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中高成办字[2020]22号关于举办“国家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资金管理改革暨全过程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0年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聚焦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强化契约精神,优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文件,着力改变“重立项、轻验收”“重过程、轻结果”“揭了皇榜人人都能交账”的问题,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定于2020年8月20日-22日在上海举办“国家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资金管理改革暨全过程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旨在更好的为企事业单位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政策,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和使用效益,保障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助力高质量发展。本次培训班课程设计注重前瞻性、时效性、实操性,内容丰富,务实高效。望各单位高度重视,组织动员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培训内容(一) 系统解析国家科研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改革最新政策1、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165号)政策解读与答疑;2、财政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后补助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9〕226号解读与答疑;3、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财资〔2019〕57号政策解读与答疑;4、科技部等20部门《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国科发监〔2019〕323号)解读;5、财政部科技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解读;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国科办资〔2018〕107号)解读;7、《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2019〕260号)解读;8、讲解《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政策文件与应用实务;9、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解析;10、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解析;11、讲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管理规定、资金管理办法、财务验收办法》)并答疑;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内容解析。(二) 国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与评估、执行与调剂、监督检查、结题审计等1、聚焦减负和绩效导向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随机抽查(飞行检查)特点和发现的问题梳理归集(重点);2、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三性原则”和规范要求;3、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编制的特点、方法及注意事项;4、项目(课题)任务(预算)书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5、各科目支出的科目内涵、编制及评估重点;6、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执行中的调剂与程序事项;7、国家科研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监督检查巡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案例分析等);8、结题审计的流程与审计报告附件材料清单、审计要点。(三)国家科研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解读与实务操作(最新工作重点)1、课题绩效评价内容、技术层面的要求、专家选择和流程;2、课题绩效自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注意事项及审查重点;3、课题单位接受结题财务审计需要重视的相关事项;4、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评前审查的重点内容及重点要求(初评、复查的最新要求);5、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综合评议的重点内容和重点要求;6、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需要提交的材料(9个附件)及其关注点;7、项目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要求及编写、注意事项及审查重点;8、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和测试、用户评价等综合绩效评价方式的实施和要求。(四)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及招投标项目最新政策与操作实务1、讲解重点研发计划定位、改革任务和措施、形成机制;2、详解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整体目标和任务部署,申报指南的制定思路及项目(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形式审查材料准备注意事项和视频评审答辩重点内容;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及过程管理;4、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招投标模式下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增材制造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20-2022年)》项目、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项目、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工业强基专项、协同创新中心专项项目、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项目、绿色工厂、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招投标流程、指南解读、鼓励行业和案例分析;5、国家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申报要求、材料准备、考核评估、运行评价及监督管理;6、发改委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补助项目等)申报解析与实务操作;7、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申报要点、材料组织、运行评价及监督管理。二、参会对象1、各地科技主管部门、科技园区管委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央企业及下属科研机构、医院、科技型企业、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科技咨询机构等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课题)组、财务管理人员、审计人员等;2、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承担(拟申报)单位财务与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项目骨干与科研财务助理。三、时间地点培训时间:2020年8月20日—22日(20日全天报到)地 点:上海市 (具体地点报名后另行通知)四、培训费用培训费:2980元/人(含专家授课费、资料费、结业证书等),培训前汇款每人优惠200元。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培训结束颁发结业证书。五、报名与联系方式请参加人员按要求认真填写报名表(附后),报本期班班务组。我们将按报名先后传发报到通知。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二0二0年七月六日来源: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注 : 如有相关培训、国家项目申报、成果评价、专家调研等需求可关注发私信给我们。)
