流好的板块,可以在财务上互补);现在我们基本就能把一家公司的状况了解各大概了但一家公司的好与坏,还需要做定量分析这就涉及到三张表的具体运用了Step 8增长能力经过对年报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后,我们还需要根据年报内容对未来的增长进行判断,毕竟上市公司是为投资者赚钱靠的是预期。1)行业性驱动力分析一家企业一定要拆分增长来自行业还是来自企业。·政策、宏观要素。除行业积累外,年报中对于以上的分析部分要进行参考和甄别,举个例子电动车过去几年显著受到政策影响,从年报的各类数据和业务分析我们要拆解出来年报公司受行业影响的情况,结合未来政策预期,得出行业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定性/DCF;·行业阶段。不同发展阶段,行业对公司的影响不同;举例说,新兴产业的系统性机会更好,成熟甚至衰退产业,切蛋糕情况更多。·周期性行业的波动。这个内容太散,建议去阅读相关书籍。比如你是做有色的,就得看商品;你是做基建的就要看财政政策;你是做券商的,就得看大盘(误...);你是做化工的,就得看原油价格;等等等等;·非周期型行业的影响要素。这个内容也很散,建议去阅读相关书籍。比如你是做视频的就要看市场偏好迁移,比如你是做医药的你就要看医疗改革,等等等等·其他行业驱动力,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特色;2)公司性驱动力一家上市公司个性化的增长能力,这个分析手段很多,我分享自己的一个套路。为了简化说明,我只写一些有限的项:线型企业:(产品单价-产品直接成本)*数量-........(利润表里剩下那些,就不说了,道理类似)。我们要把单价、成本、数量的增长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比如服装企业:·产品单价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定位、销售策略等等)对未来进行展望;·成本驱动因素列出来(行业趋势、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等);·销量驱动因素(行业趋势、竞争环境、销售策略、自然趋势等等);·针对每一个驱动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转化为P/C/Q的预测。举个例子,对茅台的判断主要是对售价进行研究、对软件企业的判断主要是对付费用户规模的判断;平台型企业:交易量x费率-.....(利润表剩下那些)拆解交易量与费率驱动因素列举出来,逐个进行分析。步骤同上3)多产品线公司·对每个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举个例子雅戈尔这个公司是服装+房地产,必须分开分析;·对新产品线进行以上分析,新并购、新开拓产品线;·注意产品线之间的协同效应分析;Step 9评价方式当我们分析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和增长能力后,要把细碎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是,要理顺问题的逻辑。”理顺逻辑“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好理解,那么再给大家换一种说法,你们听起来可能就会觉得更清晰了。理顺逻辑,其实就是搞清楚真正的因果关系。也就进入了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阶段。1)对上市公司的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还记得我们之前要求把可疑数据、重要事项记录下来么?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根据财务经验和业务经验对4种能力进行真假判断。·对异常数据(同比环比、比率、比值),找到源数据并根据驱动力进行分析。比如异常高的毛利要从价格或成本端寻找支持/不支持的理由,又比如异常久的应收账款回收周期要看一下公司相关的解释并自己判断;·对管理层和我们自己分析矛盾的地方,要特别进行判断。比如管理层给出增长率是行业大趋势而我们自己发现就是公司自己不行,我们要寻找更多信息帮助判断;·对同比、环比突变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业绩“变脸”。证实/证伪这项工作,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判断手法差异很大,这里没有更多篇幅给大家介绍,从报表角度判断大家可以参考很多互联网优质内容;从业务端角度大家可以多找找某些行业风控专业文章。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所谓“大数据初创公司”,虽然不是上市企业,套路是类似的;·研发占比2%;·毛利显著偏低;·SAAS模式,大量应收账款;从财务端看,自称准备成为行业级别PAAS平台的数据公司,研发占比太小,毛利偏低,应收账款过高更类似于项目制软件公司。为了进一步了解公司产品我们寻找了他们的上游——几家互联网数据大厂:·大厂与行业数据平台合作分为两种模式,单项目分成制、含有最低消费门槛的无限量使用制;·大厂对外也有自营产品,申请试用账号后我们找来行业内BA专家,发现这家公司的指标基本是基于大厂指标的再次开发;商业模式来说,行业数据分析公司如果没有自己核心数据源、没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架构,那么只可能是类似咨询公司,为了确认这一点我们寻找了几家客户。我们当然没有落入圈套去咨询公司推荐的几个“典型客户”,而是通过自有渠道寻找了几家。·行业这个领域确实有需求,只不过是起步阶段;·产品应用频率,大约是定期(每个月一次)、不定期(每年约为10~20次,按照项目计数);·关键问题是:购买产品,可以进一步帮忙给一些行业曝光(访谈、颁奖);思路逐渐就清晰了,1年15万的使用费,用户实际上购买了以下几个服务:·30多次的平台登录,简化了日常PPT工作;·这些数据并没有与互联网数据大厂进行深度合作、二次开发,只有浅度开发(加减乘除变换);·“附赠”几次媒体曝光;·行业PR的折扣。这分明是一家行业PR、广告公司的商业模型,但是希望包装成大数据公司,享受高估值的企业。又是玩资本的。·盈利能力有限的:不会突破广告行业平均水平太多,数据采购成本大厂不会打折(这里我跳步了,只放结论),且客户采购决策是基于广告效应,价格提不上去;·运营能力不错:毕竟能够调查出背后是行业PR头部公司;·财务能力:按照广告公司标准是不错的,融资纯粹为了资本市场定价;·增长能力:无法做到SAAS企业增长模型,还是一个广告、PR公司增长的特性;如果是上市公司年报,建议:从财报几个指标汇总真假(前几步已经做过了)——>从上下游企业进行验证(网络信息+打几个电话)对管理层业务讨论判断真假管理层的讨论我们在一开始曾经粗略的阅读过,当我们深入分析各类数据后,要返回这一部分再次审视。分几种可能:管理层讨论与我们已经进行的分析是一致的:更放心地得到本次阅读结论并开始估值模型制作;管理层与我们已经进行的分析不一致:·管理层比我们更乐观:返回前面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点深入分析(其他专家佐证、更深入的上下游调查)。1)是否非故意乐观。2)管理层故意乐观。对后者我们要更加小心;·管理层比我们更悲观:1)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分析漏掉了什么重要风险;2)是否管理层故意保守。对后者,我们要思考可能的目的——调节业绩、资本市场动作等等。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公司年报内容已经进行过全面分析,如果补充了很多年报不够详细的信息,素材就已经很丰富了 。 后边估值具体的操作,我们以后在讲。天才在左,凡人在右。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上、以估值为基础的水平投资是收益风险比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法。但估值建模的知识与技术仅仅是花拳绣腿,投资是知易行难的,其关键在于对行业与公司的深刻理解及判断。

