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展获重视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其存在目的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及欣赏服务,主要功能是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和教育。我国博物馆分类较简单,一般分为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国有博物馆名录下,又区分为“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国有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在国内占据着主流地位,发展历史、规模、藏品数量、质量及影响力都强于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即民办博物馆,指经过文物部门审核,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设立的博物馆,其设立和审核一般由属地进行管理,要求如下。可见,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民办博物馆,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组织。但事实上,博物馆发展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因为其不仅回馈于当地经济——创造需求和文化供给,制造就业岗位,拉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等,而且也得益于当地经济——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政府财政支持等。此外,博物馆也必须面对和处理大量开支,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具备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力以满足自身存续的需要。所以,大多数博物馆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门票、版权、巡展等项目又在为博物馆创造着具备相当规模的收入。无论是出于经济的原因,还是文化的体现,我国博物馆发展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我国博物馆数量、博物馆藏品数量及接待人次都可以看出,博物馆行业正处于良好增长势头。具体数据来看,2012年,我国博物馆数量为3069个;到2016年,博物馆数量已超过400个。2017年,博物馆数量达到4721个,较上年增加612个,占文物机构的47.5%。博物馆数量的持续增长,也带来了博物馆藏品的扩容。截至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38.32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7.3%。接待人次方面,受益于文化旅游的兴起,博物馆参观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114773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97172万人次,增长14.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4.7%。总体而言,随着我国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文化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我国博物馆行业仍将迎来快速发展。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首先,博物馆将采用更多多媒体互动手段。目前,多媒体展示技术已经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不断渗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和自动控制手段,把幻影成像、实时人景合成、虚拟、激光、三维动态成像乃至VR、AR、全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传统的展示内容,合成脚本,产生全新的展示效果,增加了展示的可看性和参与性。其次,博物馆和周边社区将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保留“神庙”的收藏属性,获得“公共场所”的一切特质,在未来城市生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库房开放——为观众提供参观库房机会;推动藏品数字化建设;给外部机构(如养老院、学校、医院等)提供展出,并提供深度馆校合作;馆际合作,巡回展览等。最后,博物馆发展将进入快车道,“非营利”中蕴藏着旅游、酒店、餐饮、地产、教育、创意等产业的巨大商机;知名博物馆可以为区域带来强大的认知价值,为地方提升软实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吸纳人才发挥窗口作用。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互联网+博物馆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1)符合陈列的整体性博物馆设计陈列展示中在考虑装饰问题时一定要从展览风格的整体出发,而使装饰隶属于整体,并成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游离于整体的装饰,即使本身很精致,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甚至本身愈精致,对整体统一的破坏性就愈大。为了求得整体的和谐统一,陈列设计师必须认真地安排好在展览中什么部位作装饰处理,并合理地确定装饰的形式(如雕塑、绘画、纹样、线条……);纹样、花饰的构图;隆起、粗细的程度;色彩、质感的选择等一系列的问题。 鼎贵展柜大师-设计欣赏(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博物馆设计注重人性,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创造健康、和谐、高效、舒适、优美的环境,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从关注人的健康出发,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消除建筑设计不当引起的病状。另外,无障碍设计将是本次设计的又一个重点,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真正体现建筑设计对人性的关怀,力求为大家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的精神家园。 鼎贵展柜大师-设计欣赏(3)考虑经济性问题我们国内博物馆每个展览都是有预算的,所以是受资金控制的。装饰设计的运用需要考虑装饰所用的材料、所涉及的区域。我们在这里不主张铺张浪费而是需要在展览中有画龙点睛的意蕴,因此经济性问题往往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把控的方面。鼎贵展柜大师-设计欣赏
