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1、研究生阶段主要忙些什么?2、读研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3、读研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改变?4、读研期间特别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5、对于刚考上研究生的迷茫学子,有哪些小建议?双非二本考上985本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最近一位逆袭的小小白却并不开心,她说:「虽然考上了,但是不知道研究生生活怎么样,不知道是否要读博,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突然对未来很迷茫……」小白相信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在少数。考研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可等一切尘埃落定,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动力。面对新的研究生生活,我们的确需要提前了解下,有个心理预期。今天周五,照例要和大家分享一些故事啦。如果你很好奇“研究生生活咋样”,小白特地采访了小白团队的研究生们,带大家揭开研究僧生活的面纱,给准研究生打个预防针,也激励一下正在备考的广大考研er!Q研究生阶段主要忙什么?1、理工科专业,目前研一,主要忙导师分配的任务、自己的实验,大部分时间在上课,其余时间不是在写论文就是在改论文,也有同学做一些兼职赚钱补贴自己的肥肉,比如我。2、我还是研一,主要是上课。至于课余时间,会去看一些看导师论文,或者自己学软件或编程。我们没有实验和老师的课题项目做,作为研一学生主要是参与者,不是主力军。3、我们艺体类可能参加比赛比较多,所以除了写论文,就是参加各种比赛。还有,觉得自己花费在人际交往上的时间也挺多的,包括和同学和老师等等。4、上了研究生之后,才发现科研氛围也没那么强,大家平时都比较松散,很多人都只是为了毕业。发了论文达到毕业条件就可以到处high,无忧无虑或者准备找工作了。如果没有自己的安排,就很容易变成咸鱼。我平时主要忙着自己的事情,生活还算充实,现在也在忙着论文……5、前期:按照导师的指导和要求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并做好总结;中期:根据导师的安排结合自身科研进展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后期:依据导师的建议要求,整理科研数据资料,编撰相关论文。Q读研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1、读研的真实生活就是,导师不找我的时候,我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一但接到任务(包括取快递),整个人就像是泄了气的气球,准备干活。不过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安排,导师只在学术上指导一下。反正我的时间安排相当自由。2、研究生生活两极分化,忙的人起早贪黑朝6晚10,闲的人游戏追剧悠然自得。3、说实话研究生真实的生活和自己预期设想的是有很大不相同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有着浓厚学习氛围和雄厚学术实力的重点院校,老师会给予你很多你需要的知识,前提是你自己主动去探求。否则,每天的生活除了必要的课程之外是很悠闲的,睡觉、打球、旅游、聚会就是日常生活的大部分。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出差调研,需要你自己去努力去主动才有可能获得。4、研究生的生活其实和大学差不多,本科阶段的侧重点是上课,期末考。而研究生阶段侧重在看文献发论文。因为研二就没有课程了,而且导师也很少会约束你,更多靠自觉,如果没有自己的安排,可能给研究生比大学本科还要无聊……每天差不多都是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研究生阶段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一个劲的写论文写论文,哪怕是读博,大家平时放松休闲的时间也是很多的。Q读研带来怎样的改变?1、因为经历了考研将近一整年的磨练,觉得整个人都变得更沉稳,更踏实,随着学历的提升,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是否充实,也慢慢的开始觉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朴实的大道理都是真的。读研让我从内心开始真正的认同自己,也让我明白了,多读书真的很有用。2、读研之前以为自己特别厉害,读研之后经常被秒成渣渣。你永远不知道身边的人都在干什么,等你知道的时候,别人核心已经见刊了(感觉自己好大的怨念hhhhh)。读研给我带来的:眼界、情商、知识、人脉(排名分先后),眼界尤其重要,这确实是本科学校(普通二本)没法给我的。4、其实,考取研究生之后,对自己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那么明显,但又真实存在。在你身边很多人都在学习、考证、做学术研究,哪怕你自己很懒散,你也会有紧迫感。5、读研对我最大的改变不是考上研,而是考研的这段经历。其实我每天花在论文科研上的并不多,偶尔也就几个小时,其他时间用于自我学习,成长(当然偶尔也要看剧,出去玩放松下)。读研给了我更宽阔的视野,给了自己一段能够变得更好的时光。6、本科时候年轻气盛,觉得每个人都是傻*,研究生时候慢慢静心,自己好像也不过如此,接着立马感受到,卧槽,大家都好聪明,一种被碾压的快感…… Q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1、特别优秀的人,其实真的不是那些书呆子。各个方面都会有一枝独秀或者与他人不同的人,包括学术研究、体育运动、思维创新、言谈举止等等各个方面。所以,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情商很高并且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他会让你觉得很好相处,有给人一种安全感,让你觉得,他办事很放心。2、优秀的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发得了核心,跑的得了马拉松,还能赚得了人民币,拿得了奖学金。3、目前研三的一个学姐特别优秀,本科是一个民办三本院校,研究生也是一个普通二本,读研期间发了十几篇论文,其中有一篇核心。一直准备考博,有望进军南京师范学前教育学专业(据说南京师范是学前教育的最高殿堂喔~),她读研这三年,会做一些兼职,还会找课余时间练瑜伽,学舞蹈,练钢琴,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徜徉在论文的海洋里无法自拔,简直是学弟学妹学习的榜样了。4、其实优秀这个东西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生活有很多面,我们也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能活得精彩。这点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大学本科都差不多。在学业这方面,研究生更多偏向论文,学霸论文发好多,而且都是高档次的会议和期刊;也能够申请学校的科研项目,自己当一个项目负责人;或者参加一些研究生的竞赛等等。其实这个也不算太难,只要能够做到像本科学习那样把时间花在论文上就好。Q一些小建议?1、趁早达到学校硬性毕业要求,同时要兼顾和老板关系的平衡。2、不要把研究生生活想的太美好,也不要把研究生生活想的太恐怖,平常心,做好心理准备,认真对待即将来临的研究生生活。3、刚考上的话,感觉一下子放松了,没什么事做,可以去找个公司实习了解下。就是咱们说你现在本科毕业找工作,你看别人各方面对你的态度是什么,你就可以感觉到本科出来是个什么样子。