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或者专科学校而言,人才都是学校的第一要素,而博士由于其学历高,且普遍接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因而每年都会有许多大学招聘博士,并且给予了博士很高的经济待遇。比如一些二本大学给予新招聘的博士试用期副教授的工资,还有一些专科学校给予博士二十几万的年薪,还有几十万的安家费,可以说一些专科学校给予博士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很多专科学校给予博士很高的待遇,却还是没博士愿意来呢?作为老师,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博士在专科学校难以发表高质量论文。现在无论是本科学校,还是专科学校都规定评职称需要发表两篇论文,但是现在很多学术期刊都要求二本或者一本学校才可以发表,专科学校老师很难在好期刊上发表论文,难度比较大。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博士在就业的时候虽然看重用人单位的待遇高,但是还要考虑到个人的学术发展,所以很多博士没有选择到给予安家费很高的专科学校去。第二,一些专科学校给予的安家费附加了很多条件,比如规定了服务期8年,这些很高的安家费需要在服务期内给完,并不是一次性的给完,同时也给出了一些科研约束条件,需要博士在此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可以说想达到这些条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很多博士在了解后就选择了去给予安家费不高的本科学校的而没有选择去表面上给予安家费很高的专科学校。第三,博士在专科学校难以实现个人发展。比如在本科学校,一个博士在评职称以后一般可以当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还可以申请更多的课题和科研经费,对博士个人的发展来讲是十分有用的。但是如果一个博士去了专科学校,基本上就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专科学校也没有什么硕导、博导,更难以申请课题经费。因此即使专科学校给予博士很高的安家费待遇,很多博士不愿意来专科学校当老师。对此你怎么看呢?
▲中科大老北门 图片来源:中科大官网据《新安晚报》报道,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他以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校录取。以博士学位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在人人都渴望“争上游”的时代,“博士考专科”很容易遭遇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被先入为主地断定为“人往低处走”,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社会流动。教育作为一种希望之灯,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维里,“博士考专科”肯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穷则思变;然而,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骏,并不是因为“混得不好”“无脸见人”,而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才选择“转身”,跨界进入医学领域。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都被嵌入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博士考专科”的背后,同样有熟人圈子的影响。妻子和岳父都从事口腔医学职业,让朱骏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点燃了他心中梦想的火种;不被世俗观念所裹挟,勇敢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博士考专科”说到底是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是为了重新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长期以来,知识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处于一种断裂和脱节的境地,一些高学历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分低能;而一些经验丰富的技能型劳动者缺乏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难以更上一层楼。知识与技能的分割,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价值实现,也影响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考状元就应该功成名就,名校博士就应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里面过着体面、光鲜的生活。实际上,许多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没有公众期待的那么高,名校博士的出路也不应该单一化,他们的人生不应该被定型化。“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是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那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人们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渴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读专科”,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杨朝清(大学教师)编辑 杨林鑫 校对 刘越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是他最终的成绩,被录取后将在这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位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4月18日《新安晚报》)近年来,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并不少见,但博士在工作几年之后回炉读高职,这倒是第一次听说。但不管是大学生回炉读技校,还是博士回炉读高职,在笔者看来,广大吃瓜群众不必大惊小怪,不该对这种现象过度解读。既不要认为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回炉读高职是一种人才浪费,也不要觉得他们的大学、研究生就白读了,将其理解成是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失败。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回炉读高职,在目前都还只是个例,所占比例非常小,而不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不能把个例放大化,更不能把个例当成一种普遍现象来解读,这是解读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回炉读高职的前提。更何况,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别。把博士回炉读高职当成奇葩选择来理解,这背后的实质性潜台词是歧视职业教育,是觉得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学历低人一等。博士回炉读高职,说到底是个人选择。读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跟鞋一样,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位中科大博士回炉读高职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是受到了从事口腔医生工作的岳父、爱人的影响。其实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和更换职业,这都是很正常的选择。再者,博士回炉读高职,并不意味着自己过去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处”。回炉读高职的博士在博士毕业后已经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是很不错的工作,他的就业能力并不弱。相反,博士回炉读高职,还能将自己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所学到的价值观、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运用到新读专业上,让自己变成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事实上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角度说,博士回炉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种非常有“钱途”的选择。根据《中国正畸市场消费蓝皮书》显示,2016年底,中国的牙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在15万人左右,其中真正受过正规牙医本科教育的口腔医师可能只是3万人左右,保守估计牙医缺口在12万人,实际缺口可能在17-18万人。而且,在“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当下,口腔医生收入非常高,一般能达到几十万元,一点不低于选择“996工作制”的程序猿。总之,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博士回炉读高职,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只能予以尊重。