博物馆区域分布集中度不高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5535家博物馆,其中山东省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567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0.24%;数量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是浙江、河南、陕西、广东;青海、海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地区的博物馆数量较少,不足40家。整体看来,我国博物馆区域分布集中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已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英国伦敦,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来讲都位于全国前列。北京市博物馆藏品数量遥遥领先从区域博物馆文物藏品分布来看,2019年,共有14个省(市)藏品数量超过100万件/套,9个省(市)藏品数量位于50-100万件/套之间,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博物馆藏品数量较少,均不足10万件/套。其中北京市博物馆藏品数量首屈一指,达676.39万件/套,仅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合计达320余万件/套;排在第二位的是文化大省山东,拥有藏品350.26万件/套。山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最多从区域博物馆陈列展览分布来看,2019年,山东省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展览次数最多,达2852场;广东、浙江、江苏省分列其后,展览陈列场次分别为2469场、2430场以及2262场,相差较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陈列展览数量相应地也较多。北京上海的博物馆举办活动最为频繁从区域博物馆活动数量来看,北京上海遥遥领先。2019年,北京的博物馆举办活动场次最多,达57969场次;上海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为54482场次。二者形成了明显的断层优势。江苏省博物馆参观人数突破9000万人次从区域博物馆参观人数分布来看,2019年,江苏、浙江、北京、陕西、四川、山东、广东、湖南以及河南这9个省市排在第一梯队,其中,江苏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了9000万,浙江和北京超过了8000万,其余6个省市均在7000万以上。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欧美博物馆发展更好全球最早的博物馆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由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城修建的“缪斯神庙”,用于收藏各类征战扩张中得来的艺术品。15世纪的文化中心在意大利,美第奇宫实质上就是一座巨大的私人博物馆,而几代教皇支持下,罗马成为当时欧洲的“博物馆之城”。16世纪,意大利出现两个新的词汇来描述“博物馆”,分别是“画廊”和“储藏室”,但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很少对公众开放,主要服务于贵族、富豪和宗教领袖;17世纪末,第一座大学博物馆在巴塞尔建成,此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落成。18世纪后,由于当时人们开始热衷于探索宇宙和人类的基本自然法则,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品和自然标本;进入19世纪,美国的博物馆开始成为教育和公众启蒙中心。现代博物馆概念便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和19世纪民主制度共同的产物。目前,博物馆已经成为全球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国对博物馆发展越发重视。由于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发展较早,其博物馆行业更具代表性,下面来重点分析欧美国家的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欧洲国家中,英国与法国的博物馆行业历史悠久,发展最为成熟。其中,英国已经拥有约2500家博物馆,其中有28家国家级博物馆、200多家公共博物馆、300家大学博物馆、800多家地区性博物馆以及1100多家独立博物馆,藏品更是种类丰富且历史悠久。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大、质量最高、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健全”的国家。法国博物馆则崛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当时法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文化事业进行强有力的实质性干预,文化部财政预算大增,博物馆事业得到实质性飞跃发展。目前,法国博物馆总数约3000多个,其中属于国家级的国立博物馆有35个,属于省市级的博物馆有100多个;参观人数方面,2017年,法国130家博物馆接待的本土和海外游客已达2700万人。相比英国、法国,美国博物馆发展时间不长,但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对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猛,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超过35000家。根据TEA和AECOM数据,2017年,美国排名前二十博物馆游客量合计达5910万,其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列第一。