东道主

指望《证券法》修改一步到位还不现实

在证券市场的整体定位还没有真正摆正融资与回报的位置,市场监管也没有完全理顺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整体性市场改革的推进也还不可能与市场化国际标准接轨的条件下,指望《证券法》的修改一步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证券法》修订即将有望通过四审,但是,人们对投资者保护还不能期望过高。《证券法》素有投资者保护法之称。当代各国的《证券法》,无不以强调投资者保护为其最核心的立法宗旨。这不仅因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资金的供给方,没有投资者的关注及资金的投入,证券市场将失去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或发行人之间客观上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很容易受到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的损害。离开了投资者保护,一个只讲融资不讲回报的证券市场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我国证券市场一开始是为了帮助国企解困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尽管现在已经有了更多民企加入,但重融资轻回报的倾向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投资者保护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证券法》在投资者保护上的不到位是分不开的。现行《证券法》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对于违规违法者的惩罚太轻。不管是造假上市还是信披违规,最重的处罚无非就是单位60万元个人30万元一罚封顶。跟违法违规行为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数十亿数百亿的利益所得相比,这种九牛一毛的罚款与其说是严惩违法犯罪还不如说是挠痒痒。难怪这么多年来,监管部门尽管一直强调严监管,上市公司的造假违规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像烧不尽的野草一样,总是“春风吹又生”。新修订的《证券法》虽然将涉嫌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注册而尚未发行证券的罚金提高到100万元至1000万元,已发行证券的则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额2%至10%的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要罚50万元—500万元,不过,与香港市场吞下多少就得吐出多少甚至吐得更多的处罚案例相比,特别是同美国在《萨班斯法案》颁布以后,对财务欺诈者在处500万美元罚款的同时最高可处20年至25年监禁的严厉处罚相比,不免还是相形见绌。在操纵市场、操纵股价、内幕交易上,处罚的力度虽然比造假上市、信披违规稍强一些,但存在的问题和虚假陈述一样,也是投资者欲诉无门且不得其法。《证券法》修订草案所提出的代表人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或有利于利益受损的投资者进行维权,但这种方法在实施效率上是否有可能与国际上已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集体诉讼相提并论,则显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提高违法成本,降低投资者维权难度,是《证券法》修订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民事诉讼法、行政仲裁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没有同步修改或者相应的司法解释没有跟上,证券侵权民事赔偿诉讼一向所存在的诉讼成本高、证据获取难、索赔效率低等问题,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证券法》三审稿吸取了民间和专业人士的意见,专设了“投资者保护”一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立法者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决心。四审稿在这方面也许不会有大的变化。不过,《证券法》所应当体现的对投资者价值的维护并不是孤立的,不仅离不开一个公正高效的市场环境,更需要在增进市场的流动性、透明性与市场效率等方面找到平衡,使市场不同主体的利益得以兼顾,否则,难免会由于交易成本的上升,在损害资本市场所应提供的融资便利性的同时,也使投资者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的损害。从《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20年的实践来看,尽管为了弥补《证券法》法不到位的缺陷,证监会和有关方面先后在新股发行及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退市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修订或补充了若干制度性规定,然而,十补九不足。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定位还没有真正摆正融资与投资回报的位置、市场监管也没有完全理顺人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及整体性市场改革的推进也还不可能与市场化的国际标准一步到位接轨的条件下,指望《证券法》的修改在规范性、完整性、创新性上一步到位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对于投资者保护期望过高更是不现实的,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对法律的完善健全和法治的到位也能像改革开放一样与时俱进。来源: 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