而且,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和平等对待职业教育,重视技能的学习,破除心中不科学的“唯学历论”,在这点上,博士回炉读高职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俊鹏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高考,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他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他说之所以在已经有了博士学历后还来考专科,主要是希望获得技能知识,也是出于对口腔医学的热爱。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安徽医专学习到的医学知识融合,开辟另一条职业道路。朱俊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俊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不需要学历教育,安徽医专的技能教育更符合他的需求,在参加高考报名后,虽然是学霸,但是也没有掉以轻心,从春节后朱俊鹏就着手进行复习,最终取得了省统考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考录取的考生一样,都需要参加高校全日制的学习。为此,朱俊鹏已经做好了辞掉工作专心在校学习三年的准备。对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他表示并不会丢弃。“中国科大教给我的除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世界观、学习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能力。即使未来我从事医学相关职业,曾经学到的知识也依然会起作用。”他说,现在很多职业都需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未来他可以将以前学习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知识与医学相结合,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并不冲突。来源:安徽网 作者:张晓嵘值班编辑 关飞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6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他最终被录取,将进行为期3年的全日制学习。这例“博士考专科”的“稀奇事”引发了网友的关注与热议。教育是一盏希望之灯,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在等级化的“金字塔”里,名校博士占据高位,高职院校的专科学历处于低端位置;在一个人人都渴望“争上游”的时代里,“博士考专科”很容易被断定为“人往低处走”。然而,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骏,并不是因为“混得不好”,而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才选择“转身”,跨界进入医学领域,对他而言,“博士考专科”意味着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高考状元就应该功成名就,名校博士就应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里面过着体面、光鲜的生活。这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许多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并没有公众期待的那么高。一个人的人生不应该被盲目定型,“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长期以来,发展困惑在我国知识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身上并存:一些高学历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被称作“高分低能”;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蓝领”缺乏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难以更上一层楼。知识与技能的分割,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价值实现,也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鉴于此,这位博士毕业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又到高职院校学习,并无不妥。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个人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读专科”行为,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尊重他们“不走寻常路”。(杨朝清)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湖南日报
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院校)公布了2020年博士层次聘用制教师拟聘人员公示名册,其中不乏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985高校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我国博士生正在面临着无处就业的一个困境,在一档求职节目中,来应聘的博士祈求招聘者开仅5000元的月薪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近几年,随着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在环境的变化,研究生教育除了满足科技研发方面的需求外又增加了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比如2020年我国研究生扩招18.9万人首次录取人数超过百万,相对于2016年研究生录取人数51.72万人直接翻倍。与之而来就是科研资源和就业渠道严重不足,而博士生受到的冲击最为巨大。一方面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任务要比硕士研究生多毕业要求高,但是科研资源并没有随博士生人数增加而增加,一方面博士生更要懂调节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否则项目申报、奖助学金跟你就没有了关系,这导致了本来应该以和谐著称的师生变得越来越紧张,前段时间甚至爆出了“浙大教授被指性骚扰女博士致轻生”类似的新闻。博士生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以至于大多数博士生都开始对科研感到疲倦甚至表现厌恶。如何改善博士生科研和学习现状?小编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努力:一、严格审慎的评估博士点的新增和博士招生人数,把学校实力作为首要考核条件,坚决反对以政策照顾的名义增加博士点和博士招生人数,确保教学科研资源能够得到保证。二、以申请考核制替代考试制度,考试制度虽然在公平方面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更应该关心博士生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自身意愿,这样子才能杜绝为了读博士而读博士的现状。三、允许直博生以硕士身份毕业。四、降低生化环材博士生比例,增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博士比例,目前各大高校排行榜都是以论文来衡量高校实力,所以“生化环材”这四大论文产出机器被各大高校所推崇,招生人数位居博士生招生前列但是一离开高校后便发现毫无用武之地,只能沦落到靠着学历到中学做学科老师。相反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发现“卡脖子”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实际问题反而没有人去解决,所以提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博士比例尤为必要。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考试,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省统考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是他最终的成绩,被录取后将在这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位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4月18日《新安晚报》)在等级化的意义金字塔里,名校博士占据了高位,高职院校的专科学历处于低端位置。在一个人人都渴望“争上游”的时代里,“博士考专科”很容易被先入为主断定为“人往低处走”,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社会流动。职业教育竟然赢得了博士的“下嫁”,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复杂想象。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维里,“博士考专科”肯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如意,“穷则思变”。然而,先后在银行和科技公司上班的朱骏,并不是因为“混得不好”,而是出于兴趣和热爱才选择“转身”,跨界进入医学领域。妻子和岳父都是从事口腔医学职业,让朱骏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点燃了他心中梦想的火种;不被世俗观念所裹挟,勇敢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博士考专科”说到底是重新认识和发现自我,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名校博士就应该在高校、研究机构或者大公司里面过着体面、光鲜的生活。实际上,名校博士的出路也不应该单一化、人生不应该被定型化。