博物馆将应用更多新技术博物馆最早的功能是王权对胜利的陈列,中世纪后演变为贵族的私人收藏空间,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成为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此后由政府、基金会和个人进行支持,开始谋求扩大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随着博物馆自身的演进和公众需求的改变,早期以收藏为核心的“神庙”功能逐步淡化,让位于吸引公众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公共论坛”功能,同时周边文创、智慧服务等功能建成产业,更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可以预见,全球博物馆在未来社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并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在各国城市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另外,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驱动着博物馆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全球博物馆将应用新技术拓宽受众面,升级软硬件设施,改善观众体验,继续深入挖掘和深刻阐释文物的多元价值,实现对博物馆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的传播,同时增强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减少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从而实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博物馆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中商情报网讯: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者机构,并通过常设展或者特展,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市场规模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体精神文明需求的提升,我国居民对于博物馆观展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快速增长,走进博物馆渐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11.47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9.86%,增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预计2021年观众人次可达132.9万人。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中商产业研究院随着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加深,近几年,各类博物馆建设如综合性城市博物馆、纪念馆、私人博物馆等数量快速增长,我国博物馆建设呈现多元化的积极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数量达到5,119家,同比增长4.09%,预计2021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可达5881个。蓬勃发展的博物馆建设市场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展,不断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前景1.政策助力,博物馆迎来良好发展前景为了鼓励博物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了产业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实现博物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进入世界博物馆先进国家行列。在良好政策的促进下,博物馆建设和运营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多媒体技术延伸博物馆价值、进一步促进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化的博物馆区别于以往博物馆主要在于其在以陈列和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3D展示、动画模拟、虚拟现实技术等,原来枯燥的陈列式展示变得具有互动性,使博物馆的展示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智慧化,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对我国博物馆建设市场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展馆展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摘要:博物馆基本业务随博物馆行业发展而被确定。具有服从和支撑博物馆定位,受博物馆定位制约,及逻辑关系形态多样的特点。博物馆基本业务逻辑是对基本业务的关系及业务进展方向的认知,影响博物馆业务内涵和业务重点的判定。通过对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形态的分析,建议博物馆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体系宋向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如何将博物馆基本业务通过贯通性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如何让贯通性因素成为联结且推进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动力,如何将博物馆观众或公众纳入博物馆业务领域,如何让博物馆既有因本馆定位制约的业务焦点又不脱离普遍性的博物馆业务属性?笔者建议构建“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的业务逻辑及业务支撑体系。“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业务逻辑是公共博物馆历史发展的必然,贯穿公共博物馆发展过程,且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社会机构的内在支撑。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达成构建理性实证知识体系的目标,博物馆是继自然知识、宗教知识之后的新知识形态的标志。