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领域最牛女博士,气质优雅才华横溢,如今45岁坚持单身!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如今的她,已经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女学者了。她参加过的节目有著名的《百家论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实实在在的跟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没有颜值,也可以自信地站在人前。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隋唐史学者,蒙曼一方面在自己本专业内成就卓著(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还受邀在媒体平台,担任历史、古典诗词等领域的主讲人或者点评嘉宾。2007年,32岁的蒙曼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她讲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一“讲”而红,随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邀约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她的父母的影响,蒙曼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书虫”了,蒙曼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年代,在她的记忆里面,父母都是酷爱读书的人,在工资很低的年代,父母会将自己的一半工资拿出来买书。就是这么从小就读诗词,才成就了现在的蒙曼。17岁那年,蒙曼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她31岁。蒙曼老师做人低调、钻研学术,事业上不断达到新高度。但是在感情还是一片空白,45岁的她仍然孑身一人。对于剩女这个词,蒙曼曾义愤填膺:“女性已经独立了,甚至不需要再依赖男性生存了,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有一些词明显是错的,如果收录了就应该受到批判。这牵扯到字典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尊重与否的问题。”“如果哪天我想结婚了,我会真诚拥抱我的想法;如果暂时不想,那我就真诚拥抱现在的生活。”蒙曼如是说道。她绝不会因为该结婚而去结婚,她所向往的婚姻,是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是互相尊重互相独立那样。“我一个人住,乐得自在。”就是这样洒脱的答案。你怎么看?
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易经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易经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其对“易经预测”学术的认可,并纳入学科监制,很多人认为这是易经的破冰之旅。其实,这也是算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近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易经》相关的考题多次出现,涉及很多领域,而相关的哲学、国学的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考《易经》自然理所应当。易经而此次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可以算是重登大雅之堂。从古至今,《易经》作为百经之源,“四书五经”的中的第一经,一直是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史书明确记载,汉易的象数之术却献计于朝堂之上,孟喜、京房一脉的周易与预测之案例屡见不鲜,众人皆知(可参汉书史料文献之京房传等)。到了东汉时期,象数易学走向盛极,易经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儒经教习和考试中,经书分习有定制,《礼记》、《春秋左氏传》、《诗》、《易》、《尚书》为必考科目。而且唐代教育部门规定,诸教须授正业。易经宋代重文,科举依然。易学,受理学的影响,走上了易理考证之路,杨万里就是考证派的代表。而北宋邵康节等人的《易经》成果也是斐然。到了明代,四书五经的教材范围也有硬性规定,《四书》以朱子集注版本为主,五经的《诗经》考朱子集注版,《易经》用程朱传义版。简单的几个例证,《易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各个朝代都有易经预测的机构设立。易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易经的文化地位已经逐步得到确认。易经预测是易经文化重要的分支,此次纳入社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是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是普及易学文化,寻求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我们更好的认知先哲思想,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重要步骤。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易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的使用,例如我们用的很多语言,不三不四、人五人六、说一不二等等都是出自易经;我们日常为善的思想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思想的延伸。易经至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些天退休的马云,也是对易经、风水有很深的理解的。凡此类不胜枚举。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因为我们对易经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觉得易经很神秘。文化自信,国学当兴,易经千载,辉煌重现。易经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易作为三易之首,必将随着离九紫文化大运一路向前。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小伙伴们快快看过来,17日(下周一)19时30分,国际知名道家学者刘笑敢将在平潭台创园34号楼开讲国学啦!被打一巴掌,你会怎么做?你们想知道被人毫无缘由地打了一巴掌,是“以牙还牙”还是当“受气包”?届时答案将统统揭晓!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刘笑敢 刘筝 绘自昨日公布第四期两岸国学大讲堂主讲嘉宾和主题《报怨以直与报怨以德—儒道古今合论》后,不少网友对本期主讲嘉宾、国际知名道家学者刘笑敢和他眼中老孔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联系颇感兴趣。◆ ◆ ◆ ◆ ◆ 嗯哼!今天小编就收集一些他曾经的受访片段,先来看看吧!从老子思想出发,理想的秩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秩序问题:对今天而言,您觉得一个比较值得追求的理想秩序是什么样的?刘笑敢:理想秩序是自然而然的文明社会秩序,是一个外在压力干预最少,而内在冲突基本没有的状态。