给科研项目经费“松绑”的呼声由来已久。前不久,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呼声得到回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如何既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报销手续中解放出来,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再一次成为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对于这一新政,代表委员们分析,可以理解为未来国家只管预算总规模,而将各科目预算的调剂权下放给科技人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则给出了更权威的定性。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时,王志刚表示,科研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与预算要求的具体化,两者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包干制”的改革以信任为前提,但同时也需要和“放管服”结合,“信任越大,责任也越大”。新政充分体现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与信任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新政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与信任,“是为创新减负,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科研人员来讲,这也是一种更大的责任。“科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比如一些基础研究领域,项目开始之前,就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所有的科研活动,确实是比较困难的。”李家俊认为,科研经费“包干制”,可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统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支持科研人员将更多精力聚焦在创新上。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制造院院长李志强一直关注的问题。去年李志强在提案中建议,一方面要提高基础科研类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取消科目比例的限制,“让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王秦介绍,科研项目预算分为10多个大类、50多个小类,“花钱之前,你要先测算到每一个小类,具体到买几个烧杯、每个烧杯多少钱,预算全都要清清楚楚。”王秦说:“过去管得太死了,重重审核,变更预算还要打报告。”王秦说,这样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过去很多科研人员的精力都扑在做报表、做账上,而财务管理本身就不是科研人员的强项,结果,很多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摸不着头脑”。科研经费的“包干制”此前在江苏已有类似尝试。王秦介绍,“江苏科技改革30条”即与之类似,去年开始已经在13个设区市试点推开。在2018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今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整合精简各类报表、减少信息填报和材料报送、精简过程检查等多项措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令李志强欣喜的是,自己的建议在报告中得到肯定。他认为,这些都将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有利于鼓励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科研。李志强期待下一步各部门制定更详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科研经费要“放”也要“管”科研经费到底该怎么花?在全国政协医卫界别的联组讨论中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热议。“做实验报的是买冰箱,结果我买了液氮,起的是同样的作用,人家说这算是挪用公款。”一位委员建议,可以建立科研经费负面清单,比如,科研经费不准用于吃喝,已有的设备不准再买。同时,这位委员建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应以终端评价为主,设立专门部门,对科研人员过去10年、20年的成果进行评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加强法治。“都说要尊重和信任专家和科研人员,我认为不能靠信任某个人,而是要依靠机制和制度来规范”。这个观点也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认同。“报告里明确讲了,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这笔经费中的少部分是可以作为科研人员绩效支出的。但直接经费,还是应该有适当的监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介绍,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项目的间接费用占比为20%,国家级其他一些科研项目经费的间接费用占比达不到这个比例,“这笔钱占比能提高,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绩效就有了提高”。钱锋指出,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科研经费也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曾在德国读书,他以德国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为例,德国的教授实行年薪制固定收入,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及参与者劳务等支出。万钢认为,国家对各种经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以我的经验,一笔经费到了,每年3月、6月、9月都会有不同方面的检查,第二年年初还会有一轮巡视。有的人说不要那么繁琐的评价,但我认为,没有这种制度化的评价安排,你就没有依据说这钱是否花到位了。”万钢说,科研人员收入的提高,最终要靠制度来进行安排,不能依靠“科研经费”。“包干并不意味着科研活动不需要监管。”李家俊说,有“放”,就必然有与之相配套的“管”,要设立相应的“负面清单”或“红线”,“这将会是一个制度体系的探索,最终达到提高科研效率、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首批已遴选出60多家试点单位“越是有创新的东西,不确定性越强,能不能对这种探索的风险给予更高的包容和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认为,目前有关部门对自由探索类科研项目的支持相对较弱。王宁利建议,量体裁衣地给这类自由探索类课题和项目的论证一套制度安排,“比如可以采取自由申报、专家认证的方式。”他认为,那些对某一领域有非常浓厚兴趣的专家,很可能通过自由探索,在原始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目的就是让科学的火花真正能够燃烧起来,最终成为火炬。”科研管理本身就是科学。王宁利同时期待,把科研管理创新当成一项专门的科研项目纳入国家科研计划中去。通过科研管理机制变革使科技创新的动能得到非常好的释放,又能让投入的科研经费能够效果最大化。“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使我们必须把基础研究作为一个重点,在整个科技创新的总布局中要着重布局。”王志刚透露,科技部首先会在基础研究领域做一些尝试,目前已经选了60多家单位,在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进行试点。