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业博士扩招,数量和质量如何保证“并驾齐驱”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陈鹏)[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古德]
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图片:教育部官网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本报记者 陈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公布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一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同。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方案》提到,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向重点领域倾斜《方案》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方案》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方案》提出,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同时,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方案》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方案》提出,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方案》还提出,要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在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方案》要求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建设实践课程,编写精品教材,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育人能力。此外,《方案》从编制专业学位目录、与职业资格衔接、强化行业产业协同、需求与就业反馈机制、多元投入、发挥专家作用、督导落实和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措施。《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06版)来源:光明网
最近有学员咨询:想读博,问一下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到底有什么区别?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有很多区别,听我慢慢说……博士生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目前我国的博士生教学工作主要包括2种,一种是全日制博士,一种是在职博士,也就是非全日制博士。全日制博士全日制一般指学习时间上的一种分类,顾名思义是按照国家法定工作、学习时间进行全天候学习的一种方式。那么全日制博士,就是指符合国家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高校录取并全脱产在校学习的博士。全日制博士通常分为定向、非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四种。入学时都需要考英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等几门课目。非全日制博士非全日制博士也就是在职博士,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即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非全日制博士是在全日制博士的基础上开展的,开展在职博士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现有的博士全日制学科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组织开展在职博士的教学工作。非全日制博士的教学工作通常是以高级研修班的形式开展的,在职人员可以在满足在职博士的招生条件的基础上,以统招的方式或者是免试入学的方式参加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的重难点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提高在职博士的专业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全日制博士和非全日制博士的具体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招生方式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教育是专门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的教育方式,一般招生院校采取的是自主招生的方式,没有统一的考试。全日制博士是要参加统考的。2、招生对象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考生都是社会在职人员,而且想要报考必须要获得硕士学位满五年,这也是硬性要求,同时年龄不能过大,而且考生需要边学习边工作。全日制博士的考生从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他们是不需要边学习边工作。3、上课方式不同很多非全日制博士招生院校都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考生不用全天在校学习,学习时间灵活成为这种教育方式的一大特色。全日制博士则需要全天在校学习。4、获得证书不同非全日制博士分为同等学力博士和双证博士。报考同等学力博士的考生是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毕业后考生只能够获得博士学位,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但是报考双证博士的社会在职人员是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报考难度比较大,但是毕业后是可以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全日制博士参加统一入学考试被学校录取之后,通过脱产学习毕业时会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5、报考条件不同全日制博士不仅招收统招硕士生,还招收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非全日制双证研究生,相较而言,非全日制博士更倾向于培养高层次的高级人才。非全日制博士的报考条件1、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专业人士;本科毕业但具有3年以上高管经验的精英人士;2、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3、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条件优秀者可以适当放宽。全日制博士的报考条件1、已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须是国家统招硕士生,且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满足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其他人员(注:单证的专业学位考生报考须在报名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报考医学专业学位者,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3、身体健康,报考博士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五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的考生年龄不限;有两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6、学习期间收入来源不同非全日制博士的工资是单位补助,就全勤来说,由于钱是单位出,导师可以轻松地给他们开全勤。而他们本来在原单位都基本拿不到全勤奖的。所以很多报考在职博士的人在原单位地位不低,大多都是来镀金的,为了更好评职称等。全日制博士收入来自于国家,非全日制博士补贴来自单位。7、科研视野不同在科研视野上,全日制博士接触地科研会相对较少。而非全日制博士的视野就开阔地多。一般来说,非全日博士的科研项目因满足原单位的需求,跟导师更贴近“合作”模式,他们的科研能力更强,研究针对性更强,研究更有效率。他们见识广,本来就在本行业经营多年,很多地方比导师更熟悉,主观上更积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开展博士的教学工作要以提高博士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要不断的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教学体系,提升博士生教学的水平,为更多的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所以,从全日制博士到非全日制博士,在整个博士的发展的历程当中,不变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核心,改变的是教学方式。