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直接源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博物学者的“书斋”,其是学者构建理性实证知识的工作室,而不仅仅是写作的书房。博物馆活动是获取、积聚和整理客观存在的未知物品,通过客观的描述、分析和抽象思辨,将博物馆收集的物品纳入特定知识范畴,并通过这些物品证实研究者的命题及其论证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普适性。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意义就在于为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发展提供了真实素材,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支持,并为深入研究提供原始素材资料。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播和传承机构,在博物馆中人们可以沉浸在科研资料中,了解具体科研成果的起因过程和成果,学习不同门类科学知识,认同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养成科学信念和态度。以“知识构建和传播”为主轴的基本业务,在博物馆发展历程中,随着业务工作量和观众的增长,业务形态逐步细分为“收藏、保护、研究、传播、陈列”等多项业务,业务人员也由典藏管理员(curator)为主演变为多个专业,这让原本统一的业务状态转变为由多个业务部门构成的业务链或业务树。一些业务部门为建树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专业形象,将本专业从博物馆业务链中“脱颖而出”,并基于部门业务特点及目标重新解释或重构博物馆业务系统,这也导致“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业务主轴被肢解被淡忘。“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业务逻辑的核心是“知识”,是知识的构建、积聚、验证和传播。“知识构建与体验”业务体制注意到现实中多部门分工的实际状态,将博物馆一贯坚持的“知识构建与传播” 的工作意义与业务分工相结合,基于理性实证知识的构建与传播过程,明确各基本业务节点在“知识构建、管理与体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意义和价值。博物馆“收藏”是将客观存在以物的形态纳入博物馆知识研究系统,这些物或来自物质世界,或作为文化现象的记录物,或是人类行为过程的物化载体。博物馆藏品征集是有意识的行为,是为了认识世界,为后续的知识构建工作奠定真实、准确、可靠的资料基础。博物馆藏品征集在既有科研成果基础上采集获取支持科研的实物资料,为科研新项目采集有助于论证或纠正“假说”的真实材料,为学科的发展收集系统的实物资料。藏品采集记录是按照科学工作记录要求,对采集品的出处地点、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和采集人的记录,以证明该物件的采集过程是客观规范的,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科学研究资料的。博物馆典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支持博物馆知识构建所需的实物典藏,持续优化典藏质量,与博物馆知识构建和体验保持同步。博物馆典藏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分类”,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标准多反映了物的质地或知识门类。物的质地是物的自然性状,以物的质地作为分类的顶层标准,也反映了博物馆要将物置于其与物质世界或自然世界的直接关联状态中,对博物馆物的性质的认知即可以视为对相关物质的认知。以知识门类作为藏品分类的顶层标准,更是对藏品在博物馆“知识构建和体验”性质和价值的明确。博物馆“保护”是对知识客观性基础的藏品实物本体“原状”的维持维护。藏品实物原状的确定要考虑博物馆定位的影响和制约,也要注意藏品相关知识构建活动对藏品意义和价值的规定,例如美术类藏品常常要尽可能回溯艺术家创作完成的状态,历史类藏品要体现特定历史时代或历史场景的时空状态,自然类藏品要贴近藏品的自然原生状态。从“知识构建与体验”维度,保护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保证科研资料的真实客观,也使这些资料保持可信的“证据”状态,利于学术界对作为知识对象的“标型器”的检视和再研究。“保护”是“知识构建”的重要手段,保护工作对博物馆藏品质地、结构、制作工艺、装饰、埋藏或流传环境的检测分析,对藏品蜕化损毁原因的探求,不仅有助于对藏品长期保存条件的构建,也丰富和深化了对藏品实体及相关自然、社会、文化、技术条件的认识。博物馆“研究”是运用理性批判的方法,对博物馆藏品及相关知识的科学研究。博物馆研究的特点及其优势是基于典藏的研究,是对构成典藏的实物及其信息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尺度范围的研究。博物馆研究要解决藏品“是什么”的问题,更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博物馆研究是对藏品内容的主动深挖,在多学科语境中,在多种技术支持下,揭示具体藏品的丰富内涵。博物馆研究注重对藏品“生境”的研究,藏品间的共时关系,藏品在时间空间中的变化,藏品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博物馆研究还要对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进行研究,要持续审视博物馆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审视博物馆研究与其他知识构建部门的匹配状态。博物馆研究的重要任务是知识基本数据和知识构建成果的发表,博物馆典藏资料是相关学术部门开展研究的重要数据,多学科深入研究成果反哺博物馆典藏价值的提升,有助于典藏结构和内容的优化。博物馆知识成果的发表,有利于博物馆融入当下知识构建系统,与不同学科建立知识构建共同体,巩固博物馆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博物馆“陈列”是知识呈现、交流、体验的方法。在公共博物馆产生之初,标本展示是研究者观察标本和思考标本关系的方式,标本室是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分享研究方法的场所。随着社会对博物馆知识传授要求的增长,博物馆不再仅系统呈现实物标本,而是根据特定知识主题的表达、解说和教学设计展览。博物馆展陈成为公众接触、体验、学习知识,甚至参与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公众在展陈中接触到的是处于知识语境中的实物,是以知识内容串联起来的碎片化事实,是通过具体实物表述的一般性知识。