那种充满紧张的状态,比如很多人都整天焦虑我到底能不能考上大学,要不要考研、考公务员,那是不太自然的社会。我毕业了去干什么,有很多选择,哪个选择对我来说都不是那么生死攸关,那就是比较自然的状态。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外来的强制很少,冲突很少。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中国的发展太快,同质性太高,欲望也是一样问题:用老子的自然来反观自由主义,是否后者也有助于实现自然的状态?但过于执着于自由主义而不见其余,是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刘笑敢:这么说当然是对的。任何概念、主张,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达不到一定的力度,就无效,过度强调,就会有副作用。这就需要适当的尺度,我叫分寸感,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文化中,容易追求极端化。一种事情觉得好,就大上快上,全国一起上。这也是不自然的状态。当然适当的尺度不容易把握,也没有绝对的、统一的适度的标准,但有没有适度的追求、有没有分寸感还是大不一样的。 年轻人为什么刚工作就要买房子,租房市场为什么不发达?先发达的地区,很多人就租房子,也不丢人,也不赔钱,赔也赔得也不多。中国的出租市场很弱,原因很复杂,我不是专家。中国的发展太快,同质性太高,欲望也是一样。原来是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后来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就是房子、汽车、股票、信用卡,几乎全国同步更新。这种高速、同质、攀比的变化和发展充满了整体内外和个体内外的压力和焦虑,这就不太自然。我们引入人文自然的概念既有学术的价值,也有现实的价值。如果你把老子的自然理解为安于现状或因人个人欲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可以在较小范围内先尝试促进人文自然的秩序形成问题:要达到外面没有压迫内心没有冲突的状态,要很努力才行。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刘笑敢: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这首先是一个价值目标的选择问题。我认为老子提出的自然而然的秩序不是空想,不是乌托邦,因为我在一些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生活过很多年,那里的秩序的确比较自然,半年、一年过去,你看不到一个警察,看不到有人强迫另一些人作什么,每个人各行其是,但整体秩序井然。偶尔碰到警察也非常有礼貌,甚至乐于助人。所以这种人文自然的秩序绝不是空想。生存个体之间不需要攀比竞争。如果大家都要当冠军,都要争第一,都要扬名世界,那么大家都无法实现人文自然。再者,如果说较大的范围内实现人文自然的秩序很困难,那么,我们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先尝试促进人文自然的秩序形成。比如一个家庭,一个班组,一个社区等等。不提倡简单借用现成西方概念来定义或解说中国哲学术语问题:在孟子的人性论问题上,您实际上提出了与安乐哲和牟宗三都不一样的分析。站在您的角度,他们可能都受到了西方概念的“诱导”,以西释中,反倒不符合您观察到的孟子的原意。刘笑敢:我不反对借鉴西方哲学来研究中国哲学,不反对以西释中。但我也不提倡简单地借用现成的西方概念来定义或解说中国哲学的术语。比如关于孟子的性善论,不论是套用康德哲学或过程哲学都不利于准确理解孟子本人的思想。当然,可以借用西方哲学来补充、修正、发展、创建新的孟子哲学,或新的人性理论。但不能说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孟子的思想。总之,我们应该避免简单地将西方哲学现成的概念套用到中国固有的概念和理论中来,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能或不应该借用西方哲学理论来重构、发展或改造中国古代哲学。小伙伴们看的还过瘾吗?是不是想了解更多刘教授的言论?那就千万不要错过17日晚的国学大讲堂哦!目前,网友征集火热进行中,对本期大讲堂感兴趣的网友现在仍可在微信公众号“中国平潭”“两岸国学中心”上留言报名(姓名+电话)或私信官方微博“中国平潭”“平潭两岸国学中心”(姓名+电话)报名,大家抓紧时间吧!嘉宾简介刘笑敢(图片来源:网络)刘笑敢,1947年生于河南,国际知名道家学者,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术功底深厚,被称为“中国哲学界的中坚力量”。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道家与中国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任访问学者、讲师。融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使他对老庄哲学与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命题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他精研老庄哲学数十年,花费十数年完成著作《老子古今》,被哲学家劳思光评为“乃多年来所未见的杰作”,余英时先生称“《老子古今》将道家的哲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著名代表作还包括:《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两极化与分寸感》、《庄子与沙特》等,多种中、英文论著被分别译为英、中、韩或日文。来源:平潭网 澎湃新闻文字:林爱玲图片:平潭网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群经之首,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它与新时代的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却总是被很多国人认为是迷信呢?《易经》表示很冤枉啊!为了扭转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国家政府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一年以前就做出了重大举动为《易经》正名,那么我们还怀疑它是迷信吗?一、国家政府机关及人文社科权威机构为《易经》正名(1)纳入国考在2019年度国考笔试中,《易经》冷知识成为考题,曾引起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网友发出了“公务员还要会看风水,看面相和算算卦”等类似的调侃;也有网友站出来为《易经》正名,发出了“中国人连易经都不懂,做什么干部,可定要考啊”的评论。国考作为招考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方式,将《易经》列为考试范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自信的培养。(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博士点201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将“《易经》与预测学”方向纳入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府社会社科领域的权威机构,已经重新审视《周易》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并将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易学新纪元!