第二个可以提前找到你的师兄和导师,跟他们联系一下,就是说要研究生阶段做什么,提前有个了解和准备吧,做一些准备工作。4、研究生阶段并不是全部科研论文,每个人都还有大量自己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好好读点书,学点技能是很好(比如英语口语)。因为这可能是我们人生能够安逸待在校园里的最后几年啦。出去工作了,就可能不会再有这么多的时间留给我们好好学习,好好成长了。5、研究生三年过得很快,很多人在审视自己研究生生活时,要不就是吐槽自己被迫勤恳的搬砖生涯和进阶之路,要么感叹自己的颓废和惋惜当初没有好好过。珍惜研究生的时间,虽然有点难,但请不要虚度每一天。虽说上面的学长学姐地域、学校、专业等都有差异,但她们的经历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研究生阶段生活怎么过,过成什么样,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研究生阶段的改变更多源于自身,需要自己主动去改变。如果没能安排好生活,可能研究生也不过就是混毕业。小白当年就是邂逅了“小白考研”,重新找到了奋斗的意义。所以,大家在放松的同时,记得找一些新的目标。一定要有一个规划,保持上进,充实起来。打了鸡血一样的拼命考上研,相信你肯定不是为了换个地方再做几年咸鱼。
大学毕业人数逐年攀升,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人会努力提升自我竞争力。现如今,很多工作岗位对学历要求很高,因此考研成为来了诸多学生的选择。不过考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报考研究生之前,考生应该多加了解,不要盲目选择。研究生分为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两种,除了学习时间有差别外,含金量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提升广大考生的学历,增加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将会逐步推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时间较为自由,考试难度也会降低不少。国家推行扩招政策,对于大多数考试来说是一件好事。除此之外,研究生录取工作也将进行调整,出于对考生公平和公正的考虑,复试流程会有所改变。首先说说这个坏消息,严查论文造假和徇私舞弊的情况面试之初,考生各方面条件会受到老师的关注,学历出身较高的考生会备受青睐。正因如此,可能很多有能力的考生容易被忽略。为了保护考生合法权益,面试会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保证不再有徇私的情况出现。除了面试之外,学术论文审查工作也将会发生改变。有的研究生学术论文之中会有造假的现象出现,对此国家做出了严苛规定。研究生所在高校要对学生论文进行严密审查,只要存有任何不当的行为,都会受到严肃处理。研究生迎来“新局面”,毕业不再是难题多方面考核变为评估标准,学术论文只是一部分提及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从论文可以判别出学生掌握以及运用知识的水平,这是评估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标准。正因如此,学生会对毕业论文格外重视,会用尽心力去完成好学术论文。许多研究生希望可以顺利毕业,于是会找寻很多方法,比如网络代写等。正因如此,论文水平会存有巨大差异,容易显露出个人水平与论文之间的差距。对此,教育部郑重表明学术期刊不再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研究生获取想要顺利毕业,应该多加注重多方面发展,学术论文不再是唯一考量。研究生全方位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体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对于毕业生来说属实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钻研课题研究是主要内容,学术论文不能作为核心考虑以往对于研究生毕业有明确要求,毕业论文以及论文所发期刊都是考量的因素。研究生想要获得学位证书,必须提早将其划入重点准备内容。面对毕业的压力,很多研究生会以不当行为去购买期刊版面,存有不公平性。教育部明确表示不可以用期刊发表作为衡量标准,应当以学术研究作为主要审核内容。课题研究向来会占据大部分学习时间,因此导师也会看重这一方面评估。如果将课题研究放入毕业考核之中,很大程度上会减少毕业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课题研究,对于日后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研究生不必局限于论文研究,不需要苦恼论文发表,这样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题钻研工作,才能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毕业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生期间应该认真对待,才能为未来赢得更多机遇确立明确的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研究生学习期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面对学习内容的枯燥以及生活的烦恼,不少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诸多难题摆在眼前,学生自信心会深受打击,此时再加上没有明确目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管做任何事情,学生都应该事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难题在所难免。只要不忘记初心,坚持自己努力的目标,才能在未来道路上越走越远,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适当的放松,生活与学习两不耽误虽说学习时间较为紧张,也要适时地停下脚步,懂得劳逸结合才好。身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放松,可以在学习中保持最佳状态。学生在忙于学业的同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去休息,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求学之路虽然艰苦,但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学习再辛苦,也要注意不能太过疲惫,懂得适当的放松。学习的同时不能缺少生活,有时间多去外面走一走,保持一种好心情,对于学习非常有利,不要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拓展交际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最为重要,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高校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圈”一般,人际交往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身边有许多优秀的人,与其他人创建良好的关系,对于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有好处。考取研究生一方面会为自己提升不少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取更多学习机会。不管未来发展道路如何,研究生期间要多加努力,以自身能力为实际考量,认真地走好每一步,才会赢得更多机会。今日话题:针对这个消息,大家怎么看?