他介绍,在试点过程中,要看被选的试点单位过去是不是确实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规范、在科研成效方面很显著,科研队伍特别是带头人是不是专注搞科研,并且是否有科学精神、科研操守,良好的口碑。王志刚介绍,试点将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做方案,并且征求科技界的意见,最后形成一个试点方案。在试点中把它不断推进、不断完善,最后变成一种新的科研经费和项目的管理方式,通过改革来激发创新主体——科研人员有更大的积极性,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多的获得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级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各位考生的备考压力也在与日俱增。由于中级职称考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人员,且中级财务管理科目是三个科目中最需要计算能力的科目,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考生不知如何在最后一个月内实现突破。为了解答各位考生的疑惑,本文将详细介绍最后一个月的中级财务管理备考突破攻略。一、根据考试情况将10章内容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中级财务管理科目全书一共分为10章,根据每章的考试情况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纯概念考查章节(第1章、第2章、第4章);第二类:不涉及折现概念的计算章节(第3章、第5章、第7章、第10章);第三类:涉及折现概念的计算章节(第6章);第四类:成本与管理会计(第8章、第9章)。财管科目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且是否运用折现概念进行计算的差别很大,将计算是否需要运用折现概念进行分类,有利于考生形成连贯的财管计算思维模式,更容易备考。二、不同类别的备考突破攻略对于1、2、4章的纯概念考查章节,考生在最后一个月备考时,需要认真梳理历年真题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找出命题规律,对于高频考点要熟练记忆,冷门考点适当掌握,最大限度确保得分率。对于3、5、7、10章不涉及折现概念的计算章节,考生在最后一个月备考过程中,不要受到折现概念的影响,重点掌握每类计算的核心步骤,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同时,也要注意深入研究历年真题的考试情况,总结其命题规律的考查深度,以最高效的状态进行备考。对于第6章需要运用折现概念进行计算时,首先要回顾第2章中的“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理念,为整个第6章的学习打下铺垫。然后,再学习第6章的所有概念的计算,最后突破综合题。在学习整个第6章时,也要充分利用考试真题。本章是全书最为重要的一章,平均分值在15-20分之间,考生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予以备考,尤其是综合分析题,需要一定数量的试题演练,确保得分率。对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章节(第8-9章),考生在最后一个月备考时,不要受到其他财务管理章节的影响,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计算原理与计算公式,认真学习这两章的所有内容。不过,8-9章内容难度不大,大多数内容按图索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无需过分紧张。三、同时备考注会和中级考生的备考提示很多考生都会选择将中级财务管理与注会财务成本管理放在同一个年度备考,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备考效率。不过,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是,中级财务管理与注会财务成本管理在内容与命题难度上差距很大,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务必要按照中级财务管理考试的内容与难度进行备考,切忌贪多求难,反而最终得不偿失。四、总结中级财务管理科目考试难度总体不大,尤其是计算分析题,大多数属于一步直接套公式即可得出答案的题目,考生不可忽视学习。综合题部分,由于问数很多,间接降低了考试难度,即使遇到不会的内容,其中的部分小问也是可以作答的,不可采取全盘放弃的策略。此外,单选题和多选题中有一定比例考查课本原文的识记内容,考生在理解完计算性内容后,还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记忆,确保客观题得分率,最终通过考试。(文/东奥撰稿人David)
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介绍,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曾担任过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这让他成为科技管理“痛点”最直接的体会者。科研项目立项繁琐即是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中科院先导专项的参与者,邓麦村见证了先导专项的启动、发展。由于先导专项涉及经费数额较大,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专项立项之初曾规定申报人员需两次前往中科院论证,一次论证要干什么,一次论证怎么干。多年实践,邓麦村发现其实科研人员在第一次论证时,常常已将下一步如何做研究一起阐释清楚了,让外地科研人员为此多奔波一次,费时费力费钱,实在没有必要。“在认真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导专项立项咨询评议结果、实施方案与概预算评审结果的院长办公会审议程序,将由原来的2次审议合并为1次,缩短立项周期。”邓麦村说。对已取得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中科院规定:列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立项建议,经院主要领导同意,可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说,中科院现行的“百人计划”是按照学术帅才(A类)、技术英才(B类)、青年俊才(C类)进行项目分类的,经费支持标准仅按照A、B、C针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配置,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简化项目分类,清理科技人才领域“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突出现象,今后中科院将取消“百人计划”A、B、C分类,改变按A、B、C三类“一刀切”经费支持方式,根据引进人才具体条件给予差异化支持。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则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适当放宽项目申报条件标准,相关人才可不受“百人计划”项目指标限制、不受用人单位人员聘用岗位比例限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目前中科院已明确6类产出标准,摒弃了以论文数量、争取项目、专利数量等数量评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支撑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多维度分类评价。”谢鹏云说。他介绍,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现象,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进一步简化先导专项预算申报书内容,对难以准确预计型号、用量、频次等的支出简化预算说明,仅按照能够预计的程度提供测算依据,仅对重要支出或支出比例较大的科目提供说明材料。“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才能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谢鹏云表示,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推进督导检查,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见实效”。>