二、《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我们不必用中国的科学家自己说,免得落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们通常认为西方科学是现代的方向,然而很多西方的著名的科学家在研究自身领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竟然与《易经》理论惊人的一致!(1)哲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主要来源就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过《易经》,他对《易经》的评价可以总结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它。”(2)心理学领域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心理学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学领域最卓越、最具影响的大师,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了《易经》的占卜系统。(3)生命科学领域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首次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随后1966年尼伦伯格破译了“遗传密码”。遗传学密码研究结论与《易经》六十四卦具有惊人的一致性。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三、《易经》的现代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空前的变革,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因此,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天文、地理、建筑、医学等,它的理论易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物理学家说《易经》是关于物理的理论;数学家说它本身就是数学模型;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动的规律;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宗教的哲学理论;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等等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6月22日上午9时30分,《金城讲堂》在兰州市图书馆开讲,特邀嘉宾顾大朋教授将带来一场题为《国学名义楷定》的专题讲座,重点立足时下的“国学热”现象,从古至今、深入浅出地阐释“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帮助大家更全面的理解“国学”定义,品味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金城讲堂》本周将连推三场国学讲座,除每周六固定的这场讲座外,6月20日到21日,《金城讲堂》还将下基层走进榆中县贫困学校,把国学经典送进校园和课堂。本次特邀嘉宾是80后国学博士、援疆名师顾大朋教授,她将围绕《论语》《孟子》和国学经典,给榆中县贫困学校学生和金城市民群众接连奉上三场国学的“精神大餐”。《论语》是儒家的扛鼎之作,而其中的成语也一直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6月20日和21日每天下午2时30分,《金城讲堂》国学讲座将先后深入到榆中县甘草小学和榆中县清水学校,顾大朋教授将分别带来《跟孔子学成语》和《跟孟子学成语》两场讲座,重点围绕出自《论语》《孟子》的经典成语,阐释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见成语背后的文学典故,帮助中小学生透过成语领略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并启迪中小学生从成语中明白人生的道理,得到成长的感悟。本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文旅局承办,市图书馆协办。广大国学爱好者,可前往讲座现场,跟随顾大朋教授共同领略儒家经典的语言魅力,领悟国学的基础知识和智慧结晶。咨询电话:8581917、13099111561;免费领票处:兰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顾大朋,女,汉族,80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新疆阿克苏姑墨书院名誉院长,浙江时代出版印刷公司主编,“朋来乡村”国学课堂创始人。2008年起于西湖国学馆主讲《论语》《孟子》,2015年起于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主持“国学经典传习”,2017年获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中央电视台“最美教师团队”代表教师。
近些年来,国学类节目越来越火,从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到各大卫视的《最爱是中华》等,在大众群体中掀起一阵阵追捧国学的热潮。与此同时,这些节目也捧红了许多国学、文史专业的学者和教师。当前,国学讲师最火的已经不再是于丹、王立群、易中天等人,而是来自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称“康师傅”的康震老师。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在康震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位温润如玉的国学老师,博古通今,对古典文学有深厚的研究,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翩翩君子之风,不仅在北师大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学生爆满,也在全国圈粉无数,被他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1970年,康震出生于陕西绥德,很小就随着父母离开故乡,来到西安。康震的父母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在大学校园里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从小,康震就表现出对文学、史学浓厚的兴趣,对于文字十分敏感,5岁就认识了许多文字,6岁就能够为长辈读报,在邻里乡亲口中传为佳话。年幼就表现出高于同龄人的天赋,康震没有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激发了他学习文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信心。熟读各类古典文学、名人传记、历史文献等资料,为他日后专注于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寒窗苦读,康震开始在古典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并开始钻研之旅。