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要研究生考试了,所以就趁着大家在中午吃饭的时间,对考研过了的同学,还有正在考研的同学做了一些小小的访问,下面是我的小总结。1 自控力的重要性大部分同学都说自我控制的问题,其实就是自控力。一位同学的原话“刚开始真的很难,几度要放弃,起不来学不下去,对身边的事物好奇心比以往跟严重,总是去想玩玩荣耀、吃吃鸡等等,但我很快的发现自己不应该这样,所以就逼迫自己,然后就没然后了,我就考过了”说句实话逼一下自己,你会发现个更优秀的自己。如果你那种只有不带手机能不玩的人,给你给小意见,把手机锁在柜子里。2 复习的时间有一位再战的同学说道“当时自己复习的顺序很不明确,到要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专业课与真题还没有复习到,还有数学才复习了两遍不到,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所以今年做好了规划,再奋战一次”我采访考过的同学也说了这点很重要,真题与专业课不能过早的看,有一些真题建议复习了两遍在去做(他考试里面有数学,他是说的是这科)3 消息的灵通这是最基本的,我家小方脸的分享“她有一位学姐,自己呼呼哈嘿贼拼命的学了一顿,到考场上看到卷子就蒙了好多都不会,后来才知道她专业课原四本的内容,今年换了三本”就是因为她没有关注她所报考的学校发布的信息。闭门造车这种学习方式,不太建议。4 渠道多上网查找自己所报考学校的信息。最好能找到那所学校考上本专业的学长或学姐,他们其中有的人会针对本专业办一些学习班,价格也不过,且不说他们能不能抓住考试的重点,起码是有经验的。很多你模糊的问题他们有可能会解决。这是我采访他们和我家小方脸所总结下来的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愿我家小方脸考研顺利,也祝福你们)说句题外话,多给自己准备一些口粮,学到晚上真的很饿。明天我要去跑步健身啦。
能够考上研究生,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上研究生确实是学习好的象征,当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说你的就业岗位是什么样的,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只有你提前做好准备,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到年毕业之后,你依然没有想好,自己未来的路可能会特别难过了,因为你没有办法让自己变成很优秀的人。当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重视对未来规划是否有清楚的认识有些同学其实真的是这样子,考研究生的时候十分的迷茫,读研究生期间,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将要毕业的时候,步入社会会陷入到迷茫状态之中,对未来没有很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应聘的时候特别随性,并没有特别稳定的计划,对自己来说这点是很不好的,如果你研究生都毕业了,你依然没有很好的规划,可能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处处碰壁。建议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明白自己能够干什么事,对自己有全新的定位,有目标的找寻工作,肯定会更加容易一些。作为研究生,如果你能够比本科生更具有优势,肯定是不错的。如果你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一定要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相信成功总会在你身边,毕竟你是个很优秀的人,你知道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对大家来说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是和个人有很大关系的,不妨大家在了解事情的时候,能够深入到市场的本质看问题。到底是选择读博,还是就业呢?除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和读博是十分渺茫,到底自己毕业了是就业呢?还是攻读博士学位呢?这需要慎重地去做出抉择,其实读博是提升学位很好的机会,因为研究生目前的工作薪资待遇,肯定没有读博士生的高,当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个人的想法和能力了,如果你不发愁找工作或者不着急找工作,你不妨去选择读博,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学了更多的知识,你可以去就业。是否能把心思放在现在做的事情上研究生找工作,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学校进行校招,同学们在没有毕业的时候,可以带着自己的简历进行应聘,大家还是要好好努力学习,争取拿到个好的成绩。有一部分学生,他的原因可能不是在找工作上面,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别的事情上,到底是做什么事情?还是和自己当时所处的事情有关系?毕业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毕业,如果你能够在当下把论文写好,对于自己来说是件好事情,不会出现毕业的时候,毕不了业的情况。当然有部分学生他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说论文的时候选择了抄袭等等。不管你面临的着急找工作,还是给自己有规划,一定要按照自己原先制定好的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加有出息。是否能获得满意的职位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应聘最主要的途径肯定是校招,有的同学参加了,有的同学没有参加,如果你没有找到满意的职位,当然会出现一种情况,便是心高气傲。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岗位和单位,校招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等待机会其实是有可能的。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找份工作是挺不容易的,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的珍惜,遇不到不要担心,毕竟自己有这么强的实力,相信肯定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苦恼,但是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如果你是个善于发现的人,你会觉得未来的职业规划,还是很有方向的,你如果能够胜任这些工作,肯定对自己来说是件好事情,平时大家一定要好好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才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比如说找工作,比如说就业选择等等。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很优秀的,只是选择道路上有的人选偏了,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要随大流。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研究生毕业时,你认为还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两天研究生因为毕业各种出事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学长,深知考研路艰难,都是怀揣梦想考上研究生,二十几岁的美好年龄,毕业以后就是美好的生活,可是为什么还是有类似南邮研究生的情形出现呢,需要我们去深刻的反思,首先作为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好好读书,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自己有了渊博的知识,提前准备毕业论文,让自己无懈可击,这样导师带起来也轻松,第二出现各种问题的 时候一定要去找领导沟通,不要自己去解决因为有些事不一定自己能解决得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种人都有谁能保证自己碰到的人是不是奇葩,第三提前对自己研究生生涯提前做好规划,各种研究或者论文要有提前的设想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提前做好沟通,最后如果真的遇到不讲道理的蛮横无理的人只能通过法律解决,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懂得保护自己,研究生之路道阻且长,且走且珍惜。