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这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将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同时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意见发布后,博士规模或将扩大的消息引发热议。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是高校博士点数量快速增加的直接反映。据统计,从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到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结果公布,全国共计进行了12次学位点审核工作,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博士点的数量也从最初的几百个上升到近4000个。尽管各大高校近几年博士点数量快速增加,但各校的详细数据一直鲜为人知。近日,小编基于青塔数据,查询了各大高校官网、学科办、研究生院官网并综合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历次学位点动态调整等数据,对全国各省和各大高校的博士点数据进行了整理,一起来看看。全国各省份博士点数量统计博士授权点对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数量直接反映了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从全国各省博士授权点数量统计来看,一级学科博士点占有绝大多数,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占比较小。其中北京博士点数量最多,共有56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江苏共有30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上海共有23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1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四川高校博士授权点分布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大学内,共计13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7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其他学位点数量较多的省份还包括湖北、广东、陕西、山东、辽宁等。相比之下,江西、新疆、广西、内蒙古、贵州、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博士学位点数量较少,均不超过50个。总体来看,各省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与各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截至2018年9月,全国各省份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学位授权点统计数据如下(不含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由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仅为特定领域博士培养项目,与一般的博士授权点有所区别,因此不纳入统计):全国高校博士授权点统计对高校来说,博士学位点是关系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其数量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有博士点的高校共有344所高校(至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大多数高校博士点在10个以下。浙江大学博士授权点最多,包括5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清华大学共有5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专业学位博士点。中山大学共有4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其他博士授权点较多的高校还包括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此外,郑州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扬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属高校博士学位数量也较多。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飞速发展的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拿下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总体来看,高校博士点数量两极分化明显,东部高校博士点数量远多于中西部高校,双一流高校拥有的博士点也远远超出非双一流高校。截至2018年9月,中国普通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统计如下(不含军队院校,按照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排序;由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仅为特定领域博士培养项目,与一般的博士授权点有所区别,因此不纳入统计):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博士学位持有者通常被视为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许多人指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一个人的专业信誉并提高他们的简历质量,很多想要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哲学博士是什么,是修读哲学的博士吗?哲学博士和博士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人希望在所选领域成为专家,并希望在研究、写作、出版、教学、管理和/或私人执业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那么博士学位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1.哲学博士,俗称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俗称博士学位或研究博士学位,旨在为人们在大学或工业领域的研究生涯做好准备,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学术领域内发现新知识。哲学博士学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高技术领域或工程; 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 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国的顶尖院校的老师及机构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是博士学位。除了学术界,制药行业、医学行业和政府机关人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专业博士专业博士,旨在为人们提供在特定行业或就业环境中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如商业、心理学、教育或护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例子包括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常称为DBA; 心理学博士学位,通常被称为Psy.D.;教育学博士,通常称为D.Ed;文学博士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两者有哪些区别呢?先说下,两者的申请难度相差不大,也都是全日制学位,学制与专业有关。申请看重点不同,哲学博士,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本科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研究课程所证明,这些课程不一定需要工作经验。专业博士的学生,要具备提出系统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果想要申请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在所申请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目标不同,哲学博士,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性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高校任职。专业博士,以培养可高效解决问题的学生为基本远侧,注重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能够拥有该领域广泛的专业直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哲学博士,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博士学位,按照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当然百度词条人人可以编辑,不能奉为真理,但问题是,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博士,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出原创成果的能力。读博的过程到底是喜怒哀乐,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像我这么逗比的理工博士兴许是少见的。我的口头禅就是:你不读博士,你永远不知道博士有多快乐!关于为什么读博,前面我介绍过,我自己干啥啥不行,考试后几名。但是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当时自己抱着初中物理课本就制作出了简易的手摇发电机。后来大学考不好,研究生刚过国家线,好不容易博士不用考试了,我能真正的接触科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顺便刷一下学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一位网友说的好:“主要是没觉得读博有多难”其实,关于为什么读博这个问题,只能说因人而异,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总结一下,身边的同学读博大致可以分成几类:逃避就业型: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这样的安逸环境中呆的习惯了,突然要面对职场,有点力不从心,无法面对,于是抱着“博士不就是读书嘛,水一下总能毕业的”的美好愿景,读个博吧!如果单纯的想逃避就业,还是要三思。“你要是找不到好工作就凑合着读个博吧!”,这句话只是我们博士用来自嘲的,当真的话你就惨了。学历提升型:为了刷学历而读博,这种类型的同学不在少数。毕竟,哪有那么多同学真正的爱好科研啊。最近一段时间爆出的高校招聘辅导员,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引起了一阵是否浪费人才的骚动。就我看来,有的同学读博本来就不打算长期进行科研,只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找工作会更好一些。这些人去做辅导员,由于自己经历过博士的训练,也能够更好的为本科生做好思想指导和职业规划,为什么不行呢?当然,为了刷学历而读博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对这些同学而言,科研只是获得学位的手段,或许并不适合,有可能造成课题进展上的问题。职业规划型:现在高校教师的岗位可以分为科研岗、行政岗和实验岗。对科研岗来说,博士学位只是最低要求,所以以后的职业规划是科研,那读博只是基本要求。行政岗和实验岗来说,目前还是硕士居多,但是也有个别的要博士学位。一部分同学立志要进高校工作,那就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最高学历。好奇使然型:这种目的的同学就好说了,一定要读!知乎上一位同学说了,有人拿钱让你以学生的身份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一般这样的同学本身自己对科研感兴趣,或者在硕士阶段歪打正着发了几篇成果,被周围同学称作学生中的大牛。