最终,康震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当时,年仅32岁的康震老师就凭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博得了学院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康震老师涉猎甚广,尤擅唐朝文学,对于唐代诗人尤其是李杜及其诗歌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时至今日,康震老师依然是北师大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不仅每次开课都都被学生第一时间选择,并且也受到了无数外院的学生前来蹭课。课堂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宛如大型追星现场。康震老师受到如此欢迎,跟他在国学节目中大放异彩而受到广泛关注有关。2005年,康震老师应《百家讲坛》的邀请,专讲李白、杜甫两个专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康震老师也收获了“妙趣横生”“温润如玉”“厚积薄发”等好评,开始名声大噪。从那以后,康震老师就和国学节目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多档国学节目的座上宾,多次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国学节目出任点评嘉宾。然而,在康震老师看来,成名并不是他热衷的事情。他说过“读书,做科研,教学生,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对于参加国学节目,在他看来,也只是在一个更大的讲台上面,给更多人上课,分享他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和一些看法。面对北师大里师生和全国电视观众的追捧,康震老师也只是谦逊地说:“文学院里有许多教师,他们都比我讲得好。”出名后的康震老师,依然是学生眼中那位上课头头是道,讲解深入浅出,对待学生有耐心、有爱心的好老师,也是全国“康乃馨(康震老师粉丝的称呼)”眼中那位博学、谦逊、儒雅的学者。希望有更多老师和学者,传播学问的同时,不忘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也能让更多人在爱上国学的同时,对于我们可敬、可亲的国学导师也有更多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国学院是解放后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中国国学命名并以开展中国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基本任务的院系。中国国学院多次受到许嘉璐等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学院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了博物馆专业、国学传播专业,旨在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国学素养的专业人才。本院由南京大学诸多专家、教授发起创立,以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为主要基础充实扩大形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成立最早的首家国学院。本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大力宣扬。其目的,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有益的传统学问,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为提高民众福祉,国家富强,做出新的贡献。本院设学术委员会、事业发展委员会;儒学研究所、易学研究所、佛学研究所、道教道家研究所、艺文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中医及传统养生研究所、建筑风水应用中心、易学应用中心、传统文化培训中心等下属机构;香港、北京、广东、上海、四川等地联络处;以及南京元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我院于2011年正式竣工落成的中国国学馆,位于国家4A级茅山风景名胜区二茅东景区的宝盛园,成为开展中国国学研究及应用的实体基地。本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海内外相关名流、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顾问、顾问等。目前研究人员队伍约200人,主要由大学学者教授、科研单位专家、社会相关领域的国学研究及应用人士组成。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向海内外招聘各类研究人员。本院与国内外国学研究的有关团体,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韩国孟子学会、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台湾中央大学、澳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美国西来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香港孔教学院、新加坡易经学会、马来西亚吉隆坡易经学院、美国世界传统文化科学院及国内数家单位建立了联系与合作。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并将理与用、学与术相结合,在儒学、易学、佛教哲学、道家道教、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界享有相当的美誉度。武汉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25日,是国内少数几个具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武大自2001年起,联合哲、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办国学本科试验班;2005年开始招收国学方向的研究生。2007年,武大以交叉学科的名目自行增设了国内首个国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批准,截止2017年已招收9届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武大国学院招收国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学制分别为4年、3年、4年。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招生17年,硕博士生已连续9年招生。2010年12月,“国学”专业作为武大唯一的人文实验班纳入武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成立了“弘毅学堂”国学班。硕博士生招生分为:经部研究、子部研究、史部研究、集部研究和佛道研究5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顺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因此从筹建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国学院将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以接续文脉、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弘扬国学、立足当今、走向未来为办学思路。