图片来自网络最近两年,高层领导和国务院反复提出了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管理。比如,简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将直接费用中多数科目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增加间接费用比重,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从原来的5%提高到20%;差旅会议管理不简单比照机关和公务员;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对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可自行采购和选择评审专家等等。这些都需要从会计制度层面厘清。落实中央精神,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性文件,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既要符合科研规律,又要有严格的财务制度监管,防止浪费和犯罪。科研活动与企业经营行为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用《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准审计认定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科研经费拨款与事业单位拨款的目标任务不同,也不能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标准审计认定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违规。科研经费的性质需要科学界定,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创新,有必要制定新的《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曾于1987年制定发布《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试行)([1987]国科发条字0258号),该制度执行了10年。1997年,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结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财政部、原国家科委制定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460号),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至今已经走过了21年。21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国家各个行业的改革力度和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还是科技研发经费的大幅度增长,科技发展的速度,科技研发的种类和目标的多样性,科研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单位会计制度》,以便于新形势下的科研经费监管,防止出现违规挪用、套用科研经费的犯罪现象发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心是预算会计,预算会计适用于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管理其它类型的科研经费将会产生很多问题。不应过分强调经费使用要按立项时的预算执行,因为科研有其自身规律,比如科研过程中调整研究方法甚至方向的很多;再比如由于财务部门的原因经费推迟下达,然后还要求按计划结题,不执行预算或完不成课题任务并不是课题负责人的本意。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经费使用特点,科研经费的管理急需财务制度创新。(荣誉主编李志民)
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中国科学院日前从“项目、人才、经费”等方面出台10项新举措,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介绍,这10项举措包括:简化立项审批程序;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优化财务验收,合并开展底层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工作,财务验收不再一一对照预算科目,强化支出合规合法性验收;建立立项咨询论证绿色通道;建立中期检查绿色通道,对部分重大项目免除中期检查的评审环节;对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全部由法人单位决策和审批,报中国科学院备案;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优化“百人计划”项目管理,取消项目分类,实行差异化支持;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曾担任过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一职,这让他成为科技管理“痛点”最直接的体会者。科研项目立项繁琐即是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中科院先导专项的参与者,邓麦村见证了先导专项的启动、发展。由于先导专项涉及经费数额较大,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专项立项之初曾规定申报人员需两次前往中科院论证,一次论证要干什么,一次论证怎么干。多年实践,邓麦村发现其实科研人员在第一次论证时,常常已将下一步如何做研究一起阐释清楚了,让外地科研人员为此多奔波一次,费时费力费钱,实在没有必要。“在认真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先导专项立项咨询评议结果、实施方案与概预算评审结果的院长办公会审议程序,将由原来的2次审议合并为1次,缩短立项周期。”邓麦村说。对已取得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中科院规定:列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立项建议,经院主要领导同意,可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说,中科院现行的“百人计划”是按照学术帅才(A类)、技术英才(B类)、青年俊才(C类)进行项目分类的,经费支持标准仅按照A、B、C针对不同学科领域进行配置,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简化项目分类,清理科技人才领域“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突出现象,今后中科院将取消“百人计划”A、B、C分类,改变按A、B、C三类“一刀切”经费支持方式,根据引进人才具体条件给予差异化支持。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则建立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适当放宽项目申报条件标准,相关人才可不受“百人计划”项目指标限制、不受用人单位人员聘用岗位比例限制。“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目前中科院已明确6类产出标准,摒弃了以论文数量、争取项目、专利数量等数量评价,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支撑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多维度分类评价。”谢鹏云说。他介绍,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过细过死”现象,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和评审:进一步简化先导专项预算申报书内容,对难以准确预计型号、用量、频次等的支出简化预算说明,仅按照能够预计的程度提供测算依据,仅对重要支出或支出比例较大的科目提供说明材料。“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才能多一些时间潜心科研和自由探索。”谢鹏云表示,下一步,中科院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推进督导检查,确保下放的管理权限“接得住、管得好、见实效”。(记者 沈慧)