观众在博物馆展陈情境中,看到的是具体实物,读到的是对展品知识性意义的述说和解读,感受到的是博物馆研究人员对展品和展览内容的科学研究,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众在博物馆展陈中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愉悦,感受到激励探究新的未知的兴奋,也感受到应用科学方法获得科学认知的自信。观众在博物馆展陈中获得的各种体验的核心是“知识构建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博物馆陈列更多的呈现作为研究成果的知识,淡化了对知识建构各环节工作的呈现,弱化了对研究过程和论证方法的说明,知识被“绝对化”了,科学家被“神化”了,这其实是偏离了博物馆“陈列”的初衷。博物馆“教育”是在博物馆场景中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知识教学和技能养成,以及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近代公共博物馆最早出现在大学中,且常常与图书馆相伴,这应该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博物馆作为知识传授机构的体现。学校制度是现代社会进行知识传授的高效路径,其教授的知识是现代新知识系统,其教学方法也适应现代知识的特质,将实验实证方法移植到学校教学中,实物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博物馆是开展实物教学的最佳场所,知识语境中的实物成为教授和学习知识的最佳工具。博物馆中的学习也是学习者体验知识构建过程和方法的最好机会,看到各样实物,接触到碎片化的数据,从数据整理中寻求可能的解释,结合博物馆呈现的知识验证自己的认知,对博物馆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辨。博物馆实物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这也促使学习者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融会贯通。博物馆教育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态度,认识到知识构建是持续的过程,知识内容是持续优化重构的,知识方法会不断创新,知识解读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知识需要一代代人持续接力,每一代人都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有创新知识的勇气。博物馆“传播”是博物馆利用传播媒介在馆内外传播知识,并在传播互动中鼓励公众参与博物馆知识构建。博物馆传播是让知识走出博物馆,走出学术象牙塔的重要途径。博物馆传播的主要内容是知识,但传播受众却是社会公众,是有着不同知识结构、知识水准、知识需求且学习偏好的不同人群,博物馆传播需要根据媒介形态、使用偏好和受众群体特点对知识内容进行改编,选择最适传播方法,让知识触及惠及更多人。近年来,博物馆“传播”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更成为鼓励更多人参与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社会人士利用博物馆发布的数据,形成博物馆知识构建和体验的“次生中心”,并将知识构建成果反馈给博物馆,这极大扩展了博物馆知识构建共同体,从博物馆传播角度看,这也让更多人接触博物馆知识构建的模式及方法。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业务体系中的各项基本业务,业务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尽管不同,但工作的目标是知识,且各基本业务的成果都是某种形态的知识,并作为其它业务的知识性输入和知识构建工作支持。作为整体性的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业务体系,整合各基本业务的专业性,凝聚为知识构建的合力,加强博物馆知识构建的能力,在知识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业务体系也有利于公众对博物馆的利用,有助于公众形成合理的博物馆预期,当观众进入博物馆,可以感受到“知识”的无处不在,既感知到前人构建知识的智慧,也激励自身智能参与知识的构建,体会到“知识”不是用来记忆的,而是用来点燃智慧的火花。 余 论博物馆“识构建与体验”基本业务体系的形成是博物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标志。基于现代知识的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的特质,博物馆基本业务也具有协同性、知识性、包容性的特点,博物馆的知识构建和体验工作体系既要保障自身业务的正确方向,也是与其他知识构建机构业务活动的联结点,是对公众知识体验和智识能力提升诉求的回应。博物馆“知识构建与体验”基本业务体系建设需要相应业务体制机制和专业队伍的支持,需要博物馆业务制度的保障。博物馆要对业务工作统筹安排,将知识构建作为业务体系主轴和基础,明确各项基本业务的知识构建或知识体验的责任和目标。博物馆基本业务人员应掌握与博物馆典藏相关的知识,依托典藏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和体验活动。博物馆应在博物馆使命声明中明确知识在博物馆业务中的基础和指引作用,博物馆所有业务活动应在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博物馆应致力于用知识服务社会和增进民众发展能力。·END·转 自|闻博苑排 版|王 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对于博物馆而言,无论是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还是综合类博物馆,最需要体现的是与参观者的交流以及互动,而参观者去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就是其馆内的展品以及所要表现的文化,一个比较优秀的展品以及良好的陈列方式势必会增加整个博物馆的吸引力。此文,杭州展馆设计公司水北展陈装饰的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是博物馆设计中展品陈列分析的内容,希望对各位业主以及同行有所帮助!既然是展品陈列,那么展品是陈列的基础,第一步就是展品的选择。展品的选择并不是说随便拿来一些实物的展品就行的,还需要进行精挑细选,选出那些比较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作为展品以此来吸引参观者。博物馆设计中展品的选择一般满足典型性原则、适当原则以及最佳效果原则等三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这个原则适用于相同主题的展品。在同一主题的展品当中选出最具历史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展品,还有就是分清展品彼此的主从关系。