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培养国学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努力在传承本国固有的悠久学术与教育传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在其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同时,为顺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暨国学研究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将全面启动中国新形势下的正规国学教育与研究。已经招收三百多名本科生,建立了基本的课程体系,编写了系统的教科书,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赏。在专业国学教育的基础上,国学院也致力于在社会上推广国学,要让国学深入人心,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于2014年1月成立,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家国学院。 国学院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凸显与其他国学院所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目前国学院所属中医药文化学科、医古文与古汉语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 国学院下设教研机构有:国学课程教学中心、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儒释道医药研究所、易学与中医学研究所、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所、中医哲学研究所、中医与中华文明研究所、中医与艺术研究所等。 国学院立足于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重点开展儒释道与中医学研究、易学与中医学研究、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中医哲学与中华文明研究。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搭建相关研究高端平台,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协同创新、合作承担重大项目,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承担全校国学通识课。加强“中国哲学”、“中医哲学”、“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各级各类学生国学教育模式。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科普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开设中医国学讲座、论坛,中医文化、养生文化、佛医、道医、儒医培训班。探索中医文化跨媒体研发,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的技术,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 清华大学国学院2009年11月1日,经过较长时间筹备之后,清华大学国学院终于正式成立了。此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已经先期设立了国学院。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学院都援引1920年代清华大学短暂存续过的国学院(1925-1929),来作为某种精神接续或合法性的根源。这次,清华大学更是理直气壮地声称将继承老清华国学院的传统,以推进国学的研究与发展。这是持续的“国学热”历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又引起我们对“恢复传统”的新一轮想象。但这一想象,一经反思,其间意味则可能充满扭曲或反讽。虽然办国学院的思路不同,但人民大学的的袁济喜和清华大学刘东,都承认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的确对国学院的成立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刘东分析,之所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建不了国学院,是因为那个时候通常都认为国学和当时全力追求的现代化是对抗的,对国学都持批评和歧视态度。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却又发现,全世界任何一个有儒家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地方,经济都是蓬勃发展的--“亚洲四小龙”,日本、印尼、新加坡……中国却把这些边缘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日显,人们开始想问为什么,于是开始找传统文化,找到国学。自国学研究院挂牌之后,刘东成天接到一些电话,要求和国学研究院合作,推广普及国学。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园长打电话给刘东,希望国学院的教授能到幼儿园去给孩子们讲讲国学。这让刘东很烦恼,虽然他一口拒绝了幼儿园的邀请,但民间各界表现出来的国学热,让决意把清华大学国学院办成高端国学交流平台的刘东都有些招架不住。近两三年,国学研究院要以传承老清华国学院的文化精髓为中心,当年国学院的导师和高足们的各项学术成就,首先就成为新国学研究院要着力去收集和整理的工作重点,包括他们的各种着作和遗物。但民间的国学热简直是“摧枯拉朽”,最近网上有拍卖陈寅恪手稿的,标价是250万元,按照刘东的估价,实际价值是100万。要做陈寅恪的研究,这些资料当然是尽可能收集,可如果有人知道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参与竞价的话,估计价钱肯定又不止250万元了。尽管如此,刘东还是觉得,高校的国学院还是应该要警惕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学热庸俗化的问题。“国学本来是关乎学术的,学术本来就是寂寞的事情,现在很多人乔装打扮成国学家,搞大师班,随便就给人上课,商业利益驱动啊。”袁济喜并不认为向更多的人推广普及国学不好,11月底,他本人也要去扬州给当地工商局的人做讲座。“只要是有益于推广和普及国学,我们都会尽量去做。”当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由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清史研究所合并成立的新学院,集中了中国人文学科中许多权威、泰斗级人物,也是人民大学几十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资源整合。200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孔子研究院,专门从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并着手准备编纂全景式反映传统儒家思想《儒藏》,《儒藏》专门整理几千年中浩繁的儒家文献。杭州师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是进行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机构,由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兼任院长,范立舟、叶斌、邓新文教授担任副院长。