我的妹妹阿华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从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考到了自己理想的985院校攻读研究生。她本来计划着研究生继续努力学习,希望可以在研究生期间自己的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毕业后可以实现这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进入学校将近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憧憬的美好研究生生活和自己的学习规划都与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差别,导致他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不知道该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还是要重新一步步摸索着来。相信很多研究生,尤其是研一的学生,都和阿华有一样的感触。研究生与本科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上课的方式,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或者是与导师的相处模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度过研究生生涯并顺利毕业呢?已经毕业的学姐建议,这三个“改变”一定要做到,定能出色毕业!01 改变学习方法在大学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老师讲,我们听,我们学。上课时我们有自己的课本,听课时我们也要做一定的笔记,考试前根据重点去复习。而研究生上课是没有课本的,做笔记有可能我们也不知道该记哪些。研究生的上课的模式多种多样,有可能突然间,老师谈到某个话题就让同学们讨论,又或者是让学生去轮流去讲课等等。因此我们要改变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推理,学会判断,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敢于有批判性的思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02 改变思维方式研究生,我们要重视逻辑思维,学会科学思维。我们要了解并且探究事物的起源,一个课题为什么这么做,它是如何去做的,以及它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都是做学术方面需要考虑清楚的事情。有了逻辑思维,我们的课题就有了一定的连贯性,才能更好及更有动力的完成。有了科学的思维,我们才能科学的提出观点,更好的从事学术研究。03 改变与老师的关系研究生期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师指导学生课题的完成,论文的写作等等,而学生表现的优劣,课题完成的好坏,论文发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仕途。学生与老师之间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如果研究生期间受到老师的严厉的批评或指责,我们可以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一下,或许就豁然开朗。研究生与本科大不相同,我们要从改变开始,相信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变,我们能更好的去适应研究生生活并取得不菲的成果,认识自我并且学到很多东西,为我们的将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刘梦洁是谁?为何她被撤销了学位呢?事件起因是3月27日,一位云南财经大学的教师发帖,称在博士论文查重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博士论文与湖南大学刘梦杰的硕士论文累计重复15,626字。经过仔细对比发现,刘梦杰的硕士论文剽窃了她2017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该教师表示刘梦洁同学的表现行为不同于一般的学术剽窃,他剽窃的是有保密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并且发文者还揭发了一个巧合,湖南大学刘梦洁的研究生导师,刚好就是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评审专家之一。4月2日,湖南大学就此事发表了最终处理说明:“撤销刘梦洁硕士学位,给予她的研究生导师警告处分,取消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处理说明一经发布,就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叫好。但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在读和准备考研的大学生感叹:“文献千万篇,读书第一篇。平时不努力,毕业两行泪啊!”“希望毕业时头发不要太少”……究竟是毕业太难?还是入学太容易?近些年以来,大学生读研的人数持续增长,本科学生保研阵营和考研阵营都在扩大。随着高学历教育普及进程的加快,国家也在逐步扩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恰如大学本科教育扩招的进程,研究生教育也在跟随时代的步伐,增加人才培养的数量。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预计2020年的在读研究生数量将会达到290万人。这意味着在近两年之内,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数量必然有所增加。但是,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包含普通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从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趋势来看,至少有20多所双一流大学提高了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例如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双一流高校”,在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中,明显提高了招生数量。按照我国的统计数据分析,2018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在270万人左右,而2019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招数量已经过万,但是距离2020年的研究生规模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会持续增加,至于增加的比重倾向于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还不得而知。无论倾向于哪一方,对于2020年考研的学生而言,此番招生趋势可以为备考增加一颗定心丸。