适当原则有些展品是重点的有很多主题的表现,选择出最为适当的展示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最佳效果原则,将入选的一些展品进行反复研究和比较,将展品发挥出最佳的展示效果。接下来重点来说说博物馆设计展品的陈列,这是展品确定了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文物、资料、图片以及设备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此处展品陈列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展品组合分析,一个是辅助展品分析。展品组合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相同展品的条件下,寻找出最是切合主题的内容让展示效果的得以最佳化。对整个博物馆的形式设计寻找出了依据,内容设计的水准高低也有了具体表现。辅助展品分析,辅助展品主要包括地图、沙盘、绘画、照片以及地图等,它并不是用来填补缺失的位置而是对展品主体的烘托,延伸以及诠释。将辅助的展品设计到位,让陈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内容含量以及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抗击疫情,水北展陈的小编和大家一同努力,温馨提醒: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2、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讲卫生。3、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4、加强锻炼,规律作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5、如发现发热、干咳、不明原因的浑身乏力等疑似症状请第一时间到指定医院就医。编辑:水北展陈企划部
由新华网、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和《艺术博物馆》杂志共同出品的全球博物馆信息权威发布平台——“新华·博物馆日报”今日正式启动。博物馆日报致力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知名博物馆、著名高等学府等机构深度战略合作,精准及时发布全球博物馆热点新闻、权威数据、展览资讯、发展趋势等。热点新闻/Headlines【国家海洋博物馆“五一”免费试开放】5月1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将试开馆,观众可免费进场参观。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面积2.3万平方米,设中华海洋人文展区、海洋自然展区、海洋互动展区、海洋科普教育区、海洋生态展区、高端合作展览、临时展览区等展区,15个展厅。6月有望正式对外开放。【偃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于10月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二里头遗址,因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而备受瞩目。2017年6月11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在偃师举行奠基仪式,今年10月将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成为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资讯/Exhibitions【中国】国家博物馆:4月11日,“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于南7、8展厅开展。展出来自13个国家的234件(套)古代文物,实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展览将持续至7月14日结束。【中国】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于4月13日起恢复开放。展览沿袭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展内的思路,特新增书画精品、新品共计18件。其中明代沈周《西山云霭图卷》、清代邓石如《隶书黄鹤楼诗轴》为首次展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在展出该馆华人设计师卢志荣的个展。展览着重选择了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展览持续至5月31日。【英国】大英图书馆:6月7日,“达·芬奇:关于运动的思考(Leonardo da Vinci: A Mind in Motion)”将在大英图书馆展出。本次展览为纪念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逝世500周年,首次同时展出来自三本达·芬奇科学笔记本的珍贵手稿,展现他对自然和物理现象的细致观察。展览持续至9月8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4月9日,“家是个陌生的地方(Home Is a Foreign Place)”在大都会博物馆开幕,主要展出大都会博物馆近年入藏的美国国内和拉丁美洲、中东、北非、南亚的现当代艺术藏品,展览持续至2020年6月21日。【英国】国家美术馆:西班牙画家华金·索罗拉回顾展正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华金·索罗拉(Joaquín Sorolla y Bastida, 1863–1923)出生于西班牙巴伦西亚,青年时期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是印象派中光影主义(Luminism)的代表人物之一。展览展出索罗拉的58幅画作。展览持续至7月7日。行业发布/Authoritative Publications【全球博物馆学资源首份研究报告撰写完成】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主席弗朗索瓦·梅来思教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李万万先生主持的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首份专题研究报告《全球博物馆领域与博物馆学信息中心与资源中心综述报告》撰写完成,将在今年出版。报告的目标是将全世界供博物馆从业人员和博物馆研究者使用的资源列出并进行分析。按照其方法论,报告共列出全球范围内19个主要资源中心以及180个次要中心。报告显示,行业协会是资源中心中的主要类型,而资源中心最集中的地区则是北美和西欧。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用地位于校园横向交通干道和景观轴线的东端。东临城市干道荷清路,是校园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西侧为校内主干道光华路,为车行交通接驳界面。