本院院训为“好学力行”,语出《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好学力行”反映了2000多年的儒家修己达人的精神,更是对学院同仁知行互进的勉励。范大学国学院国学院专设学术委员会,专聘国内外相关学者组成,负责国学院学术咨询工作,首届学术委员会成员是:陈来(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研究会会长)、刘东(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邓小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廖可斌(北京大学教授)、张涌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主任由陈来教授担任。 国学院专聘顾问两人,由张岂之先生(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王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学院专职人员共10名,包括教学科研人员9名,行政人员1名。教学科研人员均具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名,专职研究员1名,讲师4名。专职人员所涉专业,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高海伟近日,新疆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揭晓,其中有一位就是来自杭州的博士后教授顾大朋,她还获得了“大爱援疆奖”。从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她毕业后不久,就成为了一名国学教师,去年2月,她离开工作了8年的江南杭州,去到了塞外“白水城”——阿克苏,在那里努力地传播祖国传统文化。今天(5月1日)是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故事。●从小热爱中国文化,因为一次“灵感闪现”决定援疆顾大朋是80后,出生于1982年,她是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从小,顾大朋就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也正因为内心的这份坚持,2009年,她决定去学校当一名国学教师。说起援疆的初衷,顾大朋笑着说道,那也是源自于课堂上的一次“灵感闪现”。那是2015年5月,当时她还在浙外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在课堂上讲解边塞诗人岑参的《送人赴安西》诗作时,当她念到“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她的思绪就飘到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的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顾大朋说,岑参在唐天宝八年(749年)曾在安西四镇节度使工作过两年,安西是唐代所治六个都护府之一,治所多有变更,当时就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移至现在的阿克苏地区。“唐代诗人崇尚‘壮游’。”顾大朋觉得,的确,人生应该经历一次壮游,“它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它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需要。”心里动了这个念头后,很快就机缘巧合地赶上了浙江援助阿克苏的报名机会,于是,她果断报名援疆,但第一次报名没有如愿。顾大朋说,报名援疆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虽然第一次报名没有入选,但她没有气馁,两年后再次报了名,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她成为浙江省第九批援疆教师。●国学和国语如何巧妙结合,她利用朋友圈发动“集体的智慧”去年2月,顾大朋告别丈夫和六岁的女儿,带着对“壮游”的憧憬,从杭州飞到新疆阿克苏,很快,她住进了阿克苏教育学院知恩楼。这幢楼很特殊,因为楼里一起住着浙江支教团的20名援疆老师,当地人就管它叫“浙江楼”。如何把国学和国语两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更好地传授给学员?顾大朋思索了很长时间,也做过不少尝试,她先是自费从浙江古籍出版社购买了自己编辑的《经典抄诵系列:论语》作为班上的国学教材,还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发动“集体的智慧”,很快,她的一位朋友就寄来40多本字帖,顾大朋还邀请了来自绍兴的同行支教老师担任班上的书法老师,把这些字帖一点点地教会班上的学员书写。这一年来,顾大朋的生活很忙碌,她担任了“双语提升班”小学汉语2班副班主任,还教授学科教学论的主课。同时,她又利用自习课时间教国学,让学员每天诵读十遍《论语》的一篇,还要每周抄写一篇《论语》。“顾大朋老师的国学教学活动相当有创意,很接地气,效果也很好。”这是院长张淑萍对顾大朋的认可和赞赏。不过,在对提升班的教学过程中,顾大朋和班主任林春梅渐渐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学员是从当地各个基层学校选拔上来的优秀双语教师,绝大部分还通过了MHK(民族汉考)水平等级考试,在日常交流中看似也没有语言障碍,但是,只要涉及到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之类,比如“温故知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劝君更尽一杯酒”等,班上的学员几乎都听不懂。有一次,顾大朋教学员听写《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就闹了笑话,有人想当然地写成“无后伟大”,还有人写成“无后未大”,更有人写成了“无后惟大”,硬生生改变了原意。于是,顾大朋就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一点一点地给学员解释,这些成语和古诗词当中的字面含义,让学员在理解中记忆,学员们的进步很快,这让顾大朋非常欣慰。“维吾尔族学员优点很多,除了热情开朗,能歌善舞,我更感动于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勇于提问、刨根问底的精神。”●班里学员“成龙”“范冰冰”满天飞,她别出心裁用《论语》给每位学员取国语名字少数民族学员念了双语班之后,都会给自己取一个汉名,于是,班级里就出现了好多男同学叫成龙,好多女同学叫范冰冰,经过一个月的国学经典朗读课,顾大朋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不如用《论语》给学员们取一个地道好听而且有内涵的汉语名字。顾大朋说,她自己的名字是外公取的,出自《周易·蹇卦》的“大蹇,朋来”。意思是,大人在艰难中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也许是心理暗示吧,我的人生总会遇上朋友来支持我。”在课堂上,顾大朋告诉学员,“在传统社会,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有出处的,许多古人的名字都出自于四书五经。比如具有汉族和龟兹双重血统的白居易的名字,就来自《中庸》的‘君子居易以俟命’。”结果话一说完,班上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4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几乎炸了锅,纷纷要顾老师给自己用论语取名字。