“不想当财务的科学家不是好教授”。高校院所里,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们一句自嘲的话,道出了该群体被繁琐的财务管理事务烦扰的无奈。如今,繁琐的项目经费管理在广州迎来“松绑”的契机。今年6月,广州首批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启动。这项改革充分赋予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取消项目经费具体科目预算,所有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按规定自主用于项目研究,彻底为科研经费使用“松绑”。“这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使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专注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上,从而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和更大的突破。”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子峰教授坦言。达安基因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开展检测。取缔科学家“兼职财务”的身份听闻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启动的消息,暨南大学科技处的朱星渝老师有了轻松的感觉。以往,她和许多其他的科技管理者们提议多次的事项,正在一步步实现落地。在高校,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工作人员都时常听到来自教授、研究员的抱怨,诸如预算调整困难、开支项目受限等。多年前,科研工作者们在进行调整预算时,需要在系统里填写申请书,经过学校财务处审批,再流转到学校组织单位审批。随后,该申请还会提交给科技局等经费来源部门,科技局批复后,老师们再拿着审批单据到学校科技处确认,最后财务处方可批准预算调整。“主管部门也不见得每天都能登录系统。他们看到了科研人员的申请才能办理调账,一个环节卡壳,后边的流程都会受阻。一来二去,调账甚至能花费科研人员半个月的时间。”朱星渝介绍,后来,新规定提出将调账权限下放到组织单位,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个环节。时至今日,“包干制”改革启动后,科技经费使用流程更为简化,中间的调账环节得以整体取消。《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指出:“申请项目和签订合同书时,取消项目预算编制,只需明确项目经费总额。”这意味着,所有的项目经费可以放进一个“大盘子”里,不需要再在项目申报前,设置具体的预算类目。“只要科研人员能够按要求完成项目,资金支出符合省市规定,具体的预算怎么做,就不会被框死。”朱星渝说。与之对应的是结题时,项目验收无需经费审计报告。《方案》指明,届时将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经费使用实际情况编制经费决算表,项目承担单位审核后,在单位内部公开。“此举起到了经费使用监督作用的同时,极大减省了科学家花在财务报表上的精力与资金。”朱星渝评价道。“包干制”改革试点开展的领域,有些科研工作者只有5万元经费。高校院所管理机构完全有能力通过决算表评判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不必再从项目中划出一笔专款,邀请审计公司编制审计报告。杨子峰教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试点能否扩大?新冠疫情在中国的影响何时到达高峰?届时累计感染人数预计多少?疫情暴发初期,这是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杨子峰团队通过AI预测模型,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给出了答案。当时,他们预测此次疫情在2月28日达到高峰,感染人数累计约达6万例(实际79251例)。预测精准度高于众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参与广州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的专家,杨子峰主持的科研项目,及早体验了“包干制”改革。杨子峰所开展的工作,隶属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感染”应用基础研究范畴。这与《方案》提到的支持方向相吻合——2020 年起批准立项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一般项目;试点方案实施期限为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文件里写的实施期限是到2023年,我们也会动态观察这项改革的适用情况。现在是试点阶段,‘试点’就是要以点带面,今后有可能将试点的改革进行推广。”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作为试点,取决于此类研究的特性。该负责人谈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最适合自由探索,如果用经费使用的条条框框去约束、限制它,就不符合这类研究的基本规律。杨子峰同样认为,科研经费管理优化或简化政策,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看出广州对深耕“科学发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视。此前,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曾谈到,广州的科技创新路径应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创新模式则为以“科学引领产业”来实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通过基础性研究,从源头获取发展新动能。那么,此次科技经费管理使用的试点改革,该如何进行推广?朱星渝提醒,科研项目在开展“包干”时,管理单位需要考虑到后期的评估。如果其有能力评估产出效益,则可在更多领域做改革探索。“因为放管服改革是一个全过程管理,包括立项、中期检查和验收,管理机构具备了足够的专业性,才具有判断经费使用合理性的能力。”逐步推进的“放管服”改革进程3月2日,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2020年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等一批文件。广州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即位列其中。虽有年初的文件作为实践指引,“包干制”改革在广州的渊源,却可追溯到2017年。当年年底出台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预算总额不变情况下的类目调剂方案。例如,差旅费、劳务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调减则需报市科创委(广州市科技局前身)备案;材料费、燃料动力费等费用的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2019年11月印发的《广州市财政局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 广州市审计局关于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绩效提升和管理监督办法》(简称“三局办法”)更进一步,提出“下放科研经费科目调剂权,科研经费直接费用中所有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目前,广州市对市级财政科研项目的经费约束就来自于以上两份文件。新出的‘包干制’改革继续‘放权’,索性不用预算编制了。”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政策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幅度越来越大。”如今,“包干制”改革从三个方面把科技经费使用的条框去掉,让项目负责人对经费全权负责。“科研人员能把经费更合理地用到实处,从而有助于解决部分类目的经费浪费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的情况,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杨子峰说。近年来,广州在科技体制“放管服”改革方面,做出了多次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去年《广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以“无禁止即可行”的方式,放宽新型研发机构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限制,同时打通了此类机构的对外投入路径。《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实现科技创新强市,首要保障工作即为“强化创新政策保障”中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果说“负面清单”的诞生历程,是广州科技系统“放管服”改革的前奏,那么“包干制”试点将是这场没有休止符的改革进行曲。