用地西邻主楼,南、北两侧为美术学院和艺术博物馆,现状建筑组团成熟。校外参观人员由艺术博物馆东侧新增人行入口进入,校内师生主要来自西北、西南方向,并有自行车停靠需求。为保留完整的校园开敞空间,建筑采用覆土手法,将建筑主体设于地下,地上以公共广场与园林绿化为主,为清华师生与城市市民提供宜人的交流、游憩场所,有助于校园活动的产生。科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6 万平方米,地上一层,地下四层,局部设置夹层,整合了包括博物馆展厅、科技史学系办公、研发、餐厅、库区、停车库等多种功能空间。各区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现状用地铺设绿地下沉广场空间抬升置入功能采光天窗方案生成漫步广场保留空间完整性建筑以共享中庭为核心空间,围绕螺旋坡道展开参观,象征科学之路蜿蜒回旋。利用圆形天窗引入自然光,烘托科学精神的崇高、科学的严谨与智慧,给人以空间震撼感,并为高大展品提供展陈空间。科学与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碰撞融合,彼此成就。项目类型:公共建筑项目地点:北京市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A8工作室设计团队:李亦农、孙耀磊、马梁、张风岚、梁昊、周广鹤、冯晓晨方案完成交付时间:2018.03
民办博物馆发展滞后我国博物馆一般分为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国有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在国内占据着主流地位,发展历史、规模、藏品数量、质量及影响力都强于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即民办博物馆,指经过文物部门审核,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设立的博物馆,其设立和审核一般由属地进行管理。根据建馆形式不同,民办博物馆又可以继续分为民企兴办、个人兴办、国助民办三大类。民企兴办是由私营企业自主投资创办和运营的博物馆,个人兴办是由个人力量投资创建和经营的博物馆,国助民办即由国家或政府在资金、土地或场馆建设等方面帮助个人或企业建立的民办博物馆。长期以来,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并不尽人意,直到2015年2月颁布的《博物馆条例》,才第一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虽然给予了民办博物馆同等地位,但相关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一来没有健全的民办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二来尚未规范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除了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民办博物馆还面临不少发展阻碍,如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严重、缺少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没有形成充分有利社会舆论氛围。在重重限制下,民办博物馆发展较为滞后。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我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仅为1398家,而此时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超过5000家,这意味着非国有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数量比重不到三成,为27.07%。分省份来看,目前,山东省拥有民办博物馆最多,约为267家,占全国民办博物馆总量的19.10%;其次为浙江省,拥有民办博物馆126家,占比9.01%;四川省与湖北省均拥有58家民办博物馆,占比4.15%。总的来说,民办博物馆相对于国有博物馆而言,只是办馆藏品、经费来源和举办者不同,其办馆方向、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和服务目标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在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非国有博物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甚至产生了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重要博物馆。因此,随着国内博物馆行业体系健全、政策完善,民办博物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在未来30至50年期间,如果国家政策引导得当,民办博物馆极有可能撑起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半壁江山”。办馆主体走向多元化当下,民办博物馆由传统的对藏品的内向关注,开始转向对社会更加开放的态度;办馆主体走向政府的其他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版业、电信业、铁道业,以及医学界、航天界、体育界、服饰界行业纷纷兴办博物馆;办馆主体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单一行业到行行争办,从政府主办到民间兴办,这是未来民办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民办博物馆的功能将日趋复合化,除了展厅,贮藏空间外,还包括图书室,多功能厅、商店、咖啡厅、餐厅及教育场所,但对展品的观赏、研究、思考仍将是民办博物馆的主要内容。最后,民办博物馆将更加注重与环境的融合、注重展示设计的艺术性。民办博物馆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历史的载体,要注重博物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的思想非常重要。民办博物馆的设计是所有展示设计中艺术效果和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现今的博物馆注重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并利用传统或现代媒体对展示物及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也是现代物质文明成就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博物馆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