顾大朋给一位来自拜城县拜城镇铁提尔村小学的老师,取了一个新名字叫“安礼和”,取自《论语·学而第一》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有一位名叫阿尔哈提江的学员,因为很喜欢顾大朋老师,就把自己的汉名也叫“顾大朋”,还设计了许多花式签名,不过,因为同名同姓很容易叫错,顾大朋就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庞思齐”,出自《论语·里仁第四》中的“见贤思齐”。就这样,全班42位少数民族同学都得到了一个出自《论语》的国语名字,这也惹得其他班的“成龙”、“范冰冰”们非常羡慕,纷纷来打听取国语名字的技巧。顾大朋说,央视有一档《朗读者》节目很火,不过,我们除了朗读经典,还要书写经典,最后应该会理解经典。“我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经典,才能让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最好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最好的传承。我有幸在祖国边疆传播国学,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中国民族器乐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历朝历代一直都有自己较为独特的民族乐器的演奏。今天,国学台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傅利民教授。傅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民族音乐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那他跟民乐有着怎样的缘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国学台记者:傅教授您好,很高兴能够对您进行采访!作为一名民乐教授,您是从什么时候跟民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傅教授:这一点说来话长,首先是自幼喜欢音乐,记得小的时候一有机会,便抱着破旧的收音机听音乐,尤其是喜欢听民乐。后来慢慢有了机会学习二胡,从此便开始了传统器乐学习的道路。那个时候的演奏都是自己动手抄写谱子,长时间的抄谱过程使我增加了对音符的敏感性,也为后来我从事民族器乐作曲打下了基础。76年高中毕业之后,我进入文工团做二胡演奏员,在文工团里开始广泛地涉猎各式各样的民族器乐。一年以后,我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系,毕业之后,放弃了待遇优厚的教师工作,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跟随上海音乐学院胡登跳先生学习民族器乐配器。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经过3年的研究与学习,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民族器乐配器的硕士研究生。02年,我又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跟随袁静芳教授深入学习乐种学等理论。博士毕业以后,我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开始了民族器乐配器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出版了《民族器乐配器教程》、中国传统器乐个人作品集《荷花引》等专著,并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组织建立起了首个民族器乐乐队。之后开始研究民族器乐与教育学理论相结合的问题,出版了《民族器乐理论教学法》一书。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总是提醒我的学生,要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自接触民族音乐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民乐是伴随我一生的情缘,我也愿将我的余生继续投入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工作当中。国学台记者:那在您看来当前中国民乐的发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傅教授;主要就是传承的问题。民乐的传承不外乎两种途径和机制,一是自然传承,二是制度传承。而在当下社会中,民乐的两种传承机制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在自然传承之中,民间艺人传承民乐基本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而现在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新一辈由于收入等各方面原因不愿从事民乐演奏和演唱的职业,一些民间乐种和曲种等正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失传的危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冲击一些古老和传统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正因不断渗入现代的因素而失去其本来的面目。在制度传承方面,民间音乐在学校(离开了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中,如何使其能更自然、更贴近原生态的传承是当下从事传统音乐研究、教学以及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长期研究的问题。总体来讲,民乐的制度传承机制在国内并不成熟,建设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仍需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任重而道远。国学台记者:在当今社会您认为民乐该如何更好地推广,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傅教授:首先是各地区地方政府应当重视,出台相关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建立起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机制,例如举办地方民乐大赛、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民间音乐的传承人以极大的保护。地方政府也应当大力宣传,加强人们对当地民间音乐的了解,唤醒人们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其次,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各地方教育负责单位应当贯彻当地中小学,加强民间音乐的学校传承意识,可以选择让民间艺人进入课堂、编订相关的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方式。两种方式同时并举,相信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一定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国学台记者:好的,非常感谢傅教授今天的分享!传播国学,传承国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阅读下一期的国学台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