【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年1月6日,财资一家特别邀请了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FO、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全球理事会理事、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全球理事会理事郑永强作为主讲人,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科技赋能财务管理”的在线语音直播分享。郑永强,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FO,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全球理事会理事,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全球理事会理事科技正在改变一切2018年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协会(AICPA)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两大会计师协会联合在一起,做了一个名叫“Future of Finance”的调研,围绕14个国家的300多位财务的高层展开,对亚太地区做了一些理性的调研。从调研中发现,任何的变革驱动都是因为人,因为人不一样了。但是到底是什么驱动了人的变化呢?是科技,科技正在改变一切。从麦肯锡提供的资料显示,78%的重复劳动会被自动化替代;69%的数据处理的工作会高度自动化;64%的数据收集的工作也会实现高度地可自动化。那什么是难以被自动化的呢?我们会发现,有创造性的工匠只有25%的可能性会被替代;服务员只有20%的可能性会被替代;研究分析人员只有18%的可能性会被替代,而高级管理人员也只有9%的可能性会被机器所替代。所以越是重复劳动和数据收集类的工作,往往是最有可能会被机器所替代的(如图1)。▲图1 将有可能被自动化所替代的工种回到财务工作,麦肯锡也做了一份调研报告,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的财务活动都存在自动化的可能性且非常容易被自动化,其中以交易活动最易于被自动化取代。如图2所示,一般的会计活动、现金支出、营收管理、财务控制与外部报告、税务、财务规划与分析、司库、风险管理等都完全有可能会被自动化,只有在外部关系的拓展当中,业务的拓展很难以被自动化。可以看出,财务的未来有那么一点灰暗,我们现在大量的业务处理的工作,未来可能都会被机器所替代。▲图2云技术,系统化的机器人以及可视化的界面已经被应用于财务领域。高级的分析技能、人工智能的分析技能、识别技术和基于人脑或者说基于类似于人脑的计算方式,正在被应用于财务领域。其中识别技术有语音识别技术、文字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基于人脑或者说基于类似于人脑的计算方式的速度非常快,就像打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一样。还有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一个新技术:Blockchain——区块链,完全有可能替代传统的财务记账方式。未来财务的基本职责对财务来说,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未来财务的基本职责是什么?财务未来的基本职责是要做四个A和四个I,这其中是有逻辑和连续性的。首先是Assemble(收集),无论如何财务都需要去收集信息,所以第一步AI是Assemble(收集)和Information(信息),就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Analyse(分析)和Insight(洞悉),我们现在财务的分析往往是去查找错误和漏洞,而未来的财务分析一定是找到业务的亮点以及业务的启动模式。另外,财务不仅仅是第一步和第二步中的收集和发现业务上的亮点和业务突破点,还要把自己所发现的告诉别人,并提出建议,所以第三步财务要做的是Advice(建议)和Influence(影响),对业务进行影响。最后,财务不仅要提出建议,而且还要把财务所做的工作应用在日常的业务营运当中。所以第四步就是Apply(应用)and Impact(影响)。以上就是未来财务要实现业财融合并能够成为真正的fianicial leader的基本职责(如图3)。▲图3 财务的基本职责未来财务的发展方向1.报告。未来财务已经不再限于日常交易处理,而真正的功夫需要花在使用财务的专业技能做财务分析报告上。2.发现问题。当财务准备了所有的报告后,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利用自身的业务技能以及分析能力,把问题在大量的报告当中找出来。3.寻求解决方案。找出问题是不够的,在这之后,财务更要去发现并找到Business Model(商业模型)和Fianicial Model(财务模型),这个过程中需要财务有专业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宏观思考的能力。4.实施。当财务找到这些模型后,还要把这些模型在日常的业务中进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会要求财务工作有更多的延展;会要求财务有变革管理能力、谈判能力、沟通影响能力等。▲图4 财务工作的延展以前的财务往往是独立工作,闷头干、做好账就可以,而未来的财务一定是与他人协作的,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式的工作,未来财务不再是独立的工作,而是延展的工作。未来财务的关注点1.数据。财务永远是关注数据的。除了公司的CEO以外,真正能够用工具把所有人连接在一起的那个人就是CFO——财务总监,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CFO这里。所以未来财务的着眼点是数据治理、数据计划、数据结构以及数据的应用,未来财务要扮演的角色是data scientist——数据科学家。当然财务要学会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数据负责。2.业务模型。在数据的基础上财务需要建立一个business model(商业模型)。3.成本。财务的本职工作永远不能放弃的是什么?是成本,成本还是我们最重要的着眼点。尤其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最早就是从成本会计演化而来的。4.价值。财务永远是cost center,未来财务要转变为value center,也可以叫finance office,甚至可以叫 chief value office,因为财务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当能够创造价值的时候,你对企业才不是一个cost center。财务永远是在对抗成本,而这个成本首先要自我革新、自我变革,未来财务一定是要着眼于企业的价值。数字时代的财务运作模型未来财务的关注点主要是企业价值的增长,通过数据建立模型,通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价值的,我们的财务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呢?原先的财务模型是一个金字塔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有了共享中心,有了业务条线,有了BU(business unit)之后,财务模型就变成分布加矩阵式的。数字时代的财务可能是一个菱形的,甚至也不一定是菱形。在AICPA和CIMA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菱形会分三块,底端是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最佳实践,业务处理、分析、收集数据和报告,这些都在菱形的最底端,工作量不会很大。而工作量比较大的是管理信息的同时要创造价值,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管理会计。最后要帮助战略落地,财务就会成为strategic business partner(战略合作伙伴)。▲图5 数字时代的财务运作模型源自于ROE的财务运作模型财务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合作伙伴,或者是chief value office,要做一些什么呢?▲图6 源于ROE的财务运作模型1.利润率。在ROE的模型当中,财务需要更快速整合的报告,就是利润表,ROE的模型等于利润率乘以周转率乘以杠杆。财务很难控制这张利润表,去提升利润率。因为财务做预算的时候,管不了收入、成本,最多就是管费用,这样就很难干预。唯一能干预的就是更快速地整合,并出报告,让所有的管理层拿到更详尽、更丰富、更实时的报告,能够帮助到业务。因为管理者最怕信息缺失、信息滞后,所以财务作为一个助力,需要更快速地整合,提供报告,把产品报告、产品信息、利润表的信息,及时地反馈。2.周转率。财务总监们对周转率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一家企业的周转率也就意味着它的效率,而一家企业的效率高低,就是资产的周转率,就是从现金变成存货到应收账款再回到现金,效率越高越好。而整体上来说,效率源于一家企业基本的运作模型,而财务总监们往往可以去控制公司的资产配置。