“博士考专科”说到底也是一种人生突破,是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那种将学历与工作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固然承载着老百姓对“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认同,却有失偏颇。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心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人们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渴望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博士读专科”,需要多一些理解与尊重。(燕赵都市报 杨朝清)网友说@永往直前129582321——一个博士都可以去当高校老师了,干啥要去当专科学生呢,有这么高深的知识,不如自学医学类技能。@化骨绵绵话——对于一位博士来说,在社会上找个工作应该不难。之所以选择专科学校学习,应该是兴趣使然……@想念的人消失了——学霸告诉我们,他们不是在学是玩兴趣。@教育人陈志文——若属实,的确是一种进步,学历不是全部。@vivo05814473244——观念逐渐在转变,但博士去读专科还是让我无法理解。@老字号鱼火锅——人家突然被口腔医学深深吸引了,被办法。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自考君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一起和大家一同探讨。一、学生版二、圈圈版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你小学毕业时,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自己的专业。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上去不一样了。但别忘了全局是长这样的。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外结局”的典范。它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三、兔子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四、红烧肉版本科论文第一章:红烧肉的定义和类型;第二章:各种红烧肉区别和特点;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点;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好吃。硕士论文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式介绍和比较;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结论:红烧肉很好吃,但是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博士论文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肉质的区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五、专业分析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面的从学习、分析、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硕、博学习的区别,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1.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会高一点,约15%。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2.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研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地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涨知识: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位:学士(大学本科毕业),硕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注意: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啦!自考君每天为你分享更多相关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博士生”工资不如“专科生”:上985、211有什么了不起?大家好,欢迎来到“宅女文化说”,宅女文化说在这里祝福大家锦鲤附身、发大财、行大运,年年万事如意~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展,现在的大学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了。普通大学的学生也渐渐地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了。为此,就有了大学出现分阶的层段,那么,一般的来说,最好的大学莫过于就读985大学还有211大学了。这些大学生的教育资源都是国内最顶尖最优秀的。其次就是一些普通一二本,最后就是三本和专科生。不过,近日有网上的专科生吐槽:高学历博士生工资不如普通专科生:上985、211有什么了不起?这名专科生称道:很多在社会上的985大学毕业的同学在公司中表现平平,就连自己一个专科生的表现都不如。所以,这些上985、211有什么了不起的?对于这个专科生的吐槽,为此让小编感到有点诧异,在这里小编只想说:可能是你的运气毕较好吧!或许只是你遇见了一个985毕业的博士生工资还不如你一个专科生。但是这个不能代表整个985博士生群体,特别是你一个人也不能代表整个专科生群体,因为只要进入了职场,看的几乎都是能力而不是学历。也许有些专科生在职场上的能力也很强,但是不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更好的学历是通往更好公司的直接敲门砖。在这一方面中,一些普通专科生就没有资格了。虽说现在的专科生找工作也比较轻松,但是唯一一点就是:专科生大学期间享受的是比较“糊弄”的学习教育。另外就是很多专科大学里面的院校老师都是兼职。为此,教育给学生的知识也不算很专业。要是想在毕业的时候,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专科生就只能拼命的努力学习,但是不管专科生多么努力,却有很多公司在职场面试的时候,就把学历要求定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为此,985、211大学毕业的学生虽然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这点不得不让人承认,那一本毕业证,也真的是了不起。这些完全是专科生不能比较的。但是这个也不能否定一些专科生的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因为现在的专科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专科生敢在社会上拼死闯荡,而985和211的毕业生大部分也大公司做高管。所以,小编着这里提示:不管你是来自专科生的优秀毕业生还是985、211的优秀毕业生,只要在社会上能够立足没能混得好,即使一个是老板,另一个是知名高管。这些都能给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所以没有什么可比较的。
2019-04-19 07:26 | 钱江晚报资料图一件不大的事情,居然引起人民日报的注意:博士都毕业6年了,居然去报考专科学校!早就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博士朱骏(化名),今年报考了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据报道,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估计全国也是罕见。高职专科到博士,中间差了三个学历等级:专科到本科,本科到硕士,硕士到博士。只有从专科起步向上攀登到博士的,没见过博士毕业再考专科学校的,这不是颠倒着来吗?但是,朱骏不是走寻常路的人。寻常路可能对别人是束缚,对朱骏不构成束缚。引导朱骏走上“非常道路”的是他的个人兴趣。据报道,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换了别人,会有顾虑:我一个博士生,去考专科,太没面子了吧?别人会怎么看我?一事当先,先替别人考虑,不是想到自己。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他人的眼光——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与朱骏相映成趣的是“流浪大师”沈巍。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流浪汉饭都吃不饱,跟“读书”联系不到一起。但沈巍就是边流浪边读书,读书流浪两不误,不为世俗所左右,你说你的,我读我的。沈巍与朱骏境遇迥异,处世之道则同。任外部力量左右自己,压抑自我,压抑内心,这是一种病态人生,是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里的关键是“遏其生气”。朱骏对口腔医学感兴趣,就设法满足这种兴趣,这种做法就是“张其生气”,让自己的生命更自由、更充盈,人生更幸福。自由、充盈的个体生命一定是他人的福音,社会的福音。自由充盈的个人越多,社会也越是充满生气。朱骏说,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安徽医专学习到的医学知识融合,开辟另一条职业道路。如果朱骏成为一个出色的口腔科医生,不是患者的福音吗?人和人的天赋不同,兴趣、专长就不同,最终会在选择职业上表现出来。从事自己有兴趣的职业,容易出成绩,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对个人来说,职业是个人发展、完满的平台。要实现“双赢”,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给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的空间。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作为个体,人要认识自己,懂得自己,而后才能善待自己。这就是朱骏给我们的启示。(原标题:《博士考专科,不必惊奇》,作者:戎国强 编辑:李攀)