尽管如此,考研学生和读研学生的压力依然是有增无减。众所周知,研究生人才培养规范已经明确“严进严出”的培养方略。教育部要求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严格把关研究生的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对复试考生进行全程录音录像,保证研究生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也要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仅严格要求在读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还要落实研究生导师的主体责任,从多个方面加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我该考研吗?考研应该怎么考?海天考研院校专业资深专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吴睿老师这样说: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华知识,提高境界,拓宽视野和增强科学精神。1. 如果你爱你的专业,想继续深究,可以考研!2. 如果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想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可以考研!3. 如果你现在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想去更好的平台(211、985、国外)进修一下,可以考研!4. 如果你就读的专业实用性不强(比如数学、化学等大科、规划类和宏观管理类学科等),进一步进修价值更大的话,可以考研!5. 如果你不想在社会打拼,想长期留在大学搞科研,可以考研!6. 如果你喜欢读书,喜欢知识,可以考研!决定考研后,大部分考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报班。辅导班的老师有常年研究考研体系的基础,他们对于考点的把握更准确、系统、详实,能帮你高效地梳理知识结构,快速了解考点分布和掌握程度。但报班的时候也需要擦亮眼睛,谨慎对待,毕竟未来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选择辅导机构一个是看资历,一个是看师资,还要看看教学设施的完善度。目前市面上比较值得信赖的海天考研,有近30年的办学经验,在全国26省、直辖市开设200多家分校,VIP协议班更是创造了业界100%最高通过率的神话。当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报班也是有活路的。许多老师都会在网上录制一些视频课,还开直播对学生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实也都挺好的。如果你仅仅是怀着功利的心态而选择考研,我劝你还是不要!如果你没有长远的志向和成熟的人生规划,更早一点进入社会打拼比考研更有实际意义。我能毕业吗?读研期间该做什么?进入研究生阶段,首先要进入一个研究领域,选定一个研究课题,这很重要,因为整个研究生阶段可能都会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学习和自我充实。在这里小编想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读研亦是如此。可能刚刚读研的时候会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时期要张开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能形成你的论文选题了。选定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最后,小编想说,考研最终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你首先要战胜自己才能够与他人竞争,而你最需要战胜自己的就是心态,希望每一位“考研党”都能有良好的心态战胜考研这只“恶魔”!
文/教育一角据相关数据显示,报名参加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22万人。如此庞大的基数,对于考研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学历都普遍得到了提升,大学生想在毕业之后想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也变得困难了很多。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考虑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在如此之大的竞争当中,很多高校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一时间考研也成为了“热门”。但,相关资料截止到2020年,我国高校在读研究生数量已经突破300万。202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达94万,就业成难题单说今年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就已经达到了94.6万人,毫不夸张的说,有很多研究生在毕业季也面临了和大学生相同的情况——就业困难。要知道在这94万研究生当中,其中不乏有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选择考研的学生。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学历,保证自己之后的就业能变得更顺利。但是按照今年的情况来看,确实这种就业竞争形式也可能会让一些研究生“失望”了。面对众多的毕业生,企业方面在进行招聘的时候选择性就更多了。用人单位自然也会在同等学历中挑选出最优质的的应聘者,这对于研究生们可能并不友好。但其实除了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难之外,研究生在就读期间也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针对于这一情况,很多网友也是纷纷调侃:这就是考研热的“悲剧”。不过话说回来,学历作为就业找工作的“敲门砖”,学历对于求职者们真的很重要。研究生不仅仅是个文凭,还是个人能力的表现很多人会认为研究生只是一个学历,之后找工作也只是因为学历的作用,应聘时会更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研究生学历代表的并不是一个文凭,更多的是个人能力。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就算是真的考研成功上岸之后,也不要觉得是为了学历而学习,要清楚攻读研究生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学历是敲门砖”这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道理,只有拥有高学历才有可能会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才能够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更进一步。那么,为什么研究生会出现“就业成难题”的情况呢?有一定的压力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学历人才,在选拔和毕业方面一直讲究的都是“严进严出”。这对于研究生们来说就有很大的压力,有些研究生可能到了毕业的时间,却出现了“延毕”的情况。在国内的一些问卷调查机构当中,就公布了针对于研究生的毕业焦虑数据,显示大约有85%的研究生对于毕业存在焦虑,其中20%的研究生已经出现了深度焦虑的情况。可选择方面少虽然说研究生的学历是非常高的,但是他们通常都是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能力比较强,这也就给很多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束缚。