3.杠杆。通过前两者的结合,产品和效率的结合,财务总监要怎么样去运用公司的杠杆控制风险,提升企业的价值增长呢?未来财务的部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在经历了20年的财务变革以后,我们会发现财务的变化越来越大。未来的财务部门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有人帮助我们去找到更快速的决策措施,有人专门帮我们去开发财务的营运模型,有人专门去设计财务的系统结构,有人负责财务的策略,有人负责整个公司的绩效管理。我们也发现,有很多跨国企业的首席绩效官往往是财务出身,我们始终避免不了财务仍旧需要提供监管报告、管理报告,所以财务这部分功能不缩小。当然,未来财务还会参与到整个企业的组织设计,甚至于更多。财务往往是主要流程的改变,所以财务未来可能是从末端,是从后台去推动整个企业的变革和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财务总监走到了一线前台,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务的后台推动了整个企业的组织的变革。所以这就是未来我们会看得到的财务架构的变化。财务人要如何进行变革?原先的财务大量的工作是在完成交易处理和报告,控制和决策的人非常少。而未来我们的交易完全有可能都是智能化的,而人主要是作为专家团队进行支持决策。那么,怎么进行财务的变革?财务人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如前所述,用后台驱动整个流程的变化、端到端的改革,然后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所有的金融创新或者创新,都要依托于业务场景,脱离业务场景的创新是不存在的。而所有的业务场景都离不开数据和流程,这些都是财务必须掌握的。这个数据不仅仅是指财务数据,包括业务数据,这个流程不仅仅是指财务内部流程,而是指所有流程,是端到端的流程。开启科技赋能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如何开启赋能之路?开启赋能之路不是靠财务一个人就能够搞定的,一定要跟IT做完美的结合。有两条建议:1.学习基础的IT知识。第一,这个不是让大家去学习如何编程,而是学习流程图。因为IT是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程的,我们要做的是数据结构、数据治理和流程的梳理,而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流程图,要画能够让IT看得懂的流程图,并依据流程图来解决问题。2.财务总监接手IT部门。在工作中你会发现,IT并不是那么愿意去配合财务的工作,倒不是说他们不主动,而是因为他听不懂财务所说的内容,他们的侧重点跟财务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从IT的角度,只要系统不塌掉,能够平稳运行,这件事就是面面俱到了。但是对财务来说,是要进行端到端的改革,所以最好是这两者能够完美地结合。开启信息化之路实现信息化,要做到以下4点:1.业务标准化。包括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产品标准化。2.流程效率化。要着眼做流程分析,要把所有的业务尽可能地缩短,要用最佳实践。3.数据一体化。例如企业级数据仓库建设、内外数据一体化、数据360可视化。4.业务智能化。例如数据挖掘分析模型、生物数据智能提取、智能决策。财务管理变革转型措施1.流程自动化。通过“超级自动化”和AI工具帮助财务管理的数据标准化和流程标准化,从而释放大量日常操作的人力。2.业务标准化。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以及和外部对手的合作,将交易及业务数据标准化、交易及业务流程标准化、交易产品标准化,提升交易及业务效率,降低交易及业务风险。3.报告实时化。通过BI工具,将财务及非财务数据标准化、实时化管理,提升报告的展示效果及时效性,辅助业务管理。4.决策智能化。通过AI工具开发适合自身的商业决策分析模型;通过对大数据分析,找到业务问题和发展机会,辅助管理决策。自动化财务处理RPA如何做好机器人的自动化?第一,当我们做机器人的自动化的时候,首先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整个业务流程,而这个业务流程一定不是财务部门内部的流程,而是端到端的流程。第二,财务往往希望做事尽善尽美,而在做业务流程效率化的开发过程当中,建议用敏捷式的思考模式,或者瀑布式的开发,或者分布式的开发。RPA的成长之路,一定是从智能化到交互化。第三,我们一定要进行工具化,把RPA变成小工具,它可能就是下一代的office,未来可能我们看到的不是Excel,而是一个RPA工具。我们在分析财务工作的进程时有以下定义:财务管理1.0是手工,财务管理2.0是电算化,财务管理3.0是共享服务中心,财务管理4.0是自动化、智能化。其实,财务管理3.0共享完全可以不需要,我们可以因为技术的发展跳过3.0,因为没有必要先共享,再做智能化。高效安全保密的业务处理区块链区块链是一种记账模式,解决了三个问题,共享、信任和数据交换。例如,小明今天晚上在群里面说请大家吃饭,A同学就跟进+1,B同学接龙+2。如果在原始的中心化的时代下,小明只要把这个手机扔了,A同学跟B同学就没有任何信息了。但是在今天使用微信的情况下,所有数据都在云端,再把我的手机扔了,那种做法叫掩耳盗铃。所以这就是区块链1.0的模式,解决了共享和数据交换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信任的问题?其实在区块链当中是用加密技术,也就是图灵技术,有公钥和密钥。所谓公钥密钥,就比如你和银行的人员打开保险柜的时候,用的叫公钥,当你去打开保险柜当中只属于你的柜子的时候,你用的则是密钥。所以当你进入保险柜的时候,你会看见所有的交易,但是没有钥匙,你打不开各种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区块链的模式才能解决共享信任和数据交换的问题。例如,所有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本金是有限的,公司资本金是有限的,假设其注册资本只有5亿元,这就限制了承保能力。再如像上海中心这样的大楼,一年的保额可能高达2000亿元,以这样的资质,一家公司把它承保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就会找其他的保险公司一起承保。这个保险公司可能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跟竞争对手既是竞争又是合作关系,在企业当中也会存在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数据既保密又要共享,甚至是安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用到区块链技术。▲图7 区块链应用模式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其实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快地看到报告、报表。财务要做的是以数据为本,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然后做到可视化平台。这个过程当中,财务需要以专家的形式、数据科学家的形式出现。▲图8 以“数”为本智能化数据分析通过智能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销售端的问题。这个其实不是财务做的,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体系。我们可以通过AI帮销售人员去进行cross saling或者说二次销售。例如,这家公司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用人工智能跟他推荐,第一款产品叫机动车乘驾人员的团体意外险,通过数据库找到的2019年的数据,发现:该公司在2015年成立的其他15家商业服务公司一共购买了该产品4次。就是说它的概率差不多15家,就是每4家会有一家会成交。所以这家公司在2019年没有买保险,我们是否可以此为理由进行推销。另外一个产品叫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根据2018年和2019年的数据,该公司2015年成立的15家商务公司,一共买该保险品种13次。其实通过这样的数据,我们的销售人员上门进行销售的时候就更有的放矢。如果让我们去翻合同的话,要翻多少次合同?而通过人工智能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筛选,很快地就把数据找出来,大概10秒左右,这个数据就是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相结合。以上的步骤其实都是符合ROE的财务价值模型,第一步,用机器人把财务的日常工作替代;第二步,用区块链等新工具,对财务的业务模型进行改变;第三步通过智能化的工具,提供更有效的报告,提升产品;最后一步就是推动价值增长。这些步骤是有递进关系的。