在这种正向反馈的机制下,怀揣着“读博使我快乐的”的愿景去读博了。覆水难收型:这种就属于自己牛吹大了,收不回来了,迫于压力,自己不得不读。比如在硕士面试的时候,或者硕士期间为了让导师把资源向自己倾斜,就说自己要读博。这种手段啊,不建议使用,搞不好人财俱失。当然,在现实情况中,不可能是单纯的某一种才选择读博的,只能说哪一种心态占了主要原因。好奇心的排位越靠前,相对来说读起来就越不那么纠结。不管你是想挑战自我,提高眼界还是脑子一热瓦特了,读博都算是一种职业规划。当别人选择工作的时候,你选择继续在学术上深造,这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选择。读博,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算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在于读博不可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博士毕业之后,工作的选择面变得更为狭窄。十年寒窗苦读……至今尚未毕业….(这应该算是风投最大的失败了吧)但是有了读博也能让我们接受一些很好的思维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好奇心、善思、勇敢、有行动力的人。完成已有,我们获得了更加被社会认可的学识和见识,忍得住当下的暴跌,获得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还是那句话,博士是人生的选做题,提笔之前,你想好了吗?我是南开大学小高博士,喜欢博士的科研生活请记得关注分享啊。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一级学科博士点是衡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博士生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高端领域,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要素之一。首先,我们看看国内各个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2018年情况。2018年排名前21的高校名单和数量统计我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655个博士点,全国高校2018年的最新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排名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浙江大学以数量59个继续位居第一,清华大学50个排名第二,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49个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向来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数量40个列名第11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包含文理工等等多个大的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没有人文学科,其博士点数量当然难以与综合性的大学相比较。厦门大学校园中的小桥流水其次,我们看看博士点建设和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博士点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博士点的教学、科研和培养博士生的质量水平是由博士点学术梯队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决定的。因此,在博士点学科、专业建设中应把培养学术梯队接班人放在首位。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深刻影响,以及博士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运行,高校与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成为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其质量已成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硕士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为69.4%,比2016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为68.3%,比2016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而博士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率达到79.1%,与硕士生相比要好很多。2018年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分布学校当前我国在博士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关于博士生培养、管理服务的信息展示不够全面具体等。因此,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优化博士生教育的资源配置,加强实体环境建设和信息展示的全面性。博士生最为关注导师指导前的准备情况和指导后的效果,这一点在过去两年还算质量较好。但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在学术交流上存在各层次、形式的学术交流机会不足的问题。因此,推进课程教学服务改革,增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是提升博士生教育服务核心质量的根本途径,更是提高博士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我们再看看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的革新方式和措施。黄昏时的重庆大学一是树立“以博士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通过完善教师聘任、评审制度、建立对管理服务人员的评价反馈机制,逐渐增强导师、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导师和其他教师是博士生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导师队伍的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确立他们在管理中的主导位置,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在行政人员的管理上,高校应该设立对管理服务人员的评价反馈平台,博士生作为评价主体,有渠道对接受的管理服务进行评价反馈。华中科技大学梧桐树下的学生三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各院系应充分公开各种信息。比如,博士生培养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计划、课程信息、学术活动信息等,使得博士生获取信息渠道通畅。其四是增强导师等人员的信息交流意识。从学生角度进行论文指导和课程设计,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弥补不足和偏差,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五是高校、各院系要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拓展学术交流模式。比如,研讨式、访学式、实践式等学术交流模式。秋天时的山东大学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与完善导师指导机制,创新导师指导模式。高校可通过激励与考核机制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增加导师的指导频率,保证指导效果。同时要探索创新更为有效的导师指导模式,目前多数院校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行导师负责制,但也有些院校开始双导师制和集体指导模式。新型的导师指导模式能够规避单导师制的一些不利因素,充分挖掘每位导师的潜力,形成指导的合力,提高指导质量。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医学博士最受欢迎 2019年华中科大十大热门博士学科2019年华中科大发布了各大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截止2019年1月13日已经下载了47081次,其中被下载最多的十大博士学科分别是:1、同济医院、2、协和医院、3、教育科学、4、梨园医院、5、管理学院、6、基础医学院、7、公共管理学院、8、经济学院、9、机械工程学院、10、公共卫生学院,从十大热门博士学科分布来看,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博士最受欢迎,其中十大学科中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梨园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占据热门下载榜单前5,说明了医学博士成为热门学科。然而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每年的博士招生名额不足3000人,而大部分名额被本校保送生占据名额!华中科大学科综合性强 华中科大的学科分布情况从目前华中科大热门的十大博士专业来看,医学类和管理学科类专业很受欢迎,而工科博士学科却只有机械工程进入榜单前十,华中科大主要由著名的工科院校华中理工和同济医科大学组建而成,学校因此拥有一流的工科和一流的医科,其中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40个。医学院本科生数量少 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虽然华中科大十大博士专业中同济医学院的5大机构称为最热门的博士学科之一,但是通过2018年华中科大本科生就业质量报考来看,每年华中科大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仅有475人,说明了同济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也不大,但是从博士招生简章下载次数来看,说明了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博士学位最冷门的学科 十大冷门博士学科在2019年华中科大博士生招生简章中下载次数最少的十大学院是:1、力学系,2、航空航天、3、水电数字、4、护理学院、5、历史研究所、6、船舶海洋学院、7、物理学院、8、环境科学、9、能源工程、10、数学统计学院。其中大部分学科为文理学科博士,医学博士学科为护理学院,毕竟医学中护理专业比较冷门,大部分本科和硕士就可以满足就业,因此护理博士报考人数也较少!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热度不同,同济医院的博士热度是力学系的4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