在毕业之后,很多研究生在就业时也只能选择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因为专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压力,自然而然的研究生就业也成为了“难题”。工作要求比较高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在就业方面自然对于工作的要求会略高一些,毕竟自己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也是努力把付出和收获真成正比。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说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所以这对于研究生们来说,也是一种压力。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当如何提升个人能力?从学习方面:研究生的关键就是在“研究”两个字,上面也说了在众多毕业生当中其中也会有一些因为成绩不合格而导致“延毕”的情况。所以这也就要求研究生们要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除了专业课的学习,针对于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也要重视起来。从生活方面:研究生除了学习之外,也会有一些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也是要积极提升自己,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些活动扩展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发展一下自己的个人爱好,在枯燥的学习生活当中也要懂得适当的缓解,去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很利于身心健康的。从实践方面:如果研究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那就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或者是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毕竟研究生阶段在校所做出的理论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是需要进行实践证明的。就算是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如果简历上写满了实践经历,是不是比学历更具说服力呢?今日话题:你对于研究生“就业难”这件事情有哪些看法呢?#加油考研人#
可能很大一部分考生当初选择考研,只是因为觉得这是自己人生的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而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相信研究生学历能够令他们在之后的就业和生活中更加的从容,更加的自信。当然不可否认,硕士学位从理论上确实能够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理论上确实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有物质保障的生活条件,但这仅存于理论上,具体到你自己或许就不是这样了,或许当你硕士毕业的时候,你依然面临着和本科时同样的困境,同样的难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学姐学长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悟,即研究生毕业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没做好这些事情,依然寸步难行。可能会有很多的准硕士研究生会质疑,既然都已经顺利毕业了,那么一切的问题都应该很顺利的迎刃而解了,怎么可能会寸步难行呢?而事实上,虽然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但有太多的硕士研究生,也仅仅是刚刚达到了毕业的基本要求,即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外审,学院答辩委员会通过答辩,于是就这样毕业了。可是有太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没有一丢丢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与你硕士学位相匹配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于是在校园招聘会中,这些学生只能说自己是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或者自己是硕士研究生,以此来期待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者有更足的资本。但所有应聘的HR一看你的简历就能够直接看清楚你的本质,简历上只是有求学经历,其他一切学术科研活动都没有,直接对你的研究生生活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在面试的交流过程中,一定能够发现问题,最终只能是被淘汰。还有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完全将自己锁在自己的空间中,没有社交,几乎不结交任何的朋友,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拉倒,于是自身的能力一直停留在原点。同时,这些学生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来不会和导师联系,只有导师联系他,所有久而久之导师有一些工作也不愿意交代给他去完成,而是选择其他同学,这样看似很舒服,没有被导师压榨,殊不知这是丢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所有当自己毕业开始上班时,在新的环境下,总是显得自己格格不入。总之,只是想告诉所有即将读研的准硕士研究生,不要对自己的要求仅仅只是毕业,因为这解决不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而是应该在顺利毕业的基础上,不断的为自己增加竞争力,不断的为自己之后顺利找到好的工作增加砝码。同时,不要忘记的是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要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这对你百利无一害。
中国科学报8月18日报道,在一次博士生入学复试中,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明阳被弄得“啼笑皆非”。复试者并不知道该校该学科的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具体研究内容,他只知道自己要考这个学校的博士。“这样的学生到底有没有研究能力?”一场复试下来,李明阳不禁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他知道,研究生读完,不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学科代表人物的大有人在。那么,像复试中这样的“无知”到底可不可以宽容?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表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问题获高规格关注,愈发显得顺理成章。“研究”到底是什么19世纪晚期,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大学由此被赋予科学研究的功能,与此同时,大学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生教育这一层次。开设研究生教育的初衷甚是明确,即培养研究型人才,让他们未来从事学术工作。