图片来自新华社近日,科技部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在基础研究领域尝试“科研经费包干”,目前已经选了60多家单位,在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进行试点。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是文件依据,因为对领导的讲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试点的政策也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在制定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时,我们应该请教法律界人士,搞清楚科研经费的法律属性是什么?两年多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科研经费预算调剂、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下放管理权限,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新政策的出台,使广大科研人员欢欣鼓舞,在高兴的同时,我们是否感觉到困扰科研人员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明确界定的条件下,科研经费的滥用甚至犯罪现象,科研人员因经费使用而受牢狱之灾的风险,都会因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对政策的不同解读而发生。这些根本性问题至少包括“科研经费的法律属性是什么?”区分科研经费的法律属性非常重要,否则,你理解的属经费自由支配权,与我理解的属国有财政专项拨款,适用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和审计要求不同;同样是科研取得创新成果,你认为是有功,应该鼓励,他认为你违法使用经费,应该判刑。当进行科研经费检查或审计的时候,一般科研人员的话语权往往弱于检查者或审计人员,对科研人员的不利处境可想而知。只有明确了科研经费的法律性质,才可以确定该项研究经费是适用于企业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还是科研经费会计条例。要知道,现行的科研经费检查和审计原则是与承担科研单位的性质相联系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部分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单位和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费检查和审计方法。科技研发经费一般分为纵向经费、横向经费、国际合作经费和科研机构自筹经费。长期以来,由于科研经费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界定,相关部门对横向科研经费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在经费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单位把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的管理“混同”。在“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科研腐败”等语境下,财政、审计部门往往把横向科研经费纳入高校事业经费统一管理,采取和纵向科研经费同样的管理标准。将“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混同于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专项拨款进行财务管理,不恰当地过多干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对外开展科研活动的具体过程,抑制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和机构支持对外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管理不能仅靠政府部门的《意见》调节管理的松紧程度,这会造成“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科技研发经费来源渠道种类较多,研发任务和目标要求复杂,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产出成果评价以及审计管理都不能简单化。要确定科技研发经费的法律属性,根据其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对国家财政投入的科技经费,区分经费性质和用途,对于科学事业费一类的财政拨款,政府部门监管要严,防止浪费和犯罪;对于通过“招标”承接的“纵向”基金类项目和“横向”委托研发经费,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尽量减少政府监管成本,主要依靠项目发包方或委托单位甲方监管。(荣誉主编李志民)
考研参考书是每个考研同学必不可少的书籍,用好参考书可以让考研复习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上岸的几率,但如果考研参考书没选对、没用好则会影响同学们复习的效率,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导致考研失利。因此,2021考研的同学们,不论是什么专业,在开始复习之前都要先准备好参考书。今天,小贸给大家分享一下,备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31会计学综合、马克思学院学硕初试需要准备哪些参考书目。一、831会计学综合1、会计学专业整体介绍外经贸会计学专业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共设三个培养方向: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审计。2、考试科目政治、英语一、数三和831会计学综合3、题型解析831专业课满分是150分,有4种题型,分别是专业英语(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理财。其中专业英语和财务报表分析是重头戏。4、题目风格归纳5、官方参考书目6、学长推荐:惠园教育831会计学综合红宝书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根据学生复习需要和进度,将全书分成了各科详细复习笔记和历年真题两大块,并全程提供复习建议。在前四部分中,本书详细列出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这四门的知识点笔记,并在每个知识点后附上习题,使大家可以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最后一部分是2008-2020年831会计学综合真题和真题详解答案,便于学生进行模拟和反复研究。二、马克思主义学硕1、马克思主义学院介绍新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2017年4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机构,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政治学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机构: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中心、青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机构。同时学院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学校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2、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整体介绍学院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有师资力量和研究方向,共设4个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代码0305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代码03050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030505)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代码030203)3、报录比4、分数线5、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793 马克思主义理论893 中国近现代史6、题型解析真题解析—— 893中国近现代史2019年真题7、专业课风格归纳8、官方参考书目9、学长推荐:惠园教育马克思主义学硕红宝书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后面会继续分享其他专业的初试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