随着社会进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发生变化——不仅仅为学术职业培养人才,还为学术职业之外的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这就涉及一个问题——研究生接受了学术研究的训练,毕业后却不从事学术工作,那么,他究竟需不需要做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指出。在他看来,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案例,如研究生毕业后考公务员,学术训练为他日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用人单位的大力认可和欢迎,正是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从今天来看,研究这一概念首要的还是坚守学术性,不管日后从事何种工作,不管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陈洪捷说,“所谓研究,至少包含两方面: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接受过学术训练,且能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是此时“研究”已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至少包括了两种走向——纯学术型、学术加实践型。本世纪初,实用主义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一股风潮,急于“学以致用”、忽视基础性研究,也反映在研究生专业的开设当中。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当下,研究的内涵更应聚焦在专业研究上。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专业性由于种种原因变得不突出。本科转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上移已是一种趋势,从前的专业教育已成为专业准备教育或初步专业教育。“如今,真正的专业教育在研究生层面,‘窄化’为进入研究的一种状态。”“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表达能力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说。王崇臣告诉记者,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打兔子理论。一般而言,对于硕士生而言,导师会告诉他,这个区域有兔子,你去把它打回来;对于博士生而言,导师不会告诉他兔子在哪个区域,而是告诉他你去打兔子。二者在研究的边界以及导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起的辅助作用均有区别。在他看来,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让研究生通过几年学习,所学领域的专业水平有所提升,即他对所在领域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本领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提不出问题的研究生“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尽管提问。”台下鸦雀无声。这样的场景对于研究生导师再熟悉不过。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很少有人提出与报告相关的问题;在论文答辩现场,导师鼓励学生提问,没有一个人回答;更不用说日常的课堂,每次任课教师提问总是一片静悄悄。李明阳告诉记者,近年来,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作图能力等都有所提高,但是最根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有了。原因很复杂。王崇臣指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本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突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早已形成“惯性停滞”。从培养方式来看,学生提问题是受打压的。特别是本科生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一个跟教学内容相偏离的问题,教师很可能会说“由于课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暂且不讨论”,导致学生在提问题上丧失主动性。在做实验时,学生根据基本理论提出了一个“笨办法”,被教师认为不妥,就不敢进一步深想了。很多学生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自然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李明阳举例,用无人机监测林火危害,超过无人机2.5公里的遥控范围怎么办?发射的信号在密林中受阻怎么办?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常没有思路,因为他既没去过林区,也没有亲自操控过无人机,更不用说提相关的问题了。而对于研究生而言,问题更甚。长期以来,高校对研究生都有论文要求,尤其是一些普通高校为了追求科研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过高的论文要求。采访中,某东部地区高校博士生马磊告诉记者,该校要求博士生论文发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而CSCD期刊在全国仅有1000多种,博士生的全部精力用于应付论文,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做自由探索。自由探索本身也是“奢侈”的。采访中,专家们纷纷表示,自由探索通常是在师生间无数次“碰撞”中产生,当中必然耗费双方大量时间、精力。可是,研究生毕业有时间表,小论文发表有数量要求。一些导师出于“好心”或“省事”的动机,给学生指定题目;一些学生因思维惰性或水平有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馈赠”。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即便能做出漂亮的论文,但是离真正的学术训练还是有一段距离。陈洪捷指出,事实上,学术研究的核心或起点,就在于提问题。无论是偏理论性还是偏实践性的学术训练,都要有一个好的起点——问题。一个好问题比问题的答案,乃至由此形成的论文更重要。他补充,提问题是学术训练的基础,也是一个汇集点,从中可以看出培养过程的诸多问题。“学术训练中能够提出好问题,说明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水平是高的;反之,接受了学术训练却提不出好问题,说明所接受的学术训练质量不高。”“能不能提出好问题取决于,第一,你对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如何?第二,你对该领域对应的现实领域、前沿问题的熟悉程度怎样?第三,你的研究方法训练如何?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一名研究生能不能提出好问题,因此,也可以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看出研究生接受学术训练的质量。”陈洪捷说。“最重要的”遇见“最无力的”那么,现实中,研究生接受的学术训练是否充分?问题究竟出在导师、学生,还是高校?“目前,研究生教育‘因人设课’太严重了,导致学生暴露知识素养不足的问题。”采访中,专家们纷纷吐槽。很多课程是本科的翻版,比如,许多农林院校本科开了一门《造林学》,研究生阶段就开一门《高级造林学》,主讲教师还是那位教师,内容还是那些内容。课程“缺斤短两”严重。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布置几道作业下去,要求研究生做PPT,课上让研究生挨个儿上台作报告。这还算好的,更有甚者,60个学时只讲了20个学时,授课教师就因出差、开会,让博士生来代课。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研究生普遍认为,课程教学最为忽视的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56.5%)、解决问题的能力(42%)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49%)。博士生评价最低的是课程教学,其中主要问题是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研究生阶段,研究能力的建立,科研更胜于教学。想要站在学科前沿,一定要加强学术交流,这是学界的共识。王崇臣指出一类现象,对于“双一流”高校而言,研究生普遍有学术交流基金,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交流的机会。但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学术交流基金缺失或不足,使得研究生少有“走出去”交流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高校学生的视野。参加学术会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同样作为学术交流的组会却遭到师生双方的“排斥”。去年,王崇臣在科学网博客发表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开组会》,近10万次阅读量,评论区却是褒贬不一。组会交流的目的在于,将团队研究作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去分析自己所研究的小问题。部分学生不理解就罢了,就连导师也心生不满,让王崇臣感到难以理解。“这说明导师团队的共识度不高,尤其是青年硕导,从心底就认为研究生没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习惯于让学生做实验、产生数据,至于数据分析学生不用管。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是肯定没有研究能力的。”有一些高校还要搞些“小动作”。一些高水平大学通常在研一下学期中期或末期就已开题了,而马磊所在的高校直到研二下学期才开题,“这样研究生进入研究的期限很短,研三就得开始找工作了”。研一上完课到研二春节后空出来的半年时间,究竟用来干吗?原来是用作导师给学生派横向课题,也就是“帮导师打工”。而研究方法的建立,更是很多高校所忽视的。在和理工科老师的交谈中,程方平发现了学科间一个共同的问题——研究生也会犯很基础的错误。尤其是,从其他专业跨学科考研过来的研究生。以教育学为例,研究生必须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才能确定今天的问题该如何研究。教育学要做教育调查,当中最基本的两个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必须掌握。给学生补这两门课程,才能让他们在教育认识上更有立足点。然而,在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上,真正做到“按需开课”的只有极少数高校。程方平表示,好的研究方法还在于要有坚守。这些年,科学主义、数据主义、效率主义等偏向,影响了很多专业的正常发展。他解释,很多人认为研究方法只有科学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又被理解为黑白截然分开。其实,随着科学发展深入,人们越来越发现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有相通之处。方法相互支撑才能使得研究生既有好的专业素养,又有爱国之心、道德情操,否则,就有可能培养能力超群却毫无爱国之心的学霸。再如,从数据主义的角度分析,数据告诉人们,我国教育一直在进步,但数据无法告诉人们,进步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不少人停留在对科学主义、数据主义、效率主义的迷信上,而忽视了其局限性。进入高层次的专业研究中,按理说,人人都要有正确的思考方式并具备良好的素养。但如今,甚至连导师、高校自身也陷入了盲目科学主义、数据主义、效率主义等窠臼。李明阳指出,高校追求指标红利、教师追求绩效产出、学生忙于应付门槛要求,大家都被深深裹挟在既有游戏规则中,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学术训练水平偏低的现状的。那么,应该如何打破困局?改革的重头戏是制度马磊的师门QQ群在闪动,暑期又有学弟、学妹在群里晒出了旅行、美食的照片。他留意到,自从建群以来,还没见过大家在群里讨论过正经的学术问题。李明阳指出,类似这样的现象折射出学生考研的动机——只是为了找个工作,而不是发自内心热爱学术。在他看来,这是造成学术训练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类学生对学术谈不上热爱,也谈不上反感。他们创新能力、主动性普遍偏差,对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以及个人婚恋问题的热情远高于搞学术。“当遇到实习、实践机会与公务员、事业编考试或培训时间冲突的时候,他们通常以此为理由毫不犹豫拒绝导师的学术要求。”李明阳说。因为他们很清楚,“硕士毕业学得再好,将来也不可能搞科研,既然知道学了没用,为什么要花时间努力?”而他们也代表了现实中考研的大多数。动机与培养目标的矛盾,促使李明阳去思考制度层面的问题——针对不同需求,做不同的要求。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分流已成为共识,在学术型硕士的基础上,分流能否再进一步?他举例,就像英国高校设置的课程硕士,这类硕士生不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只是希望在本科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毕业时相当于达到硕士进修班的水平。课程硕士对学生不做论文要求,通过一年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多达1000多个学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指导下,获得一定的提高,毕业后走向非学术岗位,从而区别于真正有志于科研的研究生。程方平也认为,要按照分类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硕士生教育在于培养基础的科研素养,不要盲目地拔高硕士生培养标准,动辄要求硕士生达到博士生水平。“不设门槛反而能够超过门槛,设了门槛反而变成了应付指标。”通过行之有效、令人信服的制度,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是采访中专家们的共识。在他们看来,制度改革不只是分类培养,还在于年限、评价等方面。如今博士生毕业要求不超过8年的期限,一些高校还在不断压缩这一年限,如中国传媒大学将8年改为6年。在陈洪捷看来,“在制度上,要给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人更多时间去完成充分的学术训练”。他曾做过“中外博士生质量比较”的调研,从中发现一个问题——国外优秀的博士论文,其作者平均读博时间均比国内平均读博时间要长。“这意味着,优秀的论文与读博时间成正比。”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做法——很多导师提出,如果他们发现了一棵好苗子,会让博士生延期毕业,把论文做得更优秀;如果只是一般的博士生,他们会让学生准时毕业。“如果制度把时间限定太死,学生只能选择‘短平快’,丧失了提出难题的勇气和机会。”保证研究的专业性,还在于专业的评价。曾经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程方平认为,评价一个人不能数论文数量,而要看文章的具体内容。一篇论文同专业的导师一看就明白,但是在校级层面或者是学部层面的评价还是有问题的。让评价权回归基层学术委员会,是提高学术训练质量的重要保障,因为它不只评学生,还评教师,将督促双方更加专业化。“国家和高校要有这样的意识,让大学科学研究既有对人类利益的终极关怀,又能够为高校专业研究提供更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